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退化土地恢复农林复合经营模式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退化土地恢复农林复合经营模式

一、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恢复退化土地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龙会英,张德,段曰汤[1](2018)在《干热河谷经济林果主要栽培技术与种植模式》文中指出干热河谷光热资源充足,土地资源丰富,生物产量高,交通便利,具有特殊的区域优势,是发展热带亚热带经济林果的理想地之一。经济林果产业是云南高原特色产业之一,在干热河谷发展经济林果有利于提高区域农业农村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本文综述了干热河谷经济林果栽培历史、栽培技术和种植模式,旨在为区域经济林果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邵方丽[2](2017)在《干热河谷典型地区植被恢复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以我国干热河谷典型地区的植被恢复为主要内容,对树种选择,造林整地、节水保水技术、植被恢复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概述,提出干热河谷地区植被恢复的建议,为该区域多目标可持续的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赵培仙[3](2015)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退耕地经济林种植模式研究》文中指出为提高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退耕还林地经济生态效益,在相同立地条件下构建3种生态经济林种植模式:F1,小枣单作,F2小枣+葡萄混交,F3,台湾青枣+芒果混交。结果表明,3种种植模式都有较高的经济收益,其中,F2模式在单位面积上获得产值、纯收入和经济产投比、以及土地生产率都高于其它两种模式。各模式对局部小气候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林内温度均较林外下降,F1、F2、F3分别下降2.4℃、3.3℃和3.9℃;林内湿度均较林外增高,F1、F2、F3分别增高3.5%、6.2%和7.0%;5cm的地表温度下降幅度最为明显,F1、F2、F3分别下降10.4℃、19.4℃和16.4℃。从土壤改良效应来看,F2模式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模式。综合效应是:小枣+葡萄模式>台湾青枣+芒果模式>小枣单作模式。

赵培仙[4](2014)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退耕地生态经济林种植模式效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提高金沙江干热河谷退耕还林后经济生态效益,在相同立地条件下构建3种生态经济林种植模式,小枣+葡萄混交模式、台湾青枣+芒果混交模式、小枣单作模式,对经济生态效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种植模式都有较高的经济收益,其中:小枣+葡萄混交模式在单位面积中获得产值、纯收入和经济产投比、以及土地生产率都高于其它两种模式。各模式对局部小气候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其中,台湾青枣+芒果模式林内温度比林外下降幅度最大为11.8℃,分别是两种模式的1.62倍和1.21倍,而小枣+葡萄模式在林内5cm的地表温度下降幅度最为明显;从土壤改良效应来看,小枣+葡萄模式明显优于其它两种模式。综合对比结果表明:小枣+葡萄模式>台湾青枣+芒果模式>小枣单作模式。

李彬[5](2013)在《干热河谷赤桉和新银合欢人工林碳库特征及其固碳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营造类型多样的人工林是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的重要手段。赤桉因其适应性强、耐旱耐贫瘠、经济价值高,在干热河谷大面积种植。新银合欢具有良好的辅佐和改土护土作用,是干热河谷适宜造林的速生伴生树种。对该地区的碳汇研究还尚未见报道,因此,将植被恢复与碳汇增汇研究结合起来对于该地区的生态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生物量法,对元谋干热河谷20a生赤桉纯林、新银合欢纯林及赤桉×新银合欢混交林三种林分进行对比研究,并结合野外调查的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林龄赤桉和新银合欢人工林相关数据,拟探明不同营林模式下赤桉和新银合欢的生长特性、生物量分配规律、碳库及固碳潜力特征。本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混交林林分生物量(82.99t·hm-2)介于赤桉纯林(60.64t·hm-2)和新银合欢纯林(127.79t·hm-2)之间;混交林内赤桉单株平均生物量(44.32kg)较其纯林(29.58kg)提高了49.83%,新银合欢较其纯林下降36.05%。新银合欢纯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比例(78.04%)显着高于赤桉纯林(73.43%),赤桉混交林除粗根分配比例高于其纯林外,其他径级的侧根(中根、小根和细根)分配比例均低于其纯林,新银合欢则正好相反。(2)赤桉纯林的枝叶主要分布在树干3m以上,新银合欢纯林较低(在2m处即开始大量分布);混交林中赤桉枝叶集中分布在树冠顶层,新银合欢则主要在中下层。新银合欢纯林根系分布深度集中在0~40cm土层,赤桉纯林和混交林则在0~80cm和0~60cm土层。赤桉和新银合欢侧根生物量比例较高(33.23%~47.22%)。(3)三种林分总碳密度差异较大。新银合欢纯林为151.64T.hm-2,混交林为97.18T.hm-2,赤桉纯林为85.67T.hm-2。在纯林和混交林中,相同树种间各器官含碳率为44.15%~46.58%。三种林分枯落物层碳密度在0.55~0.82T.hm-2之间,土壤碳密度在56.7~94.66T.hm-2之间。(4)对元谋盆地人工林的调查发现,随海拔增加,各林分碳密度都呈降低的趋势,海拔1100m以下的碳密度最大;不同海拔碳密度基本呈混交林>赤桉纯林>新银合欢纯林,赤桉纯林随坡度增加碳密度呈降低趋势,新银合欢纯林则相反;两个树种的混交林则是15~25时碳密度达最大。(5)赤桉、新银合欢树高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总体均呈下降趋势,胸径的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在5~10年呈下降趋势,10~15年又启上升(混交林内的赤桉除外)。三种林分都是在前20a碳密度增加迅速,20a时碳密度是10a时的2.86~3.06倍。20~30a时增加缓慢,此后变化不明显。30a时赤桉纯林碳密度达32.51T.hm-2、新银合欢纯林达72.93T.hm-2、混交林为45.93T.hm-2。

李晓清[6](2010)在《希蒙得木对干热胁迫的响应及引种适应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自然分布于美国和墨西哥的希蒙得木[Simmondsia chinensis(Link) Schneider]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水分胁迫和高温胁迫处理,把细胞膜系统、渗透调节系统、光合系统等联系起来系统研究其幼苗期对水分胁迫和高温胁迫的响应,探讨其抗逆机理,进而探寻提高其耐干热能力的方法,筛选优良种质资源,从而为希蒙得木的生产栽培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水分胁迫时间的延长,希蒙得木地上部分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呈逐渐降低,地下部分生物量逐渐增加趋势。叶片相对含水量和IAA的含量逐渐减少;游离脯氨酸含量、SOD活性、CAT酶活性、POD活性、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ABA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2、在胁迫初期(7天),Pn略有增加,但随着水分胁迫的进程,Pn开始急骤下降,在第28天后,Pn下降速率降低,在胁迫到49天时,Pn接近于0。气孔导度变化趋势基本上与Pn变化趋势平行。水分利用效率在第14天时均达到最高。综合分析得出7个种源希蒙得木幼苗的抗旱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Z2>Z1>Z3>Z5>Z6>Z7>Z4。3、希蒙得木经高温胁迫处理后,叶片水分含量下降,膜的通透性增加。POD活性变化规律为在T1处理下,其POD活性显着高于对照。但在胁迫程度加重下(T2处理),不同种源幼苗叶片的POD活性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高温胁迫下,MDA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脯氨酸含量显着增加。可溶性蛋白随高温胁迫的加重,其含量变化趋势为先升高后降低。综合分析得出7个种源希蒙得木幼苗抗高温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Z2>Z1>Z5>Z6>Z3>Z4>Z7。4、T1处理的Pn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表现出光合“午休”现象;T2处理的Pn日变化从8:00到10:00持续下降。不同温度处理最大净光合速率(Pn)差异显着,CK处理的Pn是T2处理的2.26倍,T1处理的Pn是T2处理的1.41倍从全天来看,CK、T1、T2处理的SUE平均为7.06%、5.13%、0.41%。5、微生境造林是解决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希蒙得木造林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旱季灌溉,可以提高植株座果率,种子产量是未灌溉植株的7倍以上。

李强[7](2008)在《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环境特征与植被恢复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针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开发建设项目的植被恢复技术现状及其关键问题,应用土壤学、恢复生态学等理论,以巧家干热河谷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查和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干热河谷土壤质量评价、植被立地类型划分、植被资源调查、植被耐旱性评价、抑制土壤蒸发模拟试验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提出了适应于干热河谷的植被恢复模式及其保障措施,为金沙江干热河谷开发建设项目植被恢复提供一定的依据。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隶属函数评价法评价了金沙江干热河谷的土壤质量和9种乡土树种的耐旱性。结果表明,金沙江干热河谷的土壤质量按优劣顺序排列依次为林地>荒地>经济用地>耕地,乡土树种的耐旱能力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依次是仙人掌>黄连木>攀枝花>滇杨>赤桉>桑树>合欢>花椒>葛藤。(2)初步研究了巧家干热河谷的植被立地环境特征,指明了巧家干热河谷生态修复的关键限制因子是土壤水分、土壤养分;选择海拔、坡向等作为立地划分主导因子,将金沙江干热河谷的植被立地类型小区划分为2个立地类型组和8种立地类型。(3)划分了巧家干热河谷的68个植物种类的植物生活型,并从中筛选出22种适宜作为巧家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的优势先锋植物种类;在巧家干热河谷的植被立地类型和优势先锋植物种类之间进行了合理的配置;提出了适用于金沙江干热河谷的四种植被恢复模式及其保障措施。(4)砂石覆盖和在土壤中施加保水剂可以抑制土壤水分蒸发。抑制土壤水分蒸发模拟试验研究表明,卵石粒径以及覆盖厚度均对土壤水分蒸发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卵石粒径越小或覆盖厚度越大,则卵石覆盖抑制土壤水分蒸发的效果就越好;在土壤中施加保水剂可以有效地抑制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本文认为,将保水剂用于抑制土壤水分蒸发时,较为适宜的施加浓度为1.0%。(5)在土壤中施加保水剂可以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盆栽植物的出苗率。试验研究表明,在土壤中施加保水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吸附、固定和解吸氮能力以及盆栽植物的出苗率。当保水剂的施加量为土重的1.0%时,土壤的保肥性和出苗率均最好。

韩炜[8](2007)在《长江上游3个典型生态脆弱区综合整治技术模式及其评价》文中提出本研究通过广泛收集长江上游3个典型生态脆弱区(岷江上游退化生态区、四川盆周低山丘陵退化生态区和元谋干热河谷退化生态区)生态综合整治模式与关键技术资料,采用时间序列与空间序列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系统总结和整合近年来生态脆弱区综合整治模式及关键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对项目区内不同整治技术模式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与评价,发现了脆弱生态区不同综合整治技术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及推广途径。为适宜于不同生态脆弱区综合整治技术的选择与推广提供指导。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建立了评价西部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的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从治理效果、综合效益、生态适宜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等方面,对不同脆弱生态区综合整治技术模式进行全面评价和系统整合,提出了各种退化生态区综合整治技术模式推广的空间范围和实施条件。1提供3个典型区综合整治模式及关键技术清单分类成果在分析3个生态退化区域(岷江上游生态脆弱区、四川盆周低山丘陵区、元谋干热河谷退化生态区)自然地理特征、生态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对不同区域生态综合整治的主要模式配置、技术措施、主综合效益及适宜推广地区进行了系统总结。(1)岷江上游流域主要形成5种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分别是:干旱河谷区粮、树、草带恢复与重建模式;干旱河谷区生态农林经济恢复与重建模式;典型亚高山生态公益林快速恢复模式;中山落叶阔叶灌木低效林生态功能恢复与调控模式及高效复合农林经营模式。(2)四川盆周低山丘陵区主要形成4种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分别是:农田林网式桑果经济林模式;坡地林带式固土保坎经济林模式;山地水土保持用树林、经济林混交与复合模式及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区的整治模式。(3)元谋干热河谷退化生态区主要形成3种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具体为11种配置模式分别是:植被恢复及农业生态治理模式主要包括雨养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模式;集水补灌生态系统生态农业模式及适水灌溉生态农业模式3种;退化土地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元谋干热河谷坝周低山丘陵区农林复合经营模式;云南农科院元谋热作所酸角-农作物(绿肥、饲料)复合经营模式;宁南干热河谷坡耕地粮食与木本固氮植物复合经营模式及米易立体农业开发中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4种;退耕还林的主要造林模式包括经济林模式;生态林模式;用材林模式及林草混交立体模式4种。2构建长江上游地区3个脆弱生态区生态治理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据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客观标准及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的指标体系,结合当地生态环境治理的实际情况,为切实反应西部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水平,建立起生态、经济、社会评价的3项主体指标;为反映各主体指标的基本内容,建立起包括植被状况、土地资源、环境、适应性等10项分类指标;最后建立包括植被成活率、保存率、水土流失面积、系统稳定性、农民的收入增加率和可推广性等30项群体指标,系统形成四个层次的西部退化生态系统整治技术与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3系统集成长江上游脆弱生态区生态治理模式关键技术并评价其适宜性在广泛收集资料和专家评分的基础上,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治理模式进行综合评价。(1)岷江上游流域从生态效益来看,干旱河谷区生态农林经济恢复与重建模式明显好于其他三种模式,其次是典型亚高山生态公益林快速恢复模式,而干旱河谷区粮、树、草带恢复与重建模式的生态效益不如中山落叶阔叶灌木低效林生态功能恢复与调控模式。经济效益方面,高效复合农林经营模式最好,其次是干旱河谷区生态农林经济恢复与重建模式,其他三种模式相差不大,5种模式的取得效果较为理想一致社会效益。(2)四川盆周低山丘陵区从生态效益来看,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区的整治模式明显好于其他三种模式,但经济效益并不突出;其次是山地水土保持用材林、经济林混交与复合模式,而农田林网式桑果经济林模式的生态效益不如坡地林带式固土保坎经济林模式。经济效益较好的为农田林网式桑果经济林模式,其次是坡地林带式固土保坎经济林模式和山地水土保持用材林、经济林混交与复合模式。(3)元谋干热河谷退化生态区①在植被恢复及农业生态治理模式中,雨养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模式生态效益明显好于其他两种模式,但其经济效益则不明显。其次是适水灌溉生态农业模式生态效益较好,且该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集水补灌生态系统生态农业模式的生态效益不如以上两种。②在退化土地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中,云南农科院元谋热作所酸角-农作物(绿肥、饲料)复合经营模式生态效益明显好于其他三种模式,经济效益一般;其次是元谋干热河谷坝周低山丘陵区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生态效益较好。经济效益最好的为宁南干热河谷坡耕地粮食与木本固氮植物复合经营模式,其次为米易立体农业开发中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③在退耕还林的主要造林模式中,林草混交立体模式生态效益稍好于其他三种模式;其次是生态林模式,而经济林模式的生态效益不如用材林模式,但用材林模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经济效益。从以上评价可结果以看出,各种治理模式均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其中脆弱生态区在以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生态理念下,取得了显着的生态效益,在以经济模式为主的区域,也取得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的效果,同时各种治理模式还都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综合来看,在西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较好地做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均衡、协调地发展。4提出3个典型生态脆弱区不同生态治理模式的适应范围和推广途径及其保障体制(1)生态综合治理的推广模式“基地+公司+农户+政府+科研单位”五位一体推广模式;国有式开发推广模式;统一结合式开发推广模式;股份式与村组联合式开发推广模式;典型大户示范式开发推广模式;公司+农户式开发推广模式;职工返乡开发推广模式;扶贫式开发推广模式;卖荒促开发推广模式。(2)生态综合治理的推广途径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大户经营;股份制与村组联合;国有开发经营;生态移民经营。(3)生态综合治理模式推广的体制保障土地产权制度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创新;提升西部的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乡镇企业发展;提高西部农业的竞争力;建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张学权[9](2005)在《华西雨屏区林(竹)+草植被恢复生态功能及冠层适宜郁闭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综合整治华西雨屏区退化的坡耕地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寻求最佳林(竹)+牧草治理模式,本文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试验研究。即在比较不同牧草水土保持性能、产量、耐荫生长能力和生长量的基础上,筛选该区适宜的牧草;在不同遮荫梯度下比较优选牧草的生长状况、净光合速率,以及结合实际调查该牧草遮荫种植的经济收益情况,分析林(竹)冠层适宜的遮荫度(或郁闭度);通过对几种林(竹)+牧草植被类型的定位观测,比较不同植被类型涵养水源、改良土壤和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发挥。 试验一 试验以扁穗牛鞭草(Hcompressa)、鸭茅(Dactylis glomerata)、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ua)、菊苣(Cichorium intybus.)四种牧草为研究材料,以裸地和玉米种植为对照,分别建立径流观测场,进行牧草水土保持性能和牧草产量的对比研究;同时以扁穗牛鞭草、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鸭茅、紫花苜蓿、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为研究草种,以各牧草在不同遮荫梯度下(遮荫80%、60%、40%、20%)和全光照(对照)下牧草生长的状况为对比研究对象,分析各牧草耐荫生长能力。 试验二 以试验一优选牧草为研究材料,采用模拟遮荫的方法,分析不同遮荫梯度(同试验一的遮荫梯度)下优选草种(扁穗牛鞭草)的茎粗生长、高生长、生物产量、光合速率和光能利用率等因子随遮荫度的变化关系;再通过遮荫生长下该牧草种植收入等于投入的临界值分析和实地调查洪雅县柳江镇苦竹林遮荫下扁穗牛鞭草的生长状况,来达到适宜遮荫度的判断。 试验三 以优选草种(扁穗牛鞭草)与桦木、苦竹、杂交竹的乔草配置和纯扁穗牛鞭草地为研究植被类型,以坡耕地传统顺坡耕种为对照,分别建立径流观测场;通过两年的定点土样采集、定点安装渗透筒和地表径流、土壤侵蚀的定位观测,比较分析林(竹)+牧草的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结构和土壤养分元素的改良情况及其保水、固土、保肥的能力。 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Ⅰ 试验区扁穗牛鞭草年鲜草产量达71.76t/hm2·a,高于鸭茅(43.0t/hm2·a)、紫花苜蓿(39.0t/hm2·a)和菊苣(31.0t/hm2·a)的年产量,同时其水土保持功能也较突出,与玉米地相比,能减少41.9%的地表径流和68.2%的泥沙侵蚀量。这对该区坡耕地治理和发展养殖业极为有利,能起到迅速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作用;菊苣虽然水保性能与鸭茅和紫花苜蓿基本一致,可其产量偏低,不宜选用;紫花苜蓿菊因不适应该区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环境,也不宜选用;鸭茅的产量和水保性能则介于扁穗牛鞭草和菊苣、紫花苜蓿之间。

刘光华[10](2005)在《罗望子人工林营建对元谋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的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元谋干热河谷气候极其恶劣,立地条件较差,植被生态系统破坏容易恢复难。经多家研究机构多年的大量研究工作表明,综合整治元谋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首要的工作任务是选择适宜的主栽树种,营造人工林,最大化地恢复重建植被。本着重点考虑生态效益,同时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思想,在广泛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选择罗望子(Tamarindus indica L.)作为治理该区退化坡地的主栽树种,建造罗望子人工林生态系统。通过采取“大塘足肥、袋育壮苗、适时栽种、保墒度旱”等关键技术措施和~系列有效的综合管理措施,罗望子人工林营建获得成功。通过对林内相关作物生长、土壤、大气等方面大量观测数据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元谋干热河谷区,选择罗望子作为主栽树种治理退化坡地,其人工林生态系统效应明显。主要效应有: 1、土壤退化得到明显控制(土壤物理性状改善,土壤肥力提高); 2、水土流失程度减轻; 3、干热气候得以调节,风速有所降低; 4、植物缺水程度减轻,能够正常健康生长。 通过罗望子人工林的营建,可以明显促使退化的生态系统转变为优良的生态系统,使退化土地得以合理利用。

二、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恢复退化土地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恢复退化土地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干热河谷经济林果主要栽培技术与种植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干热河谷主要特征
2 干热河谷经济林果引种试种与栽培技术和种植模式概况
    2.1 干热河谷经济林果引种试种概况
    2.2 干热河谷经济林果栽培技术
    2.3 干热河谷经济林果种植模式
        2.3.1 经济林果-经济林果复合种植模式
        2.3.2 经济林果-粮经作物复合种植模式
        2.3.3 经济林果-牧草复合种植模式
    2.4 典型复合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2.4.1 经济林果-经济林果复合种植模式 (龙眼-台湾青枣复合种植模式)
        2.4.2 经济林果-经济作物复合种植模式 (咖啡-龙眼复合栽培模式)
        2.4.3 经济林果-牧草复合种植模式 (龙眼-柱花草复合种植模式)
3 制约干热河谷经济林果发展的因素
4 对干热河谷经济林果栽培技术和种植模式的建议

(2)干热河谷典型地区植被恢复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植被恢复目标
2 树种选择
    2.1 树种整体筛选
    2.2 树种引种
    2.3 不同立地的树种选择
3 造林整地
4 节保水技术
5 植被恢复模式
    5.1 类型区划
    5.2 配置模式
    5.3 恢复成效
6 其他研究
7 建议

(3)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退耕地经济林种植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试验内容及方法
    2.1试验区概况
    1.2营造模式与测定指标
2.结果与分析
    2.1经济效益评价
    2.2生态效益评价
3.结论与讨论

(4)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退耕地生态经济林种植模式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内容及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营造模式与测定指标
        1.2.1 模式建设
        1.2.2 经济效益指标评定
        1.2.3 生态效益指标评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经济效益评价
    2.2 生态效益评价
        2.2.1 生物量及其相关指标
        2.2.2 小气候效应
        3.2.3土壤改良效应
3 结论与讨论

(5)干热河谷赤桉和新银合欢人工林碳库特征及其固碳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干热河谷植被研究
        1.2.2 森林生物量与碳库的研究现状
        1.2.3 碳汇研究的计量方法
        1.2.4 影响森林碳储量的因素
        1.2.5 增加碳汇的方法
    1.3 存在问题及展望
    1.4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实验林概况
    2.3 研究方法
        2.3.1 标准地调查
        2.3.2 生物量测定方法
        2.3.3 植物样品采集
        2.3.4 碳储量计算
        2.3.5 固碳潜力评估
    2.4 数据统计分析
        2.4.1 生物量模型的建立
        2.4.2 生物量空间分布模型
        2.4.3 生物量蓄积量模型的建立
        2.4.4 树干解析与 logistic 生长方程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人工林生物量及其空间格局特征
        3.1.1 平均单株林木生物量及其器官分配
        3.1.2 林分生物量及其器官分配
        3.1.3 生物量回归模型
        3.1.4 人工林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
        3.1.5 小结
    3.2 人工林碳库特征
        3.2.1 人工林各器官平均碳含量
        3.2.2 林分各器官碳密度
        3.2.3 林分碳汇价值
        3.2.4 林分枯落物碳密度
        3.2.5 林分土壤有机碳密度
        3.2.6 小结
    3.3 不同立地条件下两种树种人工林碳库特征
        3.3.1 不同海拔植被有机碳密度
        3.3.2 不同坡度植被有机碳密度
        3.3.3 不同坡向植被有机碳密度
        3.3.4 小结
    3.4 人工林固碳潜力
        3.4.1 乔木层生物量-蓄积量回归模型
        3.4.2 赤桉和新银合欢生长过程
        3.4.3 赤桉和新银合欢生长特性
        3.4.4 赤桉和新银合欢固碳潜力
        3.4.5 干热河谷赤桉和新银合欢人工林碳汇估算模型
        3.4.6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
        4.2.2 人工林空间分布规律特征
        4.2.3 人工林碳汇特征
        4.2.4 人工林生长规律特征
    4.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详细中文摘要

(6)希蒙得木对干热胁迫的响应及引种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 植物水分胁迫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抗旱机理
        1.2 水分胁迫对树木生长的影响
        1.3 水分胁迫对形态解剖特征的影响
        1.4 水分胁迫对树木生理指标的影响
        1.4.1 光合作用
        1.4.2 气孔运动
        1.4.3 蒸腾速率
        1.4.4 水分利用效率
        1.4.5 呼吸速率
        1.4.6 活性氧代谢
        1.4.7 内源激素
        1.5 水分胁迫对树木生化指标的影响
        1.5.1 脯氨酸(Pro)
        1.5.2 可溶性糖(SS)和蛋白质
        1.5.3 多胺代谢(PAs)
        1.5.4 甜菜碱
        1.5.5 矿质营养
        1.6 基因水平的研究
    2 热胁迫对植物生理影响研究进展
        2.1 热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2 热胁迫对植物生理生化影响
        2.2.1 热胁迫对细胞膜结构的影响
        2.2.2 渗透调节物质
        2.2.3 抗氧化物质
        2.2.4 蛋白
        2.3 热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3 立题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
        3.1 本课题所选树种
        3.2 希蒙得木的栽培利用价值
        3.3 希蒙得木国内外研究进展
        3.4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4 本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分胁迫对希蒙得木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分胁迫对总生物量的影响
        2.2 水分胁迫对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影响
        2.3 水分胁迫对地下部分生物量的影响
        2.4 水分胁迫对根/冠比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章 水分胁迫对希蒙得木生理生化指标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处理与采样
        1.3 生理指标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RWC)
        2.2 叶片生理指标的变化
        2.2.1 游离脯氨酸(Pro)含量
        2.2.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变化
        2.2.3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2.2.4 过氧化物酶(POD)
        2.2.5 丙二醛(MDA)活性的变化
        2.2.6 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2.2.7 可溶性糖(SS)的变化
        2.2.8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2.2.9 水分胁迫对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2.2.10 水分胁迫对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的影响
        2.2.11 水分胁迫对吲哚乙酸(IAA)的影响
        2.3 水分胁迫下希蒙得木幼苗抗旱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水分胁迫对希蒙得木光合生理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光合速率
        2.2 气孔导度
        2.3 蒸腾速率
        2.4 水分利用效率(WUE)
        2.5 水分胁迫对希蒙得对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2.5.1 初始荧光(Fo)
        2.5.2 最大荧光(Fm)
        2.5.3 可变荧光(Fv)
        2.5.4 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
        2.5.5 PSⅡ的潜在活性(Fv/Fo)
        2.5.6 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
        2.5.7 光化学淬灭(qP)
        2.5.8 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 ETR )
        2.5.9 光化学反应量子效率(ΦPSⅡ)
    3 抗旱性综合评价
第五章 高温胁迫对希蒙得木生理指标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试验材料
        1.3 方法
        1.4 计算方法
        1.4.1 光饱和点与补偿点
        1.4.2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热胁迫对希蒙得木主要生理指标影响
        2.1.1 热胁迫对叶片水分含量的影响
        2.1.2 希蒙得木幼苗叶片相对膜透性的变化
        2.1.3 希蒙得木幼苗叶片色素组成的变化
        2.1.4 热胁迫对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2.1.5 热胁迫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2.1.6 热胁迫对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2.1.7 热胁迫对脯氨酸(Pro)含量的影响
        2.1.8 热胁迫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2.1.9 热胁迫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2.1.10 抗热性综合评价
        2.2 热胁迫对希蒙得木光合生理的影响
        2.2.1 不同温度处理下希蒙得木光合作用日变化规律
        2.2.2 不同温度处理下希蒙得木光响应曲线
        2.2.3 不同温度处理下希蒙得木光能利用效率
    3 讨论
第六章 希蒙得木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引种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试验材料与方法
        1.2.1 造林试验
        1.2.2 生物量
        1.2.3 开花特性
        1.2.4 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
        1.2.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引种造林试验
        2.1.1 直播造林
        2.1.2 植苗造林
        2.1.3 微生境造林
        2.1.4 生物量
        2.2 开花特性研究
        2.2.1 季节对开花及座果的影响分析
        2.2.2 气候因子对开花及座果的影响
        2.2.3 树龄与开花的关系
        2.2.4 灌溉与座果的关系
        2.3 金沙江干热河谷希蒙得木的光合特性
        2.3.1 光合作用的日变化规律
        2.3.2 希蒙得木光响应曲线
        2.3.3 希蒙得木CO_2 响应曲线
        2.3.4 希蒙得木光能利用效率(SUE)
        2.4 金沙江干热河谷希蒙得木叶绿素荧光特性
        2.4.1 叶绿素荧光参数
        2.4.2 荧光光响应
        2.4.3 荧光CO_2 响应
    3 讨论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1.1 希蒙得木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1.1.1 生物量的影响
        1.1.2 主要抗旱生理指标的影响
        1.2 希蒙得木对高温胁迫的响应
        1.2.1 高温对希蒙得木幼苗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1.2.2 高温对希蒙得木幼苗光合生理的影响
        1.3 希蒙得木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引种适应性
        1.3.1 引种造林及生物量
        1.3.2 开花特性
        1.3.3 光合及荧光特性
    2 讨论
        2.1 试验设计
        2.2 研究阶段
        2.3 抗逆指标
        2.4 引种栽培
参考文献
附:个人简况
详细摘要

(7)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环境特征与植被恢复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1.2.2 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进展
    1.3 干热河谷植被恢复存在问题与前景
        1.3.1 植被恢复中土壤修复研究不足
        1.3.2 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不足
        1.3.3 植被恢复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尺度有限
        1.3.4 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的难点与前景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干热河谷概况
        2.1.1 干热河谷特点
        2.1.2 干热河谷成因
        2.1.3 干热河谷生态环境退化
    2.2 巧家县基本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地质地貌
        2.2.3 气候
        2.2.4 土壤
        2.2.5 植被
        2.2.6 自然资源
    2.3 社会经济状况
    2.4 水土流失现状与治理状况
        2.4.1 水土流失现状
        2.4.2 水土流失治理状况
    2.5 小结
3 立地特征与立地类型划分
    3.1 立地特征分析
        3.1.1 气候特征
        3.1.2 土壤特征
    3.2 土壤质量研究
        3.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3.2.2 试验方法
        3.2.3 试验结果分析
        3.2.4 土壤质量评价
    3.3 立地类型划分
        3.3.1 立地类型划分的意义
        3.3.2 划分依据及标准
        3.3.3 立地分类原则
        3.3.4 主导因子选择
        3.3.5 立地类型的划分
    3.4 植被恢复限制因子研究
        3.4.1 现有植被恢复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3.4.2 植被恢复的限制因子
    3.5 小结
    3.6 目前研究方向
4 植被资源与耐旱性评价
    4.1 植被资源调查
        4.1.1 调查方法
        4.1.2 调查结果
    4.2 植被生活型分类
    4.3 植被耐旱性研究
        4.3.1 干旱胁迫
        4.3.2 试验材料与仪器
        4.3.3 试验内容与方法
        4.3.4 试验结果分析
        4.3.5 植被耐旱性综合评价
    4.4 植被种类筛选
        4.4.1 筛选原则
        4.4.2 植被筛选
    4.5 植被种类与立地类型配置
    4.6 小结
5 植被恢复关键技术研究
    5.1 保水技术研究
        5.1.1 试验材料和方法
        5.1.2 试验方案设计
        5.1.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2 保肥技术研究
        5.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2 试验结果分析
    5.3 小结
6 植被恢复模式
    6.1 植被恢复目标与原则
        6.1.1 恢复目标
        6.1.2 基本原则
    6.2 存在问题
    6.3 植被恢复模式
    6.4 植被恢复保障措施
    6.5 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附录2 巧家县海拔1600M以下主要植物种类列表

(8)长江上游3个典型生态脆弱区综合整治技术模式及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目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2 研究区概况
    2.1 岷江上游区域
        2.1.1 岷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2.1.2 岷江上游区域生态环境特征
    2.2 四川盆周低山丘陵区
        2.2.1 自然地理环境
        2.2.2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3 元谋干热河谷退化生态区
        2.3.1 元谋干热河谷自然地理概况
        2.3.2 生态环境的主要特征
3 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1.1 生态综合治理技术与模式的评价与筛选
        3.1.2 生态综合治理技术的系统集成
        3.1.3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的适应性研究
    3.2 研究方法
        3.2.1 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3.2.2 生态治理模式分类筛选
        3.2.3 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3 技术路线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生态脆弱区综合整治模式集成
        4.1.1 岷江上游流域生态治理模式
        4.1.2 四川盆周低山丘陵区治理模式
        4.1.3 元谋干热河谷退化生态区治理模式
    4.2 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2.1 综合指标
        4.2.2 主体指标
        4.2.3 分类指标
        4.2.4 群体指标
        4.2.5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6 指标值的计算
        4.2.7 模式评价与筛选的指标体系构成
    4.3 不同生态脆弱区综合整治模式评价
        4.3.1 岷江上游流域5 个模式原始评分结果及综合结果
        4.3.2 四川盆周低山丘陵区4 个模式原始评分结果及综合结果
        4.3.3 元谋干热河谷退化生态区4 个模式原始评分结果及综合结果
    4.4 生态综合治理模式的推广模式与保障体系
        4.4.1 “基地+公司+农户+政府+科研单位”五位一体推广模式
        4.4.2 国有式开发推广模式
        4.4.3 统一结合式开发推广模式
        4.4.4 股份式与村组联合式开发推广模式
        4.4.5 典型大户示范式开发推广模式
        4.4.6 公司+农户式开发推广模式
        4.4.7 职工返乡开发推广模式
        4.4.8 扶贫式开发推广模式
        4.4.9 卖荒促开发推广模式
    4.5 生态综合治理体制推广模式
        4.5.1 政府引导
        4.5.2 企业参与
        4.5.3 大户经营
        4.5.4 股份制与村组联合
        4.5.5 国有开发经营
        4.5.6 生态移民经营
    4.6 生态综合治理模式推广的体制保障与创新
        4.6.1 土地产权制度创新
        4.6.2 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创新
        4.6.3 提升西部的农业产业结构
        4.6.4 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4.6.5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4.6.6 加快乡镇企业发展
        4.6.7 提高西部农业的竞争力
        4.6.8 建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5 结论与讨论
    5.1 长江上游3 个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模式
    5.2 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价
    5.3 存在的问题
6 参考文献
7 附录:文中附图
8 致谢
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华西雨屏区林(竹)+草植被恢复生态功能及冠层适宜郁闭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生态工程及林业生态工程
    1.2 生态退化与生态恢复
        1.2.1 生态退化的概念、原因
        1.2.2 生态恢复
    1.3 坡耕地生态系统特征
        1.3.1 坡耕地生态系统概述
        1.3.2 坡耕地土壤退化
        1.3.3 坡耕地农作的水土流失
    1.4 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生态功能研究
        1.4.1 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水文生态功能
        1.4.1.1 林冠对降雨的截留作用
        1.4.1.2 植被枯落物的蓄水性能
        1.4.1.3 植被对土壤水文作用的影响
        1.4.2 植被恢复的土壤改良及水土保持效益
        1.4.2.1 植被恢复对土壤的改良
        1.4.2.2 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
    1.5 林草复合植被模式研究进展
        1.5.1 林草牧复合系统概述
        1.5.2 林草牧复合系统生态效益的研究
        1.5.2.1 林草牧复合系统的气象效应
        1.5.2.2 林草牧复合系统保持水土、改良土壤的效能
        1.5.3 林草牧系统对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5.4 林草牧复合系统的经济效益
2 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及其主要研究思路
    2.1 研究目的、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技术路线
        2.3.1 研究思路
        2.3.2 主要研究技术线路
3 适宜牧草选择研究
    3.1 几种牧草栽培的产量及水保性能对比研究
        3.1.1 研究区和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3.1.2.1 试验设计
        3.1.2.2 试验测试因子及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1.3.1 各径流小区牧草产量对比分析
        3.1.3.2 牧草种植地表径流及产沙量的对比分析
    3.2 几种牧草耐荫性能对比研究
        3.2.1 研究区和试验地概况
        3.2.2 试验设计及研究方法
        3.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3.1 遮荫下几种牧草生物量的对比分析
        3.2.3.2 遮荫对牧草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3 小结
4 林(竹) + 扁穗牛鞭草种植冠层适宜郁闭度的研究
    4.1 遮荫条件下扁穗牛鞭草光合生理及生长特征的综合研究
        4.1.1 研究区和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4.1.2.1 试验设计
        4.1.2.2 研究方法
        4.1.3 遮荫下牛鞭草光合特征分析
        4.1.3.1 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
        4.1.3.2 遮荫下扁穗牛鞭草净光合速率
        4.1.3.3 遮荫下扁穗牛鞭草光能利用能力
        4.1.4 遮荫下扁穗牛鞭草形态特征和产量
        4.1.4.1 遮荫对扁穗牛鞭草茎粗度生长的影响
        4.1.4.2 遮荫对扁穗牛鞭草高生长和单丛萌蘖株数的影响
        4.1.4.3 遮荫对扁穗牛鞭草生物量的影响
    4.2 不同遮荫梯度下杂草入侵特征
    4.3 以苦竹 + 扁穗牛鞭草为例的斑块特征及其干扰分析
    4.4 冠层适宜郁闭度的综合判断
        4.4.1 不同遮荫梯度下扁穗牛鞭草种植的投入、产出分析
        4.4.2 冠层适宜郁闭度的综合判断
    4.5 小结
5 林(竹) + 草复合种植植被结构特征
    5.1 研究区概况
    5.2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5.2.1 试验设计
        5.2.2 研究方法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植被组成、结构及其数量特征
        5.3.1.1 植被组成上的特征变化
        5.3.1.2 植被结构特征变化
        5.3.1.3 植被地上部分生物量变化特征
        5.3.2 人为干扰对植被的影响
        5.3.2.1 牛鞭草刈割干扰对植被特征的影响
        5.3.2.2 竹材、竹笋收获干扰对植被特征的影响
    5.4 小结
6 林(竹) + 草复合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性能研究
    6.1 研究区及试验地基本情况概况
    6.2 试验设计及研究方法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1 植被恢复土壤物理特征研究
        6.3.1.1 土壤机械组成特征
        6.3.1.2 土壤容重、孔隙度特征
        6.3.1.3 土壤入渗性能特征
        6.3.2 植被恢复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6.3.2.1 植被恢复土壤速效养分特征
        6.3.2.2 植被恢复土壤全量养分特征
        6.3.2.3 植被恢复土壤有机质特征
        6.3.2.4 土壤pH值
    6.4 小结
7 植被恢复土壤-植被系统持水性能研究
    7.1 试验研究区概况
    7.2 试验设计及研究方法
    7.3 试验结果与分析
        7.3.1 植被恢复地表枯落物储量及其持水性能
        7.3.1.1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枯落物的形成和储量
        7.3.1.2 不同退耕种植类型枯落物的持水性能分析
        7.3.2 模式冠层植被鲜叶吸水性分析
        7.3.3 土壤贮水量性能分析
    7.4 小结
8 林(竹) + 草植被恢复系统水土保持特征研究
    8.1 试验研究区和试验地概况
    8.2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8.3 试验结果与分析
        8.3.1 降雨特征
        8.3.1.1 试验示范区多年降雨特征分析
        8.3.1.2 试验区2003、2004年降雨特征分析
        8.3.1.3 侵蚀性降雨量及其次数比较分析
        8.3.2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坡面地表径流特征
        8.3.2.1 地表径流与降雨量的关系
        8.3.2.2 地表径流年变化特征
        8.3.2.3 地表径流月变化特征分析
        8.3.2.4 地表径流系数的月变化特征
        8.3.2.5 人为干扰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8.3.3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坡面土壤侵蚀特征
        8.3.3.1 土壤侵蚀的年变化
        8.3.3.2 土壤侵蚀的月变化特征
        8.3.4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养分流失特征
        8.3.4.1 地表径流和侵蚀泥沙中的养分流失
        8.3.4.2 土壤养分流失的月变化
        8.3.4.3 地表径流养分浓度特征
        8.3.5 典型次强降雨下的产流产沙及养分流失特征
    8.4 小结
9 林(竹) + 扁穗牛鞭草种植综合效益评价
    9.1 植被恢复部分生态功能效益的经济价值体现
    9.2 林(竹) + 草植被恢复模式直接经济效益评价
    9.3 林(竹) + 草植被恢复模式延长生物链的增值效益
全文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等情况
附图

(10)罗望子人工林营建对元谋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的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罗望子及其人工栽培概述
    1.2 退化生态系统的研究进展
        1.2.1 退化生态系统的概念
        1.2.2 干扰和生态系统退化
        1.2.3 生态系统退化的特点和过程
    1.3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研究进展
        1.3.1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基本原理
        1.3.2 国内外关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研究综述
        1.3.3 元谋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试验地概况、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元谋干热河谷区概况
        2.1.2 干热河的生态系统退化及农业经济面临的问题
        2.1.3 试验地概况
    2.2 本试验研究的技术路线
    2.3 元谋干热河谷退化坡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研究方法
        2.3.1 退化生态系统评价体系建立
        2.3.2 主栽树种的选择
        2.3.3 罗望子人工林营建的关键技术
        2.3.4 生态系统的多重恢复
    2.4 效应评价分析方法
        2.4.1 土壤物理性状、土壤养分分析方法
        2.4.2 植物水分状况测定
        2.4.3 土壤侵蚀量测定(径流量测定)
        2.4.4 气象因子观测记录
        2.4.5 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第三章 罗望子人工林营建对元谋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的效应
    3.1 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效应
    3.2 对退化生态系统的土壤恢复效应
        3.2.1 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
        3.2.2 土壤营养状况的改善
    3.3 对植物水分供应的效应
        3.3.1 植物缺水程度减轻
        3.3.2 植物组织含水量的变化
    3.4 控制土壤侵蚀
    3.5 调节小气候
        3.5.1 改善“干热”气候
        3.5.2 减小风速
    3.6 社会效益评价
    3.7 经济效益评价
        3.7.1 水土保持经济效益
        3.7.2 工程措施经济效益
        3.7.3 土地资源利用增长率
        3.7.4 经济效益费用比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讨论
    5.1 罗望子人工林的可持续性
    5.2 罗望子人工林复合系统的优化配置
    5.3 系统内各种作物对整体效应的作用研究
    5.4 退化生态系统多种治理模式的筛选
    5.5 推广的力度与动力
    5.6 生态恢复重建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恢复退化土地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干热河谷经济林果主要栽培技术与种植模式[J]. 龙会英,张德,段曰汤. 热带农业科学, 2018(09)
  • [2]干热河谷典型地区植被恢复研究综述[J]. 邵方丽. 林业建设, 2017(01)
  • [3]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退耕地经济林种植模式研究[A]. 赵培仙. 第五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暨乌蒙山片区发展论坛论文集, 2015
  • [4]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退耕地生态经济林种植模式效益研究[J]. 赵培仙. 水土保持研究, 2014(04)
  • [5]干热河谷赤桉和新银合欢人工林碳库特征及其固碳潜力研究[D]. 李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04)
  • [6]希蒙得木对干热胁迫的响应及引种适应性研究[D]. 李晓清.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1)
  • [7]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环境特征与植被恢复关键技术研究[D]. 李强. 西安理工大学, 2008(01)
  • [8]长江上游3个典型生态脆弱区综合整治技术模式及其评价[D]. 韩炜. 山东农业大学, 2007(01)
  • [9]华西雨屏区林(竹)+草植被恢复生态功能及冠层适宜郁闭度研究[D]. 张学权. 四川农业大学, 2005(12)
  • [10]罗望子人工林营建对元谋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的效应[D]. 刘光华.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6)

标签:;  ;  ;  ;  ;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退化土地恢复农林复合经营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