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代葡萄糖苷的HPLC-MS分离鉴定

硫代葡萄糖苷的HPLC-MS分离鉴定

一、硫代葡萄糖苷的HPLC-MS分离鉴定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晓欣[1](2021)在《不同切割方式处理青花菜贮藏过程中硫苷代谢及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青花菜(Brassica oleracea var.italica),又名西兰花,为十字花科芸薹属一、二年生草本植物,是甘蓝类蔬菜的一个变种。中医上认为青花菜性平味甘,可补肾填精、健脑壮骨、补脾和胃;主治久病体虚、肢体痿软、耳鸣健忘、脾胃虚弱、小儿发育迟缓等病症,因此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近年来青花菜因其富含硫苷、多酚等抗氧化及抗癌活性物质而备受关注,对于硫苷生物合成途径的解析也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问题。硫代葡萄糖苷(Glucosinolates,简称硫苷),又称芥子苷油,广泛存在于11个种属双子叶被子植物中,以十字花科芸薹属硫苷含量最为丰富,目前已发现有200多种硫苷类化合物。当植物遭受机械损伤时,硫苷与芥子酶反应产生的降解产物如萝卜硫素和吲哚-3-甲醇等具有良好的抗癌活性,其中萝卜硫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烈的Ⅱ相酶诱导剂,是蔬菜中防癌抗癌效果最好的活性成分。青花菜作为十字花科中硫苷含量最为丰富的蔬菜之一,经济实惠且日常生活中需求量不断增加,是非常具有研究意义及价值的材料。然而采摘后的青花菜在运输过程中,会因加工所导致的机械损伤而产生一系列生理及防御反应,以进一步防止组织受损。有研究证实创伤应激会诱导青花菜代谢物的积累,如通过刺激苯基丙烷代谢及硫苷生物合成途径积累酚类化合物和硫苷。另外,青花菜中次生代谢物还受不同伤害胁迫如机械损伤强度等的影响,因此本实验将利用代谢组学及生理学分析方法探索不同强度机械损伤对青花菜贮藏过程中活性代谢物的动态变化。基于以上思考,本课题从以下三方面展开研究:基于UHPLC-Quadrupole-Orbitrap MS/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的代谢组学方法,对不同切割方式处理的青花菜在贮藏过程中代谢物的组成差异及分布规律进行分析;采用HPLC-MS/MS方法对样品中硫苷组分进行定量分析,以及黑芥子酶活性进行评价,进一步阐明不同切割方式处理对青花菜中硫苷含量变化的影响;对不同切割方式处理的青花菜在贮藏过程中的抗氧化活性变化进行评价,从抗氧化活性方面初步探索不同切割方式对鲜切青花菜生物活性的影响。研究方法:1.应用代谢组学研究方法,运用高分辨质谱(UHPLC-ESI-Quadrupole-Orbitrap MS/MS)技术对不同切割方式处理的青花菜在贮藏过程中的代谢产物组成变化进行研究,数据预处理后通过比对化合物测得精确质量数,结合保留时间、同位素丰度以及二级质谱特征碎片等对化合物进行定性,对处理间各组分含量的差异显着性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VIP>1的组分为组间主要差异代谢物,再对组间差异代谢物进行聚类分析。2.利用HPLC-MS对不同切割方式青花菜贮藏过程中SIN、NAP、PRO、RAA、GBC、4ME、NEO七种硫苷组分进行定量分析,并对黑芥子酶活性进行测定,结合硫苷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聚类热图分析,比较不同切割方式对青花菜贮藏过程中硫苷含量的影响。3.采用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对抗坏血酸的含量进行测定;试剂盒及酶标仪对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进行测定,以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方法对样品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结合第一章非靶向代谢组学中酚酸类物质的聚类热图分析,比较不同切割方式处理间青花菜在贮藏过程中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了解不同切割方式对其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1.本研究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依托UHPLC-Quadrupole-Orbitrap-MS/MS技术,综合评价了鲜切青花菜在贮藏过程中代谢物轮廓的变化,随机械强度的增加样品中的代谢物轮廓变化越明显,酸类物质显着增多,其中脱落酸、N-乙基马来酰亚胺-S-谷胱甘肽、2-羟基-3-β-D-吡喃葡萄糖基苯甲酸(原儿茶酸4-O-葡萄糖苷)、1(2)-甲基丙基(丁基)葡糖苷、3(4)-O-阿魏酰奎宁酸这5种物质是不同切割处理下青花菜中差异最大的化合物,也是不同贮藏时间差异最显着的化合物。2.不同切割方式与青花菜中硫苷含量及组分密切相关,随机械强度的增加样品中吲哚族硫苷的含量也会增加,但RAA与GBC仍占主成。值得关注的是,轻度及中度机械损伤会导致PRO、RAA及GBC这三种硫苷在处理当天的含量显着降低,重度机械损伤则影响较小。另外,机械损伤强度也会影响样品中黑芥子酶活性,损伤程度小的会延缓酶活性的降低,而损伤程度大的则是加速样品中黑芥子酶的降解。3.不同切割方式会影响青花菜贮藏过程中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及抗坏血酸的含量,除重度机械损伤外其余各组酶活变化规律与黒芥子酶相似;轻度机械损伤会引起抗坏血酸含量的升高,而中度及重度机械损伤会加速样品贮藏中抗坏血酸的代谢;但不同切割处理对青花菜在贮藏过程中的抗氧化能力影响则不大,除重度机械损伤加速样品氧化外,其余各组样品抗氧化能力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对不同切割方式处理下的青花菜在贮藏过程中产生的次生代谢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表征,随后结合硫苷的定量分析、酶活及抗氧化活性的测定对鲜切青花菜的内在化学物质基础及生物活性进行了阐述,为采摘后加工运输的青花菜品质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思路和基础资料,为其品质定向改良提供方法支撑和理论基础。

李冰[2](2021)在《酵母发酵对芍药花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抗衰老活性影响》文中提出在药用芍药的种植过程中,其地上部分往往被丢弃,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芍药花作为芍药地上部分之一,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花大、无毒、可食用,具有较高的食疗价值。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可以增强中草药药性,提高中草药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利用现代微生物发酵技术,采用3种不同酵母(扣囊复膜酵母、酿酒酵母和BY4741酿酒酵母)对芍药花进行液态发酵,通过抗氧化活性、抗衰老活性和活性成分分析评价不同酵母发酵对芍药花活性成分和生理活性的影响,为芍药花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中草药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途径。1.酵母发酵对芍药花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通过多种体外抗氧化活性探讨酵母发酵对芍药花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芍药花扣囊复膜酵母发酵液(SF)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均显着高于未发酵提取物(NF)、BY4741酿酒酵母发酵液(BS)和酿酒酵母发酵液(SC)。其中SF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分别是186.33±0.44 mg/g和39.04±0.45 mg/g;当浓度为1mg/mL时,蛋白质氧化损伤保护作用为69.1%;当浓度为0.1 mg/mL时,SF的总抗氧化活性和总还原能力分别比NF提高了 69.6%和101.65%。酵母发酵能提高芍药花的抗氧化活性,其中扣囊复膜酵母发酵对芍药花抗氧化的提升最高。2.酵母发酵对芍药花抗衰老活性的影响利用H2O2诱导的NIH3T3细胞衰老模型对芍药花酵母发酵液的抗衰老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芍药花三种酵母发酵液和未发酵提取物均能降低过氧化氢诱导的细胞活力降低,其中SF处理组的细胞活力最强,当浓度为800 μg/mL时,细胞存活率达到95.67%;在细胞形态分析过程中,SF处理组的细胞形态相对于H2O2处理组呈现伸展状态,且伸展程度明显高于NF处理组;在ROS含量和细胞死亡分析中,SF处理组的ROS含量和细胞死亡率显着低于H2O2处理组和NF处理组;在MMP分析中,SF处理组的MMP强度明显高于NF处理组;在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分析中,SF处理组的凋亡细胞数量和处于G1/G0期的细胞数量明显低于NF处理组和H2O2处理组。说明SF的抗衰老活性显着高于NF,且SF和NF通过降低ROS的含量减少ROS对线粒体内膜的损伤进而保护细胞核,并阻碍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停滞。3.芍药花扣囊复膜酵母发酵液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抗胆碱酯酶活性对SF及其萃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抗胆碱酯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芍药花扣囊复膜酵母发酵液的乙酸乙酯层和正丁醇层的抗氧化活性显着高于发酵原液;在抗乙酰/丁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中,芍药花扣囊复膜酵母发酵液的乙酸乙酯层和正丁醇层的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显着高于发酵原液。说明芍药花扣囊复膜酵母发酵液的抗氧化、抗衰老活性的活性部位是乙酸乙酯层和正丁醇层。4.芍药花扣囊复膜酵母发酵前后活性成分的变化通过HPLC-MS分析芍药花扣囊复膜酵母发酵前后活性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在SF中检测并鉴定出8种多酚类物质和2种单萜糖苷类物质,在NF中检测并鉴定出10种多酚类物质和3种单萜糖苷类物质,并发现SF中没食子酸、紫云英苷和槲皮素-3-O-葡萄糖苷的含量显着高于NF;而在NF中检测出的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槲皮素-3-O-β-D-葡萄糖-7-O-β-D-龙胆双糖苷和羟基芍药苷,在SF中却没有检测出;在DPPH柱前预处理HPLC-MS分析中,确定没食子酸和槲皮素是清除DPPH自由基的主要活性成分。5.芍药花活性成分与抗氧化和抗衰老靶点蛋白酶的分子对接对芍药花活性成分与抗氧化和抗衰老靶点蛋白酶的分子对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芍药花的活性物质均能很好的与靶点蛋白相互作用,其中苯甲酰氧化芍药苷与4种靶点蛋白酶的相互作用最强,且与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合成酶、酪氨酸酶和SITR 1的分子对接分数分别是-14.0989 Kcal/mol、-11.2059 Kcal/mol、-11.1193 Kcal/mol、-12.4587 Kcal/mol。说明,苯甲酰氧化芍药苷可能是体内抗氧化和抗衰老最主要的活性物质。综上,扣囊复膜酵母发酵能提高芍药花的总酚、总黄酮含量以及抗氧化、抗衰老和抗胆碱酯酶活性,发酵后增加的主要化合物为没食子酸、紫云英苷和槲皮素-3-O-葡萄糖苷。并且苯甲酰氧化芍药苷可能是芍药花在机体内抗氧化、抗衰老的主要活性物质。

杨闯[3](2021)在《红提葡萄叶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葡萄(Vitis vinifera L.)属于葡萄科(Vitaceae)葡萄属(Vitis L.)木质藤本植物,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本文对葡萄属植物概况、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总结,为研究葡萄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研究提供参考。本课题选取陕西渭南的红提葡萄叶为研究对象,通过气质联用技术(GC-MS)从红提葡萄叶90%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层鉴定出12个主要化合物,其中维生素E、角鲨烯-3-醇、α-亚麻酸三者含量较高,分别为19.39%、17.88%、10.78%;利用正相、反相柱层析技术,对葡萄叶90%乙醇提取物进行系统分离;利用薄层色谱(TLC)、高效液相色谱(HPLC)、紫外(UV)、核磁共振(13C-NMR、1H-NMR)手段,结合各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学数据,最终从葡萄叶中分离鉴定到24个化合物,分别为异鼠李素-3-O-葡糖醛酸苷(1)、芦丁(2)、(3R,4S)-3,4,8-三羟基-3-甲基四氢萘酮(3)、潘糖(4)、柚皮苷(5)、紫云英苷(6)、异槲皮苷(7)、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8)、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9)、Isorinic acid methyl ester(10)、异绿原酸(11)、苹果酸二甲酯(12)、Caiophoraenin(13)、槲皮素(14)、山柰酚(15)、6-甲基庚酸甲酯(16)、α-亚麻酸(17)、亚油酸甲酯(18)、3-α-异麦芽糖基-α,α-海藻糖(19)、25-Deoxyecdysone-3-O-D-glucopyranoside(20)、Dihydrovomifoliol-9-O-β-D-glucopyranoside(21)、落新妇苷(22)、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6’’-甲酯(23)、槲皮素-3-O-[2’’’,6’’’-O-二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24),其中化合物3、4、5、7、10、11、12、13、16、19、20、21、22、23、24均为首次从葡萄叶中分离得到。同时,建立了一种HPLC分析方法,定量分析红提葡萄叶中10个主要成分的含量,其中(3R,4S)-3,4,8-三羟基-3-甲基四氢萘酮含量最高,为1.02 mg/g。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与准确度。此外,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体外进行酪氨酸酶,乙酰胆碱酯酶,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筛选,结果表明黄酮类、不饱和脂肪酸、酚酸类化合物可有效抑制酪氨酸酶活性,黄酮醇类化合物可有效抑制乙酰胆碱酯酶与α-葡萄糖苷酶活性。

田明硕[4](2021)在《多孔材料在吲哚-3-甲醇与莱菔硫烷富集检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蔬菜中富含生物活性物质,而目前的传统提取方法均具有有机溶剂使用量过大,对环境与人体均有不利影响的缺点。功能化多孔材料是指具有吸附、催化、磁性、导电性或吸光性等功能中一种或多种的相互贯通或封闭孔道的网状结构的多孔材料,其中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和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均已在农药吸附、储能和催化等领域大幅应用。本研究基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建立了用于吲哚-3-甲醇与莱菔硫烷的定性定量方法。制备磁性复合型MOF并对蔬菜酶解液吲哚-3-甲醇吸附富集,避免了有机溶剂的使用。制备磁性MOF与COF的复合物,建立了莱菔硫烷的吸附-洗脱并检测的方法,为用于实际样品中莱菔硫烷的富集提纯提供了支持。1.基于HPLC-MS/MS成功建立了吲哚-3-甲醇和莱菔硫烷的检测方法,吲哚-3-甲醇检测方法在5-1000 ng/m L的范围内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R2=0.999;莱菔硫烷检测方法在5-300 ng/m L的范围内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R2=0.991。吲哚-3-甲醇的检出限(LOD)为1.02 ng/m L,定量限(LOQ)为5ng/m L;莱菔硫烷的LOD为0.5 ng/m L,LOQ为2.5 ng/m L。建立的方法干扰少,灵敏度、准确度与精密度高。同时吲哚-3-甲醇和莱菔硫烷的水溶液在室温下稳定性良好。最终应用于青花菜和绿甘蓝中的吲哚-3-甲醇和莱菔硫烷的定性定量分析,RSD为0.57~2.57%。2.通过共沉淀和表层聚合法制备了复合材料Fe3O4-MWCNT-MIL-88A@Au,可快速高效富集吲哚-3-甲醇。通过多种表征手段对Fe3O4-MWCNT-MIL-88A@Au复合材料进行表征,确定了MOFs的结构和特性。计算BET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别为98.3708 m2/g和20.5348 nm。优化Fe3O4-MWCNT-MIL-88A@Au对吲哚3-甲醇的吸附条件,实验结果表明Fe3O4-MWCNT-MIL-88A@Au对吲哚-3-甲醇具有极好的吸附性。在最优实验条件下,结合HPLC-MS/MS构建了橙子汁、苹果汁中和绿甘蓝、青花菜的酶解液中吲哚-3-甲醇的富集提纯并定性定量的方法。3.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MOF与COF杂化复合材料Fe3O4-ZIF-8@COF,吸附剂富集复杂基质的莱菔硫烷。通过多种表征手段确定了Fe3O4-ZIF-8@COF的结构,计算BET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分别为54.7793 m2/g和0.372220 cm3/g。通过优化吸附与解吸附实验,得到最优吸附-解吸附条件,成功构建了果蔬样品中莱菔硫烷的HPLC-MS/MS的富集检测方法。在10、50、100μg/L三个水平添加,其中苹果汁的回收率为76.7~78.2%,RSD为0.30~1.24%,橙汁的回收率为72.6~75.8%,RSD为0.29~0.94%。

郭芮名倩[5](2021)在《红花活性糖苷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关键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红花为菊科红花属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干燥花冠,具有抗炎镇痛、改善心脑缺血、抗癌、抗肿瘤及抗氧化等药理作用,是我国传统的中草药。糖苷类化合物是红花重要的药理活性成分,红花中活性糖苷主要为黄酮氧糖苷类及醌式查尔酮碳苷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关键酶主要包括糖基转移酶以及羟基化酶,尤其是负责醌式查尔酮碳苷合成的C-糖基转移酶以及氧化去芳香化单加氧酶,均未见报道。为发现红花中活性糖苷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关键酶,阐明活性糖苷的生物合成途径,本研究对红花中的糖基转移酶及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进行了挖掘并对其催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从红花中克隆获得D-糖基转移酶基因CtGT3并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该基因的功能性表达。体外酶催化活性研究表明,CtGT3可催化7种黄酮类化合物进行糖基化。此外CtGT3具有宽泛的底物谱,还可催化多种非黄酮类甚至非芳香类化合物进行糖基化反应,对一些非黄酮类底物转化率可达100%。上述研究结果表明,CtGT3可作为工具酶用于活性天然/非天然糖苷的酶法合成。为合成羟基红花黄色素A生物合成关键中间体,利用芦荟C-糖基转移酶AbCGT成功在柚皮素查尔酮A环引入C-糖基,得到羟基红花黄色素A生物合成关键中间体3’-C-β-D-葡萄糖基柚皮素查尔酮。经催化条件优化后,AbCGT对柚皮素查尔酮的转化率可达50%以上。酶促反应产物经MS、NMR确定为3’-C-β-D-葡萄糖基柚皮素查尔酮自发环合生成的柚皮素6-C-β-D-葡萄糖苷与柚皮素8-C-β-D-葡萄糖苷。不仅实现了羟基红花黄色素生物合成中首步C-糖基化反应,还为后续关键步骤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中间体。为探究活性糖苷的羟基化过程,完成了红花的红色花、黄色花以及白色花变种的差异转录组分析,锁定并克隆得到15个CYP450单加氧酶基因,完成了在酿酒酵母WAT11体系中的外源表达。体外酶催化实验结果表明,15个候选氧化酶对所筛选底物未表现出催化活性,后续将对表达体系进行优化并尝试更多可能的底物。此外,还需扩大候选基因的筛选范围。综上所述,本论文对红花活性糖苷生物合成路径中O-糖基转移酶CtGT3进行了探究,利用芦荟C-糖基转移酶AbCGT合成了羟基红花黄色素A生物合成重要中间体,并对红花活性糖苷生物合成途径的羟基化酶基因进行挖掘及功能鉴定。这些结果为后续红花活性糖苷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张冀凡[6](2020)在《红花玉兰黄酮类物质的提取纯化及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花玉兰(Magnolia wufengensis L.Y.Ma et L.R.Wang)是木兰科木兰属玉兰亚属的花卉新种。作为一种观赏花木,花期过后,绝大部分花瓣未能得到有效加工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加快红花玉兰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截至现在,国内外针对红花玉兰的研究尚不全面,主要集中在生理特性、遗传育种等方面,对红花玉兰黄酮类物质的相关研究未有报道。黄酮类物质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类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氧化、降血糖、消炎、抑菌等多种生理效用。针对以上现状,本课题系统研究红花玉兰黄酮类物质的提取工艺、分离纯化、生理活性及组分鉴定,并以白玉兰为参照。旨在获得纯度较高、活性较强的红花玉兰黄酮类物质,使农林废弃物变废为宝,为红花玉兰的综合利用提供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超声波辅助提取红花玉兰黄酮类物质的最佳参数为:超声温度69℃,超声时间40 min,乙醇浓度56%,液料比60 m L/g,在此条件下,红花玉兰黄酮类物质实际提取率为13.91%,是最优提取条件下白玉兰黄酮类物质提取率的2.7倍。(2)AB-8大孔树脂分离纯化红花玉兰黄酮类物质,以白玉兰为参照,通过考察静态和动态吸附解吸条件进而确定最佳纯化工艺为:上样液黄酮类物质浓度0.81mg/m L,p H值2.0,上样流速1.5 BV/h,后用8 BV去离子水洗去杂质,水洗流速4.5BV/h,最后用80%乙醇作为洗脱剂并以4.5 BV/h流速洗脱。在此条件下,红花玉兰黄酮类物质纯度由25.67%上升到73.80%,白玉兰黄酮类物质纯度由10.18%上升到51.35%。结果表明AB-8大孔树脂对红花玉兰、白玉兰黄酮类物质具有良好的纯化效果。(3)相较于黄酮类粗提物,纯化物有着更好的抗氧化活性。当浓度为0.12 mg/m L时,红花玉兰黄酮类纯化物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92.46%、81.86%,总还原能力也随着纯度的提高而增强。1.2 mg/m L的红花玉兰黄酮类纯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为82.64%,最为接近阿卡波糖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89.70%。1.2 mg/m L的红花玉兰黄酮类纯化物对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抑制率分别为45.52%(BSA-Glu体系)和65.74%(BSAMGO体系),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率为57.22%,均明显强于同浓度的白玉兰黄酮类纯化物。表明红花玉兰黄酮类物质有着更显着的体外降血糖活性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4)利用HPLC-MS分别对红花玉兰、白玉兰黄酮类物质进行组分鉴定。研究发现,两种玉兰都含有槲皮素-3-葡萄糖苷、芦丁,但红花玉兰含有更丰富的花青素类黄酮物质,如芍药色素、飞燕草素、矢车菊素、牵牛花色素,而白玉兰中未检测到此类物质。关联活性研究章节,推测红花玉兰黄酮类物质更为突出的体外降血糖活性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与花青素的含量与种类有关。

Thomas Avery Garran[7](2020)在《中西益母草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外药材是中药新药源发掘的重要途径,国外药材引入我国自古以来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典型的有西洋参、番红花、郁金等。中西方益母草的基原植物是同属的不同种,西方的是欧洲益母草Leonurus cardiaca,中国的是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as,两者在中西方的用药有相似之处,对妇科疾病具有相似的疗效,但欧洲益母草治疗的适应症更广,扩展到了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疾病,而益母草对妊娠和产后疾病具有突出疗效。因此,欧洲益母草可能是益母草潜在的新药源,阐明两者遗传和化学物质基础的差异是新药源发掘的前提,然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是缺乏的,主要受到以下方面局限:一是对欧洲益母草西方用药历史的考证受到西方古文献资料来源和语言的局限;二是中药材质量控制标准是单一(或几种)成分的含量,很难关注评价复杂成分;三是分析技术为简单的薄层色谱、HPLC-UV等,难以对复杂成分进行准确的定性定量分析;四是分析样品来源不清,缺乏准确的形态分类鉴定和药材鉴定;五是对两者的化学分析是在不同国家分别进行的,缺乏用统一标准、统一方法对统一样品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因此,要准确阐明欧洲益母草与益母草中西方用药差异的物质基础,必须突破以上局限。本研究对西方欧洲益母草用药历史从1485年欧洲第一本关于植物的书籍德文的《健康花园》(《Gart der Gesundheit》)到2018年的《美国草药典》(《American Herbal Pharmacopoeia》)等德语、希腊语、拉丁语和英语古文献进行了系统考证,同时与中国益母草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到明代的《本草纲目》的用药历史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概括出两者用药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对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进行了系统的群体采样(欧洲益母草:欧洲波兰3个居群,美国4个州17个居群,中国1个居群;益母草:中国7个居群,美国2个居群)并对样品进行形态分类和显微鉴定,经鉴定后的样品进行叶绿体基因组群体遗传学分析和基于UPLC-Q-TOF-MS及UPLC-MS/MS技术结合代谢组学的化学比较分析,旨在准确阐明欧洲益母草与益母草中西方用药差异的物质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欧洲益母草与益母草的历史文献考证益母草属植物在中西医领域的应用都历史悠久。然而,通过历史文献考证,尽管在Dioscorides的一本记载了 600多种药用植物的《本草》(公元65年)中有一些关于欧洲益母草的错误说法,被一些作者称为益母草的植物的描述实际上与益母草属植物完全不符。波斯医师Aviceanna(980-1037)的着名着作中也没有提到该植物。欧洲益母草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1485年的德国文献(Gartder Gesundheit)中。而欧洲益母草在亚洲最常用的近源药材益母草的文献记载跨域了近2000年,其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神农本草经》(约公元一世纪)。从文献记载发现,两种药材在历史上从入药部位,用药还是炮制方法,都存在很大差异。欧洲益母草在其有记载的500多年中,无论是炮制方法还是用药方式都是一致的;而益母草在其历史发展中发生了显着变化。例如,在《神农本草经》主要记载是益母草种子的使用。尽管有提到益母草的全草的一种用法,后在其它文献也被引用过,但最终因益母草全草部分的应用无再发展而消失于文献中。从唐朝开始,从记载看到,益母草的入药部分开始从种子转移到了植物全草部分。到李世珍写《本草纲目》(1596年)时,这两个部分已经清楚地分开了,益母草的全草部分已经是重要。即便是到了宋代,我们也可以看到像《太平圣惠方》(992)看到,配方中全草比种子更受青睐,使用比例约为3:1。此外,益母草的应用也从专治产后疾病扩展到到涵盖妇科大多数疾病的广泛应用,我们看到了全草部位的用法发生了变化。到了清朝,欧洲益母草于益母草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几乎相同。尽管对益母草在治疗产妇神经系统疾病有文献记载,但此应用到了清朝已不受青睐。相比之下,欧洲益母草在焦虑,失眠,心血管病和许多相关疾病的应用中广泛使用。因此,据文献考证,欧洲益母草除了对妇科疾病具有与益母草相似的疗效外,其治疗的适应症还扩展到了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疾病。2.欧洲益母草与益母草叶绿体基因组群体遗传学分析通过叶绿体基因组群体遗传学分析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以此建立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产地鉴别或个体鉴别的DNA分子鉴定系统,并对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的种质资源进行评价和保护利用策略分析,同时推断可用于未来优质化学型选育的基因型或单倍型,为欧洲益母草的开发利用作好资源评估。利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欧洲益母草22个个体和益母草61个个体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和组装,结果表明,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的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基本一致,均为典型被子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的双链环状结构,包括四个部分:两个反向重复区、大单拷贝区和小单拷贝区。基因注释发现两物种编码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均相同,共编码114个唯一基因,包括80个编码蛋白质的基因,4个rRNA基因和30个tRNA基因。基因组总长度变化范围欧洲益母草的较大,为151,236-151,831 bp,而益母草的较小,为151,395-151,733 bp。基因组种内变异欧洲益母草较小,22个条序列包含238个变异位点,变异率为0.16%,共形成8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态性为0.732;益母草62条序列包含312个变异位点,变异率为0.21%,单倍型数为52,单倍型多态性为0.99。碱基替换和颠换比例两物种相似,AT/TA颠换均占比最小,但欧洲益母草的CT/GA替换和AC/TG颠换占有明显大的比例,预示着欧洲益母草与益母草有着不同的演化历史。系统发育系和单倍型网状进化树构建的结果显示,欧洲益母草具有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来自欧洲波兰、美国明尼苏达州IL、俄勒冈州OR、中国新疆的欧洲益母草分别聚为明显的4个分支,表明它们之间没有基因渗透和人为引起的种质混杂,各分支对应的单倍型可以作为产地鉴别的分子地理标识;不同单倍型可能对应不同的化学型,可作为优质化学型选育的分子标记;未来若需在我国引种栽培,应根据不同的单倍型和优质化学型进行引种,切忌盲目无序引种引起种质混杂而导致种质退化。益母草的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状进化树也形成4个明显分支,但不具有谱系地理结构,同一产地的个体未聚在一支,而是与其它产地个体形成一个多系的进化关系,每一分支对应的单倍型不能作为产地鉴别的分子地理标识,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益母草在长期栽培过程中人为引起产地间或居群间种质交流和混杂的结果,因此,益母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关键是种质纯化。3.欧洲益母草与益母草化学成分比较分析首次利用UPLC-Q-TOF-MS和UPLC-MS/MS技术结合植物代谢组技术对不同来源的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以确定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中主要的化合物及两者的异同和主要差异标记物。基于文献综述建立了益母草属植物中164个化合物分子式和结构式的数据库,并对化合物的特征进行分析,确定了常见的取代基、取代位置,构建了代谢物可能的生物合成途径;利用23个不同结构类型的标准品进行了 UPLC-Q-TOF MS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分析了黄酮类、苯乙醇苷类、绿原酸类、生物碱类、酚酸等化合物的质谱裂解途径和色谱保留特征,确定了不同化合物的诊断子离子(DPIs)、特征子离子丰度比(DPIR)、中性丢失等信息;在上述质谱和色谱认识的基础上对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的UPLC-Q-TOF-MS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对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中含量高、结构已知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分析和鉴定;进一步结合已鉴定化合物的质谱和色谱特征,综合化合物的ClogP值、分子内氢键、化合物含量等信息对两者中所有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和结构推测。结果从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中总共鉴定或推测了 330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潜在的新化合物38个,首次从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中发现的化合物200多个。鉴定的化合物中包括83个黄酮类化合物、70个苯乙醇苷类化合物、81个葡萄糖二酸类化合物、10个生物碱、11个环烯醚萜苷、13个绿原酸类、10个酚酸及其苷、10个糖及其苷、28个脂肪酸衍生物、10个咖啡酸葡萄糖苷、其它类化合物5个,其中包含70组同分异构体。基本阐明了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中的代谢物组成。利用植物代谢组分析策略,对不同的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样品进行UPLC-Q-TOF分析。整体上看两者的代谢物类似,欧洲益母草中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含量普遍较高,黄酮类和葡萄糖二酸类虽然不同成分在两者中含量高低不一,但总含量上欧洲益母草更高,欧洲益母草中基本不含益母草碱。为了进一步得到两者差异的关键标记物,将液质数据导入Progenesis QI进行汇总、峰对齐、峰提取、分组等处理,得到不同样品的数据集;一方面利用Excel的Sumproduct功能自动筛选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中化合物峰面积差异3倍以上的标记物;另一方面利用EZinfo软件通过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法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分析及S-Plot图和VIP值等进行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中差异较大化合物的寻找和鉴定;结合不同的分析确定了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中12个关键的差异标记物(毛蕊花糖苷、薰衣草叶苷、益母草诺苷A、异薰衣草叶苷、益母草诺苷B、益母草碱、丁香酸、2-cis-Caffeoyl glucaric acid、菜豆酸、芫花素,益母草叟苷F,芹菜素7-(6’"-香豆酰基)-半乳糖苷),并通过数据验证了 12个化合物可以较好的聚类鉴别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样品。通过混合样品溶液(无对照品)利用UPLC-Q-TOFMS的方法和通过对照品利用LC-MS/MS的方法对益母草和欧洲益母草中37个主要化合物进行了精确含量比分析并对11个化合物进行了精确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欧洲益母草中平均含量是益母草中平均含量3倍以上化合物主要是水苏碱、毛蕊花糖苷、薰衣草叶苷、益母草诺苷A和B、芫花素,还有葡萄糖二酸类及脂肪酸类;益母草中平均含量是欧洲益母草中平均含量2倍以上的有紫云英苷,益母草碱。定量分析结果和定性分析结果一致。综上所述,欧洲益母草与益母草中西方用药存在差异,其差异可能与化学成分差异相关,欧洲益母草对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疾病的显着疗效可能与欧洲益母草中平均含量高于益母草3倍以上的化合物水苏碱等7种化学成分有关;而益母草对妊娠和产后疾病的突出疗效可能与益母草中平均含量是欧洲益母草2倍以上的化合物益母草碱等3种化合物有关。欧洲益母草不同产地的单倍型可能与化学型相关,可作为优质化学型选育和引种中国的分子标记。

李飞娜[8](2020)在《红树林和沙漠环境药用放线菌资源勘探及新物种分类学研究》文中认为细菌耐药问题日趋严重,亟需新型高效的抗生素,而当前新型优质抗生素药物匮乏,主要原因之一是已知菌和素的重复筛选所导致的发现成本升高和效率低下。放线菌是抗生素生产的主力军,其物种多样性是化合物多样性的基础,开发菌源,丰富药用放线菌资源,可从源头上增加新型抗生素的发现机率。栖息于特殊环境的放线菌以往研究较少,因其独特的基因类型和代谢机制,目前已成为药用放线菌资源开发的热点。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选择红树林和沙漠这两种特殊环境,采用经典的放线菌分离方法,开展了药用放线菌资源勘探。由于实验室可培养的微生物不足自然界的1%,为有效挖掘剩余99%的微生物资源,本研究还尝试采用原位培养技术俘获红树林土壤中未培养和难培养微生物。最后针对勘探过程中发现的新物种,重点开展了多相分类学鉴定。主要工作内容如下:一、对澳门路氹城生态保护区的红树林植物进行了内生放线菌的分离纯化,并从中选取代表菌株开展抗菌活性筛选。该研究从12份植物样品中共分离得到192株内生放线菌,分布于8目17科30属,优势菌属为链霉菌属;其中22株为潜在新物种,4株新物种被鉴定发表;抗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82株发酵菌株中50株具有抗菌活性,其中强抗菌活性(抑菌圈直径>20 mm)菌株6株,具有明显抗菌活性(抑菌圈直径>12 mm)的稀有放线菌21株,具有抗菌活性的潜在新物种8株,值得开展化学研究的候选菌株28株,为评价其抗菌潜力,分析了其中5株菌的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二、采用原位培养技术俘获福田红树林和茅尾海红树林土壤中未培养和难培养放线菌,并从中选取代表菌株开展抗菌活性筛选和作用机制检测。从35份原位培养样品中分离得到367株放线菌,分布于7目12科30属,优势菌属为微杆菌属,其中9株为潜在新物种。抗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85株发酵菌株中45株具有抗菌活性,其中强抗菌活性(抑菌圈直径>20mm)菌株10株,具有明显抗菌活性(抑菌圈直径>12 mm)的稀有放线菌13株,具有抗菌活性的潜在新物种2株。双荧光蛋白报告系统对85份发酵液酯相提取液的筛结果表明,2株链霉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可抑制蛋白翻译。根据上述结果,确定25株菌为化学研究候选菌株,对其中1株链霉菌开展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分析,发现其具有产生多种抗菌活性物质的潜力,目前本课题组博士生已从该菌中分离得到3个活性化合物。三、对塔克拉玛干沙漠植物样品进行内生放线菌的分离纯化,并从中选取代表菌株开展抗菌活性筛选和作用机制检测。从15份植物样品中得到320株内生放线菌,分布于9目14科23属,优势菌属为链霉菌属,其中19株为潜在新物种,目前已经确定了 3株新物种的分类地位;抗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75株发酵菌株中47株具有抗菌活性,其中具有强抗菌活性(抑菌圈直径>20 mm)的菌株6株,具有明显抗菌活性(抑菌圈直径>12 mm)的稀有放线菌10株,具有抗菌活性的潜在新物种5株;双荧光蛋白报告系统对75份发酵液酯相提取液的筛选结果表明,2株链霉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可抑制DNA合成,2株链霉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可抑制蛋白翻译。根据上述结果,确定19株为化学研究候选菌株,对其中4株菌进行了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分析,预测了其产生抗菌活性物质的潜力。在基因挖掘指导下,本课题组博士生已从2株候选菌株中分离得到14个活性化合物,其中2个为新化合物。四、选取4株澳门红树林植物内生菌(1T4Z-3、4Q3S-7、5T4P-12-1和2T4P-2-4)和3株塔克拉玛干沙漠植物内生放线菌(11W25H-1、8H24J-4-2和9W16Y-2)开展了潜在新物种的多相分类鉴定,确定了上述7株菌的分类地位,分别命名为Amnibacterium endophyticum sp.nov.、Marmoricola mangrovicus sp.nov.、Mangrovicella endophytica gen.nov.,sp.nov.、Aureimonas endophytica sp.nov.、Labedella phragmitis sp.nov.、Labedellapopuli sp.nov.和 Aeromicrobium endophyticum sp.nov.。本研究从红树林和沙漠生境中共分离得到879株放线菌,分布于9目20科54属;对242株放线菌进行抗菌活性筛选,共获得142株具有抗菌活性的菌株,其中强抗菌活性(抑菌圈直径>20 mm)菌株共22株,具有明显抗菌活性(抑菌圈直径>12 mm)的稀有放线菌共44株,具有抗菌活性的潜在新物种共15株;对160株放线菌进行基于抗菌作用机制的筛选,获得4株可抑制蛋白翻译的链霉菌和2株可抑制DNA合成的链霉菌。根据上述实验结果,确定72株为化学研究候选菌株,并对其中10株菌进行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分析,预测了其产生抗菌活性物质的潜能。目前本课题组博士生从本研究获得的3株化学候选菌株,分离得到了 17个活性化合物,其中2个为新化合物。另外,本研究共分离得到50株潜在放线菌新物种,7株已被鉴定发表。文献调研发现,截至2020年3月,红树林植物内生放线菌新物种共13个,其中有4株来自本研究的澳门红树林植物内生放线菌;2017-2020年1月,沙漠植物内生放线菌新物种共5个,其中有3株来自本研究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植物内生放线菌。本研究结果揭示红树林和沙漠生境中孕育着丰富且新颖的放线菌资源,是新抗生素发现的宝库。同时,采用原位培养技术可为天然产物研究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菌源,值得深入研究。

詹琪琪[9](2020)在《菜籽饼中硫代葡萄糖苷的提取、分离及稳定性与抗氧化性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西兰花、萝卜籽、芥菜等中的硫代葡萄糖苷及降解产物有抗癌、抗氧化、抑菌等功能。菜籽饼中硫代葡萄糖苷含量较高,但是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菜籽饼中硫代葡萄糖苷有毒,这极大地制约了我国菜籽饼资源的开发利用。所以,加强对菜籽饼中硫代葡萄糖苷的研究和开发,不仅可以提高菜籽饼的利用价值,还可以为深入开发硫代葡萄糖苷这一传统意义上的“毒物”提供基础,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基于此,论文以菜籽饼中硫代葡萄糖苷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硫代葡萄糖苷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稳定性及抗氧化性试验。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首先采用传统“脱毒”用得最多的水与乙醇作为溶剂进行对比试验,优选最佳溶剂,再进行超声强化提取。结果表明,水提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液料比6:1(mL/g),60℃水浴,每次25 min,提取3次,此条件下硫代葡萄糖苷的得率为31.044mg/g;乙醇提取菜籽饼的硫代葡萄糖苷的最佳条件为:液料比4:1(mL/g),70%乙醇,80℃水浴,每次30 min,提取4次,此条件下硫代葡萄糖苷的得率为63.08 mg/g。在此基础上,选择乙醇进行超声强化提取试验,得到最优条件为:超声功率150 W,液料比4:1(mL/g),70%乙醇,60℃、每次15 min,提取5次,此条件下硫代葡萄糖苷的得率为62.06 mg/g。可见,超声强化,达相近的得率,可以大大缩短提取时间,为较佳方法。(2)试验采用吸附解吸分离的方法,通过树脂种类、吸附温度、树脂质量与硫代葡萄糖苷的体积比、吸附时间和解吸液种类、树脂质量与解吸液体积比、解吸时间、pH因素进行了单因素优化试验,得到最优的吸附剂为D201GF树脂,最佳吸附条件为:温度为40℃,树脂质量与硫代葡萄糖苷体积比为1:10(g/mL),吸附时间9 h;最佳解吸条件为:解吸液是1 mol/L NaCl,树脂与解吸液体积比为1:10(g/mL),解吸时间45 min,pH为6。解吸液经旋转蒸发浓缩再冷冻干燥得产物,经测定,硫代葡萄糖苷回收率76%,纯度89%。(3)研究了温度、pH、超声功率和时间、光照对产物硫代葡萄糖苷稳定性的影响。试验表明,乙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在80℃以下的中性环境稳定性较好,超过80℃以及酸性碱性条件下不稳定;进行超声处理,声功率为200 W时,醇提物和水提物中的硫代葡萄糖苷含量减少了30%50%,而纯化产物在超声功率为300 W时候含量有所减少;随着超声作用时间的延长硫代葡萄糖苷含量减少;光照也会使醇提物和水提物中硫代葡萄糖苷的含量减少。(4)对菜籽饼中硫代葡萄糖苷的提取物以及高温、强酸、超声、光照处理的产物做了红外结构表征,结果显示,尽管提取物中的硫代葡萄糖苷含量在高温下减少,但其红外光谱与低温相比没有明显变化;强酸导致硫代葡萄糖苷含量降低,红外表明C=N、C-O-C等基团发生变化,超声处理后产生了N=C=S特征吸收峰;光照下红外显示与避光无明显变化。对纯化产物以及高温、酸处理的产物采用红外、紫外、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高温作用下,纯化产物的C-S部分分解,产生了异硫氰基以及氰酸酯化合物;酸处理下,C-S、C-O-C等发生变化,同时产生了异硫氰基。(5)对菜籽饼中硫代葡萄糖苷的醇提物、水提物以及纯化产物进行了抗氧化性试验,选择DPPH·、·OH、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以及对Fe的还原能力为指标来衡量抗氧化性。结果显示,不管采用哪种抗氧化指标,硫代葡萄糖苷的抗氧化能力都呈现剂量依赖效应。对DPPH·的清除率,在浓度均为0.3 mg/mL时,醇提物为76.9%,水提物不到60%,纯化产物为68%,而Vc为95%;对·OH的清除,当浓度均为4 mg/mL时,三者分别达到48.5%、75%、91.8%,而Vc接近100%;对Fe的还原力,在浓度为5 mg/mL时,醇提物、水提物均为0.5左右,而纯化产物为1.7,超过Vc(1.2);对ABTS的清除,浓度为0.7 mg/mL时,三者的清除率分别为61.8%、56.3%、97%,而Vc在浓度为0.06 mg/mL时,清除率就达到86%。由以上试验结果可知,对于DPPH·的清除,醇提物最好,而对于·OH、ABTS自由基的清除以及对Fe的还原力,纯化产物最好,除了对Fe的还原力外,醇提物、水提物及纯化产物的抗氧化性均比Vc差。

宋晓芳[10](2019)在《桂花中多酚类成分分析和过氧化麦角甾醇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三个桂花品种中多酚类成分分析以金桂、丹桂和银桂作为桂花原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对三个桂花品种中多酚类活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液相色谱条件为:色谱柱Shim-pack VP-ODS(2.0×150 mm,5μm),以甲醇-0.1%甲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2 m L/min,柱温30℃,进样量5μL。质谱条件为:ESI离子源,多反应监测(MRM)的负离子扫描方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三个桂花品种中都含有7个多酚类活性成分(绿原酸、咖啡酸、毛蕊花糖苷、柚皮苷、芦丁、阿魏酸、槲皮素);三个桂花品种中都以绿原酸、槲皮素和毛蕊花糖苷为主,以阿魏酸、柚皮苷、芦丁和咖啡酸为辅;同一品种中,毛蕊花糖苷含量最高;丹桂和金桂中柚皮苷最低,银桂中咖啡酸含量最低。并且7个多酚类活性成分在测定浓度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检测结果符合方法学考察要求。该研究所建立的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灵敏,专属性强的特点,对多种桂花中多酚类活性成分同步对比测定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方法学的借鉴意义。第二部分:桂花中过氧化麦角甾醇的分离纯化和抗肿瘤活性研究采用80%乙醇对干桂花粉进行索式提取,醇提物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再依次经AB-8大孔树脂、聚酰胺树脂和液相制备色谱法分离纯化。从桂花乙醇提取物分离得到1个化合物,通过理化常数、核磁共振、质谱和红外光谱方法鉴定结构,该化合物为过氧化麦角甾醇。采用MTT法检测过氧化麦角甾醇对细胞增殖抑制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过氧化麦角甾醇肝癌对Hep G2细胞的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过氧化麦角甾醇对肿瘤Hep G2、He La、A549和MCF-7细胞株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56.5、70.6、112.7和75.2μM,具有一定抗肿瘤活性,其中对肝癌Hep G2细胞的抑制效果最好,但活性低于VP-16;给药浓度60μM过氧化麦角甾醇对肝癌Hep G2凋亡诱导率48 h最高达到34.7%,具有一定的诱导凋亡能力,但无明显细胞周期阻滞作用。

二、硫代葡萄糖苷的HPLC-MS分离鉴定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硫代葡萄糖苷的HPLC-MS分离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切割方式处理青花菜贮藏过程中硫苷代谢及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不同切割方式处理下青花菜在贮藏过程中代谢物轮廓比较
    第一节 仪器与材料
    第二节 实验方法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不同切割方式处理下青花菜在贮藏过程中硫苷及芥子酶活性的变化
    第一节 仪器与材料
    第二节 实验方法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不同切割方式处理下青花菜在贮藏过程中抗氧化活性评价
    第一节 仪器与材料
    第二节 实验方法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酵母发酵对芍药花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抗衰老活性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衰老与氧化应激
    1.2 植物提取物的抗衰老活性
    1.3 微生物发酵的应用
        1.3.1 微生物发酵在食品中的应用
        1.3.2 微生物发酵在工、农业副产物中的应用
        1.3.3 微生物发酵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1.3.4 微生物发酵在中草药中的应用
    1.4 芍药的化学成分及生理活性
        1.4.1 芍药的化学成分
        1.4.2 芍药的生理活性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不同酵母发酵对芍药花抗氧化、抗衰老活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酵母发酵对芍药花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2.2.2 不同酵母发酵对芍药花抗衰老活性的影响
    2.3 小结
第三章 芍药花扣囊复膜酵母发酵液的抗衰老活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对细胞形态的影响
        3.2.2 对ROS含量的影响
        3.2.3 对线粒体膜电位强度的影响
        3.2.4 对细胞死亡的影响
        3.2.5 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3.2.6 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芍药花扣囊复膜酵母发酵液萃取物的抗氧化、抗胆碱酯酶活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抗氧化活性
        4.2.2 抗胆碱酯酶活性
    4.3 小结
第五章 芍药花扣囊复膜酵母发酵液的活性成分及分子对接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与仪器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发酵前后活性成分的变化
        5.2.2 芍药花活性物质与靶点蛋白酶的分子对接
    5.3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红提葡萄叶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植物资源概述
        1.1.1 葡萄的起源分布及品种分类
        1.1.2 植物形态特征
    1.2 葡萄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
        1.2.1 黄酮类化合物
        1.2.2 花色素类化合物
        1.2.3 酚酸类化合物
        1.2.4 挥发油类及单萜类化合物
        1.2.5 类胡萝卜素类化合物
        1.2.6 芪类化合物
    1.3 葡萄属植物生物活性的研究现状
        1.3.1 抗氧化作用
        1.3.2 抑菌作用
        1.3.3 抗炎作用
        1.3.4 降血糖作用
        1.3.5 保肝作用
        1.3.6 抗衰老作用
        1.3.7 抗癌作用
        1.3.8 其他作用
    1.4 葡萄属植物开发利用的研究现状
        1.4.1 葡萄果实
        1.4.2 葡萄皮、籽
        1.4.3 葡萄根、叶
    1.5 选题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 红提葡萄叶化学成分的研究
    2.1 材料来源
    2.2 试剂及仪器
    2.3 试验部分
        2.3.1 提取溶剂的选择
        2.3.2 色谱条件
        2.3.3 提取过程
        2.3.4 石油醚层GC-MS分析
        2.3.5 分离过程
    2.4 化合物结构鉴定
    2.5 红提葡萄叶石油醚层GC-MS分析结果
    2.6 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红提葡萄叶中主要化学成分定量分析
    3.1 分析标准品、试剂和仪器
        3.1.1 分析标准品
        3.1.2 试剂
        3.1.3 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分析方法
        3.2.2 供试液制备
        3.2.3 标准品制备
    3.3 方法学验证
        3.3.1 建立标准曲线
        3.3.2 精密度试验
        3.3.3 重复性试验
        3.3.4 稳定性试验
        3.3.5 加样回收率试验
    3.4 含量测定
    3.5 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红提葡萄叶主要化学成分活性筛选
    4.1 酶生物活性简介
    4.2 试剂、仪器和样品
        4.2.1 试验试剂
        4.2.2 试验仪器
        4.2.3 待测样品
    4.3 试验方法
        4.3.1 酪氨酸酶活性抑制试验
        4.3.2 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抑制试验
        4.3.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试验
    4.4 结果与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4)多孔材料在吲哚-3-甲醇与莱菔硫烷富集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蔬菜中的生物活性物质
    1.3 生物活性物质提取的方法
        1.3.1 液液萃取
        1.3.2 超声辅助萃取
        1.3.3 微波辅助萃取
        1.3.4 超临界萃取
        1.3.5 色谱法
        1.3.6 大孔树脂法
        1.3.7 Qu ECh ERS方法
        1.3.8 固相萃取
    1.4 功能化多孔材料
        1.4.1 金属有机框架
        1.4.1.1 固定酶
        1.4.1.2 药物递送
        1.4.1.3 吸附重金属
        1.4.1.4 吸附染料
        1.4.1.5 作为电极储能
        1.4.1.6 作为催化剂
        1.4.1.7 荧光探针
        1.4.1.8 吸附抗生素与农药
        1.4.1.9 吸附生物活性物质
        1.4.2 共价有机骨架在生物活性物质提取中的应用
        1.4.2.1 内分泌干扰物的吸附
        1.4.2.2 药载与靶向递送
        1.4.2.3 离子、分子分离
        1.4.2.4 气体分离
        1.4.2.5 吸附染料
        1.4.2.6 生物活性物质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2章 吲哚-3-甲醇与莱菔硫烷的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仪器与材料
        2.1.1 材料
        2.1.2 仪器
        2.1.3 色谱条件及质谱条件确定
        2.1.3.1 液相色谱条件确定
        2.1.3.2 质谱条件确定
    2.2 溶液配制
        2.2.1 标准溶液配制
        2.2.2 实际样品前处理
        2.2.2.1 真空冷冻干燥
        2.2.2.2 萃取
    2.3 分析方法的验证
        2.3.1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2.3.2 检测限与定量限
        2.3.3 精密度
    2.4 稳定性检测
        2.4.1 吲哚-3-甲醇稳定性检测
        2.4.2 莱菔硫烷稳定性检测
    2.5 实际样品检测
        2.5.1 吲哚-3-甲醇
        2.5.2 莱菔硫烷
    2.6 小结
第3章 功能化多孔MOFs有效分离富集吲哚-3-甲醇
    3.1 仪器与材料
        3.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3.1.2 高效液相色谱及质谱条件
    3.2 Fe_3O_4-MWCNT-MIL-88A-Au的制备
        3.2.1 Fe_3O_4-MWCNT的制备
        3.2.2 Fe_3O_4-MWCNT-MIL-88A的制备
        3.2.3 Fe_3O_4-MWCNT-MIL-88A@Au的制备
        3.2.4 MSPE过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Fe_3O_4-MWCNT-MIL-88A@Au的表征
        3.3.2 MSPE过程优化
        3.3.2.1 Fe_3O_4-MWCNT@MIL-88a-Au吸附条件的优化
        3.3.3 实际样品的测定
    3.4 小结
第4章 磁性MOF@COF有效富集分离蔬菜中的莱菔硫烷
    4.1 仪器与材料
        4.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4.1.2 高效液相色谱及质谱条件
    4.2 Fe_3O_4-ZIF-8@COF的制备
        4.2.1 Fe_3O_4 的制备
        4.2.2 Fe_3O_4-ZIF-8 的制备
        4.2.3 Fe_3O_4-ZIF-8@COF的制备
        4.2.4 MSPE过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Fe_3O_4-ZIF-8@COF的表征
        4.3.2 MSPE过程优化
        4.3.2.1 吸附条件优化
        4.3.2.2 解析条件优化
        4.3.3 实际样品的应用
    4.4 小结
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项目
    发表论文:
    参加科研项目

(5)红花活性糖苷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关键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药红花的研究概况
        1 中药红花的化学成分
        2 中药红花的药理活性
    第二节 红花中活性糖苷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研究现状
        1 红花糖基转移酶的研究进展
        2 红花氧化酶的研究
    第三节 植物氧化酶的研究
        1 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P450s)
        2 2-酮戊二酸依赖的双加氧酶(Fe/20Gs)
        3 Rieske型非血红素铁加氧酶
第二章 红花黄酮氧苷类生物合成关键糖基转移酶的研究
    第一节 红花转录组测序分析及糖基转移酶候选基因的筛选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红花差异转录组测试数据分析与拼接
        3.2 红花转录组Unigene的功能注释
        3.3 红花差异转录组中糖基转移酶候选基因
    第二节 红花中糖基转移酶CtGT3的克隆及外源表达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CtGT3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2 CtGT3基因原核表达体系的构建
        3.3 CtGT3基因的外源表达及分离纯化
    第三节 CtGT3体外酶催化活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第四节 CtGT3的底物谱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第五节 CtGT3催化活性的优化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pH对CtGT3催化β-雌二醇糖基化反应的影响
        3.2 温度对CtGT3催化β-雌二醇糖基化反应的影响
        3.3 二价金属离子对CtGT3催化β-雌二醇糖基化反应的影响
    第六节 甾醇糖苷的酶法合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羟基红花黄色素A生物合成中间体的酶法合成
    第一节 AbCGT外源表达及分离纯化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第二节 AbCGT催化柚皮素查尔酮活性验证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第三节 AbCGT催化活性优化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反应体系酶浓度对AbCGT催化柚皮素查尔酮糖基化反应的影响
        3.2 pH对AbCGT催化柚皮素查尔酮糖基化反应的影响
        3.3 温度对AbCGT催化柚皮素查尔酮糖基化反应的影响
        3.4 二价金属离子对AbCGT催化柚皮素查尔酮糖基化反应的影响
    第四节 利用AbCGT制备C-糖基化柚皮素查尔酮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小结
第四章 红花活性碳苷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中氧化酶探究
    第一节 红花转录组分析及红花氧化酶候选基因的筛选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第二节 红花氧化酶候选基因的克隆及载体构建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第三节 红花氧化酶候选基因的外源表达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第四节 红花氧化酶候选基因的功能验证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小结与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6)红花玉兰黄酮类物质的提取纯化及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红花玉兰的简介、研究价值及现状
        1.1.1 红花玉兰的形态及分布
        1.1.2 红花玉兰的研究价值
        1.1.3 红花玉兰的研究现状
    1.2 白玉兰的简介、研究价值及现状
    1.3 黄酮类物质的概述及其研究进展
        1.3.1 黄酮类物质的定义及分类
        1.3.2 黄酮类物质的理化性质
        1.3.3 黄酮类物质的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1.3.4 黄酮类物质的分离纯化技术研究进展
        1.3.5 黄酮类物质的结构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1.3.6 黄酮类物质的生理活性
        1.3.7 黄酮类物质的实际应用
    1.4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红花玉兰黄酮类物质的提取工艺优化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1.2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黄酮类物质的提取工艺
        2.2.2 芦丁标准曲线的绘制
        2.2.3 黄酮类物质的含量测定
        2.2.4 超声波辅助提取黄酮类物质的单因素试验
        2.2.5 响应面优化试验
        2.2.6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芦丁标准曲线的绘制
        2.3.2 红花玉兰黄酮类物质提取工艺的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2.3.3 红花玉兰黄酮类物质提取工艺的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与分析
        2.3.4 白玉兰黄酮类物质提取工艺的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2.3.5 白玉兰黄酮类物质提取工艺的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红花玉兰黄酮类物质的分离纯化
    3.1 材料与仪器
        3.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3.1.2 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AB-8大孔树脂的预处理
        3.2.2 AB-8大孔树脂吸附、解吸的测定
        3.2.3 AB-8大孔树脂静态吸附、解吸动力学试验
        3.2.4 AB-8大孔树脂动态吸附和洗脱条件的确定
        3.2.5 纯化前后黄酮类物质的纯度测定
        3.2.6 数据处理
    3.3 试验结果
        3.3.1 AB-8大孔树脂静态吸附、解吸试验结果与分析
        3.3.2 AB-8大孔树脂动态吸附、解吸试验结果与分析
        3.3.3 纯化前后黄酮类物质的纯度测定
    3.4 本章小结
4 红花玉兰、白玉兰黄酮类物质的生理活性相关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4.1.2 试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红花玉兰、白玉兰黄酮类物质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4.2.2 红花玉兰、白玉兰黄酮类物质的体外降血糖活性研究
        4.2.3 红花玉兰、白玉兰黄酮类物质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研究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红花玉兰、白玉兰黄酮类物质抗氧化活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4.3.2 红花玉兰、白玉兰黄酮类物质的体外降血糖活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4.3.3 红花玉兰、白玉兰黄酮物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红花玉兰、白玉兰黄酮类物质的组分鉴定
    5.1 材料与仪器
        5.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5.1.2 试验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样品处理
        5.2.2 红花玉兰、白玉兰黄酮类物质的HPLC-MS鉴定
    5.3 红花玉兰、白玉兰黄酮类物质的HPLC-MS鉴定结果与分析
        5.3.1 红花玉兰黄酮类物质的HPLC-MS鉴定结果与分析
        5.3.2 白玉兰黄酮类物质的HPLC-MS鉴定结果与分析
        5.3.3 红花玉兰、白玉兰黄酮类物质的比较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7)中西益母草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历史沿革
        1.1.1 释名
        1.1.2 欧洲益母草用药历史沿革
        1.1.3 益母草用药历史沿革
    1.2 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现代研究进展
        1.2.1 欧洲益母草现代研究进展
        1.2.2 益母草现代研究进展
    1.3 小结
第二章 前言
    2.1 国外药材是中药新药源发掘的重要途径
    2.2 欧洲益母草与益母草中西方用药差异
    2.3 欧洲益母草与益母草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2.4 本研究的思路和研究内容
        2.4.1 欧洲益母草与益母草样品采集和鉴定
        2.4.2 欧洲益母草与益母草叶绿体基因组群体遗传学分析
        2.4.3 欧洲益母草与益母草化学成分比较分析
第三章 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的采集和鉴定
    3.1 仪器和材料
    3.2 植物形态特征及分布
    3.3 药材形态和显微鉴定
        3.3.1 样品采集
        3.3.2 鉴定结果
    3.4 小结
第四章 欧洲益母草与益母草叶绿体基因组群体遗传学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采集
        4.1.2 DNA提取
        4.1.3 叶绿体基因组测序
        4.1.4 叶绿体基因组拼接、组装及注释
        4.1.5 物种内部变异分析
        4.1.6 系统发育分析
        4.1.7 单倍型网络构建
    4.2 结果
        4.2.1 益母草与欧洲益母草的叶绿体基因组
        4.2.2 叶绿体基因组的种内变异
        4.2.3 欧洲益母草的系统发育构建及单倍型网络重建
        4.2.4 益母草的系统发育构建及单倍型网络重建
    4.3 讨论
        4.3.1 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的群体遗传多样性
        4.3.2 欧洲益母草和益母草的个体鉴别和产地溯源
        4.3.3 叶绿体基因组是产地鉴别和遗传多样性分析有效的分子标记
第五章 欧洲益母草与益母草化学成分比较分析
    5.1 实验部分
        5.1.1 仪器和试剂
        5.1.2 样品和对照品
    5.2 实验方法
        5.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5.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5.2.3 色谱条件
        5.2.4 质谱条件
        5.2.5 益母草属化合物数据库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益母草和欧洲益母草UPLC-Q/TOF MS分析条件优化
        5.3.2 LC-MS数据的分析策略
        5.3.3 对照品的质谱裂解特征、质谱诊断子离子发现和色谱保留行为分析
        5.3.4 益母草和欧洲益母草中化合物的分析鉴定
        5.3.5 欧洲益母草与益母草鉴别标志化合物的寻找和鉴定
    5.4 欧洲益母草及益母草中主要化合物的绝对含量比分析
    5.5 欧洲益母草及益母草中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分析
        5.5.1 方法与结果
        5.5.2 生物碱含量测定结果分析
        5.5.3 黄酮类化合物测定结果分析
    5.6 小结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红树林和沙漠环境药用放线菌资源勘探及新物种分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细菌耐药现状
        1.2 抗生素研究现状
    第二章 特殊环境来源药用放线菌研究现状
        2.1 特殊环境微生物与未培养微生物
        2.2 红树林药用放线菌研究进展
        2.2.1 红树林生境
        2.2.2 红树林放线菌资源多样性
        2.2.3 红树林放线菌新物种
        2.2.4 红树林放线菌来源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
        2.3 沙漠药用放线菌研究进展
        2.3.1 沙漠生境
        2.3.2 沙漠放线菌资源多样性
        2.3.3 沙漠放线菌新物种
        2.3.4 沙漠放线菌来源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
    第三章 抗菌活性筛选模型
        3.1 “ESPAPE”菌株
        3.2 双荧光蛋白报告系统
        3.2.1 色氨酸操纵子的减弱机制
        3.2.2 DNA的SOS应答机制
        3.2.3 双荧光蛋白报告系统的报告质粒pDualrep2
        3.2.4 双荧光蛋白报告系统的检测机制
    第四章 新物种的多相分类鉴定
        4.1 新物种的界定标准
        4.2 多相分类
        4.2.1 表型特征
        4.2.2 化学分类特征
        4.2.3 分子分类特征
    第五章 研究内容及意义
        5.1 研究方案
        5.2 研究内容及意义
        5.2.1 澳门路氹城生态保护区红树林植物内生放线菌资源勘探
        5.3.2 采用原位培养技术挖掘红树林生境放线菌资源
        5.3.3 塔克拉玛干沙漠植物内生放线菌药用资源勘探
        5.3.4 特殊环境放线菌新物种的多相分类研究
第二部分 特殊环境药用微生物资源勘探
    第一章 澳门红树林植物内生放线菌多样性、新颖性及抗菌活性研究
        1.1 前言
        1.2 实验材料
        1.2.1 实验样品
        1.2.2 试剂和仪器
        1.2.3 培养基
        1.2.4 植物浸汁
        1.2.5 抑制剂
        1.2.6 检定菌
        1.3 方法
        1.3.1 红树林植物样品处理
        1.3.2 菌株的分离、纯化及保藏
        1.3.3 菌株的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1.3.4 菌株发酵及次级代谢产物提取
        1.3.5 菌株抗菌活性筛选
        1.3.6 菌株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分析
        1.4 结果与分析
        1.4.1 内生放线菌的分离结果
        1.4.2 内生放线菌的多样性分析
        1.4.3 192株内生放线菌在植物样品、植物组织及培养基中的分布
        1.4.4 内生放线菌的新颖性分析
        1.4.5 抗菌活性初筛结果
        1.4.6 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分析结果
        1.5 讨论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采用原位培养技术初步探究红树林生境放线菌资源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地点
        2.2.2 试剂和仪器
        2.2.3 培养基
        2.2.4 土壤浸汁
        2.2.5 抑制剂
        2.2.6 检定菌
        2.3 方法
        2.3.1 原位培养装置制作
        2.3.2 原位培养装置埋置
        2.3.3 原位培养样品处理
        2.3.4 菌株的分离、纯化及保藏
        2.3.5 菌株的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2.3.6 菌株发酵及次级代谢产物提取
        2.3.7 菌株抗菌活性筛选
        2.3.8 菌株抗菌作用机制筛选
        2.3.9 菌株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原位培养装置的收回
        2.4.2 放线菌分离结果
        2.4.3 放线菌多样性分析
        2.4.4 367株放线菌在不同埋样点、原位培养装置及培养基中的分布
        2.4.5 放线菌新颖性分析
        2.4.6 抗菌活性初筛结果
        2.4.7 抗菌作用机制筛选结果
        2.4.8 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分析结果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塔克拉玛干沙漠植物内生放线菌多样性、新颖性及抗菌活性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样品
        3.2.2 试剂和仪器
        3.2.3 培养基
        3.2.4 植物浸汁
        3.2.5 抑制剂
        3.2.6 检定菌
        3.3 方法
        3.3.1 沙漠植物样品处理
        3.3.2 菌株的分离、纯化及保藏
        3.3.3 菌株的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3.3.4 菌株发酵及次级代谢产物提取
        3.3.5 菌株抗菌活性筛选
        3.3.6 菌株抗菌作用机制筛选
        3.3.7 菌株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内生放线菌的分离结果
        3.4.2 内生放线菌的多样性分析
        3.4.3 320株内生放线菌在植物样品、植物组织及培养基中的分布
        3.4.4 内生放线菌的新颖性分析
        3.4.5 抗菌活性初筛结果
        3.4.6 抗菌作用机制筛选结果
        3.4.7 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分析结果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特殊环境新物种的分类学研究
    第一章 红树林植物内生放线菌1T4Z-3的多相分类鉴定
        1.1 前言
        1.2 实验材料
        1.2.1 菌种来源
        1.2.2 试剂
        1.2.3 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形态特征观察
        1.3.2 培养特征观察
        1.3.3 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1.3.4 化学组分分析
        1.3.5 分子分类研究
        1.4 结果与分析
        1.4.1 形态特征
        1.4.2 培养特征
        1.4.3 生理生化特性
        1.4.4 化学分类特征
        1.4.5 分子分类结果
        1.5 讨论
        1.5.1 菌株1T4Z-3~T的分类地位
        1.5.2 Amnibacterium属分类学特征的修订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红树林植物内生放线菌4Q3S-7的多相分类鉴定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菌种来源
        2.2.2 试剂
        2.2.3 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形态特征观察
        2.3.2 培养特征观察
        2.3.3 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2.3.4 化学组分分析
        2.3.5 分子分类研究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形态特征
        2.4.2 培养特征
        2.4.3 生理生化特性
        2.4.4 化学分类特征
        2.4.5 分子分类结果
        2.5 菌株4Q3S-7~T的分类地位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沙漠植物内生放线菌11W25H-1和8H24J-4-2的多相分类鉴定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菌种来源
        3.2.2 试剂
        3.2.3 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形态特征观察
        3.3.2 培养特征观察
        3.3.3 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3.3.4 化学组分分析
        3.3.5 分子分类研究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形态特征
        3.4.2 培养特征
        3.4.3 生理生化特性
        3.4.4 化学分类特征
        3.4.5 分子分类结果
        3.5 讨论
        3.5.1 菌株11 W25H-1~T和菌株8H24J-4-2~T的分类地位
        3.5.2 拉贝达氏菌属(Labedella)分类学特征的修订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沙漠植物内生放线菌9W16Y-2的多相分类鉴定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菌种来源
        4.2.2 试剂
        4.2.3 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形态特征观察
        4.3.2 培养特征观察
        4.3.3 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4.3.4 化学组分分析
        4.3.5 分子分类研究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形态特征
        4.4.2 培养特征
        4.4.3 生理生化特性
        4.4.4 化学分类特征
        4.4.5 分子分类结果
        4.5 菌株9W16Y-2~T的分类地位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株红树林植物内生细菌的多相分类鉴定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
        5.2.1 菌种来源
        5.2.2 试剂
        5.2.3 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形态特征观察
        5.3.2 培养特征观察
        5.3.3 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5.3.4 化学组分分析
        5.3.5 分子分类研究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形态特征
        5.4.2 培养特征
        5.4.3 生理生化特性
        5.4.4 化学分类特征
        5.4.5 分子分类结果
        5.5 讨论
        5.5.1 菌株5T4P-12-1~T的分类地位
        5.5.2 菌株2T4P-2-4~T的分类地位
        5.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
附录
致谢

(9)菜籽饼中硫代葡萄糖苷的提取、分离及稳定性与抗氧化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硫代葡萄糖苷的概述
        1.1.1 硫代葡萄糖苷的化学结构以及种类
        1.1.2 硫代葡萄糖苷在植物中的分布
    1.2 国内外关于硫代葡萄糖苷的研究现状
        1.2.1 硫代葡萄糖苷的提取及纯化方法
        1.2.2 硫代葡萄糖苷的测定方法
        1.2.3 硫代葡萄糖苷的稳定性与降解
        1.2.4 硫代葡萄糖苷及降解产物的生物学活性
    1.3 菜籽饼中硫代葡萄糖苷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以及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菜籽饼中硫代葡萄糖苷的提取
    2.1 引言
    2.2 试验部分
        2.2.1 试验原料及仪器
        2.2.2 试验方法
        2.2.3 数据处理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硫代葡萄糖苷的水提取
        2.3.2 硫代葡萄糖苷的乙醇提取
        2.3.3 超声强化乙醇提取硫代葡萄糖苷
    2.4 本章小结
3 菜籽饼中硫代葡萄糖苷的分离纯化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部分
        3.2.1 试验原料与仪器
        3.2.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树脂的筛选
        3.3.2 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3.3 树脂质量与提取液体积比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3.4 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3.5 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3.6 解吸液的选择
        3.3.7 解吸时间对解吸率的影响
        3.3.8 树脂质量与解吸液体积比对解吸效果的影响
        3.3.9 pH对解吸效果的影响
        3.3.10 吸附法分离硫代葡萄糖苷
    3.4 本章小结
4 菜籽饼中硫代葡萄糖苷的稳定性
    4.1 引言
    4.2 试验部分
        4.2.1 试验原料及仪器
        4.2.2 硫代葡萄糖苷样品的制备
        4.2.3 硫代葡萄糖苷稳定性试验
        4.2.4 稳定性的测定
        4.2.5 数据处理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温度对硫代葡萄糖苷稳定性的影响
        4.3.2 pH对硫代葡萄糖苷稳定性的影响
        4.3.3 时间对硫代葡萄糖苷稳定性的影响
        4.3.4 超声功率对硫代葡萄糖苷稳定性的影响
        4.3.5 超声时间对硫代葡萄糖苷稳定性的影响
        4.3.6 光照对硫代葡萄糖苷稳定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产物结构表征
    5.1 引言
    5.2 试验部分
        5.2.1 试验原料与仪器
        5.2.2 试验方法
        5.2.3 表征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硫代葡萄糖苷提取液和降解产物红外光谱
        5.3.2 硫代葡萄糖苷纯化产物与降解产物的结构表征
    5.4 本章小结
6 菜籽饼中硫代葡萄糖苷的抗氧化性研究
    6.1 引言
    6.2 试验部分
        6.2.1 试验原料及仪器
        6.2.2 试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硫代葡萄糖苷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6.3.2 硫代葡萄糖苷对O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6.3.3 硫代葡萄糖苷对Fe还原力作用
        6.3.4 硫代葡萄糖苷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10)桂花中多酚类成分分析和过氧化麦角甾醇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HPLC-MS/MS法同时测定不同桂花品种中7个多酚类活性成分的含量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试剂
        2.3 仪器
        2.4 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提取条件的选择
        3.2 液相色谱条件选择
        3.3 质谱条件选择
        3.4 方法学考察
        3.5 不同品种桂花中多酚类活性成分含量分析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桂花中过氧化麦角甾醇的分离纯化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试剂
        2.3 仪器
        2.4 方法
        2.5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桂花目标化合物的分离结果
        3.2 目标化合物结构鉴定
        3.3 过氧化麦角甾醇抗肿瘤活性检测
        3.4 过氧化麦角甾醇对肝癌HepG2 细胞凋亡的影响
        3.5 过氧化麦角甾醇对肝癌HepG2 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1 化学成分
    2 药理作用
    3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四、硫代葡萄糖苷的HPLC-MS分离鉴定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切割方式处理青花菜贮藏过程中硫苷代谢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 黄晓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酵母发酵对芍药花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抗衰老活性影响[D]. 李冰. 扬州大学, 2021
  • [3]红提葡萄叶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研究[D]. 杨闯. 西北大学, 2021(12)
  • [4]多孔材料在吲哚-3-甲醇与莱菔硫烷富集检测中的应用[D]. 田明硕.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5]红花活性糖苷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关键酶的研究[D]. 郭芮名倩.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6]红花玉兰黄酮类物质的提取纯化及活性研究[D]. 张冀凡.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6)
  • [7]中西益母草比较研究[D]. Thomas Avery Garran.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8]红树林和沙漠环境药用放线菌资源勘探及新物种分类学研究[D]. 李飞娜.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9]菜籽饼中硫代葡萄糖苷的提取、分离及稳定性与抗氧化性研究[D]. 詹琪琪.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10]桂花中多酚类成分分析和过氧化麦角甾醇抗肿瘤活性研究[D]. 宋晓芳. 湖北科技学院, 2019

标签:;  ;  ;  ;  ;  

硫代葡萄糖苷的HPLC-MS分离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