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横县土地生态经济区划研究

广西横县土地生态经济区划研究

一、广西横县土地生态经济分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梁加玲[1](2021)在《生态安全视角下的南宁市土地利用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周强[2](2019)在《广西红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区划研究》文中提出广西红水河流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其地理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不均衡且整体发展水平较低。长期以来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造成该区域人地关系紧张,土地石漠化、水资源季节性短缺等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如何从生态环境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求因地制宜的绿色生态发展道路,科学合理地经营区域复合生态经济系统,成为广西红水河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所面临的重要任务。生态经济区划是以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相统一为目标,根据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发展特征,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生态经济区,为地区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土综合整治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是从地跨20个县域的中等尺度范围对岩溶贫困山区进行的生态经济区划探究。根据研究区特点,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区划方法进行分区。首先,依据区域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特征,根据区域气候带的差异和发生学统一性原则,采用“自上而下”的区划方法对研究流域进行一级分区;其次,结合广西红水河流域自然及人文环境的差异特征,充分考虑峰丛洼地面积比、人均糖料产量等区域特色指标,构建区划指标体系,采用SPSS软件的系统聚类分析法对研究区“自下而上”划分。最后,结合一级分区和系统聚类分区结果,对流域进行二级生态经济区划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生态经济区划研究将研究区划分成为资源禀赋、发展优势互异的生态经济功能单元,有助于地方决策部门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提高当地经济及生态效益。(2)结合统计分析与实地调研成果,完成区划指标体系构建,通过实地考察、文献调研、遥感解译等方法获取相关指标的原始数据,然后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区划方法实现对研究区的一级和二级生态经济区划分。(3)根据纬度地带性分异和非纬度地带性分异特征将研究区划分成为三个一级生态经济区,分别为桂西中亚热带自然生态经济区、桂西南亚热带自然生态经济区和桂东南亚热带自然生态经济区。(4)依据区划的指标选取原则,充分考虑研究区自然环境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特征,共选取24个代表性指标构建广西红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区划指标体系。运用SPSS软件对流域20个县域的24项指标数据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到系统聚类分区结果。结合一级分区和系统聚类分区结果完成二级分区,将广西红水河流域划分为桂西林牧生态经济功能区(Ⅰ1)、桂西农林生态经济功能区(Ⅰ2)、桂西农牧及喀斯特旅游生态经济功能区(Ⅰ3)、桂西工农矿产业生态经济功能区(Ⅰ4)、桂西民俗风情旅游生态经济功能区(Ⅱ1)、桂西林牧及特色文化旅游生态经济功能区(Ⅱ2)、桂西绿色农业、循环工业生态经济功能区(Ⅱ3)、桂东现代工农产业和山水旅游生态经济功能区(Ⅲ1)等8个生态经济功能区。(5)根据分区结果及各区发展现状和资源优势特征,对8个生态经济功能区的定位发展方向逐一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表明,8个生态经济功能区在发展中资源禀赋互有差异,发展的优势产业各有不同,因此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分区管理的发展对策,以促进各分区以及整个广西红水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李仁济[3](2016)在《广西横县双窑村森林花谷景区规划》文中研究指明目前,许多地方都开展了“示范村”、“先进村”、“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和试点,极大地推动了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乡村景观的规划直接影响到乡村景观是否能健康持续地发展。双窑村被列入2015年市级生态综合示范村建设项目,双窑村总体规划项目建设目标是将双窑村打造成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同时打造特色农业观光点,打造婚纱摄影基地,建设集旅游、生产、垂钓、休闲餐饮为一体的新型示范村和生态农业观光园,实现经济和当地景观健康持续的发展。森林花谷景区位于双窑村南部,为双窑村打造成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特色乡村观光点的组成部分。该部分以森林植物群落、特色植物资源等自然景观为主要特色,增添双窑村游赏内容。首先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期刊和文献,并归纳优秀的类似乡村景区的特点,了解这些景区的村庄发展现状,探索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对这些规划对比和研究,总结相关乡村规划理论。然后对区位现状和自然资源等方面进行前期调研和对上位规划解读,结合实际条件进行理论分析和归纳,确立森林花谷景区规划的大方向。将景区的植被保护、丰富景区植物多样性与乡村生态旅游体验相结合。在符合乡村发展理念、尊重周围居民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提出景区内兼有休闲娱乐、科普观光等活动的想法,运用分析归纳到的规划理论,确定森林花谷景区“一轴、一岸、四谷”景观结构规划。围绕优化景区内绿地结构和布局,增加绿化空间形式,配合景区建设,分七大植物主题分区,进行整个景区规划的实践。规划满足双窑村乡村植被保护、丰富植物群落,调节区域气候和马峦江岸减缓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等要求。将景区打造集休闲观光、科普教育的具有当地植物景观特色的地域。并力图为今后乡村规划研究提供更多资料与信息,为类似乡村景区的规划提供更多参考。

李沁汶[4](2014)在《基于区域经济学的关天经济区土地利用分区研究》文中认为根据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在“一个核心,一轴,三辐射”的空间战略构想前提下,采用区域经济学原理与方法,对经济区县域生产要素禀赋和科学技术水平等基本特征进行分析评价,得出5种区域差异类型的划分结论,并进行各区土地利用功能定位,为促进产业整合与升级,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提供科学依据。分区途径采用自下而上的归并途径与自上而下的演进途径相结合,从土地利用的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生态属性三方面构建土地利用分区指标体系;在对原指标体系进行主成分提取和综合分析后,采用层次聚类法得到主导因子下的专题图;引入区域分工指数和区位熵衡量各县之间的产业集聚趋势及其专题图;借助GIS空间分析法对各因子专题图进行叠置分析,将经济区划分为五个土地利用功能区;最后提出基于区域经济分析的各功能区促进经济区地区分工及一体化,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和优化土地利用的对策建议。本研究主要结论有三点:(1)土地分区是实现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的重要手段,数值分区与地理区划相结合,能够增强土地分区的可信度,使所得分区结果更为接近现实。本文基于主成分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的关天经济区土地利用分区,是在综合分析与评价主要因子和地理区划相对一致性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土地利用分区研究的科学性和定量化水平。本文研究得出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基本情况呈现出,以渭河为轴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城乡差异明显,整体由北向南逐渐递增的空间分异特点。(2)本文由区域经济结构测度结果得出:西咸都市圈专业化程度高,地区间产业分工,可互为补充条件的经济结构特点。然后将对产业现状的数量测度转化为GIS图层,并与从区域现状及规划地类的土地自然属性、社会经济属性与土地利用的环境条件指标,对多因素进行空间叠置,然后进行归类,指标表达更加直观,解决了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保持了下级行政辖区界线的完整性的问题。(3)本文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叠置方法,通过对多因素的加权叠置得到关天经济区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结果与各区的经济发展、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分布一致,基本与客观实际符合。应用GIS空间分析进行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改变了过去以定性分区为主的做法,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的主观随意性,增加了分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因此,本研究成果对土地利用功能区划研究工作的进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参考价值。

梅伟[5](2013)在《厦门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效益评价及耦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改造。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大规模、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区域土地生态环境恶化。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由土地生态子系统与土地经济子系统相互耦合作用而形成的生态经济巨系统,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四大要素。本文通过构建厦门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对厦门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综合效益及各子系统效益进行评价分析。选取全国5个计划单列市2011年的数据对各参评城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效益进行分析,定位厦门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效益的高低。得出厦门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综合效益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且在5个计划单列市中,厦门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综合效益和各子系统效益排名都位居第二,仅次于深圳市。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学模型对2002~2011年厦门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中各子系统耦合度进行分析,并对5个计划单列市的耦合度进行比较。得出2002~2011年厦门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度处于22.62°~80.28°之间,都处于协调发展阶段,说明厦门市土地生态子系统和土地经济子系统效益都很明显。从五城市耦合度度数比较来看,各城市都处于协调发展阶段,但厦门市耦合度变化幅度较大,位居第二。

徐博[6](2013)在《黑龙江垦区五九七农场土地利用分区研究》文中指出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不同区域土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客观上都存在着区位差异,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结构受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也存在区域差异性。要正确识别土地资源利用的方式是否合理,应重视区域的差异性。土地利用分区是根据区域差异性来划分土地利用的基本单元或用地类型区的过程以及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进行土地利用分区,有利于土地合理科学利用,真正达到人地关系和谐,进而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对黑龙江垦区五九七农场的土地利用分区的研究,实现对乡级土地利用分区的探索。本文在充分研究了土地利用分区的原则、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将三类土地利用分区进行了全面的对比,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手段进行分区,并且探索性地将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结果作为土地利用用途分区的指导,又依据土地利用用途分区与土地利用管制分区的对比关系,进行土地利用管制分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符合研究区实际,同时也弥补了过去分区中规划编制人员凭借经验做定性分析的不足,是今后土地利用分区的一种趋势。研究以黑龙江省红兴隆垦区的重点示范农场—五九七农场为例,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现状三方面研究了五九七农场的区域差异,分析了五九七农场土地利用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以五九七农场的52个作业站为评价单元,从土地资源利用的结构、投入、产出、生态和动态5个方面,构建五九七农场的综合分区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GIS中的自然断点聚类法,根据土地利用综合评价值,得到初步分区结果,通过定性修正,得到最终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结果,综合分区分为西南城镇发展区(Ⅰ)、完达山北麓林牧业土地利用区(Ⅱ)、三江平原中部农业土地利用区(Ⅲ)和三江平原南缘湿地土地利用区(Ⅳ)4个土地利用区,并提出相应的土地利用调控方向。以五九七农场土地利用综合分区为指导,结合各部门专项规划,按照乡(镇)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规程,将五九七农场划分为一般农地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村镇建设用地区、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和林业用地区等5个用途区。根据土地利用用途分区与土地利用管制分区之间的关系,结合红兴隆管理局主体功能区、“十二五”规划纲要及增减挂钩工程等,划定研究区管制分区的边界,确定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的范围。

苏正国[7](2011)在《南宁市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安全历来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土地生态安全作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和基础,关系到人类社会能否持续、稳定发展。南宁作为广西省会、西部地区重要城市之一。近年来,随着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地区后发优势逐渐显现,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生态系统的扰动性逐步增强,土地生态安全态势不容乐观。在这一背景下,对南宁市土地生态安全开展预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借鉴预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本文依据南宁市相关基础资料,首先对南宁市土地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一个以定性为主的初步诊断;其次,采用对象属性解析法建立南宁市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第三,通过运用相关数学方法,预测各预警指标发展趋势,进而对南宁市土地生态安全警情进行评价,预报警情出现的时空范围和危害程度;最后,通过对南宁市土地生态安全的模拟调控,查明影响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的关键因素,从而有针对性提出排除警情的调控措施。通过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南宁市在2000-2009年间,土地生态安全警情综合指数呈现出缓慢增长的态势,总体处于重警区间;由于土地社会生态安全子系统警情综合指数不断下滑,区域土地生态安全协调度指数呈现波动下滑的特征,总体表现为在基本协调和不太协调区间内跳跃。根据预测,2010年以后,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有好转势头,但增速逐年放缓,且仍处于有警区间,原因在于土地社会生态子系统安全水平较低的“瓶颈”效应逐渐显现。(2)对南宁市土地生态安全总系统以及具有不同属性特征的具体因子进行模拟调控,发现:土地自然、经济和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同步正向变化对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的改善效果非常明显;基于敏感因子的模拟调控对改善区域警情综合指数的效果最为明显,但对协调度指数提高的贡献不大;基于因子可控性的模拟调控对警情综合指数以及协调度指数的贡献都相对较大;基于因子安全程度的模拟调控对协调度指数改善效果最为明显,但对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警情综合指数提高的贡献相对不大。(3)根据本文设定的调控目标,如果相关部门能够积极配合、协调联动,南宁市在2014年到来时,可以有效改善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土地生态安全总系统及自然、经济、社会子系统的警情综合指数相比2009年分别提高了0.169、0.026、0.087和0.056,警情等级由中警过渡到轻警区间;土地生态安全协调度指数也提高至0.698,各子系统协调性明显增强,迈入比较协调等级。针对以上研究结论,结合南宁市在今后五年内的现实约束条件,提出七个排除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警情的调控措施:提高森林覆盖率,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耕地保护,缓解耕地压力;控制土壤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大环境建设投资,降低环境污染强度;完善城镇空间布局,合理引导推进城市化;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社会公平。

吴燕芳[8](2011)在《干旱绿洲县域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以民乐县为例》文中认为土地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受区域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差异性的制约,决定了土地属性和土地利用的差异性,从而形成了服务于不同利用目的的土地利用区域。表现为土地质量、利用方式、利用特点、利用方向、利用潜力的不同,因此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选择合适的区域,客观上要求对土地资源进行分区研究。合理的分区可以为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使区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最佳组合,在发挥土地资源的区位优势、协调用地部门之间矛盾的同时,达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目的。土地利用分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和关键任务。本文以干旱绿洲区典型—民乐县为例,以其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现状的差异性为基础,利用因子分析和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开展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研究。其次,在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综合协调各部门规划,与下达指标相衔接,对全县划定土地用途区。最后,借助GIS叠置法,对全县开展了建设用地管制分区。针对各分区的土地资源特点和土地利用状况,确定了土地利用的调控方向和管制措施,并对三种分区进行了对比分析。论文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二部分为研究综述。介绍了国内外土地利用分区的研究进展与现状,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就不同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特点、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概括与总结。第三部分为土地利用分区理论概述。介绍了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内涵与类型;总结了土地利用分区的目的与意义;以民乐县为例,确定了县级土地利用分区的类型,提供了分区依据,并介绍了研究所涉及的分区方法。第四部分阐述了干旱绿洲区土地利用的特点。从干旱绿洲系统的特殊性与特征出发,总结其土地利用的一般特征。第五部分为民乐县土地利用分区基础。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现状三方面分析了民乐县的区域差异,为开展土地利用分区提供基础;同时分析出民乐县土地利用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第六部分为民乐县土地利用综合分区。依据综合分区原则,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效益5方面构建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各乡镇土地利用综合水平,获得初步分区结果;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利用地貌控制图对分区结果进行修正,得到最终分区结果,并提出各分区土地利用的调控方向。第七部分为民乐县土地用途分区。依据分区原则,确定分区步骤与方法;用途分区的划定以农用地适宜性评价为基础,选取5个方面11项指标构建评价体系,通过专家打分获得各评价因子得分值与权重,计算得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在此基础上,结合下达控制指标及各专项规划,将全县划分为9类用途区,并提出各用途区的管制措施。第八部分为民乐县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以定性分析为主,主要依靠GIS空间叠置法实现。通过与县城总体规划、村镇及生态工业园区等规划的协调,确定各乡镇与工业园区发展方向与范围,综合分析其用地潜力,并与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充分衔接,划定各分区边界,并提出管制规则。第九部分为结论与展望。总结了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明确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李大伟[9](2010)在《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分析 ——以长春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从事一切社会经济活动和休养生息的基本场所。土地利用不仅影响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具有间接的影响作用。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就是土地生态系统和土地经济系统耦合而成的。如何协调土地经济系统与土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使其处于平衡、稳定的状态,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问题。本文以长春市为例,探索了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评价模型与方法,构建了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分析的评价体系,并建立了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分析的评价标准。长春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分析实证研究表明,1996-2007年的长春市土地生态系统与土地经济系统的发展演化速度VA、VB均大于零,长春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演化速率V位于第一象限内,长春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处于稳定状态。进一步研究表明,将第一象限划分三个区域,1996-2007年长春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状态点全部位于区域Ⅰ,表明长春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整体上趋于稳定,但却处于过热的稳定性状态,土地经济系统给土地生态系统的压力过大。

范树平[10](2010)在《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以芜湖市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不断加快,耕地大量占用、土地生态恶化、建设用地盲目扩张等一系列土地利用问题不断涌现,已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发挥。这是从空间布局角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有效途径。根据各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区域发展战略定位,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的内在同质性和外在差异性,合理划分土地利用区,落实差别化的相关政策,有针对性地指导土地利用和管理。落实差别化土地利用政策,科学、合理地划分土地利用区具有重要意义。按照资源环境、开发强度、发展潜力,将国土划分为不同的主导功能区,实施差别化的区域调控措施,规范空间开发秩序,优化空间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主体功能区划的指导思想及本质要求。主体功能区划同样从空间角度对区域进行划分,划分结果可以有效指导土地利用分区。在此,首先对市域进行主体功能区划,通过基础数据分析,结合相关软件功能,依次对市域进行土地利用初步分区、土地利用综合分区、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实施保障措施。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言。从土地生态环境恶化、区域空间开发无序化、区域发展差异明显化三方面阐述本文研究背景,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深入探讨研究意义。综合查阅相关研究资料,国外研究过程可分为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实质阶段三阶段,并对其进行综述,从理论与实践研究分别探讨国内研究动态,同时提出本文研究思路及构建主要框架。最后,从地理区位、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方面阐述研究区概况。第二章土地利用分区与主体功能分区协调分析。首先,详细阐述土地利用分区、主体功能分区的概念及类型;其次,探讨“两区”协调的缘起及基础;然后,以实践调查,分析“两区”的对应关系;最后,提出“两区”协调的基本策略。第三章芜湖市域主体功能分区。提出主体功能分区的理念、原则、技术路线,确定评价单元,构建指标体系,综合运用SPSS数据分析及三维魔,将芜湖市域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适度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等五类区域,并分别对其进行评价。第四章芜湖市域土地利用分区。阐述土地利用分区内涵,提出土地利用分区思路,收集相关数据资料,构建指标体系,结合主体功能分区结果,运用Arcview 3.2相关功能,分别对市域进行土地利用初步分区、土地利用综合分区、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第五章保障落实土地利用分区机制。土地利用分区的本质要求是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生态安全,谋求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综合最大化。分别从土地利用调控指标、人口转移、产业结构、财政政策等方面政策落实到土地利用综合区,以其指导及保障土地利用功能区的有效发挥。第六章结论与讨论。本章是对全文进行了结论性概括,并提出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不足及展望。

二、广西横县土地生态经济分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横县土地生态经济分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广西红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3.4 数据来源
2 区域生态经济区划理论与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2.1.2 地域分异理论
        2.1.3 协同发展理论
        2.1.4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 区划方法
        2.2.1 “自上而下”区划方法
        2.2.2 “自下而上”区划方法
        2.2.3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
        2.2.4 基于GIS技术的综合功能区划方法
    2.3 区划原则
        2.3.1 生态经济系统性原则
        2.3.2 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
        2.3.3 区域共轭性原则
        2.3.4 行政区划的完整性原则
        2.3.5 发生学的统一性原则
3 研究区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特征分析
    3.1 研究区范围界定
    3.2 自然地理特征
        3.2.1 地质与地貌
        3.2.2 水文条件
        3.2.3 土壤类型
        3.2.4 气候与植被
        3.2.5 自然资源
    3.3 经济社会发展特征
        3.3.1 社会发展
        3.3.2 经济发展
    3.4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3.4.1 土地石漠化
        3.4.2 水资源短缺
4 广西红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分区
    4.1 生态经济分区方法
    4.2 一级生态经济分区
        4.2.1 一级分区的方法与步骤
        4.2.2 一级分区结果
    4.3 二级生态经济分区
        4.3.1 聚类方法的选择
        4.3.2 分区指标体系构建
        4.3.2.1 指标的选取
        4.3.2.2 指标体系构建
        4.3.3 指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4.3.4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4.3.5 指标数据的聚类分析
        4.3.6 二级分区结果
    4.4 不同聚类法的比较
5 各区定位分析与发展对策
    5.1 桂西中亚热带自然生态经济区
        5.1.1 桂西林牧生态经济功能区(Ⅰ1)
        5.1.2 桂西农林生态经济功能区(Ⅰ2)
        5.1.3 桂西农牧及喀斯特旅游生态经济功能区(Ⅰ3)
        5.1.4 桂西工农矿产业生态经济功能区(Ⅰ4)
    5.2 桂西南亚热带自然生态经济区
        5.2.1 桂西民俗风情旅游生态经济功能区(Ⅱ1)
        5.2.2 桂西林牧及特色文化旅游生态经济功能区(Ⅱ2)
        5.2.3 桂西绿色农业、循环工业生态经济功能区(Ⅱ3)
    5.3 桂东南亚热带自然生态经济区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总结
    6.2 研究结论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3)广西横县双窑村森林花谷景区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
        1.3.2 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程
        1.3.3 乡村景观规划的类型、功能和地位
        1.3.4 乡村景观规划的相关思想
        1.3.5 相关规划理论与原则
    1.4 规划的主要内容
    1.5 规划程序和框架
        1.5.1 规划程序
        1.5.2 规划程序框架
2 国内外优秀代表案例分析
    2.1 捧河岩村景观规划分析
    2.2 金刚村景观规划分析
    2.3 挂甲峪村景观规划分析
    2.4 玻璃台村景观规划分析
    2.5 西泰勒沃德土地整理的景观规划分析
3 森林花谷景区规划方案
    3.1 上位规划与解读
        3.1.1 平朗乡总规解读
        3.1.2 双窑村总体规划解读
    3.2 森林花谷与双窑村的关系
        3.2.1 生态环境的优化
        3.2.2 旅游开发的依托
        3.2.3 产业发展的促进
    3.3 森林花谷景区的发展优势
    3.4 森林花谷景区的发展劣势
    3.5 森林花谷景区规划调研
        3.5.1 区位现状分析
        3.5.2 气候条件
        3.5.3 历史沿革
        3.5.4 社会经济
        3.5.5 旅游现状
        3.5.6 自然资源现状
        3.5.7 基础设施条件
    3.6 规划目标
    3.7 规划定位
    3.8 规划原则
    3.9 规划范围和期限
        3.9.1 规划范围
        3.9.2 规划期限
    3.10 规划依据
    3.11 规划构思
    3.12 规划结构
    3.13 分区规划
        3.13.1 鸢尾谷
        3.13.2 百花坡
        3.13.3 潺林飞瀑
        3.13.4 情人谷
        3.13.5 茉莉谷
        3.13.6 兰谷
        3.13.7 蔷薇谷
    3.14 专项规划
        3.14.1 竖向规划
        3.14.2 水系规划
        3.14.3 交通规划
        3.14.4 环境保护规划
        3.14.5 基础设施规划
        3.14.6 环境容量估算
        3.14.7 游览服务设施规划
        3.14.8 防灾规划
        3.14.9 用地平衡表
        3.14.10 投资匡算
4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森林花谷景区主要植物名录表
附录B 森林花谷景区规划图纸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实践成果
致谢
附录

(4)基于区域经济学的关天经济区土地利用分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关天经济区自然经济发展概况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内容阐述
        2.1.1 区域经济发展
        2.1.2 产业经济
    2.2 研究区概况
        2.2.1 研究区自然状况
        2.2.2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2.2.3 国家政策发展规划
3 关天经济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1 土地利用分区指标体系
    3.2 综合得分值的基本格局
    3.3 产业结构测度
4 关天经济区空间聚类分析和分区识别
    4.1 空间聚类分析
    4.2 关天经济区经济区划方案
        4.2.1 西咸都市功能建设用地核心区
        4.2.2 高新技术工业用地区
        4.2.3 特色经济生态旅游土地利用区
        4.2.4 农副产品加工业土地利用区
        4.2.5 自然风景旅游土地利用区
5 结论及政策启示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性启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5)厦门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效益评价及耦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3 研究综述
        3.1 国外研究进展
        3.2 国内研究进展
    4 研究内容
    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一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1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概念及内涵
    2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及要素分析
    3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
        3.1 整体性
        3.2 综合性
        3.3 异质性
        3.4 可塑性
    4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研究的理论基础
        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4.2 系统理论
        4.3 协同学理论
        4.4 生态经济理论
        4.5 耗散结构理论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1 地理位置
    2 自然地理条件
    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4 城市建设
    5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5.1 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5.2 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
第三章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效益评价方法与耦合模型
    1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1.1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1.2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效益评价指标的选取
    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 指标权重的确定
        3.1 熵值赋权法
        3.2 变异系数赋权法
        3.3 综合集成赋权法
    4 综合效益评价
    5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模型
        5.1 各子系统效益及其速度的演化方程
        5.2 耦合度计算模型及耦合度发展阶段划分
第四章 厦门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效益评价
    1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及权重的确定
    2 厦门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效益分析
    3 厦门市与其他计划单列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效益比较分析
        3.1 城市选取与指标体系构建
        3.2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及权重的确定
        3.3 评价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厦门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关系分析
    1 厦门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度
    2 厦门市与其他计划单列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度水平比较分析
第六章 厦门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建议
    1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2 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市
    3 加大环境保护投资和建设力度
    4 加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和管理
    5 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业结构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黑龙江垦区五九七农场土地利用分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重点和难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2 土地利用分区理论概述
    2.1 土地利用分区的基础理论
        2.1.1 区位理论
        2.1.2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2.1.3 景观生态学理论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
    2.3 土地利用分区类型
        2.3.1 土地利用地域分区
        2.3.2 土地利用用途分区
        2.3.3 土地利用空间管制分区
    2.4 土地利用分区的目的与意义
        2.4.1 土地利用分区的目的
        2.4.2 土地利用分区的意义
    2.5 土地利用分区的原则
        2.5.1 界限完整性原则
        2.5.2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原则
    2.6 土地利用分区的方法
        2.6.1 定性研究方法
        2.6.2 定量研究方法
3 五九七农场概况
    3.1 自然条件
        3.1.1 地形地貌
        3.1.2 气候条件
        3.1.3 土壤类型
        3.1.4 资源禀赋
    3.2 社会经济条件
        3.2.1 人口状况
        3.2.2 经济发展水平
    3.3 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3.3.1 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
        3.3.2 土地利用特点
        3.3.3 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3.4 五九七农场土地利用分区目标及思路
        3.4.1 五九七农场土地利用分区的目标
        3.4.2 五九七农场土地利用分区的思路
4 五九七农场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4.1 综合分区的原则
    4.2 数据来源和指标体系
        4.2.1 数据来源
        4.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4.3 分区因子的提取
    4.4 对定量分区的定性修正
    4.5 综合分区结果分析
5 五九七农场土地利用用途分区
    5.1 土地用途分区的原则
    5.2 土地用途分区的依据
    5.3 土地用途区划定的方法
    5.4 用途分区结果
6 五九七农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
    6.1 管制分区的原则
        6.1.1 生态平衡的原则
        6.1.2 土地集约利用原则
    6.2 分区方法
    6.3 管制分区结果
        6.3.1 允许建设区
        6.3.2 有条件建设区
        6.3.3 限制建设区
        6.3.4 禁止建设区
7 结论与讨论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7.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南宁市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土地生态安全研究
        1.3.2 预警研究
        1.3.3 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研究
        1.3.4 文献评述
    1.4 论文的研究框架
        1.4.1 研究目的和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4.4 数据来源
2 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土地生态系统
        2.1.2 土地生态安全
        2.1.3 预警
        2.1.4 土地生态安全预警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系统论
        2.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3 人地协调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南宁市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土地生态系统基本情况
        3.1.1 土地生态系统边界
        3.1.2 土地生态系统结构
        3.1.3 土地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预警指标选取的原则
        3.2.2 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3.2.3 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4 南宁市土地生态安全警情分析
    4.1 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指标预测
        4.1.1 基础数据预处理
        4.1.2 预警指标预测
    4.2 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指标警限划分
        4.2.1 警限划分的方法
        4.2.2 警限划分结果
    4.3 土地生态安全警情评价
        4.3.1 指标标准化及权重的确定
        4.3.2 警情等级划分
        4.3.3 警情综合评价及结果分析
5 南宁市土地生态安全排警调控
    5.1 警情的模拟调控
        5.1.1 系统总体模拟调控
        5.1.2 具体因子模拟调控
    5.2 排警的调控措施
        5.2.1 排警调控目标及预期成效
        5.2.2 排警调控措施
6 结论和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干旱绿洲县域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以民乐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土地利用分区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1.1.2 土地利用分区是主体功能区划的客观要求
        1.1.3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的机遇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相关研究进展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3 土地利用分区理论概述
    3.1 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及内涵
        3.1.1 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
        3.1.2 土地利用分区的内涵
    3.2 土地利用分区类型
        3.2.1 土地利用地域分区
        3.2.2 土地利用用途分区
        3.2.3 土地利用空间管制分区
    3.3 土地利用分区的目的与意义
        3.3.1 土地利用分区的目的
        3.3.2 土地利用分区的意义
    3.4 县级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3.4.1 分区类型的选择
        3.4.2 土地利用分区的依据
        3.4.3 土地利用分区方法概述
4 干旱绿洲区土地利用的特点
    4.1 干旱绿洲系统的一般特征
    4.2 绿洲区土地利用的一般特征
        4.2.1 农业绿洲占主导地位
        4.2.2 土地利用的干旱区特色鲜明
        4.2.3 绿洲面积比例小,经济产出效益不高
        4.2.4 绿洲规模不断扩大,利用类型较为稳定
5 民乐县土地利用分区基础
    5.1 自然环境差异
        5.1.1 区位概况
        5.1.2 地质地貌
        5.1.3 气候条件
        5.1.4 土壤类型
        5.1.5 资源禀赋
    5.2 社会经济差异
        5.2.1 人口状况
        5.2.2 经济发展水平
        5.2.3 区域经济差异
    5.3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5.3.1 关于土地总面积的说明
        5.3.2 土地利用现状
        5.3.3 土地利用特点
        5.3.4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6 民乐县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6.1 综合分区的原则
        6.1.1 区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原则
        6.1.2 主导因素与综合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6.1.3 保持行政界线完整和分区界线连续性原则
    6.2 数据来源与指标体系
        6.2.1 数据来源
        6.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6.3 分区因子的提取
    6.4 综合分区结果分析
7 民乐县土地利用用途分区
    7.1 用途分区的原则
        7.1.1 切实保护耕地原则
        7.1.2 因地制宜原则
        7.1.3 保护生态环境原则
        7.1.4 突出主导用途原则
        7.1.5 一致性原则
    7.2 用途分区的技术方案
        7.2.1 分区步骤
        7.2.2 分区方法
    7.3 民乐县农用地适宜性评价
        7.3.1 评价单元与评价体系的确定
        7.3.2 评价因子分值和权重的确定
        7.3.3 评价值与评价等级的确立
        7.3.4 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
    7.4 用途分区结果
    7.5 用途分区管制措施
8 民乐县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
    8.1 管制分区的原则
        8.1.1 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
        8.1.2 土地集约利用原则
    8.2 分区步骤
    8.3 分区方法
    8.4 管制分区边界的划定
    8.5 管制分区结果
    8.6 管制措施
9 结论与展望
    9.1 论文的主要结论
    9.2 论文的创新之处
    9.3 论文的不足之处
    9.4 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课题
致谢

(9)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分析 ——以长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研究
    2.1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
    2.2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特性
    2.3 土地生态系统与土地经济系统的耦合中介
第3章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分析评价体系及模型研究
    3.1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分析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3.2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分析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3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分析的评价模型
第4章 长春市概况
    4.1 区位条件
    4.2 自然地理情况
    4.3 社会经济情况
    4.4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4.4.1 农用地结构分析
        4.4.2 建设用地结构分析
        4.4.3 长春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第5章 实证研究
    5.1 长春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定性分析
    5.2 长春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分析的数据处理
    5.3 长春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分析的指标权重计算
    5.4 长春市土地生态系统与土地经济系统的演化函数拟合
        5.4.1 系统指数的计算方法
        5.4.2 长春市经济指数计算
        5.4.3 长春市土地指数计算
        5.4.4 长春市生态指数计算
        5.4.5 长春市土地生态系统与的土地经济系统演化函数计算
    5.5 长春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分析结果
        5.5.1 长春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分析结果
        5.5.2 结果分析
        5.5.3 建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6.2.1 主要创新点
        6.2.2 今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师及作者简介

(10)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以芜湖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土地生态环境恶化
        1.1.2 区域空间开发无序化
        1.1.3 区域发展差异明显化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自己见解
    1.4 研究路线
    1.5 主要框架
    1.6 研究区概况
        1.6.1 地理区位
        1.6.2 自然条件
        1.6.3 社会经济
第二章 土地利用分区与主体功能分区协调分析
    2.1 “两区”的内涵
        2.1.1 土地利用分区
        2.1.2 主体功能分区
    2.2 “两区”协调的缘起
        2.2.1 分区的对象体系不一致
        2.2.2 分区的侧重点不尽相同
        2.2.3 分区的数据资料来源不一
        2.2.4 分区的界线差异很大
        2.2.5 分区的协调机制尚未完善
    2.3 “两区”协调的基础
        2.3.1 科学发展观奠定思想基础
        2.3.2 共同理论方法奠定理论基础
        2.3.3 新技术应用提供技术基础
        2.3.4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保障组织基础
    2.4 “两区”对应关系调查分析
        2.4.1 “两区”的优势度测定
        2.4.2 结果分析
    2.5 “两区”协调的基本策略
    2.6 小结
第三章 芜湖市域主体功能分区
    3.1 分区理念
        3.1.1 科学发展观理论
        3.1.2 地域差异理论
        3.1.3 生态经济理论
        3.1.4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3.2 分区原则
        3.2.1 体现区域差异性
        3.2.2 明确区域主体功能
        3.2.3 突出区域生态功能价值
        3.2.4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3.2.5 尽量保持行政区划相对完整性
    3.3 分区技术路径
    3.4 确定评价单元
    3.5 构建指标体系
    3.6 分析方法
    3.7 分析结果
    3.8 分区评价
第四章 芜湖市域土地利用分区
    4.1 土地利用分区
        4.1.1 内涵阐述
        4.1.2 分区思路
    4.2 数据来源及方法
        4.2.1 数据来源
        4.2.2 分区方法
    4.3 土地利用初步分区
        4.3.1 构建指标体系
        4.3.2 数据处理
        4.3.3 初步分区结果
    4.4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4.4.1 空间叠加分析
        4.4.2 局部结果修正
        4.4.3 结果分析
    4.5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4.6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与主体功能分区耦合分析
        4.6.1 土地利用功能定位
        4.6.2 分区耦合分析
第五章 保障落实土地利用分区机制
    5.1 土地利用分区本质要求
        5.1.1 提高经济效益
        5.1.2 维护社会稳定
        5.1.3 保障生态安全
    5.2 完善落实土地利用分区机制
        5.2.1 充分考虑土地利用调控指标
        5.2.2 有序协调人口迁移
        5.2.3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5.2.4 宏观调控财政政策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初步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硕士期间科研成果、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四、广西横县土地生态经济分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安全视角下的南宁市土地利用模拟研究[D]. 梁加玲.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2]广西红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区划研究[D]. 周强. 南宁师范大学, 2019(01)
  • [3]广西横县双窑村森林花谷景区规划[D]. 李仁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2)
  • [4]基于区域经济学的关天经济区土地利用分区研究[D]. 李沁汶. 甘肃农业大学, 2014(05)
  • [5]厦门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效益评价及耦合关系研究[D]. 梅伟. 福建师范大学, 2013(S2)
  • [6]黑龙江垦区五九七农场土地利用分区研究[D]. 徐博. 东北农业大学, 2013(10)
  • [7]南宁市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研究[D]. 苏正国. 四川农业大学, 2011(04)
  • [8]干旱绿洲县域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以民乐县为例[D]. 吴燕芳. 西北师范大学, 2011(04)
  • [9]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分析 ——以长春市为例[D]. 李大伟. 吉林大学, 2010(09)
  • [10]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以芜湖市为例[D]. 范树平. 安徽师范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广西横县土地生态经济区划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