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贝类现象分析研究

出土贝类现象分析研究

一、出土贝现象分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茜[1](2021)在《印度河文明考古学术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印度河文明(Indus Civilization),亦称印度河河谷文明,主要兴盛于公元前2600-前1900年,主要分布在阿富汗的东北部、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西北部地区,是旧大陆四大古文明之一,也是南亚历史上第一个城市文明。20世纪之前,人们对印度河文明一无所知。南亚的历史记载中,包括最早期的吠陀经典中,都没有提到过这个曾经辉煌的古老文明。直到20世纪20年代,约翰·马歇尔等学者确认了印度河文明的存在,被埋在地下近五千年的古文明才得以重见天日。在英、美、法、德、意、日等西方学者和印度、巴基斯坦本土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百年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印度河文明的考古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虽然印度河文明是与中国早期文明毗邻的古代文明中心,巴基斯坦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合作伙伴,印度是中国重要的近邻,但我国学者对印度河文明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到目前为止,我国国内还没有一部系统研究印度河文明的学术专着出版。国外考古学术史研究是开展境外考古必要的基础性工作,关于印度河文明的考古学术史研究,是南亚考古中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因此,本文以印度河文明现有考古资料为研究对象,对印度河文明考古学术史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专题研究。本项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在全面搜集印度河文明考古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系统梳理19世纪至今印度河文明每个阶段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深入了解各个时期印度河文明考古工作的概况、特征及其对印度河文明考古研究发展的历史贡献。二、系统梳理19世纪至今印度河文明每个阶段主要学术问题的提出与探讨,人们认识的发展过程,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科走向,为日后进一步开展工作奠定基础。印度河文明考古研究深受西方考古学的影响,没有形成本土独立的研究体系。同时缺少文献资料的佐证,人们对印度河文明的认识完全依赖于考古学,因此,掌握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是研究印度河文明的基本要求。三、对印度河文明主要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的结论有:印度河文明以印度河和萨拉斯瓦蒂河为中心,在形成过程中地理环境相对开放。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以灌溉农业为主。在灌溉农业的基础上,印度河流域从血缘社会走向了地缘社会,建立了地域化的早期“城邦”国家。开放、自由的外向型经济是印度河文明的重要特征。通过波斯湾海上贸易通道、伊朗高原北缘和南部陆上贸易通道,与波斯湾沿岸、西亚两河流域和中亚阿姆河流域建立了紧密的贸易关系。印度河文明在地形、地貌的割裂作用、缺少强大的外部威胁、开放的贸易经济、和平的内外部环境、内部社会层级不明显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没有形成统一君主制国家,而是建立了早期“城邦”国家。各“城邦”发展均衡,缺少中心向心力和凝聚力,社会结构不稳定。公元前1900年前后,印度河文明遇到了因气候环境变化、自然灾害频发、贸易经济衰退、传染病流行等因素导致的社会“危机”,在多重“危机”的共同作用下,印度河文明走向了衰落。四、印度河文明是与中国早期文明毗邻的古代文明中心,目前对于两个早期文明关系的探讨较为有限。本文在对印度河文明主要学术问题研究中,对与中国早期文明相关的问题做了进一步的延伸讨论。主要的结论有:公元前2000年前,原产于中国的粟、黍和水稻传入了印度河流域。在印度河文明“消失”之后,印度河流域和我国西部地区可能通过新疆翻越帕米尔高原瓦罕走廊、斯瓦特河谷、印度河河谷等穿越喀喇昆仑的路网进行了直接的交流。

侯骁秦[2](2021)在《辽西地区商末周初青铜器综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周兴商亡的朝代更迭不仅塑造着王朝统治核心区的政治生态,更是随着周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政策的实施,波及到辽西地区。在此背景下,辽西地区文化冲突与交流不断,族群分布错综复杂,青铜器的流布情况忠实地反映出了这一时代与区域特征。本文研究对象为辽西地区出土的商末周初青铜器,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说明本文研究的时空范围及有关概念,通过回顾出土于辽西地区的商末周初铜器研究史,明确研究思路。第一章,共分十小节,以商末周初青铜器的出土地点为单位,整理介绍了各器物群的具体信息,给出各器物的图片;指出并分析简报、图录中存在的讹误,为以后学者研究辽西地区青铜器提供便利;在此基础上,利用多种方法对各器物群进行断代,释读铭文并作文化因素分析。第二章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器物特征与分布状况将辽西地区出土的商末周初铜器分为两群:A群包括喀左县大凌河流域发现的六处铜器窖藏以及和尚沟A点M1墓葬,共65件铜器和一件金器,其下细分为甲、乙两组;B群是辽西走廊地区的兴城杨河、绥中冯家及绥中东王岗台窖藏,共收集56件。基于器物分群结果,结合考古学文化分布情况与历史文献资料较为系统地探讨了铜器来源和埋藏该器物群的人群的族属。埋藏A群甲组器物的人群属于魏营子文化,埋藏A群乙组器物的人群可能与魏营子文化存在一定关联;埋藏B群青铜器的人群或属于曾短暂居留于此的北方草原文化。A群中的中原式器物主要来源于燕山南麓的围坊-张家园上层文化及燕文化,经由大凌河古道传入;也有部分器物由本地铸造。

艾婉乔[3](2021)在《酒泉干骨崖墓地出土串珠浅识》文中指出针对《酒泉干骨崖》遗留的有关串珠的疑问,笔者选取部分标本做了进一步观察和分析。研究证实所谓"白陶(滑石)珠"应为烧制滑石珠,并混有不少贝珠;统计了一批红玉髓/玛瑙珠的基本信息并介绍了表面细节;进而以材质、工艺为线索,考察了几类串珠的源流,并着重讨论了贝珠。此项研究为考量公元前二千纪上半叶西北地区的手工业与物质交流提供了基础。

李银德[4](2020)在《王侯的威仪——以汉代玉牌贝带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汉代的人体带具无论是材质还是形制都丰富多样,其中王侯等高等级的带具主要使用黄金和玉质带头,并在皮、绢质腰带上缝缀饰物。以玉、玛瑙或琉璃为长方形的牌式带头,带上缀饰玉贝的腰带简称为玉牌贝带。出土的实物遗痕表明,玉牌式带头都有外框,背面多嵌垫木、铁板和绢等;墓葬中出土的玉贝基本都是缀带之贝,其排列方式有单排缀贝、双排缀贝或花式组合缀贝。玉牌贝带的性质为实用器,材质和题材纹饰在武帝初已由草原风格完成了汉化。玉牌贝带使用者的身份为诸侯王、列侯和刘氏宗室等。

陈东川[5](2020)在《“朋无定数”质疑》文中研究说明关于商周古贝"朋"的数量,学术界存在分歧。"朋无定数"的说法由来已久,且受到许多学者的认可。根据考古出土资料、卜辞、金文的记载,本文认为"十贝为朋"的看法应该是可信的。不仅卜辞、金文中的资料证明了"十贝为朋"的正确,而且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怀特氏收藏的S0142号甲骨更证明了这一点。殷周之际的贝币,既可以用于赏赐、交换、流通,也具有贮藏的职能。"朋"作为计量财富的货币单位名称,一朋的贝必有定数。

刘娟[6](2020)在《前车师人的社会生活 ——社会考古学视角下的洋海Ⅰ号墓地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车师人是指吐鲁番盆地及附近地区苏贝希文化的创造者,年代在公元前13世纪到公元前后,属于青铜时代到两汉或稍早时期。前车师人的墓葬、遗址发现有数十处,其中以洋海墓地为代表。2019年大型考古报告《新疆洋海墓地》问世,其中洋海Ⅰ号墓地的资料最为典型,这为研究吐鲁番史前时期的前车师人提供了珍贵而典型的研究个案。目前,围绕洋海墓地的相关研究刚刚开始,研究者主要针对遗存的年代、文化性质、文化源流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本文则以《新疆洋海墓地》所载考古材料为研究基础,结合苏贝希文化的其它相关发现以及前期研究成果,结合民族学的相关理论,运用考古学中的类型学和文化因素分析法等相关研究方法并注重多学科理论方法的交叉运用,从社会考古学和民族考古学的角度出发,对前车师人的社会生活进行初步考察。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侧重对研究对象、相关概念界定、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学术史回顾、研究方法、创新点及本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简要介绍。第二部分为洋海墓地的概况,阐述了洋海墓地的地理环境、墓葬分布的特点及其发现与发掘的过程,并介绍了以洋海墓地为代表的苏贝希文化的类型及其相关研究。第三部分为前车师人的生活与生业模式,通过体质人类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与考古材料的分析得出前车师人的种群归属及其居住村落的文化特征。尤其是着重对洋海Ⅰ号墓地中出土遗存进行深入分析,考察前车师人的混合型绿洲经济和发达的手工业,认为前车师人是生活在火焰山前绿洲上、居有定所的游牧族群,其服饰独特,手工业程度较高,其中以制陶业、毛纺织、皮革加工业和木器加工业最为发达。第四部分为前车师人社会性质的总结与归纳。通过对洋海Ⅰ号墓地的墓地制度和特殊的墓葬形态进行综合性分析,得出前车师人是由若干个氏族组合而成大的部落,又与苏贝希文化中其它的部落构成“胞族”,这为汉代车师国的形成打下了社会基础。第五部分为前车师人的艺术与信仰,阐述了前车师人丰富的精神生活。最后为结语,总结了对史前遗存反应的前车师人社会生活面貌的几点认识。总体而言,考察前车师人的社会生活,对完善该地区无文献记载的史前社会生活具有特殊的意义,同时也对吐鲁番学的内涵建设有所裨益。

马伟洲[7](2020)在《新疆萨恩伊主体墓葬的社会分层和身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萨恩萨伊主体墓葬材料进行梳理,在性别考古学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该墓地的男女性共用一个墓葬体系,再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墓葬进行赋值计算,依据墓葬值大小将墓葬分级,结合人骨、墓向、墓区分布等材料分析萨恩萨伊的社会结构。通过分析器物间的共存系数判断该墓地的限制性物品有哪些,从而推测墓主人的社会身份和职业,初步探讨萨恩萨伊社会的人群如何进入萨恩萨伊的社会等级体系。最后对限制性物品进行性别关联,将纺织类和打磨类工具视为这批墓葬的性别代码,揭示萨恩萨伊社会已经出现基于性别的职业分化,结合墓葬等级推测这种性别分工与社会财富无关,男女性之间没有显着的地位差异,均为当时的条件所决定,为人群的生存和繁衍所需要,是为一种平等的社会性劳动。

温亚非[8](2020)在《先秦信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现代意义上的信用就产生了,信用脱胎于信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社会自古以德治国,统治者始终高度重视道德伦理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而信作为道德要求中的重要一环,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中国对信用践行和建设的探索非常早,早在西周时期就开始建立了官方的借贷机构,制定相应的规则,规范借贷的行为,信用货币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东周时期出现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各方进行了各种恢复信用秩序的尝试,如举行盟会,国家间交质等,结果都遭到了失败,一般认为,是礼乐制度的崩坏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但与社会生产力发展造成的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也密不可分。

刘西诺[9](2018)在《云南出土海贝所见早期南方丝绸之路交流》文中研究表明云南地处西南边疆,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由于复杂特殊的地貌和丰富的资源,处于几个不同文明(中、印、东南亚、藏)之中的一个中间过渡地带并受到周围文明的互动影响同时保留着独特的区域特色,决定了它的自然封闭和对外交流的频繁,表现在其经济、文化、宗教及货币等形态上。本文以南方丝路早期出土海贝及外国材料中关于使用贝的记载等为切入点、分析背后的历史变迁。

聂振阁[10](2019)在《夏商西周时期铅锡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夏商西周时期铅锡器是中国早期金属制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括纯铅锡质地的器物,也包括铅锡合金器。但由于保存状况较差、缺乏艺术美感、资料零散琐碎等诸多原因,以往很少有学者对其进行研究。本选题则以其为研究对象,在全面梳理考古发掘资料的基础上,主要运用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方法、纵横比较法、文化因素分析法、二重证据法和多学科交叉论证的方法,对其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内容涉及到其考古发现、类型划分、组合方式、墓主等级、墓主族属、技术工艺、交流传播、矿料来源、发展阶段与特征等诸多方面,主要观点如下:夏代早商的铅锡器可分三类,工具包括刀、杖首,装饰品包括贝、耳环,金属原料包括片、块。商代晚期的铅器可分五类,容器包括鼎、簋、觚、爵、尊、卣、觯、斝、甗、罐,兵器包括戈、矛、镞,工具包括斧、锛、凿、刀、削、锥,杂器包括铃、弓形器、条,金属原料仅有锭。鼎分三型,A型饰弦纹、涡纹,B型饰弦纹,C型素面。簋分三型,A型斜腹,B型鼓腹,C型直腹,而A、B型均又分两个亚型。觚分两型,A型粗体,B型细体,又分三个亚型。爵分两型,A型三足较直,又分四个亚型,B型三足外撇,又分两个亚型。戈分四型,A型曲内有歧冠,B型曲内无歧冠,又分两个亚型,C型曲内有镂孔,D型曲内似磬折。矛分三型,A型素面,B型饰兽面纹,C型饰夔纹。镞分两型,A型脊不透本,B型脊透出本。西周时期的铅锡器可分四类,容器包括鼎、簋、觚、爵、尊、卣、觯、鬲、斝、盉、盘、盆,兵器包括戈、矛、盾钖,工具包括锛、钉,杂器包括衡饰、毂饰、俑、鱼、丝、三角形饰。鼎分两型,A型鼓腹,圜底,B型垂腹,平底,又分两个亚型。簋分两型,A型扁方形,径与高相近,B型扁长方形,径大于高。爵分两型,A型饰兽面纹,B型饰弦纹。卣分三型,A型罐形,B型壶形,C型桶形。觯分两型,A型矮胖,B型瘦高,又分三个亚型。曲内戈分两型,A型无胡,又分三个亚型,B型有胡。直内戈分两型,A型无穿,B型一穿。夏代早商的铅锡器,尚未发现组合现象。但商代晚期、西周时期的铅锡器,具有明确的组合关系。殷墟三期,觚、爵或已出现。殷墟四期早段,觚、爵组合尚不固定,或以铅爵与铜觚配套。殷墟四期晚段,觚、爵或鼎、簋、觚、爵组合已趋于稳定。西周早、中期,鼎、簋,爵、觯或觚、爵、觯组合比较常见。西周晚期,主要为车马器和棺饰组合。而兵器组合中铅戈比较常见,且从殷墟三期延续至西周中期,或与铜戈、石戈配套。从整体来看,其组合方式先由兵器向礼器演变,再由礼器向车马器和棺饰演变。夏代早商铅锡器墓的墓主均为普通民众,其族属暂不可考。商代晚期铅器墓的墓主既有中、下等贵族,也有普通民众,其族属包括“何”、“印”、“(?)”、“宁”、“朿”、“中”、“共”、“(?)”、“(?)”、“天”、“址”、“举”和“息”等族。西周时期铅锡器墓的墓主既有与封国之君或王公大臣相当的高等贵族,也有与大夫相当的中等贵族,又有与士相当的低等贵族,还有普通民众或士兵,其族属包括殷遗民的“戈”“单”、“(?)”、“举”、“(?)”和季氏等族,姬姓周人的虢叔、井叔和召公后裔等,媿姓赤狄“怀姓九宗”的分支倗氏和霸氏。而不同的群体在铅锡器使用方面存在差异,殷遗民偏好铅器,而周人和赤狄偏好锡器。凡用铅礼器或铅戈的墓主均为殷遗民或其家属,周人则用铅车马器和棺饰。夏商西周时期铅锡器的技术工艺包括铸造技术、锻造技术和錾刻工艺。西周时期铅器的传播与殷遗民迁徙有关,而应国墓地出土的锡器则与应国迁封有关,此时殷遗民开始使用锡器,周人和赤狄使用锡器应是受其影响。夏商西周时期铅锡矿料来源应是多元的,但可能主要来自晋南地区,此外辽西地区和南阳地区可能也是重要的矿料产地,而南方地区的锡料输入到中原地区应发生在西周以后。夏商西周时期铅锡器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其中夏代早商为萌芽阶段,商代晚期为初步发展阶段,西周时期为再发展阶段。

二、出土贝现象分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出土贝现象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印度河文明考古学术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2.1 文明
        1.2.2 印度河文明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印度河文明的早期发现(19世纪)
    2.1 早期调查与发现
        2.1.1 查尔斯·梅森
        2.1.2 亚历山大·伯恩斯
        2.1.3 亚历山大·坎宁安
        2.1.4 爱德华·莫克勒
    2.2 三枚印章的发表
    2.3 认识与评价
        2.3.1 社会背景
        2.3.2 学科背景
        2.3.3 早期认识
    2.4 小结
第三章 印度河文明的确认(20 世纪20-30年代)
    3.1 印度河文明存在的确认
        3.1.1 约翰·马歇尔生平简介
        3.1.2 印度河文明的发现
        3.1.3 印度河文明的命名
    3.2 20-30年代考古工作回顾
        3.2.1 历史背景
        3.2.2 考古工作回顾
    3.3 典型遗址的发掘与整理
        3.3.1 哈拉帕遗址
        3.3.2 摩亨佐达罗遗址
        3.3.3 昌胡达罗遗址
    3.4 主要学术问题研究
        3.4.1 与苏美尔文明的关系
        3.4.2 气候环境
        3.4.3 政治体制
        3.4.4 原始宗教
    3.5 学术贡献
    3.6 小结
第四章 印巴分治与印度河文明研究新阶段(20世纪40-60年代)
    4.1 40-60年代考古工作回顾
        4.1.1 历史背景
        4.1.2 考古工作回顾
    4.2 主要遗址的发掘与整理
        4.2.1 洛萨尔遗址
        4.2.2 卡利班甘遗址
        4.2.3 科特迪吉遗址
        4.2.4 阿姆里遗址
    4.3 主要学术问题研究
        4.3.1 彩陶类型学研究
        4.3.2 苏美尔文献中的印度河文明研究
        4.3.3 政治体制
        4.3.4 衰落原因
    4.4 学术贡献
    4.5 小结
第五章 印度河文明考古研究的兴盛时期(20世纪70-90年代)
    5.1 70-90年代考古工作回顾
        5.1.1 历史背景
        5.1.2 考古工作回顾
    5.2 主要遗址的发掘与整理
        5.2.1 马哈嘎遗址
        5.2.2 朵拉维拉遗址
        5.2.3 罗迪遗址
    5.3 主要学术问题研究
        5.3.1 年代序列
        5.3.2 农业起源
        5.3.3 政治体制与社会状况
        5.3.4 文化特征
        5.3.5 兴衰原因
        5.3.6 去向
    5.4 学术贡献
    5.5 小结
第六章 本世纪以来的印度河文明考古研究(21世纪)
    6.1 本世纪以来考古工作回顾
        6.1.1 历史背景
        6.1.2 考古工作回顾
    6.2 主要遗址的发掘与整理
        6.2.1 法玛纳遗址
        6.2.2 拉希迦希遗址
    6.3 主要学术问题研究
        6.3.1 物料来源
        6.3.2 植物遗存
        6.3.3 气候环境
        6.3.4 哈拉帕墓葬中的外来人口
        6.3.5 文明起源
    6.4 学术贡献
    6.5 小结
第七章 印度河文明考古主要学术问题研究
    7.1 自然地理环境
    7.2 农业
    7.3 手工业
        7.3.1 制陶手工业
        7.3.2 装饰品
        7.3.3 制铜手工业
        7.3.4 小结
    7.4 聚落与城市
    7.5 早期崇拜与信仰
    7.6 与其他地区商贸和文化交流
    7.7 印度河文明的兴衰过程
    7.8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辽西地区商末周初青铜器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回顾
        (1)发现情况
        (2)研究现状
    (三)本文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1)选题意义
        (2)研究方法
一、各出土单位整理研究
    (一)喀左县马厂沟窖藏
        (1)发现与埋藏
        (2)器物研究
    (二)喀左县北洞一号窖藏
        (1)发现与埋藏
        (2)器物研究
    (三)喀左县北洞二号窖藏
        (1)发现与埋藏
        (2)器物研究
    (四)喀左县山湾子窖藏
        (1)发现与埋藏
        (2)器物研究
    (五)喀左县小波汰沟窖藏
        (1)发现
        (2)器物研究
    (六)喀左县和尚沟墓地A点M1
        (1)发现与埋藏
        (2)器物研究
    (七)义县花尔楼窖藏
        (1)发现与埋藏
        (2)器物研究
    (八)兴城市杨河村窖藏
        (1)发现与埋藏
        (2)器物研究
    (九)绥中县冯家村窖藏
        (1)发现与埋藏
        (2)器物研究
    (十)绥中县东王岗台村窖藏
        (1)发现与埋藏
        (2)器物研究
二、综合研究
    (一)商末周初时期辽西地区及周边的考古学文化
        (1)魏营子文化
        (2)围坊-张家园上层文化
        (3)西周燕文化
    (二)辽西地区商末周初青铜器的分群研究
        (1)A群铜器
        (2)B群铜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辽西出土部分商末周初青铜器着录情况
附录 B 征引书目简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酒泉干骨崖墓地出土串珠浅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浅色串珠
二红玉髓/玛瑙珠
三串珠源流初探
四结语

(4)王侯的威仪——以汉代玉牌贝带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玉牌贝带出土与收藏
    (一)考古出土的玉牌贝带
        1. 长沙陡壁山曹墓出土1套
        2. 扬州邗江“妾莫书”汉墓出土1件
        3. 莱西县董家庄西汉墓M2出土1套
        4. 五莲张家仲崮汉墓出土2套
        5. 青岛市黄岛区田家窑M1出土2件
        6. 徐州东洞山楚王后墓出土2套
        (1)铜框嵌玉带扣1套
        (2)透雕凤纹玉带扣1件
        7. 徐州汉墓出土玉牌带扣1件
        8. 大云山江都王墓出土2套
        (1)鎏金镶玉玉贝带
        (2)鎏金镶玉玛瑙贝带
        9. 海昏侯刘贺墓出土1件
        1 0.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11套
        1 1. 同心县倒墩子汉墓出土2套
        1 2. 洛阳东关夹马营路东汉墓出土1件
    (二)传世的玉牌带扣
        1. 大英博物馆2件陈列品
        2.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1件
        3. 台北震旦艺术博物馆藏1件
        4. 台湾“蓝田山房”藏1套
    (三)考古发掘出土的玉贝
        1. 永城保安山三号墓出土的玛瑙贝
        2. 永城僖山汉墓出土墨玉贝
        3. 黄土山M2出土玉、玛瑙贝
        4. 定县43号东汉墓出土的玉贝
        5. 昌乐东圈汉墓M3出土的玛瑙贝
二、玉牌贝带的几个问题
    (一)玉牌式带头都应有外框
    (二)玉牌贝带背面的结构复杂多样
        1. 贴带和穿带
        2. 背面垫木条
        3. 贴铁板和织物
        4. 衬布和嵌木板盖铁板
    (三)扣舌的使用方法
    (四)玉贝的排列与纹样
        1. 单排缀贝
        2. 双排缀贝
        3. 花形组合
    (五)性质、年代和身份
三、钩环相佩与板式玉带
    (一)钩环相佩
    (二)板式玉带
四、余论

(5)“朋无定数”质疑(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殷周之际贝币的广泛流通
三、“十贝为朋”说

(6)前车师人的社会生活 ——社会考古学视角下的洋海Ⅰ号墓地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社会考古学
        1.2.2 洋海墓地和洋海Ⅰ号墓地
        1.2.3 前车师人
        1.2.4 研究的时间范畴
    1.3 学术史回顾
        1.3.1 关于社会考古学的研究
        1.3.2 关于洋海墓地的研究
        1.3.3 《新疆洋海墓地》的出版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2 洋海墓地概况
    2.1 洋海墓地的地理环境及墓葬分布
    2.2 洋海墓地的发现与发掘
    2.3 苏贝希文化的类型与研究
    2.4 小结
3 前车师人的生活与生业模式
    3.1 前车师人的生活
        3.1.1 前车师人的种群
        3.1.2 前车师人的村落
    3.2 前车师人的混合型绿洲经济
        3.2.1 园圃式农业的经济成分
        3.2.2 畜牧业和狩猎的经济成分
        3.2.3 农牧兼营的绿洲社会
    3.3 前车师人的手工业
        3.3.1 陶器制造业
        3.3.2 木器制造业
        3.3.3 服饰制造业
        3.3.4 其他手工业
    3.4 小结
4 前车师人的社会性质
    4.1 洋海Ⅰ号墓地的墓地制度
        4.1.1 墓葬形制
        4.1.2 葬式、葬具及葬俗
        4.1.3 墓葬布局
    4.2 前车师人的社会性质
        4.2.1 合葬墓反映的社会性质
        4.2.2 未成年人墓反映的社会性质
        4.2.3 前车师人的社会性质
    4.3 小结
5 前车师人的艺术与信仰
    5.1 前车师人的彩陶艺术
    5.2 前车师人的手部文身
    5.3 前车师人的头骨穿孔现象
    5.4 前车师人的萨满墓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洋海Ⅰ号墓地中反映游牧文化因素的器物统计表
    附录二 洋海Ⅰ号墓地中反映游牧文化因素的典型器物统计图表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7)新疆萨恩伊主体墓葬的社会分层和身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考古工作回顾与研究综述
        一、考古工作回顾
        二、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墓葬情况
    第一节 墓葬形制
        一、墓葬地表封堆
        二、墓室结构
        三、葬具
    第二节 葬式
        一、埋葬人数
        二、尸体摆放方式
    第三节 随葬品
    第四节 墓葬年代
第二章 墓葬等级
    第一节 定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第二节 指标选择说明
        一、墓葬体系
        二、随葬动物
        三、用火现象
        四、分析设计
    第三节 墓葬等级的划分
        一、计算因素及赋值原则
        二、墓葬值与墓葬等级
第三章 墓葬等级反映的社会现象
    第一节 墓葬等级与社会分层
        一、墓葬等级与墓区分布
        二、社会分层
    第二节 器物与社会身份标识
        一、限制性物品
        二、随葬品种类与墓主社会身份
        三、社会身份与墓葬等级
    第三节 墓葬与性别
        一、性别代码
        二、社会身份与性别
        三、墓葬等级与性别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先秦信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 关于信观念及起源的研究现状
        二 关于先秦经济信用的研究现状
        (一)关于先秦货币的研究成果
        (二)关于先秦借贷的研究现状
        三 关于先秦政治信用的研究现状
        (一)关于盟誓的研究现状
        (二)关于人质的研究成果
    第三节 本文的专题设置与章节安排
第一章 信观念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信与道德的关系
        一 道德词源考
        二 道德与信的关系
    第二节 信的源头
        一 信的源头之一——允
        二 信的源头之二——孚
    第三节 各学派的不同信观念
        一 兵家的信观念
        二 法家的信观念
第二章 先秦时期的经济信用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信用货币
        一 贝币
        二 其他货币
    第二节 周代的借贷行为
        一 由曶鼎看西周中后期的质信行为
        二 春秋时期的借贷
        三 战国时期的借贷
第三章 先秦时期的政治信用
    第一节 盟誓与盟会
        一 盟字字形及解释
        二 誓的解释
        三 春秋时期的盟誓
        四 战国时期的盟誓
    第二节 先秦时期的交质行为
        一 春秋时期的交质
        二 战国时期的交质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夏商西周时期铅锡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二、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三、本课题已有研究述评
    四、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夏商西周时期铅锡器的考古发现
    一、夏代早商铅锡器的考古发现
        (一)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铅器
        (二)郑州商城、辉县张雷遗址出土的铅锡器
        (三)赤峰大甸子墓地出土的铅器
        (四)罗布泊小河墓地出土的锡器
    二、商代晚期铅器的考古发现
        (一)大司空墓地出土的铅器
        (二)殷墟西区墓地出土的铅器
        (三)孝民屯墓地出土的铅器
        (四)郭家庄、刘家庄墓地出土的铅器
        (五)小屯、白家坟、北辛庄墓地出土的铅器
        (六)小屯H16、刘家庄H25 出土的铅器
        (七)颍上郑小庄墓地出土的铅器
    三、西周时期铅锡器的考古发现
        (一)洛阳西周墓地出土的铅器
        (二)虢国、应国墓地出土的铅锡器
        (三)晋国墓地出土的锡器
        (四)倗国、霸国墓地出土的锡器
        (五)少陵原墓地出土的铅器
        (六)丰姬墓、(弓鱼)国墓地出土的铅锡器
        (七)燕国墓地出土的铅器
        (八)西周居住遗存出土的铅锡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铅锡器的类型与组合
    一、夏代早商铅锡器的类型与组合
        (一)夏代早商铅锡器的类型划分
        (二)夏代早商铅锡器的组合方式
    二、商代晚期铅器的类型与组合
        (一)商代晚期铅器的类型划分
        (二)商代晚期铅器的组合方式
    三、西周时期铅锡器的类型与组合
        (一)西周时期铅锡器的类型划分
        (二)西周时期铅锡器的组合方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夏商西周时期铅锡器墓的墓主等级与族属
    一、夏代早商铅锡器墓的墓主等级与族属
        (一)夏代早商铅锡器墓的墓主等级
        (二)夏代早商铅锡器墓的墓主族属
    二、商代晚期铅器墓的墓主等级与族属
        (一)商代晚期铅器墓的墓主等级
        (二)商代晚期铅器墓的墓主族属
    三、西周时期铅锡器墓的墓主等级与族属
        (一)西周时期铅锡器墓的墓主等级
        (二)西周时期铅锡器墓的墓主族属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夏商西周时期铅锡器若干问题的讨论
    一、夏商西周时期铅锡器的技术工艺
        (一)铸造技术
        (二)锻造技术
        (三)錾刻工艺
        (四)镀锡工艺
        (五)镴焊工艺
    二、西周时期铅锡器的传播与交流
        (一)殷遗民的迁徙与铅器传播
        (二)应国的迁封与锡器传播
        (三)西周时期铅锡器的交流
    三、夏商西周时期铅锡的矿料产地蠡测
        (一)晋南地区
        (二)辽西地区
        (三)南阳地区
    四、夏商西周时期铅锡器的发展阶段与特征
        (一)萌芽阶段
        (二)初步发展阶段
        (三)再发展阶段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出土贝现象分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印度河文明考古学术史研究[D]. 王茜. 西北大学, 2021(12)
  • [2]辽西地区商末周初青铜器综合研究[D]. 侯骁秦.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酒泉干骨崖墓地出土串珠浅识[J]. 艾婉乔. 中原文物, 2021(02)
  • [4]王侯的威仪——以汉代玉牌贝带为中心[J]. 李银德. 河南博物院院刊, 2020(02)
  • [5]“朋无定数”质疑[J]. 陈东川. 文博, 2020(03)
  • [6]前车师人的社会生活 ——社会考古学视角下的洋海Ⅰ号墓地考察[D]. 刘娟.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7]新疆萨恩伊主体墓葬的社会分层和身份研究[D]. 马伟洲.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8]先秦信用问题研究[D]. 温亚非.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9]云南出土海贝所见早期南方丝绸之路交流[J]. 刘西诺. 民族史研究, 2018(00)
  • [10]夏商西周时期铅锡器研究[D]. 聂振阁. 河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出土贝类现象分析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