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蜂的生物学特性(英文)

隐蜂的生物学特性(英文)

一、隐尾跳小蜂的生物学特性(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宋海天[1](2017)在《瓢虫啮小蜂与七星瓢虫互作的行为生态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寄生蜂的研究往往集中于那些寄生植食性昆虫的种类,而对捕食性昆虫的寄生蜂生物学、行为和生态学所知甚少。本研究在摸清南京地区七星瓢虫Coccirnella septempunctata和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的寄生性天敌种类后,针对以七星瓢虫为寄主的2种幼虫-蛹跨期寄生的近缘啮小蜂—瓢虫啮小蜂Oomyzus scaposus和黄胫啮小蜂O.flavitibialis(暂定名),首先比较了这2种啮小蜂在形态、线粒体基因和寄生生物学特征上的差异,然后探究了这2种啮小蜂在共同利用同一头寄主时的子代分配对策,并深入研究了寄主与自身体型大小对瓢虫啮小蜂的子代分配对策的影响,最后比较了健康与被寄生七星瓢虫的自相残杀和集团内捕食情况。本研究为认识寄生瓢虫的寄生蜂行为生态学提供了新的知识。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果和结论。1.瓢虫寄生性天敌调查及近缘种鉴别选取南京地区三类干扰程度不同的生境进行调查,共发现8种寄生七星瓢虫的昆虫和2种寄生异色瓢虫的昆虫,并发现寄生性天敌种类和个体数量在人为干扰最少的荒地生境中最多。调查发现,伐蚤蝇(Homalotylussp.)对异色瓢虫蛹的寄生率(5.31%)最高,啮小蜂对七星瓢虫幼虫寄生率(>15%)最高;除已知的瓢虫啮小蜂Oomyzus scaposus外,新发现一种未知的啮小蜂(暂名“黄胫啮小蜂O.flavitibialis)。经形态、杂交试验和线粒体COI基因核酸序列比较,可初步确认黄胫啮小蜂与已知的瓢虫啮小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应为一新物种。以七星瓢虫2龄幼虫为寄主的非选择性寄生观察表明,瓢虫啮小蜂的发育历期(18.48 d)显着长于黄胫啮小蜂(16.46 d),子代窝蜂数(8.9头)显着少于黄胫啮小蜂(11.62头),子代体型(雌蜂:0.47 mm,雄蜂:0.40 mm)显着大于黄胫啮小蜂(雌蜂:0.44 mm,雄蜂:0.36 mm),子代性比(雄性占比=0.18)和黄胫啮小蜂(0.15)无差异。对七星瓢虫不同龄期幼虫的双选寄生观察结果表明,瓢虫啮小蜂对不同龄期幼虫未表现偏好,但黄胫啮小蜂在1龄与3龄瓢虫之间偏好后者(90%);当面临1、3龄瓢虫幼虫时,黄胫啮小蜂在寄主上的停留时间显着长于瓢虫啮小蜂。研究结果说明,啮小蜂是七星瓢虫幼虫的优势寄生蜂,瓢虫啮小蜂和黄胫啮小蜂可能是亲缘关系相近的姐妹种。2.两种啮小蜂的寄主辨别能力与多寄生产卵对策双选生测结果表明,瓢虫啮小蜂无论是否有寄生经验,都不能辨别出被黄胫啮小蜂寄生的寄主和健康寄主;但有寄生经验的黄胫啮小蜂能辨别出被瓢虫啮小蜂寄生过的寄主与健康寄主。对寄生蜂在寄主体上的停留时间分析结果也支持以上表现。瓢虫啮小蜂寄生1次(完成1次以上刺扎后自动离开寄主)与刺扎1次(完成1次刺扎后人为中断继续刺扎)相比,在窝蜂数和性比上均无显着差异;但黄胫啮小蜂寄生1次与刺扎1次的窝蜂数存在显着差异,前者为后者的1.75倍。两种啮小蜂面对已被对方寄生过的寄主具有不同的子代分配对策:①黄胫啮小蜂有25%的雌蜂(n=24)接受已被瓢虫啮小蜂寄生过1次的寄主,有71.4%(n=24)的雌蜂接受被刺扎过1次的寄主,而瓢虫啮小蜂有80.8%(n=26)或91.3%(n=23)的雌蜂接受已被黄胫啮小蜂寄生或刺扎1次的寄主;②两种啮小蜂面对已被对方寄生1次的寄主时,所产子代蜂窝蜂数均不受前一蜂产窝蜂数的影响,所产性比不受前一蜂的窝蜂数和性比的影响;③面对已被刺扎1次的寄主时,黄胚啮小蜂所产窝蜂数不受寄主体重和前一蜂产窝蜂数的影响,只受到自身体型大小的影响(正相关),瓢虫啮小蜂所产窝蜂数不受上述任何因素的影响;④两种啮小蜂子代性比不受寄主体重、前一蜂产窝蜂数、前一蜂产性比以及自身体型大小的影响。研究结果说明,黄胫啮小蜂可能具有寄主识别能力,但瓢虫啮小蜂无此能力;两种啮小蜂在对已被对方寄生过的寄主上产卵时,窝卵数和性比决策均不受前一蜂子代分配的影响。3.瓢虫啮小蜂依赖于体型大小的子代分配策略为明确七星瓢虫幼虫体型大小和雌蜂体型大小对产卵决策的影响,选择不同体型大小的雌性瓢虫啮小蜂,随机对各龄期不同大小的七星瓢虫幼虫进行寄生。结果表明,小体型雌蜂的寄生成功率随寄主大小的增大而减少,而大体型雌蜂的寄生成功率对不同大小寄主均保持较高的水平。随寄主体型增大,子代蜂发育时间缩短、窝蜂数增大,但子代蜂特征与雌蜂大小无关。寄主大小或雌蜂大小均不影响子代蜂性比,亦不影响子代蜂的体型大小。随窝蜂数增大,性比(雄性比例)增大、发育时间缩短;但子代蜂体型大小不受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体型雌蜂更愿意选择小体型的寄主,而大体型雌蜂对寄主的体型大小没有选择偏好;当窝蜂数增加时,倾向于产雄性子代。4.瓢虫啮小蜂寄生对七星瓢虫幼虫应对自相残杀和异色瓢虫捕食的影响为明确啮小蜂寄生是否影响七星瓢虫幼虫的种内(自相残杀)和种间(集团内捕食)捕食行为,在培养皿内引入被寄生和健康的七星瓢虫4龄幼虫,观察其相互捕食结果和时间。七星瓢虫被寄生后的时间长短以及饥饿程度均不影响其与健康寄主之间的互相残杀效应;对捕食发生的潜伏期分析结果也未发现寄生后的时间长短以及饥饿程度可影响被寄生与健康寄主幼虫间的互相残杀效应。但啮小蜂寄生可影响七星瓢虫幼虫与集团内异色瓢虫之间的捕食效应,3龄七星瓢虫幼虫被异色瓢虫幼虫捕食的比例最高(21%),而1龄(9%)和健康幼虫(10%)被其捕食的比例较低;此外,被寄生的1、3龄和健康七星瓢虫幼虫面对异色瓢虫时的掉落比例分别为50%、43%和47%,说明掉落是七星瓢虫幼虫应对异色瓢虫捕食的主要防卫行为。研究结果说明,寄生不影响七星瓢虫幼虫在自相残杀中的地位,但刚被寄生的七星瓢虫幼虫更容易被集团内异色瓢虫所捕食。

曾凡勇[2](2016)在《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森林保护学科自20世纪初萌芽,经过11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科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21世纪的今天,回顾过去110多年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不仅有助于理清学科的发展脉络,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且对于把握学科发展方向也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对于中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老一辈学者们积累了丰富的本底资料,但是,尚未有人做过全面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将致力于填补这一空白。本研究通过书籍、期刊、网络、专家访谈等方式,获取了大量与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和科学研究相关的文献和史料。作者利用历史与逻辑、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获得的文献、史料、访谈材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结合每个时期学科的特点,作者把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分为萌芽期(1949年以前)、形成期(1950-1976年)、发展期(1977-1999年)和完善期(2000-今)四个时期,并对每个时期学科的历史沿革、科学研究进展、教材和专着、重大科技成果、政府部门颁布的法律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经过110多年的发展,我国森林保护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过程一波三折,到今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学科定位日益清晰、学科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科学研究成效显着、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国际合作得到加强等,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森林保护专门人才,产出了一大批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实用技术,为国民经济发展、国土生态安全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研究,发现了学科发展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促进学科发展的5条政策建议、5个发展方向以及12个重点研究领域,对于我国森林保护学科未来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陈立新[3](2010)在《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农药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它在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人类的进步,人们对食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促使农药不断发展和进步。在查阅、调研、试验得出大量的农药数据资料后,本文通过分析阐述了农药的发展历史、特点、现状及发展趋势,重点从不同角度对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理性分析了化学农药、生物农药特点及防效。通过化学农药、生物农药的对比分析发掘化学农药、生物农药的优势,使其齐头并进,各发所长。不论是生物农药还是化学农药,只要高效、低毒、低残留、与环境相容就是安全的农药。化学农药必定会充分地吸收利用迅猛发展中的各种科学新技术、新成就,不断完善自己,不断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通过农药的不断发展,人类将远离危及生活和生存的病、虫、草、害,确保农业的稳产、丰产,满足人类对食品需求,确保人类健康。

李宏亮[4](2010)在《上海市跳小蜂科(膜翅目:小蜂总科)分类与生物多样性研究》文中提出对上海市跳小蜂科分类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2年来,共采集跳小蜂标本5000余头,采集范围包括:徐汇区、卢湾区、杨浦区、浦东区、闸北区、黄浦区、静安区、长宁区、闵行区、虹口区、普陀区、宝山区以及崇明县等13个行政区县的主要绿地和公园。分类研究主要结果包括:1.记述上海市跳小蜂2亚科17属39种,其中包括:已知属16属,新属1属;已知种23种(其中,新纪录种1种),新种16种。2.编制了上海市跳小蜂科分属检索表。3.给出了论文中所涉及属的研究历史、鉴定特征、种类概况以及生物学特性,并同时编制了各个属的分种检索表。4.对所有涉及种类进行了描述,并给出了每个种的同物异名、研究历史、采集数据和地理分布,附有每个种的分类特征图。5.编写了中国跳小蜂科名录。6.构建了中国跳小蜂科已知属、种数据库,内容包括种名、定名人、定名年代、模式产地、寄主、研究历史和分类特征等。为了深入了解上海市跳小蜂生物多样性的现状,本研究于2009年4月到10月间,在市5个绿化园林的海桐、洒金珊瑚与慈孝竹3种生境中设立样地,分别采用黄盘收集法、扫网法与饲养法进行随机采样,共获取跳小蜂2183头,隶属于2亚科16属。生物多样性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公园间的跳小蜂数量结构与优势类群存在着显着差异。人民公园跳小蜂个体数量多于另外几个公园。各个公园间的优势类群都不相同。2、不同植物间的跳小蜂数量结构与优势类群存在着显着差异。慈孝竹跳小蜂个体数量显着高于其它两种植物。各植物间的优势类群都不相同。3、不同公园间的跳小蜂群落结构存在着明显差异。长风公园和大宁灵石公园跳小蜂群落结构较为相似,二者的跳小蜂群落多样性指数(H′)与均匀度指数(J)较高,优势度指数(C)较低。世纪公园与之相反。4、不同植物间的跳小蜂群落结构存在着明显差异。海桐与洒金珊瑚跳小蜂群落结构较为相似。慈孝竹跳小蜂群落多样性指数(H′)与均匀度指数(J)较高,优势度指数(C)较低。海桐与之相反。5、不同季节间的跳小蜂群落结构在存在着显着差异。跳小蜂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在夏季和秋季达到较高水平,而在春季较低;优势度指数反之。

张天澍[5](2006)在《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雌性生殖系统发育及人工饲料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 Thungberg)隶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瓢虫科(Coccinellidae)、龟纹瓢虫属(Propylaea),能捕食多种农业害虫,并且具有食量大、产卵多、适应性强、年发生代数多等特点,因此是我国农业生产中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本文研究了与生殖密切相关的龟纹瓢虫雌性生殖系统的发育和人工饲料对龟纹瓢虫生理生化及捕食等方面的影响。 本研究通过组织学方法和免疫学技术研究了龟纹瓢虫卵子发生以及卵黄蛋白的相关特性,同时运用生物化学方法,深入研究了人工饲料对龟纹瓢虫生长和繁殖性能、营养效应、体成分组成、中肠消化酶活性以及捕食行为等各方面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可为丰富龟纹瓢虫生殖生物学提供基础资料,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适合龟纹瓢虫生长和繁殖的人工饲料提供数据参考。 通过对龟纹瓢虫卵子发生研究,结果表明:龟纹瓢虫卵子发生过程可明显划分为卵母细胞分化期、卵母细胞生长期、卵黄形成及卵子成熟期3个时期,并可进一步分为7个阶段。对卵子发生的分期有利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经PAGE和SDS-PAGE实验表明,龟纹瓢虫卵黄蛋白分子量为294.81±40.70kDa,并由分子量分别为144.68±0.03kDa和51.23±0.27 kDa的两种亚基组成。对卵黄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分析发现必需氨基酸总量占57.48%,略高于非必需氨基酸;其中谷氨酸(Glu)含量最高,为15.26%,而色氨酸(Trp)和蛋氨酸(Met)含量较低,分别为0.50%和0.11%。 采用间接ELISA法,系统测定了龟纹瓢虫成虫期脂肪体、血淋巴和卵巢中卵黄蛋白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脂肪体是卵黄原蛋白合成的场所,卵黄原蛋白的合成始于羽化后第2d;脂肪体、血淋巴和卵巢中卵黄原蛋白的滴度在羽化后第4d开始迅速上升,至成虫期的第8d左右达到高峰期。 人工饲料对龟纹瓢虫生长和繁殖的研究表明:添加橄榄油后幼虫发育历期明显增长,添加0.3%的橄榄油能显着提高幼虫的成活率;在成虫体重增长上,雌雄虫的体重均为在刚羽化后几天内体重增长最显着,然后增长变缓;并且添加蔗糖能显着提高雌虫的体重增长率而对雄虫作用不显着;在雌虫繁殖性能的研究发现,蚜虫喂养组有明显的持续时间较长的产卵高峰期,而人工饲料的产卵高峰期持续时间较短并且出现时间较晚或分为两个高峰期;添加0.3%的橄榄油能显着缩短龟纹瓢虫的产卵前期,几乎达到蚜虫喂养组的水平,而添加蔗糖在一定程度也能缩短产卵前期,同时还能显着提高龟纹瓢虫的产卵量。

马凤林[6](2004)在《中国东北地区跳小蜂科分类研究(膜翅目:小蜂总科)》文中研究指明跳小蜂科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小蜂总科Chalcidoidea,在生物防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于其种类众多、寄生性能优良,因而常常被人们用于害虫的生物防治,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国东北地区对该类群的研究一直较弱,尚无系统的研究报道。作者经过几年的努力共收集、鉴定出了我国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的跳小蜂科共40属66种,其中包括1新属、6新种、3个新记录属和6个中国新记录种。 本论文包括两部分:概述和分类。 第一部分概述,介绍了跳小蜂科分类的研究历史和分类概况,中国跳小蜂科分类研究现状,跳小蜂的生物学习性以及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方法。 第二部分分类,重点详细描述了新属、新种以及新记录属和种,并附有相应的显微照片,同时对东北地区已知属和种编制了分属、分种检索表。每个属及种均详细列出了同物异名、参阅文献、形态特征及标本来源等,最后还附有全部的参考文献。 本研究是我国东北地区跳小蜂科分类方面首次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对丰富我国跳小蜂科天敌资源,指导农林业实行生物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进一步系统地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基础依据。 所有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东北林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马玲,林同[7](2001)在《隐尾跳小蜂的生物学特性(英文)》文中提出隐尾跳小蜂(Homalotglus flaminus)是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 kuwanae)的重要天敌。为了防治隐尾跳小蜂提高红点唇瓢虫对杨夸圆蚧的防治能力,从1998年6月到2000年10月在黑龙江省大庆市红旗林场研究了隐尾跳小蜂的生物学特性、生活史及对寄主的作用类型。观察结果显示,在研究区域隐尾跳小蜂一年两代,化蛹期为12.7天,雌蜂的存活期为17.6天,雄峰的存活期为10.8天,卵期为10天,雌雄性别比为1:3。

二、隐尾跳小蜂的生物学特性(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隐尾跳小蜂的生物学特性(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瓢虫啮小蜂与七星瓢虫互作的行为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瓢虫的天敌研究概况
        1.1.1 脊椎动物
        1.1.2 无脊椎动物
        1.1.3 线虫和微生物
    1.2 瓢虫的寄生性天敌
        1.2.1 瓢虫寄生性天敌的概况
        1.2.2 瓢虫寄生性天敌种类
    1.3 瓢虫应对天敌的行为反应
        1.3.1 警戒色和视觉信号
        1.3.2 放射性出血
        1.3.3 形态防卫
        1.3.4 掉落行为
    1.4 影响寄生蜂寄生的因素
        1.4.1 寄主的影响
        1.4.2 寄生蜂自身的影响
        1.4.3 外部环境的影响
    1.5 寄生蜂寄生对寄主的影响
        1.5.1 寄生蜂寄生对寄主生长发育的影响
        1.5.2 寄生蜂寄生对寄主行为的影响
    1.6 聚寄生蜂的过寄生
    1.7 寄生蜂种间竞争和产卵决策
    1.8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技术路线
        1.8.1 研究对象及内容
        1.8.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8.3 技术路线
第2章 瓢虫寄生性天敌调查、近缘种鉴别及生物学比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野外调查
        2.1.2 近缘种室内鉴定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七星瓢虫及异色瓢虫的寄生性天敌种类及数量
        2.2.2 黄胫啮小蜂种级地位
        2.2.3 两种啮小蜂寄生生物学特性比较
        2.2.4 对不同龄期寄主的选择
    2.3 讨论
第3章 两种啮小蜂的寄主识别与多寄生对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虫源
        3.1.2 实验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寄生经验对两种啮小蜂寄生选择性的影响
        3.2.2 两种啮小蜂应对近缘种的子代分配策略
    3.3 讨论
第4章 瓢虫啮小蜂依赖于体型大小的子代分配策略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虫源
        4.1.2 实验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瓢虫啮小蜂母蜂大小和寄主大小对瓢虫啮小蜂子代蜂生活史特征的影响
        4.2.2 窝蜂数对子代特性的影响
    4.3 讨论
第5章 瓢虫啮小蜂寄生对七星瓢虫幼虫应对自相残杀和异色瓢虫捕食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虫源
        5.1.2 实验方法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瓢虫啮小蜂寄生对七星瓢虫幼虫自相残杀的影响
        5.2.2 寄生对集团内捕食的影响
    5.3 讨论
全文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全文主要结论
    论文创新点
    论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几个定义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2 研究目标
    1.2.3 主要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资料分析法
    1.4.2 专家访谈法
    1.4.3 综合分析法 第二章 萌芽期(1949年前)
2.1 历史沿革
    2.1.1 我国古代对资源昆虫的利用
    2.1.2 我国古代对害虫的防治
    2.1.3 我国近代昆虫学的兴起
    2.1.4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萌芽
2.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2.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2.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2.2.3 教材和专着
2.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2.3.1 国立中央大学
    2.3.2 江苏昆虫局
    2.3.3 上海商检局
    2.3.4 中央农业实验所病虫害系
    2.3.5 中央林业实验所
2.4 政府部门颁布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形成期(1950-1976年)
3.1 历史沿革
3.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3.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3.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3.2.3 教材及专着
3.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3.3.1 中央林业部林业科学研究所
    3.3.2 中国森林病虫通讯
3.4 政府部门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3.5.1 教学体系基本形成
    3.5.2 科技创新平台逐步完善
    3.5.3 科学研究系统深入
    3.5.4 防治理念由化学防治向综合治理转变 第四章 发展期(1977-1999年)
4.1 历史沿革
4.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4.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4.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4.2.3 教材及专着
    4.2.4 重大科技成果
4.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4.3.1 中国林学会森林昆虫分会
    4.3.2 中国林学会森林病理分会
    4.3.3 森林保护学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4.3.4 森林病虫害生物学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4.4 政府部门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4.5.1 学科体系逐渐完善
    4.5.2 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4.5.3 国际交流得到加强
    4.5.4 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4.5.5 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第五章 完善期(2000至今)
5.1 历史沿革
5.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5.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5.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5.2.3 教材及专着
    5.2.4 重大科技成果
5.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5.3.1 国家林业局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中心
    5.3.2 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5.3.3 昆嵛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5.3.4 全国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技术培训中心
5.4 政府部门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5.5.1 科研成果产出丰硕
    5.5.2 教学体系日趋完善
    5.5.3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着
    5.5.4 国内外学术交流进一步广泛
    5.5.5 人才培养成效显着 第六章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6.1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取得的主要成绩
    6.1.1 学科定位日益清晰
    6.1.2 学科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6.1.3 科学研究成效显着
    6.1.4 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6.1.5 国际合作得到加强
6.2 我国当代森林保护学科的研究特征
    6.2.1 研究目标紧扣国家需求
    6.2.2 研究对象从病原或害虫个体到整个生态系统
    6.2.3 研究尺度从基因、细胞至全球
    6.2.4 研究方法多学科交叉融合
    6.2.5 防控理念与时俱进
6.3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迅速发展的原因
    6.3.1 国家的高度重视
    6.3.2 林业生产的稳步增长
    6.3.3 林业高等教育事业的兴起
    6.3.4 交叉学科和通用技术的快速发展
    6.3.5 国外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引入
6.4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4.1 基础研究力量薄弱
    6.4.2 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
    6.4.3 创新平台建设投入不足
    6.4.4 国际合作交流有待加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学科发展的政策措施及发展方向建议
7.1 促进森林保护学科发展的政策建议
    7.1.1 加大国家财政投入
    7.1.2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7.1.3 强化基础研究
    7.1.4 凝练学科方向
    7.1.5 追踪国际前沿
7.2 森林保护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建议
    7.2.1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
    7.2.2 多学科交叉融合
    7.2.3 重大森林病虫害自我调控机理
    7.2.4 外来有害生物风险评估及生物安全
    7.2.5 重大森林病虫害人为调控措施
7.3 森林保护学科重点研究领域建议
    7.3.1 基础研究方面
    7.3.2 应用研究方面
7.4 结论与讨论
    7.4.1 结论
    7.4.2 讨论
7.5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3)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农药的发展历史
    1.2 农药的分类
    1.3 农药的危害
    1.4 中国食品的国际声誉遭遇冰霜
第2章 生物农药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2.1 生物农药的发展历史
    2.2 生物农药的发展现状
    2.3 生物农药的发展趋势
    2.4 生物农药的定义及分类
第3章 化学农药的使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3.1 化学农药的定义
    3.2 化学农药的使用现状
    3.3 化学农药的发展趋势
第4章 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的对比分析
    4.1 生物农药的特点分析
        4.1.1 生物农药的优点
        4.1.2 生物农药的缺点
    4.2 生物农药的不安全性分析
    4.3 化学农药的特点分析
        4.3.1 化学农药的优点
        4.3.2 化学农药的缺点
    4.4 化学农药的危害性分析
        4.4.1 化学农药对环境、土壤的影响
        4.4.2 对动物的影响
        4.4.3 对昆虫的影响
        4.4.4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4.5 化学农药与生物农药的辩证分析
第5章 农药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5.1 农药的发展现状
        5.1.1 中国农药发展迅猛
        5.1.2 化学农药仍处于农药市场的主宰地位
    5.2 农药的发展前景分析
        5.2.1 在相当时间内传统农药依然有一定的市场,同时越来越受到责疑和挑战
        5.2.2 化学农药与生物农药复配研究倍受重视
        5.2.3 “仿生”环保型农药是新农药开发的主体
        5.2.4 含氟及杂环化合物成为新农药创制的目标
        5.2.5 农药剂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物质类型向两元化方向发展
        5.2.6 环境因素越来越成为未来农药发展的重要考量指标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上海市跳小蜂科(膜翅目:小蜂总科)分类与生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Chinese Abstract)
英文摘要(English Abstract)
第一部分 上海市跳小蜂科分类研究(Taxonomic Study of Encyrtidae from Shanghai City)
    一、跳小蜂科分类研究概况(Overview of Taxonomic Study on Encyrtidae)
        1 跳小蜂的形态特征(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ncyrtids)
        1.1 头部
        1.2 中躯
        1.3 后躯
        1.4 翅
        1.5 足
        2 跳小蜂科分类研究概况
        2.1 世界跳小蜂科研究历史(A Review of Encyrtidae from the World)
        2.2 中国跳小蜂科研究概况(A Summary of Encyrtidae from China)
        2.3 上海市跳小蜂科研究历史(A Review of Encyrtidae from Shanghai City)
    二、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1 研究材料(Materials)
        2 研究方法(Methods)
        2.1 采集方法
        2.2 标本的制作和保存
        2.2.1 针插标本
        2.2.2 干存标本
        2.2.3 浸渍标本
        2.2.4 玻片标本
        2.3 标本观察、绘图与拍照
        2.4 标本测量
        2.5 数据库
        2.6 主要分类特征及术语
    三、上海市跳小蜂科分类学研究内容(Contents of Taxonomic Study on Encyrtidae from Shanghai City)
        1 上海市跳小蜂科分属检索表(Key to Genera of Encyrtidae from Shanghai City)
        2 上海市跳小蜂科主要属种描述(Descriptions of Genera and Species of Encyrtidae from Shanghai City)
        1. 抑虱跳小蜂属Acerophgus Smith, 1880
        (1) 徐志宏抑虱跳小蜂Acerophagus xuzhihongi Trjapitzin, 2008
        (2) 浦东抑虱跳小蜂,新种Acerophagus pudongensis sp. nov.
        (3) 徐汇抑虱跳小蜂,新种Acerophagus xuhuiensis sp. nov.
        2. 阿德跳小蜂属Adelencyrtus Ashmead, 1900
        (4) 单斑阿德跳小蜂,新种Adelencyrtus unimaculatus sp. nov.
        3. 长索跳小蜂属Anagyrus Howard, 1896
        (5) 暗色长索跳小蜂Anagyrus fuscus Shi, Si et Wang, 1994
        (6) 金桥长索跳小蜂,新种Anagyrus jinqiaoensis sp. nov.
        (7) 丽柄长索跳小蜂,新种Anagyrus scapus sp. nov.
        (8) 上海长索跳小蜂,新种Anagyrus shanghaiensis sp. nov.
        4. 扁角跳小蜂属Anicetus Howard, 1896
        (9) 红蜡蚧扁角跳小蜂Anicetus beneficus Ishii et Yasumatsu, 1954
        (10)霍氏扁角跳小蜂Anicetus howardi Hayat, Alam et Agarwal, 1975
        (11) 拟食红扁角跳小蜂,新种Anicetus pseudorubensi sp. nov
        (12)食红扁角跳小蜂Anicetus rubensi Xu et He, 1997
        (13) 浙江扁角跳小蜂Anicetus zhejiangensis Xu et Li, 1991
        5. 寡节跳小蜂属Arrhenophagus Aurivillius, 1888
        (14) 长距寡索跳小蜂Arrhenophagus longicalcaratus Tan et Cheng, 2008
        (15) 白胫寡节跳小蜂Arrhenophagus albitibae Girault, 1915
        6. 羽盾跳小蜂属Caenohomalopoda Tachikawa, 1979
        (16) 关岛羽盾跳小蜂Caenohomalopoda guamensis (Fullaway, 1946)
        (17) 韩国羽盾跳小蜂,中国新纪录种Caenohomalopoda koreana Tachikawa, Paik & Paik, 1981
        (18) 四国羽盾跳小蜂Caenohomalopoda shikokuensis (Tachikawa, 1956)
        7. 巨角跳小蜂属Comperiella Howard, 1906
        (19) 双带巨角跳小蜂Comperiella bifasciata Howard, 1906
        8. 多胚跳小蜂属Copidosoma Ratzeburg, 1844
        (20) 佛罗里达多胚跳小蜂Copidosoma floridanum (Ashmead, 1900)
        9. 斑翅跳小蜂属Epitetracnemus Girault, 1915
        (21) 上海斑翅跳小蜂,新种Epitetracnemus shanghaiensis sp. nov.
        10. 阔柄跳小蜂属Metaphycus Mercet, 1917
        (22) 敌虱阔柄跳小蜂Metaphycus dispar (Mercet, 1925)
        (23) 浦西阔柄跳小蜂,新种Metaphycus puxiensis sp. nov
        11. 花翅跳小蜂属Microterys Thomson, 1876
        (24) 短腹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 breviventris Xu, 2000
        (25) 石井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 ishiii Tachikawa, 1963
        (26) 桑名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 kuwanai Ishii, 1928
        (27) 聂特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 nietneri (Motschulsky, 1859)
        (28) 露尾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 nuticaudatus Xu, 2000
        (29) 美丽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 speciosus Ishii, 1923
        (30) 明缘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 tranusimarginis Xu, 2002
        (31) 长距花翅跳小蜂,新种Microterys longicalcaratus sp. nov
        12. 拟花翅跳小蜂属,新属Paramicroterys gen. nov.
        (32) 粉蚧拟花翅跳小蜂,新种Paramicroterys pseudococcis sp. nov.
        13. 横索跳小蜂属Plagiomerus Crawford, 1910
        (33) 中国横索跳小蜂,新种Plagiomerus chinensis sp. nov.
        14. 木虱跳小蜂属Psyllaephagus Ashmead, 1900
        (34) 长腹木虱跳小蜂,新种Psyllaephagus longiventra sp. nov.
        (35) 短距木虱跳小蜂,新种Psyllaephagus brevicalcaratus sp. nov.
        15. 食蚜蝇跳小蜂属Syrphophagus Ashmead, 1900
        (36) 默赛特食蚜蝇跳小蜂Syrphophagus merceti (Masi, 1926)
        16. 汤氏跳小蜂属Thomsonisca Ghesquière, 1946
        (37) 盾蚧汤氏跳小蜂Thomsonisca amathus (Walker, 1838)
        (38) 短腹汤氏跳小蜂,新种Thomsonisca breviventra sp. nov.
        17. 皂马跳小蜂属Zaomma Ashmead, 1900
        (39) 中华皂马跳小蜂,新种Zaomma sinensis sp. nov.
    四、讨论(Discussion)
    五、中国跳小蜂科名录(A Checklist of Encyrtidae from China)
第二部分 上海市跳小蜂科生物多样性研究(The Biodiversity of Encyrtidae from Shanghai City)
    一、综述(Overview )
        1 昆虫生态学研究概述(A General Introdction of Insect Ecology)
        2 生物多样性研究概况(A Review of Research on Biodiversity)
        2.1 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2.2 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2.2.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2.2.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3 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2.3.1 α多样性
        2.3.2 β多样性
        2.3.3 γ多样性
        3 跳小蜂科生态学研究进展(Research Review of Encyrtidae Ecology)
        3.1 中国跳小蜂科区系组成分析
        3.2 跳小蜂科生物学特性研究
        3.2.1 交配、产卵和越冬
        3.2.2 变态、体色、性别和性比
        3.2.3 寄主和化性
        3.3 跳小蜂的保护及应用
    二、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1 采样地点(Places)
        2 采样植物(Plants)
        3 采样方法(Methods)
        4 采样时间(Dates)
        5 工具及试剂(Tools and Reagents)
        6 标本整理与鉴定(Organiz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Specimens)
        7 数据统计(Data Statistics)
    三、结果与分析(Results and Analysis)
        1 跳小蜂群落的数量组成(Quantitative Composition of Encyrtids Community)
        1.1 跳小蜂的群落结构
        1.1.1 不同公园的跳小蜂群落结构
        1.1.2 不同植物的跳小蜂群落结构
        1.2 跳小蜂群落的数量组成与类群分析
        1.2.1 不同公园中跳小蜂群落的数量组成与类群分析
        1.2.2 不同植物中跳小蜂群落的数量组成与类群分析
        1.3 结论与分析
        2 跳小蜂的群落结构分析(Structural Analysis of Encyrtids Community)
        2.1 不同公园的跳小蜂群落结构分析
        2.1.1 公园整体的多样性指数比较
        2.1.2 公园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动态
        2.1.3 不同公园中群落结构相似性
        2.2 不同植物的跳小蜂群落结构分析
        2.2.1 植物整体的多样性指数比较
        2.2.2 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动态
        2.2.3 群落结构相似性
        2.3 结论与分析
    四、结论与讨论(Conclusions and Discussion)
        1 结论(Conclusions)
        2 三种方法的优劣比较
        2.1 现象
        2.2 原因及优劣探讨
图版(Plates)
附录(Appendix)
参考文献(References)
致谢(Acknowledgements)

(5)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雌性生殖系统发育及人工饲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引言与综述
    第一节 昆虫卵子发生和卵黄蛋白的研究
    第二节 昆虫生物防治及其人工饲料的研究
    第三节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龟纹飘虫雌性生殖系统发育
    第一节 龟纹瓢虫卵子发生的观察
    第二节 龟纹瓢虫卵黄蛋白的定性研究
    第三节 龟纹瓢虫卵黄蛋白含量变化的研究
第三章 龟纹飘虫人工饲料的研究
    第一节 人工饲料对龟纹瓢虫生长、繁殖的影响
    第二节 人工饲料对龟纹瓢虫取食的影响
    第三节 人工饲料对龟纹瓢虫体成分的影响
    第四节 人工饲料对龟纹瓢虫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第五节 人工饲料对龟纹瓢虫捕食效应影响的研究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东北地区跳小蜂科分类研究(膜翅目:小蜂总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概述
    1.1 跳小蜂科分类研究史
    1.2 中国跳小蜂的研究
    1.3 跳小蜂的生物学
    1.4 标本的采集和制作
        1.4.1 标本的采集
        1.4.2 玻片标本制作方法
        1.4.3 针插标本制作方法
2 分类
    跳小蜂科 Encyrtidae
    中国东北地区跳小蜂科分属检索表
        1 阿根多胚跳小蜂属 Ageniaspis Dahlbom
        (1) 巢蛾多胚跳小蜂 Ageniaspis fuscicollis(Dalman)
        2 长索跳小蜂属 Anagyrus Howard
        (2) 短棒长索跳小蜂 Anagyrus brachyclavae(Wu & Xu)
        (3) 大庆长索跳小蜂,新种 Anagyrus daqingensis sp.nov
        (4) 康氏粉蚧长索跳小蜂 Anagyrus subalbipes Ishii,1928
        (5) 乌苏里长索跳小蜂 Anagyrus ussuriensis Sharkov
        3 扁角跳小蜂属 Anicetus Howard
        (6) 软蚧扁角跳小蜂 Anicetus annulatus Timberlake
        4 球蚧跳小蜂属 Aphycoides Mercet中国新记录属
        (7) 云杉球蚧跳小蜂,新种 Aphycoides marginalis sp.nov
        5 寡索跳小蜂属 Arrhenophagus Aurivillius
        (8) 盾蚧缺缘跳小蜂 Arrhenophagus chionaspidis Aurivillius
        6 小雅跳小蜂属 Baeocharis Mayr
        (9) 巴库小雅跳小蜂 Baeocharis pascuorum Mayr
        7 花角跳小蜂属 Blastothrix Mayr
        (10) 红蚧花角跳小蜂 Blastothrix kermivora Ishii中国新记录种
        (11) 盔蚧花角跳小蜂 Blastothrix longipennis Howard
        (12) 东方花角跳小蜂 Blastothrix orientalis Shi,Si & Wang
        (13) 球蚧花角跳小蜂 Blostothrix sericea(Dalman)
        8 纹翅跳小蜂属 Cerapteroceroides Ashmead
        (14) 蛎蚧纹翅跳小蜂 Cerapteroceroides fortunatus(Ishii)
        9 刷盾跳小蜂属 Cheiloneurus Wlestwood
        (15) 中国刷盾跳小蜂 Cheiloneurus chinensis Shi,Wang,Si et Wang
        (16) 长缘刷盾跳小蜂 Cheiloneurus claviger Thomson
        (17) 红蚧刷盾跳小蜂 Chiloneurus quercus(Mayr)
        10 突唇跳小蜂属 Coelopencyrtus Timberlake
        (18) 锤角突唇跳小蜂Coelopencyrtusclavige,.Xu&He
        11 巨角跳小蜂属 Comperiella Howard
        (19) 双带巨角跳小蜂 Comperiella bifasciata Howard
        12 多胚跳小蜂属 Copidosoma Ratzeburg
        (20) 卷蛾多胚跳小蜂 Copidosoma dailinicum(Liao)
        (21) 小蛾多胚跳小蜂 Copidosoma filicorne (Dalman)
        (22) 棉铃虫多胚跳小蜂 Copidosoma heliothis (Liao)
        13 缺缘跳小蜂属 Cowperia Girault中国新记录属
        (23) 黑褐缺缘跳小蜂,新种 Cowperia subnigra sp.nov
        14 敌蟑跳小蜂属 Dicarnosis Mercet
        (24) 弯带敌蟑跳小蜂 Dicarnosis sinuatis Xu
        15 敌若跳小蜂属 Dinocarsiella Mercet
        (25) 五斑敌若跳小蜂 Dinocarsiella quinqueguttata Xu
        16 点刻跳小蜂属 Discodes Foerster
        (26) 沈阳点刻跳小蜂 Discodes shenyangensis Xu et He
        17 伊克跳小蜂属 Ectroma Westwood
        (27) 娄氏伊克跳小蜂 Ectroma loui Xu
        18 跳小蜂属 Encyrtus Latreille
        (28) 球蚧跳小蜂 Encyrtus infidus (Rossi)
        (29) 刷盾短缘跳小蜂 Encyrtus sasakii lshii
        19 斑翅跳小蜂属 Epitetracnemus Girault
        (30) 蛎蚧斑翅跳小蜂 Epitetracnemus intersectus (Fonscolombe)
        20 伊丽跳小蜂属 Ericydnus Walker
        (31) 缢盾伊丽跳小蜂 Ericydnus scutellus Xu
        21 瓢虫跳小蜂属 Homalotylus Mayr
        (32) 瓢虫隐尾跳小蜂 Homalotylus flaminius (Dalman)
        22 草蛉跳小蜂属 Isodromus Howard
        (33) 辽宁草蛉跳小蜂 Isodromus liaoningensis Liao
        (34) 黑色草蛉跳小蜂 Isodromus niger Ashmead
        23 丽突跳小蜂属 Leptomastidea Mercet
        (35) 长尾丽突跳小蜂 Leptomastidea longicauda Xu
        24 玛赫跳小蜂属 Mahencyrtus Masi
        (36) 柯木玛赫跳小蜂 Mahencyrtus comara (Walker)
        25 玛丽跳小蜂属 Mayridia Mercer
        (37) 微小玛丽跳小蜂 Mayridia parva Wu & Xu
        26 阔柄跳小蜂属 Metaphycus Mercet
        (38) 纯黄阔柄跳小蜂 Metaphycus albopleuralis (Ashmead) 中国新记录种
        (39) 软蚧阔柄跳小蜂 Metaphycus insidiosus (Mercet),中国新记录种
        (40) 长索阔柄跳小蜂,新种 Metaphycus longifuniculata sp.nov
        (41) 杨圆蚧阔柄跳小蜂 Metaphycus nadius (Walker)中国新记录种
        (42) 绵蚧阔柄跳小蜂 Metaphycus pulvinariae (Howard)
        27 花翅跳小蜂属 Microterys Thomson
        (43) 铜绿花翅跳小蜂 Microterys chalcostomus (Dalman)
        (44) 柯氏花翅跳小蜂 Microterys clauseni Compere
        (45) 白蜡虫花翅跳小蜂 Microterys ericeri Ishii
        (46) 佳木斯花翅跳小蜂 Microterys jiamusiensis Xu
        (47) 红黄花翅跳小蜂 Microterys rufofulvus Ishii
        (48) 异色花翅跳小蜂 Microterys varicoloris Xu
        28 叶角跳小蜂属 Mira Schellenberg
        (49) 双带叶角跳小蜂 Mira bifasciata Xu
        (50) 宽额叶角跳小蜂 Mira latifronta Xu
        (51) 宽扁叶角跳小蜂 Mira mucora Schellenberg
        29 卵跳小蜂属 Ooencyrtus Ashmead
        (52) 大蛾卵跳小蜂 Ooencyrtus kuwanae(Howard)
        (53) 毒蛾卵跳小蜂 Ooencyrtus masii(Mercet)
        (54) 落叶松毛虫卵跳小蜂 Ooencyrtus pinicolus (Matsumura)
        30 东方跳小蜂属 Oriencyrtus Sugonjaevet Trjapitzin
        (55) 柳绵蚧东方跳小蜂 Oriencyrtus beybienkoi Sugonjaev et Trjapitzin
        31 副蟑跳小蜂属 Parablatticida Girault
        (56) 栖桔副蟑跳小蜂 Parablatticida citri (Mercet)
        32 窄额跳小蜂属 Prochiloneurus Silvestri
        (57) 短翅窄额跳小蜂,新种 Prochiloneurus brechypterus sp.nov
        33 瘿蚊跳小蜂属 Pseudencyrtus Ashmead 中国新记录属
        (58) 柳瘿蚊跳小蜂 Pseudencyrtus misellus (Dalman)中国新记录种
        34 木虱跳小蜂属 Psyllaephagus Ashmead
        (59) 皂角木虱跳小蜂 Psyllaephagus belanensis (Hoffer)中国新记录种
        35 无缘跳小蜂属,新属 Synsokida gen.Nov
        (60) 黄索无缘跳小蜂,新种 Synsokida flavofunicula sp.nov
        36 食蚜蝇跳小蜂属 Syrphophagus Ashmead
        (61) 蚜虫跳小蜂 Syrphophagus aphidivorus (Mayr)
        37 四突跳小蜂属 Tetracnemus Westwood
        (62) 长梗四突跳小蜂 Tetracnemus longipedicellus Xu
        38 汤氏跳小蜂属 Thomsonisca Ghesquiere
        (63) 盾蚧汤氏跳小蜂 Thomsonisca amathus (Walker)
        39 角缘跳小蜂属 Tyndarichus Howard
        (64) 苹果毒蛾跳小蜂 Tyndarichus navae (Howard)
        (65) 山槐卷蛾跳小蜂 Tyndarichus scaurus(Walker)
        40 短缘跳小蜂属 Zaomma Ashmead
        (66) 盾蚧短缘跳小蜂 Zaomma lambinus (Walker)
3 参考文献
4 致谢

(7)隐尾跳小蜂的生物学特性(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Introduction1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pan of the overwintered pupae
    The life span of the overwintered adults
    Sex ratio
    Mating
    Spawning
    Spawning span
    Larvae span
Life history
    Location of kairomone
    Conclusions and discussions

四、隐尾跳小蜂的生物学特性(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瓢虫啮小蜂与七星瓢虫互作的行为生态学研究[D]. 宋海天.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2]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D]. 曾凡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6(02)
  • [3]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对比分析[D]. 陈立新. 黑龙江大学, 2010(07)
  • [4]上海市跳小蜂科(膜翅目:小蜂总科)分类与生物多样性研究[D]. 李宏亮. 上海师范大学, 2010(08)
  • [5]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雌性生殖系统发育及人工饲料的研究[D]. 张天澍.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1)
  • [6]中国东北地区跳小蜂科分类研究(膜翅目:小蜂总科)[D]. 马凤林. 东北林业大学, 2004(04)
  • [7]隐尾跳小蜂的生物学特性(英文)[J]. 马玲,林同.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01(04)

标签:;  ;  ;  ;  

隐蜂的生物学特性(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