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旅游产业整合的思考

对旅游产业整合的思考

一、旅游产业整合问题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郭小明[1](2021)在《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提高,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分别从不同层次加大了对旅游消费的引导和旅游基础设施投资,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县域地区凭借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乡村旅游、郊区游越来越普遍,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城市周边区县旅游的发展。为县域地区发展旅游带来了新的机遇。县域旅游在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格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担负着在城市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旅游分流和扩散的作用,另一方面承担着开发和组织县域自身和乡村旅游发展的任务。同时乡村旅游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二者不约而同的吸引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大力引导推动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产业“双轮驱动”战略。因而,在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下,对县域旅游和区域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既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下,以河南省内乡县为案例,提出旅游产业发展的路径和对策,确保旅游业拥有较强的吸引力,推动农村地区实现快速发展,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步伐。这些对于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发展乡村旅游业来说具有更加现实的指导意义。内乡县是河南省南阳市下辖县,属于河南省内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之一,因此当地政府和居民对于发展经济都有着强烈的渴望。从当地的要素禀赋来看,其第一产业的经济附加值较低,而第二产业的发展基础比较薄弱,被称为“宛西洼地”,近些年虽有发展但也缺乏未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能力,因此其第一、第二产业都难以带动地区经济实现腾飞。通过实地调研笔者发现:当地第二产业发展的滞后使得当地自然环境免遭破坏,其青山、碧水、蓝天的优美风景得以保留;此外,当地交通便利,其300公里的经济辐射圈中包含了郑州、西安等大中型城市,具备一定的旅游消费能力;河南也是传统的中原文化的发源地,因此当地传统文化的底蕴十分深厚,具备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条件。笔者在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内乡县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在本文中力图将相关理论和内乡县的实际相结合,从而为内乡县旅游产业的发展拟定规划和对策。本文首先对相关研究成果及相关理论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在这些研究成果和理论的指导下,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内乡县发展旅游产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现阶段内乡县旅游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多瓶颈,所以其发展应分为三个阶段,通过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相关产业资源整合三个阶段实现滚动式的发展;通过实施聚焦战略、适度多元化战略和战略整合逐步,结合相应的策略打破其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最终实现当地经济的均衡、可持续的发展。笔者希望通过本研究为内乡县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为内乡县的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姚东亚[2](2021)在《南昌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是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一年,国家机构的改革改组了文化和旅游部,这体现了国家在政策层面上支持文旅融合。在国家政策指引下,全国一盘棋,2019年,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立即行动起来,开足马力,按照“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原则制订相关的文旅融合政策,力争达到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的文旅融合新路线。在“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出产业一体化融合发展是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双增长的重中之重。文旅融合发展,有利于强化国人的民族认同感,提高国人的文化自信心。当前文旅融合,已成为地方政府发展当地旅游业、促进文化传播的重要选择。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如何更好地利用好当地的文化资源,做好文旅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地方旅游,促进地方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学者当前研究的课题。在此背景下,本文用文旅融合理论、产业融合理论和融合度理论为指导,以南昌文旅融合发展为案例,通过对南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进行剖析,详细分析现阶段南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着科学性、易得性和客观性原则,从南昌统计年鉴(2010-2018)和政府发布的统计公报(2010-2019)中筛选有关数据,提炼指标数据。从实际出发,运用熵值法对其采取量化处理,赋予其对应的权重,然后用专业化模型完成分析,推导出南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度,提出南昌文化空间提升设计方案,为南昌文旅融合奠定基础。论文涵盖了下列几大内容:(1)采取文献研究法、数据分析法和量化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精选归纳、整理,去除无关数据,提炼相关或相近数据;(2)剖析文旅融合、产业融合和融合度理论;(3)采用熵值法,运用融合度模型对整理的数据进行测算;(4)分析了南昌文旅融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最后,通过研究和调研,提出解决南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为以后有兴趣的部分学者提供可靠的理论与研究思路的参考。本文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作为基础,科学性地选取南昌市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指标,采取熵值法合理计算后赋予其相关的权重为对应,利用科学专业的模型,有效地测定出南昌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主梁以及两者的融合度,最终在此基础上指出其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根据不足采取相应的理论,给出其结合发展的新思路,并指出相应的发展路径。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从不同的维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为南昌这座城市的文旅融合发展给予一定的帮助。

鲁志琴[3](2021)在《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国内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培育的重要方向,对小镇持久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立足我国国情与特色小镇特点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提高产业融合发展效果,是当前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亟需研究与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产业融合理论、产业链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创新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研究主要从国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历程、类型及经验,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历史进程、动力机制及需求特征,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影响因素评价体系,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及对策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认为:1、国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萌芽形成期,产业融合程度低、配套设施滞后、产业链不完善;快速成长期,核心业态较为凸显、配套设施日趋完善、产业链相对健全;成熟稳定期,挑战与机遇并存、主题特色分化显着、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国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主要包括体育健身休闲业引领型、体育用品制造业引领型、康体产业引领型以及体育竞赛表演业引领型四种不同产业融合发展类型。2、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包含三个阶段:转型培育阶段,体育元素占比较低、民俗体育项目为主、产业融合程度较低;探索成型阶段,政府高度重视,产业链类型多样,利益联结机制缺乏;全面发展阶段,基础设施逐渐完善,融合产业逐渐增加,利益联结机制逐渐形成。推动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的动力主要来自技术的创新推动、政府的政策引导、市场的需求拉动以及企业间的竞合驱动,四者相互影响,缺一不可。3、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消费市场需求特征表现为消费者以中青年男性为主,学历普遍较高,脑力劳动者居多,家庭人均月收入较高;多数消费者运动休闲意识较强,且认可运动休闲的作用,但对运动休闲项目了解不深;消费者期望通过运动休闲增进健康、放松身心以及增加交流,消费者热衷项目为山地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等,大多消费者停留时间较短,消费数额较低,以周末短距离个人或家庭出行为主。4、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影响因素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政府支持、技术创新、市场需求等5类一级指标,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政府支持条款等18项二级指标。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政府支持条款、企业数量与投资总额、人才引进数量是政府支持的重要因素,体育产业从业人数、旅游产业从业人数、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及旅游产业劳动生产率是企业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因素,体育产业收入、旅游产业收入、消费者总人数、消费者人均消费是市场需求的重要因素,研发经费投入与研发人员数量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小镇景区等级、交通便利程度、体育场地资金投入、wifi网络覆盖率是产业融合环境的重要因素。5、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主要存在三种最具代表性的融合模式。其中,纵向延伸型模式指体育产业链的纵向延长,是体育产业上下游之间的链接融合,主要涉及体育产业自身各行业之间的融合;横向拓展型模式主要是指体育产业链的横向拓宽,即在体育产业生产过程中加入了其他产业功能,主要是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共生共荣,创新体育产品和拓展体育市场,满足体育市场对个性化产品的需求;混合交叉型模式是指体育产业链同时存在纵向延长与横向拓宽,既包括体育产业自身各产业的互补延伸,也包括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功能整合。6、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应加强规划引领,树立融合理念;要注重科技创新,不断拓宽融合发展渠道;要强化政府引导监督,创新融合发展机制;要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培育特色消费市场;要加强企业交流与合作,培育融合型龙头企业;要不断地优化产业融合发展环境,提高产品品牌价值;强化风险预警,注重评价管理。

陈萱[4](2021)在《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休闲时间的增加和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体育旅游正在成为我国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体育赛事旅游意味着旅游者自其所在地来到体育赛事举行地而采取的一切旅游行为的整个流程,属于体育旅游的重要部分之一,其囊括的相应内容比体育旅游要少,体现为各类体育赛事与举行地相互融合后而形成的丰富的旅游项目集合。国内体育赛事旅游领域近阶段呈爆发式扩张,不过受成长时间较短的影响,其理论指导与现实环境还有相关经验的积累同国际上比较,仍然相对欠缺。国内体育赛事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优惠政策扶持,体育赛事旅游发展资金投入不足,体育赛事与旅游在许多方面还未能得到有效融合,宣传营销不足、专业组织者人才缺乏,相关法规政策不完善,对体育旅游、赛事旅游没有给予统一的科学定义,整体研究大多都以“体育旅游”的概念进行广义上的研究,对体育赛事旅游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某个城市的影响或成功体育赛事旅游的个案研究,没有指导性的高度站位和全盘布局。2020年应是世界体育大年、旅游大年。但受疫情的影响使之成为“停摆之年”,全世界的体育业和旅游业遭受了重创,并且直至现在尚未消退。旅游产业方面,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2021年1月2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新冠疫情造成全球旅游业收入损失达1.3万亿美元,国际旅游者数量比上一年下降74%,约为10亿人次;2020年中国国内旅游者总规模以人次统计仅达28.8亿,比上一年度降低了52.1%,此外国内旅游总营收为2.2万亿元,也相应降低了61.1%。体育赛事方面,2020年停摆的赛事有东京奥运会、2020年世界体育大会、2020年NBA赛季、欧洲杯和五大联赛及各单项世界锦标赛,其造成的影响可谓无可比拟。拥有“五马”体育赛事名片的武汉,在2019年举办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所带来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退,于次年之初又迎来了全球各国的关切目光,成为人人皆知的英雄城市,现在的武汉,正在全面进入疫后复苏的攻坚战中,其体育旅游的复苏和重启更是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未来,随时后疫情时期的到来、全球疫情的完全退去,体育旅游、赛事旅游必将迅速达到高峰,笔者从事体育行业近20年,亲历武汉市多项国际国内顶级赛事,认为抓住淡季契机,静心思考,对武汉赛事旅游发展进行深入梳理,展开全面研究势在必行。本论文旨在通过挖掘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资源和深入探究其整体发展现状,分析近年来武汉市高水平体育赛事与旅游产生的互动影响,分析赛事旅游参与者与组织者对赛事旅游的认知与消费决策行为,探索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品牌化发展的有效举措,特别是这座英雄城市经过疫情的洗礼后,未来体育赛事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和战略措施,为赛事旅游提供实践的有效理论支持。本论文主要采取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RMP昂普分析法、AHP层次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进行对论题进行深入研究。论文包含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绪论,概述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法与研究路线;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主要对“体育旅游”和“体育赛旅游”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及阐述论文的理论基础来源;第三部分主要是对体育赛事旅游经典案例与重大体育赛事对城市旅游影响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基于RMP理论的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分析,主要是从RMP理论切入分析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的资源、市场与环境,并运用RMP-AHP模型构建分析,并提出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发展策略;第五部分是研究结论和建议的总结。本论文研究对武汉市体育与旅游产业布局、资源进行了深入梳理,提出打造“大武汉大赛事大旅游”的发展思路,并将武汉市体育旅游市场和赛事旅游市场进行了深入剖析;在相关研究中,首次对武汉赛事旅游者消费决策影响因素首次进行了深入调研,对武汉赛事旅游市场政府、组织者、学院博导等专家和从业者进行了深入访谈,贡献了诸多全新创造性的思路;深入提炼武汉旅游地域特色,首次从打造标杆产品、强化水上资源优势、信息技术产业优势、高校资源优势、航空及汽车工业优势、高端休闲赛事优势、赛马文化优势、冰雪运动产业契机等方面,制定了富有武汉地域特色的体育赛事旅游产品体系,为武汉赛事旅游提供可借鉴性产品开发思路。

刘天明[5](2021)在《民俗学视域下丽江洞经音乐美学及其嬗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丽江洞经音乐是云南丽江的纳西族传统音乐。它大多流传于纳西族聚居区域,经历了几百年的传承和不断的发展,从最早的道教音乐逐步向纯粹的审美形态变迁,并逐步成为丽江纳西族的文化标志。丽江洞经音乐并非丽江纳西族的本土艺术,其大致在明清年间从中原地区传入了云南丽江。早期它是道教音乐,融合谈、诵等道教仪式性,成为一种具有高度宗教信仰价值的艺术形式。随着云南丽江地区改土归流的完成和科举制的发展,丽江洞经音乐逐步成为吸引统治阶层和知识分子群体的文化艺术形式,并逐步得到丽江地区高雅艺术审美群体的认同,使它从宗教性传播语境向现实语境变迁。音乐是一种艺术性的社会表达和主体表达方式,它用高度艺术性和凝练性的方式诠释了历史发展进程、时代信仰和社会性审美。丽江洞经音乐作为以音乐形态承载丽江历史和社会风俗的存在,其对丽江地区历史的演进和社会架构的流变具有高度的诠释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深度推进使得丽江洞经音乐对道教信仰的表达逐步弱化,取而代之的是融合儒家思想的内核与佛教的外在表达形态,兼具高度道教信仰性质的综合性艺术形式。而随着辛亥革命的推进及新中国的成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丽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形态的影响下,丽江洞经音乐进一步成为当下时代语境的艺术性表达,也成为具有高度民族审美性与民俗审美性、高度整合时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产物。本文在写作中运用到了归纳法和演绎法、田野调查分析法、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以及文献分析法等等,进行了基于民俗学视域下丽江洞经音乐美学及其变化发展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第一部分描述了丽江洞经音乐总体状况及特征,针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结合丽江洞经声乐器乐类型、群众基础、格律音韵、宗教属性及传播媒介等进行论述,分别从其对传统经腔及曲式的传承性、对“调音曲”的传承与保留、对传统工尺谱的保留与使用等方面进行特征概述。本体研究中也探索了丽江洞经音乐民俗学的源流,针对它从明洪武永乐年间传入、明嘉靖年间传入等不同的缘起说法进行基于史料的辩证分析,并针对道教科仪的起源传统、中原仪式音乐的形式、古代中原的传承方式等进行归纳和辨析,同时结合《丽江府志略》《高上玉皇本行集经》《永保平安》等文本论着进行源流分析。第二部分是丽江洞经音乐田野调查部分。通过进行入户走访调查、代表人物走访和组织表演观摩,对于丽江洞经音乐的管乐、弦乐和打击乐等各类乐器的使用状况进行概括和探索。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丽江洞经音乐表演者在对工尺谱的传承上所呈现的高度历史延续性和传统保留性,使得丽江洞经音乐迥异于一般传统音乐的衍生特征,所以笔者与丽江博物馆洞经音乐研究员木琛老师将调研搜集到的所有古籍工尺谱进行了专业系统的抄写与整理,并融合其即兴特征性美学、演奏融合性美学、节拍、韵律美学以及经腔和曲式美学进行全面对比分析。笔者对丽江洞经音乐所进行的田野调查,对于丽江洞经音乐的传承形态和表演形态等进行了细致分析。最后,该部分也进行了丽江洞经音乐的传承生态刻画,对丽江洞经音乐当代的传承状况和艺术表达状况形成了深刻认识。第三部分研究民俗学视域下丽江洞经音乐美学的嬗变。着眼于历史与民俗文化审美变迁思路,结合南诏王朝与唐朝文化互通、宋代道教及宋词曲牌渗透、元代戏剧文化及音乐曲牌等阶段性审美融合代表进行分析,并结合民族聚居与杂居、宗教信仰与宗教融合、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的渗透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音乐的影响等因素进行关联性分析,对丽江洞经音乐在历史与民俗文化、美学符号功能等方面的嬗变线索进行了梳理。最后一部分是丽江洞经音乐的当代价值与发展。该部分对丽江洞经音乐传承东巴文化、传播丽江纳西民族精髓、弘扬传统宗教文化、诠释古城文化及非物质文明等功能进行传承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的归纳,进而结合丽江洞经音乐助力云南丽江民族文化传承,来对丽江洞经音乐在打造云南民族文化产业集群、推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融合、保留民族地区宗教文化传统以及促进我国文化多样性发展等方面的意义进行概括。最后,提出丽江洞经音乐在保护和发展中融合政府力量、社会性主体力量、传媒力量等多方力量进行发展的路径和逻辑,形成了系统性的丽江纳西族文化传承和保护脉络,这是丽江洞经音乐获得长久发展活力的关键。本文在宏观研究意义方面从文化融合、宗教融合、文化迁徙等角度探究了丽江洞经音乐的发展脉络,形成了对丽江洞经音乐系统性的理解和审美认识,梳理了丽江洞经音乐的音乐文化发展框架,对丽江洞经音乐实现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融合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基于美学和民俗学的高度确认。本文在微观研究方面的意义和贡献则表现为进行了丽江洞经音乐的本体刻画,对于这种具有高度民族性和民俗性的经典文化景观进行了全方位描述,整合了历史线索及时代线索,进行了基于时间和空间层面的全面剖析。本文的创新性体现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两个层面。理论创新性在于结合民俗学和美学的分析范式,以全新视角审视丽江洞经音乐,在学科交互的论域下针对丽江纳西族文化形式、宗教历史变迁和社会生活衍生性进行刻画;本文的实践创新则体现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古城文化和东巴文化的宣传保护、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联动协同保护作为提高丽江洞经音乐传承与发展水平的探索,探索经典的传统民族文化获得长期发展的可行路径。

周迪[6](2021)在《碌曲县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强盛,居民精神层次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从追求温饱刚需到寻求精神享受,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正好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旅游者对旅游过程中的文化体验和审美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民族地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以其独特性、多样性、异域性等特点迎合了人们的好奇心理。甘肃省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大省,其民族文化资源包罗万象,近年来甘肃省出台了很多政策来整合文化旅游资源,以此促进文旅深度融合。碌曲县作为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其在甘肃省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的不可或缺性,经过多年旅游业的发展碌曲县已拥有自己的文化旅游品牌,但是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还未得到充分开发,资源融合效应还很浅显;再加上民族文化资源的脆弱性和易逝性,亟需探索一条适合碌曲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笔者结合田野调查法、文献分析法、跨学科综合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首先对碌曲县文旅融合的基础进行整体解读;其次分析碌曲县目前文旅融合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以数据分析的形式来获取居民、商家和旅游者对碌曲县文化旅游的感知;最后旨在通过文化元素与旅游相结合的方式,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推出实景演艺、民族文化村、“前台、帷幕、后台”、文创纪念品四种模式产品,为碌曲县民族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实现文化和旅游两者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以上便是碌曲县文旅融合的意义所在。

左大正[7](2021)在《沈阳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旅融合并不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简单堆叠,更是要使文化的影响力内化于旅游业之中。本文以文化产业的视角和产业融合的思想来论述沈阳市文旅产业的发展,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阐述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概念和融合的机理,通过对文旅产业相关的几个概念进行辨析,表明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融合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文章中展现了沈阳文旅产业融合的现状,主要通过实际的数据来直观体现沈阳文旅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发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通过对浙江省和成都市两地的案例进行分析,结合沈阳文旅产业存在的问题可得知,沈阳文旅之所以发展滞后,主要原因是文旅融合的程度不够深,融合质量不高。文中针对前文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其核心就是在加深加速文旅高质量融合的同时,不断打开产业边界使文旅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构成“文旅+”这一新业态,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文旅+”产业不再拘泥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之中,而是广泛的与金融、科技、工业、农业等产业相结合,助推自身转型升级。通过问题进行分析并突出对策,表明了文旅深度融合是文旅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吴泽宇[8](2021)在《转龙道·生态旅游小镇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从不合理的状况,发展到合理促进改革并完善调整产业结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以文化为旅游开发的灵魂和具有吸引力以及开发价值的自然资源为硬指标,发展被誉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产业,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中国特色旅游小镇是旨在文化与产业的特色相互融合,建设集产业链和服务链于一体,产业、城镇、人口、文化等综合功能有机融合的空间载体和平台。新时代背景下建设特色生态旅游小镇的发展前景广阔,但整个环境处于刚刚经历了发展期进入成熟期的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针对云南龙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所规划建设的转龙道·生态旅游小镇,对其所存在的政策、市场细分、产品规划与建设、产品营销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供行之有效并具有针对性的产品营销策略和建议;这包括如何因地制宜,利用资源,探索发展旅游产业的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新农村发展,实现乡村旅游升级的实践研究。目前,云南省各主要旅游线路仍以传统观光旅游为主,开发“旅游+健康”模式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尚未真正形成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性健康旅游业态,以特色小镇创建为契机推动健康旅游产业发展已成为我省推动“旅游+健康”发展模式和传统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本文旨在围绕禄劝县转龙生态旅游为代表的转龙道·生态旅游小镇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其问题具体表现及影响的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特色旅游小镇旅游产品开发的相应建议和策略。具体对策包括旅游产品开发目标、产品类型、产品体系设计、产品开发原则和方法、产品营销策略等方面,能够为转龙道·生态旅游小镇的旅游产品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以进一步丰富云南文化旅游产品,增加特色旅游小镇旅游产品的“文化”元素。

黄超伟[9](2021)在《旅游驱动下传统村落形态演进特征及调控策略研究 ——以黟县宏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传统村落指的是民国时期之前所营建,保留了建造之初的选址、建筑格局风貌等村庄物质特色,又兼具了如宗族、民俗等独特的非物质文化积淀,在数百甚至上千年后的今天仍为人们所居住和服务的村落。随着二十一世纪文化遗产保护热潮。这些历史文化价值也愈发受到海内外游客青睐,而在传统村落旅游价值不断显着的过程中,资本也不断向该领域靠拢,诸多传统村落依靠旅游业进行了产业升级转型。而传统村落旅游开发过程中不断涌现的现象和问题也引发了学界的高度关注。旅游的发展是导致村落形态演进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通过大量资料整理与田野调查,对不同历史时期宏村的状态进行整合,分析了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相关指标,提炼其形态演进特征,继而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层次分析法等获取了旅游因素与村落形态之间的响应测度,并基于此提出调控策略,研究指出:(1)宏村的物质形态分异特征为聚落建设用地水平显着提升,农业用地及利用强度下降,用地紧凑度下降,分形维数上升,形态趋于复杂,内部商业结构集聚度和密集程度不断提高,形成了商业中心和轴线。与旅游相关因素响应呈现出U字型曲线,其物质空间的发展响应节奏并不完全同步。(2)宏村的非物质形态分异特征为第三产业S型曲线上升,人口由流出变为流入,宏村人均年收入每年呈10%的上升趋势,门票分红占纯收入提升,且村民的文化保护意识得到了提高,对于旅游开发呈支持态度,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增加。与旅游相关因素响应呈现初期快速上升后期趋于平缓的态势,表明旅游发展初期非物质形态的演进具有滞后性,在后续的过程中逐渐平稳同步协调。(3)旅游驱动下传统村落的调控应中物质形态应基于区域联动发展、产业空间协同、旅游区域划分和空间保护提升四个部分,而非物质形态调控则应保持多元主体参与、保证利益分配、加强保护意识和寻求创新转型四个部分进行。图 [22] 表 [16] 参 [93]

马立辉[10](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研究 ——以大理白族自治州银桥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把各民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是全面小康、脱贫还是现代化,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各民族要着力发挥本民族文化特色,推进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发展’摆在首要位置,产业兴旺是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在不断加快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刻,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结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通过田野调查与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大理州银桥镇产业发展的状况以及发展的制约因素,目的是从银桥镇产业发展透视民族地区乡村有哪些产业、如何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典型经验以及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分析银桥镇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集群规模不突出、特色产业品牌优势不足,产业融合程度不明显、产业发展的合作化组织不健全、从业人员结构有待调整等。并通过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原因及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来加以改进,对于促进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实现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参考意义。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一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探讨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状况,在新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环境下,促进民族地区产业在新形势下实现突破性发展;二是通过田野调查方法,对大理州银桥镇从事不同产业的从业者进行深度访谈,以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支撑研究结论;三是银桥镇作为“民族团结示范镇”、“生态文明示范镇”和“现代农业产业园”,有着丰富的产业发展的实际案例和操作空间,研究其民族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对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旅游产业整合问题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旅游产业整合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一)研究方法
        (二)结构安排
    五、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本文的创新点
        (二)存在的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一)旅游发展战略
        (二)竞争优势
        (三)旅游产业集群
        (四)区域发展及可持续发展
    二、理论基础
        (一)竞争优势理论
        (二)旅游产业集群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旅游产业竞争力分析及SWOT分析
    一、内乡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总体概况
        (二)旅游资源调查及评价
    二、基于钻石模型的内乡县旅游产业竞争力分析
        (一)生产要素分析
        (二)市场现状分析
        (三)辅助产业分析
        (四)产业分析
        (五)政府分析
        (六)机遇分析
        (七)相关总结
    三、内乡县发展旅游产业的SWOT分析
        (一)S—优势
        (二)W—劣势
        (三)O—机遇
        (四)T—威胁
        (五)SWOT分析结论
第4章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
    一、发展原则
    二、规划布局
    三、规划定位
    四、实施步骤
第5章 基于内乡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应对策略
    一、规划重点
        (一)聚焦自然
        (二)聚焦特色
        (三)聚焦大中型城市
    二、聚焦战略
        (一)实施聚焦战略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二)应对策略
    三、适度相关多元化战略
        (一)实施适度相关多元化战略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二)应对策略
    四、战略整合
        (一)实施战略整合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二)应对策略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2)南昌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文旅融合理论
        2.2.2 产业融合理论
        2.2.3 融合度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文旅融合研究综述
        2.3.1 国外相关研究
        2.3.2 国内相关研究
        2.3.3 研究述评
第3章 南昌市文旅产业发展现状
    3.1 南昌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3.1.1 南昌市文化产业规模
        3.1.2 南昌市文化企业发展状况
        3.1.3 南昌市文化保护现状
    3.2 南昌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3.2.1 南昌市旅游产业规模
        3.2.2 南昌市旅游资源状况
        3.2.3 旅游人数与收入变化趋势
    3.3 南昌市文旅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
        3.3.1 政府政策执行不力
        3.3.2 文旅产业人才缺失
        3.3.3 创新发展不足
        3.3.4 文旅产业融合不够
        3.3.5 特色产品鲜明度低
        3.3.6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第4章 南昌市文旅融合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4.1 南昌市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机遇
        4.1.1 国家支持力度逐步加大
        4.1.2 创新发展路径
    4.2 文旅融合下南昌市旅游面临的挑战
        4.2.1 地方政府政策脱节
        4.2.2 文旅融合人才短缺
第5章 南昌市文旅产业融合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
    5.1 南昌市文旅产业融合指标体系构建
        5.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1.2 指标体系选择依据
    5.2 文旅产业融合度模型构建
        5.2.1 熵值法确定权重
        5.2.2 改进的熵值法
        5.2.3 融合度模型
        5.2.4 融合度评价
    5.3 南昌文旅产业融合测算分析
        5.3.1 数据来源
        5.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5.3.3 融合度计算结果与分析
第6章 南昌市文旅融合发展思路与策略
    6.1 南昌市文旅融合发展思路
        6.1.1 政策融合
        6.1.2 资源融合
        6.1.3 技术融合
        6.1.4 业态融合
        6.1.5 市场融合
    6.2 南昌市文旅融合发展策略
        6.2.1 制定文旅产业法规
        6.2.2 加强企业危机监管机制
        6.2.3 加大文旅基础设施建设
        6.2.4 加强文旅产业融合
        6.2.5 打造全新文旅品牌
        6.2.6 培养文旅复合人才
        6.2.7 实现文旅精准营销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关于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研究
        1.2.2 关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的相关研究
        1.2.3 关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研究
        1.2.4 简要述评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不足
2 主要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主要概念界定
        2.1.1 特色小镇
        2.1.2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2.1.3 产业融合
        2.1.4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融合理论
        2.2.2 产业链理论
        2.2.3 产业集群理论
        2.2.4 创新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国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历程、类型与经验
    3.1 国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的历程
        3.1.1 萌芽形成期(20 世纪60 年代以前)
        3.1.2 快速成长期(20 世纪60 年代—90 年代)
        3.1.3 成熟稳定期(21 世纪初—至今)
    3.2 国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类型
        3.2.1 健身休闲产业引领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3.2.2 体育用品制造业引领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3.2.3 康体产业引领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3.2.4 体育竞赛表演业引领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3.3 国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借鉴
        3.3.1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3.3.2 围绕主题项目和资源禀赋,培育和完善体育产业链
        3.3.3 注重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夯实产业融合发展平台
        3.3.4 发挥政府支持保障作用,优化产业融合生态系统
        3.3.5 举办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提高产业融合发展深度
        3.3.6 扎根文化创造与再传承,增强产业融合发展影响力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的演进动力与需求特征
    4.1 演进历程分析
        4.1.1 转型培育阶段(2004 年-2013 年)
        4.1.2 探索成型阶段(2014 年-2016 年)
        4.1.3 全面试点阶段(2017 年-至今)
    4.2 动力机制分析
        4.2.1 技术创新推动力
        4.2.2 政策导向支持力
        4.2.3 消费需求拉动力
        4.2.4 企业竞合驱动力
    4.3 市场需求特征分析
        4.3.1 消费者基本情况分析
        4.3.2 消费者对运动休闲的认知分析
        4.3.3 消费者对运动休闲的需求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影响因素评价体系
    5.1 影响因素评价体系指标的选择
        5.1.1 指标的初步选择
        5.1.2 指标的最终确定
    5.2 影响因素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5.2.1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5.2.2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5.3 影响因素评价体系指标的分析
        5.3.1 政府支持因素
        5.3.2 企业竞争与合作因素
        5.3.3 市场需求因素
        5.3.4 技术创新因素
        5.3.5 产业融合环境因素
    5.4 本章小结
6 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6.1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划分
        6.1.1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分类依据
        6.1.2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主要类型
    6.2 纵向延伸型融合发展模式
        6.2.1 主要特征
        6.2.2 融合的契合点
        6.2.3 适用条件
        6.2.4 案例分析
        6.2.5 影响因素评价
    6.3 横向拓展型融合发展模式
        6.3.1 主要特征
        6.3.2 融合的契合点
        6.3.3 适用条件
        6.3.4 案例分析
        6.3.5 影响因素评价
    6.4 混合交叉型融合发展模式
        6.4.1 主要特征
        6.4.2 融合的契合点
        6.4.3 适用条件
        6.4.4 案例分析
        6.4.5 影响因素评价
    6.5 本章小结
7 促进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7.1 加强规划引领,树立融合发展理念
        7.1.1 科学编制产业融合发展规划
        7.1.2 增强融合发展理念
    7.2 加强科技创新,拓宽产业融合渠道
        7.2.1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7.2.2 开辟多渠道商业模式
    7.3 加强政府引导监督,创新融合发展机制
        7.3.1 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机制
        7.3.2 优化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
        7.3.3 建立对外交流常态化机制
    7.4 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培育特色消费市场
        7.4.1 激发市场消费新需求
        7.4.2 创新体育产业业态
        7.4.3 夯实“特色”消费内涵
    7.5 加强企业交流与合作,培育融合型龙头企业
        7.5.1 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7.5.2 促进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
        7.5.3 培育当地龙头型企业
    7.6 优化产业融合环境,提高产品品牌价值
        7.6.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7.6.2 强化文化融合意识
        7.6.3 塑造特色文化品牌
    7.7 强化风险预警,注重评价管理
        7.7.1 加强融合风险控制
        7.7.2 完善融合评价体系
    7.8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4)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终述
        (一)体育旅游相关研究
        (二)体育赛事旅游相关研究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五、研究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体育旅游
        (二)体育赛事旅游
    二、理论基础
        (一)产业融合理论
        (二)体验经济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体育赛事旅游经典案例及影响分析
    一、体育赛事旅游经典案例
        (一)奥运会赛事旅游
        (二)马拉松赛事旅游
        (三)世界杯赛事旅游
    二、重大体育赛事对城市旅游影响分析
        (一)城市旅游形象的影响
        (二)对城市旅游硬件的影响
        (三)对旅游者数量和城市旅游消费的影响
        (四)城市旅游软实力的影响
        (五)对城市旅游产业结构的影响
        (六)对城市旅游空间布局的影响
第四章 基于RMP理论的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分析
    一、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资源(R)分析
        (一)自然旅游资源
        (二)人文旅游资源
        (三)人力资源
    二、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的市场(M)分析
        (一)赛事旅游参与者
        (二)赛事旅游组织者
    三、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的产品(P)分析
        (一)重要赛事旅游产品
        (二)产品不足
    四、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RMP-AHP模型构建分析
        (一)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发展层次结构建立
        (二)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判断矩阵构建
        (三)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四)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层次总排序
第五章 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发展策略
    一、整体定位
    二、发展策略
    三、赛事旅游产品设置方向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建议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民俗学视域下丽江洞经音乐美学及其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国内研究综述
    五、研究方法及内容
    六、创新点和难点
    总结
第一章 丽江洞经音乐本体概述及源流探讨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丽江洞经音乐
        二、纳西古乐
    第二节 丽江洞经音乐概况
        一、声乐及器乐类型概况
        二、群众基础概况
        三、格律音韵概况
        四、宗教及文化属性概况
        五、传承与传播媒介概况
    第三节 丽江洞经音乐起源
        一、三国时期传入说
        二、宋代末期传入说
        三、明洪武永乐年间传入说
        四、明嘉靖年间传入说
        五、清雍正年间传入说
    第四节 丽江洞经音乐史料文本追溯
        一、《丽江府志略》
        二、《高上玉皇本行集经》
        三、《雪山诗选》
        四、《清史稿》
        五、《永保平安》
        六、《玉龙旧话新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丽江洞经音乐民俗美学田野调查
    第一节 丽江洞经音乐田野调查概述
        一、入户走访调查
        二、代表人物走访
        三、组织表演观摩
    第二节 乐器使用及表现方式
        一、管乐类型及表现方式
        二、弹拨乐器类型及表现方式
        三、打击乐器类型及表现方式
    第三节 丽江洞经音乐属性特征
        一、即兴演奏特征
        二、演奏融合性特征
        三、形式美及韵律美特征
        四、经腔及乐曲审美表现
    第四节 丽江洞经音乐传承生态刻画
        一、丽江洞经音乐传承形态
        二、丽江洞经音乐表演形态
        三、丽江洞经音乐传承组织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俗学视域下丽江洞经音乐美学嬗变
    第一节 丽江洞经民俗音乐总体嬗变脉络
        一、道教科仪的时代流变
        二、组织形式的演进流变
        三、演奏传承方式的嬗变
        四、经腔乐曲的流变进程
    第二节 丽江洞经音乐民俗美学符号属性及功能嬗变
        一、道教传统和民族文化载体
        二、汉学的云南地区推广载体
        三、儒释道三教礼乐融合载体
        四、洞经音乐本土化发展力量
    第三节 丽江洞经民俗音乐美学嬗变的历史线索
        一、南诏王朝与唐朝文化互通
        二、宋代道教及宋词曲牌渗透
        三、元代戏曲文化及曲牌影响
        四、明清市民文化的交融影响
    第四节 丽江洞经民俗音乐美学嬗变的社会线索
        一、民族聚居与杂居的深刻影响
        二、儒释道信仰与民族宗教融合
        三、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的渗透
        四、经济社会发展对音乐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丽江洞经音乐当代价值与发展
    第一节 丽江洞经音乐传承当代价值
        一、丽江洞经音乐艺术与文化价值
        二、丽江洞经音乐的当代传承意义
    第二节 新时期丽江洞经音乐传承基础
        一、市场及社会组织资金支持
        二、专门文化组织扶持与认可
        三、主流文化的认可与推崇
        四、民族多中心协同治理格局
        五、媒介工具的升级与发展
    第三节 当代丽江洞经音乐传承路径
        一、政府有机保护丽江洞经音乐传承
        二、社会主体助力丽江洞经音乐保护
        三、市场主体促进丽江洞经音乐发展
        四、媒体广泛参与丽江洞经音乐传播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碌曲县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内研究述评
        (二)国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相关理论基础
        (一)三大理论
        (二)文化与旅游融合机制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碌曲县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基础
    第一节 碌曲县文化旅游发展基础条件
        一、县域概况
        二、旅游产业发展状况
    第二节 碌曲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状况
        一、碌曲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分类
        二、碌曲民族文化旅游资源SWOT评价
第二章 碌曲县文化与旅游融合现状
    第一节 碌曲县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态势分析
        一、碌曲县文旅融合的重点举措
        二、碌曲县文旅融合的成效
    第二节 碌曲县文化与旅游融合的问题
        一、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形式单一,产品类型单调
        二、民族地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
        三、村民自身素质亟待提高
        四、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
        五、文旅融合发展人才缺乏
第三章 碌曲县文化旅游的感知分析
    第一节 碌曲县文化旅游居民、商家感知调查
        一、被调查居民、商家人口特征分析
        二、家庭收入和旅游的关系
        三、文化旅游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四、碌曲居民、商家对文化旅游的感知分析
    第二节 碌曲县文化旅游中旅游者的感知调查
        一、被调查旅游者人口特征分析
        二、旅游者市场定位分析
        三、旅游者对碌曲印象感知分析
        四、旅游者对碌曲文旅融合的感知分析
第四章 碌曲县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路径建构
    第一节 区域形象策划TDIS
        一、理念基础(MI)
        二、行为准则(BI)
        三、视觉形象(VI)
    第二节 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产品构建
        一、做实做大实景演艺——《最忆是碌曲》
        二、培植民族文化村
        三、统筹“前台、帷幕、后台”产品(其他产品融合)
        四、开发推广文创纪念品
第五章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一)结论
        (二)文旅融合发展的当代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科研及获奖情况
致谢

(7)沈阳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及文献综述
    1.5 完成论文的条件与方法
第2章 文旅产业融合的相关概念、机理及动因
    2.1 文旅产业融合的概念及机理
        2.1.1 文旅产业的相关概念
        2.1.2 文旅产业融合的机理
    2.2 文旅产业融合的动因分析
        2.2.1 根本动因——市场的需求
        2.2.2 内部推动因素——产业发展的自身需求
        2.2.3 外部推动因素——政策的扶持与新技术的推动
        2.2.4 文旅融合的契机——经济内循环和供给侧改革
    2.3 文旅融合的新阶段——“文旅+”
第3章 沈阳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沈阳文旅产业融合现状
        3.1.1 文化产业增长迅速,旅游经济相对薄弱
        3.1.2 挖掘文旅资源价值,注重保护合理开发
        3.1.3 着力品牌发展顶层设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1.4 创新“文旅+”概念,激发融合新模式
    3.2 沈阳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2.1 产业规模体量偏小,结构发展不够均衡
        3.2.2 统筹规划刚性监督不足,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脱节
        3.2.3 城市特色不鲜明,核心竞争力不强
        3.2.4 产业体系不够健全,产品缺乏有效支撑
    3.3 沈阳文旅产业深度融合面临的挑战
        3.3.1 深化改革激发创新,聚力文旅深度融合
        3.3.2 克服新冠疫情影响,复兴做强文旅产业
第4章 文旅产业融合优秀城市的先进经验
    4.1 浙江“唐诗之路”文旅融合的实践
    4.2 成都“夜游锦江”夜经济的发展与数字技术的应用
第5章 沈阳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的对策
    5.1 助推思维观念转变,深度融合核心理念
    5.2 政府引导,规划引领
    5.3 发挥文旅资源优势,打造沈阳特色品牌
    5.4 确保基于市场主体,增强区域内竞争力
    5.5 新兴产业“文旅+”,跨界融合多产业
第6章 “文旅+”对沈阳文旅融合发展的助推作用
    6.1 文旅+金融:金融赋能文旅,助力融合发展
    6.2 文旅+科技:打造数字经济优势,促进科技文旅创新
    6.3 文旅+工业:提升文旅装备水平,唱响大工业文化游
    6.4 文旅+农业:发掘多元价值,助推乡村振兴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8)转龙道·生态旅游小镇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旅游营销理论研究
        二、旅游特色小镇理论研究
    第四节 研究内容、技术线路及创新
        一、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二、技术线路
        三、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旅游小镇概述
        一、特色小镇建设
        二、旅游小镇概念及分类
    第二节 市场营销理论和方法
        一、市场营销理论
        二、7P营销组合策略
        三、SWOT和PEST分析方法
第三章 转龙道·生态旅游小镇营销环境分析
    第一节 项目建设背景概况
        一、转龙道·生态旅游小镇的项目建设现状
        二、转龙道·生态旅游小镇建设历程
    第二节 转龙道·生态旅游小镇发展的外部营销环境分析
        一、政策分析
        二、经济结构分析
        三、文化产业分析
        四、技术环境分析
    第三节 转龙道·生态旅游小镇的SWOT分析
        一、优势
        二、劣势
        三、面临的机遇
        四、面临的挑战
第四章 转龙道·生态旅游小镇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转龙道·生态旅游小镇产品营销现状
        一、转龙道·生态旅游小镇产品经营状况
        二、转龙道·生态旅游小镇客源市场状况
        三、转龙道·生态旅游小镇产品开发状况
        四、转龙道·生态旅游小镇销售渠道状况
    第二节 转龙道·生态旅游小镇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客源市场定位的不准确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影响
        二、产品定价策略中没有突出服务产品定价的特殊性
        三、产品销售渠道匮乏
        四、促销宣传推广手段单一
        五、人员要素资源的匮乏与配置不合理
        六、有形展示中产品标志性设计与实体环境特色不突出
        七、服务过程中的管理制度与服务运行程序不健全
第五章 转龙道·旅游小镇营销策略与对策
    第一节 产品策略
        一、转龙道·生态旅游小镇客源市场定位与产品开发思路
        二、转龙道·生态旅游小镇产品策略
    第二节 价格策略
        一、产品差异定价策略
        二、捆绑产品定价策略
        三、服务定价策略
    第三节 渠道策略
        一、直接与间接渠道策略
        二、网络营销渠道策略
    第四节 促销策略
        一、广告促销策略
        二、节庆促销策略
    第五节 人员要素策略
        一、人员要素分析
        二、策略措施
    第六节 有形展示策略
        一、有形展示分析
        二、策略措施
    第七节 服务过程策略
        一、服务过程分析
        二、策略措施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展望
        一、不足之处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旅游驱动下传统村落形态演进特征及调控策略研究 ——以黟县宏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研究数据来源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1 传统村落与旅游相关研究
        2.1.1 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研究
        2.1.2 传统村落旅游影响研究
        2.1.3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保护策略研究
    2.2 传统村落形态相关研究
        2.2.1 形态学研究综述
        2.2.2 传统村落物质形态研究综述
        2.2.3 传统村落非物质形态研究综述
    2.3 研究述评及本文切入点
第三章 旅游驱动下传统村落的形态演进发展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区域地理区位
        3.1.2 区域历史沿革
    3.2 宏村的旅游产业发展历史
        3.2.1 政府主导时期(1986-1995)
        3.2.2 村民承包自治时期(1996-1997)
        3.2.3 政企联合时期(1998-2021)
    3.3 宏村的物质形态演进进程
        3.3.1 宏村的空间外部形态扩展
        3.3.2 宏村的空间内部形态变化
    3.4 宏村的非物质形态演进进程
        3.4.1 产业结构演进
        3.4.2 人口结构演进
        3.4.3 收入结构变化
        3.4.4 文化意识变化
第四章 旅游发展与传统村落形态演进响应分析
    4.1 物质形态视角旅游发展与村落形态演进响应分析
        4.1.1 旅游发展与村落形态演进响应分析方法
        4.1.2 宏村旅游发展与村落形态演进响应分析
    4.2 非物质形态视角旅游发展与村落形态演进的响应分析
        4.2.1 旅游发展与村落形态演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2 宏村旅游发展与村落形态演进响应分析
    4.3 宏村旅游发展与形态演进响应综合评价
第五章 旅游驱动下传统村落的调控策略研究
    5.1 物质形态调控策略研究
        5.1.1 区域联动发展
        5.1.2 产业空间协同
        5.1.3 旅游区域划分
        5.1.4 空间保护提升
    5.2 非物质形态调控策略研究
        5.2.1 多元主体参与
        5.2.2 保证利益分配
        5.2.3 加强保护意识
        5.2.4 寻求创新转型
    5.3 调控策略梳理整合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特色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研究 ——以大理白族自治州银桥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田野调查法
        (二)文献研究法
    四、研究思路、创新与不足
    五、相关概念的要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
        (二)产业发展
        (三)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必要逻辑
第一章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的政策
    一、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政策提出的背景与依据
        (一)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对民族地区乡村发展的重要论述
        (二)乡村振兴的政策依据
    二、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政策
        (一)国家层面推进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政策
        (二)云南省推进产业发展的政策
        (三)大理白族自治州推进产业发展的政策
第二章 大理银桥镇产业发展现状调查
    一、银桥镇基本概况
        (一)地理状况
        (二)民族成分
        (三)民族经济
        (四)民族文化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银桥镇产业发展状况调查
        (一)农业发展状况
        (二)大理石产业发展状况
        (三)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状况
第三章 大理银桥镇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银桥镇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二)特色产业品牌优势不足
        (三)产业发展的合作化组织不健全
        (四)从业人员结构有待优化提升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大理银桥镇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产业发展内驱力不足
        (二)产业发展保障力度不够
第四章 大理银桥镇产业发展的路径思考
    一、推动产业融合,以调结构促产业振兴
        (一)整合银桥镇农业资源,发展观光旅游农业
        (二)发掘银桥镇民族文化,发展具有白族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业
    二、发展大理地区特色文化产业,以品牌促产业振兴
        (一)打造大理石画文化名片,注重发展特色产业
        (二)发展白族文化创意产业,凸显民族文化交流交融
    三、完善合作化组织体系,以政策保障促产业振兴
        (一)充分利用政府财政扶持的利好
        (二)坚持招商选商,继续引进和培育有代表性企业
    四、培育专业人才,以人才振兴促产业振兴
        (一)重视民族教育对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落实能人返乡政策,吸引技术人才扎根乡村
    五、依托产业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以“产业+环境提升”促生态宜居
        (二)以“产业+乡土文化”促乡风文明
        (三)以“产业+基层党建”促治理有效
        (四)以“产业+共建共享”促生活富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旅游产业整合问题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 郭小明.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2]南昌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姚东亚.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2)
  • [3]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鲁志琴. 武汉体育学院, 2021(12)
  • [4]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发展研究[D]. 陈萱.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5]民俗学视域下丽江洞经音乐美学及其嬗变研究[D]. 刘天明. 吉林大学, 2021(01)
  • [6]碌曲县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D]. 周迪.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7]沈阳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研究[D]. 左大正. 鲁迅美术学院, 2021(09)
  • [8]转龙道·生态旅游小镇营销策略研究[D]. 吴泽宇.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9]旅游驱动下传统村落形态演进特征及调控策略研究 ——以黟县宏村为例[D]. 黄超伟.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10]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研究 ——以大理白族自治州银桥镇为例[D]. 马立辉. 大理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对旅游产业整合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