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牙根尖周炎48例治疗分析

前牙根尖周炎48例治疗分析

一、48例前牙根尖周炎的治疗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美玲[1](2021)在《慢性根尖周炎患牙一次法与二次法根管治疗后疼痛强度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前牙和前磨牙单根管慢性根尖周炎患者,采用一次法与二次法根管治疗术后短期疼痛反应,同时评估性别、年龄、牙位、术前疼痛值等多个因素对根管治疗后疼痛强度的影响,为临床医生在接诊相似病例时,做诊疗程序决策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1年1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口腔内科就诊的患者,通过病史询问、临床及治疗前X线片检查确定符合纳入标准且明确能够回访的单根管慢性根尖周炎患者共62例,并根据选择治疗次数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A组为一次法根管治疗组,B组为二次法根管治疗组。根管充填完成后,拍摄X线片确定根管充填完善,纳入最终数据统计分析。同时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患牙牙位、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 h、24 h、48 h、72 h的VAS评估疼痛情况和治疗后止痛药使用情况,并对相关因素分组评估两组间疼痛差异。使用SPSS 25.0软件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根管治疗后疼痛值和5个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一次法治疗组比二次法治疗组患者在根管治疗完成后的第12 h、24 h、48h、72 h VAS疼痛评分均值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病例患者的疼痛强度都随着时间推移而降低,根管治疗后第12 h疼痛强度最高,所有患者疼痛在术后7天均消失。3.低龄组患者(18-40岁)在一次法根管治疗术后第48 h、72 h疼痛VAS评分低于二次法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第12 h、24 h两组间术后疼痛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高龄组(41-65岁)、上颌牙、下颌牙、前牙和前磨牙术后不同时间间隔VAS疼痛值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前VAS疼痛值对一次法根管后第12 h、24 h VAS疼痛值影响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二次法根管治疗后第12 h、24 h、48 h VAS疼痛值影响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术后72 h疼痛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牙位(上下颌、前后牙)与治疗后不同时间点VAS疼痛评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一次法比两次法根管治疗在单根管慢性根尖周炎后疼痛值低但无显着差异;低龄(18-40岁)组在一次法根管治疗后第48 h、72 h后疼痛小于二次法根管治疗组。术前疼痛高的患者在一次或二次法根管术后24 h内疼痛程度要大于术前疼痛低的患者。推荐术前疼痛较轻的40岁及以下患者的前牙或前磨牙慢性根尖周炎可以选择一次法根管治疗。

胡雪[2](2021)在《牙内陷发生率及治疗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研究2019年1月~2019年12月吉林大学口腔医院患者CBCT影像学资料,并报告三例不同牙位牙内陷患者病例,分析牙内陷发生率、不同类型牙内陷对应的治疗方案及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2019年12月吉林大学口腔医院共3038例CBCT资料。判定观察到患牙类牙釉质密度影像由冠方向根方凹陷或形成根管样结构与主根管伴行时,记录患牙牙位,内陷程度及患者的性别。研究期间获得3例牙内陷患者的临床病例。通过分析病例中不同类型牙内陷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总结此类病例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使用SPSS软件对患者患牙发生及内陷程度分布与性别分布数据进行分析,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得P<0.05时,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符合条件的3038例患者影像资料统计结果中发现90例牙内陷患者,牙内陷在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3.00%。双侧牙内陷病例48例,单侧牙内陷病例42例,男性患者39人,占总数43.33%,女性患者51人,占总数56.67%。检测样本牙数67543颗,其中牙内陷患牙共139颗,单牙患病率约为0.21%。根据Oehler’s牙内陷分类法分组,Ⅰ型牙内陷患牙100颗,Ⅱ型牙内陷患牙27颗,Ⅲ(a)型牙内陷患牙2颗,未检出Ⅲ(b)型牙内陷。根据发生牙位分组,上颌中切牙牙内陷11例,上颌正中多生牙牙内陷4例,上颌侧切牙牙内陷121例,上颌尖牙牙内陷1例,上颌前磨牙1例,下颌尖牙1例。研究期间共收入3例符合标准的完整病例,分别为Oehler’sⅠ型、Ⅱ型和Ⅲ型,采用了根管治疗和拔除等方法,根管治疗后根尖周炎症显着缓解,拔除患牙后牙周状况也有明显缓解。结论:牙内陷并没有以往认为的那样罕见,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早期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对提高预后效果最重要,若已发生临床症状,可适当采用新技术治疗患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牙美观及功能。统计结果表明患牙内陷程度及发生率与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异。牙内陷好发于上颌,最好发于上颌侧切牙。Oehler’s分类Ⅰ型牙内陷病例最多见。

刘海艳[3](2021)在《半导体激光辅助治疗前牙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的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半导体激光辅助治疗前牙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2月收治的前牙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76例,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接受17%乙二胺四乙酸溶液+3%次氯酸钠治疗,观察组接受半导体激光辅助17%乙二胺四乙酸溶液+3%次氯酸钠治疗,比较两组根管填充后6个月的临床疗效、复诊次数、治疗后48 h根管治疗约诊间疼痛情况、治疗后7 d窦道愈合情况。结果:治疗后6个月,门诊随访,两组均未出现失访病例。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第1次治疗至完成根管填充期间,观察组平均复诊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48 h根管治疗约诊间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7 d窦道愈合有效率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前牙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接受半导体激光辅助17%乙二胺四乙酸溶液+3%次氯酸钠治疗的效果确切,能有效降低治疗期间疼痛发生率,且复诊次数少。

葛春慧[4](2021)在《iRoot BP Plus根尖屏障术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通过iRoot BP Plus在成人根尖孔未闭合患牙形成根尖屏障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根尖孔未闭合患牙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的46例成人根尖孔未闭合患牙为观察对象。经过根管预备和根管消毒,待确认患牙感染控制后,用垂直加压器将iRoot BP Plus输送至根尖区,并轻轻加压,使其形成>3mm的根尖屏障,拍摄X线片确认屏障形成质量,置无菌湿棉球于根管中上段,暂时充填。2天后复诊,无菌高速球钻去除暂封物,在显微镜下确认根尖区屏障充分固化后,再进行根管中上段的充填和冠方修复。治疗结束后分别于3、6、12个月随访观察,依据患者自觉症状、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评估临床疗效,并分析iRoot BP Plus充填情况和患牙根端不同形态对疗效的影响。结果:(1)治疗后3、6、12个月有效率分别为80.4%、87.0%、93.5%;(2)iRoot BP Plus超充填和恰充填两者间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喇叭口状、平行状和内聚状三种不同根端形态对治疗有效率无显着影响(P>0.05)。结论:iRoot BP Plus根尖屏障术治疗成人根尖孔未闭合患牙,临床疗效良好,少量超出根尖孔不会影响根尖周组织愈合。

刘雪[5](2021)在《窦道的治疗进展与临床诊治病例报告》文中指出窦道在口腔临床检查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伴发症状,通常是由根尖周组织、牙周组织、骨膜或骨组织中的化脓性炎症引起,破溃于口腔黏膜或穿透皮肤而形成的孔道,是脓液和感染的引流通道,被认为是慢性感染的表现之一[1]。窦道存在时,很少伴有疼痛,疼痛多存在于窦道形成之前的早期阶段。此外,窦道也可以是手术切口不能愈合而遗留所致。窦道可以存在于多种口腔疾病中,例如急慢性根尖周脓肿、牙周或牙龈脓肿、智齿冠周炎、种植体周围炎、外伤牙、咬合创伤牙、根管治疗牙、冠修复后有破损牙、牙源性囊肿如根尖周囊肿等、非牙源性囊肿以及颌骨疾病如骨髓炎、肿瘤、坏死等[2]。只有正确判断出窦道的根本来源,才能对症治疗。窦道有口内和口外之分,其中位于口腔外皮肤上的排脓孔称为皮瘘[3]。皮瘘多位于下巴、面颊部、下颌下区域以及鼻窦等位置,皮瘘所在位置与口腔特殊解剖位置有关。但是临床上皮瘘患者最先就诊于皮肤科,医师往往会忽略对口腔内牙齿的的检查,造成误诊延诊[1]。位于口腔内部牙龈上的窦道又称为龈窦[3],最为常见,也是临床中常说的窦道。窦道的开口位置取决于多种因素,例如患牙与肌肉附着的位置、炎症发展过程中皮质骨穿孔的位置、细菌毒力、患者抵抗力强弱等[4]。窦道口在牙龈黏膜上的位置可以提示一些疾病。根管治疗牙及根尖周围炎症导致的窦道多位于根尖1/3处;咬合创伤牙及牙根纵裂牙窦道口多位于近龈缘处;而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牙其窦道口位于根中部的牙龈上,这为临床诊疗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不能完全依赖。炎症有时会沿着软硬组织迁延到别处,形成异位窦道[4],为临床诊断带来困难。临床上多见窦道口位于唇颊侧黏膜,少数位于舌腭侧,这可能与双侧皮质骨的厚度、密度不同有关[5]。此外,一般来说,一个患病区多为单个窦道口排脓,偶尔有双个或多个窦道口,或者口内与口外窦道口并存,与患病区解剖位置、细菌毒性强弱等有关系[2]。窦道型口腔疾病的治疗,首先应确定疾病源头。通过对患牙各个方面的检查确认来源。临床上某些顽固或经久不愈窦道型疾病造成邻近软硬组织的破坏,此时根尖X线片不能确定病变范围、大小等[6]。此时需要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对病变区辅助检查,从三维方向上分析病变的大小、范围、骨吸收程度等[7]。在临床诊疗中,善用各种辅助手段对疾病进行分析。本文我们收集了4例牙龈窦道经久不愈、反复发作的病例,通过对其的分析诊断,寻找根本病因,联合使用非手术与手术方法,彻底去除病因,使窦道愈合,获得了良好的疗效,希望为口腔窦道的治疗提供临床思路。

赵慧娟,姜娜[6](2020)在《根管治疗术对瘘管型根尖周炎患者根尖周炎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瘘管型根尖周炎患者应用根管治疗术对急性发病率及根尖周炎症程度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治疗瘘管型根尖周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8月~2019年8月我院口腔科收治的瘘管型根尖周炎患者98例(患牙98颗)临床资料,将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术的50例患者研究资料纳入观察组,将采用传统多次根管治疗术的48例患者研究资料纳入对照组。比较治疗6个月后两组治疗效果、治疗时间、平均疼痛消失时间、根管微生物计数、根尖周指数(CPI)、菌斑指数(PLI)及急性发病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9.5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及平均疼痛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6个月后根管微生物计数、CPI指数及PLI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性发病率为14.00%,较对照组的4.17%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瘘管型根尖周炎患者应用多次或一次根管治疗术的治疗效果相近,可有效缓解根尖周炎症程度,而一次性根管治疗术,可显着缩短治疗时间,但急性发病率较高,临床可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治疗方式。

高静静[7](2020)在《牙髓血运重建术在年轻恒牙慢性根尖周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牙髓血运重建术治疗年轻恒牙慢性根尖周炎的临床效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16年1月~2019年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口腔科、诊断为慢性根尖周炎且已完成牙髓血运重建治疗的病例资料,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详细记录患者基本信息、治疗过程、临床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将数据导入Excel表格中,进行统计学描述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3例患者,共计43颗患牙,平均复诊时间17.72(12~32)个月,42颗患牙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其中28颗治疗成功,14颗治疗有效,1颗治疗失败,改行根尖诱导成形术。至最后一次复查为止,成功率达到65.1%,有效率为97.7%,失败率为2.3%。按病因不同,本研究可分为牙外伤组和畸形中央尖折断组。牙外伤组共纳入13颗患牙,平均复诊时间15.62(12~24)个月,12颗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其中5颗治疗成功,7颗治疗有效,成功率为38.5%,有效率为92.3%,失败率为7.7%。牙根愈合类型以I型(5例)和III型(5例)愈合为主。3颗患牙出现根管内钙化。畸形中央尖折断组共纳入30颗患牙,平均复诊时间18.63(12~32)个月,30颗患牙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其中23颗治疗成功,7颗治疗有效,成功率为76.7%,有效率为100%。牙根愈合类型以I型(22例)愈合为主。11颗患牙出现根管内钙化。从术后牙根继续发育的角度来讲,病因是术后牙根发育的潜在影响因素,畸形中央尖折断组相较于牙外伤组更有利于患牙牙根发育,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牙齿发育分期、有无瘘管、牙齿有无松动及复诊时间对牙根继续发育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就术后牙根钙化影响因素而言,病因、牙齿发育分期、有无瘘管、牙齿有无松动及复诊时间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年轻恒牙慢性根尖周炎患者行牙髓血运重建术短期内有效且成功率高。2、不同病因是术后牙根继续发育的潜在影响因素,畸形中央尖折断组牙根发育明显优于牙外伤组,临床效果更好。3、根管内钙化是本研究观察到的主要并发症,其相关影响因素尚不明确。

张洪哲[8](2020)在《基质金属蛋白酶-9抑制LPS诱导的成骨前体细胞炎症反应的研究 ——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实验通过研究MMP-9在牙髓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endodontalis LPS)诱导的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炎症反应中的作用与机制,进一步探究MMP-9与口腔炎症发展的关系,从而为根尖周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实验将培养的MC3T3-E1细胞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P.endodontalis LPS刺激组(以下简称:LPS组),MMP-9过表达+P.endodontalis LPS刺激组(以下简称:oe-MMP-9+LPS组),MMP-9抑制表达+P.endodontalis LPS刺激组(以下简称:si-MMP-9+LPS组)。采用荧光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 blot(WB)检测不同组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因子κβ受体活化因子(RANK),核因子κβ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TOLL样受体-2(TLR-2),TOLL样受体-4(TLR-4),骨保护素(OPG)和骨钙素(OCN)的表达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比较。结果:通过qRT-PCR和WB检测,与LPS组相比较,oe-MMP-9+LPS组的IL-1β、TNF-α、RANK、RANKL、TLR-2、TLR-4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均降低(P<0.05),OPG和OCN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均增加(P<0.05)。si-MMP-9+LPS组中IL-1β、TNF-α、RANK、RANKL、TLR-2、TLR-4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均增加(P<0.05),OPG和OCN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均降低(P<0.05)。结论:一、MMP-9抑制了炎症环境中IL-1β,TNF-α,RANK,RANKL,TLR-2和TLR-4的表达。二、MMP-9促进了OPG和OCN的表达。因此MMP-9在LPS诱导的炎症反应中对成骨前体细胞起保护作用,这进一步提示MMP-9在口腔炎症的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到抑制炎症的作用,也为预防和治疗根尖周炎提供了新的线索与思路。

王璐瑶[9](2020)在《不同正畸力对大鼠压力侧牙周组织中Th17/Treg细胞相关因子表达变化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究不同正畸力作用下大鼠压力侧牙周组织中的免疫细胞—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特征性核转录因子(RORγt、Foxp3)和相关细胞因子(IL-17、IL-10、TGF-β1)表达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骨保护素(OPG)表达和破骨细胞(OC)数目变化的影响,初步探讨Th17/Treg细胞在压力侧牙周组织改建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选取144只8-10周龄220g±10g雄性Wistar大鼠,将其随机等量分为4组,包括0g、50g、100g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36只。在双侧上颌第一磨牙上用结扎丝固定镍钛拉簧构建正畸加力模型,分别于加力第0、1、3、5、7、14天后,每组各处死6只大鼠,采集上颌第一磨牙及其牙周组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RORγt、Foxp3 mRNA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17、IL-10和TGF-β1蛋白表达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RORγt、Foxp3和OPG蛋白表达量,并计数OC数量。结果:1.50g组和100g组的Th17细胞相关因子(RORγt、IL-17)均随时间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峰值分别位于第5d和第7d,50g组于第14d可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而100g组仍维持较高水平,其表达量均为100g组>50g组>0g组。2.50g组和100g组的Treg细胞相关因子(Foxp3、IL-10、TGF-β1)亦随时间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峰值分别位于第5d和第7d,除了TGF-β1的表达量在第7d时100g组>50g组>0g组外,其余表达量均为在第1-7d时50g组>100g组>0g组,在第14d时100g组>50g>0g组。3.OPG在50g组呈先降低再升高后降低趋势,于第3d和第7d分别达最低值和最高值,第14d恢复正常。OPG在100g组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于第5d和第14d分别达最低值和最高值。4.OC数目的变化趋势与比较同Th17细胞相关因子的基本一致。结论:1.本研究发现Th17/Treg细胞特征性核转录因子RORγt和Foxp3在压力侧牙周组织的表达规律,证实Th17/Treg细胞参与了正畸牙移动过程。2.不同正畸力可通过调控Th17/Treg细胞相关因子(RORγt、IL-17,Foxp3、IL-10、TGF-β1)表达对加力后的压力侧牙周组织改建产生不同的影响。3.适宜正畸力(50g)具有促进压力侧Th17细胞特异性核转录因子RORγt表达及细胞因子IL-17分泌,参与压力侧牙周组织的骨吸收过程,而Treg细胞通过其特异性核转录因子Foxp3和细胞因子IL-10、TGF-β1在压力侧的表达,参与了骨重建过程。4.过大的正畸力(100g)可打破Th17/Treg细胞平衡,使Th17细胞增殖占主导地位,并对Treg细胞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从而影响骨稳态,造成牙周组织的严重破坏。

邓松松[10](2020)在《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唾液菌群与TLRs/NF-κB p65信号通路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检测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患者口腔唾液菌群的多样性和群落差异及唾液和组织中Toll样受体/核因子-κB p65(Toll-like receptors/nuclear factor-κB p65,TLRs/NF-κB p65)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分析菌群和炎症因子相关性,研究两者在OLP病变过程中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实验组收集非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NEOLP组)和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EOLP组)各17例,对病变的严重程度进行REU评分,采集唾液和组织标本。同时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7例作为对照组(HC组)。收集的唾液一部分提取其DNA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其16S rRNA V3-4区进行双端测序,对唾液菌群结构及多样性进行差异分析。收集的另一部分唾液用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IL-6、TNF-α表达量的测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检测组织中TLR2、TLR4以及NF-κB p65的表达水平。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测唾液菌群与TLR2、TLR4、NF-κB p65、IL-6、TNF-α之间以及REU与IL-6、TNF-α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通过菌群分析发现,与HC组相比,NEOLP组菌群的物种多样性显着降低(P<0.05);HC组与NEOLP组、EOLP组的群落结构均存在显着差异性(P<0.05),而NEOLP组和EOL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HC组的唾液菌群结构更为相似和保守;鉴别出NEOLP组和EOLP组表达异常的细菌(P<0.05),其中与HC组相比,NEOLP组中罗氏菌(Rothia)、链球菌(Streptococcus)相对丰度增高,德克斯氏菌(Derxia)、嗜血杆菌(Haemophilus)、假单胞菌(Pseudomonas)相对丰度降低;EOLP组中德克斯氏菌(Derxia)、嗜血杆菌(Haemophilus)、假单胞菌(Pseudomonas)相对丰度降低;与EOLP组相比,NEOLP组奇异菌(Atopobium)、茄杆菌(Sol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增高。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HC组相比,TLR2、TLR4、NF-κB p65在NEOLP组、EOLP组的组织中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而NEOLP组与EOL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LISA结果显示,与HC组相比,IL-6、TNF-α在NEOLP组、EOLP组唾液中表达水平亦明显增高(P<0.05),而NEOLP组与EOL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NEOLP组中唾液菌群多样性与NF-κB p65表达水平呈明显负相关,链球菌(Streptococcus)的相对丰度与TLR2表达水平呈明显正相关,EOLP组中的REU评分与IL-6呈明显正相关。结论:1、OLP患者唾液菌群多样性、菌群结构以及物种构成比改变,打破了原有的菌群平衡状态,出现菌群失衡现象。2、非糜烂型OLP患者菌群失衡,进一步激活TLR2/NF-κB p65信号通路,促进口腔病损部位炎症反应的发生,二者在OLP病损形成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3、IL-6可能在放大糜烂型OLP炎症反应,促进病变进展过程中起作用。

二、48例前牙根尖周炎的治疗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8例前牙根尖周炎的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根尖周炎患牙一次法与二次法根管治疗后疼痛强度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治疗器械设备及材料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 质量控制
    5 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
综述 一次法根管治疗后疼痛防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牙内陷发生率及治疗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牙内陷概述
        1.1.1 临床表现及分类
        1.1.2 发生率
        1.1.3 病因
        1.1.4 组织病理及影像学表现
        1.1.5 临床治疗进展及治疗原则
    1.2 小结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诊断标准
    2.3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
        2.4.1 患牙牙位分布结果
        2.4.2 患牙牙内陷分型结果
        2.4.3 患者患牙性别分布结果
        2.4.4 患者分布结果
    2.5 小结
第三章 临床研究病例
    3.1 病史资料
第四章 讨论
    4.1 牙内陷解剖形态对临床诊断治疗的影响
    4.2 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在牙内陷诊断治疗中的作用
    4.3 多学科技术联合在牙内陷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4.4 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半导体激光辅助治疗前牙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1.3.2 观察组
    1.4 观察指标
    1.5 疗效评估标准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复诊次数比较
    2.3 两组治疗后48 h根管治疗约诊间疼痛情况比较
    2.4 两组治疗后7 d窦道愈合情况比较
3 讨论

(4)iRoot BP Plus根尖屏障术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典型病例
5.讨论
6.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根尖屏障材料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窦道的治疗进展与临床诊治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临床病例报告 4例窦道的临床病例报告
    2.1 病例一
    2.2 病例二
    2.3 病例三
    2.4 病例四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窦道型根尖周炎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根管治疗术对瘘管型根尖周炎患者根尖周炎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入选标准
    1.3 方法
        1.3.1 观察组
        1.3.2 对照组
        1.3.3 瘘管处理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治疗及平均疼痛消失时间比较
    2.3 两组根尖周相关指标比较
    2.4 两组急性发病情况比较
3 讨论

(7)牙髓血运重建术在年轻恒牙慢性根尖周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病例纳入标准
    1.3 主要材料和设备
    1.4 治疗方法
    1.5 疗效评价标准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纳入病例资料患者一般情况及治疗结果
    2.2 牙髓血运重建术后牙根继续发育影响因素分析
    2.3 牙髓血运重建术后牙根钙化影响因素分析
    2.4 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
    典型病例1 牙髓血运重建术治疗年轻恒牙牙外伤成功一例
    典型病例2 牙髓血运重建术治疗年轻恒牙牙外伤有效一例
        参考文献
    典型病例3 牙髓血运重建术治疗年轻恒牙畸形中央尖折断成功一例
    典型病例4 牙髓血运重建术治疗年轻恒牙畸形中央尖折断有效一例
        参考文献
综述 牙髓血运重建术治疗根尖孔未闭合年轻恒牙慢性根尖周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8)基质金属蛋白酶-9抑制LPS诱导的成骨前体细胞炎症反应的研究 ——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2、研究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根尖周炎的相关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病例汇报
    病例 1
    病例 2
    病例 3
        参考文献
    病例 4
        参考文献
    病例 5
    病例 6
        参考文献
    病例 7
    病例 8
        参考文献
    病例 9
    病例 10
        参考文献
    病例 11
        参考文献
    病例 12
    病例 13
        参考文献
    病例 14
    病例 15
        参考文献
    病例 16
        参考文献
    病例 17
        参考文献
    病例 18
        参考文献
    病例 19
    病例 20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不同正畸力对大鼠压力侧牙周组织中Th17/Treg细胞相关因子表达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的选择及分组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构建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
        2.2 标本采集
        2.3 Q-PCR法检测牙周组织中RORγt和 Foxp3 m RNA的表达
        2.4 ELISA法检测牙周组织中IL-17、IL-10和TGF-β1 蛋白的表达
        2.5 组织学标本制作
        2.6 HE染色
        2.7 IHC法检测牙周组织中RORγt、Foxp3、OPG蛋白的表达以及TRAP阳性OC数量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成功建立
        1.1 牙齿移动情况
        1.2 HE染色结果
    2 Q-PCR法检测牙周组织中RORγt和 Foxp3 m RNA的表达
        2.1 RORγt m RNA的表达
        2.2 Foxp3 m RNA的表达
    3 ELISA法检测牙周组织中IL-17、IL-10和TGF-β1 蛋白的表达
        3.1 IL-17蛋白表达
        3.2 IL-10蛋白表达
        3.3 TGF-β1蛋白表达
    4 IHC法检测牙周组织中RORγt、Foxp3和OPG蛋白的表达以及TRAP阳性OC数量
        4.1 RORγt的 MOD值
        4.2 Foxp3的MOD值
        4.3 OPG的 MOD值
        4.4 TRAP阳性OC数量
讨论
    1 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的成功构建
        1.1 关于力值的选择
        1.2 关于实验周期的设立
        1.3 关于不同力值组的移动距离
    2 Th17 细胞相关因子—RORγt和 IL-17 在压力侧牙周组织中表达变化的意义
    3 Treg 细胞相关因子—Foxp3、IL-10 和 TGF-β1 在压力侧牙周组织中表达变化的意义达变化的意义
    4 OPG在压力侧牙周组织中表达变化的意义
    5 Th17/Treg细胞平衡与骨组织代谢的关系
    6 展望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临床病例展示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唾液菌群与TLRs/NF-κB p65信号通路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和耗材
        1.2 实验仪器设备
    2.研究方法
        2.1 实验对象的选择
        2.2 唾液和组织收集
        2.3 16SrRNA高通量测序
        2.4 HE染色
        2.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TLR2、TLR4、NF-κB p65)
        2.6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3.统计学分析
结果
    1.唾液细菌分析
    2.HE染色结果分析
    3.TLR2、TLR4、NF-κB p65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4.唾液中IL-6、TNF-α的表达水平
    5.Pearson相关性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20例病例汇报
    病例1:口腔扁平苔藓
    病例2:口腔扁平苔藓
        参考文献
    病例3: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
        参考文献
    病例4: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病例5:复发性口腔溃疡合并天疱疮
        参考文献
    病例6:慢性牙周炎
    病例7:慢性牙周炎
    病例8:慢性牙周炎
    病例9: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
    病例10: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
        参考文献
    病例11:慢性根尖周炎
    病例12:慢性牙髓炎
    病例13:慢性牙髓炎
    病例14:慢性牙髓炎—上颌第二磨牙腭侧双根双根管
        参考文献
    病例15:阻生齿拔除一例
    病例16:阻生齿拔除一例
        参考文献
    病例17:瓷贴面修复氟斑牙一例
    病例18:前牙间隙-数字化美学修复
        参考文献
    病例19:双侧上颌乳磨牙外伤冠根折预成冠修复一例
    病例20:年轻恒牙复杂冠根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附录)
致谢

四、48例前牙根尖周炎的治疗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根尖周炎患牙一次法与二次法根管治疗后疼痛强度评估[D]. 陈美玲. 福建医科大学, 2021
  • [2]牙内陷发生率及治疗效果分析[D]. 胡雪. 吉林大学, 2021(01)
  • [3]半导体激光辅助治疗前牙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的效果[J]. 刘海艳.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05)
  • [4]iRoot BP Plus根尖屏障术的临床疗效观察[D]. 葛春慧.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窦道的治疗进展与临床诊治病例报告[D]. 刘雪.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6]根管治疗术对瘘管型根尖周炎患者根尖周炎症的影响[J]. 赵慧娟,姜娜. 医学信息, 2020(23)
  • [7]牙髓血运重建术在年轻恒牙慢性根尖周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D]. 高静静. 郑州大学, 2020(02)
  • [8]基质金属蛋白酶-9抑制LPS诱导的成骨前体细胞炎症反应的研究 ——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D]. 张洪哲. 青岛大学, 2020(01)
  • [9]不同正畸力对大鼠压力侧牙周组织中Th17/Treg细胞相关因子表达变化的影响[D]. 王璐瑶. 青岛大学, 2020(01)
  • [10]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唾液菌群与TLRs/NF-κB p65信号通路的相关性研究[D]. 邓松松. 青岛大学, 2020(01)

标签:;  ;  ;  

前牙根尖周炎48例治疗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