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电器在家庭环境中的静电防护

家用电器在家庭环境中的静电防护

一、家庭环境中的家用电器的静电防护(论文文献综述)

胡洁[1](2019)在《城市高压电力系统电磁环境实测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十年来,我国电力工业在新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获得了较大发展,尤其是在高压变电站扩建和高压架空线路的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加快,为适应新发展形势,供电网络在许多城市得以扩建,而对于生态环境来讲,高压变电所、变电站和输电线路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对其影响是不能避免的。所以说,对于我国电力工业来讲,加强对电磁辐射的研究具有极高的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中高压架空线工程的推进实施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不断加快。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城市的发展规划也受环境中电磁辐射的影响,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规划,并加快有关措施的推进实施,对于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基于上述的发展背景,笔者结合国内外研究工作,并选取北京市几个区域的有关高压线路、变电站等所存在的电磁辐射状况展开数据收集研究,并结合有关的标准来进行比较,从而将当前这些相关区域中电磁辐射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并对于当前高压线路的铺设和优化提出了具有一定参考性的建议,笔者将有关的结论归纳为:(1)对于此次课题的可行性和研究价值意义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分析,又在此过程中对于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发展回顾,结合这些资料,并作出深层次的数据分析后,笔者认为此次课题具有很高的可行性。(2)对于电磁辐射所产生的原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充分结合了工频电磁场和相关技术指标的有关计算方法。又对国内相关的检测标准、评估标准和国内外的测量环境、方法和有关仪器也做了详细的分析介绍。(3)对于高压架空线和电磁场的强度数值进行仪器测量,并将这些数据与环境安全标准要求进行比较;在这一测量过程中,可以看出高压场强会因为远离高压架空线而逐渐增强,而对于变电站来讲却正好相反,距离越远场强数值越小。(4)在正常工作时,对于变电站中出现的辐射进行检测得知辐射强度在国家相关安全标准以内,对于周围环境不会造成伤害。在输电线路进出口,由于位置较为特殊,测量得出这些位置的场强要超出有关安全标准,但是这些接口位置都远离居民的生活区,因此也不会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影响。(5)笔者还进一步对相应的污染现状分析之后,又提出一些优化当前高压线路的建议和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王亚军[2](2017)在《基于用户体验的绿色住宅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世纪以来,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已成为全球共识。绿色建筑在这个既要注重减少环境负荷又要提升环境品质的大背景下孕育而生。尽管绿色建筑已实施多年,但居民对绿色建筑的认识依旧非常局限。多数情况下,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成为项目开发者获得绿色建筑头衔的手段,评价标准的达成通常是以获得认证为导向,较少切实从住户的角度出发,选择需要的绿色技术。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在快速城市的化背景下,我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发展绿色建筑,对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进行对比分析。在实际项目的绿色建筑评价分析基础上,基于用户体验,从低能耗维护系统、恒温恒湿恒氧独立控制的新型空调系统、隔声降噪系统、智能化家居系统等方面,对绿色住宅技术应用进行分析,以此论证基于用户体验的绿色技术运用的重要性。全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在研究背景、绿色建筑相关概念、既有研究进行阐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问题、方法及研究框架。第二章对国内外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了对比,并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实践运用进行了分析。第三章为低能耗维护系统用户体验的应用,在分析包括外墙保温外保温系统、双层通风幕墙、外窗系统等工作原理基础上,对其技术应用进行了分析。第四章为恒温恒湿恒氧独立控制的新型空调系统用户体验的应用,在分析了全置换新风系统、天棚毛细管网辐射系统、地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等基础上,对其技术应用进行了分析。第五章为隔声降噪系统用户体验的应用,在分析了相关技术原理的基础上,对其技术应用进行了分析。第六章为智能化家居用户体验的应用,在分析了智能化厨房垃圾处理系统、自动化镂空等基础上,对其技术应用进行了分析。文章研究了基于用户体验选择适宜的绿色建筑技术,对于提升绿色建筑的舒适度,加深用户对绿色建筑的了解有一定的作用。尽管相较于普通建筑,绿色建筑前期的投入较大,但从建筑使用的全生命周期来看,绿色建筑在使用中能耗较低,运营费用也较低。

马敏[3](2017)在《基于HomePlug GreenPHY的电力载波单元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电力线载波通信(PLC)是利用电力线作为介质传输信号的一种通信方法。在之前的几十年,电力线曾被用于低速数据通信,电力线由于其自身噪声严重和不可预测的特点,很少作为高速数据通信信道。但是近年来通信和调制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自适应数字信号处理和错误检测及纠正技术,电力线通信技术出现新的MAC层和物理层协议,其性能可以和一些专用有线网络技术以及最近十年流行的无线局域网技术相媲美。2010年HomePlug Powerline联盟颁布了完整的HomePlug GreenPHY规范,该规范基于正交频分复用技术,主要用于电力线网络技术,是实现智能电网功能以及电力线家庭网络的主要标准。近年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使用低压宽带电力载波进行用电信息采集的要求,主要用于集中器到台区之间的数据通信,解决了传统GPRS通信高成本、不稳定、传输速率慢等缺点。需要对国家电网的需求进行解决方案设计,即要使用复杂电力线进行稳定、长距离、高速率的数据通信,又要满足国家电网绿色电网低功耗、低成本的需求,最终选择符合HomePlug GreenPHY规范的高通QCA7000芯片为核心,设计电力载波单元的硬件部分。本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智能电网的需求以及HomePlug系列标准的发展过程。其次分析了HomePlug GreenPHY标准,主要介绍HomePlug GreenPHY的物理层、MAC层和节能模式,以及与HomePlug AV的比较。然后提出HomePlug GreenPHY实际应用的解决方案,主要介绍在用电信息采集方面的应用。然后设计HomePlug GreenPHY载波单元的硬件系统,主要介绍核心芯片高通QCA7000和载波单元部分电路的设计。最后介绍HomePlug GreenPHY电力载波单元测试情况,主要是在实际环境中安装测试的情况。经过系统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载波单元性能达到了国家电网公司的产品性能要求。载波单元最后实际应用于小区的用电信息采集中,实现了使用低压电力线进行数据稳定的长距离高速传输。

何洁[4](2016)在《自救型应急救援产品设计分析与研究 ——以火灾灾害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世界上每年都在发生着各种灾害,对人类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环境破坏。面对突发性灾害,人类无法进行预测和抵抗,只能通过防御、应急、救援等方式来尽量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自救是灾害救援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救灾方式,在救援人员到来前,受灾人员积极借助自救应急产品,通过自救可以减少灾害对自身的伤害。本文以这一背景为基础,以突发性室内火灾的自救为研究范围,通过室内人员遇到火灾时的心理、行为,结合灾害环境,对火灾自救应急产品进行分析,并总结此类产品的设计要素,为日后的设计优化提供参考依据,以实现更有效的火灾自救。为此,笔者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对突发性灾害和火灾作简要介绍,主要对室内人员遇突发性火灾时的心理,以及心理引发的行为进行分析,总结在不同受灾心理引导的行为下进行自救应急时受灾人员的需求。主要包括受灾人员心理安全需求;合理操作需求;自救功能需求;特殊使用需求;日常环境中的需求等。然后对火灾自救应急产品的现状进行分析,分析其设计是否满足受灾人员在自救应急时的各类需求,其实现需求的方式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受灾人员在火灾自救应急时的心理和行为需求,结合现有产品存在的问题以及概念型产品的设计趋势,总结火灾自救应急产品所需要具备的设计要素。并以家用灭火器为例,结合现有灭火器存在的不足以及总结得出的设计要素,对家用灭火器进行设计实践。本文虽然以火灾自救过程中使用的具有代表性的产品为主要研究目标,但是在自救过程中受灾人员对于产品的需求基本相同,所以研究的结果也同样适用于其他产品。笔者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今后各类灾害的自救型应急救援产品的设计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彭宏[5](2015)在《普适化脑电信息感知关键问题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新型传感材料与低功耗微型处理器研究的发展,生物传感器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已逐渐被应用于军人、宇航员、运动员、病人等生理信息监测中,因此,基于可穿戴生物传感器的生物信息感知理论与技术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大脑作为人体的最重要控制中枢,对脑电信息的感知成为生物信息感知研究中的重点。由于精神疾病、认知能力等与大脑之间的紧密关联性,使得基于可穿戴脑电传感器的脑信息感知研究成为当前的热点之一。本文以可穿戴脑电信息感知研究为核心,面向脑电信息感知与处理中的几个关键问题,研究了相应的解决算法和模型,并以欧盟框架7国际合作项目“心理疾病在线预测与干预系统研究”为依托,验证了所提出的算法和模型在与精神压力状态相关的生物信息感知系统中的有效性。由于脑电信号极其微弱,在科研单位或医院都会设立特定的屏蔽室来排除干扰,并由专业人员操作脑电采集仪以保证信号的可靠。而在普适化环境中,用户需自主操作佩戴脑电传感器,其周围存在不可避免的干扰,因而需要对脑电信息感知中的新问题做进一步研究。本文研究了普适化脑电信息感知中的三个关键问题,创新性研究成果包括如下三个部分:(1)一种新型的脑电信号质量评估模型:当用户脱离了医院的环境而自主操作脑电传感器时,如果传感器电极没有正确连接在额头上或所处的实验环境电磁噪声较大,则所采集到的信号不可使用,会导致实验的失败。因此,需要研究快速有效地评估脑电信号质量的算法模型来指导使用者判断数据可用性。而当前对脑电信号质量评估的算法非常匮乏,大都集中在简单的皮肤-电极阻抗上面。本文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思想,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结合专家意见评判,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来评估原始脑电图信号质量。该模型运行速度极快,可脱离计算机环境而工作于脑电传感器中,因而方便用户的自测。在实际项目执行中验证了本算法模型的有效性,解决了项目初期实验数据质量控制的难题。(2)无参考电极时较少导联下脑电信号中眼动噪声的去除算法:可穿戴传感器的电极安置在前额,距离眼睛非常近,因而所采集到的脑电信号容易受到眼动噪声的污染。本文结合眼电与脑电的差异性特征,研究了两种可用于较少导联环境的眼动噪声去除算法:一种为小波变换结合独立分量分析的算法,利用小波变换构造出眼电参考信号,之后通过独立分量分析算法提取出真实眼电信号;另外一种为小波变换结合自适应滤波算法,由小波变换法重构的眼电信号作为自适应噪声抵消器的参考输入信号,利用自适应滤波器的跟踪特性去除眼电噪声。这两种方法适用于较少导联下便携式脑电采集环境,在滤除眼动噪声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脑电信息。在本项目的数据处理中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得到相对纯净的脑电信号,为后期的特征分析打下基础。(3)精神压力状态与脑电特征的关联性:脑电特征的分析与特定应用环境相关,本文依托项目的研究目的在于利用感知到的生物信息评估用户是否承受着较高的精神压力,因此与精神压力状态与脑电特征量的关联性探索成为研究关键。基于本文自主设计的可穿戴脑电传感器,在中国、西班牙和瑞士三个国家中的受试人群中采集实验数据(自评量表与脑电数据),利用最近邻与朴素贝叶斯分类算法,对脑电的特征进行分类研究。在传统的线性特征之外,找到了与精神压力相关的非线性脑电特征。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精神疾病的早期发现与干预。由于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导致心理与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持续升高,因而带来巨大的医疗负担和经济、社会损失。而目前各国普遍存在专业医护人员缺乏、医疗方式有限、时效性差等各种不足。“心理疾病在线预测与干预系统研究”基于可穿戴的生物传感器系统感知人体的生物信息,结合电子化问卷和量表等,以计算机化的认知行为疗法为辅助,研究心理或精神疾病发病风险,提供预警和在线干预。基于项目背景,本文研究了普适化脑电信息感知中的关键问题,基于所开发出的可穿戴脑电传感器,结合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应用在“心理疾病在线预测与干预系统研究”中,辅助实现了精神压力的诊疗系统,具有一定的应用参考价值。

丁雨莲[6](2015)在《碳中和视角下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与碳补偿研究 ——皖南宏村与合肥大圩案例实证》文中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是目前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以C0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被认为是致使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自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燃烧、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等人类经济活动排放出大量CO2,人类的旅游活动对此负有责任。以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在中国发展迅速,“到乡村去旅游”已是现代大众旅游的主题之一,乡村旅游地成为人们外出旅行的重要空间。围绕着旅游活动的开展,乡村旅游地诸多碳源排放C02,而另一方面需要关注到的是,乡村自然环境与乡村农业景观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碳汇资源,发挥着生态服务功能,碳源碳汇双重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有待探究。论文在梳理前人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基于碳中和视角,探讨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理论框架及碳补偿机制,并以皖南宏村和合肥大圩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寻找传统村落型与林果采摘型乡村旅游地碳补偿的实现途径。共分为八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阐释文章的研究背景与意义,明晰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交待研究的具体方法,厘清研究的技术路线,总体上解释清楚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二章,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本章首先对碳源与碳排放、碳汇与碳吸收、低碳与碳中和、碳收支与净碳排放、旅游地与乡村旅游地等关键概念进行辨析;总结梳理旅游业碳排放估算、旅游业碳减排、碳中和目的地及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相关国内外研究文献,为研究夯实理论基础;最后逐一阐述支撑本文的生态文明理论、低碳经济理论与碳足迹理论,为研究寻求理论依据。既把握了乡村旅游地低碳碳中和的研究趋势,也明确了论文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视角。第三章,碳中和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地系统解构。本章中,引入系统理论,分析认为乡村旅游地系统是一个多元综合系统,构成要素众多,自然与社会要素共存,进而从碳源碳汇视角重新解构乡村旅游地系统要素。乡村旅游地碳源分为自然与人为两个部分,自然碳源由植被、土壤呼吸产生,是一个复杂的物理生物过程,人为碳源由旅游活动开展而引发,也即成为本文中碳排放的估算对象。乡村旅游地自然生态系统要素与陆地生态系统要素具有较大的耦合关系,根据陆地生境特点和植物群落类型,整理出乡村旅游地的碳汇资源,主要包括乡村农业生态系统、乡村林地生态系统、乡村湿地生态系统与乡村草地生态系统。明晰乡村旅游地碳源碳汇为净碳排放估算奠立基础。第四章,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理论框架与方法。碳排放与碳吸收是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的两端。本章中,首先建立乡村旅游地碳排放估算理论框架,并辨析与明确时空两维的系统边界,厘清乡村旅游地旅游碳源、农业碳源与社区碳源的估算清单。全面梳理已有的社会经济领域碳排放估算方法与陆地生活系统碳汇估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集成乡村旅游地碳排放与碳吸收估算方法,选取出相关估算系数。理论上,建立了完善的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体系,实践中,为不同类型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提供有效抓手。第五章,乡村旅游地碳中和概念模型与补偿机制研究。本章中整理国内外不同层面(国家、城市、场馆及活动)碳中和实践经验,以期对探求乡村旅游地碳补偿提供有益的启示。根据前文分析,提出乡村旅游地“自然-社会”二元碳循环过程,采用净碳排放指标,构建出乡村旅游地碳中和的概念模型,为评估乡村旅游地实现碳中和提供简明思路。乡村旅游地碳补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依靠政府、企业、社区及游客的共同努力,而各自承担的角色又应是不同的。最后从规划、管理、市场和技术等方面探索乡村旅游地碳中和的实现机制。第六章,传统村落型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与碳补偿研究。本章中,基于前文构建的乡村旅游地碳源碳汇理论体系及估算方法,以皖南古村落宏村为例,结合案例地实际,选取宏村风景区碳排放估算的优良指标体系,根据宏村土地利用现状,析出其中具有碳吸收功能的碳汇土地利用类型,估算出宏村风景区2012年净碳排放。净碳排放的估算旨在为寻找碳补偿路径提供依据,分析发现:旅行交通是广义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地碳排放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此外食宿及社区居民能耗、固体废弃物处置是其另外的碳排放主要组分,由此析出宏村风景区减排的主要空间,并提出相应的减碳路径;在增汇方面,通过碳汇结构的分析,提出针对宏村风景区的护汇与增汇的路径。最后,根据传统村落型乡村旅游地的特征,提出供其借鉴的碳补偿措施。第七章,林果采摘型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与碳补偿研究。本章中,以合肥大圩农业园区为例,通过选取出园区碳排放估算的优良指标体系以及土地利用现状,估算出园区2012年净碳排放。深入研究发现,旅行交通依然是最重要组分,其次是固体废弃物处置,再次才是食宿休闲能耗,与传统村落型有差异。在碳汇方面,园区碳汇土地资源分布相对均衡,土地碳吸收结构构成多样,因此,应着力于通过人为管理手段去提高碳汇水平。最后,根据林果采摘型乡村旅游地的特征,提出供其借鉴的碳补偿措施。第八章,结论与讨论。本章总结了研究获得的结论,提炼出论文的创新点,并阐释出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通过以上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的创新之处:(1)从碳源碳汇的角度重新解构乡村旅游地系统要素,形成乡村旅游地碳源碳汇指标体系,明确乡村旅游地系统中的碳汇价值,并建立了适合两种类型(传统村落型、林果采摘型)乡村旅游地碳排放估算的优良指标体系,为实际估算提供科学依据,具有创新。(2)在碳源碳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兼顾“源”“汇”两端的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理论框架,集成估算方法;运用净碳排放指标,构建的乡村旅游地碳中和概念模型,是评估乡村旅游地碳源碳汇平衡的重要且简明的指标,也为其它类型旅游目的地净碳排放估算理论体系研究与碳中和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启迪。(3)从源汇两端寻找乡村旅游地碳补偿途径,其中从“增汇”的视角,提出通过乡村四旁绿化、农田林网规划、乡村立体绿化等营造乡村碳汇旅游体验环境,以及通过合理耕作、科学灌溉等人为管理措施区增进乡村旅游吸引物碳汇效应,为乡村旅游地碳中和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解帅[7](2015)在《炭黑为吸波剂石膏板和矿棉板电磁波吸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石膏和矿物棉为基体材料,乙炔炭黑为主要吸波剂,制备了具有宽频电磁波吸收性能的建筑装饰用石膏板和矿棉板。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以及矢量网络分析仪(VNA)等对材料的微观结构、电磁性能以及吸波性能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电磁波吸收机理。实验证实,石膏和矿物棉均不具备损耗电磁波的能力;乙炔炭黑是一种具有较大介电常数和较高电损耗因子的电阻损耗型吸波剂,纳米尺寸以及高结构性也是导致其具有较强损耗能力的重要因素;膨胀珍珠岩是一种具有低介电常数的透波材料。实验发现:膨胀珍珠岩可以改善石膏板的吸波性能,其最佳含量为40vol%左右。1mm粒径膨胀珍珠岩的含量为40vol%,厚度为20mm的吸波石膏板,炭黑含量为2%时,在218GHz范围内反射率最小值达到-20d B;炭黑含量为3%时,在22.5、56GHz以及818GHz范围内反射率均小于-10d B,吸波频宽达到11.5GHz。具有低介电常数的膨胀珍珠岩对电磁参数的调节,有效地改善了石膏板与自由空间的波阻抗匹配;被复合基体材料包裹的膨胀珍珠岩颗粒对电磁波的散射以及多次反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石膏板的电磁波损耗能力。炭黑为吸波剂矿棉板具有优异的吸波性能。矿棉板的多孔隙网状结构,有利于实现与自由空间的阻抗匹配;炭黑在矿棉板中不连续分布形成的非连续导电团聚体,以及表面附着有炭黑颗粒的矿棉纤维对电磁波的散射和多次反射作用,在矿棉板对电磁波的吸收衰减中发挥重要作用。双层结构的设计可以明显改善矿棉板的吸波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炭黑含量为2%,20mm厚的单层结构矿棉板,在24、7.611GHz以及1318GHz频率范围内反射率小于-10d B,最低反射率值达-20.8d B。匹配层炭黑含量为1%,吸收层炭黑含量为5%,20mm厚双层结构矿棉板的吸波性能,在整个218GHz范围内均小于-10d B。通过石膏板和矿棉板吸波性能及电磁波损耗机制的比较发现,矿棉材料的非导电纤维结构更有利于电磁波的吸收。

张且且[8](2014)在《基于ZigBee技术的智能家居监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家庭居住环境的安全性、舒适性和便利性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起源于美国的智能家居的概念逐渐在国内被人们认识和接受。许多单位和个人投入到对智能家居系统的研究和产品的开发中,并提出了各种智能家居系统的解决方案。虽然智能家居系统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然而系统结构复杂、成本高,多采用有线方式构建家庭网络,许多智能家居系统自成体系,缺乏统一标准,使得未能得到广泛推广。针对智能家居系统存在的不足,根据智能家居系统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各种家庭组网技术的对比分析,给出了一种采用ZigBee组网技术实现的家居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该方案综合运用了ZigBee物联网技术,GPRS无线通信技术和Internet远程访问技术,系统利用ZigBee构建家庭内部网络,由家庭PC机作为管理中心,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监控,利用GPRS的短消息业务实现短信报警;根据设计方案,对GSM/GPRS模块、ZigBee通信模块及传感器检测和设备控制的硬件电路进了设计,并在硬件电路的基础上设计了软件驱动程序,利用LabVIEW开发了智能家居监控系统人机界面;为提高家庭网络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针对采用的Cluster-Tree路由算法进行了分析,对其存在的缺陷,结合AODVjr路由算法的思想,给出了改进的ZigBee路由算法的方案;通过构建系统测试平台,对ZigBee通信模块的性能及系统实现的功能进行了测试。该智能家居监控系统,实现了基本的安防和部分电器设备的控制,能进行远程监控和短信报警。系统具有成本低、数据传输稳定、网络节点无需布线易于布置、用户界面简洁易于操作等特点,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实用价值。

戴林[9](2014)在《基于嵌入式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子、微电子、软件、通信、控制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对自己的生活提出一种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一种智能化、可交互,并且融合现代创新科技的产品来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生活更加安全、舒适、便捷、智能。基于上述需求,我们迎来了智能家居的时代。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现状、发展趋势及技术进行研究,从而设计了智能家居控制系统。首先介绍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所采用的关键性技术,比较现有的通信技术,结合ARM处理器以及Linux操作系统的优点。提出总体的设计方案,搭建硬件平台,设计硬件平台上各个电路模块部分,最终完成系统的主控制器的硬件搭建。设计的主控制器选用三星处理器S5PV210芯片,ZigBee无线网络构成家庭内网,外网由WIFI模块和GPRS模块构成。其次是软件部分的设计与开发,智能家居系统软件包括PC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其中PC软件的实现基于PC机,嵌入式软件的实现基于ZigBee芯片和ARM开发板。而课题所设计的系统主要包括监控功能、智能服务器和智能服务端三大类功能。根据功能,设计智能家居系统主控制器软件,在ARM平台上,移植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以及搭建嵌入式Web服务器,进行智能家居网关设计以及各个模块功能设计。最后通过Matlab与Truetime工具箱对智能家居无线网络系统中出现家电节点添加、损坏以及移动的情况进行仿真测试,验证家居网络系统能否具有自愈能力,运行良好。在完成硬件与软件设计之后,对上述方案所设计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进行功能及性能测试。

卫萌[10](2012)在《基于人机工程的家用植物生长箱的造型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人民生活质量的迅速提高,一方面,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另一方面,家庭布置居室对绿色环境的情趣追求也在不断增长。传统的植物生长箱可以提供高精度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实现人工对自然环境的模拟,是一种科研仪器,主要应用于农林渔牧、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生物工程等领域,生产和出口先进设备的制造商有德国Sartorius、美国ISCO、加拿大AVVOR、日本SANYO及中国宁波江南仪器厂、上海比朗仪器有限公司等。仪器类植物箱主要依靠微电子技术来实现自动控制,但价格昂贵,控制精度十分严格,对操作环境有特殊要求。本文基于传统植物生长箱的科学原理,研发适于家居环境和满足城市居民对绿色追求的家用植物生长箱新产品。城市的飞速发展,在为人们生活带来现代化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负效应。拥挤的居民楼中,日渐普及的空调系统和相对封闭的居室环境使室内空气浑浊难耐。居室环境质量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长期生活在空气质量欠佳的居室环境中,对不少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的都市居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如何改善居室环境,提高居室空气质量,已成为城市居民十分关心,以及当前工业设计师与室内设计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棘手问题。然而,传统的家庭盆栽方式具有一定的弊端,如花盆沉重不宜搬运、浇水施肥易弄脏地面、培育打理费时费工、品种数量受空间限制、植物生长严重依赖自然条件而不易在室内环境中很好生长等。在这种情况下,开发一种可将植物综合培养、整体操作、方便省时、美观整洁的植物生长箱新产品,成为一个具有市场潜力的课题,它一方面为城市居民对绿色空间的追求提供新的途径,另一方面对陶冶人们的生活情操和改善精神面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城市居民对自然生态和绿色环境的情趣追求出发,提出家用植物生长箱的产品概念,以开发经济型、家居型植物生长箱新产品为目标,并将此作为研究的创新点。从分析传统植物生长箱的功能着手,研发家居型植物生长箱的功能,通过对其功能分析,包括生态对象及生态能量的容装功能等进行容器结构设计。本课题研发不同的生长箱功能(种植型、花卉性、山水型等),并选择一种典型类别分析和设计其功能概念,同时对其进行结构设计和工业造型设计。从家居空间和休闲生活的协调性出发,通过工业造型理念,把造型、色彩、表面装饰和材料等要素综合在一起赋予产品美学形态和造型,实现工程技术与美学艺术的和谐统一,然后进行虚拟造型设计,为产品加工制造建立设计基础。本课题研发的生长箱易操作、安全、经济,适于工业生产和推广,把自然生态概念和人的绿色情趣结合在一起,为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家居环境需求和环保追求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人们消费观念的更新和天然环保意识的觉醒,刺激和引导了人们对健康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迫切需求。家用植物生长箱基于人机工程的科学原理,结合社会、生理、心理、技术、艺术的角度,从结构、造型、色彩、材料等方面进行设计,旨在创造一种符合城市居民物质精神生活双重追求的新产品。科技的进步、新材料的创新和先进加工工艺的提高,为新产品的制造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可能,市场的巨大需求又成为新产品创新的不竭动力。相对于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家用植物生长箱的设计适应和把握了市场的变化发展,及时迎合了人们的需求导向,将优美的造型设计与优良的质量相结合,具有可观的市场空间和广阔的发展潜力。

二、家庭环境中的家用电器的静电防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庭环境中的家用电器的静电防护(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高压电力系统电磁环境实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2章 电磁辐射与高压输变电电磁环境
    2.1 电磁辐射
        2.1.1 电磁辐射的原理
        2.1.2 电磁辐射污染源
        2.1.3 电磁辐射的危害
    2.2 高压输变电电磁环境
        2.2.1 高压输变电电磁辐射的原理
        2.2.2 高压电电磁辐射的特性
        2.2.3 高压输变电电磁辐射的危害
        2.2.4 高压输变电电场强度的计算
        2.2.5 高压输变电磁场强度的计算
        2.2.6 高压输电线无线电干扰场强的计算
第3章 高压输变电电磁辐射的测量
    3.1 测量方案
        3.1.1 测量区域
        3.1.2 测量点选择
        3.1.3 测量仪器
        3.1.4 测量方法
        3.1.5 测量环境
    3.2 测量数据与分析
        3.2.1 人口稀少地区
        3.2.2 人口密集地区
        3.2.3 变电站
        3.2.4 无线电干扰
第4章 高压输变电电磁环境的防护
    4.1 加强对电磁辐射环境管理
    4.2 对人体危害的削减
    4.3 通信电路干扰的消除
    4.4 电晕放电干扰的消除
    4.5 提高公众意识
第5章 对城市建设规划的影响
    5.1 城市电网规划与建设规划
        5.1.1 城市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关系
        5.1.2 正确处理城市规划和电网规划关系的措施
    5.2 城市规划建议
        5.2.1 城市电缆线路入地
        5.2.2 规划程序严格化,增强公众意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用户体验的绿色住宅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释义
        1.2.1 绿色建筑
        1.2.2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2.3 绿色技术
        1.2.4 用户体验
    1.3 研究问题
    1.4 既有研究分析
    1.5 研究方法
        1.5.1 对比分析法
        1.5.2 案例分析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1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1.1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
        2.1.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1.3 实践运用
    2.2 国外典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2.2.1 BREEAM
        2.2.2 LEED
        2.2.3 CASBEE
    2.3 我国住宅常用绿色技术
        2.3.1 低能耗围护系统
        2.3.2 恒温恒湿恒氧新型空调系统
        2.3.3 隔声降噪系统
        2.3.4 智能家居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能耗外围护系统
    3.1 外墙外保温
        3.1.1 技术原理
        3.1.2 技术要求
        3.1.3 技术优点
    3.2 双层通风幕墙
        3.2.1 封闭式内通风幕墙
        3.2.2 开敞式外通风幕墙
    3.3 外窗系统
        3.3.1 断桥式铝合金窗
        3.3.2 Low-E玻璃
        3.3.3 中空玻璃窗
        3.3.4 中置百叶窗
    3.4 技术运用
        3.4.1 外墙保温的技术应用
        3.4.2 双层通风幕墙的技术应用
        3.4.3 外窗系统的技术应用
    3.5 以客户为导向的技术载体及营销说辞
        3.5.1 技术载体
        3.5.2 营销说辞
    3.6 本章小节
第4章 恒温恒湿恒氧新型空调系统用户体验的应用
    4.1 全置换新风系统
        4.1.1 技术原理
        4.1.2 技术要求
        4.1.3 技术优点
    4.2 天棚毛细管网辐射系统
        4.2.1 技术原理
        4.2.2 技术优点
    4.3 地源系统/污水源热泵
        4.3.1 地源系统
        4.3.2 污水源热泵
    4.4 技术应用
    4.5 以客户为导向的技术载体及营销说辞
        4.5.1 技术载体
        4.5.2 营销说辞
    4.6 本章小节
第5章 隔声降噪系统用户体验的应用
    5.1 住宅降噪中存在的问题
        5.1.1 建筑设计方面
        5.1.2 材料复试方面
        5.1.3 施工质量方面
        5.1.4 检测验收方面
    5.2 隔声降噪的对策与建议
        5.2.1 建筑设计方面
        5.2.2 材料复试方面
        5.2.3 施工质量方面
        5.2.4 质量验收方面
        5.2.5 装饰装修方面
        5.2.6 同层排水方面
    5.3 相关技术原理
    5.4 技术应用
        5.4.1 楼板隔声
        5.4.2 同层排水
    5.5 以客户为导向的技术载体及营销说辞
        5.5.1 技术载体
        5.5.2 营销说辞
    5.6 本章小节
第6章 智能化小区系统用户体验的应用
    6.1 智能家居
        6.1.1 智能家居分类
        6.1.2 智能家居的发展趋势
    6.2 自动化楼控
        6.2.1 管理的目的
        6.2.2 管理对象
    6.3 智慧社区
    6.4 技术应用
        6.4.1 智能安保系统
        6.4.2 智能家居系统
        6.4.3 社区WiFi网络系统
    6.5 以客户为导向的技术载体及营销说辞
        6.5.1 技术载体
        6.5.2 营销说辞
    6.6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学术会议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附录C 金茂湾(府)业主居住情况调查问卷

(3)基于HomePlug GreenPHY的电力载波单元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智能电网的需求
        1.1.2 智能电网的要求和关键举措总结
    1.2 电力载波技术目前状况
    1.3 HomePlug GreenPHY技术的发展状况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安排
第二章 HomePlug GreenPHY标准
    2.1 HomePlug GreenPHY在智能电网技术发展的作用
    2.2 HomePlug AV介绍
        2.2.1 自适应比特加载和载波映射
        2.2.2 HomePlug AV的Mac层和中央协调
        2.2.3 CSMA和信道接入优先级
    2.3 HomePlug GreenPHY介绍
        2.3.1 HomePlug GreenPHY的物理层
        2.3.2 OFDM技术
        2.3.3 QPSK vs1024 QAM
        2.3.4 ROBO模式
        2.3.5 HomePlug GreenPHY的MAC层
        2.3.6 分布式带宽控制
        2.3.7 HomePlug GreenPHY的功率节省模式
第三章 HomePlug GreenPHY应用解决方案
    3.1 电力载波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劣
        3.1.1 电力载波技术的优势
        3.1.2 电力载波技术的劣势
        3.1.3 HomePlug GreenPHY实际应用
    3.2 HomePlug GreenPHY在用电信息采集方面的应用
    3.3 HomePlug GreenPHY在充电式电动汽车方面的应用
    3.4 HomePlug GreenPHY在智能家居方面的应用
第四章 HomePlug GreenPHY电力载波单元设计
    4.1 HomePlug GreenPHY电力载波单元设计方案
    4.2 QCA7000芯片简介
    4.3 载波单元电路设计
        4.3.1 QCA7000核心电路
        4.3.2 信号耦合电路
        4.3.3 信号输出放大滤波电路
        4.3.4 信号输入滤波电路
        4.3.5 接口电路
第五章 HomePlug GreenPHY电力载波单元测试及实际应用
    5.1 实验室测试
        5.1.1 测试目的
        5.1.2 测试环境
        5.1.3 测试工具
        5.1.4 测试组网框图
        5.1.5 测试用例
        5.1.6 测试总结
    5.2 实际应用环境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5.2.1 小区组网情况
        5.2.2 应用情况总结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自救型应急救援产品设计分析与研究 ——以火灾灾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1.5.1 研究的方法
        1.5.2 研究的过程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突发灾害室内自救逃生分析
    2.1 突发灾害的现状分析
        2.1.1 突发灾害定义
        2.1.2 火灾的特征及危害
        2.1.3 火灾的救灾主体与救灾方式
    2.2 面对火灾的心理行为与需求分析
        2.2.1 室内人员遇灾心理与行为分析
        2.2.2 室内火灾自救方式分析
        2.2.3 火灾自救的需求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火灾自救应急产品现状分析
    3.1 现有产品概况及分类
    3.2 灭火器材分析
        3.2.1 常用灭火器材
        3.2.2 灭火器特性分析
        3.2.3 现有灭火器存在问题
    3.3 逃生应急产品分析
        3.3.1 个人防护产品
        3.3.2 应急产品
        3.3.3 高层逃生产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火灾自救应急产品设计要素分析
    4.1 基于心理安全需求的要素分析
        4.1.1 色彩
        4.1.2 形态
        4.1.3 材料
    4.2 基于合理操作需求的要素分析
        4.2.1 易用性
        4.2.2 高效性
        4.2.3 使用安全性
    4.3 基于自救功能需求的要素分析
        4.3.1 基本功能
        4.3.2 功能创新
    4.4 基于特殊需求的要素分析
    4.5 基于日常环境需求的要素分析
        4.5.1 美观性
        4.5.2 日常维护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火灾自救应急产品要素整合设计实践
    5.1 要素整合分析
    5.2 设计要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以家用灭火器为例
        5.2.1 方案构思
        5.2.2 产品模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总结
    6.2 课题局限
    6.3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普适化脑电信息感知关键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生物信息感知研究的发展与应用
        1.1.2 研究意义与应用背景
    1.2 脑电信号的基本特征
        1.2.1 脑电信号的特点
        1.2.2 脑电信号的基本分类与特征
        1.2.3 脑电信号在精神健康领域的应用
    1.3 脑电信号感知在普适化环境中面临的关键问题
        1.3.1 普适化脑电信号质量控制模型欠缺的问题
        1.3.2 无参考电极下较少导联脑电采集中眼电噪声有效去除的问题
        1.3.3 脑电特征与精神状态的关联性问题
        1.3.4 本文研究思路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脑电传感器的信号质量评估模型研究
    2.1 当前脑电信号采集质量保障研究概述
        2.1.1 传统环境中脑电信号采集质量保障措施
        2.1.2 阻抗测量法在信号质量评估中的应用
        2.1.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脑电信号质量评估
    2.2 模糊综合评价法概述
    2.3 三种典型环境下脑电传感信号的特征
        2.3.1 三种典型使用环境的选择
        2.3.2 三种场景下脑电信号的特征
    2.4 脑电传感信号质量评估模型
        2.4.1 因素集评价指标-评价特征的选择
        2.4.2 评判集评价结果与综合评判
    2.5 评估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少数导联脑电信号中眼动噪声去除算法的研究
    3.1 背景噪声的分类及去除方法概述
        3.1.1 脑电中背景噪声的类型
        3.1.2 当前脑电信号去噪算法研究
    3.2 噪声去除算法基础理论概述
        3.2.1 小波变换基础理论
        3.2.2 独立分量分析概述
        3.2.3 自适应滤波器基本理论
    3.3 基于小波变换和ICA相结合的眼电噪声分离算法
    3.4 基于自适应滤波器结合小波变换的眼电噪声去除算法
    3.5 实验数据分析与结论
        3.5.1 模拟实验数据分析与结果比较
        3.5.2 实际脑电中的眼电噪声去除结果与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精神压力状态与脑电特征的关联性分析研究
    4.1 基于普适化生物信息感知的精神压力研究
        4.1.1 与精神压力相关的生物信息感知研究概况
        4.1.2 脑电与心理疾病的关联性特征研究概况
    4.2 可穿戴脑电传感器设计
        4.2.1 可穿戴脑电传感器研究进展
        4.2.2 OPTIMI中对可穿戴传感器的要求
        4.2.3 脑电传感器的设计
        4.2.4 传感器的性能指标及应用
    4.3 基于可穿戴脑电传感的实验方案设计
        4.3.1 参照量表的选择
        4.3.2 实验对象的筛选
        4.3.3 实验方案设计
    4.4 脑电特征与精神压力的关联性分析
        4.4.1 脑电特征的选择
        4.4.2 分类器选择
        4.4.3 实验数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碳中和视角下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与碳补偿研究 ——皖南宏村与合肥大圩案例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气候变化要求旅游业作出积极的响应
        1.1.2 乡村旅游地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空间
        1.1.3 乡村旅游地碳中和建设迎来新机遇与挑战
        1.1.4 乡村旅游地低碳/碳中和机制系统研究不足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重点难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重点难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碳源与碳排放
        2.1.2 碳汇与碳吸收
        2.1.3 低碳与碳中和
        2.1.4 碳收支与净碳排放
        2.1.5 旅游地与乡村旅游地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旅游业碳排放估算研究
        2.2.2 旅游业碳减排相关研究
        2.2.3 碳中和目的地相关研究
        2.2.4 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相关研究
        2.2.5 研究评述与启示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低碳经济理论
        2.3.2 碳足迹理论
第3章 碳中和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地系统解构
    3.1 乡村旅游地碳源碳汇的相关研究
    3.2 乡村旅游地系统结构与要素分析
        3.2.1 系统理论与旅游系统
        3.2.2 乡村旅游地系统结构
        3.2.3 乡村旅游地系统要素
    3.3 碳中和视角下的系统解构分析
        3.3.1 旅游业碳源组分的廓清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构成
        3.3.2 乡村旅游地吸引物要素与碳源体系的特殊性关联
        3.3.3 乡村旅游地系统要素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耦合
    3.4 乡村旅游地自然碳源与人为碳源
    3.5 乡村旅游地碳汇资源体系与特征
        3.5.1 乡村旅游地碳汇资源的构成
        3.5.2 乡村旅游地碳汇资源的转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理论框架与方法
    4.1 乡村旅游地碳排放估算理论框架
        4.1.1 乡村旅游地碳排放估算的系统边界
        4.1.2 乡村旅游地碳排放估算的清单选择
    4.2 社会经济领域碳排放估算相关方法
        4.2.1 排放系数法
        4.2.2 实地监测法
        4.2.3 物料衡算法
        4.2.4 因素分解法
        4.2.5 总结与比较
    4.3 乡村旅游地碳排放估算方法的构建
        4.3.1 旅游碳基能源消耗碳排放估算方法
        4.3.2 农业生产能源消耗碳排放估算方法
        4.3.3 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碳排放估算方法
        4.3.4 固体垃圾焚烧处理碳排放估算方法
    4.4 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估算的相关方法
        4.4.1 样地清查法
        4.4.2 通量观测法
        4.4.3 模型模拟法
        4.4.4 RS和GIS方法
        4.4.5 总结与比较
    4.5 乡村旅游地碳吸收估算方法的构建
        4.5.1 乡村植被光合碳吸收
        4.5.2 农作物生育期碳吸收
        4.5.3 乡村水域湿地碳吸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乡村旅游地碳中和概念模型及补偿机制研究
    5.1 碳中和概念的出现与实践经验
        5.1.1 碳中和概念缘起
        5.1.2 碳中和实践经验
        5.1.3 总结与启示
    5.2 乡村旅游地碳中和的概念模型
    5.3 乡村旅游地碳补偿的主体分析
        5.3.1 政府:服务功能
        5.3.2 企业:产品创新
        5.3.3 社区:参与转变
        5.3.4 游客:消费响应
    5.4 乡村旅游地碳补偿的机制探索
        5.4.1 乡村旅游地碳补偿的规划机制
        5.4.2 乡村旅游地碳补偿的管理机制
        5.4.3 乡村旅游地碳补偿的市场机制
        5.4.4 乡村旅游地碳补偿的技术支撑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传统村落型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与碳补偿研究
    6.1 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的概况介绍
    6.2 宏村旅游碳排放指标体系的选择
    6.3 宏村旅游净碳排放估算数据获取
    6.4 宏村旅游碳排放数据整理与估算
        6.4.1 旅行交通碳排放估算
        6.4.2 景区住宿碳排放估算
        6.4.3 景区饮食碳排放估算
        6.4.4 购物娱乐碳排放估算
        6.4.5 运营管理碳排放估算
        6.4.6 居民用能碳排放估算
        6.4.7 垃圾处置碳排放估算
    6.5 宏村碳汇资源梳理与碳吸收估算
        6.5.1 宏村土地利用类型及面积
        6.5.2 宏村碳汇资源碳吸收估算
    6.6 宏村古村落旅游业净碳排放计算
    6.7 宏村古村落减碳空间与路径分析
        6.7.1 宏村古村落内部碳排放结构特征
        6.7.2 宏村古村落内部碳排放减碳路径
        6.7.3 旅行交通碳减排情景及路径分析
    6.8 宏村古村落碳汇结构与增汇分析
        6.8.1 宏村古村落碳汇结构分祈
        6.8.2 宏村古村落护汇增汇分析
    6.9 传统村落型乡材旅游地的碳补偿
        6.9.1 因地制宜,合理采用低碳清洁能源
        6.9.2 合理规划,培育碳汇旅游体验环境
        6.9.3 宣传引导,源头减量化固体废弃物
        6.9.4 社区教育,推动村民低碳生活方式
        6.9.5 市场机制,购买碳汇林中和碳排放
    6.10 本章小结
第7章 林果采摘型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与碳补偿研究
    7.1 合肥大圩农业生态园区概况介绍
    7.2 合肥大圩碳排放估算的指标体系
    7.3 合肥大圩净碳排放估算数据获取
    7.4 合肥大圩碳排放数据整理与估算
        7.4.1 旅行交通碳排放估算
        7.4.2 食宿休闲碳排放估算
        7.4.3 经营管理碳排放估算
        7.4.4 垃圾处理碳排放估算
        7.4.5 农业生产碳排放估算
        7.4.6 土地利用碳排放估算
    7.5 合肥大圩碳汇资源与碳吸收估算
    7.6 合肥大圩旅游业的净碳排放计算
    7.7 合肥大圩碳减排空间与路径分析
        7.7.1 大圩农业园区碳排放结构分析
        7.7.2 大圩旅行交通碳排放结构分析
        7.7.3 大圩农业园区碳减排路径分析
    7.8 合肥大圩碳吸收结构与增汇分析
        7.8.1 大圩农业园区碳汇结构分析
        7.8.2 大圩农业园区增汇途径分析
    7.9 林果采摘型乡村旅游地的碳补偿
        7.9.1 依托区域自然条件,培育碳汇旅游吸引物
        7.9.2 构建绿色公交网络,提倡低碳的出行方式
        7.9.3 科学生产管理方式,减少农业生产碳排放
        7.9.4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清洁能源的使用
        7.9.5 优化土地利用方式,提升碳汇资源的品质
    7.10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7)炭黑为吸波剂石膏板和矿棉板电磁波吸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电磁辐射的来源、危害与防护
        1.2.1 电磁辐射的来源
        1.2.2 电磁辐射的危害
        1.2.3 电磁辐射的防护
    1.3 吸波材料的设计原理
    1.4 建筑吸波材料的研究现状
        1.4.1 吸波剂填充型吸波建材的研究
        1.4.2 结构设计型吸波建材的研究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5.1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1.5.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材料、设备及测试方法
    2.1 实验原材料
    2.2 实验设备
    2.3 试样制备
        2.3.1 石膏板测试试样制备
        2.3.2 矿棉板测试试样制备
        2.3.3 电磁参数测试试样制备
    2.4 性能测试
        2.4.1 电磁参数测试
        2.4.2 吸波性能测试
        2.4.3 力学性能测试
        2.4.4 电阻率测试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原材料微观结构及电磁性能的研究
        3.1.1 石膏的性能研究
        3.1.2 矿物棉的性能研究
        3.1.3 膨胀珍珠岩的性能研究
        3.1.4 乙炔炭黑的性能研究
    3.2 石膏板的电磁波吸收性能研究
        3.2.1 复合材料电磁参数以及反射率的计算方法
        3.2.2 炭黑复合石膏板的吸波性能研究
        3.2.3 掺膨胀珍珠岩炭黑复合石膏板的吸波性能研究
        3.2.4 石膏板吸波性能的计算
        3.2.5 膨胀珍珠岩对石膏板力学性能的影响
    3.3 矿棉板的电磁波吸收性能研究
        3.3.1 双层结构吸波材料的阻抗匹配原理
        3.3.2 单层结构矿棉板的吸波性能研究
        3.3.3 双层结构矿棉板的吸波性能研究
        3.3.4 矿棉板力学性能测试
    3.4 电磁波损耗机理分析
        3.4.1 掺膨胀珍珠岩石膏板电磁波损耗机理分析
        3.4.2 矿棉板电磁波损耗机理分析
        3.4.3 石膏板和矿棉板的吸波性能比较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ZigBee技术的智能家居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智能家居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组网技术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论文创新点
    1.5 论文组织结构
2 ZigBee技术与GPRS无线通信技术分析
    2.1 ZigBee技术分析
        2.1.1 ZigBee技术的特点
        2.1.2 ZigBee协议体系结构及规范
        2.1.3 ZigBee网络拓扑结构
    2.2 GPRS无线通信技术分析
        2.2.1 GPRS网络体系结构
        2.2.2 GPRS传输协议模型
        2.2.3 GPRS主要业务
    2.3 本章小结
3 智能家居监控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1.1 系统实现功能要求
        3.1.2 系统设计的性能要求
    3.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3.2.1 系统模块构成
        3.2.2 系统软件构成
        3.2.3 系统工作流程
    3.3 本章小结
4 智能家居监控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4.1 系统硬件总体构成
    4.2 GSM/GPRS通信模块
        4.2.1 SIM900A模块介绍
        4.2.2 SIM900A外围电路设计
    4.3 ZigBee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4.3.1 ZigBee通信模块核心电路设计
        4.3.2 协调器节点电路设计
    4.4 传感器检测及控制电路设计
        4.4.1 烟雾检测电路
        4.4.2 人体红外检测电路
        4.4.3 温湿度检测电路
        4.4.4 灯光亮度调控电路
        4.4.5 窗帘电机控制电路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软件实现
    5.1 ZigBee家庭网络系统软件设计
        5.1.1 Z-Stack协议栈
        5.1.2 协调器节点软件设计
        5.1.3 路由节点软件设计
        5.1.4 终端节点软件设计
    5.2 上位机监控系统设计
        5.2.1 用户界面设计
        5.2.2 Labview串.通信实现
        5.2.3 Labview与ZigBee模块的串.通信程序设计
        5.2.4 LabVIEW与GSM/GPRS模块的串.通信程序设计
        5.2.5 Labview网络远程监控实现
    5.3 本章小结
6 ZigBee路由协议分析
    6.1 ZigBee路由协议分析
        6.1.1 ZigBee网络地址分配机制
        6.1.2 Cluster-Tree路由算法
        6.1.3 AODVjr路由算法
        6.1.4 路由算法改进方案
        6.1.5 仿真分析
    6.2 本章小结
7 系统测试
    7.1 ZigBee模块性能测试
    7.2 系统功能测试
    7.3 Internet远程监控测试
    7.4 远程报警功能测试
    7.5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本文工作总结
    8.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基于嵌入式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发展趋势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2 智能家居的现状
        1.1.3 智能家居发展趋势
    1.2 智能家居技术比较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整体设计
    2.1 系统所用关键性技术
        2.1.1 嵌入式技术
        2.1.2 ZigBee 技术
        2.1.3 GRRS 技术
        2.1.4 传感器技术
        2.1.5 QT 技术
        2.1.6 远程 Web 控制技术
    2.2 系统总体设计任务及方案
        2.2.1 系统总体设计任务
        2.2.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2.3 系统方案优势
    2.3 控制系统网络拓扑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能家居系统硬件设计
    3.1 智能家居主机系统硬件设计
        3.1.1 触摸屏接口电路设计
        3.1.2 网络接口电路设计
        3.1.3 USB 接口电路设计
        3.1.4 串口通信设计
        3.1.5 JTAG 接口电路设计
    3.2 ZigBee 无线通信硬件设计
        3.2.1 从节点硬件设计
        3.2.2 主节点硬件设计
    3.3 GPRS 通信模块设计
    3.4 WIFI 无线通信模块设计
    3.5 智能家居分机系统硬件设计
        3.5.1 温湿度传感器模块接口设计
        3.5.2 视频监控模块接口设计
        3.5.3 气体检测模块设计
        3.5.4 报警模块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能家居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开发环境搭建
    4.2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软件平台搭建
        4.2.1 引导程序移植
        4.2.2 嵌入式 Linux 内核移植
        4.2.3 嵌入式文件系统及嵌入式 GUI 移植
    4.3 主要驱动设计
        4.3.1 ZigBee 模块驱动设计
        4.3.2 GPRS 模块驱动设计
        4.3.3 温度传感器驱动设计
        4.3.4 气敏传感器驱动设计
    4.4 远程 Web 服务器设计
        4.4.1 Boa 服务器移植
        4.4.2 网页设计
    4.5 QT 应用程序设计
    4.6 ZigBee 网络功能软件设计
        4.6.1 主节点软件设计
        4.6.2 从节点软件设计
    4.7 系统软件功能设计
        4.7.1 系统主控制器软件结构设计
        4.7.2 主控制器程序设计
        4.7.3 温度检测模块设计
        4.7.4 LED 灯控制模块设计
        4.7.5 视频监控模块设计
        4.7.6 GPRS 模块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能家居 ZigBee 无线网络传感器研究
    5.1 Truetime1.5 工具箱
    5.2 ZigBee 无线网络层路由机制
        5.2.1 网络地址的分配机制
        5.2.2 Cluster-Tree 路由机制
        5.2.3 AODV 和 AODjr 路由算法
    5.3 智能家居 ZigBee 无线网络仿真模型建立
    5.4 智能家居 ZigBee 无线网络仿真测试
        5.4.1 初始化与参数设置
        5.4.2 仿真过程与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智能家居系统测试
    6.1 Web 服务器端测试
    6.2 主控制器终端测试
    6.3 智能客户端软件测试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或撰写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10)基于人机工程的家用植物生长箱的造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 预期目标和创新点
    1.4 设计流程
第2章 家庭植物培养现状
    2.1 传统家庭植物培养概述
        2.1.1 室内观赏植物的作用
        2.1.2 家庭培养类型与问题
    2.2 植物培养的新发明
        2.2.1 主要厂商和代表产品
        2.2.2 利弊分析、设计缺陷和劳动伤害
第3章 人机工程理论
    3.1 人机工程概述
        3.1.1 人机工程学的定义
        3.1.2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内容
        3.1.3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领域
    3.2 工业设计与人机工程学
        3.2.1 工业设计中人机工程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3.2.2 工业设计与人机工程的相互关系
    3.3 计算机辅助人机工程设计
        3.3.1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人机工程
        3.3.2 计算机辅助技术对造型的影响
    3.4 主要设计工具介绍
        3.4.1 Rhino设计软件介绍
        3.4.2 3D Studio Max软件介绍
第4章 基于人机工程的植物生长箱设计过程
    4.1 总体设计
        4.1.1 设计原则
        4.1.2 设计定位
        4.1.3 功能分析
    4.2 家用植物生长箱的人机工程学研究
        4.2.1 人机界面与人机尺度分析
        4.2.2 人体测量与数据运用
        4.2.3 人体作业姿势的分析
        4.2.4 作业环境与作业空间的研究
    4.3 结构设计
        4.3.1 分层设计
        4.3.2 蓄水装置设计
        4.3.3 LED照明装置设计
        4.3.4 其他结构部件设计
        4.3.5 总体结构图
    4.4 造型设计
        4.4.1 线型风格设计
        4.4.2 外观造型设计
        4.4.3 预设效果展示
    4.5 材料选择
        4.5.1 材料的感觉特性研究
        4.5.2 材料的表面处理工艺
    4.6 色彩设计
        4.6.1 色彩的人机工程学原则
        4.6.2 色彩的心理效应
    4.7 家用植物生长箱产品最终效果图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家庭环境中的家用电器的静电防护(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高压电力系统电磁环境实测与分析[D]. 胡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2]基于用户体验的绿色住宅技术应用研究[D]. 王亚军. 湖南大学, 2017(07)
  • [3]基于HomePlug GreenPHY的电力载波单元的设计与实现[D]. 马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7(04)
  • [4]自救型应急救援产品设计分析与研究 ——以火灾灾害为例[D]. 何洁. 浙江理工大学, 2016(04)
  • [5]普适化脑电信息感知关键问题的研究[D]. 彭宏. 兰州大学, 2015(01)
  • [6]碳中和视角下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与碳补偿研究 ——皖南宏村与合肥大圩案例实证[D]. 丁雨莲. 南京师范大学, 2015(11)
  • [7]炭黑为吸波剂石膏板和矿棉板电磁波吸收性能研究[D]. 解帅. 河北工业大学, 2015(07)
  • [8]基于ZigBee技术的智能家居监控系统研究[D]. 张且且. 河南理工大学, 2014(06)
  • [9]基于嵌入式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戴林. 江苏科技大学, 2014(03)
  • [10]基于人机工程的家用植物生长箱的造型设计研究[D]. 卫萌. 郑州大学, 2012(11)

标签:;  ;  ;  

家用电器在家庭环境中的静电防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