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求职与职业选择案例分析

高校毕业生求职与职业选择案例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求职择业个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颜培鑫[1](2021)在《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困惑与社会工作干预研究 ——以江西省H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当前全球经济快速增长的环境下,随着国际市场经济体制快速变化,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对人才的大量需求,我国高等院校开始持续大规模的进行扩招,这一行为使得我国高校毕业生群体数量不断增加,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随之而来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困惑也越来越普遍化的存在于毕业生这一群体当中。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部统计结果显示,在2018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到821万人,2019年达到了834万人,2020年达到了874万人,再加上往届已毕业但未能完成就业的学生群体,预估我国2020年需要完成就业的毕业生总人数将超越900万人。毕业生群体数量及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进而导致毕业生群体的就业困惑这一现象越发凸显,已成为一种困扰毕业生群体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校的持续性扩招,导致当代应届毕业生群体面临着激烈的岗位竞争,同时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困扰。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人才资源,随着高校学生队伍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这一群体的就业情况不仅影响着社会的良性运转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影响着学生个人的切身利益和身心健康。本文笔者以江西省H学院为例,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方式方法,分析总结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惑原因,指出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困惑并非单一原因所导致,并从毕业生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影响毕业生产生就业困惑的原因。在对该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的过程中,笔者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出发,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研究,提出具有可针对性的解决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困惑的对策和建议。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部分,阐述了研究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困惑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就社会工作解决应届毕业生就业困惑进行了文献综述,同时对相关专业概念进行了界定,表明了该研究的理论基础,并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以江西省H学院为例,笔者通过对该学院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访问,同时结合笔者的本科期间在该学院的求学经历,对应届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并对产生这些就业困惑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三部分,笔者对社会工作介入应届毕业生就业困惑这一问题进行可行性分析,同时从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价值理念,专业方法和社会工作者这四个方面论述了社会工作介入应届毕业生就业困惑的可行性,随后笔者对参加问卷调查中具有就业困惑的同学进行个案及小组社会工作介入。第四部分,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从毕业生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四个方面提出了社会工作介入解决应届毕业生就业困惑的对策、建议,指出了解决应届毕业生就业困惑需在多方的通力协作下完成,通过预防、治疗、发展等多种专业工作方法多管齐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惑这一难题。第五部分,笔者对全文进行反思和总结归纳,指出该篇文章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以供笔者日后更加深入的学习研究。

曹黎[2](2021)在《疫情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缓解路径研究 ——沟通理论视角下的小组工作》文中研究表明正如马克·格兰诺维特所论,人们总是在社会网络中发现自己,发现就业机会。然而,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全球经济下滑,国内很多企业面临巨大挑战,就业的社会网络遭遇巨大变局,大学生就业压力也前所未有地更大。教育部、民政部也明确指出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并要加强社会工作介入力度。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焦虑已成为他们的普遍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可以促进个人成长,而且也有助于社会和谐发展。因此本研究以J职业大学和C普通本科院校为不同办学层次的比较研究对象,在应届大学生中抽取学生填写就业焦虑问卷937份,剔除无效问卷最后有效问卷为889份。本文运用SPSS应用软件,分析调查对象的专业、性别、户籍、家庭条件状况、与父母的关系、沟通情况等。首先本文对调查对象所做的问卷进行分析,得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焦虑水平和现状,并分析了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的主要原因。调查发现:(1)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普遍不高;(2)大学生的沟通锻炼的机会比较少;(3)大学毕业生与朋辈沟通较多,而与父母、老师等周围他人沟通非常少;(4)大学生的沟通能力与他们的就业焦虑显着相关。从而得出结论大学毕业的焦虑程度与他们的沟通能力有关。根据调查,为缓解大学生的就业焦虑,社工引入了小组方法。本小组活动一方面通过赋能引导组员积极参与、挖掘他们的潜能并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培训沟通知识、模拟沟通场景帮助组员改善与父母、老师及朋辈群体之间的沟通模式。在活动过程中笔者对组员进行评估、满意度调查及问卷前后测发现组员整体焦虑水平有所下降。因而社会工作对于缓解大学生毕业焦虑是有效的。本文从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角度对提升大学生就业提出相应措施,尤其是如何利用沟通理论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方法缓解大学生就业焦虑提出合理化建议。

鄂义强[3](2020)在《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文中认为自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由培育“精英”逐渐走向大众化,大学毕业生人数从扩招后第一届(2003年)的212万人次上升到2019年的834万人次,在就业市场化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中国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已将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升到一个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加以重视,同时国家层面不断出台系列的就业政策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问题研究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本文选择了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进行研究,也就是把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这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将大学生就业置于整体政府责任的建构逻辑中去考察,从而有助于厘清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要承担的有关责任,在此基础上展开问题研究,就可以明晰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构建的重点。厘清中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是开展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对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之间关系的省思,依据责任政府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本观、市场失灵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依据现实中政府维护公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的政府基本职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责,阐释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履行责任的必要性,厘定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为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一般而言,研究社会现象和相关问题,都不能割裂历史的纵向联系,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不同就业制度时期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府责任履行状况进行考察,也就是于历史演进中去考察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的履行,阐释大学生就业中政府履行责任的合理性及存在的问题,凸显20世纪末大学生自主择业时期政府责任履行上存在的问题,确保当代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研究的历史承续性,为进行深层次的问题研究打下基础。呈现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的总体现状,在此基础上开展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问题研究。为提高研究的可信度与客观性,以网络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进行实证研究。编制《毕业年级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情况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涵盖全国52所高校、20 197名大学毕业生,通过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主要采用频率分析法和交叉分析法,分别得出频率分析结果和交叉分析结果。同时对部分用人单位负责人和政府官员进行个案访谈。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三个向度的问题研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就业政策对大学生个人需求关注不够,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亟待提升。大学生就业中政府服务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高校以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不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促进大学生就业作用不明显。大学生就业中政府监督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回应大学生就业状况的高等教育质量有效监督不足,大学生平等就业法治环境建设滞后,大学生就业政策监督机制不健全。深入研究英国、美国、日本、瑞典等发达国家,俄罗斯等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在此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提出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以及中国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构建必须坚持的中国道路。最后在现实的逻辑上回应理论逻辑中所厘定的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探索立足中国国情的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履行的建构性策略:在政府调控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政策理念,提升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在政府服务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强化高校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供给能力;在政府监督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以政府监督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以法律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以主体问责制提升就业政策执行实效性。从而在现实的逻辑上,形成中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促进机制,力求逐步破解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龙偲[4](2020)在《优势视角下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的研究 ——以X大学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井喷式发展,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就业焦虑问题越来越凸显,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正常就业,而由此产生的就业焦虑问题不仅会妨碍大学生对自我能力的认知,更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并降低大学生的效能感、归属感、获得感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自我认知定位不足,就业准备不充分;家庭就业期待过高,同辈攀比增加压力;学校就业指导缺乏,就业信息渠道狭窄;社会竞争环境激烈,招就比例严重失衡。因此,对高校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的关注与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文章基于优势视角,以X大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比较分析、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资料,了解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的现状,分析其就业焦虑问题存在的原因。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现状和其产生原因的一系列探索,可以发现当前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较为普遍,产生就业焦虑问题的原因涉及面广。优势视角下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能够切实为解决就业焦虑这一问题提供有利条件,其具有理论运用契合性好、工作方法针对性强、目标追求一致性高等优势。可见,优势视角下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该论文以优势视角理论为指导,结合社会工作中小组工作方法设计的主题为加强组员相互熟悉、了解就业焦虑问题、认识自身内在优势、认识自身外在优势、学习就业技能知识、巩固演练就业技能的六次具有针对性的社会工作服务活动,致力于从认识问题到发现自我优势再到提升就业能力,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来提升大学生抗逆力。在逐步形成一个具有针对性、特色性、系统性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的过程中,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自信心,达到科学解决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这一目的。同时,对社会工作的小组活动介入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的效果进行了科学的评估。最后,文章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优势视角下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研究,虽能有效的缓解大学生就业焦虑,但是总体看来,还存在理论运用单一化、小组工作方法局限性、社会工作者身份认同感低、社会工作者多重角色转换僵硬等问题。文章希望通过对在优势视角下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的研究,从提高学生个人就业能力、搭建社会关系支持网络、构建学校就业指导体系、完善社会就业保障机制四个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建议,为进一步解决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务经验。

吁娟[5](2020)在《贫困生资助方式对就业质量影响的研究 ——以江西省A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校贫困生是我国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市场中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如果高校贫困生就业的问题没能够妥善处理,必然诱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贫困生进入高校深造的意愿也会大大降低。目前各大高校通过不同的贫困生资助方式改善现状,但并没能完全满足贫困生的需求达到就业质量提升的作用。究其根源,是因为贫困生的就业竞争力相比普通学生更为薄弱。如何通过资助工作帮助贫困生提高素质能力,提升就业质量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知识改变命运”,高等教育除了为贫困生提供专业知识学习的机会、还应该帮助贫困生提高专业技能,帮助贫困生拓宽视野,增加社会资本的积累,让贫困生的个人素质和发展能力得到有效提高。高校还应坚持资助与育人并重的原则,以素质发展为目标,做到物资资助与精神资助的统一,提高贫困生的综合能力。本人对江西省A高校贫困生进行了研究,分析经济资助方式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关系,探究资助工作具体开展方案,通过不同资助类型比例的优化、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期限的延长、勤工俭学岗位专业相关度的提升、奖助学金的多元化设置等帮助贫困生改善现状,增强贫困生就业能力。同时,鼓励加大对贫困生关注和社会投入,满足贫困生内在需求,构建贫困生资助体系,增强贫困生就业竞争力。本文从教育机会均等、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成本分担等理论出发,通过现有高校的资助政策对于贫困生就业质量的效果不同,分析并针对不同的资助方式提出改进优化意见。高校资助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以就业为导向的资助体系作为补充和完善,资助育人功能得到了强化。高校贫困生资助不单单是“济困”,更重在“扶志”,资助工作不能是简单的输血工程,而应该是提升贫困生能力的造血项目,真正帮助贫困生成长成才。

王瑛琪[6](2020)在《黑龙江省H市独生子女硕士毕业生择业的理性选择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这一群体,恰好又是在独生子女政策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从小是家庭关注的焦点,在升学、就业的各个人生阶段无不受到家庭的影响。运用理性选择理论,揭示这一群体在家庭影响下,充分利用资源并采取最优策略的过程,可以为独生子女硕士毕业生提供启示和经验,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对200名独生子女硕士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从中选取了10名调查对象进行了一对一访谈。在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些结论。首先,独生子女硕士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会受到家庭观念、家庭资源和家庭养老问题的影响;其次,在职业选择背后,既有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又有因外来思想文化传入受到多元文化的熏陶。最后,试图探索独生子女硕士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实现效益最大化的规律、分析这一群体择业的理性选择行为以及理性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等等。研究过程中发现:在家庭资源方面,家庭可以提供稀有社会关系资源的择业者,要懂得资源的充分利用;无法获得家庭帮助的就业者,可在高等教育阶段扩大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自主积累社会资本并降低家庭影响。在家庭养老问题方面,可以以自我实现与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对应对方案及时作出调整。

曹岩[7](2020)在《家庭资本对硕士生就业意向的影响研究 ——以南京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学生人数不断扩招,同时研究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研究生就业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家庭作为研究生成长的原生环境,其资本存量可能对硕士生的就业意向产生影响。本研究以南京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家庭因素如何作用于硕士生求职过程,探究家庭资本如何影响硕士生群体的就业认知和就业期望等就业意向。根据家庭资本的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外学者划分的维度,本研究将家庭经济资本、家庭社会资本和家庭文化资本作为家庭资本的三种形式,通过问卷调查,探讨硕士生家庭资本与就业意向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示,硕士生就业意向的家庭经济资本影响因子包括家庭(人均)年收入和父母所给的生活费情况,家庭社会资本影响因子包括父母职业、父母工作单位、父母政治面貌、家庭人脉资源情况和关系亲密的亲朋好友数量,家庭文化资本影响因子包括家庭教育方式、父母阅读时间和父母对时事政治的关注程度。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相关的研究建议:第一,政府给予贫困家庭的硕士生适当的求职补贴;第二,政府提高在西部地区工作的研究生就业待遇;第三,发挥高校在就业指导中的主导作用,完善高校就业平台;第四,家庭尊重硕士生择业自由,提供坚强的求职后盾;第五,硕士生提高就业自信,降低家庭资本不足对就业的影响。

安萌[8](2020)在《Y大学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生就业焦虑问题的质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心理学中的“就业焦虑”这一概念,用来描述求职者在临近和求职过程中的焦虑情绪,这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主要包括紧张、忧虑、烦恼和恐惧等。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生隶属于教育学一级学科,其主要培养目标为具有教育学相关理论、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深入了解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生群体的就业焦虑状况,厘清这一群体求职观念、求职过程中的基本状态,追溯其产生的根本溯源,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采用质化研究的方法,以Y大学的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生为研究对象,探究这一群体就业焦虑情绪背后的深层缘由,对就业焦虑问题进行“情景化”、“主体间性”的意义解释。本研究主要以深度访谈及个案分析为主,对Y大学2019年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生的就业焦虑情绪进行深层剖析。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归类,并结合情境分析最终生成扎根理论。本研究发现,Y大学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生群体有着趋同的就业目标,其就业意向集中于教师编制岗位与公务员岗位这样的“求稳”目标,经过社会过程与自我过程得以形成。此外,受访者面临就业预期与就业形势,普遍认为自身综合能力素质难以胜任预期岗位,这种自我认知使这一群体形成了低自我评价下的就业焦虑情绪。经过对受访者所处现实与困境的分析,笔者发现此群体的就业焦虑情绪与高校人才培养体制、社会与就业环境、硕士生个体等原因有关。从多方角度分析之后,最后以结构功能理论为基础,形成了本研究的扎根理论:Y大学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生处于由社会组织系统、文化组织系统、人格系统形成的行动组织体系之内,各系统相应所属的个体社会资本网、教育中介、主体生成过程,使整个行动组织体系内嵌于包含所涉及的所有系统的结构之中,各个子系统间有着层层递进的联系,相互影响作用,以实现整体价值。行动个体的行动意图、实施行动的策略原则、同周围个体与环境的权利关系,以及在行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历史的、现实的和潜在的社会动向,皆不同程度受到场域内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影响。个体所有社会资本、高校运作系统、个体本身,这一整套系统各个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紧张、不平衡和紊乱是引发这一群体低自我评价,进而导致就业焦虑的主要缘由。

汪丽丽[9](2020)在《视障生之就业质量与就业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上海S大学视障生的质性访谈》文中提出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提出“扩大就业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因此,就业问题不仅要关注就业的“量”,更要关注就业的“质”。视障生是高校大学生群体中一部分需要被关注的弱势群体,本研究通过对以往文献的回顾整理,以就业质量和高校视障生研究两方面进行,基于视障生生理特点及现实需求,以社会排斥理论为指导,本着社会工作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同理心的价值观,立足直接影响视障生就业质量的五个指标:求职难易度、就业稳定性、福利待遇、职业发展、工作条件来做调查。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选取上海S大学已毕业的14名视障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访谈的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调研的视障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部分视障生缺乏过硬的就业综合能力和良好的就业心态;高校方专业设置日益宽泛与视障毕业生就业面仍然狭窄相矛盾以及高校的教学形式及就业指导服务尚难以满足视障生的需求;用人方的人才需求与视障毕业生的实际情况相冲突;受社会大众的刻板印象及残疾人就业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这对他们就业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改善视障生当前不容乐观的就业质量现状,笔者分别从社会、用人方、高校方和视障生分别提出了建议:视障生应克服不良的择业心理主动求职,有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并掌握过硬的就业技能;高校应结合视障生的学习特点、生理特点以及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实施融合教育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为视障生提供特殊的就业指导服务;用人单位应完善就业服务保障体系;社会应消除对视障生的偏见与就业歧视,完善与视障生相关的法律法规。

罗胤[10](2019)在《社会工作视角下D大学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毕业生及其家庭的前途和希望,也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成效和社会的稳定。航海类专业就业生因其专业对口性强,是航运事业人才队伍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更关系到“海洋强国”的实现。近年来,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大,毕业生从事航运行业的比例持续走低。高校的传统就业支持偏重管理,服务不足,本研究希望通过社会工作介入来对D大学航海类专业大学生提供就业支持,完善并提出改进对策。通过对D大学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支持体系现状的分析,发现就业支持体系存在就业指导支持与学生需求不匹配、就业渠道支持的行业内就业指向不明显、就业协助支持跟进不及时、就业保障支持应急预案建设薄弱等问题。本研究希望通过社会工作介入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支持来完善就业支持体系建设,帮助航海类专业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本研究通过访谈接受D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就业咨询服务但并未解决就业问题的服务对象,将存在就业问题的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分为“信息不足”型、“规划缺失”型、“认知偏差”型航海类专业大学生三类,依据其不同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介入方案,并寻找到三位符合特点的航海类专业大学生作为服务对象,通过对这三位航海类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工作介入验证介入方案是否有效。研究认为D大学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支持中存在偏重管理而缺乏服务的不足,本文创新性地将社会工作方法引入D大学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支持中,以个案工作介入航海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过程,能够有效解决案主所面临的就业期间迷茫、压力大、就业信息获取不足和就业能力不足等问题。航运业相关工作由于存在工作待遇与陆地差距小,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寂寞等特点,在介入方案设计和实行的过程中更需要社会工作者为航海类专业大学生提供更多支持,从而帮助航海类专业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心仪工作,同时为航运业发展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高校毕业生求职择业个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毕业生求职择业个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困惑与社会工作干预研究 ——以江西省H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4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4.1 概念界定
        1.4.2 理论基础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问卷调查法
第二章 江西省H学院应届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应届毕业生就业现状
    2.2 产生就业困惑的原因分析
        2.2.1 应届毕业生个人方面
        2.2.2 学校方面
        2.2.3 家庭方面
        2.2.4 社会方面
第三章 社会工作介入应届毕业生就业困惑
    3.1 社会工作介入应届毕业生就业困惑的可行性
        3.1.1 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
        3.1.2 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
        3.1.3 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
        3.1.4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3.2 个案社会工作介入
        3.2.1 案例背景
        3.2.2 问题分析
        3.2.3 方法和理论
        3.2.4 工作目标
        3.2.5 介入干预
        3.2.6 结案
        3.2.7 跟踪回访
    3.3 小组社会工作介入
        3.3.1 小组基本情况
        3.3.2 活动背景、小组目标
        3.3.3 方法理论与小组工作计划
        3.3.4 活动内容
        3.3.5 小组评估
        3.3.6 反思
第四章 社会工作介入应届毕业生就业困惑的对策建议
    4.1 应届毕业生个人方面
    4.2 学校方面
    4.3 家庭方面
    4.4 社会方面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B 小组活动满意度测评表
附录 C 毕业生就业困惑自评表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疫情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缓解路径研究 ——沟通理论视角下的小组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法
        1.2.2 访谈法
        1.2.3 统计分析法
        1.2.4 比较研究法
    1.3 研究对象、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思路
        1.3.3 创新点
2 文献研究现状
    2.1 理论基础
        2.1.1 沟通理论
        2.1.2 社会工作中的沟通理论及其应用
    2.2 就业焦虑的相关研究
        2.2.1 就业焦虑的内涵研究
        2.2.2 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相关研究
    2.3 文献述评
3 样本选择及就业焦虑因素分析
    3.1 样本选择
        3.1.1 问卷分析
        3.1.2 调查对象情况分析
    3.2 就业焦虑形成的因素分析
        3.2.1 个体因素
        3.2.2 朋辈因素
        3.2.3 家庭因素
        3.2.4 学校因素
        3.2.5 市场因素
    3.3 疫情对就业焦虑的影响
        3.3.1 就业机会的减少
        3.3.2 沟通方式的变化
        3.3.3 招聘方式的变化
4 小组介入的前期准备
    4.1 小组成员的遴选
    4.2 参与者需求评估
        4.2.1 心理健康需求
        4.2.2 技能辅导需求
    4.3 小组工作目标
        4.3.1 小组的总目标
        4.3.2 小组的分目标
    4.4 小组活动设计
    4.5 预计问题及应对策略
        4.5.1 预计出现的问题
        4.5.2 应对策略
5 小组工作介入
    5.1 小组工作介入过程
        5.1.1 第一次活动“相识相知”
        5.1.2 第二次活动“发现自己”
        5.1.3 第三次活动“面面俱到”
        5.1.4 第四次活动“礼仪之邦”
        5.1.5 第五次活动“人生情景剧”
        5.1.6 第六次活动“梦想起飞”
    5.2 小组活动评估
        5.2.1 结果评估
        5.2.2 满意度评估
    5.3 小组活动总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提升自我认知水平,优化沟通需求
        6.2.2 建立社会工作服务,完善指导机制
        6.2.3 建构良好沟通氛围,提升情感支持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实证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六、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关系的理论概述
    一、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的概念界定
        (一)大学生就业的概念界定
        (二)政府责任的概念界定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理论基础
        (一)责任政府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本观
        (三)市场失灵理论
        (四)新公共服务理论
        (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现实依据
        (一)维护公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责的内在要求
    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厘定
        (一)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调控责任
        (二)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服务责任
        (三)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监督责任
第二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实践历程
    一、“统包统分”就业制度时期:政府包办、计划配置
        (一)“统包统分”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二、“供需见面”就业制度时期:计划配置为主、调节为辅
        (一)“供需见面”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三、“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时期: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相结合
        (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第三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现状与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总体现状
        (一)政府调控责任履行现状
        (二)政府服务责任履行现状
        (三)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现状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实证研究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调查设计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调查概况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频率分析结果
        (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交叉分析结果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一)政府调控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二)政府服务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三)政府监督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第四章 国外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一、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一)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
        (二)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的启示
    二、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一)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
        (二)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的启示
第五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策略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政策理念
        (二)提升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服务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一)强化高校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
        (二)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供给能力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一)以政府监督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二)以法律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
        (三)以主体问责制提升就业政策执行实效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毕业年级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B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人才要求访谈提纲
    附录 C 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履行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4)优势视角下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的研究 ——以X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就业焦虑问题的研究
        1.2.2 关于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必要性的研究
        1.2.3 关于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小组、个案选择的研究
        1.2.4 关于优势视角融入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的实务研究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现状分析
    2.1 大学生就业焦虑调查研究
        2.1.1 大学生就业焦虑问卷调查
        2.1.2 大学生就业焦虑访谈分析
    2.2 大学生就业焦虑的主要原因
        2.2.1 自我认知定位不足,就业准备不够充分
        2.2.2 家庭就业期待过高,同辈攀比现象突出
        2.2.3 学校就业指导不足,就业信息渠道单一
        2.2.4 招就比例严重失衡,社会竞争环境激烈
第3章 优势视角下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可行性
    3.1 理论运用的契合性
        3.1.1 优势:发掘大学生就业优势
        3.1.2 抗逆力:增强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
    3.2 工作方法的针对性
        3.2.1 专业性:提供了专业系统的就业指导
        3.2.2 灵活性:丰富了解决就业焦虑的方法
    3.3 目标追求的一致性
        3.3.1 满足内在就业需求:提升就业竞争力
        3.3.2 满足就业外在需求:形成就业帮扶合力
第4章 优势视角下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实务过程
    4.1 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焦虑的方案设计
        4.1.1 小组成员招募
        4.1.2 小组成员需求预估
        4.1.3 小组的目标
        4.1.4 小组活动设计
        4.1.5 小组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4.2 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小组活动的开展
        4.2.1 相识相知:加强组员相互熟悉
        4.2.2 聚焦问题:了解就业焦虑问题
        4.2.3 评估优势:认识自身内在优势
        4.2.4 优势探析:认识自身外在优势
        4.2.5 培育优势:学习就业技能知识
        4.2.6 实战演练:巩固演练就业技能
    4.3 小组活动介入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的效果评估
        4.3.1 小组活动过程满意度评估
        4.3.2 小组成员就业焦虑结果评估
        4.3.3 小组成员自我评估
        4.3.4 社工自身评估
第5章 反思与建议
    5.1 总结与反思
        5.1.1 理论运用单一化问题
        5.1.2 小组工作方法局限性问题
        5.1.3 社会工作者身份认同问题
        5.1.4 社会工作者多重角色转换问题
    5.2 对策与建议
        5.2.1 促进学生个体就业增能,满足自我实现需求
        5.2.2 搭建社会关系支持网络,提高就业抗逆能力
        5.2.3 构建学校就业指导体系,挖掘就业优势资源
        5.2.4 完善社会就业保障机制,优化人才就业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贫困生资助方式对就业质量影响的研究 ——以江西省A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研究概述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创新之处
        1.4.2 研究不足之处
2 理论与现实基础
    2.1 基本理论
        2.1.1 就业质量理论
        2.1.2 学生资助理论
    2.2 我国的贫困生资助现状
    2.3 经济资助方式与就业质量的理论关系
3 调查方案与就业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3.1 调查设计
        3.1.1 调查目的与对象
        3.1.2 调查设计原则
    3.2 调查情况
        3.2.1 基本情况
        3.2.2 调查数据、样本和变量的选择
    3.3 贫困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的权重及模型
        3.3.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3.3.2 评价模型构建过程
4 经济资助方式对就业质量影响的分析
    4.1 调查问卷信度分析
    4.2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2.1 经济资助方式多重响应分析
        4.2.2 经济资助方式与就业质量相关分析
        4.2.3 经济资助方式与就业质量实证分析
    4.3 其他影响因素分析
5 促进就业质量提升的贫困生资助方式探讨意见
    5.1 贫困生当前资助方式政策存在的问题
        5.1.1 资助结构重“贷、奖、助”,轻“减、免、补”
        5.1.2 勤工俭学岗位未能发挥价值
        5.1.3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不够完善
        5.1.4 奖学金、助学金助困作用小
        5.1.5 经济资助途径来源渠道单一
    5.2 提升贫困生就业质量的资助方式调整对策
        5.2.1 建立科学的贫困生认定标准
        5.2.2 当前资助方式体系调整对策
    5.3 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质量其他对策
        5.3.1 依托校内优势,提升贫困生综合素质
        5.3.2 以就业为导向,引导贫困生择业观念
        5.3.3 强化就业指导,帮助贫困生创业创新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黑龙江省H市独生子女硕士毕业生择业的理性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相关理论依据
    第二节 理论框架
    第三节 研究假设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变量测量
        一、自变量“家庭影响”的测量
        二、中间变量“个人择业优势”的测量
        三、因变量“职业选择结果”的测量
    第二节 资料收集方法
        一、调查地点的选择
        二、调查样本的选取
        三、问卷设计与访谈提纲
    第三节 资料分析方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结果分析
    第一节 理性选择与家庭生活
        一、自身归属感的实现
        二、家庭资源的充分利用
        三、家庭养老问题的解决
        四、家庭影响理性择业的基本情况
        五、家庭影响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理性选择与文化观念
        一、本地就业
        二、异地就业
        三、文化观念影响就业的结果
    第三节 理性选择与职业前景
        一、激烈竞争影响下的理性行动
        二、充分利用资源的理性选择
        三、效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
        四、个人的自我实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独生子女硕士毕业生择业存在问题与对策
    第一节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家庭资源影响方面
        二、家庭养老影响方面
    第二节 对策分析
        一、家庭资源影响方面
        二、个人择业方面
    第三节 讨论与反思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问卷调查
    附录二:访谈大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家庭资本对硕士生就业意向的影响研究 ——以南京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定量研究法
        1.5.2 访谈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文献综述
    2.1 家庭资本
    2.2 就业意向
        2.2.1 国内外关于就业意向的研究
        2.2.2 影响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因素研究
    2.3 家庭资本与就业意向的相关研究
        2.3.1 家庭经济资本对于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影响研究
        2.3.2 家庭社会资本对于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影响研究
        2.3.3 家庭文化资本对于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影响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硕士生家庭资本与就业意向的描述性统计
    3.1 变量的操作化
        3.1.1 个人基本情况
        3.1.2 自变量一:家庭经济资本
        3.1.3 自变量二:家庭社会资本
        3.1.4 自变量三:家庭文化资本
        3.1.5 因变量:就业意向
    3.2 研究对象
    3.3 描述性统计分析
        3.3.1 个人基本情况的描述性统计
        3.3.2 家庭经济资本描述性统计
        3.3.3 家庭社会资本描述性统计
        3.3.4 家庭文化资本描述性统计
        3.3.5 就业意向描述性统计
第四章 家庭资本对就业意向影响的定量分析
    4.1 研究逻辑模型及假设
    4.2 就业意向赋值
    4.3 家庭经济资本对就业意向的影响
        4.3.1 家庭经济资本对就业认知的影响
        4.3.2 家庭经济资本对就业期望的影响
    4.4 家庭社会资本对就业意向的影响
        4.4.1 家庭社会资本对就业认知的影响
        4.4.2 家庭社会资本对就业期望的影响
    4.5 家庭文化资本对就业意向的影响
        4.5.1 家庭文化资本对就业认知的影响
        4.5.2 家庭文化资本对就业期望的影响
第五章 家庭资本对就业意向影响的定性研究
    5.1 定性分析思路
    5.2 访谈方法的注意事项
    5.3 家庭经济资本对硕士生就业意向的影响
        5.3.1 家庭经济资本对硕士生就业地区的影响
        5.3.2 家庭经济资本对硕士生职业选择的影响
        5.3.3 家庭经济资本对硕士生求职机会的影响
    5.4 家庭社会资本对硕士生就业意向的影响
        5.4.1 家庭社会资本对硕士生职业选择的影响
        5.4.2 家庭社会资本对硕士生就业压力认知的影响
        5.4.3 家庭社会资本对硕士生求职依赖认知的影响
    5.5 家庭文化资本对硕士生就业意向的影响
        5.5.1 家庭文化资本对硕士生择业自主权的影响
        5.5.2 家庭文化资本对硕士生职业和工作单位期望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与研究启示
    6.1 结论
        6.1.1 家庭经济资本对硕士生就业意向影响的相关结论
        6.1.2 家庭社会资本对硕士生就业意向影响的相关结论
        6.1.3 家庭文化资本对硕士生就业意向影响的相关结论
    6.2 讨论
        6.2.1 几个值得关注的研究发现
        6.2.2 研究贡献
    6.3 研究启示
        6.3.1 政府给予贫困家庭硕士生适当的求职补贴
        6.3.2 政府提高在西部地区工作的研究生就业待遇
        6.3.3 发挥高校主导作用,完善高校就业平台
        6.3.4 父母尊重硕士生择业自由,提供坚强的求职后盾
        6.3.5 硕士生提高就业自信,降低家庭资本不足对就业的影响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Y大学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生就业焦虑问题的质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
        1.关于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的研究
        2.关于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现状的研究
        3.关于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与就业焦虑形成原因的研究
        4.关于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的研究
        5.已有研究简评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意义
        1.学术意义
        2.实践意义
    (五)创新之处
        1.论文选题的创新
        2.研究方法的创新
    (六)概念界定
        1.就业焦虑
        2.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生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1.深度访谈法
        2.观察法
    (三)研究过程
        1.样本的选择
        2.资料的搜集
        3.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4.扎根理论的构建
二、理想与意向:趋同的择业期望
    (一)意向与初衷:“一劳永逸”的“求稳”目标
    (二)回顾与反思:何以如此
        1.社会过程
        (1)重要他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2)社会比较——“榜样”的力量
        (3)社会支持网络——就业视野与渠道
        (4)文化印象——职业认知
        2.自我过程
        (1)“学生”自我定位——长期的身份感知
        (2)自我体验——安全感与自我价值保守实现的需求
三、现实与困境——低自我评价下就业焦虑情绪的深入解读
    (一)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1.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非我所期”
        2.导师的学业与职业指导——“未如我愿”
        3.奖评机制与培养质量——“一刀切”与功利化导向
    (二)社会与就业环境
        1.用人单位——不愿“为他人做嫁衣”
        2.第一专业歧视——教育负面作用的另类表达
        3.专业需求度有限——就业空间狭窄
    (三)硕士生个体
        1.个人素质结构——心余力拙
        2.就业准备——仓促上阵
        3.专业认同——不以为然
        4.个性特征——心理素质与自我暗示
    (四)其它影响因素
        1.婚恋与家庭因素
        2.朋辈因素
        3.经济因素
        4.性别因素
四、研究结论及反思
    (一)扎根理论的构建
        1.社会资本作用论
        2.教育中介论
        3.主体生成论
    (二)研究反思
        1.对研究过程的反思
        2.对研究结果的反思
        3.对研究伦理的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焦虑量表整理
    附录 B: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9)视障生之就业质量与就业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上海S大学视障生的质性访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1.研究目的
        2.研究问题
    (三)相关概念界定
        1.视力障碍
        2.视障学生
        3.就业概念
        4.就业质量
二、文献回顾
    (一)社会排斥理论
    (二)关于就业质量的研究
    (三)关于视障学生的研究
    (四)关于就业质量指标体系
    (五)研究聚焦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场域
    (三)研究的思路框架
    (四)视障生就业质量质性研究思路
    (五)研究的实施过程
        1.研究对象选取
        2.研究资料收集
        3.研究资料分析
        4.研究论文撰写
    (六)研究的效度、信度、推广度
        1.效度
        2.信度
        3.推广度
四、视障生就业质量的现状调查
    (一)视障生求职难易现状分析
    (二)视障生就业稳定性现状分析
    (三)视障生薪资福利现状分析
    (四)视障生职业发展现状分析
    (五)视障生工作条件现状分析
五、视障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一)毕业生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
        1.就业综合能力
        2.就业择业心理
    (二)用人方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
        1.接纳与排斥并存,不同的用人单位态度
        2.需求与实际冲突,不同的用人单位需求
    (三)高校方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
        1.专业设置未合理规划
        2.教学形式未达到效果
        3.就业指导未完善体系
    (四)社会方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
        1.社会大众刻板印象影响
        2.视障生就业保障不完善
六、视障生就业质量提升对策
    (一)视障生应加强就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高校方应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
    (三)用人方应完善就业服务保障的体系
    (四)社会方应消除就业歧视并完善法规
    (五)社会工作介入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
        1.残疾人社会工作实务方法的运用
        2.社会工作介入提高视障生就业质量
七、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上海S大学视障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社会工作视角下D大学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支持研究现状
        1.2.2 社会工作增进就业支持现状的研究
        1.2.3 研究现状小结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航海类专业大学生
        1.3.2 就业支持
    1.4 研究方法
        1.4.1 问卷调查法
        1.4.2 访谈法
        1.4.3 文献研究法
    1.5 理论基础
        1.5.1 优势视角理论
        1.5.2 社会支持理论
        1.5.3 就业指导理论
2 社会工作视角下D大学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支持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 D大学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支持的核心目标
        2.1.1 提高就业率
        2.1.2 提高就业质量
        2.1.3 保证行业相关就业比例
    2.2 D大学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支持的主要内容
        2.2.1 就业指导支持
        2.2.2 就业渠道支持
        2.2.3 就业协助支持
        2.2.4 就业保障支持
    2.3 D大学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支持工作效果
        2.3.1 保证就业岗位供需比例
        2.3.2 促进毕业生行业内对口就业
        2.3.3 引导部分毕业生行业外就业
    2.4 D大学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支持的现存问题
        2.4.1 就业指导支持与学生需求不匹配
        2.4.2 就业渠道支持的行业内就业指向不明显
        2.4.3 就业协助支持跟进不及时
        2.4.4 就业保障支持应急预案建设薄弱
3 社会工作增进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支持的实务方案设计
    3.1 社会工作增进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支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3.1.1 必要性分析
        3.1.2 可行性分析
    3.2 社会工作增进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支持的服务对象分析
        3.2.1 “信息不足”型服务对象
        3.2.2 “规划缺失”型服务对象
        3.2.3 “认知偏差”型服务对象
    3.3 社会工作增进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支持的基本思路
        3.3.1 接案与问题预估
        3.3.2 确定接受服务意愿和服务计划
        3.3.3 介入与评估
        3.3.4 结案与跟进
    3.4 社会工作增进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支持的实务方案
        3.4.1 面向“信息不足”型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实务方案
        3.4.2 面向“规划缺失”型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实务方案
        3.4.3 面向“认知偏差”型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实务方案
4 社会工作增进D大学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支持的实务案例
    4.1 案例一:“信息不足”的航海类专业大学生A
        4.1.1 服务对象基本情况
        4.1.2 服务对象问题预估
        4.1.3 实务介入过程
        4.1.4 评估与结案
    4.2 案例二:“规划缺乏”的航海类专业大学生B
        4.2.1 案例基本情况
        4.2.2 服务对象问题预估
        4.2.3 实务介入过程
        4.2.4 评估与结案
    4.3 案例三:“认知偏差”的航海类专业大学生C
        4.3.1 案例基本情况
        4.3.2 服务对象问题预估
        4.3.3 实务介入过程
        4.3.4 评估与结案
        4.3.5 结案后的跟进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2019届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致谢

四、高校毕业生求职择业个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困惑与社会工作干预研究 ——以江西省H学院为例[D]. 颜培鑫.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2]疫情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缓解路径研究 ——沟通理论视角下的小组工作[D]. 曹黎.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2)
  • [3]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D]. 鄂义强.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优势视角下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的研究 ——以X大学为例[D]. 龙偲. 湘潭大学, 2020(02)
  • [5]贫困生资助方式对就业质量影响的研究 ——以江西省A高校为例[D]. 吁娟.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6]黑龙江省H市独生子女硕士毕业生择业的理性选择研究[D]. 王瑛琪.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7]家庭资本对硕士生就业意向的影响研究 ——以南京大学为例[D]. 曹岩. 南京大学, 2020(02)
  • [8]Y大学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生就业焦虑问题的质化研究[D]. 安萌. 渤海大学, 2020(12)
  • [9]视障生之就业质量与就业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上海S大学视障生的质性访谈[D]. 汪丽丽.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社会工作视角下D大学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支持研究[D]. 罗胤.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高校毕业生求职与职业选择案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