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Tylophora atrofolliculata 的两种 Phenanthroindolizidine 生物碱

来自 Tylophora atrofolliculata 的两种 Phenanthroindolizidine 生物碱

一、Two Phenanthroindolizidine Alkaloids from Tylophora atrofolliculata(论文文献综述)

刘宏伟[1](2020)在《卵叶娃儿藤生物碱(HTBPI)抑制Akt的抗肝细胞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菲骈吲哚里西啶活性生物碱(13a R,14R)-9,11,12,13,13a,14-六氢-3,6,7-三甲氧基二苯并[f,h]吡咯并[1,2-b]异喹啉-14-ol(HTBPI)来源于传统中草药卵叶娃儿藤(Tylophora ovata(Lindl.)Hook.ex Steud.)。HTBPI具有良好的抗肿瘤生物活性,但其抗肿瘤机制研究尚不明确。本课题旨在对HTBPI抗肝细胞癌(HCC)作用进行研究,探究其具体作用机制,为HTBPI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HTBPI对HCC细胞活力及增殖能力的影响;(2)4’,6-二脒基-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染色、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检测HTBPI对HCC细胞凋亡的影响;(3)Western blot、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和免疫荧光染色(Immunofluorescence,IF)检测HTBPI对HCC细胞自噬的影响;(4)使用自噬抑制剂巴伐洛霉素A1(Bafilomycin A1,BA1)抑制自噬,通过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检测HTBPI对HCC细胞凋亡的影响;(5)应用细胞热转变分析实验(Cell thermal transformation analysis,CETSA)和药物亲和力反应靶标稳定性测定(Drug affinity response target stability,DARTS)实验分析HTBPI与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之间的结合关系,采用分子对接模拟HTBPI与Akt的结合模式,分析作用位点,利用Western blot实验对其进行验证;(6)通过转染Akt质粒的方式,过表达两种HCC细胞Hep G2和Hep3B的Akt,采用Western blot和IF实验分析HTBPI对HCC细胞的凋亡和自噬的影响;(7)建立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PDX)肝癌小鼠模型,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及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实验检测HTBPI对小鼠脏器产生的病理影响及对细胞凋亡和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8)TCGA数据库进一步评估Akt磷酸化水平与肿瘤患者生存期之间的关系。结果:(1)CCK8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HTBPI显着抑制HCC细胞生存活力,降低单细胞克隆能力;(2)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HTBPI可显着调节凋亡相关蛋白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 polymerase,PARP)、裂解半胱氨酸蛋白酶3(Cleaved-caspase3)、促凋亡相关因子(B-Cell CLL/Lymphoma 2,Bcl-2)和抑凋亡相关因子(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表达水平,经DAPI染色后,核小体发生明显的破碎,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TBPI可诱导HCC细胞凋亡;(3)HTBPI显着改变自噬相关蛋白泛素蛋白(Sequestosome1,p62)与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LC-3)的表达水平,p62荧光强度和自噬溶酶体的数量;(4)BA1抑制自噬后,经HTBPI处理,HCC细胞活力与增殖进一步降低,Western blot实验结果和凋亡试剂盒检测结果表明细胞凋亡显着增加;(5)HTBPI可减缓链金霉素或温度对Akt的降解速度,HTBPI可以直接与Akt的C-末端结构域结合,并可以显着抑制苏氨酸308(Thr308,T308)的磷酸化;(6)过表达Akt后,HTBPI抑制的细胞活力有一定程度的逆转,凋亡相关蛋白和自噬相关蛋白也均有一定程度的逆转;(7)经过隔天给药一次,连续21天后,PDX肝癌小鼠中的肿瘤体积较空白组有明显的缩小,且心、肝、脾、肺、肾的HE染色均未发现异常;(8)肿瘤患者的存活期与Akt(T308)磷酸化高表达呈负相关。结论:HTBPI可以诱导HCC细胞发生凋亡和自噬;抑制自噬后,HTBPI诱导的HCC细胞凋亡显着增强;在体内外HTBPI结合抑制Akt(T308)的磷酸化,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临床数据分析显示,肿瘤患者的存活期与p-Akt(T308)高表达呈负相关。

黄东海[2](2016)在《竹灵消和过山枫两种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从鹅绒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表现出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抗氧化、抗癫痫、抗惊厥等活性,特别是抗炎和抗肿瘤活性突出。因此,深入开展鹅绒藤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可以为该属植物的开发利用和发现新的抗炎、抗肿瘤活性成分奠定基础。另外,南蛇藤属植物在抗肿瘤方面也表现出良好的活性,其主要的活性物质是萜类化合物,因此,开展南蛇藤属植物萜类化学成分的研究,能够为发现新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奠定基础。本课题应用硅胶柱色谱、反相柱色谱、制备液相色谱等多种现代色谱分离技术和用13C-NMR和1H-NMR等波谱学技术开展了鹅绒藤属植物竹灵消(Cynanchum inamoenum(Maxim.)Loes.)的根和南蛇藤属植物过山枫(Celastrus aculeatus Merrill)根皮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结构鉴定工作。从竹灵消中分离纯化了4个C21甾体皂苷类化合物,并完成了结构鉴定,分别为:glaucoside A(R-1),Amplexicoside D(R-2),Amplexicoside B(R-3),Glaucoside-D(R-4)。四个化合物都是首次从竹灵消中分离得到。从过山枫中分离纯化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雷公藤红素(celastrol,W-1)、扁蒴藤素(pristimerin,W-2)、trans-hydroxycinnamoyl ester of lupeol(W-3)、1β-benzoyl,2β-benzoyl,6α-2-methyl-butyryl,9α-acetylβ-dihydroagarofurane(W-4)、美登木酸(polpunonic acid,W-5)和?-sitosterol(W-6)。其中W-1、W-2和W-5为木栓烷型三萜化合物,W-3、W-4、W-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王永超[3](2015)在《L-脯氨酰胺类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催化活性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有机催化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是构建C-C键最有效的有机合成方法之一,醛、酮和硝基烯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产物是多种手性药物和天然产物分子不对称全合成的重要原料和关键中间体。L-脯氨酸及其衍生物是催化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的一类重要手性催化剂。开展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的方法学研究、并基于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构筑天然产物分子手性中心,进一步实现手性天然产物分子的不对称全合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综述了手性、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及Sceletium生物碱研究概况,开展了一系列新型L-脯氨酰胺类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在醛、酮和硝基烯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中催化应用的方法学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以N-Boc-L-脯氨酸和金刚烷胺为原料,经两步反应以84-91%的产率高效地构筑了10个金刚烷胺类手性催化剂,并开展了该类催化剂在醛、酮和硝基烯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中催化应用的方法学研究。在最优反应条件下,催化剂8对醛、酮和硝基烯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表现出了优异的催化活性和立体选择性,取得了95%的产率、99:1的dr值和99%的ee值(Scheme1)。Scheme12、设计合成了6个表雄酮类L-脯氨酰胺手性催化剂,在醛和硝基烯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中,催化剂46表现出了最优的催化活性和立体选择性,以5m01%的催化量取得了88-98%的产率、93-99%(ee)的对映异构体选择性(Scheme2)。Scheme23、以95%的总产率合成了2个芳环类L-脯氨酰胺手性催化剂,在最优反应条件下,74在醛和硝基烯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中取得了79-94%的产率和89-99%的ee值(Scheme3)。Scheme34、论文设计将方法学中筛选出的最优L-脯氨酰胺类手性催化剂应用于Sceletium生物碱(-)-mesembrane和(-)-mesembrine不对称全合成关键步骤的立体选择性控制(Scheme4)。设计基于分子内Henry反应和亲核加成反应,探究了两种构筑环状硝基烯的合成方法。最终利用格氏试剂和环己酮进行亲核加成,以37%的总产率完成了环状硝基烯中间体89的合成。论文设计将方法学中筛选得到的最优催化剂8、46和74用于醛和环状硝基烯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立体选择性的控制,构筑目标分子的手性中心,开展Sceletium生物碱的不对称全合成研究。Scheme4

李琴[4](2013)在《乌檀和泽泻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文中认为中药所含的各类型化学成分是中药药效的物质基础,明确中药的化学成分对于中药的药效物质研究起着关键作用。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有利于发现中药中具有药理作用的成分群,明确中药的有效成分,从而能保证中药临床应用的有效,推动中药的现代化进程。本文从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结构分析,体外活性筛选,到体内代谢展开了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论文选取了乌檀和泽泻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的提取分离方法和液质联用技术,分离分析了乌檀所含的生物碱类化学成分和泽泻所含的萜类化学成分;对乌檀中生物碱的质谱裂解行为进行了研究;对乌檀和泽泻的药理活性进行了筛选,初步探索了泽泻提取物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和组织分布情况。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采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综合运用ESI-MS、NMR等波谱学方法,从鸟檀70%乙醇的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这6个化合物均为p-卡波林碱类吲哚类生物碱,其中19-O-methylangustoline, angustine,3,14-dihydroangustine为首次从乌檀中分离得到,19-O-methylangustoline为首次从茜草科中分离得到,化合物angustoline, angustine和3,14-dihydroangustoline具有弱的抗氧化活性。2、采用了ESI-MSn, HPLC-ESI-MSn和HPLC-TOF/MS定性分析方法分析了乌檀提取物中的吲哚类生物碱。对分离得到的6个对照品进行ESI-MS直接进样分析,首次推导了该种类型吲哚类生物碱的质谱裂解规律,发现此类型的吲哚生物碱结构的稳定性受D-环饱和度的影响。根据此规律并结合文献报道,共鉴定或推测了乌檀提取物中的10个吲哚和1个吲哚里西啶环类生物碱成分。3、采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综合运用ESI-MS、NMR等波谱学方法,从泽泻70%乙醇的提取浸膏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其中1个为首次发现的新化合物,命名为11,24-dihydroxy-alsol H.这11个化合物,1个为倍半萜类,其它10个均为原萜烷型成分。采用了ESI-MSn技术总结归纳了原萜烷型三萜类成分的质谱裂解规律。4、分别采用细胞模型和酶模型从不同的机制对泽泻醇提物的降糖药理活性进行了研究。细胞系模型采用了3T3-L1前脂肪细胞系模型,研究了泽泻醇提物的降糖和降脂活性。研究表明在3T3-L1诱导试验中,泽泻醇提物及其3个化合物能够增加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消耗,证明泽泻醇提物能够提高3T3-L1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同时通过对红油O染色结果的测定表明,泽泻醇提物及其3个化合物在增加3T3-L1细胞对葡萄糖消耗的同时不增加脂肪的生成,从而避免了罗格列酮类药物的副作用。实验发现化合物alisol A-24-aceate能与3T3-L1脂肪细胞结合,推测为可能的潜在的活性成分。酶模型采用了a-糖苷酶模型,以阿卡波糖为对照组,研究表明泽泻醇提物及其3个化合物能对α-糖苷酶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从而产生降糖作用。5、采用HPLC-tQMS分析技术,建立了大鼠血浆及组织中alisol A、alisol A-24-aceate、16-oxalisol A和alisol F4个萜类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研究了泽泻醇提物中所含的主要萜类成分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研究结果显示,泽泻醇提物中的主要成分在血浆代谢过程中会出现双峰现象,其主要分布在肝、肌肉、肾组织中,表明这些器官和组织是泽泻药效物质作用及累积的主要部位。这4个成分在体内的消除过程快,表明其在大鼠体内不会大量蓄积。

田亚平[5](2012)在《抗肿瘤候选新药CAT体内代谢及其药物代谢组学的LC-MS/MS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探索并建立了基于RRLC-MS/MS技术的快速发现与识别药物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的整合性分析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开展了抗肿瘤候选新药S-(+)-去氧娃儿藤宁碱(CAT)在正常大鼠与Walker256肿瘤模型大鼠中的代谢特异性及其代谢产物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CAT的药物代谢组学方法研究,旨在获得与CAT药效作用和毒性作用相关的内源性代谢物。通过抗肿瘤候选新药CAT的体内代谢研究,在大鼠尿液中发现了21个代谢产物及药物原型,并寻找到在正常大鼠与Walker256肿瘤模型大鼠中具有明显差异的1个特异性代谢产物。此外,在药物代谢组学研究中,以动物体征变化趋势为依据,考察药物引起的内源性代谢物变化信息,筛选出3个与CAT药效作用相关的内源性代谢物和2个与CAT毒性作用相关的内源性代谢物。通过上述研究,获得了抗肿瘤候选药物CAT在正常与肿瘤模型大鼠中代谢差异及其差异代谢产物,以及与药物毒性、药效作用相关的内源性代谢物信息,为抗肿瘤新药CAT的成功研发获得了关键的体内代谢转化信息,并为其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有效依据。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4个部分:1.基于RRLC-MS/MS技术的药物体内代谢产物整合性分析方法研究本研究基于RRLC-MS/MS技术,将能量相关二级质谱扫描(MSE)与多时间段子离子扫描(mpMS/MS)扫描方式以及数据挖掘方法有效整合起来,建立了一种快速发现与识别药物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的新型整合性分析方法。本分析方法采用MSE与mpMS/MS相结合的质谱数据采集方式,并采用特征离子精确质量数提取(hcXIC)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实现了从复杂生物样本中全面、快速地筛查出药物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的目的。其中,非目标性扫描模式MSE可用一个“普适性”方法对多个目标化合物进行同步分析,保证方法的高通量和高效性;而目标性扫描方式mpMS/MS对MSE发现的可能代谢产物进行进一步识别与验证,保证方法的专属性和灵敏度。mpMS/MS与MSE模式的整合可形成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的分析手段,即MSE为mpMS/MS提供保留时间和分子量信息,有助于实现其高通量;而mpMS/MS则解决了MSE共流出组分干扰的问题。此外,hcXIC数据处理方法采用精确质量数与特征离子相结合的双重过滤数据挖掘模式,能够有效去除内源性物质的干扰,快速筛查出药物代谢产物,尤其利于痕量代谢产物的发现。2.抗肿瘤候选新药CAT在正常大鼠与Walker256肿瘤模型大鼠尿液中的代谢特异性研究本研究采用上述整合性RRLC-MS/MS分析方法,开展了抗肿瘤候选新药CAT在正常大鼠与Walker256肿瘤模型大鼠尿液中的代谢特异性研究。通过系统考察CAT在正常大鼠与Walker256肿瘤模型大鼠的代谢差异以及不同给药剂量下代谢产物的变化情况,寻找CAT在肿瘤模型大鼠中的特异性代谢产物。研究发现CAT在大鼠体内不稳定,容易转化为代谢产物形式,在大鼠尿液中共发现了21个代谢产物及药物原型,其中包括9个Ⅰ相代谢产物和12个Ⅱ相代谢产物。进一步根据菲骈吲哚里西啶生物碱的质谱裂解规律和代谢产物的MS/MS谱分析,分析推导出9个代谢产物的可能结构,并结合NMR数据进行验证与确认,最终确定了3个代谢产物的结构。此外,在高、中、低不同给药剂量下,发现正常大鼠与Walker256肿瘤模型大鼠尿液中的药物代谢产物的含量随着CAT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升高。通过对CAT在正常大鼠与Walker256肿瘤模型大鼠尿液中代谢产物的比较分析,发现差异代谢产物M10在肿瘤模型大鼠尿液中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大鼠,对此结果进行考察与分析,提出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肿瘤形成过程中大鼠体内生物环境发生变化所致。3.基于Walker256肿瘤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本研究基于前期建立的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并且为了使不同样品之间具有可比性,采用更加合理的峰面积归一化与尿液体积相结合的数据校正方法,并利用多变量统计分析和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的动态变化趋势信息,开展了大鼠Walker256肿瘤的代谢组学研究,结果共获得了29个与Walker256肿瘤发展紧密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然后通过高分辨MS谱和MS/MS谱数据分析推断其结构,并结合代谢物数据库检索、标准品比对等手段对鉴定结果进行确认。截止目前共鉴定出其中7个生物标志物的结构,包括L-肉碱和乙酰肉碱、胞苷、2’-脱氧胞苷、次黄嘌呤、尿刊酸和肌酸。4.抗肿瘤候选新药CAT的药物代谢组学研究目前药物疗效和毒性评价多使用生理、生化指标等方法,它们可以反映药物作用的结果,但是难以确定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过程,以及药物结构与药效及毒性作用的明确关系。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药物体内整体分析的新方法,考察药物引起的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动态,并为药物的药效及毒性的预测提供物质基础。本研究通过动物体征变化考察药物的药效及毒性作用,采用代谢组学的研究思路分析药物引起的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差异,然后将动物体征变化与代谢物变化进行关联性研究,寻找与药物毒性作用和药效作用有关的内源性代谢物。首先,通过对正常大鼠和Walker256肿瘤模型大鼠的体重、存活期等体征进行分析考察,结果表明CAT在正常大鼠中仅表现为毒性作用,并且具有剂量依赖性;而在肿瘤模型大鼠中表现为药效和毒性双重作用,其中低、中剂量的CAT在大鼠体内药效作用大于毒性作用,高剂量的CAT在大鼠体内毒性大于药效作用。其次,采用多变量数据处理方法,开展了正常大鼠高、中、低剂量给药组与对照组之间内源性代谢物的差异分析,并结合大鼠体征变化,获得了2个与CAT毒性相关的内源性代谢物;采用相同的方法对Walker256肿瘤模型大鼠高、中、低剂量给药组与对照组进行分析,获得了3个与CAT药效相关的代谢物。从而,为全面且深入了解抗肿瘤候选新药CAT的药效及毒性作用获得了关键的体内信息。

马艳[6](2011)在《鹅绒藤生药学及化学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鹅绒藤进行全面系统地生药学研究,并进行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初步建立起鹅绒藤药材质量标准。方法:采用生药学研究方法研究鹅绒藤原植物、药材性状、不同药用部位的组织构造及其粉末特征;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鹅绒藤地上部分的各个部位进行微形态观察;采用红外三级鉴定方法研究鹅绒藤药材、不同药用部位、药材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物以及不同产地药材的红外光谱;采用《中国药典》方法进行纯度检查和浸出物含量测定;采用高相液相色谱法研究鹅绒藤指纹图谱并测定山柰苷含量;采用系统分离法研究鹅绒藤药材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结果:确定了鹅绒藤基原、性状、显微鉴别和微形态的专属性特征;制定了鹅绒藤红外对照指纹图谱;建立了鹅绒藤的HPLC对照指纹图谱;鉴定出6个化合物,分别是十四烷酸甘油酯、二十八烷醇、20R-n-Butylpregn-5-en-3β-ol、胡萝卜苷、羽扇豆醇和山柰苷。其中化合物20R-n-Butylpregn-5-en-3 p-ol、胡萝卜苷、羽扇豆醇、十六烷酸甘油酯、二十八烷醇是首次从鹅绒藤中分离得到;初步拟定了鹅绒藤药材的质量标准草案。结论:为鹅绒藤的生药鉴定、质量控制、质量标准的制定、化学成分分离鉴定、药理活性研究以及合理开发应用提供了系统的科学资料,为鹅绒藤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晓雪[7](2011)在《福建金线莲粗提物多组分的快速质谱分析方法及NMR/RRLC-MS相关谱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重点运用质谱分析方法开展了珍稀、濒危野生福建金线莲中主要成分黄酮类及芳香酸类化合物的快速分析鉴定,以及野生与生物技术栽培品种相关成分及其含量比较分析研究。首先,运用正、负离子检测模式相结合的RRLC-MS/MS及MSE方法对福建金线莲中所含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分析,建立了适合于快速鉴定福建金线莲粗提物中黄酮及芳香酸类成分的质谱分析方法。进一步采用RRLC-MS与1H NMR的平行动态谱(NMR/RRLC-MS PDS)和异相关谱(NMR/RRLC-MS HCS)方法,开展了该提取物中多组分无需完全分离的同步结构鉴定研究,建立了针对混合物组分群中黄酮及芳香酸等不同类型成分的NMR/RRLC-MS PDS和HCS谱学分析方法,拓展了这二种新型谱学分析方法的应用范围;同时结合RRLC-MS/MS等手段,实现了混合物组分群中不同类型成分无需完全分离的快速结构鉴定。此外,利用RRLC-MS/MS方法,开展了野生与生物技术栽培的福建金线莲中主要成分及其含量的比较分析研究。本项研究结果为福建金线莲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筛选与评价其人工培育品种及技术工艺研究提供了重要分析依据。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福建金线莲粗提物多组分的RRLC-MS/MS及MSE快速鉴定方法研究为了建立适用于福建金线莲粗提物多组分的RRLC-MS/MS分析方法,首先系统开展了液相色谱条件与质谱参数的优化,获得了适宜的色谱和质谱条件,成功地建立了用于95%乙醇提取物中常量与微量成分结构鉴定的正、负离子检测模式相结合的RRLC-MS/MS及MSE分析方法。采用上述分析方法,开展了福建金线莲95%乙醇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的系统分析研究,同时结合黄酮苷类化合物的裂解规律及相关文献报道,共分析推断出17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包括4个芳香酸类化合物,5个黄酮苷元、5个黄酮O-单糖苷类,2个黄酮O-双糖苷类化合物和对羟基苯甲醛,其中3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的化学成分。本研究表明,采用以RRLC-MS/MS方法为主,并结合MSE技术的分析思路,可以实现福建金线莲中黄酮类、芳香酸类及其它化学成分的简便、快速的结构鉴定。2.福建金线莲提取物组分群的NMR与RRLC-MS平行动态谱和异相关谱分析方法研究以福建金线莲95%乙醇提取物为研究对象,利用反相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获取含量呈连续动态变化的系列混合物,并分别进行RRLC-MS和1H NMR谱测定。然后采用MATLAB软件编写的数据处理程序,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构成了NMR/RRLC-MS PDS和NMR/RRLC-MS HCS谱。通过综合分析,获取多组分混合物中同一成分的质荷比(m/z)和化学位移值(6)等相关性信息,利用这些关键信息并结合RRLC-MS/MS分析方法,对系列流份中的黄酮类及芳香酸类等相关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研究。实现了该提取物中13个成分的同步结构鉴定,其中包括8个黄酮类化合物,4个芳香酸类化合物和对羟基苯甲醛,其中5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发现的化学成分。因此,运用本研究方法实现了混合物中不同类型成分无需完全分离的快速结构鉴定,并拓展了这二种新型谱学分析方法的应用范围。3.野生与生物技术栽培的福建金线莲主要成分及其含量的比较分析研究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采用RRLC-MS/MS方法,进一步开展了野生与生物技术栽培的福建金线莲中相关成分及其含量的比较分析研究。首先分别从精密度、准确度等方面对该分析方法进行了细致、系统的方法学考察,结果显示其灵敏度高、准确度高、精密度良好。采用建立的RRLC-MS/MS方法,针对野生(JO)与9种不同生物技术栽培品种(J1-J9)获得的金线莲95%乙醇提取物进行了化学成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在生物技术栽培获得的品种J1和J5中化学成分种类和数目与野生品种极为相近。进一步对于野生与生物技术栽培品种中20个主要成分进行了含量分析,同时结合标准品对6个黄酮类成分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与野生金线莲主要成分及含量近似的2个生物技术栽培品种(J5,J6);以及与野生品种主要成分及含量差异较大的品种(J2)。本项研究建立了金线莲生物技术栽培品种的含量评价方法,并为筛选与评价福建金线莲人工培育品种以及大量繁育工艺技术研究提供了重要分析依据。

刘振佳[8](2011)在《菲并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13a-(S)-去氧娃儿藤宁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菲并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是一类植物来源的小分子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学活性。其结构母核完全不同于已上市的任何一种抗肿瘤药物。这类生物碱的生物学作用广泛,包括抗肿瘤作用、抗炎作用、抗阿米巴虫作用和抗病毒作用等。菲并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抗肿瘤作用瘤谱和其特异性的分子靶标尚不清楚。为此,本文对其抗肿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较详尽地研究。右旋去氧娃儿藤宁((+)-13 a-(S)-Deoxytylophorinine,简称CAT)是最早从萝藦科(Asclepiadaceae)娃儿藤属(Tylophora)的植物三分丹(Tylophora atrofolliculata)和卵叶娃儿藤(Tylophora ovata)中提取出的菲并吲哚里西啶类化合物,因其植物中含量很低,来源有限,因此,对该化合物进行了化学全合成。我们首先检测了该化合物的体外和体内的抗肿瘤作用。该化合物及其多种结构衍生物在体外对多种组织细胞来源的肿瘤细胞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ICso在10-7-10-8mol/L的范围内。小鼠体内移植瘤实验表明,该化合物的多种给药方案均能够显着地抑制移植肿瘤的生长。由于该化合物的水溶性较差,为改善其溶解性,将其制成了马来酸盐、枸橼酸盐和酒石酸盐等多种盐。体外和体内的药效学研究表明,该化合物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与原型化合物相当或相近。以往的CAT原型化合物只能用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制成悬液口服给药。成盐后,可注射给予。但由于该药的血管刺激性较强,动物耐受性较差,因此静脉注射给药的效果不佳。药动学上考察了该化合物在血液和脑组织中分布的情况。CAT及其盐给药后,可以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口服给药后5min,脑组织中即可检测到原型化合物。给药后15min,脑组织中出现分布高峰,给药后2h,脑组织中仍能维持一定的药物水平。可见CAT可以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这一特性是该化合物的一大优点,这使得该化合物有可能用于治疗脑肿瘤。多数现有的细胞毒类的抗肿瘤药物都是注射给药,可以口服给药的相对较少,而能够口服给药并能够透过血脑屏障进入到脑组织,可治疗脑肿瘤的抗肿瘤药则更少。有文献报道,一些菲并吲哚里西啶类化合物具有神经毒性。为此我们对CAT的神经毒性进行了初步的评价,以考察该化合物是否有神经毒性及出现神经毒性的程度。我们采用大鼠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神经突触生长试验进行评价,该试验可初步预测化合物的神经毒性。结果发现,与具有神经毒性的已经上市的抗肿瘤药物长春新碱相比,CAT基本不影响大鼠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的神经突触的生长,因此提示,所用剂量范围内CAT无明显的神经毒性。针对已有的报道和我们实验室前期的研究工作,我们推测菲并吲哚里西啶类化合物CAT可能与核酸(包括DNA和RNA)存在某种相互作用,而核酸本身很可能就是这类药物的重要靶点。因此,我们在实验中对CAT与核酸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细致地研究。采用圆二色谱法和荧光发射光谱法进行了检测,发现CAT与CT-DNA之间具有直接的、浓度依赖性的相互作用。并且,这种相互作用具有序列特异性。CAT偏好结合富含AT重复序列的DNA片段。以放线菌素D作为阳性对照,应用圆二色谱法检测了四种8bp寡核苷酸序列与CAT的相互作用,发现CAT偏好结合AT重复序列。我们进一步地将8bp序列延长到12bp和20bp,又进一步地证实了这种AT偏好结合的相互作用。我们又采用荧光发射光谱法对这四条8bp寡核苷酸序列与CAT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检测,结果也证实了这一序列特异性的相互作用。进一步采用14种富含AT序列和缺乏AT的序列进行圆二色谱法及荧光发射光谱法的检测。检测结果也进一步得到证实,CAT与DNA相互作用的AT序列特异性。而且这种相互作用又进一步地被采用DNA粘度检测法证明为嵌入式的相互作用。我们的实验数据还显示CAT与RNA也具有直接的、浓度依赖性的相互作用。CAT的对映异构体-CAT与+CAT仅相差一个手性碳原子的构型,但是体内外活性却相差甚远。我们进一步地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和蛋白质组学的方法考察了去氧娃儿藤宁的两个对映异构体对人神经胶质瘤U251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和蛋白表达谱影响的差异。结果发现,差异基因中包含有常规的与细胞凋亡、细胞周期调节、细胞信号转导、细胞生长调节等相关基因。此外,还包括相当多的与DNA复制和损伤修复、转录起始复合物和转录调节及核糖体翻译等相关基因。这些基因的变化与我们前期证明的+CAT能够序列特异性地嵌入到DNA的碱基对之间,以及能够与核糖体RNA直接地相互作用有关。通过蛋白质组学的技术方法找到了一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这些蛋白与细胞生长和分化调节、分子伴侣、激酶、细胞组成蛋白、能量代谢调节等多种功能有关。总之,CAT作为全新结构母核、作用机制与众不同、植物来源的抗肿瘤新型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CAT脂溶性好,可口服给药,并可透过血脑屏障,且没有明显的神经毒性。因此,CAT有望开发成为口服治疗脑肿瘤的新型药物。

刘健[9](2010)在《手参有效部位及其体内代谢过程的质谱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系统开展了以丁二酸苄酯苷类化合物为主要成分,具有益智活性的手参有效部位CE及其体内代谢过程的质谱分析方法研究。首先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对丁二酸苄酯苷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行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了罕见的大基团转移的重排反应及其特异离子,并对其形成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将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行为与可能的代谢途径特征相结合,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的结构推断互相佐证,运用特征离子提取与质量亏损过滤两种有效的数据挖掘手段,建立了从复杂生物样本中简便、快速地发现及识别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的LC-MS/MS新分析方法,实现了原型成分及代谢产物的快速分析鉴定。同时,通过对比分析有效部位CE及其不同给药途径的大鼠生物样本,获得了CE中丁二酸苄酯苷类成分的体内整体代谢信息。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丁二酸苄酯苷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研究采用正、负离子检测模式的ESI-MSn方法、精确质量测定、碱金属加合离子和氘标记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丁二酸苄酯苷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行为,发现其结构特征与质谱行为的相关性。该类化合物的[M+W]+(W=Li,Na,K)离子的裂解行为相似,均发生由4-亚甲基-2,5-环已二烯-1-酮大基团引发的重排反应,产生特异的重排离子。进一步对此结果及其反应机理进行了分析与考察,提出这种特异的重排反应可能是经离子-中性复合物中间体的形成引发大基团转移的过程,并通过这类化合物的氘取代实验进一步支持了这一结果。此外,氧-苄基键和C-2位糖苷键的断裂也是主要裂解反应。另外,研究发现[M+NH4]+离子具有不同的裂解行为,并且不发生重排反应。这表明碱金属离子及其结合位点对于引发特异裂解及重排反应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根据负离子检测模式下MS/MS谱的差异可以实现酯化位置不同的2-氧-葡萄糖基丁二酸单苄酯苷同分异构体的有效区分。通过对丁二酸苄酯苷类化合物的裂解规律研究,丰富了该类化合物的气相离子化学反应,建立了快速分析这类化合物的质谱分析方法,并为复杂混合物中同类成分的筛查及结构鉴定、药物代谢产物体内外分析等提供了重要的分析依据。2.手参有效部位CE中丁二酸苄酯苷类成分的RRLC-MS/MS分析方法研究在掌握丁二酸苄酯苷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特征基础上,利用RRLC-MS/MS联用技术,将正、负离子检测模式相结合,对有效部位CE中所含成分开展了系统的结构分析,在两个分析周期内共分析推断出35个以丁二酸苄酯苷类为主的成分,其中丁二酸单苄酯苷类27个,丁二酸双苄酯苷类5个,丁二酸苷类2个,天麻素类1个,其中包括了7组同分异构体。本研究建立的丁二酸苄酯苷类成分的分析方法,对于快速、准确地从复杂混合物中寻找及发现活性产物或先导物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有效部位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分析依据。3.手参有效部位CE大鼠体内代谢过程的质谱分析方法研究本研究采用RRLC-(±) ESI-MS/MS方法,开展了有效部位CE在大鼠体内的代谢转化研究。探索并提出将特征离子提取与质量亏损过滤手段相结合,从复杂体系中高效挖掘数据的新方法,实现了快速、准确、全面地寻找及发现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进一步以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行为与可能的代谢途径特征相结合获取互补信息,对大鼠尾静脉注射和灌胃两种给药方式不同采样时间点生物样本中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进行了分析鉴定,共发现并推断出34个原型成分和45个代谢产物的可能结构。其中代谢产物来源于甲基化、脱水、去甲基化和异构化等多种代谢途径,并通过对比分析有效部位CE及其不同给药途径的生物样本,获得了CE中成分生物转化的整体信息。此外,选择活性化合物Dactylorhin B开展大鼠体内代谢研究,阐明了该类化合物的代谢特征,该结果进一步证明了CE中丁二酸苄酯苷类成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代谢转化关系。本研究建立了有效部位CE大鼠体内成分整体分析的快速、简便的质谱分析方法,该方法对于改善药用植物或中草药物质基础的发现模式,提高其天然药物化学研究效率及活性成分的快速发现等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思路。

刘影[10](2009)在《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及其混合物组分群的质谱分析方法以及LC-MS/NMR相关谱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主要开展了苯乙醇苷等类天然产物的质谱分析方法及其混合物体系的LC-MS与NMR相关谱分析方法研究,实现了复杂混合物不完全分离的同步结构鉴定。首先,在负离子模式下对氢醌苷和苯乙醇苷类化合物进行了系统的ESI-MSn谱分析研究,掌握了这两类化合物结构特征与质谱裂解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归纳及总结它们的ESI-MSn裂解特征,建立了简便、快速鉴别氢醌苷和苯乙醇苷类化合物的质谱分析方法。在前期建立的LC-MS与1H NMR的平行动态谱(NMR/LC-MS PDS)和正交相关谱(NMR/LC-MS CHS)方法的基础上,成功地将这种新型谱学分析方法应用于小蜡树及连翘提取物,拓展了NMR/LC-MS PDS与NMR/LC-MS CHS谱学分析方法的应用范围;同时结合HPLC-MSn,2D NMR谱等方法,实现了复杂混合物体系组分群无需完全分离,高效、多容量的结构鉴定。运用上述方法共分析鉴定两份提取物中19个成分的结构,其中连翘提取物中有3个成分为新化合物,小蜡树提取中有4个成分为该属植物内首次发现。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氢醌苷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研究采用(-)ESI-MSn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一系列氢醌苷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发现其结构特征与质谱行为的相关性。其中氢醌单糖苷及氢醌1,4-二-O-糖苷主要发生糖苷键的均裂与异裂反应,产生自由基苷元离子([Y0-H]-)与苷元离子(Y0-)。研究还发现苯环上甲氧基的取代数目及其位置对[Y0-H]-/Y0-离子强度比值产生显着的影响。此外,通过细致的考察及优化碰撞能量,获得[Y0-H]-与Y0-离子相对强度的特异性差异,成功用于糖基化位置不同的氢醌单糖苷同分异构体的结构鉴别。此外,氢醌O-双糖苷类化合物主要发生糖链部分的交叉环切除反应,产生与糖链结构相关的系列特征离子。通过氢醌苷类化合物裂解规律的研究,建立了快速分析这类化合物的质谱分析方法,并为混合物中同类成分的结构鉴定提供了可靠的分析依据。2.苯乙醇苷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研究采用(-)ESI-MSn方法,对不同类型的苯乙醇苷类化合物的裂解行为进行了细致地研究,其中包括苯乙醇单糖苷、芹糖苯乙醇苷及咖啡酰基苯乙醇苷等类化合物,探讨了各类化合物结构特征与质谱行为的相关性及其变化规律。研究发现苯乙醇单糖苷类化合物由于其糖基化的位置及苯环上C-3位取代基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裂解行为;咖啡酰基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则产生一系列与咖啡酰基有关的特征离子。通过ESI-MSn谱分析能够有效地鉴定各种类型的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并为指导混合物中同类成分的结构鉴定提供了有力的分析依据。3.小蜡树提取物组分群的NMR与LC-MS平行动态谱和正交相关谱分析方法研究将小蜡树乙醇提取物作为研究对象,首次以凝胶柱色谱为主要分离手段,获取含量呈连续动态变化的系列混合物。对于系列流份分别进行LC-MSn和1H NMR谱测定,并采用MATLAB软件编写的数据处理程序,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构成NMR/LC-MS PDS和NMR/LC-MS CHS谱。通过综合分析,获取多组分混合物中同一成分的质荷比(m/z)和化学位移值(δ)等相关性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并结合HPLC-MSn、1H-1H COSY、1D或2D NOESY谱等分析方法对这些系列流份中的氢醌苷类及苯乙醇苷类成分进行了结构分析研究。实现了小蜡树提取物中12个成分不完全分离的同步结构鉴定,其中包括3个氢醌苷类化合物,8个苯乙醇苷类化合物,以及一个香草酸苷类化合物,其中有4个成分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发现。4.连翘提取物组分群的NMR与LC-MS平行动态谱和正交相关谱分析方法研究以常用中药连翘水提取物为研究对象,利用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获取含量呈连续动态变化的系列混合物,并分别进行LC-MSn和1H NMR谱测定。然后采用MATLAB软件编写的数据处理程序,构成NMR/LC-MS PDS和NMR/LC-MS CHS谱,并结合HPLC-MSn及1H-1H COSY,1D-TOCSY和2D NOESY等谱学方法对这些系列混合物中苯乙醇苷类成分进行结构分析研究,实现了混合物中不同组分的同步结构鉴定。从提取物LQ-7中成功鉴定了出7个成分,包括6个苯乙醇苷类化合物,一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其中有3个成分为新化合物,有一成分为首次发现的苯乙醇苷二聚体生物碱。

二、Two Phenanthroindolizidine Alkaloids from Tylophora atrofolliculat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wo Phenanthroindolizidine Alkaloids from Tylophora atrofolliculata(论文提纲范文)

(1)卵叶娃儿藤生物碱(HTBPI)抑制Akt的抗肝细胞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HTBPI对 HCC细胞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1.3 统计学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HTBPI抑制HCC细胞生存活力及增殖
        2.2 HTBPI诱导HCC细胞凋亡
        2.3 HTBPI诱导HCC细胞自噬
    3 小结
实验二 抑制自噬对HTBPI调节HCC细胞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1.3 统计学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BA1 增强HTBPI对 HCC细胞生存活力及增殖的抑制作用
        2.2 BA1 促进HTBPI诱导的HCC细胞凋亡
    3 小结
实验三 HTBPI调节Akt的分子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1.3 统计学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HTBPI与 Akt的结合能力
        2.2 HTBPI结合抑制Akt(T308)磷酸化
        2.3 过表达Akt减弱HTBPI对 HCC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2.4 过表达Akt减弱HTBPI对 HCC细胞凋亡和自噬的促进作用
    3 小结
实验四 体内HTBPI抗肿瘤的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1.3 统计学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HTBPI对 PDX肝癌小鼠模型肿瘤的抑制作用
        2.2 HTBPI结合抑制模型小鼠肿瘤中Akt(T308)磷酸化水平
        2.3 p-Akt(T308)高表达引起癌症患者的生存期降低
    3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娃儿藤属植物生物碱在抗肿瘤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竹灵消和过山枫两种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竹灵消植物形态
    1.2 竹灵消化学成分研究概述
        1.2.1 C_(21)甾体类化合物
        1.2.2 其它类化合物
        1.2.3 小结与展望
    1.3 鹅绒藤属植物研究概述
        1.3.1 鹅绒藤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3.2 鹅绒藤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研究现状
    1.4 过山枫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概述
        1.4.1 过山枫化学成分研究概述
        1.4.2 过山枫生物活性研究概述
    1.5 目的与意义
第2章 竹灵消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植物来源及鉴定
        2.1.2 仪器及实验材料
        2.1.3 提取与分离纯化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实验结果
        2.2.2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3 小结
第3章 过山枫根皮的化学成分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植物来源及鉴定
        3.1.2 仪器及实验材料
        3.1.3 提取与分离纯化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实验结果
        3.2.2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3 小结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致谢

(3)L-脯氨酰胺类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催化活性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手性与不对称合成简介
        1.1.1 手性与手性物质
        1.1.2 不对称合成
        1.1.3 有机催化不对称合成
    1.2 手性胺催化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研究进展
        1.2.1 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简介
        1.2.2 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类型
        1.2.3 手性伯胺催化醛、酮和硝基烯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研究进展
        1.2.4 L-脯氨酸衍生物催化醛、酮和硝基烯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
    1.3 SCELETIUM生物碱研究概况
        1.3.1 Sceletium生物碱简介
        1.3.2 (-)-Mesembrane和(-)-Mesembrine及其药用活性简介
        1.3.3 (-)-Mesembrane和(-)-Mesembrine结构分析
    1.4 研究课题设计思路
    1.5 仪器和试剂
    1.6 参考文献
第二章 L-脯氨酰胺类手性催化剂在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中催化应用的方法学研究
    2.1 引言
        2.1.1 基于烯胺催化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
        2.1.2 硝基烯和醛、酮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简介
        2.1.3 研究设想
    2.2 L-脯氨酰金刚烷胺类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在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中催化应用的方法学研究
        2.2.1 金刚烷胺简介
        2.2.2 金刚烷胺衍生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催化应用
        2.2.3 研究概述
        2.2.4 L-脯氨酰金刚烷胺类手性催化的合成
        2.2.5 L-脯氨酰金刚烷胺类手性剂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筛选
        2.2.6 催化反应条件优化
        2.2.7 催化剂的普适性研究
        2.2.8 催化反应机理探讨
        2.2.9 结果和讨论
        2.2.10 实验部分
        2.2.11 实验数据
    2.3 甾体类L-脯氨酰胺手性催化的设计、合成及在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中催化应用的方法学研究
        2.3.1 甾体简介
        2.3.2 甾体类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催化应用
        2.3.3 研究概述
        2.3.4 甾体类L-脯氨酰胺手性催化剂的合成
        2.3.5 甾体类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筛选
        2.3.6 催化反应的条件优化
        2.3.7 催化剂的普适性研究
        2.3.8 催化反应的机理探讨
        2.3.9 小结
        2.3.10 实验部分
        2.3.11 实验数据
    2.4 芳环类L-脯氨酰胺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中催化应用的方法学研究
        2.4.1 研究概述
        2.4.2 芳环类L-脯氨酰胺手性催化剂的合成
        2.4.3 芳环类L-脯氨酰胺手性催化在硝基烯和醛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中的催化应用
        2.4.4 催化反应机理探讨
        2.4.5 小结
        2.4.6 实验部分
        2.4.7 实验数据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MESEMBRANE和(-)-MESEMBRINE的不对称合成探究
    3.1 前言
        3.1.1 Sceletium生物碱
        3.1.2 (-)-Mesembrane和(-)-Mesembrine的全合成研究进展
        3.1.3 研究设想
    3.2 (-)-MESEMBRANE的逆合成分析
    3.3 (-)-MESEMBRANE的不对称合成探究
        3.3.1 环状硝基烯89的合成方法一
        3.3.2 环状硝基烯89的合成路线二
        3.3.3 后续的工作计划
    3.4 (-)-MESEMBRINE的不对称合成探究
        3.4.1 (-)-Mesembrine的逆合成分析
        3.4.2 (-)-Mesembrine的不对称合成路线设计
    3.5 本章总结和展望
        3.5.1 本章总结
        3.5.2 展望
    3.6 实验部分
        3.6.1 中间体91-98的合成
        3.6.2 化合物97及103-105的合成
        3.6.3 化合物89、114和115的合成
    3.7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工作总结及展望
    4.1 工作总结
        4.1.1 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方法学研究总结
        4.1.2 (-)-Mesembrane和(-)-Mesembrine的不对称合成研究总结
    4.2 研究工作展望
附录Ⅰ 缩写词对照表
附录Ⅱ 部分化合物图谱
附录Ⅲ 部分化合物HPLC数据
附录Ⅳ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乌檀和泽泻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目次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研究的应用
        1.1.2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概况
    1.2 本文研究对象的背景
        1.2.1 乌檀属植物中的吲哚类生物碱的研究
        1.2.2 泽泻中的萜类成分及活性研究
        1.2.3 小结
    1.3 本文研究课题的提出
第2章 乌檀的生物碱类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植物来源与鉴定
        2.2.3 提取与分离
    2.3 分离鉴定的化合物
    2.4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5 抗氧化活性筛选
        2.5.1 实验部分
        2.5.2 结果与讨论
    2.6 小结
第3章 乌檀中吲哚类生物碱裂解规律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
        3.2.2 材料与试剂
        3.2.3 样品制备
        3.2.4 色谱条件
        3.2.5 质谱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对照品裂解规律
        3.3.2 乌檀中吲哚类生物碱的鉴定
    3.4 小结
第4章 泽泻中原萜烷萜类成分和其质谱裂解研究
    4.1 前言
    4.2 化学成分研究
        4.2.1 实验部分
        4.2.2 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4.2.3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4.3 ESI-MS~n研究泽泻中原萜烷型类成分的质谱裂解规律
        4.3.1 实验部分
        4.3.2 结果和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泽泻降糖降脂活性的研究
    5.1 前言
    5.2 3T3-L1胞模型筛选
        5.2.1 实验部分
        5.2.2 数据分析
        5.2.3 结果与讨论
        5.2.4 胞培养液的LC-MS分析
        5.2.5 含化合物8细胞培养液的LC-MS分析
    5.3 α-糖苷酶酶模型筛选
        5.3.1 实验部分
        5.3.2 结果和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泽泻醇提物主要成分的大鼠体内代谢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实验动物和给药方案
        6.2.3 样品预处理方法
        6.2.4 标准曲线制备方法
        6.2.5 仪器分析方法
        6.2.6 数据处理
    6.3 血浆药动学研究结果与讨论
        6.3.1 方法学验证
        6.3.2 泽泻醇提物中4个萜类成分的血浆药动学研究
    6.4 组织分布研究结果与讨论
        6.4.1 标准曲线
        6.4.2 泽泻醇提物4个萜类成分的组织分布研究
    6.5 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抗肿瘤候选新药CAT体内代谢及其药物代谢组学的LC-MS/MS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说明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前言
    2 药物代谢研究概述
        2.1 药物代谢产物LC-MS/MS数据采集方法
        2.1.1 子离子/母离子/中性丢失/多反应监测扫描
        2.1.2 信息依赖检测
        2.1.3 MSE数据采集方法
        2.2 药物代谢产物数据处理方法
        2.2.1 空白对照方法
        2.2.2 由药物裂解规律筛查代谢产物的方法
        2.2.3 MDF方法
        2.2.4 整体代谢轮廓的LC-MS/MS分析方法
        2.3 药物代谢产物结构鉴定方法
    3 代谢组学及药物代谢组学的研究概述
        3.1 代谢组学概述
        3.2 药物代谢组学概述
    4 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RRLC-MS/MS技术的药物体内代谢产物整合性分析方法研究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主要仪器和材料
        2.2 样品收集
        2.3 样品前处理
        2.3.1 直接分析
        2.3.2 液液萃取
        2.3.3 有机溶剂沉淀蛋白
        2.3.4 固相萃取(SPE)方法
        2.4 样品分析及条件
        2.4.1 RRLC谱条件
        2.4.2 质谱测定条件
    3 结果与讨论
        3.1 尿液前处理方法的建立
        3.2 色谱分离条件的优化
        3.2.1 色谱柱选择
        3.2.2 色谱条件的优化
        3.3 基于RRLC-MS/MS的整合性分析方法的建立
        3.3.1 数据采集方法
        3.3.2 数据挖掘方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抗肿瘤候选新药CAT在正常大鼠与Walker 256肿瘤模型大鼠尿液中的代谢特异性研究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主要仪器和材料
        2.2 样品收集
        2.3 样品前处理
        2.4 样品分析及条件
        2.4.1 RRLC谱条件
        2.4.2 质谱测定条件
        2.5 NMR谱测定条件
        2.6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活性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代谢产物结构鉴定
        3.1.1 RRLC-MS/MS结果
        3.1.2 ~1H-NMR、~1H-~1HCOSY和NOE谱结果
        3.2 CAT在正常大鼠与Walker 256肿瘤模型大鼠的代谢差异分析
        3.2.1 代谢产物的半定量分析
        3.2.2 t检验分析
        3.2.3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的活性考察
        3.2.4 大鼠体重
        3.2.5 大鼠肝脏状态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Walker 256肿瘤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仪器和材料
        2.2 尿样的收集
        2.3 尿样的前处理
        2.4 样品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数据可靠性评价
        3.2 数据处理
        3.2.1 数据预处理
        3.2.2 多变量统计分析
        3.2.3 可能生物标志物的筛选
        3.3 可能生物标志物的结构鉴定
        3.4 可能生物标志物的生物学意义阐述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抗肿瘤候选新药CAT的药物代谢组学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仪器和材料
        2.2 尿样的收集
        2.3 尿样的前处理
        2.4 样品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模型参数考察
        3.1.1 大鼠的存活期
        3.1.2 大鼠的体重
        3.2 数据可靠性评价
        3.3 数据预处理
        3.4 CAT在大鼠中的毒性作用和药效作用评价
        3.5 与CAT毒性作用有关的代谢物的筛选
        3.5.1 差异变量的提取
        3.5.2 NL-NC、NM-NC和NH-NC共同差异代谢物分析
        3.5.3 与CAT毒性作用相关的代谢物分析
        3.6 与CAT药效相关的代谢物的筛选
        3.6.1 差异变量的提取
        3.6.2 ML-MC、MM-MC和MH-MC共同差异代谢物分析
        3.6.3 与CAT药效作用相关的代谢物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
    结语
    讨论与展望
附录
发表论文及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致谢

(6)鹅绒藤生药学及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鹅绒藤研究概况
        1.1 药用资源研究概况
        1.2 生药研究概况
        1.3 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1.4 药理与临床应用研究概况
        1.5 开发应用
        1.6 小结与讨论
    2 鹅绒藤属研究概况
        2.1 鹅绒藤属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2.2 鹅绒藤属植物的药理研究进展
        2.3 鹅绒藤属植物的临床研究
        2.4 小结与展望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第一节 鹅绒藤生药学研究
        1 来源与原植物形态
        1.1 来源
        1.2 原植物形态与分布
        1.3 小结
        2 性状鉴定
        3 显微鉴定
        3.1 样品和方法
        3.2 结果
        3.2.1 鹅绒藤组织构造
        3.2.1.1 根横切面
        3.2.1.2 茎横切面
        3.2.1.3 叶中脉部位横切面
        3.2.1.4 叶柄横切面
        3.2.1.5 叶表面制片
        3.2.1.6 果实横切面
        3.2.1.7 种子横切面
        3.2.2 鹅绒藤粉末特征
        3.2.2.1 根粉末
        3.2.2.2 茎粉末
        3.2.2.3 叶粉末
        3.2.2.4 花粉末
        3.2.2.5 果实粉末
        3.2.2.6 种子粉末
        3.2.2.7 鹅绒藤全草粉末
        3.2.3 讨论与小结
        4 微形态扫描电镜研究
        4.1 材料、仪器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与结论
        5 检查与理化鉴定
        5.1 检查
        5.2 理化鉴定
        6 红外光谱的鉴定
        6.1 样品、仪器与试剂
        6.2 实验方法
        6.3 方法学考察
        6.4 结果与分析
        6.5 小结与讨论
        7 HPLC指纹图谱研究
        7.1 样品、仪器与试剂
        7.2 试验方法与内容
        7.3 结果与分析
        7.4 小结与讨论
        8 浸出物含量测定
        8.1 样品、仪器与试剂
        8.2 实验方法
        8.3 结果与分析
        9 总黄酮含量测定
        9.1 试剂、仪器与材料
        9.2 方法
        9.3 显色方法考察
        9.4 方法学考察
        9.5 单因素优选鹅绒藤总黄酮提取条件
        9.6 小结与讨论
        10 山柰苷含量测定
        10.1 样品、仪器与试剂
        10.2 实验方法
        10.4 小结
    第二节 鹅绒藤化学成分研究
        1 无机元素分析
        1.1 材料和仪器
        1.2 方法与结果
        1.3 小结与讨论
        2 氨基酸分析
        2.1 实验部分
        2.2 结果
        2.3 小结与讨论
        3 鹅绒藤低极性成分GC-MS分析
        3.1 实验部分
        3.2 结果与讨论
        4 化学成分分离与鉴定
        4.1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4.2 实验部分
        4.3 化学成分理化数据
        4.4 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鹅绒藤药材质量标准草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科技查新报告
详细摘要

(7)福建金线莲粗提物多组分的快速质谱分析方法及NMR/RRLC-MS相关谱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前言
    2 联用技术在复杂混合物快速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2.1 LC-MS及LC-MS/MS联用技术
        2.2 LC-NMR联用技术
        2.3 LC-MS-NMR联用技术
    3 MS与NMR异相关谱和平行动态谱新型谱学方法
    4 福建金线莲的研究概况
    5 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5.1 研究目的
        5.2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福建金线莲化学成分的RRLC-MS/MS及MSE快速鉴定方法研究
    1 前言
    2 RRLC-MS/MS分析方法的考察与优化
        2.1 实验部分
        2.1.1 样品及试剂
        2.1.2 仪器及测定条件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色谱条件的确定
        2.2.2 质谱条件的确定
    3 基于RRLC-MS/MS及MSE方法的福建金线莲中化学成分结构鉴定
        3.1 实验部分
        3.1.1 样品及试剂
        3.1.2 实验仪器与条件
        3.2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福建金线莲提取物组分群的NMR与RRLC-MS平行动态谱和异相关谱分析方法研究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样品及试剂
        2.2 含量呈动态变化的系列混合物流份的制备
        2.3 仪器及测定条件
        2.3.1 RRLC-UV-MS及RRLC-MS/MS谱测定
        2.3.2 ~1H NMR谱测定
        2.3.3 原始数据预处理
    3 结果与讨论
        3.1 福建金线莲95%乙醇提取物的RRLC-UV及RRLC-MS谱分析
        3.2 NMR/RRLC-MS PDS与HCS谱的构建
        3.2.1 NMR/RRLC-MS PDS谱的构建
        3.2.2 NMR/RRLC-MS HCS谱的构建
        3.2.3 谱图数据的有效提取和相关
        3.2.4 各成分在系列混合物流份中的分布情况
        3.3 福建金线莲95%乙醇提取物中不同类型成分的结构解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野生与生物技术栽培福建金线莲中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的对比研究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样品及试剂
        2.2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2.3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2.4 实验仪器与条件
        2.4.1 色谱条件
        2.4.2 质谱条件
        2.5 方法学考察
        2.5.1 化学成分比较分析
        2.5.2 定量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方法学考察
        3.1.1 化学成分比较分析
        3.1.2 定量分析
        3.2 野生与生物技术栽培福建金线莲中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的对比分析
        3.2.1 化学成分比较分析
        3.2.2 定量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发表论文及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致谢

(8)菲并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13a-(S)-去氧娃儿藤宁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实验材料
    一、药品和试剂
    二、细胞株及瘤株
    三、实验动物
    四、主要仪器
实验方法
    一、细胞培养
    二、MTT法测定肿瘤细胞存活率
    三、小鼠体内药效学实验和急性毒性实验
    四、大鼠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体外神经毒性检测
    五、小鼠血浆药代动力学及脑组织药物分布实验
    六、圆二色谱法检测核酸与配体的相互作用
    七、荧光发射光谱法检测核酸与配体的相互作用
    八、粘度测定法检测CAT与DNA的相互作用方式
    九、分子模拟技术模拟CAT与DNA相互作用的模式
    十、基因芯片技术检测CAT的两个对映异构体对基因表达谱影响的差异
    十一、双向电泳技术检测CAT的一对对映异构体对蛋白质表达谱影响的差异
    十二、统计学处理
实验结果
    一、CAT及其衍生物的体外抗肿瘤作用
        1. MTT法测定CAT及其衍生物对多种不同组织来源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2. MTT法测定CAT及其盐对多种不同组织来源的肿瘤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比较
        3. MTT法测定CAT的肝微粒体代谢产物对多种不同组织来源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二、CAT及其盐和衍生物的体内抗肿瘤作用和初步毒性研究
        1. CAT及其盐口服给药对小鼠肝癌H22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
        2. 以高剂量间隔口服给药方式给予CAT枸橼酸盐对小鼠肝癌H22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
        3. CAT枸橼酸盐静脉注射给药对小鼠肝癌H22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
        4. CAT及其衍生物口服给药对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
        5. CAT及三种盐单次口服给药的急性毒性实验
    三、CAT的体外初步神经毒性实验
    四、CAT及其盐的小鼠血浆药代动力学及脑组织中药物分布研究
    五、圆二色谱法检测CAT与DNA的相互作用
        1. 圆二色谱法检测CAT与DNA剂量依赖性的相互作用
        2. 圆二色谱法检测CAT与DNA相互作用的序列特异性
        3. 圆二色谱法检测CAT与启动子区域DNA相互作用的序列特异性
    六、荧光发射光谱法检测CAT与DNA的相互作用
        1. 荧光发射光谱法检测CAT与DNA之间浓度依赖性的相互作用
        2. 荧光发射光谱法测定CAT与DNA相互作用的平衡常数
        3. 荧光发射光谱法测定CAT与DNA相互作用的化学计量关系
        4. 荧光发射光谱法检测CAT与DNA相互作用的序列特异性
        5. 荧光发射光谱法检测CAT与启动子区域DNA相互作用的序列特异性
    七、粘度测定法检测CAT与DNA的相互作用方式
        1. 粘度测定法检测CAT与线性CT-DNA的相互作用
        2. 粘度测定法检测CAT与环状质粒DNA的相互作用
    八、分子模拟法模拟DNA与CAT的相互作用方式
    九、圆二色谱法检测CAT与RNA的相互作用
    十、荧光发射光谱法检测CAT与RNA的相互作用
    十一、基因芯片技术检测CAT对人神经胶质瘤U251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十二、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CAT对人神经胶质瘤U251细胞蛋白表达谱的影响
        1. 二维凝胶电泳法检测CAT对人神经胶质瘤U251细胞蛋白表达谱的影响
        2. 质谱鉴定结果及生物学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手参有效部位及其体内代谢过程的质谱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前言
    2 中药代谢研究
        2.1 活性化合物的代谢研究
        2.2 中药复杂体系的代谢研究
    3 本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3.1 研究目的
        3.2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丁二酸苄酯苷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研究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样品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与条件
    3 结果与讨论
        3.1 丁二酸苄酯苷类化合物的ESI-MS~n谱分析
        3.2 不同加合离子的裂解特征比较和重排反应机理的考察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手参有效部位CE中丁二酸苄酯苷类成分的RRLC-MS/MS分析方法研究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样品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与条件
    3 结果与讨论
        3.1 RRLC谱的条件优化
        3.2 CE的RRLC-MS/MS谱快速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手参有效部位CE大鼠体内代谢过程的质谱分析方法研究
    第一节 有效部位CE整体代谢分析的RRLC-MS/MS方法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2.1 样品与试剂
        2.2 实验动物
        2.3 实验仪器与条件
        3 实验方法
        3.1 尾静脉注射给药组
        3.2 灌胃给药组
        3.3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
        3.4 肝脏、肾脏、脑样品处理方法
        4 结果与讨论
        4.1 有效部位CE大鼠生物样本的RRLC-MS/MS谱分析方法的建立
        4.2 大鼠生物样本中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的分析
        5 小结
    第二节 活性化合物Dactylorhin B的大鼠体内代谢产物分析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2.1 样品与试剂
        2.2 实验动物
        2.3 实验仪器与条件
        3 实验方法
        3.1 尾静脉注射给药组
        3.2 灌胃给药组
        3.3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
        3.4 肝脏、肾脏、脑样品处理方法
        4 结果与讨论
        4.1 大鼠给予Dactylorhin B后血浆中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的分析
        4.2 大鼠给予Dactylorhin B后肝脏中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的分析
        4.3 大鼠给予Dactylorhin B后肾脏中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的分析
        4.4 大鼠给予Dactylorhin B后脑中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的分析
        4.5 Dactylorhin B的整体代谢特征分析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
发表论文及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致谢

(10)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及其混合物组分群的质谱分析方法以及LC-MS/NMR相关谱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前言
    2.联用技术在天然产物快速分析中的应用
        2.1 LC-MS及LC-MS/MS联用技术
        2.2 LC-NMR和LC-NMR-MS联用技术
    3.化学计量学在天然产物复杂体系分析中的应用
    4.苯乙醇苷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5.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5.1 研究目的
        5.2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氢醌苷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研究
    1.前言
    2.实验部分
        2.1 样品及试剂
        2.2 实验仪器与条件
    3.结果与讨论
        3.1 氢醌O-单糖苷类化合物的裂解行为
        3.2 氢醌1,4-二-O-糖苷类化合物的裂解特征
        3.3 甲氧基对[Y_0-H]~-·/Y_0~-值的影响
        3.4 氢醌O-双糖苷类化合物在(-)ESI-MS~n谱中的裂解行为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苯乙醇苷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研究
    1.前言
    2.实验部分
        2.1 样品及试剂
        2.2 实验仪器与条件
    3.结果与讨论
        3.1 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在(-)ESI-MS~n谱中的裂解行为
        第Ⅰ类:苯乙醇单糖苷类化合物的裂解行为
        第Ⅱ类:芹糖苯乙醇苷类化合物的裂解行为
        第Ⅲ类:咖啡酰基苯乙醇苷类化合物裂解行为
        第Ⅳ类:其它类型苯乙醇苷类化合物的裂解特征
        3.2 咖啡酰基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在(+)ESI-MS~n谱中的裂解行为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小蜡树提取物组分群的NMR与LC-MS平行动态谱和正交相关谱分析方法研究
    1.前言
    2.实验部分
        2.1 样品及试剂
        2.2 浓度呈动态变化的系列混合物流份的制备
        2.3 实验仪器与条件
    3.结果与讨论
        3.1 提取物M-9的HPLC及LC-MS谱分析
        3.2 各成分在系列混合物流份中的分布情况
        3.3 NMR/LC-MS PDS与NMR/LC-MS CHS谱的综合分析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连翘提取物组分群的NMR与LC-MS平行动态谱和正交相关谱分析方法研究
    1.前言
    2.实验部分
        2.1 样品及试剂
        2.2 浓度呈动态变化的系列混合物流份的制备
        2.3 实验仪器与条件
    3.结果与讨论
        3.1 提取物LQ-7的LC-MS谱分析
        3.2 各成分在系列混合物流份中的分布情况
        3.3 NMR/LC-MS PDS与NMR/LC-MS CHS谱的综合分析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1.总结
    2.展望
发表论文及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致谢
附录:部分系列混合物流份的NMR图谱

四、Two Phenanthroindolizidine Alkaloids from Tylophora atrofolliculata(论文参考文献)

  • [1]卵叶娃儿藤生物碱(HTBPI)抑制Akt的抗肝细胞癌活性研究[D]. 刘宏伟.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竹灵消和过山枫两种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D]. 黄东海. 湖北民族学院, 2016(04)
  • [3]L-脯氨酰胺类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催化活性及应用研究[D]. 王永超. 云南大学, 2015(09)
  • [4]乌檀和泽泻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D]. 李琴. 浙江大学, 2013(11)
  • [5]抗肿瘤候选新药CAT体内代谢及其药物代谢组学的LC-MS/MS分析方法研究[D]. 田亚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12)
  • [6]鹅绒藤生药学及化学成分研究[D]. 马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12)
  • [7]福建金线莲粗提物多组分的快速质谱分析方法及NMR/RRLC-MS相关谱分析方法研究[D]. 王晓雪.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1(11)
  • [8]菲并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13a-(S)-去氧娃儿藤宁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D]. 刘振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1(11)
  • [9]手参有效部位及其体内代谢过程的质谱分析方法研究[D]. 刘健.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0(08)
  • [10]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及其混合物组分群的质谱分析方法以及LC-MS/NMR相关谱分析方法研究[D]. 刘影.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9(11)

标签:;  ;  ;  

来自 Tylophora atrofolliculata 的两种 Phenanthroindolizidine 生物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