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没有诺贝尔科学奖?

为什么我们没有诺贝尔科学奖?

一、咱咋就没有诺贝尔科学奖(论文文献综述)

尚智丛,谈冉[1](2021)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中的学术传统及其培植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术传统是指从事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学术团体或研究机构的共同体成员在长期持续的学术活动中,培育、积累并延传下来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等共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气质,具有积累性、默会性、局域性和易失性等特征。历史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群落"现象表明,一个学术团体或研究组织内部优良的学术传统,对于科研人员的研究活动和诺贝尔奖成果的培育起着决定性影响。学术传统的积累和传承是缓慢的持续过程,需要的是师傅带徒弟般的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的耐心。学术传统可以在国家、大学和研究机构三个层面,通过环境营造、传承、借鉴、建构、创新等途径自觉主动地加以培植。

刘亚东[2](2021)在《透过“卡脖子”表象,你看到了问题的实质吗?》文中指出当前,中国在诸多核心技术领域被卡了脖子。但这只是表象,问题的实质是我们的基础科学大幅落后于美西方。从根本上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是科学,还是技术?技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首先,科学成果是通过技术发明来造福人类的;其次,技术进步又能极大地促进科学发现。然而,真正决定人类精神和物质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是科学,而不是技术,

石锋,韩秀君,张灵翠,徐越,张川江[3](2021)在《固体物理学发展简史》文中研究指明固体物理学研究多体问题,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涉及面极其广泛,也是包括材料科学等在内的多个技术学科的基础。本文论述了固体物理学的发展简史,包括初期发展史、对热性质研究、魏德曼–弗兰兹定律、晶体微观几何结构的研究历程、自由电子气体模型、固体能带论、对固体磁性的研究、信息时代、中国固体物理学的发展、固体物理学教材等多个部分,简述了固体物理学发展中的大事件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学家及其贡献。

郑少雄,陈雨,朱铁虹,常宝成[4](2021)在《胰岛素发现100周年:致敬胰岛素发现艰难历程中前仆后继的拓荒者(二)》文中提出1921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Frederick Grant Banting)和约翰·理查德·麦克劳德(John Rickard Macleod)发现了胰岛素,并将胰岛素成功用于人类糖尿病的治疗,开启了糖尿病药物治疗的先河。从1921年发现胰岛素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了。192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奖扣动了班廷和麦克劳德胰岛素发现之争的扳机,学界、政界纷纷站队表态,当时,班廷和查尔斯·贝

李春成[5](2021)在《技术科学发展回顾、规划理念与政策展望》文中认为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传统经验技术加速向基于科学的现代技术转型,技术科学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产业创新生态中的作用越来越显着。在钱学森的带领下,中国技术科学思想较早建立和发展,技术科学理念在各个时期的科技发展规划中都有所体现。未来中国科技强国建设,需要更加重视技术科学的作用,加强技术科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并在政策上改善技术科学在发展战略规划、发展规律认知、体系化发展等方面的薄弱环节。

赵淼[6](2021)在《当代中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诺贝尔科学奖大国经验的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朱妙宽,徐玥恒[7](2021)在《关于“钱学森之问”的思考》文中认为我国着名科学家钱学森生前多次提出这样的问题,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重大问题。钱学森提出这个问题有其特定的现实背景,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原因来自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诸多方面。破解这个问题,需要深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特别是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创造性人才。

陈仕伟[8](2017)在《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谈中国杰出科学家管理的新策略》文中研究说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最简单最直观的指标。屠呦呦成功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家给中国杰出科学家管理带来了重要的启示价值,但是不能因为屠呦呦的成功而掩盖了中国杰出科学家管理存在着的严重问题;必须以此为新起点,努力找寻到中国杰出科学家管理的新策略,促进中国杰出科学家不断成长,促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得包括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在内的世界级重要科学奖励。这样中国在科学技术研究研究领域重返世界先进行列就指日可待。

曹伟[9](2015)在《日本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科研活动和创新思维的特点探析》文中研究说明日本作为亚洲获得过最多诺贝尔科学奖的国家,其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举世公认的世界一流水平。科学研究的主体是科学家,因此科学家科研创新的水平和能力在取得诺贝尔奖级别的一流成果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日本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科研实践中,可以总结出他们科研活动具备明显的特点,包括兴趣浓烈好奇心强、深入前沿选题新颖、不惧权威大胆创新、思路独特注重分析、重视应用关注推广、多产高产研究不辍等。从思维角度看,日本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创新思维的特点包括问题思维特点、怀疑思维特点、逻辑思维特点、非逻辑思维特点、逆向思维特点、哲学思维特点、严谨思维特点、敏锐思维特点等。显然,日本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在科研活动和创新思维的特点对我国培养国际一流科研人才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陈仕伟[10](2014)在《杰出科学家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文中指出杰出科学家管理研究已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散见于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科学史和科技管理等相关学科中,但是缺乏系统研究。要系统研究就需要从分析科学体制化和科学家职业化始。随着科学体制化和科学家职业化的完成,杰出科学家的数量呈指数增长;并且,杰出科学家群体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多问题。杰出科学家管理研究也就水到渠成。杰出科学家管理研究的基本问题是杰出科学家成长以及进一步贡献科学知识的一般规律问题。从现有的研究与现实的发展状况分析,更应该关注后者,即杰出科学家如何进一步贡献科学知识的一般规律问题。围绕着杰出科学家管理的基本问题,杰出科学家管理的主要问题重点包括两个方面:杰出科学家成长的一般规律主要涉及到他们成长的家庭条件、地域条件、大学教育、工作单位、师承关系、合作研究等主要问题;而杰出科学家进一步贡献科学知识的一般规律主要涉及到年龄管理、奖惩管理、分层管理和角色管理等主要问题。总之,杰出科学家管理研究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因此也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从历史的视角分析,杰出科学家管理依次形成了四种代表性的基本模式:以贝尔纳为代表的计划模式,以波兰尼为代表的自由模式,以默顿为代表的理想模式和以科学知识社会学学派为代表的社会建构论模式。如果说贝(贝尔纳)—波(波兰尼)之争是计划与自由之争,那么,理想模式与社会建构论模式之争就是理想与现实之争。计划模式重点强调的是科学发展的计划性,自由模式则强调科学的自主性;理想模式强调的是科学共同体之内科学的自主性,而社会建构论模式则强调科学的社会性。这四个模式既有其积极性也有其不可避免的消极性。因此,如果要建立杰出科学家管理的当代模式,肯定不能是这四种模式中的任何一种,而是综合地继承与发展。建立杰出科学家管理的当代模式关键在于在科学的计划性与自由性之间和科学的自主性与社会性之间保持恰当的张力,归结起来就是要实现科学的良性社会运行。在当下的历史条件下,到底该如何来进行杰出科学家管理?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首先必须回答的是:谁是杰出科学家?这就必须与科学奖励系统结合起来思考。承认是科学王国的通货。杰出科学家就是已经获得重要承认的科学家。因此就必须分别考察一般科学家的认可与评价和杰出科学家的认可与评价问题。一般科学家的认可与评价基本上能够按照他们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来进行,但是对于已获得重要承认的杰出科学家而言,其认可与评价就必然要受到马太效应的影响。根据科学奖励系统的层级状况,杰出科学家的追求应该直指最高的承认——命名,进而为历史所记忆,因而也要担负起重要的社会责任。因此,杰出科学家管理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要让他们继续贡献科学知识而最终为历史所记忆。这就需要通过社会分层来促进杰出科学家群体的形成,通过年龄管理来实现杰出科学家群体的年轻化,通过角色管理来促进杰出科学家群体继续贡献重要的科学知识,通过独特的奖惩管理来促使杰出科学家开展负责任的科学研究。这也是杰出科学家管理的基本思想。在实践方面,进行杰出科学家管理还需要一定的策略。结合杰出科学家管理的基本问题,杰出科学家管理的基本策略主要包括培养策略、制度策略和经济策略。培养策略重点关注的是杰出科学家的培养,而制度策略则重点关注杰出科学家成长以及杰出科学家群体的形成,经济策略则是希望运用经济利益来进一步刺激杰出科学家的成长以及进一步贡献科学知识。由于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性和经济刺激作用的有限性,我们更应该重点关注杰出科学家管理的制度策略。相对于中国而言,进行杰出科学家管理显得尤为必要。虽然中国杰出科学家群体已初具规模,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以进一步促进他们成长。这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第一是中国杰出科学家群体老龄化,严重影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第二是在中国科学研究领域存在较为严重的马太效应,严重制约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第三是中国杰出科学家群体存在较为严重的角色异化,导致了中国杰出科学家偏离了科学研究事业而使中国很难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第四是中国杰出科学家的学术追求限于国内视野,导致中国很难在世界科学技术领域占有重要一席。鉴于此,需要进行相应的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政策调整。结合杰出科学家管理的基本问题、基本理论和基本进路,需要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展开。从宏观的指导思想而言,需要尊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发展规律,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需要尊重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规律,努力增强科学研究组织的自主性;需要尊重经济与科技的互动发展规律,努力实现产学研协调发展;需要尊重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以促进创新。从中观的基本规范而言,重点需要促使杰出科学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建立与健全恰当的奖惩制度,完善相关科技制度以形成多元化的资助体系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国的院士制度。在微观的具体策略调整方面,重点是要明确和实现杰出科学家的战略追求,保证杰出科学家的工作时间,保证老中青科学家的可持续发展和保证杰出科学家能够协调好诸角色。总之,系统的杰出科学家管理研究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还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次深入开展下去。

二、咱咋就没有诺贝尔科学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咱咋就没有诺贝尔科学奖(论文提纲范文)

(1)自然科学基础研究中的学术传统及其培植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术传统及其主要特征
    (一)学术传统的积累性
    (二)学术传统的默会性
    (三)学术传统的局域性
    (四)学术传统的易失性
二、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群落”现象体现学术传统的重要性
三、学术传统的培植路径
    (一)国家要着力营造学术传统形成和传承的良好学术生态
    (二)大学要建立有效保证学术自主自由发展的制度
    (三)研究机构要积极主动地培育自己的学术传统
四、结语

(2)透过“卡脖子”表象,你看到了问题的实质吗?(论文提纲范文)

去功利化,超越对科学的肤浅理解
科学支撑着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日本不吝投入,为百年科学发展布局
中国的持久强盛有赖科学繁荣

(3)固体物理学发展简史(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I.固体物理学概述
II.固体物理学萌芽阶段
III.晶体微观几何结构的研究历程
IV.固体的热性质研究
V.魏德曼–弗兰兹定律
VI.固体的X射线衍射研究
VII.自由电子气体模型
VIII.固体能带论
IX.晶格动力学理论
X.对固体磁性的研究经典时代
XI.对固体磁性的研究量子时代
XII.对固体磁性的研究实用化阶段
XIII.信息时代半导体技术
XIV.信息时代超导技术
XV.中国固体物理学的发展
XVI.固体物理学教材

(5)技术科学发展回顾、规划理念与政策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技术科学发展的回顾
    1.1 技术科学化
    1.2 美国技术科学发展的政策变化
    1.3 我国技术科学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2 我国技术科学发展的规划用词变化及主要规划理念
    2.1 科技规划中“技术科学”及相关用词变化及原因
    2.2 关于“技术科学”的主要规划理念
3 重视技术科学,构建完整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政策展望
    3.1 不断加深技术科学在我国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作用的认识
    3.2 加强现代技术科学理论、案例与政策研究,掌握技术科学发展规律
        3.2.1 加强技术科学理论研究。
        3.2.2 加强技术科学案例研究。
        3.2.3 加强技术科学政策研究。
    3.3 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强化技术科学发展的薄弱环节
        3.3.1 尊重理论创新,改变重应用、轻理论的文化倾向。
        3.3.2 加强技术科学发展战略研究,独立编制或在基础研究规划中设置技术科学规划。
        3.3.3 不断调整国家和区域科技体系和产业创新体系的建设重点。

(7)关于“钱学森之问”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钱学森之问”提出的背景
    (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二)我国教育整体实力不强
二、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原因
    (一)社会政治方面的原因
    (二)经济投入方面的原因
    (三)思想观念方面的原因
    (四)教育模式方面的原因
三、“钱学森之问”的启示
    (一)深化政治改革
    (二)深化经济改革
    (三)深化文化改革
    (四)深化教育改革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六)继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8)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谈中国杰出科学家管理的新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屠呦呦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对中国杰出科学家管理的重要启示
二、屠呦呦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中国杰出科学家管理的新起点
三、中国杰出科学家管理的新策略
    (一) 进一步促进中国杰出科学家群体的年轻化
    (二) 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国的院士制度
    (三) 进一步有重点地提升我国的科学技术研究水平
    (四) 进一步重视女性杰出科学家的成长
    (五)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科研评价体系
    (六) 进一步为中国杰出科学家成长保驾护航

(9)日本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科研活动和创新思维的特点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科研活动的特点
    1)兴趣浓烈好奇心强
    2)深入前沿选题新颖
    3)不惧权威大胆创新
    4)思路独特注重分析
    5)重视应用关注推广
    6)多产高产研究不辍
2日本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创新思维的特点
    1)问题思维特点
    2)怀疑思维特点
    3)逻辑思维特点
    4)非逻辑思维特点
    5)逆向思维特点
    6)哲学思维特点
    7)严谨思维特点
    8)敏锐思维特点
3结语

(10)杰出科学家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1 国外研究的概况和发展趋势
        1.1.1.1 科学社会学关于科学家问题的相关理论概述
        1.1.1.2 科学家职业生涯与科学家管理的研究现状
        1.1.2 国内研究的概况和发展趋势
        1.1.2.1 关于科学家职业生涯的研究现状
        1.1.2.2 关于科学家管理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2.1 研究方法
        1.2.2 主要内容
        1.2.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科学的体制化与杰出科学家管理
    2.1 科学的体制化与科学家的职业化
        2.1.1 科学体制化的历史进程及其主要成果
        2.1.2 科学家职业的形成及其对科学进步的影响
        2.1.3 杰出科学家管理问题的提出
    2.2 杰出科学家管理问题初析
        2.2.1 杰出科学家管理的基本问题
        2.2.2 杰出科学家管理的主要问题
        2.2.3 杰出科学家管理的必要性、可行性与重要意义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杰出科学家管理的基本理论
    3.1 计划模式下的杰出科学家管理
        3.1.1 国家集中管理的计划模式的提出
        3.1.2 计划模式下的杰出科学家管理
        3.1.3 计划模式下的杰出科学家管理评价
    3.2 自由模式下的杰出科学家管理
        3.2.1 强调科学家自主性的自由模式的提出
        3.2.2 自由模式下的杰出科学家管理
        3.2.3 自由模式下的杰出科学家管理评价
    3.3 理想模式下的杰出科学家管理
        3.3.1 中层理论指导下的理想模式的提出
        3.3.2 理想模式下的杰出科学家管理
        3.3.3 理想模式下的杰出科学家管理评价
    3.4 社会建构论与杰出科学家管理
        3.4.1 社会建构论对默顿理想模式的批判
        3.4.2 社会建构论模式下的杰出科学家管理
        3.4.3 社会建构论模式下的杰出科学家管理评价
    3.5 本章小结——兼论杰出科学家管理的当代模式
第4章 杰出科学家管理的基本进路
    4.1 杰出科学家的认可与评价
        4.1.1 一般科学家的认可与评价
        4.1.2 杰出科学家的认可与评价
        4.1.3 杰出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与历史评价
        4.1.3.1 杰出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4.1.3.2 杰出科学家的历史评价
    4.2 杰出科学家管理的主要思路
        4.2.1 以分层促进杰出科学家群体的形成
        4.2.2 通过年龄管理促进杰出科学家群体的年轻化
        4.2.3 通过角色分析引导杰出科学家群体的贡献方向
        4.2.4 以独特的奖惩制度规范杰出科学家的行为
    4.3 杰出科学家管理的基本策略
        4.3.1 杰出科学家管理的培养策略
        4.3.2 杰出科学家管理的制度策略
        4.3.3 杰出科学家管理的经济策略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杰出科学家管理的特殊问题
    5.1 中国杰出科学家的老龄化问题
        5.1.1 中国杰出科学家老龄化的误读
        5.1.2 中国杰出科学家老龄化的实质
        5.1.3 老龄化问题的历史与现实原因
        5.1.4 老龄化对中国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5.2 中国杰出科学家的马太效应问题
        5.2.1 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及其评价
        5.2.2 中国杰出科学家的不均衡分布
        5.2.3 马太效应的主要成因
        5.2.4 马太效应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5.3 中国杰出科学家的角色异化问题
        5.3.1 中国杰出科学家不同年龄段主要承担的角色
        5.3.2 中国杰出科学家的角色异化
        5.3.3 中国杰出科学家角色异化的原因分析
        5.3.4 中国杰出科学家角色异化的负面影响
    5.4 中国杰出科学家的学术追求问题
        5.4.1 杰出科学家学术追求的目标概览
        5.4.2 中国杰出科学家学术追求的局限性分析
        5.4.3 影响中国杰出科学家学术追求的主要障碍
        5.4.4 学术追求与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杰出科学家管理的对策建议
    6.1 中国杰出科学家管理的指导思想
        6.1.1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以保护中国杰出科学家的进一步成长
        6.1.2 增强科学研究组织的自主性以保障中国杰出科学家的科学自由
        6.1.3 实现产学研协调发展以激励中国杰出科学家的进一步成长
        6.1.4 加强基础研究以实现中国杰出科学家成长为世界杰出科学家
    6.2 中国杰出科学家管理的基本规范
        6.2.1 促使中国杰出科学家从事负责任的科学研究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6.2.2 建立与健全恰当的奖惩制度以规范中国杰出科学家的科学研究
        6.2.3 加强相关制度建设以实现中国杰出科学家获得科研资助的多样化
        6.2.4 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我国的两院院士制度
    6.3 中国杰出科学家管理的策略调整
        6.3.1 明确与实现中国杰出科学家的战略追求
        6.3.2 保证杰出科学家的工作时间
        6.3.3 保证老中青科学家的可持续发展
        6.3.4 保证杰出科学家能够协调好诸角色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中外人名索引
专有名词索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四、咱咋就没有诺贝尔科学奖(论文参考文献)

  • [1]自然科学基础研究中的学术传统及其培植路径[J]. 尚智丛,谈冉.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透过“卡脖子”表象,你看到了问题的实质吗?[J]. 刘亚东. 中国经济评论, 2021(09)
  • [3]固体物理学发展简史[J]. 石锋,韩秀君,张灵翠,徐越,张川江. 物理学进展, 2021(04)
  • [4]胰岛素发现100周年:致敬胰岛素发现艰难历程中前仆后继的拓荒者(二)[J]. 郑少雄,陈雨,朱铁虹,常宝成.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4)
  • [5]技术科学发展回顾、规划理念与政策展望[J]. 李春成. 创新科技, 2021(07)
  • [6]当代中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诺贝尔科学奖大国经验的探究[D]. 赵淼. 南京林业大学, 2021
  • [7]关于“钱学森之问”的思考[J]. 朱妙宽,徐玥恒.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02)
  • [8]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谈中国杰出科学家管理的新策略[J]. 陈仕伟.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7(03)
  • [9]日本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科研活动和创新思维的特点探析[J]. 曹伟. 未来与发展, 2015(03)
  • [10]杰出科学家管理的理论与实践[D]. 陈仕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10)

标签:;  ;  ;  ;  ;  

为什么我们没有诺贝尔科学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