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观察针灸疗效与胎位矫正的关系及相关影响因素

超声观察针灸疗效与胎位矫正的关系及相关影响因素

一、针灸并用矫正胎位的疗效与相关影响因素关系的超声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叶吴洁,林咸明,周志刚[1](2021)在《艾灸至阴穴纠正胎位的临床与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胎位不正是造成产妇难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于产前纠正胎位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分娩的顺利进行,艾灸至阴穴是妊娠后期胎位不正的重要辅助疗法。通过搜集相关文献资料,从临床研究和机制研究两个层面总结艾灸至阴穴纠正胎位的研究现状,并对其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杨爱云[2](2020)在《捻拨、重拿、牵伸扳手法为主治疗小儿肿块型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以捻拨、重拿、牵伸扳手法为主的优化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肿块型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对比常规推拿手法,比较治疗前后患侧胸锁乳突肌的厚度、临床症候评分变化,评价推拿优化手法治疗小儿肿块型肌性斜颈临床疗效及优势所在,为临床制定规范化、标准化的推拿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病例标准的60例肿块型肌性斜颈患儿,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推拿手法,采用俞大方主编的《推拿学》的小儿肌性斜颈的诊疗方案,即推揉法、拿捏法、牵拉法、旋转法;治疗组予以推拿优化手法,具体步骤:面部操作、指揉患侧胸锁乳突肌和肩背部、捻揉拨动患侧胸锁乳突肌、重拿弹拨患侧肿块、点揉推运颈部肌群、颈部牵伸扳法、活血化瘀舒筋法和结束手法。两组均1日1次,1周6次,4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候评分(头部倾斜程度、肿块硬度、肿块厚度、颈部旋转受限程度、颈部侧屈受限程度、胸锁乳突肌对称状况、颜面部对称状况)、胸锁乳突肌彩超厚度改善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总体疗效:研究过程中,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3例。治疗组29例,治愈17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10%;对照组27例,治愈7例,好转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0.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胸锁乳突肌彩超厚度:治疗组治疗前后颈部包块彩超厚度分别为11.17±1.73mm和5.69±0.71mm,对照组治疗前后颈部包块彩超厚度分别为11.07±1.59mm和6.37±1.18mm。结合两组治疗后胸锁乳突肌彩超厚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各临床症状,包括头部倾斜程度、肿块硬度、肿块厚度、颈部旋转受限程度、颈部侧屈受限程度、胸锁乳突肌对称情况、颜面部对称状况的评分比较,检验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组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治疗后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年龄与疗效:推拿优化组不同年龄段比较,0-3月患儿疗效优于3-6月和6-12月(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论:1.推拿优化手法和常规推拿手法临床治疗肌性斜颈患儿均有效。2.以捻拨、重拿、牵伸扳法为主的推拿优化手法在治疗肿块型肌性斜颈的综合疗效中明显优于常规推拿法;3.和常规推拿法比较,推拿优化手法能明显缩小胸锁乳突肌彩超厚度,改善临床症状;4.肿块型肌性斜颈患儿越早接受推拿治疗,疗效越好,恢复越好。

张璐,孙伟鹏,蔡银河,鲁可,杨雅钦,曾蕾,陈宝艳[3](2019)在《艾灸至阴穴治疗胎位不正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系统评价单纯艾灸至阴穴或配合膝胸卧位治疗胎位不正的临床疗效。方法电子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CNKI、VIP、万方和CBM,检索时间限定为自建库至2017年6月15日,检出所有艾灸至阴穴或配合膝胸卧位治疗胎位不正的有关文献,2名研究员独立严格进行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用Stata 14软件进行Meta分析,用TSA v0.9软件进行试验序贯分析。结果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12篇,共2331例患者。meta分析表明:与膝胸卧位相比,单纯组胎位转正率增加44%[RR=1.44,95%CI(1.33,1.55),P<0.001],配合组胎位转正率增加35%[RR=1.32,95%CI(1.22,1.42),P<0.001],都存在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提示,单纯组或配合组胎位转正率均与疗程和艾灸时间有关,且两组均对30-34周妊娠妇女疗效最佳。试验序贯分析提示艾灸至阴穴或配合膝胸卧位的疗效显着。结论单纯艾灸至阴穴或配合膝胸卧位均能增加胎位不正的胎位转正率,且单纯艾灸至阴穴纠正胎位不正的效果更佳,两组均对30-34妊娠周数的孕妇疗效最佳,值得临床推广。

罗菲[4](2019)在《除旧布新:新中国新法接生普及的历史经验及基本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与建国之初同样被列为卫生工作重点的烈性传染病防治等工作不同,新法接生直至1985年才基本得到普及,时间跨越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若干历史时期,其中原因也远非普遍接种疫苗那样简单。因此,研究新法接生从开始推行到基本普及的历史过程,勾勒新法接生推行的社会图景,探究影响新法接生尽早普及的各种因素,剖析影响新法接生率起伏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即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方法:在掌握大量第一手史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运用历史文献学方法,对新中国推行新法接生直至基本普及的全过程加以系统考察,从而再现新法接生推行的基本历史面貌。与此同时,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推行新法接生的36年间政治、文化与社会背景的变迁,采用医疗社会史与医疗经济学研究的分析工具,在综合考察各方面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政治运动、经济水平、人力资源和传统生育观念是影响新法接生尽早普及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到新法接生率的起伏变化的命题。成果:通过分析推行新法接生的各个构成要素,诸如宣传动员、人力资源、推广方式、组织管理等,全面梳理新法接生推广的基本历史经验,客观再现新中国新法接生由推广到基本普及的历史。通过查阅、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量史料,发现“大跃进”时期新法接生率存在虚高的成分,而“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时期农村产妇受到的医疗照顾也并不像前此论者所估计的那样少。“文革”时期许多中、高级妇幼保健人员或参加巡回医疗队,或被下放到农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地区新法接生的推广,他们培训的“在地化”初级医疗人员也为“文革”后期新法接生迅速推广并普及储备了人力资源。在构建新法接生推行历史图景的过程中,通过深入挖掘史料,对旧产婆改造、妇幼保健员培训、助产教育等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结合社会制度变迁,对基层妇幼保健机构的演变轨迹进行了梳理,并剖析了其中隐含的内在逻辑。在乡村医疗卫生人员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传统中医业者以其技术水平、庞大数量和广泛分布,受到政府关注,并被组织到新法接生推行工作之中。文中还对民族地区新法接生推行特色作了分析,并结合政策环境,提出医疗资源配置在其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在收集与分析各地不同历史时期新法接生率数据的基础上,生动再现新法接生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波浪式走向,借助医疗社会学、人口学等多种分析方法,综合考察影响新法接生推行的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推动力量与影响因素,提出导致这种起伏变化及新法接生推广历时36年才宣告基本普及的原因,主要在于政策环境多变、人力资源严重匮乏、经济条件落后、传统生育观念影响等几个方面。结论:本文力求在再现新法接生普及历史面貌的基础上,全面总结新中国新法接生从开始推行到基本普及的主要成就及基本历史经验,并由此揭示出新法接生普及耗时长久的主要原因及新法接生率起伏变化背后隐藏的内外制约因素。自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行以来,保护妇婴健康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的一贯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结合中心工作,采取了团结改造己有人员,培训新生力量,大力宣传新法接生,并在城乡和厂矿广泛建立新法接生组织和机构的一系列措以施,运用点面结合、点带面、逐步推进的方法,在全国展开消灭新生儿破伤风和产妇产褥热的工作。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体妇幼保健人员的艰苦努力,新法接生于1959年在城市基本普及,此后,推行新法接生工作的重点转向农村。新法接生推行的过程,伴随着各种因素的交互影响,构成新中国新法接生推行的独特面貌。在新法接生宣传中,除了教育民众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外,重点在通过新旧对比,激发民众对新的人民政权的认同感。在接生员培训方面,既有接生技能内容的培训,也带有土地改革、合作化、农村合作医疗等方面的鲜明时代特色,其中也能看到传统中医或隐或显的影响。在执业资格管理上,1949-1957年间较严格地实施专业化与证照制度;限于农村地区的各方面条件,1958年提出卫生人员都要做新法接生工作的要求,1963年正式提出只要采用了消毒接生与消毒断脐的方法,即使是家属或亲邻等实施的接生操作一样算作新法接生,事实上弱化了对接生员执业资格的管理,并使新法接生的技术要求降到了最低。1978年后,在边远和经济落后地区着重推广了1963年以后的做法,从而提高了这种低技术含量的新法接生推行的速度,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新法接生推行的质量及新法接生率的稳定性。“文革”时期虽然妇幼保健机构大量撤销,影响到新法接生推行,但由于前此“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心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以及“文革”时期包括妇产科专家在内的大批中、高级医疗卫生人员的下放,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优质资源下沉的效果,部分地区农村母婴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改革开放以后,由于采取了多样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新法接生推行办法,加之农村经济逐步好转,医疗装备与专业人员基本到位,妇幼保健网基本形成,新法接生很快在全国基本普及。

周俊合[5](2019)在《“心胆论治”针灸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对近15年针灸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文献Meta分析,探求针灸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循证医学证据。2.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通过针灸组、西药组、假针灸组对比,评价“心胆论治”针灸方案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效性。方法:第一部分文献评价对发表于2003年12月31日至2018年12月31日针灸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RCT实验进行meta分析,评价针灸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计算机检索方面,中文数据库选择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英文数据库方面选择 Pubmed、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de Trials数据库。检索文献用NoteExpress3.2建立文献数据库,通过对文献的全文阅读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1.检索策略检索词方面,中文检索词:针刺、针、针灸、电针、腹针、头针、体针、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硬化、颈动脉斑块、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等;英文检索词:acupoint、acupuncture、moxibustion、electroacupuncture、carotid artery、carotid plaque、atherosclerosis、atherothrombosis。检索式为上述检索词用 OR、AND和NOT连接词连接运算2.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所定制“偏倚风险评估”工作表进行评估,评价者由(周俊合、赵琳)独立平行进行,在文献筛选过程中如果遇到不同意见,采用协商的方式解决,协商无法解决的由第3位评价者(宁百乐)进行分析解决3.统计分析对于二分类变量,采用事件发生计数方式统计,变量资料采用均数差值(MD)表示。根据异质性检验,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在结果计算过程中,可信区间选择为95%,当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记录其统计值。第二部分临床研究用SPSS20.0软件生成随机数字号,将90例符合纳入标准受试者按1:1:1比例分为3组。3组最终纳入有效病例为83例,针灸组28例、药物组27例、假针灸组28例。1.分组设置(1)针灸组①取穴针刺:百会、印堂、人迎(双)、内关(双)、阳陵泉(双)精灸: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花(双侧膈俞、胆俞)皮内针:心俞(双)、胆俞(双)穴位定位参照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②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先针刺内关(双)、阳陵泉(双)、人迎(双),后针百会、印堂,均使用套迭针具,并用常规毫针穿入下部底座破皮,刺入穴位内,行捻转手法至患者觉局部酸麻胀痛,每个穴位得气即止,留针30min。精灸按相应穴位操作,每处穴位用规格为高3mm、底面直径2mm圆锥形艾柱施灸,艾柱燃烧至剩余1/3时取走,每穴2壮。皮内针采用皮内针常规操作,留针48h。2.药物组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日,阿托伐他汀10mg/日。3.假针灸组①取穴假针灸组选穴同针灸组。②操作患者取仰卧位,选用一次性套叠针,固定针灸针套具,手持平头针刺入套具内,使针头触碰到患者皮肤,产生微痛感即止,穴位选择同针灸组。精灸按相应穴位操作,每处穴位用规格为高3mmm、底面直径2mm圆锥形艾柱施灸,将艾柱用万花油浸湿,使其无法燃烧,自艾炷尖端用线香做点燃艾炷动作,并在其穴位周围抓挠,每穴灸2壮。采用平头皮内针,平贴于皮肤,并用胶布固定,留针48h。2.疗程疗程12周,每3天1次治疗,共完成24次治疗,完成80%即为有效病例,治疗结束后12周随访一次。3.评价时点及指标选取第0、12、24周作为评价点进行评价。其每个评价点均进行IMT、斑块厚度(course积分)、斑块体积、斑块灰阶值(GSM)、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检测。并对针灸组20例患者在第0、12周行血小板聚集(ADP)、凝血FIB、血小板计数、载脂蛋白A-IV检测。4.统计根据临床试验数据性质(计量、分类资料和等级资料),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分类资料用卡方检验或精确概率法,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满足要求者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未满足条件的样本比较采用配对符号秩和检验。等级资料采用样本比较的Wilcoxon秩和检验(校正)或多组比较的Kruskal-Wallis检验。多个观察时点的定量主要结局指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采用双侧检验,基线比较检验水平α=0.05,疗效组间比较检验水平α=0.05,组间两两比较α=0.0167。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经过文献检索,共检索到142篇相关文献,通过阅读标题和摘要初步筛选58篇,阅读全文后筛选剩余13篇。(1)结局指标超声方面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方面在合并后IMT(总)方面,有7篇文献被纳入,经过异质性检验的出P=).002,I2=71%,选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03,由此可知,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以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后,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改善方面,优于单纯西药疗法。在左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方面,有2项研究被纳入,但因有1项研究采用3组比较,故将其拆分为两个独立研究进行分析。异质性检验P<0.05,I2=9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46。由此可得,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以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后,与单纯西药疗法对比,在左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改善方面疗效相当。在右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方面,经分析结果显示,异质性检验P=0.05,I2=66%,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77。由此可得,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以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后,与单纯西药对比,在右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改善方面疗效相当。斑块厚度方面在纳入的13篇文献中,共有7篇文献采用斑块厚度作为结局指标,经异质性检验得P=0.99,I2=0%,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05。由此可得,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以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后,在改善斑块厚度方面要优于单纯西药组。斑块面积方面斑块面积方面,采用斑块面积作为结局指标的文献共有4篇,经异质性检验的出P=0.53,I2=0%,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01。由此可得,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以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后,在颈动脉斑块面积改善方面,优于单纯西药。血脂方面在甘油三酯方面,有7项研究被纳入,异质性检验P=0.92,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01。由此可得,西药疗法,在降低甘油三酯方面,要优于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总胆固醇(TC)方面,有7项研究被纳入,异质性检验P=0.010,I2=62%,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56。由此可得,在降低胆固醇方面,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或以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法,与单纯西药疗法疗效相当。低密度脂蛋白(LDL)方面,有7项研究被纳入,异质性检验P=0.004,I2=66%,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50。由此可得,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方面,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或以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法,与单纯西药疗法疗效相当。高密度脂蛋白(HDL)方面,有7项研究被纳入,异质性检验P<0.01,I2=82%,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85。由此可得,在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方面,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或以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法,与单纯西药疗法疗效相当。血液流变学方面全血黏度(低切)方面,异质性检验P=0.97,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466。结果表明,在改变全血黏度(低切)方面,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或以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法,与单纯西药疗法疗效相当。全血黏度(高切)方面,有2项研究被纳入,异质性检验P=0.39,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42。结果表明,在改变全血黏度(高切)方面,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或以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法,与单纯西药疗法疗效相当。血浆黏度方面,有2项研究被纳入,异质性检验P<0.01,I2=92%,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76。结果表明,在改变血浆黏度方面,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或以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法,与单纯西药疗法疗效相当。血液动力学方面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EDV)方面,有2项研究被纳入,异质性检验P=0.25,I2=26%,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01。结果表明,在改变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PSV)方面,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或以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法,优于单纯西药疗法。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EDV)方面,有2项研究被纳入,异质性检验P=0.25,I2=26%,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01。结果表明,在改变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EDV)方面,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或以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法,优于单纯西药疗法。搏动指数(PI)方面,有2项研究被纳入,异质性检验P=0.005,I2=88%,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82。结果表明,在改变搏动指数(PI)方面,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或以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法,与单纯西药疗法疗效相当。阻力指数(RI)方面,有2项研究被纳入,异质性检验P=0.04,I2=75%,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004。结果表明,在改变阻力指数(RI)方面,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或以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法,优于单纯西药疗法。(2)总有效率纳入的13篇文献中,共有6篇文献采用总有效率作为结局指标,异质性检验的出P=0.02,I2=59%,选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12。结果表明,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以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后,与单纯西药对比,在有效率方面疗效相当。2.临床试验结果(1)基线至2018年12月27日,本研究共纳入统计有效病例83例,其中针灸组28例,药物组27例,假针灸组28例。三组在性别方面(P=).889)、年龄方面(P=0.055)、BMI方面(P=).490)、收缩压方面(P=0.183)、舒张压方面(P=0.681)、性别方面(P=0.889)、吸烟情况方面(P=0.064)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超声方面IMT方面组内比较方面,针灸组左侧颈动脉IMT治疗前后(P=0.043),右侧颈动脉IMT治疗前后(P=0.025);药物组左侧颈动脉IMT治疗前后(P=).537),右侧颈动脉IMT治疗前后(P=0.148);假针灸组左侧颈动脉IMT治疗前后(P=0.663),右侧颈动脉IMT治疗前后(P=0.663)。组间比较方面,三组受试者在治疗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左侧颈动脉IMT(P=0.159),右侧颈动脉IMT(P=0.271),具有可比性。IMT左侧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面,不同治疗方法下三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7),两两比较得出,针灸组与药物组、假针灸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6、P=0.026),药物组与假针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973)。右侧IMT方面,不同治疗方法干预后三组之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142)。疗效方面比较,IMT(前)-IMT(后)=差值,IMT 左侧差值(P=0.177),IMT 右侧差值(P=0.110)。综上所述,针灸组具有改善IMT作用,三组受试者在左侧IMT整体改善方面,针灸组优于药物组和假针灸组,药物组与假针灸组间疗效相当。右侧IMT方面,三组整体改善相当。治疗前后疗效方面,三组在左、右两侧颈动脉IMT疗效相当。颈动脉内斑块厚度积分方面组内比较方面,针灸组治疗前后斑块厚度积分(P=0.016);药物组治疗前后斑块厚度积分(P=0.067);假针灸组治疗前后斑块厚度积分(P=0.474)。组间比较方面,三组受试者在治疗前颈动脉斑块厚度总和(course积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70),具有可比性。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不同治疗方法下三组之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488)。治疗前后疗效方面,进行差值运算后统计得斑块厚度差值(P=0.678),组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综上所述,针灸具有减小斑块厚度的作用,但三组受试者在斑块厚度改变方面疗效相当。颈动脉内斑块体积(PV)组内比较方面,针灸组治疗前后斑块体积(P=0.001);药物组治疗前后斑块体积(P=0.094);假针灸组治疗前后斑块体积(P=0.813)。组间比较方面,三组受试者在治疗前颈动脉斑块体积总和(PV)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968),具有可比性。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方法下三组之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888)。治疗前后疗效方面,差值运算后统计得斑块体积差值(P=0.016),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两两比较分析针灸组与假针灸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3)。针灸组、西药组、假针灸组治疗前后体积整体缩小比率分别为18.2%、10.5%、-1.9%。综上所述,针灸具有减少斑块体积的作用,针灸组疗效优于假针灸组,针灸组疗效与药物组相当。三组在斑块体积整体改善方面疗效相当。颈动脉斑块灰阶值(GSM)组内比较方面,针灸组左侧颈动脉GSM治疗前后(P=0.020),右侧颈动脉GSM治疗前后(P=0.002);药物组左侧颈动脉GSM治疗前后(P=0.474),右侧颈动脉GSM治疗前后(P=0.005);假针灸组左侧颈动脉GSM治疗前后(P=0.940),右侧颈动脉GSM治疗前后(P=).368)。组间比较方面,三组受试者在治疗前颈动脉灰阶值(GSM)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左侧颈动脉GSM(P=0.114),右侧颈动脉GSM(P=0.941),具有可比性。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治疗方法下三组左侧GSM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0),两两比较得出,针灸组、药物组均与假针灸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7、P=0.010),针灸组与药物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876)。右侧GSM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207)。治疗前后疗效方面,差值运算后统计得GSM左侧差值(P=0.017),GSM右侧差值(P<0.01),组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两两比较得出,左侧GSM针灸组与假针灸组有差异(P=0.006),与药物组无统计学差异(>0.05)。在右侧GSM比较显示三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针灸组、药物组均与假针灸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1)。针灸组、药物组、假针灸组左侧斑块灰阶值分别平均提升19.6%,4.4%,0.2%。针灸组、药物组、假针灸组左侧斑块灰阶值分别平均提升14.5%,22.9%,-3.2%。综上所述,针灸具有升高颈动脉斑块GSM的作用,整体改善方面,针灸组、药物组在左侧颈动脉改善方面均优于假针灸组。治疗前后疗效方面,针灸组在左、右两侧均优于假针灸组,且与药物组疗效相当。(3)血小板聚集方面血小板聚集率方面,治疗前针灸组平均血小板聚集率为56.38%,治疗后平均血小板聚集率49.46%。治疗前后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1),证明针灸具有降低血小板聚集率的作用。(4)纤维蛋白原方面血纤维蛋白原方面,治疗前针灸组平均血纤维蛋白原为3.51g/L,治疗后平均血纤维蛋白原为3.66g/L。治疗前后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100),证明针灸不直接改变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5)载脂蛋白A-Ⅳ载脂蛋白A-Ⅳ方面,针灸组6例病人进行组内比较,其结果如下:治疗前针灸组的血载脂蛋白A-Ⅳ为141.87ug/mL,治疗后为168.96ug/mL。治疗前后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390),证明针灸并未明显改变血载脂蛋白A-Ⅳ水平。(5)血小板计数方面血小板计数方面,治疗前针灸组平均血小板计数为237.06,治疗后平均血小板计数为241.69。治疗前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72),证明针灸不直接改变血小板数量,以起到抗血小板聚集作用。(6)血脂方面甘油三酯(TG)方面组内比较方面,针灸组治疗前后甘油三酯水平(P=0.886);药物组治疗前后血甘油三酯水平(P=).525);假针灸组治疗前后血甘油三酯水平(P=0.132)。组间比较方面,治疗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473),具有可比性。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治疗方法下三组之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626)。治疗前后疗效方面,差值运算后统计得甘油三酯差值(P=0.596)。综上所述,三组疗法均没有改善甘油三酯作用,在改善甘油三酯方面均无明显差异。总胆固醇(TC)方面组内比较方面,针灸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水平(P=0.354);药物组治疗前后血总胆固醇水平(P<0.01);假针灸组治疗前后血总胆固醇(P=0.402)。组间比较方面,治疗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586),具有可比性。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治疗方法下三组总胆固醇整体之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558)。治疗前后疗效方面,差值运算后统计得总胆固醇差值(P<0.01),两两比较显示,药物组与针灸组、假针灸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综上所述,药物组改善胆固醇具有一定优势,在胆固醇整体改变方面三组均无明显差异。高密度脂蛋白(HDL)方面组内比较方面,针灸组治疗前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P=0.005);药物组治疗前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P=0.580);假针灸组治疗前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P=0.093)。组间比较方面,治疗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956),具有可比性。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治疗方法下三组高密度脂蛋白整体之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103)。治疗前后疗效比较方面,差值运算后统计得,组间高密度脂蛋白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75)。综上所述,针灸具有升高HDL的作用,整体疗效方面三组相当。低密度脂蛋白(LDL)方面组内比较方面,针灸组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P=0.504);药物组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P<0.01);假针灸组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P=0.591)。组间比较方面,在低密度脂蛋白(LDL)方面,治疗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521),具有可比性。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治疗方法下三组低密度脂蛋白整体之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428)。治疗前后疗效方面,差值运算后统计得低密度脂蛋白,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进行两两比较得出,药物组与针灸组、假针灸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09),针灸组与假针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269)。综上所述,针灸不具有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其疗效不如药物组。(7)相关性分析针灸组治疗前后斑块体积变化量与治疗前斑块GSM做相关分析得,相关系数r=-0.181,P=0.251,虽有负相关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证明斑块体积减少并不随斑块硬度变化而变化。(8)脱落率针灸组共脱落2例、药物组脱落3例、假针灸组脱落2例,总脱落率为7.78%。结论1.Meta分析显示:针灸疗法或针灸联合西药疗法,在改善IMT、斑块厚度、斑块面积方面均优于单纯西药疗法,在TC、TG、LDL、HDL方面疗效相当,文献质量较低。2.“心胆论治”针灸方案具有减少斑块体积和升高灰阶值的作用,斑块体积缩小率为18.2%,左右两侧灰阶值升高比率为19.6%、14.5%。针灸与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疗效相当,均优于假针灸。3.“心胆论治”针灸方案可以抗血小板聚集,以减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以及升高HDL加速脂质代谢的作用。针灸具有消斑稳斑效果,这可能与其消除斑块中脂质核成分有关。

周传龙,包洁,蔡劲,梁宜,高宏,方剑乔[6](2014)在《针灸与超声医学之结合方法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据近年来针灸与超声医学结合的发展的特点,从作为评价手段、辅助工具以及治疗手段的角度探讨可能对针灸的影响以及发展方向。针对目前的研究的现状,分析了超声医学可能会更多地用于评价针灸的治疗效果,辅助针灸达到更好的疗效,以及增加超声的治疗作用。旨在倡导引进先进的文明成果,以推动针灸现代化的发展。

方芳[7](2013)在《灸法独立干预病症谱及其高频病症的循证医学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从文献计量学角度系统研究灸法独立干预病症谱,并选取代表性的高频病症带状疱疹、褥疮、胎位不正,运用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对其治疗性文献进行循证评价并提炼能够指导临床实践的证据信息,为今后的灸法循证评级及临床证据研究提供示范。方法:按照针灸病谱和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全面系统的检索国内外大型文献数据库,预先制定有效合理的检索策略。然后筛选合格的临床研究文献,根据国际疾病分类与编码系统(ICD-10)统计纳入文献的病症运用频次。用文献管理器实现文献检索、筛选、纳入、分类的批处理流程,最终基于现代文献逐步构建灸法独立干预病症谱。选取3个代表性的高频病症带状疱疹、褥疮、胎位不正,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运用《针灸循证临床指南》推荐的质量评价方法,结合国际通行的CONSORT22条标准及STRICTA的6条标准,进行严格而系统的质量评价。对纳入的灸法临床研究文献,依次分为系统评价/Meta分析、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病例系列观察、个案研究等类型,对同质性较高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分析软件采用RevMan5.0.20。按照四类灸法临床常见问题进行临床证据分析,即(1)灸法与空白组、安慰剂组的疗效比较;(2)灸法与常规治疗、标准阳性对照的疗效比较;(3)不同针法灸法之间疗效比较;(4)灸法与其他措施综合运用。由此,提炼出每一个病症的灸法循证治疗证据。结果:1.本次文献研究共纳入502篇合格文献,得到了15类病症系统,100种病症,其中包括西医疾病85种、西医症状5种、中医病症10种。各系统疾病按频次排序如下: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共8种病症、62篇文献;呼吸系统病症:共3种病症、26篇文献;肌肉骨骼系统与结缔组织病症:共14种病症、57篇文献;精神和行为障碍:共4种病症、22篇文献;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共11种病症、58篇文献;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病症:共1种病症、6篇文献;皮肤和皮下组织病症:共4种病症、16篇文献;妊娠和产褥期病症:共4种病症、24篇文献;神经系统病症:共11种病症、38篇文献;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后果:共4种病症、30篇文献;消化系统病症:共17种病症、86篇文献;血液及造血系统病症:共5种病症、14篇文献;循环系统病症:共5种病症、20篇文献;眼及附属器疾病:共4种病症、8篇文献;肿瘤:共5种病症、36篇文献。2.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的循证医学评价研究①灸法与西药比较治疗带状疱疹的Meta分析纳入15篇合格RCT研究。共1167例受试者。灸法与西药比较,Meta分析显示临床总有效率RR=1.31,95%CI (1.12,1.53), 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4项研究的疼痛VAS评分MD=-1.63,95%CI (-2.60,-0.65), 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常规西药,止痛效果更佳。②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证据分析2007和2011年国内发表的2项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疗效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有限证据支持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性,表现在临床症状改善或治愈率方面,但由于纳入文献质量较低,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试验证据来进一步验证。灸法与常规西药的疗效比较有3项RCT研究比较灯火灸与阿昔洛韦+曲马多+维生素B1的疗效差异,西药包括抗病毒药、维生素类、免疫调节剂等,结果显示灯火灸在止痛、临床总有效率和治愈率方面很可能有疗效优势。1项RCT研究比较壮医药线点灸与重组人干扰素、维生素合用的疗效差异,结果显示壮医药线点灸在临床总有效率和治愈率方面均有疗效优势。另外各有1项RCT研究分别比较实按灸与阿昔洛韦;麦粒灸与阿昔洛韦+维生素B1+甲钴胺;悬灸与阿昔洛韦+甲钴胺;热敏灸与消炎痛。结果表明这些灸法与常规西药比较,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优势。5项RCT分别比较不同类型的刺法灸法。结果显示铺棉灸在治愈率、结痂时间、镇痛效果均优于刺络拔罐;热敏灸在改善患者疼痛、提高临床治愈率、总有效率方面优于针刺拔罐,也优于电针;壮医药线点灸与火针比较尚没有疗效优势。灸法与其他措施配合的研究有35篇,与西药比较的有15篇,涉及综合措施包括铺棉灸+围刺+电针、铺棉灸+梅花针叩刺、药笔灸+电针、悬灸+针刺、热敏灸十穴位注射;对照西药包括抗病毒药(阿昔洛韦)、维生素类(维生素B族、维生素B1、维生素B12)、干扰素诱导剂(聚肌胞,具有光谱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功能)。研究结果均显示灸法配合其他刺法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疗效优于西药。5篇RCT为灸法结合西药治疗,结果显示与单用西药相比,灸法结合西药效果更佳。3.灸法治疗褥疮的循证医学评价研究。①灸法与西医常规比较治疗褥疮的Meta分析纳入18篇合格RCT研究。共928例受试者。Meta分析显示临床总有效率RR=1.28,95%CI(1.15,1.42),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项研究的平均痊愈时间MD=-7.03,95%CI(-8.52,-5.54),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艾灸对照红外线照射、艾灸配合常规治疗对照单纯常规、艾灸配合药物外敷对照常规治疗在提高褥疮临床总有效率和缩短痊愈时间有一定优势。②灸法治疗褥疮的临床证据分析目前国内尚无灸法治疗褥疮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也无相关多中心临床研究文献报道,多从灸法与常规治疗疗效优势比较、灸法配合其他措施增强疗效两方面进行研究。其中灸法与常规治疗比较治疗褥疮的文献6篇,均为RCT、无高质量研究。涉及的灸法包括悬灸和热敏灸;对照的常规治疗包括局部疮面使用抗生素类(百多邦软膏、庆大霉素)、维生素类(维生素C、维生素B1)及654-2混合液涂擦和红外线照射,这些治疗措施或单用或联合应用。研究结果均为灸法治疗褥疮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灸法与其他措施配合治疗褥疮的文献研究有21篇,与西医常规清创换药比较的有14篇,涉及综合措施包括悬灸+中药(生肌散、美皮康、湿润烧伤膏、九华膏、生肌玉红膏、烫伤药水、土黄连敷料、紫花烧伤膏)、悬灸+西药(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康惠尔溃疡贴、碘伏纱块、利福平、红霉素软膏、苯唑西林钠+呋喃西林液+高渗盐水+T D T照射)、悬灸+中西药(湿润烧伤膏+金霉素眼膏)(可参见后附表1);对照西医常规清创换药包括抗生素类(庆大霉素、呋喃西林、复方磺胺甲恶唑)、维生素类(复合维生素B2)。研究结果均显示灸法配合其他治疗措施治疗褥疮疗效优于西医常规清创换药。2篇RCT为灸法结合清创换药治疗,结果显示与单独清创换药相比,灸法结合清创换药效果更佳。2.灸法治疗胎位不正的循证医学评价研究①灸法与常规处理比较治疗胎位不正的Meta分析纳入5篇合格RCT,共915例受试者。灸法对照膝胸卧位法临床总有效率比较,RR=1.38,95%CI (1.27,1.50), 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艾灸至阴穴对照膝胸卧位法纠正胎位不正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有一定优势。③灸法治疗胎位不正的循证证据分析灸法与西医常规比较治疗胎位不正的文献15篇,均为RCT研究、高质量研究偏少。涉及的灸法包括温和灸、生姜外敷等;对照的西医常规为采用胸膝卧位法。研究结果均为灸法治疗胎位不正疗效优于西医常规。1项系统评价/Meta分析显示,有限证据支持灸法治疗胎位不正的有效性,表现在临床胎头倒转成功率方面。1项RCT比较不同时间的隔姜灸至阴矫正胎位臀先露。结果显示晚上21点到21点30分隔姜灸至阴矫正胎位臀先露优于白天灸疗,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1项RCT显示艾灸三阴交与艾灸至阴治疗胎位不正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灸法与其他措施配合的研究有11篇,与西药比较的有4篇,涉及综合措施包括艾灸+当归芍药散、艾灸+仰卧抬臀位、艾灸+侧卧位、艾灸+胸膝卧位、艾灸+正胎汤、艾灸+转胎方、艾灸+氦氖激光照射、艾灸+电针、艾灸+按压耳穴;对照组为单纯艾灸至阴穴、西医常规为胸膝卧位。研究结果均显示灸法配合其他刺法灸法治疗胎位不正疗效优于西医常规和单纯艾灸。4篇RCT为灸法结合西药治疗,结果显示与单纯西医常规相比,灸法结合其他措施效果更佳。结论:1.灸法独立干预的病症谱是体现灸法自身特点和优势的重要方面。此次研究发现,灸法独立干预的病症谱范围还是比较广的,约占整个针灸病症谱的1/4。位居前列的病症系统有肌肉骨骼系统与结缔组织病症、消化系统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病症、神经系统病症等。这与针灸病症谱的高频系统的范围是一致的。不同的是精神和行为障碍的病症较少。文献频次较为集中的病症有痛经、带状疱疹、胎位不正、哮喘、褥疮、失眠、腹泻等。这些病症可能是灸法独立干预的优势病症,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2.高频病症的循证医学评价研究证明:1)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常规西药,止痛效果更佳。不同类型的刺法灸法比较,铺棉灸在治愈率、结痂时间、镇痛效果均优于刺络拔罐;热敏灸在改善患者疼痛、提高临床治愈率、总有效率方面优于针刺拔罐,也优于电针;壮医药线点灸与火针比较尚没有疗效优势。与单用西药相比,灸法结合西药效果更佳。2)艾灸配合常规治疗或药物外敷在提高褥疮临床总有效率和缩短痊愈时间有一定优势。灸法配合其他治疗措施治疗褥疮疗效优于西医常规清创换药。3)艾灸至阴穴对照膝胸卧位法纠正胎位不正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有一定优势。

朱现民[8](2011)在《针灸PBL教学《人生之前回头路》案例解析》文中认为中医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案例《人生之前回头路》以胎位不正为主题,通过所提出一系列"问题"的讨论,了解异常胎位的种类、形成原因、确定时间与诊断方法,掌握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的操作技术,探讨矫正胎位的机制,明确应用中的注意问题,使简便、安全、有效的转胎方法得以普及应用,同时使PBL教学法在中医教育中全面推广。

何冬梅[9](2011)在《耳穴贴压配合臀位自行纠正法矫正臀位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应用耳穴贴压配合臀位自行纠正法,观察其在矫正围产期臀位的疗效,同时对母儿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为临床寻求一种矫正臀位的简单有效的方法。资料与方法:选择符合本课题研究的,自2009年9月至2011年2月在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围产保健产检为围产期臀位的孕妇150例,随机分为观察Ⅰ组(臀位自行纠正法)、观察Ⅱ组(耳穴贴压配合臀位自行纠正法)、对照组(胸膝卧位法),各50例,三组治疗均以每次15分钟,每日2次,7日为一疗程。经一个疗程使胎位转正且不再回复者,或经二个疗程治疗胎位未见转正者,均停止治疗;若经一个疗程治疗,虽使胎位转正,其后又复转为胎位不正者,再重复治疗1个疗程,均观察至分娩,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等。结果:(1)观察Ⅰ组有效3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1.3%;观察Ⅱ组有效4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8%;对照组有效32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73.9%。观察Ⅰ组疗效与观察Ⅱ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Ⅱ组疗效优于观察Ⅰ组;观察Ⅰ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Ⅱ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2)三组矫正所需时间比较,观察组在1周内转为头位最多,而对照组在1-2周转为头位最多,观察Ⅰ组和观察Ⅱ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两组均比对照组臀位矫正所需时间短,经X2检验,有显着性差异(P<0.05)。(3)观察组不同孕周臀位纠正效果不受孕周影响(P>0.05),观察Ⅰ组和观察Ⅱ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不同孕周臀位纠正效果有差异(P<0.05),对照组臀位纠正受孕周影响较明显。(4)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人数均有差异(P<0.05),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人数少于胸膝卧位组。(5)三组初产矫正率与经产矫正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臀位矫正方法的成功率与产次关系不大。结论:耳穴贴压配合臀位自行纠正法矫正臀位简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江洁慈[10](2011)在《泗滨砭石疗法治疗青少年假性近视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近视是指眼在调节静止的状态下,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后,在视网膜前形成焦点的一种屈光不正的眼病。其主症特点为患者眼对远距离物体的辨认发生困难,即近看清楚,远视模糊,中医称为“能近怯远”症。传统的砭石疗法治疗近视具有痛苦小,安全可靠,简便易学,稍加指导后,患者即可在家白行治疗,时间也可由患者自行安排,不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泗滨砭石是一种无毒无害,无放射性的微晶石灰岩。含有几十种人体所需的元素,其中有已被确认与人体健康和生命有关的必需微量元素,如铁、铜、锌、钴、锰、铬、硒、碘、镍、氟、钼、钒、锡、硅、锶、硼、铷、砷等。泗滨砭石具有脉冲频率在20kHz-20mHz之间超声波。用泗滨砭石刮擦人体时产生的超声波脉冲达3698次,超声刺激有较深的穿透性。根据泗滨砭石的这些特征,我们就从其理化特征出发,从中医及现代生物医学角度,砭石对机体可通过以下影响起到治疗近视的作用。泗滨砭石可产生对人体有益的远红外线。人体通过辐射吸收后,使体表温度升高并不断向皮下组织传递,使该处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血流量增多,局部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增加血液的物质交换,给病变区域提供有利于机体康复的重要生化反应的动力和营养物质,加速代谢,改善人体免疫功能,促进疾病恢复。泗滨砭石超声脉冲频率在20kHz-20mHz之间。用泗滨砭石刮擦人体时产生的超声波脉冲达3698次。超声刺激有较好的穿透性。当用砭石按摩治疗时,由于超声脉冲刺激作用可明显缓解局部肌肉和韧带的紧张,消除机体的炎症和水肿,改善损伤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有利于症状的改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传统中医学作为几千年中国文化的结晶,在中华文明上下传承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在防病治病特别是科技不发达时代的预防保健过程中不可或缺,而且是被实践证实了的历代医家的经验总结。随科技文化的发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开展的保守治疗手段不但在华人区,而且在欧美发达区广泛作为补充或替代治疗。针灸,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学者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回顾针灸经络研究历史,国内外进行了临床、实验、机理方面的研究,证实了经络客观存在,而且循经感传及经穴-脏腑相关性亦存在,并且发现经穴具有跨体节传导性、循经双向传递性及低阻高导性、高温发光性和钙离子富集性等特征。经络研究历经风雨,逐渐形成神经生理学派-神经传导学说及生理生化学派-体液循环学说,生物物理学派-生物场学说等,但各学说各执一词,仅从某一侧面或角度证实了经络的存在但未概括全部。近来自原林教授原林教授主持国家“863,,计划“中国数字人研究”课题的过程中,提出结缔组织在人体构成相互联系的“筋膜支架,,与后来由Langevin从针灸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相互关系的角度出发,提出全身疏松结缔组织在人体构成“片状网络支架”和“信号网络”的观点后,研究人员逐渐认识到筋膜在人体的重要性,原林通过对人体结缔组织构成的筋膜支架进行标记和计算机三维重建之后得出筋膜在人体内从浅入深由5种结构构成。包括真皮致密结缔组织、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肌肉表面疏松结缔组织、肌间隔和肌间隙结缔组织、内脏器官门、被膜和内部间隔结缔组织等。同时发现人体穴位的针刺部位均位于筋膜的不同层次。原林教授通过对发育生物学追溯,提出:中胚层间充质分化成多个器官系统后,所剩下的部分形成遍布全身的“筋膜支架”。该支架构成人体的“支持与储备系统”。皮下筋膜组织在机体对内在或外源性拉伸刺激的应答中起着重要的媒介及调控作用,并以此推测各种替代疗法的作用靶点正是机体内的网状筋膜支架。该课题组在利用超声、CT. MRI等影像手段和数字人海量数据集研究中发现:针刺的过程的提插、捻转等操作,可带动或牵动周边较大范围的筋膜结缔组织。当针灸针尖到达外肌膜时可出现“得气”现象;而到达肌肉处时“得气”减弱;若停留在外肌膜上再增加刺激,“得气”感会增强。经络中的经穴循经分布而阿是穴分布则没有固定位置,由此提出全身的结缔组织支架可能是针灸经络的解剖学物质基础;穴位是在筋膜结缔组织支架上能产生较强生物学信息的部位;穴位与非穴位在信息量多少上有的差异。从广义的角度讲全身各部位均可认为是穴位。各种研究显示,中医经络和穴位的研究重点均指向结缔组织。我们通过对断层图像和数字人数据在结缔组织聚集处的标记和重建后,构建出与人体经络记载接近的图像,进一步扩大可以构建出一个与人体轮廓一致的结缔组织支架。我们认为该支架是为人体经络的解剖学基础。原林教授主持国家“863”计划“中国数字人研究”课题的过程中,通过对人体结缔组织的标记和三维重建,所发现的与中医“经络”走行接近的影像结构。在对全身结缔组织的发育生物学进行追溯后,从多细胞生物内的细胞外基质,到二胚层生物内的中胶质、三胚层生物内的间充质,以至于人体的结缔组织,都为同源结构,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筋膜学理论。该学说认为在个体发生过程中由中胚层的间充质分化成多个器官系统后所遗留的部分形成了遍布全身的结缔组织筋膜支架,该支架形成一个独立功能体系,在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参与下构成一个新的功能系统----支持与储备系统,这样将机体分为支持与储备系统和功能系统,即“两系统理论”。支持与储备系统使生物维持较长的生命周期和维持机体稳定的内环境。由非特异性结缔组织构成的支持与储备系统间充质终结演化而成的筋膜结缔组织支架在机体内形成了一个能监测和调节机体功能组织细胞的生命活动和功能活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系统,这一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共同参与下,实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作用,调节人体的功能活动和生命活动。而腧穴正是通过筋膜结缔组织系统发生作用的。从动态的角度(机体是在不断的更新代谢中维持平衡--生存),提出了人体新的解剖学分科方法:人体结构的两系统理论。即人体由已分化的功能细胞所构成功能系统与尚未分化的全身非特异性结缔组织所构成的支持与储备系统构成。根据这一分科方法进一步提出一个新的学术研究领域:筋膜学。人体是由遍布全身的筋膜结缔组织支架所构成的支持与储备系统及被该支架所支持和包绕的各种功能细胞所构成的功能系统所构成。其中支持与储备系统为功能系统的各种细胞提供稳定的内环境,并为功能系统各种细胞的更新、修复提供细胞等供应,同时对其功能和更新修复进行调控。对支持与储备系统自身机制的研究和该系统与功能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领域称之为筋膜学。砭石疗法可以通过泗滨砭石在眼周皮层摩擦时产生刺激,从而治疗假性近视。其机制与泗滨砭石对于筋膜的刺激有关。泗滨砭石在眼周皮肤上摩擦时能产生超声波脉冲刺激,平均超声波脉冲可达3000多次。该超声波刺激可引起球后脂肪组织发生震动,牵拉筋膜,其持续作用的结果,可以使积聚的脂肪消散;使凸出的眼球逐步恢复原样而改善或治愈近视的症状。临床初步观察表明,该疗法对于近视有一定疗效。目的:本课题研究新泗滨砭石疗法的临床疗效。通过对新泗滨砭石疗法治疗近视的临床研究,科学的评价新泗滨砭石疗法的临床疗效,为新泗滨砭石疗法的推广提供依据。方法:观察广州南方医院针灸科门诊假性近视患者60例,根据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原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30例,采取新泗滨砭石疗法。对照组30例,采取针刺疗法,分别按照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评价患者治疗前、后视力(远视力、近视屈光度)改善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视疲劳及全身症状改善情况;并将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最终得出结论。结果:新泗滨砭石疗法通过泗滨砭石在眼周皮层摩擦时可以产生刺激,从而治疗假性近视。效果均优于针灸疗法。治疗组视力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视疲劳症状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泗滨砭石疗法治疗青少年假性近视疗效较好。两种疗法均有良好的远期综合疗效与远期功能改善疗效。1、新泗滨砭石疗法能有效缓解近视病人的眼部不适症状,改善眼功能,并具有良好的视力恢复效果和良好的远期疗效。且本疗法安全性高、稳定性强、方便、无创伤,易于被患者接受。2、与针灸疗法相比,新泗滨砭石疗法的综合效果改善视力效果和改善视疲劳症状均优于针灸疗法。

二、针灸并用矫正胎位的疗效与相关影响因素关系的超声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灸并用矫正胎位的疗效与相关影响因素关系的超声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2)捻拨、重拿、牵伸扳手法为主治疗小儿肿块型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观察病例来源
        1.2 检查依据
        1.3 诊断标准
        1.4 肿块分类标准
        1.5 研究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治疗方案
        2.3 注意事项
        2.4 观察疗效指标
        2.5 统计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胸锁乳突肌彩超厚度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各临床症候评分比较
        3.4 总体疗效比较
        3.5 治疗组疗效与各年龄段的比较
第二部分 讨论
    1 小儿肌性斜颈病因病机的认识和研究
        1.1 现代医学的认识与研究
        1.2 祖国医学的认识与研究
    2 颈部包块彩超检查
    3 小儿肌性斜颈的治疗
        3.1 现代医学的治疗
        3.2 祖国医学的治疗
    4 小儿推拿治疗肌性斜颈机理
    5 以捻拨、重拿、牵伸扳手法为主治疗肌性斜颈的特色和优势
        5.1 推拿手法选择
        5.2 推拿部位选择
        5.3 推拿治疗方案特色和优势
    6 疗效分析
        6.1 两组手法的总体疗效分析
        6.2 两组治疗前后患侧胸锁乳突肌彩超厚度分析
        6.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分析
        6.4 治疗组各年龄段与疗效的比较分析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4)除旧布新:新中国新法接生普及的历史经验及基本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缘起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1.3 核心概念:新法接生及其演变
    2. 前人研究述评
        2.1 涉及“新中国新法接生”的史学着述
        2.2 有关新中国新法接生队伍及其管理机构的研究
        2.3 接生制度化与社会动员
        2.4 新中国新法接生研究的多个面向
        2.5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3. 研究的范围、分期及意义
        3.1 研究对象的范围
        3.2 研究对象的分期
        3.3 研究目的
        3.4 研究意义
    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中的重点与难点
        4.3 创新之处
    5. 文献资料
        5.1 文献来源
        5.2 文献资料的甄选原则
第一章 新法接生推行的三种传统
    1. 民国时期推行新法接生的遗产
        1.1 新法接生推行被纳入国家卫生行政
        1.2 卫生试验区的工作与新法接生推行试点
        1.3 助产教育与接生婆培训开启生育医疗化进程
        1.4 建立妇婴卫生公共服务网络的尝试
        1.5 免费接生实践及其经验
    2. 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推行新法接生的遗产
        2.1 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新法接生推广的理论基础
        2.2 陕甘宁边区建立和完善妇幼卫生制度
        2.3 开展群众性新法接生宣传
        2.4 多样化的新法接生队伍培训
        2.5 加强新法接生的组织管理
        2.6 积极团结各方面力量推行新法接生工作
    3. 学习苏联先进经验
        3.1 学习苏联医学的历史选择
        3.2 学习苏联先进的妇幼卫生组织管理经验
        3.3 学习苏联经验改革助产教育制度
        3.4 引进新技术,为新法接生注入时代内容
        3.5 学习苏联经验中存在的问题
    4. 小结
第二章 新中国新法接生宣传
    1. 进行新法接生宣传的必要性
        1.1 新生儿破伤风与产妇产褥热高发严重影响母婴健康
        1.2 歧视妇女歧视助产的旧生育思想普遍存在
        1.3 新法接生宣传是打破旧思想束缚的有力措施
        1.4 新法接生宣传是构建“人财两旺”新社会的思想武器
    2. 不同历史时期的新法接生宣传政策与宣传主体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法接生宣传政策及其实施主体
        2.2 1960年代新法接生宣传政策与实施主体
        2.3 1970-1985年的新法接生宣传政策及其实施主体
    3. 结合政治运动宣传新法接生理念
        3.1 土改时期新法接生宣传
        3.2 结合“大跃进”宣传新法接生
        3.3 结合革命话语宣传新法接生
        3.4 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新法接生
    4. 综合利用多种宣传形式,使新法接生家喻户晓
        4.1 利用妇幼卫生展览会等受众面广的宣传形式扩大影响面
        4.2 利用个别谈话或小型会谈的方式专注点上深入
    5. 宣传工作的成效及存在问题
        5.1 宣传工作的成效
        5.2 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6. 小结
第三章 新法接生队伍培养与提高
    1. 初级新法接生人员培养
        1.1 旧产婆改造与新法接生员培训
        1.2 妇幼保健员训练与女赤脚医生培训
    2. 学校教育
        2.1 新中国早期的助产士培训
        2.2 助产教育的发展及人才培养
        2.3 助产士在新法接生推广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3. 高级妇幼保健人员的培养
        3.1 由学校培养的高级妇幼保健人员
        3.2 由中级晋升而来的高级妇幼保健人员
        3.3 高级妇幼保健人员在新法接生推广中的作用
    4. 在职人员的培训与提高
        4.1 行政干部的培训与提高
        4.2 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提高
    5. 小结
第四章 点面结合的新法接生推行模式
    1. 点面结合的新法接生推行模式
        1.1 国家政策与各省市举措
        1.2 各地试点区域选择与重点培养
        1.3 由点带面的工作方法
    2. 个案分析:广东兴宁县新法接生工作的全面推广
        2.1 兴宁县开启新法接生试点工作
        2.2 新法接生工作全面推广
    3. 民族地区的新法接生推广
        3.1 党和国家有关民族地区新法接生推广的方针政策
        3.2 新法接生在民族地区的推广实践
    4. 小结
第五章 新法接生的管理措施
    1. 新法接生队伍的组织形式
        1.1 群众性妇幼保健组织
        1.2 国家举办的妇幼保健专业机构
    2. 新法接生队伍的管理措施
        2.1 加强党政领导,实行第一书记挂帅
        2.2 实行劳动报酬与免费接生的双向经济驱动机制
        2.3 建章立制,严格制度管理
        2.4 建立妇幼保健网,实施一体化管理
        2.5 启动评模奖优的荣誉激励机制
    3. 小结
第六章 新法接生与中医
    1. 传统中医学产科理论与实践
        1.1 产科专着中与新法接生有关的分娩方法论述
        1.2 产科专书以外的医书中与新法接生相关的论述
        1.3 与产前检查及产后疾病防治有关的中医理论与实践
    2. 产婆(接生员)接产中体现的中医理论
        2.1 优秀产婆接生技术源于中医理论
        2.2 接生员运用中医理论处理难产
    3. 中医积极参与新中国新法接生推广
        3.1 中医积极参与新法接生宣传
        3.2 中医参与培训与辅导管理接生员队伍
        3.3 中医理论与实践对新法接生的促进
    4. 中医被纳入新法接生制度之中
第七章 推行新法接生的成就及历史经验
    1. 新法接生推行工作的成就
        1.1 在全国基本普及新法接生,保障母婴生命健康
        1.2 建立起一支数量庞大的妇幼保健队伍,促进妇幼卫生工作全面开展
        1.3 革除旧生育习俗,初步形成科学生育观
        1.4 加强新法接生科学研究,推动助产学与产科学学术进步
        1.5 保障国家建设的劳动力供给,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工业建设的发展
        1.6 新法接生强化了民众的国家认同感
    2. 普及新法接生的基本历史经验
        2.1 党和政府的领导是新法接生普及的根本保障
        2.2 持续有效的宣传工作是新法接生普及的思想基础
        2.3 接生队伍建设是普及新法接生的人力保障
        2.4 创建制度化接生模式是新法接生普及的组织基础
        2.5 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新法接生顺利推进的重要力量
        2.6 合理解决接生报酬是调动新法接生队伍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2.7 善用传统中医力量丰富了新法接生理论并促进其推广
    3. 小结
第八章 新法接生推行中的阻滞因素分析
    1. 不同历史时期新法接生率的起伏
        1.1 作为评价标准的新法接生率
        1.2 全国历年新法接生率呈现阶段性变化
    2. 1958-1959年新法接生率修正
        2.1 “大跃进”时期新法接生统计方法直接导致新法接生率过高
        2.2 通过《人口志》等资料修正新法接生率
        2.3 通过回顾性调查修正新法接生率
    3. 新法接生推行中的阻滞因素分析
        3.1 变动较大的政策环境影响新法接生推行
        3.2 人力资源匮乏迟滞新法接生普及进程
        3.3 长期经济水平低下影响新法接生推行
        3.4 传统生育观念长期存在影响新法接生推行
    4. 除旧布新非易事
    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新法接生大事记
    附录2 《医士、药剂士、助产士、护士、牙科技士暂行条例》摘录
    附录3 广东省农村接生员之组织领导
    附录4 关于普及新法接生工作的报告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5)“心胆论治”针灸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动脉粥样硬化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1 动脉粥样硬化流行病学研究
        1.1.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病与诊断
        1.1.3 动脉粥样硬化机制
        1.1.4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1.1.5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方法
        1.1.6 西医治疗的副作用和局限性
    1.2 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1.2.1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名及病因病机
        1.2.2 中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现状
    1.3 针灸抗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病症的研究概况
        1.3.1 针灸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1.3.2 艾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1.3.3 针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病症的研究
    1.4 前期研究进展及科学假说
        1.4.1 针灸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评价方面
        1.4.2 血小板聚集方面
        1.4.3 脂质代谢方面
第二章 针灸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网状meta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文献纳入标准
        2.1.3 干预措施
        2.1.4 结局指标
        2.1.5 检索策略
        2.1.6 数据提取及整理方法
        2.1.7 文献质量评价方法
        2.1.8 统计分析
    2.2 文献评价与结果
        2.2.1 文献检索概况
        2.2.2 纳入文献一般资料
        2.2.3 方法学质量评估
        2.2.4 数据分析部分
    2.3 讨论
        2.3.1 结果分析
        2.3.2 该项meta分析的局限性
        2.3.3 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 临床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病例选择
        3.1.2 诊断标准
        3.1.3 纳入标准
        3.1.4 排除标准
        3.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3.1.6 分组及治疗方案
        3.1.7 治疗方案
        3.1.8 伦理学考虑
        3.1.9 结局指标
        3.1.10 评价时点
        3.1.11 统计分析及数据管理
        3.1.12 临床试验组织方案
        3.1.13 不良事件/反应观察与分析
        3.1.14 数据管理
        3.1.15 临床研究路线
    3.2 结果及分析
        3.2.1 一般资料分析
        3.2.2 结局指标分析
    3.3 讨论
        3.3.1 研究意义
        3.3.2 方案选择依据
        3.3.3 对照组选择依据
        3.3.4 结局指标选择方面
        3.3.5 疗程选择依据
        3.3.6 结果分析
    3.4 结论
    3.5 创新点
    3.6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6)针灸与超声医学之结合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超声医学作为一种评价手段与针灸结合
2 超声医学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与针灸结合
3 超声医学作为一种治疗手段与针灸结合

(7)灸法独立干预病症谱及其高频病症的循证医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灸法的古今研究及其发展趋势
        一、灸法的古代研究
        二、灸法的现代研究
        三、灸法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文献计量学在针灸文献研究中的应用
        一、针灸文献计量学的应用现况
        二、小结
    第三节 现代针灸疾病谱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一、现代针灸病谱内涵
        二、现代针灸病谱发展历史
        三、现代针灸病谱研究现状
    第四节 循证医学在针灸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一、循证医学的概念
        二、循证医学在针灸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三、小结
第二章 灸法独立干预病症谱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
        一、资料来源
        二、检索策略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病症谱计量方法
    第二节 文献筛选与质量监控
        一、筛选与质控意义
        二、研究人员统一化培训
        三、文献流程化控制
        四、文献管理器的使用
        五、数据录入、管理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检索情况
        二、基本病症谱
        三、病症系统分析
        四、病症种类分析
        五、文献年度分布
        六、发表期刊
        七、小结
第三章 高频病症的循证医学评价研究
    第一节 循证医学评价方法
        一、文献质量评价
        二、文献分类评价
        三、文献评价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
    第二节 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的循证医学评价研究
        一、灸法与西药治疗带状疱疹的Meta分析
        二、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的循证临床证据研究
        三、典型证据分析
    第三节 灸法治疗褥疮的循证证据研究
        一、灸法治疗褥疮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二、证据总结
    第四节 灸法治疗胎位不正的循证证据分析
        一、灸法治疗胎位不正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二、证据总结
结论
结语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8)针灸PBL教学《人生之前回头路》案例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讨论
    1.1 人生之前回头路 (第一幕)
    1.2 人生之前回头路 (第二幕)
    1.3 人生之前回头路 (第三幕)
2 点评指要
    2.1 对异常胎位诊断检查的讨论
    2.2 对异常胎位矫正方法的讨论
    2.3对矫正胎位应用研究的讨论

(9)耳穴贴压配合臀位自行纠正法矫正臀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泗滨砭石疗法治疗青少年假性近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经络的治疗作用
2 穴位的治疗作用
3 砭石的理化作用
4 筋膜学理论对贬石疗法的启示
5 针灸治疗近视眼
6 砭石与针刺识治疗 第一章 理论研究
第一部分 新砭石疗法
第二部分:青少年假性近视
    一 现代医学对青少年假性近视的认识
    
1 青少年假性近视研究现状
    
2 青少年假性近视发病因素
    
3 青少年假性近视发病机制
    
4 青少年假性近视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5 青少年假性近视的临床特点及表现
    
6 青少年假性近视的诊断方法及治疗
    二 中医对假性近视的认识与治疗
    
1 历史沿革
    
2 病因病机的认识
    
3 辨证分型
    
4 临床常用分型
    
5 青少年假性近视治疗方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一 病例来源
    1. 临床资料收集
    2. 病例基本资料
    3. 治疗方法
    4. 观测指标
    5. 技术路线
二 病例选择标准
    1. 诊断标准
    2. 检查方法
三 纳入标准及排除病例标准
    1. 纳入病例标准
    2. 排除病例标准
    3. 中止、剔除标准
四 观测指标
五 疗效标准
    1.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2. 临床症候疗效判定标准
六 随机分组
七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治疗方法
一 治疗分组
二 意外情况处理方案
三 观察周期
四 观察指标
五.疗效指标
六 安全性评价
七 结果
八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成果 致谢 统计学合格证明

四、针灸并用矫正胎位的疗效与相关影响因素关系的超声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艾灸至阴穴纠正胎位的临床与机制研究进展[J]. 叶吴洁,林咸明,周志刚. 江西中医药, 2021(10)
  • [2]捻拨、重拿、牵伸扳手法为主治疗小儿肿块型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爱云.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3]艾灸至阴穴治疗胎位不正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 张璐,孙伟鹏,蔡银河,鲁可,杨雅钦,曾蕾,陈宝艳.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05)
  • [4]除旧布新:新中国新法接生普及的历史经验及基本问题研究[D]. 罗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心胆论治”针灸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D]. 周俊合.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针灸与超声医学之结合方法探讨[J]. 周传龙,包洁,蔡劲,梁宜,高宏,方剑乔.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4(04)
  • [7]灸法独立干预病症谱及其高频病症的循证医学评价研究[D]. 方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
  • [8]针灸PBL教学《人生之前回头路》案例解析[J]. 朱现民. 中国针灸, 2011(10)
  • [9]耳穴贴压配合臀位自行纠正法矫正臀位的临床研究[D]. 何冬梅.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1(04)
  • [10]泗滨砭石疗法治疗青少年假性近视的临床研究[D]. 江洁慈. 南方医科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超声观察针灸疗效与胎位矫正的关系及相关影响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