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辐射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红薯辐射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一、甘薯辐射诱变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揭琴,陶春来,张恭,崔绍玉,石颖,刘洋,周健东,杜德玉[1](2021)在《利用辐射诱变技术创制甘薯新种质》文中指出本研究旨在通过甘薯辐射诱变技术获得甘薯有益突变体,丰富甘薯种质资源。本实验以甘薯主栽品种‘商薯19’为试材,用60Coγ射线对其胚性悬浮细胞进行辐照处理,辐照剂量为80 Gy,辐照6周后,将存活下来的细胞团转入含有1.0 mg/L ABA的MS固体培养基上诱导分化,再转入MS培养基获得完整植株138株。通过对辐照后代的顶叶色、叶脉色、顶叶形、叶形、顶端茸毛、薯形、烘干率、可溶性糖含量等性状调查和测定,发现1个株系(‘S19Y038’)顶叶色等性状发生变化,3个株系(‘S19Y116’‘、S19Y215’、‘S19Y219’)烘干率显着提高,分别比对照提高5.98%、5.65%和3.32%,1个株系(‘S19Y013’)可溶性糖含量显着提高,比对照提高17.81%。这些优异性状的突变体丰富了甘薯种质资源,在甘薯优质品种的选育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赵路宽[2](2020)在《115个中国甘薯登记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具有产量高、适应性强、营养均衡等特点,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当下发展特色产业、推进精准扶贫的优势作物之一。自2017年5月,甘薯等作物实施登记办法以来,登记品种数量快速增长,在市场上出现品种间相似度较高,一名多品或一品多名等问题,为品种登记管理带来挑战;长期以来,甘薯育种遗传基础狭窄,阻碍了育种进程。因此,本文利用表型标记及SSR标记对我国115个甘薯登记品种进行遗传变异与系谱分析,以期揭示甘薯登记品种遗传背景;初步构建甘薯登记品种DNA指纹图谱,为品种登记与管理服务。结果如下:1.基于15个表型性状对115个甘薯登记品种进行主成分与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获得5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65.17%,基本反映所调查性状的全面信息,揭示了部分性状间的相互关系。UPGMA聚类将材料分为3个类群,表型聚类结果与系谱关系以及品种来源地并不吻合。2.利用TP-M13-SSR技术对115个甘薯登记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与指纹图谱构建。搜集筛选获得的28对SSR引物PIC值介于0.450.84之间,在115个样品中共扩增出163条具有多态性的条带。品种间Nei氏遗传距离与分子变异分析均表明甘薯登记品种遗传背景较为狭窄。邻接法聚类与群体结构均将115个样品分为3个类群,分群结果与系谱关系吻合度较高。同一地区的品种在聚类图中较为分散。以Q值0.6为参考,确定其中34个材料拥有混合来源,遗传背景较为复杂。初步构建29个核心种质,有效降低遗传冗余。以7对甘薯核心引物,初步构建115个甘薯登记品种指纹图谱。本研究利用形态学和SSR标记,分析了115个甘薯登记品种遗传多样性,初步建立核心种质和登记品种指纹图谱,可为甘薯种质资源保存、新品种选育及登记品种市场监管提供参考与服务。

闵可怜[3](2020)在《小苍兰、唐菖蒲辐射诱变后代生物学效应及小苍兰M1代辐射保护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为了进一步了解γ、X射线辐射对小苍兰(Freesia refracta Klatt)M2代和唐菖蒲(Gladiolus gandavensis Vaniot Houtt)M3代的生物学特性及品质的影响,本试验将5个辐射剂量组的小苍兰(?F.armstrongii‘?F.corymbosa‘)2个品种的M2代和唐菖蒲(?道兰(Dowland)‘、?柏辽兹(Berlioz)‘)2个品种的M3代种球盆栽于温室大棚内,观察其后代生长发育状况、测定生理生化指标,并将结果与M1或M2代对比,以便寻找到辐射诱变育种的最佳辐射剂量。同时把在M1代中出现的变异单株单独种植,观察在M2代或M3中是否保持了变异性状和当代是否出现新的变异植株,最终筛选出变异性状可稳定遗传并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变异单株。此外,为了能够有效减轻γ射线对小苍兰的辐射损伤,降低辐照后种球的死亡率,扩大变异群体,提高辐射诱变效果。因此本研究以小苍兰(Red River)为研究对象,用辐射剂量分别为55、65、75Gy的60Co-γ射线辐照处理小苍兰种球,并分别在辐照前、辐照后、发芽后三个不同的时间阶段,使用浓度为150、300、450mg/L的水杨酸(SA)和浓度为5、10、15mg/L的赤霉素(GA)、褪黑素(MT)3种保护剂,研究辐射保护剂对各辐射剂量组下小苍兰生长发育指标及丙二醛含量(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探索筛选各剂量适宜的保护剂使用种类、浓度和时间,研究结果表明:(1)γ、X射线辐射后,对小苍兰M2代和唐菖蒲M3代生长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小苍兰2个品种M2代的发芽率、存活率、株高、叶片数、开花率、小花数等指标与M1代基本相同,且各生长指标与辐照剂量呈负相关,说明小苍兰2个品种经γ、X射线辐射后M1代与M2代的相对生物学效应无显着差异。且各剂量下M2代的平均株高、叶片数、开花率和小花朵数均比M1代略高,说明辐照对小苍兰M2代的生长发育仍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抑制效应相比M1代减弱。唐菖蒲经γ、X射线辐射后,对M1代的发芽率和存活率无显着影响,但在M2代时其发芽率和存活率随剂量的增大抑制程度比较明显,在M3代时发芽率和存活率也随剂量的增大而逐渐减小,说明γ、X射线的辐射损伤效应具有滞后性和延续性。同时在M1-M3代中均表现为低促高抑的现象,在25Gy辐射剂量下大多数生长发育指标高于对照组,说明25Gy可以作为改良唐菖蒲品种的适宜剂量。(2)小苍兰经历2代后,各变异单株的叶片性状易发生变化,出现较多不稳定现象。对于小苍兰(F.armstrongii)来说,50%的突变植株到M2代时性状全部消失,25%的变异单株保留部分变异性状,其中仅XH-X25-1和XH-X25-2两株变异单株完全保留了M1代的变异性状;对于小苍兰(F.corymbosa),57.14%的变异单株变异性状完全消失,只有42.86%的变异单株部分保留了上一代的变异性状,且没有完全保留变异性状的植株。同时小苍兰2个品种在M2代均未发现新的变异单株。总的来说,经γ、X射线辐射后,小苍兰2个品种通过营养繁殖2代之后,大多数变异单株变异性状较难稳定。唐菖蒲通过营养繁殖3代以后,各变异单株的叶片形态、株高等性状稳定性较差,辐射效应持续时间较长。从M1-M3仅有4株变异单株变异性状较稳定,其中变异编号为GR-D-4-8、GR-B-3-9表现为叶片基部白化,编号为GX-B-3-4表现为叶色黄绿相间,编号为GR-B-3-1表现为叶片嫩黄色。且在M3代中出现4株前两代未出现的变异单株,变异编号为GX-B-2-4、GX-B-3-5的2株变异单株表现为叶片基部白化并伴玫红色,编号为GX-D-3-3、GX-D-3-9的2株变异单株表现为叶片波浪形,说明唐菖蒲营养繁殖后代叶色变异性状较稳定易保留。(3)经2种射线处理后,对小苍兰M2代和唐菖蒲M3代的生理特性产生一定变化。小苍兰2个品种M2代的叶绿素总含量,均在25Gy达到最大值。当辐射剂量>25Gy时,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含量均略有所降低。辐射小苍兰2个品种M1、M2代叶片内的MDA含量均表现为,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其含量逐渐增大。其叶片内的SOD酶活性,随辐射剂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多数辐照处理组高于对照组。唐菖蒲2个品种的叶绿素总含量在M3代时,均表现为随辐射剂量增加而逐渐降低。经γ射线辐射后,道兰叶片内的MDA含量变化不大,而柏辽兹在M3代受γ射线的影响较大,随辐射剂量的增加MDA含量逐渐增大。25Gy辐照可提高唐菖蒲2个品种M3代的SOD酶活,分别比辐射对照组多42.22%、26.49%。(4)利用γ射线辐射处理小苍兰M1代种球,并使用水杨酸、褪黑素、赤霉素3种保护剂进行处理。实验结果表明,保护剂对小苍兰生长发育有较好的保护效果。从辐射小苍兰整体生长趋势来看,辐照后浸泡3种保护剂的保护效果>发芽后喷施>辐照前浸泡。其中在55Gy辐射下,辐照后浸泡150mg/LSA保护效果最好,其存活率和开花率分别达到了90%和33.33%;当辐照剂量为65、75Gy时,辐照后浸泡450mg/L SA、15mg/L MT和15mg/L GA保护效果较好,可明显提高小苍兰发芽率、存活率、叶片面积、开花株率和小花朵数,尤其是在高剂量(75Gy)辐照下,450mg/L SA使小苍兰存活率分别达到了66.67%,比未使用保护剂的辐射对照组多36.67个百分点,且开花株率比辐射对照组多500.6%。说明在低剂量辐射下选用低浓度保护剂,高剂量辐射下选用高浓度保护剂的保护效果较好。对小苍兰M1代各生长指标进行变异系数分析后发现,在不同辐照剂量下,小苍兰各生长指标的变异系数均大于未辐照组,且各生长指标的变异系数有随剂量增大而逐渐增大的趋势。变异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叶片数>株高>开花数>叶长>叶宽。在高剂量(75Gy)辐照下的变异率达到24.44%,略低于55Gy下的变异率,其中在SA处理下的变异单株数最多。(5)使用不同浓度的SA、MT和GA 3种保护剂处理后,大多数处理组能明显降低小苍兰M1代叶片内的MDA含量。辐射后使用3种保护剂,大多数辐射保护剂处理组SOD酶活性没有提高,反而低于各剂量辐射对照组。这有可能是由于SA、MT、GA三种保护剂可以直接清除氧自由基,从而延缓植物体内抗氧化酶系统酶活。总体而言,小苍兰辐照后采用450mg/L的水杨酸(SA)浸泡处理的保护效果最好,能够提高高剂量辐射下的小苍兰发芽率、存活率、开花率和变异率。

王崇[4](2020)在《甘薯cpSSR和TRAP分子标记的开发及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薯是同源六倍体(2n=6x=90)植物,抗逆性强、适应性广,被广泛种植,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现有栽培甘薯品种遗传背景狭窄,亲缘关系近,亟需拓宽甘薯遗传多样性。本研究以120个甘薯品种为研究材料,利用cpSSR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并构建甘薯的指纹图谱;初步构建了甘薯TRAP标记的反应体系,分析TRAP标记在甘薯育种上的应用价值。旨在为甘薯种质资源鉴定和亲缘关系区分提供理论依据,为甘薯育种的亲本选配提供指导。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设计出的19对cpSSR引物,用甘薯品种鄂薯11和福菜薯18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筛选,筛选出11对核心引物。在16个菜用甘薯品种中共扩增出43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33条,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3个多态性条带,多态性百分率为76.74%;在104个甘薯材料中总共得到58条条带,多态性条带为47条,单条引物平均扩增的条带数为5.27,平均多态性百分率为75.18%。120个甘薯品种在11对引物中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表明本研究所选用的引物能有效区分供试材料,可用于甘薯种质资源的鉴定。2、分析11对引物在甘薯材料的扩增情况,分别计算16个菜用甘薯品种和104个甘薯品种的遗传多样性。16个菜用甘薯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在0.0912~0.5067,平均遗传距离是0.2301,在遗传系数为0.74时可将16个甘薯品种分为4组。对104个甘薯品种的扩增结果进行分析,每个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在0.0386~5.2723,平均遗传距离是0.2201,在遗传系数为0.74时将104个甘薯品种分为5组。3、综合多方因素,构建甘薯种质资源的指纹图谱。用11对引物构建16个菜用甘薯品种的指纹图谱;从11对引物中筛选出2对引物,构建104个甘薯品种的指纹图谱。4、基于甘薯抗病基因开发TRAP引物,选用鄂薯11和鄂紫薯13为试验材料对引物进行筛选和分析,建立甘薯TRAP标记反应体系。TRAP标记结果显示在甘薯鉴定、重要性状标记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为TRAP标记指导甘薯抗病虫育种的亲本选配提供了参考。

刘家榜,赵珊,张聪,冯俊彦,李明,屈会娟,黎青,李建伟,林杨,蒲志刚[5](2020)在《不同甘薯品种及其辐射诱变后代基因组变异的分子标记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SCo T、ISSR、CBDP等3种分子标记技术,对2个优质甘薯品种川薯34和川紫薯2号的60Co-γ辐射诱变后代进行基因组变异分析。结果表明,6条SCo T引物在参试材料中最多可扩增出40条条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6.67条,其中,在川薯34诱变后代中共检测到变异条带4条,在川紫薯2号诱变后代中共检测到变异条带7条;2条ISSR引物最多可扩增出6条条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3.0条条带,在川薯34的后代中发现变异条带1条,在川紫薯2号的后代中没有发现变异条带;6条CBDP引物最多可扩增出36条条带,平均每条引物可扩增6条条带,在川薯34和川紫薯2号的后代中分别发现变异条带13条和7条。遗传相似性分析表明,SCo T、ISSR和CBDP等3种分子标记在川薯34诱变后代中的遗传相似性变异范围为0.80~1.00;在川紫薯2号诱变后代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变异范围为0.86~1.00。研究结果显示,SCo T分子标记和CBDP分子标记的扫描结果均优于ISSR分子标记,且CBDP分子标记结果最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川紫薯2号和川薯34诱变后代的部分单株未发生变异,部分单株间存在变异,个别单株间遗传相似性差异较大。研究结果初步证明,悬浮细胞低剂量照射产生的甘薯诱变后代个体间变异较小,且突变程度与品种相关。研究结果将为分子标记技术和核辐射诱变育种技术在甘薯育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江林娟[6](2018)在《马铃薯愈伤组织60Co-γ诱变效应及再生植株变异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为高度杂合的同源四倍体,我国马铃薯遗传基础狭窄,研究相对滞后。而辐射诱变与离体培养相结合,可发掘基因资源、拓宽遗传基础,是选育优质高产马铃薯新品种的有效措施。本研究以“川芋10号”茎段愈伤组织为材料,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马铃薯愈伤组织高效再生体系;以不同剂量的60Co-γ辐照愈伤组织,运用高效再生体系获得诱变后代,分析愈伤组织60Co-γ诱变效应;通过形态法筛选表型突变体,采用石蜡切片、EST-SSR分子标记、转录组技术对变异植株特性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响应面法优化马铃薯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植物生长调节剂TDZ、2,4-D、GA3最佳配比。结果表明:响应面法优化所得模型的R2为0.9921,确定了“川芋10号”茎段愈伤组织芽分化最佳培养基,为MS+2.02 mg/L TDZ+0.08 mg/L 2,4-D+2.25 mg/L GA3,在此条件下,证实了该植物生长调剂配比的有效性,为下一步进行马铃薯愈伤组织辐照诱变育种提供高效再生体系。2.通过形态法,研究不同60Co-γ辐照剂量对马铃薯茎段愈伤组织与其再生植株的影响,并利用石蜡切片法比较“川芋10号”(WT)与8份诱变后代(M1-M8)叶显微结构,采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对叶显微结构的指标进行抗旱性初步评价。结果表明:马铃薯愈伤组织辐照诱变最适剂量在1024.8 Gy;再生植株突变方向及突变程度具有不确定性;选取海绵组织、栅栏组织、上表皮及下表皮厚度作为抗旱性初步评价的主要指标,预测抗旱能力最高的是突变体M1。3.从13对引物中筛选出4对条带清晰、多态性较高的引物,对“川芋10号”(WT)和20份诱变后代(M1-M20)DNA进行EST-SSR分子标记分析,利用NTsys2.10e软件计算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对引物扩增获得14个多态性位点,21份材料遗传距离范围为0.0000.2057,平均值为0.0498。其中13份诱变后代与“川芋10号”(WT)存在遗传差异,但遗传距离较小,其中突变体M1与WT间遗传距离最大,为0.2057。表明60Co-γ辐照能诱变马铃薯愈伤组织,获得一些再生植株的遗传突变体。4.“川芋10号”(WT)和变异程度最大,抗旱能力最强的突变体M1进行Illumina HiSeq x-ten测序分析,经数据过滤、基因组比对,筛选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O和KEGG分析。结果表明:共有2820个DEGs;1655个DEGs注释到GO条目,富集分析表明突变体M1受辐照影响植物分子功能、细胞结构及生物学过程发生了变化;1993个DEGs注释到KEGG通路中,富集到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和植物-病原互作的DEGs最多,特别是参与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调控ACT、类黄酮生物合成有关的ANS及植物效应触发免疫有关的RIN4、RPM1、RPS2、PIK1、HSP90B相关的基因表达差异显着,预测这些基因的表达变化可能与突变体M1具有对环境适应能力、抗逆性及抗病性的变异特征有关。

张欢[7](2017)在《甘薯耐盐转录组分析及抗逆相关基因IbBBX24和IbCPK28的克隆与功能验证》文中认为甘薯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工业原料和新型能源作物,甘薯的产量受到盐、旱和病害等严重制约。本研究以甘薯品系ND98和品种栗子香为材料,通过转录组测序初步揭示了 ND98的耐盐机理,同时克隆了差异表达抗逆抗病相关基因IbBBX24和IbCPK28,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甘薯遗传转化体系获得过表达和RNAi沉默转基因植株,系统验证了IbBBX24和IbCPK28基因的功能并初步解析了其抗逆抗病分子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本实验首先对甘薯品系ND98和品种栗子香进行了系统的耐盐性和蔓割病抗性的鉴定,结果表明ND98的耐盐性和蔓割病抗性较栗子香显着提高,于是对两个材料进行了盐处理转录组测序,通过对转录组数据分析,发现在盐胁迫下,JA生物合成和信号转导关键酶基因在ND98中被强烈诱导,且表达量显着高于栗子香,ND98根系和叶片中的JA含量较栗子香显着提高,高JA含量的ND98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着降低,减少水分蒸腾,稳定渗透压;ND98中离了转运相关基因IbHKT1、IbNHX1、IbNHX18显着上调,且ND98根系中的Na+含量显着降低,而K+含量显着提高。此外,盐处理后去甲基化相关基因IbROSI和IbDML3在ND98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栗子香,但ND98的甲基化水平低于栗子香,RNA-Seq统计结果显示ND98中高表达基因的数量显着多于栗子香,推测可能包括大量抗逆相关基因,从而提高植株的耐盐性。首次对甘薯耐盐转录组进行了测序和研究,揭示了 ND98的耐盐机理,为甘薯耐盐分子育种提供了有价值的候选基因,也为甘薯耐盐机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2.利用ND98 RNA-Seq和本实验室构建的耐盐材料ND98 cDNA-AFLP差减文库均具有的差异基因EST序列,采取RACE技术从ND98中克隆到定位在细胞核上的B-box锌指蛋白基因IbBBX24,该基因cDNA全长为1069 bp,ORF为696 bp,编码231 aa,预测分子量为25.44 kDa,等电点为5.08,基因组全长1705 bp,包含3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qRT-PCR分析表明,IbBBX24受盐、干旱、H2O2和ABA等诱导表达。研究发现,过表达IbBBX24基因的转基因植株提高脯氨酸、K+、ABA等物质含量,增加SOD活性,维持细胞渗透平衡,保护膜完整性和光合活性,激活ROS清除系统,使得过表达甘薯植株的耐盐、抗旱和抗氧化性比野生型显着提高,而RNAi株系呈相反趋势。同时,IbBBX24的过表达增强了 ROS清除系统,提高了酚类和木质素物质合成,形成更有效的屏障结构,从而提高了过表达甘薯植株的蔓割病抗性,RNAi株系则呈相反趋势。本研究确定了IbBBX24的抗逆相关互作蛋白和拟下游靶基因。IbBBX24可以分别与抗逆相关转录因子IbAP2、IbbZIP、IbJAZ10和抗逆相关功能蛋白IbPOD、IbSOD、IbPsy等相互作用。此外,IbBBX24 可结合到 Leucine-rich repeat protein kinase、C2H2-like zinc fingerprotein、TGA10、bHLH、calcium-binding EF-hand family protein、CBL-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5、CDPK-related kinase、chitinase、ATP synthase subunit beta等基因的启动子区域来调控这些基因的转录来增强过表达甘薯植株的抗逆性。本研究首次发现了IbBBX24基因在抵御植物病害方面的功能,并且对其互作基因和拟调控下游基因进行了研究,初步解析了IbBBX24基因的抗性调控网络,为甘薯抗逆抗病分子育种提供了新基因。3.利用ND98 RNA-Seq和本实验室构建的耐盐材料ND98 cDNA-AFLP差减文库均具有的差异基因EST序列,采取RACE技术从ND98中克隆到定位在细胞膜上的钙依赖蛋白激酶基因IbCPK28,该基因ORF为1680 bp,编码559 aa,预测分子量为62.83 kDa,等电点为9.14,基因组全长4619 bp,包含12个外显子和11个内含子。启动子序列2480 bp,包含多个生长发育和抗逆抗病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qRT-PCR分析表明,IbCPK28基因在ND98叶片中的表达量是栗子香的3.3倍,在ND98茎中的表达量是栗子香的38.09倍,IbCPK28受盐、干旱和H2O2等诱导表达。本研究发现,IbCPK28基因沉默的RNAi株系叶肉细胞发育不完全,叶绿素含量显着降低,木质部及束间区发育不完全,木质素含量显着下降;而过表达株系叶片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细胞数量增多,排列更紧密,叶绿素含量显着提高,木质部发育完全,排列紧密,木质素含量显着提高,IAA和GA含量显着提高。转录组测序分析可知,叶绿素生物合成和光合作用相关、木质素和细胞壁生物合成相关、IAA和GA合成相关的关键酶基因在过表达植株中上调,而在RNAi植株中下调。这些结果表明,IbCPK28参与叶绿素和木质素的生物合成和光合作用,并在叶肉细胞和维管束的发育过程、激素信号转导中起到重要作用。此外,过表达IbCPK28基因可以显着提高甘薯植株的耐盐性、抗旱性和抗氧化性。非生物胁迫下,过表达IbCPK28可以激活ROS清除系统,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合活性,积累脯氨酸保护膜完整性,维持离子渗透平衡,RNAi株系趋势相反。同时,IbCPK28的过表达可通过提高酚类和木质素物质合成,形成更有效的屏障结构来抵抗真菌的侵染,通过增强ROS清除系统,提高SA含量诱导植株系统获得抗病性以及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来提高甘薯植株的蔓割病抗性,RNAi株系呈相反趋势。总之,本研究首次揭示了 IbCPK28基因在叶绿素生物合成和抵御植物病害方面的功能,发现IbCPK28基因是甘薯发育和胁迫信号传导的关键基因。

孙榕[8](2010)在《甘薯的组织培养及耐盐诱变育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甘薯,是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在我国广泛种植。近年来土地盐渍化的加剧,限制了甘薯的种植规模与产量,因此开展了甘薯的耐盐性育种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以不同品种的甘薯茎段为材料,以NaCl为耐盐选择剂,采用60Co辐射诱变、EMS药物诱变以及复合诱变结合离体组织培养的方法,对甘薯耐盐突变体的离体诱变筛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取得较好的实验结果:通过对温度、光照、糖及激素等对甘薯试管苗生长的影响的研究表明:高温度、强光照培养条件下有利于甘薯的壮苗;蔗糖和白糖培养甘薯苗效果差异不显着,可在实验中用白糖代替蔗糖,降低培养成本;生长素吲哚乙酸(IAA)能促进甘薯苗的生长,低浓度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辐射诱变研究结果表明:试管苗的高度、根长随辐射剂量的增大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剂量越大,抑制程度越严重;初步确定甘薯茎段的适宜辐射剂量为30 Gy,致死剂量为80 Gy。EMS诱变结果表明:EMS处理甘薯茎段的效果与处理时间和浓度有关系。浓度越大,处理时间越长,对甘薯茎段的损伤越大,死亡率越高;综合考虑存活率和诱变效果,初步确定处理的适宜浓度和时间组合为0.3 %+1h或0.2 %+(2-3) h,致死剂量为0.4 % +3 h。复合诱变的结果表明复合处理对茎段的损伤存在一定的互作效应。确定复合诱变的最佳组合为30 Gy+0.2 %EMS处理2-3h。通过对获得的耐盐突变体外部指标的分析和生理生化的测定表明,耐盐突变体的叶绿素含量和丙二醛含量均低于对照,游离脯氨酸含量高于对照。离体培养耐盐突变体,其后代仍保持耐盐性。

周志林,唐君,张允刚,赵冬兰[9](2009)在《甘薯种质创新技术及其创新材料》文中提出种质创新作为甘薯育种的基础,对甘薯育种的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通过有性杂交、体细胞杂交、理化诱变创新甘薯种质进行了总结归纳:对于杂交亲和组合,可通过嫁接诱导及短日照处理诱导开花,同时配合激素处理,加大近缘野生资源利用,提高结实率;对杂交不亲和组合可以通过体细胞杂交、激素处理结合子房、胚珠培养等克服杂交不亲和;遗传转化可打破基因连锁,创新种质;单倍体诱导的适宜期为单核期;自然变异、辐射诱变及化学诱变为有益突变体获得的主要途径;嫁接技术为基因水平转移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同时对今后甘薯种质创新技术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王凤宝[10](2009)在《秋水仙素和二甲基亚砜诱变选育短蔓型甘薯新品种短蔓3号》文中认为诱变育种是甘薯育种的一条重要途径。化学诱变具有使用方便,特异性较强和诱变后代较易稳定等特点。然而,甘薯化学诱变育种理论与技术远远落后于辐射育种的研究,用秋水仙素诱变甘薯染色体非倍性变异尚未见报道,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秋水仙素和二甲基亚砜为诱变剂,探讨了对甘薯种子的最佳处理时间和培养温度;突变体的鉴定和选择方法;取得了如下结果:(1)用0.05%秋水仙素(C22H25O6)和2%二甲基亚砜(DMSO)混合水溶液处理秦薯1号甘薯种子,时间分别为12、24、48和72h,培养温度分别为5℃~6℃、10℃~12℃、15℃~16℃、18℃~20℃和30℃。结果表明,用0.05%秋水仙素和2%DMSO混合水溶液间歇处理甘薯种子24h,培养温度为15~16℃时,可获得良好的诱变效果。对处理后代进行了细胞学观察比较,未发现染色体数目变异,但出现可遗传的短蔓变异,进而选育出高产、高淀粉、高蛋白、高铁、高锌短蔓甘薯新品种短蔓3号。(2)为突变体的产量因素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用秦薯1号自交后代实生苗为试验材料,对甘薯的分枝数(x1)、最长蔓长(x2)、分枝总长(x3)、节间长(x4)、蔓粗(x5)、叶面积(x6)、单株绿叶重(x7)、藤叶重(x8)、单株薯数(x9)、单薯重(x10)、根冠比(x11)、和单株产量(y)12个数量性状进行测定。通过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表明,单株绿叶重对产量影响最大,单株薯数和单薯重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高产育种以单株产量为选择目标时,应以单株绿叶重、单株薯数和单薯重的选择为主,结合根冠比、分枝数、叶面积和蔓粗,对这7个性状进行综合考虑和选择。(3)短蔓3号新品种特征特性:叶片较小,呈三角形,叶片深绿带紫晕,叶柄、叶脉紫红色;短蔓型,蔓长85.9104cm,节间3cm左右;薯块圆椭圆形,大薯率高,薯皮紫红色,薯肉白色;薯块萌芽性强,出苗早,苗量大,抗旱性好,结薯早而集中;抗茎线虫病,较抗黑斑病;高产优质,比对照卢选1号增产35%以上,淀粉含量26.2%,蛋白质9.46%,综合适应性好。

二、甘薯辐射诱变育种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薯辐射诱变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利用辐射诱变技术创制甘薯新种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商薯19’胚性细胞悬浮培养系的建立
    1.3 辐照处理
    1.4 植株再生
    1.5 变异体的筛选
2 结果与分析
    2.1 辐照对‘商薯19’胚性悬浮细胞和植株再生的影响
    2.2 辐照诱变效果
        2.2.1 辐照对‘商薯19’地上部性状的诱变效果和变异体获得
        2.2.2 辐照对‘商薯19’地下部性状的诱变效果和变异体获得
3 讨论与结论

(2)115个中国甘薯登记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甘薯生产概况
    1.2 甘薯育种研究进展
        1.2.1 甘薯育种目标
        1.2.2 甘薯育种方法与进展
    1.3 甘薯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4 指纹图谱构建研究进展
        1.4.1 指纹图谱的概念及其作用
        1.4.2 DNA指纹库的类型、构建方法与构建形式
        1.4.3 甘薯指纹图谱构建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中国甘薯登记品种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表型性状调查方法
        2.1.3 表型性状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
        2.2.2 系谱分析
        2.2.3 表型性状聚类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基于SSR标记的中国甘薯登记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主要仪器
        3.2.2 主要试剂
        3.2.3 基因组DNA制备
        3.2.4 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电泳
        3.2.5 毛细管电泳
        3.2.6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引物筛选与分析
        3.3.2 遗传距离与分子变异(AMOVA)分析
        3.3.3 SSR标记聚类分析
        3.3.4 群体结构分析
        3.3.5 聚类分析和群体结构分群结果比较
        3.3.6 核心种质构建
    3.4 讨论
第四章 基于SSR标记的中国甘薯登记品种指纹图谱构建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4.1 核心引物类型与数量
        4.4.2 电泳平台类型
        4.4.3 DNA指纹库形式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小苍兰、唐菖蒲辐射诱变后代生物学效应及小苍兰M1代辐射保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辐射诱变育种概述
        1.1.1 辐射育种发展史
        1.1.2 我国辐射育种研究概况
        1.1.3 诱变源种类
    1.2 花卉辐射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
        1.2.1 花卉育种主要手段
        1.2.2 花卉辐射诱变育种研究的概况
        1.2.3 花卉辐射育种剂量和材料的选取
        1.2.4 辐射诱变花卉的突变类型
        1.2.5 辐射花卉突变体的鉴定方式
        1.2.6 辐射诱变育种机理研究概况
    1.3 球根花卉辐射诱变育种研究概况
        1.3.1 小苍兰辐射诱变育种概况
        1.3.2 唐菖蒲辐射诱变育种概况
    1.4 辐射保护剂的研究进展
        1.4.1 辐射保护剂的保护机制与修复效应
        1.4.2 辐射保护剂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意义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方法
        2.2.1 辐照方式
        2.2.2 保护剂处理
        2.2.3 田间栽培方法
        2.2.4 分析测定方法
        2.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γ、X辐照对小苍兰和唐菖蒲的遗传效应
        3.1.1 γ、X射线辐照对小苍兰M2 代的影响
        3.1.2 γ、X射线辐照对唐菖蒲M3 代的影响
    3.2 辐射保护剂对小苍兰M1 代的保护效应
        3.2.1 3种保护剂对辐射小苍兰生长发育的影响
        3.2.2 保护剂作用下γ射线对小苍兰的诱变效应
        3.2.3 3种保护剂对辐射小苍兰生理生化的影响
4 讨论与小结
    4.1 γ、X射线辐照对小苍兰M2 代的影响
        4.1.1 小苍兰辐照M2 代与M1 代在生长发育上的差异
        4.1.2 小苍兰辐照M2 代与M1 代特殊变异性状的继承
        4.1.3 γ、X射线对小苍兰M2 代生理生化的影响
    4.2 γ、X射线辐照对唐菖蒲M3 代的影响
        4.2.1 唐菖蒲辐照M3 代与M2 代、M1 代在生长发育上的差异
        4.2.2 唐菖蒲辐照M3 代对M1-M2 代特殊变异性状的继承
        4.2.3 γ、X射线对唐菖蒲M3 代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4.3 辐射保护剂对小苍兰M1 代的保护效应
        4.3.1 3种辐射保护剂对小苍兰生长发育的影响
        4.3.2 3种辐射保护剂对小苍兰生理生化的影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甘薯cpSSR和TRAP分子标记的开发及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甘薯概况
        1.2.1 生物学特征简介
        1.2.2 甘薯生产概况
    1.3 甘薯育种研究进展
        1.3.1 甘薯育种目标
        1.3.2 甘薯育种方法
    1.4 甘薯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4.1 遗传多样性简述
        1.4.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4.3 分子标记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基于cpSSR标记的甘薯遗传多样性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试剂
        2.2.1 试验材料
        2.2.2 引物信息
        2.2.3 生化试剂及试验仪器
    2.3 方法与步骤
        2.3.1 甘薯cpSSR标记方法
        2.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DNA检验
        2.4.2 cpSSR引物筛选和多态性分析
        2.4.3 遗传多样性分析
        2.4.4 指纹图谱构建
    2.5 讨论
        2.5.1 基于cpSSR标记的甘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2.5.2 cpSSR标记构建指纹图谱
第三章 TRAP标记的开发
    3.1 引言
    3.2 材料与试剂
        3.2.1 试验材料
        3.2.2 引物信息
        3.2.3 生化试剂及试验仪器
    3.3 方法与步骤
        3.3.1 TRAP标记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TRAP标记的多态性分析
        3.4.2 靶标基因引物组合的TRAP分析
    3.5 讨论
第四章 综合讨论与结论
    4.1 综合讨论
        4.1.1 基于cp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1.2 基于cpSSR标记的聚类分析
        4.1.3 基于cpSSR标记的指纹图谱构建
        4.1.4 TRAP标记的应用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5)不同甘薯品种及其辐射诱变后代基因组变异的分子标记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材料
    1.2试验方法
        1.2.1甘薯基因组DNA提取
        1.2.2 PCR反应条件
        1.2.3 PCR扩增产物检测
    1.3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辐射诱变甘薯后代PCR扩增多态性分析
    2.2遗传多样性分析
    2.3分子标记扫描结果的聚类分析
3结论与讨论

(6)马铃薯愈伤组织60Co-γ诱变效应及再生植株变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文献综述
        1.1.1 马铃薯诱变育种
        1.1.2 马铃薯再生体系
        1.1.3 马铃薯突变体的筛选
        1.1.4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马铃薯研究中的应用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2.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对愈伤组织芽分化的影响
        2.2.2 不同剂量~(60)Co-γ射线对愈伤组织的诱变效应
    2.3 分析测试指标
        2.3.1 形态学法筛选突变体
        2.3.2 叶片石蜡切片的显微结构观测
        2.3.3 EST-SSR分子标记分析表型突变体
        2.3.4 突变体M1转录组测序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响应面法优化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
        3.1.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配比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3.1.2 愈伤组织出芽率与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的模型拟合与优化
        3.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愈伤组织出芽率的交互效应
        3.1.4 愈伤组织分化最佳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配比的验证
    3.2 ~(60)Co-γ射线不同辐射剂量对马铃薯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3.3 ~(60)Co-γ射线对马铃薯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诱变效应
        3.3.1 辐照处理对再生植株的表型突变率的影响
        3.3.2 辐照处理对再生植株的形态性状的影响
        3.3.3 辐照处理对诱变后代叶片显微结构的影响
    3.4 表型突变体的EST-SSR分子标记分析
        3.4.1 基因组DNA提取与检测
        3.4.2 扩增多态性分析
        3.4.3 遗传变异分析
    3.5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突变体M1转录组分析
        3.5.1 RNA提取质量检测
        3.5.2 基因组比对情况
        3.5.3 所有基因定量分析及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3.5.4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马铃薯茎段高效再生体系优化
    4.2 ~(60)Co-γ射线对马铃薯愈伤组织的诱变效应
    4.3 表型突变体的EST-SSR分子标记分析
    4.4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突变体M1转录组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甘薯耐盐转录组分析及抗逆相关基因IbBBX24和IbCPK28的克隆与功能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植物耐盐抗旱机理研究进展
        1.2.1 渗透调节机制
        1.2.2 活性氧清除系统
        1.2.3 信号转导机制
        1.2.4 激素调控
        1.2.5 基因表达的转录调控
        1.2.6 保护性蛋白和其他涉及到胁迫适应性的途径
    1.3 甘薯抗逆育种研究进展
        1.3.1 甘薯抗逆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
        1.3.2 甘薯抗逆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1.4 植物抗病机理研究进展
        1.4.1 植物抗病信号转导途径
        1.4.2 植物抗真菌病害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5 甘薯蔓割病研究进展
    1.6 RNA-Seq技术及应用
        1.6.1 RNA-Seq概述及原理
        1.6.2 甘薯转录组研究进展
    1.7 B-box锌指蛋白家族基因研究进展
    1.8 钙依赖蛋白激酶家族(CDPKs)基因研究进展
    1.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栗子香与ND98的转录组学分析
    2.1 栗子香与ND98的耐盐性鉴定
        2.1.1 植物材料
        2.1.2 栗子香和ND98的耐盐性离体鉴定
        2.1.3 栗子香和ND98的耐盐性盆栽鉴定
        2.1.4 耐盐相关基因的qRT-PCR分析
        2.1.5 栗子香和ND98的耐盐性盐碱地鉴定
    2.2 栗子香与ND98的蔓割病抗性鉴定
        2.2.1 蔓割病病菌的准备
        2.2.2 植株的蔓割病抗性鉴定
        2.2.3 SOD活性的测定
        2.2.4 H_2O_2含量的测定
        2.2.5 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2.2.6 总可溶性酚含量的测定
        2.2.7 JA含量的测定
        2.2.8 石蜡切片法观察甘薯茎段组织
        2.2.9 抗病相关基因的qRT-PCR分析
    2.3 栗子香与ND98的转录组测序
        2.3.1 植物材料
        2.3.2 RNA的提取与质量检测
        2.3.3 RNA-Seq测序文库的构建和转录组测序
        2.3.4 数据分析
        2.3.5 针对转录组分析结果的抗性相关基因的qRT-PCR
    2.4 栗子香与ND98的甲基化水平分析
        2.4.1 栗子香与ND98的基因组的甲基化敏感IT增多态性(MSAP)分析
        2.4.2 去甲基化相关基因的qRT-PCR分析
    2.5 结果与分析
        2.5.1 栗子香和ND98植株的耐盐性离体鉴定
        2.5.2 栗子香和ND98植株的耐盐性盆栽鉴定
        2.5.3 栗子香和ND98植株的耐盐性盐碱地鉴定
        2.5.4 栗子香和ND98植株的蔓割病抗性鉴定
        2.5.5 栗子香与ND98的转录组分析
        2.5.6 栗子香和ND98的甲基化水平分析
        2.5.7 栗子香和ND98的激素水平分析
        2.5.8 栗子香和ND98气孔相关指标的测定
        2.5.9 栗子香和ND98的离子含量分析
    2.6 讨论
        2.6.1 ND98具有较高的耐盐性
        2.6.2 ND98具有较高的蔓割病抗性
第三章 甘薯IbBBX24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鉴定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植物材料
        3.1.2 菌株和质粒载体
        3.1.3 IbBBX24基因全长cDNA的扩增
        3.1.4 IbBBX24基因组DNA的扩增
        3.1.5 IbBBX24的原核表达分析
        3.1.6 IbBBX24的亚细胞定位
        3.1.7 IbBBX24互作蛋白的筛选
        3.1.8 IbBBX24基因的组织表达及表达谱分析
        3.1.9 甘薯过表达及干扰表达IbBBX24基因植株及基因沉默植株的获得
        3.1.10 过表达及干扰表达IbBBX24基因甘薯植株的耐盐性鉴定
        3.1.11 过表达及干扰表达IbBBX24基因甘薯植株的抗旱性鉴定
        3.1.12 过表达及干扰表达IbBBX24基因甘薯植株的抗氧化性鉴定
        3.1.13 过表达及干扰表达IbBBX24基因甘薯植株的蔓割病抗性鉴定
        3.1.14 IbBBX24的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
    3.2 结果和分析
        3.2.1 IbBBX24基因全长cDNA的获得
        3.2.2 IbBBX24基因推导的蛋白质分析
        3.2.3 IbBBX24的基因组全长的序列分析
        3.2.4 IbBBX24的原核表达分析
        3.2.5 IbBBX24的亚细胞定位
        3.2.6 IbBBX24基因的组织表达及表达谱分析
        3.2.7 甘薯过表达IbBBX24基因植株及基因沉默植株的获得
        3.2.8 过表达及干扰表达IbBBX24基因甘薯植株的耐盐抗旱性离体鉴定
        3.2.9 过表达及干扰表达IbBBX24基因甘薯植株的耐盐抗旱性水培鉴定
        3.2.10 过表达及干扰表达IbBBX24基因甘薯植株的耐盐、抗旱和抗氧化性盆栽鉴定
        3.2.11 过表达及干扰表达IbBBX24基因甘薯植株的蔓割病抗性鉴定
        3.2.12 IbBBX24互作蛋白的筛选与验证
        3.2.13 IbBBX24的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
    3.3 讨论
        3.3.1 IbBBX24基因的过表达显着增强甘薯植株的耐盐性、抗旱性和抗氧化性
        3.3.2 IbBBX24基因的过表达可以显着增强转基因甘薯植株的蔓割病抗性
        3.3.3 IbBBX24与抗性相关蛋白互相作用提高甘薯植株的抗性
        3.3.4 IbBBX24基因可以通过调控下游抗性相关基因提高甘薯植株的抗性
第四章 甘薯IbCPK28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鉴定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植物材料
        4.1.2 菌株和质粒载体
        4.1.3 IbCPK28基因全长cDNA的扩增
        4.1.4 IbCPK28基因组DNA的扩增与启动子分离
        4.1.5 IbCPK28的亚细胞定位
        4.1.6 IbCPK28基因的组织表达及表达谱分析
        4.1.7 甘薯过表达IbCPK28基因植株及基因沉默植株的获得
        4.1.8 过表达及干扰表达IbCPK28基因甘薯植株的形态学观察
        4.1.9 过表达及干扰表达IbCPK28基因甘薯植株的耐盐性鉴定
        4.1.10 过表达及干扰表达IbCPK28基因甘薯植株的抗旱性鉴定
        4.1.11 过表达及干扰表达IbCPK28基因甘薯植株的抗氧化性鉴定
        4.1.12 过表达及干扰表达IbCPK28基因甘薯植株的蔓割病抗性鉴定
        4.1.13 过表达及干扰表达IbCPK28基因甘薯植株的转录组分析
    4.2 结果和分析
        4.2.1 IbCPK28基因全长cDNA的获得
        4.2.2 IbCPK28基因推导的蛋白质分析
        4.2.3 IbCPK28的基因组全长与启动子序列分析
        4.2.4 IbCPK28的亚细胞定位
        4.2.5 IbCPK28基因的组织表达分析及表达谱分析
        4.2.6 甘薯过表达IbCPK28基因植株及基因沉默植株的获得
        4.2.7 转基因植株的形态学观察
        4.2.8 转基因植株的耐盐抗旱性水培鉴定
        4.2.9 转基因植株的耐盐、抗旱和抗氧化性盆栽鉴定
        4.2.10 转基因植株的蔓割病抗性鉴定
        4.2.11 过表达及干扰表达IbCPK28基因甘薯植株的转录组分析
    4.3 讨论
        4.3.1 IbCPK28在甘薯叶片和维管束发育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3.2 IbCPK28基因的过表达显着增强甘薯植株的耐盐性、抗旱性和抗氧化性
        4.3.3 IbCPK28基因的过表达显着增强甘薯植株的蔓割病抗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甘薯的组织培养及耐盐诱变育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甘薯的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1.1 甘薯的脱病毒技术
        1.1.2 甘薯的组织培养
    1.2 甘薯的无性系变异
        1.2.1 无性系变异的研究进展
        1.2.2 无性系变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1.2.3 无性系筛选耐盐突变体
    1.3 甘薯的诱变育种
        1.3.1 辐射诱变
        1.3.2 化学诱变
        1.3.3 复合诱变
    1.4 无性系组织培养结合人工诱变技术筛选耐盐突变体
    1.5 耐盐突变体的鉴定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甘薯的组织培养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甘薯茎尖的脱毒培养
        2.1.2 不同温度和光照强度下试管苗的生长
        2.1.3 不同激素配比的培养基中试管苗的生长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温度与光照强度对甘薯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2.2.2 不同激素配比对甘薯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2.2.3 糖种类对甘薯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3.~(60)Co-γ射线辐射甘薯茎段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甘薯试管苗对NaCl 的敏感性试验
        3.1.2 甘薯适宜辐射剂量的选择
        3.1.3 试管苗辐射与耐盐品种的筛选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甘薯试管苗的盐敏感性实验分析
        3.2.2 辐射处理对甘薯茎段的影响
        3.2.3 辐射剂量的确定
        3.2.4 不同甘薯品种对射线的敏感性分析
        3.2.5 耐盐突变体的筛选
    3.3 讨论
        3.3.1 辐射剂量的确定
        3.3.2 辐射对甘薯茎段生长生根的影响
        3.3.3 辐射后的形态变化
        3.3.4 辐射敏感性
    3.4 小结
4.EMS 诱变处理甘薯茎段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EMS 溶液浸泡处理甘薯茎段
        4.1.2 耐盐突变体的筛选
    4.2 结果与分析
        4.2.1 EMS 处理对甘薯茎段生长的影响
        4.2.2 EMS 处理甘薯茎段的适宜浓度与时间的确定
        4.2.3 不同品种甘薯试管苗对EMS 敏感性分析
        4.2.4 耐盐突变体的筛选
    4.3 讨论
        4.3.1 处理方法的选择
        4.3.2 EMS 处理材料的效果分析
    4.4 小结
5、复合诱变处理甘薯茎段研究
    5.1 材料
    5.2 方法
        5.2.1 复合诱变
        5.2.2 诱变株的培养
        5.2.3 耐盐突变体的筛选
        5.2.4 耐盐突变体的移栽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最佳复合诱变剂量的确定
        5.3.2 耐盐突变体的筛选
        5.3.3 耐盐突变体的移栽
    5.4 讨论
    5.5 小结
6、耐盐突变体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及鉴定
    6.1 材料与试剂
        6.1.1 材料
        6.1.2 试剂
    6.2 方法
        6.2.1 叶绿素的测定
        6.2.2 MDA 的测定法
        6.2.3 游离脯氨酸的测定
    6.3 结果与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甘薯种质创新技术及其创新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1 有性杂交
2 体细胞杂交
3 转基因创新
4 诱变创新
5 展望
    5.1 探索不亲和原因,优化子房、胚珠等培养体系,促进种间杂种创新
    5.2 不断优化原生质体培养再生体系,拓宽体细胞杂种创制的范围
    5.3 加大理化诱变在种质创新中的应用

(10)秋水仙素和二甲基亚砜诱变选育短蔓型甘薯新品种短蔓3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甘薯人工辐射诱变
        1.1.1 辐射源
        1.1.2 辐射诱变部位
        1.1.3 辐射诱变与其它技术的结合应用
    1.2 甘薯化学诱变育种
        1.2.1 化学诱变育种的原理、特点与发展历史
        1.2.2 化学诱变剂类型
        1.2.3 化学诱变育种技术
        1.2.4 化学诱变在甘薯育种上的应用
        1.2.5 化学诱变育种的展望
    1.3 物理诱变与化学诱变综合利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诱变材料的筛选
        2.1.2 短蔓3 号生产试验
        2.1.3 淀粉酶活性和还原糖的测定
        2.1.4 蛋白质、氨基酸、营养元素和光合强度生理指标的测试
        2.1.5 通径分析
    2.2 方法
        2.2.1 诱变方法
        2.2.2 田间试验设计
        2.2.3 突变体鉴定
        2.2.4 指标测定
        2.2.5 通径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秋水仙素和二甲基亚砜处理甘薯种子最佳时间和培养温度
    3.2 突变体形态学观察
    3.3 突变体细胞学鉴定结果
    3.4 短蔓3 号诱变选育过程及产量因素选择指标的探讨
        3.4.1 短蔓3 号诱变选育过程
        3.4.2 短蔓 3 号产量因素选择指标的探讨
        3.4.3 小结与讨论
    3.5 短蔓 3 号抗病性鉴定
    3.6 短蔓 3 号生理特性
    3.7 短蔓 3 号品质鉴定及分析
    3.8 短蔓 3 号特征特性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诱变甘薯自交种子最佳条件
    5.2 甘薯突变体产量因素选择理论依据
    5.3 突变体短蔓 3 号特征特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甘薯辐射诱变育种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用辐射诱变技术创制甘薯新种质[J]. 揭琴,陶春来,张恭,崔绍玉,石颖,刘洋,周健东,杜德玉. 农学学报, 2021(08)
  • [2]115个中国甘薯登记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D]. 赵路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3]小苍兰、唐菖蒲辐射诱变后代生物学效应及小苍兰M1代辐射保护技术研究[D]. 闵可怜.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4]甘薯cpSSR和TRAP分子标记的开发及遗传多样性分析[D]. 王崇. 长江大学, 2020
  • [5]不同甘薯品种及其辐射诱变后代基因组变异的分子标记评价[J]. 刘家榜,赵珊,张聪,冯俊彦,李明,屈会娟,黎青,李建伟,林杨,蒲志刚. 山西农业科学, 2020(01)
  • [6]马铃薯愈伤组织60Co-γ诱变效应及再生植株变异分析[D]. 江林娟.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7]甘薯耐盐转录组分析及抗逆相关基因IbBBX24和IbCPK28的克隆与功能验证[D]. 张欢. 中国农业大学, 2017
  • [8]甘薯的组织培养及耐盐诱变育种研究[D]. 孙榕. 辽宁师范大学, 2010(04)
  • [9]甘薯种质创新技术及其创新材料[J]. 周志林,唐君,张允刚,赵冬兰. 分子植物育种, 2009(04)
  • [10]秋水仙素和二甲基亚砜诱变选育短蔓型甘薯新品种短蔓3号[D]. 王凤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标签:;  ;  ;  ;  ;  

红薯辐射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