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主党派工作机制建设的思考

对民主党派工作机制建设的思考

一、关于民主党派工作机制建设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杨深深[1](2021)在《新时代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示着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赋予了多党合作新的历史使命,对参政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建设在参政党自身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参政党建设的“根”与“魂”。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新时代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的科学内涵可概括为思想凝聚、理论武装、深化传承、增进共识四个方面。研究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的相关问题,在理论上有利于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理论体系,提升思想站位、把握政治方向;在实践上有利于指导参政党具体实践,在新型政党制度的框架内,助力新型政党制度的效能提升。论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研究法以及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在新时代背景下,分析界定了参政党、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的基本概念,梳理了新时代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的理论资源与实践基础,分析总结现有成就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进而探讨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的优化路径。具体来说,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在发挥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取得了宝贵的建设经验。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如参政党成员思想差异化复杂化的挑战有待应对、政党意识与政治参与主动性有待提高、各党派思想政治建设的内容与形式有待丰富、思想政治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有待加强等。对此,应坚持分类施策以增强参政党成员思想凝聚,强化理论武装以建设新时代高水平参政党、深化政治交接以激发多党合作优良传统新活力、优化工作实效以增进思想政治共识、提高政治能力,多措并举提升新时代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的针对性、科学性、独特性与实效性。本文通过研究新时代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的相关问题,为推进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研究提供新的视角,致力于使这一研究进一步系统化与完整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引领新时代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以科学内涵和特色优势为主线,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推动参政党自身建设迈向更高层次,使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理论与实践更加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更加切合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要求。

李珊珊[2](2021)在《参政党视角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政党制度是人类现代政治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共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全新概括,其中具有两大主体,一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二是作为参政党的八个民主党派。作为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政党概念,民主党派是与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亲密友党,而参政党的称谓则是一个具有集体含义的政治名词,彰显了民主党派在中国政治体制中的独特位置和作用。它突破了西方政治学对“政党”的一般定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之“特色”所在。新型政党制度是一个系统性构成,参政党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其角色定位的规范化程度,及其与其他结构性要素的互动关系对这一制度具有重要的型塑作用。因而以参政党为视角对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需要从要素分析系统、从部分考察整体,这与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范式具有一定程度的契合性,可以借鉴其角色、结构与体系的分析模型,将参政党角色定位于组织、制度与治理三个层面,再以此为基础分析参政党与执政党在新型政党制度体系中的结构性互动,以及参政党的角色功能向新型政党制度运行效能的转化,从而形成从参政党视角出发考察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框架。参政党的三种角色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首先,参政党只有具备完善的组织体系,才能在此基础上建构规范化的制度,进而充分发挥治理功能;其次,合理有效的制度设计,也为参政党组织的良性发展,及其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必要保障;再次,随着参政党参与国家治理的不断深化,又反过来对其组织建设和制度设置的规范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执政党的领导下,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角色定位在新型政党制度演进的过程中不断明确,同时其自身的规范化进程也深刻影响着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模式,使后者呈现出平稳渐进、合作共识的总体特征。新型政党制度的结构体系包括组织模式、制度模式与治理模式三重要素。在组织模式上,参政党与执政党的互动遵循民主集中的组织原则,形成了非竞争性的组织关系,具有非对称性的组织特征。在制度模式上,参政党与执政党在国家政权层面的互动形成了“执政—参政”的制度模式,在政党层面的互动形成了多党合作的制度模式,在社会层面的互动形成了政治协商的制度模式。作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新型政党制度全方位嵌入到国家治理体系中,形成了“嵌入式”治理的模式,具有一主多元的权力配置格局,以及科学化与民主化的政策优化机制。从总体上看,新型政党制度的结构体系呈现出鲜明的合作型特征,其中执政党领导合作,参政党协同参与,有效提升了治理绩效。新型政党制度的运行效能包括体系效能、过程效能与政策效能三个维度。参政党自身具有政治录用、政治社会化、利益综合、社会服务与政策反馈等功能,它与执政党互动则形成了政治沟通、科学决策、民主协商以及民主监督等功能。这些功能维系着新型政党制度的结构体系,提升了该制度的效率与稳定性,充分展现了该制度治理科学化和民主化的政策效果。尽管新型政党制度具有显着的制度优势,但它在结构运作与能效发挥等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间,而参政党自身建设也有待进一步规范。鉴于外在的环境的复杂多变,新型政党制度尤需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提升运行效能、增强适应能力,从而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邓清[3](2021)在《新时代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研究 ——以民建贵州省委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四新”“三好”目标要求的提出,各民主党派积极作为,将参政议政能力的建设与提升作为工作的重点。本文以民建贵州省委参政议政建设现状为研究对象,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论述及政治学相关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分析、调查问卷、访谈等方法,首先概述了民建贵州省委组织建设的基本情况,总结了其当前在参政议政能力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建设所面临的困境,如参政议政人才短缺、建言献策与理论研究能力薄弱等。其次深度剖析产生困境的原因,即部分成员政党意识薄弱、参政议政社会基础薄弱、机制不健全等。最后从加强理论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完善机制等方面出发,对进一步提升民建贵州省委参政议政能力建设水平提出对策,以期提高参政议政实效。

董鹏林[4](2021)在《人民政协界别演进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民政协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唯一由界别组成的政治组织,其性质定位和功能优势都需要依托界别才能得以良好实现。界别是组成人民政协的基本单位,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制度产物,在中国制度体系中独树一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制度意义。随着新时代国家治理复杂性的日益增长,基于界别组成的人民政协具有应对国家治理复杂性日益增长问题的制度优势,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彰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不断赋予人民政协新定位新使命,开始深度挖掘人民政协界别制度所蕴含的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基于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明确规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具体步骤,提出了界别优化的问题,足见人民政协界别问题的重要性。既然人民政协界别制度蕴含着丰富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为什么其仍面临社会影响力偏弱,社会认同感不足等问题呢?其原因是复杂的。由此,从其生成演进的历史进程、理论渊源和实践经验、面临的问题与不足等方面来全方位认识和把握人民政协界别相关问题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界别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当前学术界在中共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支撑的基础上,采用政治学、社会学和组织学等学科的理论工具对界别问题进行了丰富的深具启发性和前瞻性的研究,为实现界别进一步优化,推进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发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进一步深化界别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思路和理论资源。尽管如此,学术界对人民政协界别问题仍存在认识不清、论述不透,解释力不足的问题。本文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质性研究方法、制度比较方法等方法,对人民政协界别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历史演进、面临的不足与优化对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在强调系统全面的同时也注重针对性,以此来加深社会对人民政协界别制度价值和制度优势的认识和理解。具体而言,论文在结构安排上主要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与价值、国内外关于人民政协界别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之处等内容,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第二章人民政协界别的基本内涵。首先论述人民政协界别的相关概念,如职业代表制、统一战线、协商民主、人民政协以及界与界别等几个概念,为认识界别问题提供良好的理论视角;其次论述人民政协界别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基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产生的政治上的包容性、设置上的平等性、组织上的精英性与运行上的协商性等几方面特征。之后论述人民政协界别的结构与功能,人民政协界别的差序结构有助于政治吸纳、政治社会化以及政治协调等方面的功能。这就对人民政协界别有了一个直观和整体的认识与印象。第三章人民政协界别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中的相关思想,如统一战线思想、政党理论、人民政协思想与人民民主思想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如和同思想、中庸思想、仁政思想和天下为公思想等。第四章人民政协界别的演进历程。基于人民政协界别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制度产物的学术判断,将在鸦片战争后产生的“合群”思想作为人民政协界别制度开始萌发的起点。由此可分为,人民政协界别的生成阶段(1840-1948),确立与曲折发展阶段(1948-1978),巩固与发展阶段(1978-2012),快速发展阶段(2012至今)等四个阶段,这表明了界别制度的内生性。其经历了一个长期探索与酝酿而厚积薄发的演进过程,是中国人民的重大制度创造,不仅在中国具有重要制度意义,同时具有世界性的意义。第五章人民政协界别历史演进的逻辑、特征与经验。本章是由第四章衍生出来的,是对第四章人民政协界别历史演进的深入分析,主要分析了历史演进的内在逻辑,也就是推动界别历史演进的主要动力;界别历史演进的主要趋势与主要经验。以此为认识界别面临的问题,提出优化路径奠定基础。第六章新时代人民政协界别面临的不足与优化路径。主要论述人民政协界别面临的问题,包括社会影响力不足、界别设置重叠交叉、界别委员身份认同感不强、界别履职实效性不足等问题。为此,提出优化界别的主要原则,要处理好一元与多元、吸纳性与代表性、扩大政治参与和实现政治稳定三个方面的张力,将这些张力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保证界别制度优势的充分发挥。在此基础上,提出界别优化的具体策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扩大政协界别的社会影响力,调整与优化政协界别设置,改善界别委员结构与履职效果,建立健全界别履职常态化机制平台等几个方面优化策略。本文的创新观点有:一是提出人民政协界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制度成果,是对各类民主制度实践经验的集大成的结果。二是人民政协界别呈现出差序结构,具有政治社会化、政治吸纳与政治协调的功能。三是人民政协界别历史演进是在统战逻辑、资政逻辑和社会逻辑等三重逻辑的互动共构之下实现的。总之,本文立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政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工具来系统研究人民政协界别,丰富了人民政协界别的研究成果,为推进人民政协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提供了理论参考。

孙曈[5](2020)在《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建构与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政党在现代民主政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政党认同是政治主体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对政党所产生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其对政党做出的一种肯定性的心理反映和行为表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根植于中国特有的国情,淬炼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这种新型的政党关系主要特征就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在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框架下,存在着执政党认同与参政党认同的两个维度,由于参政党与执政党在目标、利益和使命上的一致性,因此,中国的执政党与参政党携手形成了“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认同关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政治发展道路,构建了新型的中国政党制度。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参政党的建设,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方针和政策,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这一历史性文件中,将中国八个民主党派定性为“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①由此可见,中国参政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受到信任,同时所肩负的使命也更加重大。但是,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中国参政党认同度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参政党在领导班子建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党协商、自身建设等还存在诸多不足,进而影响了参政党的认同度。因此,从政党认同的视角来把握我国多党合作的历史脉络,总结参政党认同的历史经验,探索今后参政党认同的路径,对新时代参政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通过对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演进进行梳理,总结了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脉络,论证了各民主党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探讨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认同中国共产党、发挥参政党政党功能、与执政党一道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基础。通过新时代中国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基于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参政党认同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参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队伍建设、履职绩效、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认同路径,为今后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参政党的认同度、提升中国参政党的履职能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论文内容由以下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中国参政党认同的理论阐述。对与本研究相关的政党认同理论概念问题,如:认同、政治认同、政党认同进行界定与解读;对参政党认同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认同思想进行梳理和阐释,为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建构与发展路径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和理论指导。第二部分是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演进。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民主党派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建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制度保障,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参政党认同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新时代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实践成果,对中国参政党认同经验进行了概括与总结。第三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认同的空间、认同的平台、自我认同层面阐明新时代参政党认同的机遇;从意识形态、信息技术、大统战工作格局、参政党履职能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层面阐述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挑战;通过对参政党认同的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揭示出当前参政党认同面临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发展路径。根据参政党认同理论,分别从政党意识形态认同、参政党队伍认同、参政党履职绩效认同、参政党自身建设认同、参政党治理能力现代化认同等方面,提出了推进新时代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发展路径及对策。

黄安琦[6](2020)在《民主党派组织对提案工作管理的研究 ——以泉州市为例》文中指出民主党派组织对提案工作的管理,是指民主党派提案在提交到政协、被政协提案工作委员会立案之前,民主党派组织内部对提案的管理工作,其目的是确保民主党派提案的质量及提高立案率。随着新型政党制度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民主党派组织加强对提案工作的管理,有利于充实公共管理、协商民主的相关理论和新型政党制度、民主党派的相关理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有助于提升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能力、优化党委和政府的决策关键、提高民主党派成员的整体素质,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泉州市各个民主党派组织对提案工作管理都采取了适合各个党派特点的不同举措,通过制定提案工作规划、成立提案工作小组、统筹提案相关工作、协调后期提案工作、总结反思管理工作,在提高民主党派成员撰写提案的积极性、民主党派提案内容的质量、民主党派提案的立案率、民主党派提案的社会效应均取得一定的成效。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泉州市各民主党派组织对提案工作管理中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如工作计划略显单薄、专委会作用不尽理想、提案调研工作缺乏组织、工作中存在形式主义、总结与反思不到位,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泉州市民主党派组织对于提案工作管理的计划与预期出现背离、提案工作管理制度缺漏、中层管理人才的缺位、党派内的领导机制、调研机制和激励机制都亟待加以完善,等。结合泉州市各民主党派和江苏省常州市民建、四川省成都市民革、福建省福州市民革的相关探索,提升民主党派组织对提案工作管理的对策,主要包括增进民主党派组织对提案工作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规范民主党派组织对提案工作的管理制度,培养专业的提案工作管理人才,形成民主党派组织对提案工作管理机制的常态化,等。

方发喜[7](2020)在《新时代民主党派民主集中制贯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各民主党派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五一”号召以来,在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下,确立“民主集中制”为各民主党派的根本组织制度。民主党派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促进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迎来了新的挑战。习总书记十分重视民主集中制对党和国家发展的现实意义,指出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它正确规范了党内政治生活、处理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反映、体现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利益与愿望,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制定和执行的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制度优势。本文运用实践调查与分析比较相结合的方式,借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其中国共产党民主集中制贯彻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探究民主集中制的理论渊源,应用唯物辩证法剖析民主集中制的辩证关系和内在运行机理。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民主党派选择民主集中制的历史必然性。通过问卷、走访等多种形式对湖南省民主党派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具体情况调研,了解新时代民主党派内部的组织结构、人员构成情况、组织建设、民主集中制贯彻落实等,找出现存问题,并进一步梳理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借鉴中国共产党及其民主党派自身实践基础,通过强化思想认识、健全制度体系、构建立体化监督机制等措施,推动新时代民主党派深入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

唐琼[8](2020)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色优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政治制度体系的基本构架。研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色优势,是正确认识我国政党制度内容与价值的重要切入点,是推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建设和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是发挥我国政党制度优势以适应新的统战形势和环境的迫切要求,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发展、丰富世界政治文明的重要途径。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色优势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论述,对文章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进行阐述和说明。第二章主要是对政党、政党制度相关概念进行介绍,阐释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涵,并对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逻辑进行梳理。第三章是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色进行分析,从制度设计、制度结构和制度体系认识其本质特色;通过对我国政党制度理论基础、理论创新和理论价值的研究分析其理论特色;通过我国政党制度实际运行效果及其与我国旧式政党制度和其他国家政党制度的比较展现其实践特色。第四章是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分析,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的正确方向、价值取向和内在动力认识其内生优势;从制度、社会、国家和世界四个层面分析其价值优势;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五个维度把握其运行优势。第五章在“当代中国”具体语境中对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进行思考,立足新时代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应坚持的主要原则,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思考新时代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的主要路径。

王晓真[9](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党协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按照政党协商适用的层级范围来说,政党协商主要分为中央政党协商和地方政党协商。地方政党协商作为政党协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党协商从中央不断向下拓展的结果,伴随着中央政党协商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地民主党派人数的不断增加、各地方民主党派组织的恢复和发展以及中共对政党之间进行协商合作的重视,地方政党协商逐步得到了恢复,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迈向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取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成效和经验。与此同时,地方政党协商的发展存在不少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未来推进地方政党协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推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建设,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论文选题的国内外背景、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对地方政党协商的有关概念及其理论基础进行解读。在相关概念中,着重界定了协商民主、政协协商、政治协商、多党合作、政党协商以及地方政党协商的内涵。在理论基础中,主要阐释了地方政党协商与马克思主义多党合作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协商思想以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之后地方政党协商发展的三个时期,即新时期地方政党协商的恢复与渐入正轨(1978-1989)、新时期地方政党协商迈入制度化安排轨道(1990-2012)以及新时代地方政党协商制度化的全面发展时期(2012至今),尤其突出了地方政党协商从“政治惯例”上升为“制度安排”的过程。第四部分,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党协商在理论的丰富、实践氛围逐渐浓厚、实践成果不断凸显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积累的把握好中央和地方政党协商的关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等三方面的经验。第五部分,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党协商在理论研究、实践主体的协商意识和能力、实践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对造成这些不足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第六部分,提出未来完善地方政党协商的对策,一是深化地方政党协商的理论研究,二是加强地方政党协商主体的协商能力建设,三是健全地方政党协商制度的运行机制。

杜俊奇[10](2020)在《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外公职人员中一直存在着腐败现象,而且党外公职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其腐败问题也开始空前凸显,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域中,腐败问题还表现的相当严重。党外公职人员分布在各领域、各层级,在各级政府、各个岗位充当重要角色,有职有权,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因此,如何加强对行使公权力的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而必须直面和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相关部门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由于监督机制与现实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监督问题仍然处于薄弱状态。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但总体上说,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全面系统的研究尚不充分,对这一群体的腐败程度、形式、原因等实证研究非常不足,具有建设性和应用性的对策建议更是不多。从我国反腐败和廉政建设这一时代的宏伟大业来看,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问题的研究,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共产党(即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即参政党)互相监督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更是将全面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的迫切需要。本文主体内容分为逻辑紧密关联的五章。逻辑起点首先在理论层面阐发了关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必须厘清的几个基础性问题,介绍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体内容、制度基础、法理依据和监督的必要性;然后运用历史和比较的方法追溯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发展历程,分析目前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继而用实证研究、尤其是案例分析的方法,剖析了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现状、成因和特征;论证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强化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和显着成效;最后,就如何强化、细化、实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特别是政治敏感度和政策性比较强的宗教界、工商联、村委会三个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从理论性和应用性两个维度提出的若干对策建议。本文的意义在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这一事关我国反腐败成效而迄今很少受到关注的问题做了初步的研究;通过大量的内调外研获得了翔实的一手数据;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尤其是对特殊群体的监督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从而对国家监察机制改革和推进反腐败事业整体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关于民主党派工作机制建设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民主党派工作机制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基本概念界定
        1.3.1 参政党
        1.3.2 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2 新时代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的理论资源与实践基础
    2.1 新时代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的理论资源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政党建设相关理论
        2.1.2 中国特色参政党建设理论
        2.1.3 民主党派自身思想演变与历史传统
        2.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同心”思想
        2.1.5 国外政党相关理论有益成果
    2.2 新时代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的实践基础
        2.2.1 参政党进步性与广泛性的内在驱动
        2.2.2 中国共产党建设经验的示范引领
        2.2.3 社会结构变化与利益格局调整的现实推动
    2.3 新时代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的鲜明特征
        2.3.1 思想政治引领与政党良性互动相统一
        2.3.2 提升理论水平与推进履职实践相统一
        2.3.3 深化历史传承与展现制度优势相统一
        2.3.4 培养政党意识与增进政治共识相统一
3 新时代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的现状分析
    3.1 新时代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3.1.1 在思想认同上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心骨”
        3.1.2 在理论学习中围绕“一个参加,三个参与”参政职能展开
        3.1.3 在自我教育中发挥领导班子的关键带头作用
        3.1.4 在凝聚共识中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3.2 新时代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思想状况差异化复杂化挑战有待应对
        3.2.2 政党意识与政治参与主动性有待提高
        3.2.3 思想政治建设的内容与形式有待丰富
        3.2.4 思想政治建设“最后一公里”有待加强
    3.3 新时代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参政党成员结构新变化与社会思潮冲击
        3.3.2 理论建设相对滞后与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3.3.3 对自身优良传统的延续性发展不够重视
        3.3.4 思想政治共识导向性在实践中不够明确
4 新时代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的对策思考
    4.1 坚持分类施策以增强参政党成员思想凝聚
        4.1.1 充分发挥参政党成员的界别优势和行业优势
        4.1.2 深入分析不同领域成员特点需求以精准施策
        4.1.3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与新媒体渠道以凝心聚力
    4.2 强化理论武装以建设新时代高水平参政党
        4.2.1 树立正确的政党理念以提升参政党主体意识
        4.2.2 打造思想政治阵地平台使理论学习入脑入心
        4.2.3 以参政履职实际为导向开展常态化理论学习
    4.3 深化政治交接以激发多党合作优良传统新活力
        4.3.1 秉持合作初心深入开展优良传统教育
        4.3.2 建立长效机制平稳有序推进政治交接
        4.3.3 坚持创新发展永葆多党合作生机活力
    4.4 优化工作实效以提高思想政治共识和政治能力
        4.4.1 增进使命认同画好多党合作的最大“同心圆”
        4.4.2 提高政治站位凝聚广泛共识的“最大公约数”
        4.4.3 纵深推进参政党“五种能力”建设同频共振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参政党视角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对中国新型(特色)政党制度的研究状况
        二、国外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状况
        三、对已有研究的分析和评价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何谓参政党
        二、何谓新型政党制度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困难与不足
第一章 参政党视角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 参政党视角的形成
        一、政党制度研究的西方路径
        二、中国政党制度的既有解释
        三、参政党: 中国政党制度研究的新角度
    第二节 新型政党制度的结构-功能分析
        一、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缘起与发展
        二、本文对结构-功能主义的借鉴
        三、角色定位、角色互动与功能转化:参政党视角下新型政党制度的分析框架
第二章 参政党角色定位与新型政党制度的变迁
    第一节 参政党的角色定位及其规范化发展
        一、作为组织的参政党
        二、作为制度的参政党
        三、治理中的参政党
        四、参政党三种角色间的逻辑关系
    第二节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变迁
        一、20世纪40年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
        二、改革开放前中国政党制度的曲折发展
        三、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党制度的健全与制度化
        四、新时代以来“新型政党制度”概念的提出
    第三节 参政党角色规范化对新型政党制度变迁的积极作用
        一、新型政党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
        二、新型政党制度变迁中执政党与参政党的角色定位
        三、参政党角色规范化与新型政党制度变迁关键节点的契合
        四、参政党文化建设对新型政党制度的意义
第三章 参政党和执政党的互动与新型政党制度的结构体系
    第一节 组织角色的互动与新型政党制度的组织模式
        一、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二、组织关系——非竞争性
        三、组织特征——非对称性
    第二节 制度角色的互动与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模式
        一、政党与政权关系——执政-参政
        二、政党与政党关系——多党合作
        三、政党与社会关系——政治协商
    第三节治理角色的互动与新型政党制度的治理机制
        一、嵌入式治理——新型政党制度的治理机制
        二、一主多元: 治理主体的权力分配机制
        三、协商整合: 治理过程的协同互动机制
        四、科学民主: 治理绩效的提升机制
    第四节 参政党与执政党互动下新型政党制度的结构
        一、合作型: 新型政党制度结构的整体特征
        二、参与型: 参政党在新型政党制度结构中的定位
        三、参政党政治参与对新型政党制度合作型结构的塑造
第四章 参政党功能与新型政党制度的运行效能
    第一节 体系维持: 参政党与新型政党制度的体系效能
        一、政治录用: 参政党的人才吸纳效应
        二、政治沟通: 参政党与执政党的党际交流
        三、政治社会化: 参政党的文化传播
    第二节 治理优化: 参政党与新型政党制度的过程及政策效能
        一、利益表达与聚合: 参政党的利益整合作用
        二、政策制定与实施: 参政党对决策科学化的推动
        三、职权行使、社会服务与政策监督: 参政党的政策输出与反馈功能
    第三节 参政党功能转化对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积极作用
        一、新型政党制度的运行特点
        二、参政党对新型政党制度体系的巩固效应
        三、参政党对新型政党制度过程与政策效能的优化作用
第五章 参政党视角下新型政党制度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第一节 参政党角色缺位及其对新型政党制度的影响
        一、参政党角色规范化的不足
        二、参政党自身的结构性瓶颈
        三、参政党的功能局限
    第二节 新型政党制度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一、国内社会环境的压力
        二、国际局势的影响
    第三节 参政党视角下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化路径
        一、在执政党领导下完善参政党建设
        二、完善政党协商机制与新型政党制度合作型制度结构
        三、提升参政党治理能力与新型政党制度运行效能
        四、增强参政党与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适应性
结语
    一、理论价值
    二、治理价值
    三、民主价值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新时代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研究 ——以民建贵州省委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价值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创新
一、新时代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一)相关概念
        1.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
        2.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建设
    (二)相关理论
        1.习近平关于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论述
        2.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力建设理论
        3.统一战线学说
二、民建贵州省委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现状
    (一)民建贵州省委参政议政能力建设取得的成绩
        1.提升了参与政治协商的能力
        2.提高了开展专题调研的能力
        3.增强了社情民意撰写的能力
    (二)民建贵州省委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的困境
        1.参政议政人才短缺
        2.参政党整体建言献策能力薄弱
        3.理论研究能力薄弱
三、新时代民建贵州省委参政议政能力建设面临困境的成因
    (一)参政党部分成员政党意识薄弱
    (二)参政议政建设社会基础薄弱
    (三)参政议政机制不健全
    (四)参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相对薄弱
四、新时代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建设提升的路径
    (一)加大理论研究,增强参政议政理论建设
        1.加强对参政议政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2.借鉴国外政党建设理论的有益成果
    (二)开展内部教育,增强参政议政思想建设
        1.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和政党理论
        2.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三)加强组织建设,夯实参政议政组织基础
        1.加强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建设
        2.做好政治交接工作
    (四)加强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提供参政议政制度保障
        1.完善相关制度
        2.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五)完善相关机制,提升参政议政能力建设效率
        1.建立健全参政议政人才选用机制
        2.强化成果转化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民建贵州省委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2:访谈实录
附录3:2017 年-2019 年民建贵州省委社情民意采用情况一览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人民政协界别演进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价值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人民政协界别的基本内涵
    2.1 人民政协界别的相关概念
        2.1.1 职业代表制
        2.1.2 统一战线
        2.1.3 人民政协
        2.1.4 协商民主
        2.1.5 界与界别
    2.2 人民政协界别的基本特征
        2.2.1 政治上的包容性
        2.2.2 设置上的平等性
        2.2.3 组织上的精英性
        2.2.4 运行上的协商性
    2.3 人民政协界别的结构与功能
        2.3.1 人民政协界别的差序结构
        2.3.2 人民政协界别的主要功能
第3章 人民政协界别的理论基础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中的相关思想
        3.1.1 统一战线理论
        3.1.2 政党理论
        3.1.3 民主政治理论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的相关思想
        3.2.1 统一战线思想
        3.2.2 人民政协思想
        3.2.3 人民民主思想
    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3.3.1 和同思想
        3.3.2 中庸思想
        3.3.3 仁政思想
        3.3.4 天下为公思想
第4章 人民政协界别的演进历程
    4.1 人民政协界别的生成阶段(1840-1948)
        4.1.1 合群救国思想的兴起与各界联合的实践(1840-1910)
        4.1.2 政党中心主义的确立与职业代表制思想的传播(1911-1926)
        4.1.3 国共政争与职业代表制的制度实践(1927-1948)
    4.2 人民政协界别的确立与曲折发展阶段(1948-1978)
        4.2.1 “五一口号”的发布与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1948-1949)
        4.2.2 代行人大职权期间政协界别的设置与运行(1949-1954)
        4.2.3 人大召开后政协界别的曲折发展(1955-1966)
    4.3 人民政协界别巩固与发展阶段(1978至2012)
        4.3.1 “阶级”话语的空间压缩和重塑
        4.3.2 改革开放新时期各界别整合与发展
        4.3.3 “界别”概念的提出与界别设置的不断调整
    4.4 人民政协界别快速发展阶段(2012 至今)
        4.4.1 新时代大统战格局的提出及对界别发展的意义
        4.4.2 专门协商机构的新定位与各界别的发展
        4.4.3 政协界别优化问题提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日程
第5章 人民政协界别历史演进的逻辑、特征与经验
    5.1 人民政协界别演进的三重逻辑
        5.1.1 人民政协界别演进的统战逻辑
        5.1.2 人民政协界别演进的资政逻辑
        5.1.3 人民政协界别演进的社会逻辑
    5.2 人民政协界别演进的主要特征
        5.2.1 宏观层面:政协界别基本结构的日趋完善
        5.2.2 微观层面:政协界别调整策略的综合运用
    5.3 人民政协界别演进的基本经验
        5.3.1 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
        5.3.2 坚持同人民政协性质定位相适应
        5.3.3 坚持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
第6章 新时代人民政协界别面临的问题与优化路径
    6.1 当前人民政协界别面临的主要问题
        6.1.1 政协界别制度的社会影响力不足
        6.1.2 政协界别设置重叠交叉与涵盖面不足
        6.1.3 政协界别委员的身份认同感不强
        6.1.4 政协界别常态化履职机制不健全
    6.2 人民政协界别优化的基本原则
        6.2.1 处理好一元领导与多元合作间的张力
        6.2.2 处理好政治吸纳与利益代表间的张力
        6.2.3 处理好政治稳定与政治参与间的张力
    6.3 人民政协界别优化的主要路径
        6.3.1 扩大政协界别的社会影响力
        6.3.2 优化政协界别设置与界别委员结构
        6.3.3 增强界别委员的身份认同感
        6.3.4 建立健全界别常态化履职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5)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建构与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1. 有助于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2. 有助于提高我国参政党的政党生命力
        3. 对中国参政党的政党社会形象塑造具有推动意义
        4. 对参政党理论建设具有一定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1. 关于参政党研究
        2. 政党认同理论研究
        3. 参政党认同的历史研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1. 政党认同理论在西方
        2. 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政党认同研究
        (三) 文献述评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主要研究方法
    四、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 研究的创新点
        1. 研究观点的创新
        2. 研究视角创新
        (二) 论文不足之处
        1. 对原始资料的研究不足
        2. 理论阐述中还存在不够深入、透彻的问题
        3. 调查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第一章 中国参政党认同的理论阐释
    一、 政党认同相关概念
        (一) 认同
        (二) 政治认同
        (三) 政党认同
    二、 参政党认同
        (一) 参政党认同的主体和客体
        1. 参政党认同的主体与客体界定
        2. 主体对客体认同内容界定
        (二) 参政党认同层次
        1. 参政党的情感认同
        2. 参政党的认知认同
        3. 参政党的评价认同
        4. 参政党的行为认同
    三、 参政党认同与执政党认同的区别与联系
        (一) 二者认同的联系:具有一致性
        (二) 二者认同的区别:具有多样性
    四、 参政党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 意识形态影响因素
        (二) 参政党形象(组织、领导人)影响因素
        (三) 参政党绩效影响因素
        (四) 信息技术革命影响因素
    五、 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认同思想
        (一) 关于人民群众认同的思想
        (二) 关于意识形态认同的思想
        (三) 关于政党组织认同的思想
        (四) 关于执政党治理能力认同的思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演进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民主党派认同的历史构建
        (一) 在救亡图存中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二) 在历史性抉择中不断构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1. 高举“和平、民主、团结”的旗帜,促进了各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2. 在爱国民主运动中,各民主党派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治纲领
        3. 积极响应“五一口号”,各民主党派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制度保障构建
        (一) 《共同纲领》在制度上培育参政党政治认同
        (二) 参与国家建设和管理打下参政党认同基础
        (三) “八字方针”构筑参政党认同的制度根基
        1. “八字方针”提供了参政党认同制度保障
        2. “八字方针”坚定了民主党派成员政党认同的信心
        3. 在各种政治考验中不忘对中国共产党认同的初衷
    三、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制度完善
        (一) 拨乱反正参政党认同进入新时期
        1. 召开政协会议,明确民主党派政党认同基调
        2. 巩固政治联盟地位,凝聚参政党认同共识
        3. 出台“十六字方针”,巩固参政党认同基础
        (二) 建章立制完善参政党认同体系
        (三) 提升绩效塑造参政党认同形象
        1. 发挥人才优势,提升参政党绩效
        2. 发挥参政党职能,突显履职成效
        (四) 强化自身建设提升参政党认同质量
        1. 政治参与体现参政党价值认同
        2. 政治交接传承参政党认同传统
        3. 强化参政党成员认同主体作用
        4. 创新履职方式,增强参政党认同评价
        (五) 出台重要法规文件为参政党认同保驾护航
    四、 中国参政党认同进入新时代
        (一)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新论断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概念的提出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科学内涵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论断的重大意义
        (二) 参政党认同迈上新台阶
        1. 召开中央统战会议,参政党认同的一个里程碑
        2. 出台系列法规性文件,从理论、政策上加大对参政党认同
        (三) 参政党认同实践步入新境界
        1. 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参政党政治认同
        2. 强化组织建设构建参政党认同根基
        3. 履职尽责强化参政党绩效认同
        4. 提升社会服务水平赢得民众认同
        5. 在促进祖国统一中,增进海内外同胞对参政党认同
    五、 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经验
        (一) 参政党认同的根基是与执政党永葆政治共识
        (二) 参政党认同的基础是不断提升履职绩效
        (三) 参政党认同的优势是“人才兴党”战略
        (四) 参政党认同的源动力是不断创新与发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时代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 新时代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机遇
        (一) 新时代拓宽了参政党认同的空间
        (二) 新时代搭建了参政党认同的平台
        (三) 新时代为参政党自我认同带来机遇
    二、 新时代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挑战
        (一) 意识形态复杂化的挑战
        1. 西方各种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不断渗透的挑战
        2. 社会主流价值遭遇市场逐利性的挑战
        3. 媒体格局与舆论生态发生变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
        (二)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挑战
        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网络党建
        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大党建”网络平台的成功构建
        3. 参政党信息网络技术平台的滞后性
        (三) 大统战工作格局的挑战
        (四) 参政党履职能力的挑战
        (五)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挑战
    三、 新时代参政党认同情况调查与分析——以XX省部分参政党成员为例
        (一)调查基本情况
        (二) 调查基本内容
        1. 对参政党认知情况
        2. 对我国多党合作制度认知情况
        3. 参政党与意识形态
        4. 对参政党领导班子及参政党代表人士的评价
        5. 对参政党履职绩效的评价
        6. 对参政党自身建设认同情况
        7. 互联网与参政党治理能力现代化
        8. 对参政党认同有什么建议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时代推进中国参政党认同的路径选择
    一、 参政党认同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路径选择
        (一) 参政党成员要做主流意识形态的坚信者
        1. 要坚定信仰,树牢价值自信
        2. 要不断增进多党合作的政治共识
        (二) 参政党成员要做主流意识形态的守护者
        (三) 参政党成员要做主流意识形态的践行者
        1.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要在思想道德建设上身体力行
        3. 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4. 在网络意识形态中释放最大正能量
    二、 推动中国参政党队伍建设认同的路径
        (一) 对中国参政党领导班子的认同
        (二) 对中国参政党代表人士的认同
        (三) 对中国参政党成员的认同
    三、 推动中国参政党履职绩效的认同路径
        (一) 参政议政绩效认同路径
        (二) 民主监督绩效认同路径
        (三) 政党协商绩效认同路径
        (四) 社会服务绩效认同路径
    四、 推动中国参政党自身建设的认同路径
        (一) 参政党思想理论建设的认同路径
        (二) 参政党特色建设认同路径
        1. 在参政党思想建设上,在坚持政治共识的基础上要保持“求同存异”
        2. 在组织建设上注重界别特色与组织结构优势
        3. 各民主党派要在自己重点分工领域做出成绩,推出经典和品牌
        (三) 参政党基层组织建设认同路径
        (四) 参政党作风建设认同路径
        (五) 参政党制度建设认同路经
        (六) 参政党机关建设认同路径
    五、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中国参政党治理能力现代化认同路径
        (一) 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对参政党建设的重要性
        1. 促进了参政党领导班子作用的发挥
        2. 思想建设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3. 参政党监督机制更加完善
        4. 参政党的特色更加突出
        5. 参政党基层组织更加活跃
        6. 组织管理更加精准
        (二) 参政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参政党互联网平台技术的滞后性
        2. 参政党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的匮乏
        3. 参政党成员政党网络意识的弱化性
        4. 参政党网络安全的危险性
        (三) 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提升参政党治理能力现代化认同路径
        1. 构建“智慧参政党”网络大数据管理平台
        2. 建立参政党大数据中心
        3. 培养参政党网络技术人才,不断增强参政党成员政党网络意识
        4. 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参政党网络安全
        5. 只有线上线下联动才能取得参政党建设的双赢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参政党认同情况问卷调查
    第一部分 个人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 参政党认知
    第三部分 关于我国多党合作制度
    第四部分 关于参政党在意识形态的作用
    第五部分 关于对参政党领导班子及参政党代表人士的评价
    第六部分 关于对参政党履职绩效的评价
    第七部分 关于参政党自身建设的评价
    第八部分 互联网与参政党治理能力
    第九部分 (开放题)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民主党派组织对提案工作管理的研究 ——以泉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第三节 核心概念
        一、民主党派组织
        二、提案工作管理
    第四节 研究理论基础
        一、公共组织理论
        二、协商民主理论
    第五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二章 泉州市民主党派组织对提案工作管理的现状
    第一节 泉州市民主党派组织对提案工作管理的主要举措
        一、制定提案工作规划
        二、成立提案工作小组
        三、统筹提案相关工作
        四、协调后期提案工作
        五、总结反思管理工作
    第二节 泉州市民主党派组织对提案工作管理的具体成效
        一、增强了民主党派成员撰写提案的积极性
        二、改进了民主党派提案内容的质量
        三、提升了民主党派提案的立案率
        四、提高了民主党派提案的社会效应
第三章 泉州市民主党派组织对提案工作管理的薄弱环节及原因
    第一节 泉州市民主党派组织对提案工作管理的薄弱环节
        一、工作计划略显单薄
        二、专委会作用不尽理想
        三、提案调研工作缺乏组织
        四、工作中存在形式主义
        五、总结与反思不到位
    第二节 泉州市民主党派组织对提案工作管理存在薄弱环节的原因
        一、计划与预期出现背离
        二、提案工作管理制度缺漏
        三、中层管理人才的缺位
        四、党派内领导机制不完善
        五、调研与激励机制不完善
第四章 国内其他地级市民主党派组织对提案工作管理的实践与启示
    第一节 国内其他地级市民主党派组织对提案工作管理的实践
        一、江苏省常州市民建对提案工作管理的实践
        二、四川省成都市民革对提案工作管理的实践
        三、福建省福州市民革对提案工作管理的实践
    第二节 国内其他地级市民主党派组织对提案工作管理的启示
        一、通过出台规章制度完善提案工作机制
        二、通过完善激励机制推动提案工作运行
        三、通过培养提案管理人才调动委员积极性
        四、加强与市政府和市政协的对接机制
        五、发挥新时代民主党派领导关键作用
第五章 民主党派组织对提案工作管理的改进对策
    第一节 增进民主党派组织对提案工作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一、立足“中国之治”深刻认识民主党派提案工作的重要性
        二、基于管理现代化提升民主党派组织对提案工作管理的地位
    第二节 进一步规范民主党派组织对提案工作的管理制度
        一、规范对集体提案的管理制度
        二、规范对委员个人提案的管理制度
    第三节 培养专业的提案工作管理人才
        一、充分挖掘具有引导作用的管理人才
        二、加强对提案工作管理人才的培训
    第四节 形成提案工作管理机制常态化
        一、完善与政协的对接机制
        二、完善领导机制
        三、完善调研和激励机制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访谈提纲
附录 B 民建常州市委重点课题招标管理办法(试行)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新时代民主党派民主集中制贯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重难点统一
        1.5.1 研究的重点
        1.5.2 研究的难点
    1.6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民主党派贯彻民主集中制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民主集中制
        2.1.2 民主集中制原则
        2.1.3 民主党派
    2.2 民主党派民主集中制的确立
        2.2.1 民主党派民主集中制确立的历史背景
        2.2.2 民主党派贯彻民主集中制的理论基础
    2.3 民主党派民主集中制的实现形式与特点
        2.3.1 民主党派民主集中制的实现形式
        2.3.2 民主党派贯彻民主集中制的特点
    2.4 新时代民主党派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必要性
        2.4.1 民主党派实现政治和组织原则的内在要求
        2.4.2 民主党派实现科学决策的客观要求
        2.4.3 民主党派充分发挥广大成员积极性的必然要求
第3章 民主党派贯彻民主集中制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湖南省为例
    3.1 民主党派贯彻民主集中制情况调查
        3.1.1 调查方法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3.1.3 调查结果分析
    3.2 民主党派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基本情况
    3.3 民主党派贯彻民主集中制存在的问题
        3.3.1 思想认识不到位
        3.3.2 制度建设不健全
        3.3.3 考核监督不完善
    3.4 民主党派贯彻民主集中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民主党派理论建设不足
        3.4.2 民主党派组织比较松散
        3.4.3 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比较薄弱
第4章 新时代民主党派有效贯彻民主集中制的路径
    4.1 端正思想认识
        4.1.1 正确把握民主集中制的科学内涵
        4.1.2 充分认识贯彻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意义
    4.2 健全制度机制
        4.2.1 健全学习制度
        4.2.2 健全领导制度
        4.2.3 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制度
        4.2.4 健全领导干部选拔与培训制度
    4.3 加强监督考核
        4.3.1 民主党派成员的民主监督
        4.3.2 民主党派监督委员会的专业监督
        4.3.3 民主党派上级组织的督查与考核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色优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方法、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基本概述
    2.1 政党与政党制度
        2.1.1 政党
        2.1.2 政党制度
        2.1.3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2.2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2.2.1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
        2.2.2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
第3章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色分析
    3.1 本质特色:彰显中国智慧
        3.1.1 人民本位的制度设计
        3.1.2 非竞争性的制度结构
        3.1.3 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
    3.2 理论特色:彰显科学品质
        3.2.1 坚持中西文化结合的理论基础
        3.2.2 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创新
        3.2.3 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理论价值
    3.3 实践特色:彰显治理效能
        3.3.1 展现机制的科学性和现代性
        3.3.2 展现模式的创造性和示范性
        3.3.3 展现民主的广泛性和实践性
第4章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分析
    4.1 内生优势:具有同心同向同行的制度自觉
        4.1.1 党的领导保证正确方向
        4.1.2 人民民主是价值取向
        4.1.3 改革创新是内在动力
    4.2 价值优势:具有推进全面发展的制度价值
        4.2.1 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4.2.2 创造了生动活泼又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4.2.3 推动了国家现代化建设
        4.2.4 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4.3 运行优势:具有凝心聚力谋发展的制度效能
        4.3.1 促进生产力解放和发展
        4.3.2 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发展
        4.3.3 坚定文化自信
        4.3.4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4.3.5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5章 新时代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的思考
    5.1 新时代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的主要原则
        5.1.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1.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5.1.3 坚持法治保障
        5.1.4 坚持实事求是
    5.2 新时代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面临的挑战
        5.2.1 主体建设有待加强
        5.2.2 制度运行有待完善
        5.2.3 时代发展要求有待落实
        5.2.4 西方国家质疑攻击有待明辨回应
    5.3 新时代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的主要路径
        5.3.1 加强主体建设,巩固新型政党制度运行基础
        5.3.2 推进制度化建设,保障新型政党制度治理效能
        5.3.3 树立发展眼光,推进新型政党制度现代化建设
        5.3.4 讲好中国故事,提高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党协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一)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系统分析法
        (四)实践调研法
第一章 地方政党协商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地方政党协商相关概念界定
        (一)协商民主
        (二)多党合作
        (三)政治协商
        (四)政协协商
        (五)政党协商
        (六)地方政党协商
    二、地方政党协商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多党合作理论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协商思想
        (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党协商的发展历程
    一、改革开放前地方政党协商的奠基
    二、新时期地方政党协商的恢复与渐入正轨(1978-1989)
        (一)各地方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自身建设得到初步加强
        (二)建立地方政党协商相关制度的初步探索
    三、新时期地方政党协商迈入制度化安排轨道(1990-2012)
        (一)各地中共组织继续支持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自身建设
        (二)“协商民主”的提出开辟了地方政党协商发展的新思路
        (三)地方政党协商逐步迈入制度化发展轨道
    四、新时代地方政党协商制度化的全面发展时期(2012至今)
        (一)地方政党协商的协商原则不断完善
        (二)地方政党协商的内容得到明确
        (三)地方政党协商的协商形式进一步丰富
        (四)地方政党协商的协商程序得到健全
        (五)地方政党协商的保障机制得到强化
        (六)各协商主体在开展地方政党协商过程中的责任得到明确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党协商取得的成效与经验
    一、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党协商取得的成效
        (一)地方政党协商理论不断丰富
        (二)各地政党协商氛围逐渐浓厚
        (三)地方政党协商实践成果不断突显
        (四)地方政党协商有力推动了地方治理
    二、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党协商取得的主要经验
        (一)把握好中央和地方政党协商的关系
        (二)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
        (三)拓展地方政党协商的社会服务,完善地方治理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党协商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一、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党协商存在的不足
        (一)地方政党协商的理论研究仍显不足
        (二)协商主体的协商意识和能力有待提升
        (三)地方政党协商实践运行机制不尽完善
        (四)地方政党协商发展的不平衡
    二、地方政党协商存在不足的原因
        (一)地方政党协商理论研究人才的匮乏
        (二)政党协商顶层制度设计不完善
        (三)地方政党协商政策制定和实践落实之间存在张力
        (四)地方政党协商的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第五章 完善地方政党协商的对策
    一、深化地方政党协商理论的研究
        (一)加强地方政党协商理论研究的人才队伍建设
        (二)继续深化地方政党协商的相关理论研究
    二、加强地方政党协商主体的协商能力建设
        (一)提升地方中共党委的协商能力
        (二)提升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的协商能力
    三、健全地方政党协商制度的运行机制
        (一)健全和完善各地已有的制度运行机制
        (二)抓好各地已有制度的贯彻落实
        (三)探索建立地方政党协商的新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一)实践意义
        (二)理论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国内学界研究状况
        (二)国外研究状况
        (三)对决策层关于统一战线相关文献的解读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实证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五、内容与框架
    六、创新与不足
        (一)本文创新之处
        (二)研究难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若干基本问题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与构成
        一、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阐释
        (一)“公职人员”的概念
        (二)“党外”的概念
        二、党外公职人员来源与构成
        (一)我国政治体制中“党外公职人员”的来源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分类构成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培养选拔、任用与管理
        一、党外公职人员培养选拔政策
        二、党外公职人员任用政策的历史沿革
        (一)建国初期的任用政策
        (二)改革开放后的任用政策
        (三)进入21世纪后的任用政策
        (四)新时代选拔任用的政策
        三、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管理
        (一)对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引导
        (二)优化党外干部管理结构。
        (三)选好配强民主党派领导班子
        (四)选好选准主委。
        四、党外公职人员从政优势
        (一)政治优势
        (二)智力资源优势
        (三)利益表达优势
        (四)社会活动优势
        五、党外公职人员不同时期在体制内的作用
        (一)建国初期
        (二)改革开放初期
        (三)新时期
        六、党外公职人员使用现状
        (一)中央越来越重视,阵营越来越壮大
        (二)实职正职比例增大,切实保障有职有权
        七、制约党外公职人员培养使用的因素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内容
        一、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二、社会公众与媒体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三、民主党派对担任公职的党内成员内部监督
        四、各级监察委员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第四节 民主党派党内监督概述与成效分析
        一、内部监督内容
        二、内部监督实践
        三、内部监督成效
        四、在内部监督中对腐败问题的处置
        五、内部监督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制度基础和法理依据
        一、制度基础
        (一)人民代表大会政体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党制度
        二、法理依据
        (一)根本法依据
        (二)专门法依据
        (三)行业法依据
        (四)有关法规依据
    第六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重要意义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必然要求
        二、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我国民主监督的重要补充
        三、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要求
        四、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要求
        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国家监察法的内在要求
第二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与主要问题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
        一、民主革命时期,监督雏形显现
        二、建国初期,监督方针确立
        三、整风反右时期,监督出现挫折
        四、“文革”时期,监督遭受破坏
        五、改革开放时期,监督恢复完善
        六、“十八大”后,监督成熟定型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成效
        一、思想认识不断深化
        二、监督机制逐步完善
        三、监督效果初步显现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问题
        (一)监督意识不够清晰,监督观念亟待提高
        (二)监督机制存在缺陷,监督体系亟待完善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特殊性给监督带来的难点
        (一)党外公职人员界别分布具有特殊性
        (二)党外公职人员管理体制具有特殊性
        (三)党外公职人员任职情况具有特殊性
        (四)党外公职人员廉政意识具有特殊性
        (五)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倾向具有特殊性
        (六)政治参与呈现多元化、差异性
        三、特殊领域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难点
        (一)宗教界
        (二)工商联
        (三)村委会
第三章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现状分析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与特点分析
        一、不同层级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特点的异同分析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共同点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不同点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异同分析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共同点
        (一)个人私欲恶性膨胀
        (二)公共权力发生异化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不同点
        (一)内外监督不力
        (二)外部环境影响
第四章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意义与成效
    第一节 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意义
        一、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反腐败斗争的现实意义
        (一)为反腐彻底性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
        (二)为反腐高效性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机制保证
        (三)为反腐持续性提供了有力的法理机制保证
        二、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
        (一)强化了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领导
        (二)实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全面覆盖
        (三)法定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权力来源
        (四)创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方法路径
        三、国家监察委员会尚需进一步强化和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
        (一)提升政治站位,以大作为彰显监督的权威性
        (二)遵循五条原则,以科学性增强监督的实效性
    第二节 监察法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和惩治的效用
        一、监察法对全面深入开展反腐败的积极意义
        (一)保证了监察机关的独立性
        (二)实现了监察范围的全覆盖
        (三)界定了监察职能和监察权限
        (四)创新了以“留置”措施取代“两规”、“两指”措施
        (五)强化了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的监督
        二、监察法对于预防和惩治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特殊作用
        (一)统领推进作用
        (二)警示威慑作用
        (三)法治保障作用
        三、监察法尚需进一步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与惩处的操作性
第五章 加强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性思考
    第一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二、坚持问题导向
        三、坚持立体监督
        四、坚持务实管用
        五、坚持理论创新
        六、坚持用权公开
    第二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路径
        一、加强民主党派队伍建设
        二、加强廉政宣传教育
        三、加强制度机制建设
        四、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五、加强党派本体内部监督
        六、加强反腐统筹协调
        七、加强社会舆论制约
    第三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工作机制
        一、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机制
        二、专项巡察监督机制
        三、谈心谈话机制
        四、失察责任追究机制
        五、廉政诫勉机制
        六、重要情况报告与通报机制
        七、法治制约权力机制
        八、自律约束权力机制
    第四节 对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对村委会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学习宣传监察法力度,形成“不敢腐”的强大法律震慑
        (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关紧“不能腐”的权力制约制度笼子
        (三)注重思想政治建设,营造“不想腐”的廉政勤政氛围
        二、对宗教界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依法进行政治监督,精准贯彻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原则
        (二)依法进行财务监督,对宗教界财务实行规范化管理
        (三)依法进行组织监督,确保各宗教团体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高素质宗教界代表人士手中
        (四)依法进行思想监督,增进宗教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三、对工商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私企腐败监督,填补党和国家反腐综治体系空白点
        (二)精准做好考察评价,把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政治安排入口关节点
        (三)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聚焦严控政商交往活动廉政风险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正文数据表格
附录二 关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情况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 关于对民主党派内部监督专题调研提纲
附录四 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后记

四、关于民主党派工作机制建设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研究[D]. 杨深深.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2]参政党视角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研究[D]. 李珊珊. 山东大学, 2021(02)
  • [3]新时代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研究 ——以民建贵州省委为例[D]. 邓清.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2)
  • [4]人民政协界别演进与优化研究[D]. 董鹏林. 吉林大学, 2021(01)
  • [5]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建构与发展路径研究[D]. 孙曈.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民主党派组织对提案工作管理的研究 ——以泉州市为例[D]. 黄安琦. 华侨大学, 2020(01)
  • [7]新时代民主党派民主集中制贯彻研究[D]. 方发喜. 南华大学, 2020(01)
  • [8]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色优势研究[D]. 唐琼. 南华大学, 2020(01)
  • [9]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党协商研究[D]. 王晓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D]. 杜俊奇.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对民主党派工作机制建设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