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型PLD器件的接口电路设计

基于大型PLD器件的接口电路设计

一、基于大规模PLD器件的接口电路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朱鹏[1](2020)在《基于FPGA和GPU的光纤光栅传感高速解调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纤布拉格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FBG)作为最具有发展前途的光纤无源器件之一,自从首次被Morey应用于温度和应变传感测量以来,一直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随着光栅的刻写技术不断进步,以及超低反射率弱光纤光栅的出现,有FBG的复用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使得光纤光栅传感网络朝着大规模、长距离、高精度的方向发展。如何准确、快速、低成本的实现对大规模光纤传感网络的数据解调,以满足实时在线监测目的成为研究者的一个新的关注点。本文利用了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设计灵活、流水线并行、丰富内存接口以及优秀逻辑控制的优势,以及图形处理器(Graphic Processing Unit,GPU)的强大浮点运算和并行计算能力,设计开发了基于FPGA和GPU高速解调的光纤光栅传感系统,实现了输出激光连续扫描下的弱光栅波长检测。由于解调速度的提升,提高了系统的动态监测范围,不仅能够对温度、应变等静态物理量进行检测,还可以达到低频振动信号的检测。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概括如下:(1)从光纤光栅的基本理论出发,阐述了光纤光栅传感系统的探测原理,对几类典型光纤光栅传感系统解调方法进行研究和对比。详细分析了基于时分复用原理下的大规模光纤光栅传感器复用原理,并对时分复用系统中产生的多次反射串扰和阴影效应对系统复用能力的影响进行分析。在基于光源波长可调谐扫描法的波长解调方案中,提出将寻峰算法中的高斯拟合算法用于解调反射反射光谱峰值位置,提升系统解调精度。(2)在完成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波长解调的准分布式光纤光栅传感系统,对系统传感原理做了详细阐述。对系统的扫描光源模块,半导体激光放大器(Semiconductor Optical Amplifier,SOA)脉冲调制模块等硬件模块做出设计说明。从采集、存储、传输和解调四个方面考虑,完成光纤光栅传感系统高速解调系统设计。数据采集:采用250M采样率,双倍速率(Double Data Rate,DDR)数据传输方式的高速ADC芯片。数据存储:采用大容量,超高速数据读写的DDR3作为主要数据缓存空间,并使用乒乓操作数据流方式。数据传输:在高速串行计算机扩展总线标准(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PCIe)的基础上,使用RIFFA架构来对其进行加速。数据解调:对于数据解调,采用省时的并行计算方式,在GPU的计算统一设备架构(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CUDA)下完成解调计算。(3)在实验室中搭建波长解调系统。对系统的解调正确性、稳定性、动态测量范围等做了实验验证。为了验证利用GPU进行解调加速的实际效果,将高斯拟合寻峰算法分别在CPU,FPGA和GPU中实现,统计解调时间,完成对比试验。

贾磊[2](2017)在《基于SOPC的PCI-E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及实现》文中认为数据采集系统发展到现今,高速采集、高速传输、并行处理、实时分析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在实际应对某SPARC V8架构CPU的可靠性测试任务中,被采样信号数量多、频率高,经高速采样后,会产生大量的原始数据,这对数据采集系统的采样率、数据处理能力、数据传输带宽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此时,传统的数据采集设计方法与技术已经很难满足这种高性能、高速、实时、并行处理的要求,因此需开发一种新型的高速数据采集系统来应对新的挑战。为了解决上述难题,本文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即在传统的设计方法上引入了更为先进的设计思想和技术: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技术、PCI Express总线技术、SOPC(System on a Programmable Chip)技术。将FPGA引入数据采集系统可以增加系统设计的灵活性和稳定性;PCI Express总线作为现今最先进的计算机总线技术,可以最大化的增加系统数据传输带宽。将SOPC技术引入数据采集系统则可以简化电路设计,增加后期系统可移植性和维护性,并增强与系统之间的人机交互性。因此本文将着重讨论三种技术的特点及在高数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方法。其中将详细阐述系统核心元器件选型的原则,硬件电路的设计原理,PCI Express总线物理层的主流实现方法及优缺点,DDR3高数缓存的应用方法,以及实际电路设计中高速PCB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以及高速信号的信号完整性分析与仿真方法等。最后针对SOPC开发的环节,介绍IP核(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e)的移植和重用,多核协同处理的方法,从硬件到软件对新型数据采集系统整体做一个详细的分析与设计。通过本文的分析与设计,希望可以将三种先进的技术融合到新型高数数据采集系统当中,真正实现采集系统在信号采样率、数据处理能力、数据传输带宽等性能提升的同时,同步增强系统设计的简便性,灵活性、可移植性、电路稳定性,同时还具有操作简捷明了,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等优点。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基于SOPC、FPGA、PCI-E技术的高速数据采集系统将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对工业4.0的发展及人工智能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肖春花[3](2014)在《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及IP重用设计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集成电路由于体积小、性能稳定、可靠性强、寿命长、重量轻等优点,自其问世以来,在电视机、通讯设备、计算机、遥控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集成电路的芯片制造技术和设计技术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集成电路的概念,详细论述了集成电路的设计流程、设计方法,并且重点研究了基于IP重用的设计技术。

张志强[4](2011)在《基于FPGA实现的USB串口通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性能得到很大的提升,从而对计算机与外围设备之间的接口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 USB)具有即插即用和热插拔等特性,在传输速率和价格方面有较高的性价比,因此现今已成为电脑外围设备的一种接口标准,并且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电子数码产品当中,在通讯和工业领域也同样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论文首先介绍了FPGA设计流程以及开发环境ISE,仿真环境ModelSim;然后介绍了USB2.0协议,并分别对USB2.0的物理接口、拓扑结构、数据流模型、端点和管道两个概念以及数据格式等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USB2.0接口的具体功能要求,.提出了基于FPGA的USB设备接口的总体设计方案。该方案采用自顶向下的模块化设计方法,降低了设计的复杂度,使得整个设计结构清晰。同时采用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 HDL编程,辅以原理图输入方式,有利于在各种不同的应用环境中进行优化,也大大提高了USB接口的传输速度。设计中将系统划分成UTMI,协议层,寄存器,存储器、仲裁和功能接口五个子模块,之后在系统级描述的基础上,依次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进一步的结构和功能划分。本文重点对系统的UTMI接口、USB协议层、存储器和仲裁3个子模块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做了较多的分析工作,使用Verilog HDL硬件描述语言完成对各子模块的功能描述,并得到了相应的模块图,同时使用ModelSim做了相应的仿真工作,仿真结果基本符合设计要求。

周丽[5](2010)在《PLD安全性漏洞检测平台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集成电路安全性漏洞检测是针对芯片缺陷发现、硬件攻击后门消除、电子设备维护以及提升我国集成电路设计能力等需要提出的,是从基础层面保障信息安全的有力手段。本文以国家“863”目标导向课题(2009AA01Z434)的研究开发为背景,针对目前数字电路产品中广泛使用的可编程逻辑器件PLD(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了逻辑未知器件外部特征属性判别、逻辑安全性漏洞检测、安全性漏洞可视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关键技术研究。在此基础上设计实现了一种可编程逻辑器件安全性漏洞检测平台,并利用该检测平台对PLD内部可能存在的各种安全性漏洞进行了系统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论文研究成果达到了预期目标。论文的主要内容、贡献和创新点包括:1、通过对可编程逻辑器件内部结构、PLD安全性漏洞的存在形式和工作机理的分析,构建了逻辑器件安全性漏洞检测模型,通过该模型研究了如何对PLD中存在的安全性漏洞进行检测,同时提出了漏洞检测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针对影响芯片引脚属性判别时间复杂度和准确性的关键性问题,提出了时钟引脚和使能引脚分类判别的思想。利用该思想对已有的芯片引脚外部特征属性同步判别法进行了优化,以提高判别效率和准确率。3、根据PLD安全性漏洞存在的特点,提出利用脱机状态激励发现和在线状态对比的方法实现安全性漏洞的识别,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技术实现了待检测芯片状态转移图及状态属性的显示。4、基于PC架构设计并实现了一种PLD安全性漏洞检测平台。运用该平台对样例芯片进行了测试,通过测试证明了论文研究讨论的多项PLD安全性漏洞检测技术是正确有效的。

陈致宝[6](2009)在《网络信息安全传输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日益严重的现实问题,因此研究网络安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至今,密码技术无疑是取得网络安全性最有效的一种方法。通过数据加密,人们可以有效地保证通信线路上的内容不被泄露,所以在网络中使用数据加密的方式可使数据即使被非法截获也不能使用。本课题拟采用PLD器件研制的加密系统在网络传输信道中实现端——端加密。由于该加密系统采用的是端——端加密方式,只有到达终点数据才被解密。一旦数据信号被确定的密钥与算法加密后,在中间节点或与其有关的安全模块内,不以明文形式出现。通过使用该加密系统,网络传输信道中的数据能被很好地加以保护。由于该加密系统易于操作,并且保密性高,该加密系统必将在未来的网络安全中广泛地应用。

彭铁牛[7](2008)在《面向专业的EDA实验箱的研制》文中提出本文针对我国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提出了高职院校实验设备的研制方向——面向专业研制,论述了面向电类专业的EDA实验箱的研制思想,并以我院面向电类专业EDA实验箱的开发为例进行了论述。

闫琳[8](2008)在《机床数控专用位置控制板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超大规模电路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EDA(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被广泛应用到通讯、国防、空间技术、医药科学、工业自动化和智能装置等领域,极大的缩短了产品上市的时间。另外由于当今世界数控系统越来越趋于开放化、高速化,这就给数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契机。本文基于EDA的最新技术,采用了在开放式数控系统的基础上,根据兰州理工大学自行研制的数控复合加工机床的联动控制模型,采用自行研制的位置控制板卡,机床不仅保留了原有的车铣加工功能,而且增加了齿轮加工等新的功能。本文介绍了EDA技术的发展历史,及FPGA芯片的种类,文章以圆弧插补的推导方法和四倍频电路设计方法为例,开发专用控制模版,并用硬件语言对其进行描述,并进行了仿真。由于本文采用了VHDL硬件语言进行硬件设计,系统自动生成硬件电路,打破了软硬件技术之间的壁垒,使硬件设计也可以像软件设计一样通过编程反复编译修改,用户可随时根据自身需要进行系统重构和现场升级。节省了开发周期,节省了板卡面积,减少了电路修改费用,使开发成本降低。

康宁[9](2008)在《移频轨道电路信号检测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城市轨道交通的行车密度大、间隔短、速度快,移频轨道电路对保障行车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何精确、快速的检测移频轨道电路信号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移频轨道电路信号入手,着重分析了FSK信号的频谱特性,根据移频轨道电路信号自身的特点,通过比较信号检测技术的模拟法和数字法的优缺点,确定使用数字信号处理方法对移频轨道电路信号进行检测。在方案的实现方面,使用近年来广泛使用的运算速度快的数字信号处理芯片DSP,完成了基于DSP的移频轨道电路信号检测系统的硬件设计;使用高速缓存FIFO技术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根据移频信号频谱的数据特点,完成了数据传输过程中协议的设计;完成了基于PC104模块的信号频谱显示、储存和分析软件的设计。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能够准确、实时的对移频信号进行处理,满足了设计需求。

张勇,何小琦[10](2007)在《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应用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可编程逻辑器件(PLD)成为电子设计领域中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一项技术,它的高密度、高灵活性和低成本使得IC的集成度更高,并大幅提高了系统的性能,节约成本。本文介绍了PLD的分类及发展,并详细地探讨了PLD的应用与设计开发流程。

二、基于大规模PLD器件的接口电路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大规模PLD器件的接口电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FPGA和GPU的光纤光栅传感高速解调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光纤光栅传感器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波长调制型光纤传感网络
        1.2.2 相位调制型光纤传感网络
    1.3 FPGA概述
    1.4 GPU概述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光纤光栅阵列传感理论基础
    2.1 光纤光栅传感原理
    2.2 典型光纤光栅传感器的解调方案
        2.2.1 光谱仪解调法
        2.2.2 边缘滤波解调法
        2.2.3 匹配滤波解调法
        2.2.4 可调谐F-P滤波器解调法
        2.2.5 光源波长可调谐扫描法
        2.2.6 典型解调方案对比分析
    2.3 寻峰算法理论分析
    2.4 大规模弱光纤光栅复用理论及噪声分析
        2.4.1 弱光纤光栅复用原理分析
        2.4.2 多次反射串扰噪声分析
        2.4.3 光谱阴影效应噪声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FPGA和GPU的光纤光栅传感高速解调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基于波长解调的准分布式温度/应变检测系统
        3.1.1 准分布式温度/应变检测系统原理
        3.1.2 波长可调谐光源模块
        3.1.3 脉冲调制模块
        3.1.4 解调系统参数限制
    3.2 基于ADC+FPGA的高速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3.2.1 FPGA芯片选型与设计
        3.2.2 ADC模块及信号采集设计
        3.2.3 数据缓存模块设计
        3.2.4 RIFFA框架下PCIE数据传输模块设计
    3.3 基于GPU的数据解调模块设计
        3.3.1 基于CUDA的GPU并行计算相关技术
        3.3.2 高斯拟合寻峰算法设计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FPGA和GPU的光纤光栅传感高速解调系统测试
    4.1 弱光纤光栅寻址
    4.2 弱光纤光栅阵列波长测量
    4.3 温度/应力线性度测试
    4.4 动态信号检测实验
    4.5 GPU加速性能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论文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项目

(2)基于SOPC的PCI-E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速数据采集的研究现状
        1.2.2 SOPC的研究现状
        1.2.3 PCI Express总线的发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关技术与总体设计方案
    2.1 系统相关技术原理分析
        2.1.1 FPGA技术特点分析
        2.1.2 IP核技术特点分析
    2.2 系统需求分析
    2.3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核心电源网络设计
    3.2 FPGA核心电路设计
        3.2.1 FPGA芯片选型
        3.2.2 FPGA I/O资源分配
        3.2.3 FPGA配置电路设计
    3.3 数据采集前端电路设计
        3.3.1 模拟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3.3.2 数字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3.4 DDR3 Memory缓存电路设计
    3.5 PCI Express总线电路设计
    3.6 USB2.0 接口电路设计
    3.7 以太网接口电路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高速PCB设计与SI仿真
    4.1 系统高速PCB设计
        4.1.1 高速PCB叠层设计
        4.1.2 高速信号特性阻抗设计
    4.2 信号完整性仿真方法分析
        4.2.1 SI仿真基本原理
        4.2.2 SI仿真基本方法
    4.3 PCI Express总线信号完整性仿真
        4.3.1 PCI-E串行链路建模
        4.3.2 PCI-E X1Slot电路仿真
        4.3.3 仿真结果分析
    4.4 DDR3信号完整性仿真
        4.4.1 DDR3 Memory仿真建模
        4.4.2 DDR3 Memory电路仿真
        4.4.3 仿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与现场测试
    5.1 ISE开发环境介绍
    5.2 Microblaze处理器核的构建
        5.2.1 Microblaze软核的构建
        5.2.2 双核并行处理的设计
    5.3 核心IP核构建
        5.3.1 DDR3 IP核调用
        5.3.2 PCI-E IP核调用
    5.4 前端数据滤波的设计
    5.5 现场测试与数据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3)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及IP重用设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集成电路
2 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和设计流程
    2.1 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
    2.2 集成电路设计流程
    2.3 可编程逻辑器件 (PLD) 设计法
3 基于IP重用设计技术
4 结束语

(4)基于FPGA实现的USB串口通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USB与其他接口的比较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USB接口芯片硬件实现方式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系统开发环境
    2.1 FPGA简介
        2.1.1 FPGA的发展历程
        2.1.2 FPGA基本工作原理
        2.1.3 FPGA设计流程
    2.2 系统硬件开发平台
        2.2.1 系统硬件资源
        2.2.2 XUPV2PRO主控板模块简介
        2.2.3 片内微处理器PowerPC简介
    2.3 开发工具ISE简介
    2.4 仿真环境ModelSim简介
第3章 USB2.0协议介绍
    3.1 USB通信协议总揽
    3.2 USB的物理接口
        3.2.1 电气特性
        3.2.2 机械特性
    3.3 USB的系统结构
        3.3.1 总线拓扑结构
        3.3.2 数据流模型
    3.4 USB的两个重要概念
        3.4.1 端点
        3.4.2 管道
    3.5 USB的数据格式
        3.5.1 域
        3.5.2 包
        3.5.3 事务
        3.5.4 传输
    3.6 USB3.0简介
        3.6.1 发展现状
        3.6.2 技术兼容性
        3.6.3 接口结构
        3.6.4 工作原理
        3.6.5 应用前景
    3.7 小结
第4章 USB设备接口的设计
    4.1 USB设备接口的总体框架
    4.2 UTMI模块的设计
        4.2.1 UTMI模块总体框架
        4.2.2 UTMI模块端口信息
    4.3 协议层模块的设计
        4.3.1 协议层模块的总体设计
        4.3.2 IDMA模块
        4.3.3 包拆卸器模块
        4.3.4 包装配器模块
        4.3.5 协议引擎模块
    4.4 存储器、仲裁模块设计
    4.5 寄存器模块的设计
        4.5.1 USB控制/状态寄存器
        4.5.2 端点寄存器
    4.6 功能接口模块的设计
第5章 USB接口的仿真与性能分析
    5.1 系统仿真分析
        5.1.1 UTMI接口模块仿真
        5.1.2 协议层模块仿真
        5.1.3 存储器、仲裁模块仿真
        5.1.4 功能接口模块仿真
    5.2 下载配置
    5.3 系统性能分析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履历

(5)PLD安全性漏洞检测平台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1.2 论文研究意义
    1.3 论文研究主要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5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1.6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PLD安全性漏洞分析与检测原理
    2.1 逻辑器件安全性漏洞分析
        2.1.1 PLD内部结构分析
        2.1.2 PLD安全性漏洞存在形式
    2.2 安全性漏洞黑箱检测原理
        2.2.1 黑箱检测思想
        2.2.2 安全性漏洞检测模型
        2.2.3 安全性漏洞检测流程
    2.3 检测主要问题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LD安全性漏洞检测平台总体架构及关键技术
    3.1 检测平台总体设计目标
    3.2 检测平台架构设计
        3.2.1 检测平台总体架构
        3.2.2 检测平台硬件架构
        3.2.3 检测平台软件架构
    3.3 PLD安全性漏洞检测关键技术研究
        3.3.1 改进的同步判别算法
        3.3.2 异常状态检测技术
        3.3.3 冗余功能检测技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LD安全性漏洞检测平台设计与实现
    4.1 I/O控制电路设计与实现
    4.2 译码电路设计与实现
    4.3 动态适配设计与实现
    4.4 检测接口设计与实现
        4.4.1 总线接口电路设计与实现
        4.4.2 芯片锁紧座电路设计与实现
    4.5 上层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4.5.1 改进的同步判别算法设计与实现
        4.5.2 安全性漏洞检测设计与实现
        4.5.3 安全性漏洞可视化设计与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测试环境
        5.1.1 系统测试的硬件环境
        5.1.2 系统测试的软件环境
    5.2 测试方案
        5.2.1 测试方法
        5.2.2 测试步骤
    5.3 测试结果与性能分析
        5.3.1 系统性能测试
        5.3.2 系统正确性测试
    5.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致谢

(6)网络信息安全传输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相关领域软硬件技术现状
        1.1.1 OSI 网络模型
        1.1.2 计算机网络中的保密传输方式
        1.1.3 加密算法的分类
        1.1.4 加密技术发展趋势
    1.2 我国网络安全的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要求
第二章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
    2.1 计算机网络的基础
        2.1.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2.1.2 计算机网络的原理体系结构
        2.1.3 传输控制协议TCP/IP 的体系结构
    2.2 物理层
    2.3 数据链路层
        2.3.1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2.3.2 局域网的体系结构
    2.4 网际层 IP
    2.5 运输层
        2.5.1 运输协议概述
        2.5.2 传输控制协议TCP/IP 体系中的运输层
        2.5.3 用户数据报协议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2.5.4 传输控制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CP
第三章 计算机密码应用基础
    3.1 密码学的信息论基础
        3.1.1 密码体制的概率分布
        3.1.2 熵的概念
        3.1.3 条件熵
        3.1.4 完全保密体制
    3.2 序列密码和移位寄存器
        3.2.1 序列的随机性概念
        3.2.2 序列密码的一般原理
        3.2.3 线性移位寄存器
        3.2.4 线性移位寄存器的特征多项式
        3.2.5 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输出序列的随机性
        3.2.6 利用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的密码反馈
第四章 网络传输信道加密系统的设计
    4.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4.2 系统软件开发研制
        4.2.1 软件开发总体流程
        4.2.2 软件开发详细设计
    4.3 系统硬件开发研制
第五章 PLD 器件及VHDL 硬件描述语言语言
    5.1 PLD 概述
    5.2 FLEX 10K 系列器件的技术规范
        5.2.1 功能描述
        5.2.2 I/O 单元(IOE)
    5.3 关于VHDL 硬件描述语言
第六章 改进意见及问题探讨
致谢
参考文献

(8)机床数控专用位置控制板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EDA技术发展概述
        1.2.1 EDA技术发展历史
        1.2.2 EDA技术发展现状
    1.3 数控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创新性及可行性
        1.4.1 研究内容
        1.4.2 可行性分析
        1.4.3 创新性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机床数控位置控制卡的设计
    2.1 机床联动控制模型的建立
        2.1.1 展成系数的计算
        2.1.2 差动系数的计算
        2.1.3 差动系数的计算
        2.1.4 Z轴脉冲数的计算
        2.1.5 Y轴脉冲数的计算
        2.1.6 B轴脉冲当量的计算
        2.1.7 C轴脉冲数的计算
        2.1.8 X轴脉冲数的计算
        2.1.9 联动公式的建立
        2.1.10 联动模型的建立
    2.2 位置控制的实现
        2.2.1 圆弧插补的实现
        2.2.2 闭环位置控制的实现
        2.2.3 建立数学模型并分析关键量
    2.3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技术
    2.4 控制卡的设计方法
        2.4.1 设计输入(原理图/HDL文本编辑)
        2.4.2 综合
        2.4.3 适配
        2.4.4 时序和功能仿真
        2.4.5 编程下载
        2.4.6 硬件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机床数控位置控制板卡的硬件电路设计
    3.1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芯片的选择
        3.1.1 概述
        3.1.2 器件结构
    3.2 硬件电路的设计
        3.2.1 硬件电路的总体结构
        3.2.2 圆弧插补电路原理图设计
    3.3 外围电路的设计
        3.3.1 隔离电路设计
        3.3.2 电机控制接口电路设计
第4章 电路的写入
    4.1 设计语言简介
        4.1.1 VHDL语言的优点
        4.1.2 VHDL语言的结构
    4.2 四倍频电路
        4.2.1 电路设计
        4.2.2 四倍频电路的VHDL描述
        4.2.3 本课题中遇到的关于VHDL的设计问题
        4.2.4 仿真波形
    4.3 电路写入控制
    4.4 基于XC2S600E的PCI总线接口设计
        4.4.1 PCI概述
        4.4.2 PCI接口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4.5 性能检测
    4.6 本章小结
总结
附A:部分程序
参考文献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移频轨道电路信号检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移频轨道电路信号的各种制式
    1.3 移频信号检测的理论分析及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2 移频轨道电路信号检测方案分析
    2.1 移频轨道电路信号特点
    2.2 移频轨道电路信号的模拟检测法
    2.3 移频轨道电路信号的数字检测法
    2.4 信号处理方式的比较
    2.5 小结
3 硬件平台与传输协议设计
    3.1 系统硬件的总体结构
    3.2 DSP模块设计
        3.2.1 DSF在系统中的应用
        3.2.2 DSP上电启动BootLoader
    3.3 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
    3.4 数据传输通道的设计
        3.4.1 数据传输方式
        3.4.2 高速缓存的实现
        3.4.3 USB模块的应用
    3.5 数据传输协议
    3.6 定位功能
        3.6.1 定位原理
        3.6.2 速度传感器信号输入模块
    3.7 基于CPLD的控制逻辑设计
        3.7.1 CPLD概述
        3.7.2 EPM7128S可编程芯片及其在系统中应用
    3.8 硬件平台
    3.9 硬件平台采取的抗干扰措施
        3.9.1 干扰源分析
        3.9.2 抗干扰措施
    3.10 小结
4 PC 104软件设计
    4.1 实现功能与总体设计
    4.2 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4.3 PC104模块介绍
    4.4 USB模块初始化
    4.5 数据的读取与恢复
    4.6 数据的显示与存储
        4.6.1 数据的储存
        4.6.2 界面显示
    4.7 小结
5 测试结果
    5.1 测试环境说明
    5.2 测试结果
    5.3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应用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分类与发展
    2.1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分类
        2.1.1 与阵列固定, 或阵列可编程
        2.1.2 与阵列, 或阵列均可编程
        2.1.3 与阵列可编程, 或阵列固定
    2.2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发展
3. 可编程逻辑器件在电子领域的应用
    3.1 PLD在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中的应用
    3.2 基于EDA工具的PLD应用
4.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设计
    4.1 PLD设计的基本流程
    4.2 基于IP核复用技术的SoC设计
5. 结束语

四、基于大规模PLD器件的接口电路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FPGA和GPU的光纤光栅传感高速解调系统研究[D]. 朱鹏.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2]基于SOPC的PCI-E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及实现[D]. 贾磊.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7(10)
  • [3]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及IP重用设计技术研究[J]. 肖春花.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4(06)
  • [4]基于FPGA实现的USB串口通信[D]. 张志强. 大连海事大学, 2011(09)
  • [5]PLD安全性漏洞检测平台研究与实现[D]. 周丽.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0(03)
  • [6]网络信息安全传输的研究与实现[D]. 陈致宝. 电子科技大学, 2009(11)
  • [7]面向专业的EDA实验箱的研制[J]. 彭铁牛.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21)
  • [8]机床数控专用位置控制板卡研究[D]. 闫琳. 兰州理工大学, 2008(10)
  • [9]移频轨道电路信号检测系统的研究[D]. 康宁.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8)
  • [10]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应用与设计[J]. 张勇,何小琦. 电子质量, 2007(08)

标签:;  ;  ;  ;  ;  

基于大型PLD器件的接口电路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