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丹散治疗脊髓损伤20例

马丹散治疗脊髓损伤20例

一、马丹散治疗脊髓损伤20例(论文文献综述)

谢谨[1](2014)在《电针联合磁刺激治疗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脊髓AQP-4、MCP-1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1.观察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和给予电针联合磁刺激后对脊髓组织含水量和炎症的变化,探讨电针和磁刺激对脊髓水肿和炎症反应的影响;2.观察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脊髓中AQP-4和MCP-1分布及表达量的变化;3.进一步观察电针结合磁刺激后AQP-4和MCP-1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电针结合磁刺激通过调控AQP-4和MCP-1表达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 (SD)大鼠50只,体重200±25g,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分为电针组、正常组、磁刺激组、模型组和联合治疗组。造模方法:利用重物坠落打击方法制作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大鼠以10%水合氯醛按4ml/kg腹腔注射麻醉成功后,将其固定于手术操作台上,背部脱毛备皮消毒,根据浮肋连接的第13椎体作为定位的骨性标志,以此为标志向上数3个胸椎来确定T8棘突的位置,以T8棘突为中心,取后正中线做一纵切口,约3cm,暴露T6-T10椎体,咬除T8棘突和两侧椎板,充分暴露硬脊膜,将10g砝码从3cm高处自由落体撞击停留于硬脊膜上自制的长度和直径均为2mm的探针上,大鼠双下肢及躯体回缩扑动,鼠尾出现痉挛性摆动,示造模成功。正常组和模型组不给予治疗。电针组选取“关元”穴进行电针刺激,选用疏密波,频率2/15Hz,强度lmA,每次20min,每天1次,共治疗10天。磁刺激组在大鼠骶骨处皮肤(刺激S1-S4神经根)上放置直径为40mm的圆形线圈,频率0.5Hz,70%的最大输出强度,每次给予30个刺激冲动,分次完成,每两次刺激中间间隔2分钟,每天治疗1次,共治疗10天。联合治疗组采用电针结合磁刺激治疗,治疗方法、频率、时间同电针组和磁刺激组。治疗结束,用4%多聚甲醛溶液进行心脏灌注内固定,取出的脊髓组织放入4%的多聚甲醛溶液中固定48小时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中AQP-4和MCP-1阳性细胞数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脊髓AQP-4、MCP-1阳性表达密度显着增强,即AQP-4、MCP-1蛋白表达显着增加,与正常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组、磁刺激组和联合治疗组大鼠脊髓AQP-4、MCP-1阳性表达密度也明显增强,即AQP-4、MCP-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与正常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组、磁刺激组和联合治疗组大鼠脊髓AQP-4、MCP-1阳性表达密度显着减弱,即AQP-4、MCP-1蛋白表达显着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组和磁刺激组大鼠脊髓AQP-4、MCP-1阳性表达密度显着增强,即AQP-4、MCP-1蛋白表达显着增加,与联合治疗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组与磁刺激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及磁刺激治疗均能显着降低脊髓损伤后AQP-4、MCP-1含量,减轻脊髓炎症水肿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脊髓的继发性损伤,电针结合磁刺激治疗效果优于单纯治疗。

陈臣[2](2014)在《枳壳甘草汤对前脊髓综合征运动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采用在McBride经典模型制备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杠杆原理制备大鼠T13前脊髓综合征模型。评价我院龚老(龚正丰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全国师承制导师之一,按照“大成汤”的配伍原则,结合其数十年临床遣方用药经验)拟方“枳壳甘草汤”对损伤节段脊髓组织中SOD、MDA的表达以及血清中6-酮前列环素(6-Keto-PGF1α)和血栓素B2(TXB2)含量的影响,探讨“枳壳甘草汤”优化组方前脊髓综合征模型的治疗疗效及发生机制。方法:1.取108只雄性SD大鼠,适应环境三天,96只在McBride经典模型制备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杠杆原理制备大鼠T13前脊髓综合征模型。随机分为8组(n=12),即模型组、阳性药(甲基强的松龙)组、中药组方(1、2、3、4、5、6)组;余12只为假手术组(操作与造模法相同,但勿用持针器咬去T13椎弓根、横突)。分组后开始给药,中药组方各组灌胃均以10ml/kg体积灌胃1.0g生药/ml的设计均匀枳壳甘草汤的配比方,即剂量为10g生药/kg,阳性药组以10ml/kg体积腹腔注射9mg/ml甲基强的松龙,即剂量为90mg/kg,模型及假手术组灌胃同体积的新鲜蒸馏水,连续给药14天,每天1次。于造模后3h,1、3、7、14d的时间点分别采用BBB(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评分、CBS (comblna behavior score, CBS)评分方法,对各组试验动物进行运动、神经功能评分。2.取60只雄性SD大鼠,适应环境三天,45只参考文献在McBride经典模型制备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杠杆原理制备大鼠T13前脊髓综合征模型。造模后60min后(动物全部苏醒),随机分为3组(n=15),即模型组、阳性药(甲基强的松龙)组、中药优化组方组;余15只为假手术组(操作与造模法相同,但勿用持针器咬去T13椎弓根、横突)。分组后开始给药,中药各组灌胃均以10ml/kg体积灌胃1.0g生药/ml的中药优化组方,即剂量为10g生药/kg,阳性药组以10ml/kg体积腹腔注射9mg/ml甲基强的松龙,即剂量为90mg/kg,模型及假手术组灌胃同体积的新鲜蒸馏水,连续给药28天,每天1次。术后3、14、28d不同时点采用BBB评分表对试验动物进行运动功能评分;术后3、14、28d各组取5只大鼠,相同时点取同节段脊髓组织,一半采用HE等染色技术对切片进行病理观察;一半以比色法检测SOD及氧自由基降解主要产物MDA含量;相同时点取大鼠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6-酮前列环素(6-Keto-PGF1α)及血栓素B2(TXB2)的浓度。结果:1.前脊髓综合征模型组(即各治疗组)动物的BBB评分均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其中阳性药(甲基强的松龙)组和中药组方4治疗组在每个观察点上升的幅度均较其它治疗组大。在造模后第3、7、14d,阳性药治疗组、中药组方4治疗组大鼠的BBB评分均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造模后第7、14d,中药组方2、3治疗组评分也显着高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2组BBB评分均值均低于中药组方4治疗组。提示中药组方4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其它各中药组方治疗组。前脊髓综合征模型组(即各治疗组)动物的CBS评分均随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其中阳性药组和中药组方4治疗组在每个观察点下降的幅度较其它治疗组大。在造模后第7、14d,阳性药(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中药组方4治疗组大鼠的CBS评分均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造模后第14d,中药组方2治疗组评分也显着高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其CBS评分均值均低于中药组方4治疗组。提示中药组方4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其它各中药组方治疗组。2.在造模后第3、14、28d,阳性药治疗组、中药组方4治疗组大鼠的BBB评分均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药组方4对脊髓损伤引起的运动功能损伤的保护效应重复稳定至治疗28天,进一步说明能促进脊髓损伤的修复。枳壳甘草汤优化方从造模后3、14、28d脊髓病理组织学观察脊髓形态变化,灰质部神经细胞数量变化,神经细胞形态学改变,脊髓空洞,胶质疤痕形成等各方面评判结果比相同时间点的模型对照组来说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和好转。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造模后3、14、28d损伤脊髓组织SOD含量降低,MDA含量升高,且有显着性差异(P<0.05)。阳性药组与模型组比较:造模后3、14d损伤脊髓组织SOD含量升高,且有显着性差异(P<0.05),造模后28d损伤脊髓组织SOD含量降升高,无显着性差异(P>0.05);造模后3、14、28d损伤脊髓组织MDA含量降低,无显着性差异(P>0.05)。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造模后3d损伤脊髓组织SOD含量降升高,无显着性差异(P>0.05),造模后14、28d损伤脊髓组织SOD含量降升高,且有显着性差异(P<0.05);造模后3、14、28d损伤脊髓组织MDA含量降低,无显着性差异(P>0.05)。由此提示,枳壳甘草汤优化方组损伤脊髓组织SOD含量随着药物介入时间的延迟而逐步增高,而MDA含量随着药物介入时间的延迟而逐步降低,其中枳壳甘草汤优化方组14、28d介入时间点对SOD含量增高较同时段模型组作用比较明显。造模后3、14、28d,与同时段假手术对照组相比,模型组6-Keto-PGF1α水平显着降低,TXB2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药与模型组相比较:造模后3、14、28d6-Keto-PGF1水平升高,其中造模后14d6-Keto-PGF1α水平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3、14、28d TXB2水平降低,其中造模后14d TXB2水平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模型组相比较:造模后3、14、28d6-Keto-PGF1α水平升高,其中造模后14d6-Keto-PGF1α水平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3、14、28d TXB2水平降低,其中造模后14、28d TXB2水平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枳壳甘草汤优化方组前脊髓损伤综合症大鼠血浆中6-Keto-PGF1。药物介入3、14、28d时间点均增高,其中14d介入时间点对6-Keto-PGF1α含量增高较同时段模型组作用比较明显。而大鼠血浆中TXB2含量随着药物介入时间的延迟而逐步降低,其中14、28d介入时间点对TXB2含量增高较同时段模型组作用比较明显。结论:1.枳壳甘草汤优化方(中药组方4:枳壳20g;甘草5g;当归25g;莪术10g;大黄30g;芒硝15g)对脊髓损伤引起的运动、神经功能损伤有保护效应,能促进脊髓损伤的修复。可以作为实际药效最佳剂量配比进行枳壳甘草汤的可能机理的研究。2.枳壳甘草汤优化方治疗有效改善脊髓病理组织学病变;一方面可以提高脊髓损伤大鼠损伤脊髓组织SOD含量,降低损伤脊髓组织MDA含量;另一方面降低脊髓损伤大鼠血浆中TXB2水平,升高6-Keto-PGF1α水平,表明枳壳甘草汤优化方对血管内皮组织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且能有效恢复前列环素酶合成功能,从而使TXB2和6-Keto-PGF1α达到平衡,从而降低急性脊髓损伤后的继发性损伤,增强脊髓组织的修复,保护损伤的脊髓组织,这可能是枳壳甘草汤优化方对脊髓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二。并且枳壳甘草汤优化方对于前脊髓综合征继发性脊髓损伤的持续治疗效果较为明显。

罗俊普[3](2013)在《黄芪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黄芪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影响,初步探讨黄芪在临床上对脊髓损伤的疗效,为发挥中医药治疗脊髓损伤的优势提供理论依据及指导。方法实验采用雌性SD大鼠108只。随机分为单纯SCI组(A组,n=36)、黄芪组(B组,n=36)、甲基强的松龙组(C组,n=36)。各组均以改良的Allen’s法以10g×6cm力撞击脊髓,制备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A组造模成功后立即给予腹腔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作对照;B和C组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黄芪注射液、甲基强的松龙干预治疗。每组大鼠分别于术后当天、术后1d、3d、7d、28d进行BBB评分;于术前1d、术后1d、7d、28d对每组大鼠行体感诱发电位检测;于术后1d、3d、7d、28d,取血离心,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SOD活性变化;于术后1d、3d、7d、28d四个时间点观察伤段脊髓的组织学改变(HE染色)及GFAP免疫组化情况。所有数据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严格筛选2011年6月至2012年8月符合病例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的患者共62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32例)和对照组(B组=30人),两组病人均为胸腰椎骨折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患者。B组给予激素、脱水等常规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于治疗前及治疗28d后,用ASIA评估标准评分。所得数据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行为学评分:脊髓损伤后,大鼠双后肢BBB评分明显下降,伤后当天评分皆为0,前3天内,A、B、C三组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大鼠双后肢运动功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恢复。黄芪治疗后28d,B组与A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MP治疗后7d、28d,C组与A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2、感觉诱发电位:脊髓损伤后,大鼠双后肢感觉诱发电位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明显降低,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潜伏期及波幅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恢复。伤后1d-7d,B组潜伏期与A组比较无差异(P>0.05),伤后28d,较A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伤后7d、28d,B、C组波幅较A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B组波幅较C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3、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测定:脊髓损伤后,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明显降低,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会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伤后1d、3d、7d、28d,B、C组的S0D活性与A组SOD的活性均有差差性(P<0.05)。伤后1d、3d,B组与C组间无明显差异,伤后7d、28d有显着性差异(P<0.05)。4、病理组织学:脊髓损伤后,星型胶质细胞明显活化增殖,GFAP的表达明显上调;黄芪注射液及甲基强的松龙干预后,GFAP的表达减缓(P<0.05),减少了胶质瘢痕的形成,在伤后3d、7d,B、C组GFAP的表达程度有明显差异(P<0.05)。21天后,所有患者的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A、B两组在触觉评分和痛觉评分改善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在运动评分及ASIA等级上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黄芪能早期缓解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下降,抑制脊髓损伤后的脂质过氧化反应,改善微循环,从而发挥脊髓保护作用;2、黄芪能减缓GFAP (?)内表达,从而减少胶质疤痕形成,促进脊髓损伤后期脊髓神经功能恢复;3、黄芪可促进大鼠行为学及神经电功能的改善,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4、黄芪有助于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洪丽莉[4](2008)在《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的胃肠动力障碍及其电针调整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研究脊髓损伤后大鼠的胃肠动力的改变,初步探讨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可能的发病机理。2通过检测电针足三里前后胃内核素残留率、小肠推进率以及脑肠肽、脑肠肽受体、NOS等的改变,了解电针对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调整作用,推断电针作用的可能途径和机制。方法:1脊髓损伤模型建立:用WD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采用BBB评分法,选择BBB评分0分的大鼠为造模成功。2大鼠的运动能力评定:采用改良后CBS法进行动物运动行为评分,观察指标包括开放空间运动能力、脚趾伸展、触地反射、回缩反射、翻正反射、斜板试验。并且对大鼠双后肢的运动功能观察,采用BBB评分。3分组:随机分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非经非穴组、电针治疗组和莫沙比利治疗组。①正常对照组:对正常的大鼠,每日固定30 min,但不行电针刺,连续14天。②模型对照组: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每日固定30min,但不行电针刺,连续14天。③非经非穴组: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每日电针治疗(选“足三里”穴旁0.5 cm处,频率、强度同(3)组)30 min,连续14天。④电针治疗组: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每日电针足三里治疗30min,连续14天。(穴位选双侧足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穴)。⑤莫沙比利治疗组: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每日给予莫沙比利灌胃,连续14天。4取穴和针刺方法:“足三里”穴,根据中国针灸学会实验针灸研究会指定的“动物针灸穴位图谱”选取双侧足三里穴(在大鼠膝关节后外侧,腓骨小头下约5mm处)。大鼠清醒固定,各电针组动物均在造模成功后一周开始针刺,足三里穴直刺7mm,连接胃肠促动型医用数码电针治疗仪,参数选为:连续波,电针频率为3Hz,强度为2-3mA,针刺30min,每天1次。5胃排空和小肠推进比的检测:各组大鼠于造模后第7天和第21天时,随机抽取10只大鼠,每组灌服混有99m碍-二乙三胺五乙酸(99mTc-DTPA)0.05毫居(mCi)/10g和少量亚甲兰的营养性半固体糊标准餐20ml/kg,胃内核素残留率(%)=(胃内核素残留值/基准值)×100%,小肠推进比(%)=(幽门括约肌至色素前端的距离(cm)/幽门括约肌至回盲部的距离(cm))×100%。6脊髓组织病理观察:于造模后第1,7天,正常组和造模组随机抽取3只大鼠处死,以T12为中心取长约1.0cm脊髓,以4%多聚甲醛固定24小时后,常规石蜡包埋,连续切片,片厚5μm,备用,行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形态学变化。7胃动素、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和生长抑素的测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血浆、血清及组织标本在测定前混匀,4℃1500转/min离心15分钟,取上清液测定胃动素、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和生长抑素的含量。8一氧化氮合酶的检测:于造模后第3周,大鼠处死,取1cm胃窦和十二指肠组织,于4.0%多聚甲醛中固定,包埋,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胃肠组织iNOS蛋白的表达,采用SABC(Strept Avidin-Biotin Complex,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法检测;并用RT-PCR测定胃窦和小肠组织iNOS mRNA的表达。9 MTLRmRNA和SSR mRNA表达:采用RT-PCR测定MTLR mRNA和SSRmRNA表达,用多媒体凝胶成像分析系统计算各样本PCR产物的光密度值。计算各样本MTL-R1A mRNA及SSTR2 mRNA与内参β-actin mRNA PCR产物的积分光密度比值,比值的高低反映了MTL-R1A mRNA及SSTR2 mRNA在样本中表达量的多少。结果:1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各组大鼠CBS评分结果:正常组的大鼠脊髓神经的运动功能正常,模型组大鼠双后肢软瘫,肌张力低,损伤平面以下各种反射不同程度的减弱或消失,第造模后第7天和第21天,CBS评分与正常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降低,P<0.01。2大鼠胃内残留率和小肠推进比:实验1周后,即造模后,脊髓损伤模型各组,与正常组相比胃内残留率和小肠推进比均有显着差异(P<0.01);经过电针治疗后,即实验3周后,模型组胃内残留率仍比正常组明显增加(P<0.01),而电针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3周后,小肠推进比模型组较正常组仍明显减少(P<0.01),而电针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电针组在电针治疗前后胃内残留率和小肠推进比有显着差异(P<0.01)。3脊髓组织形态学变化:正常组术后24h脊髓HE染色结果正常;而模型组损伤后24h:HE染色可见损伤区及邻近区域脊髓组织丧失正常的结构,有明显的组织破坏、坏死、空泡形成。灰、白质内明显可见大量、弥散的红细胞。损伤后1周:损伤区及邻近区域脊髓丧失正常结构,灰、白质内可见到脊髓液化坏死,形成空泡,灰、白质内出血消失。同时有大量的炎性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排列紊乱,神经元极少见到。4胃动素、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和生长抑素的测定结果:①脊髓损伤可使大鼠血液及组织中的MTL含量降低;电针组可使大鼠血液和胃窦组织和十二指肠组织中MTL含量明显上升,作用与西药组的作用相当。②脊髓损伤可使大鼠血液及胃窦和十二指肠组织中的GAS含量明显降低,而电针组可明显增加血液中的GAS含量,而对胃窦和十二指肠组织中的GAS含量变化作用不明显。③脊髓损伤可使大鼠血液及胃肠组织中的VIP含量升高。电针足三里能降低血液及胃窦组织中VIP含量,对十二指肠中VIP含量增高作用不明显;与莫沙比利相比较,电针足三里对胃窦组织的作用优于莫沙比利。④脊髓损伤后大鼠血液及组织中的SS含量升高。电针足三里能降低血液及胃窦和十二指肠组织中SS含量,作用相当于莫沙比利。5脊髓损伤大鼠NOS的改变和电针的调整作用:①iNOS在胃和小肠组织中的表达:在正常组中,iNOS在胃黏膜上皮细胞浆中少量表达,而在模型组和穴旁组中,iNOS在胃黏膜的表达较正常明显增加(P<0.01),治疗后,电针组和西药组明显减少(P<0.01);模型组和穴旁组与正常组比较iNOS表达明显增加(P<0.01),经过治疗,电针组iNOS表达有所改善,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而西药组与正常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②胃和肠组织iNOS mRNA:胃和肠组织中,模型组iNOS mRNA的表达增加(P<0.05);电针组与模型组和穴旁组相比较,iNOS mRNA的表达显着减少(P<0.01)。6脊髓损伤大鼠胃窦MTL-R1A mRNA及结肠SSTR2 mRNA表达的改变和电针的调整作用:MTL-R1A mRNA中,模型组的光密度积分比值明显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电针组及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平均光密度积分比值均升高,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SSTR2 mRNA中,模型组的平均光密度比值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比值降低,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脊髓损伤后大鼠MTL-R1A mRNA表达下调,电针足三里上调MTL-R1A mRNA表达,作用相当于莫沙比利;脊髓损伤后大鼠SSTR2 mRNA表达增加,电针足三里下调SSTR2 mRNA表达,作用优于莫沙比利。结论1根据改良的WD方法建立脊髓损伤大鼠模型,模型组造模后第7、21天改良的CBS评分与正常组有明显差异,组织学观察符合临床脊髓损伤患者的病理变化,证实建立的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是成功的。2脊髓损伤大鼠存在胃肠动力障碍,本实验中主要表现为胃排空和小肠推进运动功能的下降,因此,脊髓损伤后胃肠的动力下降;电针足三里可以改善胃肠的排空率,促进胃肠的运动,因此,电针足三里对胃肠动力有促进的作用。3脊髓损伤大鼠存在胃肠激素的紊乱和电针的调整作用:①血浆和组织中MTL的下降可能是造成脊髓损伤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MTL主要通过内分泌和局部神经分泌的方式影响脊髓损伤后的胃肠运动。电针足三里可以通过升高血液和组织中的MTL,促进胃肠动力。②血浆和胃肠组织中GAS的下降可能是脊髓损伤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之一,GAS既可以内分泌的方式,也可以局部神经分泌的方式影响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电针足三里可以通过升高血液中的GAS,以内分泌的方式促进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③血浆和组织中VIP的升高可能是引起脊髓损伤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电针足三里对VIP的调整不仅以内分泌的形式起作用,其胃窦组织中VIP含量也下降,因而电针足三里以血液循环和胃窦组织局部分泌的方式影响脊髓损伤后的胃肠动力。④血浆和组织中SS的升高可能是脊髓损伤后胃肠功能障碍发病机制之一,电针足三里后,可能通过降低抑制性脑肠肽SS的释放,以血液循环和局部分泌的形式调整胃肠动力的紊乱。4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发生可能与局部组织中脑肠肽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有关,当对胃肠平滑肌细胞有兴奋效应的脑肠肽受体的mRNA表达水平下降,或对胃肠平滑肌细胞有抑制效应的脑肠肽受体的mRNA表达水平上升时,则可能会出现胃肠动力障碍,MTL-R1A、SSTR2的基因表达异常可能参与了SCI后的胃肠动力下降的发病;电针足三里对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影响可能通过受体的调节方式来实现,通过上调MTL-R1A、下调SSTR2的基因表达,来调节胃肠运动,达到促进胃肠动力的作用。5 NO能神经可能参与了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发病机制,脊髓损伤后可能通过iNOS蛋白和基因水平的上调导致胃肠动力障碍;而针刺足三里治疗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机制可能与降低NO能神经兴奋性有关,针刺足三里在胃肠动力障碍的状态下,可以下调iNOS蛋白水平和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胃肠动力;以上可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NO的释放来实现。

李晶,宋畅[5](2007)在《脊髓损伤后步行能力的康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脊髓损伤引起的截瘫,致残率高。特别是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是一个较缓慢的过程。目前针对此项功能的康复,国内外所采取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卧床期肌力训练,站立及平衡训练等,国内尚有以中医为特色的康复治疗。随着现代电子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辅助器具也被投入临床使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植入式神经假体,步行矫形器及减重平板的应用。

赵宁[6](2007)在《脐血源干细胞联合三七皂甙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脐血源干细胞移植联合三七皂甙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其对神经功能、免疫功能及巢蛋白的影响。方法:将30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用干细胞鞘注治疗。试验组用干细胞鞘注加用三七皂甙注射液静脉用药。对两组受试者移植前后ASIA评分、FIM指数、排尿功能分级、体感诱发电位、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Nestine比率进行比较。结果:1、对照组移植前后组内比较:移植后ASIA评分及FIM指数明显增高,CD3+、CD4+及CD4+/CD8+明显降低,P15时限及N18时限明显缩短、Nestine比率明显增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尿功能等级、CD8+、免疫球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试验组移植前后组内比较:移植后ASIA评分及FIM指数明显增高,CD3+、CD4+及CD4+/CD8+明显降低,P15时限及N18时限明显缩短、Nestine比率明显增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尿功能等级、CDS+、免疫球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及试验组组间比较:移植后ASIA评分、FIM指数、排尿功能分级、P15时限、N18时限、T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estine比率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脐血源神经干细胞能明显改善脊髓损伤患者恢复期ASIA评分及FIM指数,对细胞免疫有负向调节作用。对排尿功能影响不大,对体液免疫无影响;三七皂甙能够诱导干细胞的增殖及分化,但是试验组对神经功能近期疗效并不优于对照组,远期疗效尚需做进一步的观察。

李光胜[7](2006)在《局部置入菟丝子多糖凝胶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利用菟丝子凝胶于损伤脊髓局部置入,通过行为学评价及组织学检查探讨菟丝子凝胶对急性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 方法:选SD大鼠150只,雌雄各半,体重250g左右,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菟丝子多糖凝胶(简称多糖)组、菟丝子糖酮凝胶(简称糖酮)组、地塞米松组、假手术组。每组30只。3%戊巴比妥钠以40mg/kg腹腔注射麻醉成功后,在相当于T10水平逐层切开,分离,暴露脊髓,彻底止血。假手术组到此为止。其余各组以11号刀片沿脊髓后正中沟垂直刺入通过中央管直到前正中裂,贯穿脊髓,并切断左半部,彻底止血,生理盐水冲洗术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不置入药物,菟丝子组于脊髓缺损处分组分别置入菟丝子多糖凝胶、菟丝子糖酮凝胶填充。地塞米松组脊髓切断后0.5小时损伤脊髓局部按1mg/kg滴注地塞米松,浸药时间不少于30分钟。5组动物分别逐层缝合,关闭术野。伤口给予无菌敷料包扎并涂抹红霉素软膏。每只动物肌肉注射青霉素10万U,连续5天。对不能自行排尿的动物,给予腹部按摩,帮助排尿。从术后第一天起开始行为学评分观察,并分别于1、2、4、6周末各组取6只,处死后取脊髓组织做细胞形态学检查(游泳实验从皮肤愈合后开始以减少切口感染)。 结果:经行为学评价:菟丝子多糖凝胶、菟丝子糖酮凝胶组运动、感觉及其他各项指标以及综合评分明显优于地塞米松和模型组,P<0.05;组织学检查显示在相同时间内菟丝子多糖凝胶、糖酮凝胶组脊髓神经纤维的生长、神经细胞及尼氏体恢复明显优于其余两组,P<0.05。 结论:利用菟丝子多糖凝胶、糖酮凝胶局部置入治疗急性脊髓损伤实验研究是切实可行的。在行为学的改善和促进神经纤维及神经细胞的生长,防止脊髓液化等方面发挥较好的作用。给药途径新颖、直接,药物局部吸收快,作用持续时间长,对脊髓的修复和功能重建有肯定的作用。

吴毛[8](2005)在《中药“脊髓康”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作为脊髓损伤治疗的临床研究,对脊髓损伤的病人分别采用了西药加中药“脊髓康”治疗及单纯西药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了比较分析。全文共分为两部分: 理论探讨 回顾了现代医学对脊髓损伤的认识,包括流行病学、损伤机制、解剖特点、病理生化改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分类、临床表现、治疗进展等。尽管目前临床上现代医学对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较多,但治疗效果是不理想的,且长期使用利尿剂、类固醇等西药会出现电解质紊乱,水肿,抵抗力降低易感染等并发症。作者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认为同时结合祖国医学治疗的方法既能避免众多西药所带来的并发症,又能结合病情辨证施治,值得临床作深入研究。 临床研究 选择了37例脊髓损伤病人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8例,对照组19例,分别采用西药加中药“脊髓康”治疗和单纯西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感觉(包括触觉、痛觉)、运动评分及ASIA分级变化,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感觉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运动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的ASIA分级总体改善率(ASIA分级升高1级或以上)为72.2%(13/18),对照组为36.8%(7/19),二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西药加用“脊髓康”治疗的优点是能使病人尽早康复,更有利于受损脊髓、神经根的恢复,减少并发症,易于护理。研究初步认为西药同时配合“脊髓康”对治疗脊髓损伤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吴毛,王建伟,马勇,黄桂成[9](2004)在《中医对脊髓损伤的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说明

陆炳全[10](2002)在《马丹散治疗脊髓损伤20例》文中研究说明

二、马丹散治疗脊髓损伤2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丹散治疗脊髓损伤20例(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联合磁刺激治疗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脊髓AQP-4、MCP-1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实验动物
    1.4 造模器械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模型制备
    2.2 实验动物分组
    2.3 各组具体治疗方法
    2.4 取组织处理
    2.5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髓中AQP-4、MCP-1表达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各组大鼠脊髓AQP-4免疫组化结果比较
    3.2 各组大鼠脊髓MCP-1免疫组化结果比较
4. 讨论
    4.1 中医对脊髓损伤的认识
    4.2 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的现状
    4.3 本课题的选穴依据
    4.4 脊髓损伤大鼠模型的理论依据
    4.5 电针联合磁刺激调控AQP-4、MCP-1治疗脊髓损伤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近十年来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枳壳甘草汤对前脊髓综合征运动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SCI的认识
        1.1 中医对脊髓损伤的病因病机研究
        1.2 中医药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SCI的认识
        2.1 定义及其分类
        2.2 脊髓损伤的病机
        2.3 流行病学
        2.4 产生的机制
        2.5 治疗方法
    3 枳壳甘草汤的来源和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一、枳壳甘草汤剂量配比优化方案药效学分析研究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研究技术路线图
        1.4 结果
        1.5 讨论
    2 实验二、枳壳甘草汤优化方对前脊髓综合征作用机理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研究技术路线图
        2.4 结果
        2.5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黄芪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1. 实验试剂及药品
    2. 实验仪器
    3. 分组及造模
        3.1 动物分组
        3.2 动物造模
        3.3 给药方法及术后护理
    4. 观察指标
        4.1 一般观察
        4.2 行为学观察
        4.3 后肢体感诱发电位
        4.4 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测定
        4.5 组织学观察
    5. 统计学分析
    6. 结果
        6.1 大鼠术后一般情况本观察
        6.2 行为学评分
        6.3 皮层诱发电位
        6.4 损伤后血清SOD变化结果
        6.5 脊髓组织观察结果
    7. 分析与讨论
        7.1 继发性脊髓损伤的机制
        7.2 脊髓损伤模型的评价
        7.3 黄芪对脊髓损伤后SEP的影响
        7.4 黄芪对脊髓损伤后血浆中SOD的影响
        7.5 脊髓损伤后GFAP的变化及意义
        7.6 黄芪及MP对大鼠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标准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退出标准
    2. 临床资料
    3. 研究方法
        3.1 治疗方法
        3.2 临床观察项目
    4. 检查记录
    5. 统计方法
    6. 结果
        6.1 痛觉评分
        6.2 触觉评分
        6.3 运动评分
        6.4 手术前后神经功能ASIA等级情况
    7. 分析与讨论
        7.1 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
        7.2 SCI的药物治疗
        7.3 中医与脊髓损伤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4)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的胃肠动力障碍及其电针调整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
    1 与脊髓损伤相关的胃肠动力障碍的现代研究进展
        1.1 脊髓损伤后的胃肠道动力障碍的概况
        1.2 脊髓损伤的机理
        1.3 胃肠动力病新概念和曼谷分类
        1.4 胃肠动力障碍的发生机制
        1.5 脊髓损伤后为胃肠动力紊乱机制
        1.6 脊髓损伤后消化道动力紊乱表现
        1.7 脊髓损伤后胃肠道动力紊乱的治疗
    2 脊髓损伤和胃肠动力障碍的针灸治疗的研究进展
        2.1 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2.2 针灸调节胃肠动力障碍的研究
    3 祖国医学对脊髓损伤的研究
        3.1 脊髓损伤的中医病机
        3.2 脊髓损伤的中医治疗
    4 祖国医学对胃肠动力障碍的研究
        4.1 中医对胃肠动力障碍的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
        4.2 中医药治疗胃肠动力障碍的进展
    5 足三里的研究进展
        5.1 足三里的定位和层次结构
        5.2 针刺足三里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5.3 针刺足三里穴对脑肠肽的影响
        5.4 足三里反射途径的研究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实验一 脊髓损伤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胃肠动力障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实验二 脊髓损伤对脑肠肽的影响和电针的调整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实验三 脊髓损伤大鼠NOS的改变和电针的调整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实验四 脊髓损伤大鼠胃窦MTL-R1AmRNA及结肠SSTR_2mRNA表达的改变和电针的调整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第三部分:讨论
    1 脊髓损伤大鼠模型的选择依据和评估
        1.1 脊髓损伤大鼠模型的理论依据
        1.2 脊髓损伤模型的评估标准
        1.3 脊髓损伤大鼠模型的评估分析
    2 脊髓损伤对胃肠动力的影响和电针的调整作用
        2.1 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理论依据
        2.2 足三里的选择依据
        2.3 电针频率的选择依据
        2.4 对照组的选择依据
        2.5 实验结果的分析
    3 脊髓损伤对脑肠肽的影响和电针的调整作用
        3.1 胃动素
        3.2 胃泌素
        3.3 血管活性肠肽
        3.4 生长抑素
    4 NOS在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中的改变和电针的调整作用
        4.1 指标的选择依据
        4.2 实验结果的分析
    5 胃窦MTL-R1AmRNA及结肠SSTR_2mRNA的表达在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中的改变和电针的调整作用
        5.1 指标选择的依据
        5.2 实验结果的分析
第四部分:结语
    1 本课题的结论
    2 本课题创新之处
    3 工作中的不足
    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英文缩略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脐血源干细胞联合三七皂甙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分组
        1.3 一般资料比较
        1.4 诊断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中止试验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设备、试剂及辅助药物
        2.2 对照组
        2.3 试验组
        2.4 疗程
        2.5 合并用药规定
        2.6 注意事项
    3 观察指标及方法
        3.1 安全性观察指标
        3.2 疗效性观察指标
        3.3 疗效评定标准
    4 数据处理和统计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安全性分析
        1.1 一般体检项目比较
        1.2 两组移植前后细胞及体液免疫变化的比较
        1.3 两组患者移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2 疗效性分析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移植前后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比较
        2.3 两组移植前后Nestine变化的比较
        2.4 两组患者移植前后AISA评分、排尿分级、FIM评分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学对脊髓损伤的认识
    2 西医学对脊髓损伤的认识
    3 神经干细胞对受损神经的作用及机理探讨
    4 神经干细胞对脊髓损伤患者细胞和体液免疫的影响
    5 神经干细胞对脊髓损伤患者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6 三七皂甙静脉注射诱导干细胞增殖及分化作用的分析
    7 神经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患者恢复期疗效的评价
    8 问题及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交流学习情况

(7)局部置入菟丝子多糖凝胶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引言
1 实验研究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动物分组
        1.2.2 脊髓损伤模型的制备
    1.3 检查方法
        1.3.1 行为学评分
        1.3.1.1 大体观察
        1.3.1.2 行为学评分
        1.3.2 病理形态学观察
        1.3.2.1 大体观察
        1.3.2.2 病理微观检查
    1.4 统计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大鼠行为学评价
        2.1.1 术后不同时间各组间开放空间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2.1.2 术后不同时间各组间感觉功能恢复情况
        2.1.3 术后不同时间各组间综合功能恢复情况
        2.1.4 术后不同时间各组内开放空间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2.1.5 术后不同时间各组内感觉功能恢复情况
        2.1.6 术后不同时间各组内综合功能恢复情况
        2.1.7 术后相同时间各组间运动、感觉、综合功能恢复情况
        2.1.7.1 术后1周各组间感觉、综合功能恢复情况
        2.1.7.2 术后2周各组间感觉、运动、综合功能恢复情况
        2.1.7.3 术后4周各组间感觉、运动、综合功能恢复情况
        2.1.7.4 术后6周各组间感觉、运动、综合功能恢复情况
    2.2 组织形态学观察
        2.2.1 各组组织不同时间段光镜下病理检查结果
        2.2.2 各组组织间不同时间病理检查评分结果
        2.2.3 各组组织内不同时间病理检查评分结果
        2.2.4 各组组织检查神经细胞及尼氏体记数结果
3 结论
    3.1 传统中医对脊髓损伤的认识
    3.2 菟丝子的功效与药理作用
    3.3 现代医学对脊髓损伤的认识
    3.4 行为学评价对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指导意义
    3.5 菟丝子多糖黄酮对行为学、脊髓组织及其它方面的影响
4 结论
5 问题与展望
    5.1 问题
    5.2 展望
各时间段脊髓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附图
致谢
参考文献
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声明
综述

(8)中药“脊髓康”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理论探讨
    一.流行病学
    二.解剖概要
        1.脊髓的形态
        2.脊髓的内部构造
        3.脊髓的血供
    三.病理改变
    四.生化改变
    五.临床分类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七.临床表现
    八.治疗进展
        1.中医药治疗
        2.西医药治疗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二、病例选择标准
    三、治疗方法
    四、疗效观察
        1.观察项目
        2.检查记录
    五、疗效评定及统计方法
    六、治疗结果
    七、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医对脊髓损伤的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
2 针灸
3 推拿
4 功能锻炼
5 小结

(10)马丹散治疗脊髓损伤20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
2 治疗方法
3 治疗结果
4 讨 论

四、马丹散治疗脊髓损伤2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联合磁刺激治疗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脊髓AQP-4、MCP-1表达的影响[D]. 谢谨.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12)
  • [2]枳壳甘草汤对前脊髓综合征运动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 陈臣.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3)
  • [3]黄芪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D]. 罗俊普.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3(09)
  • [4]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的胃肠动力障碍及其电针调整作用的研究[D]. 洪丽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5]脊髓损伤后步行能力的康复研究进展[J]. 李晶,宋畅. 中国伤残医学, 2007(06)
  • [6]脐血源干细胞联合三七皂甙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D]. 赵宁.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07(S1)
  • [7]局部置入菟丝子多糖凝胶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D]. 李光胜.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6(12)
  • [8]中药“脊髓康”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D]. 吴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1)
  • [9]中医对脊髓损伤的治疗进展[J]. 吴毛,王建伟,马勇,黄桂成. 河南中医, 2004(08)
  • [10]马丹散治疗脊髓损伤20例[J]. 陆炳全.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2(01)

标签:;  ;  ;  ;  ;  

马丹散治疗脊髓损伤2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