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三或四四二

四三三或四四二

一、四三三还是四四二(论文文献综述)

王红丽[1](2021)在《宋代县丞研究》文中认为宋代县丞是地方县级政府机构中的佐贰官。早在战国末期,就有了关于县丞一职的相关记载,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逐渐成为县级政府机构中非常重要的佐贰官。宋代的县丞继承了前代县丞的很多特点,但由于宋代所处的特殊的时代背景,它又呈现出本身所独有的时代特色。宋代的县丞设置整体上随变法的实行与否而变化,废设无常,这导致了县丞群体在整个宋朝地位的不稳定。笔者以宋代县丞这一群体为研究对象,依据搜集到的相关史料,利用统计法、归纳法以及个案分析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等相关方法,对宋代县丞的设置演变、选任、入仕途径、迁转、职能及职务犯罪、职场关系等几个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求能呈现出宋代县丞这一群体在宋代的整体面貌,进而为进一步研究宋代县级政府机构的整体面貌积累材料。对于宋代以前县丞的概况与沿革问题,县丞这一官职,根据笔者所查阅的相关记载,最早在战国末期,也就是秦朝统一之前就出现了,经过汉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制混乱局面阻碍了县丞各方面的发展,此后直到隋唐时期,关于县丞各方面的问题才得到更全面、正规化的发展。到宋代,关于县丞的设置,宋初政权不稳,不设县丞,但在地方的某些地区中还保留有前代遗留下来的县丞之职。宋代县丞最初设置于宋仁宗天圣四年,自此以后,县丞的设置大致随新法的实行与否而废设。在实行变法时期,由于县内事务繁多,设县丞以掌其事,反之,在废法时期,事务减少,则废。除此之外,县丞的设置与否,还与一县人口的多少、区划的调整等因素有关。宋神宗、宋徽宗和宋高宗时期是宋代县丞设置发展的高峰时期。宋代县丞的品级仅次于知县(县令),在整个宋代,其品级主要在正八品到正九品之间上下调整,宋代的县丞俸禄微薄,生活拮据。最重要的是关于宋代县丞的选任与迁转问题。宋代对官员采取了重文轻武的选官政策,县丞自然也不例外,因而,科举出身的县丞在任官时会得到去更高等级县中任职的机会。除此之外,家世背景也会成为其所担任县丞等级的重要标准之一。宋代官员的致仕年龄,制度规定在七十岁,而实际上,担任县丞的官员年龄大都已经远远超过致仕所规定的七十岁。在宋代,县丞一职很少作为官员的释褐官职。对于宋代县丞的迁转问题,笔者通过统计法,利用个案和综合分析结合的方法,分析出县丞主要是在地方各级官员之间的相互迁转。县级政权的县主簿、县尉以及府州军监级政权中的参军、判官、推官等是县丞迁入官的主要来源。县级政权中的知县(县令)、县丞以及府州军监级政权中的地方长官和州学教授等则构成了县丞的主要迁出官。就县丞的职业前景来看,赤、畿县丞一般都有很好的职业经历或显赫的家世背景,因而有很大的机会直接进入中央机构为官;而普通的县丞,由于宋代官员升迁中循资原则等严格规定,可能需要经过多次迁转才有可能进入到中央官员行列,甚至很多终其一生都在地方官的职位上直到致仕。宋代县丞的职能很大程度上与变法的内容有关,笔者根据各项职能的性质将其分为经济、司法、军事和其他职能,在经济职能下又细分为农田水利、坑冶、常平赈济、征督赋税等职能。官员的职务犯罪问题是一直存在的,县丞也不例外,笔者根据县丞的职能和犯罪的性质,将县丞的职务犯罪分为失职犯罪和犯赃罪等。由于县丞的职能主要是经济方面的职能,因而在县丞职务犯罪的很多案例中,都与经济有着很大的关系。此外,官员工作必然免不了存在职场的人际交往问题,宋代县丞的职场关系是以往学者所没有研究过的。笔者通过对宋代县丞的日常工作交往的史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对县丞和知县(县令)、县主簿和县尉、以及与县中的胥吏群体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指出由于县丞与知县(县令)的职能上的冲突,县丞在一县之中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与县尉、县主簿则以协作为主。

蓝博洲[2](2020)在《寻找台湾第一才子吕赫若》文中提出序曲:发现与寻访吕赫若与郭琇琮、许强及吴思汉是我们那一代台湾青年公认的四大才子。郭琇琮三人同时于马场町刑场牺牲。吕赫若的生死下落却是传奇一般的"谜"。——林书扬一九七六年夏天,十五岁的我,在《夏潮》杂志第一卷第五期,第一次读到谢敏译的吕赫若日语小说《牛车》,也看到"作者简介"写道:吕赫若本名吕石堆,一九一四年生于丰原潭子。台中师范毕业,后赴东京学音乐,成为出名的男中音歌手。返台后,当教员、声乐家和编辑,此外参与"厚生演剧研究会",也是台湾文化界的风流人物。战后参与台湾省艺术建设协会和出版业。死年不详。

郭泓志[3](2020)在《出土文献与《庄子·天下》篇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题目爲《出土文献与<庄子·天下>篇结构研究》。《庄子·天下》篇是先秦时代具有典范意义的学术史论文,清理《天下》篇的结构对《天下》篇的理解不无裨益。然而,《天下》篇涉及与关涉的一些学派着作多已亡佚,单纯依靠傅世文献较难对它的理路进行全面把握。本文即是要结合出土文献中新发现的相关子学材料,试图解决《天下》篇结构的理解问题,并爲《天下》篇结构的理解提供一种可能。本文第一章在对“数”、“度”分析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对《天下》篇开篇部分结构的可能的理解。《天下》篇开篇的“本数”、“末度”、“数度”、“数散”等词组涉及“数”、“度”两个概念。作爲体词之“数”具有天数、治术两个紧密相关的含义,兼具必然性与神秘性。“度”具有天之法度、人间法度两个含义,只强调必然性而不强调神秘性。《天下》篇以“数”爲“本”、以“度”爲“末”的“数”、“度”关系,与诸子时代“度”重於“数”的主流不侔。据文法结构,《天下》篇之“数”均指人之“数”,“本数”指人间的根本大法,“本数”与“末度”的关系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本数”、“末度”与“一”共同构成“道术”。“数度”概念的界定爲《天下》篇开篇部分框架的理解提供了参照。本文第二章探讨《天下》篇所论学派对应的“道”、“法”范畴及其过渡关系。《天下》篇论及学派关涉“道”、“法”两个范畴。《老子》最理想的人物形象是以权位爲前提、以永保“圣人”权位爲私心的“圣人”。由於“圣人”具有权位,因而,当“圣人”率先节制於他可有可无的小私小欲时,“百姓”一方面不会意识到“圣人”的存在使自己的私、欲受到损害,从而无损於“圣人”的大私大欲;另一方面,其民智也不会被开启。《老子》中“圣人”作爲“道”的人间化身、“道”作爲“圣人”的哲学支撑这一观念,从《天下》篇论关尹“建之以太一”中“太一”这一个能指却对应亦神、亦人、亦概念三个所指得到佐证。“道”通过衍生出“法”范畴而抛弃随时可能萌发小私小欲的“执道者”,“道”通过“法”直接降落到人间,“法”通过“道”获得存在的合理性。本文第三章探讨《天下》篇所论学派对应的“法”、“名”范畴及其过渡关系。《天下》篇论及的学派关涉“法”、“名”两个范畴。“法”需衍生出“名”范畴来循名责实、控名责寅,以达到它和“道”真正把握具体事物的目的。一方面,“道”依靠“名”能具体地把握一切事物,并通过“名”使“物”“自正”,“名”可以显“道”。另一方面,“道”与“名”的对立集中体现在国家征伐、上下易位过程中的“正名”行爲,“名”可以废“道”。“道”需要“名”进行自我反思并更加清晰地认识自身,因而产生了名家学派。在“个别——一般”、“特殊——普遍”、“具体——总体”的关系中,公孙龙子强调前者,惠子强调後者,然二者最终都走上以“名”废“法”的道路。本文第四章在二、三章勾勒的子学学术史“道——法——名”路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天下》篇的持论立场和分论诸子部分的结构原则。《天下》篇评骘墨子学派时体现出“管乎人情”的倾向,评骘早期法家学派时体现出其持论立场并不在“道——法——名”路向之上,对六经及後世儒家核心观念的态度体现出作爲周代文化传承者的儒家的思想倾向。《天下》篇以“道术”作爲百家之学的逻辑起点,以继承周代文化的儒家学者之思想作爲评价标尺,以“内圣外王之道”作爲分论诸子部分结构的大原则;又以是否强调行动主体作爲分论偏重於“外王之道”学派的小标准,以如何对待对立属性作爲分论偏重於“内圣之道”学派的小标准。这些原则与标准共同构成《天下》篇分论百家之学部分的结构原则。

高婷[4](2020)在《周祖谟《尔雅校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尔雅》是我国出现较早的一部训诂辞书,也是儒家十三经中重要的语言经典。汉武帝时就有犍为文学进行注释研究,两汉魏晋“注者十余”,《尔雅》亦多古字异文,唐陆德明作《尔雅音义》,广罗众本,保存了隋唐以前《尔雅》传本异文情况。隋唐宋以来,经史类书征引不断,两宋元明雅书大量刊刻,形成宋本、元本、明本统系。清代雅学研究兴盛,学者于《尔雅》版本校勘用力最勤,成果显着。阮元《尔雅注疏校勘记》搜罗了宋元明《尔雅》重要版本,校《尔雅》经注疏异文上千处,阮氏对异文的辨析得到了学者的普遍认可,是书成为《尔雅》异文研究重要的参考着作。《尔雅校笺》是周祖谟先生雅学研究代表作,全书精华是正文之后的校勘内容,其校勘价值在于其底本、参校本、域内外材料引用等方面都超出阮氏《校勘记》,成为《尔雅》校勘的典范之作。《校笺》不但成为《尔雅》注释校勘辑佚版本研究首选的善本、《尔雅》词汇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和理论依据,而且在经典文献训诂、汉语词汇研究、古文字考释等研究领域还被广泛地征引。周先生丰厚的文字、音韵学识,使其在校勘过程中细入毫芒、考镜源流,成果显着。本论文对《尔雅校笺》949条校语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尔雅校笺》的体例,研究《尔雅校笺》所选底本和参校本的版本问题,总结《尔雅校笺》的校勘内容与校勘方法,校勘内容主要研究异文情况,梳理《尔雅校笺》中校讹文、脱文、衍文、倒文,校通借字、正俗字、异体字、古今字的条目,揭示周先生创新性的校勘成果,归纳《尔雅校笺》的校勘规律。本论文旨在从宏观角度对周祖谟《尔雅校笺》进行全面研究,以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本;从微观角度探求《尔雅校笺》内在的校勘特点,以期对雅学校勘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巩忠杰[5](2020)在《周易筮法研究史》文中研究表明《周易》本是占筮之书,筮法研究是易学研究的重要分支。易学史主要是一部哲学发展史,具体而言,是一部象数易学与义理易学对立统一的发展史。“占筮”始终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甚至是象数、义理之间微妙的契合点。筮法作为占筮的核心要素,其相关研究历史悠久、内容广博、成就斐然,然迄今尚无专书、专文对此进行整理与研究。本文对古今《周易》筮法之研究史予以系统论述,拟填补这一学术空白。正文主要有四章内容:导论部分简要介绍本文选题缘起、研究综述以及思路方法,重点在於对三《易》、《周易》经传以及筮法进行综述,是为正文研究的背景与基础。第一章论述西汉迄隋唐之易筮研究史。西汉时期为本章重点,核心的讨论对象为孟喜、焦延寿、京房祖师徒三人所创筮法。东汉迄唐之间,重点研究了孔颖达对大衍筮法的总结。第二章论述两宋迄清末之易筮研究史。自宋以後,学界对大衍筮法的研究步入正轨,其成卦法与变占法成为《周易》筮法研究的核心课题。南宋为古代易筮研究的黄金时期,是本章重点论述对象,元明清时期的研究均为其余绪。第三章论述百十年来之易筮研究史。清末以来,世局大变,易筮研究也逐渐进入新型阶段。基於传统文献的研究屡见新说,用数学剖析大衍筮法的研究一度成为热潮,近四十年的出土文献(尤其是数字卦)则为易筮研究带来了新课题、新希望,一时之间,成为显学。

缪恺然[6](2020)在《长沙地区所见东汉简牍词汇专题研究》文中指出以往出土的东汉简数量很少,直到长沙五一广场片区先後出土了《东牌楼汉简》、《五一广场汉简》和《尚德街汉简》三批东汉简牍,学界才能对东汉时期的文书简进行系统性研究。这三批简牍出土地相同,时代相近,内容也都是应用类文书,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对三批材料进行整体研究,有助於我们宏观把握东汉长沙地区的语言面貌。因材料新出,我们首先对三批简牍的释文进行了校订,提出了释字新见;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对长沙东汉简的词汇进行研究。我们通过与传世文献、湖北湖南地区出土的其他秦汉简牍以及西北汉简等材料进行共时和历时的比较,努力揭示长沙东汉简词汇所反映的时代和地域特色。一般词语部分,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的研究工作:1.描写了“动员”“立即马上”“诉讼程序”“冲突争斗”和“市场活动”等五个概念的词语类聚,探究了长沙东汉简在行政、司法、经济领域的词义系统。2.对材料蕴含的词汇新质现象加以梳理,对长沙东汉简所见古白话词进行训诂,爲《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的编纂补充了词目、义项和书证。3.长沙东汉简的量词系统很发达,出现了一些以往出土简帛中鲜见的量词。我们全面描写了长沙东汉简所见的50个名量词和2个动量词,并分析了其中的新见书写形式与新见用法,可以丰富充实目前的量词研究。专有名词部分,我们将长沙东汉简所见的地名和职官名制成了索引表,便於研究者查阅;同时我们也对一些名物词(如佃田名、武器名、商品名等)进行了考释。此外,我们对长沙东汉简所记录的物价也进行了考察,长沙东汉简记录了肆价、鱼价、纸价等以往比较少见的物类价格,有助於我们了解东汉时期的经济水平。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发现长沙东汉简的词汇系统主要展现出四个特点:1.口语性强,出现不少词汇新质。2.双音化倾向明显。3.保留了大量专有名词和名物词。4.带有方言色彩。整体而言,长沙东汉简很能反映上古汉语发展至中古汉语时所产生的新变化部分。

余英[7](2020)在《1932-1937年《外交评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外交评论》是与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紧密联系并受其影响,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创办的政论性杂志。杂志创刊于1932年6月20日,至1937年7月15日终刊,共出版发行9卷共55期,其创刊旨在宣传政府外交方针政策、引导社会舆论的同时,对政府外交展开评论和建言,它记录着20世纪30年代局部抗战时期中国内政外交的一段真实历史。本文主要通过对主体史料《外交评论》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以其刊载的外交报道及评论为中心,考察政府外交政策及社会舆论反映,并借此展现1930年代中国外交复杂多变的艰难历程,进而丰富近代中外关系史的研究。论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介绍《外交评论》的基本情况,从杂志创刊的历史背景和基本内容入手,分析刊物的办刊宗旨、作者群体和基本特点;二是对杂志刊载的评论、论着、译述、专载、外交文件、外交时论选、书报介绍与批评、通讯等各栏目内容中所呈现的外交观念、批评与建言等作归纳性研究;三是研究《外交评论》作为与外交部密切相关的政论性刊物所独有的主要特征,以及在宣传政府外交政策、提高民众外交智识和引导公众舆论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四是作为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对象,《外交评论》对外交观念近代化和中国外交提供的启示和经验教训。论文分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选题动因、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创新与不足之处。正文共八章,第一章从杂志创办的背景、宗旨、编辑发行和作者群体等方面考察杂志的概况,为后文的展开提供一个认知基础;第二章主要归纳杂志诸多评论文章中呈现出来的主动外交的积极态度、扞卫国家民族安全的基本原则和以利害关系为考量的政策取向,综合论述《外交评论》努力维护国权的外交观;第三章重点考察《外交评论》基于国民政府外交力量不足所提出的增强国家实力、整理外交机能和重视文化外交等推进外交建设的主张;第四章主要梳理《外交评论》对风行于1930年代的法西斯主义的介述和解析,考察当时社会舆论对法西斯主义和法西斯国家的认知与评价,阐述知识分子群体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对法西斯集权政治的基本认同;第五、六章主要探析《外交评论》对国际格局形势的全面考察和对国民政府内政外交政策的评价,撰稿人群体对“攘外必先安内”“国联外交”等外交政策的舆论回应和对国际盟友的分析判断,呈现出杂志对国民政府内政外交政策的呼应态度;中日交涉是当时的外交重点和难点问题,《外交评论》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日方针政策的考察与建言,一方面,撰稿人与外交部在原则上同声共气,另一方面,在批评国民政府对日政策“措置欠当”的同时,提出多种外交建议供政府参考;第七章主要探讨《外交评论》提出的修废不平等条约主张,展示外交界和学术界在废约低潮时期对不平等条约的关注,以及提出的较为理性的修废约方式和手段;第八章将《外交评论》与《国民外交杂志》这两份创刊时间相同、名称相近的杂志作基本比较,对《外交评论》的刊物性质与思想内容特点、作用影响和局限不足等方面进行分析。结语部分是总结性评价:《外交评论》是政府外交政策的“宣传员”、集权统治的“维护人”、近代国际观念和外交知识的“传播者”、社会政治变化的“映射镜”,归纳其在局部抗战时期所特有的地位和在外交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郝明珺[8](2019)在《郭店楚简文字部件研究》文中提出郭店楚简文字作为楚系文字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对古文字研究,特别是战国文字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部件研究是汉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文字部件的书写样式及其变化规律对我们考释古文字是十分重要的,对战国文字这种较难辨认的古文字来说更是一种重要工具。因此,本文从部件角度入手,选用由张守中先生主编的《郭店楚简文字编》收录的郭店楚简文字作为研究对象,整理出郭店楚简文字每一部件的各种书写样式,归纳总结部件相通相混的情况,以期为今后的古文字研究提供参考。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述了部件及其切分原则,对郭店楚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介绍了材料来源、研究步骤及研究方法。第一章论述郭店楚简文字部件研究的意义。从对古文字研究和对其他学科学术研究两方面讨论郭店楚简文字部件研究的重要意义。第二章列举了郭店楚简文字部件的全部书写样式,并对其变化现象进行总结,列举相应字例。第三章第一部分对郭店楚简文字部件通用例及通用规律进行总结。利用第二章整理的部件,从意义近同和意义相关两个方面总结郭店楚简文字部件通用的具体情况。第二部分总结郭店楚简文字部件混同例,对每一混同例进行分析,并对其混同特点和原因进行阐述。结语对部分学者的研究进行简述,并简要说明本文的创新之处及价值。附录部分将郭店楚简文字部件的书写样式(第二章第一节内容)以表格形式进行了罗列,以便翻阅查看。

顾青青[9](2018)在《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研究》文中指出睡虎地秦简文字上承春秋文字,下启秦汉篆隶,处于古文字向今文字转变的过渡阶段,集多种特点于一身,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古文字考释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偏旁分析法,而运用偏旁分析法考释古文字便要求研究者能够尽可能多地掌握古文字部件的各种书写样式(或者说各种变体)。古文字学界虽然已经有学者结合自己的研究对一些战国古文字部件的书写样式进行了总结,但是目前尚未有人完成穷尽性整理归纳部件的书写样式这一基础工作。有鉴于此,本文从部件角度入手,选用张守中先生《睡虎地秦简文字编》中收录的睡虎地秦简文字作为研究对象,整理出睡虎地秦简文字每一部件的书写样式,并在此基础上归纳部件相通、相混的具体条例,探寻部件变化的特点与成因,掌握汉字形体演变的规律。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对今后的古文字研究有一定的裨益。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明确了部件的定义,全面述评睡虎地秦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材料来源、研究步骤与方法。第一章是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的研究意义。以汉字学本身及其他研究领域作为切入点,从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研究是汉字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研究为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资料两大方面强调总结本文的研究意义。第二章是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的书写样式及变化研究。穷尽性整理了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的书写样式,并对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的变化现象、变化特点及变化成因进行了分析阐述。第三章是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通用例及通用规律总结。借助第二章的整理成果,罗列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通用的具体条例;从意义相同、相近和意义相关两大角度入手,对睡虎地秦简文字中通用部件之间的关系及其与字义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对部件通用的条件和特点进行了尝试性探究。第四章是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混同例及混同的成因特点。同样借助第二章的整理成果,罗列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混同的具体条例,论述混同特点及成因。结语部分对全文的内容进行了概括性总结,在再次强调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研究的重大意义的基础上对后续研究作出展望。附录部分将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的书写样式(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以表格形式进行了罗列,便于查看。

李振聚[10](2018)在《《毛诗注疏》版本研究》文中提出《毛诗注疏》之版本研究内容,主要限定在《毛诗》注疏本,即经、注、疏三者俱全的版本上面。包含这三部分内容的版本,一是越刊八行本,一是金平水本,一是宋刊十行本。源出宋十行本者,有元十行本、永乐本、元刊明修十行本、闽本、北监本、毛本、殿本、阮本等,可以说宋十行本爲诸本之祖也。越刊八行本《毛诗注疏》已不传,今仅存残钞本。金平水本只存残叶,学术界对其是否源出蜀注疏本,尚在疑似之间。以是研究《毛诗注疏》版本,重点在於研究宋十行本系统中诸本之问题。实际八行本经注部分源出宋监本,疏文部分源出单疏本。宋十行本经注、音义部分源出南宋建刻经注释文本,疏文出於单疏本。是以经注本、经注附释文本不可不论及。无论八行本还是宋十行本疏文部分,皆折衷於单疏本,单疏本不可不详考。本文以宋十行本系统爲中心,以八行本、平水本、单疏本爲支撑,并溯及经注本以及经注附释文本。本文分上下二编,上编主要述各个版本所共有之问题。如经、注、疏位置问题、符号问题、分章、分卷问题,兼及校勘、版刻问题,藉此来研究《毛诗注疏》各个版本之间的共性,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繋,探讨它们的优劣。这些信息足以成爲某一版本具有代表性的特点,也爲我们辨识此类版本,提供一些间接的资料。版式之研究,有助於版本之鉴别,不止《毛诗注疏》之传刻如是,即正史如《史记》黄善夫本之合刻,亦有此类问题。版刻的研究,需要资借这些版式上的要素,方可更爲深入。要真正认清某一版本的来源及其优劣,还需要资借校勘。前人论明代诸本之校勘,多有讥其多误而不能校正者,如顾炎武论明北监本之误。今天我们通过校勘,对明代的这些版本进行了再认识。如阮元《毛诗注疏校勘记》所云闽本、北监本、毛本之误者,似仅爲闽本始误,实际不然,闽本之误多爲因袭。闽本文本因袭元十行明嘉靖修板印本,对明代补修板中大量的墨丁进行镌补。闽本之文字,则参考过单疏本、宋十行本等本进行校改。找出沿承之误,校改之处,才能客观评价某一版本的优劣,并进而在校勘中汲取其优长。下编分述经注本、经注附释文本、单疏本、注疏本、注疏附释文本。通过版式之研究与文本之校勘,《毛诗注疏》版本研究新的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明确宋十行本经、注、疏、音义之来源。前人一般认爲宋十行本主要源出八行本而附入释文。经过校勘,发现宋十行本是以福建刻经注附释文本爲底本,以余仁仲本的可能性爲最大,插入疏文而成。二、明确了永乐本文本沿承元十行本而来,但永乐本当时也进行了校勘工作,主要参用单疏本、八行本,对宋十行本、元十行本以来的讹误进行了校改。三、对元刊明修十行本的补修板分期及其特徵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元刊明修十行本,一直以来对其补修板分期和校勘研究出於薄弱环节,本文将李盛铎本、刘盼遂本和“台湾国家图书馆”藏明正德十二年补板印本逐页校录其版式、刻工、鱼尾、题署等信息,大致分出明初补板、明正德补板、明嘉靖补板三个时期,并对补板参与人员进行考证。通过文字之校勘,明确了闽本源出元刊明嘉靖补修板印本。而阮本源出元刊明正德嘉靖间补修板印本,与李盛铎本较爲接近,并非其所宣示的宋本。四、对闽本校刻者重新讨论,并确定闽本的校刻者爲福建提学佥事江以达,而非通常所认爲的李元阳。五、毛本、殿本皆源出北监修板後印本。但毛本、殿本的校勘工作不可抹杀。乾隆武英殿本据《蜀石经毛诗残本》校改经注,据八行本校改疏文,据《经典释文》校改音义。殿本彻底而又集中地清理了宋十行本以来陈陈相因的种种错误,对版式、分卷也加以改易,形成了一个优秀的读本。至其弊也,改易旧文,变乱旧式,有过度编辑的嫌疑。至於远求东瀛,以日本所藏经注本回溯唐宋所传经注本之旧貌。利用宋毛居正《六经正误》、元岳濬《九经三传沿革例》等推衍出宋代所传经注本与经注附释文本之面貌。以此,本文尝试对《经典释文》、《毛诗正义》、八行本、宋十行本所据经注本的情况进行探索。可以明确的是,八行本经注部分源出宋国子监本。日本京都大学藏日庆长间活字本与《七经孟子考文》所称古本甚爲接近,其中异文,多与《经典释文》所据之本相合,而与今所传之本不同。此皆有助於了解唐宋时期经注本流传之大概,而知注疏本所据之本不一。校勘不仅在於比勘文字之同异,还在於分析各本之源流,知其授受之关系。黄永年先生述版本学任务有三,一爲版本鉴定,二爲理清源流,三爲评述优劣。实际版本学之任务还有第四点,即充分整理先人之遗产并总结前代之经验教训,爲今後的古籍整理与研究提供镜鉴。历史总是不断重复,如果能监前代之治,而减少这些不必要的重复和错误,有五十年之远见,则有五百年之远景,始可造五千年不亡之远因,庶几文明之象黼黻而焕彩,不会再陷入历史重复的怪圈。

二、四三三还是四四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三三还是四四二(论文提纲范文)

(1)宋代县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宋代以前县丞概况与沿革
    第一节 县丞起源问题
    第二节 唐代以前县丞的设置情况
    第三节 唐代县丞的设置
第二章 宋代县丞的设置
    第一节 县丞的初设
    第二节 县丞设置演变
    第三节 品级与俸禄
        一、品级
        二、俸禄
第三章 宋代县丞的选任与迁转
    第一节 县丞的选任
        一、任职资格
        二、年龄限制
    第二节 县丞的迁转
        一、释褐为县丞
        二、县丞迁入官
        三、县丞迁出官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宋代县丞的职能与职务犯罪
    第一节 县丞职能
        一、经济职能
        二、司法职能
        三、治安职能
        四、其他职能
    第二节 职务犯罪
        一、失职
        二、犯赃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宋代县丞的职场关系
    第一节 与知县(县令)的关系
    第二节 与其他县官的关系
    第三节 与吏的关系
    第四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宋代县丞表
致谢

(2)寻找台湾第一才子吕赫若(论文提纲范文)

序曲:发现与寻访
一、建成堂
二、“左倾”的师范生
三、激越的青春
    一、处女作《暴风雨的故事》
    二、成名作《牛车》
三、笔名
四、旧又新的事物
    一、台湾文艺联盟的两种空气
    二、旧又新的事物
五、转轨
    一、台湾新文学的暗夜
    二、《台湾新民报》艺文版的新阵地
六、寂寞的东京歌手与创作
    一、热闹而寂寞的舞台生活与文学期待
    二、从事文学艰苦奋斗的第九年
七、归乡
八、在琐碎杂乱的生活中重新创作
九、谋职与北迁
十、不值一提的“国民皆唱运动”
十一、以剧作家立身的未遂志愿
    一、筹组新剧团的挫败
    二、从双叶会到厚生演剧研究会
十二、台湾文学的旗手
    一、参与《台湾文学》第五号编务
    二、台湾文艺家协会大会
    三、现实与虚构纠缠的《风水》
    四、《邻居》、翻译和未完成的《谷间》
    五、《月夜》与第一次“大东亚文学者大会”
    六、《台湾文学》的压力与《合家平安》
    七、“粪写实主义论战”与弃笔《双喜》
    八、拥护“粪写实主义”的《柘榴》
十三、决战时期的苦斗
    一、《台湾文学》的暗礁
    二、走向决战的台湾文学会议
    三、《台湾文学》废刊
    四、以出版开辟新战场的《清秋》
    五、在《台湾文艺》的创作与发言
    六、被派遣的增产文学《风头水尾》
    七、任职《旬刊台新》编辑部
    八、《顺德医院》与未亮的《星星》
    九、空袭下的《百姓》与疏开
十四、从青天白日到冬夜
    一、记者
    二、文字转换与历史清理
    三、一九四七年二月的《冬夜》
十五、蛇吻
    一、“二·二八”前后的音乐活动
    二、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五人小组
    三、大安印刷厂及其牵连
    四、脱险传奇及其牵连
    五、鹿窟山村
    六、蛇吻
尾声:爱情像满天的流星雨

(3)出土文献与《庄子·天下》篇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SYNOPSIS
导言
    一、研究历史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数度”与《天下》篇的结构
    一、“数”
    二、“度”
    三、“数度”与“度数”
    四、“数度”与《天下》篇的总体框架
第二章 《天下》篇所涉及的“道”与“法”
    一、《老子》中“圣人”的第一前提在於具有权位
    二、《老子》中与民争利的“圣人”会丧失权位
    三、《老子》“圣人”之治的人欲根基及其对人欲的限制
    四、《老子》之“道”向法家之“法”的生成
第三章 《天下》篇所涉及的“法”与“名”
    一、“法”向“名”的过渡及对名实相应的要求
    二、以“名”显“道”
    三、以“名”废“道”
    四、从以“名”显“法”到以“名”废“法”
第四章 《天下》篇的思想倾向与篇章结构再检讨
    一、《天下》篇评骘墨子学派“管乎人情”的倾向
    二、《天下》篇评骘早期法家学派的非“道——法——名”路向
    三、《天下》篇儒家的地位及文化传承者的倾向
    四、《天下》篇的结构原则拟测
结语
参考文献
後记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周祖谟《尔雅校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周祖谟《尔雅校笺》简介
        一、作者生平及成就
        二、成书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尔雅校笺》概述
    第一节 《尔雅校笺》体例
    第二节 《尔雅校笺》所用版本及引用文献
        一、《尔雅校笺》所用版本
        二、《尔雅校笺》引用文献
第三章 《尔雅校笺》校勘内容与校勘方法
    第一节 校勘内容
        一、校文字
        二、校版本
    第二节 校勘方法
        一、对校法
        二、他校法
        三、本校法
        四、理校法
        五、引证法
第四章 《尔雅校笺》的价值
    第一节 《尔雅校笺》的校勘学价值
        一、底本更优、参校本及引用材料更全
        二、校勘态度严谨
    第二节 《尔雅校笺》的语言文字学价值
        一、在训诂学研究方面的价值
        二、在词汇学研究方面的价值
        三、在文字学研究方面的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周易筮法研究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选题缘起
    第二节《周易》筮法概论
    第三节研究综述与本文思路、方法
第一章 晋与明夷——汉唐间之奠基研究
    第一节“晋如摧如”——两汉象数易筮研究
    第二节“明入地中”——魏晋隋唐易筮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乾坤健顺——宋元明清之核心研究
    第一节“飞龙在天”——宋代易筮研究
    第二节“含章可贞”——元明易筮研究
    第三节“直方大”——清代易筮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革变鼎新——百十年来之新型研究
    第一节“己日乃孚”——传世文献易筮新说
    第二节“鼎耳革”——数理科学易筮研究
    第三节“鼎有实”——出土文献易筮研究
    本章小结
余论
附录一 “大衍之数”集解
附录二 《左传》《国语》筮例集解
附录三 古今筮法经眼录
参考文献
後记

(6)长沙地区所见东汉简牍词汇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材料的选择
    第二节 长沙东汉简的出土、整理情况及内容介绍
    第三节 研究现状概述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释文校订
    凡例
    第一节 《东牌楼汉简》释文校订
    第二节 《五一广场汉简》释文校订
    第三节 《尚德街汉简》释文校订
第二章 长沙东汉简语料特徵与词汇特点概述
    第一节 长沙东汉简的语料特徵
    第二节 长沙东汉简的词汇特点
第三章 长沙东汉简的词语类聚
    第一节“动员”概念词语类聚
    第二节 “立即马上”概念词语类聚
    第三节 “诉讼程序”概念词语类聚
    第四节 “冲突争斗”概念词语类聚
    第五节 “市场活动”概念词语类聚
第四章 长沙东汉简所见古白话词研究
    第一节 旧概念的形式创新
    第二节 旧形式的意义变化
第五章 长沙东汉简所见量词研究
    第一节 长沙东汉简所见量词分类描写
    第二节 量词新见用法考察
第六章 长沙东汉简所记物价及相关名物词研究
    第一节 长沙东汉简所记物价具列
    第二节 长沙东汉简所见物价规律及相关名物词考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五一广场汉简》新旧整理号对照表
附录二:《东牌楼汉简》释文校补成果汇总(2014——2020)
附录三:长沙东汉简所见地名索引
附录四:长沙东汉简所见职官名索引
後记

(7)1932-1937年《外交评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动因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应时而生的《外交评论》
    第一节 创办背景
    第二节 办刊宗旨
    第三节 编辑发行
    第四节 办刊栏目和作者群体
第二章 努力维护国权的外交观
    第一节 主动外交的积极态度
    第二节 扞卫国家民族安全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以利害关系为考量的政策取向
第三章 推进外交建设的主张
    第一节 增强国家实力
    第二节 整理外交机能
    第三节 重视文化外交
第四章 介述与解析法西斯主义
    第一节 何为法西斯主义
    第二节 对法西斯主义国家的评价
    第三节 独裁统治是法西斯主义之实质
    第四节 引发战争是独裁统治之趋势
第五章 对国民政府内政外交政策的呼应
    第一节 应和“攘外必先安内”基本国策
    第二节 争取国际盟友
    第三节 积极推介国联
    第四节 对国联外交从“希望到失望”的无奈应答
第六章 对日方针政策的考察与建言
    第一节 揭露日本外交野心
    第二节 批评对日外交“措置欠当”
    第三节 建议对日外交的几种方案
    第四节 “敌乎?友乎?”传递中日外交新宣示
第七章 修废不平等条约主张
    第一节 废约进程的戛然变奏
    第二节 条约特权的重点关注
    第三节 修废方式的理性思考
    第四节 修废主张的特点、影响及局限
第八章 对《外交评论》的基本评价
    第一节 刊物性质与思想内容的特点
    第二节 作用与影响
    第三节 局限与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1932-1937 年《外交评论》目录列表
后记

(8)郭店楚简文字部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凡例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汉字部件及其切分
    第二节 郭店楚简文字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郭店楚简文字的整理与着录
        二、郭店楚简文字的考释与研究
        三、郭店楚简文字的形体研究
    第三节 材料来源及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材料来源
        二、研究步骤与方法
第一章 郭店楚简文字部件的研究意义
    第一节 对古文字研究的意义
        一、方便建设古文字形体变化数据库
        二、促进战国文字研究
    第二节 对其他学科学术研究的意义
        一、对古籍整理的意义
        二、对思想史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郭店楚简文字部件变体及变化研究
    第一节 郭店楚简文字部件变体
    第二节 郭店楚简文字部件变化现象
        一、部件简化
        二、部件繁化
        三、部件异化
        四、形声化
第三章 郭店楚简文字部件通用与混同
    第一节 郭店楚简文字部件通用例
        一、意义近同的通用例
        二、意义相关的通用例
    第二节 郭店楚简文字部件混同
        一、郭店楚简文字部件混同例(含整字)
        二、郭店楚简文字部件混同特点及成因
结语
附录:郭店楚简文字部件变体书写样式表
参考文献
致谢

(9)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凡例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部件的定义
    第二节 睡虎地秦简文字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睡虎地秦简文字的整理与着录
        二、睡虎地秦简文字的考释与研究
        三、睡虎地秦简文字的形体研究
    第三节 材料来源及研究步骤、方法
第一章 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的研究意义
    第一节 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研究是汉字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一、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的研究有助于细化补充汉字形体流变谱系
        二、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研究利于掌握部件的产生方式及变形情况
        三、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研究有助于研究部件的相通相混现象
    第二节 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研究为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资料
        一、多证考释文字,正确校释文献
        二、掌握部件演变规律,窥探战国时代风貌
        三、发挥实用价值,加快研究步伐
第二章 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的书写样式及变化研究
    第一节 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的书写样式
    第二节 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的变化现象
        一、部件的简化与繁化
        二、部件的异化与同化
    第三节 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的变化特点
        一、样式繁多,位置趋稳
        二、讲究美感,笔画多变
        三、省连为主,变体出现
        四、无理部件具有增多趋势,但未改变汉字系统的表意特征
    第四节 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变化成因
        一、部件变化的内因
        二、部件变化的外因
第三章 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通用例及通用规律总结
    第一节 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通用例
        一、意义相同或相近部件的通用条例
        二、意义相关部件的通用条例
    第二节 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通用规律总结
        一、意义相同、相近的关系
        二、意义相关的关系
第四章 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混同例及混同的特点与成因
    第一节 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混同例(含整字)
        一、部件单向混同
        二、部件双向混同
        三、整字混同
    第二节 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的混同特点与成因
        一、部件的混同特点
        二、部件的混同成因
结语
附录: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的书写样式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毛诗注疏》版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序论
    一、缘起
    二、《毛诗注疏》诸家版本及校勘成果
上编
    一、论《毛诗注疏》之体式
        (一) 经文、注文、疏文、音义、诗谱之分合
        1、位置
        (1) 八行本编辑疏文起讫语
        (2) 宋十行本对疏文之编辑工作
        (3) 闽本对疏文之编辑
        (4) 武英殿本对疏文之改造
        2、《诗谱》之有无及其位置及《诗谱》疏之处理
        3、释文
        (1) 宋十行本改易音义
        (2) 闽本对音义的变改
        (3) 北监本出於闽本,又对音义进一步改易
        (4) 清乾隆武英殿本对音义的改造
        (二) 符号
        1、传、笺标识符号
        2、疏文符号
        3、释文符号
        (三) 句读
        (四) 分章
        (五) 卷帙
        (六) 行格
        (七) 题署
        1、诂训传、笺、注
        2、义疏、正义与注疏
        3、《毛诗》诸本题署略述
        (八) 书耳
    二、论《毛诗注疏》之校勘
        (一) 《毛诗注疏》诸本校勘得失略论
        1、校勘之理念
        2、校勘方法发微
        (1) 他校
        (2) 对校
        (3) 引录前人成果
        (4) 加按语
        (二) 《毛诗注疏》校勘述略
        1、山井鼎、物观《七经孟子考文补遗》
        (1) 《考文》之学术价值
        (2) 山井鼎虽未见单疏本与八行本,但其校语之精,往往与旧本暗合
        (3) 《考文》首次厘正宋十行本以来之误,将混入疏文中的《诗谱》内容离析出来
        2、浦镗之校勘
        (1) 浦镗《正字》据他书注文以校正疏文例
        (2) 浦镗所校,虽未能多见旧本,但校语精审,往往与旧本相合
        (3) 浦镗所据北监本爲修板後印本
        (4) 浦镗《正字》之误
        3、惠士奇、惠栋之校勘
        4、卢文弨之校勘
        5、殿本校勘
        (1) 殿本文本校改多与单疏本、八行本同,所用八行本可能性最大
        (2) 殿本用他校以改疏文
        (3) 殿本分析《诗谱》与《诗谱》之疏文
        (4) 殿本《考证》多引据《蜀石经》以校改经注
        (5)四库馆《四库全书考证》多因襄浦镗《正字》成果。
        6、阮元《毛诗注疏校勘记》及其补正之作
        (1) 段氏既最後定《毛诗注疏校勘记》,考其所爲,多有可议者
        (2) 阮《校记》中案语当出於顾广圻之手,虽未见旧本,其精当之处往往与旧本相合
        (3) 阮元《毛诗注疏校勘记》所据北监本爲修板後印本
        (4) 阮元《毛诗注疏校勘记》未见旧本而厚诬闽本
        (5) 清同治十年湖南长沙尊经阁刊《毛诗注疏校勘记》
        (6) 清茆泮林《毛诗注疏校勘记校字补》
        (7) 清刘光黄《毛诗注疏校勘札记》
        (8) 清谢章铤《毛诗注疏毛本阮本考异》
        (8) 清汪文台《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识语》
    三、《毛诗注疏》传刻
        (一) 版刻与文字
        1、《毛诗注疏》早期版刻中的俗字
        2、经典传刻与正字工作
        3、传刻致误之由
        (二) 重刻与翻刻
        1、覆刻、翻刻
        2、补板与修板
        3、初印与後印
        4、描润与改字—制造一个好的读本
        (三) 版刻与学术
        1、闽本与明代经学的复古运动
        2、毛氏汲古阁本与清代的校经
        (四) 版刻与政治
        1、宋代经注疏合刻与科举
        2、闽本江以达、李元阳衔名之剜改与二人先後去职有关
        3、阮元《校勘记》不校殿本与乾隆《石经》校勘之关系
        (五) 收藏与流布
        (六) 《毛诗注疏》版本源流表
下编
    一、经注本
        (一) 经注本之流变
        (二) 明钞本《诗本义》所附经注本与《六经正误》《沿革例》所述蜀本相近
        (三) 日本所存古卷子本多有与《正义》所据之本不同者
        (四) 日本所传经注本有与《六经正误》《沿革例》所记兴国本同源者
        1、岛田翰旧藏本与《六经正误》《沿革例》中所述兴国本相合
        2、日本京都大学藏日本庆长闻活字本亦与《六经正误》《沿革例》中所述兴国本相近
    二、经注附释文本
        (一) 宋毛居正《六经正误》所记经注附释文本
        1、潭本
        2、兴国本
        3、建本
        (二) 元岳濬《相台书塾刊(?)九经三传沿革例》所记经注附释文本
        1、建余氏本、蜀本
        2、兴国于氏本
        3、附论岳本
        (三) 宋十行本继承南宋福建余仁仲本之文本与编辑理念
        (四) 朱熹《诗集传》所据本或爲建宁本
        (五) 今所见宋代福建所刻经注附释文本
    三、单疏本
        (一) 单疏本避讳
        (二) 单疏本疏文中音义
        (三) 论单疏本之可贵
        1、宋十行本之误,可据以校改
        2、宋十行本之脱,可据以校补
        3、单疏本所标起止,对校勘传笺的价值
        (四) 宋刻单疏本的脱文
        (五) 单疏本之误
        (六) 刘承干刻《毛诗》单疏本
    四、注疏本
        (一) 八行本
        1、日本钞八行本
        (1) 八行本之脱误
        (2) 《毛诗注疏》八行本的经注部分当源出宋监本
        (3) 八行本疏文源出单疏本
        (4) 八行本之擅改
        (5) 日本所传经注本多有与八行本相近者
        2、魏了翁的《毛诗要义》
        (1) 《毛诗要义》据八行本节录而成
        (2) 《毛诗要义》保存了八行本分卷题署等面貌
        (3) 《毛诗要义》的传藏与影响
        (二) 平水本
    五、经注疏附释文本
        (一) 宋十行本
        1、宋十行本所据经注本与八行本所据经注本不同
        2、宋十行本当以经注附释文本爲底本,添足疏文而成
        3、宋十行本对单疏本疏文之编辑
        (1) 增删
        (2) 改字
        4、宋十行本传文、笺文、释文互相混入
        5、宋十行本校勘不精
        6、宋十行钞配之页或源出旧本
        (二) 元刊十行本
        1、元刊明修十行本补修板时期及其特徵
        (1) 元刊板
        (2) 元十行本明初补修板
        (3) 明正德补修板
        (4) 明嘉靖间补修板
        2、南监本当指元刊明修十行本
        3、明嘉靖三十六年及明万历十二年南京国子监俱有议刻《十三经注疏》事,然事皆未得行
        (三) 永乐本
        1、永乐本《毛诗注疏》出於元刊十行本
        2、永乐本虽源出元刊十行本,但亦进行校勘,多与单疏本和八行本合
        3、永乐本校勘亦有不精之处
        4、永乐本之收藏与流传
        (四) 闽本
        1、闽本刊刻者是江以达而非李元阳
        2、江以达刊刻《十三经注疏》之缘起
        3、闽本之创举与影响
        4、闽本所据底本考
        5、闽本当据宋十行等本进行校勘工作
        6、闽本之误
        (1) 闽本误释文爲笺文
        (2) 闽本补加传字,以笺文误作传文
        (3) 闽本文字多误
        7、闽本之擅改
        (1) 闽本据传文改疏文
        (2) 闽本据笺文改疏文
        (3) 闽本据经文改音义
        (4) 闽本据传文改音义
        (5) 闽本据笺文改音义
        (6) 闽本据疏文改音义
        8、闽本版式之误
        (1) 闽本不明元刊十行本之体式误加“○”
        (2) 闽本传文改爲单行小字,然仍有作双行小字者,与自身版式矛盾
        9、闽本修板情况
        10、闽本刻工录
        11、明代经注本出於闽本考
        (1) 明万历马应龙、孙开校刻本出於闽本考
        (2) 明崇祯葛氏永怀堂本出於闽本考
        (五) 明万历十七年北京国子监刻本
        1、北监本《毛诗注疏》之避讳
        2、北监本源出明嘉靖江以达闽中所刻《十三经注疏》,而衍生新的错误
        3、北监本之校补
        (1) 北监本之校改误字
        (2) 北监本校补缺佚
        4、北监本对释文之变改
        (1) 北监本改易释文文字及顺序
        (2) 北监本移易释文位置
        (3) 北监本移易释文所致脱误
        5、北监本误笺文爲传文
        6、北监本的修版问题
        (1) 明崇祯修板
        (2) 清康熙修板
        7、明北京国子监刊《十三经注疏》始末略考
        (六) 明崇祯毛氏汲古阁本
        1、毛本所据监本爲修板後印本
        2、毛本之误
        3、毛本的校勘
        (1) 毛本据宋十行本校改之证
        (2) 毛本据岳本改字
        4、阮元所据毛氏汲古阁本爲後印本
        5、毛本的翻刻本
        (七) 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1、武英殿本校改多与单疏本和八行本相合
        2、武英殿本删削起讫语,从而泯灭了疏文与经注之差异
        3、殿本句读因误字而误
        4、武英殿本文字之误
        5、清乾隆武英殿本对释文的改造
        (1) 移易位置
        (2) 改字
        (3) 删减增添
        (4) 据释文改疏文
        6、参与殿本《毛诗注疏考证》人员
        8、清同治十年广东书局重刻清乾隆武英殿本《十三经注疏》
        9、清光绪四年淮南书局翻刻清武英殿本而改窜旧式
        10、库本、荟要本虽皆源出殿本,然亦多有校改
        (八) 清嘉庆阮元刻本
        1、阮刻《毛诗注疏》底本爲元刊明修十行本,刷印时间当在明正德十二年之後,明嘉靖补修板之前
        (1) 阮刻所据元刊明修本修补板时间晚至正德十二年之後
        (2) 阮刻所据元刊明修本修板时间在嘉靖补修板之前
        2、阮刻本之体式及其得失
        (1) 阮校记有校而本文无圈。
        (2) 阮本字旁有小“○”而无校记
        (3) 阮本之改字不出校
        (4) 阮本改字出校之例
        (5) 阮本误字
        3、阮元本修板与翻印
        (1) 道光修板印本,主要参用倪模和余成教的校勘成果,朱华临主其事
        (2) 同治十二年(1873)江西书局重修印本
        (3) 清末民国石印本
结语
後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日清家正本《毛诗》校语辑考
    二、元刊明修十行本《毛诗注疏》板片分期表
    三、《毛诗注疏》版本图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四三三还是四四二(论文参考文献)

  • [1]宋代县丞研究[D]. 王红丽. 河北大学, 2021(02)
  • [2]寻找台湾第一才子吕赫若[J]. 蓝博洲. 芳草, 2020(06)
  • [3]出土文献与《庄子·天下》篇结构研究[D]. 郭泓志. 山东大学, 2020(09)
  • [4]周祖谟《尔雅校笺》研究[D]. 高婷. 青岛大学, 2020(02)
  • [5]周易筮法研究史[D]. 巩忠杰. 南京大学, 2020(02)
  • [6]长沙地区所见东汉简牍词汇专题研究[D]. 缪恺然.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7]1932-1937年《外交评论》研究[D]. 余英.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8]郭店楚简文字部件研究[D]. 郝明珺.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1)
  • [9]睡虎地秦简文字部件研究[D]. 顾青青. 杭州师范大学, 2018(01)
  • [10]《毛诗注疏》版本研究[D]. 李振聚. 山东大学, 2018(12)

标签:;  ;  ;  ;  

四三三或四四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