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术后碱性反流性胃炎诊治现状

我国术后碱性反流性胃炎诊治现状

一、术后碱性返流性胃炎国内诊治近况(论文文献综述)

汪道函[1](2020)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Laparoscopic distal gastrectomy,LDG)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的近远期疗效,分析影响LDG预后和生活质量的危险因素,为选择LDG术后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普通外科胃肠肛肠病区2015年4月至2019年12月因胃癌行LDG的患者资料,按照消化道重建方式将患者分为Billroth-Ⅰ(BⅠ)组、Billroth-Ⅱ+Braun(BⅡ+Braun)组、Roux-en-Y(RY)组和Uncut Roux-en-Y(Uncut RY)组,分析比较四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围手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预后和生活质量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165例患者,其中BⅠ组50例,BⅡ+Braun组71例,RY组17例,Uncut RY组27例。(1)四组在性别、BMI、ASA分级、吸烟饮酒史、既往合并内科疾患以及肿瘤的分化程度方面并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29)0.05),相对于另外三组,BⅠ组患者年龄较小(60±9.8岁,P=0.004),肿瘤主要位于胃窦部(86.0%,P(27)0.001),肿瘤直径较小(P(27)0.001),且肿瘤TNM分期更早(P=0.004)。(2)在手术方式方面,BⅠ组更多使用完全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Totally laparoscopic distal gastrectomy,TLDG),同时RY组多为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术(Laparocopic-assist diatal gastrectomy,LADG)(P(27)0.001),BⅠ组手术时间相较于其他三组更短(216.2±25.8min,P(27)0.001),在术中出血、清扫淋巴结的数目、术后首次排气、进食流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各组间的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29)0.05)。(3)在生存方面,四组的总生存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60),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4%、80.0%、78.6%、88.9%(P=0.105),在无病生存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2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8.2%、61.6%、67.7%、90.9%(P=0.008)。(4)根据术后1年的复查结果,RY组及Uncut RY组在降低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和胆汁返流的发生方面具有优势(P(27)0.05),与Uncut RY组相比,RY组Roux滞留综合征(Roux stasis syndrome,RSS)的发生率更高,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15.3%VS 5.9%,P=0.565)。Uncut RY组患者术后1年均未出现输入袢再通。BⅡ+Braun组患者术后更容易出现体重减轻(32.1%,P=0.032),其术后1年的白蛋白及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低于其他三组,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Ⅰ和BⅡ+Braun吻合是术后反流性胃炎、食管炎(HR=0.295,95%CI 0.136-0.638,P=0.001)以及胆汁返流(HR=0.271,95%CI0.089-0.824,P=0.021)的独立危险因素。高龄(HR=1.112,95%CI 1.015-1.218,P=0.021),术前血红蛋白低(HR=0.933,95%CI 0.889-0.979,P=0.005),低PNI(HR=24.68,95%CI 2.283-266.90,P=0.008),N分期晚(HR=1.963,95%CI 1.833-4.628,P=0.022),胆汁返流(HR=274.32,95%CI 14.34-544.43,P(27)0.001)均是影响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LDG术后采用BⅠ、BⅡ+Braun、RY和Uncut RY四种重建方式均是安全可行的,不会影响肿瘤的根治效果。2、BⅠ式吻合耗时最短,RY吻合最为复杂,耗时最长;BⅠ式吻合适用于早期的胃窦部肿瘤,BⅡ+Braun吻合使用最为广泛,对于病期较晚、肿瘤直径较大的肿瘤更为适合。3、RY和Uncut RY吻合在抗胆汁返流,减少反流性食管炎及胃炎方面要优于BⅠ及BⅡ+Braun吻合,且患者术后能获得更好的营养状态,有利于提高胃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4、Uncut RY吻合相较于BⅠ和BⅡ+Braun吻合能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虽然与RY吻合相比,在降低RSS发生率方面的优势没有统计学意义,但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选择。

娄娟娟[2](2020)在《利胆和胃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胆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胃镜下胆汁反流程度以及安全性情况来明确利胆和胃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探索中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新方法,丰富中医学理论。研究方法:选取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将两组病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奥美拉唑加莫沙必利治疗,治疗组予以利胆和胃方加减口服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胃镜下胆汁反流情况等结果,统计结果,建立数据库,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胃镜下胆汁反流程度及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总疗效相比,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3%,对照组总有效率达73%,治疗组远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分析,治疗组更具有优势(P<0.05);症状总积分对比,两组积分在治疗后均下降,都能改善患者的症状,相比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更好(P<0.05);中医症状积分单项对比,治疗组在治疗后对各个单一症状均有治疗效果(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症状经过比较,在脘腹灼痛或胀痛、口干口苦、吐酸嘈杂、脘胁胀满及不欲饮食这些症状上有明显改善,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发现,治疗组在脘腹灼痛或胀痛、口干口苦、嗳气呃逆及情志不畅等症状方面更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脘胁胀满、吐酸嘈杂及不欲饮食等症状比较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效果相当。两组治疗后,实验组共20例进行胃镜复查,治疗总有效率达90%。对照组有20例复查胃镜,治疗总有效率为55%,统计分析发现,治疗组在胃镜改善方面,疗效更好(P<0.05)。结论:利胆和胃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胆胃郁热证型疗效明确,能显着改善患者的症状,并且对于胃镜下胆汁反流程度的改善效果良好,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本方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治疗价格低廉,安全性高,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梁镫月[3](2019)在《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候与胃镜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候与内镜下胃粘膜的关系,丰富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望诊的内容,为中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提供客观理论依据。方法:患者根据本次研究相关的诊断标准,制定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资料观察表,对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或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进行调查,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四诊合参资料、胃镜资料,探讨中医证候与胃镜像之间的相关性,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1.本次研究对象中男女发病比例1:1.1,女性较男性略多,男性的好发年龄是46.47±16.73岁,女性的好发年龄是40.62±17.91岁,饮食不节和情志因素是诱发疾病的常见原因,嗜好辛辣、抽烟喝酒、浓茶咖啡等饮食癖好也是发病的重要因素。病程多为29.00±30.73月,占总研究人数的47.1%。52例患者有既往史,占43.3%,其中HP感染与胆囊疾病(包括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切术后)等多,占既往史中42.3%。2.本次研究患者的临床症状以胃脘胀痛、痞满、烧灼感、反酸嘈杂、胃脘隐痛为主;内镜下胃粘膜表现以充血,水肿,糜烂,粘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粗糙多见。胆汁反流的等级以1级最多,2级次之,3级最少见。3.中医证型分布依次是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男性以脾胃湿热证多见,女性以肝胃不和证多见。舌质以淡红舌、淡白舌多见,舌苔以黄腻苔、薄黄苔多见,脉象以滑数脉、弦细脉、弦脉多见。4.本次研究中医证候与胃镜下粘膜存在差异(P<0.05),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多见于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以充血、水肿、粗糙居多。粘膜充血、贲门松弛多见脾胃虚弱证。粘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多见于胃阴不足证,出血点常见于胃络瘀血证。结论:1.中医证候以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多见。2.胆汁反流性胃炎胃镜下粘膜以充血,水肿,糜烂,粘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多见。3.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候与胃镜下粘膜改变具有相关性,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多见于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以充血、水肿、粗糙居多;粘膜充血、贲门松弛多见脾胃虚弱证;粘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多见于胃阴不足证;出血点常见于胃络瘀血证。对临床指导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段永强[4](2017)在《王道坤主任医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学术经验总结及临证医案挖掘整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整理、挖掘王道坤老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学术经验、组方规律和用药特色,并对化瘀消痞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临床研究,以期凝练、升华和传承老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特色,为临床防治该病提供可资借鉴的学术经验。方法以跟师学习和临证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和中医药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总结老师的学术渊源和学术特色、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学术经验、验案整理、数据挖掘并分析老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方规律和用药特色,以及其创拟“化瘀消痞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等六个方面为研究内容。论文第一部分采用文献综述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溯源整理胃痞病证治源流,梳理历代医家关于胃痞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要素、辨证分型以及遣方用药等相关内容;整理近现代国医大师及中医名家遵前贤之说,应用中医药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学术经验和遣方用药规律,拓展临床诊疗思路;第二部分总结凝练王老师以《黄帝内经》阳气理论、升降观以及《脾胃论》所倡脾胃元气论为理论主旨的学术渊源和中医临证中的学术特色;第三部分采用文献分析与经验整理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总结王老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学术经验;第四部分为王老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验案整理研究,通过临床验案的整理和分析,准确掌握老师病证结合、动态辨证、灵活用药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思路和方法。第五部分为王老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方规律的研究,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TCMISSV2.5)对老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效处方进行数据挖掘整理研究,利用系统内置关联的多种数据统计方法如频次统计方法、改进互信息方法、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以及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等数据分析挖掘方法,分析研究王老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或伴增生)的用药经验、组方规律和方药特色,并对分析结果进行网络可视化展示。第六部分为化瘀消痞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采用研究对象自身前后对照独立样本量估算方法,按照纳入标准确定研究病例64例,通过治疗前后对照的方法探讨化瘀消痞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症状、次要症状、胃镜和病理检查等方面改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结果王老师提倡“治脾胃必调气”,其内涵包括脾胃之气、气之升降和元气盛衰;并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核心病机概括为:(1)脾胃虚弱,纳运失常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2)升降失常,气机逆乱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机特点;(3)痰瘀互阻,毒邪侵袭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进一步发展甚至恶化的主要症结;故临证中具体治疗、遣方用药重视脾胃“气机升降”以应慢性萎缩性胃炎功能之“虚”在脾(胃),“萎缩肠化及增生”病变在胃的病理特征,脾胃同治;重视“温补脾肾”以应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相互资助,脾肾同调、振奋阳气、扶正祛邪而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重视“理气消痞、活血通络”而气血同调以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腺体萎缩、肠化、增生并阻断癌前病变进一步恶化。王老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方思路以益气运脾,理气和胃为主,活血化痰为辅;基于熵层次聚类归纳分析出老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新处方以扶正为主,兼以驱邪,即健脾益气,理气和胃为主,辅以活血化瘀;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增生的选方思路以活血化瘀类方合健脾益气类方为主,新方聚类的核心药物组合提示组方思路以理气化痰,通络解毒为主,体现了用药以应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增生由“久病入络”病机演变的治疗原则;基于熵层次聚类归纳分析出老师治疗萎缩性胃炎伴增生的新处方立法以活血化瘀、破气行血、活血通络为主;老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或伴增生)的高频次药物组合以党参-白术、陈皮-茯苓、枳实-半夏、厚朴-甘松、柴胡-木香、藿香-泽泻、三七-血竭、藤梨根-白花蛇舌草、半边莲-半枝莲、红花-三七、薏苡仁-藤梨根等为主。化瘀消痞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结果提示:经药物治疗后观察病例各主要症状平均积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其中胃脘胀满、胁肋胀满和舌质瘀点三主症的各平均积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次要症状平均积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降低,其中嗳气、食欲减退、消瘦和乏力倦怠等次症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后萎缩积分和肠化积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萎缩减轻者45例,占总数的75%,肠化减轻者41例,占总数的6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化瘀消痞汤对减轻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次要症状,改善萎缩和肠化具有治疗作用。结论王道坤老师在多年临床实践中,立足地方重大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提出“治疗胃癌必须以治疗癌前病变为主”和“治脾胃必调气”的观点,在“脾胃相关”、“痰瘀互阻”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力倡“脾胃是气血阴阳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四时养生,安和五脏皆以胃气为本”之论,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首重脾胃生理功能及其生理特性,既重视脾之升清,又重视胃之润降;同时强调临证须有四方面重视:“既重视脾胃之生理特性,又重视脾胃之病理变化,既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又重视辨证与遣药相吻合”;老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发生病位多在中焦脾胃,但亦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临证治疗注重脾胃,兼顾肝肾诸脏同调同治,针对该病病机演变特点而标本兼顾,寓通于补,消补兼施,或健脾益胃、或疏肝和胃、或化瘀消痞、或理气通络、或通络解毒,多法灵活合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治法特点和用药特色。临床研究证实化瘀消痞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对改善主要、次要症状,改善黏膜萎缩和肠化具有一定疗效,安全性好,为临床推广化瘀消痞汤治疗该疾病提供了临床依据。

谢皓[5](2016)在《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Billroth-Ⅱ+Braun吻合与Billroth-Ⅱ吻合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比较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Billroth-Ⅱ+Braun吻合与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Billroth-Ⅱ吻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3月-2016年2月收治的80例胃癌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将80名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18名,女性22名,平均年龄(69.4±9.8)岁,身高(167.75±7.5)cm,体重(67.40±5.5)kg,TNM分期例数:Ⅰ期16例,Ⅱ期16例,Ⅲ期8例;对照组中男性24名,女性16名,平均年龄(71.2±8.8)岁,身高(168.25±8.5)cm,体重(71.97±5.9)kg,胃癌分期例数:Ⅰ期18例,Ⅱ期14例,Ⅲ期8例。观察组患者采取的手术方式为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Billroth-Ⅱ+Braun吻合术,对照组患者采取的手术方式为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Billroth-Ⅱ吻合术,所有患者均接受D2淋巴结廓清手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输入袢综合症、胆汁性反流性胃炎、十二指肠残端瘘、胃瘫综合症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吻合口瘘发生率、术中出血量、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Billroth-Ⅱ+Braun吻合术组的输入袢综合症、胆汁性反流性胃炎发生率、十二指肠残端瘘发生率明显较腹腔镜下常规Billroth-Ⅱ吻合术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illroth-Ⅱ+Braun吻合组和Billroth-Ⅱ吻合组患者的吻合口瘘发生率、胃瘫综合症发生率、术中出血量、术后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Billroth-Ⅱ+Braun吻合术组的手术时间较常规Billroth-Ⅱ组长,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腹腔镜下行Billroth-Ⅱ+Braun吻合术治疗胃癌,安全可行。能够有效降低输入袢综合症、胆汁性反流性胃炎、十二指肠残端瘘的发生率,虽然手术操作时间相对较长,但是可以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王禹霁[6](2013)在《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候学调查及中药治疗胆热犯胃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又称碱性反流性胃炎(alkaline reflux gastritis, ARG),是由于含有胆汁、胰液、肠液的碱性十二指肠内容物异常地反流入胃,使胃粘膜遭受损害而引起病变,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本研究是在中医辨证论治和西医诊断学理论指导下,对符合诊断标准的20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从中医证候学调查入手,结合内镜表现,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胆汁反流性胃炎进行中医证型的研究,以明确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候的分布特点,及其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并通过对临床常见证型(胆热犯胃型)的研究,运用统计学方法,探讨柴芩温胆汤合小承气汤的临床疗效。论文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内容。文献综述分两篇。第一篇为“中医药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研究概况”。主要从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论治、专方专药、中成药、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及针灸疗法等方面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生、发展过程及中医药的临床治疗方法;分析本病的研究现状及有待研究的问题。第二篇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主要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目前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几方面进行论述。临床研究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研究”。对门诊200例符合研究条件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通过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问卷式调查采集临床资料,观察并记录胃镜检查直视下的胃镜像表现,通过中医辨证,归纳总结患者的症状与证候特点,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病机及宏观辨证与患者一般状况的相关性。运用统计因子分析法研究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得出以下结论:本病的发病率以女性为高,年龄在4049岁和50—59岁者居多,病程分布中在1-5年内的比例最高。BRG的发病与患者的饮食习惯、情志因素及既往患有肝胆疾病有一定的关系。经因子分析统计方法得出20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存在寒热错杂、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肝胃郁热,肝胃气滞,胆热犯胃,肝胃郁热、胆热犯胃,气郁痰阻、肝胃郁热共七个证候因子,病位在胃胆,与肝脾关系密切,病性为虚实夹杂。第二部分为“柴芩温胆汤合小承气汤治疗胆热犯胃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研究”。对门诊60例符合研究条件的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进行问卷式调查采集临床资料,主要研究中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胆热犯胃证)的临床疗效。经临床试验得出结论:柴芩温胆汤合小承气汤治疗胆热犯胃型胆汁反流性胃炎,可改善患者的全身症状,有较好疗效,而无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杨加保[7](2009)在《预防胃大部切除术后碱性返流性胃炎术式探讨(附42例报道)》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预防胃大部切除术后碱性返流性胃炎的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6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我科收治的42例行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术式分为传统Billroth-Ⅱ(简称B-Ⅱ)式组(n=21)和改良B-Ⅱ式组(n=21),对2组患者术后胃肠引流液的量、剑突下持续烧灼痛、胆汁性呕吐、体重减轻以及肠胃液返流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传统B-Ⅱ式组胃肠引流液量平均为(300±50)ml,而改良B-Ⅱ式组胃肠引流液量平均为(100±40)ml,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B-Ⅱ式组剑突下持续烧灼痛12例,胆汁性呕吐8例,体重减轻1例;而改良B-Ⅱ式组仅出现1例剑突下持续烧灼痛和1例体重减轻,未见胆汁性呕吐病例,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B-Ⅱ式组发生轻度返流9例,重度返流12例;改良B-Ⅱ式组仅2例发生轻度返流,1例重度返流,其余均未见返流,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B-Ⅱ式相比,改良B-Ⅱ式的碱性返流性胃炎发生率明显降低,术后效果满意。

陈长清,陈豪,杨湘辉,阳友元[8](2003)在《毕-Ⅱ式术后碱性返流性胃炎的防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者在毕 -Ⅱ式术后加做输入、出袢肠管侧侧吻合和幽门成形术 ,以防治碱性返流性胃炎。 10 7例病人术后恢复良好 ,72例随访无呕吐胆汁及餐后上腹部灼痛等胆汁返流症状 ,3 4例胃镜复查并与同期行传统毕 -Ⅱ式术后的 42例作对比 ,效果良好 ,该术式是一种较好的防治碱性返流性胃炎的好方法。

吕慧华[9](2003)在《术后碱性返流性胃炎国内诊治近况》文中认为

蒲道深[10](1998)在《间置空肠残胃十二指肠顺蠕动吻合术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间置空肠残胃十二指肠顺蠕动吻合术的临床应用蒲道深(南充卫校附属医院外科637000)胃大部切除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方法,应用历史悠久,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其术后胃肠道的重建方式多种多样,但均有不同程度的缺点和并发症。我院于1992年始采用间置空肠残...

二、术后碱性返流性胃炎国内诊治近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术后碱性返流性胃炎国内诊治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对象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手术步骤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结果
    2.2 患者围手术期指标结果
    2.3 生存分析
    2.4 远期并发症及营养状态
    2.5 反流危险因素分析
    2.6 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选择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利胆和胃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胆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1.1 对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病因
        1.3 中医病机
        1.4 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2.1 BRG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BRG的诊断
        2.3 BRG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的选择标准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标准
        1.5 脱落与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及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3. 疗效评定标准
        3.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3.2 胃镜疗效评价标准
        3.3 安全性评价
    4. 统计学处理
    5. 治疗结果
        5.1 基本情况指标
        5.2 疗效观察指标
        5.3 安全性指标
第三部分 讨论
    1. 利胆和胃方选方理论依据
    2. 利胆和胃方方药分析
        2.1 药物组成
        2.2 方义分析
        2.3 现代药理学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候与胃镜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1.1 定义
        1.2 流行病学研究
        1.3 BRG的病因
        1.4 BRG的发病机制
        1.5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
        1.6 BRG的治疗
    2 中医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2.1 病名
        2.2 病因
        2.3 病位与病机
        2.4 辨证分型
        2.5 中药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胃镜设备及操作
        3.2 制定观察表与采集患者病历
        3.3 观察指标
    4 统计软件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分布情况
        5.2 临床表现分布情况
        5.3 胃镜下粘膜分布状况(表12)
        5.4 胆汁分级情况(表13)
        5.5 中医证型与性别、病程的关系(表14、表15)
        5.6 中医证型与饮食偏好的分布(表16)
        5.7 中医证型与胆汁分级的关系分布(表17)
        5.8 中医证型与胃镜粘膜表现的关系(表18)
        5.9 胃镜粘膜与胆汁反流程度分布关系(表19)
        5.10 病程长短与胆汁反流程度的关系(表20)
    6 讨论
        6.1 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发病诱因、饮食偏好、病程分布)分析
        6.2 既往史的情况分析
        6.3 临床症状的分布情况
        6.4 中医证型的分布
        6.5 胃镜像的分析
        6.6 中医证型与其他因素(性别、病程、饮食偏好)的关系
        6.7 中医证型与胃镜像的关系
        6.8 胆汁反流程度的分析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缩略词
综述 中医药辨证论治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
    1.病名
    2.病因病机
    3.辨证论治
        3.1 实证
        3.1.1 脾胃湿热证
        3.1.2 肝胃不和证(包括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
        3.1.3 胃络瘀血证
        3.2 虚证
        3.2.1 脾胃虚弱证(包括脾胃气虚证和脾胃虚寒证)
        3.2.2 胃阴不足证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王道坤主任医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学术经验总结及临证医案挖掘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1 发病原因
        2 发病机制
        3 治疗措施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1 胃痞证治源流
        1.1 胃痞概念历史沿革
        1.2 胃痞病因病机源流
        1.3 胃痞辨证论治源流
        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研究现状
        2.1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研究
        2.2 辨证分型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2.3 经方应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3 名医名家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与思路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王道坤学术渊源及学术特色
    1 学术渊源
    2 学术特色
        2.1 立足地方重大疾病,中医西医并重
        2.2 倡经方与时方并重,精通本草药性
        2.3 挖掘敦煌医方精髓,发挥温补学说
第三部分 王道坤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学术经验总结
    1 重视气机升降出入理论的应用
    2 重视温补脾肾以防治重大疾病
    3 重视痰瘀理论在辨治中的应用
    4 重视病证结合且须细辨病机规律
        4.1 脾胃虚弱,纳运失常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病因病机
        4.2 升降失常,气机逆乱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机特点
        4.3 痰瘀互阻,毒邪侵袭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恶变的主要病理症结
    5 重视辨证论治且能以多法合用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王道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验案整理及方药思路分析
    1 王道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验案整理与用药思路
        1.1 医案一疏肝和胃,健脾益气,理气消胀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1.2 医案二化瘀消痞,健脾益气,行气消食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1.3 医案三健脾益气,寒热平调,化瘀消痞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1.4 医案四温补脾胃,化瘀消痞,抑酸止痛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2 王道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增生验案整理与用药思路
        2.1 医案一化瘀消痞,健脾消食,理气和胃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增生
        2.2 医案二健脾益气,理气和中,化瘀消痞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增生
        2.3 医案三疏肝健脾,理气消胀,解毒通络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增生
        2.4 医案四活血化瘀,化瘀消痞,通络止痛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增生
第五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王道坤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方规律研究
    一、王道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方规律的挖掘与分析
        资料与方法
        1 处方来源
        2 处方筛选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3 药物名称规范
        4 分析软件
        5 数据录入与核查
        6 数据分析
        研究结果
        1 一般信息分析
        2 处方资料中证候要素分析
        3 方剂药味及剂量的统计结果
        4 方剂药味四气的频次分析
        5 方剂药味五味的频次分析
        6 方剂药味归经的频次分析
        7 用药频次分析
        7.1 单味药频次分析
        7.2 药物的剂量频次分析
        8 基于关联规则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8.1 药对出现频次分析
        8.2 药物组合频次分析
        8.3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8.4 网络化展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方规律
        9 基于熵聚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新处方分析
        9.1 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
        9.2 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对核心药物组合分析
        9.3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新处方核心药物组合分析
        9.4 网络化展示慢性萎缩性胃炎新方聚类的核心组合药物及新处方
        讨论
        1 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剂药味及剂量特色
        2 脾胃虚弱,中焦气滞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机
        3 健脾和胃,理气消痞为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治法
    二、王道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增生组方规律的挖掘与分析
        资料与方法
        1 处方来源
        2 处方筛选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3 药物名称规范
        4 分析软件
        5 数据录入与核查
        6 数据分析
        研究结果
        1 般信息分析
        2 证候要素分析
        3 方剂药味及剂量的统计结果
        4 方剂药味四气的频次分析
        5 方剂药味五味的频次分析
        6 方剂药味归经的频次分析
        7 用药频次分析
        7.1 单味药频次分析
        7.2 药物的剂量频次分析
        8 基于关联规则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增生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8.1 药对出现频次分析
        8.2 药物组合频次分析
        8.3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8.4 网络化展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增生组方规律
        9 基于熵聚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增生新处方分析
        9.1 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
        9.2 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对核心药物组合分析
        9.3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新处方核心药物组合分析
        9.4 网络化展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增生新方聚类的核心组合药物及新处方
        讨论
        1 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增生方剂药味及剂量特色
        2 瘀阻胃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增生的主要病机
        3 活血通络,化瘀消痞为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增生的主要治法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 “化瘀消痞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病例资料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纳入及排除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4 治疗方案
        5 观测指标及方法
        6 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
        1 性别分布情况
        2 年龄及病程情况
        3 治疗前后主症改变情况
        4 治疗前后次症改变情况
        5 病理检查分析
        5.1 治疗前后萎缩、肠化积分比较
        5.2 治疗前后萎缩、肠化变化例数比较
        6 安全性监测
    讨论分析
        1 化瘀消痞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立法依据
        2 化瘀消痞汤方义分析
        3 化瘀消痞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评价
        4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1 化瘀消痞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附录2 临床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积分量表
附录3 舌象脉象
附录4 胃镜检查及积分量表
附录5 治疗前后胃镜检查结果评估(部分)
附录6 查新报告

(5)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Billroth-Ⅱ+Braun吻合与Billroth-Ⅱ吻合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纳入标准
    1.4 并发症的诊断
    1.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胆汁反流性胃炎及胃瘫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6)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候学调查及中药治疗胆热犯胃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中医药对胆汁返流性胃炎的研究概况
        1 中医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2 中医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病因病机的研究
        2.1 肝胆脾胃的生理功能
        2.2 历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理性质
        3 中医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治疗方面的认识
        3.1 辩证论治
        3.2 中医证型分布与现代医学的相关性
        3.3 专方治疗
        3.4 中西医结合治疗
        3.5 针灸治疗
        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二、胆汁返流性胃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生理病理
        3 临床表现
        4 诊断方法
        5 治疗
        6 现状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胆汁返流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研究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二、柴芩温胆汤合小承气汤加减治疗胆热犯胃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预防胃大部切除术后碱性返流性胃炎术式探讨(附42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治疗
    1.3 统计学处理
    1.4 结果
        1.4.1 2组患者术后临床观察结果
        1.4.2 2组患者术后肠胃返流观察结果
2 讨论

(8)毕-Ⅱ式术后碱性返流性胃炎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9)术后碱性返流性胃炎国内诊治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诊断
2 治 疗
    2.1 内科治疗[9]:
    2.2 手术治疗
3 预 防

四、术后碱性返流性胃炎国内诊治近况(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临床研究[D]. 汪道函.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2]利胆和胃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胆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娄娟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12)
  • [3]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候与胃镜像的相关性研究[D]. 梁镫月.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王道坤主任医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学术经验总结及临证医案挖掘整理研究[D]. 段永强.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12)
  • [5]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Billroth-Ⅱ+Braun吻合与Billroth-Ⅱ吻合的对比研究[D]. 谢皓. 皖南医学院, 2016(05)
  • [6]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候学调查及中药治疗胆热犯胃型的临床研究[D]. 王禹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10)
  • [7]预防胃大部切除术后碱性返流性胃炎术式探讨(附42例报道)[J]. 杨加保.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9(09)
  • [8]毕-Ⅱ式术后碱性返流性胃炎的防治[J]. 陈长清,陈豪,杨湘辉,阳友元. 中原医刊, 2003(22)
  • [9]术后碱性返流性胃炎国内诊治近况[J]. 吕慧华. 广西医学, 2003(01)
  • [10]间置空肠残胃十二指肠顺蠕动吻合术的临床应用[J]. 蒲道深. 川北医学院学报, 1998(02)

标签:;  ;  ;  ;  ;  

我国术后碱性反流性胃炎诊治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