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蒙古音乐大师梅日庚格根

18世纪蒙古音乐大师梅日庚格根

一、18世纪蒙古族音乐巨匠梅日更葛根(论文文献综述)

张虹[1](2021)在《民族文化交融语境下的音乐与认同 ——以达拉特旗民间歌手调查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杜峥嵘,王宇琪[2](2020)在《非遗语境下乌拉特民歌的传承研究》文中认为乌拉特民歌主要流传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及周边蒙古族群体,作为乌拉特部落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体裁,乌拉特民歌的传承方式较为多样,但各级传承人是乌拉特民歌传承的主体,任何一种传承途径都离不开传承人这一纽带。随着城镇化与现代化的逐渐加剧,作为口传性的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乌拉特民歌的传承方式也在逐渐变迁。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乌拉特民歌传承人及其传承途径进行田野调查与口述访谈,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梳理当下乌拉特民歌传承的现状,并进一步思考乌拉特民歌在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新角度的传承方式。

张小飞[3](2019)在《论乌拉特民歌的文化阐释——以“希鲁格哆”为例》文中认为能歌善舞的乌拉特人在近代主要生活在巴彦淖尔市境内,宴歌是乌拉特人在宴会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本文通过从乌拉特宴歌的代表希鲁格哆的角度出发,对希鲁格哆的特点进行分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乌拉特宴歌希鲁格哆来说有着重要的保护意义和研究价值。

张小飞[4](2019)在《论乌拉特民歌的文化阐释——以“希鲁格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能歌善舞的乌拉特人在近代主要生活在巴彦淖尔市境内,宴歌是乌拉特人在宴会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本为通过从乌拉特宴歌的代表希鲁格哆的角度出发,对希鲁格哆的特点进行分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乌拉特宴歌希鲁格哆来说有着重要的保护意义和研究价值。

贺宇[5](2019)在《黄河岸边蒙古人的歌声 ——内蒙古三部四村音乐生活的考察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以内蒙古黄河沿岸的蒙古族村落及其音乐生活为研究对象进行考察与研究。其视角是在“人-音-地”的整体结构中,把蒙古族传统音乐回归到它所生成运用的生活情境里,对村落音乐生活的解释回归到它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变迁脉络中去。全文将围绕“一河两岸,三部四村”,运用六章内容展开讨论:第一章是以内蒙古黄河流域为文化背景,阐述其历史、地理、蒙古部落、蒙古族村落形成以及村落视野下的族群与族群关系。第二章是以黄河南岸的沙日召嘎查为研究对象,从嘎查与召庙的历史背景、蒙古族家庭的个案表述与阐释以及当地民歌古日道“个体-群体”的关系整体地看待沙日召嘎查民众的音乐生活。第三章是以黄河北岸的阿日齐嘎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乌拉特标志性文化的论述,对民众观念下的乌拉特民歌进行分析,对乌拉特蒙古族婚礼仪式个案的描述与阐释,将民歌文化与地方精英联系起来,展示出乌拉特人的音乐生活与文化象征之间的关系。第四章是以黄河北岸杭哈地区的杨盖布隆嘎查为研究对象,从部落、地域、文化三维空间下去表述杭哈蒙古族民歌与民歌手,并以民歌大赛为个案去阐释当下杭哈蒙古族群体对自我音乐文化的建构。第五章是以黄河北岸蒙汉杂居区域的杨家堡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蒙汉杂居地区历史、文化背景的梳理,对杨家堡村蒙汉民众音乐生活的考察,以及农历二月十九庙会的描述与文化阐释,去总体地看待民族、文化融合背景下蒙汉杂居区域的族际文化共享现象。第六章是在“三部四村”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村落-城镇”音乐生活的对照,去讨论当下黄河沿岸蒙古族的另一文化景观。文中以四胡手扎布家族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父母村落生活、儿女城镇生活、夫妻穿梭于城乡之间生活的考察,对“村落—城镇”双层空间结构下的蒙古族民众音乐生活进行讨论,从时间、空间维度中去关注当代蒙古族音乐生活的社会形态。

于梦石[6](2018)在《试析藏传佛教音乐在当代蒙古族音乐创作中的运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学位论文以内蒙古三位不同时期作曲家的三部代表性作品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究分析藏传佛教音乐文化在蒙古族现当代音乐创作中的影响和运用。第一章,概括回顾了宋元时期藏传佛教音乐自吐蕃和中原地区向北传播至蒙古地域的历史;对藏传佛教音乐的表现形式——包括诵经音乐、羌姆乐舞和礼仪音乐等及其艺术特征进行了必要的追溯考察,并在最后就本章论述内容作了简要的总结。第二章,对内蒙古蒙古族地区藏传佛教音乐形式及佛教音乐文化形态作必要解析,着重对藏传佛教音乐与蒙古族音乐相互交融的文化特质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对内蒙古各地区传统音乐的风格特征进行了简要梳理,并在最后作本章小结。第三章,对色*恩克巴雅尔《永远的祝福》、秦文琛《五月的圣徒》、额*那日苏《一百零八转经筒》(按创作年代顺序)等三部作品进行风格特征与作曲技法、结构形态等各方面的详尽分析阐释,并在本章结尾予以总结。第四章,以同构、解构和重构的创作理念,从音高组织、节奏节拍、音色音响、织体形态等各个方面,探究蒙古族当代上述三部代表性作品对藏传佛教音乐诸多元素的继承、借鉴、吸收和创造性运用。结语:本论文意图通过对内蒙古三部当代代表性作品的探索研究分析,给予藏传佛教音乐文化在内蒙古地区和蒙古族音乐创作中的深远影响和作用给予必要的关注,同时,文章结合20世纪现当代作曲技法与思维理念,试图对此种宗教文化背景作用下的音乐创作以较为全面客观的阐释、总结。简而言之,探索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包括本文论述的藏传佛教音乐文化和蒙古族传统音乐——观念与形态为基本要素的现当代音乐创作路径与构成,是本论文最终意欲表达的延伸主旨。

贺宇[7](2017)在《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喇嘛学者”与乌拉特民歌“希鲁格道”的人类学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乌拉特蒙古人从呼伦贝尔迁徙到黄河以北的牟纳山一带,逐渐形成了乌拉特蒙古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事实上,乌拉特蒙古族音乐文化也是在这漫长的的历史进程中吸收多元素而互相交融形成的。本文将在人类学的视角下,通过扼要地梳理中西学者历史与族群的关系,将乌拉特蒙古族音乐文化搁置于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相关理论背景中,去探究乌拉特蒙古人心中的"喇嘛学者"和乌拉特民歌"希鲁格道"的民众观念。

博特乐图,郭晶晶[8](2017)在《蒙古族音乐研究百年(十一)》文中指出蒙古族宗教音乐研究(下)二、佛教音乐研究蒙古族佛教俗称喇嘛教、黄教,是蒙古民族主要的宗教信仰之一,其音乐文化是蒙古族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13世纪初佛教传入蒙古地区之际,所谓佛教教义显现重要方式之一的佛教音乐也随即传播。它的音乐文化在历史传承、经文内涵、使用乐器、唱诵声腔及演奏方法等方面,具有其源传地印藏文化的鲜明特点。但在蒙古地区几个世纪的流传过程中,与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形成了具有蒙古族文化

张军延[9](2017)在《虔诚的礼赞,神圣的歌——浅谈蒙古族“秀鲁格道”的思想内容及其意义和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蒙古族"秀鲁格道"这一特殊歌曲内容进行的分析,探究"秀鲁格道"的渊源及演变历程,从而确认"秀鲁格道"是蒙古族传统民歌与藏传佛教音乐之精华有机结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郎玉鸽[10](2016)在《清代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的本土化传播 ——以内蒙古地区蒙古语诵经为中心》文中认为16世纪后半期藏传佛教再度传入内蒙古地区,特别是有清一代,清政府的扶植下迅速发展。到清朝中期,内蒙古地区的寺庙多达1800余座,喇嘛人数约15万人左右。至此,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历史上佛教在不同民族和地区传播过程中,自然形成了民族化、本土化属性。但是国内外学界对清代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的本土化传播的历史现象关注不足。因此有必要系统深入的研究清代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的本土化传播,这对研究和探讨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传播的历史轨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通过利用档案及文献史料、田野调查等对清代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本土化传播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从而填补了以往该研究领域的空白。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的传播过程中与蒙古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等相互影响或彼此融合,构成了与西藏佛教有所不同的传播模式。即清代藏传佛教在蒙古族聚居区域的传播过程中,不仅吸收了蒙古古老的萨满教思想学说,而且不可避免地带进了蒙古族思维模式、审美情趣、性格习俗、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诸多“价值参与”,使佛教的民族化、本土化更为明显,富有异彩。清代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的本土化传播的主要表现在藏传佛教教义与蒙古萨满教神灵的结合、藏传佛教基本经典《甘珠尔》《丹珠尔》经的蒙古文翻译、蒙古语诵经体系的形成与推广、汉式、蒙式风格和汉藏风格结合之寺庙建筑的出现、仿效清代蒙古社会组织形式的札萨克达喇嘛管理体制的实行、藏传佛教与汉族民间信仰相结合的“复合体”庙宇的出现等方面。其中,最具民族化、本土化表现形式则是内蒙古地区蒙古语诵经体系的形成与推广。清代内蒙古地区蒙古语诵经体系由内齐托音一世创立的蒙古语诵经制度、察哈尔镶白旗的蒙藏双语诵经法和蒙古民间形成的蒙古语嘛呢经念诵形式等构成。内齐托音一世创立的蒙古语诵经制度是内蒙古地区最早推广的蒙古语诵经方式。内齐托音一世在内蒙古东部诸部传教时,为了使广大蒙古大众更容易接受佛教教义,首创蒙古语诵经制度。由于内齐托音一世用最朴实的蒙古语诵经方法传播佛教教义,深受当时内蒙古东部各部贵族和广大蒙民的极力供奉和敬仰,在蒙古民间被称为相当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的“博格达”喇嘛。其后,内齐托音一世弟子梅力更葛根一世传承其师傅的蒙古语诵经制度,在内蒙古西部地区不断推广蒙古语诵经体系。尤其是梅力更三世在原来基础上创建新诵经法,使内齐托音一世创建的蒙古语诵经制度更加完善,也使得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的本土化传播更为明显。内齐托音体系内东部蒙古地区很多寺庙实行了各有不同的蒙古语诵经形式。如科尔沁诺颜呼图克图葛根庙、巴林右旗四大寺庙、阿鲁科尔沁旗汗庙、扎鲁特右旗旗庙和葛根庙、喀喇沁三旗寺庙等。这些寺庙中有的寺庙以纯蒙古语诵经,有的以蒙藏双语诵经,有的以蒙古语念诵《甘珠尔》《丹珠尔》经。在内蒙古地区形成的蒙古语诵经体系中,察哈尔镶白旗蒙藏双语诵经法占有一席之地。康熙年间唐古特喇嘛拉锡斡节尔在镶白旗传教时,为了适合蒙古地区的本土特色,制定了蒙藏双语诵经法。其后,察哈尔格西洛桑楚臣继承和发扬了蒙藏双语诵经法。察哈尔镶白旗各寺庙统一推广的蒙藏双语诵经法使藏传佛教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的本土化传播富有异彩。蒙古民间形成的蒙古语嘛呢经念诵形式是清代内蒙古地区蒙古语诵经体系中影响较为广泛的诵经模式。嘛呢经是藏传佛教经文的一种形式,在清代广泛流传于内蒙古地区。嘛呢经一般是以诗歌的形式撰写的。嘛呢经念诵的主体是民间的普通蒙古人。嘛呢经不论其内容还是传承的语言,均体现了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的本土化、民族化特色。总之,不同形式的蒙古语诵经方式使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的民族化、本土化传播更为明显,对佛教经典的蒙古文翻译、蒙古族传统语言文学、哲学思想、文化艺术、历史编纂学、医药学等方面的传承和发扬影响深远。

二、18世纪蒙古族音乐巨匠梅日更葛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8世纪蒙古族音乐巨匠梅日更葛根(论文提纲范文)

(2)非遗语境下乌拉特民歌的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家族传承
    (二)民歌传习所
    (三)蒙古族学校

(3)论乌拉特民歌的文化阐释——以“希鲁格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赞歌
    1.佛教赞歌
    2.世俗赞歌
二、训谕歌
三、生活风俗类

(5)黄河岸边蒙古人的歌声 ——内蒙古三部四村音乐生活的考察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2.研究目的及意义
    3.相关文献综述
    4.研究方法及基本思路
第一章 黄河沿岸蒙古人的历史语境
    1.1 内蒙古黄河流域的史地空间
        1.1.1 自然地理环境
        1.1.2 历史背景
        1.1.3 区域分布
    1.2 黄河沿岸的蒙古部落与移民运动
        1.2.1 鄂尔多斯部
        1.2.2 乌拉特部
        1.2.3 土默特部
        1.2.4 近代历史的移民运动——走西口
    1.3 黄河沿岸的蒙古族村落及村居蒙古人
        1.3.1 蒙古族村落的形成
        1.3.2 黄河沿岸的村居蒙古人
    1.4 村落视野下的族群与族群关系
        1.4.1 蒙古部落群体中的“族群”
        1.4.2 蒙古族村落的族群关系
第二章 沙日召嘎查——民歌、民歌传人、歌俗与村落生活
    2.1 沙日召嘎查与沙日召庙
        2.1.1 嘎查与召庙
        2.1.2 召庙历史与村落记忆
    2.2 村落生活中的古日道
        2.2.1 古日道概念的导入与阐释
        2.2.2 乃日中的古日道:一次蒙古族家庭乃日的个案
        2.2.3 古日道演唱习俗的程式性
    2.3 个人、家族、村落与民歌
        2.3.1 一位民歌传人的故事
        2.3.2 家族与民歌传承
        2.3.3 地方民歌的“国家征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阿日齐嘎查——标志性文化、乌拉特民歌及其象征体系
    3.1 乌拉特标志性文化:梅日更召与梅日更葛根
        3.1.1 梅日更召的历史与现状
        3.1.2 梅日更葛根与“希鲁格道”
        3.1.3 乌拉特标志性文化之阐释
    3.2 乌拉特民歌与村落生活
        3.2.1 村落文化空间下的阿日齐嘎查
        3.2.2 民众观念下的乌拉特民歌
    3.3 民歌、歌俗与文化:以乌拉特蒙古族婚礼为例
        3.3.1 家庭背景
        3.3.2 夜坐
        3.3.3 女方乃日
        3.3.4 送亲仪式
        3.3.5 正宴
    3.4 民歌及其象征体系
        3.4.1 仪式、音乐及其文化象征
        3.4.2 地方精英及其权力象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杨盖布隆嘎查——部落、地域、文化三维空间下的村落音乐生活
    4.1 部落传统与行政区划
        4.1.1 历史与文化记忆
        4.1.2 行政区划与杭哈地区
    4.2 三重文化认同下的民歌与民歌手
        4.2.1 杭哈民歌的“身份”表述
        4.2.2 “杭哈风格”的表述与认知
        4.2.3 杭哈民歌手的身份认同
    4.3 民歌群体与文化认同
        4.3.1 杨盖布隆的民歌群体
        4.3.2 民歌大赛中的“自我”文化建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杨家堡村——民族、文化融合背景下的村落音乐生活错误!未定义书签。
    5.1 土默特地区蒙汉杂居村落的形成
        5.1.1 土默特地区的生态环境
        5.1.2 土默特地区社会结构的变化
        5.1.3 蒙汉杂居村落的形成
    5.2 地缘、业缘关系结构下的村落二人台
        5.2.1 村领导与村民的音乐生活
        5.2.2 蒙汉村民的“坐腔会”
        5.2.3 地缘、业缘关系结构下的“打小班”
    5.3 民族融合与文化融合:蒙汉杂居村落音乐生活的文化建构
        5.3.1 个案描述:农历二月十九庙会
        5.3.2 庙会传统与文化重构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从村落到城镇——城乡关系视野下的蒙古族音乐生活
    6.1 “村落-城镇”:当代蒙古族民众的双层生活空间
        6.1.1 城乡关系视野下的草原小镇
        6.1.2 “村落-城镇”:“推拉”视域下的文化流动
    6.2 城镇中的民歌传承主体
        6.2.1 官方型民歌群体
        6.2.2 民间型民歌群体
    6.3 城镇化进程中的蒙古族音乐生活变迁
        6.3.1 “撕裂”与“重建”:城镇化进程中扎布家族的音乐生活
        6.3.2 城镇婚礼中的乃日音乐:以曹格新婚仪式为例
    本章小结
结论
    1.一河两岸
    2.三部四村
    3.从村落到城镇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

(6)试析藏传佛教音乐在当代蒙古族音乐创作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藏传佛教音乐的艺术特征及传播
    第一节 藏传佛教音乐北传历史述要
    第二节 藏传佛教的音乐形式及艺术特征
    第三节 藏传佛教音乐对内蒙古的影响及融合
第二章 藏传佛教音乐对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广泛影响与作用
    第一节 蒙古族佛教音乐及民间音乐述要
    第二节 藏传佛教音乐与蒙古族音乐创作的关系
    第三节 内蒙古各地区音乐文化特征
第三章 三部现当代蒙古族代表性音乐作品简析
    第一节 色*恩克巴雅尔《永远的祝福》
    第二节 秦文琛《五月的圣徒》
    第三节 额*那日苏《一百零八转经筒》
第四章 三部作品在创作技法方面对藏传佛教音乐元素的吸收借鉴、发展创新
    第一节 音高音调组织
    第二节 音色音响组织
    第三节 节奏节拍组织
    第四节 织体形态组织
结语
致谢语
参考文献
附录

(7)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喇嘛学者”与乌拉特民歌“希鲁格道”的人类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理论探讨
二、历史记忆——乌拉特标志性文化的阐释
    (一) 乌拉特部
    (二) 乌拉特标志性文化
三、族群认同——民众观念中的乌拉特民歌
    (一) 乌拉特民歌“希鲁格道”
    (二) 民众观念中的乌拉特民歌
结语

(8)蒙古族音乐研究百年(十一)(论文提纲范文)

蒙古族宗教音乐研究 (下)
    二、佛教音乐研究
        (一) 、蒙古族佛教音乐的搜集整理
        (二) 蒙古族佛教音乐的理论研究
        1.蒙古族佛教音乐的产生历史及风格发展演变研究
        2.蒙古族佛教音乐的分类研究
        3.佛教音乐的专题研究

(9)虔诚的礼赞,神圣的歌——浅谈蒙古族“秀鲁格道”的思想内容及其意义和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秀鲁格道”庄重神圣饱含哲理的思想内容
    1. 佛祖先圣的礼赞
    2. 天地自然的颂歌
    3. 亲情友情的珍视
    4. 品德行为的教化
二、佛教音乐的世俗化、本土化、民族化
三、广泛的传播度和深远的影响力
四、民族性格的塑造和民风民俗的形成

(10)清代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的本土化传播 ——以内蒙古地区蒙古语诵经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的本土化传播概论
    第一节 藏传佛教教义与蒙古萨满教神灵的结合
        一、藏传佛教教义与萨满教天地山水神灵的相结合
        二、藏传佛教与萨满教祭火、祭祖活动的结合
        三、藏传佛教与萨满教降神行为的结合
    第二节 佛教基本经典《甘珠尔》《丹珠尔》经的蒙古文翻译
        一、入清前《甘珠尔》经的蒙古文翻译过程
        二、入清后《甘珠尔》经的校勘与《丹珠尔》经的蒙古文翻译
        三、《甘珠尔》《丹珠尔》经的刊行及其影响
    第三节 内蒙古寺庙建筑风格的本土化
        一、汉式建筑风格的寺庙
        二、汉藏建筑风格结合的寺庙建筑
    第四节 札萨克达喇嘛管理体制的实行
        一、内札萨克蒙古席勒图库伦札萨克达喇嘛旗的建立
        二、呼和浩特掌印札萨克达喇嘛及其职权
        三、多伦诺尔掌印札萨克达喇嘛及其职权
        四、瑞应寺掌印札萨克达喇嘛及其职权
    第五节 藏传佛教与汉族民间信仰相结合的“复合体”庙宇的出现
        一、内蒙古地区“娘娘庙”“玉帝庙”“龙王庙”等的出现
        二、从藏传佛教的“格萨尔庙”到内蒙古地区的“老爷庙”
    小结
第二章 内齐托音—世创立梅力更葛根世系完善的蒙古语诵经制度
    第一节 内齐托音一世创立的蒙古语诵经制度
        一、内齐托音一世在东部蒙古的蒙古语传教活动
        二、内齐托音一世首创的蒙古语诵经制度内容
    第二节 内齐托音二世与蒙古语诵经制度
        一、内齐托音二世坐床
        二、内齐托音二世所驻锡的小召蒙古语诵经
        三、内齐托音二世发扬的蒙古语诵经制度
    第三节 梅力更葛根世系对蒙古语诵经制度的完善
        一、梅力更葛根一世、二世与梅力更寺蒙古语“老诵经法”
        二、第三世梅力更葛根创建的“新诵经法”
        三、梅力更寺蒙古语诵经内容
    第四节 蒙古语诵经的本土化特点
        一、“蒙古佛教”概念的提出
        二、西藏寺庙诵经与梅力更葛根三世“新诵经法”之间的异同
        三、蒙古语诵经音乐的本土化特点
        四、围绕蒙古语诵经的争论
    小结
第三章 内齐托音体系内东部蒙古寺庙蒙古语诵经状况
    第一节 科尔沁右翼前旗葛根庙蒙古语诵经
        一、科尔沁诺颜呼图克图与葛根庙蒙古语诵经
        二、葛根庙蒙藏双语诵经特点
    第二节 巴林右旗寺庙蒙古语诵经
        一、以蒙古语诵经的巴林右旗四大庙
        二、巴林右旗寺庙蒙古语诵经内容
    第三节 阿鲁科尔沁寺庙蒙古语诵经
        一、汗庙蒙古语诵经法会及其内容
        二、全旗范围的汗庙祈愿法会
        三、以蒙古语诵经的喜金刚扎仓
    第四节 扎鲁特右旗寺庙蒙古语诵经
        一、扎鲁特固什却札木苏与蒙古语诵经
        二、旗庙的蒙古语诵经
        三、葛根庙蒙古语诵经
    第五节 喀喇沁、东土默特地区寺庙蒙古语诵经情况
        一、喀喇沁三旗寺庙念诵蒙古文《甘珠尔》《丹珠尔》经状况
        二、土默特左、右旗寺庙蒙古语诵经状况
    小结
第四章 蒙藏双语诵经法与民间嘛尼经念诵形式
    第一节 察哈尔镶白旗蒙藏双语诵经法的确立过程
        一、镶白旗蒙藏双语诵经法的起源
        二、察哈尔格西洛桑楚臣制定的蒙藏双语诵经法
    第二节 乌审旗民间流传的蒙古文嘛呢经念诵形式
        一、乌审旗嘛呢经奠基者萨木丹嘉措及其作品
        二、乌审旗嘛呢经念诵时空
        三、乌审旗嘛呢经念诵现状
    第三节 蒙古贞地区的嘛呢经念诵形式
        一、蒙古贞地区流传的嘛呢经内容
        二、嘛呢经念诵形式
        三、蒙古贞嘛呢经念诵现状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四、18世纪蒙古族音乐巨匠梅日更葛根(论文参考文献)

  • [1]民族文化交融语境下的音乐与认同 ——以达拉特旗民间歌手调查为例[D]. 张虹. 内蒙古大学, 2021
  • [2]非遗语境下乌拉特民歌的传承研究[J]. 杜峥嵘,王宇琪.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0(04)
  • [3]论乌拉特民歌的文化阐释——以“希鲁格哆”为例[J]. 张小飞.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9(06)
  • [4]论乌拉特民歌的文化阐释——以“希鲁格哆”为例[J]. 张小飞. 黄河之声, 2019(05)
  • [5]黄河岸边蒙古人的歌声 ——内蒙古三部四村音乐生活的考察与研究[D]. 贺宇.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6]试析藏传佛教音乐在当代蒙古族音乐创作中的运用[D]. 于梦石. 上海音乐学院, 2018(01)
  • [7]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喇嘛学者”与乌拉特民歌“希鲁格道”的人类学考察[J]. 贺宇.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7(03)
  • [8]蒙古族音乐研究百年(十一)[J]. 博特乐图,郭晶晶.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7(01)
  • [9]虔诚的礼赞,神圣的歌——浅谈蒙古族“秀鲁格道”的思想内容及其意义和影响[J]. 张军延. 内蒙古艺术, 2017(01)
  • [10]清代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的本土化传播 ——以内蒙古地区蒙古语诵经为中心[D]. 郎玉鸽. 内蒙古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18世纪蒙古音乐大师梅日庚格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