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

如何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

一、如何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论文文献综述)

译丛[1](2021)在《铺平道路:欧盟汽车循环政策行动》文中提出今年6月,世界经济论坛和英国初创公司SYSTEMIQ首次联合发布《铺平道路:欧盟汽车循环政策行动》。报告提出了汽车行业四大循环原则和十三项政策行动建议,旨在减少对原材料的消耗量,提升循环材料使用率和碳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汽车的资源价值,推动汽车行业向循环经济转型。汽

沙文喜,江峰,范家棉[2](2021)在《延长营运车辆总成或零部件无故障周期的应用技术的探讨与研究》文中认为为了延长车辆总成或零部件使用寿命,降低车辆维修成本,从车辆总成或零部件异常损坏的原因进行分析,在延长车辆总成或零部件使用寿命(无故障周期)方面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并针对性提出延长车辆总成或零部件使用寿命的具体措施,预防总成或零部件过早损坏,充分发挥了总成或零部件的使用寿命,有效的降低了车辆维修的成本。

江峰,洪显认,范家棉[3](2021)在《延长客运车辆发动机大修间隔及使用寿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分析影响发动机使用寿命的影响因素,结合实际的生产应用,制订系统化的管理规定且不断完善,进一步加强对发动机维护保养的力度,以延长车辆柴油发动机大修间隔里程以及使用寿命。

刘洋,周珏凯[4](2021)在《重庆市轨道交通1号线车轮使用寿命的探索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重庆市轨道交通部分运营车辆已过首轮架修周期,逐步进入大修修程。如何延长车轮使用寿命成为车辆维护保养的关注点。文章介绍在特殊地理条件下,重庆市轨道交通 1 号线车轮磨耗情况,通过分析车轮磨耗的原因,对比国内其他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车轮维护情况,提出有效延长车轮使用寿命的措施。

申明[5](2021)在《电动汽车热管理直冷系统研究及其控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应对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的热安全应用,处理复杂多变环境与工况的车辆热需求,热管理系统正逐步向高效轻质的热流传输结构,集成多变的系统循环架构,智能可靠的联动控制体系推进,形成整车功能性热管理系统,以推动电动汽车高安全性、强动力性、长续航性、低能耗性、优舒适性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具有高换热能力的直冷系统在电动汽车中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基于制冷剂直冷的新型热管理传输模式,依托实验测控与模拟计算的手段,对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的热力流动特性、流程布局设计、动态管控制定、老化衰变作用、协同优化管理进行探究。设计搭建了电动汽车直冷热管理系统实验台,测试探究直冷电池热管理回路的热流特性和调控规律。结果表明,制冷剂蒸发温度与电池趋稳温度间存在有能力界限特征的关联特性,制冷剂质量流量与热管理换热量存在传热饱和现象。进一步,提出优先电池温降,并结合工质热流特性进而保障电池温均的梯级参变调控策略,具体在不同电池放电速率下优选对应的最佳制冷剂流量和目标蒸发温度限定值,为控制电池温降和温均水平提供新思路。基于上述章节的直冷系统实验操控平台,对所构建的三维电池模组热流传输模型以及一维集成热管理系统模型予以验证,以深入探究电动汽车直冷集成热管理系统内部热力交互关系以及性能管控机制。通过识别系统及部件的性能参数变化,表征传热工质的热力流动状态,为集成系统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验证结果表明仿真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置信度,可用于后续的计算分析。首先,耦合电池直冷系统与乘员舱空调系统模型,并组合电池直冷多流程构形,提出并设计了典型的串联、并联、混联流程布局,形成多热力过程制冷集成系统。在选择的典型工况下系统探索集成过程的性能特征,研究包括制冷剂充注量的影响,热管理系统的热力学能量能质特性分析,从系统流程构形的结构特性和增加调控策略的管控过程两方面对比分析电池和乘员舱热行为,以及系统能效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工况背景下,系统流程以及负荷的改变对制冷剂最佳充注量不产生作用影响。相同工况和运行条件下,串联系统的COP(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以及(火用)效率ηex高于并联系统,冷却效果也优于并联结构。综合提出的系统调控机制,得出目前主流连接模式的并联系统在乘员舱温度响应速率方面的性能较优,而串联系统对电池温控能力以及系统能效方面皆有较优的性能表现,可作为集成热管理耦合方式的选择和参考。在研究直冷集成系统的耦合关联关系基础上,进一步考虑电池全生命周期性能衰变特性,探索其与直冷热管理的作用关系和规律。考虑常规老化构建电池衰变模型,首先对电池热衰变参数均一性分布进行探索,并分析改变换热结构、增加均衡策略等措施对电池参数一致性的优化改善情况。同时,基于规定的基本工况,以环境温度周期性变化、SOC运行区间水平不同为背景,分析热管理系统与电池衰变间的影响关系。在印证合理有效的热管理措施有助于延长电池寿命的基础上,协同热管理系统寄生能耗的不利影响,提出并解决了电池热管理目标温度的优化问题。结果表明,环境温度在电池良好的工作温度区域10~40℃时,电池保持在该温度±1℃可使系统能耗与电池衰减综合效果较优。进一步提出电池全生命周期下的预控制估值前馈,通过识别判定从内阻角度表征的电池健康状态SOHR更新控制参量,达到最佳的热管理控制实施。研究结果为制定电池寿命优先热管理方案,延长使用年限提供指导帮助。最后,在完成直冷热管理系统关键部件的结构和热特性分析、系统的设计与集成、老化衰变要素的完善与丰富后,构建热管理系统整体运行模式架构,探索车用背景下的控制与优化。通过基于方差的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衡量目标量与受控量间作用影响的敏感度,利用NSGA-Ⅱ算法,对热管理系统驱动参数进行多目标输出优化。以直冷串联、并联系统,以及典型负荷工况为例,在系统多目标优化函数(被控部件温变速率、动力电池瞬时功率、热管理系统能耗、电池容量衰减速率)作用下,保证被控部件温度水平,结合制定的基本控制模式,对热管理系统开展优化对比分析。算例表明,相同工况下经优化管控,串联系统可实现电池老化速率、温降速率以及系统能耗水平较并联系统依次提升15.29%、45.23%、23.10%,并联系统则在乘员舱温降速率以及电池峰值功率方面较串联系统分别有4.51%、50.09%的提升。这意味着串联系统利于实现电池性能与系统长时能耗水平的最优,并联系统利于实现乘员舱舒适度与系统瞬时功率水平的最优。本文研究工作基于电动汽车直冷热管理系统的实验测试与仿真模拟,内容覆盖从电池热管理回路热力调控性能分析到集成耦合系统构架设计探究,从全新的电池状态到老化衰变状态的全生命周期考量,从单一的温度控制到多目标优化管控,较为系统地对新型直冷热管理体系进行探索和研究,相关工作不但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并且为后续研究和技术应用奠定基础和提供指导。

尹贤贤[6](2021)在《城市轨道交通轨道服役性能劣化机理分析及病害智能检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铁线路基础设施维护是保障行车安全和乘客安全的重要保障机制。随着地铁运营的飞速发展,对地铁行车设备的监测与维修保养越来越成为保障地铁车辆行车安全的重中之重。城轨列车运行速度及发车密度的提升加速了运营线路轨道服役性能的劣化及失效进程,引发了行业内高度关注的诸多问题,如大量曲线外轨因侧磨过度而失效下线、钢轨表面频繁出现的异常波磨现象以及由其引发的轨道线路基础设施疲劳劣化和环境振动噪声干扰等。为了满足城市轨道交通规模化、持久化与快速化发展的需求,进行城轨交通轨道服役性能劣化分析,展开轨道病害的智能检测研究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首先针对轨道线路上的外轨侧磨、钢轨表面波磨及扣件服役劣化等现象分别展开了机理分析以揭示其劣化规律,随后针对轨道病害提出了基于轴箱振动信号的智能检测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揭示了曲线外轨侧磨随轨道服役寿命的发展演变规律。基于轮轨多点接触动力学、Specht材料摩擦-磨损理论,结合磨耗灵敏度分析提取了对外轨侧磨最具影响的七大因素,分别是摩擦系数、一系悬挂刚度、曲线半径、轨距、轴重、未平衡外轨超高及轨底坡度,提出了基于RSM(响应曲面法)、SVM(支持向量机)、RVM(相关向量机)这3种不同回归分析方法的曲线外轨服役寿命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其均能达到高于90%的预测准确率。(2)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工程评估计算的钢轨波磨增长预测模型,揭示了钢轨波磨产生的根本原因。即由轨道离散支承结构的刚度、阻尼设置致使车辆以某速度运行通过轨道时直接激发的轨道系统超谐共振响应,最终引发了钢轨波磨的产生。研究发现了轨道曲线半径、轨下支承刚度和轨枕间距是影响波磨发展的三大关键因素。(3)提出了一种基于轮轨振动-磨损模型的车轮多边形对钢轨波磨形成机理分析方法。将由多边形车轮传递到轨道的轴荷载看作是一种沿轨道纵向变速移动的谐波荷载,借助轨道振动理论和仿真试验分析了车轮多边形对于钢轨波磨产生及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车轮多边形会引发钢轨表面的初始磨耗疤,当来自多边形车轮的谐波激励恰好激发轨道共振时,初始磨耗疤会发展演变为钢轨波磨。(4)揭示了扣件系统的疲劳劣化规律以及钢轨波磨对扣件疲劳寿命的影响,提出了基于轴箱振动加速度的扣件劣化智能检测技术。从钢轨-扣件系统耦合动力学和结构疲劳劣化的角度对扣件性能的疲劳劣化规律以及其疲劳寿命展开研究;基于扣件-钢轨-轮对耦合动力学理论分析了扣件病害与轴箱振动加速度之间的动力学关系,搭建了基于串联卷积神经网络的轨道扣件病害智能诊断模型,以轴箱振动加速度信号的频谱图像作为网络模型特征输入。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扣件病害智能诊断方法的分类辨识准确率高达98.27%。(5)提出了一种轨道病害智能识别与检测方法。借助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仿真模型获得了足够多的包含轨道病害响应信息的轴箱振动加速度信号,对检测信号分别进行小波功率谱分析和变分模态分解(VMD分解)及谱峭度熵计算以提取轨道病害特征响应,开发了基于深度学习网络模型的轨道病害自动检测算法。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轨道病害智能检测方法的病害诊断准确率为96.72%。

马利欣[7](2021)在《车用润滑油换油周期预测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车用润滑油能够有效减少发动机零部件摩擦磨损、起到冷却和清洁发动机的作用,是保持发动机可靠运行的关键,是需要经常更换的。但是,过于频繁更换车用润滑油不但不能改善润滑油的使用效果,反而会导致车辆使用成本增加和环境污染。因此,研究合理的车用润滑油换油周期并提供简洁实用的评定方法,对于节能减排的意义重大。本文在对典型城市工况下运行的民用轿车长时间多周期的润滑油性能测试,获得312组行车与油样试验数据样本的基础上,结合对使用后的车用润滑油成分、理化性能以及摩擦学性能的分析,采用BP神经网络方法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别建立了车用润滑油起始氧化温度与车辆运行里程、润滑油使用时间之间的关系模型,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车用润滑油换油周期简洁计算公式,并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开发出评估换油周期的APP,可供广大车主在决定更换润滑油时进行简单、方便和直接的判断,为科学评估换油周期和更换润滑油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选用BP神经网络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在312组换油周期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不同种类润滑油起始氧化温度与车辆运行里程和润滑油使用时间之间的关系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关系模型计算精度高,泛化能力强,反应速度快,能够较好地反映车辆运行里程和使用时间对起始氧化温度的影响规律,能够广泛适用于矿物油、半合成油和全合成油的使用寿命预测。(2)将拟合模型用于民用轿车典型的换油周期(5000 km、6个月)校核,得到的起始氧化温度预测试值远远高于设定的临界阈值,结合油样的摩擦学性能测试,摩擦学性能也基本正常,表明此时换油是一种浪费;根据模型推算,在12个月内,矿物油可行驶6366 km,而半合成油及全合成油在18个月内分别可运行约8468 km及15030 km。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适当延长5000 km、6个月的换油周期。(3)采用Android Studio开发平台设计并开发了换油周期APP。该APP具有界面简洁、操作简单、兼容性强,计算误差小等特点,可有效且直观的判断车辆润滑油的状态,便于用户在确定更换车用润滑油时参考和借鉴,从而减少用车成本以及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

王松涛[8](2021)在《高速铁路18号道岔辙叉区钢轨打磨廓形及疲劳寿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高铁里程数的快速增长,高铁运营速度也在持续提升,我国对动车组行驶时的平稳性及安全性保障也越发重视,相关的科研与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道岔是高速铁路中不可或缺的部件之一,但也是其薄弱环节之一,时常面临着钢轨疲劳损伤严重,打磨维护成本高的问题。本文以客专线18号可动心轨道岔为研究对象,基于NURBS曲线理论拟合出辙叉区钢轨关键截面廓形;以辙叉区钢轨廓形上的16个型值点为设计变量,以打磨材料去除量和脱轨系数的减少为目标函数,以廓形几何条件和滚动接触疲劳因子为约束条件,建立了辙叉区钢轨打磨廓形设计模型。通过粒子群算法求解模型,得到了辙叉区钢轨4个关键截面下的设计打磨廓形。基于Workbench软件,本文建立了辙叉区钢轨轮轨接触有限元模型,对比标准廓形和设计打磨廓形4个关键截面处的接触面积、接触应力以及von-Mises应力;通过输入标准廓形和打磨廓形,本文在UM软件中建立了18号道岔变截面模型,对比分析了列车逆侧向过岔时,两种廓形下的动力学响应评价指标;基于有限元模型中得到的辙叉区钢轨接触应力和动力学模型中得到的轮轨垂向力-时间曲线,通过Fe-Safe软件建立了辙叉区钢轨疲劳分析模型,对比标准廓形和设计打磨廓形4个关键截面处的最小疲劳寿命。同时,本文通过实测LMa车轮磨耗廓形数据建立了磨耗车轮模型,探究车轮磨耗产生的型面演变对于设计打磨廓形匹配状态、动力学性能、轮轨接触力学以及最小疲劳寿命的影响。此外,本文还探究了不同因素对于轮轨接触有限元应力、动力学响应以及疲劳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车辆动力学性能对比中,采用设计打磨廓形后,轮轨横向力由55.3k N降低至49.6k N,减小了10.3%;轮重减载率由0.348降低至0.311,减小了10.6%;脱轨系数由0.784降低至0.721,减小了8.1%;车体横向振动加速度由0.301m/s2降低至0.254m/s2,减小了15.6%;轮轨垂向力由132k N降低至121.6k N,减小了7.88%。列车逆侧向过岔时的平稳性提升,轮轨力下降,安全性也得到了保障。2)在轮轨接触力学对比中,采用设计打磨廓形后,各关键截面的von-Mises应力分别下降了8.4%、8.0%、12%和9.5%;各关键截面的接触应力分别下降了12.9%、15.8%、17.9%和16.5%。打磨廓形有效地降低了轮轨接触应力及von-Mises应力,增大了接触区域面积,有利于降低列车过岔时的轮轨磨耗及损伤破坏。3)在疲劳寿命对比中,采用设计打磨廓形后,各关键截面的最小对数疲劳寿命分别从5.82、5.94、5.61、5.62提升至6.22、6.32、6.04、6.01。设计打磨廓形有效地提升了辙叉区钢轨各关键截面的最小疲劳寿命。4)轮轨磨耗产生的车轮廓形演变对于辙叉区钢轨设计打磨廓形的各方面性能有较显着的影响。动力学响应会持续变化,呈现整体的下降或上升趋势。各截面的接触应力在15万公里处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549.8MPa、3059.4MPa、2292.7MPa和2582.1MPa。各截面的最小对数疲劳寿命在在15万公里处达到最小,分别为5.42、5.73、5.05和4.58。

姚义胜[9](2021)在《基于泡沬轻质土复合路基的半刚性路面结构优化及动力响应研究》文中提出泡沫轻质土是一种由水泥、泡沫及外掺料加水搅拌制成的新型路基填筑材料,具有自重轻、模量高、施工便捷等特征,在桥头跳车、路基拓宽、支挡结构等诸多工程场景中得以应用。为充分发挥泡沫轻质土技术优势,有工程将其应用于土质路基上部而形成复合路基,实践证明,该复合路基可有效改善路面结构受力,其应用受到了工程界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研究成果,工程设计单位未能对复合路基上部半刚性路面结构组合进行调整优化,而采用直接加铺常规半刚性路面典型结构的形式,建设成本较高。因此,为保证新型道路结构达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与经久耐用的目的,本文拟从经济性与耐久性两个不同的控制原则出发,针对基于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的半刚性路面结构开展优化研究。为此,本文首先通过室内模型试验与路面结构力学分析,验证了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的适用性及技术优势。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分析与单因素分析结合的方法,推荐了基于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半刚性路面结构的基本型式,并分别基于经济性与耐久性原则,提出了该新型路面结构的优化方案设计思路。同时,采用动三轴试验测定了泡沫轻质土的动弹模、阻尼比等力学指标,开展了三维有限元动力分析,研究了车速与荷载变量等因素对优化方案的影响规律,验证了该新型路面结构的动力稳定性。依据研究成果,取得如下主要结论:1.泡沫轻质土路基模型竖向加载试验表明,在达到峰值破坏荷载之前,其荷载一位移曲线具有明显的线弹性变化特征,且其破坏荷载远高于泡沫轻质土路基所受压应力,验证了泡沫轻质土用作复合路基的可行性。通过开展基于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的半刚性路面结构力学分析,提出相比较常规半刚性路面结构,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的应用可显着降低道路结构的路表弯沉、结构层底拉应力等指标,具有显着的技术优势。2.为开展基于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的路面结构优化,首先提出了优化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并根据路面结构力学正交分析结果,揭示了泡沫轻质土层弹性模量、基层弹性模量与基层厚度为关键影响因素。进一步对该3种因素开展单因素分析,确定了各结构层参数取值范围,得到了该新型道路结构的基本形式。通过建立疲劳寿命、经济性与基层厚度的相关关系,分别基于经济性与耐久性优化原则,提出了基于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半刚性路面结构优化方案的设计思路。3.通过泡沫轻质土动三轴试验,发现其滞回曲线可分为弹性变形阶段、塑性变形阶段及破坏阶段。泡沫轻质土的动弹模取值范围为200~1150MPa,阻尼比取值范围为0.005~0.025,具体取值与应力水平、材料密度、粉土掺量、围压等因素有关。采用三维动力有限元模型,考虑行车速度、荷载水平等因素,对推荐的优化结构开展了动力分析,验证了其动力可靠性。

吕静轩[10](2021)在《基于地理位置的无线自组网安全节能路由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定位系统的发展,地理路由技术在无线自组网中广泛应用。基于地理位置的贪婪周边无状态路由协议(Greedy Perimeter Stateless Routing,GPSR)是采用节点信息为主、拓扑信息为辅的路由策略,不需要建立和维护路由表,能够适应拓扑高速变化的无线自组网。但是考虑到无线自组网通信的多跳特性和网络节点逐步扩展到无人机等电池供能的节点,基于地理位置的路由策略在安全性和节能性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论文针对安全问题和能耗问题,开展了三维车载自组网场景、无人机自组网场景以及车辆与无人机协作的无线自组网场景等三个场景下地理位置路由策略的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三维车载自组网高速公路场景,研究了车辆节点通信的安全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信任推理模型的安全路由策略。为了提高三维车载自组网的安全性,本文建立了基于转发率、交互度、节点活跃度等多维因素的信任推理模型。然后为了缓解障碍物遮挡引起的传输损耗对路由过程的影响,设计了基于节点地理位置的中继节点选择方案,引入了节点移动方向、链路生存时间来提高通信的高效性。最后通过SUMO与NS3.29平台进行仿真,并将仿真结果与GPSR协议对比。通过调整恶意节点的比例与节点的移动速度,验证了在不同的网络场景下,所提路由方案丢包率降低,吞吐量上升,提高了车载自组网路由过程的安全性。(2)针对无人机自组网场景,研究了无人机节点通信的能耗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消耗模型的节能路由策略。为了降低无人机自组网的平均能耗,本文建立了基于节点速度、传输数据量、传输距离等多维信息的能量消耗模型。为了提高路由过程的高效性,引入了无人机对传输节点指向目的节点轴线的偏离度,设计了基于节点剩余能量与地理距离的中继节点选择方案。最后分析了移动性、节点数量对无人机自组网网络性能的影响。与GPSR协议对比,所提节能路由策略提高了数据包投递率,降低了网络的平均能耗,延长了网络寿命。(3)针对车辆与无人机协作自组网场景,研究了车辆与车辆、车辆与无人机、无人机与无人机通信的安全性和节能性,提出了基于节点类型和节点速度的安全节能路由策略。为了提高基于地理位置的路由策略对恶意攻击检测的准确性,有效地平衡节点的能量消耗,本文进一步完善了信任推理模型与能量消耗模型。然后为了提高车辆与无人机协作组网的网络安全性和能量高效性,设计了基于节点类型和基于节点速度的路由选择策略,结合信任值和剩余能量选择最优的下一跳转发节点。最后分析了移动性、恶意攻击对车辆与无人机协作自组网网络性能的影响。与GPSR协议对比,所提路由方案延长了网络生存时间,提升了数据包投递率,降低了端到端时延。

二、如何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论文提纲范文)

(1)铺平道路:欧盟汽车循环政策行动(论文提纲范文)

汽车循环政策行动的制定原则
    四大政策制定原则
    汽车循环政策设计的考虑因素
为实现汽车行业循环政府应采取的行动
    创造跨领域的市场推动因素
    重新制定经济激励措施
    协调和加强现有措施

(2)延长营运车辆总成或零部件无故障周期的应用技术的探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影响车辆总成或零部件使用寿命(无故障周期)的因素的分析
3 延长车辆总成或零部件使用寿命(无故障周期)经验与技巧应用
4 结语

(3)延长客运车辆发动机大修间隔及使用寿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影响发动机使用寿命的因素
    1.1 新车动力系统与整车的匹配度(发动机的选装)
    1.2 新车动力系统中发动机的磨合
    1.3 发动机燃油、润滑油以及冷却液的选装型号以及更换周期
    1.4 驾驶员日常驾驶技术以及维护
2 延长营运车辆发动机大修间隔及使用寿命的应用技术
    2.1 合理选配新车的发动机型号
    2.2 新车投入运营前进行充足的磨合
    2.3 选装符合技术标准的燃油、润滑油以及冷却液型号以及科学制定更换周期
    2.4 制订驾驶员操作规程,对驾驶员的驾驶操作进行规范管理
3 结语

(4)重庆市轨道交通1号线车轮使用寿命的探索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车轮技术条件及使用情况
3 线路情况
4 影响车轮寿命的主要因素分析
    4.1 踏面磨耗
    4.2 轮缘厚度磨耗
    4.3 车轮故障镟修
5 车轮轮缘厚度磨耗速率分析
6 国内其他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车轮磨耗情况
    6.1 北京市轨道交通1号线
    6.2 广州市轨道交通
    6.3 上海市轨道交通4号线
    6.4 对比分析
7 提高车轮使用寿命的措施
    7.1 定期开展预防性镟修
    7.2 车轮故障镟修采取 LM 薄型轮缘踏面外形
    7.3 运营列车定期换向
    7.4 加强轮缘润滑设备维护与跟踪
    7.5 做好轨道维护工作
8 结束语

(5)电动汽车热管理直冷系统研究及其控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
        1.2.2 电动汽车热管理集成技术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热管理实验系统电池直冷回路热流调控分析
    2.1 直冷热管理系统方案
    2.2 热管理系统实验设计
        2.2.1 直冷系统及其主要部件
        2.2.2 测控系统及不确定分析
    2.3 电池直冷热管理基本特性实验研究
        2.3.1 流动与传热特征分析
        2.3.2 过程调控影响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直冷热管理系统模型及验证
    3.1 动力组件及热流传输
        3.1.1 电池组件模型
        3.1.2 流体动力学模型
    3.2 热管理直冷系统构件
        3.2.1 压缩机模型
        3.2.2 换热器模型
        3.2.3 阀体模型
    3.3 补充元件及系统框架
        3.3.1 乘员舱模型
        3.3.2 电机驱动模型
        3.3.3 直冷系统模型
    3.4 验证实验与方法
        3.4.1 电池组件验证
        3.4.2 循环回路部件验证
        3.4.3 直冷系统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直冷条件下电池热管理与空调耦合特性研究
    4.1 耦合系统串并关联与分析
    4.2 直冷热管理系统典型特征
        4.2.1 最佳制冷剂充注量
        4.2.2 热力过程(火用)熵能变性
        4.2.3 直冷耦合系统典型性能特征
    4.3 直冷热管理系统调控分析
        4.3.1 电动汽车结构及车载控制
        4.3.2 耦合系统控制策略
        4.3.3 车载温控与能量变动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电池全生命周期热衰变行为及直冷热控处理
    5.1 电池衰变预置分析与方法确定
    5.2 电池热衰变耦合效应与均一性分析
        5.2.1 数值分析设置
        5.2.2 典型老化衰变特征
        5.2.3 电池热场与老化衰变耦合作用影响
        5.2.4 电池性能参数均一性优化分析
    5.3 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热控影响与处理
        5.3.1 计算分析条件
        5.3.2 环境温度周期性影响
        5.3.3 电池荷电状态影响
        5.3.4 直冷系统电池全生命周期温控追踪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电动汽车直冷热管理系统多目标管控优化研究
    6.1 常态控制方法与应对
    6.2 基于控变参数敏感性的热管理系统控制关联
        6.2.1 敏感性分析方法
        6.2.2 典型系统参数敏感分析算例
    6.3 多热力过程耦合直冷系统控制优化
        6.3.1 多目标优化确定与算法
        6.3.2 典型模式下优化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节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本文创新点
    7.3 本文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简介与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城市轨道交通轨道服役性能劣化机理分析及病害智能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曲线轨道外轨侧磨
        1.2.2 钢轨表面波磨成因分析
        1.2.3 车轮多边形磨耗对钢轨病害影响分析
        1.2.4 扣件性能劣化及其检测技术
        1.2.5 轨道病害检测技术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及框架
2 钢轨侧磨机理及其磨耗预测
    2.1 问题陈述
    2.2 曲线外轨侧磨理论分析
    2.3 灵敏度分析及预测模型理论基础
        2.3.1 灵敏度分析
        2.3.2 预测模型基础理论
    2.4 钢轨侧磨仿真模型
    2.5 仿真结果分析及讨论
        2.5.1 基于侧磨的钢轨磨耗轮廓演变规律
        2.5.2 曲线外轨侧磨的灵敏度分析
        2.5.3 曲线外轨侧磨的回归预测分析
    2.6 现场侧磨数据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轨道结构特性对钢轨表面波磨形成机理分析
    3.1 问题陈述及方法概述
        3.1.1 钢轨波磨增长预测模型
        3.1.2 钢轨磨耗叠加模型
        3.1.3 仿真模型及数据应用
    3.2 钢轨波磨成因分析
        3.2.1 钢轨波磨增长函数计算
        3.2.2 钢轨波磨通过频率与轨道固有振动的关系分析
    3.3 钢轨波磨发展演化规律仿真分析
    3.4 钢轨波磨实测案例分析
    3.5 本章结论
4 车轮多边形对钢轨表面波磨形成机理分析
    4.1 问题陈述
    4.2 基于车轮多边形的钢轨动力学及磨耗分析
        4.2.1 基于车轮多边形的轨道系统动力学响应分析
        4.2.2 基于车轮多边形的钢轨磨耗模型
        4.2.3 基于车轮多边形的钢轨波磨发展规律
    4.3 仿真验证结果与讨论
        4.3.1 轮轨磨耗仿真模型
        4.3.2 车轮多边形对于钢轨初始波磨的影响
        4.3.3 车轮多边形对于钢轨现有波磨的影响
        4.3.4 钢轨波磨减磨措施初探
    4.4 本章小节
5 钢轨扣件疲劳劣化分析及病害智能检测
    5.1 问题陈述
    5.2 基于不同轨道条件的扣件振动响应分析
        5.2.1 钢轨-扣件系统有限元模型
        5.2.2 轨道曲线参数对于扣件动力学响应的影响分析
        5.2.3 钢轨波磨对于扣件动力学响应的影响分析
        5.2.4 扣件弹条疲劳应力分析
    5.3 扣件弹条的疲劳劣化分析
        5.3.1 疲劳破坏分析基础理论
        5.3.2 弹条疲劳损伤模型
        5.3.3 钢轨波磨对弹条疲劳破坏的影响
    5.4 基于扣件病害的轮对动力学响应
        5.4.1 基于扣件病害的钢轨动力学响应
        5.4.2 基于扣件病害的轮对动力学响应
    5.5 基于扣件病害的轴箱振动加速度频谱分析
        5.5.1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仿真模型
        5.5.2 基于扣件病害干扰的轴箱振动响应分析
    5.6 基于深度学习的扣件系统病害自动辨识
        5.6.1 网络结构设置
        5.6.2 网络训练结果
    5.7 本章小结
6 轨道病害智能识别与检测
    6.1 问题陈述
    6.2 基于轨道病害的车辆-轨道系统动力学仿真
        6.2.1 钢轨轨面塌陷的仿真模拟模型
        6.2.2 钢轨波磨的仿真模拟模型
        6.2.3 钢轨接头的仿真模拟模型
        6.2.4 钢轨高低焊接不平顺仿真模拟模型
    6.3 基于时频分析的轨道病害振动响应特征提取
        6.3.1 钢轨局部塌陷的轴箱振动响应特征分析
        6.3.2 钢轨波磨的轴箱振动响应特征分析
        6.3.3 钢轨接头病害的轴箱振动响应特征分析
        6.3.4 钢轨焊接不平顺的轴箱振动响应特征分析
        6.3.5 钢轨踏面病害叠加扣件劣化的轴箱振动响应特征分析
    6.4 基于谱峭度熵的轨道病害脉冲特征提取
        6.4.1 理论基础
        6.4.2 基于谱峭度熵的轴箱振动响应分析
    6.5 轨道病害智能检测方法
        6.5.1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的轨道病害检测方法
        6.5.2 基于串联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算法的轨道病害智能检测方法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车用润滑油换油周期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车用润滑油换油周期研究现状
    1.3 数据分析方法在汽车行业的应用
        1.3.1 神经网络研究方法在汽车行业的应用
        1.3.2 多元线性回归研究方法在汽车行业的应用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试验方法
    2.2 BP神经网络预测方法
        2.2.1 BP神经网络概述
        2.2.2 BP神经网络分析基本原理
        2.2.3 可行性分析
    2.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3.1 多元线性回归概述
        2.3.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基本原理
        2.3.3 岭回归基本原理
        2.3.4 可行性分析
第三章 使用后的车用润滑油性能特征分析
    3.1 前言
    3.2 数据选取
    3.3 车用润滑油成分分析
    3.4 车用润滑油理化性能分析
    3.5 车用润滑油摩擦学性能分析
    3.6 结论
第四章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车用润滑油换油周期预测
    4.1 前言
    4.2 BP神经网络构建
        4.2.1 BP神经网络各层神经元数目的确定
        4.2.2 BP神经网络层数的确定
        4.2.3 BP神经网络激活函数的确定
        4.2.4 BP神经网络损失函数与优化器函数的选择
        4.2.5 BP神经网络数据归一化处理
        4.2.6 BP神经网络数据集分割
    4.3 BP神经网络分析结果与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车用润滑油换油周期预测
    5.1 前言
    5.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构建
    5.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与讨论
    5.4 两种模型预测对比分析
    5.5 结论
第六章 换油周期APP制作
    6.1 前言
    6.2 换油周期APP功能需求分析
    6.3 换油周期APP界面设计
    6.4 换油周期APP编辑及调试
    6.5 换油周期APP软件测试
    6.6 结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成果与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8)高速铁路18号道岔辙叉区钢轨打磨廓形及疲劳寿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辙叉区钢轨廓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辙叉区钢轨损伤及疲劳寿命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计算理论与方法
    2.1 轮轨接触理论
        2.1.1 Hertz接触理论
        2.1.2 Carter二维弹性接触理论
        2.1.3 Johnson三维滚动接触理论
        2.1.4 Kalker接触理论
    2.2 车辆系统动力学理论
    2.3 疲劳分析理论
        2.3.1 疲劳寿命影响因素
        2.3.2 疲劳寿命分析方法
        2.3.3 疲劳积累损伤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辙叉区钢轨打磨廓形设计
    3.1 辙叉区钢轨廓形描述
        3.1.1 辙叉区钢轨廓形NURBS描述方法验证
        3.1.2 辙叉区钢轨廓形三维拟合
    3.2 辙叉区钢轨打磨廓形设计模型
        3.2.1 目标函数
        3.2.2 约束函数
        3.2.3 打磨廓形求解流程
    3.3 打磨廓形设计结果与分析
        3.3.1 辙叉区钢轨打磨廓形设计结果
        3.3.2 接触点匹配分析
        3.3.3 打磨去除量分析
        3.3.4 滚动接触疲劳因子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列车逆侧向过岔动力学响应分析
    4.1 列车-道岔耦合动力学模型
        4.1.1 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
        4.1.2 道岔动力学模型
    4.2 标准廓形与打磨廓形动力学响应对比分析
        4.2.1 动力学性能评价指标
        4.2.2 动力学响应分析
    4.3 动力学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4.3.1 列车速度对动力学响应的影响
        4.3.2 列车轴重对动力学响应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辙叉区钢轨轮轨接触有限元分析
    5.1 轮轨接触有限元分析模型
        5.1.1 轮轨接触几何模型与网格划分
        5.1.2 材料参数设置
        5.1.3 边界条件与荷载设置
    5.2 标准廓形与打磨廓形轮轨接触有限元对比分析
    5.3 轮轨接触力影响因素分析
        5.3.1 列车轴重对轮轨接触的影响
        5.3.2 轮对横移量对轮轨接触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辙叉区钢轨疲劳寿命分析
    6.1 辙叉区钢轨疲劳分析模型
    6.2 标准廓形与打磨廓形辙叉区钢轨疲劳寿命对比分析
    6.3 疲劳寿命影响因素分析
        6.3.1 列车速度对疲劳寿命的影响
        6.3.2 列车轴重对疲劳寿命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磨耗车轮对设计打磨廓形性能的影响
    7.1 磨耗车轮模型建立
    7.2 磨耗车轮对轮轨匹配的影响
    7.3 磨耗车轮对列车动力学的影响
    7.4 磨耗车轮对轮轨接触的影响
    7.5 磨耗车轮对疲劳寿命的影响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
    8.1 主要工作回顾
    8.2 本课题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基于泡沬轻质土复合路基的半刚性路面结构优化及动力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泡沫轻质土物理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1.2.2 泡沫轻质土在路基中的应用现状
        1.2.3 基于路基模量提升的路面结构优化研究现状
        1.2.4 交通动载作用下路面结构有限元分析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适用性与技术优势研究
    2.1 水泥基粉土泡沫轻质土介绍
        2.1.1 基本物理特性
        2.1.2 基本力学特性
    2.2 泡沫轻质土路基模型承载特性室内试验
        2.2.1 模型试验设计流程
        2.2.2 泡沫轻质土路基模型的制备与工况设计
        2.2.3 试验加载
        2.2.4 加载与监测装置
        2.2.5 试验步骤
    2.3 室内模型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湿密度对泡沫轻质土路基模型承载的特性影响
        2.3.2 龄期对泡沫轻质土路基模型承载特性的影响
    2.4 基于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的路面结构力学响应计算方案
        2.4.1 力学响应与取值位置
        2.4.2 泡沫轻质土采用线弹性模型的合理性
        2.4.3 计算方案
    2.5 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应用于半刚性路面结构的优势分析
        2.5.1 路表弯沉值
        2.5.2 路面结构应力
        2.5.3 超载情况下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对路面结构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的半刚性路面结构优化
    3.1 基于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的半刚性路面结构优化原则与方法
        3.1.1 优化设计原则
        3.1.2 优化设计的基本假定
        3.1.3 优化设计方法
    3.2 基于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的半刚性路面结构模型
        3.2.1 模型建立
        3.2.2 力学分析指标的选取
    3.3 基于正交分析的路面结构力学响应
        3.3.1 正交分析原理与方法
        3.3.2 正交分析工况设计
        3.3.3 正交分析结果
    3.4 各关键因素对半刚性路面结构疲劳开裂寿命的影响规律
        3.4.1 泡沫轻质土层弹性模量E_3的影响
        3.4.2 基层弹性模量E_1的影响
        3.4.3 基层厚度h_1的影响
    3.5 基于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的半刚性路面结构优化方案
        3.5.1 优化方案的基本型式
        3.5.2 不同基层厚度时优化方案的技术经济性分析
        3.5.3 基于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的半刚性路面结构优化方案设计思路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的半刚性路面优化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4.1 泡沫轻质土材料动力特性
        4.1.1 动三轴试验仪器
        4.1.2 泡沫轻质土动三轴试件制备
        4.1.3 动三轴试验工况
        4.1.4 加载参数选取
        4.1.5 动三轴试验结果分析
    4.2 基于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的路面结构动力响应有限元模型建立
        4.2.1 阻尼参数
        4.2.2 路面结构参数
        4.2.3 网格划分
        4.2.4 荷载参数与作用位置
    4.3 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路面结构动力响应时程特征分析
        4.3.1 位移时程曲线
        4.3.2 压应力时程曲线
        4.3.3 拉应力时程曲线
        4.3.4 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半刚性路面结构动力响应分析的必要性
    4.4 主要因素对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
        4.4.1 主要因素对动位移的影响规律
        4.4.2 主要因素对压应力的影响规律
        4.4.3 主要因素对拉应力的影响规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与经历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基于地理位置的无线自组网安全节能路由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现存问题与不足
    1.3 论文内容及贡献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无线自组网路由协议概述
    2.1 无线自组网路由协议分类
    2.2 基于拓扑的路由协议
        2.2.1 主动式路由协议
        2.2.2 反应式路由协议
    2.3 基于地理位置的路由协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地理位置的车载自组网安全路由策略研究
    3.1 模型构建及描述
        3.1.1 车辆移动模型
        3.1.2 信任推理模型
    3.2 算法总体设计
        3.2.1 交叉路口处中继节点选择方案
        3.2.2 直线段道路中继节点选择方案
        3.2.3 算法总体流程
    3.3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地理位置的无人机自组网节能路由策略研究
    4.1 模型构建及描述
        4.1.1 无人机移动模型
        4.1.2 能量消耗模型
    4.2 算法总体设计
        4.2.1 中继节点选择方案
        4.2.2 算法总体流程
    4.3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地理位置的无线自组网安全节能路由策略研究
    5.1 模型构建及描述
    5.2 算法总体设计
        5.2.1 基于节点类型的中继节点选择方案
        5.2.2 基于节点速度的中继节点选择方案
    5.3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论文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如何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论文参考文献)

  • [1]铺平道路:欧盟汽车循环政策行动[N]. 译丛. 中国计算机报, 2021
  • [2]延长营运车辆总成或零部件无故障周期的应用技术的探讨与研究[J]. 沙文喜,江峰,范家棉. 时代汽车, 2021(19)
  • [3]延长客运车辆发动机大修间隔及使用寿命的研究[J]. 江峰,洪显认,范家棉. 内燃机与配件, 2021(18)
  • [4]重庆市轨道交通1号线车轮使用寿命的探索分析[J]. 刘洋,周珏凯.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21(09)
  • [5]电动汽车热管理直冷系统研究及其控制分析[D]. 申明. 吉林大学, 2021(01)
  • [6]城市轨道交通轨道服役性能劣化机理分析及病害智能检测研究[D]. 尹贤贤.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7]车用润滑油换油周期预测方法研究[D]. 马利欣.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21(01)
  • [8]高速铁路18号道岔辙叉区钢轨打磨廓形及疲劳寿命研究[D]. 王松涛.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9]基于泡沬轻质土复合路基的半刚性路面结构优化及动力响应研究[D]. 姚义胜. 山东大学, 2021(09)
  • [10]基于地理位置的无线自组网安全节能路由策略研究[D]. 吕静轩.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如何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