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核8位微控制器MAX7651开发环境

51核8位微控制器MAX7651开发环境

一、51内核8位单片机MAX7651的开发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汪瑞祥[1](2015)在《基于Windows CE的出租车拼车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在高峰期及遇到恶劣天气时乘客打车难,司机难挣钱,“黑车”抢生意,政府财政补贴多等现象是我国很多城市出租车运营现状的真实写照,运势而生的出租车拼车也存在计费不统一、不合理、不透明、难管理等问题,因而在很多城市被禁止,即使在允许拼车的城市,拼车也是不规范、难以管理的。但如果能依法合理拼车,提高出租车的柔性载客能力,在相同的载客容量下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和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缓解城市打车难的问题,使政府、出租车司机和乘客在拼车过程中都受益。为此,本文提出并构建了一个出租车拼车系统,包括政府客管部门使用的巡检、管理系统以及安装在出租车上的拼车计价系统两个部分。本系统不仅兼容现有单人计价器的功能,还具有合乘计价、显示控制报警、非法出租车识别以及信息收集查询管理设置等功能,为出租车拼车的科学管理和运营提供技术支持。本系统主要以ARM9 32位微处理器作为硬件核心,Windows CE嵌入式操作系统作为应用程序运行支撑平台,采用MFC编写图形用户操作界面,辅之以STC15W 8位单片机完成信息检测、处理、转换。本系统包括合乘计价器、显示控制报警器、非法出租车识别器和信息收集查询管理设置器四大模块,模块内采用RS485和RS232通信技术,模块间使用RFID进行无线通信。其中合乘计价器安装在出租车驾驶操作面板上,可以根据由管理部门设定的计费及优惠参数对一到四位乘客同时优惠计费,体现合乘越多,乘客折扣越多,司机总收费越多的原则;拼车计费显示透明公开,合乘计价器图形用户界面显示包括计程、计时、折前金额和折后金额的四组乘客的乘车信息和功能按键,对每组乘客都可以执行单程、运营、待客、打印、暂停和专车操作;可分别打印并保存每位乘客的乘车信息;具有系统锁死功能以防止司机过于追求拼车增收而耽误车内乘客行程。显示控制报警器安装在出租车驾驶位上,通过RS485通信方式控制安装在车顶的前向LED显示条屏显示车行方向和车内可乘人数,方便车外行人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出租车进行拼车;此外,当出租车被打劫时控制车顶前向LED显示条屏和报警灯向路人发送报警求助信号,避免现有GPS报警系统难以确认报警信息的缺点。非法出租车识别器安装到政府管理部门的巡检车上,通过RFID读取附近出租车的车牌号,并显示到操作界面上供巡检人员查看,以确定附近的出租车是否为非法运营的出租车。信息收集查询管理设置器安装在客管部门,合乘计价器在使用前需要由客管部门依法设定包括拼车打折系数在内的相关参数,在运营过程中通过RFID收集出租车的行程记录信息,并保存至MySQL数据库中以便日后查询统计管理,有效避免现有计价器拔卡式读取信息带来的不便,同时还可以用于解锁被锁死的出租车合乘计价器。经过测试和试运行,系统各个模块能正常工作、模块之间通信安全可靠,满足设计要求。最后对本系统做了总结和展望,提出系统改进意见。本系统供出租车管理部门及司机使用,操作简单,易学易用,可适用于不同车型和地区的出租车管理和运营。

王新平[2](2015)在《温湿度信号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自动化程序越来越高,信号采集系统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也应用越来越多,比如说大棚种植应用,生物实验室温湿度检测等,而我国主要的信号采集系统和温湿度自动化控制系统处于一个比较空白的状态,因此,一个高质量的信号采集系统变得十分重要,尤其是一个安全、高效,先进的采集系统。论文详细介绍了系统开发的背景和国内外信号采集系统和温湿度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并对信号系统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功能分析和用例图分析,详细说明了本文需要的技术要求。通过对温湿度监控系统的数据库进行设计,并采用C/S体系结构,结合Labview软件和SQL Server 2005软件,制定出一个适合于温湿度的信号系统。本系统信号采集系统以AT89C52单片机为核心的温度控制系统。温度传感器采用DS18B20,而湿度采用HM1500传感器,直接输出数字信号,再把温湿度传送给单片机,单片机通过485总线传送给客户端,各个客户端再把信息传送给服务器。本系统从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两类用户出发,制定了查询温湿度控制报警权限和帮助信息。其中查询客户端能查询近段时间内本区域的温湿度,并可以打印出表,服务器端查询可以查询各个区域内温湿度信息;报警主要当温湿度出现失衡的情况给用户一个报警信息,以便减少用户的损失;温湿度控制分为手动和自动控制,用户可以自己设置最佳温湿度,然后通过控制分机电脑自动控制(这是个比较缓慢的过程),也可以通过电脑直接手动控制,充分实现人机结合;权限主要分为员权限和一般用户权限,员可以设置用户名和密码,一般用户只能用于访问;帮助能够更加有效的实现系统的人性化设置。本论文设计的信号的管理系统,经过实验证明,已经达到了预期的要求。系统的开发应用体现了当今信号技术的自动化、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提高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水平,使信号系统的更高效、更系统、更科学。

于玺[3](2012)在《基于MCX314的四轴运动控制系统开发与研究》文中提出运动控制技术是由自动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伺服驱动技术、信号检测与数据处理技术等组成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技术。随着自动化技术的进步,传统的运动控制系统由于受到其自身特性的限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工业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而采用微处理器、FPGA/CPLD可编程逻辑器件、DSP数字信号处理控制器等构成的运动控制器得到了迅速发展,因此采用先进的控制算法,开发具有开放式体系结构的控制系统将会成为运动控制系统的发展方向。目前,国内开放式运动控制系统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国内市场中,各个系统自成体系,相互之间没有良好的兼容性和互换性。通过对当前主流开放式运动控制系统设计方案的比较,本课题采用了工业计算机与开放式可编程运动控制器相结合的设计方案,并配合上位机软件来实现运动控制的功能,使得运动控制系统的可移植性和可操作性大大提高。本论文运动控制系统中运动控制器的设计采用“微控制器+运动控制芯片”的设计方案,微控制器采用美国MAXIM公司研制的基于高速、四时钟周期51内核开发的混合信号微控制器MAX7651,运动控制芯片采用日本NOVE公司研制的基于DSP运动控制专用芯片MCX314,它可以实现4轴运动的位置、速度、加速度控制;直线、圆弧和位模式3种模式的连续插补;位置环闭环控制;同时芯片的性能优良、接口简单、编程方便、工作可靠,给运动控制带来极大的方便;软件系统的设计遵循分层、模块化和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采用“上位机软件+运动函数库+辅助功能函数”的设计方案,从而实现运动控制系统上位机软件和运动控制器之间人机交互的功能;同时对运动控制算法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包含速度控制算法、轨迹插补算法和样条曲线插补算法的分析与研究,从而实现运动控制系统控制性能的大幅提高。

杨辉[4](2010)在《连铸机三电计算机控制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连铸过程控制技术水平的高低与铸坯质量密切相关,将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理论用于连铸机控制,这无疑将加速冶金工业现代化的前进步伐,提高冶金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本文针对目前连铸过程控制中的若干技术关键,主要就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创新型的研究工作:(1)针对结晶器液位控制具有大惯性、时变、非线性等特点,对其模型和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以液位偏差最小为目标,先用遗传算法离线优化模糊控制器参数(cij,bj)和网络结构,再用BP算法在线调控输出权值wi,仿真表明,GA-FNC法的应用显着提高了系统的自学习能力和鲁棒性。随后又提出了一个带校正补偿的专家模糊控制系统(EFC)设计方案,它运用模糊逻辑和现有结晶器液位控制人员的经验知识及求解问题时的启发式规则来构造控制策略,该策略接近操作员的思维特性,值得在工程应用中深入研究。(2)建立了能适应现场实时控制要求的铸坯凝固传热数学模型,讨论了各类条件及物性参数的确定,随后对模型进行了差分求解,最后在对铸坯温度场进行分析和仿真的基础上,采用改进的粒子群算法(MPSO)对根据冶金准则建立的二冷水目标函数进行了优化研究。(3)通过研究和开发工业以太网协议方式,组建了工业以太网网络与S7300PLC及其他第三方总线仪表的通信接口,完成了远程、强干扰工况下性能稳定的连铸机三电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最后用WinCC6.0组态了系统的监控画面,实现了对工业现场数据的动态监视、历史归档、异常报警等功能。(4)为了研发能实现与国外产品功能相同,但是价格不高的自主以太网产品,提出了基于网络控制器AX88796B和单片机MAX7651、ADuC812为核心的连铸机控制系统方案。重点就工业以太网接口电路硬件系统进行了介绍。

程大钊[5](2009)在《基于ARM9的电梯缓冲器复位时间测试仪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电梯监督检验规程》的发布,对检验机构的电梯检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在《检规》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发现现有的检验项目缺乏必要的、科学的检测手段。在针对电梯缓冲器复位检测时,传统的检测手段主观性较大,造成实际的检验结果不具有科学性、准确性,有鉴于此,应当开发一套成本相对较低,但检验精度高、效率高,安装容易,可靠性较好的系统,以用于缓冲器复位时间的检验。为此,探索研制一套检测仪器,用以替代电梯缓冲器复位时间的人工手段检测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本研究针对电梯缓冲器复位时间的检测要求而展开,提出了以三星公司(SAMSUNG)的基于ARM9内核的微处理器S3C2410为硬件平台,以Microsoft公司嵌入式操作系统Windows CE 5.0为软件平台的新型电梯测试仪的研究方案。针对传统的缓冲器复位时间检测精度低,人为因素占主要地位等缺点,本研究提出利用超声波定位和微动信号触发,解决了缓冲器全压缩状态和轿箱离开瞬间等关键状态的判定问题,实现了缓冲器复位过程的动态监测及结果的自动检验。该测试仪总体功能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储、LCD触摸显示、串口和USB通讯、用户应用程序等。本文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测试仪的硬件研究方案。该方案采用模块化设计,总体包括三部分模块:超声波测距模块、脱离信号监测模块和上位机处理模块。硬件部分主要工作包括设计了一套基于AVR单片机的超声波测距装置,一套基于51单片机的信号监测通信处理装置作为下位机以及测试仪整体机构、电源等相关部分设计。2、测试仪的软件研究方案。软件部分包括基于S3C2410平台的嵌入式操作系统Windows CE 5.0的定制和移植,添加相应的硬件中断程序,在VS2005环境下使用C语言开发上位机用户应用程序,一套各模块之间交互信息的通信协议和校验设计。3.最后,总结全文的工作,展示装置试运行的结果,并展望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李颖[6](2008)在《某型电动舵机智能自动检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DCD-2D型电动舵机是我军某型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中的执行元件,是无人机实现自主飞行的关键设备,然而我部所采用的该型电动舵机检测设备老化陈旧、检测方法落后、检测数据的记录、处理等完全靠人工手工完成,检测效率低下、精度偏低,长期以来此种传统的检测方式已难以适应我航空武器试验训练基地高科技发展的需要,在此形势下,迫切需要研制新一代电动舵机智能自动检测系统。本文对原有检测设备及检测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后,结合我部的实际情况,开发设计了基于单片机和PC机的电动舵机智能自动检测系统。文中首先对该系统的总体设计及各主要组成部分进行了介绍;接着对系统所采用的数据采集、串口通信、虚拟仪器、数字调压等关键技术做了说明;其次对系统的核心器件AT89C52单片机、MAX197模/数转换芯片、增量式光电码盘等的功能进行了介绍,并给出相应的外围硬件电路;之后对系统所应用的Keil C51、Visual C++6.0等软件进行了说明,并给出系统各主要模块的程序流程图和部分源代码,设计了系统主要检测界面;最后以实例对系统的软、硬件调试过程进行了简要的说明。文中结尾对本系统进行了简要的总结,提出了以后有待于改善和提高的问题。

施方明[7](2007)在《分布式原油罐含水在线检测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原油含水率是石油化工行业石油采集、冶炼及运输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参数,原油含水率测量是否准确对于确定原油的品质和明确原油交易时双方的利益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储罐计量仪表和在线检测的理论及其关键技术进行了概括和论述,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系统的总体方案并完成了单片机及其外围器件的选型;其次构建了以AVR单片机ATMega16L为核心的下位机硬件电路,其中包括了单片机最小系统、RS-485串行通信、电机正反转、A/D转换等电路的设计,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系统的抗干扰性,附加各种抗干扰元件或电路;然后划分了软件功能模块,软件分成上、下位机两部分,其中下位机软件又分为串行通信、数据采集等模块,上位机主要包括串行通信和数据处理两部分;然后针对各功能模块进行详细设计和编码,其中对下位机软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两种实现系统功能的方案:前一种是直接在单片机上编程,后一种是基于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对上位机则采用DELPHI编程,使用第三方控件来设计RS-485串行通信和实时显示界面;最后,总结了本论文的工作成果,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本系统的方向。

文斌[8](2006)在《铝电解槽阳极导杆电流示波器的研制》文中认为铝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现代铝工业的生产,主要采用电解法获得铝,即在电解槽中通入强大的直流电流,在阴极和阳极进行电解。在铝生产过程中,确保铝电解槽的稳定一直是促进优化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国内,对铝电解槽稳定的维持主要通过监测电解槽槽电压和分析其变化来调整电解工艺,稳定电解槽,达到优化生产的目的。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外研究者率先提出了通过监测铝电解槽阳极电流的方法来判断电解槽稳定的新思路。本文在分析了铝电解槽阳极电流与电解槽稳定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依据智能仪器的设计原理,开发了基于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的电流示波器。该示波器能实时采集阳极导杆上的电流信号、动态波形显示,通过对信号处理和分析来判断电解槽内熔体的波动情况,据此调整电解工艺,从而达到稳定电解槽的目的。本仪器通过由高精度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的信号调理电路进行信号采集,信号由模数转换器转换成数字量进入单片机进行数据处理,通过液晶屏动态显示采集的电流波形信号。同时,能按照需要存储采集的电流信号,并使之在液晶屏上回放,便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在示波器的设计中,采用当前较流行的SST FlashFlex51系列单片机作为测控仪器的控制核心,同时外接了斩波式高精度运算放大器、模数转换器、IIC总线存储器、图形点阵液晶显示器等器件,构成了电流示波器的硬件电路。在硬件电路的基础上,依据硬件底层驱动、上层程序和应用层程序设计的模式,完成了对各个硬件模块和整个系统的软件设计,实现了实时监测铝电解槽阳极导杆电流的目的。基于SST系列单片机的铝电解槽阳极电流示波器的设计,达到了利用电流信号来监测铝电解槽稳定性的目的,为多参数综合测量铝电解槽工艺参数提供了现实途径,促进了铝生产工艺的优化。

范立青[9](2004)在《51内核8位单片机MAX7651的开发环境》文中指出介绍一种基于四时钟周期、高速8051内核的混合信号8位单片机MAX7651。探讨在开发基于MAX7651的应用系统时所面临的问题,并推荐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51内核8位单片机MAX7651的开发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1内核8位单片机MAX7651的开发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Windows CE的出租车拼车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出租车拼车系统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系统特点及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出租车拼车系统的相关技术
    2.1 嵌入式系统
        2.1.1 嵌入式系统的定义
        2.1.2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2.1.3 嵌入式系统的组成结构
        2.1.4 嵌入式系统的应用
        2.1.5 嵌入式系统的发展
    2.2 ARM微处理器
        2.2.1 ARM微处理器的特点
        2.2.2 ARM9微处理器
        2.2.3 ARM920T体系结构
    2.3 Windows CE嵌入式操作系统
        2.3.1 Windows CE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特点
        2.3.2 Windows CE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结构
        2.3.3 Windows CE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开发流程
    2.4 RFID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出租车拼车系统总方案设计
    3.1 出租车拼车系统需求分析
    3.2 出租车拼车系统总体框架
    3.3 系统各模块功能分析
        3.3.1 合乘计价器功能分析
        3.3.2 显示控制报警器功能分析
        3.3.3 非法出租车识别器功能分析
        3.3.4 信息收集查询管理设置器功能分析
    3.4 出租车拼车系统的优点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出租车拼车系统硬件设计
    4.1 合乘计价器硬件设计及工作原理
        4.1.1 信号处理模块
        4.1.2 LJD-eWin6C触控机
        4.1.3 射频通信
        4.1.4 打印机
        4.1.5 合乘计价器工作原理
    4.2 显示控制报警器硬件设计及工作原理
        4.2.1 报警信号检测控制模块
        4.2.2 LJD-eWin7S触控机
        4.2.3 车顶前向LED显示条屏
        4.2.4 显示控制报警器工作原理
    4.3 非法出租车识别器硬件设计及工作原理
        4.3.1 非法出租车识别器单片机模块
        4.3.2 非法出租车识别器工作原理
    4.4 信息收集查询管理设置器硬件设计及工作原理
        4.4.1 信息收集查询管理设置器单片机模块
        4.4.2 信息收集查询管理设置器工作原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出租车拼车系统软件设计
    5.1 合乘计价器软件设计
        5.1.1 合乘计价器单片机程序设计
        5.1.2 合乘计价器界面可视化程序设计
        5.1.2.1 合乘计价器界面可视化程序流程图设计
        5.1.2.2 计程和计费算法设计
        5.1.2.3 合乘计价器操作界面设计
    5.2 显示控制报警器软件设计
        5.2.1 显示控制报警器单片机程序设计
        5.2.2显示控制报警器界面可视化程序设计
        5.2.2.1 显示控制报警器界面可视化程序流程图设计
        5.2.2.2 显示控制报警器操作界面设计
    5.3 非法出租车识别器软件设计
        5.3.1 非法出租车识别器单片机模块程序设计
        5.3.2 非法出租车识别器界面可视化程序设计
        5.3.2.1 非法出租车识别器界面可视化程序流程图设计
        5.3.2.2 非法出租车识别器操作界面设计
    5.4 信息收集查询管理设置器软件设计
        5.4.1 信息收集查询管理设置器单片机模块程序设计
        5.4.2 信息收集查询管理设置器界面可视化程序设计
        5.4.2.1 信息收集查询界面可视化程序流程图设计
        5.4.2.2 信息收集查询管理设置器操作界面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出租车拼车系统测试
    6.1 硬件测试
    6.2 软件测试
        6.2.1 合乘计价器界面可视化程序测试
        6.2.2 显示控制报警器界面可视化程序测试
        6.2.3 非法出租车识别器界面可视化程序测试
        6.2.4 信息收集查询管理设置器界面可视化程序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论文总结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2)温湿度信号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信号采集系统的国内外发展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系统概述
    2.1 需求分析
        2.1.1 功能需求
        2.1.2 安全性需求
        2.1.3 性能的需求
        2.1.4 信号采集的需求
    2.2 可行性分析
    2.3 功能分析
    2.4 系统的用例图分析
    2.5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2.5.1 数据库需求分析
        2.5.2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2.5.3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
    3.1 系统的设计思想
    3.2 系统的总体框图
    3.3 采集系统相关器件的介绍
        3.3.1 传感器
        3.3.2 单片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温湿度信号采集系统的下位机设计
    4.1 信号采集主要芯片模块
        4.1.1 主芯片的介绍
        4.1.2 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4.1.3 湿度传感器的选择
        4.1.4 串.通迅模块说明
    4.2 温度采集系统的设计
        4.2.1 电源模块的设计
        4.2.2 温湿度信号设计
        4.2.3 显示报警模块设计
        4.2.4 主电路原理图设计
    4.3 单片机硬件设计和软件的编写
        4.3.1 液晶显示模块
        4.3.2 蜂鸣器报警模块
        4.3.3 温度自动控制系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温湿度信号采集上位机软件设计
    5.1 虚拟仪器介绍
        5.1.1 Labview简介
        5.1.2 Labview的特点
    5.2 虚拟软件工具包介绍
        5.2.1 SQL SERVER 2005数据库介绍
        5.2.2 数据库访问技术
        5.2.3 ReportGenerationToolkit报表工具包
    5.3 信号采集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
        5.3.1 登录模块
        5.3.2 串.模块设计
        5.3.3 温湿度报警模块
        5.3.4 报表模块设计
        5.3.5 温湿度自动控制模块
        5.3.6 数据保存模块
    5.4 信号采集系统Tomcat服务器设计
        5.4.1 Tomca服务器简介
        5.4.2 Tomcat的组成结构
        5.4.3 Tomcat的工作模式
        5.4.4 文件的上传
        5.4.5 文件的下载
    5.5 测试用例设计
    5.6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温湿度信号采集系统的调试
    6.1 硬件调试
        6.1.1 监测部分测试
        6.1.2 自动控制部分调试
    6.2 系统整体调试
        6.2.1 登录模块
        6.2.2 温湿度显示模块
        6.2.3 温度自动控制模块
        6.2.4 报警模块
        6.2.5 帮助模块
        6.2.6 打印报表模块
        6.2.7 文件的上传
    6.3 本章小节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改进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基于MCX314的四轴运动控制系统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运动控制技术概况
        1.1.1 运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历史
        1.1.2 运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1.1.3 运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1.1.4 运动控制系统的发展过程
    1.2 开放式运动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1.2.1 开放式运动控制系统的概念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2.4 未来发展趋势
    1.3 课题研究意义
    1.4 课题研究内容
    1.5 课题设计难点及解决思路
    1.6 课题可行性分析
第2章 总体方案研究
    2.1 运动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
    2.2 硬件系统设计方案
        2.2.1 运动控制器的设计方案比较
        2.2.2 运动控制器的设计方案确定
        2.2.3 硬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2.3 运动控制算法研究
    2.4 软件系统设计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硬件系统设计
    3.1 硬件选型
        3.1.1 MCX314运动控制芯片
        3.1.2 微控制器MAX7651
        3.1.3 伺服电机
    3.2 硬件电路设计
        3.2.1 电源电路设计
        3.2.2 时钟电路设计
        3.2.3 复位电路设计
        3.2.4 编程调试电路设计
        3.2.5 数据存储电路设计
        3.2.6 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3.2.7 MCX314接口电路设计
        3.2.8 输入输出接口电路设计
    3.3 电路抗干扰设计
    3.4 硬件实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运动控制算法研究
    4.1 速度控制算法
        4.1.1 直线加减速算法
        4.1.2 S曲线加减速算法
    4.2 轨迹插补算法
    4.3 样条曲线插补算法
        4.3.1 A样条曲线的定义
        4.3.2 A样条曲线系数计算
        4.3.3 A样条曲线插补算法
        4.3.4 A样条曲线插补算法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软件系统设计
    5.1 运动函数库设计
        5.1.1 MCX314寄存器地址定义
        5.1.2 读/写寄存器函数
        5.1.3 轴设置函数
        5.1.4 运动控制函数
        5.1.5 I/O读写和驱动状态查询函数
    5.2 辅助功能函数设计
        5.2.1 串口通信函数
        5.2.2 数据存储函数
    5.3 上位机软件设计
        5.3.1 串口选择模块
        5.3.2 参数设置模块
        5.3.3 运动操作模块
        5.3.4 状态监控模块
        5.3.5 图形显示模块
    5.4 软件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连铸机三电计算机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连续铸钢工艺技术及发展
        1.1.1 连铸工艺技术及特点
        1.1.2 连铸技术的国内外进展
    1.2 连续铸钢控制技术及发展
        1.2.1 连铸控制技术简介
        1.2.2 连铸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1.2.3 国内外连铸水平的差距
    1.3 论文的选题依据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结晶器液位控制
    2.1 引言
    2.2 液位控制所面临的困难
    2.3 结晶器液位控制系统建模
        2.3.1 液位伺服系统模型
        2.3.2 水口流量数学模型
    2.4 GA—FNC方法介绍
    2.5 GA—FNC在液位控制中的应用
        2.5.1 液位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5.2 液位模糊推理控制器的设计
        2.5.3 液位FNC网络的学习算法
    2.6 液位控制系统的仿真及鲁棒性分析
        2.6.1 液位FNC仿真系统的建立
        2.6.2 液位FNC系统的仿真结果分析
    2.7 EFC策略在液位控制中的实现
        2.7.1 液位数据库的建立
        2.7.2 液位控制知识库的建立
        2.7.3 专家智能协调级的知识获取
    2.8 本章总结
第3章 小方坯凝固传热分析及二冷水优化
    3.1 引言
    3.2 凝固传热过程分析
    3.3 凝固传热过程建模
        3.3.1 坐标系的建立
        3.3.2 模型的基本假设
        3.3.3 三维凝固传热模型的建立
        3.3.4 二维凝固传热模型的建立
        3.3.5 一维凝固传热模型的建立
    3.4 微分方程的求解条件及应用
        3.4.1 初始条件及应用
        3.4.2 边界条件及应用
        3.4.3 物性参数的选取
        3.4.4 其他参数的选取
    3.5 凝固传热模型的求解与计算机模拟
        3.5.1 二维凝固传热模型的离散化求解
        3.5.2 坯壳厚度的计算
        3.5.3 凝固传热模型的计算机模拟
    3.6 二冷区温度场的仿真研究
        3.6.1 二冷区冷却强度的确定
        3.6.2 二冷区温度场的仿真结果分析
    3.7 二冷配水的优化与控制
        3.7.1 二冷配水的发展与现状
        3.7.2 冶金准则与冷却方法的选择
        3.7.3 MPSO法在优化冷却水量中的应用
        3.7.4 优化结果的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连铸机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4.1 引言
    4.2 连铸机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原则
    4.3 连铸机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4.3.1 连铸机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4.3.2 控制系统各部分功能及实现
    4.4 公共检控区域的硬件设计
        4.4.1 大包回转台控制
        4.4.2 滑动水口控制
        4.4.3 中包小车控制
        4.4.4 液压伺服机构控制
        4.4.5 系统润滑控制
        4.4.6 设备冷却水控制
    4.5 铸流检控区域的硬件设计
        4.5.1 结晶器在线调宽控制
        4.5.2 结晶器振动控制
        4.5.3 扇形段拉矫控制
        4.5.4 辊道控制
        4.5.5 火切机控制
    4.6 PLC的点数配置及组态
        4.6.1 PLC I/O点数的计算
        4.6.2 PLC系统的配置及组态
    4.7 程序设计及调试
        4.7.1 现场分散控制级程序设计
        4.7.2 集中操作监控级程序设计
        4.7.3 综合信息管理级程序设计
        4.7.4 程序的调试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以太网的连铸机控制系统设计
    5.1 引言
    5.2 工业以太网的优点
    5.3 连铸机以太网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5.4 工业以太网接口电路设计
        5.4.1 基于RTL8019AS的以太网接口电路设计
        5.4.2 基于DS80C410的以太网接口电路设计
        5.4.3 基于MAX7651的以太网接口电路设计
    5.5 温度检测系统电路设计
        5.5.1 微处理器ADUC812简介
        5.5.2 温度检测系统设计方案
        5.5.3 温度检测系统电路实现
    5.6 压力检测系统电路设计
        5.6.1 压力检测系统设计方案
        5.6.2 压力检测系统电路实现
    5.7 大包控制系统电路设计
        5.7.1 大包控制电路设计方案
        5.7.2 大包控制系统电路实现
        5.7.3 大包控制系统程序流程图
    5.8 中包控制系统电路设计
        5.8.1 中包控制系统电路设计方案
        5.8.2 中包控制系统电路的实现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引言
    6.2 主要成果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基于ARM9的电梯缓冲器复位时间测试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电梯安全技术简介
        1.1.1 电梯运行前起作用的安全保护
        1.1.2 电梯运行中起作用的安全保护
        1.1.3 电梯运行中出现事故时起作用的安全保护
    1.2 电梯缓冲器检测方式简介
        1.2.1 耗能型缓冲器的实验程序
        1.2.2 耗能型缓冲器的检查
    1.3 国内外相关电梯检测技术
    1.4 本研究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
第2章 系统的功能分析和方案设计
    2.1 测试仪性能需求分析
    2.2 系统设计总体目标的确定
    2.3 系统硬件方案分析
        2.3.1 总体方案
        2.3.2 数据采集方案
    2.4 系统软件方案分析
    2.5 系统整体结构
第3章 硬件系统设计
    3.1 上位机硬件平台设计
        3.1.1 处理器芯片选型
        3.1.2 特性
    3.2 超声波测距模块
        3.2.1 位移传感器选型
        3.2.2 超声波模块电路
    3.3 脱离信号采集模块
        3.3.1 微动信号开关选型
        3.3.2 信号处理部分
    3.4 系统机械部分
        3.4.1 总体构造原理
        3.4.2 可调节标定板
    3.5 抗干扰设计
第4章 操作系统平台的定制和移植
    4.1 WINDOWS CE 嵌入式操作系统简介
        4.1.1 Windows CE 概述
        4.1.2 Windows CE 的体系结构
    4.2 WINDOWS CE 系统的裁剪和配置
        4.2.1 Platform Builder 介绍
        4.2.2 Windows CE.net 重要组件
        4.2.3 添加硬件中断程序
        4.2.4 PB 生成操作系统镜像的步骤
        4.2.5 PB 生成软件开发平台SDK
第5章 软件系统设计
    5.1 系统概要设计
    5.2 数据通讯
        5.2.1 AD 采集通讯模块
        5.2.2 超声波模块数据通信
    5.3 软件算法
        5.3.1 上位机程序算法
        5.3.2 超声波测距算法
    5.4 系统界面设计
第6章 现场环境测试及结果分析
    6.1 测试目的及内容
        6.1.1 测试目的
        6.1.2 测试内容
    6.2 测试结果分析
第7章 工作总结和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展望后期工作
参考文献
研究生阶段研究工作小结
致谢

(6)某型电动舵机智能自动检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3 自动检测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发展现状
        1.3.1 自动检测系统的基本原理
        1.3.2 现代自动检测系统组建的关键技术
        1.3.3 自动检测系统的发展及现状
    1.4 本文所作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电动舵机结构原理及检测项目研究分析
    2.1 被测对象结构分析及工作原理
        2.1.1 结构组成
        2.1.2 工作原理
    2.2 被测对象性能检测项目及技术指标分析
        2.2.1 工作电源检查
        2.2.2 位置反馈电位计检查
        2.2.3 电磁离合器的检查
        2.2.4 磁滞马达的检查
        2.2.5 测速电机的检查
    2.3 现有检测设备组成和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动舵机智能自动检测系统的总体设计
    3.1 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
    3.2 系统各主要组成部分功能介绍
    3.3 系统所采用的关键技术
        3.3.1 单片机技术的应用
        3.3.2 智能化可程控仪器和SCPI 语言的应用
        3.3.3 串口通信技术的应用
        3.3.4 增量式旋转光电编码器的应用
        3.3.5 数字调压技术的应用
        3.3.6 虚拟仪器技术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动舵机智能自动检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4.1 工作电源控制转换部分
        4.1.1 工作电源控制电路部分
        4.1.2 工作电源转换电路部分
    4.2 信号调理电路部分
        4.2.1 位置传感器输出信号调理电路
        4.2.2 测速传感器输出信号处理电路
    4.3 数据采集及串口通信电路部分
        4.3.1 A/D 转换芯片的选择
        4.3.2 数据采集电路的设计
        4.3.3 串口通信接口电路
    4.4 电机控制及数字调压电路部分
    4.5 光电编码器接口电路部分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动舵机智能自动检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5.1 单片机程序设计
        5.1.1 单片机的C 语言及开发工具简介
        5.1.2 单片机与PC 机通信
        5.1.3 程序结构
        5.1.4 各操作模块设计
        5.1.5 各子程序设计
    5.2 PC 机软件设计
        5.2.1 Visual C++6.0 简介
        5.2.2 软件的总体设计
        5.2.3 系统界面设计
        5.2.4 PC 机与单片机的通信
        5.2.5 PC 机与FLUKE45 数字多用表的通信
    5.3 数据处理
        5.3.1 数据还原与标度变换
        5.3.2 数字滤波
    5.4 数据库设计和操作
        5.4.1 数据库的创建
        5.4.2 数据库的连接和打开
        5.4.3 数据的存储
        5.4.4 数据的查询和显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电动舵机智能自动检测系统的仿真与调试
    6.1 主要硬件电路的仿真调试
        6.1.1 电路仿真软件EWB 特点及功能简介
        6.1.2 系统主要模拟电路的仿真
    6.2 单片机程序调试
    6.3 PC 机程序调试
    6.4 单片机和PC 机通信功能的调试
    6.5 单片机采集和控制功能的模拟调试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附录 部分单片机C语言源程序

(7)分布式原油罐含水在线检测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前言
    1.1 课题的来源、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储罐计量仪表的发展动态
        1.2.2 在线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基本结构
第2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总体架构
    2.2 系统工作过程
    2.3 以AVR单片机为核心的下位机系统的组成
        2.3.1 下位机硬件的总体架构
        2.3.2 单片机的选择
        2.3.3 传输总线的选择
        2.3.4 光栅尺的选择
        2.3.5 其它元器件的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下位机硬件电路设计
    3.1 最小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1.1 复位电路
        3.1.2 时钟电路
        3.1.3 电源电路
        3.1.4 Flash在线编程
    3.2 功能子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3.2.1 RS-485 串行通信电路
        3.2.2 电机正反转电路
        3.2.3 A/D转换模块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串行通信协议
        4.1.1 协议的帧结构
        4.1.2 协议的工作流程
    4.2 下位机软件设计准备
        4.2.1 单片机软件开发工具
        4.2.2 AVR-GCC编译器介绍
        4.2.3 基于AVR-GCC的集成开发环境
        4.2.4 ATMega16L熔丝配置
    4.3 下位机软件设计
        4.3.1 下位机的串行通信
        4.3.2 含水率信号的采集
        4.3.3 主程序
        4.3.4 下位机软件的局限性
    4.4 基于RTOS-AvrX的下位机软件设计
        4.4.1 AvrX及基于RTOS的软件设计
        4.4.2 AvrX的移植
        4.4.3 系统任务在AvrX中的划分
    4.5 上位机软件设计
        4.5.1 上位机的串行通信
        4.5.2 主体功能的设计
        4.5.3 数据的管理、打印与查询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6.1 本文研究的主要成果
    6.2 本文进一步改进的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8)铝电解槽阳极导杆电流示波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铝电解槽的稳定性及判断方法
    1.2 铝电解槽阳极电流的判断依据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电流示波器的原理及硬件设计
    2.1 电流示波器的原理
    2.2 电流示波器的主要功能
    2.3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2.4 系统的总体结构
    2.5 单片机的选择及最小系统扩展
    2.6 系统存储模块
    2.7 系统显示模块
    2.8 系统通讯模块
    2.9 系统电源与控制键
    2.10 系统前置信号处理及数据采集电路
    2.11 抗干扰措施
3 电流示波器的软件设计
    3.1 系统软件设计概述
    3.2 系统初始化设置
    3.3 液晶模块的软件驱动
    3.4 串口EEPROM 的软件驱动
    3.5 数据采集及处理程序
    3.6 人机界面的程序设计
    3.7 动态波形显示程序
    3.8 系统应用层软件
    3.9 软件抗干扰措施
4 电流示波器的测试
    4.1 测试条件
    4.2 硬件测试
    4.3 软件测试
    4.4 系统整机测试及分析
5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9)51内核8位单片机MAX7651的开发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 MAX7651简介
2 MAX7651软件开发工具
3 MAX7651硬件仿真调试工具
4 MAX7651的内部Flash编程
结语

四、51内核8位单片机MAX7651的开发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Windows CE的出租车拼车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汪瑞祥. 昆明理工大学, 2015(01)
  • [2]温湿度信号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新平.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3]基于MCX314的四轴运动控制系统开发与研究[D]. 于玺. 西南石油大学, 2012(03)
  • [4]连铸机三电计算机控制系统[D]. 杨辉. 南昌大学, 2010(04)
  • [5]基于ARM9的电梯缓冲器复位时间测试仪研究[D]. 程大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07)
  • [6]某型电动舵机智能自动检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李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8(01)
  • [7]分布式原油罐含水在线检测系统的设计[D]. 施方明. 中国石油大学, 2007(03)
  • [8]铝电解槽阳极导杆电流示波器的研制[D]. 文斌.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3)
  • [9]51内核8位单片机MAX7651的开发环境[J]. 范立青.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 2004(01)

标签:;  ;  ;  ;  ;  

51核8位微控制器MAX7651开发环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