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数 RTS_Threshold 对 WLAN 性能的影响

参数 RTS_Threshold 对 WLAN 性能的影响

一、The Influence of Parameter RTS_Threshold to WLAN Performance(论文文献综述)

刘凯曦[1](2021)在《5G-R与WLAN异构融合组网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路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当前处于向下一代通信制式演进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专网技术发展与部署将采用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的全新架构进一步为业务应用赋能,加速铁路行业应用业务的创新发展。由铁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Railway,GSM-R)向铁路5G专用移动通信系统(the Fifth Generation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 for Railway,5G-R)发展,也不仅仅是单一通信制式的改变,而是融合多种技术,多维度、全场景的全面演进,异构融合网络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本文对5G-R与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融合组网的一些关键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工作与贡献如下:(1)设计并验证了松耦合异构网络中WLAN接入的二次认证协议。对5G-R与WLAN松耦合异构网络的安全特点与安全需求进行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WLAN接入网与外部数据网络的安全认证协议;并分别通过形式化与非形式化分析、自动化协议分析工具对协议的安全性和合理性进行验证,最后分析协议的计算与通信效率;(2)设计并验证了松耦合异构网络下基于排队论的时延最优WLAN分流传输策略。在评估铁路异构融合网络性能的指标参数中选取时延为优化指标,分析了异构多接入网络的端到端时延组成,并利用排队论和马尔科夫链构建理论模型,通过仿真验证了并行传输策略的时延优化效果;(3)提出了紧耦合组网场景下基于射线追踪的无线覆盖优化方案。以车厢内场景为例,分析了高铁无线网络覆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基于射线追踪原理对车厢场景的物理模型和射线模型进行了建模和仿真;提出了列车无线局域网无线覆盖的工程建议以满足目标接收信号强度与有效覆盖率要求,包括最优的无线接入点(Access Point,AP)部署个数、部署位置与发射功率设置的组合。综上所述,论文对融合架构、融合安全、数据传输效率以及无线覆盖四个方面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与验证,得出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具有应用价值。

徐晓锋[2](2020)在《密集WLAN的干扰缓解策略》文中研究指明自1997年以来,基于IEEE 802.11标准的无线局域网络(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已经历20多年的发展,目前,WLAN呈现出密集部署的趋势,使得高效率利用频谱资源、提高信道的使用效率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挑战性问题。在WLAN密集部署环境中,基础服务集(Basic Service Set,BSS)之间的通信干扰,严重影响了信道的使用效率。因此,WLAN急需干扰缓解策略,以提升信道的使用效率,乃至整个网络的吞吐率。本文对此进行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之处如下:1.针对密集WLAN的部署环境,考虑了站点位置信息,提出协调交互式目标唤醒时间调度方案CAT(Coordination Alternating TWT)。CAT方案针对配置无线网络控制器WLC(Wireless Lan Controller)的有多个接入点AP(Access Point)的WLAN应用,基于即将发布的IEEE 802.11ax标准,利用802.11ax的目标唤醒时间(Target Wake Time,TWT)机制,改进MAC帧中的基本服务集颜色信息域,利用基本服务集颜色机制将站点分入不同的集合,从而降低BSS之间的干扰。仿真结果表明,CAT方案可以提高网络的吞吐率。2.针对下一代WLAN应用的多BSS密集环境,提出基于距离选择的多基本服务集干扰缓解方案。该方案先对重叠BSS中的接入点进行分集,再运用目标唤醒时间机制来调度站点的传输。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在多基本服务集的场景中提高网络的吞吐率。总之,上述方案可以缓解BSS间的干扰,提高密集部署WLAN的信道利用效率和网络吞吐率。

郑远[3](2020)在《下一代WLAN基于OFDMA的高吞吐量信道接入策略》文中指出即将于2020年发布的IEEE 802.11ax标准,首次引入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机制,以应对密集网络环境下的信道竞争,提升频谱使用效率和网络吞吐率。基于IEEE 802.11ax标准的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能够有效拓展多用户并行传输功能,提升物理层的数据传输效率,支持数量日益增长的移动用户接入到互联网,应对复杂多样的网络环境。然而,基于IEEE 802.11ax标准的WLAN面临着在密集网络环境下同时执行数据传输的用户数量多、信道资源紧缺、信道冲突发生概率高的问题,由此带来网络整体信道利用率低下、数据传输延迟较长、网络吞吐率低等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IEEE 802.11ax标准的信道接入协议和信道资源分配方案进行研究,旨在提高WLAN的吞吐量并满足数据传输过程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 S)指标。本文主要的工作和创新之处如下:提出了基于OFDMA的重传次数感知信道访问(RNACA)方案。IEEE802.11ax标准提供的上行链路基于OFDMA的随机接入(Uplink OFDMA-based Random Access,UORA)机制支持多个用户同时在不同资源单元(Resource Unit,RU)中传输上行数据。借助UORA协议,接入点(Access Point,AP)使用触发帧为关联的移动工作站(Station,STA)动态宣布可供STA争用的随机接入资源单元(Random Access RU,RA-RU),关联的STA采用退避机制竞争RU,随后在竞争获得的RU上并发传输数据。UORA机制的不足之处在于:在RU数量足以供STA使用的情况下,一旦STA传输失败,就将其OFDMA竞争窗口大小加倍,带来了不必要的数据传输时延,影响了信道利用效率以及网络吞吐率。本文所提出的RNACA方案可以克服上述UORA机制所存在的问题。在RNACA方案中,定义了考虑当前传输次数、最大重传次数、资源单元数量和关联STA数量的概率,在STA使用信道发生冲突需要重传数据时,STA通过使用这个概率来决定是否扩大其竞争窗口大小,从而达到有效使用信道并且提高整个网络吞吐率的目的。利用概率论对RNACA方案的数据传输过程进行了数学建模,得到STA在发送数据包时一次传输尝试中成功传输的概率、数据包时延以及网络吞吐率。由此形成一个以吞吐量最大为目标函数,数据包最大重传次数为优化变量的最优化问题。通过解这个最优化问题,得出最大重传次数的最优值,并将之用于RNACA方案。仿真结果表明,与IEEE 802.11ax标准所提出的UORA方案相比,本文的RNACA方案可以获得更高的吞吐量和更低的数据包传递延迟。提出基于OFDMA的上行链路信道保留资源分配(UCR)方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实时性较高的业务对数据传输的服务质量Qo S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在密集网络环境下用户的Qo S需求,提高用户体验,本文提出的UCR方案致力于满足视频流量站对上行链路数据传输有低时延、高吞吐量、低丢包率等Qo S指标。UCR方案根据数据传输的需求,将STA分为高优先级的视频流量站点和较低优先级的非视频流量站点,为视频流量站点保留信道资源,使其得以长时间连续传输数据,提高了高优先级STA的信道接入成功率和吞吐量,减少了其数据包发送时延。UCR方案扩展了传统的RTS(Request to Send)/CTS(Clear to Send)四次握手机制,并对RTS、CTS、ACK(确认)帧进行扩展,定义了Qo SRTS、Qo S-CTS、Qo S-ACK帧结构,使其适用于UCR方案。仿真结果表明,本文的UCR方案能够提高视频流量站的吞吐量,降低其时延。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于基于IEEE 802.11ax标准的最新一代WLAN,以提高其吞吐量。

王颖[4](2020)在《密集部署下WLAN信道分配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因其高吞吐量、低成本、使用灵活和方便部署等特性,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随着移动数据流量和移动互联网设备的与日俱增,密集WLAN部署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采用密集部署接入点(Access Point,AP)的方式可提高网络覆盖范围和扩充系统容量,但随之带来的同频干扰和邻频干扰问题也日益加剧。此外,无线设备数量呈爆炸式增长,使得高密度站点(Station,STA)接入场景下的冲突率急剧增加,给有限的频谱资源的合理利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如何充分合理地使用现有的无线资源来满足密集WLAN部署下用户的性能需求,成为当前产业界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分析了密集WLAN部署现状,并针对密集AP部署和密集STA接入两种场景中的信道分配算法进行了研究,具体工作如下:首先,针对密集AP部署下由于重叠基本服务集(Overlapping Basic Service Set,OBSS)中的隐藏终端和暴露终端造成的数据冲突和无线资源浪费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软件定义无线网络(Software Defined Wireless Network,SDWN)的并行传输机制。该机制基于APs间的无线干扰协调技术,使用控制器对APs的传输行为进行统一调度,从而有效地解决多APs密集部署中的隐藏终端和暴露终端问题。同时,为提升控制器的决策效率,提出一种高效的邻居关系存储机制。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机制能够有效地提升无线频谱效率。此外,针对密集STA接入场景下高冲突导致的性能衰退问题,结合当前最新的IEEE 802.11ax协议,引入蜂窝网络中广泛应用的设备到设备(Device-to-Device,D2D)通信技术,设计了一种基于最大独立集(Maximum Independent Set,MIS)的上行(Up Link,UL)资源分配机制。该机制将网络中的D2D“链路对”抽象为干扰图,基于该干扰图生成相应的多个MISs。AP根据MISs和节点之间的干扰信息集中地分配资源单位(Resource Unit,RU),实现传统Wi-Fi链路和多D2D链路无冲突的并行数据传输,提升RU的使用效率。仿真结果显示该算法可显着降低密集STA接入场景中的冲突率和时延,并且极大地提高系统吞吐量。

邓皓文[5](2020)在《基于EDCA机制的无线局域网QoS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在生活当中被广泛应用,无线局域网成为当今社会主流的网络接入方式之一。IEEE802.11是使用最广泛的无线局域网标准,其介质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协议的核心是分布式协调机制(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Function,DCF)。无线局域网MAC协议性能极大影响着网络的服务质量,近些年来,网络承载的业务种类逐渐增多,DCF已经不能很好的保证某些业务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为此,IEEE提出了增强分布式协调机制(Enhanced Distributed Channel Access,EDCA),用于在MAC层为数据帧提供服务质量区分。本文以EDCA机制为研究点,将从性能分析和性能优化两方面展开研究。在性能分析部分,本文以二维马尔科夫模型为基础,对站点内部单个优先级业务进行建模,使用一维马尔科夫模型描述AIFS带来的服务区分,此外还考虑了虚拟碰撞机制和竞争窗口带来的服务区分,得到了饱和状态下EDCA的吞吐量模型。在饱和模型基础上,本文引入一个空闲状态,描述了非饱和流量情况下无数据包到达时处于等待的情况,结合非饱和情况下的后退避(post-backoff)过程,提出了一种新的非饱和性能模型。利用M/M/1/K排队模型,可以得到非饱和模型的一步转移概率,进而求解出非饱和性能模型。为了验证改进后模型的正确性和精度,本文将模型计算结果和EXata仿真结果相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能够与网络仿真相吻合,相比于传统模型有更高的精度。在性能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EDCA优化方法。第一种通过饱和吞吐量模型得到活跃站点数和最优最小竞争窗口的对映关系,网络中的站点通过接收到的MAC数据帧来估计局域网中的活跃站点数,以此来动态配置最小竞争窗口的值。第二种是对GDCF的改进,以一种自适应的缓慢递减竞争窗口的方式来调整竞争窗口,以减小网络冲突。通过在EXata中仿真表明,两种改进的机制都能很好的提升网络的性能。

白昆霭[6](2019)在《城市轨道交通LTE-U系统无线资源及移动性管理的研究》文中指出CBTC(Communication based Train Control,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通过车地间连续、双向、大容量的无线通信,实现车载和地面设备间的信息交互,确保对列车的精准闭环控制。车地无线通信系统作为CBTC系统的子系统,承载以CBTC信号业务为主的城市轨道交通各项生产业务,其性能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和高效运营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基于LTE的城市轨道交通车地通信系统(即LTE-M系统),采用授权频段提供通信服务,但LTE-M系统频谱资源有限,难以满足未来城市轨道交通中IMS(Image Monitoring System,视频监控)业务及PIS(Passenger Information System,乘客信息)业务越来越高的吞吐量需求。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论文研究使用免授权频段的频谱资源承载城市轨道交通的IMS和PIS业务。LTE-U(LTE in Unlicensed)作为LTE的补充技术,聚合了授权频段与免授权频段资源,在具有授权频段诸多优势的同时,通过使用免授权频段资源可以有效地缓解频谱资源紧张的压力。本文首次对LTE-U在城市轨道交通车地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及其无线资源的调度管理和移动性管理算法进行了研究。论文的工作归纳如下:(1)介绍了 LTE-U系统特殊的车地无线通信环境及信道模型,提出了 LTE-U车地通信系统的网络架构,设计了无线资源管理和移动性管理的信令交互流程。(2)由于主要是WLAN用户占用免授权频段进行通信,本文首先研究免授权频段LTE与WLAN系统的共存机制。结合城市轨道交通的业务特点,本文分析了LTE-U车地通信系统与WLAN系统共存的场景,通过使用时域共享策略中的ABS(Almost-Blank Subframes,几乎空白子帧)协作策略,在每个无线帧结构中配置一定数量的空白子帧供WLAN系统接入,保证两者的共存。(3)针对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环境的快速时变性和异构网络的共存,以提高免授权频段用户业务的满意度为目标,本文分别对单车及多车运行的场景,提出了基于Q-learning的动态资源分配算法。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对该算法与其它的静态资源算法及共存方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提高免授权频段用户整体性能。(4)考虑到LTE-U系统免授权频段基站覆盖范围小,列车会在小区间发生频繁的切换,本文提出了结合CoMP技术的免授权频段切换算法,分析了该算法对通信系统性能指标的影响,最后仿真验证了该切换算法的系统通信性能相比于传统切换算法更优。图63幅,表12个,参考文献62篇。

刘泽麟[7](2019)在《超高速WLAN跨层优化技术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已成为最重要的流量承载方式之一。第五代通信系统(The 5th Gener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5G)将是多种无线接入技术的融合,包括5G新空口(New Radio,NR)、4G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WLAN等,以实现更大的覆盖范围、更高的可用性和网络密度。IEEE 802.11作为WLAN的通信标准,通过引入多输入多输出、空间复用等技术有效提高了传输速率,但即使最新的WLAN标准仍无法满足未来5G的速率需求。超高速WLAN,一种结合最新IEEE 802.11标准并不断向5G多元化需求发展的新型无线局域网技术,由于能够实现超高速的无线局域网传输来应对5G更大容量以及多样化应用场景带来的挑战,逐渐在业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超高速WLAN中仍然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超高速WLAN需要满足更高传输速率的需求;其次,效率低下的MAC层协议成为了限制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因此需要改进媒体接入控制机制,以提供更高的服务质量。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研究了超高速WLAN跨层优化技术,具体的工作及贡献概括如下:针对超高速WLAN更高传输速率的需求,结合IEEE 802.11ay波束成形的思想,通过引入波束切换技术,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新型跨层天线控制协议。波束切换技术具有高定向增益的特点,能够有效提高吞吐量,实现可控的空分多址接入。跨层天线控制协议主要由波束训练方案和波束切换方案组成,基于两阶段的二分波束训练方案以极低的时间复杂度完成了节点与最佳波束的映射过程,波束切换方案根据节点的不同状态完成相应的波束切换动作。针对波束训练中节点可能处于“模糊地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天线的解决方案。最后,本文基于OpenWRT平台实现了跨层天线控制协议,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全向天线方案,所提协议的平均吞吐量增益可达45.35%;相比基于遍历的波束训练方案,波束训练耗时降低近64%。针对MAC层接入机制效率低下的问题,本文结合超高速WLAN网络架构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负载优先级的自适应退避算法。考虑到超高速WLAN中作为流量聚合的网关节点及其邻节点往往具有较大的碰撞概率和较高的流量负载,本文利用跨层思想获取物理层和链路层的统计信息,构建优先级变量与衡量信道繁忙程度的繁忙因子,使高流量负载的节点优先接入信道,同时动态控制竞争窗口的变化,减小节点间的冲突概率。通过仿真分析,本文所提算法在吞吐量、平均端到端时延和丢包率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

陶珈锐[8](2019)在《多速率WLAN中基于时间公平的信道访问控制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无线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无线终端的普及,无线局域网开始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它在移动性和便捷性上的突出特点使得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这种方式接入互联网。然而不断增多的用户数量和日益增长的用户体验需求对无线局域网的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IEEE 802.11系列协议部署和维护的简单性使其成为无线局域网的主流协议。然而该协议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数据碰撞率高和性能异常等问题,导致网络利用率较低,浪费了宝贵的信道资源。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结合目前标准的分布式协调(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Function,DCF)机制和增强分布式协调访问(Enhanced Distributed Channel Access,EDCA)机制,研究一种有效的媒体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综合解决方案,以防止低速率站点过度占用信道,高速率站点不能得到其相应的高吞吐量,从而降低整个网络的性能的问题;同时,研究在高密度站点部署环境下的网络数据高效传输问题。具体工作如下: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公平的差异化预留信道接入控制机制,它根据站点传输成功与否的状态来调整其竞争信道的方式,并在站点接入信道后,根据该站点状态和速率等特征来决定一次成功接入信道可传输的数据包数量。该算法能有效降低数据碰撞率,并实现站点间信道利用的公平性。通过数学模型量化分析以及实验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与其它算法比较在吞吐量和公平性两个方面都有较大的性能提升。另外,针对该算法在某些不理想的信道环境的应用,也提出了一种可扩展的分析模型。其次,针对该算法在高密度站点环境中性能提升不理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高密度站点环境中的基于时间公平的信道接入控制机制。该机制根据站点速率,对站点进行分组传输,减少同一时刻竞争站点的数量,降低数据碰撞率,从而提升网络整体性能,拓展了该算法在高密集部署环境中的应用。最后,设计实验方案,对提出的两种算法在各种应用环境中进行了实验仿真验证,证明了该算法能有效地结合标准的DCF和EDCA机制,在公平性、碰撞率和吞吐量性能上均获得较大的提升。

张永平[9](2018)在《联合信道预约和协作中继的分布式多址接入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无线通信设备的大量普及,以及视频会议、社交应用和虚拟现实等多媒体移动业务的爆炸式增长,无线通信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支持超大用户量、超高吞吐量和极低延迟已成为未来无线网络的主要目标。作为无线网络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分布式无线网络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如何设计高性能的分布式多址接入协议(Multiple Access Control,MAC)提高网络性能已成为分布式无线网络的研究重点。为了同时有效解决MAC协议设计所面临的“链路间干扰问题”和“链路不可靠问题”,本文提出了将信道预约机制和协作中继机制有机结合的思想,为构建高性能分布式MAC协议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基于此,本文的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基于速率自适应的增强信道预约方法,建模分析了其在均匀网络下的网络区域容量,并设计了面向分布式网络的增强信道预约MAC协议。基本信道预约机制通过调整预约范围来抑制干扰,而增强信道预约机制则在基本信道预约机制的基础上引入速率自适应机制,通过联合调整预约范围和传输速率来平衡干扰抑制和空间复用,从而优化网络性能。根据经典的网络容量定义提出网络区域容量的概念,对增强信道预约机制进行建模,分析及优化其网络区域容量。针对实际的分布式无线网络,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载波侦听的增强信道预约MAC协议。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并表明增强信道预约机制能够有效减小预约半径,提高网络的空间复用和网络区域容量。相比于仅调整载波侦听门限与仅自适应控制传输速率的MAC协议,基于载波侦听的增强信道预约MAC协议分别获得了110%和125%的区域吞吐量增益。2.提出了信道预约和协作中继的联合优化方法,建模分析了其在均匀网络下的网络区域容量,并设计了面向分布式网络的联合预约协作MAC协议。为了同时解决分布式无线网络中的“链路间干扰问题”和“链路不可靠问题”,将基于速率自适应的增强信道预约机制和协作中继机制有机结合,形成联合信道预约和协作中继机制的基本思想。基于预约协作链路对分布式无线网络进行建模,分析其网络区域容量,并通过选择最佳协作节点和最佳预约半径来优化网络区域容量。为了验证联合信道预约和协作中继机制的有效性,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ALOHA的联合预约协作MAC协议。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并表明联合信道预约和协作中继机制能有效提高网络的空间复用和网络区域容量。相比于仅采用信道预约和仅采用协作中继的MAC协议,基于ALOHA的联合预约协作MAC协议分别获得了130%和250%的区域吞吐量增益。3.提出了面向下一代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的联合预约协作MAC协议,建立Markov模型并分析了其网络吞吐量。针对下一代WLAN中节点高密部署场景下的高吞吐量需求,改进IEEE 802.11ax标准草案中的基于TF-R(Trigger Frame For Random Access,TF-R)随机接入的上行多用户接入方法,设计并实现了一种面向下一代WLAN的联合预约协作MAC协议。基于时频资源块建立Markov模型并分析其网络吞吐量与TF-R个数、RU(Resource Unit)个数、节点个数、预约步数和误帧率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并表明面向下一代WLAN的联合预约协作MAC协议能有效提高边缘用户的网络吞吐量。相比于仅采用信道预约和仅采用协作中继的MAC协议,面向下一代WLAN的联合预约协作MAC协议分别获得了130%和180%的区域吞吐量增益。

莫广安[10](2017)在《WLAN网络干扰分析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移动通信技术正经历从2G、3G过渡到4G的快速发展,移动用户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因WLAN具有不受线缆端口位置局限、组网简单快捷、低成本等优势,对数据业务分流效果显着,在世界各地得到大规模发展与建设应用。全球主流电信运营商大多采用“2G+3G+4G+WLAN”四网协同组网作为全业务运营的主要形式。随着WLAN产品的不断普及和增多,因WLAN射频频域资源有限,众多WLAN终端可能工作于同一频段,由此带来的众多WLAN产品之间的同邻频干扰也日益加剧,导致WLAN系统性能的降低。因此,如何尽量避免干扰、弱化干扰,甚至与干扰共存,成为WLAN网络前期建设组网规划与运行期间的干扰优化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本文从WLAN各种干扰机制原理入手,介绍了WLAN组网的关键技术,深入分析了WLAN干扰源和干扰类型。探讨了各类干扰源对WLAN接入终端的接入难易程度、网速以及吞吐量等方面的影响。针对前期WLAN组网建设,结合实际组网方案案例,本文总结了WLAN组网的拓扑结构以及WLAN组网中的信道规划。综合分析了在WLAN工程组网建设过程遇到的包括接入难、网速慢、吞吐量下降等各种WLAN问题,整理出WLAN组网后期配置优化整体流程图。以本人负责设计和开通的樟木头新都会酒店WLAN组网方案以及负责开通和验收的东莞台商大厦WLAN组网方案作为案例,给出了新建WALN室内分布系统方案和新建+合路方式WLAN组网的设计思路。针对WLAN运行碰到的干扰问题,文中通过对现网中四网协同组网中存在的各设备间的相互干扰问题进行测试分析,整理出WLAN干扰处理优化流程图,提出优化建议。以某办公室网速慢为案例,结合定位WLAN干扰源的常用测试工具、分析软件的使用,总结出WLAN问题的定位方法并给出分析思路以及解决方案。以东莞某手机厂为例,重点分析开阔密集并发接入场景的干扰问题,提出分析和解决WLAN干扰问题的建议和优化方案。为实现覆盖最大化、干扰最小化的覆盖效果,本文提出2.4G+5.8G混合组网、以及小功率扩容覆盖的方式,力求规避干扰和实现网络容量和性能最大化的效果。

二、The Influence of Parameter RTS_Threshold to WLAN Performanc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Influence of Parameter RTS_Threshold to WLAN Performance(论文提纲范文)

(1)5G-R与WLAN异构融合组网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1 研究现状
        1.3.2 存在不足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
        1.4.1 论文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结构安排
2 5G-R与 WLAN融合组网架构
    2.1 铁路异构融合网络的组网架构
        2.1.1 紧耦合融合组网架构
        2.1.2 松耦合融合组网架构
    2.2 异构融合网络的关键需求分析
        2.2.1 融合安全与安全认证
        2.2.2 传输策略与性能需求
        2.2.3 无线覆盖需求
    2.3 本章小结
3 松耦合异构网络下WLAN接入的二次认证协议
    3.1 铁路移动通信网络的安全特点分析
    3.2 常用的EAP认证协议分析
    3.3 基于EAP的 WLAN接入二次认证协议流程
    3.4 协议安全性分析
        3.4.1 非形式化分析
        3.4.2 形式化分析
        3.4.3 Scyther工具自动化分析
    3.5 协议效率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松耦合异构网络的时延最优并行传输方案
    4.1 应用业务与实现架构
    4.2 问题描述与系统建模
        4.2.1 优化问题建模
        4.2.2 5G-R RAN排队模型
        4.2.3 Wi-Fi6 排队模型
    4.3 仿真与分析
        4.3.1 仿真设置与算法描述
        4.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紧耦合异构网络的无线覆盖优化方案
    5.1 问题描述与场景建模
        5.1.1 封闭车厢模型
        5.1.2 射线模型
    5.2 车厢内无线覆盖方案设计
        5.2.1 802.11ax的高密场景解决方案
        5.2.2 单AP部署方案
        5.2.3 双AP部署方案
    5.3 仿真结果与评估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密集WLAN的干扰缓解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WLAN中的干扰建模与干扰缓解方案
        1.2.2 WLAN的数据传输策略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和创新之处
    1.4 本文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述
    2.1 IEEE802.11标准概述
    2.2 IEEE802.11 MAC层分布式协调功能
    2.3 IEEE802.11ax的目标唤醒时间机制
    2.4 空间复用技术
        2.4.1 基础服务集颜色机制
        2.4.2 双重网络分配矢量
    2.5 IEEE802.11ax的帧格式
        2.5.1 IEEE802.11的MAC帧格式
        2.5.2 IEEE802.11ax的物理层头部
        2.5.3 IEEE802.11ax的帧聚合功能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基本服务集颜色的协调交替目标唤醒时间策略
    3.1 问题描述
    3.2 系统模型
        3.2.1 网络模型
        3.2.2 信道模型
    3.3 提出的方案
        3.3.1 CAT工作流程
        3.3.2 基于BSS颜色的分集方案与干扰信号的报告
        3.3.3 CAT调度机制
    3.4 性能评估
        3.4.1 数值计算
        3.4.2 吞吐率计算
        3.4.3 仿真配置
        3.4.4 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距离选择的多基本服务集干扰缓解方案
    4.1 问题描述
    4.2 系统模型
    4.3 方案及其分析
        4.3.1 ECAT工作流程
        4.3.2 AP分集策略
        4.3.3 ECAT调度机制
    4.4 性能评估
        4.4.1 仿真场景和参数设置
        4.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下一代WLAN基于OFDMA的高吞吐量信道接入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OFDMA的信道接入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信道资源分配方案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和贡献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述
    2.1 IEEE802.11标准概述
        2.1.1 IEEE802.11标准发展过程
        2.1.2 IEEE802.11ax标准
    2.2 正交频分多址复用技术
    2.3 IEEE802.11 MAC层
        2.3.1 MAC层的主要功能及信道接入机制
        2.3.2 分布式协调方案
        2.3.3 CSMA/CA机制
        2.3.4 退避算法
        2.3.5 RTS/CTS四次握手机制
    2.4 IEEE802.11ax的信道接入
        2.4.1 基于触发帧的上行多用户调度接入
        2.4.2 基于正交频分复用多址接入的上行随机接入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OFDMA的重传次数感知信道访问方案
    3.1 问题描述
    3.2 重传次数感知信道访问方案
        3.2.1 网络场景
        3.2.2 重传次数感知信道访问(RNACA)方案
        3.2.3 节点传输数据包的状态及其转换图
        3.2.4 确定成功传输的概率
    3.3 吞吐量分析与优化
        3.3.1 数据包发送时延和吞吐量的推导
        3.3.2 优化问题
    3.4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OFDMA的上行链路信道保留资源分配方案
    4.1 问题描述
    4.2 上行链路信道保留资源分配方案
        4.2.1 网络场景
        4.2.2 信道资源的分布
        4.2.3 上行链路信道保留资源分配方案
    4.3 基于优先级的MAC层控制帧结构
    4.4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4.4.1 仿真环境配置
        4.4.2 仿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加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密集部署下WLAN信道分配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密集AP部署信道分配研究现状
        1.2.2 密集STA接入信道分配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贡献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技术简介
    2.1 无线局域网概述
        2.1.1 无线局域网组成结构
        2.1.2 传统无线局域网中的MAC层接入机制
        2.1.3 IEEE802.11ax中 MAC层接入机制
    2.2 软件定义网络
        2.2.1 SDN架构
        2.2.2 Open Flow协议
        2.2.3 SDN优势
    2.3 D2D通信技术
        2.3.1 D2D通信的基本概念
        2.3.2 D2D通信关键技术
        2.3.3 802.11ax中应用D2D技术干扰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密集AP部署下基于SDN的 WLAN并行传输机制
    3.1 引言
    3.2 SDWN架构及模块
    3.3 基于SDWN的并行传输机制
        3.3.1 CCT-SDN
        3.3.2 SPRIM
    3.4 数学分析
        3.4.1 网络吞吐量
        3.4.2 信道利用率
    3.5 性能仿真
        3.5.1 仿真参数设置
        3.5.2 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密集站点接入下基于最大独立集的资源分配机制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
    4.3 基于最大独立集的D2D上行资源分配机制
        4.3.1 算法描述
        4.3.2 上行随机接入
        4.3.3 上行资源分配
        4.3.4 上行数据传输
    4.4 数学分析
    4.5 性能仿真
        4.5.1 仿真参数设置
        4.5.2 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下一步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5)基于EDCA机制的无线局域网QoS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WLAN发展历史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EDCA性能研究现状
        1.3.2 EDCA性能优化研究现状
    1.4 实验仿真平台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2 EDCA机制介绍
    2.1 IEEE802.11 DCF机制
        2.1.1 CSMA/CA协议
        2.1.2 RTS/CTS模式
    2.2 EDCA实现QoS区分的原理
    2.3 本章小结
3 EDCA性能分析
    3.1 饱和状态下性能分析模型
    3.2 非饱和状态下性能分析模型
    3.3 WLAN中各AC性能指标计算
        3.3.1 吞吐量计算
        3.3.2 MAC服务时延
        3.3.3 丢包率计算
        3.3.4 排队分析
    3.4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3.4.1 仿真参数和场景
        3.4.2 饱和场景下QoS区分性能
        3.4.3 非饱和场景下QoS区分性能
    3.5 本章小结
4 EDCA性能优化
    4.1 饱和状态下的自适应EDCA机制
        4.1.1 最优最小竞争窗口
        4.1.2 饱和吞吐量优化方法
        4.1.3 仿真分析
    4.2 改进的GDCF算法
        4.2.1 GDDF算法介绍
        4.2.2 改进的GDCF算法
        4.2.3 仿真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接下来的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城市轨道交通LTE-U系统无线资源及移动性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基于WLAN的车地通信系统
        1.1.2 LTE-M车地通信系统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LTE-U在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现状
        1.3.2 LTE切换机制的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总结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主要框架
2 基于LTE-U的车地无线通信系统
    2.1 车地无线通信业务的QoS需求分析
    2.2 LTE-U车地通信系统设计
        2.2.1 网络架构
        2.2.2 信令分析
    2.3 LTE-U系统的无线通信环境
        2.3.1 大尺度衰落
        2.3.2 小尺度衰落
    2.4 LTE-U系统免授权频段共存
        2.4.1 LTE-U系统模型
        2.4.2 WLAN系统模型
        2.4.3 共存场景
    2.5 本章小结
3 LTE-U车地通信系统免授权频段资源分配
    3.1 基于Q-learning的无线资源分配
        3.1.1 资源分配算法的参考指标
        3.1.2 Q-learning
    3.2 免授权频段单车运行的资源分配方案
        3.2.1 资源分配模型
        3.2.2 资源分配算法设计
    3.3 免授权频段多车运行的资源分配方案
        3.3.1 资源分配模型
        3.3.2 资源分配算法设计
    3.4 仿真验证及结果分析
        3.4.1 仿真模型
        3.4.2 仿真参数及流程
        3.4.3 仿真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LTE-U车地通信系统免授权频段切换优化
    4.1 基于CoMP技术的免授权频段切换
        4.1.1 优化的CoMP技术
        4.1.2 免授权频段切换算法
    4.2 通信性能分析
        4.2.1 信道质量
        4.2.2 性能模型
    4.3 仿真验证及结果分析
        4.3.1 仿真模型
        4.3.2 仿真参数及流程
        4.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超高速WLAN跨层优化技术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WLAN标准的演进过程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1.3.1 本文的主要工作
        1.3.2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超高速WLAN网络及关键技术
    2.1 超高速WLAN网络
        2.1.1 超高速WLAN简介
        2.1.2 超高速WLAN架构
    2.2 超高速WLAN关键技术
        2.2.1 波束切换技术
        2.2.2 MAC层接入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跨层天线控制协议设计与实现
    3.1 跨层天线控制协议的整体设计
        3.1.1 多波束切换天线模型
        3.1.2 协议设计原理
        3.1.3 协议帧结构及工作流程
    3.2 基于两阶段的二分波束训练方案
        3.2.1 波束性能信息的获取和处理
        3.2.2 第一阶段——准全向波束训练
        3.2.3 第二阶段——波束精炼
        3.2.4“模糊地带”问题的解决方案
    3.3 波束切换方案
        3.3.1 波束切换机制
        3.3.2 波束切换算法描述
        3.3.3 波束追踪机制
    3.4 基于Open WRT的跨层天线控制协议实现
        3.4.1 系统架构
        3.4.2 Open WRT接口分析
        3.4.3 关联节点性能信息的获取
        3.4.4 天线控制信号的输出
    3.5 实验及结果分析
        3.5.1 实验平台
        3.5.2 直连场景下的波束训练算法调试实验结果及分析
        3.5.3 空口场景下的波束训练算法验证实验结果及分析
        3.5.4 空口场景下跨层天线控制协议性能实验结果及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负载优先级的自适应退避算法研究
    4.1 退避算法分析
        4.1.1 基于马尔科夫链模型的DCF性能分析
        4.1.2 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仿真
        4.1.3 现有的改进退避算法
    4.2 基于负载优先级的自适应退避算法
        4.2.1 帧间间隔调整
        4.2.2 竞争窗口更新规则
        4.2.3 算法描述
    4.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多速率WLAN中基于时间公平的信道访问控制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当前存在的问题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时间公平信道访问控制机制研究现状
        1.3.2 降低碰撞率机制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工作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无线局域网相关理论介绍
    2.1 无线局域网
        2.1.1 无线局域网组织架构
        2.1.2 无线局域网特点
    2.2 IEEE802.11 MAC层协议
        2.2.1 MAC帧格式
        2.2.2 分布式协调机制
        2.2.3 点协调机制
        2.2.4 增强分布式协调访问机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时间公平的差异化预留信道接入控制机制
    3.1 概述
    3.2 基于时间公平的差异化预留信道接入控制机制
    3.3 DR-DCF和 DR-EDCA机制
        3.3.1 DR-DCF
        3.3.2 DR-EDCA
    3.4 理论分析
        3.4.1 吞吐量
        3.4.2 公平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密度站点环境中基于时间公平的信道访问控制机制
    4.1 概述
    4.2 高密度站点环境中基于时间公平的信道访问控制机制
    4.3 GDR-DCF和 GDR-EDCA机制
        4.3.1 GDR-DCF
        4.3.2 GDR-EDCA
    4.4 讨论
        4.4.1 同步性讨论
        4.4.2 算法局限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仿真及性能分析
    5.1 仿真环境及参数配置
    5.2 仿真结果及分析
        5.2.1 DR-DCF仿真结果
        5.2.2 DR-EDCA仿真结果
        5.2.3 GDR-DCF仿真结果
        5.2.4 GDR-EDCA仿真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9)联合信道预约和协作中继的分布式多址接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分布式无线网络和多址接入技术概述
        1.1.2 分布式MAC协议概述
        1.1.3 分布式MAC协议研究现状
    1.2 基于信道预约的分布式MAC协议研究现状
        1.2.1 已有研究分类及介绍
        1.2.2 已有研究的问题分析
    1.3 基于协作中继的分布式MAC协议研究现状
        1.3.1 已有研究分类及介绍
        1.3.2 已有研究的问题分析
    1.4 联合信道预约和协作中继的基本思想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增强信道预约机制的建模与分析
    2.1 问题的提出
        2.1.1 分布式无线网络的网络容量概述
        2.1.2 基本信道预约机制概述及其局限性
    2.2 增强信道预约机制的基本思想
        2.2.1 增强信道预约机制概述
        2.2.2 增强信道预约机制的优点
    2.3 增强信道预约机制的建模与分析
        2.3.1 系统模型
        2.3.2 区域容量定义
        2.3.3 区域容量分析及优化
        2.3.4 增益分析
    2.4 基于载波侦听的增强信道预约机制建模与分析
        2.4.1 载波侦听机制与信道预约机制的区别和联系
        2.4.2 系统模型
        2.4.3 区域容量分析及优化
    2.5 仿真验证
        2.5.1 仿真实验设计
        2.5.2 仿真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载波侦听的增强信道预约MAC协议
    3.1 问题的提出
        3.1.1 载波侦听机制概述及其局限性
    3.2 基于载波侦听的增强信道预约机制基本思想
        3.2.1 基本思想概述
    3.3 基于载波侦听的增强信道预约MAC建模与分析
        3.3.1 系统模型
        3.3.2 区域吞吐量分析与优化
        3.3.3 基于载波侦听的增强信道预约MAC协议
    3.4 仿真验证
        3.4.1 仿真实验设计
        3.4.2 仿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预约协作链路的网络建模与分析
    4.1 问题的提出
        4.1.1 信道预约机制概述及其局限性
        4.1.2 协作中继机制概述及其局限性
    4.2 预约协作链路的基本思想
        4.2.1 预约协作链路的定义
        4.2.2 预约协作链路的特点
    4.3 基于预约协作链路的网络建模与分析
        4.3.1 系统模型
        4.3.2 区域容量分析
        4.3.3 最佳协作节点位置与预约半径的关系
        4.3.4 区域容量优化
    4.4 仿真验证
        4.4.1 仿真实验设计
        4.4.2 仿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ALOHA的联合预约协作MAC协议设计
    5.1 问题的提出
        5.1.1 ALOHA协议概述及其局限性
    5.2 基于ALOHA的联合预约协作MAC协议设计
        5.2.1 基本思想
        5.2.2 信道预约机制
        5.2.3 协作中继机制
        5.2.4 MAC协议流程
        5.2.5 帧结构设计
    5.3 仿真验证
        5.3.1 仿真实验设计
        5.3.2 仿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面向下一代WLAN的联合预约协作MAC协议设计
    6.1 问题的提出
        6.1.1 下一代WLAN标准IEEE802.11ax概述
        6.1.2 基于触发帧的随机接入技术概述
        6.1.3 基于触发帧的随机接入技术局限性
    6.2 面向下一代WLAN的联合预约协作MAC协议设计
        6.2.1 基本思想
        6.2.2 信道预约机制和多用户协作中继机制
        6.2.3 MAC协议流程及帧结构设计
    6.3 吞吐量分析
    6.4 仿真验证
        6.4.1 仿真实验设计
        6.4.2 仿真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本文研究成果总结
    7.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

(10)WLAN网络干扰分析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WLAN市场的现状与趋势
    1.3 WLAN技术标准发展
    1.4 WLAN干扰问题与课题来源
    1.5 本课题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WLAN干扰机制分析
    2.1 WLAN基本原理
        2.1.1 无线接入技术介绍
        2.1.2 IEEE802.11系列标准概述
    2.2 WLAN关键技术
        2.2.1 CSMA/CA和RTC/CTS
        2.2.2 OFDM技术在WLAN系统中的应用
        2.2.3 MIMO和MIMO-OFDM
    2.3 干扰机制原理分析
        2.3.1 无线通信中的干扰类型
        2.3.2 功率控制对WLAN干扰的影响
    2.4 WLAN干扰源分析
        2.4.1 微波炉对WLAN的干扰
        2.4.2 2.4GHZ无绳电话和WLAN设备间的相互干扰
        2.4.3 WLAN设备之间的相互干扰
        2.4.4 蓝牙对WLAN的干扰
    2.5 WLAN干扰对无线接入终端的影响
        2.5.1 WLAN干扰对接入难易程度的影响
        2.5.2 WLAN干扰对网速的影响
        2.5.3 WLAN干扰对吞吐量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WLAN组网中的干扰规避与组网案例
    3.1 WLAN组网规划中的干扰规避
        3.1.1 前期WLAN的组网规划需考虑规避干扰
        3.1.2 WLAN的信道规划与干扰规避
    3.2 WLAN组网关键技术在干扰规避中的应用
        3.2.1 采用VLAN+双SSID组网规划可减少干扰
        3.2.2 智能负载均衡可有效规避干扰
        3.2.3 WLAN网管对干扰的监测
    3.3 WLAN组网的后期配置优化
        3.3.1 WLAN组网后期配置优化流程
        3.3.2 确定WLAN组网后期优化期望效果
        3.3.3 WLAN网络状态分析和优化方案
    3.4 WLAN组网案例
        3.4.1 东莞中国移动WLAN组网总拓扑
        3.4.2 常规站点新建WLAN组网方案
        3.4.3 新建+合路方式WLAN组网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WLAN运行中的干扰分析与优化
    4.1 WLAN干扰的评估以及测试方法
        4.1.1 常用专业WLAN网络测试设备和软件
        4.1.2 网络环境仿真分析
        4.1.3 使用专用抓包软件分析网络协议定位网络问题
    4.2 LTE对WLAN的干扰与优化
        4.2.1 四网协同组网产生的干扰类型
        4.2.2 LTE系统对WLAN系统的干扰和优化
    4.3 WLAN干扰规避常用方法
    4.4 WLAN干扰案例剖析
        4.4.1 办公室场景WLAN干扰导致网速慢分析
        4.4.2 有限开阔空间多用户高密度接入与WLAN干扰场景问题分析
    4.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总结
    2、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The Influence of Parameter RTS_Threshold to WLAN Performance(论文参考文献)

  • [1]5G-R与WLAN异构融合组网的关键技术研究[D]. 刘凯曦.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密集WLAN的干扰缓解策略[D]. 徐晓锋.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3]下一代WLAN基于OFDMA的高吞吐量信道接入策略[D]. 郑远.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4]密集部署下WLAN信道分配策略研究[D]. 王颖.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5]基于EDCA机制的无线局域网QoS性能研究[D]. 邓皓文.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6]城市轨道交通LTE-U系统无线资源及移动性管理的研究[D]. 白昆霭.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7]超高速WLAN跨层优化技术研究与开发[D]. 刘泽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8]多速率WLAN中基于时间公平的信道访问控制算法研究[D]. 陶珈锐. 重庆邮电大学, 2019(02)
  • [9]联合信道预约和协作中继的分布式多址接入技术研究[D]. 张永平. 西北工业大学, 2018
  • [10]WLAN网络干扰分析与优化[D]. 莫广安.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参数 RTS_Threshold 对 WLAN 性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