甘肃省陇南地区群众体育活动现状及对策

甘肃省陇南地区群众体育活动现状及对策

一、甘肃陇南地区群众体育活动点的现状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万晶[1](2020)在《陕甘茶马古道康县段历史文化廊道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9年在甘肃省康县望关镇发现的一块明代“察院明文”碑证实了陕甘茶马古道的存在,此后陕甘茶马古道开始在学术界受到重视,其相关研究和保护工作有了一定进展。陕甘茶马古道康县段作为证实茶马古道存在的唯一发现地,同时留存有大量与陕甘茶马古道相关的文化遗存,在进行其保护与研究工作中,由于保护与利用的思路不清晰,大量遗存面临着人为和自然的破坏。面对这种困境,本论文尝试提出“历史文化廊道”的概念,作为陕甘茶马古道康县段保护和利用的综合方法,旨在为下一步的相关研究、保护和展示利用工作奠定基础。本论文首先通过资料收集与整理,对陕甘茶马古道的的历史变迁从起源、形成、繁荣及转变做了详细梳理,同时对其线路走向以及历史作用进行了总结,为陕甘茶马古道康县段奠定了研究基础;其次通过资料调查、实地调研等方法对陕甘茶马古道康县段的历史沿革、遗产价值、遗存现状及周边环境现状等进行了认知梳理,同时总结出陕甘茶马古道康县段的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整合沿线各类生产、生活和景观生态资源,提出了陕甘茶马古道康县段历史文化廊道的构建目标和构建原则,以及构成该廊道体系的遗产系统、非遗传承系统、解说系统、游憩系统、支撑系统、镇村系统六大构成要素,并根据构建目标对廊道体系内构成要素及空间分布进行探讨。本论文尝试以陕甘茶马古道康县段为例,提出历史文化廊道的概念和构成要素,为古道类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借鉴。

赵一[2](2020)在《陇蜀古道嘉陵道沿线传统聚落保护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在五千年的文明演进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脉络,而这些脉络扎根在广袤的大地之上,影响着不同地域环境、文化背景等因素下的聚落形态和地方建筑。这些聚落之中蕴藏着能量巨大的文化财富,是中国乃至世界的聚落文化与建筑艺术的宝藏。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形复杂、民族众多,大部分传统聚落文化底蕴深厚,种类多样,成因复杂,它是甘肃省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彰显地域特色和地方文明的重要体现。其中,陇蜀古道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和文化地位,近年颇受学界关注,其作为古蜀道与北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在陇南地区的交汇点,迄今为止都在发挥着重要的交通功能。在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宗教文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产生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富有独特性的地域风格,体现出沿线聚落秦陇文化和巴蜀文化的交融性特征。本文选取陇蜀古道嘉陵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选取位于秦巴山区嘉陵江水系之中的嘉陵道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研,运用社会学、民俗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等相关理论对其传统聚落进行深入研究。因嘉陵道自古以来一直是民族迁徙,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本文就以嘉陵道沿线地区独特的人文背景和地理环境出发,从微观上对嘉陵道沿线传统聚落的各个单体建筑的平面布局、建筑特色、装饰风格、建设材料等进行论述,在宏观上对这一沿线地区的传统聚落的选址布局、功能形态等特征进行分,希望对陇蜀古道嘉陵道沿线地区传统聚落的地域性建筑文化特征以及发展演变规律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探析陇蜀古道传统聚落文化受沿古道传播的外来文化影响的规律。并在此研究的基础之上,针对陇蜀古道嘉陵道沿线传统聚落当前所面临乡土聚落风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历史活动空间重塑等问题提出保护、更新的策略和方法。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对陇蜀古道嘉陵道沿线的不同类型的聚落从物质与非物质层面进行探究,分析这一地区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选址布局、空间形态、营建技术等方面特点及成因,挖掘其中独特的地域含义。这些成因中有生态环境和人为环境,其中包括宗教、国防、商业、风俗习惯等,正是这些不同的机制才形成了不同的传统聚落形态。建筑方面研究该传统聚落建筑的空间、构造、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并研究其聚落的建筑特点,以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内在因素。以期通过对陇蜀古道嘉陵道沿线传统聚落进行保护与更新,对陇蜀古道的线性遗产整体保护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这次的研究也为丰富陇蜀古道地区建筑文化与聚落研究有着促进与完善作用。

佘晓瑜[3](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康养产业为主导的村庄规划研究 ——以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池坝村为例》文中提出“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标志着乡村迎来新的发展阶段,而村庄规划在乡村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做好村庄规划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逐步上升,对康养类产业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同时在健康中国战略中提出要普及健康生活,维护生命全周期的健康,因此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康养产业为切入点,从产业振兴的角度进行村庄规划的分析与研究。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查阅及资料收集,对国内外关于乡村振兴、乡村康养的研究动态进行梳理,总结和提取国内外研究经验,探索在康养产业主导下的村庄规划方法。并进一步分析康养产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得出康养产业与乡村振兴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康养产业的发展能够为缺少特色但拥有良好生态环境的乡村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通过对武都区乡村进行实地调研以及走访、问卷调查的方式,深入分析武都区乡村康养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发现武都区虽然拥有良好的康养产业发展环境,但由于村庄缺乏系统的规划、人力资源的流失等原因致使村庄产业化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人居环境问题突出。为应对这类问题,提出以康养产业为主导的村庄规划原则、规划内容以及规划策略。最后将该策略应用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池坝村的规划实践中,并在规划实施后期进行再次调研以进行规划反馈,进行总结与反思。通过本文的研究以期为乡村康养的研究以及类似的村庄规划起到借鉴作用。

刘金霞[4](2017)在《合作市城镇藏族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和实施,全民健身活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和时尚活动为检验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工程的开展情况与实施效果,深入了解合作市城镇藏族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和规律,本文以合作市四个街道办的藏族居民为调查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分析影响合作市城镇藏族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诸多因素,研究“当地风俗信仰、人文地理、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与法规、教育环境、生态环境”等因素对藏族居民参与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力,找出生活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城镇藏族居民的生活习性、饮食习惯与参与体育活动之间的关联,诸多研究成果将会对合作市城镇藏族人群健身状况有一个全面了解,为后续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必将对合作市全民健身事业的蓬勃发展起到积极的的推动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合作市城镇藏族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不容乐观,有26.7%的居民从不参加体育锻炼;在参加体育锻炼的居民中,只有15%的居民能达到“体育人口”的标准。2)合作市城镇藏族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学历呈正相关,即学历越高,参与度越高;男性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比女性高;藏传佛教的宗教习俗,对合作市城镇藏族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不显着。3)合作市城镇藏族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选择上大多以长走、跑步和藏族锅庄舞为主;活动时间以早晨八点以前、晚上七点以后为主;活动地点选择就近、方便原则,更倾向于免费开放的场所;活动时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对健康意识的认识非常低。4)合作市城镇藏族居民体育消费偏低,年体育消费额约339.3元,消费比例不及收入的2.0%。5)合作市城镇藏族居民平均每2700人有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不够,技术传授型指导员人数几乎为零。6)合作市体育部门组织群众体育健身活动项目太少,城镇体育场地不足、健身器材匾乏,相关领导对体育活动认识不到位、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政策宣传不够,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

岳骁[5](2017)在《“7.16全民游泳健身周”活动开展的社会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竞技游泳水平出现较大幅度提升,涌现出像张琳、孙杨、叶诗文、宁泽涛等在国际大赛中创造历史的优秀运动员。与此同时,我国也正式将每年的8月8号定为我国的“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运动也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受到国家越来越多关注,并于2014年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7.16”是毛泽东同志畅游长江纪念日,也是毛泽东同志留给我国游泳运动独特的文化遗产,它已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大众“游泳日”,为民间所定义、为社会所认可。每年7月16日这一天,各地游泳爱好者都会不约而合参与各种游泳活动,畅游祖国江河湖泊,形成蔚为壮观的全民健身游泳热潮。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于2014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7.16全民游泳健身周”活动,得到全国各地游泳爱好者广泛参与。本文以“7.16全民游泳健身周”活动的开展情况,以及活动所带来的独特社会价值相关研究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个案分析法等主要研究方法,从“7.16全民游泳健身周”活动组织参与情况和其活动开展所带来独特的社会、文化等价值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群众游泳活动发展历史悠久,全民游泳健身运动得到群众积极响应,“7.16”活动参与单位、参与人数、覆盖地域在三年之内出现井喷式增长。(2)活动开展以公开水域游泳运动和游泳池场馆达标活动为主要活动形式。不同地区群众游泳活动受文化差异、地理条件、气候环境、经济发展、健康观念、政府扶持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区域性的发展特点。(3)“7.16”活动全面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号召,通过品牌影响力推动群众游泳的参与,并结合活动发展历史和主题思想广泛宣传其独特的游泳文化价值。(4)通过公益性活动传播社会正能量,通过活动内容与活动站点区域化特点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5)“7.16”活动的开展,促进了社会体育消费结构、方式的改进;带动地区旅游业发展;强身健体,减少医疗开支,具有广泛的社会经济价值。(6)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重点活动站点与各地活动站点协调发展、单位虚报活动人数、活动开展不够规范等问题。

赵爱琴[6](2015)在《浅谈甘肃省群众体育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类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条件也在不断的提高,当人们的物质条件逐渐满足时,人们的思想又向精神文明建设进军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问题,促进人类健康的最佳办法就是进行体育锻炼。本研究以甘肃省群众体育为研究对象,本文主要应用了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和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甘肃省18岁以上的城乡群众的体育活动现状进行了调查,获取群众体育基础数据,并且找出抑制甘肃省群众体育的发展的瓶颈,得出结论,提出适合于我省群众体育发展的相应建议,旨在为推进甘肃省群众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陶英丽[7](2015)在《商洛市城镇社区群众体育组织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商洛市城镇社区各类群众体育组织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体育行政组织、体育协会、群众自发的晨晚练点组织,对商洛市体育相关行政组织在《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期间群众体育组织建设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在十二五期间商洛市城镇社区相关部门对该计划的落实情况和群众体育组织建设状况,指出这三类群众体育组织在建设中的不足之处,剖析影响组织建设的因素,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以期对商洛市城镇社区群众体育组织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同时希望本研究能为体育相关政府部门制定下一个五年规划提供一些理论参照。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商洛市城镇社区各类群众体育组织均在不断发展,并成为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各地区的发展不均衡,组织体系不健全;在商洛市城镇社区群众体育健身组织中政府承担的职能逐渐增多,但组织管理较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对城镇社区群众体育组织的资助不断增大,但远远不能满足各类群众体育组织开展活动的需要;晨晚活动点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扩大、参与人数增多,但组织过于松散、随意,缺少相关部门的监管和技术人员的指导。根据本研究结果提出的建议是:相关政府部门进一步对商洛市城镇社区群众体育组织工作的开展加强监督与管理,同时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相关政府部门帮助各类城镇社区群众体育组织合理发挥其自身的职能,鼓励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健身项目,增加组织的活力;相关政府部门对群众体育组织加大资金投入,同时挖掘社会资源,尽可能较多地为各类群众体育组织建设提供资金来源;构建全民健身指导体系建设,加强城镇社区群众体育组织负责人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指导群众进行科学健身。

齐海龙[8](2015)在《我国群众体育差异与发展对策研究 ——以城乡、区域群众体育发展为例》文中认为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对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以及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各级政府和体育部门制定了多项体育改革发展文件和政策,如:《关于加强城市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加强群众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评定标准》以及《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等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2014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2014年6-69岁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抽测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儿童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数达到90%以上,20一69岁城乡居民有50.5%的人参加过体育健身活动,其中每周一次及以上的比例为39.8%,而在所有人群中,达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的比例为31.2%。这充分表明当前我国群众体育事业所取得的重大进步。然而,深入分析发现,目前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隐含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我国地域上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从而带来了城乡体育间的差异、区域体育间的差异等,从而影响到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率。基于此,本文在深入分析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差异现状的基础上,找出了造成以上差异的原因,并通过广泛的资料搜集与分析活动,提出了以下几点解决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差异的具体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研究结果如下: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众体育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与活动开展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我国民众的身体素质、身心健康水平。2.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农村生产要素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不断向城市进行转移和集聚,再加上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设施也向城市倾斜,由此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群众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3.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相关政策的扶持,我国农村群众体育事业在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体育活动规模、体育活动形式以及体育活动效果方面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4.我国城乡群众体育发展差异主要表现在政策指导、基础设施、群众参与率及运动的规模、形式、群众体质、组织管理及资金来源等方面,广大农村地区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5.当前我国也存在着区域群众体育发展差距的问题,也就是西部地区在体育健身工程的规模、覆盖率、完成量、在建量、建设内容、服务人口、资金投入方面都不及东部和中部地区。6.造成当前我国城乡群众体育发展差距、区域群众体育发展差距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差距、人口分布、群众体育发展形式、群众体育发展理念以及群众体育发展缺乏多部门的协调指导等。针对当前造成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差异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乡镇和区域政府应系统把握中央政府制定的群众体育发展方针政策,加强对所在地区乡村或者是区域的调查分析活动,并据此制定出系统、科学而又具有针对性的群众体育发展规划,提高其实施质量和实施效率。2.中央政府要制定出更多的偏向于农村和西部群众体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在资源分配上,偏向于农村和西部群众体育的发展;要能够更多地组织一些类似于“雪炭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之类的活动等。3.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应重点解决农村和西部地区群众体育发展形式单一的问题,包括鼓励各个村委会或者是乡镇政府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体育活动;根据各个农村或者是西部地区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状况为其配备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要积极鼓励一些致力于农村或者是西部地区公益事业的优秀企业单位和个人,加强对农村或者是西部地区群众体育事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支持。4.中央政府应专门成立一个农村和西部地区群众体育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集合体育、规划、发改、财政、教育、宣传等诸多部门的相关人员,在国务院或者是体育总局的领导下,发挥各自的群众体育发展过程中应有的功能价值。5.我国政府应建构起系统的农村和西部地区群众体育发展监督、管理与交流系统,从而保证各项规划措施能够得到顺利执行,并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价值。6.当前我国政府还应当集合不同等级的媒介宣传渠道,加强对农村和西部地区群众体育的宣传活动。

陈华伟[9](2014)在《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二五”期间,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和社会体育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特别是在群众体育领域。社区体育作为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的整体情况直接影响着社区体育发展的水平,当前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总量不足、效率不高、结构非均衡的现实需要对社区体育资源配置问题展开研究。本文基于效率研究的视角,对社区体育资源配置进行理论探索,对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效率进行评价研究,为体育行政部门提高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效率、优化配置结构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据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以社区体育资源配置行为和过程为研究对象,以31个省份和北京市43个基层社区为效率评价对象完成了本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社区体育资源是指在特定的社区范围内,满足社区居民进行体育活动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包括有基础性核心社区体育资源要素(人、财、物、信息、组织等)和整体功能性社区体育资源要素(制度、文化、市场等)。基础性核心社区体育资源要素具有外部性、开放性、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区域分布的差异性特征;整体功能性社区体育资源要素具有功能性、累积性、强制性和引导性、自发性特征。同时社区体育资源具有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属性,其产权属于公共产权,其产权特征主要表现为产权的分步排他性、消费权的非竞争性、产权规模的有限性。(2)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系统是指社区体育资源配置行为和配置过程中诸要素的构成及影响配置行为的因素的集合,主要由配置主体、配置客体构成。配置主体包括有政府及其行政机构、社会(体育社团和群众体育企业)、社区居民三部分,配置的客体是人、财、物、信息、组织等资源。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系统具有开放有序性、整体涌现性、动态演化性、自组织性、与环境的互塑共生性等。其配置目标是追求资源配置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以满足社区居民的社区体育需求和保障社区居民享有体育权利。配置过程中应遵循效率原则、公平原则、综合效益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经济、政治、社会、教育、市场等环境因素影响着资源配置系统的运行过程。(3)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方式是指体育资源配置时所采取的形式,但从本源上说,社区体育资源的配置方式就是指配置社区体育资源的根本体制。配置方式可以分为计划配置方式、市场配置方式和混合配置方式。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的是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配置方式。配置方法是指在规划、分配社区体育时采取的门路、程序等。社区体育的资源配置方法也可以分为粗放式的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方法和集约式的资源配置方法。在我国,由于体制、管理方式、技术手段、法制及社会监督等多种原因,政府作为配置主体主要采用的是粗放式的配置方法。国外许多国家都是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经济规律来配置社区体育资源,多采用集约式的配置方法。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政策是指为了处理好社区体育资源配置问题而制定并付诸实施的一系列方针、策略的总称。主要构成包括有财政政策、社会筹资政策、价格政策和市场管理政策等四个部分。(4)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效率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协调和分配社区体育资源,使配置后的社区体育资源达到最优组合而发挥最大效能。其更多强调的是投入和产出之间的转换效率——产出率,主要包含有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配置效率多种不同的效率值。基于“资源配置——效益”理论模型,采用经验选择、德尔菲法构建了拥有2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11个三级指标的效率测度指标体系。在测度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的CCR模型、超效率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测度。从配置主体和配置环境方面选取了11个指标进行回归分析,以分析影响效率变化的主要因素。(5)我国社区体育资源配置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基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提高,而技术进步指数的略微下降表明,现阶段社区体育资源配置主要还是基于资源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在配置的方法、方式及结构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优化,以避免仅依靠投入量的增加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通过对31个省份的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测度分析,发现只有北京、吉林、山东等几个省份的配置效率较高,多数省份的效率值普遍较低。由测度结果可知,经济较好但配置效率不高的省份,资源投入相对充裕,但产出不足,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着资源浪费和配置结构非优化的问题。经济一般但配置效率相对较高的省份,并不是说已达到了优化配置的状态,只表明在现有产出固定不变的情况下,西部各省由于投入较少,而表现出较高的配置效率,其配置的规模效率未必在随机前沿面上。07-10年北京市43个样本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效率值处于逐步增长的趋势,其效率值的逐步提高,受08年北京奥运会的影响较大,投入产出的溢出效应较高。10年效率值小幅下降是受后奥运会时期社区体育资源的产出效益并未随投入的增加而大幅提高。(6)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影响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群众体育资源配置结构、社区居民体育意识、群众体育组织对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具有显着的正效应,区域经济水平对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与原假设并不一致,其主要是由于配置过程中存在着浪费现象。社区居民意识、教育水平对技术进步指数的提高具有显着效应。社区居民的体育意识对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的技术效率的提高具有显着效应。居民消费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人口规模和辖区面积、社区体育管理员数等指标对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效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均未达到显着水平。(7)分别从配置主体、配置客体、配置环境方面提出了提高配置效率、优化配置结构的对策。

陈众观,于春玲[10](2013)在《甘肃省城市体育设施资源共享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综合研究方法,对甘肃省主要城市体育设施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根据各城市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改造对策与建议。

二、甘肃陇南地区群众体育活动点的现状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肃陇南地区群众体育活动点的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陕甘茶马古道康县段历史文化廊道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陕甘茶马古道的提出与研究进展
        1.1.2 陕甘茶马古道面临的问题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1 陕甘茶马古道康县段相关研究
        1.4.2 线性文化遗产相关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2 陕甘茶马古道的历史变迁
    2.1 陕甘茶马古道的历史演变
        2.1.1 唐代—陕甘茶马古道的起源
        2.1.2 宋代—陕甘茶马古道的形成
        2.1.3 明代—陕甘茶马古道的繁荣
        2.1.4 清代至今—陕甘茶马古道的转变
    2.2 陕甘茶马古道的线路梳理
    2.3 陕甘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
        2.3.1 政治军事方面
        2.3.2 经济贸易方面
        2.3.3 文化交流方面
        2.3.4 社会融合方面
    2.4 本章小结
3 陕甘茶马古道康县段现状综述
    3.1 陕甘茶马古道康县段历史溯源
    3.2 陕甘茶马古道康县段线路走向及自然环境
        3.2.1 线路走向
        3.2.2 自然环境
    3.3 陕甘茶马古道康县段沿线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3.3.1 经济产业发展
        3.3.2 城乡建设情况
        3.3.3 沿线交通现状
    3.4 陕甘茶马古道康县段遗存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3.4.1 陕甘茶马古道康县段北线
        3.4.2 陕甘茶马古道康县段东线
        3.4.3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3.5 陕甘茶马古道康县段遗产价值认知
    3.6 陕甘茶马古道康县段保护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6.1 保护工作现状
        3.6.2 利用工作现状
        3.6.3 存在的问题
    3.7 本章小结
4 陕甘茶马古道康县段历史文化廊道的提出与构建目标
    4.1 历史文化廊道概念的提出
        4.1.1 我国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探索的思考
        4.1.2 线性文化遗产与城乡建设相结合的重要性
        4.1.3 “历史文化廊道”的概念
    4.2 陕甘茶马古道康县段历史文化廊道的构建基础
        4.2.1 陕甘茶马古道康县段的保护与利用需求
        4.2.2 康县城乡统筹发展的需求
        4.2.3 古道与乡村振兴的相互赋能
    4.3 陕甘茶马古道康县段历史文化廊道的构建目标
        4.3.1 相关案例分析
        4.3.2 构建目标
    4.4 本章小结
5 陕甘茶马古道康县段历史文化廊道体系构建
    5.1 陕甘茶马古道康县段历史文化廊道的构建原则
        5.1.1 相关性原则
        5.1.2 系统性原则
        5.1.3 连续性原则
        5.1.4 综合效益原则
    5.2 陕甘茶马古道康县段历史文化廊道体系的构建思路
        5.2.1 廊道构建中的基础要素类型
        5.2.2 廊道体系的系统构成
    5.3 陕甘茶马古道康县段历史文化廊道体系的构成要素及空间分布
        5.3.1 遗产系统
        5.3.2 非遗传承系统
        5.3.3 解说系统
        5.3.4 游憩系统
        5.3.5 支撑系统
        5.3.6 镇村系统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2)陇蜀古道嘉陵道沿线传统聚落保护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课题缘起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课题研究范围、拟解决的问题与理论基础
        1.3.1 研究范围界定
        1.3.2 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1.3.3 理论基础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传统聚落保护研究进展
        1.4.2 国内传统聚落保护研究进展
        1.4.3 陇蜀古道沿线聚落及民居研究进展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陇蜀古道嘉陵道沿线聚落生成的自然与文化背景
    2.1 陇蜀古道的历史形成与价值
        2.1.1 陇蜀古道的形成历史
        2.1.2 区域研究价值
        2.1.3 陇蜀古道嘉陵道所处三大文化圈辐射影响研究
    2.2 陇蜀古道嘉陵道沿线聚落生成的自然地理背景
        2.2.1 陇蜀古道嘉陵道地理区位
        2.2.2 陇蜀古道嘉陵道自然环境
        2.2.3 陇蜀古道嘉陵道自然廊道与驿路通道
    2.3 陇蜀古道沿线聚落生成的文化背景
        2.3.1 陇蜀古道嘉陵道沿线居民宗教信仰
        2.3.2 陇蜀古道嘉陵道沿线文化与民俗
        2.3.3 陇蜀古道嘉陵道沿线驿站分布与商贸流线
    2.4 本章小结
3 陇蜀古道嘉陵道沿线聚落整体空间与形态
    3.1 陇蜀古道嘉陵道沿线传统聚落选址因素与类型划分
        3.1.1 陇蜀古道嘉陵道沿线传统聚落分布概况
        3.1.2 陇蜀古道嘉陵道沿线传统聚落选址影响因素
        3.1.3 陇蜀古道嘉陵道沿线传统聚落类型划分
    3.2 陇蜀古道嘉陵道沿线传统聚落结构特征研究
        3.2.1 陇蜀古道嘉陵道沿线传统聚落结构特征
        3.2.2 陇蜀古道嘉陵道沿线传统聚落山水空间格局特征
        3.2.3 陇蜀古道嘉陵道沿线传统聚落结构特征影响因素分析
    3.3 陇蜀古道嘉陵道沿线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分析
        3.3.1 陇蜀古道沿线传统聚落空间构成要素分析
        3.3.2 陇蜀古道沿线传统聚落布局结构分析
        3.3.3 陇蜀古道沿线传统聚落形态影响要素分析
        3.3.4 陇蜀古道嘉陵道沿线传统聚落形态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陇蜀古道嘉陵道沿线传统建筑分析
    4.1 陇蜀古道嘉陵道沿线传统建筑空间单元构成要素分析
        4.1.1 陇蜀古道嘉陵道沿线传统建筑功能布局与平面形制
        4.1.2 陇蜀古道嘉陵道沿线传统建筑立面造型与细部特征
        4.1.3 陇蜀古道嘉陵道沿线传统建筑材料与结构组织
    4.2 陇蜀古道嘉陵道沿线传统建筑形态制约因素分析
        4.2.1 陇蜀古道嘉陵道沿线传统建筑形态自然影响因素
        4.2.2 陇蜀古道嘉陵道沿线传统建筑形态文化影响因素
    4.3 陇蜀古道嘉陵道沿线传统建筑形态对比分析
        4.3.1 陇蜀古道嘉陵道沿线传统建筑形态分析
        4.3.2 与秦陇地区传统建筑形态形态自然影响因素
        4.3.3 与巴蜀传统建筑形态比较分析
        4.3.4 与陇南地区传统建筑形态比较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陇蜀古道嘉陵道沿线传统聚落保护发展探究
    5.1 嘉陵道沿线传统聚落内容与价值分析
        5.1.1 线性遗产背景下嘉陵道传统聚落价值分析
        5.1.2 线性遗产保护背景下嘉陵道保护价值分析
        5.1.3 陇蜀古道嘉陵道保护层次分析
    5.2 嘉陵道沿线传统聚落保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2.1 嘉陵道沿线传统聚落保护发展意识淡薄,文脉断裂
        5.2.2 嘉陵道沿线传统聚落保护发展观念陈旧,手段落后
        5.2.3 嘉陵道沿线传统聚落保护发展技术单一,脱离本土
        5.2.4 嘉陵道沿线传统聚落保护发展动力不足,空间脆弱
    5.3 嘉陵道沿线传统聚落保护策略与措施
        5.3.1 嘉陵道沿线传统聚落的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原则
        5.3.2 嘉陵道沿线传统聚落线性空间格局保护
        5.3.3 嘉陵道沿线传统聚落中建筑的分类保护
        5.3.4 嘉陵道沿线传统聚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5.4 嘉陵道沿线传统聚落保护发展探索
        5.5.1 嘉陵道文化线路范围与价值体系构建
        5.5.2 嘉陵道沿线传统聚落保护理念与方法引入
        5.5.3 嘉陵道沿线传统聚落发展路径探索
    5.5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康养产业为主导的村庄规划研究 ——以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池坝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外乡村振兴村研究动态
        1.3.2 国内外乡村发展康养产业研究动态
        1.3.3 研究现状总结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康养产业主导下村庄规划相关理论分析
    2.1 相关理论
        2.1.1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2.1.2 城乡融合发展理论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4 理论借鉴
    2.2 乡村振兴与健康中国两大政策内涵解析
        2.2.1 乡村振兴的基本内涵解析
        2.2.2 健康中国的内涵解析
        2.2.3 乡村振兴与健康中国的关系
    2.3 康养产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2.3.1 康养产业特征
        2.3.2 乡村发展康养产业的意义
        2.3.3 乡村振兴助力康养产业发展
        2.3.4 康养产业推动乡村实现振兴
    2.4 本章小结
3 陇南市武都区康养产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陇南市武都区发展康养产业优势能力分析
        3.1.1 陇南市武都区基本情况
        3.1.2 陇南市武都区康养优势条件
    3.2 乡村康养现状认知分析
        3.2.1 康养产业大众认知情况分析
        3.2.2 乡村发展康养产业规划分析
    3.3 乡村发展康养产业面临的问题分析
        3.3.1 村庄产业化水平低
        3.3.2 乡村康养设施缺乏
        3.3.3 人居环境问题突出
        3.3.4 综合服务能力不足
    3.4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村庄建设缺乏系统规划
        3.4.2 乡村人力资源流失
        3.4.3 乡村文化底蕴消散
        3.4.4 缺乏对乡村发展的信心
    3.5 本章小结
4 康养产业主导下的村庄规划策略
    4.1 康养产业主导下村庄规划原则
        4.1.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4.1.2 坚持绿色发展的原则
        4.1.3 坚持一实二稳三发展的原则
        4.1.4 坚持协同发展的原则
    4.2 村庄总体发展定位
    4.3 康养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规划
        4.3.1 康养产业发展定位
        4.3.2 康养产业发展策略
        4.3.3 康养产业布局
    4.4 完善村庄设施建设
        4.4.1 完善基础设施
        4.4.2 优化公共服务设施
    4.5 提升村庄风貌
        4.5.1 提升民居风貌
        4.5.2 营造良好的景观环境
        4.5.3 优化公共空间
    4.6 本章小结
5 康养产业主导下的池坝村村庄规划
    5.1 池坝村基本概况
        5.1.1 区域位置
        5.1.2 自然条件
        5.1.3 人文资源
    5.2 池坝村建设现状及问题
    5.3 池坝村总体定位
    5.4 产业规划
        5.4.1 康养产业发展定位
        5.4.2 康养产业发展策略
        5.4.3 康养产业布局
    5.5 村庄设施建设规划
        5.5.1 村庄总体布局
        5.5.2 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5.5.3 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
    5.6 村庄风貌提升规划
        5.6.1 村庄建筑风貌提升
        5.6.2 村庄景观环境营造
        5.6.3 公共空间提升
    5.7 规划反馈
        5.7.1 效益分析
        5.7.2 规划实施现状反馈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合作市城镇藏族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纲领性文件
        1.1.2 全民健身发展不平衡
        1.1.3 体育活动的重要性
    1.2 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有关城镇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研究综述
    2.2 有关藏民族民族传统体育的综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地调察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技术路线图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甘肃省少数民族及甘南州合作市藏民族概况
    4.2 调查者基本情况分析
        4.2.1 性别
        4.2.2 年龄分布情况
        4.2.3 合作市城镇藏族居民的学历结构
        4.2.4 被调查对象的职业分布状况
        4.2.5 被调查对象的收入情况
        4.2.6 被调查对象宗教信仰状况
        4.2.7 信教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宗教习俗
    4.3 合作市城镇藏族居民的体育活动参与者现状
        4.3.1 合作市城镇藏族居民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
        4.3.2 合作市城镇藏族居民每次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
        4.3.3 合作市城镇藏族居民每次参加体育活动的运动强度
    4.4 合作市城镇藏民族居民的体育参与情况
        4.4.1 合作市城镇藏族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参与度
        4.4.2 合作市城镇藏族居民体育健身的目的
        4.4.3 体育健身生活化程度
        4.4.4 合作市城镇藏族居民参加体育健身的项目选择情况
        4.4.5 合作市城镇藏族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时间
        4.4.6 合作市城镇藏族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地点
        4.4.7 合作市城镇藏族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形式
        4.4.8 体育部门组织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的情况
        4.4.9 不参加体育活动者参加体育活动时必须具备的条件
    4.5 合作市城镇藏族居民的体育消费情况
        4.5.1 合作市城镇藏族居民对体育消费的认知
        4.5.2 体育消费的动机
        4.5.3 合作市城镇藏族居民体育消费水平
        4.5.4 合作市城镇藏族居民体育消费结构
    4.6 制约合作市城镇藏族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因素
        4.6.1 主观因素
        4.6.2 客观因素
    4.7 合作市城镇藏族居民对组织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建议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7.16全民游泳健身周”活动开展的社会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7.16 全民游泳健身周”
        2.1.2 社会价值
    2.2 群众游泳活动开展情况的相关研究
    2.3 与游泳相关的群体性活动研究
    2.4 其他运动项目群众性开展研究
    2.5 群众体育社会价值研究
    2.6 国外群众体育开展研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调查法
        3.2.4 个案分析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追踪调查法
4 结果与分析
    4.1“7.16 全民游泳健身周”发展的背景及发展情况
        4.1.1 2011-2016 年群众游泳组织发展变化
        4.1.2“7.16”发展过程中重要事件
        4.1.3 活动站点数年度变化
    4.2“7.16 全民游泳健身周”活动组织情况
        4.2.1 目前组织管理模式
        4.2.2 全国“7.16”活动站点分布情况
        4.2.3“7.16”活动组织单位类型统计分析
        4.2.4“7.16”公益体彩基金投入使用情况
        4.2.5 活动宣传与报道情况
    4.3“7.16 全民游泳健身周”活动参与情况
        4.3.1 参与者对“7.16 全民游泳健身周”活动的认识
        4.3.2“7.16”活动人群参与情况
    4.4“7.16 全民游泳健身周”的社会价值研究
        4.4.1 贯彻全民健身计划,推动群众游泳发展
        4.4.2“7.16”活动独特的游泳文化价值
        4.4.3“7.16”活动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作用
        4.4.4“7.16”全民游泳活动的经济价值
    4.5“7.16 全民游泳健身周”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5.1 活动中的问题
        4.5.2 针对研究过程中问题的对策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浅谈甘肃省群众体育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甘肃省群众体育开展的现状调查
    1.1、体育公共服务总体水平较低, 有待提高
    1.2、公众参与决策的群众体育理念相对滞后
    1.3、农村体育场地缺乏, 城镇体育场馆价格过高
    1.4、缺乏社会体育指导服务
    1.5、保障性群众体育非均等化现象突出
2、对策和建议
    2.1、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 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
    2.2、有关政府部门要加大投资力度
    2.3、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7)商洛市城镇社区群众体育组织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时代背景的需要
        1.1.2 发展城镇社区群众体育的必要性
        1.1.3 全民健身工作深入开展的需要
        1.1.4 缺少相关的研究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对本研究相关概念的阐述与界定
        2.1.1 相关城镇社区概念的阐述与界定
        2.1.2 关于群众体育组织的阐述与界定
    2.2 相关城镇社区群众体育组织的研究
        2.2.1 关于城镇体育组织的研究
        2.2.2 关于城镇群众体育组织的研究
        2.2.3 相关城镇社区群众体育组织的研究
        2.2.4 关于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建设的研究
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观察法
        3.2.3 访谈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商洛市群众体育组织建设相关政策理论依据
        4.1.1 对群众体育相关政策的发布情况
        4.1.2 对群众组织体育活动的宣传情况
        4.1.3 体育行政组织、体育协会、群众自发的晨晚练点三者之间的关系
    4.2 商洛市城镇社区群众体育行政组织现状分析
        4.2.1 城镇社区群众体育工作负责人自身的基本情况(年龄、学历)
        4.2.2 商洛市城镇社区群众体育工作负责人学历结构
        4.2.3 城镇社区群众体育组织机构设置
        4.2.4 承担的组织职能
        4.2.5 行政人员组织群众体育活动的情况
        4.2.6 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经费来源
        4.2.7 场地设施使用情况
        4.2.8 城镇社区与其他组织和单位的业务联系
    4.3 商洛市城镇社区体育协会组织建设现状与分析
        4.3.1 “十二五期间”商洛市体育协会成立情况
        4.3.2 体育协会负责人的年龄、学历状况
        4.3.3 体育协会的负责人来源情况
        4.3.4 体育协会的机构性质情况
        4.3.5 体育协会的经费来源
        4.3.6 群众体育方面的主要工作职责
        4.3.7 商洛市城镇体育协会与其他机构之间互动情况
        4.3.8 “十二五”期间商洛市城镇社区体育协会开展活动情况
    4.4 商洛市城镇社区群众晨晚练点组织建设现状分析
        4.4.1 晨晚练活动点的组织管理状况
        4.4.2 晨晚练点的规模结构状况
        4.4.3 晨晚练点的场所设施和经费来源情况
        4.4.4 晨晚练点开展项目种类状况
        4.4.5 晨晚练点的参与成员和指导者状况
        4.4.6 晨晚练点的活动时间状况
        4.4.7 晨晚练点与外界的互动情况
5 商洛市城镇群众体育组织建设中目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行政体育组织建设中目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5.2 体育协会组织建设中目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5.3 晨晚练点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6 商洛市城镇社区群众体育组织建设的对策
    6.1 合理规划体育组织建设
    6.2 加强领导,健全商洛市城镇社区群众体育组织
    6.3 为群众组织健身活动提供较多的资金
    6.4 完善群众健身指导体系,建立完备的媒体信息传播系统
    6.5 对群众晨晚练点组织加大建设
    6.6 加强群众体育组织队伍建设,发展体育人力资源
    6.7 合理改革群众体育协会组织
    6.8 对健身设施加强监管与维修,优化健身环境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承诺书

(8)我国群众体育差异与发展对策研究 ——以城乡、区域群众体育发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关于群众体育的相关研究
        1.3.2 关于城乡群众体育相关研究
        1.3.3 关于群众体育差异方面的研究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访谈法
        2.2.3 系统分析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差异形成的依据
    3.2 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差异状况分析
        3.2.1 城乡群众体育发展差异
        3.2.2 区域群众体育发展差异
    3.3 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3.3.1 城乡、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因素
        3.3.2 城乡、区域之间的人口分布因素
        3.3.3 城乡、区域之间的群众体育发展形式因素
        3.3.4 城乡之间与区域之间的群众体育发展理念因素
        3.3.5 城乡、区域之间的群众体育发展缺乏多部门的协调指导
    3.4 进一步提高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对策
        3.4.1 加强对城市部分区域的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
        3.4.2 充分调动城市和区域政府的力量,加强群众体育发展
        3.4.3 中央政府应制定出更多的偏向于农村和西部群众体育发展的政策措施
        3.4.4 集合多方力量重点解决农村和西部地区群众体育发展形式单一问题
        3.4.5 要集合多级政府和多部门的力量共同推动农村和西部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
        3.4.6 应当建构系统的农村和西部地区群众体育发展监督、管理与交流系统
        3.4.7 加强对农村和西部地区群众体育的宣传活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Contents
绪论
    1. 选题依据
        1.1 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群众体育指向需要对社区体育资源配置进行研究
        1.2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与相对薄弱的群众体育物质基础、短缺的群众体育资源之间的矛盾需要对社区体育资源配置进行研究
        1.3 社区体育资源的稀缺性需要对社区体育资源配置进行研究,并提高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的效率
    2. 研究意义
        2.1 理论意义
        2.2 现实意义
    3. 文献综述
        3.1 体育资源的相关研究
        3.2 社区体育资源的相关研究
        3.3 体育资源配置的相关研究
        3.4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的相关研究
        3.5 小结
    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4.1 研究思路
        4.2 技术路线
    5. 研究方法
        5.1 文献资料法
        5.2 系统分析法
        5.3 调查法
        5.4 数理统计法
        5.5 逻辑分析法
第1章 社区体育资源概述
    1.1 社区体育资源的概念
    1.2 社区体育资源要素的内涵
    1.3 社区体育资源整体的特征
        1.3.1 社会性特征
        1.3.2 战略性特征
        1.3.3 稀缺性特征
        1.3.4 共享性特征
    1.4 社区体育资源要素的分类
        1.4.1 以社区体育资源的创生主体为分类标准的社区体育资源要素分类
        1.4.2 以社区体育资源的内容特质及相互关系为分类标准的社区体育资源要素分类
    1.5 社区体育资源要素的特征
        1.5.1 基础性核心社区体育资源要素的特征
        1.5.2 整体功能性社区体育资源的特征
    1.6 社区体育资源要素系统的提出
        1.6.1 社区体育资源要素系统
        1.6.2 基础性核心社区体育资源要素子系统
        1.6.3 整体功能性社区体育资源要素子系统
    1.7 社区体育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
        1.7.1 公共物品的概念和分类
        1.7.2 社区体育资源公共物品属性甄别的依据
        1.7.3 社区体育资源公共物品属性甄别的步骤
        1.7.4 社区体育资源公共物品属性分析
    1.8 社区体育资源的产权特质
        1.8.1 公共产权的概念
        1.8.2 社区体育资源公共产权的判别
        1.8.3 社区体育资源产权特质分析
    1.9 本章小结
第2章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系统理论研究
    2.1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系统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系统理论在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系统理论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1.2 资源配置理论是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系统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
    2.2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系统的概念及构成
        2.2.1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系统的概念
        2.2.2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系统的构成
    2.3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主体系统解析
        2.3.1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主体系统的概念
        2.3.2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主体系统的功能
        2.3.3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主体系统的特征
    2.4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客体系统解析
        2.4.1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客体系统的概念
        2.4.2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客体系统的范围
        2.4.3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客体系统的特征
    2.5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系统的分析框架
        2.5.1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系统的目标
        2.5.2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系统的配置原则
        2.5.3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系统的配置行为与效果分析
        2.5.4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系统的结构与特征分析
        2.5.5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系统的环境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的方式、方法、政策及国际比较
    3.1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方式
        3.1.1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含义和决定因素
        3.1.2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分类
        3.1.3 我国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的方式
        3.1.4 国外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的方式及启示
    3.2 我国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的方法
        3.2.1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方法的含义
        3.2.2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方法的决定因素
        3.2.3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的方法分类
        3.2.4 我国现行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方法及成因
        3.2.5 国外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的方法及启示
    3.3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政策分析及国际比较
        3.3.1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政策的含义和范围
        3.3.2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政策的分类
        3.3.3 我国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政策的内容
        3.3.4 国外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政策及启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效率评价
    4.1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概念和内涵
        4.1.1 效率
        4.1.2 资源配置效率
        4.1.3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概念
        4.1.4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内涵
    4.2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的内容
    4.3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1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3.2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模型
        4.3.3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4 影响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分析
    4.5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方法选择及模型的构建
        4.5.1 效率测度方法的选取与模型的构建
        4.5.2 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选取与模型构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效率实证研究
    5.1 基于C~2R模型和超效率模型的省域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效率实证分析
        5.1.1 基于C~2R模型的省域层面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效率测度结果分析
        5.1.2 基于超效率模型的省域层面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效率测度结果分析
        5.1.3 09-11年省域层面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效率评价
        5.1.4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效率变化分析
    5.2 基于北京市基层社区的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效率测度
        5.2.1 基于C~2R模型的基层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5.2.2 基于超效率模型的基层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5.2.3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北京市基层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效率变化分析
    5.3 影响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效率变化的因素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社区体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
    6.1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客体方面
        6.1.1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使用和管理,优化社区体育管理人员配置
        6.1.2 继续加大财力资源的配置力度,强化配置结构的优化和区域平衡
        6.1.3 加强群众性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积极促进标准化场地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对外开放和共享
        6.1.4 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营造良好的健身氛围,促使技术进步水平指数有效提高
        6.1.5 加快社会体育组织的建设,形成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实现社区体育发展的社会化
    6.2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主体方面
        6.2.1 强化政府在社区体育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以配置政策为主要调控手段
        6.2.2 增加社会在社区体育资源配置中的角色扮演,突出制度、市场和文化配置力协同机制的发挥
        6.2.3 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有效提升社区居民体育需求的增长率
    6.3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环境方面
        6.3.1 积极调整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的内部结构,促进资源配置结构优化升级
        6.3.2 转变社区体育的发展方式,优先发展社区体育的制度选择
        6.3.3 转化教育模式,强化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6.3.4 完善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政策,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和方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和创新点
    7.1 研究结论
        7.1.1 社区体育资源的概念、内涵、分类、公共物品属性和产权特质
        7.1.2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系统的提出及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目标、原则、配置行为与效果、配置特征和配置环境
        7.1.3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方式、方法和政策
        7.1.4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研究
        7.1.5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效率实证研究
        7.1.6 影响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分析
        7.1.7 提高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效率和优化配置社区体育资源的对策
    7.2 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甘肃省城市体育设施资源共享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甘肃省主要城市体育设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体育设施基本情况
    2.2 体育设施种类
    2.3 体育设施分布状况
        2.3.1 地域分布状况
        2.3.2 经济区域分布状况
        2.3.3 位置分布状况
    2.4 体育设施开放程度
    2.5 体育设施经营状况
    2.6 体育设施被侵占情况
3 甘肃省城市体育设施合理化对策研究
    3.1 加快建设, 改善地区间场馆分布不均局面
    3.2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 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投资
    3.3 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 逐步推进对外开放力度
    3.4 改造陈旧体育设施, 保留被拆体育场馆用地
    3.5 部分城市建设体育公共服务中心

四、甘肃陇南地区群众体育活动点的现状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陕甘茶马古道康县段历史文化廊道构建研究[D]. 万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陇蜀古道嘉陵道沿线传统聚落保护与发展研究[D]. 赵一.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康养产业为主导的村庄规划研究 ——以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池坝村为例[D]. 佘晓瑜.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4]合作市城镇藏族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研究[D]. 刘金霞. 北京体育大学, 2017(11)
  • [5]“7.16全民游泳健身周”活动开展的社会价值研究[D]. 岳骁. 北京体育大学, 2017(12)
  • [6]浅谈甘肃省群众体育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赵爱琴.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5(20)
  • [7]商洛市城镇社区群众体育组织建设研究[D]. 陶英丽. 西安体育学院, 2015(05)
  • [8]我国群众体育差异与发展对策研究 ——以城乡、区域群众体育发展为例[D]. 齐海龙. 河南大学, 2015(08)
  • [9]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理论与实证研究[D]. 陈华伟.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10]甘肃省城市体育设施资源共享路径研究[J]. 陈众观,于春玲. 运动, 2013(16)

标签:;  ;  ;  ;  ;  

甘肃省陇南地区群众体育活动现状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