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洗涤剂原料消费概览

全球洗涤剂原料消费概览

一、鸟瞰全球清洁剂原料的消费(论文文献综述)

阎如云[1](2020)在《基于有机废弃物微循环的城市住区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养分线性代谢问题、有机废弃物管理混乱和养分资源短缺等问题愈发严重,由于有机废弃物中富含大量的氮、磷等养分资源,长久以来有机废弃物未经去养分处理便直接排放的做法,不仅造成了养分资源的流失,也对环境产生了污染,因此探寻一种可持续的城市有机废弃物管理策略显得尤为重要。论文从中观、微观层面关注城市有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将城市住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将有机废弃物的微循环策略和城市住区设计相结合,从而使有机废弃物尽可能的在住区内部或者就近区域进行处理,并在住区内引入城市农业为媒介,采用生态技术将有机废弃物转化成有机肥重新回用到农业生产中。通过这种方式循环利用废弃物中的养分资源,实现废弃物在最小范围内的转移和消化,从而减少城市的养分资源流失,促进养分代谢模式从线性代谢转向闭合循环。论文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背景、文献综述、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对有机废弃物等相关概念进行解析,界定研究对象,阐述了有机废弃物微循环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及其与城市农业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借助物质流分析法(MFA)进行数据计算,以氮和磷两种元素作为指标物质,对比分析引入城市农业前后的住区养分流动情况。总结分析单社区自我消纳和多社区联合处理两种方式之间的异同及各自的适用性。第四章从空间构建、技术系统和管理运营三个方面分析基于有机废弃物微循环的住区设计策略,借鉴和学习国外发达国家对有机废弃物处理的经验。第五章进行了研究性设计,选取济王社区为研究对象,用物质流分析法对上述的理论成果进行验证。第六章是总结展望部分,对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分析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论文将建筑学与环境工程学、生态学等学科相结合,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借助物质流分析法建立城市住区的养分代谢模型,引入城市农业优化当前城市有机废弃物处理系统,以期为我国城市住区的可持续性设计提出良策。

于家宁[2](2019)在《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设计研究 ——以津淄东里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大规模建设,耕地流失、能源危机、资源环境恶化等问题愈发凸显,经济建设“量”的提升正逐步转型为可持续的“质”的追求。因此,城市住区的绿色生产成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之一,即挖掘城市生态系统自身资源供给能力,提升城市建成环境的生态承载力。本文尝试以城市老旧住区为研究对象,以绿色生产性功能提升为核心,以农业种植、可再生能源生产、有机垃圾资源化再利用等绿色生产方式,对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生产性更新设计策略进行探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由背景与条件分析、策略研究、实证研究三部分组成。首先,从建设背景、规划设计特征、存量更新趋势三方面分析天津市中心城区1980-2000年老旧住区更新的背景。基于文献数据研究分析天津地区绿色生产的自然条件;基于典型住区实地调研分析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的空间条件与社会条件。然后,从典型住区现状及绿色生产条件出发,明确老旧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的目标与原则。以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外部空间与建筑单体为载体,提出以农业种植、可再生能源生产、有机垃圾资源化再利用为手段,适用于城市既有住区的绿色生产性更新策略。最后,以天津市河西区津淄东里住区为例,进行生产性更新设计实证性研究。从津淄东里空间现状与生产条件出发,提出该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设计方案,并从物质能源产量和环境影响的角度,对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方案进行定量评价。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方式,分析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绿色生产的条件,提出了住区生产性功能提升策略。旨在保持住区功能基本不变和用地零增长前提下,主动提升住区自身资源供给与代谢能力,开源与节流并举,生产与生态兼顾,为既有住区功能提升和城市生态转型提供新思路。

沃颖[3](2018)在《船木元素在庭院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木材作为各行生产建设的基础资源,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目前国内的森林资源相对缺乏,木材的供需矛盾加剧,产生的木料垃圾与日俱增。船木是取自废旧船舶的一种木材,是木材的回收再利用,响应国家节约木材与代用的政策,也是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经济的要求。生态环境保护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热点,近年来人们生活环境的不断恶化,有限资源枯竭等问题,这要求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庭院景观的生态性与原生态船木材质的低碳、环保,两者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改善生态环境。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重点章节从船木的材质性出发,突出船木“变废为宝”对景观生态环境、可持续设计的重要性,分析其潜在的价值,再结合庭院景观的构成要素,具体实际案例,总结出庭院景观设计的风格特点,并进行以船木木材为核心的别墅庭院景观小品的应用设计。希望以此研究为其它废旧材料的二次利用提供新的思路与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庭院景观设计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黄艳丽[4](2018)在《意大利家具设计创新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家具产业正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升级。同时面临着制造成本升高、生态环境压力增大以及东南亚、东欧地区新兴家具生产国的低成本竞争。因此,提升中国家具设计的水平与竞争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具设计创新体系,提升中国家具产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实现从家具“制造大国”升级为“创造强国”、“设计强国”的转型,这是中国家具产业必须面对的课题。世界各国都在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并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其中先进的家具设计创新体系是一个国家家具制造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世界家具设计第一强国的意大利拥有着引以为傲的家具设计创新体系。因此,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对意大利家具设计创新体系进行了系统性的深入研究,探寻出意大利家具设计创新体系的运作机制。(1)通过分析国家创新体系的子体系、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构成和国家创新体系的运作机制,得出对国家设计创新能力的比较和理解;通过分析国家设计体系的概念和意大利国家创新支持体系的运作机制,得出其拥有大量创新实体和高度分散性的特点。(2)通过分析意大利家具设计创新体系中的社会环境与民族文化,发现民主政治、多元产业结构、丰富的文化底蕴、坚实的经济基础、自由市场经济、良好工业结构和国际贸易结构以及优良的基础设施是意大利设计创新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通过分析二战后70余年来意大利现代设计中所体现出的创新意识,剖析出意大利人民族性格中的崇尚艺术的精神追求、热情轻松的人格倾向、优越自豪的民族认同和对待宗教信仰的双重态度等特征赋予了其民族文化中的创新精神。(3)通过对意大利设计创新体系中的文化基因和设计传统的研究,解析出意大利设计根植于地域背景与文化,意大利设计文化的形态领域正在不断扩大,意大利设计文化源于丰富的知识储备;通过剖析意大利深厚的传统手工艺文化遗产、20世纪意大利现代设计文化的辉煌发展历程和具有哲人气息的设计师等方面,得出意大利设计创新体系扎根于悠久的民族设计文化传统。(4)通过梳理意大利家具设计创新体系的子系统创新主体的构成和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指出意大利家具设计创新体系由设计教育与研究系统、设计制造与规划系统、设计展会与展示系统、设计传播与推广系统、设计支撑与促进系统等子系统构成,并以每个子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创新主体为对象,深入分析了每个子系统的创新活动与创新机制,以及这些子体系创新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5)通过分析意大利家具设计创新体系的创新机制与创新环境,得出意大利国家创新战略的由三个主要规划构成,当代意大利的科学研究与国家创新政策中存在着分散的、自下而上的设计创新机制,地方生产系统中存在着集体式、分布式和交互式设计创新机制;通过分析意大利家具产业区设计创新发展机制,得出意大利时尚产业对家具设计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意大利拥有健全的家具设计知识产权保护体系。(6)通过分析意大利设计师在家具设计创新活动中的角色与职业背景构成,得出了设计师在家具企业内的角色和工作内容;通过分析设计师与家具企业的合作机制与关系本质,得出意大利设计师为家具企业构建价值网络,设计师和企业家之间形成了基于信任关系的产品战略设计创新机制。(7)通过分析意大利家具设计创新的产业环境的变化,得出意大利家具设计创新体系出现以下进化趋势:家具企业已出现集团化趋势,大型企业加大对设计创新的投入;家具生产网络的国际化刺激本地设计创新体系的升级转型;家具企业仍将“专注于设计与制造”作为主要竞争手段;“国家创新体系”的低效依然阻碍着创新设计体系的发展。未来意大利家具设计创新的方法可能包括:延续典型的意大利设计风格进行设计创新;基于意大利式人体工程学研究的设计创新;结合生产技术、信息技术和美学的组合性家具设计创新;基于意大利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设计创新。在意大利家具设计创新与品牌文化传播呈现出融合的趋势,品牌作为传播家具设计创新的手段,分销渠道、体验经济为设计创新提供信息和依据,互联网购物的兴起促进消费者参与设计创新活动。

朱贝贝[5](2018)在《汴绣技艺在新中式风格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以开封地方绣种汴绣为研究主体,在对汴绣由来、题材种类、绣画特征、工具、工序和针法作详细解读的同时,分析了汴绣与宋绣的历史传承关系。通过对开封汴绣的实地考察及对市场中现有新中式风格服装的调研,探析了汴绣技艺在当前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传承危机,以及如何将汴绣技艺在新中式风格服装设计中实现有形的传承与应用,让这一蕴含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能够在新的社会环境中赋予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姿态走向世界。文章主要从六个章节对课题进行详细研究,第一章节主要分析了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国内外现状、内容、方法、创新点和设计难点。第二章在对中国刺绣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的同时,分析了汴绣名称的由来及汴绣与宋绣之间的关系,并对汴绣的工艺与针法作了详尽的解读。最后探讨了汴绣技艺现面临的困境和传承危机,并通过艺术载体试析了汴绣技艺在现代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第三章主要对新中式风格服装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服装案例、市场调研进行了分析、总结,通过市场调研与发放问卷相结合的方式验证了汴绣技艺在新中式风格服装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第四章就汴绣技艺如何在新中式风格服装设计中应用做了综合研究,提出在内涵方面应遵循在传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注重传统设计思想的升华、本体文化附加值的提升、中西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个性化设计、整体协调性的设计原则。第五章通过设计实践,以实物验证法验证了汴绣技艺在新中式风格服装设计应用中的和谐统一性。第六章对课题研究的局限与展望做了分析总结,希望借助本课题能够让更多人了解汴绣的同时,喜欢上新中式风格服装,使新中式风格服装以新的姿态立足于世界。

区文谦[6](2018)在《沙湾古镇保护更新实践及若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珠江三角洲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存在大量的传统村镇历史文化遗产,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亟需更科学、系统的保护更新。沙湾古镇作为典型的岭南历史文化村镇,经历了十几年的保护更新,是广州乃至整个珠三角城镇变迁的“活化石”。本文将沙湾古镇作为研究客体,从理论溯源、经验总结及策略推演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得出此类不完整风貌传统村镇保护更新的方法与策略。本文分为三大部分,首先是理论溯源,通过研究传统村镇保护更新的相关理论和价值体系,梳理保护价值理论的演进历程。其次,用以上理论体系对沙湾古镇的保护更新成果进行验证,通过对沙湾的保护规划、实施过程、后续发展等方面进行总结,指出以往不足主要源自缺乏对其整体环境及原真性的深入调查,最终导致风貌保护和社区发展不平衡,有失文化公正与社会公平。因此,古镇的保护更新不仅是技术与专业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最后,在前文经验总结基础上,针对沙湾古镇的原真性调查和持续发展问题展开研究,并总结出两个层面的策略,分别为保护规划层面的分层级网络化规划策略和社区营造管理层面的社区发展策略。在保护规划层面上,由于传统村镇物质环境的保护与人文环境、社会空间关系紧密,故理清传统村镇文化遗产的层级特性和社会--空间的生产、发展、演变历程不仅有助搭建文化遗产网络体系,同时也将夯实原真性调研和保护规划方案编制的基础。基于此,本文提出分层及网络化规划策略,其有利于统筹文化遗产的信息层,梳理文化遗产的主客关系,认知村落空间的总体格局。运用定位分层和管理分层的手段亦可进一步建构保护对象网络体系,可更全面地完成对网络化、时空混合型传统村镇保护规划方案的编制。在社区营造管理层面上,引入社会学上的社区发展理念,提出了“社区发展引入风貌保护规划”的新模式——即在角色与观念转变背景下,将社区发展理念引入传统村镇保护更新,并从社会方式、社会资本两方面对此模式在沙湾古镇开展实证研究和可行性分析。引入社会学分析方法、社区发展规划技术,提高保护规划及更新过程中的社会参与度及主体多元化。传统村镇风貌的保护更新,唯有真正贯彻传统村镇风貌和保护过程的“整体性”、“原真性”原则,注重社区的和谐与活力提升,兼顾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才能使传统村镇得以永葆生机。

梁林[7](2015)在《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雷州半岛乡村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从人居环境科学及可持续发展观的角度切入进行乡村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研究,以雷州半岛区域内13个乡村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探寻了中国乡村传统聚落系统的人居环境含义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提炼了乡村传统聚落的规划思想、方法和其支撑系统;与此同时,通过对乡村聚落系统的发展、变迁的研究,总结乡村传统聚落形态演进、变迁的规律,从而为本区域内乡村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具有实施性的建议。论文通过实地调研、对历史文献的考证以及既有研究和统计数据的分析,将雷州半岛乡村传统聚落的人居环境总结为“地景空间、人类行为方式、人工空间、社会空间”四个层次。以时间和空间为并列主线,将雷州半岛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环境的特性分解到四个层次中予以动态梳理,提炼出雷州半岛乡村聚落系统影响发展的因素及其形态演进规律。在时间轴上,论文立足当前、溯源过去、展望未来,将四个层次随时间的变迁及促成因素进行了深度分析。通过人口与土地利用、建筑功能与格局、聚落地域文化特征、聚落健康与舒适度及能源与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划分,定性地概括了雷州半岛乡村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的优势与不足;同时引入数字化模拟工具对传统与新建村落进行聚落尺度及建筑尺度的模拟分析,定量推演出雷州半岛乡村传统聚落地景空间和人工空间随时间演变的物理特征,再现了传统格局凝结的生态智慧,也暴露出现状空间进一步发展时会面临的问题。在空间轴上,论文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规模的角度切入,将乡村传统聚落系统总结为“点——群——网”的网络体系结构,发现并提炼出传统规划体系中“共生区域”、“适宜性规模”的生态适宜性准则,以及利用这些准则将点与群串接成网的智慧,从今日来看这些准则仍适应发展的要求,应继承并根据现有人口规模调整后继续贯彻于今后的发展规划当中;此外,针对大量既有传统民居空置及日益荒弃的现象,通过数字化模拟传统民居改造方案的设计优化案例,验证了在点的规模上,既有传统建筑更新改造的潜力和可行性方案。通过以上研究,本论文主要在雷州半岛乡村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的释义、聚落规划思想与方法、村落支撑系统、乡村聚落演进规律、人口与土地利用、聚落不同尺度物理性能的定性定量分析及其对应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创新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为雷州半岛未来的建设指明了问题所在与发展方向,也为岭南汉民系乡村传统聚落人居环境建设理论、乡村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前沿课题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而乡村研究数字化工具的使用填补了本领域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论文对历史文献、历史图典、测绘成果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与总结,为本课题以及相关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张泽鑫[8](2014)在《基于BIM的绿色住宅设计 ——以LEED认证为目标》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空气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发展需求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居环境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住宅是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何发展绿色住宅日渐成为业界研究的重点。绿色住宅的核心理念即生态设计,如何基于生态学原理提出具有指导性的设计依据对绿色住宅设计具有重要意义。BIM(建筑信息模型)作为建筑业信息化的代表,近些年在我国快速推广和普及。它带来的并不只是一种新的绘图工具和表现手段,而是一项全面提高设计质量、工作效率、经济效益的先进理念和技术。LEED(领先能源环境设计)是当今最热门和最有影响力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其宗旨是在设计中有效的减少环境和住户的负面影响,以规范一个完整、准确的绿色建筑概念,防止建筑的滥绿色化。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绿色住宅设计,如何针对我国国情与绿色住宅设计发展现状提出更加富于针对性和适应性的设计策略与模式是本文所探讨的范畴。文章引入了BIM与LEED两个概念,并结合绿色建筑的实践发展,引发了绿色设计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对于我国绿色项目的调研考察,以及国外案例的学习研究后,基于LEED标准与BIM技术提出一套绿色住宅设计模式,并结合实践案例进行验证,旨在为我国绿色建筑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陆国进[9](2012)在《广东地区机械制造厂建筑设计若干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东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同时还是制造业大省,而机械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工业建筑设计一般都在工艺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并趋向科学化、精细化、自动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生产工艺是厂区建筑设计的重要依据,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设计是否成立的关键。本论文从生产工艺这一角度出发,基于对其各种制约因素的理解,借鉴以往工业建筑设计的经验,探讨机械制造工业建筑的平面及空间形式。同时,通过分析和解剖近年来各类型工业项目实际工程设计案例,比较深入和系统地研究了当前常见的生产工艺类型,以及在其影响下的机械制造工业建筑的总平面布局和建筑单体设计,形成在实践中用以指导厂区设计的理论基础,为了能构建出功能联系紧密、空间布局合理、交通流线清晰、环境景观优美的工业园区提供技术支持。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绪论。绪论主要就论文研究背景、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以及相关领域研究现状进行论述。第二部分为基础研究部分,包括第二、第三和第四章。第二章主要是研究生产工艺,整理出其对建筑设计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部分。第三章和第四章通过实际的案例,分别阐述生产工艺对厂区总平面布局及建筑单体设计的影响,研究机械制造工业建筑设计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问题。第三部分是第五章。第五章通过若干工程设计实例,阐释了这些工业企业在总平面规划以及建筑单体的设计中,以生产工艺为基础的各种建筑设计手法和设计理念的应用。希望能对日后的厂区设计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

宋洋[10](2011)在《低碳视角下绿色饭店环境管理实施研究 ——以青岛海景(国际)大酒店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国民素质的日益提高,低碳经济概念开始深入人心。理解低碳经济,应该放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考量,这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大方向。饭店业作为一向被认为是绿色产业之一的新兴行业。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角度考虑,“绿色饭店”是低碳经济下饭店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饭店业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应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绿色饭店,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个环节来切实做好节约能源、降低污染、清洁生产等各方面工作,这将给业内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研究从宏观入眼、微观入手,将绿色饭店的环境管理置于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考量,以低碳经济、低碳旅游为切入点,详细阐述了绿色饭店的科学理念、深刻内涵和标准等级,在对相关问题己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归纳及总结的基础上,将环境管理理论与工程实践较好结合,对绿色饭店实施环境管理做了较为深入和全面的分析、论证,既丰富了绿色饭店的理论体系,又结合工程实例对主要污染源提出了治理意见和建议。

二、鸟瞰全球清洁剂原料的消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鸟瞰全球清洁剂原料的消费(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有机废弃物微循环的城市住区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学科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物质代谢的研究
        1.2.2 有关住区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实践研究
        1.2.3 有关住区有机废弃物管理及技术策略研究
        1.2.4 关联废弃物管理的城市住区相关理论研究
        1.2.5 研究简评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住区有机废弃物微循环概述
    2.1 相关概念辨析与研究对象界定
        2.1.1 废弃物(waste)
        2.1.2 有机废弃物(organic waste)
        2.1.3 城市微循环
        2.1.4 有机废弃物微循环
        2.1.5 城市农业/都市农业(UA:Urban Agriculture)
        2.1.6 研究对象界定与引入
    2.2 有机废弃物微循环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2.1 有机废弃物微循环的紧迫性
        2.2.2 有机废弃物微循环的必要性
    2.3 有机废弃物微循环和城市农业之间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住区有机废弃物微循环方式及数据分析
    3.1 住区有机废弃物微循环的流程及数据分析方法
        3.1.1 有机废弃物微循环流程
        3.1.2 数据分析
        3.1.3 相关软件支持
        3.1.4 建立物质流分析法系统
        3.1.5 模拟城市住区养分流动的SFA系统
    3.2 住区有机废弃物微循环方式
        3.2.1 单社区自我消纳
        3.2.2 多社区联合处理
        3.2.3 两种方式之间的优劣对比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有机废弃物微循环的住区更新策略
    4.1 空间构建策略
    4.2 技术系统策略
        4.2.1 养分收集技术
        4.2.2 养分转化技术
    4.3 管理运营策略
    4.4 相关案例解析
        4.4.1 荷兰“洁舟”可持续浮动社区
        4.4.2 越南河内案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性设计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背景
        5.1.2 基地条件
    5.2 设计目标与设计原则
    5.3 方案设计
        5.3.1 设计理念
        5.3.2 空间更新设计
        5.3.3 种植系统设计
    5.4 相关技术与数据支持
        5.4.1 有机废弃物收集技术
        5.4.2 转化处理技术
    5.5 设计方案数据核算
    5.6 愿景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2)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设计研究 ——以津淄东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大规模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与危机
        1.1.2 存量规划视角下的城市老旧住区更新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相关概念界定
        1.3.1 天津市中心城区
        1.3.2 老旧住区
        1.3.3 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生产性城市
        1.4.2 住区更新
        1.4.3 绿色住区评估体系与发展导向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6 研究方法
第2章 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绿色生产条件分析
    2.1 天津中心城区老旧住区更新背景
        2.1.1 天津中心城区老旧住区建设背景
        2.1.2 天津中心城区老旧住区规划设计特征
        2.1.3 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存量更新目标
    2.2 天津市中心城区绿色生产自然资源条件
        2.2.1 太阳辐射条件与光伏、农业生产
        2.2.2 风速与风力发电
        2.2.3 地质条件与浅层地热能资源
        2.2.4 水资源量与雨水收集利用
    2.3 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绿色生产空间条件
        2.3.1 典型住区选取与空间特征分析
        2.3.2 典型住区空间绿色生产条件
        2.3.3 典型住区基础设施配置与需求
    2.4 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运营管理参与条件
        2.4.1 空间设施管理权属
        2.4.2 社区参与基础
        2.4.3 居民生产活动参与意愿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策略研究
    3.1 更新目标与原则
        3.1.1 更新目标
        3.1.2 更新原则
    3.2 住区外部空间的绿色生产整合策略
        3.2.1 绿化景观空间与生产功能整合
        3.2.2 道路交通空间与生产功能整合
        3.2.3 与生产功能相关的设施配置
    3.3 建筑单体的绿色生产整合策略
        3.3.1 屋顶空间的生产功能整合
        3.3.2 建筑立面的生产功能整合
        3.3.3 室内空间与农业生产整合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津淄东里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设计
    4.1 典型住区选取
        4.1.1 建设背景具有典型性
        4.1.2 区位具有典型性
        4.1.3 规划设计具有典型性
    4.2 津淄东里现状与生产潜力分析
        4.2.1 空间现状与生产潜力分析
        4.2.2 居民生活空间需求
        4.2.3 物质能源供需现状
        4.2.4 气候模拟与生产潜力分析
    4.3 津淄东里绿色生产性更新设计
        4.3.1 住区外部空间更新设计
        4.3.2 住宅单体更新设计
        4.3.3 居民共建的单元景观构筑物设计
        4.3.4 住区生产运营方式
    4.4 更新方案绿色生产潜力计算
        4.4.1 农业生产
        4.4.2 能源生产
        4.4.3 雨水中水与有机垃圾再利用
        4.4.4 更新前后物质能源供需对比
    4.5 更新方案绿色住区指标提升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典型住区调研表
附录 B 典型住区居民生活习惯及生产性活动参与偏好调查问卷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船木元素在庭院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外船木木材利用现状
        1.4.2 船木材料存量现状
    1.5 研究方法
2 解析船木木材再利用的原因
    2.1 船木的由来与发展
        2.1.1 船木的由来
        2.1.2 船木的发展
    2.2 船木材料的产地与类别
        2.2.1 船木材料的产地
        2.2.2 船木材料的类别
    2.3 船木特性分析
        2.3.1 材料性
        2.3.2 造型性
        2.3.3 历史性
    2.4 船木的市场定价与潜在价值
        2.4.1 船木的市场定价
        2.4.2 船木的潜在价值
    2.5 本章小结
3 庭院景观的基本概念分析
    3.1 庭院的概念界定
        3.1.1 庭院的定义
        3.1.2 庭院与庭园的辨析
    3.2 庭院景观的常见类型与设计风格
        3.2.1 庭院景观的常见类型
        3.2.2 庭院景观的设计风格
    3.3 庭院景观的设计要素
        3.3.1 边界
        3.3.2 植物
        3.3.3 水景
        3.3.4 铺装
        3.3.5 景观小品
    3.4 船木元素的庭院景观设计原则
        3.4.1 自然性原则
        3.4.2 文化性原则
        3.4.3 情感性原则
        3.4.4 环保性原则
        3.4.5 可持续发展
    3.5 本章小结
4 设计案例分析
    4.1 庭院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4.1.1 国内泰禾南京院子
        4.1.2 日式庭院
        4.1.3 纽约曼哈顿住宅多层花园
    4.2 船木元素的相关产品设计
        4.2.1 船木复合地板
        4.2.2 船木马赛克
        4.2.3 船木家具
    4.3 运用船木元素的设计案例
        4.3.1 中式船木雅典风
        4.3.2 自然古朴的船木院子
        4.3.3 鼓浪屿杨桃院子
    4.4 本章小结
5 船木应用于庭院景观中的制作工艺
    5.1 船木的因材施工
        5.1.1 船木材的选择
        5.1.2 加工工具的选择
    5.2 船木应用于庭院景观中的制作流程
        5.2.1 去钉与去水处理
        5.2.2 抛光与打磨
        5.2.3 上色
    5.3 船木应用于庭院景观中的加工工艺
        5.3.1 榫卯结合
        5.3.2 拼接组合
    5.4 船木的后期防腐与保养方法
        5.4.1 船木的防腐处理
        5.4.2 船木的保养方法
    5.5 本章小结
6 船木元素在庭院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6.1 项目分析
        6.1.1 项目基本情况介绍
        6.1.2 区位分析
    6.2 设计构思
        6.2.1 设计目标
        6.2.2 平面布局分析
        6.2.3 植物配置分析
        6.2.4 地面铺装分析
        6.2.5 景观节点的剖立面分析
        6.2.6 场景模型构建
    6.3 船木元素的景观小品设计
        6.3.1 船木木材的廊架设计与施工工艺
        6.3.2 船木木材的景观亭设计与施工工艺
        6.3.3 船木元素的桌椅搭配
    6.4 别墅庭院景观效果展示
        6.4.1 别墅庭院景观效果图展示
        6.4.2 别墅庭院景观实物模型展示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4)意大利家具设计创新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动机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意大利家具设计创新体系的概念
    2.1 概念界定
        2.1.1 创新的概念
        2.1.2 体系的概念
        2.1.3 创新体系的概念
        2.1.4 意大利家具设计创新体系的界定
    2.2 国家设计创新体系
        2.2.1 国家创新体系
        2.2.2 国家设计创新能力的比较和理解
        2.2.3 国家设计体系
        2.2.4 韩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与特点
        2.2.5 芬兰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与特点
        2.2.6 意大利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与特点
        2.2.7 意大利家具设计创新体系的构成
    2.3 小结
3 家具设计的创新环境与创新文化
    3.1 创新文化的社会经济基础
        3.1.1 多元产业结构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3.1.2 坚实的经济基础和自由市场经济
        3.1.3 良好的工业结构和国际贸易结构
        3.1.4 优良的基础设施
    3.2 现代设计中的创新意识
        3.2.1 20 世纪60年代的意大利设计
        3.2.2 20 世纪70年代的意大利设计
        3.2.3 20 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意大利设计
        3.2.4 21 世纪前十年的意大利设计
    3.3 民族文化中的创新精神
        3.3.1 意大利人的民族性格
        3.3.2 意大利的民族文化特征
    3.4 家具设计的地域背景与文化
        3.4.1 设计根植于地域背景与文化
        3.4.2 设计文化源于丰富的知识储备
    3.5 小结
4 家具设计的创新主体与创新活动
    4.1 设计教育与研究系统
        4.1.1 意大利设计研究的地图
        4.1.2 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4.1.3 Alessi设计研发中心——企业设计研究的代表
    4.2 设计制造与规划系统
        4.2.1 意大利灯具领军企业:阿特米德集团
        4.2.2 意大利工业设计协会
        4.2.3 意大利材料工程协会
    4.3 设计展会与展示系统
        4.3.1 米兰国际家具展:国际综合家居会展系统
        4.3.2 乌迪内国际椅子展览会:地方家具会展系统
        4.3.3 米兰三年展中心:意大利设计文化传播的心脏
    4.4 设计传播与推广系统
        4.4.1《Domus》:创新发展促进设计文化传播
        4.4.2《Interni》:米兰设计周的发起者和“意大利设计”的孵化器
        4.4.3 报纸和互联网媒体传播设计文化与生活融合
    4.5 设计支撑与促进系统
        4.5.1 传统手工艺技术制造体系
        4.5.2 贸易与行业设计促进体系
    4.6 小结
5 家具设计创新体系的创新机制与创新政策
    5.1 当代意大利的科学研究与创新政策
        5.1.1 国家创新战略的三个主要规划
        5.1.2 国家创新发展政策和基础框架
        5.1.3 区域创新发展政策和基础框架
    5.2 国家系统中分散的、自下而上的设计创新机制
        5.2.1 国家设计政策的立法者、发起人和执行机构
        5.2.2 分散的设计创新政策与资金支持
        5.2.3 缺乏设计创新政策、活动效果的评价机制和办法
        5.2.4 重塑意大利设计创新模式
    5.3 地方家具生产系统中的集体式、分布式和交互式设计创新机制
        5.3.1 家具设计创新与地方生产系统
        5.3.2 地方家具生产系统中的隐性关系系统
        5.3.3 以家具企业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战略
        5.3.4 意大利式设计创新的灵感来源于对生活的无意识观察
    5.4 家具产业区的设计创新发展机制
        5.4.1 家具产业区为设计创新提供技术与工艺支持
        5.4.2 托斯卡纳大区的设计创新传统
        5.4.3 托斯卡纳家具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模式
        5.4.4 促进设计创新的典型项目:“SINERGIE”项目
    5.5 意大利时尚产业与家具设计创新体系
        5.5.1 佛罗伦萨:国际时尚活动聚集中心
        5.5.2 米兰:时尚作为一种社会环境吸引了大量设计人才
    5.6 健全的家具设计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5.6.1 较早尝试知识产权保护法典化
        5.6.2 改革知识产权体系,促进家具设计创新
        5.6.3 设立知识产权法庭和国家反假冒委员会
    5.7 小结
6 设计师在家具设计创新活动中的角色与背景构成
    6.1 意大利设计师与家具企业设计创新的关系
        6.1.1 设计师与家具企业的合作机制
        6.1.2 意大利设计师与企业的关系本质
        6.1.3 设计师为家具企业构建价值网络
        6.1.4 设计师和企业家之间基于信任关系的产品战略设计创新机制
        6.1.5 意大利设计师在家具企业中角色的转型与升级
    6.2 典型意大利家具企业外部合作设计师的构成与背景
        6.2.1 研究数据的产生
        6.2.2 以MOROSO公司为例的设计师构成指数含义
        6.2.3 创新型家具企业的定义
        6.2.4 创新型家具企业和模仿型家具企业的合作设计师数据分析
        6.2.5 创新型家具企业的合作设计战略特征
        6.2.6 设计师在不同行业的知识传递中扮演着技术中介的角色
    6.3 小结
7 意大利家具设计创新体系的进化趋势
    7.1 家具设计创新的产业环境的变化
        7.1.1 家具企业的集团化趋势,企业对设计创新加大投入
        7.1.2 家具生产网络的国际化刺激本地设计创新体系的升级转型
        7.1.3 家具企业仍将“专注于设计与制造”作为主要竞争手段
        7.1.4“国家创新体系”的低效阻碍创新设计体系的发展
        7.1.5 经济危机使中小型家具企业对设计创新投入减少
    7.2 家具设计的全球化与非物质化导致的全球竞争
    7.3 家具设计创新内涵与模式的转变
        7.3.1 新时代家具企业的创新工具:设计、品牌和传播
        7.3.2 未来的意大利式家具设计创新模式
        7.3.3 家具设计创新与品牌文化传播的融合
    7.4 意大利设计的未来:科技与设计的结合创新
    7.5 小结
8 结论与启示
    8.1 结论
    8.2 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5)汴绣技艺在新中式风格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汴绣技艺的背景
        1.1.2 新中式风格服装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 课题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框架
        1.5.1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1.5.2 课题研究创新点
        1.5.3 课题研究的难点与解决方案
        1.5.4 课题研究的框架
2.汴绣综述
    2.1 刺绣发展历程支脉梳理
    2.2 开封绣种——汴绣
        2.2.1 汴绣的由来
        2.2.2 汴绣与宋绣的关系
        2.2.3 汴绣题材分类
        2.2.4 汴绣题材风格
        2.2.5 汴绣绣画特征
        2.2.6 汴绣与四大名绣艺术审美异同
    2.3 汴绣工序和针法
        2.3.1 汴绣工具
        2.3.2 汴绣工序
        2.3.3 汴绣基本针法
        2.3.4 汴绣代表作的刺绣工艺
    2.4 汴绣传承分布情况
        2.4.1 汴绣的传承方式
        2.4.2 当代汴绣代表大师
        2.4.3 汴绣技艺传承的制约因素
    2.5 汴绣的艺术载体表现分析
        2.5.1 在传统服饰中的工艺体现
        2.5.2 在传统日常用品中的体现
        2.5.3 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体现
    2.6 本章小结
3.新中式风格服装的设计现状与调研分析
    3.1 新中式风格服装的概述
        3.1.1 新中式风格的概述
        3.1.2 新中式风格服装的概述
        3.1.3 新中式风格服装的文化底蕴
        3.1.4 新中式风格服装的美学特征
    3.2 新中式风格服装设计的发展趋势
    3.3 新中式风格服装案例分析
        3.3.1 APEC国家领导人服饰
        3.3.2 郭培玫瑰坊服饰
        3.3.3 张志峰创立的NE·TIGER(东北虎)
        3.3.4 熊英创立的HEAVENGAIA
    3.4 汴绣技艺在新中式风格服装中应用的市场调研分析
        3.4.1 调研前期准备
        3.4.2 调研分析
        3.4.3 调研总结
    3.5 汴绣技艺在新中式风格服装设计中应用的必要性
        3.5.1 新中式风格服装对汴绣技艺传承的必然性
        3.5.2 汴绣技艺在新中式风格服装中的应用符合市场需求
        3.5.3 文化价值的提升
    3.6 本章小结
4.汴绣技艺在新中式风格服装中的设计与应用原则
    4.1 汴绣技艺在新中式风格服装中的设计原则
        4.1.1 传统设计思想的升华
        4.1.2 本体文化附加值的提升
        4.1.3 中西文化的吸收和融合
        4.1.4 个性化设计原则
        4.1.5 整体协调性设计原则
    4.2 汴绣技艺在新中式风格服装中的应用分析
        4.2.1 汴绣图案与服装风格相统一
        4.2.2 汴绣材质与服装面料统一
        4.2.3 汴绣配色要遵循配色规律
        4.2.4 服装款式与结构要创新
        4.2.5 汴绣图案布局要合理
    4.3 本章小结
5.汴绣技艺在新中式风格服装中的设计实践
    5.1 汴绣技艺在新中式风格服装中的设计方案一
        5.1.1 设计主题
        5.1.2 灵感来源
        5.1.3 设计定位
        5.1.4 设计款式图与效果图
    5.2 汴绣技艺在新中式风格服装中的设计方案二
        5.2.1 设计主题
        5.2.2 灵感来源
        5.2.3 设计定位
        5.2.4 系列款式图与效果图
        5.2.5 服装制作流程
        5.2.6 成衣展示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6.2.1 研究局限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图片来源
附录(二):调研问卷
附录(三):硕士研究生期间学习及科研情况
致谢

(6)沙湾古镇保护更新实践及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既有研究概况
        1.3.1 沙湾古镇的相关研究
        1.3.2 国外传统村镇保护的研究现状
        1.3.3 国内传统村镇保护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基础
        1.4.4 研究视角
        1.4.5 研究方法
        1.4.6 研究框架
    1.5 主要创新点
        (1)系统总结沙湾古镇保护和更新历程经验及提出后续改进策略
        (2)分层及网络化规划策略逐步实现沙湾古镇历史风貌完整
        (3)沙湾古镇保护更新规划应与社区发展相结合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传统村镇保护相关理论的研究
    2.1 历史保护价值理论及思想演进
        2.1.1 遗产价值的构成分类
        2.1.2 遗产价值观体系建立
        2.1.3 遗产价值体系的研究
        2.1.4 保护价值的思想演进
    2.2 传统村镇保护原则与方法
        2.2.1 保护原则
        2.2.2 保护方法
    2.3 历史保护管理体系与社会组织
        2.3.1 资金管理体系
        2.3.2 保护管理体系
        2.3.3 教育科研体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沙湾古镇的建筑文化生态保护价值
    3.1 沙湾古镇的历史传统人文特色
        3.1.1 耕读文化—耕读传家诗书世泽
        3.1.2 名门望族—宗族管理烟火相传
        3.1.3 和谐人居—青萝八景古韵流风
        3.1.4 传统工艺—三雕一塑薪火相传
        3.1.5 传统美食—珍馐百味香飘百里
        3.1.6 传统风俗—色飘狮舞粤韵回响
    3.2 沙湾古镇的外部环境风貌特色
        3.2.1 地形—西高东低左山右田
        3.2.2 地貌—退海成田山冈群立
        3.2.3 山脉—峰峦叠嶂萝巅旭日
        3.2.4 河川—河涌绕镇二八分地
    3.3 沙湾古镇的格局风貌与文化脉系
        3.3.1 坊里制度—一居三坊及十三里
        3.3.2 农商富户—三街六市商贾云集
        3.3.3 同乡共里—梳式布局五族分治
        3.3.4 水乡文化—六脉连海岭南水乡
        3.3.5 防御体系—环乡堡墙筑碉驾炮
    3.4 沙湾古镇的建筑风貌与思想源流
        3.4.1 多元开放—居住建筑
        3.4.2 祖神同祭—宗祠神庙
        3.4.3 谨学享乐—书院戏台
        3.4.4 等次颂礼—坊门牌坊
        3.4.5 其他构筑物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沙湾古镇保护更新规划实施过程回溯与策略提出
    4.1 沙湾古镇的保护规划与实施总体历程
    4.2 沙湾古镇整体保护规划实施过程
        4.2.1 古镇风貌要素整体记录与设计导则
        4.2.2 基于原真环境的整体保护
        4.2.3 基于空间格局的整体保护
        4.2.4 基于原真生活的整体保护
        4.2.5 基于旅游系统的整体保护
    4.3 沙湾古镇风貌保护实施中的困境
        4.3.1 规划重编制轻落实
        4.3.2 制度不健全缺资金
        4.3.3 实施区域覆盖面窄
        4.3.4 公众参与不足
        4.3.5 利益诉求多样
        4.3.6 实施周期较短,难以精细
        4.3.7 原真人文环境,挖掘不足
        4.3.8 重局部功效,轻长远规划
        4.3.9 实施团队混杂,技艺参差
    4.4 沙湾古镇保护更新策略
        4.4.1 制度层面策略
        4.4.2 理念层面策略
        4.4.3 技术层面策略
    4.5 沙湾古镇保护更新实践后的存留问题
        4.5.1 边缘区域的集体自发更新与风貌协调的矛盾
        4.5.2 局部物质空间衰退与社会空间需求多样的矛盾
        4.5.3 社会网络的动变与文化景观的综合协调问题
        4.5.4 保护更新实践与运营过程中居民的反抗情绪
        4.5.5 地方部门的保护更新困境:资金的平衡之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层及网络化规划与沙湾古镇保护更新
    5.1 分层与网络化规划理论的阐述
        5.1.1 分层规划的理论阐述
        5.1.2 网络化规划理论阐述
    5.2 分层与网络化理念的适用性
        5.2.1 沙湾古镇社会空间结构
        5.2.2 沙湾古镇历史文化资源
    5.3 分层规划保护历史信息的操作方法
        5.3.1 定位分层
        5.3.2 保护分层
    5.4 网络化规划补充古镇规划的编制
        5.4.1 保护规划需关注“社会文化空间”网络的保护
        5.4.2 保护规划需重视物质空间网络系统的保护
    5.5 分层规划与网络化规划的意义
        5.5.1 分层对于沙湾古镇保护更新的意义
        5.5.2 网络化规划对于沙湾古镇保护更新的意义
    5.6 建构网络体系助力沙湾古镇保护更新
        5.6.1 区域分层规划—多核共存
        5.6.2 历史空间廊道—串联整合
        5.6.3 多核区域并联—共谋发展
        5.6.4 古街巷系统化—疏通脉络
        5.6.5 引导空间渗透—织补节点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沙湾古镇保护更新结合社区发展
    6.1 社区发展理念基本内涵及应用
        6.1.1 社区发展理念内涵及外延
        6.1.2 历史风貌保护向社会发展的思想演进
    6.2 社区发展之于完整风貌保护的经验借鉴
        6.2.1 欧洲的社区发展与街区保护经验
        6.2.2 日本的社区营造与街区保护经验
        6.2.3 台湾的社区发展与街区保护经验
        6.2.4 国内的社区发展与街区保护经验
    6.3 社区发展规划与风貌保护更新规划的研究
        6.3.1 社区发展规划与保护更新规划的比较探究
        6.3.2 社区发展对于传统村镇保护发展的意义
        6.3.3 保护更新规划引入社区发展的具体路径
    6.4 沙湾古镇风貌保护结合社区发展的可行性探索
        6.4.1 人文、社会与经济基础
        6.4.2 社会方式—公共参与齐协力
        6.4.3 社会资本—经济转型谋发展
        6.4.4 制定目标—协同社区共发展
    6.5 沙湾古镇风貌保护更新中引入社会发展理念的实践意义
        6.5.1 兼顾社会公平,尊重本土居民
        6.5.2 利于共筑“环境美好、和谐沙湾”
        6.5.3 调整“重物轻人”的保护更新规划
        6.5.4 促进沙湾古镇公民社会的发展
        6.5.5 促进沙湾古镇经济增长、培育传统文化,提升古镇活力
    本章小结
结论
    1.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2.本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文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雷州半岛乡村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论文研究的目的
        1.2.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3 论文研究对象的界定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研究对象的确定
        1.3.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
        1.4.2 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5 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框架
        1.5.1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思想
        1.5.2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3 论文的研究框架
第二章 雷州半岛自然与人文历史环境
    2.1 雷州半岛概况
    2.2 雷州半岛的自然条件
        2.2.1 气候条件
        2.2.2 地形条件
        2.2.3 水文条件
    2.3 雷州半岛的历史变迁
    2.4 雷州半岛的人口结构与文化渊源
        2.4.1 移民史
        2.4.2 方言
        2.4.3 红土文化环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乡村传统聚落形态系统的构成
    3.1 聚落构成研究的发展
    3.2 相关概念的辨析
        3.2.1 聚落与聚居概念的辨析
        3.2.2 乡村聚落与乡村聚居
        3.2.3 聚落系统与聚落形态系统
    3.3 聚落形态系统的内涵
        3.3.1 聚落形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3.3.2 聚落形态系统的结构性
        3.3.3 聚落形态系统的空间层次
    3.4 聚落形态系统演化的过程
        3.4.1 空间过程
        3.4.2 社会过程
    3.5 聚落形态系统形成的规划思想
        3.5.1 规划思想的起源
        3.5.2“由圆变方”发展历程
        3.5.3 古代村落规划思想的内容
        3.5.4 贯穿始终的规划思想
    3.6 聚落形态系统的整体结构
        3.6.1 点——个体乡村聚落
        3.6.2 群——群体乡村聚落
        3.6.3 网——区域乡村聚落
    3.7 乡村传统聚落的支撑系统
    3.8 乡村传统聚落建筑格局的总体特征
        3.8.1 风水堪舆理念对住宅建筑整体的影响
        3.8.2 宗法礼制对宅院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雷州半岛乡村传统聚落形态系统及案例剖析
    4.1 半岛传统聚落形态概况分析
        4.1.1 聚落形成的环境因素
        4.1.2 聚落与半岛地形的关系
        4.1.3 海陆聚落的基本特征
        4.1.4 聚落的选址与分类
    4.2 半岛聚落支撑系统
        4.2.1 安全系统
        4.2.2 生产系统
        4.2.3 生活系统
        4.2.4 生态系统
    4.3 半岛聚落形态系统中的共生区域
        4.3.1 共生区域的概念
        4.3.2 群体间共生区域
        4.3.3 均平共生的现实
        4.3.4 适宜性的规模
    4.4 聚落形态发展的典型模式
        4.4.1 静态阶段——工业化前
        4.4.2 动态阶段——工业化后
    4.5 健康有序的典型——东林村
        4.5.1 区位与沿革
        4.5.2 聚落空间演变
        4.5.3 村落整体人居环境的空间构成
        4.5.4 聚落演变延续性研究
        4.5.6 东林村发展模式总结
    4.6 无序徘徊的案例——潮溪村
        4.6.1 区位与沿革
        4.6.2 聚落空间结构
        4.6.3 聚落空间演变
        4.6.4 聚落人居环境空间构成
        4.6.5 龙门镇对潮溪村发展的影响
        4.6.6 潮溪村发展模式总结
    4.7 乡村聚落建筑的源考及发展
        4.7.1 建筑特征源流考
        4.7.2 建筑空间的变异发展
    4.8 乡村聚落建筑类型及特征
        4.8.1 支撑系统的精神核心——公共建筑
        4.8.2 生活系统的基本载体——居住建筑
        4.8.4 安全系统的独特表现——碉楼
    4.9 建筑构件功能与艺术的统一——山墙
        4.9.1 山墙的艺术多样性
        4.9.2 山墙多重复合的功能性
        4.9.3 山墙特色成因分析
        4.9.4 本节小结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雷州半岛乡村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现状
    5.1 乡村聚落人居环境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5.1.1 历史传统聚落部分的衰败
        5.1.2 新村聚落建设的杂乱无章
        5.1.3 村落“空心化”现象严重
        5.1.4 农村宅基地管理问题突出
        5.1.5 基础设施匮乏及环境卫生堪忧
    5.2 人口与土地利用
        5.2.1 人口要素分析
        5.2.2 场地与土地利用
        5.2.3 人地关系
    5.3 建筑功能与格局
        5.3.1 乡村建筑规划建设的困境
        5.3.2 新民居的时空特征演变
        5.3.3 新民居典型案例
        5.3.4 新民居空间格局特征
        5.3.5 基于建筑学视角的新旧民居对比
        5.3.6 基于计算机模拟的新旧民居对比分析
    5.4 聚落地域文化特征
        5.4.1 地域文化类型
        5.4.2 地域文化特质
        5.4.3 乡村传统文化丧失
    5.5 聚落健康与舒适度
        5.5.1 潜在的健康威胁
        5.5.2 健康型建筑与建筑生物学
        5.5.3 舒适度
        5.5.4 乡村居住环境质量低
    5.6 能源与资源配置
        5.6.1 丰富的农业资源
        5.6.2 林业资源
        5.6.3 水资源
        5.6.4 材料的使用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半岛乡村传统聚落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
    6.1 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6.1.1 全球气候变化
        6.1.2 国家政策支持
        6.1.3 乡村现实环境的需求
        6.1.4 农民意识的呼唤
    6.2 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策略
        6.2.1 最小化原则的倡导
        6.2.2 从低碳走向低碳
        6.2.3 闭合的能量流与物质流
        6.2.4“三低”原则
    6.3 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
        6.3.1 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
        6.3.2 完善的居住基础设施
        6.3.3 聚落垃圾有效处理
        6.3.4 乡村新秩序的建立
    6.4 基于可持续利用的建筑模拟分析
        6.4.1 传统建筑空间持续利用的原则
        6.4.2 新民居的改造方法
        6.4.3 传统民居数字化模拟及改造案例优化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发展之痛
    7.2 意识革新
    7.3 持续的平衡
    7.4 成果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基于BIM的绿色住宅设计 ——以LEED认证为目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1.3 现状分析
    1.2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绿色住宅设计方法发展与研究现状
        1.2.2 国内绿色住宅设计方法发展与研究现状
        1.2.3 课题研究的发展趋势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概念界定
        1.3.1 目的与意义
        1.3.2 概念界定
    1.4 具体研究方法和实施方案
        1.4.1 文献总结分析方法
        1.4.2 定性分析方法
        1.4.3 访谈调查方法及相关性研究
        1.4.4 实证分析方法
    1.5 论文框架
第二章 BIM 与 LEED 体系的概述与评价
    2.1 BIM(建筑信息模型)的概述与评价
        2.1.1 BIM 的基础概述
        2.1.2 BIM 的理念优势
        2.1.3 BIM 的相关应用
        2.1.4 小结
    2.2 LEED(能源环境先锋)的概述与评价
        2.2.1 LEED 体系简介
        2.2.2 LEED 评价方法
        2.2.3 LEED 适用特性
        2.2.4 LEED 体系在中国的应用现状研究
        2.2.5 小结
第三章 绿色住宅设计理论与实践
    3.1 绿色住宅的涵义
        3.1.1 概念与定义
        3.1.2 相关释义与辨析
    3.2 西方绿色住宅的发展与实践
        3.2.1 西方绿色住宅的发展
        3.2.2 西方发达国家绿色住宅的实践探索
    3.3 中国绿色住宅的发展与实践
        3.3.1 中国绿色住宅的背景
        3.3.2 中国绿色住宅发展历程
        3.3.3 中国传统住宅的绿色经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 BIM 的绿色住宅设计
    4.1 绿色实践的现状分析
        4.1.1 绿色住宅的理念:生态设计
        4.1.2 生态设计的原理
        4.1.3 BIM 与绿色住宅
        4.1.4 绿色项目调研分析
    4.2 绿色项目的案例研究
        4.2.1 国外案例
        4.2.2 国内案例
    4.3 基于 BIM 的绿色住宅设计策略
        4.3.1 方案策划:从地域特征着手,突出设计要点
        4.3.2 方案优化:从建筑布局着手,调整规划布局
        4.3.3 方案评估:从性能表现着手,提升技术策略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 LEED 标准的绿色住宅设计
    5.1 我国现有设计模式概述与问题分析
        5.1.1 建筑整体建设程序
        5.1.2 建筑设计程序和人员配合
        5.1.3 建筑项目的施工管理
        5.1.4 建筑项目的信息渠道
    5.2 现有绿色住宅设计模式分析和方法探索
        5.2.1 对国外设计模式的分析和借鉴
        5.2.2 我国在绿色住宅设计模式上的探索
    5.3 基于 LEED 标准的绿色住宅设计模式探讨
        5.3.1 绿色住宅设计流程
        5.3.2 设计中的人员配合模式
        5.3.3 设计信息流通模式
    5.4 小结
第六章 基于 BIM 的绿色住宅设计实践——以 LEED 标准为目标
    6.1 项目背景及目的
    6.2 地域气候特征分析
        6.2.1 突出设计要点
        6.2.2 选用适宜技术
    6.3 依据场地模拟的规划布局优化
        6.3.1 初定建筑布局
        6.3.2 优化建筑布局
    6.4 确保性能优化的建筑设计策略实施
        6.4.1 拟定建筑造型
        6.4.2 优选建筑材料
        6.4.3 优化热工环境
    6.5 验证设计成果
        6.5.1 土地利用及社区
        6.5.2 水的保护和利用
        6.5.3 能源
        6.5.4 材料与资源
        6.5.5 室内环境
    6.6 结语
结论
附录 A
附录 B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9)广东地区机械制造厂建筑设计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缘起
    1.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1.2.1 1978 年至 1987 年中国制造业的复苏
        1.2.2 1988 年至 1997 年民营制造业的崛起和外资制造业进入中国
        1.2.3 1998 年至 2007 年中国制造业融入世界,“中国制造”闻名全球
        1.2.4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
        1.2.5 中国制造业未来十年展望
    1.3 机械制造业的特点
    1.4 广东机械制造业现状及产业转移方向
        1.4.1 广东机械制造业现状
        1.4.2 广东机械制造业产业转移实例
        1.4.3 广东省产业转移区域布局指导意见(节选)
    1.5 广东省机械制造厂建筑设计发展状况
        1.5.1 工业建筑的定义与分类
        1.5.2 机械制造厂的特点
        1.5.3 国内外对机械制造厂的研究现状
        1.5.4 绿色建筑是机械制造厂的发展方向
        1.5.5 广东地区气候对建筑设计的要求
        1.5.6 问题的提出与主要研究范围和内容
第二章 机械制造厂生产工艺研究
    2.1 生产工艺设计的作用
        2.1.1 工艺设计的重要性
        2.1.2 对其它专业的主导和协调
        2.1.3 介绍新理念、新工艺
    2.2 铸造车间
    2.3 锻工车间
    2.4 冷作车间
    2.5 冲压车间
    2.6 机械加工车间
    2.7 装配车间
    2.8 试验(检测)车间
    2.9 涂装车间
    2.10 热处理车间
    2.11 理化计量
第三章 广东地区机械制造厂总平面布置的研究
    3.1 机械制造不同生产工艺对总图的要求
        3.1.1 铸造车间
        3.1.2 锻工车间
        3.1.3 冷作车间
        3.1.4 冲压车间
        3.1.5 机械加工车间
        3.1.6 装配车间
        3.1.7 试验(检测)车间
        3.1.8 涂装车间
        3.1.9 热处理车间
        3.1.10 理化计量
    3.2 功能分区与布局设计
        3.2.1 总平面的组成
        3.2.2 总平面布置的功能分区
        3.2.3 满足工艺流程要求
        3.2.4 建、构筑物的布置
    3.3 厂区交通组织
        3.3.1 运输方式的选择
        3.3.2 无轨道路的布置
第四章 广东地区机械制造厂建筑单体设计的研究
    4.1 现代机械制造厂建筑设计的发展和变化
        4.1.1 满足生产自动化和工艺布局灵活性的要求
        4.1.2 内外环境
        4.1.3 建筑立面造型
    4.2 机械制造不同生产工艺对土建的要求
        4.2.1 铸造车间
        4.2.2 锻工车间
        4.2.3 冷作车间
        4.2.4 冲压车间
        4.2.5 机械加工车间
        4.2.6 装配车间
        4.2.7 试验(检测)车间
        4.2.8 涂装车间
        4.2.9 热处理车间
        4.2.10 理化计量
    4.3 机械制造厂建筑平面设计研究
        4.3.1 生产工艺与厂房平面设计
        4.3.2 单层厂房的平面形式
        4.3.3 消防设计
    4.4 机械制造厂噪声及振动控制研究
        4.4.1 噪声的定义及机械制造厂噪声的来源
        4.4.2 噪声控制设计
        4.4.3 隔振措施
        4.4.4 机械制造厂噪声及振动控制综合措施
        4.4.5 空压机房噪声及振动控制实例
    4.5 机械制造厂天然采光研究
        4.5.1 天然采光方式
        4.5.2 天然采光产品的选择
        4.5.3 FRP 采光板应用于钢结构屋面的防漏水问题
    4.6 机械制造厂建筑热工研究
        4.6.1 我国建筑能耗现状
        4.6.2 围护结构热工设计
        4.6.3 围护结构的防冷桥系统
    4.7 机械制造厂通风降温研究
        4.7.1 自然通风
        4.7.2 机械通风
        4.7.3 机械制冷降温
        4.7.4 生产车间通风降温实例
第五章 工程设计实例
    5.1 广州市残疾人工业生产就业及培训基地建设项目
        5.1.1 工程概述及基地区位分析
        5.1.2 功能布局
        5.1.3 交通与物流组织
        5.1.4 建筑形态与功能
    5.2 湛江德利汽车零部件分公司建设项目
        5.2.1 工程概述及基地区位分析
        5.2.2 车间构成
        5.2.3 工艺流程
        5.2.4 规划布局
        5.2.5 道路系统
        5.2.6 室外功能区
        5.2.7 厂区景观
    5.3 广州江森汽车内饰系统有限公司化龙新工厂建设项目
        5.3.1 工程概况及周边环境分析
        5.3.2 生产工艺
        5.3.3 规划布局
        5.3.4 主要建筑物设计
    5.4 申雅密封件(广州)有限公司新厂建设、搬迁及扩能技术改造项目
        5.4.1 工程概述及基地区位分析
        5.4.2 工艺技术方案及工艺流程
        5.4.3 规划布局
    5.5 广日工业园建设项目
        5.5.1 工程概述
        5.5.2 人流与物流组织
        5.5.3 景观设计
        5.5.4 建筑外观设计
        5.5.5 方案修改
        5.5.6 设计反思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10)低碳视角下绿色饭店环境管理实施研究 ——以青岛海景(国际)大酒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绿色饭店发展进程
        1.2.2 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框架
        1.3.3 创新之处
2 低碳经济与绿色饭店
    2.1 低碳经济
        2.1.1 低碳经济的提出
        2.1.2 低碳经济的概念与内涵
    2.2 低碳旅游
        2.2.1 低碳旅游的概念
        2.2.2 低碳旅游的实质
        2.2.3 低碳旅游的意义
    2.3 绿色饭店
        2.3.1 绿色饭店的理念
        2.3.2 绿色饭店的内涵
        2.3.3 绿色饭店的等级
        2.3.4 绿色饭店的标准
    2.4 饭店环境管理
        2.4.1 饭店环境管理的含义
        2.4.2 饭店环境管理的作用
3 绿色饭店环境管理现状分析
    3.1 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绿色饭店发展滞后
        3.1.2 高耗能提升经营成本
        3.1.3 环境污染使社会成本上升
        3.1.4 成本上升导致服务质量下降
    3.2 问题产生的原因
        3.2.1 缺乏绿色意识
        3.2.2 相关设备和技术投入不够、利用率不高
        3.2.3 政府政策缺失
    3.3 绿色饭店的主要污染来源
        3.3.1 废水污染
        3.3.2 固体废弃物污染
        3.3.3 烟气污染
4 绿色饭店环境管理实施—以青岛海景(国际)大饭店为例
    4.1 该项目的基本情况
    4.2 废水处理
        4.2.1 饭店用水系统
        4.2.2 该项目用水估算
        4.2.3 该项目污水水质及处理要求
        4.2.4 中水的利用
        4.2.5 该项目拟采用工艺
    4.3 固体废弃物处理
        4.3.1 饭店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及资源价值
        4.3.2 该项目对厨余垃圾拟采用的处理方式
        4.3.3 该项目对低值易耗品拟采用的处理方式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鸟瞰全球清洁剂原料的消费(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有机废弃物微循环的城市住区设计策略研究[D]. 阎如云.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2)
  • [2]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设计研究 ——以津淄东里为例[D]. 于家宁. 天津大学, 2019
  • [3]船木元素在庭院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沃颖. 西安工程大学, 2018(02)
  • [4]意大利家具设计创新体系研究[D]. 黄艳丽.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8(12)
  • [5]汴绣技艺在新中式风格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朱贝贝. 中原工学院, 2018(07)
  • [6]沙湾古镇保护更新实践及若干问题研究[D]. 区文谦.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7]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雷州半岛乡村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研究[D]. 梁林.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1)
  • [8]基于BIM的绿色住宅设计 ——以LEED认证为目标[D]. 张泽鑫.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3)
  • [9]广东地区机械制造厂建筑设计若干问题研究[D]. 陆国进.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
  • [10]低碳视角下绿色饭店环境管理实施研究 ——以青岛海景(国际)大酒店为例[D]. 宋洋.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1)

标签:;  

全球洗涤剂原料消费概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