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 T 淋巴细胞亚群对复发性单纯疱疹病毒基质角膜炎的免疫介导作用

小鼠 T 淋巴细胞亚群对复发性单纯疱疹病毒基质角膜炎的免疫介导作用

一、鼠T淋巴细胞亚群对复发性单纯疱疹病毒性基质性角膜炎的免疫介导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商凯伦,张东蕾,何伟[1](2021)在《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复发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在感染性角膜病中发病率、致盲率居首位。因其病情严重、病程长、易反复、复发机制复杂等特点,成为了近年来学者们所关注的研究热点。西医主要以抗病毒药物和手术医治本病,但疗效及抗复发方面效果有限。中医药治疗,在改善患者症状体征、提高视力、降低复发率及减少副作用等方面有独特优势。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有效率高、病程短、复发率低等优势,因此,中西医结合有望成为未来临床治疗HSK的主要趋势。主要对近年来HSK的复发机制,中西医对HSK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程继帅[2](2020)在《HVEM在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HSV-1病毒感染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其可以引起机体多种疱疹性疾病。目前,仅能通过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部分控制病毒感染症状,但这类药物不能预防疱疹病毒的原发感染,也不能控制病毒的潜伏感染和复发性感染,并且易产生耐药性。鉴于目前尚不清楚HSV-1复杂的感染机制和致病机制以及HSV-1感染后机体的免疫机制,因此HSV-1疫苗的研发以及治疗药物的开发面临巨大的挑战。已有研究表明,HSV-1感染宿主细胞后,其糖蛋白和DNA可被宿主受体识别,进而启动机体的固有免疫应答,随后激活机体的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HVEM作为HSV-1病毒进入细胞的糖蛋白gD受体,在多种免疫细胞,尤其是在对免疫反应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的树突状细胞表面均有分布,因此,HVEM在HSV-1病毒感染过程中是否参与了机体抗疱疹病毒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尚不清楚,其在固有免疫、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中的作用亦有待研究。本研究第一部分利用HVEM基因敲除C57BL/6小鼠(HVEM-/-小鼠)及其野生型小鼠(C57BL/6,HVEM+/+),比较两种小鼠经不同方式感染HSV-1病毒株McKrae后在临床表现、病理变化以及病毒载量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经肌肉注射方式感染后HVEM-/-、鼠和C57BL/6小鼠在临床表现、病理变化以及病毒载量方面无明显的差异,而经皮内注射方式感染后HVEM-/-小鼠和C57BL/6小鼠在临床表现、病理变化以及病毒载量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异。HSV-1病毒感染宿主的受体需求可能取决于其感染途径。鉴于这一明显的差异,我们对感染后小鼠的树突状细胞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分析。结果显示,HSV-1感染后,HVEM-/-小鼠和C57BL/6小鼠树突状细胞中基因表达差异明显,特别是感染7天后。HSV-1 McKrae株感染后,HVEM-/-、鼠树突状细胞表现出明显的细胞自噬、NF-κB信号通路和IFN-I分泌的抑制以及T细胞增殖和活化的增强。在转录组学测序结果的基础上,我们利用实验室前期构建的u17、u141和LAT基因部分敲除的HSV-1病毒突变株M3免疫小鼠后再经皮肤感染HSV-1野生型毒株McKrae,比较感染后小鼠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病毒载量、中和抗体反应以及特异性细胞反应。结果显示,突变株M3免疫后,HVEM-/-小鼠未检测到B细胞中和抗体反应,但检测到特异性IFN-γ和IL-4细胞反应,且特异性IL-4细胞反应趋势与野生型小鼠相似,而特异性IFN-γ细胞反应趋势与野生型小鼠相反。免疫后小鼠经皮内注射感染HSV-1野毒株McKrae时,HVEM-/-小鼠和C57BL/6小鼠均未表现明显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且神经系统组织的病毒载量明显下降。感染后,HVEM-/-小鼠表现特异性IFN-γ和IL-4细胞反应,且随着感染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强,而C57BL/6小鼠恰恰相反。综上所述,在HSV-1感染过程中,由于HVEM在介导病毒进入多种免疫细胞过程的重要作用,HVEM在调控宿主免疫系统抗HSV-1感染中发挥了特定功能的作用。HVEM作为免疫信号分子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所具有的生理功能,通过调控细胞自噬、NF-κB信号通路以及T细胞的增殖分化调节宿主的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所发挥的多种能力,形成了 HSV-1对免疫系统的综合作用以及免疫系统在此前提下形成的抗HSV-1免疫反应特征,对这一机理的认识将有助于HSV-1药物及疫苗的研究。因此,本研究结果为阐明HSV-1感染过程的机制以及感染后机体的免疫应答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为HSV-1疫苗及治疗药物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王熠[3](2020)在《SHIP-1对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炎症调控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研究SHIP-1(含SH2肌醇5磷酸酶1,SH2-containing inositol 5’-phosphatase 1)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免疫炎症的调控作用,探讨SHIP-1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疗和预后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6~8周龄的雄性近交系C57BL/6小鼠,通过角膜划痕接种法(角膜上划#字划痕再滴入病毒液)建立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感染模型,观察小鼠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模型不同时间的临床表现。在角膜单疱病毒感染造模后第14天给予SHIP-1拮抗剂或SHIP-1激动剂干预,拮抗剂干预是予以结膜下注射5微升SHIP-1拮抗剂3α-Aminocholestane(氨基胆甾烷),对照组予以相同剂量溶剂小鼠结膜下注射。激动剂干预是予以结膜下注射5微升SHIP-1激动剂Rosiptor(罗西普托),对照组予以相同剂量溶剂对小鼠结膜下注射。拮抗剂和激动剂干预后第1、3、7、14天进行随访,并根据角膜溃疡面积、深度、溃疡形态及角膜新生血管进行临床评分。干预后第14天,小鼠采取脊髓脱臼法致死,取角膜进行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角膜中CD4+细胞、SHIP-1,取角膜冰冻切片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取脾脏、淋巴结、三叉神经节行流式细胞术检测CD4+细胞和CD8+细胞。结果:1.小鼠角膜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后第1天,角膜表面粗糙,透明,虹膜纹理清楚,瞳孔可见;感染后第3天,角膜表面粗糙,部分角膜混浊,虹膜可见,瞳孔窥不清;感染后第7天,角膜表面粗糙,大部分角膜混浊,并且密度增大,呈灰白色的浑浊,角膜缘可见新生血管,虹膜部分可见,瞳孔窥不清;感染后第14天,角膜中央溃疡灶白色致密,覆盖整个瞳孔区,虹膜不见,新生血管长至瞳孔区,可有前房积血或前房积脓。2.小鼠SHIP-1拮抗剂处理后第14天,小鼠角膜HE染色可见实验组角膜上皮仍不光滑完整,角膜基质水肿,炎症细胞大量浸润;对照组角膜上皮较光滑完整,角膜基质轻度水肿,少量炎症浸润。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CD4+细胞浸润增加,SHIP-1于角膜上皮下和基质表达少。特异性拮抗了SHIP-1之后可加重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炎症反应。处理后第14天,两组间临床评分(8.67±1.03 vs.6.33±0.52,t=5.534,p=0.003)和角膜新生血管评分(7.83±0.41 vs.5.33±1.63,t=3.478,p=0.018)的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有显着性。小鼠颈部淋巴结和脾脏流式细胞计数发现实验组中CD4+和CD8+细胞数高于对照组(峰值1.6K vs.675,峰值1.7K vs.550;峰值24K vs.4K,峰值9.5K vs.1.5K)。3.小鼠SHIP-1激动剂处理后第14天,HE染色可见实验组角膜上皮光滑完整,角膜基轻度水肿,炎症细胞少量浸润;对照组角膜上皮较光滑完整,角膜基质轻度水肿,大量炎症浸润。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CD4+细胞浸润少,SHIP-1于角膜上皮下和基质表达多。特异性激动了SHIP-1之后可减轻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炎症反应。处理后第14天,两组间临床评分(4.50±0.55 vs.6.50±0.55,t=-5.477,p=0.003)和角膜新生血管评分(2.17±1.72 vs.3.38±0.41,t=-2.712,p=0.042)的结果显示出显着性统计学差异。通过对小鼠颈部淋巴结进行流式细胞计数,发现实验组中CD4+和CD8+细胞数低于对照组(峰值55 vs.140,峰值45 vs.110);通过对小鼠脾脏进行流式细胞计数,发现实验组中CD4+细胞数稍高于对照组(峰值275 vs.210),CD8+细胞数稍高于对照组(峰值160 vs.125)。结论:1.通过对SHIP-1的调控可以干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炎症发展过程。2.SHIP-1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作用可能是通过对CD4+T细胞的调控完成的。

秦齐雨[4](2020)在《SHIP-1调控T细胞迁移及其在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是国内外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主要由I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容易导致角膜基质混浊、角膜瘢痕形成、角膜溃疡穿孔,甚至导致失明、眼球丧失等严重并发症。HSK的特点是有免疫因素参与、病程长、病情重且容易迁延和反复发作。HSK的病理损害主要是由于病毒感染导致的角膜持续性免疫反应,多种炎症细胞如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s,PMN)、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均参与其中。目前认为,HSK角膜基质的持续性炎症和T淋巴细胞的异常活化和聚集密切相关,CD4+T淋巴细胞在炎症部位的持续存在与HSK迁延反复的病程密切相关。因此,调控HSK角膜组织内免疫细胞的定向迁移对探索新的HSK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价值。SHIP-1(SH2-containing inositol 5’-phosphatase 1)是含有SH2结构的5’肌醇磷酸酶-1,能够水解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信号途径中的关键物质磷脂酰肌醇三磷酸(PI(3,4,5)P3),而PI3K信号通路又显着影响了细胞的增殖、分化,迁徙和凋亡,表明了SHIP-1对T淋巴细胞发育,分化和稳态的巨大调控潜能。研究发现,SHIP-1磷酸化可以负向调节PI3K信号通路,进而阻碍趋化因子11(CXCL11)对T淋巴细胞的趋化作用,限制T淋巴细胞向病变部位的迁移,这对于肿瘤病程中出现的免疫逃逸有重要意义。趋化因子受体CCR7是T淋巴细胞向次级淋巴器官稳态转运的最重要的介质之一,其与配体趋化因子19和21(CCL19、21)的结合介导了T淋巴细胞跨内皮微静脉进入次级淋巴器官的跨内皮迁移,显着影响淋巴细胞从外周炎症部位迁出及淋巴细胞归巢运动。然而,SHIP-1是否会调控CCL19、21-CCR7趋化系统介导的CD4+T淋巴细胞在炎症部位的迁出作用,目前尚未明确。同时,在HSK临床患者中,其病变角膜浸润的CD4+T淋巴细胞是否表达SHIP-1,以及其表达是否与HSK病情严重程度相关,目前仍不得而知。因此,本研究主要侧重于观察SHIP-1对CCL19、21-CCR7趋化系统介导的CD4+T淋巴细胞迁移运动的影响及其机制,以及HSK患者病变角膜中CD4+T淋巴细胞及SHIP-1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HSK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目的探究CD4+T淋巴细胞中SHIP-1表达水平对CCL19、21介导的CD4+T淋巴细胞迁移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并分析HSK患者病变角膜中浸润CD4+T淋巴细胞及SHIP-1表达情况及其与HSK病情的关系。研究方法分离培养激活状态的原代CD4+T淋巴细胞,采用24孔Transwell系统分析不同浓度SHIP-1激动剂及拮抗剂处理CD4+T淋巴细胞后,T淋巴细胞向趋化因子19、21迁移能力的改变。采用Ibi Di2D趋化系统和活细胞成像技术进一步观察比较SHIP-1激动或拮抗后,CCL19、21介导的CD4+T淋巴细胞迁移速度及距离的差异。使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不同处理后T淋巴细胞表面CCR7表达差异。使用蛋白质印迹法明确实验过程中不同处理下细胞趋化能力改变与PI3K-PI(3,4,5)P3-Akt-NF-κB信号通路以及转录因子KLF2表达之间的关系。实验中数据统计分析采用Graph Pad Prism 6.0软件和SPSS 24.0软件。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角膜白斑和HSK稳定期和炎症期患者角膜移植后取下的病变角膜中浸润CD4+T淋巴细胞及SHIP-1表达情况,探究CD4+T淋巴细胞浸润及SHIP-1表达情况与HSK病情的关系。结果1.24孔Transwell和Ibi Di2D趋化活细胞成像系统显示SHIP-1拮抗(10、30n M)可以显着抑制CCL19、21介导的CD4+T淋巴细胞迁移,而SHIP-1激动剂(30n M)则对该定向迁移产生促进作用。免疫印迹法测量细胞内CCR7蛋白表达水平发现,SHIP-1拮抗剂处理后细胞内CCR7蛋白表达下降,激动剂处理组则与此相反。细胞爬片免疫荧光染色显示,SHIP-1拮抗剂处理的细胞,其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CR7出现内化磷酸化,而SHIP-1激动剂可以引起CCR7在细胞表面的明显趋向性分布。2.免疫印迹法检测不同浓度SHIP-1激动剂和拮抗剂处理后CD4+T淋巴细胞中转录因子KLF2,PI(3,4,5)P3,磷酸化Akt和磷酸化NF-ΚB蛋白表达发现,用SHIP-1激动剂处理后CD4+T淋巴细胞中KLF2表达增加,PI(3,4,5)P3,磷酸化Akt和磷酸化NF-ΚB减少,而拮抗剂组CD4+T淋巴细胞中KLF2表达减少,PI(3,4,5)P3,磷酸化Akt和磷酸化NF-ΚB活化增加。3.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炎症期HSK患者离体角膜组织内存在明显SHIP-1和CD4+T淋巴细胞共染现象,而角膜白斑和稳定期HSK患者无明显共染现象。结论1.激动CD4+T淋巴细胞中SHIP-1表达,可以通过增强趋化因子受体CCR7表达,进而促进CCL19、21-CCR7介导的T淋巴细胞从外周或炎症部位向局部淋巴结的转移,而拮抗细胞内SHIP-1表达,可以抑制此迁移过程。2.SHIP-1对CCR7介导的T淋巴细胞向CCL19、21迁移过程的调控与其负向调节PI3K-PI(3,4,5)P3-Akt-NF-κB信号通路,进而影响转录因子KLF2表达密切相关。3.角膜组织中浸润的CD4+T淋巴细胞及其SHIP-1表达可能参与了HSK临床患者的疾病发展。

葛程[5](2019)在《PEDF和VIP对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是由I型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1)感染引起的严重致盲性眼病,是当今世界患病率最高的感染性角膜疾病。在美国每年约有59万新发病例,近年的发病率约为11.8/105;在我国人群中HSK的患病率约为11/104。HSK主要表现为角膜神经退行、新生血管、炎症反应等,可导致角膜瘢痕化甚至失明,最终需要角膜移植手术才能重获光明。目前HSK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物,例如更昔洛韦和阿昔洛韦等,缺乏有效缓解角膜症状的药物。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 derived factor,PEDF)具有神经营养作用,还具有很强的抑制血管形成作用,已在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及糖尿病相关眼病等方面得到证实。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是神经元分泌的可与免疫系统双向沟通的内源宿主防御蛋白,能够参与调节炎症反应。然而两者在HSK中的表达及作用尚无研究报道,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本研究通过构建小鼠HSK模型,观察HSK初发感染中角膜神经退行与新生血管病理变化;分别检测PEDF和VIP在HSK病程中的表达变化,观察外源性PEDF和VIP对HSK临床症状的影响并探讨了其调控神经退行、新生血管和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疗提供新的干预策略。方法:1、小鼠HSK模型的建立及病程观察本研究采用6-8周龄C57BL/6小鼠,使用25G针头划线法接种HSV-1病毒McKrae株,建立HSK模型。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术后3、7、15、45天小鼠角膜感染症状变化,并对角膜透明度及新生血管生长情况进行评分。利用β-Ⅲ tublin和CD31抗体角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客观评价HSK小鼠角膜神经和新生血管变化情况,并使用角膜敏感度测量仪测量角膜知觉变化。利用空斑试验对HSK病程中各时间点HSV-1病毒量进行检测。2、PEDF和VIP在小鼠HSK病程中的表达变化建立小鼠HSK模型,术后第0、3、7、15、45天取角膜,采用角膜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观察角膜中PEDF和VIP的表达位置及表达量情况;RT-qPCR和ELISA方法检测各时间点PEDF和VIP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3、外源性PEDF及其衍生物和VIP对小鼠HSK的治疗作用建立小鼠HSK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于建模当天和建模第3天分别结膜下注射PEDF、PEDF衍生物和VIP,对照组结膜下注射等体积PBS,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术后第3、7天HSK临床症状变化并进行临床评分;利用β-Ⅲ tublin和CD31抗体角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评价HSK小鼠角膜神经和新生血管变化情况,并使用角膜敏感度测量仪测量角膜知觉变化。4、PEDF和VIP对小鼠HSK病程中炎性细胞浸润和细胞因子的影响建立小鼠HSK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于建模当天和建模第3天分别结膜下注射PEDF和VIP,对照组结膜下注射等体积PBS,于建模后第3、7天取角膜,分别用角膜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角膜中的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CD4+等细胞浸润情况;利用ELISA方法对各组角膜中各细胞因子表达变化情况进行检测。5、PEDF和VIP对HSV-1病毒复制的影响建立小鼠HSK模型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于建模当天和建模第3天分别结膜下注射PEDF和VIP,对照组结膜下注射等体积PBS,于建模后第3、7天取各组角膜,利用角膜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HSV-1病毒在角膜中的分布情况;利用空斑试验检测第3天各组病毒载量;利用RT-qPCR检测各组角膜中病毒相关基因ICP0和UL41表达量;体外抗病毒实验以Vero细胞为载体,感染HSV-1后加入不同浓度药物干预,收取细胞后利用RT-qPCR和空斑试验检测病毒含量。结果:1、小鼠HSK模型病程观察及PEDF和VIP的表达情况(1)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显示,正常角膜透明无血管。病毒感染第3天时角膜轻度水肿,新生血管产生。感染第7天时表现为严重的角膜水肿混浊伴大量新生血管生成。第15天角膜水肿消退,新生血管退缩。第45天角膜恢复透明,新生血管完全消失。(2)β-Ⅲ tublin抗体角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正常角膜的基底膜下神经和基质中神经分支密集。病毒感染后第3天角膜神经开始退行同时伴随角膜中央敏感度下降。病毒感染第7天角巩膜缘的大神经纤维、基底下神经丛和上皮内神经末梢几乎全部消退,角膜中央敏感度降至最低。病毒感染第15天部分神经开始恢复,角膜中心的中、后基质可观察到再生的神经纤维,但未见上皮/基质交界处神经丛修复,角膜中央敏感度仍很低。病毒感染第45天可见再生的神经在角膜基质内密集分支,但上皮下位置的细神经束均未恢复,角膜中央敏感度无法恢复到感染前水平。(3)CD31抗体角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正常角膜透明无血管。病毒感染第3天角膜缘新生血管芽生成。第7天大量新生血管生成,旺盛粗大,向角膜中央生长。第15天新生血管变细变短,开始萎缩消退。45天时可见新生血管基本退行至角膜缘,接近正常角膜无血管状态。(4)空斑试验结果显示,小鼠角膜感染HSV-1后第3天病毒载量最高,约为40 pfu/ml,第7、15、45天病毒量均显着下降。(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在正常小鼠角膜中PEDF主要表达在角膜上皮和角膜内皮,HSV-1感染后第3天和第7天PEDF表达量下降,第15天表达上升,45天又降至正常水平。PCR和ELISA结果与免疫荧光结果一致。(6)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在正常小鼠角膜中VIP少量表达在角膜神经纤维中,HSV-1感染后在角膜基质炎症细胞中也有表达。ELISA结果显示病毒感染第3天VIP表达量升高,第7天表达量下降,第15天VIP表达量再次升高,第45天降至正常水平。2、外源性PEDF对小鼠HSK的治疗作用(1)与PBS对照组相比,PEDF给药组第3、7天,角膜水肿减轻,新生血管减少,临床评分下降,角膜神经密度增加,角膜中央敏感度提高(p<0.05)。(2)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病毒感染后第7天,PEDF给药组角膜中的中性粒细胞浸润显着减少(p<0.05),巨噬细胞和CD4+T细胞无显着变化(p>0.05)。(3)ELISA和RT-qPCR结果显示,病毒感染后第7天,PEDF给药组角膜中VEGF显着下调(p<0.05),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显着下调(p<0.05)。(4)角膜HSV-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病毒感染后第3、7天PEDF给药组荧光强度明显减弱。空斑试验结果显示,PEDF给药组病毒载量明显降低(p<0.05)。RT-qPCR检测结果显示PEDF给药组病毒相关基因ICP0和UL41表达量下降(p<0.05)。体外抗病毒实验发现,PEDF浓度为25 ng/ml时能够最大程度抑制HSV-1复制。(5)PEDF衍生肽Mer44和Mer34分别结膜下注射给药后观察发现,病毒感染后第3天各组临床症状无显着差异,第7天各组间神经退行和新生血管具有显着差异(p<0.05)。Mer44和Mer34给药组角膜临床症状均较对照组有所减轻,临床评分下降(p<0.05),角膜中央敏感度提升(p<0.05)。但Mer44给药组神经保护作用更为明显,Mer34给药组抑制新生血管作用更明显。3、外源性VIP对小鼠HSK的治疗作用(1)病毒感染后第3、7天,VIP给药组比PBS对照组角膜水肿减轻,新生血管减少,临床评分下降,角膜神经密度增加,角膜中央敏感度有所提高(p<0.05)。(2)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HSV-1感染后第3、7天VIP给药组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均较PBS组明显减少(p<0.05);第7天CD4+T细胞浸润也显着减少(p<0.05);ELISA结果显示,病毒感染后第7天VIP给药组角膜内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显着降低(p<0.05);(3)角膜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和ELISA结果显示,病毒感染后第3、7天,与对照组相比VIP给药组角膜中TGF-β表达量显着上调(p<0.05);(4)ELISA结果显示,病毒感染后第7天,与对照组相比VIP给药组角膜中IL-17、IL-17F表达下降(p<0.05),IL-6、IL-10、IL-12、IL-23、IL-28、IFN-γ表达上升(p<0.05);(5)角膜HSV-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病毒感染后第3、7天,VIP给药组和PBS对照组HSV-1荧光强度未见显着差异。空斑试验结果显示,感染后第3天两组病毒载量无显着差异(p>0.05)。RT-qPCR检测两组HSV-1病毒相关基因ICP0表达量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本研究通过建立小鼠HSK模型,观察了HSV-1初发感染过程中角膜症状及神经和新生血管的变化,发现感染后第7天角膜神经退行和新生血管变化最显着。2、PEDF在HSK病程中的表达变化与临床症状变化相符;外源性PEDF在小鼠HSK模型中可起到保护神经、抑制新生血管、减轻临床症状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减少中性粒细胞浸润,降低VEGF和炎性因子表达,以及抑制HSV-1病毒复制密切相关。3、VIP在小鼠角膜中少量表达,外源性VIP在小鼠HSK模型中可起到保护神经、抑制新生血管、减轻角膜临床症状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与减少中性粒细胞和CD4+T等细胞浸润,下调MPO及IL-17等促炎因子表达,上调TGF-β及抗炎因子表达的免疫调节作用有关。

王谦[6](2019)在《交感神经在维持单纯疱疹病毒(HSV-1)性角膜炎炎症中的作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交感神经在小鼠单纯疱疹病毒(HSV-1)性角膜炎病程进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交感神经过度生长在促进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炎症中的相关机制。方法:本研究选择HSV-1 RE病毒株感染B6小鼠建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小鼠模型。实验分以下两个部分进行研究:1.在感染后选取多个时间点对小鼠角膜情况进行临床评分并以照片和视频的方式记录保存。临床评分分为5个项目:眼睑皮肤病变,角膜浑浊程度,新生血管覆盖角膜的范围,角膜知觉测试,瞳孔大小。在HSV-1感染后采集小鼠角膜标本行免疫荧光染色。置于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分布情况。2.(1)重新建立小鼠HSK模型,在感染后第14天和第28天收获角膜用CD4、F4/80及β2-肾上腺素受体(β2-AR)行免疫荧光染色,共聚焦显微镜扫描标本观察CD4+T细胞和巨噬细胞上的表情情况。在感染后第14天和第28天,将角膜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用CD45、CD4、F4/80、CD11b、Gr-1及β2-AR标记单细胞,流式细胞实验计数β2-AR表达阳性的免疫细胞。(2)HSV-1感染B6小鼠后用β2-AR受体拮抗剂噻吗洛尔和生理盐水分组进行球结膜下注射,临床评分估计HSK进展情况。治疗结束后行流式细胞实验计数CD4+T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查看对照组和实验组免疫细胞数目变化。(3)将感染后第28天的小鼠脾脏细胞研磨并原代培养,加入浓度为100M的去甲肾上腺素或50M的噻吗洛尔刺激24小时后,采用流式细胞学实验方法检测CD4+T细胞上细胞内因子IFN-γ的表达情况。结果:1.(1)小鼠HSK病程进行临床评分的结果显示:HSV-1感染角膜后1-3天内角膜上皮出现点状、树状或地图状损伤。感染后7天出现角膜知觉下降。感染后15至20天被感染角膜表现为角膜混浊伴有溃疡、角膜知觉完全丧失以及全角膜范围的新生血管。角膜严重混浊、大范围新生血管及角膜知觉丧失都可持续至感染后至少70天(观察截止日期)(2)制备整个小鼠角膜标本行免疫荧光染色可见正常角膜的上皮/基质界面存在神经丛,角膜基质存在神经干,且均呈βIII-tubulin阳性。在感染后第10天角膜中神经的密度急剧下降,与正常角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鼠角膜感染HSV-1 14天后,角膜基质内神经密度增加。HSV-1感染后28天,角膜中被βIII-tubulin染色的神经数目明显增多,与感染后第10天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染色的神经局限于角膜基质中,且伴有角膜敏感性完全丧失。感染28天后,感染的角膜基质出现一种“出芽生长”的神经纤维,交感神经标记物酪氨酸催化酶(TH)染色呈阳性。2.(1)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定位检测肾上腺素受体β2-AR在HSK小鼠角膜免疫细胞上的表达。CD4 T细胞和巨噬细胞大多位于基质内。β2-AR在角膜上皮细胞、CD4 T细胞和巨噬细胞均有表达。(2)流式细胞实验定量检测肾上腺素受体β2-AR在HSK小鼠角膜免疫细胞上的表达。HSK小鼠角膜中几乎所有的CD4 T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均表达β2-AR。第28天HSK角膜的CD45+细胞数目小于感染后第1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临床评分结果一致。(3)感染后第5天给予HSK小鼠不同浓度β-AR受体阻断剂噻吗洛尔球结膜下注射治疗。感染后28天,实验组的角膜混浊度开始降低。直至感染后28天,角膜混浊程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角膜新生血管范围和角膜眨眼反射并无明显改善。流式细胞仪计数实验组和对照组角膜中的免疫细胞数目,CD4+T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目实验组较对照组有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浓度为100M去甲肾上腺素与CD3联合刺激作用于感染28天的小鼠脾脏原代细胞24小时后,该细胞IFN-γ表达阳性的CD4+T细胞比例为(7.86±0.65)%,高于CD3单纯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浓度为50M噻吗洛尔与CD3联合刺激作用于感染28天的小鼠脾脏原代细胞24小时后,该细胞IFN-γ表达阳性的CD4+T细胞比例为(4.26±±0.25)%,低于CD3单纯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1.交感神经在HSK小鼠的角膜中呈过度生长并参与炎症过程。2.过度生长的交感神经通过生成去甲肾上腺素刺激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活炎症细胞从而促进角膜炎症;使用特异性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噻吗洛尔可以减轻小鼠HSK炎症反应。3.去甲肾上腺素在体外可促进HSK小鼠脾脏CD4+T细胞表达IFN-γ;噻吗洛尔则可抑制CD4+T细胞表达IFN-γ

刘登云[7](2016)在《从肝论治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临床疗效观察及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观察从肝论治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效果;2.采用BALB/c小鼠模型,感染动物HSV-1标准株(F株),常规小鼠腹腔麻醉,角膜划痕法接种病毒,建立单纯病毒性角膜炎模型,并以此模型探讨从肝论治(清火柔肝方)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从角膜疾病病因病机出发探讨治疗本病的方法,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分组、双盲模拟对照临床试验,选取本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住院治疗的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实验收入组109例,脱落21例,完成88例,采用中医辨证分为肝经风热型和肝阴不足型共计2型4组:A-肝经风热型(A1对照组、A2治疗组);B-肝阴不足型(B1对照组、B2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更昔洛韦滴眼液+中药安慰剂1或中药安慰剂2,治疗组给予更昔洛韦滴眼液+中药汤剂1或中药汤剂2,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2.制备清火柔肝方、无环鸟苷片含药血清,进行体外抗病毒实验;BLAB/C小鼠,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下,显微镜下用5号手术刀片背面尖端于右眼角膜呈“#”字划痕,以穿透角膜上皮层为宜,再用吸管将5μL含或者不含2×106 PFU HSV-I病毒的DMEM培养基滴于右眼角膜表面,建立HSK动物模型。造模后每天用Genesis-D眼部照相机观察小鼠眼部发病情况,并进行角膜病变评分;分别于造模后7天处死并分离BLAB/C小鼠腹股沟淋巴结,提取单细胞悬液,并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T淋巴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抗原特异性T细胞中CD4+IFN-γ+及CD4+IL-17+的百分比变化;心脏采血0.50.6 m L,ELISA检测细胞因子IFN-γ、IL-17的表达。结果:1.治疗组(A2、B2)视物模糊、畏光流泪、沙涩疼痛、睫状充血和角膜浸润水肿的消失时间均快于对照组(A1、B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治疗组(A2、B2)与对照组(A1、B1)治愈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2.清火柔肝方含药血清对Vero细胞的增殖无显着影响,且对Vero细胞毒性较低;清火柔肝方治疗组与病毒模型组比较,Balb/c小鼠角膜病变范围明显缩小,浸润点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清火柔肝方治疗组至第14天,Balb/c小鼠眼角膜病变基本治愈,平均治愈时间14.66天;各组小鼠淋巴结中抗原特异性T细胞CD4+IFN-γ+,CD4+IL-17+的百分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清火柔肝方治疗组、ACV组小鼠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IL-17)的表达与模型组小鼠对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从肝论治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效果明显,能显着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2.中药对HSK的病原体HSV-I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中药复方清火柔肝方对实验性HSK动物疗效观察、体外含药血清离体抗病毒和体外细胞基础培养抗病毒等相关实验研究,为中药治疗病毒性角膜炎提供了客观依据。中药制剂抗病毒机制一方面可能与直接灭活病毒或诱生干扰素,减少或阻断病毒m RNA的翻译有关;另一方面调整免疫系统,而后者显得更为重要。

王玉中,徐艳,王利群,辛云芳,杨小生,顾光霞[8](2014)在《益气解毒冲剂联合西药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107例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价益气解毒冲剂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213例(217眼)HSK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6例(108眼)和治疗组107例(109眼)。对照组用0.15%更昔洛韦滴眼液点眼,并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加服院内制剂益气解毒冲剂,每次20g,每日2次。治疗4周后评价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角膜知觉、角膜病损面积变化及外周血CD4、CD8水平,记录治愈患者1年内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治愈率、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3.21%、26.61%和20.18%,对照组分别为28.70%、38.89%和32.4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后角膜知觉敏感、迟钝、消失眼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角膜知觉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角膜病损面愈合指数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CD4、CD8和CD4/CD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1年累计复发率为20.50%,对照组为3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益气解毒冲剂联合西药治疗HSK较单纯西药干预可以更好地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减少复发,提高CD4、降低CD8 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调节免疫功能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聂爱芹,席兴华,程芳,雷璐贇,王虹[9](2013)在《玉屏风散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模型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中药玉屏风散对不同感染时期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小鼠模型细胞免疫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抗HSK复发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不同感染时期模型小鼠脾脏+、+、+淋巴细胞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γ-IFN、IL-2、IL-4及IL-10水平改变。观察并比较玉屏风散对不同感染时期HSK小鼠模型CD3+、CD4+、CD8+T淋巴细胞和血清γ-IFN、IL-2、IL-4及IL-10水平改变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SK潜伏期(PI28d)和复发期(UVB3d)模型小鼠CD3+、CD4+T淋巴细胞表达明显降低,CD8+T淋巴细胞表达明显升高;外周血Th1型细胞因子IL-2、γ-IFN水平显着降低,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显着增高。CD4+T淋巴细胞表达的降低与IL-2、γ-IFN水平的降低呈显着正相关。在同一感染期内,玉屏风散治疗组、玉屏风散+阿昔洛韦治疗组治疗末期与治疗开始时比较,HSK模型小鼠体内CD3+、CD4+、CD8+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和外周血Th1型细胞因子IL-2、γ-IFN,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表达水平均有明显改善,并显着优于单纯阿昔洛韦治疗组及空白对照组。结论玉屏风散具有提高HSK潜伏期和复发期模型小鼠体内CD3+、CD4+T淋巴细胞表达,降低CD8+T淋巴细胞表达,改善CD4+/CD8+比值水平,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何玉清,亢泽峰,李凌,关瑞娟,王江辉[10](2012)在《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对复发性HSK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从近年来大量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复发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一直是眼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其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的探索早已成为研究的焦点。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对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有了新的认识,但目前对其具体发病机制和治疗手段尚不一致,还需进一步研究。

二、鼠T淋巴细胞亚群对复发性单纯疱疹病毒性基质性角膜炎的免疫介导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鼠T淋巴细胞亚群对复发性单纯疱疹病毒性基质性角膜炎的免疫介导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复发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HSK复发机制研究
2 西医治疗
    2.1 抗病毒药物治疗
        2.1.1 目前临床上HSK主要药物治疗手段
        2.1.2 布罗福韦酯
        2.1.3 Pritelivir
    2.2 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
    2.3 免疫抑制剂
    2.4 皮质类固醇
    2.5 抗氧化剂
    2.6 H2受体拮抗剂
    2.7 疫苗
    2.8 手术治疗
3 中医治疗
    3.1 辨证论治
    3.2 专方治疗
    3.3 中成药治疗
    3.4 中医外治法
4 中西医结合治疗
5 结语

(2)HVEM在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HSV-1 概述及其主要生物学特性
    HSV-1 的结构及生物学特征
    HSV-1 进入宿主细胞的过程
    HSV-1 感染与宿主免疫应答
    HVEM 受体与其配体
    HSV-1 突变株M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一章 HSV-1经不同途径感染HVEM~(-/-)小鼠的研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病毒和细胞
        1.1.3 引物
        1.1.4 主要试剂
        1.1.5 主要仪器和耗材
        1.1.6 主要溶液及配制
        1.2 方法
        1.2.1 构建基因敲除小鼠
        1.2.2 细胞培养
        1.2.3 病毒培养
        1.2.4 病毒载量检测标准品制备
        1.2.5 小鼠的病毒感染
        1.2.6 小鼠感染后的临床症状观察
        1.2.7 组织病理分析
        1.2.8 组织病毒载量的检测
        1.3 数据分析软件和数据库
    2 结果与分析
        2.1 McKrae感染HVEM~(-/-)和C57BL/6小鼠后的临床表现
        2.2 McKrae感染HVEM~(-/-)6和C57BL/小鼠后的组织病理分析
        2.3 McKrae感染C57BL/6和HVEM~(-/-)小鼠后的组织病毒载量分析
    3 讨论
第二章 HSV-1感染后树突状细胞的转录组学分析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引物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及耗材
        1.2 方法
        1.2.1 脾脏树突状细胞的分离纯化
        1.2.2 细胞总RNA的提取
        1.2.3 Smart-seq测序检测
        1.2.4 Smart-seq数据分析
        1.3 数据分析软件和数据库
    2 结果与分析
        2.1 感染McKrae后树突状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
        2.1.1 HVEM~(-/-)小鼠和C57BL/6小鼠差异基因总体情况
        2.1.2 HVEM~(-/-)小鼠和C57BL/6小鼠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2.1.3 HVEM~(-/-)小鼠和C57BL/6小鼠差异基因KEGG分析
        2.1.4 HVEM~(-/-)小鼠和C57BL/6小鼠差异基因Pathway分析
        2.2 Smart-seq测序分析结果的验证
    3 讨论
第三章 HVEM在HSV-1感染中的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病毒
        1.1.2 抗原多肽
        1.1.3 主要试剂和商品化溶液
        1.1.4 主要仪器
        1.1.5 主要耗材
        1.2 方法
        1.2.1 小鼠的免疫和病毒感染
        1.2.2 特异性刺激T细胞的ELISpot检测
        1.2.2.1 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分离
        1.2.2.2 特异性刺激T细胞的ELISpot布板
        1.2.2.3 特异性刺激T细胞的ELISpot显色反应
        1.2.3 中和抗体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突变株M3诱导HVEM~(-/-)小鼠与C57BL/6小鼠的免疫反应
        2.2 突变株M3免疫后HVEM~(-/-)小鼠与C57BL/6小鼠组织病毒载量
        2.3 McKrae感染突变株M3免疫HVEM~(-/-)小鼠与C57BL/6小鼠后的临床表现
        2.4 McKrae感染突变株M3免疫HVEM~(-/-)小鼠与C57BL/6小鼠后的组织病理变化
        2.5 McKrae感染突变株M3免疫HVEM~(-/-)小鼠与C57BL/6小鼠后的组织病毒载量
        2.6 McKrae感染突变株M3免疫HVEM~(-/-)小鼠与C57BL/6小鼠后诱导的免疫反应
    3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HVEM在单纯疱疹病毒I型眼部感染中的研究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研究生个人简历

(3)SHIP-1对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炎症调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临床表现
    3.2 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角膜形态学改变及炎性细胞浸润表现
    3.3 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角膜免疫学改变
    3.4 拮抗 SHIP-1 可加重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炎症反应
    3.5 激动 SHIP-1 可减轻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炎症反应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和角膜炎症反应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SHIP-1调控T细胞迁移及其在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SHIP-1对CCL19、21-CCR7 趋化系统介导的CD4+T淋巴细胞迁移的调控作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SHIP-1调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初步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及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SHIP-1对免疫细胞趋化迁移的调控作用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PEDF和VIP对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HSK动物模型构建及病程观察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及模型建立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3.1 小鼠HSK模型观察及大体相记录
        3.2 角膜神经和血管免疫荧光染色
        3.3 角膜中央敏感度测量
        3.4 角膜临床评分
        3.5 角膜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
        3.6 实时定量PCR(RT-qPCR)
        3.6.1 总mRNA提取
        3.6.2 RNA反转录反应
        3.6.3 RT-qPCR反应
        3.7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4 统计学分析
    第2章 结果
        1 小鼠HSK模型建立及显微镜下观察
        2 小鼠HSK模型角膜神经变化
        3 小鼠HSK模型角膜新生血管变化
        4 小鼠HSK模型中HSV-1 病毒量变化
        5 小鼠HSK模型中PEDF的表达
        6 小鼠HSK模型中VIP的表达
    第3章 讨论
第二部分 PEDF在小鼠HSK模型中的作用研究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分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3.1 角膜神经和血管免疫荧光染色
        3.2 角膜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
        3.3 实时定量-PCR(RT-qPCR)
        3.4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3.5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er assay)
        4 统计学分析
    第2章 结果
        1 外源性PEDF对小鼠HSK的治疗作用
        2 PEDF调节小鼠HSK炎症转归
        3 PEDF下调小鼠HSK角膜中VEGF表达
        4 PEDF抑制HSV-1 病毒复制
        5 PEDF衍生肽Mer44、Mer34 对小鼠HSK的治疗作用
    第3章 讨论
第三部分 VIP在小鼠HSK模型中的作用研究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3.1 角膜神经和血管免疫荧光染色
        3.2 角膜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
        3.3 实时定量-PCR(RT-qPCR)
        3.4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4 统计学分析
    第2章 结果
        1 外源性VIP对小鼠HSK的治疗作用
        2 VIP减少小鼠HSK角膜中炎性细胞浸润
        3 VIP上调小鼠HSK角膜中TGF-β的表达
        4 VIP调节小鼠HSK角膜中炎性因子的表达
        5 VIP在小鼠体内对HSV-1 病毒的作用
    第3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交感神经在维持单纯疱疹病毒(HSV-1)性角膜炎炎症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交感神经参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病变过程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1.4 结果
    1.5 讨论
第二部分 交感神经过度生长在维持HSK炎症中的相关机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2.4 结果
    2.5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从肝论治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临床疗效观察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从肝论治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临床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治疗方案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4 疗效判定
        1.5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比较
        2.2 总体疗效
        2.3 复发率
    讨论
        ⒈中医对本病的研究
        ⒉西医对该病的认识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从肝论治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实验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毒株
        1.3 药物
        1.4 仪器和试剂
    2.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含药血清体外抗病毒实验
        2.3 HSK小鼠模型制备
        2.4 体内实验分组及药物干预
        2.5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2.6 ELISA检测
        2.7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病毒毒力及药物细胞毒性
        3.2 含药血清体外抗病毒实验
        3.3 角膜病变程度
        3.4 CD4~+IFN-γ~+及CD4~+IL-17~+的百分比变化
        3.5 细胞因子IFN-γ、IL-17 的表达
    讨论
        1.HSK病毒及其致病特点
        2.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免疫机制
        3.从肝论治及清火柔肝方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益气解毒冲剂联合西药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107例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1. 1一般资料
    1. 2诊断标准
    1. 3纳入标准
    1. 4排除标准
2方法
    2. 1治疗方法
    2. 2观察指标与方法
    2. 3疗效判定标准
    2. 4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 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 2两组患者角膜知觉变化比较
    3. 3两组患者角膜病损面愈合情况比较
    3. 4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3. 5两组患者复发率及1年内复发频次比较
4讨论

(10)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对复发性HSK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HSK发病机制的研究
    1.1 免疫机制
    1.2 凋亡机制研究
        1.2.1 角膜上皮的凋亡
        1.2.2 角膜基质细胞的凋亡
    1.3 中医学研究概况
2 西医治疗HSK的现状
    2.1 抗病毒药物治疗
    2.2 免疫学治疗进展
    2.3 疫苗研究进展
3 现代中医治疗概况
4 思考

四、鼠T淋巴细胞亚群对复发性单纯疱疹病毒性基质性角膜炎的免疫介导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复发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 商凯伦,张东蕾,何伟. 亚太传统医药, 2021(06)
  • [2]HVEM在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中的作用研究[D]. 程继帅.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3]SHIP-1对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炎症调控的研究[D]. 王熠. 浙江大学, 2020(02)
  • [4]SHIP-1调控T细胞迁移及其在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中的作用[D]. 秦齐雨. 浙江大学, 2020(02)
  • [5]PEDF和VIP对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D]. 葛程. 青岛大学, 2019(07)
  • [6]交感神经在维持单纯疱疹病毒(HSV-1)性角膜炎炎症中的作用[D]. 王谦. 青岛大学, 2019(07)
  • [7]从肝论治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临床疗效观察及实验研究[D]. 刘登云.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04)
  • [8]益气解毒冲剂联合西药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107例临床研究[J]. 王玉中,徐艳,王利群,辛云芳,杨小生,顾光霞. 中医杂志, 2014(02)
  • [9]玉屏风散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模型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 聂爱芹,席兴华,程芳,雷璐贇,王虹. 眼科新进展, 2013(04)
  • [10]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对复发性HSK的研究进展[J]. 何玉清,亢泽峰,李凌,关瑞娟,王江辉. 国际眼科杂志, 2012(07)

标签:;  ;  ;  ;  ;  

小鼠 T 淋巴细胞亚群对复发性单纯疱疹病毒基质角膜炎的免疫介导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