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参林下栽培技术

山参林下栽培技术

一、野山参林下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朱海林[1](2020)在《野山参化学成分及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综述人参种类、野山参研究进展及人参化学成分研究技术等基础上,本论文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深入研究了野山参的小分子化学成分、野山参与园参的化学组成异同、野山参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一)野山参的化学成分研究1、野山参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利用硅胶柱色谱、大孔吸附树脂色谱、葡聚糖凝胶色谱、ODS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手段,从20年生野山参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了55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分析、核磁共振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及高分辨率质谱(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HR-MS)解析鉴定了其结构,包括47个三萜、2个炔醇、4个甾体及2个烷烃。其中,化合物14为新化合物,化合物516为首次从人参中分离得到的成分。研究为阐明野山参的化学组成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和科学数据。2、野山参化学成分的LC-MS分析与鉴定采用超高效液相-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quadrupole-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结合UNIFI天然产物解析平台,首次对30年生野山参80%甲醇提取物中小分子化学成分(分子量为1001500 Da)进行了快速分析与鉴定。结果显示30年生野山参80%甲醇提取物中富含各种结构类型的成分。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或通过精确分子量和典型碎片分析,鉴定了101种化合物。结构类型包括三萜、有机酸和有机酸酯、甾醇和炔醇、氨基酸和醛酮类等,以三萜类成分为主。研究为阐明野山参的化学组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3、野山参根、根茎指纹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研究首次建立了30年生野山参的根及根茎HPLC指纹图谱。筛选出19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的12个成分。40批野山参根及根茎样本的相似度为0.7140.892。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0批野山参样本被分成野山参根和野山参根茎两类。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g1、Re、Rb1、Rc和人参环氧炔醇等5个成分是造成根和根茎化学组成差异的主要物质。该研究为完善野山参质量评价的指标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4、野山参根、茎、叶和籽中人参皂苷的测定与分析首次对20年生野山参根、茎、叶和籽4个部位中的总皂苷和12种单体皂苷进行了测定。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表明,叶中总皂苷含量最高(20.3%),其次为根(6.8%)、茎(5.0%)和籽(3.8%)。HPLC-UV法测定结果显示,各部位单体皂苷含量差异较大:根中以Rg1、Rb1、Rc、Re和Rd为主;茎中以PPT、Re、Rb1、Rb3和Rd为主;叶中以Re、Rd、Rg1、Rb3、Rc和Rb2为主;籽中以Re、Rg1和Rc为主。该结果可为野山参各部位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同时也为野山参地上部分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5、野山参根、茎、叶和籽中挥发性成分分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首次测定了20年生野山参根、茎、叶和籽4个部位中的挥发性成分。共鉴定184个挥发性成分。其中,根中鉴定了54个成分,含烃(23.4%)、醇/酚(21.4%)、酯(16.3%)及醛(6.8%)等结构类型;茎中84个成分,含烃(80.5%)、醇/酚(4.0%)及酯(4.8%)等结构类型;叶中68个成分,含烃(86.5%)、醛(3.7%)、酮(2.0%)及酯(2.2%)等结构类型;籽中81个成分,含烃(81.6%)、酯(4.5%)、醇/酚(3.4%)及醛(2.0%)等结构类型。根、茎、叶和籽挥发性成分在种类和含量上存在较大差异:分别含有27、37、19和35种特有成分,而共有成分仅为9种。本研究不仅可为野山参各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也可为各部位的进一步开发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二)野山参与园参的化学组成对比研究1、野山参与园参的代谢组学研究采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首次开展了30年生野山参和5年生园参的非靶标代谢组学研究。发现二者在化学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或进行精确分子量和典型碎片分析,鉴定了14种潜在的化学标志物。野山参中含量高于园参的标志物有人参皂苷Rg1、Re2、Rf、Rg4、绞股蓝皂苷Ⅸ、XVII和人参环氧炔醇,其中除Rg1和人参中特征成分Rf外,多为侧链变化的稀有皂苷。园参中含量高于野山参的标志物有人参皂苷Re、Rb3、Rd、三七皂苷R1、西洋参皂苷L10、(E,E)-9-羟十八烷基-10,12-二烯酸、12,13,15-三羟基-9-十八烯酸及正十五醛,其中常见皂苷较多,且有烷烃类物质。研究可为建立区别于园参的野山参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2、野山参与园参单体成分化学模式识别分析基于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V detector,HPLC-UV)法首次开展了30年生野山参与5年生园参中单体成分的化学模式识别与分析。检测波长为203 nm。计算任意两个色谱峰面积的比值,利用聚类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识别了30年野山参与5年园参中峰面积比值具有明显差异的6种组合物,分别是:人参环氧炔醇/齐墩果酸、人参炔醇/齐墩果酸、人参炔醇/人参皂苷Re、人参炔醇/人参皂苷Rd、人参环氧炔醇/人参皂苷Re及人参皂苷Rf/人参皂苷Rd。研究结果为识别野山参特征组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3、野山参与园参挥发性成分的比较研究基于HS-SPME与GC-MS联用技术,首次开展了园参(5年生)和野山参(30年生)挥发性成分的比较研究。共鉴定了69种挥发性成分,包括53个倍半萜、8个单萜、3个醛、2个酯、1个酸、1个酮、1个醚。其中,从园参中鉴定了(E)-β-金合欢烯(23.12%)、白菖油萜(12.22%)和β-榄香烯(11.98%)等50个成分;从野山参中鉴定了白菖油萜(19.95%)、α-新丁香三环烯(12.54%)和α-愈创木烯(10.47%)等38个成分。园参和野山参有12个共有成分,同时也含有差异性的成分。园参中含有17个特征成分,占总挥发性成分的29.91%,其中(E)-β-金合欢烯(23.12%)的含量较高;野山参中含有15个特征成分,占总挥发性成分的19.35%,其中4,11,11-三甲基-8-亚甲基-[1R-(1R*,4Z,9S*)]-双环[7,2,0]十一碳-4-烯(10.24%)的含量较高。(三)野山参抗COPD的生物活性及相关机制研究1、野山参各萃取部位对CSE诱导的A549细胞炎性损伤的影响以外源性香烟烟雾提取物(Cigarette smoke extract,CSE)刺激A549细胞,建立了体外香烟烟雾损伤模型,首次评价了20年生野山参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对CSE诱导A549细胞炎性损伤的作用。结果表明,正丁醇萃取物可以降低A549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1β和IL-6的水平,对CSE诱导的A549细胞炎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2、野山参中单体人参皂苷对CSE诱导的A549细胞炎性损伤的影响首次评价了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中4种新人参皂苷Rm1、Rm2、Rm3和Rm4,以及3种已知人参皂苷Rb2、Rd、Rg3对CSE诱导的COPD保护作用。该7个单体人参皂苷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TNF-α,IL-1β和IL-6在CSE诱导的A549细胞上清液中的水平,改善相关的炎症反应,以人参皂苷Rg3、Rb2的作用最强。HDAC2途径可能参与了针对A549细胞中CSE介导的炎症反应的保护作用。3、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对COPD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采用小鼠鼻吸吸烟法建立了香烟烟雾诱导的COPD模型,灌胃给予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3周,首次评价了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对COPD小鼠的干预作用。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高剂量组(40 mg/kg/d)和中剂量组(20 mg/kg/d)可增加COPD小鼠体重;增大用力呼气容积(FEV100/FVC),减少静态顺应性(Cchord)和气道阻力(RI);降低促炎因子TNF-α、IL-1β和IL-6水平;增加SOD含量,降低MDA含量;改善肺组织病理损伤。证明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可呈剂量依赖性地改善小鼠肺功能、减轻炎性反应和氧化损伤、增强抗氧化能力。野山参具有较好的抗COPD作用。4、野山参抗COPD的血清药物化学及网络药理学研究基于UPLC-Q/TOF-MS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rojections to latent structu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首次开展了20年生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在COPD小鼠血清中移行成分的研究。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或根据精确分子量以及典型碎片,辨识了17个移行成分,包括原型和代谢产物,分别为:人参皂苷Rg1、Re、Rf、Rb1、Rc、Ro、Rh1、Rd、Rg3、Rh2、CK、Rs3、原人参三醇、越南人参皂苷R4、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人参炔醇及人参环氧炔醇。将以上17个血中移行成分作为“候选化合物”,应用网络药理学首次构建了“野山参血中移行成分-COPD靶点-通路”相互作用网络。预测了IL6、IL1B、TNF、MMP9及MAPK1等是野山参抗COPD的潜在关键靶蛋白,前3个靶蛋白已经在药理活性研究中得到了验证。还预测了可能是通过调控Pathways in cancer、TNF、PI3K-Akt等信号通路以及花生四烯酸代谢、亚油酸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而发挥抗COPD作用。研究为进一步探讨野山参抗COPD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5、野山参抗COPD的代谢组学研究利用基于UPLC-Q/TOF-MS的代谢组学技术,首次研究了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对香烟烟雾诱导的COPD模型小鼠内源性代谢物及相关代谢途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小鼠比较,COPD模型组小鼠血清中许多内源性代谢物含量发生了明显改变。经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干预后,L-色氨酸、花生四烯酸,亚油酸,卵磷脂,白细胞三烯A4等20种内源性代谢物水平可显着回调。由此推断野山参是通过干预亚油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视黄醇代谢、醚脂代谢、甘油磷脂代谢以及色氨酸代谢等7条代谢途径而发挥抗COPD作用。该部分研究也验证了网络药理学预测的3条代谢途径。综上,本论文对野山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可为阐明野山参化学组成及与园参的差异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扩大野山参的药用范围提供理论支持。

翟晏彬[2](2020)在《抚松县人参种植组织模式优化研究 ——基于SCP范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人参被誉为“百草之王”,是我国珍贵的中药材,其药用价值被世界公认。抚松县作为我国人参种植的主要核心产区,素有“人参之乡”的美誉。人参种植不仅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特色产业,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目前,抚松县不同人参种植组织,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资源利用率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人参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如何有效的优化人参种植组织模式,实现以质提价、稳定参农收入、解决供需矛盾问题、维护“人参之乡”美誉、实现人参种植绿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产业组织理论中的“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框架为指导,以实地调研和逻辑归纳等方法,分析抚松县人参种植主要模式的问题及其成本收益,研究抚松县人参种植组织模式的优化路径。论文首先阐述了抚松县人参种植模式及其演变,包括人参种植的基本状况、人参种植组织的演变历程和主要种植组织模式的类型;其次,从个人特征、决策方式、品种、种植要素投入、种植技术和销售渠道方面并结合典型案例对四种人参种植组织模式的结构特征和行为进行具体分析;再次,采取定性描述的对比方法,对不同人参种植组织模式中的绩效,从成本、收益、利润三个方面逐一进行具体的比较分析;最后,从国际市场对人参需求趋势的角度并结合各类种植组织模式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思考确定人参种植组织模式合理的选择与发展方向进行优化,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本研究主要发现以下结论:(1)抚松县人参种植的主要模式有四种:小规模参户独立开展人参种植、规模大户开展人参种植、龙头企业带动参户开展人参种植、人参种植联盟组织种植。(2)抚松县四种人参种植组织模式中,人参种植联盟的效益是最优的,其次是“龙头公司+参户”模式,小规模参户以及规模大户。(3)小规模参户与规模大户,需要投入大量科学技术推广并在其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优化;其次,“龙头公司+参农”模式,政府应给予政策倾斜,向集约化、精细化方向优化发展;最后,人参种植联盟,应作为目前抚松县人参种植发展的主导模式。本文得出以下几点保障人参种植组织模式优化的对策建议:(1)协调种参组织相关群体的关系,以此保障各方利益主体;(2)通过提高参户的合作意识,来引导人参种植组织模式转变;(3)加强科技投入支撑,提升社会化服务体系;(4)加强政府干预和调控,来促进人参种植组织模式的优化与整合。

汪本龙[3](2019)在《林下西洋参立地选择及苗期生长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洋参根部富含皂苷、氨基酸、多糖、挥发油等活性成分,具有显着的药用和保健价值。林下参比大棚参的质量和价格都有显着提升。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海拔、林分类型、坡向、栽培年限的西洋参生长量和净光合速率,探讨西洋参林下栽培的立地条件和生长规律。结果如下:(1)大别山区1200-1300m海拔下的西洋参生长更好。两种海拔下的西洋参株高、径粗、茎叶鲜重、茎叶干重、根部鲜重、根部干重等都存在显着差异,海拔在1200-1300m的林下西洋参分别是海拔1000-1100m的林下西洋参的1.46倍、1.16倍、2.53倍、2.55倍、3.19倍和3.10倍。且1200-1300m海拔下的西洋参净光合速率更高。(2)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西洋参的主根长度、主根粗度、根部鲜重、根部干重等生长指标无显着性差异。且两种林分类型下4年生西洋参叶片中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净光合速率也无显着差异。(3)阴坡的西洋参生长更好。阴坡4年生西洋参在径粗、叶长、叶宽、主根长度上都要显着高于阳坡,分别是阳坡西洋参的1.18倍、1.10倍、1.14倍和1.18倍。主要药用价值的根部也差异显着,阴坡4年生西洋参的根部鲜重比阳坡4年生西洋参高出1.66g,根部干重比阳坡4年生西洋参高出0.53g。且阴坡西洋参的净光合速率显着高于阳坡。(4)林下西洋参的株高、径粗、茎叶干重、根部干重等随着苗龄的增加而增大,其中,1-3年生西洋参茎叶干重和根部干重增加缓慢,差异不显着;4年生西洋参的茎叶干重和根部干重要显着高于3年生西洋参。(5)夏季西洋参(红果期)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现双峰型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11时和15时,在13时出现光合“午休”现象。而1、2年生西洋参净光合速率相近,平均为1.35μmol m-2s-1,3、4年生西洋参净光合速率相近,平均为1.60μmol m-2 s-1。

张亚玉[4](2016)在《不同生长环境下人参根区土壤肥力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土壤肥力是人参质量形成的主要制约因素,针对林下护育山参和农田栽参中存在的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对野山参、林下护育山参及农田栽参根区土壤的主要肥力指标养分组成及含量、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不同生长环境下人参根区的土壤肥力状况及直接影响人参药效成分皂苷形成的主要土壤因子,同时应用数值化法对不同生长环境下的人参根区土壤的肥力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生长环境下的人参根区土壤养分状况差异较大,全量和速效氮磷钾组成比例不同。野山参与林下护育山参根区土壤pH值范围相似在4.74~6.46之间;有机质含量在82.5g/kg~528.6g/kg范围;全氮含量在3.45-16.84g/kg,碱解氮含量在31.74mg/kg~1 41.19 mg/kg;全磷含量在0.15g/kg~1.74g/kg,速效磷含量在9.93~55.44mg/kg;全钾在3.22 g/kg~10.30 g/kg,有效钾在290.3 mg/kg~970.4 mg/kg范围,野山参全量N:P:K的比例范围为2.20~9.68:1:30.57-50.34,而速效的N:P:K的比例范围为1.60~2.55:1:10.32~21.81;林下护育山参的全量N:P:K的比例范围为21.43~44.05:1:49.68~77.83,而速效的N:P:K的比例范围为0.61~4.49:l:8.3l-31.78。不同年生农田栽参根区土壤pH值范围在5.17-5.54之间;有机质含量在17.5g/kg~ 27.7g/kg范围;全氮含量在1.63~1.85g/kg,碱解氮含量在11.91 mg/kg~18.43 mg/kg;全磷含量在0.09g/kg~0.11g/kg,速效磷含量在10.03mg/kg~18.85mg/kg;全钾在10.28g/kg~11.18 g/kg,有效钾在480.8 mg/kg~649.7 mg/kg范围,全量N:P:K的比例范围为1.72~1.96:1:91.91~125.40,而速效的N:P:K的比例范围为0.73~1.20:1:33.93~94.54。野山参与林下护育山参的土壤养分含量和比例相似而与农田栽参土壤间差异较大,不同环境对养分的组成比例影响较大。2.土壤酶活性与人参的生长环境有直接关系,同一生长环境下不同年生人参根区的土壤酶活性亦不同。野山参根区土壤脲酶活性在1.39 mg/g~1.63 mg/g/d;蔗糖酶活性在6.31 mg/g~23. 34 mg/g,且根区土壤蔗糖酶活性低于对照;土壤磷酸酶的变化在45.62mg/g~56.52mg/ g,且高于相应对照土壤酶活性;过氧化氢酶的变化范围在0.88 ml/g/20min~0.96 ml/g/20min。林下护育山参根区土壤酶活性与野山参相似,呈略低的状态,不同年生均表现为过氧化氢酶活性较高。农田栽参土壤过氧化氢酶、磷酸酶活性和蔗糖酶变化趋势均呈倒“V”字形变化,并且2年生表现最高,分别为0.56ml/g/20mi、8.31mg/g/d和16.70 mg/g/d;农田栽参土壤酶活性低于野山参和林下护育山参土壤。林下护育山参和农田栽参根区土壤酶活性比较发现,林下护育山参根区土壤过氧化氢酶与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呈显着相关,农田栽参土壤过氧化氢酶与脲酶不相关,蔗糖酶与磷酸酶达极显着相关。农田栽培人参对于土壤中的酶活性影响作用较大。3.不同生长环境下人参根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微生物量不同。随参龄的增加,土壤中优势微生物种群发生变化。PLFAs方法可以很好地分析土壤微生物的组成,研究发现野山参根区土壤微生物脂肪酸图谱与对照相比微生物总量明显减少,代表真菌生物的18:20)9,18:1ω9c,18:1ω9t的总量低于对照土壤。特有的根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特性可能是其健康生长的直接原因。15年生以上的林下护育山参根区土壤微生物总量与小年生及对照相比数量增加,且放线菌及细菌的增加比例较大,真菌的增加比例较小,与野山参的土壤群落结构类似。农田栽参随着人参参龄的增加,根区土壤微生物总量逐渐增加,且以真菌增加的幅度大于放线菌和细菌的增加幅度,真菌从7.17 nmol/g增加到47.5 nmol/g,而放线菌从6.95 nmol/g增加到8.98 nmol/g,使农田栽参土壤的群落结构不利于人参生长,容易发生真菌病害。4.利用液-质谱联机分析了不同生长环境的人参单体皂苷的含量,结果发现野山参及林下护育山参中人参皂苷Rc、Rb1含量较高,变异系数较小,农田栽参中人参皂苷Rc、Rg1含量较高,但低于野山参及林下山参且变异系数较大。通过与主要土壤肥力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及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有机质、土壤氮及土壤速效钾是影响人参皂苷组成及含量的主要因子。5.利用数值化方法(IFI)对不同生长环境的人参根区土壤肥力进行评价,以土壤有机质、全量及速效氮磷钾、土壤酶、土壤容重、和土壤微生物量作为指标建立隶度函数,在一定范围内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土壤肥力效应为S型隶属度函数。野山参及林下山参由于其特殊的生长环境,其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值较高而农田栽参土壤的则相对较低。

崔凯峰,黄祥童,黄炳军,范宇光,黄利亚,陈庆红,王卓聪[5](2015)在《长白山区林下参生态栽培模式》文中认为试验研究了长白山区林下参的生态栽培模式.在保存原始森林植被生态系统完整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安全性的前提下,采用自然生长模式,不施用化肥、农药,只辅以近自然化的诱导性人工干预.结果表明:与同期采用的传统种植模式相比,生态栽培模式下的林下参保苗率大幅提高.

张兰兰[6](2010)在《不同来源人参皂苷的比较及人参次苷H的研究》文中指出人参皂苷是五加科人参属植物的主要活性成份,本文主要对研究较少的人参皂苷资源和次级皂苷进行了系列研究。在天然人参皂苷来源研究的基础上,合理地选择了人参次级皂苷的原料,并对人参次苷H滴丸原料的化学成分、质量控制等进行了研究,评价了不同构型的人参次级皂苷的抗肿瘤作用。首次采用UPLC方法同时测定园参、不同年份的林下山参中8种皂苷成分,揭示了林下山参主要皂苷类成分的变化规律。首次系统研究了人参叶、三七叶与西洋参叶中11种皂苷类成分,分析了3种不同来源皂苷异同。采用HPLC-MS-MS分析了人参次苷H滴丸原料中人参次级皂苷类的成分。通过对C57BL/6小鼠皮下接种小鼠宫颈癌U14腹水和肝癌H22腹水,建立相应荷瘤小鼠模型,评价了人参次苷H滴丸及不同构型的人参次级皂苷的抗肿瘤作用。林下山参中人参皂苷Rg1、Rf随生长年限变化不大,Rb1、Rc变化明显,且含量高。西洋参叶、三七叶、人参叶皂苷类成分研究结果表明,总皂苷含量:西洋参叶>人参叶>三七叶;原人参二醇型皂苷:西洋参叶>三七叶>人参叶;原人参三醇型皂苷:人参叶>西洋参叶>三七叶。因此,选择西洋参叶作为二醇组人参次级皂苷的来源。人参次苷H滴丸原料中主要成分为人参皂苷Rh2与Rh1、Rk2,通过HPLC-MS-MS分析,表明其他成分大部分为人参皂苷Rh2与Rh1的异构化产物。药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小鼠宫颈癌U14,各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以肿瘤生长抑制率进行比较20(s)-Rh2>参一胶囊>滴丸>20(R)-Rh2> Rg3。对于小鼠肝癌H22,各给药组抑瘤均小于40%,以肿瘤生长抑制率进行比较20(s)-Rh2>20(R)-Rh2> Rg3。西洋参叶可以作为原二醇型皂苷的来源,而人参叶富含人参皂苷Rg1、Re是原人参三醇型皂苷的来源。林下山参的皂苷类成分积累缓慢,其化学成分有待系统的深入研究。人参次苷H滴丸原料物质基础基本为人参皂苷的降解产物,不同构型的人参次级皂苷均显示了不同程度的抗肿瘤活性,但仍有一定差异。

高俊杰[7](2010)在《石柱参的生药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石柱参是参类药材的一种特殊品系,有着独特的生长环境及独特的历史文化,为参类药材之珍品。本文拟通过形态学鉴别知识,对石柱参品系进行研究,从宏观与微观等方面探讨石柱参与普通园参的不同特点,为石柱参与其它参类药材的鉴别提供科学参考,为石柱参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资料。2.石柱参生长环境特殊、地理位置独特、生长年限久远,与普通园参除形态方面发生改变外,化学成分方面是否变化是本文研究和探讨的另一个方面。本文通过TLC和对9种人参皂苷的含量测定,寻找石柱参与其它参类药材的特征性成分,为石柱参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为石柱参新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科学参考。3.建立石柱参HPLC指纹图谱,为鉴别药材真伪、判断药材质量的稳定性及市场商品的质量提供新的科学方法。材料与方法:1.材料:石柱参植物分类学上属于五加科(Araliaceae)人参属(Panax)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干燥的根及根茎。采自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振江乡石柱子村,共采集样品21批(见表1-1)。园参药材为商品药材。2.方法:(1)植物形态分类方法。(2)传统形态鉴别方法。(3)组织形态学方法:应用冰冻切片机制备组织切片,并进行观察、描述及数码摄影。(4)TLC色谱分析方法。(5)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9种人参皂苷的含量,并制定指纹图谱。结果:1.通过植物形态学和传统形态鉴别方法,进一步明确了石柱参的品系分类:石柱参属于野生山参类别,因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和300年的栽培历史,使其外形酷似野山参,石柱参的品系可分为4种:(1)竹节芦;(2)线芦;(3)圆膀圆芦;(4)草庐。宏观分类研究为石柱参与其它参类药材的鉴别提供了科学参考。2.通过对不同生长年限、不同部位石柱参的组织形态学研究,发现了显微特征与生长年限的某些规律、与商品药材园参的显微特征的某些不同,同时对园参的显微特征有了新的发现和认识。(1)石柱参的组织形态学方面,随着石柱参生长年限的延长,其树脂道和草酸钙簇晶均呈现增多、增大趋势;木质部导管增多,由单个散在,变为逐渐聚集并排列成放射状。(2)商品石柱参与商品园参在组织形态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树脂道直径大且多,草酸钙簇晶、淀粉粒众多,形成层特别明显而且连续,这与其生长年限长有关。(3)石柱参粉末观察结果:①树脂道直径大且碎片众多,棕色块多见,②草酸钙簇晶棱角尖锐,数量多且大;③木薄壁细胞具有斜向交错的纹理,且清晰明显;④淀粉粒多且大。(4)关于园参药材粉末特征的新认识:通过大量的实验观察,我们发现6年生以上的园参药材粉末,其木薄壁细胞也具有斜向交错的纹理,这与以往的研究报道不同。3.通过石柱参与园参大量的TLC色谱鉴别比较,选用硅胶G-CMC板薄层板,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水(15:40:22:10)10℃以下放置的下层溶液作为展开剂,结果发现石柱参的薄层色谱在Rf=4.9位置增加一个斑点,为两者的鉴定提供了有价值参考。4.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石柱参与园参中的9种人参皂苷(Rg1、Re、Rf、Rg2、Rb1、Rc、Rb2、Rb3、Rd)进行的含量测定结果:其中人参皂苷Rb1含量较高,明显高于其他8种人参皂苷,其次是人参皂苷Rg1、Re、Rc的含量较高。9种人参皂苷中Rg2的含量较低。5.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石柱参药材的指纹图谱,共标定了14个共有峰,其中9个共有峰得到归属。由于S峰(人参皂苷Re)的分离度好,含量高,专属性强,比较稳定,故确定其为参照峰。采用国家药典委员会推荐的《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版》软件,对图谱进行匹配,进行数据处理。14个共有峰的峰面积之和占总峰面积的90%以上,符合中药材指纹图谱技术要求。且谱峰特征明显清晰,实验结果证明,实验条件及方法准确、可行。通过石柱参药材指纹图谱能有效地控制石柱参的质量,为该药材的质量标准制定及石柱参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结论:1.石柱参也称林下石柱参,是源于野山参的珍稀人参品种,是参类药材的佳品,对石柱参品系的深入研究,并与商品园参的比较研究,对开发该参类品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2.石柱参独特的生长环境及独特的历史文化,使其形态与众不同,本文通过形态学鉴别知识,对石柱参品系进行了观察比较。为石柱参与其它参类药材的鉴别提供科学参考,为石柱参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资料。3.通过微观鉴定研究,寻找到了石柱参与园参粉末鉴定区别点,探寻出了石柱参不同生长年限及随生长年限的增长,组织构造的发生规律;同时对园参的显微特征有了新的认识,发现新的组织,对以往报道的园参粉末特征木薄壁细胞未见斜向交错纹理的观点提出商榷。4.首次采用薄层色谱法对石柱参药材进行研究,发现了薄层板上与园参不同的色谱斑点,有可能作为石柱参与园参的鉴别标志,但还需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对该成分进行化学成分分析,药效学的研究等。5.首次测定了石柱参中9种人参皂苷的含量,并建立了同时测定9种人参皂苷含量的方法,该方法稳定可靠,简单易行,快速准确,可为石柱参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同时也可用于参类药材各人参皂苷的定量分析。含量测定的结果显示,石柱参中人参皂苷含量随生长年限的增长而增长,15年生石柱参人参皂苷含量最高,商品药材石柱参优于园参,石柱参的最佳采收期为8月上旬。对石柱参的含量测定研究,为正确认识和使用石柱参药材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6.首次对石柱参药材进行了指纹图谱研究,确立了石柱参的指纹特征图谱,且图谱峰特征明显清晰。实验条件及方法准确、可行。通过石柱参药材指纹图谱能有效地控制石柱参的质量,为该药材的质量标准制定及石柱参质量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7.根据《辽宁药材编写细则》,首次制定了石柱参药材的质量标准草案。石柱参为辽宁道地名贵药材,不仅在国内市场上畅销,更远销海外,石柱参质量标准的制定可为该药材的应用与发展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孙海,张亚玉,宋晓霞[8](2009)在《山参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对山参生长的生态环境、鉴别的形态特征、鉴别的质量评价、组织结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了全面综述;同时,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研究的展望。

孟庆福[9](2009)在《林下参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综述了国内近年来关于林下参的研究进展,涵盖了林下参的生理生化特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栽培技术及林下参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林下参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姚男,尤海涛,张秀兰,任跃英,刘晓坤,曾祥云[10](2009)在《林下人参叶片光合作用日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测定了自然林下人参叶片的光合有效辐射与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并在人为控制叶室的条件下,测定了林下参叶片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结果表明:林内的光照强度是限制林下参生长的主要因子。在强光和匀光处,林下参叶片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和净光合速率(Pn)的日变化表现为早晚低、中午高的规律性,并且,在此条件下两者的变化呈极显着正相关,强光下相关性决定系数为0.942 3,匀光下相关性决定系数为0.903 4;在弱光处,两者的变化具有不规律性,相关性决定系数仅为0.480 2。林下的气温(Ta)、叶温(Tl)和相对湿度(RH)的变化较小,Ta一般为23.725.8℃,Tl一般比Ta高1℃;RH约为80%(早晚高、中午低);林下参叶片的蒸腾速率(Tr)为00.4 mmol/(m2.s),气孔导度(Gs)为085 mmol/(m2.s),两者的变化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性决定系数为0.970 5。林下参叶片的光饱和点为80150μmol/(m2.s),光补偿点为36μmol/(m2.s)。

二、野山参林下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野山参林下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野山参化学成分及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人参的种类
        1.1.1 按生长环境分类
        1.1.2 按炮制方法分类
    1.2 野山参概述
        1.2.1 分布
        1.2.2 化学成分
        1.2.3 药理活性
    1.3 人参化学成分研究的技术
        1.3.1 液质联用技术
        1.3.2 核磁共振技术
        1.3.3 气质联用技术
        1.3.4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1.3.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技术
    1.4 立题依据
    1.5 本论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以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野山参的化学成分研究
    第一节 野山参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2.1.1 研究背景
        2.1.2 实验材料
        2.1.3 实验方法
        2.1.4 实验结果
        2.1.5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野山参化学成分的LC-MS分析与鉴定
        2.2.1 研究背景
        2.2.2 实验材料
        2.2.3 实验方法
        2.2.4 实验结果
        2.2.5 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野山参根、根茎指纹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2.3.1 研究背景
        2.3.2 实验材料
        2.3.3 实验方法
        2.3.4 实验结果
        2.3.5 结论与讨论
    第四节 野山参根、茎、叶和籽中人参皂苷的测定与分析
        2.4.1 研究背景
        2.4.2 实验材料
        2.4.3 实验方法
        2.4.4 实验结果
        2.4.5 结论与讨论
    第五节 野山参根、茎、叶和籽中挥发性成分分析
        2.5.1 研究背景
        2.5.2 实验材料
        2.5.3 实验方法
        2.5.4 实验结果
        2.5.5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野山参与园参的化学组成对比研究
    第一节 野山参与园参的代谢组学研究
        3.1.1 研究背景
        3.1.2 实验材料
        3.1.3 实验方法
        3.1.4 实验结果
        3.1.5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野山参与园参单体成分化学模式识别分析
        3.2.1 研究背景
        3.2.2 实验材料
        3.2.3 实验方法
        3.2.4 实验结果
        3.2.5 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野山参与园参挥发性成分的比较研究
        3.3.1 研究背景
        3.3.2 实验材料
        3.3.3 实验方法
        3.3.4 实验结果
        3.3.5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野山参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活性研究
    第一节 野山参各萃取部位对CSE诱导A549 细胞炎性损伤的影响
        4.1.1 研究背景
        4.1.2 实验材料
        4.1.3 实验方法
        4.1.4 实验结果
        4.1.5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野山参中单体皂苷对CSE诱导A549 细胞炎性损伤的影响
        4.2.1 研究背景
        4.2.2 实验材料
        4.2.3 实验方法
        4.2.4 实验结果
        4.2.5 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对COPD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研究
        4.3.1 研究背景
        4.3.2 实验材料
        4.3.3 实验方法
        4.3.4 实验结果
        4.3.5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野山参抗COPD的作用机制探讨
    第一节 野山参抗COPD的血清药物化学及网络药理学研究
        5.1.1 研究背景
        5.1.2 实验材料
        5.1.3 实验方法
        5.1.4 实验结果
        5.1.5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野山参抗COPD的代谢组学研究
        5.2.1 研究背景
        5.2.2 实验材料
        5.2.3 实验方法
        5.2.4 实验结果
        5.2.5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抚松县人参种植组织模式优化研究 ——基于SCP范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5 技术路线
    1.6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范畴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2.2 理论基础
第三章 抚松县人参种植组织模式及其演变
    3.1 抚松县人参种植的基本概况
    3.2 抚松县人参种植组织模式的演变
    3.3 抚松县人参种植组织模式的主要类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参种植不同组织模式与行为分析
    4.1 小规模参户种植行为分析
    4.2 规模大户种植行为分析
    4.3 “龙头公司+参户”模式种植行为分析
    4.4 人参种植联盟下参户种植行为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参种植不同组织模式的成本收益分析
    5.1 不同种植组织模式下成本比较分析
    5.2 不同种植组织模式下收益比较分析
    5.3 不同种植组织模式下利润比较分析
    5.4 不同种植组织模式绩效的总体评价
    5.5 不同种植组织模式优劣势对比分析
    5.6 不同人参种植组织模式整体评价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抚松县人参种植组织模式优化分析
    6.1 国际市场需求现状及趋势分析
    6.2 抚松县人参种植组织模式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3 人参种植组织模式的选择及优化方向
    6.4 保障人参种植织模式优化的政策建议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人参种植户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致谢

(3)林下西洋参立地选择及苗期生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西洋参概述
        1.1.1 西洋参的国内研究现状
        1.1.2 西洋参的国外研究现状
    1.2 西洋参生态学特性研究
        1.2.1 光照条件
        1.2.2 空气温度
        1.2.3 土壤湿度
    1.3 林下参栽培研究
        1.3.1 人参属植物林下栽培研究
        1.3.2 西洋参林下栽培研究
2 引言
    2.1 课题来源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3 主要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3 试验地概况与试验方法
    3.1 试验地概况
        3.1.1 试验样地设置
    3.2 试验材料
    3.3 试验方法
        3.3.1 环境条件及生长量测量
        3.3.2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海拔对林下西洋参生长的影响
        4.1.1 不同海拔林下生境
        4.1.2 不同海拔林下西洋参净光合速率
        4.1.3 不同海拔林下西洋参生长量
    4.2 林分类型对林下西洋参生长的影响
        4.2.1 不同林分类型的林下生境
        4.2.2 不同林分类型下西洋参净光合速率
        4.2.3 不同林分类型下西洋参生长量
    4.3 坡向对林下西洋参生长的影响
        4.3.1 不同坡向林下生境
        4.3.2 不同坡向林下西洋参净光合速率
        4.3.3 不同坡向林下西洋参生长量
    4.4 栽培年限对林下西洋参生长的影响
        4.4.1 不同栽培年限西洋参光合速率
        4.4.2 不同栽培年限下西洋参生长量
    4.5 西洋参光合速率日变化规律
        4.5.1 环境因子日变化情况
        4.5.2 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日变化情况
        4.5.3 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情况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

(4)不同生长环境下人参根区土壤肥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人参研究进展
    1.2 人参土壤养分
    1.3 栽培人参土壤酶
    1.4 人参土壤微生物
    1.5 人参土壤养分与土壤酶的相关性
    1.6 人参主要皂苷研究进展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技术路线
    2.3 材料和方法
第三章 人参根区土壤主要养分特征
    3.1 野山参根区土壤主要养分特征
    3.2 林下护育山参土壤养分特征
    3.3 农田栽培人参土壤养分特征
    3.4 小结
第四章 人参根区土壤主要酶活性特征
    4.1 野山参根区土壤酶活性研究
    4.2 林下护育山参根区土壤酶活性研究
    4.3 农田栽参根区土壤酶活性研究
    4.4 小结
第五章 人参根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特征
    5.1 野山参根区土壤微生物结构特征的研究
    5.2 林下护育山参根区土壤微生物结构特征的研究
    5.3 农田栽参根区土壤土壤微生物结构特征的研究
    5.4 小结
第六章 人参根区土壤主要肥力指标间相关性研究
    6.1 野山参主要养分与其生物活性相关性
    6.2 林下护育山参土壤主要养分与其酶活性的相关性
    6.3 农田栽参土壤主要养分与其酶活性的相关性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不同生长环境下人参皂苷积累与土壤肥力指标相关性研究
    7.1 不同生长环境下人参根部皂苷含量
    7.2 人参根部皂苷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7.3 不同生长环境下人参根区土壤肥力评价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8.1 结论
    8.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5)长白山区林下参生态栽培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林下参特性
2 研究地概况
3 生态栽培参照标准
4 林下参生态栽培试验
    4.1 选地与整地
    4.2 有性繁殖(播种苗)
        4.2.1 种子处理
        4.2.2 播种
    4.3 田间管理
    4.4 病虫害防治
    4.5 林下移栽参(移山参、充山参)
    4.6 采收
5 试验效果
6 结论与讨论

(6)不同来源人参皂苷的比较及人参次苷H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野山参研究进展
        1.1.1 野山参的资源分布
        1.1.2 野山参的外表特征
        1.1.3 野山参标准
        1.1.4 野山参的化学成分
        1.1.5 野山参的药理活性
        1.1.6 小结
    1.2 人参叶、三七叶、西洋参叶研究进展
        1.2.1 人参叶研究进展
        1.2.2 三七叶研究进展
        1.2.3 西洋参叶研究进展
        1.2.4 总结
    1.3 人参次级皂苷研究进展
        1.3.1 主要人参次级皂苷结构式
        1.3.2 人参皂苷 Rg3研究进展
        1.3.3 人参皂苷 C-K 研究进展
        1.3.4 人参皂苷 Rh2研究进展
        1.3.5 小结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林下山参根部皂苷类成分研究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材料
        2.1.3 实验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品制备
        2.2.2 分析方法确立
        2.2.3 方法学考察
        2.2.4 样品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分析方法
        2.3.2 方法学考察
        2.3.3 样品测定试验结果
    2.4 小结
第三章 三七叶、西洋参叶、人参叶中皂苷类成分研究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材料
        3.1.3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样品制备
        3.2.2 方法学考察
        3.2.3 样品测定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大孔树脂方法评价
        3.3.2 方法学考察
        3.3.3 样品测定
    3.4 小结
第四章 人参次级皂苷 H 的研究
    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人参次苷 H 的制备
        4.2.2 人参次苷 H 化学成分的分离
        4.2.3 人参次苷 H 的 HPLC-MS-MS 分析
        4.2.4 人参次苷 H 滴丸的制剂研究
        4.2.5 人参次苷 H 滴丸质量标准研究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人参次苷 H 制备
        4.3.2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4.3.3 HPLC-MS-MS 研究结果
        4.3.4 人参次苷 H 滴丸的制剂研究
        4.3.5 人参次苷 H 滴丸定性定量研究
    4.4 小结
第五章 人参次级皂苷抗肿瘤研究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
        5.3.1 人参次苷对小鼠宫颈癌 U14 生长的抑制作用
        5.3.2 人参次苷对小鼠肝癌 H22 生长的抑制作用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林下参皂苷类成分的研究
    6.2 人参叶、三七叶、西洋参叶中皂苷类成分的研究
    6.3 人参次级皂苷 H 的研究
    6.4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图
致谢

(7)石柱参的生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石柱参形态学研究
    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石柱参的原植物形态研究
        3.2 品系分类
        3.3 性状鉴别研究
        3.4 显微鉴定研究
    4 小结
第二章 石柱参理化鉴定研究
    1 石柱参薄层鉴别研究
    2 石柱参9 种人参皂苷的含量测定
第三章 石柱参指纹图谱研究
    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四章 石柱参质量标准及起草说明
    1 石柱参的质量标准草案
    2 起草说明
分析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8)山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山参生长区的生态环境研究
    1.1 气候条件
    1.2 地形地貌
    1.3 植被
    1.4 土壤
2 山参的鉴别研究
    2.1 形态特征鉴别
    2.2 组织结构研究
    2.3 生物技术鉴别
    2.4 山参的质量评价研究
3 山参化学成分的研究
4 山参的药理学研究

(9)林下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理生化特征
    1.1 林下参化学成分测定
        1.1.1 林下参皂苷测定方法
        1.1.2 林下参皂苷种类及含量
        1.1.3 林下参种子油中的化学成分
    1.2 林下参生理研究
        1.2.1 蒸腾生理
        1.2.2 光合生理
2 药理研究
3 栽培技术研究
    3.1 林地选择
    3.2 栽培品种的选择
    3.3 种子和种株的选择
    3.4 种子的处理
    3.5 播种
    3.6 参地管理
    3.7 采收
4 林下参质量标准的研究
5 前景展望
    5.1 林下参c DNA文库的构建
    5.2 参地连作障碍的研究

(10)林下人参叶片光合作用日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供试材料
    1.3 测定仪器
    1.4 测定方法
        1.4.1 试验时间的选择
        1.4.2 试验地光强分布情况调查
        1.4.3 林下参叶片的光合有效辐射 (PAR) 和净光合速率 (Pn) 日变化的测定方法
        1.4.4 其他光合参数日变化的测定
        1.4.5 林下参叶片光饱和点与光补偿点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基地光强分布情况调查
    2.2 不同光强下林下参叶片光合有效辐射 (PAR) 和净光合速率 (Pn) 日变化
    2.3 林下参生长的气温 (Ta) 、叶面温度 (Tl) 及空气相对湿度 (RH) 的日变化
    2.4 林下参叶片气孔导度 (Gs) 与蒸腾速率 (Tr) 日变化规律
    2.5 林下参叶片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的变化规律
3 讨 论

四、野山参林下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野山参化学成分及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活性的研究[D]. 朱海林. 吉林大学, 2020(08)
  • [2]抚松县人参种植组织模式优化研究 ——基于SCP范式分析[D]. 翟晏彬.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4)
  • [3]林下西洋参立地选择及苗期生长规律[D]. 汪本龙.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4]不同生长环境下人参根区土壤肥力特性研究[D]. 张亚玉. 沈阳农业大学, 2016(10)
  • [5]长白山区林下参生态栽培模式[J]. 崔凯峰,黄祥童,黄炳军,范宇光,黄利亚,陈庆红,王卓聪.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 [6]不同来源人参皂苷的比较及人参次苷H的研究[D]. 张兰兰. 天津大学, 2010(05)
  • [7]石柱参的生药学研究[D]. 高俊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0(05)
  • [8]山参研究进展[J]. 孙海,张亚玉,宋晓霞. 特产研究, 2009(03)
  • [9]林下参研究进展[J]. 孟庆福. 特产研究, 2009(02)
  • [10]林下人参叶片光合作用日变化的研究[J]. 姚男,尤海涛,张秀兰,任跃英,刘晓坤,曾祥云.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9(02)

标签:;  ;  ;  ;  ;  

山参林下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