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阻塞肺减容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支气管阻塞肺减容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支气管堵塞法肺减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论文文献综述)

赵方正[1](2018)在《黄龙咳喘胶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从肺功能、症状积分、6分钟步行试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评分(COPD assessment test,CAT)等方面,探讨黄龙咳喘胶囊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稳定期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以62例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诊断标准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应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黄龙咳喘胶囊,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肺功能、6分钟步行距离(six minutes walking distance,6MWD)、呼吸困难分级评分、CAT评分、急性加重次数等指标,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症状积分及疗效: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及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3.肺功能、6分钟步行距离、CAT评分:两组治疗后肺功能指标、6分钟步行距离、CAT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可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6分钟步行距离、CAT评分,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4.呼吸困难分级评分:治疗组治疗前后以及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呼吸困难分级评分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呼吸困难方面优于对照组。5.急性加重次数:治疗组急性加重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减少COPD急性加重次数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黄龙咳喘胶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疗效显着,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肺功能,减少急性加重次数,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王伟荣,周仙仕,叶烨[2](2017)在《浅谈“毒—管道—脏腑”理论对COPD诊治的指导意义》文中指出通过对COPD发病机理的深入探索和临证经验的系统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毒—管道—脏腑"理论。本文主要围绕"毒—管道—脏腑"理论的基本含义,"毒—管道—脏腑"理论与COPD发病的关系(毒邪引动是重要诱因、管道不畅是重要基础、脏腑失调是根本所在),"毒—管道—脏腑"理论与COPD的治疗(防毒解毒是关键、通调管道是核心、调理脏腑是根本)这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可为辨识COPD病机,提高COPD临床疗效提供一定参考。

曹润辉[3](2016)在《体位改变对胸科手术病人双腔支气管导管位置及肺隔离效果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比较双腔支气管插管后体位改变前后对其位置的影响,并评价气管插管位置改变对肺隔离效果的影响。探讨双腔支气管插管支气管腔位于通气侧与非通气侧时体位改变对气管导管位置改变情况及肺隔离效果的影响,为体位变动后通气效果不佳时调整气管导管位置提供经验。[方法]选择择期行开胸或胸腔镜手术拟行单肺通气患者44例,年龄18-70岁,男女不限,ASA分级Ⅰ-Ⅲ级,身高150-180cm,体重46-81kg,无气管、隆突或主气管受压病变。手术种类:肺叶切除术、肺叶结节楔形切除术、食管癌根治术、肺减容术、纵隔肿瘤切除术、胸腺切除术、脓胸病灶清除术。随机分为2组:主管位于通气侧组(V-DLT,n=23)和主管位于非通气侧组(O-DLT,n=21).患者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液体通路,监测心电、脉搏血氧饱和度,桡动脉穿刺置管连续监测动脉压,经颈内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术中监测呼末二氧化碳。麻醉诱导:咪达唑仑0.05mg/kg,舒芬太尼0.5ug/kg或芬太尼3-4ug/kg,依托咪酯0.15-0.3mg/kg,罗库溴铵0.6mg/kg顺序静脉注射后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麻醉维持使用静脉持续泵注丙泊酚2-5mg/kg/h,瑞芬太尼0.1-0.3pg/kg/min,七氟烷吸入浓度设定为1-1.5%,维库溴铵0.05mg/kg司断给药。双腔气管导管型号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胸部影像学资料等因素决定。麻醉诱导后插入双腔气管导管行机械通气。双肺通气潮气量设为6-8ml/kg,呼气频率10-14次/min:单肺通气潮气量为5-6ml/kg,呼吸频率18-20次/min,并依据呼末二氧化碳的测定值调整通气参数。听诊定位后使用纤维支气管镜定位、确认及记录导管位置及深度,同时记录双肺及单肺通气时气道压。患者由平卧位改为侧卧位后,再次行双肺听诊及纤维支气管镜定位,记录此时导管深度,双肺及单肺通气时气道压。麻醉过程中监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有创动脉压,中心静脉置管,术中监测呼末二氧化碳。[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体重、身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选用L-DLT及R-DLT数量及DLT管号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平卧位比较,O-DLT组导管处于理想位置多于V-DLT组(p>0.05),V-DLT导管支气管套囊过深但支气管套囊未阻塞支气管开口少于O-DLT。支气管套囊位于隆突上方V-DLT少于O-DLT。套囊过深气管腔开口超过隆突及气管套囊部分位于隆突上方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体位改变后套囊的位移距离O-DLT组为(-3.4±13mm), V-DLT为(-3.2±7mm),两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体位改变后气道压变化值V-DLT高于O-DLT组(p<0.05)。两组体位改变后肺隔离效果产生影响结果比较,O-DLT组肺隔离效果不佳的有19%,V-DLT肺隔离效果改变的有38%,V-DLT出现肺隔离效果不佳的多于O-DLT组(p<0.05)。[结论]体位改变使胸科手术病人双腔支气管导管位置发生改变并影响肺隔离效果。及时使用FOB调整DLT位置可以改善肺通气状况,避免轻度肺隔离不全导致的通气侧肺不张出现低氧血症。DLT在由平卧位转向侧卧位的过程中倾向于向外脱出,且导管位置位于通气侧时移位距离较非通气侧大。在没有FOB的情况可以尝试向内送入DLT(5mm),如遇阻力则分步退出DLT直到肺隔离效果改善。或是首次定位DLT时在不影响肺隔离效果的情况下比标准定位深5mm固定气管导管。

王俊义[4](2013)在《运动心肺功能及六分钟步行试验预测肺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应用运动心肺功能试验和六分钟步行试验对肺癌患者进行术前肺功能检查,分析两者各项指标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关系,研究其评价手术适用征及评估术后肺部并发症的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2年10月入住我科需行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133例,术前1周及术后3月分别行静态肺功能测定,记录指标:肺活量(VC)、最大通气量(MVV)、残气量(RV)、肺总量(TL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1秒率(FEV1/FVC).最大呼气中期流量(FEF25%-75%),将患者分为肺通气功能正常组和肺通气功能功能异常组,观察并比较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变化情况。术前一周内行运动心肺功能试验(CPET)及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记录指标:最大功率(W%)、峰值摄氧量占预计值百分比(V02%P)、公斤摄氧量(VO2/kg)、无氧阈(AT)、氧脉搏(02pulse%P)、呼吸频率(BF)六分钟步行距离(6MWD)。术后患者入住监护室,分别记录患者麻醉时间(min)、手术方式、输血量(ml)、ICU入住时间(天)、体温(℃)、细菌学检查、影像学检查、胸管留置时间(天)、有无二次插管等指标,观察患者是否发生肺炎、长期机械通气、长期氧疗、二次气管插管、肺不张、支气管胸膜瘘、乳糜胸、长期漏气、积脓等并发症,将患者分为术后肺部并发症组与无肺部并发症组。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显着性检验用成组资料的非配对t检验,采用Roc分析各指标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并发症与两种试验各指标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33例肺癌患者中发生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有41例,发病率为30.8%(41/133),其中肺通气功能正常组中发生术后肺部并发症有23例,发生率为28.4%(23/81),肺通气功能异常组中发生术后肺部并发症有18例,发生率为34.6%(18/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通气功能正常组相比,通气功能异常组的W%(64%士16%比80%4-18%)、V02%P(54%±-11%比67%±13%)、VO2/kg(15.4±3.6ml比18.9+4.3m1)及O2pulse%P(73%士15%比83%±15%)均显着低于肺通气功能正常组(P<0.05),BF(35±8比30±5)、VE/VCO2(33±6比31+5)及VE/VO2(28±3比22+6)显着高于肺通气功能正常组(P<0.05),AT(51%±4.1%比55.3%±3.8%)无明显差异(P>0.05)。3.与肺通气功能正常组相比,接受肺叶切除的肺通气功能异常患者术后第一秒用力肺活量平均损失[(11.88+12.94)%比(24.60±11.06)%]小于肺功能正常的患者,其用力呼气流量[(18.14±88.73)%比(-32.31±25.53)%]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non-PPCs组相比,PPCs组VO2%P(57%±13%比66%+11%)、VO2/kg(16±5m1比19±3m1)、AT(46%士13%比54%±11%)、O2pulse%P(72%±17%比83%±15%)、BF(27+8比32±8)及6MWD(443.04±33.9m比515.14±55.7m)均显着低于non-PPCs组(P<0.05)。5.当O2pulse%P<80%时,与肺癌术后肺部并发症密切相关。6.V02%P<50%时其预测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67%,而VO2/kg<15ml·min-1kg-1时预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8%。7.当6-MWD<300m时,其预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66%、73%,而V02%P<50%时,其预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71%、67%,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肺部手术并发症预测时,其敏感性与特异性均>80%。结论:1.对于存在肺通气功能障碍的肺癌患者,即使其存在严重受限的肺功能,也应仔细筛选,而不应直接将其作为手术禁忌症。2. CPET适用于评价手术适用征及评估术后并发症,运用呼吸机可以更简易的进行运动心肺功能检查。3.V02%P<50%且6MWD<300m时,有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应慎重考虑肺叶切除治疗,且其优于两者单一预测肺部并发症的价值。

周明娟,郑劲平[5](2012)在《胸部手术前肺功能评估》文中认为肺功能检测是评估患者手术耐受程度、麻醉风险、手术方式选择以及预测是否发生术后并发症(PPC)的重要方法。目前很多手术(如开胸手术、重要脏器移植手术等)已将怖功能检测列入为手术准入的必备条件。本文主要就胸部手术对肺市功能的影响、常用肺功能指标的手术风险评估价值作一简要慨述。一、胸部手术对肺功能的影响。外科手术用于对疾病的诊断或治疗,其目的是解除患者的痛苦,但在术中或术后可能对患者造成轻重程度不一的损害及并发症。患者由于其基础疾病、年龄、营养状况、体重指数等个体建康状况的差异,对手术的耐受力有所不同;肺功能的减损程度与手术部位、方式、切除范围及有无并发症等均密切相关。心胸外科手术对患者肺功能的损害最大,尤其是开胸手术破坏了患者胸壁风箱式运动的动力平衡,引起纵

李娜[6](2012)在《细导管排气减压治疗COPD并发气胸有效性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细导管排气减压治疗COPD并发不同类型气胸者的有效性。方法:选取COPD并发气胸的患者,采用前瞻性、开放性、单中心临床研究。被入选患者按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常规组和气体分析组。常规组选用标准引流管,气体分析组根据先后2次胸腔内气体分析的结果参照Light标准判定气胸的类型,并据此选择细导管抽气治疗或细导管与水封瓶相连行闭式引流术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24小时内、5天内患肺复张情况,及5天内引流管失效、脱出、出现皮下气肿的情况。结果: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共128例符合下列入选标准的天津市胸科医院胸内科的COPD并发气胸住院患者,最终达到主要观察终点的112例。常规组57例其中10例患者在插管2h内患肺完全复张;余47例5天时33例患肺完全复张;脱管1例;皮下气肿5例;引流管失效2例。气体分析组55例其中12例患者置管2h内患肺完全复张;余43例5天时16例患肺完全复张;脱管5例;皮下气肿19例;引流管失效11例;43例中改为常规管引流排气的24例。二组患者应用不同管径的引流管在第24小时内,患肺复张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第5天时,患肺复张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皮下气肿、引流管失效二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脱管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发生引流管失效的13例患者,经胸腔气体分压测定结果为:闭合性气胸的6例,经肋间置入细导管行抽气减压治疗;交通性气胸5例、张力性气胸2例均行肋间切开插入标准管闭式引流排气减压治疗。结论:1、对于COPD并发气胸者,以抽气前后两次胸腔气体分析测定结果判定患者的气胸类型,据此采取恰当的排气方式,使治疗科学、个体化。2、COPD并发的交通性、张力性气胸者,以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行排气减压,皮下气肿、脱管、引流管失效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标准胸腔引流管。3、COPD并发气胸者引流管失效、患肺仍未复张者,以胸腔气体分析测定结果,作为采取下一步排气方法的选择依据,使已经变为闭合性气胸的患者避免再次接受肋间切开插管的痛苦。

杨晓琳,彭丽萍[7](2010)在《纤维支气管镜临床应用新进展》文中认为

廖晓斌[8](2008)在《应用组织封闭剂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术的动物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肺气肿是呼吸科一种常见疾病,对重度肺气肿伴或不伴有肺大疱患者,常规内科治疗仅能缓解症状,并不能阻断或逆转疾病的发展。外科肺减容术(Lung volume reduction surgery,LVRS)已显示对部分重度肺气肿患者,该治疗能提高患者的活动耐量和生活质量。然而LVRS也存在着风险,美国肺气肿治疗实验(NETT,National Emphysema Treatment Trial)指出,LVRS在对重度肺气肿患者的治疗中存在较高的死亡率(16% ,术后30天),即使除外高危患者,也存在明显的并发症和早期5%的死亡率。因而限制了LVRS的临床应用。于是需要一种更加安全的肺减容治疗方法,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术(BLVR)有望成为这样一种选择。BLVR是不依赖外科手术,经支气管镜向过度充气的气肿性肺段内放入装置或药物以阻塞气道,使靶段肺丧失功能并萎陷,从而减少过度充气,缓解患者症状。目前国内外研究的装置和技术包括:单向支气管内活瓣、支气管封堵术、支气管开窗术等方法,其目的都是获得LVRS的益处,而无LVRS的手术创伤、风险及长期的康复过程。从目前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单向支气管内活瓣适用于以上叶病变为主的不均一型肺气肿患者,支气管开窗术可能更适合均一型肺气肿患者。支气管封堵术目前还处于动物实验阶段,因而这项生物工程技术能否用于临床还不清楚,从目前的研究结果分析,它有可能对于上述两种类型的肺气肿患者均适用。支气管封堵术是经支气管镜将与生物相适的溶液注入靶段肺内,使其灶性肺不张并纤维化,形成瘢痕组织,达到肺减容目的。目前该方法仅在动物实验阶段,未见临床实验报道。国外Ingenito等人报道了动物实验,结果证实该方法能达到肺减容目的,并预测BLVR在临床应用中存在潜在的优势。本课题从研究应用支气管封堵液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术的可行性及方法入手,观察支气管镜下犬肺形态,探索支气管封堵液的组成,探索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术的操作技术,观察肺减容效果,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安全性,进一步为BLVR的临床实验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本课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经支气管镜肺形态学动物实验研究,为支气管镜肺减容术的动物实验提供基础数据1.观察实验犬术前、麻醉后、术中、术后一般情况(心率、呼吸频率、经皮血氧饱和度),以判断犬能否耐受支气管镜操作。2.支气管镜下观察实验犬肺形态,以判断犬是否适合支气管镜相关实验。3.观察实验犬肺的解剖,与支气管镜下肺形态观察结果比较,了解两者结果是否一致。(二)应用四环素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术的动物实验研究1.探索经支气管镜向实验犬靶段肺内注入四环素的技术和方法。2.采用影像学(CT,术前及术后4w、8w、12w)和组织病理学方法(HE染色和组织免疫化学,术后12w)检测靶段肺组织情况。(三)应用组织封闭剂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术的动物实验研究1.观测组织封闭剂的黏附性和生物相容性。2.探索经支气管镜向实验犬靶段肺内注入组织封闭剂的技术和方法。3.采用影像学(CT,术前及术后1h、4w、8w),组织病理学方法(HE染色和组织免疫化学,术后8w)检测靶段肺组织情况。主要结果1.术中所有操作过程顺利,未发现技术操作上的困难,所有实验犬均耐受此手术,无动物死亡,术后无明显并发症。2.支气管镜检查发现犬的气管较粗且结构总体上与人相似,适合支气管镜相关实验。3.术后第12w影像学、尸检及病理(HE染色和组织免疫化学)结果证实,应用四环素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术实验中的8只实验犬靶段肺均形成瘢痕组织,达到肺减容的目的,无并发症发生,但术中和术后实验犬出现咳嗽等肺部刺激症状,说明四环素对靶段肺组织有刺激损伤。4.选用医用生物蛋白胶和0.1%左旋多聚赖氨酸作为组织封闭剂,具有良好的黏附性和生物相容性。5.术后第8w影像学、尸检及病理(HE染色和组织免疫化学)结果证实,应用组织封闭剂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术实验中的8只实验犬靶段肺均形成瘢痕组织,达到肺减容的目的,无并发症出现,术后实验犬仅出现短期轻微咳嗽,说明组织封闭剂对肺部刺激损伤小。6.应用组织封闭剂行BLVR优于四环素,因为四环素是通过刺激靶段肺组织,诱发局部炎症反应,使其肺不张并纤维化,形成瘢痕组织,而组织封闭剂依靠良好的黏附性和生物相容性,对靶段肺的机械性封堵,使其丧失通气功能,逐渐萎缩,并发生组织重塑,局部胶原沉着,成纤维细胞和单核细胞聚集,形成瘢痕组织。故四环素对靶段肺组织有明显的刺激损伤,而组织封闭剂则小,更适合用于BLVR。结论一、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术操作容易,创伤小,并发症少,可用于肺减容治疗。二、选用医用生物蛋白胶和0.1%左旋多聚赖氨酸作为组织封闭剂,具有良好的黏附性和生物相容性,可作为BLVR的材料。三、应用组织封闭剂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术,是自身瘢痕组织替代肺组织,达到肺减容目的,此法可用于肺减容治疗。

刘政[9](2008)在《金属硅膜支气管封堵器的研制及其封堵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难治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胸膜瘘、难治性气胸等)目前主要是依靠外科肺切除手术或内科保守治疗为主要治疗措施,但是外科手术创伤性大、并发症多、恢复时间长、费用昂贵;而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易反复、费用亦不低廉,致使难治性呼吸系统疾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支气管封堵技术主要是利用支气管镜将封堵器(剂)通过特殊装置的推送,置入支气管管腔内,封堵靶支气管,进而达到功能性肺切除。目前虽然这一技术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适应症的把握和远期疗效也不确切,但是其本身具有微创、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及费用低廉等的优点。本文通过观察支气管封堵的动物实验,以评价所研制封堵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观察肺部感染对支气管封堵的影响,以探讨支气管封堵的适应症及封堵时机把握问题。方法1.金属硅膜支气管封堵器的研制和动物实验研究:以镍钛合金丝编织成哑铃状、普通螺栓状、致密螺栓状支气管封堵器,一端覆硅胶膜,取健康杂种犬18条,分为3组(n=6),分别经支气管镜置入且每只犬置入相同的封堵器2枚。观察实验动物的耐受性,定期复查血象、支气管镜、胸部CT扫描,8周后观察封堵器附近支气管组织及远端肺组织变化。2.肺部感染对支气管封堵治疗影响的实验研究:取健康杂种犬18条,分为3组(A、B、C组)(n=6),经支气管镜每只犬置入致密螺栓状支气管封堵器2枚,其中A、B组为肺部感染组,C组仅为单纯封堵(A、C组封堵后使用抗生素,而B组封堵后未使用抗生素)。观察实验动物的耐受性,定期复查血象、支气管镜、胸部CT扫描,8周后观察封堵器附近支气管组织及远端肺组织变化。结果1.金属硅膜支气管封堵器的研制和动物实验研究:预设的18条犬36只支气管封堵器全部经支气管镜成功置入。观察期内,除1例因误吞哑铃状封堵器致消化道梗阻而死亡外,其余犬耐受性良好;截至封堵第8周,36只封堵器中,脱落共有11只(11/36),其中哑铃状封堵器脱落9只(9/12),普通螺栓状封堵器脱落2只(2/12),致密螺栓状封堵器脱落0只(0/12)。胸部CT扫描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部分封堵的肺叶有萎陷,肺组织表面有瘢痕形成,封堵部位远端肺泡腔缩小,肺间质内有淋巴和单核细胞浸润,并伴有纤维组织增生;2例封堵部位及其周围有轻度阻塞性炎症改变,未出现肺脓肿及坏死。尸检取出的封堵器表面光整,弹性度良好,无变形、扭曲及断裂,所覆的硅胶膜无渗漏破损。2.肺部感染对支气管封堵治疗的影响:预设的18条犬36只支气管封堵器全部经支气管镜成功置入。观察期内,除1例因给药管不慎封堵入靶支气管内而死亡外,其余犬耐受性良好;截至封堵第8周,36只封堵器中,脱落共有0只(0/36)。胸部CT扫描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部分封堵的肺叶有萎陷,肺组织表面有瘢痕形成,封堵部位远端肺泡腔缩小,肺间质内有淋巴和单核细胞浸润,并伴有纤维组织增生;5例封堵部位及其周围有轻度阻塞性炎症改变,未出现肺脓肿及坏死。肺部感染因素对犬的恢复有延迟;而感染组术后肌注抗生素与否,并未能缩短实验动物的不适反应过程,亦未能预防或减少阻塞性炎症的发生。结论1.试制的镍钛合金覆硅胶膜支气管封堵器置入方便,组织相容性好,动物耐受性较好。三种不同的支气管封堵器中,以致密螺栓状封堵器的稳定性最好,有望用于支气管封堵治疗。2.无论单纯封堵还是肺部感染组的封堵,各组实验动物均有较好的耐受性,但是肺部感染因素对犬的恢复有延迟;肺部感染组术后肌注抗生素与否,对提高动物的耐受程度并无明显作用;完全控制感染后再进行封堵治疗更安全。

尹文化,甘万崇,胡文极,游玉峰,柯伟,王巧兮,李云珍[10](2007)在《博莱霉素-碘化油乳剂栓塞犬支气管肺减容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应用 N-[3-[(4-氨基丁基)-氨基]丙基]博莱霉素(简称博莱霉素)-碘化油乳剂实现功能性肺叶切除(FPLT)的可能性。方法 16条杂种犬,左、右两肺分别按随机数字表法纳入对照组和实验组(FPLT 组)。FPLT 组行靶肺叶灌注博莱霉素-碘化油乳剂,然后阻塞靶气管。观察术后1d 及第7、14、21和28天双肺 X 线平片和病理变化。结果 FPLT 组的16侧靶肺早期病变以肺泡炎性改变为主,第7天开始出现肺泡明显塌陷、肺纤维化,第28天肺不张、完全纤维化;按 Ashcroft的半定量分析,纤维化程度 FPLT 组分别为术后1d(0.66±0.06)级、7 d(2.76±0.24)级、14 d(4.70±0.22)级、21 d(6.74±0.25)级、28 d(7.69±0.23)级,对照组分别为术后1d(0.62±0.05)级、7 d(0.63±0.10)级、14 d(0.63±0.07)级、21 d(0.62±0.11)级、28 d(0.63±0.10)级,两组间同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1);FPLT 组术后第1天(0.66±0.06)与术后第14天(4.70±0.22)比较(P<0.01),术后第14天与术后第28天(7.69±0.23)比较(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博莱霉素-碘化油乳剂靶肺气道栓塞术可形成肺不张、纤维化,达到 FPLT 目的。

二、支气管堵塞法肺减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支气管堵塞法肺减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论文提纲范文)

(1)黄龙咳喘胶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试验中止和脱落标准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方法
        1.1 分组方法
        1.2 治疗方法
    2 观察指标
        2.1 安全性观测指标
        2.2 中医症状积分
        2.3 肺功能
        2.4 6分钟步行距离(6MWD)
        2.5 呼吸困难分级评分
        2.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
        2.7 急性加重频次
    3 疗效判断标准
    4 统计学处理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 两组症状积分比较
    4 两组肺功能比较
    5 两组6分钟步行距离比较
    6 两组呼吸困难分级评分比较
    7 两组CAT评分比较
    8 两组急性加重次数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COPD的认识
        1.1 COPD的病因
        1.2 现代医学对COPD稳定期的治疗
    2 祖国医学对COPD的认识
        2.1 概述
        2.2 病因病机
        2.3 治则治法
    3 本研究的治法与组方分析
        3.1 药物组成及功效
        3.2 方义及方解
        3.3 现代药理研究
    4 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中英词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浅谈“毒—管道—脏腑”理论对COPD诊治的指导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毒—管道—脏腑”理论基本含义
    1.1“脏腑”与“管道”的含义
    1.2“毒”的含义
    1.3“毒—管道—脏腑”理论及三者间相互作用
2“毒—管道—脏腑”理论与COPD发病
    2.1 毒邪引动是COPD发病重要诱因
    2.2 管道不畅是COPD发病重要基础
    2.3 脏腑失调是COPD发病根本所在
3“毒—管道—脏腑”理论与COPD的治疗
    3.1 防毒解毒是关键
    3.2 通调管道是核心
    3.3 调理脏腑是根本
        3.3.1 扶正固本
        3.3.2 形神兼治
        3.3.3 综合调理
4 小结

(3)体位改变对胸科手术病人双腔支气管导管位置及肺隔离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运动心肺功能及六分钟步行试验预测肺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资料和方法
    1.1 试验仪器
    1.2 研究对象
    1.3 方法
        1.3.1 静态肺功能试验
        1.3.2 运动心肺功能试验
        1.3.3 六分钟步行试验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肺通气功能异常组与肺通气功能正常组术前6MWT结果
    2.2 肺通气功能异常组与肺通气功能正常组患者术前CPET指标
    2.3 PPCs及non-PPCs两组患者术前静息肺功能指标
    2.4 PPCs与non-PPCs两组患者术前CPET及6MWT结果
    2.5 心肺功能指标预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准确率
    2.6 肺切除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7 肺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8 各项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9 指标的诊断学评价
    2.10 CPET与6-MWT两者联合评价术后肺部并发症的价值
    2.11 VO_2%P与VO_2/kg在预测肺癌术后预后的比较
    2.12 肺通气功能异常组与通气功能正常患者肺叶切除术后肺功能变化
    2.13 肺通气功能异常患者术前与术后肺功能改变
    2.14 两种负荷试验中6MWD及峰值摄氧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3 讨论
    3.1 肺癌患者术前肺功能检查及意义
    3.2 肺癌患者的运动心肺功能特点
    3.3 肺通气功能异常对胸部手术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
    3.4 静息肺功能与肺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关系
    3.5 运动心肺功能试验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关系
    3.6 六分钟步行试验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关系
    3.7 运动心肺功能试验与六分钟步行试验之间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开胸患者肺功能测定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6)细导管排气减压治疗COPD并发气胸有效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细导管排气减压治疗COPD并发气胸的效果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一般情况比较
        1.2.2 实施排气减压后24h内二组患者患肺完全复张的情况
        1.2.3 实施排气减压后5天内,二组患者患肺完全复张以及脱管、发生皮下气肿、引流管失效的情况
        1.2.4 气体分析组二次胸腔气体分压测定的结果(表3)与气胸类型及治疗的差异
        1.2.5 引流管失效的处理
    1.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7)纤维支气管镜临床应用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支气管肺活检 (TBLB) 、支气管镜刷片对肺部疾病病因的诊断
    1.1 常见临床疾病的诊断:
    1.2 罕见疾病的诊断:
2 纤维支气管镜技术对临床疾病的治疗
    2.1 支气管肺泡灌洗, 局部注药治疗肺部感染:
    2.2 纤支镜下生物胶支气管堵塞肺减容术治疗COPD:
    2.3 支气管镜下球囊扩张气道成形术治疗各种良性气道狭窄:
3 支气管镜技术在各种急症中的应用
4 支气管镜检查的注意事项
5 小结

(8)应用组织封闭剂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术的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应用组织封闭剂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术的动物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经支气管镜肺形态学观察的动物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应用四环素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术的动物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应用组织封闭剂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术的动物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术治疗肺气肿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9)金属硅膜支气管封堵器的研制及其封堵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索引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正文 金属硅膜支气管封堵器的研制及其封堵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支气管封堵器的研制及其封堵作用观察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二 肺部感染对支气管封堵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支气管封堵治疗方法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申请的专利

(10)博莱霉素-碘化油乳剂栓塞犬支气管肺减容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四、支气管堵塞法肺减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论文参考文献)

  • [1]黄龙咳喘胶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临床研究[D]. 赵方正.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2]浅谈“毒—管道—脏腑”理论对COPD诊治的指导意义[J]. 王伟荣,周仙仕,叶烨. 中医药导报, 2017(03)
  • [3]体位改变对胸科手术病人双腔支气管导管位置及肺隔离效果的影响[D]. 曹润辉. 昆明医科大学, 2016(02)
  • [4]运动心肺功能及六分钟步行试验预测肺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研究[D]. 王俊义. 天津医科大学, 2013(02)
  • [5]胸部手术前肺功能评估[J]. 周明娟,郑劲平.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2(06)
  • [6]细导管排气减压治疗COPD并发气胸有效性的研究[D]. 李娜.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3)
  • [7]纤维支气管镜临床应用新进展[J]. 杨晓琳,彭丽萍. 吉林医学, 2010(34)
  • [8]应用组织封闭剂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术的动物实验研究[D]. 廖晓斌. 第三军医大学, 2008(03)
  • [9]金属硅膜支气管封堵器的研制及其封堵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D]. 刘政. 第三军医大学, 2008(03)
  • [10]博莱霉素-碘化油乳剂栓塞犬支气管肺减容的实验研究[J]. 尹文化,甘万崇,胡文极,游玉峰,柯伟,王巧兮,李云珍.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7(09)

标签:;  ;  ;  ;  ;  

支气管阻塞肺减容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