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XML的分布式异构地理数据集成与共享

基于XML的分布式异构地理数据集成与共享

一、基于XML的分布式异构地理数据集成与共享(论文文献综述)

朱倩[1](2020)在《面向多领域服务的GIS模型多层级共享及封装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现代地理学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数学方法与计算机动态模拟技术来量化和动态地建立一系列地理分析、规划、决策等GIS模型,并以计算机程序形式运行模型完成应用。为解决不同的地理学问题,国内外学者已研究了大量的GIS应用模型,并通过组件化共享实现模型复用,该共享方式中模型以函数形式组织,隐藏其实现细节,提供接口供外界执行模型统一调用。但对于不同模型而言,在设计与实现方面具有一定的异构性,导致GIS模型的复用性与共享性较差,所以探索一种有效的GIS模型封装方法以屏蔽模型的异构问题,是实现GIS模型共享的重要任务之一。研究人员已研发了一种基于GIS模型组件化共享设计思想的遥感专题应用系统定制平台,大量通用型GIS模型以组件的形式封装于平台中实现共享并得以快速应用。由于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基于该平台完成的,因此文中所述GIS模型未能是严格意义上广义范围的应用模型,而是特指基于.Net框架下定制开发的地理应用处理模型。总的来说,本文主要是完善了该平台的GIS模型共享与封装机制。首先,平台虽然已封装了Dotspatial开源类库的近百个通用GIS模型,但缺少特定专题应用的GIS模型,且共享效率不高,同时,其影像读取模型存在对百兆影像读取的卡顿问题,影像渲染模型对影像的渲染效果不佳;其次,平台现有GIS模型的封装方法欠佳,未能很好屏蔽模型在结构、开发语言方面的异构问题,文中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最后,平台的组件化共享形式过于单一,对于不同领域的GIS应用需求往往需要多个GIS模型组件配合完成,从而导致多个GIS模型组件往往要重复组装,因此本文提出了将GIS模型以专题应用系统形式组织并共享,扩展了共享层级,其中专题应用系统层级共享可理解为由多个GIS模型组件复合而成的针对特定地理专题的应用处理程序,该层级模型包含着一系列地理分析操作,此处的层级是特指GIS模型的某种组织形式,本文包括组件与专题应用系统两个层级。具体内容如下:(1)从多方面优化现有的组件层级的GIS模型共享。在共享效率方面,论文结合MEF技术与.Net的反射技术设计了GIS模型组件对象的延迟构造方法,使得只在模型组件功能被调用时创建对象,避免了在定制过程中组件对象的频繁创建,节省了内存空间,还提出了共享的动态管理机制,以调整模型组件搭建关系,并运用特性标记操作完成模型组件间的交互;在模型算法方面,提出了影像切分的读取方式解决平台中百兆影像读取卡顿问题,扩展了多种常用的渲染方式以优化渲染效果;在模型来源方面,除Dotspatial开源类库的通用GIS模型,本文还提取了专题应用类的GIS模型与辅助共享的布局类GIS模型,扩大了GIS模型共享范围。(2)添加了专题应用系统层级的GIS模型共享。该层级共享设计思想主要是以XML文档以及可运行程序文件形式描述专题应用系统层级GIS模型,并完成文件的在线共享。该共享层级的添加避免了对专题应用系统的重复开发,满足专题应用系统层级GIS模型复用与共享需求。(3)自主设计了GIS模型封装方法。方法主要包括针对异构模型的封装接口的设计,以完成模型的可视化封装与元数据封装;封装规则的制定,使得模型功能按照各自规则得以调用;封装流程则是基于对异构模型定性的预判,利用封装接口与规则完成GIS模型的完整封装,此处异构主要指GIS模型在编程语言、数据格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论文最后进行了实例展示,以验证本文GIS模型多层级共享与封装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上述的研究内容,一方面使得研究及开发人员能够更专注于GIS模型算法的设计与实现,使得各领域可以根据相应GIS应用需求快速地以多种形式获取GIS模型并实现应用以处理各类的GIS问题,因此对提升GIS模型在各领域的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中所设计的GIS模型封装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屏蔽了共享中存在的模型异构问题,支持了异构GIS模型在平台中的集成,便于快速的模型拓展,一定程度上扩展了GIS服务范围。

范续[2](2020)在《面向分布式集群的地质钻孔数据管理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地质钻孔数据,简称钻孔数据,是国家地质行业重要资源,具有数据量大,种类丰富,价值高等特点。针对我国钻孔数据管理利用上存在管理模式分散,方法效率低、共享利用困难等问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实验对比、算法改进等方法研究面向分布式集群的地质钻孔数据管理方法,提出钻孔数据组织与查询优化方法,构建钻孔数据服务平台,为实现数据高效便捷的管理与利用打下理论基础。面向分布式集群的钻孔数据管理方法包括分布式集群构建方法、钻孔数据组织方法与钻孔数据查询优化方法。首先,结合钻孔数据管理业务流程与国内外文献研究成果,构建基于Citus DB的分布式集群架构。通过节点划分、数据分片,实现数据分开部署、集中管理、全面共享,同时采用Raft算法管理复制日志,实现多节点间数据同步,保证数据一致性。其次,针对钻孔空间数据,提出基于改进Geo Hash索引的点周边判定算法与基于网格边的均匀网格算法。通过计算包络矩形筛选待判点,提高点周边判定效率;通过保存交点坐标集的方式提高点在多边形内判定效率。针对钻孔柱状图,实验对比影像金字塔的重采样算法,设计多线程切片算法,解决高分辨率钻孔状图存储、加载效率问题。针对钻孔属性数据,设计文件与数据库存储模式,以XML结构化文本实现数据轻量化描述,提高数据网络传输与发布效率。随后,为解决钻孔数据查询效率低问题,针对局部查询提出基于改进遗传算法查询优化算法。通过Fisher-Yates置乱算法提升初始种群质量,倾斜选择算子概率密度保留优质父代,实验对比选择最优交叉算子方式搜索最优连接路径,提高查询效率。针对分布式查询提出基于半连接的改进SDD-1算法。根据半连接和关系代数等价原理,通过增加本地投影与并行执行的方式,提升半连接收益,尽量降低网络传输代价,提高查询效率。最后,将研究成果应用到钻孔数据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开发中,实现百万级钻孔数据的高效管理与共享。

韩海涛[3](2020)在《基于ETL的遥感数据集成工具集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航天、成像、通讯等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遥感数据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质量都得到全面提升,这吸引了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来自不同背景的研究者和数据使用者。为了使遥感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各个学科领域,对遥感和空间数据共享与集成的相关技术的研究已成为遥感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以实现一个多源遥感数据共享与集成工具为研究目的,首先在深入研究了数据共享和集成实现技术的基础上,总结和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并提出了基于ETL技术的共享与集成工具设计思路。其次,根据共享平台的基本功能,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不同用户群体的数据访问、业务定义、数据处理以及系统管理等方面功能和性能上的需求要点和设计目标。最后,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结合共享平台的基础架构,将系统划分了四大模块并完成了各模块的实现。通用访问模块提供统一的数据访问接口实现了数据的集成访问。工作流管理模块用来定义和控制工作流,实现业务流程的定义。具有高扩展性的数据工程工具集依托业务流程具体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处理操作。元数据库为系统管理和数据的检索提供了数据支持。最终实现了一个基于ETL技术面向云计算平台的用于遥感数据共享与集成工具集中间件。图[39]表[12]参[54]

张连翀[4](2019)在《跨管理域遥感数据服务中的代理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遥感数据具有丰富的空间、时间与属性信息,为深入认识地球系统动态过程,研究和解决全球变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客观、及时有效的信息保障。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已进入一个能全天时、全天候、高分辨率提供遥感数据的新阶段,在气象、海洋、资源、测绘、环境与减灾等领域建立起面向行业应用需求的遥感数据管理和服务体系。遥感数据分散存储于各行业卫星数据中心已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在各卫星数据中心业务系统即管理域内,遥感数据服务优先满足行业用户需求。遥感数据描述标准与自身学科的话语体系高度相关,逐渐暴露出数据割据、技术壁垒和标准缺失等“信息孤岛”特征,直接开展跨管理域遥感数据服务的格局尚未形成;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由生态、农业、水利等领域共同驱动的跨管理域遥感数据服务需求日益增加,不仅要满足对存档遥感数据资源的统一查询、按需获取和全局编目,更要具备对未来遥感数据资源获取进行统筹规划和动态配置的能力。突破单一数据中心的“信息孤岛”,多卫星数据中心协同服务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本论文通过开展跨管理域遥感数据服务中的代理技术研究,在保持现有卫星数据中心管理域自治性的前提下实现多中心海量遥感数据资源虚拟汇聚和协同服务。主要内容包括:(1)综合分析现有空间元数据标准,设计包括元数据存储规范、元数据入库与更新、数据备份在内的中心数据库系统,通过时间戳策略完成全局遥感元数据信息的实时查询和增量更新;(2)重点解决跨管理域遥感数据服务中的一致化代理技术,屏蔽各卫星数据中心管理域在组织形式、处理流程和访问控制上的差异性,提出一套跨管理域查询服务代理、获取服务代理、编目服务代理和组网观测服务代理的Web Service标准接口规范;(3)有效构建国内8个卫星数据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武汉大学卫星数据中心和北京一号卫星数据中心)的分布式数据节点,形成具备40颗卫星、80种传感器和PB级遥感数据资源的跨管理域遥感数据服务能力。开展上述研究的意义在于,以行业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模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跨行业、多学科、集约化遥感数据服务场景。面对遥感数据分散存储于各行业卫星数据中心的发展趋势,代理技术在保持现有卫星数据中心管理域自治性的前提下,为解决多中心海量遥感数据资源的一致化查询、获取、编目和组网观测服务提供了可行性方案;通过研发和部署分布式数据节点,有效构建多中心遥感数据资源虚拟汇聚和协同服务环境,具备了基于PB级分布式数据资源的跨管理域遥感数据服务能力,为科技部“国家综合地球观测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和863计划“星机地综合定量遥感系统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提供了规模化、标准化和可持续更新的信息和技术支撑。

陈远杰[5](2018)在《基于覆盖模型的遥感时序数据互操作计算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3S技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网、“互联网+”天基信息服务、对地观测脑等概念的进一步拓展应用,对多源时空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和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海量多源异构遥感时序数据挖掘为需求,开展基于覆盖模型的遥感时序数据互操作计算应用研究,以期为区域时空大数据互操作挖掘研究及应用提供新思路。遥感时序数据的海量多源异构特征是阻碍遥感时序信息互操作共享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以Web覆盖服务规范(Web Coverage Service,WCS)的核心数据模型覆盖模型为基础模型,提出相应的遥感时序数据互操作计算方法,实现基于覆盖模型的遥感时序数据互操作计算应用。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 Web 覆盖处理服务(Web Coverage Processing Service,WCPS)和R语言协同计算方法。在深入研究WCPS语法规则及其实现方法基础上,利用WCPS对覆盖数据进行互操作计算,并利用运行于Web的R语言对WCPS计算结果进一步计算,从而挖掘出覆盖数据深层次信息。(2)实现了遥感时序数据与覆盖数据的映射及存储。在深入研究覆盖模型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遥感时序数据与覆盖模型的关系,并研究了遥感时序数据与覆盖数据的映射方法。针对遥感时序数据互操作计算的解析需要,构建遥感影像元数据集,并利用覆盖模型元数据模块的可扩展性,构建集成该元数据集的覆盖模型。基于该模型,实现遥感时序数据与覆盖数据的映射。针对映射后覆盖数据存储问题,分析XML数据和遥感时序数据的存储方法,并设计相应的存储方案实现存储,为遥感时序数据互操作计算应用做铺垫。(3)构建了 WCPS和R语言协同计算互操作系统。针对WCPS和R语言协同计算的需求,构建相应的协同计算互操作系统。该系统的WCPS计算和R语言计算分别由覆盖数据处理引擎Rasdaman和Web环境下R平台Shiny实现。将该系统部署在4台Web服务器上,以进行遥感时序数据互操作计算实验。(4)以郑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以徐涵秋提出的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计算为案例,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利用部署在不同Web服务器的WCPS和R语言协同计算互操作系统实现RSEI互操作计算,并对结果进行生态学意义上的分析。案例表明,WCPS和R语言协同计算的方式,支持多源遥感时序数据中隐含的时空动态信息的挖掘,是一种有效的遥感时序数据互操作挖掘手段。

王林童[6](2018)在《面向配用电应用的大数据集成、存储及处理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智能配电网的不断发展以及智能化电力设备的广泛应用,配用电数据开始急剧增长。一方面,这些数据不仅来源于生产管理系统、负荷控制与管理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营销业务管理系统等配电网内部系统,也包括了地理信息、社会经济、气象环境等外部相关系统数据,数据总体呈现出体量大、类型多、增长快的大数据特征。另一方面,随着负荷预测、配电网网架优化、错峰调度、节电分析等配用电相关应用向智能化、精益化方向发展,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配用电相关应用的精度、广度及深度成为电力行业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对配用电大数据的多源集成、存储优化、关联查询及并行处理等问题进行研究,不仅能够实现配用电数据快速获取和共享,而且能够提高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的效率,为基于配用电大数据的相关应用提供更高效的技术支持。面对来源广、类型多、异构化的配用电大数据,本文根据各数据系统的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数据交互通信方式,实现配用电多源数据的跨平台迁移。针对配用电大数据多源集成过程中的异构化问题,通过生成标准化元数据并构建相应数据字典的方法,实现数据的规范化集成。在数据集成的基础上,针对配用电大数据高效存储和快速查询两方面核心问题,本文根据配用电相关应用对于多源数据关联分析的需求,基于Hadoop研究大数据存储优化方法,提出计及配用电数据关联性的哈希分桶存储算法,以实现相关联数据的集中存储,从而提升后期数据查询及处理的效率。在数据存储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基于MapReduce的多源配用电大数据并行关联查询。通过在Hadoop集群上进行测试说明对经过哈希分桶存储优化后的多源数据进行并行关联查询的高效性。大数据环境下的配用电数据格式转换、异常数据辨识、数据清洗等处理环节大多需要复杂的迭代计算,而后期应用对于数据处理的效率有较高的要求。针对具有半结构化及非结构化特点的配电网拓扑数据难以被直接应用的问题,本文利用Spark的并行化内存计算等技术实现大规模配电网拓扑数据的高效解析。考虑到海量负荷数据中存在的数据缺失、波动幅度过大等异常情况将影响后期负荷时空分布预测、网架优化等应用的准确性,提出基于Spark技术的并行化FCM算法,并应用于负荷异常数据辨识及修正。通过在Spark实验环境中测试说明本文方法能够高效准确地辨识及修正负荷异常数据。以负荷时空分布预测应用为例,利用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对应用所需数据进行多源集成、存储优化、关联查询及并行处理,以说明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郝世博[7](2015)在《数字资源互操作及服务融合中的信任管理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当前时期,全面推进我国信息化和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机构作为当今社会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有力推动了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众多学者开始在以图博档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探索数字资源整合及服务融合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伴随互联网环境的形成与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大量馆藏资源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超越时空的服务。如何为用户提供深层次、一体化的信息资源服务,形成知识资源的无缝集成与协同共享环境,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图情领域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当前基于开放网络的新兴分布式计算模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并开始应用于图博档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高度自治的参与主体、复杂灵活的交互协作和多变异构的网络环境已经成为当前数字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融合过程中呈现出的典型特征。基于上述网络环境,实现充分的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和安全的交互协作面临若干新的问题。信任管理机制作为当前能够有效解决分布式、开放网络环境中安全问题的核心支撑技术之一,有助于在没有足够先验知识的参与实体之间进行有效、健康协作关系的构建与维护。针对信任管理领域的相关问题,国内与国外研究人员都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工作,多种专用或通用信任管理模型被先后提出。然而,当前已经存在的信任管理机制或模型在应对不断涌现的新需求、新环境和新应用时,还是在信任表征、信任获取、反馈信任聚合以及信任度评估等方面表现出种种不足。本文拟从数字资源互操作和数字化服务融合用户交互的双重视角出发,为满足分布式开放环境中数字资源互操作和服务融合的安全及信任需要,在深入分析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数字资源互操作信任管理机制、数字化服务融合信任协商机制等相关研究,为图博档数字资源互操作与服务融合提供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的网络环境。本文首先对选题意义及研究背景进行简要介绍,探析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详细阐述本研究工作中涉及的相关核心概念和基础理论,为本研究的顺利进行寻找理论依据。然后对当前信任管理和自动信任协商存在的系统架构与典型模型进行论述,深入分析现阶段信任管理机制存在的多种应用模式;针对数字资源互操作及服务融合这一研究主题,分析国内外典型的应用实践,论述数字资源互操作存在的典型应用系统,从可行性、广度和深度等方面探析数字化服务融合模式;针对当前开放、动态网络环境下数字资源互操作、数字化服务融合用户交互过程中存在的信任问题和安全需求,分别构建数字资源互操作的信任管理模型和数字化服务融合的自动信任协商模型;在数字资源互操作信任管理模型的研究中详细设计各个功能模块,并给出其中动态信任评估模型的设计原则,针对反馈信任聚合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新型反馈信任聚合机制的研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该机制的有效性;在数字化服务融合自动信任协商模型的研究中详细设计各个功能模块,具体论述自适应自动信任协商流程及其实例、访问控制策略描述方式、一致性校验算法、改进的策略语言逻辑结构等。最后系统归纳本文相关的研究工作,总结研究结论和研究贡献,指出本文研究工作的局限并探讨后续还需努力的研究方向。

郑春梅[8](2014)在《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实践。城市管网是城市的“生命线”,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城市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已经进入网络化阶段,信息资源正从单纯的自供自给的封闭模式,发展成为多种数据、资源融合的模式。如何利用已建立的城市管网GIS系统,建立基于各种管线可扩展的分布式共享服务体系,为用户提供一致的、透明的共享与服务,提高城市职能部门的综合决策和管理能力,实现人类与城市系统的和谐共生已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城市管网所涉及的单位众多、信息种类和数据格式多样化,每个部门建立的GIS系统采用的信息模型与处理技术不同,导致城市管网应用服务系统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对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体系关键技术的研究是实现本课题的重要前提,在强有力的技术体系的支撑下,有利于打破部门壁垒、消除信息孤岛,并结合统一、标准的共享服务框架,使城市管网空间信息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为构建智慧城市的服务体系奠定基石。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为城市管网空间信息的集成、共享以及应用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本研究取得的成果主要有:1.从空间信息共享体系结构的演变过程着手分析了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的必然性,构建了基于SOA、开放的、较完整的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服务框架。2.引入城市管网本体思想,建立基于本体的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模型,以屏蔽城市管网数据的差异性。3.通过对城市管网空间数据管理现状的深入分析说明了城市管网空间数据集成的必要性,提出多源异构城市管网空间信息的集成方法:分别通过元数据、空间数据库服务器的集成模式,实现对多源异构城市管网信息的一体化描述、组织和管理。4.基于服务资源的动态聚合和已有城市管网资源集成的需求,提出城市管网空间信息资源的动态聚合模型,以服务的形式提供分布式城市管网空间信息的智能化定制、检索和获取,为服务发现和GIS资源的集成提供虚拟化的支持。5.构建了面向服务的城市管网空间信息服务工作流模型,该模型实现了GIS与工作流技术的有机集成,设计了基于GIS网络模型的工作流技术体系框架,为面向业务流程的多层城市管网空间信息服务工作流系统的集成提供了总体框架和顶层指导。6.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设计实现了一个基于SOA的城市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的原型系统,验证了本文研究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今后将以基于云的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的构建及空间信息表现模型作为本课题的后续研究。

宋爱红[9](2013)在《基于复合金字塔模型的分布式多时相地理信息服务聚合》文中提出本论文综合分析和应用地理信息服务的理论和概念基础,针对天地图建设中地理信息服务具有天然的分布式、多源、多尺度、多时相、异构等特点,面向地理信息服务聚合、分建共享的服务模式、高性能、高并发等实际应用需求,基于0GC服务标准,提出基于复合金字塔模型的分布式多时相地理信息服务聚合方法,为超大规模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的建设和实施提供技术支撑。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提出了复合金字塔模型。该模型采用XML格式统一描述,通过嵌套若干金字塔模型的基本元信息的形式实现描述复合金字塔结构,并通过复合金字塔结构容纳不同的金字塔方案,使得一种金字塔结构可以适应多比例尺多源瓦片数据集的生成。(2)提出分布式多时相地理信息服务聚合的方法。对于多个分布式的网络地图瓦片服务,将所有能够被聚合的服务逻辑上组织成一种聚合的网络地图瓦片服务(AWMTS),使得客户端程序可以通过访问AWMTS快速找到和访问请求的服务,有利于实现一站式服务。通过设计多时相瓦片数据集,统一了瓦片数据集模型,有利于用户浏览任意时间、任意范围的瓦片数据集,并可以将多时相的瓦片数据集叠加显示,以便于比较分析不同时相的瓦片数据集的变化情况。(3)上述复合金字塔模型和服务聚合方法在大型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中得到了具体实现。(4)采用上述关键技术,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的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建设中开展了应用试验,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文的工作体现了以下创新点:(1)在瓦片金字塔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复合金字塔模型,设计了基于该模型的组件接口以及瓦片地图服务。复合金字塔模型能够针对多比例尺多源地理数据在制作瓦片数据集时使用统一的金字塔模型描述,解决了传统的针对不同的比例尺数据最佳地应采用不同的金字塔模型所导致的在大规模数据情况下不同单位或系统无法使用一致的金字塔模型描述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在地理数据更新(包括增加新类型的数据)时不需要设计额外的金字塔模型,只需要在统一的复合金字塔模型中更新对应的参数即可。(2)提出了分布式多时相地理信息服务聚合的方法,并在GeoGlobe软件中实现了原型系统。该方法采用服务代理模型,用户访问不同的地理信息服务时,首先访问服务代理,然后由服务代理根据用户需求查找到最佳的服务返回给用户调用。服务聚合支持多时相数据服务的聚合,与传统的以时间为节点,采用不同历史阶段的多个数据集来描述多时相数据的方法不同,本文提出用一个数据集描述多时相数据的方法,不同历史阶段的数据只是该数据集中内嵌的一个子集。当有数据更新时,只是在该数据集中相应地增加一个子集,较好地解决了数据更新时,数据服务变化频繁的问题,提升了地理信息服务更新的效率。本文的研究成果为超大规模多级分层地理信息服务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技术途径。

耿玉水[10](2013)在《面向集团企业的数据集成模型构建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中,集团型企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型企业往往组织结构形态复杂、具有多级下属分支机构、人员众多而且隶属关系复杂、业务分布在多个行业、经营地域分布广、管理模式多样、需要全方位的协同工作等特点。集团企业的大量信息散落在不同的子公司、不同部门、人员等处,信息的来源复杂,信息量非常大,整合性很差,为企业的生产管理的决策带来具大的挑战。随着云计算的落地生根和技术的发展成熟,企业管理型应用向云计算环境下移植和部署的大背景下,集团企业迫切需要通过多数据源以及多数据中心的协作,实现将现有不同信息系统中分布且异构的数据集成起来。数据集成能够简化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工作成本,实现企业从数据中获取商业利益的目的。所以数据集成已成为企业的一项战略性工作,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通过数据集成可以使集团成员企业共享分布式数据,使新业务的开拓,集团领导的监管,风险的防范成为可能。本文提出了云计算下基于本体的异构数据集成模型,该模型基于本体理论,按照云环境特点构建,支持各种传统存储和云存储的数据集成,满足企业用户对高并发访问以及对海量数据高效存储的需求,同时还要满足集团企业对存储数据高扩展性和高可用性以及对数据事务一致性的需求。完成集团企业信息化应用在云上的部署和迁移,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和提升。本文工作和主要贡献包括以下几点:(1)从云计算和云存储的理论和模型出发,面向大规模的数据密集应用,提供面向用户透明的异构数据集成和访问接口服务;(2)通过将云计算环境下异构数据集成所需要的各种基本服务分层的组织起来,为用户将现有异构数据应用向云计算环境的迁移与集成提供一种更高级的抽象服务,并可以将用户的异构数据应用无缝的映射为云计算环境下统一的数据服务和行为;(3)根据用户需要,提供云计算环境下各种业务应用数据的集中管理和统一处理,实现异构数据统一的检索与处理,以及业务应用所需的异构数据之间的实质性关联与映射;(4)本文提出的模型能够实现对云计算环境中各种关系型以及非关系型异构数据的智能集成,满足用户高并发、高负载、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复杂多表关联查询请求。因此,集团企业通过数据集成能够获取业务所需的及时且准确的信息,帮助企业进行预先控制和集成管理。集团企业实现了高度的数据集成,才能够真正对成员企业和个人进行有效监控,保证业务执行的及时和准确,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促进人力资源的统一调配,充分发挥企业海量数据的商业价值。

二、基于XML的分布式异构地理数据集成与共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XML的分布式异构地理数据集成与共享(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多领域服务的GIS模型多层级共享及封装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GIS模型共享
        1.2.2 GIS模型封装
        1.2.3 GIS模型组件化共享平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标
    1.5 论文结构
2 GIS模型组件层级共享优化及专题应用系统层级共享
    2.1 基于Dotspatial的 GIS模型模块化组织
        2.1.1 Dotspatial概述
        2.1.2 GIS模型模块化组织
    2.2 组件共享的优化
        2.2.1 基于MEF与.Net反射机制的的组件延迟构造方法
        2.2.2 组件共享的动态管理机制
        2.2.3 影像GIS模型算法优化
        2.2.4 组件共享的GIS模型扩展
    2.3 专题应用系统层级的GIS模型共享
        2.3.1 基于XML的专题应用系统层级GIS模型设计
        2.3.2 GIS模型可运行程序打包方案
        2.3.3 基于文件共享的专题应用GIS模型共享
    2.4 本章小结
3 多源GIS模型封装方法设计与实现
    3.1 GIS模型封装接口设计
    3.2 GIS模型封装规则制定
        3.2.1 面板类GIS模型封装规则
        3.2.2 导航类GIS模型封装规则
        3.2.3 布局类模型封装规则
    3.3 封装总体流程与实现
        3.3.1 封装总体流程
        3.3.2 面板类GIS模型模板化封装
        3.3.3 导航类GIS模型的模板化封装
        3.3.4 布局类GIS模型封装集成
    3.4 本章小结
4 GIS模型多层级共享及封装应用实例
    4.1 GIS模型多层级共享实例
        4.1.1 基于组件共享的地表粗分类专题应用系统定制
        4.1.2 GIS模型组件共享优化有效性测试
        4.1.3 基于XML的地表粗分类应用系统共享
        4.1.4 基于可运行程序的地表粗分类系统层级共享
    4.2 GIS模型封装实例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与结论
    5.2 研究特色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2)面向分布式集群的地质钻孔数据管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分布式集群架构
        1.2.2 数据组织方法
        1.2.3 查询优化方法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组织结构
2 钻孔数据分布式集群构建方法
    2.1 钻孔数据分布式集群
    2.2 Raft数据同步算法
    2.3 本章小结
3 钻孔数据组织方法
    3.1 钻孔空间数据索引
        3.1.1 Geo Hash索引判定优化
        3.1.2 点周边查询实验对比
        3.1.3 网格边索引判定优化
        3.1.4 多边形查询实验对比
    3.2 钻孔柱状图管理方法
        3.2.1 钻孔柱状图存储方式
        3.2.3 钻孔柱状图影像金字塔构建
        3.2.4 构建算法综合评估
        3.2.5 多线程切片算法
        3.2.6 多线程切片实验对比
    3.3 钻孔属性数据组织
        3.3.1 属性数据存储方式
        3.3.2 轻量化数据结构
    3.4 本章小结
4 钻孔数据查询优化算法
    4.1 改进遗传算法的局部查询优化
        4.1.1 种群初始化
        4.1.2 适应度计算
        4.1.3 选择算子倾斜
        4.1.4 交叉算子效率评估
        4.1.5 改进遗传算法实验对比
    4.2 分布式查询优化
        4.2.1 基于关系代数等价的查询分解优化
        4.2.2 基于半连接操作的全局优化原理
        4.2.3 改进SDD-1算法
        4.2.4 改进SDD-1算法实验对比
    4.3 本章小结
5 钻孔数据服务平台设计与实现
    5.1 平台架构
        5.1.1 运行环境
        5.1.2 功能模块
    5.2 主要接口设计
        5.2.1 Web GIS地图接口
        5.2.2 Map View柱状图可视化接口
        5.2.3 Geosite Center钻孔数据接口
    5.3 应用实例
        5.3.1 Drilldata工具
        5.3.2 钻孔数据服务平台实例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3)基于ETL的遥感数据集成工具集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概况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数据共享与集成技术
    2.1 数据共享技术
    2.2 多源异构数据集成
        2.2.1 多源异构数据集成的概念和目标
        2.2.2 联邦数据库系统
        2.2.3 应用插件
        2.2.4 数据访问中间件
        2.2.5 数据仓库
    2.3 ETL技术
        2.3.1 ETL技术概念
        2.3.2 数据抽取
        2.3.3 数据转换和清洗
        2.3.4 数据加载
        2.3.5 工作流管理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需求分析
    3.1 平台基础
    3.2 功能性需求
        3.2.1 流程管理功能
        3.2.2 运行监控功能需求
        3.2.3 数据管理功能需求
    3.3 非功能性需求
        3.3.1 集成性需求
        3.3.2 扩展性需求
        3.3.3 安全性需求
    3.4 系统角色与用户角色
        3.4.1 系统角色
        3.4.2 用户角色
    3.5 本章小结
4 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4.2 通用数据访问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2.1 数据源分类
        4.2.2 类图与实现结构
    4.3 工作流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3.1 工作流模型
        4.3.2 模型解析器
        4.3.3 流程引擎
        4.3.4 扩展接口
    4.4 数据工程工具集的设计与实现
        4.4.1 全生命周期数据工具
        4.4.2 工具集管理工具
    4.5 元数据库的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筒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跨管理域遥感数据服务中的代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问题分析及主要贡献
        1.2.1 问题分析
        1.2.2 主要贡献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章节安排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跨管理域遥感数据集成模式
        2.1.1 数据仓库集成模式
        2.1.2 联邦数据库集成模式
        2.1.3 中间件集成模式
    2.2 跨管理域遥感数据发现方式
        2.2.1 基于网格的发现方式
        2.2.2 基于OGC标准的发现方式
        2.2.3 基于Open Search协议的发现方式
        2.2.4 基于GEO DAB组件的发现方式
    2.3 跨管理域遥感数据服务策略
        2.3.1 基于用户角色的服务策略
        2.3.2 基于产品级别的服务策略
        2.3.3 基于访问规则的服务策略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跨管理域遥感数据服务的总体框架
    3.1 跨管理域遥感数据服务的体系结构
    3.2 跨管理域遥感数据服务的元数据标准
    3.3 跨管理域遥感数据服务的代理技术规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跨管理域遥感数据服务的中心数据库设计
    4.1 中心元数据库设计
        4.1.1 元数据存储规范
        4.1.2 元数据入库与更新
        4.1.3 元数据备份
    4.2 样本数据库设计
        4.2.1 样本数据库存储规范
        4.2.2 元数据入库和数据备份
    4.3 中心数据节点设计
        4.3.1 中心数据节点汇总查询服务
        4.3.2 中心数据节点汇总编目服务
        4.3.3 样本数据查询服务
        4.3.4 样本数据获取服务
        4.3.5 样本数据编目服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跨管理域遥感数据服务的一致化代理设计
    5.1 面向存档数据资源的服务代理
        5.1.1 数据查询服务代理
        5.1.2 数据获取服务代理
        5.1.3 数据编目服务代理
    5.2 面向未来数据资源的服务代理
    5.3 卫星中心数据节点部署方案
        5.3.1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部署方案
        5.3.2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部署方案
        5.3.3 中国科学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部署方案
        5.3.4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部署方案
        5.3.5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部署方案
        5.3.6 武汉大学卫星中心部署方案
        5.3.7 卫星测绘应用中心部署方案
        5.3.8 北京一号卫星数据中心部署方案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跨管理域遥感数据服务的实验验证
    6.1 一致化代理模块设计
        6.1.1 数据查询服务代理模块
        6.1.2 数据获取服务代理模块
        6.1.3 数据编目服务代理模块
        6.1.4 组网观测服务代理模块
    6.2 业务系统交互模块设计
        6.2.1 无数据服务交互模式
        6.2.2 有数据服务交换模式
    6.3 实验验证
        6.3.1 硬件环境
        6.3.2 软件环境
        6.3.3 网络环境及部署结构
        6.3.4 遥感数据资源汇聚清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创新点
    7.2 局限性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基于覆盖模型的遥感时序数据互操作计算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GIS互操作研究现状
        1.2.2 基于覆盖模型的互操作研究现状
        1.2.3 R语言在GIS领域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WCPS和R语言协同计算方法
    2.1 基于覆盖模型的互操作方法
        2.1.1 WCS及WCPS概述
        2.1.2 WCPS语法规则
        2.1.3 WCPS实现方法
    2.2 WCPS和R语言协同计算方法
        2.2.1 R语言概述
        2.2.2 WCPS与R语言协同计算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遥感时序数据与覆盖数据的映射及存储
    3.1 覆盖模型的相关理论
        3.1.1 覆盖模型的抽象概念
        3.1.2 覆盖模型的分类
        3.1.3 覆盖模型编码模式
        3.1.4 覆盖模型时空信息表达方法
    3.2 遥感时序数据与覆盖模型的关系
    3.3 遥感时序数据与覆盖数据的映射
    3.4 遥感影像元数据集的构建
    3.5 集成遥感影像元数据集的覆盖模型实现
    3.6 映射后的覆盖数据存储
        3.6.1 遥感时序数据存储
        3.6.2 XML数据存储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WCPS和R语言协同计算互操作系统构建
    4.1 WCPS和R语言实现平台概述
        4.1.1 WCPS实现平台
        4.1.2 Web环境下R平台
    4.2 WCPS和R语言协同计算互操作系统实现
        4.2.1 系统开发语言与开发环境
        4.2.2 系统架构设计
        4.2.3 系统主要模块及实现
    4.3 系统部署环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遥感时序数据互操作计算应用案例-以郑州主城区RSEI计算为例
    5.1 RSEI研究背景
    5.2 研究区概况及覆盖数据准备
        5.2.1 覆盖数据准备
        5.2.2 研究区概况
    5.3 RSEI互操作计算
        5.3.1 RSEI互操作计算方案
        5.3.2 各分指标及RSEI计算方法
    5.4 结果分析
        5.4.1 RSEI计算结果可靠性分析
        5.4.2 时空变化分析
        5.4.3 回归预测分析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工作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面向配用电应用的大数据集成、存储及处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配用电数据集成研究现状
        1.2.2 配用电数据存储研究现状
        1.2.3 配用电数据处理研究现状
        1.2.4 Hadoop及 Spark技术简述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配用电大数据多源集成方法
    2.1 配用电大数据多源集成问题
    2.2 数据迁移方法
    2.3 数据多源集成方法
        2.3.1 标准化元数据生成
        2.3.2 数据规范化集成
        2.3.3 配用电数据关联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Hadoop的配用电大数据存储优化及并行查询方法
    3.1 配用电大数据存储及查询需求
    3.2 基于HDFS的配用电大数据存储优化方法
        3.2.1 基于HDFS的数据存储分布策略
        3.2.2 基于哈希分桶算法的数据存储优化
    3.3 基于MapReduce的配用电大数据并行关联查询
        3.3.1 关联查询数据描述
        3.3.2 多源数据并行关联查询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park技术的配用电大数据处理方法
    4.1 基于Spark技术的配电网拓扑数据解析方法
        4.1.1 CIM/SVG格式的半结构化及非结构化配电网拓扑数据
        4.1.2 配电网设备地理坐标与拓扑信息提取
        4.1.3 配电网拓扑的结构化数据构建
        4.1.4 基于Spark技术的配电网拓扑数据解析
    4.2 基于Spark技术和FCM算法的负荷异常数据辨识及修正方法
        4.2.1 基于Spark技术的并行化FCM算法
        4.2.2 基于并行化FCM算法的负荷基准曲线提取
        4.2.3 基于负荷基准曲线的异常数据辨识及修正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配用电大数据应用实例
    5.1 用于负荷时空分布预测的数据多源集成实验
    5.2 基于Hadoop的数据存储优化及并行查询实验
        5.2.1 Hadoop集群性能基准测试
        5.2.2 数据存储优化及关联查询实验
    5.3 基于Spark技术的负荷异常数据辨识及修正处理实验
        5.3.1 Spark实验环境
        5.3.2 基于并行化FCM算法的负荷异常数据辨识及修正处理实验
    5.4 负荷时空分布预测的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7)数字资源互操作及服务融合中的信任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数字资源建设、共享与整合
        1.2.2 国内外LAM研究
        1.2.3 信任管理研究
        1.2.4 总结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框架结构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阐述
        2.1.1 互操作
        2.1.2 服务融合
        2.1.3 信任的定义
        2.1.4 信任的属性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论
        2.2.2 协同论
        2.2.3 知识组织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任管理机制及应用模式分析
    3.1 信任管理
        3.1.1 定义
        3.1.2 信任管理模型
        3.1.3 凭证信任管理系统
        3.1.4 行为信任管理模型
    3.2 自动信任协商
        3.2.1 定义
        3.2.2 自动信任协商基本概念
        3.2.3 现有自动信任协商系统
    3.3 信任管理机制应用模式分析
        3.3.1 P2P网络信任管理
        3.3.2 普适计算信任管理
        3.3.3 网格计算信任管理
        3.3.4 Ad hoc网络信任管理
        3.3.5 电子商务信任管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字资源互操作及服务融合模式分析
    4.1 国内外应用实践分析
        4.1.1 Europeana
        4.1.2 世界数字图书馆
        4.1.3 美国IMLS支持项目实践
        4.1.4 CALIS
    4.2 数字资源互操作模式探析
        4.2.1 数字资源整合原则与方法
        4.2.2 Metalib with SFX系统
        4.2.3 MAP系统
        4.2.4 TPI系统及USP平台
        4.2.5 数字资源互操作典型系统总结
    4.3 数字化服务融合模式探析
        4.3.1 数字化服务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4.3.2 数字化服务融合的广度分析
        4.3.3 数字化服务融合的深度分析
    4.4 跨域环境下安全互操作的实践分析
        4.4.1 安全检测实施维度下的互操作
        4.4.2 协作架构维度下的互操作
        4.4.3 建模辅助维度下的互操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数字资源互操作中的信任管理研究
    5.1 OAI-PMH协议
    5.2 数字化协作模式构建
    5.3 数字化协作模式面临的问题
    5.4 数字资源互操作信任管理模型构建
        5.4.1 动态信任管理的内涵
        5.4.2 LAM信任管理模型构建
        5.4.3 动态信任评估模型的设计原则
    5.5 动态信任评估算法设计
        5.5.1 传统反馈信任聚合机制研究
        5.5.2 新型反馈信任聚合机制研究
        5.5.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数字化服务融合的信任协商研究
    6.1 信任协商策略需求
    6.2 LAM-AATN模型构建
    6.3 LAM-AATN信任协商流程
    6.4 LAM-AATN信任协商实例研究
    6.5 LAM-AATN一致性校验研究
        6.5.1 访问控制策略描述研究
        6.5.2 一致性校验算法研究
    6.6 LAM-AATN策略语言研究
        6.6.1 策略语言功能需求
        6.6.2 LAM-AATN-Jess策略语言
        6.6.3 LAM-AATN-Jess语法结构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贡献
        7.1.1 研究结论
        7.1.2 研究贡献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城市管网概述
        1.2.1 城市管网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2.2 城市管网的特征
        1.2.3 城市管网信息化发展概述
        1.2.4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技术基础
    1.3 空间信息共享技术研究现状
        1.3.1 国外空间信息共享技术研究现状
        1.3.2 我国空间信息共享技术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组织结构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框架
    2.1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相关技术
        2.1.1 数据格式转换
        2.1.2 分布式对象技术
        2.1.3 网络服务(Web Service)技术
        2.1.4 云服务技术
    2.2 空间信息共享体系架构演变
        2.2.1 点对点的系统集成架构
        2.2.2 基于中间件的共享架构
        2.2.3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2.3 基于 SOA 的管网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框架
        2.3.1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需求
        2.3.2 框架体系结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城市管网本体的异构信息共享模型
    3.1 本体与城市管网本体
        3.1.1 本体的定义
        3.1.2 本体类型
        3.1.3 本体的研究与应用领域
        3.1.4 城市管网本体构造准则
        3.1.5 城市管网本体数据分类
    3.2 城市管网资源及其描述方法
        3.2.1 元数据概念
        3.2.2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专用元数据标准
        3.2.3 管网元数据
        3.2.4 本体在城市管网资源描述中的作用
    3.3 基于本体的城市管网空间数据共享模型构建
        3.3.1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模型设计原理
        3.3.2 基于本体的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模型框架
        3.3.3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模型的构建步骤六步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资源整合技术
    4.1 空间数据模型
        4.1.1 空间数据模型概述
        4.1.2 空间数据库的体系结构
        4.1.3 空间数据模型与空间数据结构的关系
    4.2 城市管网空间数据模型
    4.3 多源异构城市管网空间信息集成的重要性
    4.4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集成技术
        4.4.1 基于元数据的城市管网空间信息数据集成
        4.4.2 基于空间数据库服务器的城市管网空间信息模型集成
    4.5 城市管网空间数据管理
        4.5.1 城市管网空间数据存储
        4.5.2 城市管网空间数据的组织
        4.5.3 多源多尺度城市管网空间信息数据管理机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网络服务技术
    5.1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服务聚合模型
    5.2 空间信息服务与集成
        5.2.1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服务分类
        5.2.2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服务模式与集成
    5.3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分布式智能服务引擎机制
        5.3.1 城市管网体系中分布式智能服务引擎框架
        5.3.2 异步调用机制
        5.3.3 节点内负载均衡机制
    5.4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 Web 目录服务技术
        5.4.1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 Web 目录服务模式
        5.4.2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 Web 目录服务功能
        5.4.3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 Web 目录服务接口规范
    5.5 授权与安全管理机制
        5.5.1 网络环境安全配置
        5.5.2 系统安全配置
        5.5.3 WEB 和 Web Service 服务器安全配置
        5.5.4 系统内部用户权限机制
    5.6 空间信息的发布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空间信息的城市管网工作流与系统集成
    6.1 工作流(概述)
        6.1.1 工作流概述
        6.1.2 工作流参考模型
    6.2 空间信息工作流
        6.2.1 空间信息工作流概述
        6.2.2 空间信息工作流的特点
    6.3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工作流管理系统的重要性
    6.4 空间信息工作流建模
        6.4.1 空间信息工作流建模要求
        6.4.2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工作流模型的表达
    6.5 基于 GIS 网络的城市管网工作流模型
        6.5.1 基于工作流的 GIS 网络模型架构
        6.5.2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服务工作流执行引擎
        6.5.3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服务工作流异常处理与冲突解决
    6.6 面向业务流程的多层城市管网信息系统模型
    6.7 本章小节
第7章 原型系统研发
    7.1 原型系统总体架构
    7.2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开发
        7.2.1 开发环境准备
        7.2.2 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和展望
    8.1 总结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基于复合金字塔模型的分布式多时相地理信息服务聚合(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地理信息服务的现状
        1.2.1. 地理信息处理面临的问题
        1.2.2. 地理信息系统向地理信息服务的转变
        1.2.3. 地理信息服务有关的研究现状
        1.2.4.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及地理信息服务软件
    1.3. 地理信息服务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1.3.1. 统一大规模多比例尺多源瓦片数据集金字塔模型描述
        1.3.2. 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聚合
        1.3.3. 多时相地理信息服务更新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组织
2. 地理信息服务模型与架构
    2.1. 地理信息服务的基本概念
        2.1.1. 地理信息服务的定义
        2.1.2. 地理信息服务的模式
        2.1.3. 地理信息服务的技术体系
    2.2. 地理信息服务模型
        2.2.1. 地理空间数据获取与分布式管理
        2.2.2. 多源地理空间数据集成
        2.2.3. 地理空间数据网络服务
        2.2.4. 地理信息移动服务终端
        2.2.5. 移动目标位置服务平台
    2.3. 地理信息服务体系架构
        2.3.1. Web Service的内容和特征
        2.3.2. REST服务与资源Mashup
        2.3.3. 结构化标识语言XML
        2.3.4. 轻量级数据编码格式JSON
        2.3.5. 面向服务的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体系结构
    2.4. 本章小结
3. 复合瓦片数据模型及组织
    3.1. 面向在线服务的地理信息组织
    3.2. 复合瓦片金字塔模型
        3.2.1. 复合金字塔概念的提出
        3.2.2. 复合金字塔模型的表示
        3.2.3. 组件接口设计
    3.3. 瓦片地图服务(WMTS)
    3.4. 本章小结
4. 多时相地理信息数据服务聚合
    4.1. 地理信息数据服务的多样性
        4.1.1. 地理信息服务的多源性
        4.1.2. 地理信息服务的分布性
        4.1.3. 地理信息服务的异构性
    4.2. 地理信息数据服务聚合的原理与方法
        4.2.1. 聚合总体构成与处理流程
        4.2.2. 聚合服务设计
        4.2.3. 服务聚合的关键技术
    4.3. 多时相地理信息服务聚合设计
        4.3.1. 地理信息服务实时更新
        4.3.2. 多时相地理信息服务实时更新的原理
    4.4. 相关技术在GeoGlobe软件中的实现
        4.4.1. 空间数据库更新系统
        4.4.2. 瓦片生产管理工具
        4.4.3. 多时相瓦片服务
        4.4.4. 创建聚合服务
    4.5. 本章小结
5. 在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中的应用
    5.1. 国家主节点建设
    5.2. 省市互联互通建设
        5.2.1. 黑龙江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5.2.2. 山西公共地理信息服务平台
        5.2.3. 莆田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5.3. 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中地理信息数据服务聚合的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总结
    6.2.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6.3. 本研究的主要局限性
    6.4. 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与科研情况
致谢

(10)面向集团企业的数据集成模型构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数据集成概述
        1.2.2 传统数据集成系统的构建方法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 面向集团企业的数据集成
    1.4 研究内容及贡献
        1.4.1 存在的问题
        1.4.2 研究内容
        1.4.3 本文的主要贡献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数据集成概述
    2.1 数据集成需要解决的问题
    2.2 云计算平台
        2.2.1 云计算
        2.2.2 云计算的基本架构
        2.2.3 云计算的关键理论
        2.2.4 典型的云计算平台
    2.3 XML
        2.3.1 XML Schema
        2.3.2 XQuery 查询方法
        2.3.3 XML 与数据集成
    2.4 本体理论
        2.4.1 本体概念
        2.4.2 本体的特点
        2.4.3 OWL
        2.4.4 本体与数据集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云环境下异构数据集成模型
    3.1 问题的提出
    3.2 国内外现状
    3.3 云环境中的数据集成模型
        3.3.1 云端数据获取分析应用接口
        3.3.2 任务调度与数据构建引擎
        3.3.3 基于本体的异构数据集成接口
        3.3.4 云存储与资源管理
    3.4 模型实现的关键技术
        3.4.1 数据获取语句的语义分析方法
        3.4.2 云中异构多数据源并发控制与协同方法
        3.4.3 云环境中异构数据的集成方法
        3.4.4 云中数据存储与资源管理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云环境下多源异构数据的管理方法
    4.1 引言
        4.1.1 研究现状
        4.1.2 云环境中多源数据管理存在的问题
    4.2 多数据源管理方法综述
        4.2.1 信息资源的表示和描述
        4.2.2 多信息源的发现与匹配
        4.2.3 信息资源的动态管理
        4.2.4 云中多信息源管理的关键问题
    4.3 云环境下多数据源管理框架
    4.4 云中多数据源管理框架的关键技术
        4.4.1 数据源网络
        4.4.2 数据转换层
        4.4.3 数据整合层
        4.4.4 安全管理层
    4.5 异构多数据源查询方法
    4.6 云中多数据源管理框架的实现
    4.7 管理框架的应用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本体的异构数据集成研究
    5.1 基于本体的语义集成方法
        5.1.1 语义集成现状分析
        5.1.2 本体在数据集成中的作用
        5.1.3 本体的集成方法
        5.1.4 基于本体数据集成研究的意义
    5.2 面向集团企业应用的数据集成
    5.3 基于本体的语义集成框架
    5.4 本体的构建
        5.4.1 数据模式抽取
        5.4.2 局部本体的构建
        5.4.3 全局本体的构建
    5.5 本体映射
        5.5.1 局部本体的映射
        5.5.2 全局本体及其映射
        5.5.3 本体映射中的相似度计算
        5.5.4 基于相似度的本体映射方法
    5.6 基于本体的数据查询
        5.6.1 全局查询语言
        5.6.2 全局查询与局部查询的转换
        5.6.3 数据查询流程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云环境下多数据源并发控制与协同查询
    6.1 多数据源并发控制
    6.2 任务序列的重建与并发控制
        6.2.1 数据结构
        6.2.2 任务并发控制设计
        6.2.3 数据一致性控制
    6.3 协同查询的目标
    6.4 协同查询的设计
        6.4.1 相同查询的协同处理
        6.4.2 相似查询的协同处理
        6.4.3 查询结果的保存与管理
        6.4.4 写操作对协同查询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基于XML的分布式异构地理数据集成与共享(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多领域服务的GIS模型多层级共享及封装方法研究[D]. 朱倩. 浙江大学, 2020(02)
  • [2]面向分布式集群的地质钻孔数据管理方法研究[D]. 范续.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基于ETL的遥感数据集成工具集的研究与实现[D]. 韩海涛.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4)
  • [4]跨管理域遥感数据服务中的代理技术研究[D]. 张连翀.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2019(06)
  • [5]基于覆盖模型的遥感时序数据互操作计算应用研究[D]. 陈远杰. 福州大学, 2018(03)
  • [6]面向配用电应用的大数据集成、存储及处理方法研究[D]. 王林童.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7]数字资源互操作及服务融合中的信任管理机制研究[D]. 郝世博. 南京大学, 2015
  • [8]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D]. 郑春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3)
  • [9]基于复合金字塔模型的分布式多时相地理信息服务聚合[D]. 宋爱红. 武汉大学, 2013(01)
  • [10]面向集团企业的数据集成模型构建方法研究[D]. 耿玉水. 天津大学, 2013(12)

标签:;  ;  ;  ;  ;  

基于XML的分布式异构地理数据集成与共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