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农产品保鲜贮藏新方法

国外农产品保鲜贮藏新方法

一、国外农产品保鲜贮藏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郑[1](2021)在《集装箱式果蔬气调箱内环境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气调保鲜技术通过改变贮藏环境中的气体组分(主要是CO2和O2)的配比来使果蔬达到气调保鲜的效果,其中气调库的建立与使用就是气调保鲜技术最初的应用。随着技术的更新进步,在气调库的基础上发展了箱式气调保鲜,与气调库相比,气调箱最大的优势在于“可移动性”,操作管理灵活、简便,能够实现果蔬长距离、跨地区、反季节销售。本文以果蔬气调箱为研究对象,简化并建立三维非稳态数值模拟计算模型,利用CFD仿真软件对苹果贮藏期间箱体内环境中气体组分的变化及分布特性、呼吸速率变化规律、气体组分浓度超调后的置换方案等做了相应研究,其研究内容及成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根据果蔬气调箱的设计尺寸将果蔬贮藏室简化等效为密闭的矩形腔体,建立物理模型,对气体区和货物区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和假设,建立其非稳态传质控制方程,确定了苹果货物区多孔介质的主要控制参数,利用呼吸作用速率公式和呼吸热公式编写UDF程序,表示苹果货物区呼吸作用随CO2和O2浓度的变化情况。(2)模拟苹果贮藏6天过程中CO2和O2气体组分的变化和分布特性,研究发现在贮藏6天后,箱体内CO2和O2浓度基本满足苹果气调箱贮藏气调环境要求。引入“不均匀系数”对于气体组分浓度分布进行定量评价,在t=12h时,气体组分浓度分布开始趋于稳定,CO2和O2分布开始均匀化,在贮藏结束时间(t=96h),其气体组分不均匀系数接近0,可见基本均匀分布。将模拟分析数据与经验公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最大误差为3.98%,平均误差在2.66%。该误差范围较小,说明模拟结果可以用于指导气调箱日常气调性调控的管理。(3)在贮藏温湿度相同的情况下,对普通冷藏箱气体组分浓度分布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拟合出CO2和O2浓度变化的曲线,发现普通冷藏箱呼吸作用大于气调箱。计算其气体组分分布的不均匀系数,研究发现普通冷藏箱在贮藏期间,其货物区和气体区的不均匀系数呈逐渐下降趋势,在第4天时货物区与气体区的不均匀系数分别为3.28E-05、1.38E-05。利用呼吸作用速率经验公式,计算了4天贮藏期的平均呼吸速率为4.02×10-05mol/(kg·h),并与气调箱做对比,发现平均变化率为61.08%,说明在这段贮藏时间内普通冷藏箱呼吸作用比气调箱消耗的有机物平均多61.08%。(4)对气调箱气调性气体组分浓度的置换方案进行了研究,选取换气速度为v=1.5m/s、1.8m/s、2.0m/s、3.0m/s进行置换速度进行研究。对比各置换速度的气体组分浓度变化情况,确定最佳置换速度。在置换速度确定后,通过分析箱体内CO2、O2气体组分浓度的变化,确定最佳置换时间为35min。对置换结束后箱体内气体组分分布均匀性进行了研究,计算其货物区和气体区的不均匀系数,发现其分布均匀性较好。引入“呼吸气体排出效率(ε)”这一概念定量评价置换效果,发现在35min时,呼吸气体排出效率最高为10,进一步说明该时间节点为最佳换气时间。

丁玲[2](2020)在《中职《大樱桃贮藏保鲜》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天水市C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职涉农专业课程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立足于中职学校,开发具有地方性、实用性的校本课程尤为重要。近年来,天水大樱桃产业快速发展,侧重于栽培种植和优良品种推广,而采后处理和贮藏保鲜技术面临重大挑战,对果品贮藏保鲜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增加。从地方特色农产品出发,挖掘校本课程资源,以当地中职学校为基地,开发出既满足中职学生需求,又符合天水大樱桃产业发展需求的《大樱桃贮藏保鲜》校本课程,将中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进一步与地方产业发展相结合。本研究以天水市C校为例,采用斯基尔贝克的“环境模式”的基本方法和程序指导《大樱桃贮藏保鲜》校本课程开发。首先,分析了校外环境、校内环境、学生学习需求。其次,在本文的主体部分阐述了《大樱桃贮藏保鲜》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的设置、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与评价方案设计的具体过程。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法、访谈法、调查法。《大樱桃贮藏保鲜》校本课程开发立足于天水市C校涉农专业,制定了系统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编制了《大樱桃贮藏保鲜》校本课程教材,建立了完整的内容模块,包括天水大樱桃发展现状、大樱桃采收与采后处理、大樱桃贮藏保鲜、大樱桃营销与家庭保鲜四部分,丰富了中职学校涉农专业校本课程,为天水市C校以后相关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可借鉴的实例。建议进一步深入《大樱桃贮藏保鲜》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从而促进天水大樱桃产业发展需求和中职涉农专业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

初正鹏[3](2020)在《冷链运输过程中苹果气调箱气调环境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冷链物流作为保障产品质量安全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物流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冷链物流的发展,对于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塑料箱式气调保鲜技术,作为新型苹果贮运方式,可以贯穿苹果从采摘、贮藏、储运和零售整个过程,具有造价低、便于管理、可灵活操作的特点。本文建立气调箱内气体流动和传质的三维非稳态数值计算模型,研究气调运输和换气过程中环境参数变化。主要研究工作如下:编写苹果呼吸强度UDF程序,真实模拟苹果呼吸速率随O2和CO2浓度的变化。根据UDF程序及计算模型对气调箱冷藏运输过程进行模拟,得出的O2和CO2组分浓度的变化规律与相关实验数据有较好的一致性,验证了该计算模型的合理性。分析气调箱冷藏运输不同阶段O2和CO2浓度变化及分布规律,得出O2和CO2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其中,在气调箱冷藏运输4天之后,气调箱内O2浓度可以达到适宜苹果气调运输浓度范围之内,这一结果为气调箱冷藏运输的管理提供了经验。同时,分析了气调运输不同阶段O2和CO2浓度分布,并对其进行了不均匀性评价。通过对比气调箱冷藏运输与普通冷藏运输苹果呼吸速率的变化,研究气调箱冷藏运输对苹果呼吸速率的影响。通过研究运输4天内,气调箱和普通冷藏运输内O2和CO2浓度变化,同时对比呼吸速率的变化,得出气调箱冷藏运输可减小有氧呼吸呼吸速率约73.5%的结论。为贯彻全程保鲜链理念,保证气调箱运输后可快速入库,通过改变送风参数,确定了该气调箱预冷换气过程中的换气速度及换气时长。分别选取0.8m/s、1.2m/s和1.5m/s的送风速度,以出口处CO2变化规律为参考,研究适用于该气调箱的最佳换气速度。通过研究换气过程中不同时刻的CO2排出效率,确立最佳换气时长。本文建立了气调箱冷藏运输过程和换气过程中的气体流动和传质的三维数学求解模型,获得了苹果气调箱冷藏运输过程中O2和CO2浓度变化规律,该结果对于苹果气调箱运输过程中环境控制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孟玉昆[4](2020)在《淀粉基可降解膜在新疆特色果品采后保鲜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前,电商物流是新疆果品外销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在电商物流过程中,贮运环境的一些制约性因素,导致水果的品质变差,商品性和食用性下降,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对新疆特色果品的外运销售产生了一定的制约。物流包装保鲜技术已经成为制约新疆特色果品快速外销技术瓶颈,如何提高新疆果品电商物流包装技术是目前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淀粉基可降解膜可以完全降解,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是一种新型的包装保鲜膜。并且,在可降解的基础上,添加抑菌剂等复合材料,可以提高和改变膜的抑菌性,但关于淀粉基可降解膜在新疆特色果品的电商物流包装保鲜方面的研究应用还鲜有报道。本研究拟选取一种淀粉基可调控生物全降解膜(以下称为Biosuee膜),置于温度(20±1)℃,湿度50%60%的环境下贮藏,对新疆特色果品无核白葡萄、冬枣、赛买提杏等三种水果进行包装保鲜处理,评估不同包装膜对果实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筛选出一种既可以达到安全健康的消费标准,又符合现代绿色环保发展需求的包装保鲜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不同厚度的BioSuee膜对无核白葡萄贮运品质的影响:采用40μm(B4)、50μm(B5)和60μm(B6)不同厚度的BioSuee膜包装无核白葡萄果实,分析贮藏期间葡萄果实贮藏品质和抗氧化体系的变化。贮藏结束时,与CK贮藏组相比,B5膜贮藏组葡萄果实的色度a*值、失重率、相对电导率减少了46.51%(p<0.05)、21.01%(p<0.05)、25.63%(p<0.05);好果率、硬度、可溶性固形物(soluble solid content,SSC)含量、可滴定酸(titratable acidity,TA)含量、维生素C(vitamin C,Vc)含量增加了50.71%(p<0.05)、20.16%(p<0.05)、24.54%(p<0.05)、48.25%(p<0.05)、40.00%(p<0.05);呼吸强度降低了0.4倍,葡萄果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等抗氧化相关酶活性较高,分别达到0.81±0.06 U、8.28±0.78 U、0.35±0.01 U,降低了O2·ˉ的产生速率和H2O2的含量。表明B5膜能显着延缓葡萄果实的衰老进程,可将葡萄果实的货架期延长3 d左右。(2)探讨了不同配方的BioSuee膜对“赛买提”杏保鲜效果的影响:采用不同配方的BioSuee膜包装赛买提杏,对贮藏期间鲜杏果实的贮藏品质和抗氧化体系指标进行分析,贮藏结束时,与市售PE膜贮藏组相比,BioS-3膜贮藏组鲜杏果实的色度a*值、腐烂率、失重率、相对电导率减少了65.46%(p<0.05)、79.62%(p<0.05)、27.76%(p<0.05)、20.48%(p<0.05);硬度、SSC含量、TA含量、Vc含量增加了42.45%(p<0.05)、25.00%(p<0.05)、15.49%(p<0.05)、66.21%(p<0.05);鲜杏果实的呼吸和乙烯释放高峰推迟了2 d出现,呼吸强度降低了0.07倍,乙烯释放量减少了38.70%(p<0.05)。鲜杏果实中SOD、CAT、POD等抗氧化相关酶活性较高,分别达到0.56±0.04 U、8.31±0.52 U、1.43±0.05 U,降低了O2·ˉ的产生速率和H2O2的含量。结果表明,BioS-3膜在赛买提杏贮藏保鲜的应用中效果比较显着,可将鲜杏果实的保鲜期延长34 d。(3)分析了不同配方的BioSuee膜对新疆冬枣采后保鲜效果的影响:采用不同配方的BioSuee膜包装冬枣,对贮藏期间冬枣果实的贮藏品质和抗氧化体系指标进行分析,贮藏结束时,与市售PE膜贮藏组相比,BioS-3膜贮藏组冬枣果实的转红指数、腐烂率、失重率、相对电导率减少了26.93%(p<0.05)、81.95%(p<0.05)、25.84%(p<0.05)、8.05%(p<0.05),硬度、SSC含量、TA含量、Vc含量增加了20.40%(p<0.05)、21.12%(p<0.05)、53.19%(p<0.05)、23.97%(p<0.05),冬枣果实的呼吸和乙烯释放最高峰推迟了4 d出现,呼吸强度降低了0.42倍,乙烯释放量减少了60.52%(p<0.05)。冬枣果实中SOD、CAT、POD等抗氧化相关酶活性较高,分别达到0.71±0.05U、10.52±0.60 U、1.64±0.05 U,降低了O2·ˉ的产生速率和H2O2的含量。结果表明,BioS-3膜在冬枣贮藏保鲜的应用中效果比较显着,可将其货架期增加3 d左右。

张蕊[5](2020)在《自然冷源和机械制冷双向切换节能型制冷装置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果蔬大国,也是一个能源供应十分紧张的国家。果蔬的新鲜供应和贮藏是一个关系民生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由于普通机械制冷保鲜库具有耗能高的特点,一些价位较低数量较大的果蔬贮藏成本过高,大大影响了人们种植和贮藏的积极性,响应国家绿色发展的号召,将我国的地理位置、气温气候和果蔬的主要种植基地结合分析,发现在我国主要的果蔬生产基地,其冬春季节的室外空气温度低,拥有相当可观的自然冷源资源,结合自然冷源资源和不同果蔬的贮藏温度,研究开发一种低成本、低能耗的自然冷源和机械制冷双向切换的节能型果蔬保鲜装备库迫在眉睫。本文以位于北京市密云区石匣村改造冷库为主体研究目标,以未改造普通窖藏库为对照实验,以西瓜红红薯为试验材料,研究自然冷源和机械制冷双向切换库对于果蔬保鲜的可行性以及自然冷源和机械制冷双向切换库的节能性。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是对库体的改造,包括自然冷源引入的方式、库体的设计、库内温湿度控制措施等;其次,基于Comsol模拟,模拟了自然冷源引入室内的最佳速度和进风口尺寸;最后以红薯的生理指标对比研究,测得含水量、淀粉含量、可溶性还原性糖以及多种酶等生理指标,对照了两个实验库内的红薯的外观、色泽以及内部和表皮的纹路情况,对照研究了自然冷源和机械制冷双向切换库对于果蔬保鲜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1)相对于普通窖藏库,自然冷源和机械制冷双向切换库对于红薯的保鲜起着显着作用,当贮藏至100d时,双向库内的红薯含水量比普通地窖内的红薯高出7.69%,硬度高出268.37 N/cm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出5.94%,MDA含量低于4.65%,淀粉含量高出3.89%。在贮藏至40-50d这段时间内,两组红薯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峰值,双向切换库内红薯为20.34%,对照组库内红薯为17.22%。切换库内的红薯外观、色泽均优于普通窖藏库的红薯;(2)通过对贮藏实验期间红薯库内库温湿度的实测观察,发现对比同时间内的普通窖藏库,自然冷源和机械制冷双向切换库能给较好的维持库内的温湿度环境,避免因为温湿度波动太大而造成的红薯冷害或干耗等现象,对于红薯的保鲜作用显着;并且对比于同贮藏时长的单一机械制冷冷库,自然冷源和机械制冷双向切换库节能效果显着,节能效率在76.34%;(3)利用Comsol软件进行库内物理场模拟发现,不同送风速度和送风尺寸对于库内速度场和温度场稳定有很大影响,其中4m/s和5m/s送风速度的情况下库内速度场不均匀,存在一定的高温死角;6m/s时候速度场和温度场较均匀,但是所需时间过长,在现实中较难实现;7m/s的送风速度,速度场和温度场均匀,且用时较短,比较合理;又考虑到400mm尺寸达到稳态所需时间相对于300mm少,避免了因为尺寸过大而引起的库房露冷等情况的发生,因此400mm的开洞尺寸和7m/s的风速针对于此改造库为最佳。所得结论可为后续北方地方采用自然冷源引入贮藏果蔬提供理论依据以及参考案例,促进西北、华北等地区荒废的窖藏库的改造以及与自然冷源引入技术的相结合,有利于因地制宜引入自然冷源、按果蔬最佳贮藏温度所配的果蔬产地保鲜的发展,促进自然冷源与机械制冷双向切换节能型制冷装置的研究。

高新会[6](2020)在《考虑模糊时间和成熟度的跨区域鲜果配送路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依托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兴起,鲜果电商以其广泛的流通性和强大的便利性得以迅速崛起。大部分新鲜水果采摘后具有后熟性和易腐性等特征,这对电商环境下鲜果配送流程优化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鲜果具有采后继续成熟的特性,这使得鲜果配送的完成变得更加困难,且给果农带来了较高的配送成本。同时,由于果农不能准确掌握配送过程中鲜果成熟度的变化规律,使得鲜果经过远距离配送后损坏率较高,给果农和顾客带来巨大损失。因此,本文将鲜果在运输过程中的成熟度变化规律与跨区域鲜果配送过程结合进行研究,以减低鲜果在配送过程中的损坏,完善鲜果配送体系。在鲜果配送过程中由于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事件(运输条件、交通状况和司机驾驶行为的不确定性等)使得鲜果配送在时间上表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对鲜果配送过程的研究中,相邻两站点之间的鲜果配送时间全部采用模糊时间来表达,以使模型更加符合现实情况。首先本文通过对现实的配送情景进行分析构建出跨区域鲜果配送网络流模型,以使鲜果配送过程的表述更加清晰;然后,根据现有文献分析得出鲜果采摘后的成熟度变化规律,并根据鲜果采摘后成熟度的变化规律建立鲜果成熟度的量化分级方法,为考虑模糊时间和成熟度的跨区域鲜果配送路径优化模型的构建提供基础;进而将鲜果的配送成本分成运输成本、惩罚成本和鲜果的货损成本三部分构建出考虑模糊时间和成熟度的跨区域鲜果配送路径优化模型;进一步利用模拟退火算法对模型求解,并将考虑成熟度的跨区域鲜果配送路径优化模型与不考虑成熟度的跨区域鲜果配送优化模型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得出结论。在数值实验的过程中,首先以猕猴桃为例进行成熟度量化分级,并以猕猴桃成熟度变化速率为灵敏度分析变量观察具有不同成熟速率水果的成熟时间,进而为模型求解提供相应的参数。通过运用α截集法对模糊时间进行去模糊处理得到了不同不确定性水平和乐观性水平下的精确时间,并分别取不同的成熟度变化速率分别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出以下结论:(1)将鲜果成熟度引入到跨区域鲜果配送过程中可以大大的降低鲜果在配送过程中的损坏率和惩罚成本,并且能够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水平;(2)若不考虑鲜果配送过程中成熟度的变化时,公路运输是鲜果运输的主要方式,然而当在鲜果配送过程中考虑成熟度的变化时,成熟度变化得越快其对鲜果配送方案的影响作用越明显,航空运输逐渐取代公路运输成为最佳配送方案;(3)对于三天或三天以上达到食用成熟度的水果(猕猴桃、香蕉等)建议果农没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下主要采用公路运输的方式,而对于两天以内成熟的水果(草莓、樱桃等)建议主要采用航空运输的方式,若鲜果运输环境特别乐观则可以考虑采用其他运输方式;(4)建议物流企业在优化鲜果配送流程时,根据鲜果销售季节定制配送方案,如在销售旺季开通农产品运输专列以降低配送成本等,同时应适当减少鲜果的中转次数,降低水果的中转时间和损耗,保证鲜果在运输过程中的品质。

齐岩卫[7](2019)在《三产融合下小丘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布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起步较晚,并且一直都处于探索阶段,2017年首次在国家文件中提出现代农业产业园。它是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农业转型、农民致富和农村发展等“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对于农业供给侧改革和乡村振兴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随着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复杂性和农村产业发展的紧迫性,以三产融合理念引导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规划布局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目前,有关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研究一直都是农林类院校在进行,以城乡规划背景进行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布局研究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首先,对三产融合与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布局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国内对于三产融合只是集中在理论总结,对于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对于其规划布局更是鲜有探讨。然后,结合现状的研究对三产融合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现在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规划思路进行总结分析。最后,提出本文小丘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布局整体思路和具体研究路径。本文以三产融合为切入点,对小丘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规划布局进行研究。首先,研究三产融合下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功能构成,然后通过功能构成去引导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空间结构,最后通过不同尺度空间去探究其形态组织。第一,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功能构成。以“三产融合”为核心的产业体系构建,打破原有的单一产业思维构建立的三大产业融合思路。通过对现有产业筛选确定主导产业,研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在此基础上形成三产融合的产业体系,形成产业体系支撑的复合功能系统。第二,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影响因素分为两大类:自然条件影响和外部条件影响。通过ArcGIS平台,选取适用于产业布局的评价因子,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用地选择适宜性分析,确定三大产业的大致位置,然后基于外部因素影响下功能布局研究,综合确定功能区的综合布局,进而提出小丘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空间结构。第三,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态组织。将现代农业产业的组织形态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形态组织在不同尺度上研究的重点和存在的不同特征。宏观尺度是主要研究现代农业产业园与周边的整体环境形成的空间形态,中观尺度主要为不同功能区之间的形成的组织结构,微观尺度是指功能区内部的不同的形态组织。本文的研究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案例,更多的是城乡规划专业在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规划布局研究的一种尝试。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热潮下,为当前我国现代农业转型和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一个更有力、更坚实、更具操作性的方法,用以指导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佟继旭[8](2018)在《二氧化硫防腐保鲜处理对红地球葡萄品质影响及风险评估的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鲜食葡萄生产国,鲜食葡萄的采后贮藏存在很多问题。红地球作为我国重要的鲜食葡萄品种,在贮运过程中通常采用二氧化硫进行防腐保鲜处理,但在其贮运过程中不仅存在二氧化硫(SO2)的漂白损伤,还可能存在SO2的残留量超标现象,影响人体健康。本论文首先对国内外鲜食葡萄产业包括产区产量、品种、栽培种植模式、产业发展趋势、对我国产业发展启示等方面进行调研和归纳总结,继而以红地球葡萄为实验材料,通过对市面上流通较多的不同SO2保鲜剂对贮藏品质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同时模拟实际生产中的多种不同贮运条件,对SO2在红地球葡萄中的残留和人体膳食风险进行了评估,最后总结归纳出SO2类保鲜剂的使用规范和建议。本论文为红地球葡萄贮藏以及SO2类保鲜剂合理的使用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明确了SO2保鲜剂用量因素对人体膳食安全的效应,找出了SO2类保鲜剂对葡萄贮藏影响的一般规律,可指导SO2类保鲜剂的研制,也为其他果蔬贮藏提供借鉴。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对国内外葡萄产业现状进行了调研和分析。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调研等方法,总结出我国葡萄产业现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葡萄生产大国,葡萄产业正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与国际上葡萄产业的发达国家相比较,葡萄产业化水平较低,且存在巨大的差距。我国葡萄产业的发展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应充分发挥本国资源优势,依靠科技的力量,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制定和实施详细的与国际接轨的产业标准技术,提升设施葡萄的装备水平,强化我国鲜食葡萄的品牌意识和销售模式,并逐步进军高端葡萄市场,充分发挥政府补贴的功能,充分开展农户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鲜食葡萄从业者的素质。(2)不同SO2保鲜剂对红地球葡萄贮藏品质的影响。葡萄果实随机分成五个释放速度保鲜剂处理组,分别是不经任何处理的葡萄果实作为空白对照CK组、T1(7包片+1包粉)组、T2(4包粉)组、T3(5包粉)组、标准SO2气体熏蒸处理结合T1(气+T1)组,分别在不同贮藏时间取样,进行腐烂率、落粒率、果梗褐变指数、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果汁pH等重要贮藏品质指标的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没有进行SO2防腐保鲜处理的对照组,在第60d时果实已经严重腐烂,无法继续取样,而进行了SO2防腐保鲜处理的组别,果实最长可以贮藏近140天,可见SO2对保持果实的贮藏品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四种SO2保鲜剂处理组中,气+T1组的贮藏保鲜效果优于T1、T2、T3组,且能保持各项果实品质指标的平稳变化,可见对于一些不耐二氧化硫的葡萄品种,在不断开发新型二氧化硫保鲜剂的同时,可不断尝试进行保鲜剂的复配和结合使用,以期达到更好的贮藏保鲜效果;红地球葡萄果实贮藏期腐烂率与脱粒率呈极显着性正相关,与TSS含量、TA含量和硬度值呈极显着性负相关,与pH值和SO2残留含量呈负相关。脱粒率与TA含量、硬度值呈极显着负相关,与TSS含量、SO2残留含量呈负相关,与pH值呈正相关。(3)SO2类保鲜剂在红地球葡萄贮藏中的残留量测定和膳食风险评估。一些像红地球葡萄需要长期贮藏保鲜的葡萄品种,由于长期处于较高二氧化硫浓度的环境中,果实大量吸收二氧化硫,可能会造成二氧化硫的残留超标。通过模拟红地球葡萄采收后的各种真实贮运过程,对不同产地、不同年份、不同距离运输以及不同温度贮藏条件下多种保鲜剂使用情况下SO2残留情况进行了测定,并依据不同情况下的残留量及风险商判定公式进行了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二氧化硫的检出率为100%,含量变化为2.9740.95 mg/kg,均小于我国农业农村部标准的最低SO2残留量标准,膳食安全评估结果表明,不同贮运环境下红地球葡萄中二氧化硫的残留量极低,不会对人身造成损伤,消费者可放心食用,这些结果为SO2类保鲜剂的现实生产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4)根据上述评价结果,针对我国葡萄产业质量安全监管发展需求,提出了我国二氧化硫在葡萄中的使用建议,即政府与科研单位应制定合理的使用准则,不断健全配套的安全使用技术,包括使用的时间、用量、方法、使用范围、使用的安全间隔期和注意事项等,同时鼓励厂家开展SO2在葡萄上的登记,完善登记手续,促进SO2保鲜剂在葡萄上应用的合法化和规范化。

李露青[9](2017)在《基于多光谱技术的茶叶数字化品控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茶叶市场上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现象屡见不鲜。部分企业在茶叶生产过程中违规添加糖、糖浆,利用陈茶冒充新茶,随意标注茶叶等级、虚假包装哄抬价格。此类不良竞争手段,不仅影响了市场秩序,危害了茶叶品牌,损害了消费者权益,而且在加工中使用的添加剂更是威胁到了食品质量安全。鉴于传统的感官审评和理化指标检测方法不能满足在线检测的需求,研究尝试基于数字化品控技术,建立茶叶品质安全的科学、简便、综合的评判方法。论文利用近红外光谱、高光谱图像和嗅觉可视化三种技术,结合多元数据分析方法,围绕茶叶品质安全的难点与热点问题,针对茶叶非法添加物鉴别、茶叶贮藏期判别以及茶叶等级评判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包括以下方面:1.首先对近红外光谱技术样品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分析得到最优制样组合条件:样品颗粒度40-60目,压强条件40 MPa,样品厚度4 mm。然后以茶叶非法添加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光谱模型外部验证结果的统计分析,优选出最佳建模光谱范围及预处理方法,并分别利用偏最小二乘和主成分-欧氏距离法建立定量及定性分析模型。实验结果显示,炒青掺糖样品最佳光谱建模范围为7502-6098.1 cm-1,5450-4597.7 cm-1,最优预处理方法为减去一条直线法:炒青掺糖浆样品最佳光谱建模范围为9403.6-8450.9 cm-1,6101.9-4597.7 cm-1,最优预处理方法为最小-最大归一化法。利用最优条件建立定量模型,炒青掺糖样品在校正集模型中相关系数R2达到99.76,RMSECV为0.313,在预测集模型中相关系数r2达到99.56,RMSEP为0.432;炒青掺糖浆样品在校正集模型R2达到99.6,RMSECV为0.408,在预测集模型中r2达到99.79,RMSEP为0.297。利用PCA-欧氏距离法建立定性模型,掺糖炒青和掺糖浆炒青正确识别率可分别达到96%和100%。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能够实现对茶叶掺杂的准确鉴别,另外,在样品制备过程中对制备条件的优化是有必要的,可有效提高光谱的重合度和稳定性,进一步提高模型判别效果。2.在综合考虑仪器成本和使用便捷性的基础上,基于美国德州仪器的一款以衍射光栅作为分光系统,数字微镜装置作为可编程波长过滤器,InGaAs为检测器的集成光谱仪,实验中对模型和软件平台进行了搭建,制成一台操作便捷的便携式茶叶掺糖近红外分析仪。软件部分数据处理基于GA-PLS算法,能够实现对炒青掺糖量的准确分析。3.以人工和自然陈化茶样为研究对象,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茶叶贮藏期判别模型,并对PCA-KNN,PCA-LDA和SVM算法的建模效果进行比较。最优判别模型判别结果如下:人工陈化炒青PCA-LDA模型判别率为100%,人工陈化毛峰SVM模型判别率为97.83%,六安瓜片和黄山毛峰贮藏样SVM模型判别率均为92%,建模结果能够基本满足判别需求。但在对保鲜茶的判别中,六安瓜片保鲜样PCA-KNN模型判别率为82%,黄山毛峰保鲜样PCA-LDA模型判别率为80%,实验结果表明单一的光谱信息不能够实现对较为复杂的保鲜贮藏茶的准确识别。4.以人工和自然陈化茶样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光谱图像技术建立茶叶贮藏期判别模型,对PCA-KNN,PCA-LDA和SVM算法的建模效果进行比较。试验首先利用主成分分析,优选出五个特征波长:670.74、720.08、836.14、886.09、和936.05 nm,基于特征波长提取光谱和纹理特征值。建模结果表明,在自然陈化茶样陈化时间判别中,纹理特征值建模效果优于光谱特征值。并且,特征融合模型判别效果整体优于单一特征值建模效果。在模型建立中SVM算法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在特征融合模型对自然陈化茶样的判别中,黄山毛峰和六安瓜片贮藏茶样判别率分别为98%和96%,黄山毛峰和六安瓜片保鲜茶样判别率均达到100%。此外,利用GA-PLS建立模型有效地找出了贮藏茶样与人工陈化茶样、保鲜茶样的对应关系。5.利用高光谱图像技术,基于SVM算法建立了茶叶等级判别模型。试验中比较了不同扫描相机(扫描波段)和不同样品形态对高光谱图像技术应用于毛峰等级判别的影响。研究发现,以茶粉为样品形态,利用可见/近红外光谱信息建立的等级判别模型,验证集判别率达到98.7%,但是茶粉样本基本失去了图像特征。以茶叶为样品形态,基于可见/近红外图像信息建立的等级判别模型验证集判别率达到80%,是图像信息模型判别效果中最好的一个;基于近红外光谱信息建立的等级判别模型,验证集判别率达到91.25%,可以基本满足等级分类要求。试验优选出可见/近红外波段的五个特征波长:670.74、769.70、825.05、880.54和 936.05nm,近红外波段的五个特征波长:1102.25、1232.78、1314.38、1485.79和 1567.44nm。6.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气敏传感器阵列的嗅觉可视化系统,利用BP-ANN算法建立建立黄山毛峰等级判别模型。传感器阵列通过将9种卟啉、金属卟啉和3种pH指示剂固定于反向硅胶板上构造而成。利用扫描仪对反应前后的传感器阵列进行图像采集,通过数据处理可以得到不同茶叶样本的差值图像。基于图像滤波和阈值分割,从差值图像中提取得到36个可视化嗅觉RGB特征变量。试验中相邻等级的茶叶样品在PCA散点分布图中有聚类分布的趋势,出现部分重叠的现象,这与相邻等级茶叶香气成分相似相互验证。BP-ANN作为有监督的算法判别效果优于PCA算法,判别率在校正集和预测集可以分别达到85%和86%,模型中所有错误分类样本均被错误地划分在相邻等级中,与PCA分析结果相近。7.基于高光谱图像技术,在可见/近红外波段中的特征波长(670.74、769.70、825.05、880.54、936.05nm)下提取纹理特征值,在近红外波段中的特征波长(1102.25、1232.78、1314.38、1485.79、1567.44nm)下提取光谱特征值,基于嗅觉可视化技术,从差值图像中提取嗅觉特征值。对不同特征值进行特征层融合,与PCA-KNN,PCA-LDA相比,SVM表现出了较好的处理复杂数据的能力,在融合不同传感器的数据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基于数据融合的SVM模型校正集和预测集模型判别率均为92%,明显优于基于光谱、纹理或RGB特征值建立的单一信息模型,三种不同类型的传感器信息相互补充,有效提高了判别准确率,实现对茶叶等级的全面评判。8.利用GC-MS技术对茶叶中香气成分进行了定量检测,基于GC-O和嗅觉可视化传感器阵列响应结果,选取了 7种香气成分并利用ANOVA单因素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顺3-己烯醇、苯甲醇、芳樟醇、苯乙醇、水杨酸甲酯、癸醛、香叶醇、β-紫罗酮等7种香味成分对不同种类茶叶的区分具有显着性。利用香气物质单体配制浓度梯度,结合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气敏材料与香气成分对应关系进行验证。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香叶醇含量与多个气敏传感器响应值显着相关,苯乙醇和癸醛含量分别与一个气敏传感器响应值显着相关。

周斌,费汉华,刘小更[10](2016)在《农产品冷链物流背景下的果蔬气调保鲜技术应用》文中指出随着国家"十二五"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出台,必将全面促进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快速发展,在此大背景环境下,冷链物流的发展必然离不开保鲜技术的支撑。本论文提出通过果蔬气调保鲜技术与农产品冷链物流相结合方法,提高果蔬的保质、保鲜程度。从而达到对果蔬的保值、增值目的。推动果蔬气调保鲜技术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应用。

二、国外农产品保鲜贮藏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农产品保鲜贮藏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集装箱式果蔬气调箱内环境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气调贮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集装箱式气调箱组介绍
        1.4.2 苹果采摘后的生理活动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气调箱贮藏期间计算模型的建立
    2.1 气调箱物理模型
        2.1.1 气调箱结构及原理介绍
        2.1.2 物理模型简化
    2.2 气调箱数学模型
        2.2.1 气体区基本控制方程
        2.2.2 货物区基本控制方程
    2.3 边界条件以及模型参数
    2.4 数值模拟计算过程
        2.4.1 FLUENT简介
        2.4.2 FLUENT数值模拟求解步骤
    2.5 本章小结
3 气调箱贮藏期间气体组分的变化及分布特性
    3.1 气调箱贮藏期间箱内气体组分的变化特性
        3.1.1 CO_2与O_2组分浓度变化规律拟合结果
        3.1.2 拟合残差分析
        3.1.3 各时刻气体组分浓度的变化
        3.1.4 包装尺寸大小对气体组分变化的影响
    3.2 气调箱贮藏期间箱内气体组分的分布特性
    3.3 气调箱贮藏期间箱内气体组分的速度场特性
    3.4 气体组分分布均匀性的探究
    3.5 气体组分变化的模拟结果验证
    3.6 本章小结
4 普通冷藏箱与气调箱贮藏期间呼吸强度的对比
    4.1 普通冷藏箱计算模型的确定
        4.1.1 冷藏箱物理模型
        4.1.2 冷藏箱数学模型
    4.2 普通冷藏箱贮藏期间气体组分的变化特性
    4.3 普通冷藏箱贮藏期间气体组分的分布特性
    4.4 普通冷藏箱气体组分均匀性研究
    4.5 普通冷藏箱与气调箱呼吸作用速率的对比
    4.6 本章小结
5 气调箱气体组分置换方案的研究
    5.1 置换气体方式的确定
        5.1.1 全置换性物理模型
        5.1.2 边界条件和模型初始参数
    5.2 全置换性方式的置换速度确定
    5.3 全置换性方式的置换时间确定
    5.4 置换过程结束时箱体内气体组分的分布
    5.5 置换过程中呼吸气体排出效率的研究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2)中职《大樱桃贮藏保鲜》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天水市C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过程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研究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校本课程
        二、校本课程开发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校本课程研究动态综述
        二、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现状
        三、农产品贮藏与加工课程研究现状
    第三节 《大樱桃贮藏保鲜》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目标模式
        二、实践模式
        三、环境模式
        四、布罗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第三章 中职《大樱桃贮藏保鲜》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分析
    第一节 校外环境分析
        一、职业教育政策
        二、天水大樱桃产业发展需求
        三、课程资源
    第二节 校内环境分析
        一、硬件设施
        二、课程开设
        三、师资队伍
    第三节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一、访谈内容
        二、访谈结论
    第四节 学生学习需求分析
        一、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二、学生问卷调查结论
第四章 中职《大樱桃贮藏保鲜》校本课程开发
    第一节 课程目标的设置
        一、设置依据
        二、课程目标
    第二节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一、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二、《大樱桃贮藏保鲜》课程具体内容
        三、编写《大樱桃贮藏保鲜》校本课程教材
    第三节 课程实施方案设计
        一、课程教学安排
        二、课程实施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设计
    第四节 课程评价方案设计
        一、评价目的
        二、对课程的评价设计
        三、对学生的评价设计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与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4 校本课程教材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冷链运输过程中苹果气调箱气调环境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2 气调箱气调运输过程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2.1 气调贮藏的原理
        2.1.1 苹果的采后生理
        2.1.2 环境因素的影响
    2.2 气调箱简介
    2.3 气调箱模型的建立
        2.3.1 物理模型
        2.3.2 数学模型
        2.3.3 边界条件及初始参数
    2.4 计算模型的离散与求解
        2.4.1 计算模型离散
        2.4.2 网格无关性验证
    2.5 本章小结
3 气调箱冷藏运输过程气体组分浓度变化及分布研究
    3.1 气调箱冷藏运输过程气体组分浓度变化
    3.2 气调箱冷藏运输过程气体组分浓度分布
    3.3 气调箱气调运输过程中箱体内部速度场分析
    3.4 气调箱气体分布均匀性研究
    3.5 模拟结果的验证
    3.6 本章小结
4 气调箱冷藏运输中苹果呼吸速率的研究
    4.1 普通冷藏运输计算模型
        4.1.1 物理模型
        4.1.2 数学模型
    4.2 普通冷藏箱冷藏运输过程中O_2和CO_2浓度分布
    4.3 普通冷藏箱冷藏运输过程中O_2和CO_2浓度变化
    4.4 普通冷藏箱冷藏运输过程中呼吸速率的对比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气调箱换气方案研究
    5.1 换气模型的确定
        5.1.1 物理模型
        5.1.2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的确定
    5.2 换气速度的确定
    5.3 换气过程中气体浓度分布规律研究
    5.4 换气时间的确定
    5.5 呼吸气体排出效率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淀粉基可降解膜在新疆特色果品采后保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水果采后贮藏保鲜的研究进展
        1.1.1 新疆水果资源现状
        1.1.2 水果采后保鲜包装技术研究现状
    1.2 淀粉基生物降解膜的研究进展
        1.2.1 淀粉基材料的研究现状
        1.2.2 添加天然聚合物的包装
        1.2.3 可生物降解的食品包装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和意义
    1.4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BioSuee膜对无核白葡萄保鲜效果的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剂与仪器设备
        2.2.3 处理方法
        2.2.4 基本生理指标的测定与方法
        2.2.5 抗氧化体系相关指标的测定与方法
        2.2.6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包装膜对无核白葡萄色泽的影响
        2.3.2 不同包装膜对无核白葡萄好果率的影响
        2.3.3 不同包装膜对无核白葡萄硬度的影响
        2.3.4 不同包装膜对无核白葡萄失重率的影响
        2.3.5 不同包装膜对无核白葡萄可溶性固形物(SSC)含量的影响
        2.3.6 不同包装膜对无核白葡萄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2.3.7 不同包装膜对无核白葡萄可滴定酸(TA)含量的影响
        2.3.8 不同包装膜对无核白葡萄Vc含量的影响
        2.3.9 不同包装膜对无核白葡萄呼吸强度的影响
        2.3.10 不同包装膜对无核白葡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2.3.11 不同包装膜对无核白葡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2.3.12 不同包装膜对无核白葡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2.3.13 不同包装膜对无核白葡萄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的影响
        2.3.14 不同包装膜对无核白葡萄过氧化氢(H_2O_2)含量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BioSuee膜对“赛买提”杏果实保鲜效果的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剂与仪器设备
        3.2.3 处理方法
        3.2.4 基本生理指标的测定与方法
        3.2.5 抗氧化体系相关指标的测定与方法
        3.2.6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包装膜对“赛买提”杏果实色泽的影响
        3.3.2 不同包装膜对“赛买提”杏果实腐烂率的影响
        3.3.3 不同包装膜对“赛买提”杏果实硬度的影响
        3.3.4 不同包装膜对“赛买提”杏果实失重率的影响
        3.3.5 不同包装膜对“赛买提”杏果实可溶性固形物(SSC)含量的影响
        3.3.6 不同包装膜对“赛买提”杏果实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3.3.7 不同包装膜对“赛买提”杏果实可滴定酸(TA)含量的影响
        3.3.8 不同包装膜对“赛买提”杏果实Vc含量的影响
        3.3.9 不同包装膜对“赛买提”杏果实呼吸强度的影响
        3.3.10 不同包装膜对“赛买提”杏果实乙烯释放量的影响
        3.3.11 不同包装膜对“赛买提”杏果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3.3.12 不同包装膜对“赛买提”杏果实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3.3.13 不同包装膜对“赛买提”杏果实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3.3.14 不同包装膜对“赛买提”杏果实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的影响
        3.3.15 不同包装膜对“赛买提”杏果实过氧化氢(H_2O_2)含量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BioSuee膜对新疆冬枣保鲜效果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剂与仪器设备
        4.2.3 处理方法
        4.2.4 基本生理指标的测定与方法
        4.2.5 抗氧化体系相关指标的测定与方法
        4.2.6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包装膜对冬枣果实色泽的影响
        4.3.2 不同包装膜对冬枣果实腐烂率的影响
        4.3.3 不同包装膜对冬枣果实硬度的影响
        4.3.4 不同包装膜对冬枣果实失重率的影响
        4.3.5 不同包装膜对冬枣果实可溶性固形物(SSC)含量的影响
        4.3.6 不同包装膜对冬枣果实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4.3.7 不同包装膜对冬枣果实可滴定酸(TA)含量的影响
        4.3.8 不同包装膜对冬枣果实Vc含量的影响
        4.3.9 不同包装膜对冬枣果实呼吸强度的影响
        4.3.10 不同包装膜对冬枣果实乙烯释放量的影响
        4.3.11 不同包装膜对冬枣果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4.3.12 不同包装膜对冬枣果实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4.3.13 不同包装膜对冬枣果实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4.3.14 不同包装膜对冬枣果实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的影响
        4.3.15 不同包装膜对冬枣果实过氧化氢(H_2O_2)含量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与讨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自然冷源和机械制冷双向切换节能型制冷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自然冷源间接利用方式研究现状
        1.3.2 自然冷源对果蔬保鲜的实验研究现状
    1.4 提出问题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自然冷源与机械制冷双向切换库流场的数值模拟
    2.1 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的介绍
    2.2 数学模型的建立
        2.2.1 控制方程
        2.2.2 湍流模型的确定
    2.3 自然冷源和机械制冷双向切换库物理模型
        2.3.1 自然冷源和机械制冷双向切换库材料及结构形式
        2.3.2 物理建模与网格划分
        2.3.3 假设条件
    2.4 域及边界条件设定
    2.5 模拟结果及分析
        2.5.1 300mm时不同送风速度对库内流场的影响
        2.5.1.1 送风速度为4 m/s时模拟结果
        2.5.1.2 送风速度为5 m/s时模拟结果
        2.5.1.3 送风速度为6 m/s时模拟结果
        2.5.1.4 送风速度为7 m/s时模拟结果
        2.5.2 400mm时不同送风速度对库内流场的影响
        2.5.2.1 送风速度为4 m/s时模拟结果
        2.5.2.2 送风速度为5 m/s时模拟结果
        2.5.2.3 送风速度为6 m/s时模拟结果
        2.5.2.4 送风速度为7 m/s时模拟结果
    2.6 结论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然冷源和机械制冷双向切换库的改造
    3.1 改造方案设计
    3.2 改造材料、设备设计
    3.3 自控系统的设计
    3.4 库内温湿度的结果比对
        3.4.1 库内温度的结果比对
        3.4.2 库内湿度的结果比对
    3.5 能耗比较
    3.6 结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造库与对照库贮藏红薯生理指标试验
    4.1 实验方案设计
    4.2 试验材料、设备与测试指标
        4.2.1 试验材料与试验安排
        4.2.2 主要试验设备
        4.2.3 相关指标测定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贮藏期间红薯含水量变化分析
        4.3.2 贮藏期间红薯硬度的变化与分析
        4.3.3 贮藏期间红薯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化与分析
        4.3.4 贮藏期间红薯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与分析
        4.3.5 贮藏期间红薯淀粉含量的变化与分析
        4.3.6 贮藏期间红薯外观及内部变化
    4.4 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6)考虑模糊时间和成熟度的跨区域鲜果配送路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跨区域鲜果配送网络流模型分析与设计
    2.1 模糊理论
    2.2 跨区域鲜果配送网络流描述与表达
        2.2.1 网络流理论
        2.2.2 跨区域鲜果配送典型情景分析
        2.2.3 电商模式下跨区域鲜果配送网络流描述与表达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鲜果成熟度量化分析
    3.1 鲜果成熟度变化分析
    3.2 鲜果成熟度量化分级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模糊时间和成熟度的跨区域鲜果配送模型构建与算法设计
    4.1 考虑模糊时间和成熟度的跨区域鲜果配送模型分析
        4.1.1 模型参数和假设
        4.1.2 鲜果配送相关成本分析
        4.1.3 顾客满意度分析
    4.2 考虑模糊时间和成熟度的跨区域鲜果配送模型构建
    4.3 考虑模糊时间和成熟度的跨区域鲜果配送模型的求解框架
    4.4 考虑模糊时间和成熟度的跨区域鲜果配送模型算法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值实验
    5.1 鲜果成熟度量化实验——以猕猴桃为例
    5.2 考虑模糊时间和成熟度的跨区域鲜果配送模型求解
        5.2.1 去模糊化处理
        5.2.2 考虑模糊时间和成熟度的跨区域鲜果配送路径优化求解
    5.3 结果分析与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三产融合下小丘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业发展的矛盾转变
        1.1.2 农业综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1.1.3 乡村振兴的发展需求
        1.1.4 现代农业旅游的兴起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2 三产融合与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布局基础研究
    2.1 三产融合与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布局研究综述
        2.1.1 三产融合研究综述
        2.1.2 现代农业产业园研究综述
        2.1.3 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布局研究综述
        2.1.4 研究评述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三产融合相关概念
        2.2.2 现代农业产业园相关概念
    2.3 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设计的不同思路
        2.3.1 规划方法和思路研究
        2.3.2 论文研究的思路
    2.4 小丘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布局路径分析
        2.4.1 研究路径总体分析
        2.4.2 功能构成的研究路径分析
        2.4.3 空间结构的研究路径分析
        2.4.4 形态组织的研究路径分析
    2.5 小结
3 小丘现代农业产业园概况及发展分析
    3.1 区域发展概况
    3.2 项目基地现状分析
        3.2.1 区位及交通条件分析
        3.2.2 基地产业现状分析
        3.2.3 基地环境现状分析
        3.2.4 SWOT分析
    3.3 小丘现代农业产业园相关规划分析
        3.3.1 小丘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3.3.2 铜川市耀州区照金(小丘)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总体规划
        3.3.3 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统筹城乡发展规划(2011-2030)
    3.4 小丘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条件与存在问题
        3.4.1 基地产业条件分析
        3.4.2 基地存在问题分析
    3.5 小结
4 小丘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功能构成
    4.1 以“三产融合”为核心的产业体系构建
        4.1.1 主导产业的选择
        4.1.2 三产融合整体思路
        4.1.3 三产融合的两种方式
    4.2 小丘的主导产业:农业是核心
        4.2.1 主导产业的选择
        4.2.2 现代农业分类
    4.3 主导产业支撑下小丘产业体系
        4.3.1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延伸产业链
        4.3.2 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拓展农业功能
    4.4 依托于产业体系的复合功能系统研究
        4.4.1 功能构成的研究思路
        4.4.2 以主导产业链为核心的主体功能区
        4.4.3 以功能拓展的衍生功能区
        4.4.4 以综合服务的配套功能区
    4.5 小结
5 小丘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空间结构
    5.1 功能布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5.1.1 影响因素的分类
        5.1.2 自然条件影响因素分析
        5.1.3 外部条件影响因素分析
        5.1.4 功能布局的思路
    5.2 基于自然因素下三大产业适宜性分析
        5.2.1 产业适宜性分析整体思路
        5.2.2 第一产业适宜性评价
        5.2.3 第二产业适宜性评价
        5.2.4 第三产业适宜性评价
        5.2.5 三大产业用地适宜性选择分析
    5.3 基于外部因素下的的功能布局
        5.3.1 农业用地对生产功能的限制
        5.3.2 交通条件对功能区的带动
        5.3.3 资源环境对功能布局的影响
    5.4 小丘现代农业产业园功能布局
        5.4.1 功能区初选位置
        5.4.2 小丘现代农业产业园功能区
    5.5 功能布局下的的空间结构
        5.5.1 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结构类型
        5.5.2 空间结构要素的强化
        5.5.3 小丘现代农业产业园空间结构
    5.6 小结
6 小丘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形态组织
    6.1 不同尺度下形态组织构建思路
    6.2 宏观尺度下整个园区的形态组织
        6.2.1 耦合自然系统,形成整体生态格局
        6.2.2 衔接山水林田湖,促进生态保护修复
    6.3 中观尺度下功能区之间的形态组织
        6.3.1 “大串联,小完整”的整体道路形态
        6.3.2 构筑环状多层游憩流线
    6.4 微观尺度下功能区内部的形态组织
        6.4.1 “疏密有别,分区明确”功能区形态特征
        6.4.2 重点片区规划设计
        6.4.3 村落的传承再生
    6.5 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8)二氧化硫防腐保鲜处理对红地球葡萄品质影响及风险评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简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葡萄采后生理病理现状
        1.2.1 葡萄采后生理
        1.2.2 葡萄的采后病害
        1.2.3 影响葡萄贮藏的因素
    1.3 鲜食葡萄贮运保鲜技术现状
        1.3.1 改善葡萄保鲜的方法
        1.3.2 鲜食葡萄的贮运保鲜方法
    1.4 防腐保鲜剂二氧化硫的使用现状
        1.4.1 二氧化硫保鲜剂在葡萄贮运中的应用
        1.4.2 食品中二氧化硫限量的标准
        1.4.3 食品中添加二氧化硫的安全现状
        1.4.4 食品中二氧化硫的风险评估
        1.4.5 二氧化硫残留量检测的方法
    1.5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
        1.5.1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
        1.5.2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内容
        1.5.3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与步骤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1.7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我国葡萄产业发展及贮运现状调研分析
    2.1 鲜食葡萄产业现状调研
        2.1.1 鲜食葡萄的种植情况
        2.1.2 我国鲜食葡萄贮藏情况
        2.1.3 鲜食葡萄产业发展趋势
    2.2 我国鲜食葡萄的质量标准
        2.2.1 鲜食葡萄收贮运标准
        2.2.2 鲜食葡萄中防腐剂、保鲜剂、添加剂(简称三剂)使用情况
        2.2.3 鲜食葡萄中添加剂使用限量
    2.3 我国市售葡萄二氧化硫保鲜剂的调研
第三章 SO_2类保鲜剂对红地球葡萄贮藏品质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处理方法
        3.1.3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3.1.4 主要仪器设备
        3.1.5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影响葡萄品质的指标测定
        3.2.2 SO_2 保鲜剂处理后葡萄果实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O_2类保鲜剂在红地球葡萄贮藏中的膳食风险评估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处理方法
        4.1.3 主要试剂及溶液
        4.1.4 主要仪器设备
        4.1.5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二氧化硫在葡萄静态冷库贮藏时的使用方法、残留量及风险水平评估
        4.2.2 二氧化硫在葡萄动态冷库贮藏时的使用方法、残留量及风险水平评估
        4.2.3 脉冲式二氧化硫在葡萄贮藏环节中的残留量及风险水平评估
        4.2.4 二氧化硫气体熏蒸结合保鲜剂处理在葡萄贮藏环节中的残留量及风险水平评估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推进葡萄产业升级、制定产业标准技术
        5.2.2 建立健全“三剂”的依法管理
        5.2.3 促进二氧化硫在葡萄上的登记
        5.2.4 加强SO_2类保鲜剂管理
        5.2.5 加强二氧化硫保鲜剂的科普宣传
        5.2.6 加强二氧化硫保鲜剂的风险评估
        5.2.7 建立信息共享和风险预警机制
    5.3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5.3.1 本文创新点
        5.3.2 本文主要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基于多光谱技术的茶叶数字化品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和符号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 引言
    2. 茶叶品质评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茶叶品质传统评判方法
        2.1.1 茶叶感官审评法
        2.1.2 茶叶物理检验
        2.1.3 茶叶化学检验
        2.2 茶叶品质数字化品控技术
        2.2.1 近红外光谱技术
        2.2.2 高光谱图像技术
        2.2.3 嗅觉可视化技术
        2.3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茶叶品质评判上的应用
        2.4 高光谱图像技术在茶叶品质评判上的应用
        2.5 嗅觉可视化技术在茶叶品质评判上的应用
    3. 论文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3.2 研究内容
        3.2.1 探索茶叶非法添加物的快速鉴别方法
        3.2.2 探索茶叶贮藏期的准确判别方法
        3.2.3 探索茶叶等级的精确评判方法
        3.2.4 探索嗅觉可视化技术气敏材料与茶叶香气对应关系
        3.3 技术路线
        3.4 特色和创新点
第二章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茶叶非法添加物鉴别中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掺杂茶叶样品制备条件
        2.2 仪器设备与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3.1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鉴别茶叶非法添加物的步骤
        2.3.2 近红外光谱采集
        2.3.3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样品制备条件优化
        3.2 光谱预处理方法比较
        3.3 定量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3.4 定性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3.4.1 光谱范围及预处理方法的优化
        3.4.2 定性模型对检验集样品的判别结果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便携式茶叶掺糖近红外分析仪的研制
    1. 引言
    2. 近红外光谱仪概述
        2.1 近红外光谱仪的基本构成
        2.1.1 光源
        2.1.2 分光系统
        2.1.3 测样附件
        2.1.4 检测器
        2.2 近红外光谱仪的主要类型
        2.2.1 滤光片型仪器
        2.2.2 光栅扫描型仪器
        2.2.3 傅立叶变换型仪器
        2.2.4 声光可调(AOTF)滤光型仪器
        2.3 近红外光谱仪主要性能指标
    3. 便携式茶叶掺糖分析仪的研制
        3.1 光谱仪硬件系统
        3.1.1 光谱仪类型
        3.1.2 样品杯
        3.2 光谱仪软件系统
        3.2.1 GA-PLS定量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3.2.2 软件系统设计
        3.3 便携式茶叶掺糖分析仪的使用指南
        3.3.1 样品处理
        3.3.2 样品检测
        3.3.3 注意事项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光谱图像技术在茶叶贮藏期判别中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茶叶样品陈化处理条件
        2.2 仪器设备与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3.1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和高光谱图像技术鉴别茶叶贮藏期的步骤
        2.3.2 理化指标测定
        2.3.3 近红外光谱采集
        2.3.4 高光谱图像采集
        2.3.5 高光谱图像数据分析
        2.3.6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陈化茶样理化指标测定结果
        3.2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鉴别茶叶贮藏期
        3.2.1 不同贮藏期茶样的近红外光谱曲线
        3.2.2 人工陈化茶样陈化时间判别模型的建立
        3.2.3 贮藏茶样陈化时间判别模型的建立
        3.2.4 保鲜茶陈化时间判别模型的建立
        3.3 基于高光谱图像技术鉴别茶叶贮藏期
        3.3.1 不同贮藏期茶叶的光谱曲线
        3.3.2 特征波长的选择
        3.3.3 融合图像信息和光谱信息判别茶叶贮藏期
        3.4 人工陈化与自然陈化对应关系的建立与分析
        3.4.1 自然陈化茶样与人工陈化茶样对应关系
        3.4.2 自然陈化茶样与保鲜茶样对应关系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信息融合技术在茶叶等级评判中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不同等级茶叶样品的收集
        2.2 仪器设备与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3.1 融合高光谱图像技术和嗅觉可视化技术鉴别茶叶等级的步骤
        2.3.2 理化指标测定
        2.3.3 基于不同扫描波段的高光谱图像采集
        2.3.4 高光谱图像数据分析
        2.3.5 嗅觉可视化系统的构建
        2.3.6 可视化阵列图像的采集
        2.3.7 嗅觉可视化系统的数据处理
        2.3.8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等级茶样理化指标测定结果
        3.2 茶样等级样品的高光谱图像分析
        3.2.1 不同等级茶样的高光谱曲线
        3.2.2 特征波长选择
        3.2.3 等级判别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3.3 茶样等级样品的嗅觉可视化系统分析
        3.3.1 差值图像的提取
        3.3.2 主成分分析
        3.3.3 BP-ANN模型建立
        3.4 基于多信息融合技术建立茶叶等级判别模型
        3.4.1 主成分分析
        3.4.2 茶叶等级判别融合模型的建立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可视化传感阵列气敏材料与茶叶香气对应关系的探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设备与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茶叶香气成分的测定
        2.2.2 香气成分定性和定量分析
        2.3.3 嗅觉可视化系统数据的采集
        2.3.4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气敏传感阵列响应相关的茶叶香气成分筛选
        3.1.1 气敏传感阵列对不同茶叶种类的响应
        3.1.2 香气成分筛选
        3.1.3 单因素方差分析
        3.2 基于嗅觉可视化系统对茶叶香气物质检测
        3.2.1 嗅觉可视化系统对醇类物质的识别
        3.2.2 嗅觉可视化系统对醛类物质的识别
        3.2.3 嗅觉可视化系统对酯类物质的识别
        3.2.4 嗅觉可视化系统对酮类物质的识别
        3.3 灰度响应值与香气成分对应关系相关性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研究结论
    2. 讨论
        2.1 对课题选取的讨论
        2.2 对嗅觉可视化技术在绿茶等级判别中应用的讨论
        2.3 对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在茶叶等级判别中应用的讨论
    3.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科研成果清单
作者简介

(10)农产品冷链物流背景下的果蔬气调保鲜技术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我国果蔬收货后的主要处理方式
2 我国果蔬的主要贮藏保鲜技术
    2.1 传统贮藏保鲜技术
        2.1.1 产地贮藏保鲜
        2.1.2 温控贮藏保鲜
    2.2 气调贮藏保鲜
3 农产品冷链物流中气调保鲜技术的应用
    3.1 贮前准备
    3.2 贮藏管理
    3.3 出库销售
4 果蔬气调保鲜技术推广的目的和意义
5 总结

四、国外农产品保鲜贮藏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集装箱式果蔬气调箱内环境的数值模拟研究[D]. 张郑. 四川大学, 2021(02)
  • [2]中职《大樱桃贮藏保鲜》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天水市C校为例[D]. 丁玲.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冷链运输过程中苹果气调箱气调环境特性研究[D]. 初正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淀粉基可降解膜在新疆特色果品采后保鲜中的应用[D]. 孟玉昆. 塔里木大学, 2020(10)
  • [5]自然冷源和机械制冷双向切换节能型制冷装置的研究[D]. 张蕊. 天津商业大学, 2020(10)
  • [6]考虑模糊时间和成熟度的跨区域鲜果配送路径优化研究[D]. 高新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7]三产融合下小丘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布局研究[D]. 齐岩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8]二氧化硫防腐保鲜处理对红地球葡萄品质影响及风险评估的研究[D]. 佟继旭.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08)
  • [9]基于多光谱技术的茶叶数字化品控技术研究[D]. 李露青. 安徽农业大学, 2017(03)
  • [10]农产品冷链物流背景下的果蔬气调保鲜技术应用[J]. 周斌,费汉华,刘小更. 价值工程, 2016(26)

标签:;  ;  ;  

国外农产品保鲜贮藏新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