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数字”的激励与预防

“假数字”的激励与预防

一、“假数”的诱因及防范(论文文献综述)

孟健[1](2021)在《清代朱邸诗群研究》文中指出

宁婧[2](2019)在《电影市场商业误导行为认定与规制》文中提出近些年,我国娱乐产业发展迅猛,其中电影产业表现不俗,国产电影票房屡创新高,大片、佳片频出,有些学者甚至认为我国电影市场进入了黄金时期。而与此同时,我国电影市场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在丰厚利润的诱惑下,我国电影市场中逐渐涌现出一系列的不正当竞争事件,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不利于电影产业的有序发展。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电影产业促进法》对电影市场进行专门规制,但其规制并不全面且力度有限,还是没有达到理想规制效果。当然,电影市场中出现的问题不仅仅限于商业误导行为,但是毫无疑问,这一类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已经对市场造成了较大的伤害,所以对其进行研究非常必要。本文第1章主要对电影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电影票房不可预期性增强、电影市场与资本市场联系日益密切以及对赌协议、保底发行等“新花样”在电影市场流行等造成商业误导行为等不正当竞争现象频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出于维护相关资本市场稳定、电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等原因,规制电影市场的商业误导行为十分必要。本文第2章介绍了电影市场商业误导行为的特点及简要介绍了其法律规制“框架”的现状并简要梳理了部分有关条文的沿革路径。第3章将电影市场中典型的商业误导行为分为了票房造假型商业误导行为、制造虚假数据型商业误导行为、关于电影文字评价的商业误导行为、“混淆”嗣后宣传行为等几种类型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讨论。第4章是本文的创新点所在,笔者结合《反不正当竞争法》修法历程还有相关经典案例如“泰囧”案、“笔仙”案等,对电影市场不正当竞争规制的价值取向进行了重新检视,提出了电影市场中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制应该坚持“常量”与“变量”并重、“恒向”与“侧向”并行的观点,也就是在坚持反不正当竞争法普遍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坚持独特的价值取向也就是一个“侧重”和三向“拓延”,侧向“避免误导”、重视消费者“感知”以及坚持规制客体向非竞争关系拓延、规制类型向“利己不损人”行为拓延、规制内容向潜在商业机会拓延这三向“拓延”。笔者认为,商业误导行为作为典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对其的规制自然也要坚持这些电影市场中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制的价值取向。第5章对目前电影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法律规制进行了评述,并为电影市场秩序得到更好的规制,提出了升级电影“备案”“审查”制度、加强补充性救济机制建设与制度衔接、积极防范“制-发-放-售-评”一体化带来不正当竞争风险等等建议。

江曦[3](2015)在《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动机及治理策略研究 ——以万福生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市公司持续频发的财务舞弊案件一方面导致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诚信基础被损害,另一方面导致市场信用危机被普遍引发;进而大幅影响了资本在整个市场优化过程中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作用,最终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稳定运行。我国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对此几次推出改革措施,不断从制度层面加强监管,细化相关指标及衡量措施,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财务舞弊行为得到遏制。然而,舞弊行为并未因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相关措施的完善而在总量上呈现递减趋势。相反,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发布者为了其自身及公司暴利,财务舞弊整体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舞弊行为日趋隐蔽、手段日趋复杂、技术水平日趋提升。本文笔者以万福生科的财务造假行为为例,将创业板上市公司为切入点,剖析财务舞弊的动因、舞弊手段及治理舞弊的措施,以期为提升识别财务舞弊行为、规范我国资本市场的整体运行环境,为治理舞弊行为提供借鉴。

叶梦微[4](2014)在《农村干群关系的现状与调节机制研究 ——以江西省临川河埠乡为例》文中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革命以及中国的建设发展的根本问题一直都是是农民问题,我国的历史经验表明,要想办好国家大事,能否保持和广大农民群众密切联系、能否有针对性的把农民问题解决好,能否代表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起着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社会也跟着发生了较大的变动,农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特点,导致了新的问题。农村干群关系和谐与否,不仅关系到农村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及矛盾双方的幸福生活,而且还关系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干群关系日趋紧张,主要原因是双方围绕土地利益展开的博弈,形成了以下几个问题:干群矛盾集中在土地利益的分配;干部腐败加剧及干群之间信任感缺失;干群矛盾聚合性风险增大,群众性事件时有发生以及农民上访现象增多等,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干群关系的和谐发展,使我国农村社会运动潜藏着巨大的风险。因此,研究我国农村干群关系的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思考构建农村和谐干群关系的具体原则和对策,对于缓和农村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发展意义。

高晓成[5](2014)在《从“法之格”到“意之格” ——唐五代“诗格”理论核心的转移》文中指出本论文包含与唐代诗歌理论有关的五个专题内容的研究,内容涉及唐代“诗格”类着作的主要部分。建立在这五个专题研究结论的基础上,试图传达对唐代诗歌理论的这样一种理解:唐代以“诗格”为主要形式的诗歌理论大致可划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内容以讨论对属、声律、句法、结构等外在形式为主,可称为“法之格”;以王昌龄《诗格·论文意》篇为标志,唐人诗歌理论开始转向意象、句势、格调等内在的审美诉求,可称为“意之格”,他主张的“意高则格高”也逐渐成为中晚唐诗人普遍认同的终极美学理想。五个专题研究主要结论如下:《法之格一:对属论》:将唐代对属理论按时期特征分为四个阶段,武后之前沿袭六朝从语意、结构、音韵角度对属;高宗武后时期开始从词组、单字、偏旁等细部建立起以“奇”为审美特质的对属模式;王昌龄、皎然开始着眼于诗意、句势的对属,代表唐人对属理论的最高水平;此后对属理论逐渐淡出唐人视野再无创新。《法之格二:病犯论》:“八病”是关于汉字读音差异性审美的规则,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属于音调差异美的要求,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属于音种差异美的要求,从近体诗的声律结果来看,唐人更看重音调的起伏变化,音种差异则由于其本身的多样性被逐渐忽略;龃龉病、丛聚病、忌讳病等反映出唐人早期关注的“句病”着眼点集中在声韵不和、对属不工、字形类似、文繁义寡、语意不祥、格式单一、不合情理、结构混乱、使用俗语九个方面。《由法到意:王昌龄<论文意>与唐代诗歌理论的转向》:《论文意》篇以“意高则格高”为理论支点,以创造“出万人之境,望古人于格下”的诗意为中心目标,诗歌内容则要求“书身心”,通过诗人“巧运言词,精练意魄”,构思“左穿右穴,杰起险作”的诗句来表达诗意,诗意与物象的关系逐渐成为构思的重心,王昌龄主张二者应“物色兼意”、意景交融。总体确立了诗以“意”为主的创作理念,在近体诗格律定型后将唐诗引向追求内在审美的道路。《意之格一:格高》:受王昌龄“意高则格高”观点的影响,中唐以后诗人普遍树立起主要通过苦心搜觅“诗意”提升诗歌整体品格、格调的创作思路。“意”的品质对“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与伦理道德关系要能“裨益风雅”、创作目标为“似易而难到”、同时具备“深”与“新”两个品质要求,讲求结构功能与“中庸”、“含蓄”、“谨严”的诗意表达方式。《意之格二:物象比》:晚唐诗歌多用“物象”比喻与政治、道德相关的“人事”,文章对这种现象源于诗骚的比兴、香草美人传统有所揭示,分析了“物象”与“人事”建立对应关系的原则,指出它在晚唐诗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指出“意”与“象”互相“含蓄”的诗歌表达方式与诗人对社会和自身处境的担忧与不满共同造成这种现象在晚唐集中爆发。

吴增辉[6](2011)在《北宋中后期贬谪与文学》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依靠北宋中后期的历史背景,以儒学复兴的演变、南北地域文化的冲突、士人心态的衰变及诗歌风格的流转为主要线索,对此期的贬谪与文学间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全文共分八章,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概述党争与贬谪关系。首先揭示党争的学术动因,指出王氏新学与以洛学为中心的北方学术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矛盾,双方的学术歧异决定了新旧党争的不可调和,最终造成愈演愈烈的局面。其次将北宋中后期分为熙丰、元佑、绍圣至徽宗朝三个阶段,对每一阶段的党争与贬谪情况分别加以论述,勾勒出相应的历史轮廓,以为后面的展开张本。其三则主要从制度层面对被贬士大夫的生存状态加以描述,揭示党争愈烈而贬谪日重的状况。第四节则从文化角度揭示出北宋中后期士大夫的心态的内敛趋势,而贬谪则是这种变化的重要因素,这直接影响到北宋晚期的诗歌风格。第二章论述熙丰间的贬谪与文学。第一节首先对“道”“势”关系进行探讨,王安石主政使王氏新学由民间学术的“道统”上升为“政统”,从而与朔学、洛学、蜀学等民间学术重新形成对立关系。第二节对司马光等元老重臣的文化心态及文学创作加以分析,认为其退守洛阳等地主要表示一种对抗新法的姿态,其创作的文化意义大于文学意义。第三节从三个方面论述贬放地方的士大夫的创作,揭示出他们心忧天下而又欲归隐林泉、依傍王权而又欲疏离王权的心理矛盾。第四节分析贬谪士大夫与园林组诗间的关系,指出宋代士大夫的内倾心态造成了其审美趣味的幽细玲珑,而贬谪际遇使其更乐于面对池榭亭台等安静幽闲的园林意象,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园林组诗的繁荣。第三章论述乌台诗案与苏轼、苏辙之贬。首先对乌台诗案的文化内蕴加以剖析,指出乌台诗案乃是文化专制、春秋笔法与苏轼的自由人格激烈冲突的结果,其后结合文学创作及交游情况对苏轼贬谪际遇下的心态嬗变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认为其贬后心态大体经历了苦闷超越、幻灭、归真四个阶段,而其生存哲学及文学观念则是“随物赋形”。苏辙贬谪期间所奉行的乃是“省之又省”的老子哲学,这一方面是其生存哲学,同时也成为文学观念,它与李翱的“复性论”一起,对苏辙贬谪筠州期间的文学创作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第四章主要探讨元佑贬谪与文学。首先对元佑更化的文化原因及这一阶段的党争特点加以剖析,指出元佑更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南北地域的文化冲突,旧党对儒家价值的执守造成对新党批判的泛道德化。第二节对车盖亭诗案的历史事实进行了新的清理,以求更深刻地揭示新旧党争的复杂性。第三节论述元佑更化对新党的打击,他们既有失落与反思,也有愤恨与忧惧,其诗歌创作呈现出政治重压下的平淡风格。第四节则对洛蜀党争进行分析,指出旧党虽然掌握政权,实际上承受着内部斗争及新党可能复辟的双重压力,与新党相比,有着更为深重的忧惧心态,表现为诗歌创作同样呈现出平淡风格。第五章共分三节,首先概述徽宗朝的政治状况及士人人格的蜕变,指出党争的加剧造成了三代理想的破灭及士风的整体堕落,这促使置身贬谪中的士人对新党、新学乃至儒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与批判。士人思想变化的总趋势是转向内在,皈依佛禅,居士文化大行其道,这在被贬士人那里有着突出的表现。本章以郑侠、陈瓘、邹浩、苏辙为例,对居士文化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析。第六章主要分析苏轼、黄庭坚贬谪际遇下的心理矛盾及通常被忽视的性格侧面,以深入揭示贬谪与其心态之间的关系及其文化人格的本质。苏、黄晚年都追求平淡诗风,却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苏轼之平淡主要是其随缘任运的生命哲学的外化,黄庭坚之平淡主要是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儒家诗教的体现。尽管有这样的不同,二人的平淡追求本质上都标志着生命激情的消颓及时代精神的没落。第七章与第八章具体论述苏门成员及元佑老臣贬谪际遇下的心态特征及创作变化,在描述其创作个性的同时揭示其创作共性,以深入探究其审美追求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及时代精神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北宋中后期文学发展的规律性。第九章主要论证北宋后期诗歌的发展趋势。首先分析苏门贬谪际遇下的交游情况,尤其具体分析苏轼与黄庭坚交游的不同特征,以揭示二人对诗坛的不同影响及双方地位沉浮消长原因。其次考察贬谪与江西诗派兴起之间的关系,联系北宋后期回归儒学的学术思潮,以潘大临与陈师道的诗学选择为例,说明为什么是黄庭坚的创作观念及创作模式最终成为诗坛主流。

张润平[7](2010)在《元嘉三大家研究》文中指出刘宋时期,门阀政治逐渐被削弱,皇权政治得到了恢复和加强,在佛学和道学迅速发展的元嘉思想界,刘宋帝王同时推崇正统的儒学。元嘉三大家以儒学为基础,兼及佛学和道学,不重玄谈,由于不同的家族地位和出生,元嘉三大作家身上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和思想特色,山水诗人谢灵运个性褊急,多愆礼度,思想上儒道佛皆融,诗人颜延之秉持儒家入世思想,个性耿介傲岸,狂放不羁;诗人鲍照一生仕宦坎坷,位居下僚,在思想上信奉儒、道,表现出孤傲脱俗的个性。谢灵运山水诗诞育的文化因子是素退家风、慧远“法性”说、游仙诗的山水描写。在他的山水诗中包含着丰富的佛、道、儒意蕴;他承袭汉大赋的体制,融通前代山水纪行赋的范式,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赋体的创变,大胆摒弃了散体大赋虚拟夸饰的弊端,走进了山水真境,抒发心灵深处的感怀,用心描绘山水美景,达到了山水纪行赋新的境界;谢灵运以“会性通神”的创作理念和对灵感诗学的不懈追求,在他的山水诗中形成了“初发芙蓉”的灵感诗学境界。鲍照诗中也蕴含着深刻的儒、道、佛意蕴;他的山水行役诗是玄言诗向山水诗过渡的桥梁,鲍照通过“善制形状写物之词”的方式实现了对玄言诗的全面改制,他和汤惠休还大量吸收“吴歌”和“西曲”的营养,形成了具有民歌味道和鲜活意象的新诗体,为元嘉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由于江淹“穷力追鲍照”,在诗歌意象、语言、结构、诗风、精神追求方面对鲍照的模拟,使鲍照这位在当时并不出名的诗人,在后世获得了新生;鲍照对赋体表达方式的突破,使他的赋作形成了“凄艳悲绝”的美学风貌。颜延之精通儒学,爱好玄学,曾经深入研究佛学,在他的诗文中也蕴含着独特的儒、道、佛学意蕴;颜延之的公牍文在主题思想、情感表达、表现手法方面和前代公牍文相比具有鲜明的新变特点,他在用典、偶句、字词方面探索和创新,从而使他的诗文形成了“错彩镂金”的形式之美。本课题在元嘉三大家学术疑案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认为谢灵运被劾的主要原因是谢灵运和刘宋王朝的矛盾,个中诱因是“益州民变”;谢灵运的《拟邺中集》基本上是模拟《邺中集》而成的,通过对谢灵运《拟邺中集》和《邺中集》全方位的比较和分析,可以肯定《拟邺中集》在艺术上确实超过了《邺中集》本身,并且蕴含了谢灵运自身的思想和情感。鲍照出生寒门士族,其祖籍渤海高城,汉哀帝初年迁居上党,东汉肃宗后期迁到东海剡县,晋怀帝永嘉七年以后迁往丹阳。其籍贯应为东海郡郯县(今山东郯城县);虞炎收集编订了《鲍照集》,《钦定四库全书》所收《鲍参军集》十卷通行本,散佚并不明显,我们根据《钦定四库全书》中收录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巻六十八和卷六十九收录的《鲍照集》可以了解《鲍照集》中的具体作品。颜延之第二次被贬的内因是颜延之得罪了刘义康集团,诱因是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提出警告;颜延之《论语说》的成书和颜延之讲《论语》有关,因皇侃《论语义疏》的流传和散佚,导致《论语说》也一度流失海外;因沈约收入《宋书》时作了删改,颜延之的《庭诰》在当时散佚明显,许多段落和句子散落在不同的古籍当中,笔者在现有的资料上做了辑佚,以图恢复原貌,经过考订认为颜延之以《庭诰》命名的文章有两篇。

张立胜[8](2010)在《县令·幕僚·学者·遗老 ——多维视角下的劳乃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家世、受教和交游,仕宦和幕僚生涯,政治思想,学术兴趣与成就,教育活动及主张,遗老活动及其心态等方面对劳乃宣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劳乃宣出身于浙江桐乡一个官宦世家、书香门第,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是他受劳家家学影响不显,主要得益于母亲沈蕊及沈家。同治十年(1871)劳氏成进士,为今后居官、入幕和从事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他一生交游很广,笔者选取某些代表性的人士,略述他们之间的交往,以助于进一步了解劳氏的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发展历程。从光绪五年至二十六年(1879-1900)间,劳氏先后担任过直隶临榆等六个县的知县,颇具政声,三次被保荐“卓异”。而在因故不能任官时,他又曾入范梁、李鸿章、曾国荃、周馥、盛宣怀、李兴锐、端方等人的幕府,主要负责处理文案。笔者据《劳乃宣公牍手稿》对其在端方幕府所作的文案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由于在端方幕府的出色表现,劳氏才得以由幕而仕,担任朝廷正官,品级愈来愈高,最后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学部副大臣等职。这表明劳氏的游幕生涯和其担任正官相辅相成。劳氏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劳的变法主张虽然在洋务运动、清末新政及进入民国后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劳乃宣在义和团运动中,撰写了《义和拳教门源流考》等着述,始终坚持义和拳乃“白莲教之支流”、“实系邪教”的主张,由于劳氏论证中的粗疏、臆断等诸多原因,该主张没有被朝廷采纳而付诸实行。民国建立后,劳氏鼓吹所谓“共和思想”,即君幼不能行政,仿效周召共和,复辟清室,实行所谓君主立宪,并且一再强调“民主之制不适合中国”。劳乃宣作为近代一位涉猎广泛的学者,对于中学研究造诣较深,对于西学的认知也有一定的水平。笔者对劳氏的中学和西学的成就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劳乃宣的学术成就中,既有显着的进步性,又有一定的保守性,尤其是在民主政体的借鉴方面,因为劳氏溺古太深,难以突破“道则从古从旧,器则从今从新”的束缚,表现出历史的局限性。劳乃宣又是清末的一位教育家,其教育活动涉及了从私塾、书院、简字学堂到近代学堂等诸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末教育新旧更替的特点。劳氏的教育活动既有促进近代教育发展的进步性,也有受时代和个人思想的局限而维护传统礼教的保守性。在多年从教的基础上,劳乃宣提倡蒙学教育、女子教育,提倡私家教育,主张普及教育,试图为实行君主立宪打下良好的基础。民国建立后,劳乃宣还是一位着名的“遗老”。他力主尊孔,效忠清室,敌视民国。其活动和想法,违背了历史潮流,结果仍是“劳而无功”。另一方面,劳氏帮助卫礼贤翻译《易经》等儒家经典,对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在近代社会变迁中,劳氏是一位政治保守型的学者,和传统士人有共性,以传统的价值观以依归,他又集县令、幕僚、学者、遗老于一身,在这一类型中又有其独特性。

李瑛玫[9](2008)在《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迅速发展、各种经营管理和财务系统在市场经济主体中的不断应用,独立审计客体(统称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趋势日趋增强。在被审计单位日渐全新的信息化环境下,具体审计目标发生扩展,审计对象空前加大,审计方法和手段也需要信息化,再加之与信息化环境相应的审计规范和其他法律法规的缺失,都使得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因素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确定。审计活动历来属于高风险的职业领域,这种高风险既来自于全社会对审计工作质量越来越高的厚望和要求,也来自于日益复杂化的审计工作环境。在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问题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核心问题,了解和控制独立审计风险也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被审计单位日益信息化的内外部环境为背景,选择注册会计师审计这一视角,按照传统审计理论框架和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主要分析方法,对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的来源、评估与控制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论述。本文从信息化环境对独立审计风险的影响入手,首先界定了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的概念与特征,并用经济学理论对审计风险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从理论角度阐述了审计风险的不可避免性和可能来源。由于审计目标决定审计风险的具体来源,本文就信息化环境下扩展的具体审计目标进行了详细解析,归纳了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的特定来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大错误风险”的概念。在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重大错误风险的准确评估是审计风险控制的核心内容。根据风险的特征,本文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信息化环境下重大错误风险的评估模型,通过对该风险的量化评估,可以更加理性的确定和评价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风险。独立审计风险的评估仅仅是审计风险控制的前提,由于信息化环境下审计风险的空前复杂和难以把握,独立审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风险导向审计的职业要求,进行风险控制和完成审计工作。信息化环境下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与传统环境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不同,它以测试电子数据及信息系统的重大错误风险为核心,风险导向性更为复杂,本文将其命名为数据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通过实务中的案例全面阐释和分析了数据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主要工作流程、审计测试内容和风险控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以重要性水平为标准设计了数据风险绩效考核指标。审计风险的控制过程也是审计的过程。注册会计师需要严格按照数据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要求执业,才能有效地分析、评估和控制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风险。为验证数据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及重大错误风险评估模型,本文选择了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被审计单位“某证券公司”的资产负债损益审计事项作了实证。结果证明,本文提出的数据风险审计导向模式及风险评估模型,在审计实践中能够帮助注册会计师较为客观地确定风险水平和领域,促进其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风险控制效果明显。

李旭东[10](2008)在《张掖供电公司电力安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力行业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管理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持续改进,提高管理绩效,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安全工作是电力企业永恒的主题,是电力企业生存发展的大局。目前我国的电力企业在安全处理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电网事业的发展仍有一定的差距。电力安全体系建设是安全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应全面加强和改进安全基础管理工作,坚持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心下移、关口前移,以加强安全生产的源头管理,把事故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实现企业的安全稳定。本文运用人员失误理论对张掖供电公司的电力生产和安全管理问题进行了人员分析。通过电力生产运行、电力设备维修、习惯性违章三大方面的分析,从而发现公司在电力生产和安全管理中的管理模式、设备管理、安全职责落实状况、生产管理工作状况、安全教育和培训状况五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不同类型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为公司管理层的决策提出了参考意见,促进公司电力生产和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张掖供电公司的发展进步。

二、“假数”的诱因及防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假数”的诱因及防范(论文提纲范文)

(2)电影市场商业误导行为认定与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电影市场商业误导行为现状、诱因及规制必要
    1.1 我国电影市场中“商业误导行为”“泛滥”的现状及其诱因
        1.1.1 我国电影市场中“商业误导行为”“泛滥”的现状
        1.1.2 商业误导行为“泛滥”的诱因
    1.2 电影市场商业误导行为的规制必要性
        1.2.1 电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1.2.2 电影市场商业误导行为可能危害相关领域资本市场的安全稳定
        1.2.3 电影市场竞争失序可能危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2.4 电影市场商业误导行为泛滥损害守法经营者经济利益
        1.2.5 电影市场商业误导行为显着影响消费者福利
第2章 电影市场商业误导行为特点及其法律规制“框架”
    2.1 电影市场商业误导行为的特点分析
        2.1.1 以争取注意力和提升消费者对电影作品的初印象为竞争目标
        2.1.2 商业误导行为实施主体具有组合性、复杂性、多变性
        2.1.3 竞争工具具有创新性
    2.2 我国电影市场商业误导行为的法律规制“框架”
        2.2.1 商业误导行为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介绍
        2.2.2 其他相关法律规制介绍
第3章 电影市场商业误导行为的类型化分析
    3.1 票房造假型商业误导行为
        3.1.1 票房造假型商业误导行为常见手段
        3.1.2 票房造假型商业误导行为的认定及法律规制分析
    3.2 制造虚假数据型商业误导行为
        3.2.1 刷分/刷榜类不正当竞争行为定性与规制分析
        3.2.2 宣传期针对明星本身(社交媒体评论数、点赞数、热搜榜等)的数据造假行为定性与规制分析
    3.3 有关电影文字评价的商业误导行为定性与规制分析
    3.4 “混淆”嗣后宣传行为定性与规制分析
        3.4.1 “混淆”行为对电影名称的“兜底性”保护
        3.4.2 “混淆”嗣后宣传中的误导宣传行为能否被“混淆”行为吸收
        3.4.3 商业误导行为也可对“混淆”行为进行兜底补充性保护
第4章 电影市场不正当竞争规制价值取向检视
    4.1 电影市场不正当竞争规制双层价值取向构建
    4.2 一个“侧重”—侧向“避免误导”、重视消费者“感知”
    4.3 三向“拓延”—给予电影权利方更周延保护
        4.3.1 规制客体向非竞争关系拓延
        4.3.2 规制类型向“利己(几乎)不损人”行为拓延
        4.3.3 规制内容向潜在商业机会拓延
第5章 电影市场商业误导行为规制不足及完善建议
    5.1 电影市场反不正当竞争法律规制评述
        5.1.1 立法—供给充足但问题仍存
        5.1.2 司法—形势较好但仍需进步
        5.1.3 执法--权责不明且力度不足
        5.1.4 守法—惩罚不够且动力有限
    5.2 对电影市场商业误导行为规制的完善建议
        5.2.1 引入“消费者团体诉权”加强“消法”与“反法”的衔接
        5.2.2 防“混淆”于未然--升级“备案”、“审查”制度
        5.2.3 加强补充性救济机制建设与制度衔接
        5.2.4 警惕和防范“制-发-放-售-评”一体化竞争风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动机及治理策略研究 ——以万福生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1.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对于会计舞弊征兆及特征研究
        1.2.1.1 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1.2.1.2 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1.2.2 对于会计舞弊识别研究
        1.2.2.1 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1.2.2.2 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3.3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财务舞弊的相关概念与上市要求
    2.1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概念
    2.2 上市公司第一次公开发股的概念和相关要求
        2.2.1 主体资格
        2.2.2 独立性
        2.2.3 运行规范性
        2.2.4 财务会计制度相关要求
        2.2.5 对于所募集资产的运用
第三章 财务舞弊动因及理论
    3.1 财务舞弊的动因研究
        3.1.1 关于财务舞弊的冰山理论
        3.1.2 关于财务舞弊的三角形理论
        3.1.3 关于财务舞弊的四因素理论(即GONE理论)
        3.1.4 风险因子说理论
    3.2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理论根源
        3.2.1 以博弈论为理论基础的财务舞弊分析
        3.2.2 以产权制为前提的舞弊分析
        3.2.3 以委托代理为前提的舞弊分析
        3.2.4 以有限理论为基础的财务舞弊行为
        3.2.5 以内部人控制理论为前提的舞弊分析
        3.2.6 以契约理论为基础的财务舞弊分析
        3.2.7 以绩效指标评价体系为基础的财务舞弊分析
    3.3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识别阐述
第四章 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分析
    4.1 对于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的概述
    4.2 对于万福生科案财务造假手段分析
    4.3 对于万福生科案造假的审计手段分析
    4.4 对于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的处罚结果
    4.5 对于万福生科财务造假特征分析
    4.6 以三因素理论对万福生科财务造假动因分析
        4.6.1 关于企业内部动因分析
        4.6.2 关于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4.7 万福生科财务造假的启示
第五章 对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治理建议
    5.1 对于上市公司自身
        5.1.1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架构
        5.1.2 健全董事制度
        5.1.3 保证监事职能的有效行使
        5.1.4 股权结构的优化势在必行
        5.1.5 损害赔偿机制架构
    5.2 中介机构角度
        5.2.1 提升中介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标准
        5.2.2 规范对于会计事务所及律师事务所的管理
        5.2.3 完善保荐体制
    5.3 行政机关层面
        5.3.1 对于股票发行相关政策
        5.3.2 加快制度改革步伐
        5.3.3 完善上市制度建设
        5.3.4 健全保荐管理制度
        5.3.5 严格资格审核过程
        5.3.6 加强上市后的监管
        5.3.7 改变地方政府政绩评价体系
        5.3.8 完善法律架构提升执法效率
    5.4 社会媒体层面
参考文献
致谢

(4)农村干群关系的现状与调节机制研究 ——以江西省临川河埠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村干群关系的基本概念界定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农村干部
        2.1.2 农村群众
        2.1.3 农村干群关系
        2.1.4 社会调节机制
    2.2 建国以来农村干群关系的发展
第三章 农村干群关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农村干群关系的现状
    3.2 河埠乡农村干群关系的调查分析
        3.2.1 干部群众对乡村公共服务的总体满意
        3.2.2 群众对干部的工作总体满意
        3.2.3 群众认为干部的精力与时间用于群众工作不多
        3.2.4 村干部认为所面临的最主要的困难是群众不支持的最多
    3.3 河埠乡干群关系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农村基层党组织弱化,凝聚力不强
        3.3.2 农村干部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
        3.3.3 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增收困难
        3.3.4 农民收入差距扩大,部分农民心理失衡
    3.4 河埠乡促进干群干群关系和谐发展的具体措施
        3.4.1 开展“服务百姓零距离”活动
        3.4.2 邀请农民给党员干部“上课”
        3.4.3 大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
        3.4.4 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3.4.4.1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
        3.4.4.2 加强干部能力建设
        3.4.4.3 提高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
        3.4.4.4 强化党员干部良好形象
第四章 农村干群矛盾产生的主要根源分析
    4.1 干部自身问题和群众问题分析
        4.1.1 群众观念淡薄,作风不扎实,导致干群关系疏远
        4.1.2 宏观决策能力差,工作消极,导致干群关系离散
        4.1.3 好大喜功,虚报夸大,作风不实,导致干群关系紧张
        4.1.4 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导致干群关系恶化
        4.1.5 以权谋私,生活作风腐化,导致干群关系对立
    4.2 环境问题分析
        4.2.1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4.2.2 村民自治有流于形式的现象
        4.2.3 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弱化的现象
        4.2.4 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第五章 构建农村干群矛盾的调节机制
    5.1 构建农村干群矛盾调节机制的基本原则
    5.2 农村干群关系调节机制的分类
    5.3 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系
    5.4 健全农村社会心理调节机制
    5.5 建立农村干群关系的利益保障机制
    5.6 健全农村权利保障机制
    5.7 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升服务管理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1:“农村干群关系的现状与调节机制研究”调查问卷(干部用表)
附件 2:“农村干群关系的现状与调节机制研究”调查问卷(群众用表)
致谢

(5)从“法之格”到“意之格” ——唐五代“诗格”理论核心的转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法之格一:对属论
    第一节 沿袭期
    第二节 自创期
    第三节 巅峰期
    第四节 消歇期
第二章 法之格二:病犯论
    第一节 声病
    第二节 句病
第三章 由法到意:王昌龄《论文意》与唐代诗歌理论的转向
    第一节 何为意高?
    第二节 创“意”的过程
    第三节 构思与灵感
    第四节 意景交融
    第五节 意与句法
    小结
第四章 意之格一:格高
    第一节 中晚唐的“意高则格高”
    第二节 中晚唐“意”的表达与“格”的关系
    小结
第五章 意之格二:物象比
    第一节 用“物象”比“人事”的传统
    第二节 “物象比”的内涵
    第三节 “物象比”的作用
结语 “物象比”出现的原因
结论
附录 略论开元以前取士制度与诗赋之关系
参考文献
后记

(6)北宋中后期贬谪与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论题的研究现状及本选题的意义
    二、对本文研究对象、范围及方法的说明
    三、本文的主要线索
第一章 北宋中后期的党争与贬谪述论
    第一节 学术歧异与北宋中后期的党争
        1、南北文化的差异与王氏新学的兴起
        2、王氏之"道"的自然特质
        3、王氏之"道"的自然性与其政治理念的功利性
    第二节 北宋中后期的党争与贬谪述论
        1、熙丰间的党争与贬谪
        2、元佑更化
        3、从绍圣到崇宁
    第三节 党争背景下的贬谪与被贬者的生存状态
    第四节 儒学复兴与党争际遇下士大夫的心态衰变
        1、士族的衰落与庶民文化的兴起
        2. 庶民文化与疑经之风
        3、三代理想的破灭与儒家信仰的失落
第二章 熙丰间的贬谪与文学
    第一节 从"道尊于势"到"人君之道"——"道"向"势"的转化及重新对峙
    第二节 洛阳与开封——道与势的对抗
        1、司马光的历史批判
        2、二程的哲学批判
        (1)、功利与人性
        (2)、佛道与性理
        (3)、人道与天道
    第三节、赋闲重臣的心态与文学
        1、旧党显贵的没落与感伤
        2、司马光洛阳期间的诗文创作
    第四节 贬放地方的文人创作
        1、守道与忧民
        2、归隐之想与林泉之乐
        3、对儒家价值的疏离及对湖山的精神皈依
        4、贬谪与园林组诗
第三章 乌台诗案与二苏之贬
    第一节 文化专制与《春秋》笔法的合谋
        1、"道""势"合一与文化专制
        2、《春秋》笔法与专制思维的合流
        3、苏轼人格的自由本质
    第二节 苏轼黄州期间的文化心态与创作演变
        1、苏轼黄州期间的心态演变
        (1) 初至黄州的苦闷与借景消愁
        (2) 痛定后的反思与超越
        (3) 对儒学的疏离及对释道的归依
        (4) 从幻灭到归真
        2、随物赋形——贬谪际遇下的生存哲学与文学观念
        (1) 生存哲学
        (2) 文学观念
    第三节 苏辙被贬筠州的文化心态与文学创作
        1、"省之又省"与苏辙之"道"
        2、贬谪与抗拒——苏辙贬筠期间的文化心理
        3、复性与苏辙贬筠期间的诗文特征
        (1) 复性论与诗的创作
        (2) 复性论与文的创作
第四章 元佑贬谪与文学
    第一节 元佑更化的历史文化内蕴
        1、元佑更化与南北文化冲突
        2、旧党对新党批判的泛道德化
    第二节 车盖亭诗案的历史还原
        1、车盖亭诗案的再考察
        2、高后与旧党的不同心理
        3、诗案过程中旧党的心态变化
    第三节 元佑更化与新党的文化之痛
        1、失落与反思
        2、以平淡消解忧惧——元佑被贬新党创作略论
    第四节、洛蜀党争的地域背景及党人心态
第五章 绍圣至崇宁的贬谪与士人心态的嬗变
    第一节 从绍圣到崇宁的党争与贬谪
        1、党争的加剧与贬谪的泛化
        2、崇宁党禁与专制强化
        3、从尊道到弄权——士人群体的人格蜕变
    第二节 被贬士人的文化反思
        1、陈瓘《尊尧集》对新党的批判
        2、晁说之《儒言》对新学的批判
        3、苏轼《东坡易传》对党争的反思及对儒学的超越
        4、程颐《伊川易传》对传统道德的回归
        (1) "天理"与秩序
        (2) "至诚"与修德
        (3) 处穷与知命
    第三节 三教合流与被贬士大夫的居士特征
        1、儒家信仰的弱化与三教合流的形成
        2、被贬士大夫的居士特征
        (1)、郑侠——以儒为宗的大庆居士
        (2)、陈瓘——由儒到佛
        (3)、邹浩——心仪原初的"道乡居士
        (4)、苏辙——圆融三教的东轩老人
第六章 苏、黄贬谪文化人格的典范意义
    第一节 苏轼岭海之谪及其文化人格的递嬗
        1、从养生之术到自然之道
        2、"吾生如寄"与"此生安归"
        3、旷达与悲情
        (1) 生如飘篷之悲
        (2) 生命幻灭之悲
    第二节 黄庭坚贬谪文化人格的基本特征
        1、砥柱意象与对儒节的坚守
        2、拘囚下的自由——沉重的逍遥游
        3、"不俗"观念的升华——从形迹到精神
    第三节、苏、黄晚年对平淡诗风的追求
    第四节、平淡诗风的文化审视与价值判定
第七章 贬谪与绍圣后诗坛的创作演变(上)
    第一节 贬谪与绍圣后诗坛的衰落
    第二节、贬谪与苏门的文化心态
        1、和陶——归隐的想象
        2、苏门贬谪境遇下的内敛心态与自由追求
    第三节 贬谪与苏、黄的创作特征
        一、苏轼贬谪期间的创作特征
        1、追趋与游离——苏轼和陶诗的矛盾性
        2、苏轼和陶诗的风格评价
        (1)、意象的弱化及缺失与诗味的寡淡
        (2)、诗思跳宕与典故运用对平淡的破坏
        3、苏轼非和陶诗的创作特征
        二、平淡追求与黄庭坚晚年的创作特征
        1、平淡追求与自然流贯
        2、"向唐律中作活计"与对余味的追求
第八章 贬谪与绍圣后诗坛的创作演变(下)
    第一节、贬谪与秦观诗歌的创作演变
        1、秦观贬后的心态特征
        2、秦观贬后的诗作特征
    第二节 贬谪与晁补之诗歌的创作特征
    第三节 贬谪与张耒晚年的创作特征
    第四节 贬谪与陈师道的创作特征
        1、陈师道贬后心态
        2、闭门觅句——典故的补凑与诗境的破碎
        3、五律——由追求骨力到瘦硬通神
    第五节 贬谪与苏门外围成员的创作特征
        1、李之仪之清远悲健
        2、李昭玘——废居与闲放
        3、毛滂——颓废与俗趣
        4、唐庚——豪旷与闲适
    第六节 进退从容——绍圣后被贬重臣的儒者情怀
        1、屡遭贬谪的坚毅与从容
        2、用世壮心的消褪及政治品格的软化
        3、晚境的悲凉及对温情的渴望
第九章 苏门贬后的交游与北宋末诗坛的衰变
    第一节 苏轼绍圣后之交游及对诗坛的影响
        1、东坡贬谪间的交游
        2、东坡交游的自由性与精英意识
        3、东坡的独立人格及对诗法的疏离
    第二节 黄庭坚贬后的交游及对诗坛的影响
        1、强烈的道德教化色彩
        2、道德秩序与诗文法度的内在统一
        3、构建人材网络
    第三节 秦、晁、张、陈贬谪间的交游及影响
    第四节 贬谪的促动与江西诗派的流行
        1、绍圣后的专制强化与重归儒学的学术暗潮
        2、由崇苏到宗黄——北宋后期的诗学选择
        (1) 陈师道的诗学选择
        (2) 潘大临的诗学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一、古代文献
    二、现代文献
        专着
        期刊
后记

(7)元嘉三大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元嘉三大家研究”命名之取义
    二 元嘉文学风貌
    三 元嘉三大家及其他元嘉作家研究状况
    四 中心任务
    五 思路与方法
    六 创新点
    七 价值和意义
第一编 元嘉三大家生平与人格精神考述
    第一章 元嘉三大家思想文化背景考述
        第一节 元嘉社会思潮
        一 道教兴盛
        二 佛教流播
        三 儒学复兴
        第二节 元嘉社会文化
        一 家族文化
        二 宗室文化
        三 宫廷文化
        第三节 元嘉文学艺术
        一 书画艺术
        二 音乐艺术
        三 文学创作
    第二章 谢灵运生平与人格精神考述
        第一节 屡遭挫折的仕宦生涯
        一 初仕刘毅时期
        二 改仕武帝时期
        三 辅佐文帝时期
        第二节 儒道佛皆融的人格精神
        一 豪奢放逸 露才扬己
        二 擅长书画 博识多通
        三 三教皆容 思渊深彻
    第三章 鲍照生平与人格精神考述
        第一节 位居下僚的郁闷人生
        一 辅佐义庆时期
        二 辅佐义季、刘浚时期
        三 辅佐子顼时期
        第二节 尊儒重道的人格精神
        一 贫病忧患 品行高洁
        二 雅好琴书 兼擅众体
        三 尊儒重道 以道解忧
    第四章 颜延之生平与人格精神考述
        第一节 起伏不定的漫长仕途
        一 辅佐刘柳、刘裕时期
        二 辅佐文帝时期
        三 再辅文帝时期
        第二节 以儒为本的人格精神
        一 耿介傲岸 狂放率真
        二 深谙权变 博涉经史
        三 崇仰儒学 兼及佛玄
    第五章 谢鲍颜三大家生平创作综论
        第一节 惊人相似的矛盾人生
        一 进退失据的仕宦生涯
        二 各具特色的狂傲性格
        三 复杂多变的心路历程
        第二节 彪炳史册的诗歌创作
        一 对前代诗歌创作的传承
        二 诗体新变的结晶“元嘉体”
        三 “元嘉体”的诗歌史意义
        第三节 超越时空的激赏品评
        一 钟嵘给三大家的定位
        二 皎然对三大家的品评
        三 方东树心中的三大家
第二编(上)元嘉三大家作品玄学意蕴解读
    第一章 元嘉三大家作品佛学意蕴解读
        第一节 谢灵运山水诗佛学意蕴解读
        一 谢灵运山水诗诞育的多元文化因子
        二 贬守永嘉时(422-423)的山水诗解读
        三 初隐始宁时(423-426)的山水诗解读
        四 再隐始宁时(428-431)的山水诗解读
        五 远贬临川时(431-433)的山水诗解读
        第二节 鲍照山水诗的佛学意蕴解读
        一 净土信仰
        二 般若空观
        三 涅盘境界
        第三节 颜延之诗文的佛学意蕴解读
        一 治心为本
        二 神灵为尊
        三 教化为用
    第二章 元嘉三大家作品道学意蕴解读
        第一节 谢灵运山水诗道学意蕴解读
        一 晋宋之际道学义理的演化
        二 谢灵运对道学义理的接受
        三 体证道家抱朴见素的思想
        四 阐发道家性适自然的观念
        五 营造道家妙出自然的境界
        第二节 鲍照诗歌中的道学意蕴解读
        一 以求仙傲尘世
        二 以天道解心忧
        三 以隐逸求超脱
        第三节 颜延之诗文的道学意蕴解读
        一 推崇天道治国
        二 表达怀古情结
        三 溢美隐逸品格
    第三章 元嘉三大家作品儒学意蕴解读
        第一节 谢灵运山水诗儒学意蕴解读
        一 济世救民的情怀
        二 用事不得的无奈
        三 隐而欲仕的苦闷
        第二节 鲍照诗歌中的儒学意蕴解读
        一 渴望出仕的儒家追求
        二 百忧之中的责任意识
        三 忠君思想和忧民情怀
        第三节 颜延之诗文的儒学意蕴解读
        一 颂赞守节重义的品格
        二 申说父慈子孝的观点
        三 提出忠信择友的准则
        四 明确仁恕节俭的要求
第二编(中)元嘉三大家文体创变新论
    第四章 谢灵运赋的融通和创变
        第一节 对前代赋体的承袭和发展
        一 对汉大赋结构体制的承袭
        二 对东汉纪行赋范式的融通
        三 对汉魏以来山水赋的发展
        第二节 对赋体内容和形式的创变
        一 去饰取素
        二 扬弃玄理
        三 用感其心
        四 赋中自注
        第三节 谢灵运赋作的迷人魅力
        一 贞观厥美的《山居赋》
        二 济世救物的《撰征赋》
        三 新鲜活泼的抒情小赋
    第五章 鲍照对玄言诗的改制及其对诗体的拓展
        第一节 鲍照对玄言诗的全面改制
        一 从单视角观览到多角度审视
        二 从概括化写景到精致化描绘
        三 从线条式勾勒到立体式描绘
        四 由即事叙景过渡到造境抒情
        五 赋予山水景物以独立的地位
        第二节 对诗体的拓展及其内在生机
        一 休鲍唱和以及颜延之贬鲍
        二 进入休鲍视野的吴歌西曲
        三 休鲍体中蕴含的内在生机
        第三节 鲍照诗歌在后世获得新生
        一 江鲍并提的原因
        二 江淹穷力追鲍照
    第六章 颜延之公牍文的新变
        第一节 前代公牍文的历史沿革
        一 先秦时期公牍文的形成
        二 秦汉时期公牍文的发展
        三 魏晋时期公牍文的兴盛
        第二节 颜延之公牍文的新变
        一 从直接谏阻到婉转规劝
        二 从为事陈情到为情造文
        三 从使用偶句到频繁用典
第二编(下)元嘉三大家作品美学风貌
    第七章 谢灵运山水诗“初发芙蓉”的灵感境界
        第一节 灵感范畴在古代诗学中的嬗变
        一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二 虚实相生和抱神以静
        三 天机骏利和思若有神
        第二节 谢灵运“顿悟说”的灵感旨趣
        一 与诸道人辩论顿悟成佛说
        二 对竺道生顿悟说的新认识
        三 谢灵运对念佛三昧的接受
        四 梦得文思蕴含的灵感指向
        第三节 谢灵运山水诗“初发芙蓉”的审美意蕴
        一 “初发芙蓉”的诗学内涵
        二 “初发芙蓉”境界的营造
        三 “初发芙蓉”的境界特征
    第八章 鲍照赋“凄艳悲绝”的美学风格
        第一节 “凄艳悲绝”风格的成因
        一 建安风骨的移植再造
        二 以赋抒情的美学自觉
        三 郁不得志的人生际遇
        第二节 鲍照赋“凄艳悲绝”的美学风格
        一 “哀婉幽怨”的审美形象
        二 “忧思伤感”的审美意境
        三 “凄艳悲绝”的诗人形象
    第九章 颜延之诗文“错彩镂金”的形式美
        第一节 “错彩镂金”特色的成因
        一 典则雅正的审美趣味
        二 博采精雕的用事原则
        三 尊礼崇儒的诗人心态
        第二节 颜延之诗文“错彩镂金”的形式美追求
        一 频繁用典 情喻渊深
        二 精心雕琢 偶句纷出
        三 呕心锤炼 词采熠熠
        四 精于概括辞允意惬
第三编 元嘉三大家学术疑案释论
    第一章 谢灵运学术疑案释论
        第一节 谢灵运被害原因
        一 与皇室的矛盾
        二 与权臣的不和
        三 益州民变诱引
        第二节 《拟邺中集》的模拟问题
        一 模拟对象真伪厘定
        二 序小序诗句的模拟
        三 拟诗与原诗的比较
    第二章 鲍照学术疑案释论
        第一节 鲍照祖籍和家世问题
        一 家族的三次大迁徙
        二 东海郡与鲍照籍贯
        三 鲍照的出生和家世
        第二节 《鲍照集》流传和散佚
        一 《鲍照集》成书过程
        二 《鲍照集》流传情况
        三 《鲍照集》收录作品
    第三章 颜延之学术疑案释论
        第一节 颜延之第二次被贬释疑
        一 夺位之争初现端倪
        二 对刘义康提出警告
        三 刘义康的悖逆行径
        第二节 《论语说》流传和散佚
        一 《论语说》的形成
        二 《论语说》的散佚
        第三节 《庭诰》的篇目和散佚
        一 《庭诰》的篇目
        二 《庭诰》的散佚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县令·幕僚·学者·遗老 ——多维视角下的劳乃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写作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家世、受教与交游
    第一节 家世和受教
        一、官宦世家、书香门第
        二、良好的教育
    第二节 交游
        一、与国内人士
        二、与外籍人士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仕宦与幕僚生涯
    第一节 知县生涯
        一、近二十年知县生涯
        二、对劳氏知县生涯的评价
    第二节 游幕生涯
        一、游幕经历及幕中活动
        二、屡次入幕的原因
    第三节 所作文案举隅
        一、与各国领事、过境外国军官招待事宜等涉外文案
        二、与中国驻和(即荷兰)公使及华侨事务相关的文案
        三、与北京各部及某些京官的文案
        四、与辖区外之督抚司道等的文案
        五、办理属内抚、道及其他相关人员等的文案
        六、其他文案
    第四节 由幕而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政治思想
    第一节 以“中体西用”为指导的变法主张
        一、洋务运动时期
        二、清末新政时期
        三、民国建立以后
    第二节 鼓吹“义和拳乃白莲教之支流”说
        一、“义和拳乃白莲教之支流”说的提出及其论证
        二、劳氏镇压义和团的具体措施
        三、劳氏“义和拳乃白莲教支流”说的传播和影响
    第三节 所谓的“共和思想”
        一、简析《共和正解》与《续共和正解》
        二、分析《君主民主平议》
        三、与梁启超、孙中山主张之比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学术兴趣与成就
    第一节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一、致力于“义理之学”
        二、倾心于“礼学经世”
        三、潜心于语言文字学研究
        四、长期从事于古筹算学研究
        五、力图倡导近代图书馆事业
    第二节 对西学的认知和选择
        一、编辑《各国约章纂要》
        二、对西学的迎拒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教育活动与主张
    第一节 教育活动
        一、设塾、课士等传统的教育活动
        二、创办和领导简字学堂、高等学堂或大学堂等新式教育活动
    第二节 教育主张
        一、提倡蒙学教育及女子教育
        二、提倡私家教育
        三、主张普及教育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遗老活动及其心态
    第一节 遗老活动
        一、屡次拜谒光绪帝陵寝
        二、隐居涞水、青岛等地,以遗老自命
    第二节 遗老心态
        一、始终坚持忠于清室,复辟帝制
        二、鼓吹“尊孔”,推崇曾国藩
        三、使用干支纪年、鼓吹彝伦节义
    第三节 去世之影响及沦为遗老之原因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附录一:《劳乃宣自定年谱》正误及补遗
    附录二:《劳乃宣公牍手稿》条目一览表
    附录三:《桐乡劳先生遗稿》版本简析
参考文献
致谢

(9)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独立审计基础理论及相关概念界定
    2.1 独立审计基础理论要点
        2.1.1 独立审计的相关概念
        2.1.2 独立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
        2.1.3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2.2 信息化环境概念及特征
        2.2.1 信息化环境概念
        2.2.2 我国企业信息化环境现状及特征
    2.3 信息化环境对独立审计风险的影响
        2.3.1 正面影响
        2.3.2 负面影响
    2.4 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及风险内涵
        2.4.1 信息化环境下的独立审计
        2.4.2 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的概念与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来源分析
    3.1 独立审计风险的形成机理
        3.1.1 “理性”被审计单位的必然逐利行为
        3.1.2 多重扭曲的委托代理关系
        3.1.3 审计人员的信息不对称地位
        3.1.4 事务所的成本效益分析
    3.2 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具体目标扩展解析
        3.2.1 具体审计目标扩展的原因
        3.2.2 信息化环境下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认定
        3.2.3 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的具体目标
    3.3 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的特定来源
    3.4 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的要素归类
        3.4.1 重大错误风险要素的提出
        3.4.2 检查风险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的评估
    4.1 审计风险评估过程概述
        4.1.1 计划阶段可接受审计风险的评估
        4.1.2 审计实施中风险要素分别评估与风险的修正
        4.1.3 审计报告前风险的最终确定和记录
    4.2 信息化环境下可接受审计风险的评估
        4.2.1 评估前的准备
        4.2.2 可接受审计风险评估考虑的因素
        4.2.3 可接受审计风险的确定标准
    4.3 重大错误风险的评估
        4.3.1 风险评估原理
        4.3.2 风险评估方法的评价
    4.4 可接受检查风险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的控制
    5.1 数据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提出
        5.1.1 数据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内涵
        5.1.2 数据风险导向审计基本流程
    5.2 信息化环境下的符合性测试
        5.2.1 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要素
        5.2.2 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的分类
        5.2.3 信息化环境下符合性测试的概念与内容
        5.2.4 信息化环境下符合性测试方法
    5.3 电子数据准确性的实质性测试
        5.3.1 计算机数据审计概念和流程
        5.3.2 计算机数据审计方法
    5.4 数据风险绩效考核
        5.4.1 数据风险绩效考核的内涵
        5.4.2 实质性测试的主要岗位
        5.4.3 数据风险绩效考核指标的设置与考核
    5.5 数据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风险控制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公司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实证分析
    6.1 某证券公司审计业务概况
    6.2 审计与风险评估过程
        6.2.1 审前调查准备
        6.2.2 重大错误风险的评估
        6.2.3 电子数据采集和转换
        6.2.4 预审分析与现场检查
        6.2.5 审计复核与归档
    6.3 审计结果与启示
        6.3.1 本项目审计结果
        6.3.2 审计风险管理启示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证券业信息技术风险各因素相对重要程度调查表
附录2 证券业务风险各因素相对重要程度调查表
附录3 某证券公司风险因素对各风险等级的支持程度调查表
附录4 某证券公司佣金审计编程语句
附录5 某证券公司透支审计编程语句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张掖供电公司电力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的目的
    (三) 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二、人因失误与事故理论综述
    (一) 人因失误的含义
    (二) 人因失误的基本特征
    (三) 人因失误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四) 导致人因失误的主要基本因素
    (五) 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与人因失误有着密切的联系
    (六) 人因分析存在的困难
    (七) 电力生产事故人因失误的特点
三、张掖供电公司生产和管理中常见的人因失误分析
    (一) 电力生产运行中的人因失误分析
    (二) 电力设备维修中的人因失误分析
    (三) 习惯性违章人因分析
四、张掖供电公司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 安全生产和管理模式落后及对策
    (二) 对设备的隐患认识不足和资金投入不足及对策
    (三) 安全职责不落实情况时有发生及对策
    (四) 生产管理工作不到位的状况较为突出及对策
    (五) 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及对策
五、张掖供电公司安全管理发展展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假数”的诱因及防范(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朱邸诗群研究[D]. 孟健. 吉林大学, 2021
  • [2]电影市场商业误导行为认定与规制[D]. 宁婧. 武汉大学, 2019(06)
  • [3]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动机及治理策略研究 ——以万福生科为例[D]. 江曦. 云南大学, 2015(09)
  • [4]农村干群关系的现状与调节机制研究 ——以江西省临川河埠乡为例[D]. 叶梦微.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4(03)
  • [5]从“法之格”到“意之格” ——唐五代“诗格”理论核心的转移[D]. 高晓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12)
  • [6]北宋中后期贬谪与文学[D]. 吴增辉. 复旦大学, 2011(12)
  • [7]元嘉三大家研究[D]. 张润平. 河北大学, 2010(11)
  • [8]县令·幕僚·学者·遗老 ——多维视角下的劳乃宣研究[D]. 张立胜. 北京师范大学, 2010(08)
  • [9]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研究[D]. 李瑛玫.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02)
  • [10]张掖供电公司电力安全管理研究[D]. 李旭东. 兰州大学, 2008(S1)

标签:;  ;  ;  ;  ;  

“假数字”的激励与预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