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生忧乱的虚——谈谈“妥协的柔”评价

忧生忧乱的虚——谈谈“妥协的柔”评价

一、忧生念乱的虚浑——谭献“折中柔厚”词说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马洪侠[1](2020)在《谭献及其诗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谭献(1832—1901),生活于风雨飘摇的晚清时代,他生平喜好读书,对经史子集有深的研究,能诗擅词,更因其词学理论成为同光年间常州词派的领军人物。相较于对他词学理论的研究,学界对其诗词创作缺乏相应的关注,使得对谭献诗词创作的研究有宽阔的发掘空间。因此,本文以谭献的诗词创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知人论世的方法,考察谭献的一生行迹,补充考察谭献的交游情况。再通过文史互证研究和分析归纳的方法,着重探讨谭献的诗词创作,分析谭献诗的创作取向和艺术特色,研究谭献词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论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谈谭献生平与交游活动。首先,本文结合《复堂日记》《谭献传》《谭献集》等文献资料,将谭献的生平分为四个时期。在谭献不同的人生分期中,其生活遭遇和心理变化也会影响他的诗词主张和具体创作。在少年求学时期,谭献家境贫寒,早年诗风尊杜,初作词时不寄深意。后于京师受师友影响,开始有志于微言大义和比兴寄托。在困于场屋时期,他因遭遇“汀州之变”,其诗词思想和创作都对家国之忧有了更深的体会。在羁宦他乡时期,谭献经历了十几年的奔波生活,其诗词理论渐趋定型,诗词创作温婉柔厚、意境深远。在晚年讲学归隐时期,谭献有过较为轻松快乐的一段时光,其诗词理论和表达技巧愈加成熟,对于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更加深刻。其次,本文考察补录了谭献的交游事迹,其中同乡有陈豪、魏锡曾、邵懿臣和潘承翰、潘鸿父子,官员有王翼凤、戴望、易顺鼎和郑襄,晚辈中有故人之子庄子中、袁道冲、陈汉章、陈敬第和名臣之孙邓邦达以及后进崔适。此外,还有书画篆刻家赵之谦、金石学者蔡子鼎、藏书家陈诚庵以及藏书家的后辈徐维则。通过补录谭献的交游情况,可加深对谭献知人论世的考察。第二部分研究谭献诗的创作。首先,在研读谭献诗的基础上,总结出谭献诗中所流露的壮志未酬的感怀、羁旅异地的愁叹、思怀亲朋的吟唱和忧国忧民的悲歌四种主题倾向。其中在壮志未酬的感怀和忧国忧民的悲歌中对谭献的双重矛盾心态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在羁旅异地的愁叹中总结了谭献三种不同的羁旅创作内容,在思怀亲朋的吟唱中还根据所涉对象不同的身份分析了谭献诗作的多种意蕴。其次,结合谭献的具体创作,分析谭献诗作根柢于儒家的传统诗教,总体呈现出温柔敦厚的气质格调,但少部分雄健风格的作品。同时,他继承前人之遗风,志学汉魏六朝,提倡比兴寄托,具有柔厚善入、恻然动人的特点。此外,他结合自身经历,借典抒怀,意蕴深藉。其诗还以多种方式反映历史,以诗存史,具有艺术和历史的双重审美特质。第三部分研究谭献词的创作。首先,按照题材内容将谭献词分为四类。其中闺情恋爱词或托绮语以抒幽抱,或抒发相思闲愁之感,具有语淡情长、铺叙展衍、含蓄深婉的特点。其感怀述志词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抒发了谭献深厚的身世之感、家国之忧以及生命短暂之感慨,体现了他对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敏感心态。其寄赠和答词主要有题赠、寄和、送别三种,包含着谭献的身世坎坷之悲和社会现实之痛,同时还寄寓着对亲朋的相思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伤之情,情感真挚。其咏物言志词在前后期具有寄托深度和表达技巧上的差距,但都凝聚着谭献的浓郁情感,表达委婉曲折。其次,结合谭献的词学思想,详细地分析了谭献词的艺术手法。其中,谭献融浙西、常州两派之长,推尊词体,运用比兴寄托手法,并在传统的意象意境中寄托深隐之意。同时,谭献以诗为词,用实践创作推动了诗词的融合。还将学问入词,提倡学问和胸襟的统一,并秉持折中柔厚之旨,运用潜气内转的表现方式,取境清空。第四部分为余论,是在前二、三部分的基础上,对谭献的诗词进行共性与个性的比较研究。

高明祥[2](2019)在《诗学视域:谭献推尊词体的方法论建构》文中提出谭献继承常州派词论,不遗余力推尊词体,尤其注重在诗学视域下进行推尊词体的多重建构。在词之起源方面,谭献追溯到《诗经》,将词体同《诗经》的音乐性以及风雅颂等因素相联系,阐明词体接续"古乐"的传统,以及可以承担诗体所担负的教化、言志、刺世等功用。在词之批评方面,谭献将诗学的"柔厚说"与"虚浑说"移植到词体批评中,使之成为既有诗学渊源又有词体特色的词学批评范畴。借用"诗史"观视角,谭献考察"词史"观的意义,既使词承担书写经国大业的"诗史"功能,又保持词体的审美特质。在以诗喻词的方法中,谭献既欣赏以诗为词的创作法门,又坚定地维护词体审美的应有之义。在这种多重的推尊词体的建构中,谭献既要借助诗体以提高词体的地位,又要摆脱诗体而维护词体的审美特质,在综合"破体为尊"与"辨体为尊"的矛盾中,形成了自己词学的特色。谭献在诗学视域下推尊词体,不仅达到提高词体地位之目的,同时也成为推衍流派之利器。

黄彦[3](2019)在《谭献《复堂词话》词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谭献是晚清时期着名的词学大家,在词的创作及词学理论方面皆有造诣。他编选的《箧中词》及着述的《复堂日记》等作品历来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但《复堂词话》一书的关注度却远不如以上作品。《复堂词话》乃光绪二十六年由谭献门人徐珂辑录《复堂日记》、《箧中词》与《词辨》的评点而成,并由谭献命名为《复堂词话》,凡一百三十一则,蕴含了诸多词学思想。论文以谭献生平及词学着作的介绍开篇,探讨《复堂词话》的关注度较低的原因。论文的重点则是从体物寄托说、主张清婉协律、追求浑融之境等方面具体分析《复堂词话》中所体现的谭献的词学思想。首先,谭献主张体物寄托。他认为词应与现实存在关系,言志为上。在创作时可以运用寓情于景的方法,同时还得体物生情,接触同类事物以产生新感,使词作百感横集。其次,谭献认为词应该清婉协律。词风当清丽委婉,协律可歌则是词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而婉约方为词的本色。最后,谭献还追求浑融之境。他赞成重笔、大笔的运用,不喜繁密之辞藻,认为词最终须回归虚浑。论文而后讨论《复堂词话》与常州词派的离合,揭示出谭献对常州词派理论既有继承,也有发展。论文的结尾则从词选和词话两方面总结《复堂词话》在词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王亚伟[4](2017)在《常州词派研究百年》文中研究表明常州词派的词学理论丰富,创作成就突出,在晚清词坛产生了巨大影响。有关它的研究经历了三大阶段:一、1821至1900年,晚清传统学术背景下的常派批评;二、1900至1949年,现代词学发生期的常派批评和研究;三、1949年迄今,现代词学发展期的常派研究。1949年以来,大陆的常派研究一度沉寂,1978年后逐渐走向繁荣,成果丰硕。梳理相关论着,讨论其中的成就和不足,对未来的常派研究是有益的。

王诗雨[5](2017)在《谭献词学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谭献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着名的词学大家,近代词坛的一大宗师。后世对谭献尤其是其词学思想的研究比较分散,并且鲜有从词史角度对谭献的词学活动进行审视探讨。而谭献词学思想中这一尚未受学界充分重视的词史意识与具体建构,实质上颇具学术价值,故本文以词学思想史的学术理念为指导,在晚清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深入探讨谭献的词学观及其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对中国词史的建构,揭示其为中国词学发展带来的贡献。主要从以下几部分入手:本篇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叙述研究对象和研究现状,阐明本文的写作意义。正文由四章组成,第一章论述谭献词学观的理论渊源,主要从谭献词学观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准备两个方面入手。谭献词学活动中有大量关于词集、选本的评点以及词籍序跋,而这一系列的评点为谭献词学观的形成积淀了扎实而丰富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从两部选本论述谭献在形成其词学观的过程中对中国词史的建构。谭献清词选本《箧中词》和唐宋元明词选本《复堂词录》,结合起来恰好构成了一个清代词学家评选唐宋元明清词的通代选本系列,系统梳理了词体由唐至清的发展脉络,也昭示着谭献词学观的逐步形成和发展演变。第三章,论述谭献词学观的理论内涵。谭献的尊体观、正变观、“潜气内转”说和读者“接受”论这四个重要理论,紧密相连环环相扣,昭示出谭献词学观的内在理论体系。第四章,结合谭献词集《复堂词》,重点论述其词体创作与词学观之间的关系。该章第一节首先分时期对谭献的词体创作《复堂词》进行一个整体的观照;第二节则主要就谭献词体创作与其词学观相契与相悖之处,正面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结语部分,探讨谭献词学观的价值及影响。通过对谭献词学活动的梳理以及词学思想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入发掘,谭献的词学观其实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不仅对词体的整体发展流变做了全面的审视和体认,对后世尤其是清末及民国的学人进行词体创作、选本批评、词史的建构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胡健[6](2016)在《谭献诗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谭献(1832—1901),字仲修,号复堂,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同治六年(1867年)中举,后假资入仕,十余年间,历任各地知县,颇有政绩。晚年到湖北讲学近两年。他是清代常州词派最重要的词论家,是晚清词学走向现代词学的一个关键人物。本文主要以谭献的诗学观念为研究对象,旨在挖掘他在诗歌方面的理论和批评原理和方式,指出他在诗学史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采取知人论世的方法,对谭献生平做了比较详细的考察,又采用归纳方法,在整合谭献诗学文献的基础上概括其诗学主张,分析其诗学内涵,指出其诗学价值。因此,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谈其生平交游与诗学活动。首先突出其人生三大转折之处,汀州之变、仕途之路和讲学之涯。此三大转折,足能厘清谭献思想、诗风之转变。其次分浙江、上海、京师、福建、安徽、湖北六地,详考其诗人交游。再考其诗歌和诗学活动,分析诗学倾向。第二部分论谭献诗学。其诗学核心是儒家温柔敦厚诗教,它贯穿了其诗学的全部内容。谭献重视忧生念乱之诗,重视社会大环境对诗人的影响。以为诗歌作用不仅是政治上端绪人心,还在个人方面舒忧娱哀,已不限于兴观群怨。谭献诗学观念时代精神强烈。一是谭献诗史观念通达,虽宗唐,但亦能欣赏宋诗,且对多重风格皆能欣赏。二是谭献突出提出“古诗为史”、“丁部附史”,不仅激赏杜甫式的诗史,更强调个人别集中的心迹史和家族诗歌总集中的家族史。此为太平天国战乱在文学上的之投影。三是晚清文学批评,多有诗词文互衡的现象,诗词融合已成趋势,这是谭献诗学中最重要的贡献。

孙娜[7](2016)在《中国古代文论“厚”范畴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中,“厚”是一个尚未充分展开的复杂而重要的范畴。虽然它常被人们视作是庞大范畴集团中的一个小小配角,但这并不妨碍“厚”范畴理论光彩的绽放。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独特的审美范畴之一,“厚”既昭示着鲜明的民族审美特色,同时也负载着浓重的文人创作情结,是中国古人在审美感知、创作实践和鉴赏体验中自然形成的理论结晶。本文将研究的目光锁定在“厚”这一范畴上,侧重于对“厚”在文学理论领域的多重美学内涵进行详细探析。具体来说,本文首先结合“厚”字的产生和应用,从整体上对“厚”的涵义作出简单介绍,继而借助历史的、逻辑的方法对文论“厚”范畴的发展演变进行梳理和阐释,然后重点分析不同文论维度中的“厚”,即分别阐述“厚”作为文人作家的修养要求、文学作品的审美风格、文学创作的美学原则和文学鉴赏的评价标准的多重美学内涵和作用。最后对“厚”范畴的价值和意义进行综合论述,说明“厚”范畴不仅在古代文论中具有独特地位和价值,而且对当代文艺创作及批评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徐睿彤[8](2015)在《中国古典美学“厚”范畴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古典美学"厚"范畴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土壤,历经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以及元明清产生、发展、成熟的演变过程,其内涵由一个自然概念逐渐丰富为内蕴醇厚、含蓄蕴藉的审美风格,体现了千百年来古代先民的诗性智慧和民族品格,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和广阔的美学应用空间。

顾淑娟[9](2012)在《谭献词学文献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学界对谭献的研究多集中于词学批评,所依据词论多来源于徐珂所辑《复堂词话》,而该词话所收词论并不完整。为全面地展示谭献词学成就,本文以全本《复堂日记》《箧中词》《谭评〈词辨〉》以及词籍序跋为研究对象,探讨谭献词学文献的价值。全本《复堂日记》记载了谭献与影响其词学思想的词人的交游情况。《箧中词》《复堂词录》的编纂时间及宗旨,谭献校勘、评点前代与当代词籍的成就在日记中均有反映。而《箧中词》之所以能对晚清以来的词坛产生巨大影响,正在于谭献不限于一宗一派之偏见,只要是成就较高的词作均予选录且多录自别集,此外,《箧中词》自选自评、断代成编,依作者时代先后顺序编排的体例及其示人填词门径、勾勒清词流变的评点都为它增色不少。谭献对《词辨》的评点以及应友人之邀作的词籍序跋也再次表明了他推衍常州词学的宗旨。

杨柏岭[10](2004)在《忧生念乱的虚浑——谭献“折中柔厚”词说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谭献是同光期间词坛的一代宗师:他论词本着迁善改过原则,希望独树一帜,但终究未完全脱离常州词派的底色。他以忧生念乱的时代感充实折中柔厚旨趣。词人多层次的生命感悟,成为他对折中柔厚的一种新体验。他从反、正两面分别认同了张惠言比兴观和周济寄托观的读者创造性思想,提升为“读者何必不然”的问题,发展了折中柔厚词论。围绕“柔厚”论词,他提炼出了一系列艺术特征和规律,如丰柔婀娜、萧条幽森的风格美,以“深涩”为特点的潜气内转,及返虚入浑的惝况迷离之境等。

二、忧生念乱的虚浑——谭献“折中柔厚”词说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忧生念乱的虚浑——谭献“折中柔厚”词说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谭献及其诗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谭献生平及交游补考
    第一节 谭献生平
        一、少时聪颖,艰苦求学(1832—1859)
        二、困于场屋,身心俱疲(1860—1873)
        三、辗转各地,羁宦他乡(1874—1889)
        四、辞官讲学,归隐唱和(1890—1901)
    第二节 谭献交游补考
        一、同乡之情
        二、同僚之谊
        三、晚辈之交
        四、其他交往
第二章 谭献诗研究
    第一节 谭献诗的主题倾向
        一、壮志未酬的感怀
        二、羁旅异地的愁叹
        三、思友怀长的吟唱
        四、忧国忧民的悲歌
    第二节 谭献诗的艺术特色
        一、根柢诗教,温柔敦厚
        二、比兴兼备,寄托遥深
        三、借典抒怀,意蕴深藉
        四、以史为诗,以诗存史
第三章 谭献词研究
    第一节 谭献词的分类评论
        一、恋情闺音词
        二、感怀述志词
        三、寄赠和答词
        四、咏物言志词
    第二节 谭献词的艺术手法
        一、比兴意象,义隐指远
        二、以诗为词,诗词互融
        三、学问入词,相兼性情
        四、潜气内转,幽涩虚浑
余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2)诗学视域:谭献推尊词体的方法论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词之起源:追溯《诗经》
诗说入词说:柔厚说与虚浑说
    (一) “柔厚说”与作词之意
    (二) “虚浑说”与作词之境
“词史”观:继承“诗史”之认识与体验
以诗喻词之批评方式
结 语

(3)谭献《复堂词话》词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的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谭献生平与词学着作
    第一节 生平
    第二节 词学着作
    第三节 《复堂词话》关注度较低之原因
第二章 《复堂词话》的词学思想
    第一节 体物寄托说
        一、言志为上
        二、寓情于景
        三、体物生情
    第二节 主张清婉协律
        一、清丽委婉
        二、协律可歌
        三、以婉约为词之本色
    第三节 追求浑融之境
        一、重笔及大笔
        二、无繁密语
        三、回归虚浑
第三章 《复堂词话》与常州词派的离合
    第一节 对常州词派思想之继承
        一、词言志
        二、婉约浑融的艺术风格
        三、对浙西词派的批判
    第二节 对常州词派思想之发展
        一、推尊词体的新思路
        二、比兴寄托的发展
第四章 《复堂词话》在词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一节 对词选学之贡献
    第二节 在词学批评史上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常州词派研究百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晚清传统学术背景下的常派批评
二、现代词学发生期的常派批评和研究
三、现代词学发展期的常派研究
    (一) 1949-1978年:阶级分析理论影响下的常派研究
    (二) 1978-2000年:西方文学理论影响下的常派研究
    (三) 2000年至今:多元化跨学科视野下的常派研究

(5)谭献词学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谭献词学观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从词选的审阅评点看谭献词学观的理论基础
        一、对浙西词派的批驳评判
        二、对常州词派的高度肯定
    第二节 从词籍校勘、词话评点看谭献词学观的理论准备
        一、大量校勘词籍
        二、着力词话评点
第二章 从两部选本看谭献对中国词史的建构
    第一节 《箧中词》与清词史
        一、《箧中词》的选词学思想
        二、由《箧中词》建构而成的清代词史
    第二节《复堂词录》与唐宋元明词的发展史
        一、《复堂词录》的选词学思想
        二、通过词人词作的遴选勾勒唐宋元明词体的流变
第三章 谭献词学观的理论主张
    第一节 上溯《诗经》之尊体观
        一、谭献“尊体”观的理论基础
        二、谭献“尊体”观的具体内涵
    第二节“风雅诗教”之“正变”观
        一、谭献“正变”观的理论基础
        二、谭献“正变”观的具体呈现
    第三节 幽涩虚浑之“潜气内转”说
        一、谭献“潜气内转”说的理论基础
        二、谭献“潜气内转”说的词论主张
    第四节 读者接受论
        一、谭献读者接受论的主要内容
        二、谭献“接受”论对常州词派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第四章 谭献词体创作与谭献词学观
    第一节 谭献词体创作——《复堂词》
        一、创作初期:风格隽永飘逸,相感以情
        二、创作中期:偏重比兴寄托,含蓄隐曲
        三、创作后期:化用前人诗词,肆恣任情
    第二节 《复堂词》与谭献词学观之间的关系
        一、《复堂词》与谭献词学观的契合之处
        二、《复堂词》与谭献词学观的不符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谭献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范围和研究现状
    第三节 时代背景和生命体验
第一章 谭献的生平和交游
    第一节 谭献人生的转折
        一、汀州之变(1860)
        二、仕宦之路(1874)
        三、讲学之涯(1890)
    第二节 诗歌交游考略
第二章 诗歌文献整理和诗学活动
    第一节 校刊与评选
        一、校定 审定选录刊刻
        二、《合肥三家诗钞》的选评
    第二节 集社、唱和与《池上小集》的六次结集
    第三节 谭献的诗歌创作与诗学观念的实践
        一、谭献主要的诗歌题材与“恻然动人”
        二、谭献诗歌的忧生念乱意识
第三章 诗教观
    第一节 忧生念乱,不得已之心
        一、“诗者,持也”
        二、“不得已”的内涵
        三、“不得已”与“感物”传统
    第二节 诗教至大,其用至多
        一、有用为体
        二、安定和疏导人心
    第三节 植体忠厚,诗评中庸
        一、舂容夷愉
        二、欣赏多样风格和不偏不倚
第四章 诗史观
    第一节 谭献对历代诗歌的品评
        一、《古诗录》与《汉铙歌十八曲集解》
        二、唐宋诗之争
        三、录存金元与臧否明诗
        四、评论清诗
    第二节 “丁部总集可附史家”的诗史观念
    第三节 诗理百变常新
第五章 诗词融合论
    第一节 诗词的辨体与融合
    第二节 诗词融合的因素
    第三节 诗词融合下的批评理论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百年来谭献词学研究述评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中国古代文论“厚”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概况
    0.2 创新之处
    0.3 研究方法
1 “厚”——从自然概念到审美范畴
    1.1 “厚”的一般涵义
    1.2 “厚”的审美指向
2 “厚”在古代文论中的发展流变
    2.1 “厚”范畴的酝酿与萌生
    2.2 “厚”范畴的树立与发展
    2.3 “厚”范畴的凝定与成型
    2.4 “厚”范畴的成熟与深化
3 “厚”在古代文论中的多维映现
    3.1 “厚”作为文人作家的修养要求
        3.1.1 作家修养的基本要求——“厚”
        3.1.2 “诗文之厚,得之内养”
    3.2 “厚”作为文学作品的审美风格
        3.2.1 “厚”在作品中的审美呈现形态
        3.2.2 “厚”与其他风格范畴的融合
    3.3 “厚”作为文学创作的美学原则
        3.3.1 兴寄致厚
        3.3.2 顿挫生厚
    3.4 “厚”作为文学鉴赏的评价标准
        3.4.1 以厚言味
        3.4.2 味厚的美学表征
4 “厚”范畴的价值及意义
    4.1 “厚”范畴在古代文论中的地位和价值
    4.2 “厚”作为古代文论审美范畴的现代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8)中国古典美学“厚”范畴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厚”之源起
二、“厚”之演变
三、“厚”之内涵及美学意义

(9)谭献词学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全本《复堂日记》词学文献价值
    第一节 《复堂日记》中所见词人交游
    第二节 《复堂日记》中所述编纂《箧中词》《复堂词录》情况
    第三节 《复堂日记》中所述词籍校勘
    第四节 《复堂日记》中所见词学评点
第二章 《箧中词》的词学文献价值
    第一节 《箧中词》选录标准及特点
    第二节 《箧中词》编纂体例
    第三节 《箧中词》词学批评
    第四节 《箧中词》影响
第三章 《谭评〈词辨〉》与词籍序跋的词学价值
    第一节 《谭评〈词辨〉》的词学文献价值
    第二节 词籍序跋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忧生念乱的虚浑——谭献“折中柔厚”词说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谭献及其诗词研究[D]. 马洪侠. 扬州大学, 2020(02)
  • [2]诗学视域:谭献推尊词体的方法论建构[J]. 高明祥. 江海学刊, 2019(04)
  • [3]谭献《复堂词话》词学思想研究[D]. 黄彦.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4]常州词派研究百年[J]. 王亚伟.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7(06)
  • [5]谭献词学观研究[D]. 王诗雨. 华侨大学, 2017(01)
  • [6]谭献诗学研究[D]. 胡健.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 [7]中国古代文论“厚”范畴研究[D]. 孙娜. 辽宁大学, 2016(02)
  • [8]中国古典美学“厚”范畴研究综述[J]. 徐睿彤.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01)
  • [9]谭献词学文献研究[D]. 顾淑娟.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2)
  • [10]忧生念乱的虚浑——谭献“折中柔厚”词说评价[J]. 杨柏岭. 中国文学研究, 2004(04)

标签:;  ;  ;  

忧生忧乱的虚——谈谈“妥协的柔”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