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疾病微创治疗进展

膝关节疾病微创治疗进展

一、膝部疾病的微创治疗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曹旭含[1](2021)在《微创治疗拇外翻在步态周期中截骨端位移与跖痛症量化关系的有限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研究背景与目的步态周期是指正常行走或奔跑时,同一侧足从足跟至前足离地迈出-空中摆动直到脚跟再次着地的行进过程。前足横弓支撑着人的正常站立和行走,参与着足底功能的构建,在整个行动时的步态周期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相关研究表明,根据步态系统分析正常前足足底压力有一定规律,从内(第一跖骨头)向外(第五跖骨头)依次呈递减趋势,而足底压力分布顺序的变化是足部结构发生改变的信号,这会打破整个足部生物力学状态从而影响整个步态周期甚至正常行走过程。足踝门诊常见的此类病症就是拇外翻合并跖痛症和拇外翻术后转移性跖痛症,其主要病理表现就是前足足底胼胝体的形成和跖骨头下方的疼痛。由于遗传性拇外翻畸形导致前足足横弓塌陷或者后天医源性因素导致足弓结构改变使步行时前足负荷增加,足底压力偏聚在局部跖骨头下所致。近几年因传统开放术式损伤较大,过程复杂,恢复期较长,中西医结合微创治疗拇外翻术式广泛接受,这种术式主要包括分离关节囊、削磨骨赘、跖骨截骨、手法复位、外固定裹帘以上5个步骤,在治疗时从三维和生物力学角度出发,尽可能使足底混乱的压力分布恢复正常,从而纠正畸形。因此,在术中微型钻头截骨后手法整复纠正拇外翻畸形时,需要根据第1跖骨的长度尽量控制调整跖骨远端的短缩与位移距离。当下研究中缺乏相关术中位移距离定量的指标研究,应临床需求,当加强微创截骨端在步态周期中的位移研究,确定其中的具体量化关系,实现科技化、规范化、精准化医疗救治。二、研究方法选取一位拇外翻合并足底跖痛症的志愿病人,操作Mimics、Rapidform XOR3 64、ABAQUS等有限元三维处理软件构建构建中西医结合微创治疗拇外翻手术前、后的有限元模型。选取两位拇外翻志愿病人,其中一位为拇外翻合并跖痛症但术后跖痛症痊愈病人,利用足底测力台采集分析系统对二位拇外翻志愿者手术前后的足底压力进行动态测试,将步态测试后的数据与所构建的有限元模型对比,从而验证有限元模型是否有效;在拇外翻术前有限元模型上模拟中西医结合微创治疗拇外翻的手术操作步骤,分别将截骨后第1跖骨头远端由内向外、由上到下按照步骤依次纠正,位移单位定义为2mm,最终位移距离为Omm、2mm、4mm和6mm。收集并分析截骨端及各个跖骨头下在步态周期中的应力数据,明确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分别与第1、2跖骨头下应力变化之间的量化关系,分析第1、2跖骨头在步态周期中的压力变化与术后转移性跖痛症发生之间的关系,得到术中精确的位移量化指标。三、研究结果本研究建立了拇外翻合并跖痛症全足的骨软骨及软组织的模拟仿真有限元模型,同时模拟步态周期中拇外翻术后全足应力、应变模型及动态过程支撑相末期的工况。拇外翻合并跖痛症支撑相末期工况有限元模型包括跗骨、跖骨、趾骨、关节软骨及肌腱韧带共80个独立模型,拇外翻合并跖痛症支撑相末期工况共有610861个单元,173618个节点。基于拇外翻合并跖痛症动态仿真支撑相末期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第1跖骨截骨远端位移的变化情况与外侧跖骨头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水平位移保持固定值时,伴随着垂直位移量的增但,截骨远端(第1跖骨头下压力)逐渐增加相反第二跖骨头下压力随之减轻。对比分析发现,水平位移固定为0mm时,垂直位移的变化情况与截骨远端(第1跖骨头下压力)变化相关性最大,r值0.873;与第2跖骨头下压力变化呈中度负相关性,r值为-0.650;当水平位移量在2mm~6mm动态变化时,垂直位移变化关系与第1跖骨头压力变化存在相关性,r值依次为0.912、0.987和0.799;水平位移在4mm~6mm之间动态变化时,垂直位移的变化与第2跖骨头的压力变化相关性较高,r值分别为-0.811、-0.699(水平位移在2mm时,第二跖骨头下压力与垂直位移无明显相关性)。同样情况下,当垂直位移在(0~6mm)动态变化一定时,水平位移的动态增加过程与第1跖骨头下压力关系明显相关,第2跖骨头对应位置压力依次降低;支撑相末期工况,当垂直位移固定为4mm时,水平位移的依次增加与截骨远端(第1跖骨头下)压力变化相关性最高,和第2跖骨头下压力变化高度负相关性,二者相关性均为最大值,此时r值最高为0.981与-0.890。当垂直位移一定时随着水平位移的增加其余数据(Omm与4mm)也具有较为明显的相关性,与第一跖骨下应力r值分别为0.826、0.930,与第二跖骨头下应力具有中度负相关性,具体r值为-0.581、-0.512。当垂直位移为4mm时,第1跖骨头下应力伴随着水平方向位移的增加而增大,相反,第2跖骨头下压力随之减小,二者与水平方向的位移均具有高度的相关性,r值为0.981与-0.890;同时在这一区间,截骨远端(第1跖骨头下)压力x与第2跖骨头下对应压力y相关性最高,r值为-0.830,量化关系方程为y=-0.4528x+0.4159;水平位移为4mm时,垂直位移的增加,截骨远端(第1跖骨头下)压力x与第2跖骨头下对应压力y相关性为负值,r值为-0.894,量化关系为 y=-0.6504x+0.5232。四、研究结论步态周期中,中西医结合微创治疗拇外翻截骨端的位移变化与跖痛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线性关系。当第1跖骨截骨远端向外侧位移4mm、跖侧位移4mm时,拇外翻畸形能够得到纠正,术后跖痛症的发生概率明显降低。

王庆春[2](2021)在《自制导向器结合中医正骨手法微创PFNA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目的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分析,证明自制PFNA导向器结合中医正骨手法微创PFNA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探讨最佳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案,寻找一种能够降低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风险的治疗方法,从而降低老年人因为股骨粗隆间骨折导致的残疾率和死亡率。2方法选取自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期间就诊于芜湖市中医医院门急诊并收治入院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依据纳入标准选取60例患者,并按照入院时间不同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30例。对照组(B组)为中医正骨手法结合传统微创PFNA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实验组(A组)为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自制PFNA导向器进行治疗,记录A组与B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等数据,并且运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患者术后进行髋关节功能的评估。3结果A组与B组患者在年龄,致伤原因,性别,骨折分型等方面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小于B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比较有明显优势,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B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方面,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结论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负重时间等观察指标的研究以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术后评估,统计学分析处理,得出实验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自制PFNA导向器结合中医正骨手法微创PFNA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有明显的优势,术后患者恢复快,手术后并发症少,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等优势,该项治疗方式值得推广应用。

黄鹏[3](2020)在《关节镜联合补肾活血方加减治疗髌骨软化症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关节镜联合自拟补肾活血方加减治疗髌骨软化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髌骨软化症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03月至2019年06月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关节运动科住院治疗且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髌骨软化症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予以膝关节镜清理术联合补肾活血方加减治疗,于术后第一天开始服用,每日一袋,一天一次,连续服用14天;对照组术后予以塞来昔布胶囊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术后第1天在医师指导下开始行膝关节功能锻炼,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后7天、术后第14天2个时间点,观察VAS评分、Lysholm评分,所得数据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处理,并对两组患者功能评价及总体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患者术后伤口均愈合良好,按时拆线,两组患者服药后均未出现明显不适及不良反应,术后均未见明显并发症,治疗后患者的血、尿、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等检查结果与治疗前无明显异常变化。数据经统计学分析结果如下: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发病时间等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Lysholm评分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3.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VAS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组患者疼痛的缓解优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Lysholm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组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改善优于对照组;5.总体有效率比较:治疗后6个月随访,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两组患者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关节镜联合补肾活血方或者口服塞来昔布胶囊均能有效治疗髌骨软化症,但关节镜术后口服补肾活血方对患者疼痛症状缓解、功能恢复近期效果优于术后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患者,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因此关节镜联合补肾活血方加减治疗髌骨软化症有效率高,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运用。

黄青[4](2020)在《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脑白质微观结构改变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基于白质纤维束的空间统计分析(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方法研究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病人脑白质弥散异常,来探讨HZ与PHN病人脑白质微观结构改变。研究方法:搜集我院48例带状疱疹患者、4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和28例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使用西门子3.0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弥散张量成像数据采集,使用FSL(FMRIB’s Software Library)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基于白质纤维束的空间统计分析(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的方法分析并比较HZ、PHN及健康对照的弥散指标,弥散指标包括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弥散系数(MD)、径向弥散系数(RD)、轴向弥散系数(AD),并分析差异脑区的弥散指标与临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与HC组比较,HZ组FA显着减低的脑区:胼胝体(膝部、体部、压部)和双侧辐射冠、双侧丘脑前后辐射和双侧内外囊、双侧上下额枕束和双侧上下纵束、双侧穹窿/终纹、双侧前扣带回、左侧钩束、右侧大脑脚、双侧皮质脊髓束。MD显着升高的脑区:胼胝体(膝部、体部、压部)和双侧辐射冠、双侧丘脑前后辐射和双侧内外囊、右侧上额枕束、双侧下额枕束和双侧上下纵束、左侧穹窿/终纹、双侧钩束、左侧大脑脚、双侧皮质脊髓束;AD显着升高的脑区:胼胝体压部和双侧辐射冠、左侧丘脑前辐射和左侧内囊、双侧外囊、左侧上下额枕束和左侧下纵束、双侧上纵束、左侧皮质脊髓束;RD显着升高的脑区:胼胝体(体部、压部)和双侧辐射冠、双侧丘脑前辐射和双侧内外囊、双侧上下额枕束和双侧上下纵束、双侧穹窿/终纹、双侧钩束、双侧大脑脚、双侧皮质脊髓束(p<0.01,TFCE校正)。(2)与HC组比较,PHN组FA显着降低的脑区:胼胝体(膝部、体部、压部)和双侧辐射冠、双侧丘脑前后辐射和双侧内外囊、双侧下额枕束和双侧上下纵束、双侧穹窿/终纹、双侧前扣带回、双侧钩束、双侧大脑脚、双侧皮质脊髓束,MD、AD和RD显着升高的脑区:胼胝体(膝部、体部、压部)和双侧辐射冠、双侧丘脑前后辐射和双侧内外囊、双侧下额枕束和双侧上下纵束、双侧穹窿/终纹、双侧前扣带回、双侧钩束、双侧大脑脚、小脑中脚、双侧后扣带回、双侧皮质脊髓束(p<0.01,TFCE校正)。(3)与HZ组比较,PHN患者MD显着升高的脑区:胼胝体(体部、压部)和右侧辐射冠、双侧丘脑前后辐射和双侧内外囊、双侧下额枕束和双侧上下纵束、右侧穹窿/终纹、双侧前扣带回、双侧钩束、双侧大脑脚、小脑中脚、左侧后扣带回、双侧皮质脊髓束;AD显着升高的脑区:胼胝体(体部、压部)和右侧辐射冠、侧丘脑前后辐射和右侧内外囊、右侧下额枕束和右侧上下纵束、右侧穹窿/终纹、右侧前扣带回、右侧钩束、右侧大脑脚、右侧后扣带回、右侧皮质脊髓束;RD显着升高的脑区:胼胝体(体部、压部)和辐射冠、双侧丘脑前后辐射和双侧内外囊、双侧下额枕束和双侧上下纵束、双侧穹窿/终纹、左侧前扣带回、双侧钩束、双侧大脑脚、双侧后扣带回、双侧皮质脊髓束(p<0.01,TFCE校正),TBSS分析结果显示PHN与HZ组的FA值没有统计学差异。(4)HZ与PHN组差异脑区的MD、AD及RD值与病程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RMD=0.344,RAD=0.390,RRD=0.333);VAS评分与弥散指标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本研究证实HZ及PHN患者脑白质微观结构均存在改变,且PHN患者脑白质微观结构改变区域更加广泛,涉及疼痛及非疼痛相关脑区,这种白质结构改变主要机制可能是白质脱髓鞘、神经纤维炎症以及轴突退化;PHN与HZ患者脑白质微观结构存在差异,这些变化与病程呈正相关,诸如胼胝体(体部、压部)和辐射冠、丘脑前后辐射、内外囊、下额枕束和上下纵束、穹窿/终纹、前扣带回、大脑脚、小脑中脚、后扣带回、钩束、皮质脊髓束可能参与HZ-PHN进展。

揭强[5](2020)在《熏洗2号方促进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熏洗2号方促进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方法:本课题收集2019年5月至2019年11月间就诊于泉州市正骨医院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选取符合临床诊断标准、临床分型标准、纳入标准而无排除标准的患儿60名,其中男性47例、女性13例,年龄分布于514岁之间,平均年龄7.9±2.5岁。按随机分组原则分成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0例。入选病例均由同一组医生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出院后并由同组医生复查,术后第28天(4周)复查X线片证实临床愈合予拔除克氏针,术后第31天针眼闭合后开始熏洗。对照组为术后常规肘关节功能锻炼+术后第31天同等水温的温水熏洗,每次30分钟,每日2次,7天为一个疗程,共两个疗程。试验组为术后同样肘关节功能锻炼+术后第31天同等水温的熏洗2号方熏洗,同样也是每次30分钟,每日2次,7天为一个疗程。均观察2个疗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的观察指标:采用面部表情评分法记录术后第31、38、45天肘关节被动锻炼时的疼痛强度;记录术后第31、38及45天的肘关节的活动度;术后第31、38、45天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进行阶段性评定;是否出现接触性皮炎。全部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分析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性。结果:(1)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及受伤侧别)经统计学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说明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2)肘关节被动锻炼时的疼痛强度观察指标:两组术后第38天、45天分别比较得出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数据组内两两比较,均得出P<0.05,有统计学意义。(3)患侧肘关节活动度观察指标:两组术后第38天及第45天分别比较以及两组数据组内两两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4)Mayo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进行阶段性评定:两组术后第38天及第45天分别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数据组内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指标:两组患儿在整个治疗期间均未出现皮肤烫伤及皮肤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结论:1、熏洗2号方能有效缓解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锻炼时的疼痛。2、熏洗2号方经过药力与热效的共同作用,具有舒筋、通络、止痛的功效,对提升术后肘关节屈伸功能活动度及肘关节功能评分有显着的作用。3、熏洗2号方不会引起接触性皮炎的不良反应,安全可靠,操作简单。

赵庆豪[6](2020)在《内镜下窦椎神经毁损术治疗盘源性腰痛的临床解剖学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盘源性腰痛是慢性腰背痛最常见的病因,约占40%,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医学和社会问题。腰窦椎神经是腰椎间盘疼痛信号传导通路的主要神经。目前常用椎骨内椎体神经消融术、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射频热环成形术等微创介入手术治疗盘源性腰痛,但是这些方式仅仅毁损了在椎体或椎间盘内的窦椎神经末梢,一般早期疗效较好,远期复发率较高。椎间孔镜技术在脊柱外科应用广泛,具有微创、可视化、费用低、技术成熟等优势,这为解决盘源性腰痛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椎间孔镜下毁损腰窦椎神经起始段,阻断疼痛刺激信号的传导,中远期效果有可能比较好。由于目前关于腰窦椎神经的分布特点,尤其是腰窦椎神经的镜下特点尚不明确,现有国内外研究资料有限。而且镜下识别并处理腰窦椎神经需要更加清晰的手术视野,因此对椎间孔内窦椎神经和脊动脉中央后支的解剖特点、毗邻关系以及镜下解剖学特征的观测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目的:对腰窦椎神经及脊动脉中央后支的显微和椎间孔镜下解剖学特征展开研究,并观察在内镜下毁损腰窦椎神经起始段治疗盘源性腰痛的疗效。方法:取20具防腐标本和2具新鲜标本。在肉眼及手术显微镜下观察10具防腐标本的腰窦椎神经的起始位置、数目及空间分布规律等特点。观察10具防腐标本腰椎间孔内脊动脉中央后支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与窦椎神经的毗邻关系。椎间孔镜下观察2具新鲜标本的腰窦椎神经和脊动脉中央后支的形态特征。将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从2018年7月~2019年2月收治的40例单节段盘源性腰痛的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术前腰痛VAS评分4.45±0.88分,术前功能ODI评分49.73±13.54分,通过双侧入路椎间孔镜直视下毁损腰窦椎神经起始段。统计分析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VAS评分以及功能ODI评分。结果:通过对标本显微和镜下解剖观测,发现腰窦椎神经可分为2种类型:①腰窦椎神经副支,起源于脊神经节的腹侧面或灰交通支起始处,直接分布椎间盘和椎体后外侧缘而不向椎管内走行。②腰窦椎神经主支,与腰窦椎神经副支的起源相似,但发出后沿着椎间盘或椎体后缘向内侧走行进入椎管内。脊动脉中央后支分为2种类型:①主干支,是指从脊动脉或腰节段动脉发出的一条分支,沿着椎间盘和椎体的后缘向椎管内走行,在椎间孔内口区域附近分为上行支和下行支。②副支,是指直接从脊动脉或腰节段动脉发出上行支和下行支。腰窦椎神经主支常与脊动脉中央后支的上行支或下行支相伴行向椎管内走行。椎间孔镜下可以识别并处理腰窦椎神经和脊动脉中央后支。40例单节段盘源性患者在椎间孔镜直视下行窦椎神经起始段毁损术,37例(92.5%)患者术后12个月腰痛VAS评分≤2分,由术前平均4.45分到术后12个月平均1.30分;31例(77.5%)患者术后12个月ODI评分≤14分,由术前平均49.73分到术后12个月平均12.80分。结论:椎间孔镜下毁损窦椎神经起始段治疗盘源性腰痛的手术是可行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和功能,且其中远期效果较好。

赵海华[7](2019)在《针药联合辨证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膝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针药联合辨证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临床64例患有膝骨关节炎的患者,这些患者均来自于山东省济阳县中医院针灸科的门诊病人,就诊时间为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将64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并将两组患者按照其临床症候特征,分为风寒湿痹证、湿热痹阻证、肝肾亏虚证、瘀血阻络证四种证型。对照组采用针灸联合口服醋氯芬酸分散片的治疗方法;治疗组则采用针灸联合口服中药的治疗方法。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均采用WOMAC评分量表对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进行评定,之后使用SPSS17.0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最后得出结论。结果:(1)治疗组患者32例,男13例,女19例,年龄最小49岁,最大70岁,病程5个月~2年;对照组患者32例,男12例,女20例,年龄最小52岁,最大68岁,病程4个月~2.5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上无显着差异(P>0.05),提示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均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与对照组中辨证为风寒湿痹证、湿热痹阻证、肝肾亏虚证、瘀血阻络证的患者均为8例。两组患者在四种中医辨证分型的例数上无差异(P=1),提示两组患者在中医证型上有可比性。(3)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对比:临床治愈率:治疗组为31.25%,对照组为12.5%;总体有效率:治疗组为93.75%,对照组为81.25%。两组总体有效率和治愈率的差异采用秩和检验分析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于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治疗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4)治疗组与对照组四种中医证型的疗效比较:治疗组中辨证为风寒湿痹证的总有效率为100%、辨证为湿热痹阻证的总有效率为87.5%,辨证为肝肾亏虚证的总有效率为100%,辨证为瘀血阻络证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中辨证为风寒湿痹证的总有效率为100%,辨证为湿热痹阻证的总有效率为75%,辨证为肝肾亏虚证的总有效率为75%,辨证为瘀血阻络证的总有效率为75%。用秩和检验对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相同中医证型的疗效进行两两比较,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四种中医证型的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疗效对比均有差(P<0.05),表明针灸联合口服中药辨证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优于针灸联合口服醋氯芬酸分散片。(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根据WOMAC评分标准得分情况相比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1),其中治疗组在治疗后WOMAC评分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对于膝骨关节炎的治疗,两组治疗方法均有疗效,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联合口服醋氯芬酸分散片与针灸联合口服中药均能改善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但相比较而言,针灸联合口服中药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体质,提高治愈率,效果持久,显着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严诚[8](2019)在《熏洗颗粒对胫骨平台SchatzkerⅠ~Ⅲ型骨折术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熏洗颗粒对胫骨平台SchatzkerⅠ~Ⅲ型骨折术后康复临床疗效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在本次研究中,病例均选自2016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辽宁省中医院骨一科收治的单侧胫骨平台SchatzkerⅠ~Ⅲ型骨折住院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2组。所有患者均行切开复位锁定金属板螺钉内固定手术。对照组30例在术后接受常规膝关节康复训练、应用消肿止痛药物等西医常规治疗,并采用温水熏洗;中药组30例在上述常规术后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熏洗颗粒熏洗。评估并记录骨折术后患肢的肿胀消退程度和患膝关节活动度(ROM),基于VAS疼痛量表和WOMAC骨关节炎评分量表,在熏洗治疗开始当天、治疗结束当天、术后3个月评估患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共有60例胫骨平台SchatzkerⅠ~Ⅲ型骨折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骨折处达到临床愈合标准。熏洗治疗开始当天中药组膝关节周径差值(3.37±0.59)cm、ROM(42.30°±2.00°)、VAS评分(3.18±0.28),对照组膝关节周径差值(3.23±1.04)cm、ROM(42.87°±2.30°)、VAS评分(3.09±0.24);熏洗治疗结束当天中药组膝关节周径差值(1.59±0.51)cm、ROM(101.73°±3.31°)、VAS评分(0.72±0.12)、WOMAC功能评分(53.5±4.70),对照组膝关节周径差值(2.37±1.04)cm、ROM(89.17°±3.12°)、VAS评分(1.31±0.20)、WOMAC功能评分(65.00±4.76);术后3个月中药组膝关节周径差值(0.63±0.29)cm、ROM(121.53°±5.14°)、VAS评分(0.16±0.12)、WOMAC功能评分(37.77±5.12),对照组膝关节周径差值(1.38±0.72)cm、ROM(108.47°±3.41°)、VAS评分(0.65±0.19)、WOMAC功能评分(52.93±4.88)。比较膝关节周径差值、ROM、VAS评分和膝关节WOMAC骨关节炎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胫骨平台SchatzkerⅠ~Ⅲ型骨折行切开复位金属板内固定术的患者,手术后在常规膝关节康复训练、应用消肿止痛药物等基础治疗上应用熏洗颗粒治疗,利于骨折术后肿胀的减退、疼痛的缓解、患膝功能的恢复,疗效优于只采用常规膝关节功能锻炼结合西药者,因此,应用熏洗颗粒促进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肿胀的减退及患膝功能的恢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李志海[9](2019)在《腰骶侧扳法结合针刺调气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运用腰骶侧扳法结合针刺调气与单纯的腰骶侧扳法治疗膝骨关节炎进行对比,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并从生物力学和针刺调气两个角度探讨腰骶侧扳法结合针刺调气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机理,为临床上规范、推广该疗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方法:通过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60例纳入研究的膝骨关节炎患者采用电脑生成随机数字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腰骶侧扳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针刺治疗,每周治疗4次,连续治疗8次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两组治疗前后均进行VAS评分、Lysholm评分、Lequesne指数统计,治疗前后的指数变化作疗效分析评价。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正态分布的统计描述以均数±标准差(?(34)±S)来表示,同组内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t-test)进行比较;两组间数据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采用双侧检验,P<0.05有意义,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VAS评分、Lysholm评分、Lequesne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愈4例,显效10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6.67%,对照组治愈0例,显效4例,有效1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达70.00%。结论:腰骶侧扳法结合针刺调气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优于单纯采用腰骶侧扳法的治疗效果。腰骶侧扳法通过纠正关节错位,进而恢复腰骶膝生物力学平衡,同时通过针刺曲池穴泻邪气,且从人体上下、左右、阴阳、手足阳明经方面调节气的平衡,共同发挥治疗作用。

李久芬[10](2019)在《髌骨骨折术后的分级运动康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比研究个体化运动康复处方和传统运动康复对成人髌骨骨折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疗效差异,为今后症状相近患者的术后康复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骨科病区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病区收入住院的成人髌骨骨折并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78例患者,排除开放性骨折,合并全身其他骨折,严重膝关节炎病等,选入病例6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康复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根据100分制《骨科运动康复安全性评定表》分为71~100分等级、31~70分等级、0~30分等级三组。对照组各组均予传统运动康复治疗,康复组根据100分制《骨科运动康复安全性评定表》得分予个体化运动康复治疗。分别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记录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髌骨骨折疗效临床评分标准Bostman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基线资料各得分等级对应的康复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骨折患侧、骨折类型、内固定方式、软组织损伤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基本资料一致,具有可比性。2.膝关节活动度在71~100分等级、31~70分等级中,康复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该两得分等级组个体化运动康复治疗在改善髌骨骨折术后膝关节活动较传统运动康复效果更佳。在0~30分等级中,康复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该两组个体化运动康复治疗在改善髌骨骨折术后膝关节活动与传统运动康复效果相比,优势不明显。3.临床疗效在71~100分等级中,术后1个月,康复组与对照组Bostma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康复组优良率(92.86%)高于对照组优良率(58.33%),结果提示该两组个体化运动康复治疗在提高髌骨骨折术后临床疗效优于传统运动康复。术后3个月,康复组与对照组Bostman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康复组优良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优良率(91.67%)。结果提示该两组个体化运动康复治疗在提高髌骨骨折术后临床疗效优于传统运动康复。在31~70分等级中,术后1个月,康复组与对照组Bostma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康复组优良率(30.00%)高于对照组优良率(11.11%),结果提示该两组个体化运动康复治疗在提高髌骨骨折术后临床疗效优于传统运动康复。术后3个月,康复组与对照组Bostman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康复组优良率(80.00%)高于对照组优良率(33.33%),结果提示该两组个体化运动康复治疗在提高髌骨骨折术后临床疗效优于传统运动康复。在0~30分等级中,术后1个月,康复组与对照组Bostma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对照组的优良率均为0,提示该两组个体化运动康复治疗在提高髌骨骨折术后临床疗效与传统运动康复相比,优势不明显。术后3个月,康复组与对照组Bostma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康复组优良率(33.33%)高于对照组优良率(22.22%),结果提示该两组个体化运动康复治疗在提高髌骨骨折术后临床疗效优于传统运动康复。本研究在术后3个月,康复组各组的优良率分别为100%,80.00%,33.33%,对照组各组的优良率分别为91.67%,33.33%,22.22%,康复组的疗效高于对照组。结论:个体化运动康复处方对改善髌骨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较传统运动康复有效,且对骨折类型较稳定,内固定方式较可靠,软组织损伤程度较轻患者优势更明显,可作为髌骨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方案加以推广。

二、膝部疾病的微创治疗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膝部疾病的微创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微创治疗拇外翻在步态周期中截骨端位移与跖痛症量化关系的有限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步态周期中拇外翻术后跖痛症相关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1. 跖痛症的发生机制
        1.1 跖痛症与足底生物力学的关系
        1.2 步态周期中的跖痛症
        2. 跖痛症的分型
        3. 拇外翻与跖痛症的联系
        4. 拇外翻术式治疗
        4.1 软组织松解术
        4.2 跖骨截骨术
        4.3 关节融合术
        4.4 关节成形术
        4.5 微创截骨术
        4.5.1 手术操作步骤
        4.5.2 微创截骨术治疗与预防跖痛症
        5. 有限元与微创治疗
    综述二 传统中医治疗跖痛症类相关足部疾病概况研究
    参考文献
引言
1 设备和方法
    1.1 资料
    1.2 对象
    1.3 方法
        1.3.1 中西医结合微创术式步骤
        1.3.2 志愿者足底压力检测过程
        1.3.3 基于有限元法构建步态周期中的拇外翻仿真模型
        1.3.4 模型约束与加载
        1.3.5 模型的可靠性验证
        1.3.6 观察指标
2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二类志愿者术前、术后足底压力测试结果
    3.2 拇外翻合并跖痛症有限元模型构建
    3.3 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验证(拇外翻合并跖痛症)
    3.4 拇外翻术后截骨端位移与跖痛症量化关系的有限元分析
        3.4.1 足底压力分析结果(支撑相末期,水平位移一定)
        3.4.1.1 跖骨头下压力数值(0mm)
        3.4.1.2 跖骨头下压力数值(2mm)
        3.4.1.3 跖骨头下压力数值(4mm)
        3.4.1.4 跖骨头下压力数值(6mm)
        3.4.2 截骨远端的水平位移
        3.4.3 第1跖骨头与第2跖骨头下压力之间的量化关系
        3.4.4 足底压力分析结果(步态周期支撑相末期,垂直位移不变)
        3.4.4.1 跖骨头下应力大小(0mm)
        3.4.4.2 跖骨头下应力大小(2mm)
        3.4.4.3 跖骨头下应力大小(4mm)
        3.4.4.4 跖骨头下应力大小(6mm)
        3.4.5 第1跖骨头与第2跖骨头下压力之间的量化关系
4 讨论
    4.1 有限元方法的可靠性与不足
    4.2 微创正骨手法治疗拇外翻截骨端垂直位移与跖痛症的量化关系
    4.3 微创正骨手法治疗拇外翻截骨端水平位移与跖痛症的量化关系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自制导向器结合中医正骨手法微创PFNA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Main Abbreviation)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案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5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股骨粗隆骨折的治疗进展
    1.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
    2.非手术治疗
    3.外固定架
    4.动力髋螺钉(DHS)
    5.股骨近端防旋矗内钉(PFNA)
    6.人工髋关节置换(Artificial hip replacement)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新型PFNA导向器专利证书
附录二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表
个人简介
致谢

(3)关节镜联合补肾活血方加减治疗髌骨软化症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
        1.1.2 西医诊断标准
        1.1.3 中医诊断标准
        1.1.4 纳入标准
        1.1.5 排除标准
        1.1.6 剔除标准
        1.1.7 脱落标准
        1.1.8 技术路线图
    1.2 研究方法
        1.2.1 治疗方案
        1.2.2 术后分组治疗
        1.2.3 观察指标
        1.2.4 评价标准
        1.2.5 不良反应观察
        1.2.6 观察及随访时间
        1.2.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2.1.1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对比
        2.1.2 两组患者年龄情况对比
        2.1.3 两组患者发病部位分布对比
        2.1.4 两组患者病程分布对比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ysholm评分比较
    2.4 两组患者远期疗效对比
    2.5 安全性指标观察
3 讨论
    3.1 祖国医学对髌骨软化症(CP)的认识与治疗
        3.1.1 祖国医学对髌骨软化症(CP)的认识
        3.1.2 祖国医学对髌骨软化症(CP)治疗
    3.2 现代医学对髌骨软化症(CP)的认识及治疗
        3.2.1 现代医学对髌骨软化症(CP)认识
        3.2.2 现代医学对髌骨软化症(CP)治疗
    3.3 髌骨软化症疼痛机制
    3.4 关节镜对于髌骨软化症优势与不足
    3.5 补肾活血汤立方分析
        3.5.1 补肾活血汤立方依据及组方特色
        3.5.2 补肾活血方各组成药物的研究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表
    附录2 视觉模拟评分(VAS)
缩略词表
综述 髌骨软化症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脑白质微观结构改变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数据采集
    2.3 数据处理
        2.3.1 转换文件格式
        2.3.2 数据预处理
        2.3.3 TBSS分析
    2.4 统计分析
        2.4.1 人口学资料
        2.4.2 相关性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人口学资料
    3.2 TBSS分析结果
    3.3 相关性分析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DTI的基本原理及其意义
    4.2 基于白质纤维束的空间统计分析
    4.3 HZ患者及PHN患者脑白质微观结构改变的表现
    4.4 HZ患者及PHN患者脑白质微观结构改变的机制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5)熏洗2号方促进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 病例诊断依据
    3 病例分型标准
    4 研究病例标准
        4.1 纳入标准
        4.2 排除标准
        4.3 剔除及脱落标准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主要器械及药品
    2 试验方法与步骤
    3 注意事项
    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4.1 功能锻炼时的疼痛强度
        4.2 肘关节屈伸活动度(ROM)
        4.3 Mayo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
        4.4 安全性观察指标
    5 统计学分析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1.1 两组患儿的性别差异性分析
        1.2 两组患儿的年龄差异性分析
        1.3 两组患儿的侧别差异性分析
    2 功能锻炼时的疼痛强度分析
    3 肘关节屈伸活动度(ROM)分析
    4 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析(Mayo评定标准)
    5 安全性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及治疗进展
        1.1 儿童肱骨髁上的解剖特点
        1.2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进展
    2 肘关节功能障碍概述
        2.1 肘关节的解剖结构及功能
        2.2 肘关节功能障碍发病机制及分类
        2.3 肘关节功能障碍治疗
    3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
        3.1 骨折损伤的严重程度
        3.2 肱骨髁上骨折的早期治疗及固定方法
        3.3 早期功能锻炼因素
    4 中医学对肘关节功能障碍认识
        4.1 中医学对功能障碍的理论认识
        4.2 中药熏洗在关节功能障碍治疗中的运用
        4.3 熏洗2号方组方特点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5 研究结果分析
        5.1 熏洗2号方对术后功能锻炼时疼痛强度的影响
        5.2 熏洗2号方对术后肘关节屈伸活动度的影响
        5.3 熏洗2号方对术后肘关节功能评分的影响
        5.4 安全性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内镜下窦椎神经毁损术治疗盘源性腰痛的临床解剖学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腰窦椎神经解剖观测及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1.1 主要设备及材料
        1.1.2 解剖方法
        1.1.3 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概述
        1.2.2 窦椎神经副支
        1.2.3 窦椎神经主支
    1.3 讨论
        1.3.1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研究
        1.3.2 腰窦椎神经的解剖学研究
        1.3.3 腰窦椎神经临床意义及其应用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腰窦椎神经与脊动脉中央后支毗邻关系及镜下解剖学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设备及材料
        2.1.2 方法
        2.1.3 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脊动脉中央后支
        2.2.2 腰窦椎和脊动脉中央后支的毗邻关系
        2.2.3 椎间孔镜下腰窦椎神经和脊动脉中央后支的特征
    2.3 讨论
        2.3.1 脊动脉中央后支解剖学研究
        2.3.2 腰窦椎神经与脊动脉中央后支解剖关系
        2.3.3 腰窦椎神经及脊动脉中央后支的椎间孔镜下特征
        2.3.4 研究腰窦椎神经与脊动脉中央后支的临床意义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内镜下腰窦椎神经毁损术治疗盘源性腰痛的疗效观察
    3.1 资料与方法
        3.1.1 一般资料
        3.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3.1.3 手术方法
        3.1.4 统计方法
    3.2 结果
        3.2.1 腰痛VAS评分
        3.2.2 功能ODI评分
    3.3 讨论
        3.3.1 盘源性腰痛的手术治疗现状
        3.3.2 腰窦椎神经的解剖学特点
        3.3.3 椎间孔镜下窦椎神经毁损术治疗盘源性腰痛的疗效
        3.3.4 椎间孔镜下窦椎神经毁损术治疗盘源性腰痛的手术体会
    3.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成果
致谢

(7)针药联合辨证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和方法
    1 资料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1.6 剔除及脱落病例处理
        1.7 研究病例终止处理
    2 治疗方法
        2.1 中医辨证分型及证候特征
        2.2 对照组
        2.3 治疗组
    3 疗效评价指标
        3.1 疗效标准
        3.2 VAS(视觉模拟评分法)
        3.3 WOMAC评分量表
    4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两组间性别,年龄及病程的比较
    2 两组间中医证型的比较
    3 两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5 治疗组与对照组四种中医证型的疗效比较
讨论
    1 膝骨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2 中医辨证分型依据
        2.1 风寒湿痹证
        2.2 湿热痹阻证
        2.3 肝肾亏虚证
        2.4 瘀血阻络证
    3 中医治疗原则
    4 中药辩证治疗KOA的依据及临床研究
    5 针灸治疗KOA的临床研究
    6 针灸取穴依据
    7 醋氯芬酸分散片的用药依据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膝骨关节炎的中西医各种治疗措施的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熏洗颗粒对胫骨平台SchatzkerⅠ~Ⅲ型骨折术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
综述 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9)腰骶侧扳法结合针刺调气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认识
        1.1 认识
        1.2 病因病机
        1.3 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认识
        2.1 定义
        2.2 流行病学
        2.3 病因与发病机制
        2.4 膝关节的退行性病理改变过程
        2.5 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检测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质量控制措施
        2.6 随访
        2.7 脱落病例处理
        2.8 异常反应监测及处理
        2.9 资料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基线资料
        3.2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3.3 总疗效评定
第三章 讨论
    1 膝关节相关的生物力学
        1.1 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
        1.2 膝关节的稳定性与活动度
        1.3 膝关节的运动学
        1.4 膝关节的冠状力矩
    2 腰椎生物力学
        2.1 椎骨的生物力学特性
        2.2 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特性
        2.3 腰椎前凸及力学意义
    3 骨盆生物力学特性
        3.1 骨盆韧带的力学作用
        3.2 骶髂关节的运动生物力学
    4 腰骶侧扳法的治疗作用机理的讨论
        4.1 生物力学角度的腰骶—膝关系链失衡研究
        4.2 腰骶侧扳法的优势
        4.3 腰骶侧扳法是腰骶—膝关系链失衡再平衡的过程
    5 研究结果的讨论
        5.1 VAS评分结果的讨论
        5.2 Lequesne指数结果讨论
        5.3 Lysholm评分结果讨论
    6 中医学对气的认识
        6.1 中医学“气”的定义
        6.2 中医学“气”与疾病的关系
        6.3 中医学调气以治病
        6.4 中医学运用针刺调气理论
        6.5 得气是针刺调气的关键
    7 针刺调气治疗KOA的机理讨论
        7.1 取曲池穴调气的依据及穴性研究
        7.2 采用巨刺法调气的依据
        7.3 巨刺曲池穴的“从阳引阴,从阴引阳”调气讨论
        7.4 巨刺曲池穴的“上病取下,下病取上”调气讨论
        7.5 巨刺曲池穴的“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调气讨论
        7.6 巨刺曲池穴的同名经穴调气讨论
    8 针刺结合腰骶侧扳法治疗KOA的机理总结
    9 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10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髌骨骨折术后的分级运动康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髌骨的解剖特征
        1.1.1 骨解剖
        1.1.2 软组织解剖
        1.1.3 动脉血液供给
    1.2 伸膝装置
    1.3 髌骨骨折的诊断
        1.3.1 病史和体格检查
        1.3.2 影像学检查
        1.3.3 鉴别诊断
    1.4 髌骨骨折分型
    1.5 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机制
        1.5.1 直接暴力损伤
        1.5.2 间接暴力损伤
    1.6 髌骨骨折的治疗
        1.6.1 保守治疗
        1.6.2 手术治疗
    1.7 髌骨骨折术后的运动康复治疗
        1.7.1 运动疗法的相关概念
        1.7.2 运动疗法结合现代医学康复技术在髌骨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1.7.3 运动疗法结合中医治疗髌骨骨折术后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病例采集时间
        2.1.3 诊断标准
        2.1.4 纳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1.6 剔除及脱落标准
    2.2 康复方法
        2.2.1 病例分组
        2.2.2 康复方法
        2.2.2.1 对照组运动康复处方
        2.2.2.2 康复组运动康复处方
        2.2.3 口服中药
        2.2.4 心理干预
        2.2.5 医疗监督
    2.3 出院指导
    2.4 评定方法
        2.4.1 关节活动评定
        2.4.2 临床疗效评分
    2.5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基线资料
    3.2 71~100分等级
        3.2.1 关节活动度比较
        3.2.2 BOSTMAN评分结果比较
    3.3 31~70分等级
        3.3.1 关节活动度比较
        3.3.2 BOSTMAN评分结果比较
    3.4 0~30分等级
        3.4.1 关节活动度比较
        3.4.2 BOSTMAN评分结果比较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4.1 临床总结
    4.2 讨论
        4.2.1 运动康复疗效讨论
        4.2.2 中医的骨折愈合分期辨证
        4.2.3 关于髌骨骨折术后多长时间内开始运动康复
        4.2.4 关于髌骨骨折术后多长时间开始步行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四、膝部疾病的微创治疗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微创治疗拇外翻在步态周期中截骨端位移与跖痛症量化关系的有限元研究[D]. 曹旭含.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自制导向器结合中医正骨手法微创PFNA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D]. 王庆春.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关节镜联合补肾活血方加减治疗髌骨软化症临床疗效观察[D]. 黄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脑白质微观结构改变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D]. 黄青. 南昌大学, 2020(08)
  • [5]熏洗2号方促进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D]. 揭强.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内镜下窦椎神经毁损术治疗盘源性腰痛的临床解剖学研究与应用[D]. 赵庆豪.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7]针药联合辨证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D]. 赵海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1)
  • [8]熏洗颗粒对胫骨平台SchatzkerⅠ~Ⅲ型骨折术后临床疗效观察[D]. 严诚.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腰骶侧扳法结合针刺调气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及机理研究[D]. 李志海.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髌骨骨折术后的分级运动康复研究[D]. 李久芬.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  ;  ;  

膝关节疾病微创治疗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