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效果分析

大学生学习效果分析

一、大学生学习效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春雅,夏紫莹,曹颖[1](2021)在《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效应的多维审视——纳入外部环境与个人资本的考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生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是创业活动的中坚力量和创业精神的典型代表。为研究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多维效果,本文将创业教育效应分为创业效应、学习效应、升学效应和就业效应四种类型,并从外部环境和个人资本视角探究创业教育各类效应的关键要素。文章基于调研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和PSM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整体而言,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效应不明显,但异质性分析表明,创业实践教育的创业效应和学习效应显着,另外创业实践教育的创业效应具有滞后性;个人资本对学生的创业、学习、升学和就业均产生显着正向影响,而外部环境仅对学生创业意愿产生显着影响。基于以上结果,本文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我国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吕腾[2](2021)在《不同熟悉度条件下视听内隐学习心理表征的异同》文中指出自内隐学习诞生以来,其表征问题一直是内隐学习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是在限定人工语法范式的背景下,引入了不同的感觉通道与不同的熟悉度,考察听觉与视觉在面对熟悉材料与陌生材料的内隐学习时,内隐知识表征的异同。进一步探讨不同熟悉度与不同感觉通道对心理表征的影响,以研究内隐学习的学习过程与加工模式。研究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1)高熟悉度材料下,视觉内隐学习与听觉内隐学习在心理表征上的异同。(2)低熟悉度材料下,视觉内隐学习与听觉内隐学习在心理表征上的异同。研究方法:实验一采用的是2(感觉通道:视觉、听觉)×4(测试材料规则性:R组、RR组、W组、WW组)的混合实验设计。因素一感觉通道为被试间变量,分为视觉与听觉。因素二测试材料规则性为被试内变量,分为四个水平,R组:相似且符合语法规则的,RR组:不相似但符合语法规则的,W组:相似但不符合语法规则的,WW组:不相似且不符合语法规则的。视觉与听觉分别接受以上四种水平检测,最后再比对总的正确率。因变量是被试做出选择的正确率。实验二与实验一的研究方法相同,不同之处是实验二采用被试不熟悉的韩语材料,实验一采用被试熟悉的英语材料。统计方法使用的是t检验与方差分析。研究结果是实验一在学习高熟悉度的英语材料中,听觉内隐学习与视觉内隐学习的正确率相似,且听觉与视觉两个感觉通道中差异不显着,听觉与视觉受材料熟悉度的影响,两种感觉通道加工模式相似,遵循样例观与抽象观。相似的情况下,多依赖于材料字母串外部的相似性对语法进行判断,没法利用相似性进行判断时,需要根据抽象的规则进行判断。在视觉通道中,视觉在熟悉材料中的表现多依赖于材料外部的相似性进行判断。实验二在学习低熟悉度的韩语材料中,听觉内隐学习与视觉内隐学习的正确率存在差异,且听觉与视觉两个感觉通道中差异显着,听觉与视觉受材料熟悉度的影响,两种感觉通道加工模式都是在相似的条件下,以相似性进行判断,在没有相似的条件下,更多的以材料内部的语法规则进行判断。对于陌生材料的内隐学习,听觉可能更依赖于对于材料内部语法规则的判断,且效果相比视觉更好。研究结论:(1)视觉与听觉感觉通道在不同熟悉度的材料中内隐学习表征存在差异。(2)在高熟悉度的英语材料中,听觉内隐学习与视觉内隐学习的加工模式类似,主要根据相似性进行判断,两者的差异不显着。被试会首先根据相似性进行判断,然后根据抽象的规则进行判断。(3)在低熟悉度的韩语材料中,听觉内隐学习与视觉内隐学习存在差异,在相似的条件下,以相似性进行判断,在没有相似的条件下,以语法规则进行判断。(4)对于陌生材料的内隐学习,听觉可能更依赖于对于材料内部语法规则的判断,且效果较好。

梁紫平[3](2021)在《整体运动知觉的老化及其相关的静息态脑功能改变》文中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老年人视知觉能力的变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视知觉的损伤,尤其是视运动知觉的损伤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甚至是生命安全。其中,整体运动知觉在视运动知觉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老年人整体运动知觉的损伤可能反映了其认知能力的下降,甚至可以预测阿尔兹海默症临床评估的严重程度等。然而,目前关于整体运动知觉老化方面的研究仍有许多局限性。因此,本研究结合心理物理学方法、问卷调查法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选取18~30岁的青年人和60岁以上的认知健康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随机运动点阵范式,以被试在点阵任务中的运动一致性阈值为指标评估其对整体运动的知觉敏感性,系统地考察整体运动知觉的老化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老化的视觉机制以及神经基础。实验1的4个小实验(实验1a~d)分别采用水平、垂直、旋转和径向随机运动点阵,对青年人和无认知障碍的健康老年人的整体运动一致性阈值进行比较,发现老年组的整体运动一致性阈值显着高于青年组,且老年组水平向右、垂直向下、顺时针旋转和径向外扩条件下的整体运动一致性阈值显着高于相反方向的阈值。这些结果表明老年人整体运动知觉存在老化效应,且该老化效应存在方向特异性:水平向右、垂直向下、顺时针旋转和径向外扩方向的整体运动知觉老化程度更加严重。小实验1e采用实验内元分析技术,将实验1a~d的结果进行整合,对整体运动知觉老化的总效应进行估计,发现老年组与青年组整体运动一致性阈值之差的效应量显着大于0,说明老年人对整体运动的知觉敏感性存在普遍性的下降。实验2结合问卷调查信息和被试在随机点阵任务中的行为表现,采用最优尺度回归模型进行探索性分析,探索影响整体运动知觉老化的知觉主体因素。发现老年人和青年人的整体运动知觉受不同因素影响,体育锻炼、阅读活动均对老年人的整体运动知觉有积极作用,但这些因素不影响青年人的整体运动知觉。另外,性别因素也仅影响老年人的整体运动知觉,老年女性被试径向整体运动一致性阈值显着高于老年男性,而青年个体的整体运动一致性阈值之间不存在性别差异,且游戏因素只影响青年人的整体运动知觉。实验3使用知觉模板模型(PTM),以速度变化为外部噪声,探究整体运动知觉老化或者整体运动知觉效率下降的视觉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在1°/s~9.5°/s的速度范围内,老年组的整体运动一致性阈值表现出高于青年组的总趋势,相对于青年组,老年组表征内部加法噪声和排除外部噪声能力变化的Aa和Af均大于1,且Aa>>Af,提示速度噪声下老年人整体运动知觉效率的下降是由于其内部加法噪声增强和排除外部噪声能力减弱共同作用导致的,其中内部加法噪声的增强更为严重。此外还发现,1)老年女性被试在中低等速度下的整体阈值显着高于老年男性被试,老年女性被试内部加法噪声显着高于老年男性被试,而两组被试排除外部噪声能力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2)养生型锻炼组老年人阈值显着低于速度型锻炼组和无锻炼组,其内部加法噪声显着低于无锻炼组,也明显低于速度型和技能型锻炼组(未达到显着水平);3)有阅读习惯个体的阈值显着低于无阅读习惯个体,其内部加法噪声显着低于无阅读习惯个体;4)认知健康脑结构异常组老年人的整体运动一致性阈值显着高于脑结构正常组,其内部加法噪声更强、排除外部噪声能力更弱,其中内部加法噪声的增强更为显着。这些结果提示,适当的体育锻炼和阅读习惯有可能延缓整体运动知觉的老化,而行为学上整体运动知觉的下降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脑结构的亚临床病变。实验4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无认知障碍、脑结构正常老年人和青年人安静状态下整体运动知觉加工相关脑区的功能活动特征及其与行为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老年被试左右楔叶、右侧枕下回和枕中回的局部一致性均显着低于青年被试,并且与个体的整体运动一致性阈值存在显着的负相关;老年组左右侧颞中回(MT/V5)的低频振荡幅度均显着低于青年组,左枕中回(V2)的低频振幅显着高于青年组,并且右侧颞中回和左枕中回的低频振幅与个体的整体运动一致性阈值存在显着的负相关;老年组V1区与右直回之间的功能连接强度,V2区与左中央旁小叶、右侧小脑上部、右眶部额下回和右额中回之间的功能连接强度,V3与左侧颞上回、左顶下缘角回和右中央后回之间的功能连接强度,MT/V5区与右舌回、左顶上回、右颞中回和左枕中回之间的功能连接强度均显着高于青年组,且这些功能连接均与个体的整体运动一致性阈值存在显着的正相关;老年组V1和V3、MT/V5,V2和V3、MT/V5,以及V3和MT/V5之间的功能连接强度均显着高于青年组,且均与个体的整体运动一致性阈值存在显着的正相关;老年组颞上回和颞下回大部分区域的节点度、节点效率和介数均显着低于青年组;老年组的“小世界”属性显着低于青年组,且该属性与个体的整体运动一致性阈值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这些结果表明老年人整体运动敏感性的降低与V1、V2、V3和MT/V5区的局部功能活动、功能连接强度,以及全脑的功能活动有关。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结果支持了整体运动知觉存在老化的观点,且首次证明这种老化存在方向特异性。老年人对整体运动的知觉敏感性的降低主要是其内部加法噪声增强和排除外部噪声能力减弱共同导致的,内部加法噪声加强更明显。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脑结构亚临床病变均影响其整体运动敏感性和知觉模板参数。在脑机制层面,老年人对整体运动的知觉敏感性的降低与V1、V2、V3和MT/V5区的局部功能活动、功能连接强度,以及全脑的功能活动有关。这些结果为完善整体运动知觉老化的理论基础,为实践中制定延缓整体运动知觉老化的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葆萍,张贤茹,陈秋雨,张丽峰,周颖[4](2020)在《碎片化学习真的会影响学习效果吗?——基于在线学习的分散学习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线学习活动随时随地开展的特性,引发了人们对碎片化学习的讨论。脑神经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分散学习能够加强学习者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有助于学生在每次学习中消除错误,保留更多的知识并促进知识的迁移。碎片化的在线学习与分散学习方式非常类似。在线学习中是否存在分散学习效应?不同时间间隔对在线学习效果的影响如何?基于某大学74名大学生的分组实验显示:采用短时间间隔方式在线学习的实验组学生成绩显着高于采用长时间间隔方式在线学习的控制组,短学习时间间隔下学生更容易产生对知识的深度认知加工行为,且学习时间间隔以首次练习正确率为中介因素对最终学习成绩产生影响。该结果说明在线学习中存在分散学习效应;只要保证学习者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能够相对完整地完成所有知识内容的学习,碎片化学习有可能对在线学习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应将学习时间安排纳入到在线学习设计之中,探索不同类型知识的最优学习时间间隔并进行学习推荐,以更好地适应越来越普遍的碎片化学习。

谢伟瑜,梅祖宜,黄华[5](2020)在《女大学生学业挫折感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指出通过了解女大学生学业挫折感的现状,探讨大学生学业挫折感的特点。采用自编的"青年学生学业挫折感问卷"对962名在校女大学生实施问卷调查。结果是:女大学生的学业挫折感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学习自信心挫折感最高,学习环境挫折感最低;女大学生学业挫折感在是否为师范生、年级、学科专业和成绩排名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

郭思邈[6](2020)在《面向用户运动状态的手机交互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现如今,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而且网络的普及,加速了智能手机的流行程度,使用户能够随时随地使用智能手机。在用户使用手机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运动状态,比如坐、立、行、跑等。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使用智能手机存在着不同的性能差异,而且相比于坐、立等状态,在行、跑条件下使用智能手机存在这一定的安全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首先将不同的运动状态分为静态状态(坐、立)和动态状态(行),并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目标选择任务考察不同运动状态下手机交互技术的性能差异。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运动状态对任务完成时间无显着影响,但行走时的操作时间要大于坐、站时的操作时间;不同运动状态对任务完成的错误率有显着影响,行走时完成任务的错误率高于坐、站时完成任务的错误率,但坐、站两种状态下的错误率不存在显着差异。在上述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为提出不同运动状态下手机交互技术奠定基础。接着,分别针对不同运动状态提出交互技术并考察性能。在静态状态下,针对文字输入任务,设计2种基于手机正面和背部结合输入的字符类别切换技术。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背部双击和背部滑动切换技术均比使用传统的点击切换按钮完成实验任务所花费的时间短;而使用背部滑动切换技术完成不同类型的字符切换时,错误率最低。在动态状态下,设计了3种目标选择技术,分别是改变触摸机制技术、隐式扩大目标技术和吸引目标技术,以解决在动态状态下目标选择任务错误率高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在任务完成的速度和准确度方面,隐式扩大目标技术均是最优的,吸引目标技术均是最差的。最后,提出不同运动状态下手机交互技术的具体应用场景,为不同运动状态下的交互技术提出交互交互建议。

王鹏飞,魏翔[7](2020)在《假日结构与劳动生产率——兼论假日政策的有效性问题》文中认为假日政策的经济有效性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争论的焦点。传统观点认为假日政策的有效性与否取决于假日数量、经济发展阶段和休闲活动选择等内容条件,但这仍然无法为"黄金周"存废之争提供直接的经济学解释。该研究试图从假日结构的角度出发,解释假日政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机制。文章以1995-2015年的跨国面板数据为分析对象,对假日离散指数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假日结构设置对劳动生产率存在非线性关系:随着假日集中度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曲线,最佳假日离散指数为0. 98。对比来看,我国2015年假日离散指数为1. 12,这表明现阶段我国假日结构设置较为集中,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济绩效提升。机制检验表明:随着人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假日离散指数越大,其对个体劳动生产率的抑制作用越显着;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较为分散的假日结构更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一步地,文章还发现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学习效应"和"疲劳效应"对生产率的相对重要程度不同。研究的政策含义是,在落实带薪休假的基础上,应该推动假日结构向分散化、扁平化转变,在试点行业探索推行弹性工作制。

李艺敏[8](2020)在《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时空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改革开放经历了四十多年的波澜壮阔发展历程,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已经被历史证明。在四十多年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和深化进出口贸易、吸引外资投资,同时中国也加快国内企业和资本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对外开放不仅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的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二并且仍然在继续快速增长,同时也促使中国经济发展不断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效率稳步提升。在改革开放战略的不断引领下,国民经济发展无论是整体发展规模还是产业发展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效率均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独树一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展引擎,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国家综合国力跃居发展世界前列,十四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着的改善。因此,对外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和作用。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显然,这种不平衡不充分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也表现的较为明显。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由高速增长向中低速增长的换挡期,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加快,我国对外贸易进入稳规模、提质量、转动能的重要发展阶段,对外开放在经济发展中的扮演角色和作用更加突出。同时还应当看到的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出现新的挑战,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对外开放面临的国际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带来严峻的挑战,如何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由重规模向调结构和重效率转变,在实现经济稳增长的同时,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优化升级,提升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效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同时还应看到,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制度紧密相关。改革开放以来,府际关系的调整,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以及中央东部优先开放策略在地方对外开放和经济增长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使得对外开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时空上的异质性,这也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动因。因此,这为本文分析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时空效应提供了很好的分析视角,也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提供了全新的分析认识。因此,全面总结和分析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率的影响,既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多周年总结和检验,同时也是对改革开放的深刻反思,对于未来我国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坚定对外开放的定力和信心,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八个章节,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是本文的导论。本部分围绕对外开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对外开放和经济增长发展的研究,并对研究现状进行述评,接着介绍了本文的研究选题的视角,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指出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和不足。第二章是概念界定与理论回顾。本部分首先介绍了对外开放的概念,对外开放包含的三个维度:进出口贸易、外资进入和对外投资。其次是经济发展的概念,经济发展的三个维度:经济规模、产业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效率。本章节的理论介绍为后续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是关于我国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概况分析。本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主要包括进出口贸易、外资利用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以及我国经济发展规模、产业发展结构、经济发展效率概况进行统计描述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总体评价。第四章是关于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规模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本部分通过研究背景和文献梳理提出问题,然后进行理论机制分析和问题假说的提出,模型构建、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主要从样本的整体性、东中西部、阶段性以及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同时通过构建系统GMM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进而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第五章是关于外开放对我国产业结构及其优化影响的实证分析。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和文献综述。然后是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说的提出,构建模型和变量选择说明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分别从对外开放对第一、二、三产业的影响以及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同时通过构建系统GMM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第六章是关于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本部分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和文献综述以及理论分析与问题假说,然后是实证分析,通过DEA模型测算出我国经济增长的效率,然后从对外开放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整体性影响、东中西部区域差异性影响、阶段性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第七章是关于对外开放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结论和相应的政策建议。本部分通过前六个章节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同时针对研究当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文进一步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顾天竹[9](2019)在《城市扩张对低技能服务业发展与非农就业创造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的大政方针。为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也为了实现规模经营和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最终需依靠农民数量的减少;否则,恩格尔定律:购买食品支出的比例随收入提高递减,相应地社会支付给农业和农民的比例随经济增长而下降,这必然使农民的相对收入下降。基于中国城镇化速度将放缓,未来仍有庞大人口生活在农村这一判断,十九大期间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也更需要又快又好地推进城镇化。我国过去的城镇化道路以年轻、人力资本水平相对较高的个体劳动力进城为特色,农村剩余人口主要为低技能劳动力,所以吸引包括中年劳动力在内的农村相对低技能人口进城并且使他们有机会更长久地留在城市是提升城镇化水平的关键。由于城镇化发展最终依靠非农行业对劳动需求来决定,所以城市服务行业发展、尤其是低技能服务业扩张是当前和未来低技能劳动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此外,城镇化本身也会促进服务业发展,创造对低技能劳动力的引致需求,相比人口分散的农村:一方面,城镇拥有更高的人口密度,其产品和服务市场充分庞大,劳动分工也就足够细化,服务业细分种类和服务从业人员也就越多;另一方面,城镇化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时间机会成本,从而刺激服务性消费需求的增长。如此来看,城市扩张有利于低技能服务业扩张以吸纳更多非农就业。然而,在城市发展道路问题上,政府政策的重点是推进中小城镇建设,并且采取措施控制一些特大型城市扩张。这种限制大城市的发展,通过行政力量将经济资源配置在地理劣势地区的做法,既不利于包容性就业也不利于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在此问题上需要继续关注的是:今后农民工转移潜力,特别是大量农村低技能劳动力如何转移到城市内从事非农就业。在农村劳动力需要持续转移的背景下,城市能否为这些劳动力提供足够的非农就业机会?城市低技能服务业扩张是否是创造非农就业的主要源泉?如果低技能服务行业能够吸纳更多的低技能劳动力,那么何种方式的城镇化或何种城市更有利于低技能服务业扩张以创造更多非农就业机会,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型城市?围绕这些问题,本文将对城市低技能服务业需求和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考察,并测算低技能服务业需求增加及其就业增加的差异与数量关系。本研究主要内容与相应结论如下:研究内容1: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城市家庭生活服务外包需求的影响因素,确定城市规模对家庭购买家政服务来代替家务劳动的影响。本部分的研究目标是确定城市规模与家庭生活服务外包行为的关系,预测未来城市人口结构对劳务服务消费需求的影响及变化趋势。本部分研究探讨了家庭生活服务外包需求的影响因素,并主要测度了城市规模对家庭购买家政服务行为的作用。通过家庭层面的数据实证,结果显示从家庭生活服务外包角度来看,城市总人口、人口密度和土地面积对城市家庭是否购买家政服务和购买家政服务时长均有显着正向影响,表明衡量城镇化的三大指标——城市总人口、人口密度和土地面积均是促进城市劳务服务消费需求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内容2: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城市低技能服务业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确定城市规模对低技能服务业需求总量和人均需求的影响。本部分的研究目标是确定城市规模与低技能服务业消费需求的关系,预测未来城市规模扩张对低技能服务业需求的影响及变化趋势。本部分研究探讨了城市低技能服务业需求的影响因素,并主要测度了城市规模对低技能服务业生产总值的作用。通过对城市低技能服务业需求总量和人均需求模型进行分步回归,结果发现城市规模在扩大低技能服务业消费需求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且实证发现城市人口密度变量是最为稳健有效的指标。随后增加了平方项的模型估计,实证结果也显示线性与非线性模型估计结果较为相似。研究内容3: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城市低技能服务业实际就业的影响因素,确定城市规模对低技能服务业就业总量和就业比例的影响。本部分的研究目标是确定城市规模与低技能服务业实际就业的关系,预测未来城市规模扩张对低技能服务业就业的影响及变化趋势。本部分研究探讨了城市低技能服务业就业的影响因素,并主要测度了城市规模对低技能服务业实际就业的作用。通过对城市低技能服务业就业总量和就业比例模型进行分步回归,结果发现城市规模在创造低技能服务业就业机会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且实证发现城市人口密度变量仍是最为稳健有效的指标。随后增加了平方项的模型估计,证实了城市规模对低技能服务业就业的影响存在非线性作用机制,实证结果也解释了拐点基本位于分布区间以外是导致线性与非线性模型的估计结果较为一致的主要原因。研究内容4:理论分析并实证测度城市低技能服务业需求和就业的数量关系,确定城市低技能服务业需求增加对就业增加的非线性影响。本部分的研究目标是测算低技能服务业消费需求与实际就业的关系,预测城市低技能服务业扩张对需求增加与就业增加的数量差异。本部分研究分析了扩大城市低技能服务业消费需求是创造相关行业就业机会的最主要路径,但是伴随着城市规模扩张而产生的低技能服务供给方规模经济,会使得城市低技能服务业就业总量的需求弹性应该小于1。通过对城市低技能服务业就业弹性和就业比例模型的回归,结果发现城市低技能服务业就业随着需要增加而增加,并且就业的需求弹性数值显着小于1,这证实了增加城市居民对低技能劳务服务的消费需求并不必然能够创造同样比例低技能劳动力在服务行业的实际就业机会。研究内容5:理论分析城市规模对低技能服务业需求和就业的影响程度,分别测度城市总人口、人口密度和土地面积对低技能服务业需求和就业的作用。本部分的研究目标是测算城市规模指标与低技能服务就业的关系,比较各指标在截面数据实证和面板数据实证中的一致性和稳健性。本部分研究基于中国人口普查资料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重新估计了城市总人口、人口密度和低技能服务业就业指标,继续使用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面板回归、分年回归和门槛回归,发现在各个时间截面内城市规模对低技能服务业就业均有正向影响,并且在各个实证过程中城市人口密度变量的正向影响仍然最为稳健可靠;即使考虑存在非线性的作用机制,那么从城市规模正向作用的拐点或门槛值基本位于我国现阶段城市规模分布区间以外的情况来看,城市规模继续扩张仍会有利于促进低技能服务业就业的增加。研究证实了城市规模对低技能服务业就业的影响在面板数据和截面数据估计中的一致性,检验了前述实证的结果稳健可靠。综合这五方面研究内容得出以下结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家庭生活服务外包的需求增加;这种微观层面上对劳务服务需求的增加,加总可得城市层面上对低技能服务总需求的增加;低技能服务业消费需求的增加会进一步转变为对低技能服务业劳动需求的增加,并以此创造低技能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机会;然而由于城市规模扩张会导致服务行业供给方的规模经济,这会使得服务就业会随着服务效率的提高而减少,这最终导致了城市低技能服务业就业的增加幅度小于低技能服务业需求的增加幅度,因而城市规模对低技能服务业就业存在非线性的作用机制;又由于非线性作用的拐点基本位于城市规模分布区间以外,所以现阶段城市规模对低技能服务业就业的正向作用不会改变;无论是从家庭层面数据、城市截面数据、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来看,城市规模扩张都有利于低技能服务业需求和就业的增加,并且与城市总人口或土地面积变量相比,人口密度变量始终是最为稳健有效的衡量指标;此外,与城市经济发展相关的城市人口结构、职工平均工资、城市产业结构和物质资本投资等因素,也会对城市低技能服务业需求和就业产生影响。综上所述,从发展低技能服务业来吸纳更多农村低技能劳动力非农就业的角度来看,人口高度聚集的大城市要比人口稀松分散的小城市(城镇)的效率更高:例如建设一个200万规模较高人口密度的大型城市要明显优于建设两个100万规模较低人口密度的中型城市;建设一个100万人的中型城市也要优于建设两个50万人的小型城市,以此类推。故本文的研究结论支持通过城市人口聚集和规模扩张来增加低技能服务业需求和就业的政策。本研究在理论上认同从发展城市低技能服务业的角度来转移更多农村低技能劳动力,相关政策建议也有三个方面:其一,适度放宽城乡之间人口流动限制;其二,适度鼓励城乡居民社区集中安置;其三,适度包容城市低技能服务业就业。

罗俊浩[10](2019)在《基于策略与布局的VDT持续搜索作业绩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通过视觉显示终端(VDT)对字符、图像等数据信息进行搜索的作业模式已经深入到人类的日常生活,并且广泛应用于军事、医学、工业、教育、交通等各大专业领域。近年来围绕搜索策略和界面布局这2个因素对VDT搜索作业绩效的影响所展开的研究琳琅满目,但相关结论和观点仍然存在一定的矛盾和不足,主要表现为:(1)许多学者均采用单指标测量法研究VDT搜索作业绩效,并聚焦于搜索时间,对于搜索准确性的测量和分析较为薄弱;(2)现有研究所提出的“注意返回抑制理论”和“周边多注视理论”多是基于眼动数据分析所得,没有考虑搜索速度与精度两项重要的客观绩效指标,同时也欠缺了对被试在搜索过程中的主观感知数据的分析;(3)现有研究多是单独分析搜索策略或界面布局与搜索绩效之间的关系,无人将这两种因素结合起来探索它们的交互影响;(4)现有文献很少关注VDT搜索作业的“持续性”特征,特别是欠缺对搜索过程中学习效应影响机制的探讨。基于上述背景和现状,本文结合“注意返回抑制理论”和“周边多注视理论”的基本原理,在充分考虑VDT搜索作业劳动特征的前提下设计模拟实验。同时,基于信号检测理论,细化“搜索准确性”指标,再结合“搜索时间”构建客观绩效指标体系,通过方差分析法探究目标刺激类型、持续性特征、搜索策略、界面布局等因素与搜索绩效之间的关系。此外,基于TODIM的Pythagorean模糊评价法分析被试对搜索界面各区域的认可度,得到目标区域的主观优劣排序。最后提出优化VDT持续搜索作业人-机-环境系统的有效建议,以实现改善劳动舒适度和提高整体系统绩效与可靠性的目的。本文的主要结论为:(1)VDT搜索作业的“持续性”特征在搜索过程中产生了明显的学习效应,并且出现了介于SATO和SATON的现象,具体表现为:采用“系统搜索”策略和“半系统搜索”策略的2种被试在搜索图形目标和字符目标时,其搜索时间都随着作业持续而逐渐变短。(2)被试在对图形目标进行搜索时,其搜索速度随作业持续而提高的趋势相比搜索字符目标更为明显,虚报率也表现得更加稳定。而被试在对字符目标进行搜索时,受到“界面布局”因素的影响相比图形搜索情境也更突出,其失误率和漏报率也处于更低的水平。(3)被试采用的搜索策略在绝大多数搜索情境下对4项绩效指标都没有影响,但受到“界面布局”因素影响的程度不同,其中“系统搜索”和“半系统搜索”2种策略在搜索准确性上受到的影响比“随机搜索”策略更明显。(4)搜索绩效的相关指标受到“目标布局”因素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其中“搜索时间”仅在多数情况下受到的影响都是“极显着”,而“失误率”、“漏报率”、“虚报率”这3项体现搜索准确性的指标则只是在字符目标搜索情境中采用“系统搜索”和“半系统搜索”2种策略时会受到影响。(5)整体被试的搜索绩效在界面右侧区域的表现普遍较差,而在界面左侧区域的表现则相对更好。同时,被试的主观认可度排序结果与客观绩效的分析结果比较吻合,被试大体上对界面偏左偏上区域的偏好明显高于偏右偏下区域,搜索绩效的表现是基于被试主观偏好的结果。

二、大学生学习效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学习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效应的多维审视——纳入外部环境与个人资本的考量(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回顾与述评
    (一)创业教育效应
    (二)外部环境、个人资本与创业教育效应
三、数据来源与模型选择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设置及描述性统计
        1. 因变量
        2. 核心自变量
        3. 控制变量
    (三)模型设定与方法选择
        1. 基准计量模型
        2. PSM估计
四、结果分析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二)创业教育效应回归分析结果
    (三)创业教育效应的PSM结果
    (四)创业教育效应的异质性分析
五、结论与启示

(2)不同熟悉度条件下视听内隐学习心理表征的异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心理表征的概念
    1.2 内隐学习的研究范式
    1.3 人工语法范式下表征的方式
        1.3.1 抽象观
        1.3.2 分布的例子基础观
        1.3.3 片段观
        1.3.4 综合观
    1.4 内隐学习感觉通道效应的研究现状
2 问题提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与研究思路
        3.2.1 研究假设
        3.2.2 研究思路
    3.3 研究意义
        3.3.1 理论意义
        3.3.2 实践意义
4 实验研究
    4.1 实验一:高熟悉度材料下,视觉内隐学习与听觉内隐学习在心理表征上的异同
        4.1.1 研究目的与假设
        4.1.2 研究方法
        4.1.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4 讨论
        4.1.5 结论
    4.2 实验二:低熟悉度材料下,视觉内隐学习与听觉内隐学习在心理表征上的异同
        4.2.1 实验目的
        4.2.2 实验假设
        4.2.3 被试
        4.2.4 实验仪器与材料
        4.2.5 实验设计与程序
        4.2.6 研究结果与分析
        4.2.7 讨论
        4.2.8 结论
    4.3 实验一与实验二两者对比
5 总讨论
    5.1 熟悉度对于内隐学习表征的影响
    5.2 视觉与听觉不同通道在内隐学习中的不同表现
6 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6.1 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
    6.2 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
7 总结论
8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整体运动知觉的老化及其相关的静息态脑功能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整体运动知觉概述
        1.1 整体运动知觉的相关概念
        1.2 整体运动知觉的研究范式
        1.3 整体运动知觉的知觉学习
        1.4 整体运动知觉的知觉学习机制
        1.5 整体运动知觉的生理基础
        1.6 整体运动知觉的影响因素
    2 整体运动知觉的老化
        2.1 样本的年龄选择
        2.2 整体运动知觉老化的行为结果
        2.3 整体运动知觉老化的影响因素
        2.4 整体运动知觉老化的认知和脑机制研究结果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及研究思路
    1 问题提出
        1.1 以往研究的不足
        1.2 研究方案
    2 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框架
        2.2 技术路线
    3 研究假设
    4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4.1 研究意义
        4.2 创新之处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研究一 整体运动知觉的老化现象
        实验1a 整体运动知觉在左右平动方向上的老化
        1 实验目的
        2 研究方法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实验1b 整体运动知觉在上下平动方向上的老化
        1 实验目的
        2 研究方法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实验1c 整体运动知觉在不同旋转方向上的老化
        1 实验目的
        2 研究方法
        3 实验结果和讨论
        实验1d 整体运动知觉在不同径向运动方向上的老化
        1 实验目的
        2 研究方法
        3 实验结果和讨论
        实验1e 整体运动知觉老化的mini-meta分析
        1 实验目的
        2 研究方法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实验1 小结
    研究二 影响整体运动知觉老化的主体因素探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数据预处理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研究三 整体运动知觉老化的视觉机制——基于知觉模板模型
        实验3a 基于知觉模板模型的整体运动知觉老化机制
        1 实验目的
        2 研究方法
        3 实验结果和讨论
        实验3b 个体因素对整体运动知觉老化视觉机制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研究方法
        3 实验结果和讨论
        实验3c 隐性脑结构异常对整体运动知觉老化视觉机制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研究方法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实验3 小结
    研究四 整体运动知觉老化和脑静息态功能改变
        1 实验目的
        2 研究方法
        3 fMRI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第四部分 总讨论和结论
    1 总讨论
        1.1 整体运动知觉的老化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1.2 整体运动知觉老化的视觉机制及影响因素
        1.3 整体运动知觉老化和静息态脑功能改变
    2 研究的贡献与局限
        2.1 贡献
        2.2 局限与未来展望
    3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附录
    附录1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
    附录2 人脑连接组模板

(4)碎片化学习真的会影响学习效果吗?——基于在线学习的分散学习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碎片化学习与在线学习效果干预研究
三、研究设计
    1. 研究样本
    2. 研究工具
    3. 研究过程
    4. 数据收集和分析
四、研究结果
    1. 学习时间间隔与学习效果相关分析
    2. 短时间间隔组与长时间间隔组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
    3. 学习时间间隔和学习效果的作用路径分析
五、讨论和启示
    1. 学习时间间隔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分析
    2. 学习时间间隔对于不同认知目标作用效果的差异
    3. 分散学习效应对在线学习的启示
六、结束语

(5)女大学生学业挫折感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三、讨论
四、结论

(6)面向用户运动状态的手机交互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静态状态下手持移动设备交互性能
        1.2.2 运动条件下手持移动设备交互性能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不同运动状态下目标选择技术性能分析
    2.1 研究目的
    2.2 不同运动状态下目标选择技术
        2.2.1 目标选择技术的设计和提出
        2.2.2 实验者、程序和实验设备
        2.2.3 实验过程
    2.3 实验结果分析
    2.4 讨论和本章小结
        2.4.1 讨论
        2.4.2 本章小结
第3章 静态状态下手机交互技术的改进
    3.1 研究目的
    3.2 静态状态下不同字符切换技术的改进
        3.2.1 新型字符切换技术的设计和提出
        3.2.2 实验者、程序和实验设备
        3.2.3 实验过程
    3.3 实验结果分析
    3.4 讨论和本章小结
        3.4.1 讨论
        3.4.2 本章小结
第4章 动态状态下新型交互技术的提出
    4.1 研究目的
    4.2 静态状态下新型目标选择技术的提出
        4.2.1 新型目标选择技术的设计和提出
        4.2.2 实验者、程序和实验设备
        4.2.3 实验过程
        4.2.4 实验结果分析
    4.3 笔式设备相关研究
        4.3.1 平移缩放任务
        4.3.2 扇形跟踪任务
    4.4 讨论和本章小结
        4.4.1 讨论
        4.4.2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运动状态下手机交互技术的设计与应用
    5.1 不同运行状态下手机交互策略
    5.2 面向不同运动状态的手机交互设计与应用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7)假日结构与劳动生产率——兼论假日政策的有效性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理论模型分析
    (一)理论模型
    (二)理论假说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数据来源
    (二)变量的选取
    (三)计量模型选择
四、实证分析
    (一)固定效应分析
    (二)内生性讨论
    (三)稳健性检验
    (四)机制检验
        1.人力资本的调节效应
        2. 经济结构的调节效应
    (五)异质性检验
五、拓展性讨论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政策建议

(8)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时空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1 关于对外开放的相关理论研究
        1.3.2 关于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
        1.3.3 关于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1.3.4 关于我国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
        1.3.5 文献现状述评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1.6.1 研究可能存在的创新
        1.6.2 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回顾
    2.1 对外开放的相关概念和内涵
        2.1.1 对外开放的概念和内涵
        2.1.2 进出口贸易开放
        2.1.3 外商投资开放
    2.2 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
        2.2.1 经济增长理论
        2.2.2 产业结构理论
        2.2.3 经济发展效率
    2.3 新经济地理理论
    2.4 政府竞争理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我国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概况
    3.1 我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历程
    3.2 我国对外开放领域取得的主要成就
        3.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概况
        3.2.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商投资发展概况
    3.3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3.3.1 我国经济发展概况
        3.3.2 我国产业结构发展概况
        3.3.3 我国经济发展效率概况
    3.4 我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总体评价
    3.5 小结
第四章 对外开放与我国经济规模增长的实证分析
    4.1 引言与文献综述
    4.2 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规模增长的影响机制与研究假说提出
    4.3 模型构建、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4.4 实证分析
        4.4.1 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整体数据的回归分析
        4.4.2 东中西部区域对外开放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
        4.4.3 不同阶段对外开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4.4.4 空间计量的进一步拓展分析
        4.4.5 稳健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外开放对我国产业结构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引言与文献综述
    5.2 对外开放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说的提出
    5.3 模型构建、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5.4 实证分析
        5.4.1 对外开放对第一产业发展的影响
        5.4.2 对外开放对第二产业发展的影响
        5.4.3 对外开放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
        5.4.4 对外开放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5.4.5 模型的稳健性检验
    5.5 小结
第六章 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引言与文献综述
    6.2 对外开放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机制分析与研究假说提出
    6.3 模型构建、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6.4 实证分析
        6.4.1 对外开放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整体样本检验
        6.4.2 对外开放对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效率影响的检验
        6.4.3 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效率影响的阶段性检验
        6.4.4 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效率影响的空间效应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通过继续深化对外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7.2.2 积极利用对外开放促进薄弱产业发展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7.2.3 在对外开放中更加注重东中西部区域开放的协调发展
        7.2.4 加强对外开放过程中经贸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精准性
    7.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9)城市扩张对低技能服务业发展与非农就业创造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问题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假说和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假说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和不足之处
        1.4.1 研究创新
        1.4.2 不足之处
    1.5 结构安排
2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城镇化
        2.1.2 低技能劳动力
        2.1.3 低技能服务业
    2.2 经济理论基础
        2.2.1 城乡二元结构
        2.2.2 农业劳动转移
        2.2.3 劳动分工理论
        2.2.4 规模经济理论
    2.3 相关文献回顾
        2.3.1 国际关于城市化发展与劳动力就业的讨论
        2.3.2 国内关于城镇化道路与劳动力吸纳的争论
        2.3.3 关于已有文献的评述与小结
3 分析框架与实证思路
    3.1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逻辑背景
        3.1.1 三农问题与城乡统筹发展
        3.1.2 农地市场与农业现代化
        3.1.3 人口流动与农地再分配
        3.1.4 劳动市场与劳动力就业
    3.2 城市低技能服务就业的扩张机制
        3.2.1 城市规模与低技能服务业需求
        3.2.2 城市规模与低技能劳动力就业
        3.2.3 城市低技能服务需求与低技能劳动就业增长的关系
    3.3 理论框架与实证模型
        3.3.1 城市家庭生活服务外包的实证模型
        3.3.2 城市低技能服务业需求的实证模型
        3.3.3 城市低技能服务业就业的实证模型
        3.3.4 城市服务需求创造就业的实证模型
        3.3.5 城市面板数据稳健检验的实证模型
    3.4 小结
        3.4.1 本文研究问题的逻辑起点
        3.4.2 本文研究内容的核心机制
        3.4.3 本文实证分析的技术路线
4 研究背景与数据介绍
    4.1 我国非农就业与产业结构时序变化
    4.2 我国城镇化道路与城市发展历程
    4.3 我国城市统计数据简介
        4.3.1 城市统计数据的介绍
        4.3.2 城市统计指标的说明
        4.3.3 城市统计指标的时序变化
5 城市家庭生活服务外包研究
    5.1 家庭生活服务外包的理论模型
    5.2 实证模型与变量选择
    5.3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5.3.1 数据来源
        5.3.2 样本描述
    5.4 实证结果与讨论
    5.5 小结
6 城市低技能服务业需求研究
    6.1 分析框架与逻辑思路
    6.2 实证模型与变量选择
    6.3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6.3.1 数据来源
        6.3.2 样本描述
    6.4 实证结果与讨论
        6.4.1 城市低技能服务业需求总量的回归
        6.4.2 城市低技能服务业人均需求的回归
    6.5 小结
7 城市低技能服务业就业研究
    7.1 分析框架与逻辑思路
    7.2 实证模型与变量选择
    7.3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7.3.1 数据来源
        7.3.2 样本描述
    7.4 实证结果与讨论
        7.4.1 城市低技能服务业就业总量的回归
        7.4.2 城市低技能服务业就业比例的回归
    7.5 小结
8 城市低技能服务业需求与就业的关系研究
    8.1 低技能服务业需求与就业增长的差异来源
        8.1.1 城市人口密度异质性引起的差异
        8.1.2 城市服务业动态发展引起的差异
    8.2 实证模型与变量选择
    8.3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8.4 实证结果与讨论
        8.4.1 城市低技能服务业就业总量的回归
        8.4.2 城市低技能服务业就业弹性的回归
        8.4.3 城市低技能服务业就业比例的回归
    8.5 小结
9 城市低技能服务业就业的面板数据分析
    9.1 城市总人口数据再估计
    9.2 实证模型与变量选择
    9.3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9.4 实证结果与讨论
        9.4.1 城市低技能服务业就业的面板回归
        9.4.2 城市低技能服务业就业的分年回归
        9.4.3 城市低技能服务业就业的门槛回归
    9.5 小结
10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0.1 研究结论
    10.2 政策建议
        10.2.1 适度放宽城乡之间人口流动限制
        10.2.2 适度鼓励城乡居民社区集中安置
        10.2.3 适度包容城市低技能劳动力就业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基于策略与布局的VDT持续搜索作业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线路
        1.2.4 论文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2 基础概念与文献综述
    2.1 基础概念
        2.1.1 持续性VDT搜索作业
        2.1.2 视觉搜索实验情境
        2.1.3 搜索绩效评价指标
    2.2 文献综述
        2.2.1 搜索绩效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2.2.2 界面布局对搜索绩效的影响
        2.2.3 搜索策略对搜索绩效的影响
        2.2.4 作业持续性特征与搜索绩效的关系
    2.3 文献述评
3 实验方法与设计
    3.1 实验设计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任务
        3.1.3 实验程序
        3.1.4 实验变量与指标
        3.1.5 主观自评量表
    3.2 被试与实验设备及环境
        3.2.1 被试
        3.2.2 实验设备与环境
    3.3 实验流程
    3.4 数据收集与处理
4 客观绩效数据分析
    4.1 基于持续性特征与搜索策略的绩效分析
        4.1.1 搜索时间指标分析
        4.1.2 失误率指标分析
        4.1.3 漏报率指标分析
        4.1.4 虚报率指标分析
        4.1.5 搜索绩效综合对比分析
    4.2 基于界面布局与搜索策略的绩效分析
        4.2.0 双因素方差分析
        4.2.1 系统搜索策略绩效分析
        4.2.2 半系统搜索策略绩效分析
        4.2.3 随机搜索策略绩效分析
        4.2.4 搜索绩效综合对比分析
5 主观评价数据分析
    5.1 评价方法
        5.1.1 Pythagorean模糊集
        5.1.2 TODIM方法
    5.2 目标区域认可度排序
    5.3 主客观数据综合对比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管理启示
    6.3 研究的局限性
    6.4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大学生学习效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效应的多维审视——纳入外部环境与个人资本的考量[J]. 吴春雅,夏紫莹,曹颖. 教育发展研究, 2021(11)
  • [2]不同熟悉度条件下视听内隐学习心理表征的异同[D]. 吕腾.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整体运动知觉的老化及其相关的静息态脑功能改变[D]. 梁紫平.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4]碎片化学习真的会影响学习效果吗?——基于在线学习的分散学习效应研究[J]. 李葆萍,张贤茹,陈秋雨,张丽峰,周颖.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0(06)
  • [5]女大学生学业挫折感现状调查研究[J]. 谢伟瑜,梅祖宜,黄华. 绥化学院学报, 2020(08)
  • [6]面向用户运动状态的手机交互技术研究[D]. 郭思邈.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7]假日结构与劳动生产率——兼论假日政策的有效性问题[J]. 王鹏飞,魏翔. 南方经济, 2020(05)
  • [8]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时空影响研究[D]. 李艺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9]城市扩张对低技能服务业发展与非农就业创造的影响研究[D]. 顾天竹.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10]基于策略与布局的VDT持续搜索作业绩效研究[D]. 罗俊浩.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5)

标签:;  ;  ;  ;  

大学生学习效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