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多媒体简历

创建多媒体简历

一、制作多媒体个人简历(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涛[1](2020)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学评价作为评估学生能力的重要措施,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改革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都强调将过程性评价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活动体验,加强对学生操作实践和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学习与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但在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大多数学校没有期末考试,教学评价极易流于形式,过程性评价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较少,教师对过程性评价的相关理论缺乏了解,对如何有效地开展过程性评价,评估学生学习过程还存在困惑。本研究针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评价环节存在的问题展开,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进行设计与实践研究。本研究中,笔者对过程性评价的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信息技术课程中过程性评价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针对过程性评价在课程教学中的相关案例进行剖析,确定论文研究方向。结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对过程性评价方案进行设计,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来验证该方案在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本次研究的主要问题是:(1)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有效开展过程性评价?(2)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过程性评价的效果如何?过程性评价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文章主要从确定评价目标、选择评价内容、设计评价任务、确定评价方式和评价工具,评价的实施和反馈等方面进行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以L市某中学高一年级12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将过程性评价方案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在每轮行动研究中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作业、评价量表等评价资料和访谈意见,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在下一轮行动研究中进行修正,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在教学实践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关于过程性评价实施效果的问卷,结合教师和学生访谈,并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来验证教学效果,进一步检验过程性评价方案的有效性。研究表明,过程性评价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用中,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本研究设计的过程性评价量表以及相关的教学实践过程和方法,希望对后续研究者以及广大的一线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单冬姝[2](2020)在《基于Unity3D的初中地理教学课件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加速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学习者对于学习资源的情景性、交互性、真实性以及动态性的需求越来越大。因传统多媒体教学课件存在交互性弱、动态感不足、难以创建逼真的虚拟场景等缺点,已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教师以及学生的教学需求,许多一线教师以及课件开发者便将目光转移到虚拟现实技术上。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本身同时具备自然学科性质和社会学科性质,而自然地理部分的课程内容所涉及到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往往所跨时空尺度大,原有的二维教学资源难以多角度呈现其教学内容,导致学生理解困难,失去学习地理课程的兴趣,地理学习能力也无法得到提升。Unity3D作为较为成熟的三维虚拟场景开发引擎,最大亮点在于它能够实现逼真的三维效果、用户交互功能灵活以及对硬件设备要求较低,因而可以利用Unity3D进行桌面级虚拟现实地理教学课件制作,以提高教学质量。在理论研究方面,本研究首先利用文献研究法,针对多媒体课件设计以及初中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分析,然后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景认知与学习理论、梅耶多媒体设计理论为指导,在初中地理课程及教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虚拟现实地理教学课件的开发框架,并分析了制作过程与思路。在实践方面,笔者以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分层设色地形图》为例,介绍了使用Unity3D进行虚拟现实地理教学课件的设计开发过程。在应用方面,笔者以S中学为实践学校,开展了虚拟现实地理教学课件的教学应用研究。研究表明,虚拟现实地理教学课件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具有比传统多媒体教学课件更好的应用效果。

闫雅茹[3](2020)在《信息化环境下大班幼儿生命教育主题活动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已有幼儿园设立电教中心专门为幼儿教师提供优质课件等教学资源,提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幼儿园日常教学,学前教育信息化成为一种趋势。生命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保障幼儿的生命安全自然成为幼儿园工作的首要目标。幼儿园除了要做好日常的安全防护工作之外,还需要重视对幼儿进行适宜的生命教育,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对于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幼儿来说,感知生命这一抽象的概念显得力不从心。而生动形象又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能够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这一特点恰好解决了幼儿园生命教育缺少教材和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进而提升生命教育的质量。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在河南省郑州市S幼儿园开展大班幼儿生命教育主题活动。本研究计划实施信息化的生命教育主题教学以多样的教学形式引起幼儿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生命教育的质量。首先,本研究采用调查法对大班幼儿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现状和大班幼儿生命态度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发现,一方面大部分幼儿教师没有组织过生命教育教学,有些教师在进行生命教育教学时遇到了困难。另一方面,幼儿生命认知水平较低,幼儿园亟需改进当前的生命教育教学方式以提高生命教育的有效性。其次,本研究以生活教育理论、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和沉浸理论为指导,并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有关生命教育的目标要求与教育建议,进行信息技术与幼儿生命教育的融合,设计大班幼儿生命教育主题活动。然后,本研究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将适宜的数字教育资源融入幼儿课堂教学环节尤其是新知讲授和游戏活动环节中,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优化了教学设计。经过三轮研究,通过观察、作品分析和访谈比较幼儿学习兴趣和生命态度的变化,发现信息技术的使用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幼儿的生命态度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证实了在信息化环境下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效性。

程瑛[4](2020)在《西北民族地区城乡义务教育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路径研究 ——以新疆F市为例》文中提出目前,教育均衡且优质均衡发展已成为国家高度关注的战略,而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则作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学者们已经通过相关研究发现了数字教育资源在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模式和体制机制,但是针对民族地区数字教育资源共享的研究只是局限于大范围的区域间资源共享,没有落实到民族地区自身情况,对于数字教育资源具体推进路径的研究更是少有论述。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是数字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部分,是解决校际资源不均衡的有效途径,如何有序管理并高效共享数字化课程资源,保证数字化课程资源合理、深入、恰当的发挥作用已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问题。在西北民族地区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方面,本研究以新疆F市为例,聚焦西北民族地区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这一主题,在查阅文献,确定政策方向,了解国内外数字教育资源共享现状,界定相关概念、查找理论基础之后,对F市数字化课程资源的硬件设施和网络的建设现状、共享现状、获取途径和使用现状、资源满意度、资源需求、制约教师参与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的因素以及教师基本信息做了全面的调查。通过对问卷、访谈、调查表和观察记录表的数据分析,总结出当前西北民族地区在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为共享路径的研究提供了支撑。综合考量现有问题、原因分析和西北民族地区特殊性的基础上,运用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等理论,笔者从政策引导、信息技术培训、技术保障、无缝对接县域外资源、县域内资源逐级共享和监测评估六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改善西北民族地区当前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现状、促进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工作的有效路径。路径具体涉及到提高认识、联动协调、优化经费、激励政策、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网络建设、资源管理、引进优质资源、盘活县域外资源、监测评估共享过程等内容。本研究为西北民族地区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提供了翔实的数据资料,所提出的共享路径相互协调、具体可行,对西北民族地区城乡义务教育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唐泽元[5](2020)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作品的形成性反馈策略研究 ——以“VoiceThread”平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形成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反馈是形成性评价的基本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形成性反馈是教师针对学习过程对学生提供的反馈,是在教学过程中既有针对学生学习任务具体错误的修正,也有对其总体学习问题的建议。信息化手段在中小学课堂的广泛使用,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产生了变化。在诸多优势背后,提高信息技术课程学生作品质量成为在线教育的诉求。在线形成性反馈成为提高学生作品质量的新路径。笔者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发现,众多学者对传统课堂的反馈进行过研究,其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对学生作品反馈不及时、反馈形式单一(如仅有文本反馈、成绩反馈),进而导致反馈效果欠佳。因此,本研究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以提高学生作品质量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作品评价为目的,尝试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反馈,以提高学生作品质量,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作品评价为目的;并结合在线学习环境的优越性,调查学生作品的反馈现状,收集分析教师和学生在线学习的信息,通过三轮行动研究,发现反馈中存在的问题,改善反馈的不足,提出系统的反馈策略,为今后相关研究实践提供参考。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目前形成性反馈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概念的界定、影响因素的分析、理论框架及关于该领域相关话题的研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通过教师访谈了解信息技术课程学生作品的反馈现状,为制定形成性反馈策略提供参考;(3)通过一学期实践跟踪、记录、分析,采用问卷了解初中信息技术学生作品的反馈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设计在线环境下初中信息技术学生作品的形成性反馈策略;(4)教师和学生如何利用“VoiceThread”在线平台对初中信息技术学生作品进行指导;(5)通过对“VoiceThread”平台反馈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修改下一轮在线作品反馈策略。通过三轮行动研究,进一步调整策略,提出初中信息技术学生作品形成性反馈策略;(6)在每一轮行动研究结束后,笔者组织学生参与反馈效果问卷调查,结合学生访谈数据及“VoiceThread”平台反馈评语,通过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综合验证形成性反馈策略对提高学生作品质量方面的有效性。本研究的结论包括:(1)影响形成性反馈的因素包括指导因素、学生因素、反馈因素三个方面;(2)初中信息技术学生作品形成性反馈策略分为三个维度,6条策略,包括:对学生作品提供积极正面的评价;借助声音反馈、视频反馈,引导学生参与作品的评价;完善在线评价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在线评价的兴趣;选择个性化反馈形式,全面反馈学生作品制作过程;开展自评、互评和教师反馈,促进学生提高作品质量;善于反思自己作品制作的流程,提升作品制作技能。(3)通过在线形成性反馈问卷、学生访谈和“VoiceThread”平台数据分析表明,初中信息技术学生作品形成性反馈维度的策略在情感反馈、认知反馈、元认知反馈三个维度提高了学生在线反馈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作品的质量。

唐新宇[6](2020)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达标对策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中职教育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等应用技术类课程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为更有效的实施、开设与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山东省教育厅在2016年5月制定颁布了“山东省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该课程标准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目标、授课教材、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建议。通过考察分析发现,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不达标问题及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数据较少。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设现状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课时安排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存在偏差,授课教师和学生等群体对课程标准的认识欠缺,教学方法、教学侧重点和考试形式等方面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所出入,以及设施更新条件有限等问题。本研究以该课程标准为依据指导,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以及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结合Excel 2010和SPSS 23.0等信息化数据处理软件,对济南理工中等职业学校、济南传媒学校、烟台城乡建设学校、安丘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等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设、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设与达标情况、师资现状与达标情况、学生参与现状和教学环境现状与达标情况等四个方面。根据调查统计得出的结论发现,现在适用于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硬件设施较为完善,但是在学校师资队伍水平、课时安排、授课内容选择与制定、教师授课方法以及评价考核形式等方面与课程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分析其原因因素主要有,“学校对课标落实重视程度不够;课标实施过程缺乏监管;学生对课程认知程度深浅不一;师资专业化欠缺;教材资料不能结合具体专业学生特色、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等几方面。针对影响课程发展与达标的因素,参考相关文献,本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是要完善课时安排,保证授课时间,开发符合专业特色和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教材内容;其次是要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素养,降低或消除兼课现象;再者是要创新改革教学方法与评价考核形式,解决所有班级统一教学方法、考核形式的问题,综合评价学生;最后是完善硬件条件,加大计算机文化宣传力度,意在扩展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相关学识,消除学生认知差异程度大的问题。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阻力,为进一步推动课程标准在中职学校的实施,本文结合具体学校实际情况,尝试提出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并实施。实施过程中综合比较了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在学习态度、技能掌握以及综合成绩等方面的情况,结果表明采用改进后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班级学生在学习成绩、日常学习行为、项目完成等各方面均优于传统授课班级学生,这是提升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和促进课程标准实施的一条有效途径。

梁潇丹[7](2020)在《基于可视化工具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应用》文中认为近些年来在全球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影响下,信息技术学科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新课程改革对传统教学方式提出新挑战的同时,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真实问题也突显出来,抽象知识难以被学生理解,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强等。当下,许多专家和学者不断通过各种新技术手段研究新的教学模式,提出“可视化学习”,可视化工具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持续关注并应用在各领域中,他们认为在可视化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是知识和思维的可视化传递与碰撞,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空间往往可以给予可视化教学充分的支持,并将其优势最大化。本研究考虑用可视化工具来解决信息技术学科中存在的教学痛点问题,提出可视化工具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综合应用,并尝试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和实践效果检测,力求适应当前教学组织形式的需求,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上实现培养初中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能水平,解决真实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是在分析国内外可视化教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图式理论、学习支架理论和活动理论为指导,结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对本文提出的三大类可视化工具应用于教学中的优势进行分析,并依据相关概念和理论,构建基于可视化工具的教学活动设计,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思考分析、小组协作互动学习、教师指导和自我评价反思五个活动环节,对知识内容和每个环节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选择相适应的可视化资源和工具,然后于笔者所在的实习学校开展可视化工具的教学行动研究,在每轮行动研究后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设计。最后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学生互评及作品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分析,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信息技能水平,并结合师生反馈总结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用可视化工具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策略。实践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所设计的基于可视化工具的教学活动应用在实践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高自我效能感,从而解决教学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水平。下一步将继续加强数据可视化应用于教学的研究,不断扩大课程类型的应用范围,使实践更加趋于完善,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创新设计出更多适用于中学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并进行教学实践研究。

杨敏燕[8](2019)在《项目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培育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信息人才,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高效地教学模式,成为教师们亟待思考的问题。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作者经历了从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到讲练结合,再到学生先学、教师再讲的翻转课堂模式。每一次的教学变革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效率,但学生却很难完成一个具体的作品,发现可能的原因是学生习得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是离散的,他们不知道这些知识与技能能够做什么。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新课标提出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渗透学科大概念,倡导项目式教学。项目学习以真实情境为前提,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知识与技能以及学科核心素养。如何整合课本知识,创设情境,开展有效的项目学习,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了解了项目学习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了我校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项目学习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项目学习应用的可行性分析。于是对高一高二信息技术课本内容进行分析与选择,设计了基于项目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并制定了项目评价方案。论文采用行动研究法,针对选定的内容进行了三轮的实践教学研究,在研究中探索了项目学习实施的有效步骤,分析总结了项目学习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这种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式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能深入地、迅速地使学生了解所学习到的内容,在生活中能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实现了“学主教从,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专业路径,促进了未来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为新课标围绕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参考案例。

方启梅[9](2019)在《混合学习环境下基于深度学习路线模型的教学实践研究 ——以《现代教育技术》师范生公共课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多个文件都提出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的深度融合,这决定了师范生在未来教学中至少要满足两个方面的需求:一是师范生将更多地在混合学习环境下开展教学,二是师范生要能够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作为促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本应是师范生在教师教育学习阶段深刻体验如何在混合学习环境下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承载,是深刻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深度融合的关键课程。但由于传统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过于强调技术知识、技术操作等浅层内容的学习,并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所以有必要通过新的课程学习路径设计,重新拾起该课程应有的价值。为此,笔者基于深度学习路线模型(Deeper Learning Cycle,即DELC模型),以混合学习环境条件下的深度学习为目标,对《现代教育技术》师范生公共课教学过程进行重新设计并实施教学,考查基于DELC模型的教学是否能够促进了师范生的深度学习。在本研究中,师范生的深度学习体现包含了以课程学习满意度、交互性和参与度为表征的课程学习体验、以参与讨论深度为表征的认知学习深度、以技术支持学习和技术支持教学为表征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等三个方面。笔者主要采用了准实验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在以《现代教育技术》课为授课内容的教学中,选取了F大学英语教育专业的两个师范生平行班作为研究对象,在混合学习环境下,随机选取其中一个班级实施基于DELC模型的深度学习,另一个班级作为对照班实施传统的混合学习。为了保证教学实验的有效性,在实验开始前,利用已比较成熟的学习过程调查问卷(Study Process Questionnaire,SPQ)和师范生“技术素养”评估量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掌握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学习起点;经过教学实践之后,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了“后测”以检验新教学的效果。在后测中主要用李克特量表测量了学生在参与度、交互性和满意度等三个方面的课程学习体验;用基于Biggs和Collis提出的SOLO分类方法构造的深层理解分析框架,对学生在线主题讨论文本进行分析,对比分析了实验班和对照班师范生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方面的认知深度;用信息化教学能力自评量表和学生作品评价量规考查了学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混合学习环境下基于深度学习路线模型的教学实践,对促进学生的课程体验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有显着影响。在认知深度方面,实验班达成深度理解的学生比例高于对照班。最后基于研究结果,笔者还提出了基于教学进程的促进师范生深度学习的三项教学策略。

孙东云[10](2019)在《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某校《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混合式教学以其恰当性的存在辅助高校课堂教学革命的推进,目前,高校对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在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中,离不开教学理论的指导。美国教授梅里尔结合多种教学设计理论提出以问题为中心的首要教学原理,加上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应用新知、融会贯通四阶段的循环圈,立足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阶段性学习,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科学优质的教学。本文主要基于首要教学原理构建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在对该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并设计出实践流程之后,将其应用到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通过三轮迭代研究进行实践验证,最后通过对行动研究的效果反思及对师生进行访谈与问卷调查,验证该教学设计的教学效果并提出改进意见。实践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对教学产生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促进了有效教学的发生。从本次研究入手,可对研究做进一步的总结与展望,找到今后的研究方法,例如下一步可对首要教学原理与混合式教学进一步探究,通过合理选择教学平台与工具、教学策略与课程,构建出适应教学发展的教学设计。

二、制作多媒体个人简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制作多媒体个人简历(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改革发展对教学评价的现实需要
        1.1.2 信息技术课程对评价改善的需求
        1.1.3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对评价研究的需求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过程性评价
        2.1.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
    2.2 理论基础
        2.2.1 多元智能理论
        2.2.2 元认知理论
    2.3 研究现状
        2.3.1 过程性评价的相关研究
        2.3.2 信息技术课程中过程性评价的相关研究
第3章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设计
    3.1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现状
        3.1.1 教师访谈及分析
        3.1.2 学生问卷调查及分析
        3.1.3 调查结果总结
    3.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实施可行性分析
        3.2.1 学习者分析
        3.2.2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分析
        3.2.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分析
        3.2.4 教学环境分析
    3.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设计
        3.3.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目标的确定
        3.3.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内容的选择
        3.3.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任务的设计
        3.3.4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方法的确定
        3.3.5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工具的选择
第4章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实施
    4.1 过程性评价实施前期准备
        4.1.1 前期培训
        4.1.2 行动研究规划
        4.1.3 研究工具设计
    4.2 第一轮教学实践
        4.2.1 实施准备
        4.2.2 实施过程
        4.2.3 实施效果分析
        4.2.4 第一轮研究总结与反思
    4.3 第二轮教学实践
        4.3.1 实施准备
        4.3.2 实施过程
        4.3.3 实施效果分析
        4.3.4 第二轮研究总结与反思
    4.4 第三轮教学实践
        4.4.1 实施准备
        4.4.2 实施过程
        4.4.3 实施效果分析
        4.4.4 第三轮研究总结与反思
第5章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实施效果分析
    5.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5.2 过程性评价中产生的数据分析
    5.3 访谈分析
    5.4 研究结论
    5.5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实施建议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局限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附录三 过程性评价实施效果问卷
    附录四 小组协作任务表
    附录五 信息的获取模块测试题
    附录六 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模块测试题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2)基于Unity3D的初中地理教学课件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要求
        1.1.2 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融合创新的要求
        1.1.3 初中地理教学现状的需求
    1.2 问题的提出
        1.2.1 初中地理“地球与地图”部分的教学内容复杂抽象
        1.2.2 初中地理的教学课件制作水平较低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
2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虚拟现实技术
        2.1.2 Unity3D
        2.1.3 课件
    2.2 多媒体课件设计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初中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4 虚拟现实技术在初中地理学科的应用价值
    2.5 相关理论基础
        2.5.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5.2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2.5.3 梅耶多媒体设计理论
3 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3.1 初中地理教师多媒体教学资源应用的调查研究
        3.1.1 访谈提纲设计
        3.1.2 调查结果分析
    3.2 初中生地理学习情况及虚拟现实技术接受度的调查研究
        3.2.1 问卷设计
        3.2.2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3.2.3 调查结果分析
4 初中地理虚拟现实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开发
    4.1 初中地理虚拟现实教学课件设计开发的框架及策略
    4.2 初中地理虚拟现实课件的设计与开发
        4.2.1 初中地理学科的特点分析
        4.2.2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制作三维课件的课程内容
    4.3 虚拟现实地理教学课件开发案例
        4.3.1 需求分析
        4.3.2 逻辑设计
        4.3.3 详细设计
        4.3.4 工具选择
        4.3.5 课件开发
        4.3.6 测试评价
        4.3.7 项目发布
5 初中地理虚拟现实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
    5.1 基于虚拟现实地理教学课件的教学案例设计
        5.1.1 教学内容分析
        5.1.2 学情分析
        5.1.3 教学目标
        5.1.4 教学重难点
        5.1.5 教学方法
        5.1.6 教学工具
        5.1.7 教学过程
        5.1.8 教学评价
    5.2 虚拟现实地理教学课件的教学应用及效果分析
        5.2.1 教学实践环境的创设
        5.2.2 教学实践课程的安排
        5.2.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5.2.4 地理测试结果分析
        5.2.5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初中地理教师多媒体教学资源应用访谈提纲
    附录二 初中生地理学习情况及虚拟现实技术接受度调查量表
    附录三 初一年级地理水平测试卷
    附录四 使用虚拟现实地理教学课件学习后的调查问卷
    附录五 初中地理教师使用虚拟现实地理教学课件后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信息化环境下大班幼儿生命教育主题活动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1.1.2 学前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要求
        1.1.3 国家对幼儿生命教育提出要求
        1.1.4 幼儿生命教育的问题与困境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1.5 研究信效度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幼儿生命教育
        2.1.2 主题活动
    2.2 研究现状
        2.2.1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2.2 幼儿生命教育研究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生活教育理论
        2.3.2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3.3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2.3.4 沉浸理论
3 目标幼儿园当前信息化教学和生命教育中存在问题调查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对象和方法
    3.3 调查结果分析
        3.3.1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
        3.3.2 幼儿访谈调查结果
        3.3.3 家长访谈调查结果
    3.4 目标幼儿园当前信息化教学和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4 大班幼儿生命教育课程分析
    4.1 大班幼儿生命教育分析
        4.1.1 大班幼儿生命教育目标分析
        4.1.2 大班幼儿生命教育特点分析
    4.2 大班幼儿特征分析
        4.2.1 大班幼儿认知特征分析
        4.2.2 大班幼儿学习特征分析
5 信息化环境下大班幼儿生命教育主题活动行动研究
    5.1 行动研究设计
        5.1.1 行动研究环境
        5.1.2 行动研究对象
        5.1.3 行动研究内容
        5.1.4 行动研究评价工具
        5.1.5 行动研究评价材料的收集
    5.2 第一轮行动研究——以《我从哪里来》为例
        5.2.1 问题与假设
        5.2.2 制定计划
        5.2.3 行动实施
        5.2.4 观察分析
        5.2.5 问题反思
    5.3 第二轮行动研究——以《中秋节人团圆》为例
        5.3.1 制定计划
        5.3.2 行动实施
        5.3.3 观察分析
        5.3.4 问题反思
    5.4 第三轮行动研究——以《小植物大作用》为例
        5.4.1 制定计划
        5.4.2 行动实施
        5.4.3 观察分析
        5.4.4 问题反思
    5.5 行动研究结论
        5.5.1 基于信息化环境开展生命教育丰富活动形式
        5.5.2 基于信息化环境开展生命教育优化主题式活动设计
        5.5.3 基于信息化环境开展生命教育能够改善幼儿生命态度
6 教育建议与展望
    6.1 教育建议
        6.1.1 以幼儿需求为主,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6.1.2 加强信息化教学研修,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6.1.3 打造精品课件,提高生命教育开展质量
        6.1.4 家园共享教育理念,提高家园共育水平
    6.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幼儿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以及生命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 《我从哪里来》教师访谈记录表
    附录三 《我从哪里来》幼儿访谈记录表
    附录四 《中秋节人团圆》教师访谈记录表
    附录五 《中秋节人团圆》幼儿访谈记录表
    附录六 《小植物大作用》教师访谈记录表
    附录七 《小植物大作用》幼儿访谈记录表
    附录八 大一班幼儿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九 大一班幼儿教师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西北民族地区城乡义务教育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路径研究 ——以新疆F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优质均衡是国家对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
        1.1.2 教育资源共享是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
        1.1.3 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是解决民族地区校际资源不均衡的有效途径..
    1.2 问题陈述
    1.3 选题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5.3 相关文献述评
2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理论基础
        2.1.1 教育公平理论
        2.1.2 教育均衡理论
        2.1.3 教育资源利用率理论
    2.2 核心概念界定
        2.2.1 义务教育
        2.2.2 城乡一体化与均衡发展
        2.2.3 数字化课程资源
        2.2.4 共享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
        3.1.1 文献研究法
        3.1.2 调查研究法
    3.2 研究思路
    3.3 研究对象
    3.4 问卷编制及信效度检测
    3.5 数据收集与分析
        3.5.1 统计描述分析
        3.5.2 相关性分析
        3.5.3 独立样本t检验
4 西北民族地区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西北民族地区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的现状调查
        4.1.1 硬件设施和网络建设现状
        4.1.2 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现状
        4.1.3 教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获取和使用现状
        4.1.4 教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满意度
        4.1.5 师生对数字化课程资源需求现状
        4.1.6 制约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的因素
    4.2 西北民族地区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4.2.1 城乡网络宽带建设存在差距
        4.2.2 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情况不佳
        4.2.3 数字化课程资源获取效率低,应用不广泛
        4.2.4 教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满意度不高
    4.3 西北民族地区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宽带网络建设存在差距的原因分析
        4.3.2 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情况不佳的原因分析
        4.3.3 数字化课程资源获取效率低,应用不广泛的原因分析
        4.3.4 教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满意度不高的原因分析
5 西北民族地区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的特殊性分析
    5.1 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5.2 民族文化的特殊性
    5.3 教学现状的特殊性
    5.4 教师队伍建设的特殊性
        5.4.1 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5.4.2 教师结构不合理
        5.4.3 县域内缺乏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5.5 课程资源的特殊性
6 西北民族地区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路径
    6.1 加强政策引导,强化组织协调
        6.1.1 提高资源共享认识,培养资源共享理念
        6.1.2 加强各级监管协调,实现资源长效共享
        6.1.3 优化经费使用制度,保障资源的引进和共享
        6.1.4 出台激励政策,提高资源共享的积极性
    6.2 重视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6.2.1 构建资源应用精准帮扶大数据管理平台
        6.2.2 构建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体系
        6.2.3 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升计划”
    6.3 增强技术保障,稳定共享环境
        6.3.1 全面推进农村学校网络建设,保障网络互联互通
        6.3.2 增强信息共享技术的支撑,提升资源共享效率
    6.4 通过政府主导、企业运营,无缝对接县域外资源
        6.4.1 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引进优质课程资源库
        6.4.2 依托“智慧学习广场”,展开线上线下资源共享
        6.4.3 打破地区限制,形成“双师”互助资源共享
    6.5 盘活县域外资源,实现县域内资源逐级共享
        6.5.1 发挥行政部门作用,形成县域资源“聚集地”
        6.5.2 区域结对,促进城乡校际间资源共享
    6.6 监测和评估共享过程,保证共享质量
        6.6.1 成立资源评估小组,严格把控资源质量
        6.6.2 评估资源使用者的共享效果,激励教师提升自我
        6.6.3 评估课程资源供给者的贡献量,保护教师知识版权
7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创新之处
    7.3 研究局限
    7.4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作品的形成性反馈策略研究 ——以“VoiceThread”平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程改革对教学评价的要求
        1.1.2 形成性反馈是适合在线学生的反馈方式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初中信息技术学生作品
        2.1.2 形成性反馈概述
        2.1.3 形成性评价与形成性反馈概念对比
    2.2 研究现状
        2.2.1 形成性反馈研究现状
        2.2.2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形成性评价现状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形成性评价理论
        2.3.2 多元智能理论
第3章 初中信息技术学生作品形成性反馈现状调查研究
    3.1 前期访谈
        3.1.1 访谈设计
        3.1.2 访谈结果分析
    3.2 学生问卷调查
    3.3 调查问卷统计样本描述
        3.3.1 学生个体信息分析
        3.3.2 学生在线学习信息的分析
        3.3.3 学生作品反馈信息描述性统计分析
    3.4 调查结果分析
第4章 初中信息技术学生作品形成性反馈策略初步设计
    4.1 形成性反馈策略初步设计依据
    4.2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分析
    4.3 课程平台与工具
    4.4 初中信息技术学生作品形成性反馈策略构建
第5章 初中信息技术学生作品形成性反馈策略行动研究
    5.1 总体计划
    5.2 《电子报刊》策略设计与实践
        5.2.1 制定计划
        5.2.2 行动实施
        5.2.3 观察分析
        5.2.4 问题反思
    5.3 《演示文稿》策略设计与实践
        5.3.1 制定计划
        5.3.2 行动实施
        5.3.3 观察分析
        5.3.4 问题反思
    5.4 《电脑绘画》策略设计与实践
        5.4.1 制定计划
        5.4.2 行动实施
        5.4.3 观察分析
        5.4.4 问题反思
    5.5 实践总结与反思
        5.5.1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5.5.2 访谈结果分析
        5.5.3 平台数据对比分析
        5.5.4 实践总结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反思
        6.2.1 研究的创新
        6.2.2 研究的局限
        6.2.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初中信息技术学生作品反馈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三 在线形成性反馈问卷
    附录四 电子报刊作品评价表
    附录五 演示文稿作品评价表
    附录六 电脑绘画作品评价表
    附录七 多媒体作品质量评价表
    附录八 教师访谈报告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达标对策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课程标准研究概况
        1.2.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的研究现状
        1.2.3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课程标准概念
        2.1.1 课程标准的含义
        2.1.2 课程标准的意义
    2.2 教育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3 合作学习理论
        2.2.4 情景学习理论
    2.3 山东省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概述
第三章 课程调查与分析
    3.1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展现状与达标情况分析
        3.1.1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设与达标情况
        3.1.2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师资现状与达标情况
        3.1.3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生参与现状
        3.1.4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环境现状与达标情况
    3.2 影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设与其达标因素分析
        3.2.1 学校对课程标准实施的重视程度
        3.2.2 师资力量
        3.2.3 教材资料
        3.2.4 学生认知情况
        3.2.5 设备设施
        3.2.6 普及宣传
第四章 对策与应用
    4.1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达标对策
        4.1.1 完善课程安排
        4.1.2 完善教材与教学内容
        4.1.3 加强师资力量
        4.1.4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与考核形式
        4.1.5 改善设施设备等条件
        4.1.6 加大宣传力度
    4.2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应用
        4.2.1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概况与改进
        4.2.2 课堂运用与实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附录
    附录一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展及达标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二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展及达标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附录三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展及达标现状调查问卷(负责人问卷)
    附录四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课堂学生行为记录表
致谢

(7)基于可视化工具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新课程改革提倡培养新型信息人才
        1.1.2 信息技术支持可视化教学活动的开展
        1.1.3 可视化教学助力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
        1.1.4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外可视化教学研究综述
        1.3.2 国内可视化教学研究综述
        1.3.3 研究启示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调查研究法
        1.5.3 行动研究法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可视化
        2.1.2 可视化工具
        2.1.3 可视化教学
        2.1.4 信息技术课程的可视化教学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图式理论
        2.2.2 学习支架理论
        2.2.3 活动理论
3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调研及应用可视化工具的优势分析
    3.1 调研对象及学校环境建设
        3.1.1 调研对象
        3.1.2 学校环境建设
    3.2 问卷设计与调研结果分析
        3.2.1 调查问卷设计
        3.2.2 课程学习现状及可视化学习需求调研结果分析
        3.2.3 教师可视化教学现状调研结果分析
    3.3 可视化工具的分类及教学应用优势分析
        3.3.1 知识可视化资源
        3.3.2 思维可视化工具
        3.3.3 数据可视化工具
4 基于可视化工具的教学活动设计
    4.1 教学实施环境分析
    4.2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4.3 初中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风格分析
    4.4 教学目标和活动任务分析
    4.5 教学内容分析
        4.5.1 知识类型与教学目标层次
        4.5.2 教材分析
    4.6 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4.7 可视化工具的制作与选择
        4.7.1 知识可视化资源的制作
        4.7.2 可视化工具的选择
5 可视化工具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实践
    5.1 行动研究总体计划安排
    5.2 前期准备
    5.3 第一轮行动研究——“创建网站与制作网页”
        5.3.1 制定计划
        5.3.2 教学实施
        5.3.3 过程观察
        5.3.4 教学反思与改进
    5.4 第二轮行动研究——“美化网页与展示网站”
        5.4.1 制定计划
        5.4.2 教学实施
        5.4.3 过程观察
        5.4.4 教学反思与改进
6 可视化工具实践效果调研及应用策略
    6.1 实践效果调研
        6.1.1 调查设计
        6.1.2 问卷分析
    6.2 应用可视化工具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几点策略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A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问题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B 信息技术课学习现状调查
    附录 C 可视化教学现状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D 第一轮行动研究数据可视化表
    附录 E 第二轮行动研究数据可视化表
    附录 F 学生信息技能水平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项目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项目学习的定义
        2.1.2 项目学习的基本要素
        2.1.3 项目学习的特点
        2.1.4 项目学习的实施流程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多元智能理论
3 开展项目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3.1 铜仁一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3.1.1 课程分析
        3.1.2 学生分析
        3.1.3 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教学模式分析
        3.1.4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2 铜仁一中信息技术课堂开展项目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3.2.1 项目学习的优势和必要性
        3.2.2 开展项目学习的基本条件
4 项目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研究设计
    4.1 项目学习的研究与实施设计
        4.1.1 选定的内容
        4.1.2 学科核心素养与学业要求分析
        4.1.3 设置项目情境
        4.1.4 确定项目主题
        4.1.5 分解项目活动
        4.1.6 项目实施流程
    4.2 项目学习应用效果评价设计
        4.2.1 过程性评价
        4.2.2 总结性评价
5 项目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行动研究
    5.1 第一轮行动研究
        5.1.1 研究思路
        5.1.2 研究过程
        5.1.3 研究总结与反思
    5.2 第二轮行动研究
        5.2.1 研究改进与思路
        5.2.2 研究过程
        5.2.3 研究总结与反思
    5.3 第三轮行动研究
        5.3.1 研究改进与思路
        5.3.2 研究过程
        5.3.3 研究总结
    5.4 项目学习实施成效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项目学习实施步骤
        6.1.2 项目学习实施建议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情况调查表
附录2: 制作一份社团应聘个人简历
附录3: 如何进行文理分科选择
附录4: “校园好声音”
附录5: “热爱生活,秀出真我”寝室文化宣传片
致谢

(9)混合学习环境下基于深度学习路线模型的教学实践研究 ——以《现代教育技术》师范生公共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中小学教师相关标准对师范生的深度学习提出了潜在需求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关标准明确了在深度学习方面的要求
        三、当前课堂教学的现实困境无法达成师范生的深度学习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
    第四节 研究对象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混合学习环境下的深度学习研究
        二、促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
        三、深度学习路线模型的实证研究
第三章 混合学习环境下基于深度学习路线模型的教学设计
    第一节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前期分析
        一、课程学习教材
        二、学习目标和对象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
        四、教与学的环境
    第二节 教学实践过程设计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
        二、深度学习的一般过程
        三、深度加工策略的应用
        四、深度学习的评价框架
    第三节 教学案例的内容设计
        一、教学案例一
        二、教学案例二
        三、教学案例三
第四章 混合学习环境下基于深度学习路线模型的实践应用
    第一节 实验方案设计
        一、实验假设
        二、实验处理
    第二节 教学实践过程
        一、准备学习阶段
        二、知识构建阶段
        三、深度加工阶段
        四、评价反思阶段
    第三节 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一、研究假设一
        二、研究假设二
        三、研究假设三
    第四节 实验数据的总结
第五章 促进深度学习的策略及研究局限和展望
    第一节 促进深度学习的策略总结
    第二节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附录1 课程学前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 课程结束后的问卷调查
附录3 “教学案例一”的DELC教学设计
附录4 “教学案例二”的DELC教学设计
附录5 “教学案例二”主题讨论具体评价依据
附录6 “教学案例三”的DELC教学设计
附录7 “教学案例三”主题讨论具体评价依据
附录8 “思维导图制作”作业评分标准
附录9 “数字故事视频”作业评分标准
附录10 “微课视频制作”作业评分标准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某校《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
        1.1.2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1.1.3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是课堂改革的突破口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首要教学原理研究
        2.1.1 首要教学原理理论研究
        2.1.2 首要教学原理应用研究
    2.2 混合式教学设计研究
        2.2.1 混合式教学的内涵
        2.2.2 混合式教学设计理论研究
        2.2.3 混合式教学设计应用研究
    2.3 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混合式教学研究
3 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3.1 理论基础及实践依据
        3.1.1 理论基础
        3.1.2 实践依据
    3.2 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型构建
    3.3 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混合式教学流程设计
4 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混合式教学实践
    4.1 前期分析
        4.1.1 课程概述
        4.1.2 课程教学现状
        4.1.3 问题改进策略
    4.2 教学准备
        4.2.1 教学环境
        4.2.2 教学资源
    4.3 前端分析
        4.3.1 学习者分析
        4.3.2 学习需求分析
        4.3.3 学习内容分析
        4.3.4 学习环境分析
        4.3.5 教学评价分析
    4.4 教学设计方案
        4.4.1 总体方案设计
        4.4.2 行动研究计划
    4.5 行动研究实施与评价
        4.5.1 第一轮行动研究
        4.5.2 第二轮行动研究
        4.5.3 第三轮行动研究
        4.5.4 教学评价与反思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存在的不足
    5.3 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制作多媒体个人简历(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设计与实践研究[D]. 张晓涛.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2]基于Unity3D的初中地理教学课件设计与应用研究[D]. 单冬姝.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信息化环境下大班幼儿生命教育主题活动的行动研究[D]. 闫雅茹.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西北民族地区城乡义务教育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路径研究 ——以新疆F市为例[D]. 程瑛.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作品的形成性反馈策略研究 ——以“VoiceThread”平台为例[D]. 唐泽元.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达标对策研究与应用[D]. 唐新宇.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7]基于可视化工具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应用[D]. 梁潇丹.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项目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研究[D]. 杨敏燕.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
  • [9]混合学习环境下基于深度学习路线模型的教学实践研究 ——以《现代教育技术》师范生公共课为例[D]. 方启梅.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某校《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D]. 孙东云.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创建多媒体简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