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教学在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大学物理教学在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一、大学物理教学在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科智,陈艳,王帅,熊丽,马保宏[1](2021)在《理工科《大学物理》有效教学探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工科"建设目标,以期培养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新时代应用型人才.作为在大学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地位的大学物理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探索精神、创新能力的新要求.文章从教师教学现状、学生学习目标理解情况、学生学习兴趣现状和学生研究性学习开展现状四个方面展开问卷调查,归结现有理工科《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理工科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策略,通过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设计、多元化进行课程考核等实现教与学的有效结合,探索有效教学方式,实现大学高质量人才培养.通过有效教学手段,实现《大学物理》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指导作用,为"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物理教学与改革提供必要的参考.

苗劲松,黄淼淼,卫正统,张晖,郭东琴[2](2021)在《探究学习能力培养的大学物理教学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在通识教育大背景下,将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升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学思想和一种教学态度。以能力素质培养为目标,以工科非物理专业本科低年级学生为基本定位,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程度和能力现状,紧扣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深度挖掘略高于且紧贴教材和教学要求的探究内容,以课堂教学为牵引,逐步融入问题探究的多个元素,使大学物理教学面向能力素质培养有章可循,探索和实践了如何在知识迁移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

王玉玲,徐权,刘永皓,成宝芝,何巍巍[3](2021)在《物理教学与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融合》文中指出阐述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改革需求,提出应以新工科专业为导向,进行教学内优化调整,依托"互联网+教育",基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手段,探讨大学物理的课程改革。

刘素梅[4](2021)在《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物理教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工科背景下,以培育多元化、创新型卓越人才为主线,培育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工程人才成为当下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高校物理课程作为理工类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育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层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阐述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物理教学的"新"变化基础上,重点对新工科背景下推进高校物理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提出建议,以促进高校物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元化、创新型卓越人才的培养。

张玉婷[5](2020)在《西南联大的研究生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离乱纷杂的环境下仍然保持着一流的教育水准、自由的学术风气及坚毅的民族精神,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赞誉其“物质上得不了,精神上了不得”。作为民国研究院所的中坚力量,西南联大继承和发扬了此前就颇具名望的清华、北大、南开三所高等学府的兴学传统,形成了研究生教育特色,培育出了众多闻名中外的专家学者,为中华民族储存了抗战建国的力量。西南联大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不仅成为民国高级人才培育的典范,也为当今的高等教育提供了极富价值的案例参考。因此,本文以西南联大的研究生教育为研究对象,力求对其形成基础、管理体系及培养过程等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探究其特色和教育价值。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第一,回溯西南联大研究生教育体系形成的背景。通过对组成西南联大的三所学校在合校前各自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沿革和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溯源,以对联大建校时研究生教育的背景有一个基础性的把握。第二,梳理西南联大研究生的管理体系。从组织结构、招考选拔、奖励资助体系、科研经费和留学交流等方面对西南联大的研究生管理情况作出系统的阐释,力求明晰研究生的组织管理情形。第三,剖析西南联大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在培养模式上,联大构成了联合一体下的院所独立培养体系,形成了以“教学科研型”为培养导向的学、教、研一体化培养模式;在课程与教学上,教师结合个人研究和前沿理论开设了数量不多但内容精深的课程,并将研究生参与学术报告、学术演讲及专题讨论作为主要教学方式,兼顾中、西学的研究方法;在学生的研究训练上,文、理、工、法、商各科结合着学科发展、国家需要和地域资源,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方向;在师生互动上,教师与研究生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并在学习和生活上都给予了学生热心真切的指导与关照。第四,阐述西南联大研究生的培养成效与教育局限。从研究生的毕业去向看,学生大都进入大学或研究所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推动着学术理论和学科体系的发展,并养成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优秀的做人品质。虽然联大的研究生教育成绩斐然,但战争的环境、西方移植的教学模式,以及西南联大以本科为人才培养重心的教育取向,也使得当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受到了许多限制。最后,基于前文的分析,对西南联大研究生教育的特点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分析其教育颇具成效的原因,以为当前的研究生教育提供借鉴。

徐立君,王子玥,王盛宇,张浩博[6](2020)在《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物理基础教学中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物理学在研究过程中衍生出很多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了社会生产生活的发展。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论述了大学物理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在大学物理教学中,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针对大学物理教学中对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存在的一些不足,给出了改进方案,文章对大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价值。

胡益丰,朱小芹,邹华[7](2020)在《面向“新工科”的“大学物理”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当前"新工科"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需要,提出对"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改革。具体措施包括:删减部分过时的教学内容,新增与当代科技紧密联系的教学模块;增加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相关的物理应用案例;突出课程考核中的能力考评。通过改革和实践,全面提升了"大学物理"课程的时代性、针对性和网络性,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新工科"人才培养。

袁明月[8](2019)在《高等工程教育课堂互动式教学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面向全球经济的我国工程科技发展及其人力资源需求决定了工程教育的走向,对工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目标。工程师肩负着改造世界、创造未来的使命,他们不仅要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要能够将前所未有的设想和概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现实。互动式教学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见长,契合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研究高等工程教育中互动式教学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首先通过对互动式教学相关研究的梳理,在操作层面上归纳出互动式教学的概念和理论基础,建构起基于学习共同体、学习性投入和构建主义理论的互动式教学实践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高等工程教育的实际,从理论上分析工程教育课堂互动式教学的实施路径。其次,根据互动式教学理论基础和实践模型编制实证调查工具,对高等工程教育课堂互动式教学现状进行调查。调查显示:1、在教师层面:(1)缺乏建立学习共同体的意识。(2)学习性投入形式较少。2、在学生层面:(1)能够较好地配合学习共同体的建立。(2)缺乏主动、深入的学习性投入。(3)缺乏高阶知识技能建构。再次,论文进一步运用访谈法,分析影响工程课堂互动式教学应用的因素,发现主要受学科自身、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四方面影响。(1)学科,主要体现在学科特性上;(2)教师,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能力和教师性格上;(3)学生,主要体现在学习理念、客观背景、专业基础和学生性格上;(4)教学环境,主要体现在班级规模、评价方式和教师培训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又从不同的路径对互动式教学的具体实施产生影响。其中,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受到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学习性投入受到学科、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所有因素的影响,反思建构受到教师和学生理念影响。最后论文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工程教育课堂中互动式教学实施的完善策略。分别从建构学习共同体、增强学习性投入和反思建构三个维度对学科、教师、学生和外部环境四种影响因素分别提出了要求和建议。学习共同体的建立需要教师提升自身教学理念与能力,同时需要外部环境提供硬件支持,打造新型教室等。学习性投入则需要学科、教师、学生和外部因素共同努力,学科应调整教材编制方式;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增强教学技能;学生转变学习理念,学会学习技能;外部环境上则要改变班级规模,完善教学工具,改变师生评价机制并且完善教师培训。反思建构需要教师和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反思学习的理念。

冯婧[9](2019)在《新工科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实践是工程之魂,是创新之源。工程教育必须要面向工程实践,在工程实践中形成工程思维、积累工程经验。而目前我国工程教育恰恰在这方面有所欠缺,造成我国工程人才竞争力不足。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挑战,“新工科”的概念应运而生,为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一个全新视角和中国模式。可见,以新工科建设为视角,对我国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开展系统研究,有助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创新性工程人才,从而为新工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本文以新工科的建设思路和内涵要求为导向,以回归工程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深入探讨新工科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实践要求、实践现状与建设路径。通过研究发现: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应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实现融合创新、引领未来发展。但现实情况是,我国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尚存在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导致实践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工程人才培养偏离工程实践,与社会需求脱节。美国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经历了面向工程、偏离工程和回归工程三个阶段,形成了相对成熟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本文通过总结美国一流大学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上的共性和规律,并对麻省理工学院个性化的项目制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个案分析,以期对我国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提供有的放矢的建议。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致力于探索出扎根中国土壤的新工科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路径。即,新工科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要遵循整体优化、未来需求和能力导向的原则,以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实践要素为出发点和立脚点,明确工程实践教学目标,注重新工科人才能力培养;以工程项目为依托,开展多科综合的实践课程;创新工程实践教学方法,强调主动实践和科教协同;强化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切实的保障。同时,为保障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良好运行,需要创新互动机制,明确政府、高校、企业的功能定位,分析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创新激励机制,将科学评价与有效激励有机结合;创新保障机制,全方位、多角度监控实践教学质量。

孙旭贵[10](2015)在《工科大学物理教育现状研究》文中提出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高等教育的竞争。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中,物理教育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学科间具有基础性、渗透性和协调性。我国工科物理教学改革已经开展了近20年,呈现出见仁见智的各种教学模式。研究我国高校工科大学物理教育现状,总结教学改革的经验对深化高教改革很有必要。本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的国内外背景情况,论述了工科大学物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对我国和美国的工科大学物理教育现状作了宏观上的研究,对两国的工科大学物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比较研究。论文重点对工科大学物理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了研究,研究了我国的“十二五”规划教材和我国典型的工科大学物理教材情况,同时也研究了美国工科大学流行的物理教材,分别从教材的更新速度、编写结构、教材的细节和教材配套教学资源情况等四个方面将其与我国新出版的工科大学物理教材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其中的差异并分析了各自特点,再从整体知识内容,具体章节知识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比较研究。通过以上研究,论文总结了中美工科大学物理教育的特点,结合我国工科物理教学情况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借鉴、吸收美国物理教育的精华,为我国的工科大学物理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建议。

二、大学物理教学在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物理教学在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理工科《大学物理》有效教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问题调查与方法
    1.1 对教师教学现状的调查
        1.1.1 教学内容选择
        1.1.2 教学方法
        1.1.3 考核方式
        1.1.4 物理学思想和方法与课堂教学结合情况
        1.1.5 课外知识拓展情况
        1.1.6 思维方式培养情况
    1.2 对学生学习目标理解现状的调查
    1.3 对学生学习兴趣现状的调查
    1.4 对学生研究性学习开展现状的调查
2 针对大学物理课程的改革方案
    2.1 大学物理基础课程的现状
    2.2 大学物理基础课程改革的方向
        (1)实行教学科研互促的教学模式
        (2)依据理工科专业学生基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
    2.3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2.4 采用多管齐下的教学手段
3 结束语

(2)探究学习能力培养的大学物理教学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物理课程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培养的引领
    (一)教学内容方面
    (二)教学实施方面
    (三)课程特性方面
二、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
    (一)在小问题的知识迁移过程中实现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常态化的一题多解教学将知识的应用转化为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线下探究为主、线上自研为辅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培养
三、结语

(3)物理教学与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以新工科专业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
2 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架构理论和实践应用的桥梁
3 基于互联网环境,面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大学物理教学新模式
4 结语

(4)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物理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物理课程教学的“新”变化
2 新工科背景下推进高校物理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提出建议
    2.1 依据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合理地确定物理课程教学目标
    2.2 主动适应“新工科”要求,合理地调整物理教学内容
    2.3 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合理划分分层学习小组
    2.4 合理的优化物理教育模式,创新高校物理课程教学方法
    2.5 合理地增加实验教学比重,提升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
    2.6 建立多元物理教学评价标准,全面反馈物理教学的实际效果

(5)西南联大的研究生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历史认识的需要
        (二)现实改革的需要
    二、文献综述
        (一)文献资料
        (二)研究述评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价值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价值
    四、核心概念
        (一)研究生教育
        (二)研究生培养模式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西南联大研究生教育形成的基础
    第一节 抗战前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
        一、清朝末期研究生教育的萌芽
        二、民国初年研究生教育的起步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
    第二节 西南联大建校前三校的研究生教育
        一、国立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教育
        二、国立清华大学的研究生教育
        三、私立南开大学的研究生教育
        四、三校培养模式的特点小结
第二章 西南联大的研究生管理体系
    第一节 三足分立的教育组织机构
    第二节 严格要求的学生招考选拔
        一、高标准的专业分组招生考试
        二、高质量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源
    第三节 鼓励研学的奖励资助体系
    第四节 政府与社会的科研经费支持
    第五节 公费择优的留学交流管理
第三章 西南联大的研究生培养过程
    第一节 培养模式
        一、联大一体下的各院所独立培养体系
        二、以科研为导向的“学、教、研”一体模式
    第二节 课程教学
        一、各专业教师自定开设的课程科目
        二、联系前沿并融汇西学的教学内容
        三、由通至专且本硕衔接的课程体系
        四、重视学术讨论和报告的教学方式
        五、欧美教材与外语授课的普遍应用
    第三节 科学研究
        一、注重国学文化的文科
        二、因时制宜的理、工科
        三、结合社会实际的法科
        四、联系战时经济的商科
    第四节 师生互动
        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严谨求真的学术指导
        三、热心真切的人生关照
        四、学术救国的价值追求
第四章 西南联大的研究生培养成效与局限
    第一节 学生毕业及三校复员
        一、研究生的毕业或离校去向
        二、联大解散后三校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恢复
    第二节 教育成效
        一、推进学术理论的深化与创造
        二、引领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三、塑造学子的治学方向与品质
    第三节 教育局限
        一、战争环境对科研条件的约束
        二、西方教学模式的移植缺陷
        三、有限的研究生培养规模
第五章 西南联大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总结
    第一节 科研为主与精化课程的教研体系
    第二节 自由包容与多元导引的教学理念
    第三节 融会中西与紧跟前沿的国际化教育
    第四节 联系国情与结合地域的研究训练
    第五节 德学并重与言传身教的教师指导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物理基础教学中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需具备的能力
二、大学物理课程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三、当下大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一些不足
    (一)教学内容拓展与学时有限的矛盾
    (二)教师主导的传统教学方法与创新创业思维培养的冲突
    (三)物理基础薄弱学生学习和创新动力不足
四、在大学物理教学中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推动大学物理理论与实验的互动
    (二)结合大学物理内容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比赛
    (三)结合互联网实现大学物理与新工科的交融
五、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几点策略
    (一)对高校教师进行新媒体技术培训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作用
    (三)搭建各类平台,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7)面向“新工科”的“大学物理”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现有“大学物理”教学与“新工科”要求的矛盾
    1.1现有教学内容陈旧
    1.2理论和实验的结合度不高
    1.3课程评价方式过时
2“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1调整教学内容,主动适应“新工科”专业要求
    2.2增加应用案例,积极接轨“新工科”实践应用
    2.3优化教学模式,构建目标导向的综合考评机制
3结语

(8)高等工程教育课堂互动式教学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高等工程教育亟需培养创新型人才
        1.1.2 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需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1.1.3 课堂教学依然是高等工程教育教学的主战场
        1.1.4 高等工程教育课堂教学缺乏互动
        1.1.5 高等工程教育互动式教学应用研究未成体系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互动式教学的相关研究
        1.3.2 关于高等工程教育课堂教学中互动式教学应用的相关研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高等工程教育课堂互动式教学理论分析
    2.1 高等工程教育课堂互动式教学的基本概念
        2.1.1 教学
        2.1.2 课堂教学
        2.1.3 课堂互动式教学
        2.1.4 高等工程教育课堂互动式教学
    2.2 互动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实施模型
        2.2.1 互动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2.2.2 互动式教学实施模型
    2.3 高等工程教育课堂互动式教学实施路径
        2.3.1 建构以学习共同体为基础的高等工程教育课堂互动式教学实施平台
        2.3.2 夯实以提高师生学习性投入为基础的高等工程教育课堂互动式教学实施过程
        2.3.3 增强以知识与能力的动态建构为基础的高等工程教育课堂互动式教学实施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等工程教育课堂互动式教学应用现状
    3.1 教师视域下的高等工程教育课堂互动式教学应用现状
        3.1.1 研究工具:课堂观察
        3.1.2 课堂观察对象的确定
        3.1.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2 学生视域下的高等工程教育课堂互动式教学应用现状
        3.2.1 研究工具:调查问卷
        3.2.2 问卷调查对象的确定
        3.2.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等工程教育课堂互动式教学应用影响因素分析
    4.1 研究工具:访谈
        4.1.1 访谈提纲的编制
        4.1.2 访谈对象的确定
        4.1.3 访谈材料处理
    4.2 研究结果与分析
        4.2.1 影响高等工程教育课堂学习共同体建构的因素
        4.2.2 影响学习性投入的因素
        4.2.3 影响反思建构的因素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等工程教育课堂互动式教学应用提升策略
    5.1 建构学习共同体:内在教师教学能力与外在教学环境双管齐下
        5.1.1 教师:增强创建学习共同体的意识与能力
        5.1.2 教学环境:改革教室布局及教学工具
    5.2 加强学习性投入:教学双主体共同发力,双轮驱动
        5.2.1 增强教师投入:学科、教师、教学环境一起抓,打好组合拳
        5.2.2 增强学生投入:学生、教学环境齐发力,握牢方向盘
    5.3 增强反思建构的能力:师生主动落实“两个责任”
        5.3.1 教师:发展反思建构素质,提升教学专业化
        5.3.2 学生:掌握反思策略,达成高阶建构技能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新工科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关于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1.2.2 关于新工科的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新工科
        1.3.2 工程与工程实践
        1.3.3 实践教学体系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新工科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实践要义与要素分析
    2.1 新工科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外在要求
        2.1.1 满足产业需求
        2.1.2 引领未来发展
        2.1.3 实现融合创新
    2.2 新工科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教育逻辑
        2.2.1 实践教学体系是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
        2.2.2 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
        2.2.3 实践教学体系是新工科建设的关键
    2.3 新工科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实践要素分析
        2.3.1 前提: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2.3.2 核心: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2.3.3 基础:实践教学资源体系
第3章 新工科视角下我国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现存问题及其原因
    3.1 我国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实践教学目标模糊,人才培养偏离工程实践
        3.1.2 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更新速度滞后社会需求
        3.1.3 实践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3.2 我国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3.2.1 理念层面:工程实践教学理念滞后
        3.2.2 主体层面:政校企功能定位不明确
        3.2.3 机制层面:体系建设缺乏顶层设计
第4章 美国一流大学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与借鉴
    4.1 回归工程:美国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逻辑
    4.2 美国一流大学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经验与借鉴
        4.2.1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教育理念
        4.2.2 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推崇科教结合
        4.2.3 开展校企合作教育,深化产教融合
    4.3 个案分析:麻省理工学院项目制实践教学体系
        4.3.1 拆除学科壁垒,实施跨学科实践项目
        4.3.2 依托校企合作,探索综合性实践训练
第5章 新工科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构建
    5.1 新工科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原则
        5.1.1 整体优化原则
        5.1.2 未来需求原则
        5.1.3 能力导向原则
    5.2 新工科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路径
        5.2.1 明确工程实践教学目标
        5.2.2 开展多科综合实践课程
        5.2.3 创新工程实践教学方法
        5.2.4 强化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5.3 新工科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机制创新
        5.3.1 互动机制:政校企协同参与实践教学环节
        5.3.2 激励机制:科学评价与有效激励有机结合
        5.3.3 保障机制:全方位、多角度监控教学质量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研课题

(10)工科大学物理教育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研究的方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工科大学物理教育概况
    2.1 工科大学物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2.2 我国工科大学物理教育概况
    2.3 美国工科大学物理教育概况
第三章 工科大学物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研究
    3.1 我国工科大学物理课程设置的概况
    3.2 美国工科大学物理课程设置的概况
    3.3 中美工科大学物理课程设置的比较
    3.4 我国工科大学物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5 美国工科大学物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6 中美工科大学物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比较
第四章 工科大学物理教材与教学内容的研究
    4.1 我国工科大学物理教材
        4.1.1 我国“十二五”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4.1.2 我国工科大学物理主流教材
    4.2 美国工科大学物理教材
        4.2.1 美国工科大学物理教材现状
        4.2.2 美国工科大学物理常用的教材
    4.3 中美工科大学物理教材的比较
        4.3.1 教材的更新速度比较
        4.3.2 编写结构比较
        4.3.3 教材的细节比较
        4.3.4 配套教学资源情况比较
    4.4 我国工科大学物理教学内容
    4.5 美国工科大学物理教学内容
    4.6 中美工科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的比较
        4.6.1 整体知识内容比较
        4.6.2 具体章节知识内容分析
        4.6.3 比较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四、大学物理教学在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理工科《大学物理》有效教学探究[J]. 张科智,陈艳,王帅,熊丽,马保宏. 河西学院学报, 2021(05)
  • [2]探究学习能力培养的大学物理教学探索与实践[J]. 苗劲松,黄淼淼,卫正统,张晖,郭东琴. 教育教学论坛, 2021(24)
  • [3]物理教学与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融合[J]. 王玉玲,徐权,刘永皓,成宝芝,何巍巍. 集成电路应用, 2021(06)
  • [4]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物理教学改革研究[J]. 刘素梅. 科教导刊, 2021(09)
  • [5]西南联大的研究生教育研究[D]. 张玉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20(12)
  • [6]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物理基础教学中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 徐立君,王子玥,王盛宇,张浩博. 现代职业教育, 2020(18)
  • [7]面向“新工科”的“大学物理”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J]. 胡益丰,朱小芹,邹华.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20(02)
  • [8]高等工程教育课堂互动式教学应用研究[D]. 袁明月.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3)
  • [9]新工科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D]. 冯婧.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10]工科大学物理教育现状研究[D]. 孙旭贵. 合肥工业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大学物理教学在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