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学术会议动态

近期学术会议动态

一、近期学术会议动态(论文文献综述)

杨鸣[1](2021)在《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造成巨大疾病负担。尽管现有治疗手段取得了一定疗效,但仍不能解决所有临床问题。中药注射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应用广泛。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一系列加强辅助用药管理和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的通知出台。由于药品说明书对临床定位不清,循证证据不足,中药注射剂的市场份额迅速下降,亟需精准的循证证据支撑中药注射剂在临床治疗或辅助治疗恶性肿瘤。在中西医并重的政策下,中西药联合应用是恶性肿瘤治疗领域最普遍的现状,中药注射剂常与化疗药联合应用以“增效减毒”。然而对于“增效减毒”的本质仍需要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目前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较少,可能与欠缺方法学指导有关,亟待对相关方法学要点和框架进行探索研究。目的明确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定位,以艾迪注射液为例,为临床实践提供全面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证据。在掌握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方法基础上,初步建立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框架和要点,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研究一: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在深入了解辅助用药、医保目录调整等政策背景的基础上,检索国家药监局网站、药智网、米内网等数据库,梳理历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调研用于恶性肿瘤的中药注射剂品种;以2019年版国家《医保目录》中抗肿瘤/辅助治疗肿瘤的10种中药注射剂为研究对象,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Web of Science、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中以上各类中药注射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检索时间2020年12月。排除题目摘要明显不符合的研究后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中国知网的检索题录为资料,通过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及呈现;归纳受试人群病种、分期、中医证候、联合用药、对照和结局,以证据图谱展示,明确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研究二: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系统检索截至2020年12月发表的中药艾迪注射液治疗或辅助治疗恶性肿瘤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研究人员两两一组独立筛选并提取资料,根据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MSTAR2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优先报告条目:PRISMA声明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完整性。归纳纳入研究基本特征,对生存率和肿瘤缓解、生活质量、恶性积液、放化疗副作用、免疫功能等结局进行分类综合。研究三: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本研究通过概括性评价,系统收集了近10年PubMed收录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评价方法,提炼其方法学要点,参考各国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指南和相关指导原则、国际临床试验质量与报告规范,结合当前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联合应用的临床实际现状,初步形成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框架和方法要点,提出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建议清单。结果研究一: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共发现30种曾经或当前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或辅助治疗的中药注射剂,其中2019版国家《医保目录》包含10个品种。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各类中药注射剂品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自2000年后发表数量显着增加,发表高峰在2014-2016年。各品种纳入研究的关键词中均包含“化疗”,VOSviewer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谱显示中药注射剂常与化疗联合应用,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原发性肝癌、结直肠癌等病种,以及恶性积液、癌痛、癌性疲乏等肿瘤相关症状体征,文献报告具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减轻放化疗副作用的效应。证据图谱共纳入366项RCT和48项系统评价,217项(59.3%)RCT的干预措施包含复方苦参、参芪扶正和艾迪注射液,118项(32.2%)RCT的研究疾病为肺癌(118,32.2%),其次是结直肠癌(39,10.7%)和胃癌(39,10.7%)。355 项(97.0%)RCT 和所有系统评价都评价的是中药注射剂的加载作用。结局证据图谱显示RCT使用较多的结局包括肿瘤近期疗效指标、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仅艾迪和华蟾素注射液分别有2项RCT在生存期相关的结局中报告了一致的获益。与医保规定相比,证据明显不足的有华蟾素注射液治疗吞咽困难、猪苓多糖注射液辅助治疗恶性肿瘤;与药品说明书相比,缺少相应证型临床证据的是参芪扶正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和注射用黄芪多糖。研究二: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本研究共纳入了 52项艾迪注射液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系统评价。结果表明,肺癌(20,38.5%)、肝癌(10,19.2%)和结直肠癌(7,13.5%)是研究最多的肿瘤类型。14项(26.9%)纳入的RCT受试者为中晚期肿瘤患者。除1项研究之外,其余纳入的系统评价均使用艾迪注射液作为放化疗的加载疗法应用,对比单纯标准治疗(放化疗),显示出对生存率、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的明显获益。此外,联合疗法还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放化疗带来的副作用。然而,仅2项(3.8%)系统评价采用AMSTAR2工具评价的结果为低质量证据,其余为极低质量证据,没有研究完整报告了全部27项条目,9项(17.3%)英文发表的系统评价研究报告了 25-26项。研究三: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在概括性评价中纳入了近10年发表的20项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的研究分别为平行组随机对照试验(3,15%)、交叉试验(6,30%)、单臂试验(8,40%)等,涉及心血管疾病(7,35%)、传染性疾病(2,10%)和恶性肿瘤(2,10%)等。研究的草药包括多种草药来源(6,30%)和单一草药提取物(14,70%),联合应用药物为药物代谢酶底物、鸡尾酒药物或在临床实践中与草药干预同时使用的药物。许多研究选择药代动力学结局作为测量终点,而其他研究则使用药效学结局。研究中使用了不同的提高依从性的策略。其他方法学要点包括:草药质量控制(9,45%),受试者体格检查(16,80%),受试者服用的药物、饮食摄入以及饮酒和吸烟习惯限制(18,90%)等。目前未发现中药注射剂-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研究,借鉴现有研究证据、指南和质量评价与报告规范,本研究创新地提出了 4点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前期研究工作基础建议,比较了不同研究设计应用于中药注射剂与化疗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优缺点,细化了研究人群特征和样本量计算方法,分别归纳了中药注射剂与指示药物、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提供结局指标选择与测量的建议。最终初步形成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评价相关研究的质量评价建议和报告规范建议。结论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中药注射剂品种繁多,中药注射剂多与化疗联合应用,在肺癌、结直肠癌和胃癌等病种研究较多,对近期疗效指标、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有较一致的改善作用。《医保目录》中的各品种循证证据、说明书适应症和医保规定之间存在一定证据缺口。艾迪注射液可能对肺癌和肝癌生存期有获益,对大部分肿瘤生活质量和放化疗副作用有改善作用。但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均较低,限制了对艾迪注射液证据的解释和基于证据的应用。需要针对更有临床价值的原发性肝癌和肺癌进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补充系统评价的原始研究证据。单臂前后对照研究和随机交叉试验是最常使用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在未来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中应增加对方法学细节的描述。本研究初步梳理完成了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要点,提出了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报告建议清单和质量评价建议清单,为未来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方法学支持。

陈晟恺[2](2020)在《基于平台智能协调的大规模动态云资源调度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物联网、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发展,制造业正快速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方向转型,企业的制造活动范围逐渐从车间环境扩展到网络化的云环境,制造资源需求方及其供应商可以通过云平台进行高效的协作,共同完成多样的制造任务。在云环境下开展制造活动的过程中,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合理调度分布于不同地域规模庞大的制造资源,用以指派复杂多变的制造任务并安排加工处理时段,从而满足供需双方的要求,提升产业链效率。由于云平台支撑的网络化制造面向更广阔的供需时空区间,具有制造资源可用性实时多变、多样的制造任务间受限于网状处理顺序、可行调度空间巨大等复杂特性,增加了作为NP-Hard的调度问题的求解难度。因此,本文研究云平台智能协调的复杂多变系统调度方法,通过云平台主导,协调各供应商分配制造资源并进一步安排制造任务的处理;在满足任务处理顺序、单资源服务容量限制、物流时耗等约束的前提下,快速高效地实现大规模动态云资源的实时调度。针对上述高动态、大规模、复杂多变制造环境的调度问题,本文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研究基于云平台协调的云资源服务模式。根据云平台在册制造资源特性以及制造任务处理流程,建立制造资源服务模式。在该服务模式下,对涌现的制造项目任务以最小化服务成本、最小化制造工期、最大化服务质量为目标,建立基于平台协调的调度优化模型,并提出相应的问题求解方法ANNRL。(2)在平台层面上,研究智能分配制造资源的方法。根据云平台上的资源需求方及其供应方协调的过程,制定支持并行处理的可行调度生成方案,将平台任务池中无处理顺序约束冲突的制造任务指派到候选制造资源进行处理。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估任务在各候选资源上的制造工期区间范围,并结合服务成本、服务质量对各候选资源进行评价,以此进行制造资源的智能分配。此外,本文通过预测近期任务需求,改进了制造工期预估模型输入中的等待队列要素。(3)在资源供应商层面上,研究智能安排制造任务加工次序的方法。资源供应商将分配所得制造任务列入待处理队列,通过强化学习框架训练自适应优先规则更新模型中的决策智能体,根据资源的任务工作量状态自适应更新调度优先规则,改变待处理队列中各任务的优先级,从而智能安排各制造任务的处理。(4)构建云平台仿真环境,用以评估所提出的智能协调调度方法的性能。根据云资源调度所处的环境特征,构建模拟调度云资源过程的云平台仿真环境,该仿真环境由决策模型训练、算例数据生成及调度方法性能对比评估3大模块组成,可定期执行所含主要决策模型的更新和提升改进。对比实验的结果表明:1)ANNRL方法具有很高的实时响应性能,对于数据组内的项目需求,都可以在40s内制定调度方案,约为参照解法的4.4%,平均每个基本任务调度方案的确定时间都在50ms内,适合高度动态的需求场景;2)ANNRL方法可以求得较好的调度方案,在不同任务规模的项目数据组内得到的调度目标都优于参照解法,说明了ANNRL方法在基于云平台的制造环境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5)基于云平台系统原型,示范集成应用智能协调调度的方法。根据课题组原有云平台以及云资源调度主体的数据模型,扩展和设计支持供需用户协调的云平台系统原型。通过该云平台原型上需求方用户与供应方用户交互协调制造活动的过程,示范说明了智能协调调度方法ANNRL的应用。本文所研究的大规模动态云资源调度问题是多种基于云平台的网络化制造模式所具有的共性问题,所提出的智能协调调度方法ANNRL是共性求解技术,可以进一步扩展应用于更为一般的网络化制造环境。

薛翔[3](2020)在《离心压缩机小流量工况下非稳定流动判定与发展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离心压缩机凭借其特有的结构形式和气动特性,不断拓展着应用领域。在实际应用中,压缩机往往会面临复杂多变、甚至严苛的工作环境。特别是在小流量工况下,离心压缩机内部会出现失速与喘振等典型的非稳定流动结构,这严重影响着整机的性能和稳定运行范围,还有可能造成破坏性的事故。为了有效地预防由非稳定流动引起的性能降低和严重事故,迫切需要预判压缩机内各类非稳定流动结构的生成条件,并全面掌握其发展特性,从而可以更有针对性地稳定压缩机内部流动结构。但由于离心压缩机内部是复杂的三维旋转流动,相关研究一直存在着较高难度,尤其是针对高转速、高压比压缩机的情况。在压缩机实际运行中动态监控这些非稳定流动的产生与发展,需要更有效的测试分析手段和更快速的实时数据储存,同时对于压缩机内非稳定流动的判定和识别方法也亟待建立可靠的准则。本文的研究工作是由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具有背压调节的离心压缩系统动态特性与流动扩稳机理研究”资助。以一台高转速、高压比离心压缩机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多点位动态压力高速采集的实验方法,结合多叶片通道的非定常数值模拟技术,以及基于动态实验数据和非定常数值模拟结果的理论分析,旨在更全面地掌握离心压缩机内非稳定流动的特性,从而揭示不同运行条件下非稳定流动的诱因与发展特性,进一步建立针对离心压缩机内部非稳定流动的判定和特征识别方法,并应用于离心压缩机的流动非稳定性评估。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是从动态数据实时采集、多位置数据分析、稳定性理论推导、非稳定流动判定和非定常数值模拟等多个部分展开。各部分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所述:首先,基于已有的离心压缩机内非稳定流动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该领域内研究者使用过的研究方法,提出了针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方案。主要借助于动态压力的多点高速、同步采集方法,动态获取了高转速、高压比离心压缩机非稳定运行工况下的叶顶间隙压力场信息。动态压力测试作为本研究的核心,测试过程包括离心式压缩机从设计工况直至深度喘振的全工况范围,捕捉到了不同的典型非稳定流动现象。而随着压缩机运行参数和结构参数的改变,小流量工况下非稳定流动的形式与动态特性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其相对应的动态实验数据能对已有的相关实验研究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也是针对相应非稳定流动特性分析和指标提取的数据基础。其次,基于这些大量的实验数据,从时域和频域等多个角度出发,重点关注于不同情况下出现的非稳定流动现象的特征提取,对如何判定失速和喘振这两种典型非稳定流动现象进行了详细的特性分析和讨论。考察了像转速、扩压器形式等多种不同因素对于失稳初始位置和发展特性的影响。同时,在理论分析方面,结合经典模态失速模型的理论推导,提出了一种利用小波变换判定模态失速和对其特征参数快速提取识别的方法,并通过应用于已公布的典型模态失速动态数据和该实验中捕捉到的模态失速动态数据,对该识别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并与已有的相关参数提取方法进行了比对,讨论了其在应用中的相对优势。接下来,考虑到压缩机的实际操作环境,基于非线性系统中的混沌理论提炼出可以有效应用于实际操作环境下的流动非稳定性判定方法及其相应的评估指标,通过不同典型工况下、各个测点动态数据的验证和比较,得到了应用该指标的最佳位置和适用条件,再通过大量实验对其流动非稳定性评估与预判效果进行了检验,并讨论了该指标的特性与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优势。进一步,作为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的补充,从实验原始模型中提炼出了多通道计算模型进行非定常数值模拟,使用非定常数值模拟与动态模式分解的方法,对离心压缩机内部流动失稳前后的流动情况进行了细致分析,利用动态模式分解的方法得到了近失速工况条件下不同特殊频率对应的非稳定流动形式。通过与实验结果的对照,验证了该数值计算的有效性,也补充解释了实验中特征动态信号对应的不同非稳定流动结构的产生和发展规律。最后,结合本文全部动态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非定常数值模拟结果,从多个角度讨论了高转速、高压比下离心压缩机内不同类型非稳定流动的产生与发展规律。基于不同流动失稳现象的判定准则和特征分析,展开了全面总结,并围绕本文所提出的非稳定流动识别方法以及流动非稳定性评估指标展开了实用性讨论。

李凤营[4](2020)在《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文中指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和重要动力。地方高校在普通本科高校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科研绩点制管理模式因其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能够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科研环境,受到地方高校的普遍认可,在地方高校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因过分量化导致了不利于科研团队的形成、科研功利化、违背科研规律等现象的产生。这就亟需建立一种新型科研管理模式来适应地方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为了使本文的研究建立在牢固的根基上,本文对所涉及的地方高校、高校科研、高校科研质量、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主旨、结构、功能等,提出了以五大理念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工具,建立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并针对上述管理理念,提出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创新思路,分析了科研绩点的内涵与特点、科研绩点与科研工作量的关系等内容。为了掌握获得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的现实情况,本文采取案例研究的方式,通过对B大学绩点制科研管理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管理改革的可能方向。首先以B大学为个案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分析了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历程的基础上,概括了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的实施宗旨、实施过程、保障措施,并结合B大学部分院系的调研,利用科研成果数据对比了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的效果,对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实施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了B大学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后的成效,发现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提升了B大学的科研质量,整体上说是科研质量管理的可行方向。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影响高校科研管理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绩点制科研管理模式做出改进。基于这一定位,本文通过编制、发放、回收问卷等程序,按照从宏观影响因素、微观影响因素、环境影响因素对问卷结果进行了统计,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进一步探寻B大学实施绩点制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重数量轻质量、不利于科研团队形成、违背科研规律、科研全过程管理不到位、科研环境不理想、科研与人才培养脱节、不能持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等,为改进绩点制科研管理模式提供了方向。本文提出建立科研绩点银行制管理模式以解决地方高校实施绩点制科研管理存在的上述问题,相应地对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模式的生成、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理论模型和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论述后,具体对操作层面内容进行探讨。包括科研绩点认定方法的有效改进、建立科研绩点银行的运行机制、科研绩点银行环境的保障三个方面内容。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共同建立了科研绩点银行制科研管理模式。

张可[5](2020)在《大学生学术阅读信息行为中的情感体验及其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术阅读作为用户获取学术资源和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信息行为,不仅对高校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意义,并对大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深远影响。当前,学术阅读用户面对的信息类型和内容更加复杂,加之科学研究工作困难、同行压力等外在因素影响,使得他们在学术阅读时更容易产生焦虑、迷茫、沮丧、技术恐惧等各种情感体验,而大学生作为学术阅读的重要用户群体,帮助其减缓在学术阅读时产生的消极情感,合理引导和强化其积极情感,对提高大学生的学术阅读效率并促进其有效知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学术阅读情境,以大学生为研究群体,系统揭示了大学生学术阅读信息行为中的情感反应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并探究了大学生学术阅读信息行为的具体表现方式,最终构建基于情感影响机制的学术阅读信息行为模型。本研究采用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的混合研究策略。首先,利用半结构访谈法收集数据,扎根理论方法分析数据,构建出初步的理论模型;其次,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通过问卷量表收集数据,采用差异分析、相关分析、路径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来验证并解释模型。最终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学术阅读情境下,大学生的情感反应由认知评估所唤醒,情感反应包括“情感倾向”、“情绪状态”和“内容知觉”三种维度。对不同因素的认知评估引发了大学生不同的情感维度,“情感倾向”反映了大学生对学术阅读的主动或被动程度,主要由“个人内在意义”和“社会规范意义”评估所引起;“情绪状态”描述了大学生学术阅读时所经历的直观情绪,主要由“个人应对潜力”和“外界环境因素”评估引起;“内容知觉”体现了大学生对学术阅读文本内容的感知和察觉,主要由“学术内容质量”和“内容理解程度”评估引起。不同的认知评估结果唤醒了大学生不同的情感反应,不同的情感反应又会促进或抑制大学生的学术阅读信息行为,进而反向改变其原有的情感状态和认知评估结果。(2)大学生学术阅读时产生的信息行为可划分为浅层和深层两种行为类型。浅层学术阅读信息行为包括“学术阅读文献组织”、“学术阅读信息查寻”、“学术阅读信息回避”;深层学术阅读信息行为包括“学术阅读信息保存”、“学术阅读信息利用”、“学术阅读信息交流”。大学生往往浅层和深层两种学术阅读信息行为相结合采用,但具有不同学历背景、学科背景和阅读素养的大学生,他们各种学术阅读信息行为发生的频率、深度和具体方式都有所不同。(3)研究分析了人口统计学特征等因素对大学生学术阅读时的认知评估、情感反应和学术阅读信息行为的影响。首先,发现不同性别、学历、学术任务和学术研究阶段的大学生,其对“个人应对潜力”的评估均存在显着差异,说明该项认知评估因素较易受到学生个人背景因素的影响。其次,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学历、学科、学术任务、学术研究阶段的大学生,其对待学术阅读的“情感倾向”均存在显着差异。最后,研究发现“学历”因素对多种学术阅读信息行为都有显着影响,具有不同学历的大学生,其学术阅读“信息保存”、“信息交流”、“信息利用”和“文献组织”行为均存在显着差异。(4)模型的验证和解释。本研究采用路径分析方法验证了认知评估因素、情感反应和学术阅读信息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研究发现“情绪状态”是最容易受到认知评估影响的情感维度,此外,“情绪状态”与“内容知觉”也存在显着影响关系。最后通过探究认知评估因素对学术阅读信息行为的间接影响效果,发现相较于其他认知评估因素,“内容理解程度”对每一种学术阅读信息行为的影响效果都是最高的,这说明大学生在学术阅读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信息行为基本是建立在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基础之上的。根据此次实证研究的结论,本研究分别对大学生、相关培养机构、学术文献信息系统开发者及相关信息服务机构提出建议和对策,从而合理引导大学生学术阅读。

苏兰[6](2018)在《基于研究生视角的大学学术氛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先哲荀子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到涂又光先生的“泡菜理论”,无疑都揭示出了一个道理:一个学校的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所培养学生的素质,办学校实际上就是办一个氛围。对于大学来讲,学术氛围更为重要,其浓郁氛围的培育成为关涉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乃至整个学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论文以作为研究生教育质量建设的重要主体——研究生为切入视角,提出并界定了大学学术氛围的六维度及分析框架,具体包括学术条件、学术训练、学术交流、学术指导、学术评价以及学术传统六个层面。然后,就此设计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通过对579名Y大学研究生的问卷调查,运用spss21.0进行了数据处理,对六维度的重要性与满意度分别进行了描述性、差异性以及优先行动矩阵分析,并结合相关访谈,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其一,学术条件问题,相关硬件设施普遍陈旧,奖助学金覆盖率低,学校对于研究生的学术活动在场所及资金支持上力度不够;其二,学术训练问题,研究生论文撰写质量普遍不高,独立主持或参与科研课题的机会比例少;其三,学术交流问题,研究生参与学校或院系的论坛、报告及讲座的积极性不高、互动不明显。学校在邀请专家来校讲座上不定期也不稳定;其四,学术指导问题,教师在授课内容上,学术前瞻性不够;其五,学术评价问题,学校未能足够重视对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培养,大部分研究生对于学校的年度综合测评以及学业考核方式不满意,研究生自身缺乏对学校既有学术资源的充分利用。针对上述问题,论文提出了培育浓郁大学学术氛围的相关建议:其一,资源层面,完善学术资源的建设,加大科研支助力度;其二,制度层面,把好研究生“入口”质量,考核测评侧重研究性导向;其三,行为层面,建立好朋辈间“传帮带”关系模式,形成定期邀请专家来校讲座传统,教学内容突出学术前沿性。论文的创新点就在于以研究生主体为切入点,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同时丰富了大学学术氛围的内涵,使学术氛围的培育变得更具可操作性与推广性。这不仅拓宽了大学学术氛围的研究视角,加深了人们对学术氛围的学理认知,也有利于为现实中高校的人才培养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沈思[7](2014)在《面向科学研究主题的文本时态特征分析及时间检索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时间是信息空间中很重要的一个维度。大部分的文本中均包含时态信息,这些时态信息在时序文本组织、时间维度的知识挖掘等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将时态信息融入信息检索技术中是搜索引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这一领域主要研究网页中包含的时态信息,尤其关注利用文本排序结果和文本主题聚类中的时态信息,且已在话题追踪、微博检索实时性较高的检索场景中展开了相关的应用研究。研究基于文本时态特征的信息检索技术对于提高搜索引擎的搜索效果、推进Web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目前,对研究主题中的时间信息利用情况,还仅停留在利用文本创建时间、修改时间等阶段,并未很好的利用电子化文本内容中的显式和隐含时间信息,在缺乏对研究主题时间知识的情况下,限定了相关性较高的研究的检索与利用程度。分析并利用文本中的时间特征,不仅有助于在海量文本中快速找出特定时间段内的有效信息,还可以借助文本内容中的时间特征,挖掘出不同的信息平台在潜在趋势上具有时间关联性的的研究主题,并可以从上述研究主题中发现有意义和价值的现象。基于各种模型和算法,结合多种研究方法,使用各类别的信息资源载休,本文完成了具有不同时序变化特点的文档时间特征探究,以及如何将这些特征融入研究主题检索中,探讨如何史好的挖掘和利用检索结果中的时间知识。在引言中说明了开展本研究的背景、意义、创新点、整体流程、文章的整体框架和所使用的资源。在文献综述章节里,围绕着时间信息抽取与语义描述、文本时间特征与知识组织、主题演化分析研究、微博与其他信息载体综合利用研究等研究背景,进行了多角度的相关研究综述。在文本时间特征探究方面,设计了基于语义的文本时间短语抽取算法,并在此丛础上构建了事件与时间的关联关系,在选择了在文本时间特征方面具有典型性的两个信息资源载体-学术期刊库和微博社交平台的数据基础上,针对各载体显性的时间表达式、隐性的时间表达式和相关的时间表达式分布复杂度情况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主要通过利用主题模型LDA和其变体模型labeled-LDA实现了潜层时间标注维度的自动识别和标注,通过选择含有时间词的微博标签进行了相关算法的性能评估。在基于时间的文档检索与分析方面,通过引入了基于时间的文档排列算法,探索针对研究主题的检索应用是如何从时间信息中获益的,并在时间分布上的KL距离算法基础上,发现在时间演化过程中有相似变化趋势的研究主题,并由此提出快速识别研究主题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间点的方法。最后,在前几章对科学文献与微博等不同文档的时间特征的研究基础上,利用动态主题模型和时间分布上的KL距离,将两种具有不同时间演化特点的学术资源文档集合进行主题整合,并利用可视化工具对同一研究主题在不同信息平台潜在时间关联性进行了分析与展示。

詹志华[8](2009)在《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科学史学史以科学史学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探寻中国科学史学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规律,揭示它的未来发展方向。其涉及的范围和内容甚广,包括中国科学史学自身的发生、发展的历史,也包括它与其他学科及社会的关系等。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不仅可以促进科学史学科以及与之相关学科的发展,而且可以唤醒人们对科学史学事业的关注、促进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和融合,甚至还有利于科学的创新。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史学性与对应性相统一的原则、连续性与间断性相统一的原则、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原则、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原则。在方法上,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既要运用到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历史比较法等,还要运用到许多其他的方法,如统计方法、计量方法、移植法、历时分析与移时分析方法,以及具体研究上的分期、分类及其分层研究的方法,等等。中国科学史学,既包括中国大陆地区的科学史学,亦包括中国其他地区的科学史学。论文从史学的角度,对中国大陆地区科学史学的萌芽、开创、初步发展、调整与繁荣以及深入发展等不同的时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论文还从机构、团体、会议、刊物、论着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大陆科学史学的发展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其中在对会议和论着的梳理,又分为综合史、数学史、物理学史、化学史、天文学史、地理学史、生物学史、医学史、农学史、技术史等方面予以分类研究。在此基础上,论文对中国大陆地区科学史学事业的各个领域存在的发展难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台湾地区的科学史学经历了开创、低谷、转机、兴起与繁荣发展等阶段。论文对这几个阶段台湾地区科学史学发展的状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并对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机构、团体、刊物、论着亦进行较为详细梳理与介绍。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论文详细地论述了中国科学史学史与包括中国科学史、中国史学史在内的历史学科,中国哲学与科学哲学,以及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关系,突出其研究的学术价值。论文还阐述了科学史学与科学创新的关系,主要论述了科学史学与科学发现、科技发明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其研究的社会影响。最后,论文把中国科学史学的发展置身于世界背景下,进行重新审视。在对国外科史学发展历程与国外中国科学史学状况进行必要梳理的前提下,探讨它们对中国科学史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并讨论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科学史学的发展问题。

张和春[9](2007)在《氧舱各系统安全性的初步探讨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氧舱使用角度看,氧舱工程安全技术涉及到工艺计、安装、安全操作及治疗中舱室内防火安全等。而伴随来的舱室内环境安全隐患趋势的明显化。如多人氧舱室内环境空气氧浓度偏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排氧工艺流程结构设计有技术的缺陷,排氧工艺主管路在舱室内两端开口式结构,靠舱室内外压差原理进行排氧。供氧呼吸调节器安装不规范,是导致舱室内环境空气氧浓度偏高原因之一。舱室内设置的取样检测点及采样工艺流程与测氧仪整合设计过于简单化。舱室内环境防消静电措施不当;人的

叶成[10](2006)在《化学学科发展综合报告(200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引言(一)化学是承上启下的中心科学在进入了21世纪的今天,人们在谈论科学的发展时指出,"这将是一个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的世纪",那么究竟"化学还有什么用呢?"。诚如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HWKroto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所述,"正是因为21世纪是生命科学和信

二、近期学术会议动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近期学术会议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药注射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1. 中药注射剂的历史和发展
        2. 监管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3. 循证研究助力科学决策
        4. 具有较强科技竞争力的肿瘤用药中药注射剂品种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化药相互作用研究方法的国内外进展
        1. 前言
        2.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3. 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方法
        4. 有望应用于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新方法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
    研究一 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证据综合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三 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
        研究3-1 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评价方法:对前瞻性临床研究设计的概括性评价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研究3-2 中药注射剂与化疗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初探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平台智能协调的大规模动态云资源调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术语、缩写词、符号清单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研究的问题概述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3.1 基于云平台的制造模式
        1.3.2 调度问题建模及求解算法
        1.3.3 动态环境下的调度研究
        1.3.4 机器学习在调度中的应用
    1.4 研究现状总结及问题分析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研究方法
    1.6 本章小结
2 云资源调度问题建模及其求解方法研究
    2.1 云环境中的资源服务模式
        2.1.1 云平台协调的制造资源服务流程
        2.1.2 云资源调度问题分析
    2.2 云资源调度问题数学建模
        2.2.1 云环境中的主要对象形式化表达
        2.2.2 云资源调度问题的主要约束条件
        2.2.3 云资源调度问题的优化目标函数
    2.3 云平台智能协调的动态调度问题求解技术框架
        2.3.1 可行调度生成方案
        2.3.2 基于云平台智能协调的动态调度方法ANNRL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制造工期预估的平台层制造资源智能分配
    3.1 面向制造任务的资源分配问题
        3.1.1 制造资源分配问题的描述与分析
        3.1.2 基于制造工期预估的制造资源分配流程
    3.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制造工期预估模型
        3.2.1 制造工期预估模型的构成
        3.2.2 制造工期预估的前瞻性增强
    3.3 制造工期预估模型的性能检验
        3.3.1 数据采样及其预处理
        3.3.2 制造工期预估模型的性能
        3.3.3 近期任务需求预测的前瞻效果
        3.3.4 制造资源智能分配效果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自适应优先规则的资源供应商层制造任务智能安排
    4.1 面向各制造资源的任务安排问题
        4.1.1 制造任务安排问题的描述与分析
        4.1.2 基于自适应优先规则的制造任务安排流程
    4.2 基于强化学习的自适应优先规则更新模型
        4.2.1 优先规则更新的决策智能体设计
        4.2.2 优先规则更新的决策环境建模
    4.3 自适应优先规则更新模型的性能检验
        4.3.1 数据采样及其预处理
        4.3.2 优先规则更新智能体的性能
        4.3.3 制造任务智能安排效果
    4.4 本章小结
5 云平台仿真环境中的智能协调调度方法性能评估
    5.1 支持智能协调调度的云平台环境仿真设计
        5.1.1 云平台仿真环境的主要组成
        5.1.2 智能协调调度的决策模型训练
        5.1.3 仿真算例数据的生成
        5.1.4 仿真环境中的主要参数设定
    5.2 云平台智能协调调度方法性能评估实验
        5.2.1 云资源调度的参照求解方法
        5.2.2 云资源调度对比实验设计
        5.2.3 平台智能协调的云资源动态调度方法ANNRL性能评估
    5.3 本章小结
6 云平台智能协调调度方法应用
    6.1 应用智能协调调度的云平台原型
        6.1.1 面向云平台协调制造活动的需求分析
        6.1.2 云平台原型的主要功能结构
        6.1.3 云平台原型的主要对象数据模型
    6.2 云平台原型中的智能协调调度示范说明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和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云平台仿真环境中的数据信息
    A.1 自适应优先规则更新模型中的基础启发式优先规则
    A.2 云平台中制造资源供应商数据信息
    A.3 云平台在册的制造资源数据信息
    A.4 云平台中制造需求方用户数据信息
    A.5 云平台中发布的制造项目数据信息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活动和获得的学术成果
    B.1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学术活动
    B.2 发表(录用)的学术论文
    B.3 授权(审查)的软件着作及发明专利

(3)离心压缩机小流量工况下非稳定流动判定与发展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小流量下离心压缩机应用拓展面临的挑战
    1.2 典型非稳定流动现象的研究进展
        1.2.1 失速与喘振理论的发展
        1.2.2 非稳定流动结构特性
        1.2.3 流场参数的动态测试手段
        1.2.4 非稳定流动的数值模拟技术
    1.3 压缩机内非稳定流动的特性研究与应用
        1.3.1 非稳定流动现象的判定
        1.3.2 流动非稳定性的评估
        1.3.3 压缩机扩稳技术的发展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
第二章 离心压缩机内非稳定流动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2.1 实验研究方法
        2.1.1 离心压缩机性能测试
        2.1.2 气动参数动态测量与数据采集
        2.1.3 动态数据分析的常用手段
        2.1.4 研究方法准确性检验与应用分析
    2.2 数值计算方法
        2.2.1 流动控制方程
        2.2.2 湍流模型的选取
        2.2.3 边界条件与收敛准则设定
    2.3 递归定量分析方法
    2.4 动态模式分解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离心压缩机内非稳定流动的实验研究
    3.1 实验离心压缩机的特性参数
    3.2 离心压缩机性能测试结果
    3.3 动态测试结果
        3.3.1 动态数据预处理
        3.3.2 两种典型喘振模式的判定
        3.3.3 轻度喘振期间的动态数据
        3.3.4 深度喘振期间的动态数据
        3.3.5 喘振前的旋转失速信号判定
    3.4 实验数据分析与特征讨论
        3.4.1 流道沿程动态压力波动变化
        3.4.2 不同扩压器叶片安装角下的动态压力特征
        3.4.3 匹配无叶扩压器时的动态压力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离心压缩机内模态失速的判定与特征参数识别
    4.1 经典模态失速模型理论的推导
    4.2 模态失速特征参数的新识别方法
    4.3 模态失速特征参数新识别方法的应用
        4.3.1 典型模态失速信号中的特征提取
        4.3.2 离心压缩机内模态失速的判定与特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离心压缩机内流动非稳定性的判定与评估
    5.1 离心压缩机内失速与喘振的判定
    5.2 流动非稳定性评估指标的建立与检验
        5.2.1 混沌递归特性中的确定性指标提取
        5.2.2 指标在流动非稳定性分析中的实用性检验
    5.3 离心压缩机内非稳定流动的指标量值与评估分析
    5.4 指标对流动非稳定性评估与预测效果的检验
    5.5 指标的应用优势与适用条件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离心压缩机内非稳定流动的数值模拟
    6.1 数值计算模型与条件设置
        6.1.1 多通道数值计算模型的构建
        6.1.2 计算参数与边界条件的设定
    6.2 数值模拟结果与非稳定流动分析
        6.2.1 与实验结果的对比
        6.2.2 非稳定流动结构的数值分析
    6.3 动态模式分解结果与非稳定流动诱因讨论
    6.4 非稳定流动的发展特性讨论
        6.4.1 匹配无叶扩压器时非稳定流动的发展特性
        6.4.2 有叶扩压器中叶片安装角度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4)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地方高校科研管理质量亟待提升
        (二)地方高校科研绩点管理模式需要改进和完善
        (三)地方高校科研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双重体会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一)地方高校
        (二)高校科研
        (三)高校科研质量
        (四)高校科研质量管理
        (五)科研绩点制
        (六)科研绩点银行制
    五、创新之处
        (一)探索了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理论
        (二)改进了“科研绩点”的计算方法
        (三)建立“绩点银行制”的科研质量管理模式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文献计量分析
    二、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内涵与意义研究
    三、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四、关于高校科研质量评价与管理研究
    五、关于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文献研究
    六、文献述评
        (一)关于高校科研管理内容及特征研究
        (二)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研究
        (三)科研质量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理论基础
    一、五大发展理念
    二、人本管理理论
    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第三章 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实施概况及进展
    一、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基本体系
        (一)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主旨
        (二)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
        (三)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功能
    二、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概述
        (一)B大学简介
        (二)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历程
        (三)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效果
    三、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目标设计
        (一)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概述
        (二)关于B大学对学术型教师的目标设计
        (三)关于B大学对教学单位的目标设计
        (四)关于B大学科研绩点的量化评价
    四、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氛围营造
        (一)精神层面加强统一思想
        (二)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五、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保障
        (一)激励措施
        (二)督促举措
        (三)保障制度
第四章 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实施过程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现状调查设计
        (一)调查问卷编制
        (二)调查问卷发放
        (三)调查问卷回收分析
    二、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重数量轻质量问题
        (二)不利于科研团队形成
        (三)存在违背科研规律的现象
        (四)科研全过程管理不到位
        (五)科研环境不理想
        (六)科研与人才培养脱节
        (七)不能持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三、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对科研质量的评价导向不科学
        (二)科研发展定位中功利化追求导向明显
        (三)高校三大职能之间未能协调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和共享发展落实不到位
        (五)科研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低
    四、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的实证分析
        (一)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的灰色关联分析
        (二)B大学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过程的归因分析
第五章 地方高校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
    一、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设计理念
    二、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设计背景
        (一)科研绩点银行生成背景
        (二)科研绩点银行生成过程
    三、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基本目标与存在优势
        (一)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的主要目标
        (二)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的优势分析
    四、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过程设计
        (一)科研绩点银行运行机制设计
        (二)科研绩点银行管理功能设计
第六章 地方高校科研绩点银行制实施策略
    一、明确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绩点类型
        (一)显性科研绩点与隐性科研绩点
        (二)个人科研绩点与集体科研绩点
        (三)岗位科研绩点与自由科研绩点
        (四)普通科研绩点与奖励科研绩点
        (五)元科研绩点
    二、建立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绩点认定规则
        (一)科研工作业绩点认定原则
        (二)科研工作业绩点认定程序
        (三)科研工作业绩点的质量等级确定
        (四)科研工作业绩点的总量计算方法
    三、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组织结构
        (一)科研绩点银行管理委员会
        (二)科研绩点银行专家咨询委员会
        (三)科研绩点银行综合业务中心
        (四)科研绩点银行网络管理中心
    四、实施科研绩点银行的运作管理
        (一)科研绩点银行帐户管理
        (二)科研绩点银行业务类型
        (三)科研绩点银行操作流程
    五、支持科研绩点银行的环境保障
        (一)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业务环境要求
        (二)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管理环境支持
        (三)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信息化环境支持
    六、地方高校科研绩点制银行模式推广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调研问卷
    附录二 :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灰色关联分析调查问卷
    附录三 :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过程的归因分析调查问卷
    附录四 :科研工作业绩点制银行章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大学生学术阅读信息行为中的情感体验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学术阅读信息行为
        1.2.2 情感
    1.3 研究内容与策略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策略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情感研究的相关理论模型
        2.1.1 认知心理学领域相关理论模型
        2.1.1.1 认知—情感过程系统模型(CAPS)
        2.1.1.2 情感评估理论与情感的递归影响模型
        2.1.2 信息行为领域相关理论模型
        2.1.2.1 面向认知情感的信息查寻过程模型
        2.1.2.2 情感负荷理论与社会—生物信息技术模型
    2.2 信息行为研究中的情感数据收集与分析
        2.2.1 情感数据的收集
        2.2.1.1 实验情境下的数据收集
        2.2.1.2 非实验任务的数据收集
        2.2.2 情感数据的分析与划分
        2.2.2.1 单维的方法
        2.2.2.2 多维的方法
    2.3 信息行为中情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2.3.1 环境因素
        2.3.2 个人因素
        2.3.3 信息因素
    2.4 情感与信息行为的影响关系研究
        2.4.1 情感对信息行为的影响
        2.4.2 信息行为对情感的影响
    2.5 学术阅读的相关研究
        2.5.1 学术阅读认知策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5.2 学术阅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5.3 学术阅读情感体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6 相关研究总结
第3章 学术阅读信息行为中的情感体验及其影响机制的扎根编码
    3.1 研究问题
    3.2 访谈资料收集
    3.3 信度和效度检验
        3.3.1 信度检验
        3.3.2 效度检验
    3.4 扎根理论编码
        3.4.1 开放式编码
        3.4.2 主轴编码
        3.4.3 选择式编码
第4章 学术阅读信息行为的情感体验及其影响机制的理论构建
    4.1 认知评估因素
        4.1.1 学术阅读意义评估
        4.1.1.1 个人内在意义评估
        4.1.1.2 社会规范意义评估
        4.1.2 学术阅读条件评估
        4.1.2.1 个人应对潜力评估
        4.1.2.2 外界环境因素评估
        4.1.3 学术阅读内容评估
        4.1.3.1 学术内容质量评估
        4.1.3.2 内容理解程度评估
    4.2 情感反应
        4.2.1 情感倾向
        4.2.2 情绪状态
        4.2.3 内容知觉
    4.3 复合学术阅读信息行为
        4.3.1 浅层学术阅读信息行为
        4.3.1.1 学术阅读文献组织
        4.3.1.2 学术阅读信息查寻
        4.3.1.3 学术阅读信息回避
        4.3.2 深层学术阅读信息行为
        4.3.2.1 学术阅读信息保存
        4.3.2.2 学术阅读信息利用
        4.3.2.3 学术阅读信息交流
    4.4 基于情感影响机制的学术阅读信息行为模型
第5章 基于情感影响机制的学术阅读信息行为模型验证与解释
    5.1 研究问题及假设
    5.2 问卷设计
        5.2.1 样本对象背景信息的收集
        5.2.2 认知评估变量的操作化定义
        5.2.3 情感变量操的作化定义
        5.2.4 行为变量操的作化定义
    5.3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5.3.1 问卷信度
        5.3.2 问卷效度
    5.4 问卷数据收集情况
        5.4.1 样本分布情况
        5.4.2 基本统计分析
        5.4.2.1 大学生学术阅读认知评估基本统计分析
        5.4.2.2 大学生学术阅读情感反应基本统计分析
        5.4.2.2 大学生学术阅读信息行为基本统计分析
    5.5 假设检验
        5.5.1 正态分布检验
        5.5.2 人口统计学特征对学术阅读认知评估、情感反应和信息行为的影响
        5.5.2.1 人口统计学特征对学术阅读认知评估的影响分析
        5.5.2.2 人口统计学特征对学术阅读情感反应的影响分析
        5.5.2.3 人口统计学特征对学术阅读信息行为的影响分析
        5.5.3 学术阅读认知评估与情感反应的相关关系验证
        5.5.4 情感反应与学术阅读信息行为的相关关系验证
        5.5.5 模型的路径分析
第6章 对提高大学生学术阅读能力的建议
    6.1 对大学生的建议
    6.2 对图书馆等相关培养机的建议
    6.3 对文献管理软件设计者的建议
    6.4 对其他社会机构的建议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部分开放式编码过程
附录3 基于语义的情感词汇分类表
附录4 Kracker的情感划分方式
附录5 调查问卷
附录6 变量计算方式
致谢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基于研究生视角的大学学术氛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缘起
        (一)学术氛围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性
        (二)当前大学学术氛围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价值
    三、文献综述
第二章 理论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氛围
        (二)大学学术氛围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社会信息加工理论(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二)群体动力理论(group dynamics theory)
        (三)场域理论(field theory)
    三、学术氛围与人才培养
    四、研究生与学术氛围培育
    五、学术氛围培育
        (一)学术氛围何能培育
        (二)学术氛围何以培育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调研访谈法
    三、研究过程
        (一)基本安排
        (二)问卷的编制
        (三)问卷调查的实施
        (四)访谈调查的实施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学术氛围总体感知满意度分析
    二、不同向度研究生对学术氛围的满意度差异分析
        (一)向度为“性别”的差异分析
        (二)向度为“年级”的差异分析
        (三)向度为“学科”的差异分析
        (四)向度为“录取方式”的差异分析
        (五)向度为“院校类别”的差异分析
    三、相对重要性与感知满意度得分描述性分析
    四、六大维度的相对重要性与感知满意度差距分析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
    一、大学学术氛围优先行动矩阵分析
    二、大学学术氛围提升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术条件问题
        (二)学术训练问题
        (三)学术交流问题
        (四)学术指导问题
        (五)学术评价问题
    三、培育浓郁大学学术氛围的建议
        (一)资源层面
        (二)制度层面
        (三)行为层面
结语
    1.本文的研究结论
    2.本研究创新之处
    3.本研究局限及展望
附录
    1.大学学术氛围调查问卷
    2.访谈提纲
    3.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致谢

(7)面向科学研究主题的文本时态特征分析及时间检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方面的意义
        1.2.2 应用方面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时间信息抽取与语义描述
    2.2 文本时间特征组织与利用
    2.3 基于时间特征的主题演化分析
    2.4 面向科学研究主题的微博文本组织
    2.5 小结
第3章 文本时间特征的知识组织探究
    3.1 面向科学研究主题的时间标注
        3.1.1 相关概念与术语界定
        3.1.2 科学研究主题相关文本的时间信息
    3.2 基于语义的时间表达式自动抽取
        3.2.1 时间短语自动抽取模型构建和抽取应用
        3.2.2 短语抽取模型构建的流程和时间短语的表示
    3.3 时间信息的抽取与事件描述
        3.3.1 事件与时间的关系描述
        3.3.2 模糊时间语义倾向判定探究
        3.3.3 时间事实和事件关系的构建
        3.3.4 应用案例
    3.4 小结
第4章 学术文献和微博的时间特征组织方式探究
    4.1 学术文献的时间信息特征和组织
        4.1.1 学术文献中的时间信息特征
        4.1.2 学术文献的时间特征征统计与分析
        4.1.3 实验与评估
    4.2 学术微博的时间信息特征和组织
        4.2.1 学术微博中的时间信息特征
        4.2.2 学术微博的时间特征统计与分析
        4.2.3 实验与评估
    4.3 小结
第5章 基于文本时间特征的研究主题文档检索研究
    5.1 文档时间特征与研究主题检索
    5.2 对时间词敏感的检索和相关排序模型
        5.2.1 研究主题检索下的对时间词敏感的检索标记
        5.2.2 检索式的隐含时间特征探究
        5.2.3 对时间词敏感研究主题的排序探究
        5.2.4 实验与评估
    5.3 基于时间相似度的检索研究
        5.3.1 时间分布上的KL距离计算
        5.3.2 应用案例
    5.4 小结
第6章 基于时间文档特征的研究主题资源整合研究
    6.1 引例
    6.2 研究主题的资源采集与存储
        6.2.1 数据采集和抓取词汇底表
        6.2.2 数据预处理
    6.3 研究主题资源整合与文本时序信息处理
        6.3.1 文本的时序信息处理流程
        6.3.2 文本的组织与存储结构
        6.3.3 文本时序信息的存储和组织
        6.3.4 文本的组织与时序推理
    6.4 基于时间线方式的研究主题资源整合模式
        6.4.1 面向文本时间特征的研究主题资源概念空间构建
        6.4.2 统一时间维度的研究主题资源整合形式
        6.4.3 统一时间维度的研究主题时间线自动构建
    6.5 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A 相应词表、学术文献语料和计算值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奖励
致谢

(8)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科学史学史及其研究概况 二、中国科学史学史的研究对象 三、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的价值 四、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的方法 五、本文的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大陆地区科学史学史概述 第一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机构和团体选介 第三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会议、刊物选介 第四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论着选介 第五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之展望 第二章
    中国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开创及早期研究 第二节
    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低谷、转机与兴起 第三节
    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建制与繁荣 第三章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相关学科 第一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历史学科 第二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传统哲学 第三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科学哲学 第四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科学社会学 第四章
    科学史学与科学创新 第一节
    科学史学的创新意蕴 第二节
    科学史学与科学发现 第三节
    科学史学与科技发明 第五章
    境外科学史学发展概况 第一节
    国外科学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境外科学史学的组织与会议 第三节
    国外科学史学的文献与刊物 第六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科学史学 第一节
    境外的中国科学史学 第二节
    国外科学史学之借鉴意义 第三节
    中外科学史学交流之途径 第四节
    "全球化"与中国科学史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近期学术会议动态(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D]. 杨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基于平台智能协调的大规模动态云资源调度方法研究[D]. 陈晟恺. 浙江大学, 2020
  • [3]离心压缩机小流量工况下非稳定流动判定与发展特性研究[D]. 薛翔.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D]. 李凤营.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5]大学生学术阅读信息行为中的情感体验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 张可. 西南大学, 2020(01)
  • [6]基于研究生视角的大学学术氛围研究[D]. 苏兰. 云南大学, 2018(01)
  • [7]面向科学研究主题的文本时态特征分析及时间检索研究[D]. 沈思. 南京大学, 2014(05)
  • [8]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D]. 詹志华. 厦门大学, 2009(01)
  • [9]氧舱各系统安全性的初步探讨和研究[A]. 张和春. 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高压氧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7
  • [10]化学学科发展综合报告(2006)[A]. 叶成. 化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2006), 2006

标签:;  ;  ;  ;  ;  

近期学术会议动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