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方言复写法组成名词

宜都方言复写法组成名词

一、宜都话重叠法构成名词(论文文献综述)

彭燕华[1](2020)在《彝语义诺话亲属称谓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亲属称谓是词汇系统中较为常用、稳定的一部分,其以相对稳定的结构形式反映出相关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家庭形式和亲属关系,从而揭示出各民族社会形态、婚姻制度以及思想文化的发展规律,对彝语义诺话而言,其亲属称谓也呈现出类似的特征。前人对彝语亲属称谓的研究主要是从人类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等角度进行分析,目前还未有学者从语言学角度对彝语北部方言义诺话亲属称谓进行全面的研究,故该领域还存在很大的探究空间。由此,本文拟以彝语义诺话亲属称谓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和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语言学理论知识为主,并结合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理论对彝语义诺话亲属称谓进行系统的研究。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研究背景、材料来源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的概况。第二部分全面描写了彝语义诺话亲属称谓系统:一方面,利用三分法将义诺话亲属称谓分为血亲、姻亲和配偶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义诺话亲属称谓体系的特点;另一方面,以结构主义语义学的基本原理为主将义诺话亲属称谓分为五个语义场进行义素分析,归纳出义位网络、语义组合及其语义场的特点。第三部分对义诺话亲属称谓的语用特点及其文化内涵进行分析:首先,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引称与对称、排行称、从孩称、从夫称与从妻称、释称等方面进行分析;其次,基于亲属称谓的发展动态对其泛化特征进行分析;再次,根据默多克对亲属称谓类型的分类法总结出义诺话的亲属称谓类型;最后,以义诺话亲属称谓为研究对象,探索其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内涵。第四部分将义诺话亲属称谓词与其他语言亲属称谓词进行内外部比较:一方面,从构词层面及语用层面将义诺话与彝语北部方言其他土语的亲属称谓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进一步了解同一方言内部不同土语间亲属称谓的特征;另一方面,从语用层面、社会发展与语言接触对义诺话的影响两个方面将义诺话与汉语亲属称谓进行对比分析,以此进一步了解两种语言亲属称谓语的规范使用,从而探寻不同民族间亲属称谓系统背后所折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第五部分为结语,主要是总结本文观点,并指出不足之处。

崔蓝月[2](2020)在《朝鲜日据时期教科书视野下的早期北京话研究》文中指出朝鲜日据时期北京话教科书是新出的早期北京话研究重要材料,其作者多为精通汉语甚至留学中国多年的朝鲜人,继承了朝鲜传统汉语教育理念,并受到晚清民国时期西人汉语教科书、日本汉语教科书影响,具备一定现代语言学理念。教材涵盖社会生活、民俗常识、警示教育、语言学知识等多方面内容,语言成分主要是典型的早期北京话,不仅反映民国时期的早期北京话面貌,而且体现了过去较为缺失的朝鲜日据时期汉语教育的政策及形势。语音方面,这一系列教科书反映的朝汉对音体系,是对过去空白的朝鲜日据时期朝汉对音特点的反映,并体现了晚清民国时期北京话的一些语音特点。词汇方面,这一系列教科书继承了朝鲜李朝时期汉语教育的传统,多有当时域外汉语教科书中少有的丰富完备的词表,并体现了早期北京话词汇体系的独特面貌。语法方面,这一系列教科书有较为系统的语法观,特别是对当时汉语研究所重视的词类划分有突出体现,并在早期北京话中的双“了”句使用情况、早期北京话中的框式结构、早期北京话中的复合趋向动词述趋式等方面具有特点。朝鲜日据时期北京话教科书中的早期北京话反映了北京话从近代向现当代过渡期中的特点,展现了其作为官话演变重要一环的面貌,并且通过与清前、中期及现当代北京话的对比研究,可以体现清代北京话一些方面的演变轨迹。

袁耀辉[3](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张友丽[4](2019)在《湖北宜昌方言熟语研究 ——基于《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文中研究指明熟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经过反复加工锤炼而成的短语或简句,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形式,很有研究的价值。另外,对某一区域的方言进行研究在现今学术界实属一研究热点,虽然学术界关于宜昌方言的研究成果有很多,但对宜昌方言熟语的研究很少。基于上述的思考,本文以《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共13卷)为语料来源,从宜昌方言熟语的类型及特点、宜昌方言熟语的语法及语义分析、宜昌方言熟语的文化观照这三个方面对宜昌方言熟语进行描写解释和分析归纳。第一章是宜昌方言熟语的类型及特点。宜昌方言熟语是宜昌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包括惯用语、俗语、谚语和歇后语这四种类型。宜昌方言熟语除了具有语形的定型性、语义的整体性、语用的现成性与习用性这些汉语熟语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点之外,还体现出群众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等鲜明特点。第二章是宜昌方言熟语的语法及语义分析。综合考察,因谚语和歇后语的语法结构及语义表达相对比较简单,而惯用语和俗语的语法结构较为复杂,语义颇为丰富,具有认识和研究的价值。因此,本章就宜昌方言熟语中的惯用语和俗语而展开。宜昌方言惯用语和俗语的语法结构比较复杂,从总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单体结构和双体结构。每一大类下面,又可根据结构特点、语法关系的不同分成若干小类。另外,俗语还有三体结构的存在。最后,从语义特征和语义的构成方式两个方面来谈宜昌方言熟语的语义表达。绝大多数的宜昌方言惯用语和俗语的语义都耐人寻味,言在此而意在彼,既生动形象,又幽默诙谐,细细品味后便不禁为人类的智慧而赞叹。第三章是宜昌方言熟语的文化观照。本章首先对“文化”这个概念进行了相关介绍并界定本文采用的是广义的文化概念,然后论述了熟语与文化的关系,即:熟语与文化密不可分,熟语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第二节从语音、语形和语义三方面探讨宜昌方言熟语的文化内涵,涉及汉民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委婉含蓄的语用心理和重意象的审美心理。最后,总结出宜昌方言熟语的形成有八大方面的文化理据,即传统文化的道德观、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小农经济文化、军事文化、官场文化、中医中药养生文化和世俗文化,其中世俗文化又包括年时节令文化、习俗文化、衣食住行文化、消闲文化等。

彭慧[5](2019)在《湖南永顺方言语法研究》文中提出永顺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北部。湖南永顺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永顺方言虽然归属西南官话,但是它与湘语相邻,又是以土家族为主的人口聚居地的汉语方言。永顺方言在语法方面与普通话会有哪些不同点?永顺方言又受到了邻近湘语的哪些影响?保留了哪些土家语的语法特点?这些问题都是论文探索的目标。《湖南永顺方言语法研究》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永顺方言语法,特别是对具有永顺方言特色的语法现象进行了比较全面细致深入的研究,揭示了永顺方言语法的系统性概貌和最重要的特点。论文开展了方言比较研究,对永顺方言语法与普通话语法做了比较研究,重点分析、讨论与普通话不同的语法现象;还对永顺方言与邻近湘方言语法做了比较研究,对永顺方言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土家语语法做了比较研究,对永顺方言与古汉语语法等做了比较研究。文章也从共时结构系统、历史源流发展以及现时使用情况等方面挖掘、探讨和解释出现的某些语言规律,对某些语言现象的来源问题找出合理的解释。论文一共5章,第2章到第4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意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永顺县的地理历史和人口,永顺方言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语言,永顺方言语法特点概述,永顺方言音系;并且对论文的语料来源和体例进行说明。第2章,词类。本章选取了永顺方言中比有特色的名词、量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进行研究,并且跟普通话、湘方言、湘西自治州境内的土家语、以及其他汉语方言进行比较。其中,名词部分主要研究探讨永顺方言常用的名词复数标记和具有永顺方言特色的名词后缀。量词部分主要研究考察具有永顺方言特色的量词的用法,以及永顺方言量词重叠。动词部分主要研究具有永顺方言特色的动词重叠,永顺方言泛义动词,以及永顺方言动词后加“子”。形容词部分主要研究具有永顺方言特色的形容词重叠,永顺方言形容词加“子”。代词部分主要研究考察永顺方言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副词部分主要研究具有永顺方言特色的程度副词和否定副词。第3章,话题标记。本章节主要研究具有永顺方言特色的话题标记的用法。第4章,句法结构和句式。本章节在句法结构和句式方面主要选取永顺方言比较有特色的中补结构,永顺方言处置句、被动句、疑问句和比较句进行研究,并且跟普通话、湘方言、湘西自治州境内的土家语进行比较。第5章是结论。

毛志萍[6](2019)在《汉语方言名量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语方言的名量词纷繁复杂,历史层次交叠不一,量词对名词的语义分类范畴极具特色,通用量词地域性特点突出,量词重叠语义多样,量词表量形式类型繁芜,量名结构中多种解读,可见汉语方言的量词“功能显赫”,因此为了更系统地观察汉语方言中名量词的异同,本文从跨方言的视角,以量词的显赫功能为经、各方言区为纬对汉语名量词的整体面貌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调查、描写、分析、比较和解释,以期呈现出汉语方言中名量词的共性及个性特征。鉴于汉语方言的名量词如此庞杂,我们选取了汉语方言名量词最为显赫的五个功能进行专题研究。第一是名量词的语义分类:量词是给名词语义分类的一种形式,可见汉语量词的类别和数目的设立并非是随意的,而是深刻的反映了汉语认知上的范畴化。范畴化又叫类别化,认识事物就是划分范畴,量词属于语义分类范畴。在方言中不同的分类范畴选取的量词有所不同。具有普遍意义的量词对名词的语义分类层级是,第一层级按生命度分为有生物和无生物,第二层级有生物分为人类、动物和植物,无生物按形状属性分为条状细长物、块状扁平物和圆状颗粒物,以此分类范畴为基础,从跨方言的角度来考察方言中的量词语义分类表现,从而了解量词语义分类参项在各方言中是否区分,如何区分,揭示不同方言量词的语义分类范畴差异和共性,最终明确汉语方言量词普遍意义的语义层级分类并不明确,并非按照“范畴化导向”形成量词,而是以象似性思维方式按照形状对事物进行分类,这是是汉语方言量词的一大特点。第二是汉语方言的通用量词:通用量词是指可以称量不同语义范畴的事物,没有语义分类功能,使用频率极高使用范围极广的量词。首先对通用量词的定义、特征和分类进行了界定和介绍,然后梳理出汉语方言中“个、只、块、条”等通用量词的方言分布特征,并论证了通行于晋语和四川灌赤片的“块”类读音的通用量词,可能是量词“个”的上古音存留。此外对通用量词“个”的在方言中的语法语义功能进行了考察,提出南方方言“只”的兴起与“个”的语法化有关,随着南方方言中“个”不断语法化不断虚化,最终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只”取代了“个”成为了新的通用量词。第三汉语方言量词重叠:考察了量词重叠的历史、形式、性质、语义四个方面。量词重叠经历了 AA式到一 AA(AXA)再到—A—A历时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层次。然后我们考察了量词构词重叠的方言分布、语音变化及其词汇意义的特点。量词的构形重叠从广义上说包括量词重叠和数量词重叠,其量词重叠的形式有“AA”式、AAA(AAAA)式、AXA式、数AA;其数量词重叠有:一 AA式和一 A—A式,我们也梳理了不同形式的方言分布,并归纳量词重叠的六种语义类型,即表周遍、次序、大量、小量、计量单位、离散状态。同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了量词重叠语义的动因,既有语言的“象似性”动因,也有模仿儿语的动因。第四对量词表量功能进行了全面的考察,量词作为量范畴,表量是它非常重要的功能。我们把量词表量首先分为表小量和表大量,既包括数量多少,也包括维度的大小,还包括语气量的大小。汉语方言中量词表小量(即数量小称)的语法形式主要有:音变型、加缀型、重叠型和混合型这四种形式,不同类型其方言点分布各不相同,附加型是方言中最为普遍的量词表小量的方式,附加的后缀主要有“儿”“子”“仔”“囝”“叽”缀等,其本义都和“人子”有关,蕴含着[+小]这一语义特征,最终虚化表示量小的后缀。汉语方言中量词表大量的情况比其表小量的情况要少得多,可见量词表量的不对称性。量词通过加缀、重叠、加缀重叠、重叠后加缀等的形式上的增长和叠加,表现了量上的加大或叠加,正是语言的“象似性”的表现。最后对量名结构的数量解读和指称解读进行了梳理,归纳出量名结构句位和指称关系之间的7种的不同类型,并对定指“量名”结构的方言分布、类型、音变进行全面的描写和梳理,并对“量名”结构的定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不同类型的量名结构定指义来源不一,指示词型量名结构定指义来源于指示词的省略,这种结构往往带有指示词省略的痕迹即量名结构发生语音的变化;可独用的准冠词型量名结构来源于指示词省略后的准指示词量名结构的进一步需要而来;不可独用的准冠词型量名结构定指义来源量词的个体化功能和量词前限定性修饰语。

潘丽竹[7](2019)在《宜都梆鼓中的方言现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宜都梆鼓是指梆与鼓呈阶梯状叠放,演员自己击打梆和鼓,说唱结合的一种表演形式。宜都梆鼓的表演形式分为表、白、数、唱,其表演形式与宜都梆鼓中的方言现象息息相关。但目前,关于宜都梆鼓的研究较少,还停留在收集整理工作和对曲牌名的研究上,对宜都梆鼓中的方言现象使用缺乏系统阐述,理论基础薄弱。本文试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宜都梆鼓中的方言语音、词汇、语法进行系统考察。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宜都梆鼓与宜都方言语音之间的关系。整理出宜都梆鼓发音人的音系,共18个声母,35个韵母,四个声调分别为阴平45调,阳平13调,上声33调,去声35调。结合具体曲目脚本归纳常用韵脚字和押韵方式。为探究宜都梆鼓中乐调与字调的关系,以《谜中情》为例开展了三个语音实验:实验一与实验二录制了女旦在《谜中情》中的唱词乐调和方言字调,并导入Praat语音分析软件绘制乐调与字调的音高曲线图。乐调指唱词的唱腔,字调指用宜都方言将唱词口头表述。实验证明宜都梆鼓中乐调和字调的音高趋势存在相顺与相背两种倾向。相顺指音高趋势一致,相背指在一句话中某些字的音高趋势不一致。造成相背的原因可能是受旋律影响改变乐调音高、或在字调中受到连读变调影响、或乐调与字调被双重影响。实验一与实验二共同证明了,从整体上看乐调与字调的音高曲线趋势是基本一致的。乐调与字调的音高相背主要是由于旋律变化造成的。实验三基于统计的方式,用国际音标标记乐调、字调的声韵母。通过女旦在《谜中情》唱词的字频分布表,归纳乐调和字调的声韵母特点和演唱特点:唱词中的边音鼻音一律为鼻音;字调中的平翘舌一律读成平舌,乐调中的平翘舌不分。演员在演唱中使用的爆破音较少,擦音、塞擦音较多;韵母以齐齿呼、开口呼居多,与人物塑造和情感基调有关。第二部分研究宜都梆鼓与宜都方言词汇之间的关系。宜都梆鼓方言词的使用与宜都梆鼓表演形式息息相关。文章选取十个具有代表性的梆鼓脚本,将脚本中的词汇分为8大类,31小类,其中最具方言特色的词汇是亲属称谓以及俗语、歇后语、谜语。亲属称谓主要出现在宜都梆鼓说词中,说词中亲属称谓词的背称与面称的选用与宜都梆鼓演唱形式有关。在表和插白中一般使用背称;数可以根据人物内容需要选择背称与面称中的任意一种;在对白中一般使用面称;当剧情需要借角色之口向观众传递人物身份信息时,对白中也可以使用背称。除演唱形式外,宜都梆鼓说词中的亲属称谓还会受到剧本设定语境的影响,语境主要包括语言习惯、背景时代、场合、角色年龄、地位、学识、对话目的等。宜都梆鼓中的俗语、歇后语主要出现在说词对白中。俗语分为中性义与贬义,常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贬义;歇后语分为“引”和“注”,“注”主要通过伴舞之口表达讽刺义。谜语通常以结构对称的方式在唱词中出现;以结构非对称的方式出现在说词中,此时谜面与谜底之间需加上衔接词“哦”。第三部分研究宜都梆鼓与宜都方言语法之间的关系。宜都梆鼓中的方言语法包括衬词、语气词“哒”、后缀“子、头”,重叠与小称名词。其中衬词独具特色,根据篇幅、位置可分为不同类别,宜都梆鼓中的间衬作用特殊,可以切分韵律词,突破语法结构,强调句子中的核心成分,补充旋律弱拍。除此之外,宜都梆鼓中有四种基本句类,即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疑问句。文章结合具体脚本对四种句类分类,并着重分析其语用功能。否定陈述句在唱词中常用否定词“无、没、不”,在说词中常用“不、没得、不得”。感叹句在唱词中主要靠旋律音高实现感叹语气,在说词中主要通过语气词、语调等方式表示感叹语气;除表达人物情感外,还可以作为曲目中某一段故事情节开始或结束的标志。宜都梆鼓中的祈使句主要起到提醒观众注意、间接更换话题、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宜都梆鼓中的疑问句构成了人物之间的对白,推动情节的发展与话题更新。第四部分探讨宜都梆鼓的发展传承中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宜都梆鼓中的方言语音、词汇逐渐规范化,缺乏对宜都梆鼓中方言现象研究,缺失方言教育等。地方曲艺是民族文化的重大财富,我们应该重视方言教育,重视宜都方言的整理工作,留住乡土特色,保护当地方言和文化资源。地方曲艺包含丰富的文化习俗和语言资源,我们要做地方曲艺文化的传承者、宣扬者,做方言资源的保护者、继承者,让我们的地方曲艺与方言继续传承,生生不息。

李智慧[8](2019)在《江西全南大吉山镇客家方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主要讨论了江西全南大吉山镇客家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三方面的问题。全文共分为五章,两个附录。第一章主要是对全南县的地理、历史、人口及语言使用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赣南客家方言的研究现状以及对本文的研究目的、内容、方法、语料来源和体例进行了说明。第二章是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全南大吉山镇客家方言整个语音系统进行了描写和分析,并运用了历时比较法,将全南大吉山镇客家方言的音系与中古音系作比较,揭示出了中古音在全南大吉山镇客家方言中的演变规律,也对全南大吉山镇客家方言的连读变调现象进行了描写和分析,列出了相应的连读变调规律表。第三章主要是运用了共时比较法,从词形差异、词义差异等方面对全南大吉山镇客家方言的词汇与普通话的词汇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从构词法方面,描写和分析了全南大吉山镇客家方言词汇的构词特点。第四章主要是对全南大吉山镇客家方言的语法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是对全南大吉山镇客家方言的词类进行了研究:从词缀、重叠和兼类三方面对名词进行了描写和分析;通过与普通话的比较,揭示出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的特点;从起始体、进行体、持续体、接续体、经历体、完成体、连续貌、尝试貌、刚然貌九个方面对动词的体貌进行了描写和分析;讨论了副词、介词、连词及结构助词的使用情况。第二部分是对全南大吉山镇客家方言的句式进行了研究:从是非问、选择问和特指问三方面对疑问句式进行了描写和分析;介绍和分析了有特色的处置句式(“搲”字句和“同”字句);描写了“分”字被动句式;从等比句和差比句(“比”字差比句和“过”字差比句)两个方面对比较句式进行了描写和分析;也对受事前置句式、双宾句式、“有”字句式和“添”字句式进行了分析。第五章是结语,主要是对全南大吉山镇客家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另外对论文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一些有待于进一步深入解决的问题。

汤燕[9](2018)在《现代汉语尝试范畴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立足于翔实的语言事实,运用普通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现代汉语的尝试范畴。重点考察动作行为尝试义在现代汉语中的编码形式,考察范围包括普通话和汉语方言。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尝试范畴语义性质分析;尝试范畴表达系统研究;典型尝试标记的历时演化研究;尝试范畴的类型学考察。首先,分析现代汉语尝试范畴的语义性质,认为尝试范畴具有典型的非现实性特征,体现了言者的主观性和目的性,在动作时间上指向将来时,同时还具有动量小的特征。并据此辨析了尝试范畴与时、体以及情态等范畴之间的关系问题,认为尝试范畴具有的非现实性特征使其有别于体范畴,故不宜将其看作是体的下位范畴,尝试范畴与情态有着更为密切的倾向性关联。之后,描写、分析并比较了三类主要尝试表达形式:“看”类助词、动词重叠以及“V一下”结构。以“看”为代表的助词是尝试范畴的语法形式,可不依赖于语境的帮助,无条件地表达动作行为的尝试意义。动词重叠以及“V一下”形式是短时量的主要表达手段,但在一定语境条件也可衍生出尝试意义,尝试意义应该看作是这两种形式的语用推理义。本文据此构建了以“看”类助词为原型核心形式,以动词重叠以及“V一下”结构为外围边缘形式的尝试范畴层级表达系统。随后,本文考察了典型尝试标记——“看”类助词的历时演化,运用语法化语境理论从句法方面对尝试标记“看”的演变动因提出了新的解释。最后,本文将汉语尝试范畴置于人类语言的大背景下,与民族语言,以及境外其他语言进行了关照,认为现代汉语的尝试范畴是委婉表达语用策略的产物,体现了民族思维的独特性。全文共由绪论和结语在内的九个章节构成。第一章是绪论,介绍研究对象及研究目标,分析研究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本文研究依据和研究价值,说明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结构安排和语料来源。第二章是对现代汉语尝试范畴的语义性质分析。基于普通语言学以及语言类型学视角分析得出尝试范畴具有典型的非现实性特征,在动作时间上指向将来时,体现了言者的目的性和主观性,同时还具有动量小的特征。并据此辨析其与时、体、情态等范畴的关系问题,认为不宜将尝试范畴看作是体的下位范畴,它与情态有着更为密切的倾向性关联。第三章考察以“看”为代表的这类尝试标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及方言中的使用情况。首先分析“看”作为尝试标记在普通话中的句法表现和使用特点,然后考察“看”以及“看”类对应词在汉语方言中使用情况,得出“看”类标记在现代汉语中已发展成为专职的尝试语法标记的结论。第四章将关注的焦点置于“看”类尝试标记前附的VP结构类型,通过对普通话及汉语方言“VP看”类形式中“VP”结构类型的梳理归纳,发现“看”类尝试标记在前附的VP结构类型上呈现出以短时表达形式为主的特点,并对这一现象的原因给予了解释。本章的研究还发现,普通话“VV看”结构已经构式化,并向汉语方言中强势渗透。第五章主要围绕动词重叠与尝试义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论述。先是介绍动词重叠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及汉语方言中的主要表现形式,然后重点就动词重叠与尝试意义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讨论。研究认为尝试意义并非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动词重叠只有置于“查看动作行为结果”这样的语境中才能产生尝试义。因此尝试意义应看作是动词重叠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语用推理义,这一看法在汉语方言中同样得到了验证。第六章主要考察“V一下”形式与尝试意义的关系问题。现代汉语中的“V一下”结构并非尝试意义的语法形式,这一结构主要用来表达短时意义。其中“一下”已经在部分方言中发生了语法化,成为短时的语法标记。“V一下”结构与尝试意义的关系是,它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间或表达尝试意义,尝试意义是“V一下”结构的衍生意义,而非其本身固有的语法意义。第七章考察现代汉语典型尝试标记——“看”类助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共时变异和历时演变。先由汉语方言中的个案说起,指出现代汉语典型尝试标记来源于视觉动词的普遍性。然后运用语法化语境理论分析认为,“看”类尝试标记之所以能由视觉动词用法发展出尝试的语法意义,是因为其在句法结构上经历了“VP+看+S”的关键性阶段,S为疑问小句,口语互动语境下疑问小句S脱落,从而形成“VP看”格式,“看”的尝试义用法在这一结构中得以成形。句法和语义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促成了“看”尝试义用法的产生。第八章是从人类语言的大背景下对汉语尝试范畴的进一步关照。本章先是归纳尝试范畴在汉语方言中的大致表现,之后考察了我国境内民族语言在尝试意义表达上的的特点。发现,民族语中普遍存在着表达尝试意义的语法形式,尤其是在那些与汉语有着密切接触的民族语言中,存在着与汉语极为相似的尝试表达系统。随后,本章考察了更为广阔的范围,发现其他语系中尝试范畴并不多见,本章据此得出可能性结论:现代汉语的尝试范畴是汉语委婉表达语用策略的产物,体现了民族思维的独特性。第九章是本文的结语,归纳本文的主要结论以及创新之处,同时指出不足和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王梦荣[10](2017)在《湖北枝城方言词汇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现代以来,汉语方言调查研究一般侧重于语音方面,而针对一个地区方言词汇的专题研究并不多见。本文以湖北枝城方言的词汇为研究对象,采用描写与比较相结合,从总体到个别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枝城方言的词汇系统做出比较全面准确的描写和分析。枝城镇隶属于湖北省宜都市。宜都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湖广片,枝城方言则属于宜都南片方言区。本文首先介绍了枝城方言的语音系统。枝城方言有17个声母,30个韵母和4个声调。由于没有?声母,?r韵母和儿化韵,枝城方言被划分为宜都南片方言。然后概述了枝城方言的基本词汇、一般词汇和构词方式。枝城方言中最典型的构词方式是附加后缀,比如“子”、“伢(子)”、“头”等。田野调查是方言研究的前提。通过实地调查收集丰富的方言词汇语料,在此基础上整理出枝城方言词汇分类表,按词汇意义或功能划分为30类,达3592条词目,基本上涵盖了枝城方言的常用词汇。方言研究还离不开比较的基本方法。枝城方言是宜都南片方言。以词汇表为依托,运用计量分析法,将宜都南北片方言词汇进行对比,用数据说明了宜都南北片方言词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从总体词汇上看,宜都南北片的差异词汇总数为361条,分别占到北片词汇总数的11.69%,南片词汇总数的10.89%,充分说明宜都南北片方言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个别词语上看,针对差异词语做了差异度的计算,得出0.4816的差异度数值,说明宜都南北片方言的差异词语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别。通过对比统计和计量分析,在词汇方面为宜都方言南北片的划分提供了具有准确性的数据依据。本文不仅为枝城镇的方言词汇研究留下一些客观而丰富的资料,也为将词汇差异作为方言分区的一项依据做出了实践的探索。

二、宜都话重叠法构成名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宜都话重叠法构成名词(论文提纲范文)

(1)彝语义诺话亲属称谓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材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对象概况
第二章 彝语义诺话亲属称谓词的结构形式及其语义分析
    第一节 彝语义诺话亲属称谓体系
    第二节 彝语义诺话亲属称谓语义结构
第三章 彝语义诺话亲属称谓词的语用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第一节 彝语义诺话亲属称谓的语用分析
    第二节 彝语义诺话亲属称谓的泛化
    第三节 彝语义诺话亲属称谓的亲属制度类型
    第四节 彝语义诺话亲属称谓的社会文化分析
第四章 彝语义诺话亲属称谓词与其他语言亲属称谓词的内外部比较
    第一节 彝语义诺话与彝语北部方言其他土语亲属称谓词的内部对比研究
    第二节 彝语义诺话与汉语亲属称谓词的外部对比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2)朝鲜日据时期教科书视野下的早期北京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内容、重点和难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重点
        1.3.3 研究难点
    1.4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1.4.1 选题意义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朝鲜日据时期北京话教科书简介
    2.1 朝鲜日据时期北京话教科书的编纂背景
        2.1.1 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汉语教育
        2.1.2 朝鲜民间汉语学习
    2.2 朝鲜日据时期北京话教科书的编写和内容
        2.2.1 作者简介
        2.2.2 编排体例
        2.2.3 内容介绍
    2.3 朝鲜日据时期北京话教科书所反映的语言成分
        2.3.1 早期北京话
        2.3.2 满语影响
        2.3.3 山东话
第三章 朝鲜日据时期北京话教科书中的语音面貌
    3.1 朝鲜日据时期北京话教科书中的音系
        3.1.1 声母
        3.1.2 韵母
        3.1.3 声调
        3.1.4 儿化
        3.1.5 北京音与山东音
    3.2 朝鲜日据时期北京话教科书中的注音特点
        3.2.1 圈声标记法
        3.2.2 逐字注音
        3.2.3 确定的声母l的标记
        3.2.4 “儿”标记
第四章 朝鲜日据时期北京话教科书中的北京话词汇特点
    4.1 朝鲜日据时期北京话教科书中的词汇观
    4.2 北京话特色口语词
        4.2.1 起点介词与经由介词
        4.2.2 具有特色的程度副词
        4.2.3 第二人称敬称代词“你纳/您纳”
        4.2.4 “ABB”式形容词
        4.2.5 其他北京话特色口语词
    4.3 熟语
        4.3.1 成语
        4.3.2 谚语
        4.3.3 惯用语
        4.3.4 歇后语
        4.3.5 谜语、对子
第五章 朝鲜日据时期北京话教科书中的北京话语法特点
    5.1 朝鲜日据时期北京话教科书中的汉语语法观
        5.1.1 词类划分
        5.1.2 潜意识的语法观
        5.1.3 对朝鲜日据时期北京话教科书中语法观的评价
    5.2 早期北京话语法个案研究
        5.2.1 早期北京话中的双“了”句
        5.2.2 早期北京话中的框式结构
        5.2.3 早期北京话中的复合趋向动词述趋式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朝鲜日据时期北京话教科书分类词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缘起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说明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2.7 小结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4 小结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4.1 俗语词概述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4.5 小结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5.8 小结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7.3 小结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8.1 语言学价值
    8.2 文化学价值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湖北宜昌方言熟语研究 ——基于《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现状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宜昌方言熟语的类型及特点
    第一节 熟语概念界定
    第二节 宜昌方言熟语的类型
    第三节 宜昌方言熟语的特点
    小结
第二章 宜昌方言熟语的语法及语义分析
    第一节 宜昌方言熟语的语法结构
    第二节 宜昌方言熟语的语义表达
    小结
第三章 宜昌方言熟语的文化观照
    第一节 熟语与文化
    第二节 宜昌方言熟语的文化内涵
    第三节 宜昌方言熟语的文化理据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5)湖南永顺方言语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意义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全国汉语方言的语法研究
        1.2.2 湖南和湘西方言及其语法的研究
    1.3 永顺县的地理历史和人口
    1.4 永顺方言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语言
    1.5 永顺方言语法特点概述
    1.6 永顺方言音系
        1.6.1 声母
        1.6.2 韵母
        1.6.3 声调
    1.7 语料来源和体例说明
        1.7.1 语料来源
        1.7.2 体例说明
2 词类
    2.1 名词
        2.1.1 名词的复数标记
        2.1.2 名词的后缀
    2.2 量词
        2.2.1 量词“个”
        2.2.2 量词“筒”
        2.2.3 量词重叠
    2.3 动词
        2.3.1 动词重叠
        2.3.2 动词“逮”
        2.3.3 动词+“子”
    2.4 形容词
        2.4.1 形容词重叠
        2.4.2 形容词+“子”
    2.5 代词
        2.5.1 人称代词
        2.5.2 指示代词
        2.5.3 疑问代词
    2.6 副词
        2.6.1 程度副词
        2.6.2 否定副词
3 话题标记
    3.1 “硬、嘛、来”实现话题化的成分
    3.2 话题的结构位置
    3.3 话题标记与程度副词的区分
4 句法结构和句式
    4.1 中补结构
        4.1.1 程度补语
        4.1.2 可能补语
        4.1.3 趋向补语
        4.1.4 状态补语
        4.1.5 结果补语
    4.2 处置句
        4.2.1 处置介词“帮”的意义类型
        4.2.2 “帮”标记处置句的特点
    4.3 被动句
        4.3.1 “NP1+着+NP2+VP”被动句
        4.3.2 被动介词“着”的来源
    4.4 疑问句
        4.4.1 是非问句
        4.4.2 特指问句
        4.4.3 选择问句
        4.4.4 反复问句
    4.5 比较句
        4.5.1 等比句
        4.5.2 差比句
        4.5.3 极比句
5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6)汉语方言名量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和研究现状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现状
    1.2 研究对象和目的意义
        1.2.1 研究对象
        1.2.2 目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结构安排和语料来源
        1.4.1 结构安排
        1.4.2 语料来源
    1.5 关于量词的几个问题
        1.5.1 量词是否表量
        ].5.2 量词和分类词
        1.5.3 量词与方言分区
第二章 量词的语义分类
    2.1 语义分类范畴
    2.2 称量有生物量词
        2.2.1 称人量词
        2.2.2 动物量词
        2.2.3 植物量词
    2.3 称量无生物量词
        2.3.1 条形细长状量词
        2.3.2 块形团扁状量词
        2.3.3 圆形颗粒状量词
    2.4 小结
        2.4.1 量词语义分类的南北差异
        2.4.2 量词语义分类的主要标准
第三章 通用量词
    3.1 通用量词的界定
        3.1.1 通用量词的定义
        3.1.2 通用量词的特征
        3.1.3 通用量词的分类
    3.2 通用量词“个
        3.2.1 方言分布
        3.2.2 历史考察
        3.2.3 语法功能
        3.2.4 小结
    3.3 通用量词“只
        3.3.1 方言分布
        3.3.2 历史考察
        3.3.3 “只”的兴起
        3.3.4 小结
    3.4 通用量词“块”
        3.4.1 方言分布
        3.4.2 历史考察
        3.4.3 语源探索
    3.5 通用量词“条
        3.5.1 方言分布
        3.5.2 历史考察
        3.5.3 读音问题
        3.5.4 小结
    3.6 其他通用量词
        3.6.1 通用量词“枚”
        3.6.2 通用量词口[naη]
    3.7 小结
        3.7.1 北“个”南“只
        3.7.2 通用量词的地域分布特征
        3.7.3 “个”的语法化损耗是“只”成为通用量词的动因
        3.7.4 通用量词“个”的分布不断扩大
第四章 量词重叠
    4.1 量词重叠的历史
        4.1.1 量词重叠的起始时间
        4.1.2 量词重叠的历史层次
        4.1.3 量词重叠形式的来源
    4.2 量词重叠的性质
        4.2.1 量词的构词重叠
        4.2.2 量词的构形重叠
    4.3 量词重叠的形式
        4.3.1 量词单纯重叠AA和AAA (AAAA)
        4.3.2 数词加量词重叠“数AA”
        4.3.3 量词加缀重叠“AXA”
        4.3.4 数量词重叠—AA(—A—A)
    4.4 量词重叠的语义
        4.4.1 语义类型
        4.4.2 量词重叠的语义
        4.4.3 数量词重叠的语义
        4.4.4 量词重叠的语义动因
        4.4.5 小结
    4.5 小结
第五章 量词表量功能
    5.1 量范畴和量的分类
        5.1.1 “量”和相关概念
        5.1.2 量的分类
        5.1.3 量值系统
        5.1.4 小结
    5.2 量词表小量
        5.2.1 小量与小称
        5.2.2 音变型数量小称
        5.2.3 加缀型数量小称
        5.2.4 重叠型数量小称
        5.2.5 混合型数量小称
    5.3 量词表大量
        5.3.1 大量与大称
        5.3.2 量词基式表大量
        5.3.3 量词加后缀表大量
        5.3.4 量词变声重叠表大量
        5.3.5 量词重叠加后缀表大量
        5.3.6 量词加缀重叠表大量
        5.3.7 数量词重叠表大量
    5.4 小结
        5.4.1 数量小称语法形式
        5.4.2 数量小称的共性
        5.4.3 量词表大量的方言特色
        5.4.4 量词表量的南北差异
第六章 量名结构
    6.1 量名结构的两种解读
        6.1.1 量名结构的数量解读
        6.1.2 量名结构的指称解读
    6.2 量名结构的句位和指称
        6.2.1 全面型
        6.2.2 无谓后定指型
        6.2.3 无谓前不定指型
        6.2.4 互补型
        6.2.5 无谓前型
        6.2.6 全无型
        6.2.7 谓后不定指型
        6.2.8 小结
    6.3 定指量名结构
        6.3.1 定指量名结构的分布
        6.3.2 定指量名结构的类型
        6.3.3 定指量名结构的音变
        6.3.4 定指量名结构的来源
    6.4 定指名量结构
        6.4.1 定指名量结构的类型
        6.4.2 定指名量结构的性质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本文的主要观点
    7.2 研究的不足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宜都梆鼓中的方言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宜都地理人文与宜都梆鼓概况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对象、方法、意义与语料来源
第一章 宜都梆鼓与宜都方言语音
    第一节 宜都方言音系
    第二节 传统语音学视角下宜都梆鼓的音韵分析
    第三节 实验语音学视角下宜都梆鼓乐调与字调的对比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宜都梆鼓与宜都方言词汇
    第一节 宜都梆鼓中方言词汇的分类
    第二节 宜都梆鼓中亲属称谓词的使用特点
    第三节 宜都梆鼓中的俗语、歇后语与谜语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宜都梆鼓与宜都方言语法
    第一节 宜都梆鼓中的衬字、衬词与衬句
    第二节 宜都梆鼓中的助词“哒”
    第三节 宜都梆鼓中的语缀
    第四节 宜都梆鼓中的重叠
    第五节 宜都梆鼓中的小称名词
    第六节 宜都梆鼓中的基本句类及语用功能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宜都梆鼓的发展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宜都梆鼓的发展问题
    第二节 宜都梆鼓的发展建议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谜中情》曲谱
附录二:声母与韵母在乐调和字调中的特点
附录三: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8)江西全南大吉山镇客家方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一节 全南县的地理、历史、人口及语言使用情况
        (一)地理位置
        (二)历史沿革
        (三)人口及语言概况
    第二节 赣南客家方言研究现状
        (一)语音研究
        (二)词汇研究
        (三)语法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语料来源和体例说明
        (一)语料来源
        (二)体例说明
第2章 全南大吉山镇客家方言语音研究
    第一节 全南大吉山镇客家方言语音系统
        (一)全南大吉山镇客家方言的声韵调系统
        (二)全南大吉山镇客家方言的两字组连读变调
    第二节 全南大吉山镇客家方言声韵调配合
        (一)声韵配合
        (二)声韵调配合
    第三节 全南大吉山镇客家方言音系与中古音系的比较
        (一)声母比较
        (二)韵母比较
        (三)声调比较
    第四节 全南大吉山镇客家方言的语音特点
        (一)声母特点
        (二)韵母特点
        (三)声调特点
第3章 全南大吉山镇客家方言词汇研究
    第一节 全南大吉山镇客家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比较研究
        (一)词形差异
        (二)词义差异
        (三)构词法的差异
第4章 全南大吉山镇客家方言语法专题研究
    第一节 词类研究
        (一)名词
        (二)代词
        (三)动词
        (四)副词
        (五)介词
        (六)连词
        (七)助词
    第二节 句式研究
        (一)疑问句式
        (二)处置句式
        (三)被动句式
        (四)比较句式
        (五)其他句式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方志类
    专着类
    期刊论文类
    硕博论文类
附录一 :江西全南大吉山镇客家方言同音字汇
附录二 :江西全南大吉山镇客家方言分类词表
致谢

(9)现代汉语尝试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现状
        1.3.1 对尝试范畴界定和归属的研究
        1.3.2 对尝试范畴表现形式的研究
    1.4 研究意义
    1.5 写作思路及研究方法
        1.5.1 点与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1.5.2 综合全面的比较法
        1.5.3 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
        1.5.4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1.5.5 多种语言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1.6 本文结构安排及语料说明
2 尝试范畴的语义性质
    2.1 对尝试的理解
    2.2 尝试范畴的语义特征
        2.2.1 非现实性
        2.2.2 将来时
        2.2.3 目的性
        2.2.4 主观性
        2.2.5 动量小
    2.3 尝试范畴与相关范畴的关系
        2.3.1 尝试范畴与时
        2.3.2 尝试范畴与体
        2.3.3 尝试范畴与情态
    2.4 本章小结
3 “看”类尝试标记(一)
    3.1 普通话的尝试标记——助词“看”
        3.1.1 助词“看”的句法分布
        3.1.2 助词“看”的使用限制
        3.1.3 “看”的语义特点和句法表现之间的关系
    3.2 尝试标记“看”在汉语方言里的分布
    3.3 汉语方言中的其他“看”尝试标记
    3.4 “看”类尝试标记的语法特点
    3.5 本章小结
4 “看”类尝试标记(二)
    4.1 方言中的“VP看”类结构
        4.1.1 江淮官话的“VP瞧”结构
        4.1.2 吴语的“VP看”结构
        4.1.3 汉语方言中的“V看”与“VV看”
    4.2 “V一下看”结构
    4.3 “VV看”的构式化
    4.4 本章小结
5 动词重叠与尝试表达
    5.1 普通话中动词重叠形式的判定
    5.2 对动词重叠性质的认识
    5.3 汉语方言中的动词重叠
    5.4 动词重叠与尝试意义
        5.4.1 动词重叠能表达尝试意义
        5.4.2 尝试意义是动词重叠的语用推理义
    5.5 汉语方言中的动词重叠与尝试意义
    5.6 本章小结
6 “V一下”结构与尝试表达
    6.1 普通话的“V一下”结构
    6.2 “V一下”结构与尝试意义
    6.3 方言中的“V一下”结构
    6.4 本章小结
7 “看”类尝试标记的共时变异和历时演化
    7.1 尝试标记——“瞧”
        7.1.1 两种用法
        7.1.2 内在关联
    7.2 尝试标记——“睇”
        7.2.1 两种用法
        7.2.2 “睇”的流变
    7.3 从视觉动词到尝试标记
        7.3.1 “看”的演变研究分析
        7.3.2 语法化语境理论简介
        7.3.3 “看”的演化动因考察
    7.4 本章小结
8 尝试范畴的类型学考察
    8.1 汉语方言的尝试表达
    8.2 境内民族语言的尝试表达
    8.3 境外其他语言的尝试表达
    8.4 本章小结
9 结语
    9.1 本文的主要结论
    9.2 本文的创新之处
    9.3 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方言及民族语言介绍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湖北枝城方言词汇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枝城镇概况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对象和方法
2 枝城方言概述
    2.1 宜都方言内部分区
    2.2 枝城方言语音概述
    2.3 枝城方言词汇概述
3 枝城方言词汇分类表
4 宜都南北片方言词汇对比分析
    4.1 研究理论概述
    4.2 对比材料及统计分析方法说明
    4.3 南北片方言词汇的总体差异
    4.4 南北片方言词汇的个别差异
5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一:宜都南北片差异词汇差异度计量统计表
附表二:宜都南北片差异词组分类统计表

四、宜都话重叠法构成名词(论文参考文献)

  • [1]彝语义诺话亲属称谓词研究[D]. 彭燕华. 暨南大学, 2020(04)
  • [2]朝鲜日据时期教科书视野下的早期北京话研究[D]. 崔蓝月. 广西大学, 2020(07)
  • [3]《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4]湖北宜昌方言熟语研究 ——基于《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D]. 张友丽. 三峡大学, 2019(06)
  • [5]湖南永顺方言语法研究[D]. 彭慧.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6]汉语方言名量词研究[D]. 毛志萍.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7]宜都梆鼓中的方言现象研究[D]. 潘丽竹. 三峡大学, 2019(03)
  • [8]江西全南大吉山镇客家方言研究[D]. 李智慧.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9)
  • [9]现代汉语尝试范畴研究[D]. 汤燕.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7)
  • [10]湖北枝城方言词汇调查研究[D]. 王梦荣. 华中科技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宜都方言复写法组成名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