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耕地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甘肃省张掖市耕地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一、甘肃张掖市耕地变化及驱动力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军伟[1](2020)在《基于RS的张掖市城市扩展特征及驱动力研究 ——以甘州区和高台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也会影响区域城市化的进度。城市化的一大典型特征是城市建城区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会发生形态的变化,建城区可能会出现正向扩展或者负向扩展的面积变化。城市扩展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同时进行的动态过程。由于受宏观政策、社会经济、人口、地理位置、交通、生态和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城市的扩展过程除具有共性之外,又表现出独特的扩展特征。梳理城市在不同时间段内城市扩展的动态变化规律,能为实现区域城市管理的科学化和合理化,趋利避害地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合理规划与管理提供更科学的理论参考依据。本文以1980年-2018年张掖市遥感影像、地形图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数据源;以RS和GIS为技术支撑,选择张掖市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甘州区和高台县两个区域为典型试验区,采用目视解译判定的方法提取出这两个地区不同年份的城市建城区边界数据;结合城市建城区变化的城市扩展速度指数、扩展强度指数和质心迁移等模型对研究区近40年的城市建城区进行扩展动态变化和未来发展变化规律的分析;最后,结合社会经济、人口、政府宏观政策、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对影响张掖市城市扩展的主要驱动因素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空间扩展动态变化及未来发展特征分析。1980-2018年,38年间甘州区和高台县建城区面积分别扩大了近3倍和6倍,建城区面积增加明显,变化幅度相对较大;结合相关资料,将城市建城区面积扩展变化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可以发现,甘州区1980-1995年和2000-2018年城市建城区均处于正向扩展(面积增加)的阶段,仅有1995-2000年为负向扩展(面积缩减),高台县1980-2000年城市建城区面积处于变化的阶段,2005-2018年则均处理正向扩展的阶段;城市扩展强度表明,甘州区和高台县在城市扩展强度上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变化规律,但是两者均表现出共同的变化特征,就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算发展,城市扩展的强度逐渐扩大的变化趋势;通过分析两个县区建城区质心的迁移规律变化可以看出,和高台县相比甘州区城市扩展发展整体的均衡度相对较好;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城市建城区发展模拟预测结果也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且两个地区城市建城区在未来仍然将处于正向扩展的发展状态。(2)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研究。结合研究时段内相应社会经济和人口数据,政府政策与规划等因素,对整个扩展过程的驱动力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区域尺度上做出深入的分析,得出:政府政策与规划因素,道路交通条件、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和人口因素是影响张掖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因素。其中,国家发展战略、城市总体规划调整的振幅等在城市空间扩展中发挥着调控作用;道路交通条件因素对城市空间拓展有着明显的牵引作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是最直接和主要的推动力;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决定了城市发展的总体格局,对城市扩展起到一定限制作用;以上几种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由政府政策与规划调控力,道路交通条件的牵引力,城市经济和人口增长的推动力、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力,且不同阶段影响城市扩展的主要驱动力不同。

王文旭,曹银贵,苏锐清,宋蕾,庄亦宁,周伟[2](2020)在《我国耕地变化驱动力研究进展:驱动因子与驱动机理》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综述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因子与驱动机理,为未来丰富相关研究以及针对性地制定耕地保护对策提供参考。[方法]文章主要应用了文献分析法、分类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结果](1)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因子主要包括自然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地形、气候等自然因子往往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经济状况、区位条件等社会经济因子在短期内对耕地变化的影响较大,国家政策是特殊的社会经济因子。(2)自然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分别通过改变土地生产潜力、影响耕地和建设用地平衡来驱动耕地数量变化,社会经济因子中的政策因子通过强化或减弱土地某项功能对耕地变化产生影响。(3)自然因子对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作用在快速城镇化地区、粮食主产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依次增强,社会经济因子的驱动作用依次减弱,政策因子是所有区域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4)快速城镇化地区、粮食主产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耕地数量变化分别主要受到建设占用、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压力、自然条件限制及退耕还林驱动。[结论]探究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和驱动机理是提高耕地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未来研究应当向全面分析耕地变化内涵,定量研究政策因子,衔接耕地保护对策制定等方向发展。

乔蕻强[3](2019)在《石羊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生态安全构建研究》文中认为祁连山在西北生态安全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西部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而利用景观生态学对源于祁连山的石羊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变化、未来年份的发展方向,以及对生态安全调控缺乏全面化、系统化的研究,目前尚未见到有借鉴意义的文献。因此,我们在分析景观格局动态的基础上,采用CA-Markov模型、P-S-R模型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等研究方法,厘清石羊河流域1988-2016年景观格局变化的特征、驱动因子,并对未来景观生态模拟状况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优化和构建石羊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在景观格局的数量、结构和形态变化分析中,1988-2016年石羊河流域景观破碎化现象明显,各景观组分空间分布不均,斑块几何形状复杂,空间异质化程度低。在景观速度变化、空间变化和结构变化研究中,1988-2016年石羊河流域低生态价值景观组分增加面积大、速度快,占用部分高生态价值景观用地,而且低生态价值景观组分重心朝南方向迁移,增加了对南部水源涵养区的影响,但是下游治沙防沙工程中林草地种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景观组分驱动因素分析中,不同景观组分在1988-2004和2004-2016年受不同的影响因子驱动,但也存在驱动因素一致性,整体来说研究期内自然因素和人口状况是景观变化的普遍驱动因素。(2)在景观组分驱动下,石羊河流域2022年、2028年景观生态模拟中的耕地、林地、草地、水体、沙地面积较2016年逐年增加,而建设用地、冰川及永久积雪用地、未利用地面积则逐年减少,表明大多数高生态价值景观组分面积增加,部分低生态价值景观组分减少。而未来景观格局预测中,2022年、2028年比1988-2016年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降低,空间分布由分散趋向于集中分布,空间分布紧密程度增强,景观组分分布向优势景观集聚。(3)在景观生态评价中,1988-2028年石羊河流域的景观生态安全综合指数较低,生态安全提升潜力大。其中1988-2016年景观生态安全等级经历了敏感—风险—敏感三个阶段,但大多数年份生态安全等级处于敏感阶段。经预测的2017-2028年景观生态安全综合指数逐年上升,生态安全等级从2017年的敏感状态趋于2022、2028年的一般状态,较于1988-2016年的生态安全等级有一定的提升,生态有所好转,但是生态环境的严峻性没有根本改变。(4)在景观安全格局优化和构建中,1988-2016年石羊河流域的景观安全水平以中安全水平为主,占流域总面积的60%,而低安全水平面积先增后减,占流域总面积的30%左右,表明优化后大部分用地分布科学合理,更有利于用地生态功能的发挥。在进一步提升生态质量,高安全水平用地继续扩大高生态价值景观建设,优化生态屏障建设和保护模式;中安全水平用地则进一步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引导土地利用向规模化发展,健全全流域自然资源生态补偿机制;低安全水平用地通过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对区域实行最严格的空间管制策略,以及实行生态移民政策。

刘文佳[4](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资本下乡的农地利用特征与机理》文中认为乡村振兴可以帮助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由此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但农民的弱质性、分散性以及农村资本长期短缺的困境导致了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难以完成发展自身、振兴乡村的任务。因此,乡村振兴的实现需要地方政府的引导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工商资本上山下乡,将农村发展所需的资源投入到农村中去,缓解农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资金技术短缺等问题,给农村发展带来机遇,农业企业也由此成为村庄农地利用的重要主体之一。但在资本下乡的实践中频繁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地区发展差异更加明显,农户收入有所增加但并没有达到致富的预期,农户分化加剧,农地“非粮化”、“非农化”利用趋势明显,对于这些怪象产生的原因需要加以探索。本文以张掖市为例,首先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与政策预期下,乡村振兴对农地利用可能产生的影响;资本下乡又是如何呼应实现这些目标;其次概括了张掖市资本下乡的基本情况,包括类型划分与在农地利用中表现出的特征;最后以不同的行为主体视角分析了这些特征产生的机理与对张掖市资本下乡中存在的问题的改进的政策建议。主要结论有:⑴在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实现产业兴旺,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目标下,对于农地利用提出了加快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调整种结构,打造新业态等要求,资本下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联动效应。⑵张掖市资本下乡的实践影响了农地利用,企业通过直接经营、与农户签订生产合同的手段在使种植结构得到优化,规模经营加速发展,产生了农业新业态的同时,还带来了区域和农户不平衡加剧、农户利益不同程度的受损等问题。⑶影响张掖市资本下乡农地利用的驱动力分为土地利用比较效益驱动,地方政府引导行为驱动两种。土地利用比较驱动力的主要来自工商资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质和农户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做出的理性选择。促使工商资本向条件较好的区域聚集,加剧了农地利用的“非粮化”现象。地方政府引导行为驱动表现为基层政府为了有效利用国家项目资源,借助资本下乡完成乡村治理与农业现代化的任务的需求,鼓励了资本下乡的发展。这两种驱动力的互相交织,对村庄中农地的利用产生了影响。⑷资本下乡的初衷之一是配合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带去发展欠缺的资源,但现实中由于不同地区、农户之间存在着自然经济条件与资源利用能力上的差异,对工商资本的吸引力也不同。拥有较优越条件和更多政府资源支持的地区和农户吸引到了更多的资本投入,地区与农户之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构建合理的资本下乡机制的基本思路在于坚持平衡发展,一方面应该尊重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鼓励拥有较好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的乡村招商引资,根据自身优势,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主导产业,着重发展特色产业,形成能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并符合市场需要的产业结构,得到“锦上添花”的发展,让资本与村庄共赢;另一方面资源有限、发展一般的地区与弱势农户需要政府“雪中送炭”的扶持,政府需要在这些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改造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使得农业产出及地力涵养达到较优状态,保户小农户的生产能力。鼓励企业通过提供农业生产性服务的方式开展资本下乡,满足小农户的提高生产收益的要求。

赵锐锋,王福红,张丽华,李鸿伟[5](2017)在《黑河中游地区耕地景观演变及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选取1987201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变化轨迹分析方法以及景观指数表征黑河中游地区耕地景观的演变过程,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分析耕地景观演变的驱动力。结果表明:从耕地的变化轨迹来看,研究期间耕地的扩张是黑河中游地区耕地景观演变的主要趋势;从空间上来看,扩张型耕地和缩减型耕地分布趋向集中,主要集中在稳定型耕地边缘,同时耕地扩张的方向趋向河流;从驱动因素分析来看,总人口、城市化、产业发展、机电井数等是促使耕地景观演变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因素,但是各个驱动因素的驱动作用均有差异。

史志林[6](2017)在《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河流域是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第二大内陆河。随着近2000年以来的强度开发和利用,出现了许多严重的生态问题,直接威胁着流域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探讨流域历史时期环境演变的过程、表现和原因,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对本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文章综合借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利用历史文献学和历史地理学方法,在文献考证、实地考察和遥感分析的基础上对黑河流域历史时期的环境演变过程、主要表现和演变的原因进行研究。文章主要结论有:就流域的整体气候状况而言,西汉时期和唐朝中后期属于温暖湿润期,东汉时期、隋朝初期、五代十国时期及明朝前、后期属于温暖干旱期,东汉末三国时期、南北朝前期、唐朝前期及清朝初期、末期属寒冷湿润期,两晋时期、南北朝后期、隋朝后期、宋元时期、明朝中期及清朝中期属寒冷干旱期。在这样的气候黑河流域环境演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汉代后期、唐代中后期和明清时期是典型的沙漠化时段,流域中典型的五块沙漠化绿洲民乐李寨菊花地、张掖“黑水国”、古居延绿洲、马营河、摆浪河下游、金塔东沙窝都是在这些时间段形成的。其二,黑河流域的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冰雹、霜冻、风暴、虫鼠害、地震等类型,其中以旱涝和地震最为严重。自然灾害时空分布呈现出时间上分布不均衡、不同阶段灾害的构成状况有较大差异和同一种灾害持续连年发生等特征。其三,黑河流域历史时期的城市选址与城市兴衰,都与地理环境及其演变有着密切关系,交通线路的走向也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其四,黑河流域的气候变化还对流域内的野马、野骆驼等分布及变迁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黑河下游古遗址出土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与气候的好坏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关于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的研究,文章从农牧业开发、水利建设,人口数量与结构等角度进行了分析。但是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的驱动机制在空间上由于人类活动的强弱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上游水环境以气候变化为主要驱动力,人类活动效应也已初步显现;中游水环境以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土地利用为主要驱动力,人类活动已经完全掩盖了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游则受到气候变化和中下游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人类活动影响逐步上升为主导驱动力。

李超[7](2016)在《黑河流域中游土地覆被变化的人口结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土地覆被变化作为区域变化和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主要涉及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土地覆被的变化过程(What),二是引起这种变化的因素(Which)[1],三是土地覆被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How)。工业革命以来,由人类活动驱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业已成为影响土地覆被变化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学界和政府部门的关注。人口结构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的重要表征,其变化可以直接反映出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覆被的作用方式、强度、广度和深度变化,乃至决策行为变化,继而可以反映出对土地覆被变化的影响及其过程[2]。因此,有必要通过揭示人口结构和土地覆被变化的相互作用关系,为调试人类活动和规范土地利用提供决策参考。占全球陆地面积近40%,我国陆地面积约53%,且仍呈现进一步扩张态势的干旱半干旱区,以降水量小而气候变率大、植被稀疏而群落相对单一、生态环境脆弱而对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更为敏感和剧烈等为主要特点。因此本文以黑河流域中游地区张掖市为例,选取了2001-2013年张掖市人口结构中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等指标变化数据,通过其与土地覆被动态变化的相关性分析以及协调发展度分析,研究干旱区人口结构对土地覆被的影响关系,并得出如下初步结论:1)2001-2013年,张掖市总覆被面积在2001-2003年基本保持稳定。土地覆被总体还是以草地、林地为主,二者仍属最大两个植被类型,但草地的面积占比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而林地面积占比逐年上升。2)2001-2013年,张掖市的耕地面积,夏收作物面积、秋收作物面积、经济作物面积、粮食作物面积和总播种面积占比整体保持增长的趋势,复种指数也呈现了波动上升态势,说明当地扩耕现象明显,居民增产丰收的意愿强烈活跃,同时也导致张掖市的土地利用率在不断提高。3)2001-2013年,张掖市总人口数量和乡村人口数量整体呈现减少的趋势,但城镇人口数量整体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揭示张掖市的人口向外迁移比较明显,尤其以乡村人口外迁为主,其中相当一部分外迁乡村人口反哺为了当地城镇人口,使得城镇人口缓慢增加。另外,从农村劳动力人口上升,但从事农业(一产)劳动力人口却下降而二三产人口上升、城镇职工数上升的情况,也进一步表明第一产业人数向二、三产业发生了转移,即乡村人口转移为城镇人口研究表明,上述人口结构变化分别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相关关系,反应着人口结构中不同组成部分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或响应有所不同。4)首先,张掖市总人口和乡村人口与除草地外的所有土地覆被类型之间存在负相关或弱相关的关系,尤其是与秋收作物面积、经济作物面积、粮食作物面积、总播种面积存在极其显着的负相关关系,总人口与复种指数以及乡村人口与耕地面积也分别存在极显着负相关关系,显示虽然总人口和乡村人口减少了,但是农民的增收意愿依然强烈,扩耕现象依然显着。此外,张掖市城镇人口、城镇职工数与耕地面积、秋收作物面积、粮食作物面积之间呈现极显着正相关关系,而与草地面积呈现极显着负相关关系,说明张掖市的城镇化进程没有盲目地占用农用地,同时由于城镇人口的增加对食品消费需求的增加,导致耕地增加,也间接导致耕地占用了大量草地。最后,乡村户数与除草地和夏收作物之外的其它覆被类型之间存在极其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以家庭为单位的人类活动(或需求)较个体活动/需求对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的影响更为显着。5)从产业结构角度看,张掖市第一产业人数变化与草地变化间相关性不大,与夏收作物面积变化显着负相关,与其它几个覆被类型呈现极显着负相关。从职业结构角度看,农林牧渔人数变化与农作物种植面积呈现极显着负相关,与复种指数呈现显着负相关;而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商业饮食服务业人数变化与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大呈现极显着正相关;商业饮食服务业人数变化还与草地面积变化呈现显着负相关。另外,乡村男女劳动力变化与农业种植面积呈现极显着正相关,与草地面积为显着负相关。以上结果在进一步说明张掖市虽然从事农林牧渔人数在减少,但为促进增收,扩耕现象依然显着,土地利用率也随之提高;同时也显示,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商业饮食服务业人数的增加主要补充于农林牧渔人员流失等。6)张掖市土地覆被在2001-2003年综合指数出现快速大幅下降,2003年以后土地覆被综合指数逐年缓慢增加,特别是2011年出现了一个较为明显的上升,到2013年达到了一个相对高位,但仍然没有达到2001年的水平。初步分析认为:影响2001-2003年张掖市土地综合利用率剧烈变化的主要原因应该是2002-2003年张掖市遭遇了50多年罕见的低温冻害,另外,2003年张掖市还受到SARS、地震,以及对2000年开始实施的黑河水量统一调度和2002年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方案等的适应过程的影响也可能是原因之一,之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快速适应,以及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特别是2010年以后制种基地建设的快速推进等,土地综合利用率逐步趋于恢复和稳定。7)张掖市2001-2013年人口结构和土地覆被的协调度的整体变化趋势是先降低后增高,经历了初级协调阶段(2001)、非协调阶段(2003-2010)和高级协调阶段(2002及2011-2013)。张掖市2001-2013年人口结构和土地覆被的协调发展度整体变化趋势是先降低后增高,先后经历了:濒临失调衰退阶段(2001)—勉强协调发展阶段(2002)—严重失调衰退阶段(2003)—中度失调衰退阶段(2004-2007)—轻度失调衰退阶段(2008-2009)—濒临失调衰退阶段(2010)—中级协调发展阶段(2011-2013)。以上结果显示:人口结构和土地覆被之间的关系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磨合之后逐步趋于协调或稳定,逐渐向良好协调的方向发展。8)从预测结果来看,张掖市人口结构和土地覆被之间未来几年仍处于高级协调阶段,协调发展度则处于中级协调发展阶段和良好协调发展阶段之间波动的状态,说明在不考虑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条件下,张掖市的人口结构和土地覆被在未来几年仍将处于相对协调稳定发展的阶段。以上结论,部分跟现有认知是一致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有别于现有认知的(如乡村人口、一产从业人员与耕地面积极显着负相关,乡村户数、城镇人口及城镇职工数与耕地面积极显着正相关等)。研究结果必将为张掖市的产业调整、城镇化建设等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借鉴。

吴玮[8](2014)在《基于CLUE-S模型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模拟研究 ——以甘肃省张掖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区域土地利用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建立土地利用变化模型是深入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成因、过程和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河西走廊地区作为甘肃省乃是全国的粮食主产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近年来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对河西走廊乃至整个甘肃省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基于此本文选取了位于河西走廊的张掖市为研究区域,引入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拟广泛使用的CLUE-S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以2000年、2010年和2013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在分析过去张掖市土地利用动态演变的基础上,对未来张掖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从数量结构变化来看,2000-2010年张掖市全市建设用地和耕地面积有所增加,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各县区土地多样性指数在0.6左右表明全市各县区土地利用类型相对稳定,从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利用强度可以看出甘州区、临泽县高于其余各县区;从空间结构变化来看,2000-2010年张掖市各用地类型斑块形状指数相差不大,反映出各土地利用类型在斑块形状并未发生大的变化,但由于受人类影响,相比较其他用地类型耕地和建设用地聚集程度有所增加。(2)在CLUE-S模型的非空间分析模块中,构建了基于熵权理论的灰色组合模型对未来土地需求进行了改进和测算,从平均误差来看熵权组合模型的预测误差为0.79%,低于灰色预测模型的误差0.95%和DGM离散灰色模型的平均误差1.43%;从验证结果来看,熵权组合模型的后验差比值C和最小误差频率P分别为0.1161和0.998,预测精度为好。可以看出基于熵权组合模型能够很好的应用在土地利用需求测算分析中。(3)考虑到不同尺度下土地利用分布不尽相同,本文选取了100m,200m,300m,500m,700m五种空间尺度对各用地类型和驱动因子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当尺度为500m时张掖市各用地类型的ROC值为最大,说明当空间尺度为500m时Logistic回归能够较好的解释张掖市土地利用在空间上的分布。(4)在500m最优尺度下,通过熵权灰色组合模型对未来张掖市土地需求进行计算,并在CLUE-S模型中对2013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模拟,对模拟后的2013年土地利用数据进行验证,其中kappa指数达到了87.44%,各用地类型的ROC值均大于0.5,证明CLUE-S模型能够较好的应用在河西走廊干旱区典型绿洲区市级尺度下土地利用空间模拟中。

曹琦[9](2014)在《黑河中游水—土资源变化的人文因素驱动力分析及多目标情景模拟 ——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主导着区域百年至千年尺度的变化,而在短时间尺度上,自然因素存在累积效应而相对稳定,因此人类活动对数十年至百年尺度的区域环境变化具有主导作用。反映在流域方面即人类活动正深度扰动着绿洲表层水-土资源系统变化过程。黑河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流经青海、甘肃和内蒙古三省,在西北干旱区承担着绿洲发育、生态屏障等主要功能,是重要的内陆河流域之一,黑河中游地区的人口规模和GDP分别占全流域的88.47%和87.93%。张掖市甘州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黑河流域中游的东片,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相对充足,年径流量占黑河中游多年平均径流量的62%;甘州区是张掖市唯一的市辖区,在黑河中游各县市中,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人口数量均处于领先地位;该区是典型的农耕区,人类活动强度在中游各县市中最大,人文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也最强烈,水-土-气-生变化过程中人类活动印记也最明显,人文因素对其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作用过程及模式在黑河中游绿洲具有典型代表性,其中水土资源系统尤受人类活动影响剧烈。黑河中游土地利用/覆被具有社会和自然双重属性,当代土地覆被变化主要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土地利用的结果;干旱区绿洲水资源不仅仅是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须资源,也是生态环境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在人文因素作用下,研究区2002-2011年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速度和幅度以及土地利用/覆被程度综合指数,在明确各类型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建立人文因素指标体系,模拟人文因素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之间的多元线性关系,随后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提取影响不同用地类型的关键人文因素指标。其次分析研究水资源系统的利用现状以及各用水部门的用水结构特征,在明晰水资源系统利用特征的基础上,构建水资源发展的人文评价指数,通过指数反映水资源系统的状态变化以及人文因素对水资源发展变化的驱动作用;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各个人文因素的贡献率大小进行排序,提取主要的人文因素指标;后采用分层聚类法对各人文因素作用趋势按照年份进行分类,以呈现出人类行为在研究年限内对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影响作用的相对变化情况。最后,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选取关键人文因素与水土资源一起构建研究区人口、经济、土地资源和水资源(Population-Economic-Land resource-Water resources of Zhangye Ganzhou, ZGPELW)开发利用的系统动力学ZGPELW模型。以2000-2009年各类统计数据进行模型的调试和验证,以2009年作为基准年,2020年为中期规划年,2030年为远期规划年,对中期规划年间各类指标数值的变化情况做具体模拟,对远期规划年间各类指标变化情况做趋势预测,以反映研究区土地和水资源变化趋势。分析、模拟和预测在未来不同目标的情景设置中,关键人文因素作用下水土资源发展模式。主要分析结论如下:(1)从整体结构变化来看,2002-2011年甘州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不明显,其中建设用地扩张最为迅速,农业用地资源有所减少,土地利用结构呈现非农化趋势;人口规模、贫富状况、社会经济、技术水平、政策措施、文化观念等人文因素形成合力推动甘州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在不同类型用地变化过程中各人文因素驱动力大小不同;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出,文章评价指标体系中,农业人口数量下降,农业科技人员数量上升以及电机井年末数持续增加分别是2002-2011年甘州区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建设用地、耕地变化的主导人文因素指标。(2)通过因子分析法得出,“经济发展”、“水务建设”、“人口规模”和“水资源开发”是影响甘州区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的人文因素公因子;采用分层聚类法对各年份人文因素作用综合评分并进行分级归类得出,人类行为作用于水资源系统的作用力向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3)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得出,各模拟情景中水土资源的发展特点为:情景1——基于历史发展趋势的水土资源开发模式,土地资源中仅农用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未利用土地不变,水资源中生态用水比例持续下降;情景2——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水土资源开发模式,土地资源中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增加,未利用土地减少,用水总量激增,无法完成向下游分水的计划;情景3——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发展模式,土地资源变化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大幅增加,对未利用和难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优于情景Ⅰ和情景Ⅱ,水资源利用总量到远期规划年减少为6.11亿m3,四个部门的用水变化趋势为工业用水先逐年增加,而后在2027年左右开始下降,生活用水总体略有增加,2029年开始下降,农业用水降低,生态用水提升。

孔东升,郭有燕,张灏[10](2014)在《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变化的驱动力》文中认为为了更好地发挥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功能,对该湿地生态功能变化的自然和人为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升高是该湿地生态系统环境变化的驱动力之一;而人口数量的增加、耕地面积的持续扩展以及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造成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的最主要原因,也是促进湿地环境恶化的主要驱动力;此外,工农业发展过程中,废水和废气排放对湿地造成严重污染,过度放牧导致其生态服务功能减弱;加之水资源不合理的利用,加剧了湿地生态系统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湿地保护的建议。

二、甘肃张掖市耕地变化及驱动力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肃张掖市耕地变化及驱动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RS的张掖市城市扩展特征及驱动力研究 ——以甘州区和高台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土地利用与城市变化现状
        1.2.2 城市空间扩展特征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3.1 1990-2018 年张掖市城市建成区信息的遥感解译
        1.3.2 1990-2018 年城市扩展动态变化与发展规律探索
        1.3.3 城市扩展驱动力分析
    1.4 技术路线
        1.4.1 基础收集与影像数据预处理
        1.4.2 数据信息的精细化解译
        1.4.3 城市建成区时空动态变化规律探索
    1.5 本章小结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预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简介与预处理
        2.2.1 数据来源
        2.2.2 数据预处理
    2.3 本章小结
3 张掖城市扩展研究
    3.1 城市边界的确定
    3.2 城市扩展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收集与整理
        3.2.2 相关数学模型的选择与建立
        3.2.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
    3.3 城市扩展的时空变化分析
        3.3.1 城市扩展速度
        3.3.2 城市扩展强度
        3.3.3 城市扩展质心迁移
    3.4 城市发展预测
        3.4.1 CA-Markov城市发展预测模型
        3.4.2 城市发展预测结果分析
        3.4.3 城市发展预测模型精度评估
        3.4.4 城市动态变化分析
    3.5 小结
4 张掖城市扩展驱动力分析
    4.1 社会经济、人口对城市扩展的影响
    4.2 政府政策导向影响
    4.3 道路交通因素对城市扩展的影响
    4.4 自然环境因素对城市扩展的影响
    4.5 城市发展规划的影响
    4.6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与展望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我国耕地变化驱动力研究进展:驱动因子与驱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耕地变化驱动力研究趋势
2 驱动因子机理分析
    2.1 驱动因子分类及效果
    2.2 驱动机理理论分析
        2.2.1 自然因子
        2.2.2 社会经济因子
3 驱动因子区域差异性分析
    3.1 快速城镇化地区
    3.2 粮食主产地区
    3.3 生态脆弱地区
4 研究展望
    4.1 全面考虑耕地变化的内涵
    4.2 定量研究影响耕地变化的政策因子
    4.3 衔接机理分析与对策制定

(3)石羊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生态安全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景观格局研究现状及进展
        1.2.2 景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现状及进展
        1.2.3 景观生态安全构建研究现状及进展
        1.2.4 石羊河流域景观生态研究现状及进展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试验设计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条件
        2.1.2 社会经济条件
        2.1.3 土地资源现状
        2.1.4 生态环境问题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1 数据来源
        2.2.2 影像预处理
        2.2.3 图像分类
        2.2.4 景观组分面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石羊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3.1 研究方案
    3.2 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3.2.1 数量变化
        3.2.2 结构变化
        3.2.3 形状变化
    3.3 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分析
        3.3.1 景观变化速度分析
        3.3.2 景观变化空间分析
        3.3.3 景观变化结构分析
    3.4 景观组分变化驱动力分析
        3.4.1 景观组分变化驱动因子指标体系构建
        3.4.2 景观组分变化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
        3.4.3 景观组分变化驱动因子回归分析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石羊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动态模拟与分析
    4.1 研究方案
    4.2 CA-MARKOV模型
        4.2.1 CA模型简介
        4.2.2 Markov模型简介
        4.2.3 CA与 Markov模型结合的优势
        4.2.4 CA-Markov结合模型在GIS平台下的集成和实现
        4.2.5 CA-Markov模型模拟预测步骤
    4.3 适宜性划定范围
    4.4 CA-MARKOV模型的构建
        4.4.1 模型相关参数的确定
        4.4.2 CA-MARKOV模拟精度及检验
    4.5 石羊河流域未来景观格局模拟与分析
        4.5.1 模拟误差分析
        4.5.2 未来景观结构模拟分析
        4.5.3 景观格局分析的指标体系构建
        4.5.4 景观生态表征指标
        4.5.5 模拟年份景观格局分析
        4.5.6 各景观组分格局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石羊河流域景观生态安全评价及预测
    5.1 研究方案
    5.2 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2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5.2.3 评价指标因子权重确定
        5.2.4 综合评价
        5.2.5 石羊河流域景观生态安全度的划分
    5.3 石羊河流域景观生态安全评价
        5.3.1 景观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值
        5.3.2 景观生态安全评价
    5.4 石羊河流域景观生态安全动态模拟评价
        5.4.1 灰色预测模型
        5.4.2 预测模型精度检验
        5.4.3 景观生态安全动态模拟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MCR模型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优化
    6.1 研究方案
    6.2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SP)理论
    6.3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6.4 “源”与石羊河流域景观要素阻力因子确定
        6.4.1 石羊河流域“源”地
        6.4.2 石羊河流域景观要素阻力面评价体系构建
        6.4.3 石羊河流域单因子阻力表面构建
    6.5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景观安全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6.5.1 石羊河流域景观安全格局构建
        6.5.2 石羊河流域景观安全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6.5.3 景观安全格局空间分布及分区调控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讨论
    7.2 结论
        7.2.1 石羊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研究结论
        7.2.2 石羊河流域景观变化动态模拟与分析研究结论
        7.2.3 石羊河流域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与预测研究结论
        7.2.4 石羊河流域景观生态安全构建与优化研究结论
    7.3 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4)乡村振兴背景下资本下乡的农地利用特征与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乡村振兴的相关研究
        1.2.2 资本下乡的相关研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地利用的政策预期分析
    2.1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前提
    2.2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地利用的政策预期分析
        2.2.1 促进规模经营
        2.2.2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2.2.3 开发农业多重功能
    2.3 资本下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联动效应
        2.3.1 资本下乡为乡村发展带去稀缺要素
        2.3.2 资本下乡唤醒乡村“沉睡”的土地资源
        2.3.3 资本下乡存在着与政策预期不符的情况
第三章 资本下乡的农地利用特征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2 案例概述及分析
    3.3 农地利用特征
第四章 资本下乡对农地利用的影响机理
    4.1 土地利用比较效益驱动
        4.1.1 工商资本的逐利性
        4.1.2 农民的经济逻辑
    4.2 地方政府引导行为驱动
        4.2.1 完成农业现代化任务
        4.2.2 降低治理成本
        4.2.3 借助资本下乡帮助村庄完善建设
第五章 资本下乡的有效实现路径
    5.1 资本下乡的发展路径分析
    5.2 资本下乡理想发展路径建立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5)黑河中游地区耕地景观演变及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数据来源
    2.2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耕地景观格局时空分析
    3.2耕地演变的驱动力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讨论
    4.2结论

(6)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思路、材料与方法
    第四节 黑河流域水系概况
第二章 黑河流域历代行政建置与人口规模
    第一节 两汉时期的行政建置与人口规模
    第二节 魏晋北朝时期的行政建置与人口规模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建置与人口规模
    第四节 西夏元时期黑河流域的行政建置与人口规模
    第五节 明清时期黑河流域的行政建置与人口
    第六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行政建置与人口
第三章 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的过程与特征
    第一节 过去2000年黑河流域的气候状况
    第二节 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的过程
    第三节 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的特征
第四章 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的具体体现
    第一节 典型区域的沙漠化和盐碱化
    第二节 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的自然灾害
    第三节 历史时期黑河流域尾闾湖的变化
    第四节 环境演变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以野马、野骆驼为例
    第五节 地理环境及其演变对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第六节 气候变化对黑河下游植物种类的影响
第五章 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的原因
    第一节 农业开发与环境演变
    第二节 黑河流域历代时期的水利建设
    第三节 黑河流域历史时期的畜牧业发展状况
    第四节 人口结构、数量与环境演变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黑河流域年表(BC202——AD2014)
附录二 黑河流域古遗址统计表
附录三 黑河下游地区植物种子鉴定图录
附录四 黑河流域农田水利文献辑录
附录五 张掖水利设施遗迹
附录六 张掖地区山谷水库调节供水渠道、河流、泉水引水渠道一览表
附录七 西夏国的水利灌溉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黑河流域中游土地覆被变化的人口结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3.3 研究的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土地覆被变化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4.2 国内土地覆被变化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4.3 研究不足之处
    1.5 研究区域概况
        1.5.1 研究区自然条件概况
        1.5.2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第二章 资料获取及数据分析
    2.1 数据获取及处理
    2.2 研究区土地覆被变化分析
        2.2.1 研究区土地覆被数量变化分析
        2.2.2 各土地覆被类型所占比例
        2.2.3 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2.2.4 土地覆被变化小结
    2.3 研究区人口结构变化分析
        2.3.1 人口结构变化
        2.3.2 人口结构变化小结
第三章 相关性分析
    3.1 研究区土地覆被变化与人口结构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3.1.1 耕地面积变化与人口结构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3.1.2 草地、林地面积变化与人口结构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3.1.3 夏收作物面积变化与人口结构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3.1.4 秋收作物、经济作物、粮食作物面积及总播种面积变化与人口结构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3.2 研究区人口结构与土地覆被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研究
        3.2.1 区域人口结构与土地覆被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概念
        3.2.2 人口结构与土地覆被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
        3.2.3 求各指标权重
        3.2.4 人口结构与土地覆被数据的量化处理
        3.2.5 计算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
        3.2.6 协调度等级划分及其依据
        3.2.7 协调发展度的判别标准及划分类型
        3.2.8 结果分析
第四章 结论和展望
    4.1 结论
    4.2 建议
    4.3 本文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8)基于CLUE-S模型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模拟研究 ——以甘肃省张掖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LUCC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CLUE-S 模型框架及数据来源
    2.1 CLUE-S 模型框架
        2.1.1 模型结构
        2.1.2 模型数据
        2.1.3 空间分析
        2.1.4 转化规则(ELAS)
        2.1.5 动态模拟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2.3 研究区概况
第三章 2000-2010 年张掖市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演变分析
    3.1 土地利用数量结构演变分析
        3.1.1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3.1.2 土地利用结构多样化分析
        3.1.3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
        3.1.4 土地利用空间转移矩阵
    3.2 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分析
        3.2.1 斑块形状结构演变分析
        3.2.2 斑块聚集程度演变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基于熵权灰色组合模型的土地需求分析研究
    4.1 灰色预测模型
        4.1.1 GM(1,1)模型的建立
        4.1.2 离散 DGM 模型
        4.1.3 熵权组合预测模型的构建
    4.2 预测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空间尺度效应分析
    5.1 土地利用变化模拟驱动因素的选取
        5.1.1 选取的原则
        5.1.2 驱动因素的选取和处理
    5.3 Logistic 回归分析
    5.4 结果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动态变化模拟
    6.1 模型参数的设定
        6.1.1 模型参数的设置
        6.1.2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6.1.3 ELAS 转化规则的设置
    6.2 模拟结果
    6.3 模型模拟精度验证
        6.3.1 ROC 值检验
        6.3.2 kappa 指数检验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讨论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9)黑河中游水—土资源变化的人文因素驱动力分析及多目标情景模拟 ——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研究进展及研究区概况
    2.1 相关研究进展
        2.1.1 国外相关研究
        2.1.2 国内相关研究
        2.1.3 黑河流域相关研究
    2.2 研究区概况
        2.2.1 自然概况
        2.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主要人文因素作用分析
    3.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
        3.1.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幅度分析
        3.1.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速度分析
        3.1.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强度综合指数
    3.2 关键人文因素作用分析
        3.2.1 分析方法
        3.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3 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会经济系统水资源及主要人文因素作用分析
    4.1 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4.1.1 用水总量分析
        4.1.2 用水结构分析
    4.2 水资源人文指数分析
        4.2.1 水资源供需指数
        4.2.2 水资源可利用指数
        4.2.3 水资源社会经济指数
        4.2.4 水管理响应指数
    4.3 关键人文因素甄别及综合评价
        4.3.1 因子筛选及信度、效度检验
        4.3.2 公因子分析
        4.3.3 人文因素综合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人文因素主导的水土资源耦合发展模拟研究
    5.1 构建模型
        5.1.1 ZGPELW模型系统分析
        5.1.2 ZGPELW模型中参数分析
    5.2 ZGPELW模型调试和结果分析
        5.2.1 ZGPELW模型调试
        5.2.2 结果分析
    5.3 情景分析
        5.3.1 情景1:基于现有发展趋势的水土资源开发模拟情景
        5.3.2 情景2: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资源开发情景模拟
        5.3.3 情景3:调整种植业结构情景模拟
    5.4 三种情景下水土资源比较分析
        5.4.1 土地资源系统
        5.4.2 水资源系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1:人文因素载荷表
附录2:因子得分表
附录3:基于STELLA语言的情景1代码
附录4:基于STELLA语言的情景2代码
附录5:基于STELLA语言的情景3代码

(10)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变化的驱动力(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
    1.3 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现状及驱动力划分
        1.3.1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现状
        1.3.2影响湿地变化驱动力类别划分
2 结果与分析
    2.1 影响湿地生态环境的自然驱动力
        2.1.1气候变化对湿地的影响
        2.1.2黑河来水量对湿地的影响
    2.2 影响湿地生态功能的人为驱动力
        2.2.1人口与耕地变化对湿地的影响
        2.2.2社会经济变化对湿地的影响
        2.2.3工农业污染物对湿地的影响
        2.2.4畜牧业发展对湿地的影响
        2.2.5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对湿地的影响
        2.2.6城市建设对湿地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四、甘肃张掖市耕地变化及驱动力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RS的张掖市城市扩展特征及驱动力研究 ——以甘州区和高台县为例[D]. 张军伟.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2)
  • [2]我国耕地变化驱动力研究进展:驱动因子与驱动机理[J]. 王文旭,曹银贵,苏锐清,宋蕾,庄亦宁,周伟.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07)
  • [3]石羊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生态安全构建研究[D]. 乔蕻强.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2)
  • [4]乡村振兴背景下资本下乡的农地利用特征与机理[D]. 刘文佳.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2)
  • [5]黑河中游地区耕地景观演变及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J]. 赵锐锋,王福红,张丽华,李鸿伟. 地理科学, 2017(06)
  • [6]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研究[D]. 史志林. 兰州大学, 2017(12)
  • [7]黑河流域中游土地覆被变化的人口结构影响研究[D]. 李超. 兰州大学, 2016(03)
  • [8]基于CLUE-S模型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模拟研究 ——以甘肃省张掖市为例[D]. 吴玮. 甘肃农业大学, 2014(05)
  • [9]黑河中游水—土资源变化的人文因素驱动力分析及多目标情景模拟 ——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D]. 曹琦. 兰州大学, 2014(10)
  • [10]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变化的驱动力[J]. 孔东升,郭有燕,张灏. 草业科学, 2014(04)

标签:;  ;  ;  ;  ;  

甘肃省张掖市耕地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