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兔寄生虫病的防治

两种兔寄生虫病的防治

一、两种家兔寄生虫病的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王盛琳[1](2020)在《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技术检测日本血吸虫核酸方法的建立与初步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各种日本血吸虫核酸检测技术的诊断价值,并采用综合评价较高的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技术,建立一种特异、敏感、快捷的日本血吸虫核酸检测方法,并初步评价其应用于感染早期检测的潜在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1990年1月-2019年6月中国知网、万方、ScienceDirect和PubMed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与日本血吸虫核酸检测相关的文献,并结合手工检索和参考文献追溯法以最大程度地保证文章的查全。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纳入符合条件的文献并提取其中相关数据,采用Meta分析法对各种核酸检测技术的诊断价值进行综合评价。选择日本血吸虫Sj28S基因片段为靶序列,应用手工筛选法并辅以Primer Premier 5软件设计引物,进行温度、时间的优化以确定最佳反应条件,构建基于基础反应体系的RPA检测方法。提取日本血吸虫及其他寄生虫基因组DNA评价所建立方法的特异性。评价方法的敏感性,并与PCR和LAMP法的敏感性进行比较。此外,评价方法对血吸虫不同虫期基因组DNA的检出性能。制备血吸虫阳性钉螺及阴性钉螺不同混合比例的DNA样本,评价RPA方法的最低检出混合度和稳定性。建立5条、10条、20条、40条尾蚴梯度感染小鼠的动物模型(不同组别分别简称为“5尾组”、“10尾组”、“20尾组”、“40尾组”),并于感染后第3d、lw、2 w、3 w、4 w、5 w、6 w收集小鼠粪便及血清样本,编号后进行冷冻保存。毛蚴攻击感染钉螺,于感染后第1 d、3 d、5 d、1 w、2w、3w、4w、5w、6w、7w、8w、9w、10 w、11 w分别收集10只钉螺样本,解剖镜检后进行冷冻保存。提取小鼠和钉螺样本的DNA,进行PRA与PCR两种方法的平行检测,综合评价RPA方法检出血吸虫早期感染的效能。结果:Meta分析共纳入19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5篇、英文文献14篇;共24组研究,其中17组研究涉及变温扩增技术与金标准的比较、7组研究涉及等温扩增技术与金标准的比较。文献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所纳入文献总体偏倚较小;Deek漏斗图提示变温扩增技术相关文献可能存在发表偏倚。变温扩增技术各研究之间存在非阂值效应引起的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合并效应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检测日本血吸虫病的综合灵敏度为0.81(95%CI:0.79-0.83)、特异度为0.73(95%CI:0.7]-0.74)、SROC曲线下面积为0.944 3。等温扩增技术各研究之间不存在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合并效应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检测日本血吸虫病的综合灵敏度为 0.96(95%CI:0.94-0.98)、特异度为 0.95(95%CI:0.94-0.97)、SROC 曲线下面积为0.989 9。构建的RPA方法可成功地扩增出日本血吸虫216 bp大小的目的基因片段。RPA的最佳反应条件最终选择为390C、20 min。该方法与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单尾尾蚴感染钉螺、华支睾吸虫、大片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和牛带绦虫及阴性钉螺基因组DNA均无交叉反应。RPA法对于日本血吸虫成虫基因组的最低检出限为100 fg/μl,针对重组质粒的最低检出限为100拷贝/μl,且敏感性高于普通PCR和LAMP法。RPA法对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的基因组DNA样本进行检测,各虫期均能被准确检出。应用建立的RPA方法检测阳性钉螺及阴性钉螺不同混合比例的DNA样本,结果显示,最低检出比例为1:1000。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重复性好且准确性高。动物模型结果显示,RPA法对20尾组小鼠可在第4 w检出粪便DNA阳性,10尾组和40尾组均可在第5 w检出粪便DNA 阳性,5尾组的低感染组仅在第6 w检出阳性。PCR方法对10尾组、20尾组、40尾组小鼠均可在第5 w检出粪便DNA阳性,5尾组仅可在第6 w检出粪便DNA阳性。针对小鼠血清样本的检测结果如下,RPA方法检测5尾组小鼠血清时于第5 w、6 w检出阳性结果,10尾小鼠血清于第2w、4w、6w检出阳性结果,20尾组小鼠血清于第3w、4w、5w、6w检出阳性结果,40尾组小鼠血清于第3d、lw、2 w、4 w、5 w、6 w均检出阳性结果。PCR法检测5尾组、10尾组小鼠血清时未检出阳性结果,20尾组小鼠血清于第4 w检出阳性结果,40尾组于第6 w检出阳性结果。钉螺的试验结果显示,压碎镜检法在感染第6w及之前均未观察到阳性结果,于感染第7w开始观察到血吸虫的子胞蚴结构。压碎镜检法对钉螺每个时间点检出的阳性率分别为:0%、0%、0%、0%、0%、0%、0%、0%、0%、10%、30%、20%、40%、30%;RPA 法的阳性率分别为:80%、60%、50%、60%、40%、60%、60%、50%、20%、20%、80%、50%、50%、50%;PCR 法的阳性率分别为:60%、70%、60%、50%、20%、0%、30%、0%、20%、0%、10%、30%、50%、50%。其中,压碎镜检阳性的钉螺共有13只,经RPA检测结果均为阳性,PCR方法仅将其中9只(69%)检出阳性,未能将镜检阳性钉螺全部检出。结论:变温扩增技术和等温扩增技术均对日本血吸虫病有较高诊断价值,其中等温扩增技术诊断准确性相对更高。本研究应用等温扩增RPA技术构建了一种日本血吸虫核酸检测方法,该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简便快速,有望用于血吸虫感染的快速检测及风险监测,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王青虎[2](2020)在《临沂地区兔球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药物防治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兔球虫病(rabbit coccidiosis)是由艾美耳属(Eimeria)或等孢属(Isospora)球虫寄生于兔的小肠或胆管上皮细胞内所引起的一种家兔最常见的体内寄生虫病。该病分布广、传播快、致死率高,对不同品种、年龄的兔均具有易感性,特别是断奶后至3月龄内的仔兔最易感染,给养兔业造成极大的危害,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公认的兔球虫的种类有11种有效种,11种有效种包括斯氏艾美耳球虫(E.stiedai)、肠艾美耳球(E.intestinalis)、黄艾美耳球虫(E.falvescens)、小型艾美耳球虫(E.exigua)、中型艾美耳球(E.media)、大型艾美耳球虫(E.magna)、穿孔艾美耳球虫(E.perforans)、维氏艾美耳球虫(E.vejdovskyi)、盲肠艾美耳球(E.coecicoia)、梨型艾美耳球虫(E.piriformis)、无残艾美耳球虫(E.irresidua)。为掌握临沂地区兔球虫病的流行病学情况,本试验研究利用饱和食盐水卵囊漂浮法对临沂地区6个兔场采集的450份(每个兔场75份)仔兔新鲜粪便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450份仔兔新鲜粪便中有345份检出球虫卵囊,平均检出率76.67%。(2)此次调查的6个兔场,其球虫卵囊OPG值(每克粪便中卵囊数量)最大的为9.47×104,最小的为0.15×104,说明该地区的养兔场中兔球虫的感染情况处于中度感染或轻度感染。(3)根据卵囊形态特征、内残体、外残体等特征,镜检结果显示:临沂地区6个兔场共检出11种公认艾美耳球虫,且粪样呈混合感染,多为4-6种球虫混合感染。这些结果为该地区养兔生产中球虫病的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为比较3种抗球虫药和药物组合对兔球虫病的预防效果,选用两批共480只,40日龄的健康獭兔,开展试验,试验周期30天;每批分为4组,每组60只仔兔,将氯苯胍(150 mg/kg)、常山碱(100 mg/kg)、氯丙胍+常山碱(80 mg/kg+100 mg/kg)、二硝托胺(125 mg/kg),分别添加到各组饲料中,观察试验兔的临床症状,测定每克粪便卵囊的数量变化,并对每只死亡兔作剖检观察,来判定药物的抗球虫效果。结果表明:(1)仔兔断奶后5天(40日龄)和64日龄左右球虫感染较为严重,为球虫病高发期。(2)处理A组(氯苯胍)与其它组平均增重存在差异显着(P<0.05),平均增重低于其它组;处理B组(氯苯胍+常山碱)与处理C组(常山碱)平均增重存在差异不显着(P>0.05);处理D组(二硝托胺)与其它组平均增重存在差异显着(P<0.05),平均增重高于其它组。(3)药物防治的效果观察显示,二硝托胺对临沂地区兔球虫病防治效果最好,可作为该地区兔球虫防控的首选药物,常山碱可作为次选,氯苯胍暂时不建议使用。

陈程[3](2020)在《一种日本血吸虫病核酸诊断方法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感染引起的、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在78个热带和亚热带国家或地区流行。在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几十年来我国血吸虫病防控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大多数地区人、畜血吸虫病的流行已呈现低流行性和低感染特点,传统的病原学诊断逐渐无法满足现场需求。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一种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便于判断的日本血吸虫病核酸诊断方法。在前期研究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选择G01、F11、E12、H12、G1/3、G7-1、G7-2和G7-3作为候选基因,分别设计引物并以日本血吸虫虫体基因组DNA、BALB/c小鼠基因组DNA和新西兰大白兔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基因扩增,挑选出能特异性从日本血吸虫虫体基因组DNA扩增,但不能从BALB/c小鼠和新西兰大白兔基因组DNA扩增出目的片段的基因。以G01作为诊断靶基因,三个不同感染剂量(10条、40条、100条)的小鼠各10只,在感染后42d提取血浆提核酸为模板,均可扩增得到G01片段。同时以弓形虫、大片形吸虫、前后盘吸虫、住肉孢子虫、旋毛虫、棘球绦虫的虫体基因组DNA为模板对G01进行扩增,均未扩增出目的片段,表明G01基因是一种有诊断潜力的靶基因。对引物、退火温度、模板量、血浆样本量进行优化,最终选取特征峰单一、对应Ct值较小的引物G01-4为检测引物;58℃为退火温度;4μL模板体积(核酸量约为8ng/μL);血浆样本量为200μL的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建立了Real-time PCR诊断方法,该方法的检测下限为0.01 fg。用该方法对感染10条、40条和10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42d的小鼠血浆样本进行检测,敏感性为99.3%(152/153)。检测77份未感染尾蚴的SPF级BALB/c小鼠血浆样本,均未检出阳性,其特异性为100%(77/77)。说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应用建立的Real-time PCR诊断方法对感染10条和4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后不同时间的小鼠血浆样本进行监测。结果显示,感染10条尾蚴的小鼠在感染后7 d、10 d、14 d、18 d、21 d、28d、35 d、42 d后的阳性率分别为:40%(8/20)、60%(12/20)、30%(6/20)、40%(8/20)、20%(4/20)、60%(12/20)、60%(12/20)、95%(19/20)。感染40条尾蚴的小鼠在感染后10 d、14 d、18 d、21 d、28 d、35 d后的阳性率为:25%(2/8)、80%(4/5)、50%(4/8)、40%(2/5)、100%(8/8)、100%(5/5)。感染10条尾蚴的小鼠在感染后42 d的阳性率最高,为95%。感染40条尾蚴的小鼠在感染后28 d全部检出阳性。表明该方法的敏感性与感染度呈正相关。应用建立的Real-time PCR诊断方法对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小鼠经吡喹酮治疗后的疗效考核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感染10条和40条尾蚴的小鼠在给药治疗后6w时全部转为阴性,表明该方法具有疗效考核的潜力。本研究为日本血吸虫病防治提供了一种敏感、特异的诊断技术。

聂福贵[4](2019)在《厚垣普可尼亚菌微胶囊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厚垣普可尼亚菌(Pochonia chlamydosporia)是一种重要的线虫生防菌,属卵寄生性真菌。但目前有关该菌生防制剂的研究不多,尤其是有关其动物寄生虫病生防制剂的报道更是稀少,严重阻碍了这一生防资源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为此,本文将在对厚垣普可尼亚菌最适培养基和批量产孢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对该菌冻干菌粉和微胶囊的制备、制剂的储存稳定性、制剂对动物寄生虫虫卵防控的效果及通过动物消化道的能力进行探索。具体实验结果如下:(1)研究表明,厚垣普可尼亚菌最适活化培养基为PDA固体培养基,最适液体发酵培养基为枸橼酸液体培养基,最适发酵基质为小麦粒;以玉米粒作培养基,分生孢子的最佳产生时间是第4周,厚垣孢子最适产生时间是第5周。(2)利用液固双相发酵法培养了厚垣普可尼亚菌,并进行了微胶囊的研制。结果表明,脱脂奶粉为其最适冻干保护剂,且以10%浓度组保护效果最佳。在制备微胶囊时,对挤压法来说,CaCl2浓度为2.0%,海藻酸钠浓度为1.0%,注射器针头型号为14号针头,制得的微胶囊质量最好,颗粒粒径平均为2.43 mm,包埋率平均为77.5%;对乳化法来说,搅拌速度为400 r/min时最佳;微胶囊的最适储存条件为4℃。(3)厚垣普可尼亚菌对猪蛔虫非感染性虫卵和感染性虫卵都有着明显的侵染作用,28 d时侵染率分别为94.67%和91.33%;首次发现该菌对球虫卵囊也有一定的侵染作用;所得厚垣普可尼亚菌微胶囊能通过家兔消化道并存活。通过研究,确定了厚垣普可尼亚菌不同培养条件下的最适培养基,成功制备了适于实践应用的厚垣普可尼亚菌微胶囊制剂,研究具有较好的实践价值,为今后该菌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对兽医寄生虫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王柳杰[5](2018)在《紫茎泽兰乙醇提取制剂工艺优化、临床试验及毒理学相关研究》文中认为螨病是一种动物体表常见的慢性、接触性寄生虫病,在如今的养殖行业中疥螨科或者痒螨科的螨病寄生最为常见,治疗螨虫病的化学药物在目前临床上占主导地位,化学药物引来的高残留、抗性、对环境危害大等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作为外来物种之一,它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原来产地是美洲的墨西哥,随着人们对这种外来入侵植物的不断深入研究,它虽然对30个以上的国家带来了生态环境危害,但是利用从紫茎泽兰中提取出来的物质却能是很好的杀灭很多农业害虫和畜牧寄生虫,尤其对疥螨病和痒螨病杀灭活性效果好,具有被开发为植物源杀螨剂的巨大潜力。为了开发新型治疗螨虫病的药物制剂,本课题对紫茎泽兰植物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提取出来的药液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得到透皮制剂,并对制剂的安全性、临床杀螨效果、毒理学进行试验研究。结果如下:一、紫茎泽兰乙醇提取工艺研究以杀螨活性成分9-羰基-10,11-去氢泽兰酮(EuptoxA)为测定指标,采用热回流提取法,对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次数、提取时间四个因素进行考察,设计L9(34)正交实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为:紫茎泽兰外用杀螨剂的最佳提取工艺是乙醇的体积分数为95%,料液之比为1:20(g/ml),提取的时间时1h,提取的次数是3次。二、紫茎泽兰制剂皮肤安全性和临床杀螨效果评价采用急性毒性和刺激性试验,评价了紫茎泽兰透皮制剂体外用药的安全性。结果表明:该制剂外用对动物没有急性毒性反应,经过完整皮肤组和破损组皮肤的用药试验,给药72 h后没有出现刺激性。临床杀痒螨和疥螨效果评价试验中,设杀螨透皮剂A、B、C、D组(分别为加氮酮生药含量为1.0g·mL-1、0.5g·mL-1和不加氮酮生药含量为1.0g·mL-1、0.5g·mL-1,涂擦)、伊维菌素E阳性对照组(含伊维菌素0.2mg,注射)和0.9%生理盐水F空白对照组(涂擦),杀螨效果最好的是生药含量为1.0 g·mL-1加氮酮高剂量组。三、紫茎泽兰制剂的急性毒性试验研究将昆明种小白鼠250只分成不同组,通过预试验确定出小白鼠给药剂量的大致范围,然后选取60只,采用灌胃给药的方式进行正式试验,试验在给小白鼠灌药之后,连续观察7d,每天要对小白鼠的中毒反应情况以及死亡情况进行记录,根据寇氏法计算出LD50和95%的可信限。试验结果为:紫茎泽兰透皮制剂的LD50为92.68g/kg,LD50的95%可信限87.02105.15g/kg,能够引起心、肝、脾、肺、肾和肠等病变。四、紫茎泽兰制剂的亚慢性毒性试验研究80只SD大鼠随机分4组,每组20只,通过灌胃的方法对大鼠进行施药,剂量大小分别是:1/10LD50高剂量组、1/25LD50中剂量组、1/50LD50低剂量组与0g/kg体重的对照组,连续灌胃28d。试验期间观察临床状况,称量每周大鼠体重并以此调整灌胃剂量。在试验结束后进行动物血液学指标的测定并进行病理,解剖学观察,同时对每组动物的主要脏器进行湿重称量,根据称量结果来进行脏器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紫茎泽兰外用杀螨制剂对大鼠的生长发育、血液学、脏器指数有性别差异性,对大鼠的总体影响不明显,也没有规律性。

江岸[6](2018)在《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致病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兔痒螨病是由绵羊痒螨(兔亚种)(Psoroptes ovis var.cuniculi)所引起的一种以外耳道内形成卷纸样结痂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接触性慢性传染病,严重者可导致患兔死亡,给养兔业造成巨大损失。化学杀螨药物是当前痒螨病的主要防治手段,但化学药物的耐药性和在肉品中的残留等问题日益凸出,拟寻求新的绿色有效的防控方法。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农林害虫防控的高效、环保的生物杀虫剂。研究证实该昆虫病原真菌可感染绵羊痒螨,但缺乏对动物痒螨病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因此,本研究拟采用市售球孢白僵菌粉剂,从离体和在体试验分析其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致病性,并进一步从螨虫的组织变化、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分析其作用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致病性研究为了研究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是否具有高效的致病性,本部分采用浸渍法评价了四种浓度的球孢白僵菌悬浮液(4.26×109、4.26×108、4.26×107、4.26×106 conidia/mL)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离体杀螨效应;以离体试验筛选出最佳致病的浓度(4.26×109 conidia/mL)、无菌水(阴性对照)对自然患痒螨病的新西兰兔进行喷涂治疗,同时伊维菌素(注射剂)作为阳性对照,评估其临床疗效。离体杀螨结果表明绵羊痒螨(兔亚种)对4种浓度的球孢白僵菌的敏感度不同,呈现出一定的浓度和时间依赖性;9 d内4.26×109个分生孢子/mL的真菌悬浮液的杀螨效应达100%,LT50为2.65 d;从临床治疗试验可见该浓度的球孢白僵菌在3 d内对兔痒螨病的治疗效率达100%,同期治愈率优于伊维菌素注射剂(62.21%),且30 d内无复发。由此可见,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具有较高致病性,可能是一种潜在的防治痒螨病的生物防控药。2.球孢白僵菌对杀灭绵羊痒螨(兔亚种)的作用机理初探为了明确球孢白僵菌杀灭绵羊痒螨(兔亚种)的作用机理,本部分以4.26×109conidia/mL的球孢白僵菌悬浮液浸渍处理绵羊痒螨(兔亚种),收集处理后12d的螨虫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同时采用96孔微量法检测17 d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羧酸酯酶(Car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蛋白水平及qPCR法检测5种酶的mRNA转录水平。结果表明在感染球孢白僵菌第1 d、2 d后痒螨肠腔(LU)结构均被明显破坏,基底膜(MB)和围食膜(MP)断裂脱落,肠道内容物(CI)明显空泡;微量法和qPCR检测发现AchE、GSTs总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SOD、POD则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且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变化。由此可见,绵羊痒螨(兔亚种)的肠道结构对球孢白僵菌最易感,推测球孢白僵菌可能通过影响虫体的肠道消化系统、运动神经系统和能量代谢系统,导致虫体死亡。

刘营营[7](2017)在《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剂的研制及药动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伊维菌素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兽用抗寄生虫药物之一,临床上常被用于防治牛、羊等动物的各种线虫和蜱、螨等各种外寄生虫。现已被制成口服剂、注射剂、胶囊剂、透皮剂、软膏、搽剂、长效控释及缓释剂等多种剂型。目前市场上的透皮剂类、口服类药物持效时间短、需反复多次用药;注射剂类药物费工费时,不适合放牧地区及大型养殖场使用,严重制约着寄生虫病的防控。本研究旨在研制出药效时间长、稳定性好、高效、安全的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吸收剂,解决养殖场给药费时费力的问题。以期为兽医临床防控动物寄生虫病提供方便。1.本研究依据伊维菌素的理化性质,对伊维菌素透皮剂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筛选出合适比例的助溶剂、渗透剂和长效剂,配制伊维菌素含量为0.5%、1.0%、1.5%的三种浓度的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剂,通过观察药物的稳定性,并进行高温试验、冷冻试验、药物析出度试验的测定筛选出稳定性最好的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制剂。通过绘制标准曲线、测定精密度和回收率表明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测定制剂中伊维菌素的含量的方法准确可靠。先后对不同批次间药物的含量和和含水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所有制剂伊维菌素含量和含水量均符合国家要求(2010版中国兽药典)。2.进行三组相同浓度不同体积的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剂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试验,优化伊维菌素在家兔血浆中的含量测定方法。通过标准曲线的绘制、精密度、回收率、检测限和定量限的测定,该方法符合生物样品的分析要求。对家兔外耳廓单次均匀喷洒给药,通过血浆中伊维菌素浓度随时间的数据变化表明,药物可快速经皮肤吸收入血,发挥效应。伊维菌素含量为0.5%、1.0%、1.5%的三种浓度的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剂依次记为1、2、3组,通过PKSolver药动学处理软件对数据分析发现,1、2、3组吸收半衰期分别为0.52、0.35和0.75 d;达峰时间分别为1.47、1.13和1.23 d;峰浓度分别为91.09、37.61和69.53 ng·mL-1;消除半衰期分别为3.55、4.95和4.61 d;平均滞留时间依次为9.995、11.902和6.995 d。药时曲线面积分别为7578.33、5530.75和2542.20 ng·d·mL-1。三组药物在家兔血浆内均符合有吸收一室开放模型,且第2组吸收半衰期和达峰时间最短,平均滞留时间最长,效果最好。综上,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剂在家兔体内的血药浓度变化平稳,释药时间较长,在体内维持有效药物浓度时间长达35 d,有明显的长效作用。3.本试验探究三组相同体积不同浓度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制剂和对照组普通注射剂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试验,选用2中检测方法对血浆中伊维菌素的含量进行测定。通过四组药代动力学试验的测定结果发现,1、2、3、4组吸收半衰期分别为0.81 d、0.52 d、1.02 d和0.12 d;达峰时间分别为1.55 d、0.97 d、1.62 d和0.42 d;峰浓度分别为47.36、72.02和115.3和99.53 ng·mL-1;消除半衰期分别为3.61 d、5.92 d、5.59 d和1.79 d;平均滞留时间为:5.27 d、7.37 d、5.13 d和2.16 d。药时曲线面积分别为1488.70、3081.98、3161.2和480.0ng·d·mL-1。结果表明长效伊维菌素透皮剂单次喷洒家兔外耳廓用药和普通伊维菌素注射剂皮下注射用药均符合有吸收一室开放模型,前者在家兔体内的血药浓度呈缓慢上升趋势且变化平稳,释药时间较长;后者用药后血药浓度先快速上升后又呈直线下降,且消除半衰期短,体内有效药物浓度时间为9 d,而长效伊维菌素透皮剂体内维持有效药物浓度时间长达35 d,且质量浓度为1%的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制剂效果最好。综上所述,本研究研制的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制剂配方符合中国兽药典的要求,通过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测定及药时曲线和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测定,本制剂确有长效作用,且有效药物浓度时间可长达35 d。通过对比伊维菌素含量为0.5%、1.0%、1.5%的三种浓度的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制剂的药物稳定性试验、高温试验、冻融试验和相同浓度不同体积、相同体积不同浓度的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制剂的药代动力学试验探究,均表明1.0%组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制剂为最优浓度。

王玠,余传信,肖迪,赵飞,殷旭仁,宋丽君,沈双,高玒,张建中,何利华,许永良,杨静[8](2015)在《日本血吸虫果糖二磷酸醛缩酶抗体反应模式及诊断价值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血吸虫感染家兔体内抗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果糖二磷酸醛缩酶(Sj FBA)抗体反应的动态变化,评价检测抗Sj FBA抗体IgG用于血吸虫现症感染的诊断与疗效考核价值。方法采用RT-PCR方法从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cDNA中扩增出编码Sj FBA的开放阅读框基因片段,然后亚克隆到表达质粒pET28a(+)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Sj FBA-pET28a。将重组表达质粒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进行诱导表达,经镍螯合胶亲和层析的方法纯化重组Sj FBA蛋白。用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尾蚴感染日本大白兔,6周后用吡喹酮与青蒿琥酯进行治疗,收集感染前和感染后2、4、6周及治疗后2、4、6、8、10、12、14、16周的血样。以重组Sj FBA为包被抗原,建立检测抗Sj FBA抗体IgG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rSj FBA-ELISA),用于检测家兔不同感染阶段血清抗Sj FBA抗体反应模式。分别用5、10、15和20条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尾蚴感染小鼠,收集感染后35d的小鼠血清,采用rSj FBA-ELISA检测抗Sj FBA抗体IgG并观察抗Sj FBA抗体水平与感染度的关系。用rSj FBA-ELISA分别检测血吸虫病患者血清、健康人血清、华支睾吸虫病和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血清,观察该方法用于血吸虫病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使用该方法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的同一血吸虫现症感染患者的配对血清,观察抗Sj FBA抗体IgG检测用于血吸虫病疗效考核的价值。结果血吸虫感染家兔体内抗Sj FBA抗体IgG水平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强,感染6周达到高峰(A450值为1.364),但治疗后抗Sj FBA的抗体则迅速下降,治疗6-8周后抗体水平可下降至阴性阈值(A450值为0.4),而未治疗组则抗体水平则始终保持在高水平,表明家兔体内抗Sj FBA抗体反应呈典型的短寿抗体反应模式。不同感染度小鼠血清抗Sj FBA抗体水平随着感染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呈剂量依赖性关系。检测抗Sj FBA抗体IgG用于血吸虫现症感染诊断的特异性为88.8%,敏感性为82.5%,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8.6%和91.0%;与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的交叉反应率为10%,与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血清的交叉反应率为30%。治愈1年后患者血清中抗Sj FBA的抗体IgG阴转率达100%。结论日本血吸虫Sj FBA在宿主体内诱导短寿抗体反应,应用rSj FBA-ELISA检测抗Sj FBA抗体IgG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具有血吸虫病诊断与疗效考核价值。

陆国,李志荣,向银珍[9](2013)在《杨凌地区家兔球虫种类的初步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陕西杨凌地区的家兔球虫种类进行初步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家兔球虫感染率为100%,且均为混合感染。感染强度OPG最大值为21 875。本次共检出11种家兔艾美耳球虫,即:盲肠艾美耳球虫(Eimeria coecicola)、小型艾美耳球虫(E.exigua)、黄色艾美耳球虫(E.flavescens)、肠艾美耳球虫(E.intestinalis)、无残艾美耳球虫(E.irresidua)、大型艾美耳球虫(E.magna)、松林艾美耳球虫(E.matsubayashii)、中型艾美耳球虫(E.media)、穿孔艾美耳球虫(E.perforans)、梨形艾美耳球虫(E.piriformis)和斯氏艾美耳球虫(E.stiedai),其中穿孔艾美耳球虫和中型艾美耳球虫为优势虫种。

范希萍[10](2013)在《豆状带绦虫不同发育阶段的结构特征及其致病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兔豆状囊尾蚴病呈世界性分布,严重威胁着养兔业的发展,对该病的研究有重要的兽医公共卫生学意义。为明确豆状带绦虫不同发育阶段的结构特点及其致病机理,本研究通过人工感染的方法成功建立了犬豆状带绦虫感染模型和家兔豆状囊尾蚴感染模型,并采用电子显微技术和病理组织学技术等研究方法对豆状带绦虫、六钩蚴及豆状囊尾蚴的超微结构和组织学结构进行了系统观察;同时对家兔感染豆状囊尾蚴后的病理学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与探讨。1)驱虫后的犬人工感染豆状囊尾蚴,发现感染后42d开始排出孕卵节片,收集孕卵节片。感染70d后剖杀犬,收集完整成虫,取头节、颈节、成节和孕节分别制备电镜样品,透射电镜观察;取头节、颈节、成节和孕节制备石蜡切片,分别采用HE常规染色法、Masson氏特殊染色法和Langhan氏特殊染色法染色,光镜观察。结果显示豆状带绦虫的基本结构与猪带绦虫结构相似,而豆状带绦虫小钩芯髓不均质,与猪带绦虫存在差异。2)分离六钩蚴,用人工肠液激活,制备电镜样品,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豆状带绦虫六钩蚴可分为皮质层、皮下层和实质层几部分,基本结构与猪带绦虫六钩蚴结构相似,但小钩基部直径小于端部,芯髓不均质,与猪带绦虫六钩蚴存在差异;在实质层观察到含有9个核的合胞体,其周围的结构与合胞体结构相同,证实了六钩蚴的基本结构由合胞体组成。3)血清学检测豆状囊尾蚴抗体阴性的家兔,人工感染六钩蚴并隔离饲养两个月,取成熟豆状囊尾蚴,采用上述相同方法,观察其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结果显示豆状囊尾蚴与猪囊尾蚴、羊脑多头蚴结构基本相似,但豆状囊尾蚴主要寄生于大网膜和肠系膜表面,肌肉中未发现;另外,在豆状囊尾蚴囊壁上未见微绒毛。表明带科绦虫囊尾蚴的基本结构相似,但存在种间差异。4)血清学检测豆状囊尾蚴抗体阴性的家兔人工感染六钩蚴,根据感染数量将试验动物分为高剂量组(6只)和低剂量组(6只),设对照组(6只)。于感染后第7d、30d和60d分别采取试验组和对照组家兔的肝脏、脾脏、肾脏,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同时,每周耳缘静脉采血,进行血液学检查。结果显示:感染初期,不同试验组家兔的肝脏、脾脏和肾脏均呈急性出血性炎症变化,肝细胞空泡变性,间质可见六钩蚴,肉芽肿初步形成。感染一个月后,可见囊尾蚴移行道,肝细胞严重空泡变性,间质中有未成熟囊尾蚴。感染后期,肝细胞空泡变性和颗粒变性,可见寄生虫性特殊肉芽肿。血液学检查结果显示,试验组家兔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在感染一周后明显高于对照组,一个月后开始下降,感染两个月时基本接近对照组。同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规律为感染一周后明显增多,一个月后继续上升,感染两个月时下降,趋于稳定。

二、两种家兔寄生虫病的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种家兔寄生虫病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技术检测日本血吸虫核酸方法的建立与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血吸虫病流行概况
        1.2 日本血吸虫病诊断技术
        1.3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
    2 研究目标
        2.1 总体目标
        2.2 具体目标
    3 研究内容
        3.1 系统评价各种核酸检测技术对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价值
        3.2 建立一种快速检测日本血吸虫核酸的RPA方法
        3.3 初步评价RPA方法应用于日本血吸虫早期感染检测的效果
    4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不同核酸检测技术对日本血吸虫病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数据提取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的一般特征
        2.2 文献质量评价
        2.3 文献发表偏倚
        2.4 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RPA技术检测日本血吸虫核酸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样本的采集
        1.3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1.4 基因组DNA的提取
        1.5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提取
        1.6 RPA方法的建立
        1.7 RPA方法特异性评价
        1.8 RPA方法敏感性评价
        1.9 日本血吸虫不同虫期基因组DNA的检测
        1.10 混合钉螺样本的检测
        1.11 RPA检测重复性评价
    2 结果
        2.1 RPA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2.2 RPA方法特异性评价
        2.3 RPA方法敏感性评价
        2.4 RPA方法检测日本血吸虫不同虫期样本
        2.5 钉螺混合样本的检测
        2.6 RPA方法的重复性评价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RPA技术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样本效果的初步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材料的采集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1.4 样本DNA的提取
        1.5 RPA方法
        1.6 PCR方法
    2 结果
        2.1 小鼠样本的检测
        2.2 钉螺样本的检测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小结
主要创新点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硕士期间申请专利与发表文章
致谢
附录

(2)临沂地区兔球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药物防治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和符号清单
文献综述
    1.1 兔球虫病基础研究
        1.1.1 兔的主要饲养品种及养殖区域
        1.1.2 我国兔球虫相关研究记载
        1.1.3 兔球虫的病原种类研究
    1.2 兔球虫病的概括
        1.2.1 兔球虫的流行病学特点
        1.2.2 临床症状及解剖特点
        1.2.3 诊断要点
        1.2.4 生产中球虫难控制的主要原因
    1.3 兔抗球虫免疫研究
        1.3.1 兔球虫病的免疫原性相关研究
        1.3.2 兔抗球虫免疫应答机制
    1.4 兔球虫防治
        1.4.1 兔球虫常用药物
        1.4.2 兔球虫疫苗的研发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 引言
2 临沂地区兔球虫的流行病学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调查兔场兔球虫的流行病史
        2.2.2 兔球虫的感染情况
        2.2.3 兔球虫的感染率强度(OPG)
        2.2.4 兔球虫形态学鉴定结果
    2.3 讨论
3 临沂地区兔球虫药物防治试验的疗效观察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动物
        3.1.2 试验药品
        3.1.3 试验方法
        3.1.4 指标的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粪便球虫卵囊检测情况
        3.2.2 死亡统计
        3.2.3 腹泻情况统计
        3.2.4 生长性能统计
        3.2.5 分析
    3.3 讨论
        3.3.1 球虫药物的分类
        3.3.2 合理搭配轮换用药
        3.3.3 三种球虫药物的相关效果研究
        3.3.4 兔球虫病的防控建议
4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一种日本血吸虫病核酸诊断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血吸虫病及血吸虫病诊断的概述
    1.2 血吸虫病的诊断技术
        1.2.1 病原学诊断
        1.2.2 免疫学诊断
        1.2.3 利用核酸进行诊断
第二章 日本血吸虫病核酸诊断目的基因的筛选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生物材料
        2.2.2 仪器设备
        2.2.3 酶和试剂
        2.2.4 试剂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血浆样品、动物组织和日本血吸虫成虫的收集
        2.3.2 DNA提取
        2.3.3 PCR
        2.3.4 交叉反应性
    2.4 结果
        2.4.1 以虫体DNA为模板对候选基因的筛选结果
        2.4.2 以鼠基因组DNA和兔基因组DNA对候选基因的筛选结果
        2.4.3 候选基因的评估
        2.4.4 交叉反应性试验结果
    2.5 讨论
第三章 日本血吸虫病Real-time PCR诊断方法的建立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生物材料
        3.2.2 仪器设备
        3.2.3 酶和试剂
        3.2.4 试剂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血浆样本的收集
        3.3.2 DNA提取
        3.3.3 Real-time PCR条件优化
        3.3.4 Real-time PCR反应的特异性、敏感性和灵敏度
    3.4 结果
    3.5 讨论
第四章 核酸诊断方法对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的连续监测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生物材料
        4.2.2 仪器设备
        4.2.3 酶和试剂
        4.2.4 试剂的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血浆样本的收集
        4.3.2 DNA提取
        4.3.3 Real-time PCR
        4.3.4 虫体计数
        4.3.5 肝脏虫卵计数
    4.4 结果
    4.5 讨论
第五章 核酸诊断方法对日本血吸虫病疗效考核的评估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生物材料
        5.2.2 仪器设备
        5.2.3 酶和试剂
        5.2.4 试剂的配制
    5.3 实验方法
        5.3.1 血浆样本的收集
        5.3.2 DNA提取
        5.3.3 Real-time PCR检测
        5.3.4 虫体计数
        5.3.5 肝脏虫卵计数
    5.4 结果
    5.5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厚垣普可尼亚菌微胶囊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引言
    1 家畜线虫病的防控现状
    2 生防菌-厚垣普可尼业菌概述
        2.1 厚垣普可尼亚菌的分类地位及形态特征
        2.3 厚垣普可尼亚菌的应用
        2.4 厚垣普可尼亚菌发酵生产现状
        2.5 厚垣普可尼亚菌生防制剂的研究进展
    3 微胶囊概述
        3.1 微胶囊作用
        3.2 微胶囊的常用壁材
        3.3 微胶囊的常用制备方法
        3.4 微胶囊制剂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实验研究
    研究一 厚垣普可尼亚菌培养方法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
        1.1.2 仪器与设备
        1.1.3 试剂
        1.1.4 主要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
        1.2 方法
        1.2.1 菌种活化
        1.2.2 厚垣普可尼亚菌生长特性的观察
        1.2.3 厚垣普可尼亚菌固体活化培养基的筛选
        1.2.4 厚垣普可尼亚菌孢子悬液的制备
        1.2.5 厚垣普可尼亚菌液体培养基的筛选
        1.2.6 固体发酵培养基孢子最佳产生时间实验
        1.2.7 液固双相发酵法固体发酵培养基的筛选
        2 结果
        2.1 厚垣普可尼亚菌生长特性的观察结果
        2.2 厚垣普可尼亚菌活化用培养基的筛选结果
        2.3 厚垣普可尼亚菌液体培养基的筛选结果
        2.4 固体发酵培养基中孢子最佳产生时间的实验结果
        2.5 液固双相发酵法固体发酵培养基的筛选结果
        3 讨论与小结
    研究二 厚垣普可尼亚菌微胶囊的研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
        1.1.2 仪器与设备
        1.1.3 试剂
        1.1.4 主要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
        1.2 方法
        1.2.1 厚垣普可尼亚菌微胶囊制备工艺流程图
        1.2.2 厚垣普可尼亚菌的活化
        1.2.3 厚垣普可尼亚菌的转接培养
        1.2.4 厚垣普可尼亚菌的液固双相发酵培养
        1.2.5 厚垣普可尼亚菌分生孢子悬液的制备
        1.2.6 厚垣普可尼亚菌分生孢子真空冷冻干燥保护剂的筛选
        1.2.7 脱脂奶粉最佳浓度的确定
        1.2.8 厚垣普可尼亚菌冻干菌粉的制备
        1.2.9 厚垣普可尼亚菌冻干孢子萌发情况的比较
        1.2.10 挤压法中注射器针头型号的筛选
        1.2.11 挤压法中CaCl_2浓度的优化 331.2.12 挤压法中海藻酸钠浓度的优化
        1.2.13 挤压法制备厚垣普可尼亚菌微胶囊
        1.2.14 乳化法中搅拌速度的优化
        1.2.15 乳化法制备厚垣普可尼亚菌微胶囊
        1.2.16 厚垣普可尼亚菌微胶囊的储存稳定性
        2 结果
        2.1 厚垣普可尼亚菌分生孢子真空冷冻干燥保护剂的筛选结果
        2.2 脱脂奶粉浓度的优化结果
        2.3 厚垣普可尼亚菌冻干菌粉的制备结果
        2.4 厚垣普可尼亚菌冻干孢子萌发情况比较结果
        2.5 挤压法中针头孔径的选择结果
        2.6 挤压法中CaCl_2浓度的优化结果
        2.7 挤压法中海藻酸钠浓度的优化结果
        2.8 挤压法制备厚垣普可尼亚菌微胶囊的结果
        2.9 乳化法中搅拌速度的优化结果
        2.10 厚垣普可尼亚菌微胶囊储存稳定性的检测结果
        3 讨论与小结
    研究三 厚垣普可尼亚菌微胶囊杀虫卵效果及其通过动物消化道能力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与试验动物
        1.1.2 仪器与设备
        1.1.3 主要试剂
        1.1.4 主要溶液及培养基的配制
        1.2 方法
        1.2.1 猪蛔虫虫卵的收集
        1.2.2 球虫卵囊的收集
        1.2.3 厚垣普可尼亚菌对猪蛔虫感染性虫卵侵染作用的研究
        1.2.4 厚垣普可尼亚菌对猪蛔虫非感染性虫卵侵染作用的研究
        1.2.5 厚垣普可尼亚菌对球虫卵囊侵染作用的研究
        1.2.6 厚垣普可尼亚菌微胶囊通过家兔消化道能力的研究
        2 结果
        2.1 厚垣普可尼亚菌对猪蛔虫感染性虫卵侵染效果的研究结果
        2.2 厚垣普可尼亚菌对猪蛔虫非感染性虫卵侵染作用的结果
        2.3 厚垣普可尼亚菌对球虫卵囊侵染作用的结果
        2.4 厚垣普可尼亚菌微胶囊通过家兔消化道能力的研究结果
        3 讨论与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紫茎泽兰乙醇提取制剂工艺优化、临床试验及毒理学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及研究目的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开发简单史
        1.2 植物源杀虫剂的分类
        1.3 植物源杀虫剂的作用机理
    2 植物源杀虫剂的利用
        2.1 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途径
        2.2 植物源杀虫剂的应用
    3 植物源杀虫剂的开发前景
    4 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紫茎泽兰外用杀螨液的生产工艺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试验
        2.2 正交试验
        3 讨论
        3.1 色谱条件
        3.2 提取的溶剂
    第二章 紫茎泽兰透皮制剂皮肤安全性和临床杀螨效果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2.1 皮肤安全性试验
        2.2 临床治疗试验
        2.3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皮肤安全性试验
        3.1.1 皮肤急性毒性试验
        3.1.2 皮肤刺激性试验
        3.2 临床治疗效果
        3.2.1 痒螨病组
        3.2.2 疥螨病组
        4 讨论
        4.1 紫茎泽兰的相关研究
        4.2 辅料剂的选择
    第三章 紫茎泽兰透皮制剂对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动物
        1.1.2 供试药品
        1.1.3 主要试剂
        1.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供试药品的制备
        1.2.2 苦味酸的配制
        1.2.3 预实验
        1.2.4 正式实验
        2 结果
        2.1 预实验
        2.2 正式实验
        2.3 小白鼠中毒症状及死亡小白鼠的解剖病理变化
        3 讨论
        3.1 关于紫茎泽兰植株的毒性研究
        3.2 关于从紫茎泽兰中提取单体的毒性研究
    第四章 紫茎泽兰透皮制剂对大鼠的亚慢性毒性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动物
        1.1.2 供试药品
        1.1.3 主要试剂
        1.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的分组和处理
        2.2 测定指标
        2.2.1 一般症状观察及体重测定
        2.2.2 脏器系数测定
        2.2.3 血常规指标检测
        2.3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临床症状及体重变化
        3.2 对大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3.3 对大鼠血常规的影响
        4 讨论
        4.1 紫茎泽兰叶片对大鼠的毒性作用研究
        4.2 关于紫茎泽兰体中毒性的不确定性研究
第三部分 结论与创新点
    1 结论
    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致病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球孢白僵菌的生物学特性
    2 球孢白僵菌侵染节肢昆虫的作用机理
    3 球孢白僵菌防控螨类的研究进展
        3.1 球孢白僵菌防控农业植物螨的研究进展
        3.2 球孢白僵菌防治动物寄生螨的研究进展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致病性研究
        1 前言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供试螨虫
        2.1.4 供试动物
        2.2 试验方法
        2.2.1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离体致病性
        2.2.1.1 球孢白僵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2.2.1.2 球孢白僵菌的离体致病性测定
        2.2.2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临床疗效评估
        2.2.2.1 试验动物分组
        2.2.2.2 临床治疗处理
        2.2.2.3 螨虫计数与疗效判定
        2.2.3 数据处理
        3 试验结果
        3.1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离体致病性测定
        3.2 半数致死时间(LT50)测定
        3.3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临床疗效评估
        4 分析与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球孢白僵菌杀灭绵羊痒螨(兔亚种)的作用机理初探
        1 前言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供试螨虫
        2.2 试验方法
        2.2.1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内部组织结构的影响
        2.2.1.1 获取痒螨的真菌侵染体
        2.2.1.2 虫体固定
        2.2.1.3 制样与切片
        2.2.1.4 HE染色与封片
        2.2.1.5 镜检
        2.2.2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内环境酶类物质的影响
        2.2.2.1 获取痒螨的真菌侵染体
        2.2.2.2 制备酶源
        2.2.2.3 酶活性测定
        2.2.3 球孢白僵菌对相关酶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
        2.2.3.1 获取痒螨的真菌侵染体
        2.2.3.2 设计引物
        2.2.3.3 虫体总RNA的提取
        2.2.3.4 反转录cDNA模板
        2.2.3.5 相对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3 试验结果
        3.1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内部组织结构的影响
        3.1.1 形态观察
        3.1.2 内部观察
        3.2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内环境酶类物质的影响
        3.2.1 AchE活性测定
        3.2.2 GSTs活性测定
        3.2.3 CarE活性测定
        3.2.4 SOD活性测定
        3.2.5 POD活性测定
        3.3 球孢白僵菌对相关酶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
        3.3.1 虫体总RNA提取结果
        3.3.2 溶解曲线结果
        3.3.3 球孢白僵菌对4种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3.3.1 AchEmRNA转录水平检测
        3.3.3.2 GSTsmRNA转录水平检测
        3.3.3.3 SODmRNA转录水平检测
        3.3.3.4 POD转录水平检测
        4 分析与讨论
        4.1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内部组织结构的影响
        4.2 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酶活力及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
        5 小结
第三部分 结论与创新点
    1 结论
    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附图(一)球孢白僵菌作用绵羊痒螨(兔亚种)1d后虫体组织病理切片
    附图(二)球孢白僵菌作用绵羊痒螨(兔亚种)2d后虫体组织病理切片

(7)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剂的研制及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文献综述
    1 伊维菌素研究背景
        1.1 寄生虫病流行现状
        1.2 阿维菌素类药物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伊维菌素概述
        2.2 伊维菌素结构特点和理化性质
        2.3 伊维菌素代谢特点
        2.4 伊维菌素在动物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2.5 伊维菌素的安全性评价
        2.6 伊维菌素的耐药性
        2.7 伊维菌素的环境毒性
        2.8 检测技术
        2.8.1 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HPLC-UV)
        2.8.2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HPLC-FLD)
        2.8.3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检测法(HPLC-MS)
        2.9 伊维菌素长效制剂研究进展
    3 透皮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3.1 透皮吸收的机理
        3.2 透皮吸收的优点和不足
    4 展望
引言
第一章 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剂的研制及含量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试剂
        1.1.2 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长效伊维菌素透皮吸收剂的研制
        1.2.2 长效伊维菌素透皮剂中伊维菌素含量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长效伊维菌素透皮吸收剂的研制
        2.1.1 溶剂的配比及伊维菌素透皮剂的筛选
        2.1.2 长效伊维菌素透皮剂的制备及配方筛选
        2.2 伊维菌素透皮剂中伊维菌素含量测定结果
        2.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2.2.2 精密度试验
        2.2.4 不同批次间含量测定
        2.2.5 水分测定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章 相同含量不同体积的伊维菌素透皮制剂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试剂
        1.1.2 仪器设备
        1.1.3 试验动物
        1.1.4 试验动物分组及药物用法、用量
        1.2 方法
        1.2.1 标准工作液的配制
        1.2.2 血浆样品处理
        1.2.3 衍生化方法
        1.2.4 HPLC测定条件
        1.3 血浆中伊维菌素含量测定
        1.3.1 色谱图处理结果
        1.3.2 标准曲线的绘制
        1.3.3 日内精密度和回收率
        1.3.4 定量限和检测限的测定
        1.3.5 药时曲线拟合与药物动力学参数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准曲线符合要求
        2.2 精密度试验结果良好
        2.3 定量限和检测限的测定
        2.4 药时曲线拟合与药物动力学参数计算
        2.4.1 血浆中伊维菌素的含量测定结果
        2.4.2 药物时间浓度曲线
        2.4.3 药物动力学参数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相同体积不同含量的伊维菌素透皮制剂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试剂
        1.1.2 仪器设备
        1.1.3 试验动物
        1.1.4 试验动物分组
        1.1.5 试验动物喂药及用法、用量
        1.2 方法
        1.2.1 标准工作液的配制
        1.2.2 血浆样品处理
        1.2.3 衍生化方法
        1.2.4 HPLC测定条件
        1.3 血浆中伊维菌素含量测定
        1.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1.3.2 日内精密度和回收率
        1.3.3 定量限和检测限的测定
        1.3.4 药时曲线拟合与药物动力学参数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准曲线符合要求
        2.2 精密度试验结果良好
        2.3 定量限和检测限的测定
        2.4 药时曲线拟合与药物动力学参数计算
        2.4.1 血浆中伊维菌素的含量测定结果
        2.4.2 药物时间浓度曲线
        2.4.2 药物动力学参数
    3 结论与讨论
全文结论和创新点
    1 全文结论
    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ABSTRACT

(8)日本血吸虫果糖二磷酸醛缩酶抗体反应模式及诊断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方法
结果
    1重组FBA蛋白的表达
    2家兔体内抗Sj FBA抗体反应模式
    3肝脏虫卵肉芽肿及血清抗Sj FBA抗体水平与血吸虫感染度的相关性
    4抗Sj FBA抗体IgG检测的临床诊断价值
    5血吸虫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抗rSj FBA抗体IgG水平变化
讨论

(9)杨凌地区家兔球虫种类的初步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仪器
        1.1.2器皿
        1.1.3试剂
    1.2方法
        1.2.1样品来源及动物分组
        1.2.2样品采集与处理
        1.2.3饱和盐水漂浮法测定感染率
        1.2.4 司陶尔法 (Stoll’s method) 测定感染强度OPG值
    1.3家兔球虫种类鉴定
        1.3.1卵囊的收集
        1.3.2卵囊的培养
        1.3.3卵囊的鉴定
2结果
    2.1感染率
    2.2感染强度
    2.3各种球虫感染比例
    2.4各种球虫卵囊形态描述
        2.4.1盲肠艾美耳球虫
        2.4.2小型艾美耳球虫
        2.4.3黄色艾美耳球虫
        2.4.4肠艾美耳球虫
        2.4.5无残艾美耳球虫
        2.4.6大型艾美耳球虫
        2.4.7松林艾美尔球虫
        2.4.8中型艾美耳球虫
        2.4.9穿孔艾美耳球虫
        2.4.10梨形艾美耳球虫
        2.4.11斯氏艾美耳球虫
    2.5讨论
        2.5.1球虫感染率结果分析
        2.5.2感染强度结果分析
        2.5.3家兔球虫种类分析
        2.5.4家兔球虫病的防治

(10)豆状带绦虫不同发育阶段的结构特征及其致病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带科绦虫不同发育阶段的结构研究进展
        1 猪带绦虫及其幼虫的结构特点
        1.1 猪带绦虫及六钩蚴的结构特点
        1.2 猪囊尾蚴的结构特点
        2 牛带绦虫及其幼虫的结构特点
        2.1 牛带绦虫与六钩蚴结构特点
        2.2 牛囊尾蚴的结构特点
        3 豆状带绦虫的结构特点
        3.1 豆状带绦虫的结构
        3.1.1 豆状带绦虫的组织结构
        3.1.2 豆状带绦虫的超微结构
        3.2 豆状囊尾蚴的结构
        3.2.1 豆状囊尾蚴的组织结构
        3.2.2 豆状囊尾蚴的超微结构
        3.3 六钩蚴的结构
        3.3.1 六钩蚴的小钩
        3.3.2 六钩蚴的肌肉系统
        3.3.3 六钩蚴的破壳与侵袭
    第二章 囊尾蚴病的研究进展
        1 猪囊尾蚴病概述
        2 牛囊尾蚴病概述
        3 兔豆状囊尾蚴病概述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豆状带绦虫及其六钩蚴结构的观察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设备
        1.2 试剂
        1.3 试验方法
        1.3.1 动物模型建立与样品采集
        1.3.2 电镜样品的制备与观察
        1.3.3 石蜡切片的制备与观察
        2 结果
        2.1 豆状带绦虫的超微结构
        2.1.1 头节
        2.1.2 颈节
        2.1.3 成节
        2.1.4 孕节
        2.2 豆状带绦虫六钩蚴的超微结构
        2.2.1 六钩蚴的外膜
        2.2.3 六钩蚴的小钩
        2.3 豆状带绦虫的组织结构
        2.3.1 头节
        2.3.2 颈节
        2.3.3 成节
        2.3.4 孕节
        3 讨论
        3.1 成虫的超微结构
        3.2 六钩蚴的超微结构
        3.3 成虫的组织结构
        4 小结
        附图 1:豆状带绦虫及其六钩蚴结构
    第二章 兔豆状囊尾蚴结构的观察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设备
        1.2 试剂
        1.3 实验方法
        1.3.1 动物模型建立与样品采集
        1.3.2 电镜样品的制备与观察
        1.3.3 石蜡切片的制作与观察
        2 结果
        2.1 豆状囊尾蚴的超微结构
        2.1.1 头节
        2.1.2 颈节
        2.1.3 囊壁
        2.2 豆状囊尾蚴的组织结构
        2.2.1 囊壁
        2.2.2 囊腔
        2.2.3 虫体
        3 讨论
        3.1 豆状囊尾蚴的超微结构
        3.1.1 囊壁
        3.1.2 虫体
        3.2 豆状囊尾蚴的组织结构
        3.2.1 囊壁
        3.2.2 虫体
        4 小结
        附图 2:兔豆状囊尾蚴结构
    第三章 家兔实验性豆状囊尾蚴病不同感染时期病变规律的研究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设备
        1.2 实验动物
        1.3 建立感染模型
        1.4 样品采集
        1.5 切片制备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
        2.2 病理学变化
        2.2.1 大体剖检变化
        2.2.2 病理组织学变化
        3 讨论
        3.1 感染方法
        3.2 临床症状
        3.3 实质器官的病理变化
        4 小结
        附图 3:家兔人工感染豆状囊尾蚴后病理组织学变化
    第四章 家兔实验性豆状囊尾蚴病不同感染时期的血液病理学研究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与设备
        1.2 实验动物
        1.3 建立感染模型
        1.4 病料采集
        2 结果
        2.1 中性粒细胞的变化结果
        2.2 淋巴细胞的变化结果
        2.3 单核细胞的变化结果
        2.4 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结果
        3 讨论
        3.1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2.1 中性粒细胞的变化
        3.2.2 淋巴细胞的变化
        3.2.3 单核细胞的变化
        3.2.4 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
        4 小结
结论
附件 1 透射电镜超薄切片的制作方法
附件 2 石蜡切片的制作方法
附件 3 HE.染色法
附件 4 MASSON 氏三色染色法
附件 5 LANGHAN 氏碘染色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四、两种家兔寄生虫病的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技术检测日本血吸虫核酸方法的建立与初步评价[D]. 王盛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
  • [2]临沂地区兔球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药物防治的效果观察[D]. 王青虎.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3]一种日本血吸虫病核酸诊断方法的建立[D]. 陈程.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4]厚垣普可尼亚菌微胶囊的研制[D]. 聂福贵.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
  • [5]紫茎泽兰乙醇提取制剂工艺优化、临床试验及毒理学相关研究[D]. 王柳杰.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6]球孢白僵菌对绵羊痒螨(兔亚种)的致病性评价[D]. 江岸.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7]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剂的研制及药动学研究[D]. 刘营营.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5)
  • [8]日本血吸虫果糖二磷酸醛缩酶抗体反应模式及诊断价值的研究[J]. 王玠,余传信,肖迪,赵飞,殷旭仁,宋丽君,沈双,高玒,张建中,何利华,许永良,杨静.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5(03)
  • [9]杨凌地区家兔球虫种类的初步调查[J]. 陆国,李志荣,向银珍. 新疆畜牧业, 2013(09)
  • [10]豆状带绦虫不同发育阶段的结构特征及其致病机理的研究[D]. 范希萍. 甘肃农业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两种兔寄生虫病的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