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民币的自由兑换

论人民币的自由兑换

一、浅谈人民币的自由兑换(论文文献综述)

马成芳[1](2013)在《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渐进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民币资本项目是逐步实现兑换、还是加快实现自由兑换、还是立即实现完全自由兑换,是我国金融理论界热烈讨论、激烈争论的重要问题,也是国内外政界、经济界尤为关注的问题。国内某些专家学者通过把我国与已经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国家的条件或主要经济指标相对比,提出我国应该加快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或实行完全可兑换的政策见解。本文运用马克思和其他经典着作家关于资本流动的基本原理分析了资本及资本项目的特点。以我国党和政府的有关资本项目的政策为指导,从资本项目的地位和作用出发,从我国的特殊国情及我国与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的关系出发,并结合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历程,论述了逐渐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必然性,并对“加快论者”的观点进行了评析。指出我国对资本项目交易进行有限的管制,是保证我国经济稳定发展、预防金融危机在我国发生的有效手段。本文根据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环境、金融体系状况、利率市场化改革、汇率形成机制及微观主体发展等客观情况,论证了过快的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短期内必然造成资本大量流动,通过影响基础货币量,进而对我国的物价、利率和汇率水平产生巨大冲击,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也将受到影响。只有逐渐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才能维护我国货币政策的稳定性,进而稳定物价、利率和汇率。本文认为,尽管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分析框架,资本项目完全自由兑换会带来一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但这仅仅是适用于经济发达的大国及与美国有紧密关系的国家的理论而已,对我国就未必适用。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30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对资本项目所采取的管理政策优化了我国的经济结构,加速我国的资本形成,改变了我国的贸易结构,促进了我国的出口,保证了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为我国经济在世界和平崛起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本文认为,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人民币国际化是相辅相成的,并非是相互独立的。资本项目渐进可兑换进程能够保证人民币平稳走向国际化,而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也可为资本项目可兑换创造条件。只有我国进出口贸易额持续增加,外汇储备持续增加,资本流入和流出持续增加,外国对人民币的需求才会持续增加,人民币才能逐步实现国际化。整篇论文共分为七章。第1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文章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理论发展、研究方法等。尽管资本项目可兑换并非一个新的领域,伴随其发展历程也形成了诸多理论,但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及其形成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资本项目可兑换必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盲目地和不切实际地推进可兑换进程必然使自己暴露于国际资本冲击的面前,一旦经济出现问题,必然导致危机的发生。第2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资本的获利性、流动性、敏感性、投机性和获利性进行了分析,资本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一国在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过程中,必须保持主动性,使资本能够为我所用,尽可能的发挥资本流动的正面作用,避免其不利影响。资本项目可兑换不仅要保持主动性,更要坚持渐进性,因为从历史看,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历史经验就是渐进式的经验;从现实看,我国外汇储备的形成是我国人民辛勤劳动的凝结物,是我们价值的国际表现,过快的可兑换进程必然导致投机活动猖獗,进而牺牲外汇储备。通过与已经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国家在宣布实行可兑换政策时的条件相比,我国在经济发展水平、金融系统状况、外汇储备水平、利率和汇率形成机制等方面的条件都比较成熟,因此有专家提出要加快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或实现完全自由兑换。但与这些国家相比,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制、人民的法制观念、社会的发展水平都有着很大的差别,盲目加快资本项目自由化步伐或者完全自由兑换,必然导致资本大量外逃,为国外金融炒家卷走我银行资产和外汇储备创造条件。因此,我们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资本项目可兑换经验,更不能盲目乐观,而必须走自己的渐进式资本项目可兑换之路。第3章分别从直接投资项目、证券投资项目和对外借放款等其他投资项目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现状,并对人民币可兑换程度进行了量化分析。在直接投资项下,我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也逐年快速攀升,货币可兑换程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部分经合组织成员国的水平。证券投资项下,伴随着QFII、QDII以及RQFII的推出和不断发展,可兑换程度明显提高,跨境证券投资趋于活跃。对外借放款、个人资本交易项目等其他投资项目的可兑换程度虽然明显提高,但总体而言相对谨慎。运用调整后的金融开放度指标,本文对我国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进行了量化分析,并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国家进行了对比,得出结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水平还不是很高,尽管我国在直接投资领域可兑换程度已达到相当的水平,但在证券等其他投资领域的可兑换水平还相当有限。第4章分析了资本项目渐进可兑换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资本项目可兑换引起的资本流动对宏观经济最直接的影响表现在对流通货币量的影响,无论流通货币量如何变化,都将打破原有内部价格体系(包括物价、利率和汇率)的均衡水平,而这些指标恰恰是货币政策的重要调控目标。尽管开放经济三元悖论的现实组合可能演变为“部分资本流动+部分汇率稳定+部分货币政策独立”的组合,因此,货币政策不会完全失去其独立性和有效性,但伴随着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的不断提高,如果汇率调整空间不能扩大,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必然逐步降低。国际资本流动,无论是长期资本流动还是短期资本流动,都必将通过影响流通货币量进而影响物价水平。作为信贷市场资金的价格,利率水平也必将受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影响,由于资本具有获利性,一旦本国与外国存在利差,必然引起资本跨国流动以套利,体现在本国的资金供求状况的变化引起的利率政策失效。作为三元悖论的组成元素之一,汇率的稳定也将直接受到资本流动的影响,一旦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如果要保持固定汇率,则必须以牺牲货币政策独立性为代价,而且如果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为基础,将会引发货币危机;浮动汇率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减缓了投机性资本的流动,但是汇率的频繁调整也给一国经济运行带来了众多不确定性风险。因此,以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必须提前于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第5章分析资本项目可兑换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尽管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分析框架,资本项目可兑换会对一国资本积累、资源配置、技术引进、创新能力等方面带来巨大的收益,从而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但实践中却难以找到有力的支持证据。这促使人们开始从另外的角度思考资本项目可兑换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即具备何种条件、采取何种方式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同时最大程度的避免资本项目可兑换可能导致的风险,即所谓的门槛效应。以此分析我国资本项目渐进可兑换的条件,为了促进经济增长,避免危机出现,我国应继续选择实行长期资本可兑换,对证券投资等项目则应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这恰恰是结构效应假说理论的验证:从长期看,外国直接投资对资本流入国的经济增长具有稳定的正效应;而外国证券投资和外国借款等非直接投资类资本流动则在总体上被认为是弊大于利,其资本流向更易发生逆转,从而危及资本流入国的金融稳定。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有力的促进了我国资本的形成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了出口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第6章论述了资本项目渐进可兑换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人民币国际化不仅有助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更会给我国带来铸币税收入、改善贸易条件等直接利益,也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人民币国际化所必然要求的技术性前提。尽管我国目前还不具备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的条件,但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也不必等到资本项目实现完全可兑换之后方可进行。资本项目渐进可兑换进程能过保证人民币平稳走向国际化,而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也可为资本项目可兑换创造条件。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按照先流入后流出、先直接投资后证券投资、先长期投资后短期投资、先机构后个人、先债权类工具后股权类工具和金融衍生产品、先发行市场后交易市场、先放开有真实背景的交易,后放开无真实背景的交易的原则,分别从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对外借放款角度对我国资本项目渐进可兑换未来政策走向进行了分析。

谢国梁[2](2013)在《中国经济崛起背景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次大战后世界进入和平建设,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重新上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各国对金融中心的发展热情高涨,对金融中心的研究如雨后春笋,都想弄明白为什么有的地方可以发展成为全球性金融中心,有的地方只能成为区域金融中心,有的地方则不能成为金融中心;为什么有的金融中心可以长青,有的金融中心则会被取代。中国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大国,也必将要发展成为金融强国,金融中心建设是未来发展中一个重中之重的课题,需要有更多投入,从理论及实践层面对我国金融中心的建设及发展涉及的问题做深入探讨,并提出答案。我国经济崛起及金融中心发展过程中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及角色将何去何从。由于历史原因,香港在殖民地年代因时际遇,发展成为远东一个自由、开放的国际金融中心。1978年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之后,香港凭借其人文及地理位置等因素,在贸易、投资、融资以及金融资讯等方面为内地经济发展提供离岸金融服务,充当我国对外经贸往来的主要窗口,在中国与国际市场往来中扮演重要的中介角色,与中国内地建立了十分特殊的经济及金融关系。香港在充当这一角色过程中也得到发展及提升的机会,自身的金融中心地位及功能获得很大强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金融实力的不断提升,尤其是金融业的市场化及自由化,上海、北京、深圳等金融中心获得强劲发展动力,逐步形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功能。内地,尤其是上海金融中心的崛起对香港服务中国经济的传统功能具有替代效应,长远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中国经济的功能存在弱化,甚至于被取代的可能。香港已在1997年回归祖国,保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变是国家在安排香港回归时所做的战略决策,并被视为一项国际承诺而体现在《中英联合声明》及《基本法》。在中国经济崛起及做大做强体制内金融中心的同时,香港金融中心如何可以继续发挥其服务中国经济的功能而不被边沿化,是未来国家推动经济改革及市场开放,特别是人民币成为自由兑换货币及资本账户走向开放过程中需要研究的战略性课题。本论文指出了1997年回归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维持繁荣的背后呈现出的一些不良发展态势,包括中介功能淡化,市场发展趋向单一化、虚拟化,国际化褪色等,剖析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中国经济的功能在中国经济崛起过程中面对弱化风险的深层次原因。论文在探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问题时带出了对沪港金融中心关系这一国家层面的重大课题的探讨,并就如何在加快国家金融中心建设的同时,平衡好沪港金融中心之间的关系提出策略建议。本论文将理论、政策及实践紧密结合,寓创新于实践之中,务求以新的视角,就回归后香港与内地经济金融关系的发展问题提供一个较全面的论述,使其对决策有参考价值,对香港经济繁荣稳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向前推进以及沪港金融中心关系协调发展具有一定启示。

黄懿[3](2012)在《进一步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实现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即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己成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自人民币经常项目开放以来,并没有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造成不利影响,近年来我国的国际贸易量逐年增加,贸易结构不断改善,经济增长强劲。随后我国实施了QFII制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人民币汇率改革,我们不难发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的脚步明显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的呼声己越来越高,同时客观条件上也日趋成熟。本文总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导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的写作背景、目的、意义。第二章概述货币自由兑换理论,并通过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货币自由兑换的国际实践的分析,总结了不同类型国家的开放经验。第三章介绍了我国自汇改以来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的政策推进,分析人民币自由兑换政策的有效性,论述了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政策推进的成就和不足。第四章分析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国内风险和外部隐患,并参照KLR模型,建立人民币自由兑换过程中的货币危机预警体系。第五章介绍人民币自由兑换必要性和条件分析,并提出了加强人民币自由兑换政策推进的建议。取消目前尚存在的资本自由流动的限制,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外汇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资本开放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收益的同时,同时面临的风险也将会增大,严重的还可能在整个金融体系引发巨大动荡。面对这把“双刃剑”,只有制定更为稳妥的政策,积极创造实现资本项目的前提条件和确立合理开放步骤,才能规避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风险。

曾之明[4](2011)在《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离岸金融中心(Offshore Financial Center)又称离岸金融市场或境外金融市场,是指在高度自由化和国际化的金融管理体制和优惠的税制条件下,主要由非居民参与的、经营可自由兑换货币、在货币发行国境内或境外进行资金融通的、基本不受法规和税制限制的自由交易中心。货币国际化的市场条件,是随着各项该货币相关的离岸业务展开并随着该货币计价的产品成长成熟而逐步扩散的市场自发过程,发展离岸业务可以说是货币国际化的必然过程。后金融危机时代是中国加快资本形成和资源布局的重要时间窗口,人民币离岸中心将成为中国金融稳渐开放战略的重要支点。按照“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人民币离岸中心-人民币国际化”的国家金融战略,应积极打造人民币资本的境外“资金池”,寻找提升香港离岸金融中心优势的路径,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一个试验场,同时完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多元功能,形成人民币资金的良性回流机制,加强香港和内地的金融创新和监管合作,通过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的国际化“跳板”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是一个亟待探讨的现实课题。本文基于人民币国际化大背景,剖析了现阶段创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必要性,揭示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的动力机制。根据国际离岸金融中心成因理论,借鉴国际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的模式经验,评估我国创建离岸金融中心的可行性,探讨现阶段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运用博弈分析和模糊评价法、多因子分析法对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的区位模式进行实证抉择。对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势态及其对境内货币金融的效应进行评估,指出建设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面临的障碍因素。提出完善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运行机制的思路,探讨构建合理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利率形成机制、汇率形成机制、信用扩张机制、多方竞争机制、协调发展机制。进而对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发展路径进行设计,提出采取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的动力模式,探讨了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功能定位、发展战略和政策支持体系。最后揭示了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对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监管模式进行比较选择,提出应采取分离型监管模式,并探讨了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风险监管的框架内容。1.本文基于金融创新、货币国际化和金融地理理论,剖析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的发展动因、社会经济功能。在人民币国际化大背景下,根据人民币离岸货币的形成和运行渠道,揭示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的市场需求,剖析了构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为探讨人民币离岸中心创新奠定理论基础。2.本文运用协整检验等实证方法,进行了人民币离岸货币的规模测算,分析了跨境人民币结算对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的助推效应。运用协整方法实证研究跨境人民币流通扩容态势及对离岸金融创新的需求引导,论证了后危机时代创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可行性,提出了民族经济背景下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功能定位。3.基于金融集聚理论和信息流金融理论分析,揭示了现代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的成因要素。构建了离岸金融中心竞争力指标体系,运用金融中心成熟度模型对几大金融中心进行竞争力综合评价。进而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人民币离岸中心形成要素评价体系,结合模糊评价法和多因子分析法对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做出区位模式选择。4.根据制度经济学理论解释了离岸金融中心的运行机理,提出完善人民币离岸中心运行机制的思路。探讨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利率形成和汇率形成定价机制,剖析人民币离岸市场的信用扩张机制及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探讨了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的多方竞争机制和协调发展机制。5.根据金融集聚理论进行了离岸金融中心创建的条件分析,进行了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布局的博弈选择。通过对国际离岸金融中心形成路径的比较借鉴,提出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可选择政策推动、市场主导的动力模式。合理界定现阶段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功能定位,评估了现阶段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了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的战略步骤,探讨了优化香港金融生态的创新策略,并对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进行了配套设计。6.通过金融生态理论揭示离岸金融中心发展中制度要素的权重地位。通过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对境内货币金融的影响的实证研究,揭示了其利弊效应,评析了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在跨境资本流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而对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监管模式进行比较选择,提出应构建“分离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逐渐向适度“渗透型”过渡,构思了完善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风险监管体系的内容框架,提出稳健推进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的运作思路和整体方案。

文龙光[5](2011)在《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实现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货币自由兑换是金融国际化的必然趋势。推进和实现人民币全面自由兑换是一种高级的资金运动形式,它对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运行机制和市场基础等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和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良好的微观经济机制;金融深化与金融市场化;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充足的国际储备等。加快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建立适应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微观经济机制;加强外汇监管;推进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等。

陈治国[6](2011)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今世界经济危机频发的年代,各国都开始对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的国际货币体系进行了反思,认为美元一家独大的不合理格局是导致近年来美国次贷危机以及欧洲债务危机的根源,呼吁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声音愈加高涨。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上有观点认为人民币应当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尽管我国在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尚存在诸多不足,人民币虽然还没有实现完全自由兑换,但是国际化的进程却由于市场自发需求的力量已经开始。鉴于中国经济长时间的快速稳定增长,人民币已经成为近期各种世界经济相关会议及论坛的焦点话题。种种事实已经表明,国际社会已经开始将人民币作为其重点关注目标,不管我们是否正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人民币在国际社会中已经开始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不可避免,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张健[7](2010)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一国解除资本项目下的交易与汇兑限制,融入经济与金融全球化的客观趋势的关键性措施。由于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本项目可兑换在给一国带来潜在收益的同时,也将一国的经济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内在缺陷充分暴露在外,使该国面临更多的外部冲击风险。因此,在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中,如何有效的进行政策搭配,合理安排政策次序,找到收益与风险的平衡点,是包括中国在内的着力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的国家共同面临的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重大课题。本文从国内外资本项目可兑换理论研究入手,借鉴发展中国家实施资本项目可兑换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综合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金融学理论和国际金融学理论,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纵向比较分析和横向比较分析相结合、一般分析和对策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当前我国经济与金融的实际情况,对我国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收益与风险、核心条件、资本管制的解除、汇率制度等配套性措施作了系统性的研究。由于资本项目可兑换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配套制度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对其研究所包含的内容较多,本文根据研究的需要,除导论外,共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基础理论,这一部分主要包含概念界定、收益与风险、顺序安排、汇率制度选择等基础性内容;第二部分在结合第一部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联系中国经济、金融的实际,系统研究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动因、条件、时机、顺序等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第三部分是有关中国资本管制的内容,与第二部分的逻辑关系在于,资本管制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系统的研究我国的资本管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资本项目可兑换。这一部分系统的论述了资本管制的理论依据,并在回顾我国资本管制制度的历史演进基础上对我国的资本管制的目标、手段、有效性作出了判断。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有关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问题,本文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需要与中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相匹配,两者的匹配程度决定了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风险状况,因此,这一部分系统的论述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变,并对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制度制度改革后,现行汇率制度在运行中的缺陷及未来取向作了分析。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以下几处:1.在辨析国内外学者对资本项目可兑换定义的基础上,从通货兑换权的角度,对资本项目可兑换和资本管制的概念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2.提出资本项目项目可兑换不一定要同时满足所有的前提条件,但为了降低风险,必须要满足一个核心条件,对不同国家来说,核心条件的选择可能因经济金融的基础不同而有所不同。根据本文对资本项目可兑换概念的新观点,认为对中国来说,这个核心条件就是我国出口产业竞争力的提升。3.在中国放松资本管制的进程中,必须注意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推进与汇率制度改革的有效匹配。这两者是有内在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两者的脱节将造成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降低,进而带来风险的累积。本文始终认为,任何将资本项目可兑换和汇率制度改革割裂开来的观点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和有害的。

戴伟利[8](2010)在《货币国际化视角下的汇率制度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国货币成长为国际货币,不仅有利于获得现实的运行性经济收益,还可以在国内国际间获得制度性收益,故此世界强国都很注重货币国际化的战略追求。在货币完全一体化之前,汇率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在推进货币国际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一定条件的约束,要面临内外风险的冲击,从而对汇率制度会有不同的要求,这就使货币国际化进程中进行汇率制度选择研究具有了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货币国际化的不同方式及其不同阶段都需要相应的汇率制度来配合,以保证本国宏观经济目标(内外均衡)的实现。本文是以货币国际化作为汇率制度选择的研究视角,更多注重汇率制度的协调搭配功能及对其未来发展问题的探讨。在思路上,首先,明确货币国际化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探究货币国际化与汇率制度的相关性;其次,对不同国际化模式与汇率制度的配合进行规范分析和理论验证,得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结论;最后,结合国际经验与我国实际,为中国目前的汇率制度选择提出政策建议,对未来的汇率制度改革提出自己的构想。综而言之,在推进货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必须完成汇率制度的相应调整。

王智慧[9](2010)在《虚拟货币的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近十几年来互联网上出现了各种适合于网络支付的网络虚拟货币(后面简称虚拟货币)。1998年美国的Beenz.com网站开始发行一种联合促销积分,消费者在发行商的合作网站购买商品后可以获得红豆币Beenz,当红豆币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在联合促销网中任意一个商家那里购买商品;2000年,中文利网China Bonus.com为了鼓励网民对该网站的访问,采取了随着访问时间的增加,其注册账号的积分也增加的策略,当积分累积到一定数额后,就可以用来兑换该网站提供的IP电话卡、上网卡等奖品。接着,腾讯公司推出Q币,新浪公司推出U币,作为其公司网站虚拟商品的支付工具,但是它们都不能向发行商赎回法币。2003年,林登公司开发的网络游戏《第二人生》发行林登币,在《第二人生》中充当交易媒介,并且可与美元双向自由兑换。人大经济论坛发行的论坛币,可以用作用户在论坛上交易电子资料的交易媒介。以魔兽币为代表的网络游戏币倒卖交易在网络上非常火爆。互联网上虚拟货币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国内理论界的关注,并对其性质产生了激烈争论。大致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虚拟货币是一种新的货币形式,是适应于互联网上用作支付手段的一般等价物;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虚拟货币只是提货凭证,不是货币。在学界激烈讨论的同时,政府也开始关注虚拟货币并做出一定监管措施。2007年2月15日国务院14个部委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网吧及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开始对虚拟货币进行监管,其中禁止虚拟货币倒卖交易。2008年10月,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得到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开始对倒卖虚拟货币所得收入征收个人收入所得税。国内外文献对于虚拟货币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研究,但是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对虚拟货币没有完整界定和分类,二是对虚拟货币的性质没有完整判定,三是对虚拟货币的经济意义论述不全,四是对虚拟货币监管的性质认识不全,没有提出合理的监管原则与监管措施,五是对虚拟货币的法律属性缺乏分类研究,对虚拟货币的税收问题没有系统研究,因此本文对虚拟货币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意义。本文以虚拟货币的运行过程为基础和线索,共研究了五个问题,一是虚拟货币的完整界定和分类,二是虚拟货币的运行过程和性质,三是虚拟货币的经济分析,四是虚拟货币的风险与监管问题,五是虚拟货币的法律属性、法律保护和税收问题。其中对于虚拟货币性质的判定是全文的核心。第二章研究虚拟货币的界定和分类。本文把虚拟货币界定为互联网网站发行的、持有者在网上购物时能够选择物品的种类和数量,或者在网络虚拟社区作为交易媒介,且不同于法币名称与单位的有价虚拟物品。虚拟货币不同于电子货币、有限用途电子储值(如校园一卡通)和其它虚拟财产(如游戏计分、虚拟装备)。本文主要按照四个标准对虚拟货币进行分类,一是按照发行方式分为法币换取型与网络活动卷入型虚拟货币,二是按照支付方向分为单向支付型与双向支付型虚拟货币,三是按照支付范围分为全局支付型与局部支付型,四是按照经济功能划分为支付工具型、交易媒介型、促销工具型、激励合作型虚拟货币。其中最重要的划分标准是按照支付方向与支付范围划分,它对于判定虚拟货币的性质具有决定性意义。按照支付方向与支付范围的划分可以推广到一般的支付工具。支付工具按支付方向可划分为单向支付工具与双向支付工具。单向支付工具是指销售商品的经济主体在接受支付工具的支付以后,不能用其接受的支付工具在同一经济系统中购买生产投入或其所需要的其它商品。双向支付工具是指销售商品的经济主体在接受支付工具的支付之后,能够直接用其接受的价值物在同一经济系统中向非发行商购买生产性投入或者所需要的商品。支付工具按照支付范围可划分为全局性支付工具与局部性支付工具。全局性支付工具能够在一个国家或社会内向所有供应商购买所有商品,局部性支付工具则只能向有限范围内的供应商购买指定商品。双向支付工具的定义实际上也是交易媒介的充分必要条件。一个价值物作为交易媒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销售商在销售商品时所接受的价值物能够在同一经济系统中向非发行商购买其所需要的商品或生产要素投入,并且在交易过程中价值物数量不发生变化。主流经济学把充当交易媒介的东西视为货币,并把那些容易转换成交易媒介的东西也当成货币或准货币。本文将作为交易媒介的有价物视为货币,根据其支付范围可划分为全局性货币与局部性货币。第三章研究虚拟货币的运行过程与性质。本文认为虚拟货币的性质只有在运行过程中才能加以判定,不能笼统地判定说某种虚拟货币是否具有货币性质。本文的思路就是,把交易媒介的充分必要条件用于考察虚拟货币各种运行过程,如果这个运行过程满足交易媒介的充分必要条件,那么虚拟货币在这一运行过程中就是交易媒介,从而具有货币性质;如果这个运行过程不满足交易媒介的充分必要条件,那么虚拟货币在这一运行过程中就不是交易媒介,从而不具有货币性质。虚拟货币的运行过程可以划分为发行过程、非发行商之间的转移过程和回收过程。发行过程定义为虚拟货币数量增加的过程;非发行商之间的转移过程定义为虚拟货币数量不发生变化的过程;回收过程定义为虚拟货币的数量减少的运行过程。其中非发行商之间的转移过程按照出现频率从高到低又包括虚拟社区流通过程、倒卖过程、借币收费过程、联合促销过程、物物交换过程和全局流通过程。如果虚拟货币不仅能够购买虚拟商品,而且销售商在收到虚拟货币之后,能够在同一虚拟经济系统向其它非发行商购买商品,那么这样的运行过程称为虚拟货币在虚拟社区的流通过程;倒卖过程是指虚拟货币用户以法币为媒介与非发行商进行虚拟货币交易,包括虚拟货币普通用户把其账户余额卖给其他用户;借币收费过程是从Q币购买非发行商虚拟商品的交易过程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它是指虚拟货币作为非发行商收费手段的交易过程;联合促销过程是从红豆币的运行过程抽象出来的概念,红豆网发行红豆币,众多合作厂商在红豆网购买红豆币之后作为促销积分奖励给消费者,消费者从任一个合作厂商处获得的红豆币可以在任一个合作厂商的网站上购买商品,所有合作厂商共同形成一个联合促销网;虚拟货币的物物交换过程是从Q币与非发行商偶尔交换实物的交易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全局流通过程是指虚拟货币类似于法币在全社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交易过程。本文力图使这些运行过程的命名能够暗示其性质或功能。如果我们把交易媒介的充分必要条件逐一对照虚拟货币的运行过程,就会发现只有在虚拟社区流通过程与全局流通过程中虚拟货币才是交易媒介,从而具有货币性质。虚拟货币在虚拟社区流通过程中的性质是局部性货币,在全局流通过程中的性质是全局性货币。但是全局流通过程目前只是在理论逻辑上存在,在现实中还从未出现,因此从实际来看,虚拟货币只有在虚拟社区流通过程中才是交易媒介,是局部性货币,而离开了虚拟社区,最多成为倒卖对象而不能作为交易媒介,因而不可能挑战人民币作为全社会唯一全局性货币的地位。除此之外,虚拟货币在其它运行过程中都只是单向支付工具而不是交易媒介,从而不具有货币性质。第四章对虚拟货币进行经济分析。文章首先区分了个体性财富和社会性财富、分存性财富和统存性财富。个体性财富即使在社会分工网络中生产更有效率,但其价值可以脱离社会网络而独立存在,比如粮食,即使在鲁滨逊那样的孤立世界,它仍然对个人具有价值,可以成为个人所拥有的财富。社会性财富以商誉等无形资产为典型,不仅它的生产供给离不开社会分工网络,而且它的价值也必须在社会人际网络中才能体现出来。分存性财富可以由不同个人分别贮存,而不必借助于他人的合作(正面特征),即使没有社会或他人协助,也可以自行销毁(负面特征);统存性财富必须由社会集中统一贮存,个人不能离开社会网络而单独将其保存(正面特征),如果没有社会或他人协助,通常不能自行销毁(负面特征)。统存性财富的运行成本主要是公共性成本,分存性财富的运行成本主要是个体性成本。虚拟货币既是社会性财富又是统存性财富,其运行成本主要是公共性成本,个体性成本很小。本文对虚拟货币进行经济分析的理论工具包括潜在剩余收益与交易费用权衡折中原理、内外生交易费用权衡折中原理、新兴古典经济学解释框架、局部均衡分析以及虚拟社区作为电子商务平台以虚拟货币为交易媒介的分析视角。虚拟货币的产生既是专业化与分工演进的结果,同时它又促进专业化分工的进一步发展。虚拟货币的基本功能是降低网络虚拟商品的交易费用,从而消费者与网络厂商之间、网络游戏不同玩家之间能够实现更多的潜在剩余收益,这意味着交易结构的演化和帕累托改进。虚拟货币引入之后,由于交易效率的提高,能够促进专业化与分工结构的演进,并伴随着一系列经济发展现象。虚拟货币的出现,使得网络经济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增加了就业,创造了许多新的发展奇迹(以腾讯Q币收费业务为代表),从而有助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单就倒卖交易来说,据业内人士估计,目前虚拟货币倒卖交易的市场容量大约有几十亿元人民币。如此巨大的倒卖交易,将为许多倒卖中间商创造财富,同时也可能成为政府的税收来源。本文认为虚拟货币运行过程的交易成本决定了它出现的频率。虚拟货币的发行-回收过程、虚拟社区流通过程、倒卖过程、借币收费过程、联合促销过程、物物交换过程和全局流通过程的单位交易费用从低到高,其出现频率则从高到低,因而虚拟货币运行过程出现的频率与其交易成本负相关。由于法律禁止,全局流通过程实际并未发生,其出现频率可视为零,其交易成本可视为无穷大。以林登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所在虚拟社区作为现实经济电子商务平台,有可能吸引一部分本属法币所媒介的商品交易,在法币数量和流通速度一定时,由于商品交易量降低,有可能导致法币发生通货膨胀。但以林登币为代表的可与法币自由兑换的虚拟货币在国内从未出现。除此之外,其余虚拟货币的所有运行过程不会对法币经济系统有实质性不良影响。由于虚拟货币并非全局性货币,因此虚拟货币的发行量不会影响到人民币的币值,网络游戏社区的通货膨胀对于现实世界特别是人民币金融秩序没有影响。同时,本文认为不同公司发行的虚拟货币相互兑换的交易成本很高,因而很难实现。没有必要也不应该设立所谓网上中央银行统一发行虚拟货币。第五章研究虚拟货币的风险与监管。社会性物品的价值由人们的偏好和契约所直接决定,其基本风险是社会偏好变化引起的价值贬值。统存性财富由社会集中统一保管,如果保管中心由于技术原因遭受盗窃或侵害,那么相关个体的统存性财富有可能部分或全部丢失,从而统存性财富面临的风险通常要大大高于分存性财富。虚拟货币作为社会性财富面临着价值贬值风险;作为统存性财富,运营商是产生风险的核心环节,因此虚拟货币监管的中心环节是对运营商的监管。政府监管的终极目的是增进社会福利、增加每一个人的利益,其次级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直接目的是维护合法的经济秩序,防范经济风险,这可以细分为四点,一是维护经济金融安全,使得人们有一个良好的虚拟货币交易环境,二是防范经济金融风险,打击虚拟货币有关犯罪行为,三是维护商业交易公正,维护虚拟货币交易主体的合法权利,四是维护国家税法制度的权威性,防止虚拟货币有关交易偷税漏税。监管的目的决定了监管原则。虚拟货币监管原则与公共行政、公共财政的原则类似,包括公正、自由、法治、平等、公开、保护公众利益和经济效益原则。虚拟货币监管的性质主要是国内商业监管。但由于虚拟货币的发行和回收可能涉及非法集资和非法金融活动,虚拟货币倒卖交易可能被用于洗钱,双向自由兑换型虚拟货币在性质上类似于外币,因此,虚拟货币监管还涉及到金融监管。虚拟货币监管的手段包括技术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虚拟货币监管的法律手段是运用立法和司法来维护虚拟货币有关交易主体的合法权利和打击有关违法犯罪行为。第六章研究虚拟货币的法律属性、法律保护和税收问题。只有对虚拟货币法律属性有准确地认识,才能更好地保护虚拟货币的发展。本文认为虚拟货币的财产权不同于传统物权,也不同于传统债权,虚拟财产和虚拟货币的出现要求财产权理论做出根本变革。但考虑到变革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的高昂成本,作为权宜之计,本文认为可以扩大物权客体范围,对于自由兑换型虚拟货币、网络游戏币、公益论坛币给予物权保护,而对于法币预付充值型虚拟货币、折扣积分、促销积分则给予债权保护。本文认为承认虚拟货币倒卖交易的合法性并给予法律保护是对其进行征税的前提。对于持有虚拟财产不应该征收财产占有税,但是对于虚拟货币倒卖交易所获得的利润应该征收财产转让税、个人收入所得税或营业税。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是建立了一个以虚拟货币运行过程为基础的理论分析框架,具体包括:第一,提出了一套全新的虚拟货币分类与命名体系,特别是提出并区分了单向支付工具与双向支付工具,它能够有效地判定虚拟货币的性质。第二,本文系统分析了虚拟货币的运行过程和性质。其核心创新是提出了交易媒介的充分必要条件,并系统考察虚拟货币在各种运行过程中是否满足交易媒介的充分必要条件,从而可以判定虚拟货币在这些运行过程中是否具有货币性质。第三,用潜在剩余收益和交易费用权衡折中原理分析了虚拟货币有关交易关系和契约结构的经济学意义。第四,在考察虚拟货币性质的基础上,澄清了虚拟货币与现实经济的关系,特别是对虚拟货币引发通货膨胀和威胁人民币地位,应该建立网上中央银行统一发行虚拟货币等错误说法进行了澄清。第五,提出了个体性财富和社会性财富、分存性财富与统存性财富的区分,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虚拟货币的法律属性和风险。

季珺卿[10](2010)在《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时机分析、路径选择与风险防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人民币经常项目开放以来,并没有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造成不利影响,近年来我国的国际贸易量逐年增加,贸易结构不断改善,经济增长强劲。随后我国实施了QFII制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人民币汇率改革,我们不难发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的脚步明显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已提到了日程,因此本文试图对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时机选择,路径选择和风险防范进行分析。从时机上来看,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条件问题主要存在于制度方面,即市场机制方面,分为汇率形成机制,利率市场化和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或在上海直接建立人民币清算中心;开放步骤具体则按先长期资本后短期资本、先直接资本后金融资本、先资本流入后资本流出、先证券市场后外汇市场的次序分步进行;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介绍针对人民币自由兑换过程中的风险防范,试运用KLR模型来分析人民币自由兑换之路中的货币危机防范。最后说明了人民币自由兑换其实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子过程。

二、浅谈人民币的自由兑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人民币的自由兑换(论文提纲范文)

(1)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渐进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理论发展
    1.3 研究方法
    1.4 结构安排
    1.5 创新和不足
第2章 资本项目渐进可兑换的理论依据
    2.1 资本项目的基本内容
    2.2 资本的特点
    2.3 人民币资本项目渐进可兑换符合中国国情
    2.4 对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观点的质疑
    2.5 人民币资本项目不能自由化
第3章 人民币资本项目渐进可兑换历程
    3.1 直接投资可兑换顺利推进
    3.2 证券投资可兑换程度明显提高
    3.3 其他投资可兑换不断发展
    3.4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研究
第4章 资本项目渐进可兑换对物价、利率和汇率的影响
    4.1 资本项目可兑换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4.2 资本项目可兑换对物价水平的影响
    4.3 资本项目可兑换对利率的影响
    4.4 资本项目可兑换对汇率制度选择的影响
第5章 资本项目渐进可兑换与经济增长
    5.1 资本项目可兑换与经济增长效应的理论基础
    5.2 资本项目可兑换对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
    5.3 资本项目可兑换与经济增长的门槛效应
    5.4 资本项目可兑换与经济增长的结构效应
    5.5 FDI 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第6章 资本项目渐进可兑换与人民币国际化
    6.1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必然选择
    6.2 资本项目渐进可兑换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
第7章 资本项目渐进可兑换未来走向
    7.1 继续扩大直接投资可兑换
    7.2 稳步推进证券投资可兑换
    7.3 适当放松外债和对外放款的管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2)中国经济崛起背景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言
1.1 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1.2 论文的研究框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5 论文的研究路径与方法
1.6 文献综述
注释 第二章 金融中心的理论基础及核心元素
2.1 金融中心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金融中心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2.1.2 金融中心的产业经济学基础
    2.1.3 金融中心与制度经济学
2.2 金融中心构成与运作要素
    2.2.1 金融中心构成要素
    2.2.2 金融中心的运作要素
2.3 金融中心的基本类型及评价
    2.3.1 金融中心的基本类型
    2.3.2 金融中心评价体系
2.4 金融中心的监管模式
    2.4.1 基本监管模式
    2.4.2 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特点与问题
    2.4.3 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特点及问题
    2.4.4 香港金融监管体制的特点及改革方向
    2.4.5 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趋势
注释 第三章 金融中心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
3.1 欧洲早期的贸易与集市催生金融业
3.2 西欧金融中心的兴起与更替
3.3 金融中心朝多极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
注释 第四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特殊发展历程及发展态势
4.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特殊发展历程
    4.1.1 香港金融业以银行主导,长期由英国资本把持
    4.1.2 香港银行业监管从无到有,逐步完善
    4.1.3 香港股市发展自由放任,多次股灾促成市场整合及监管完善
    4.1.4 香港其它金融市场的发展
4.2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态势
    4.2.1 香港金融制度的进一步规范
    4.2.2 香港金融市场的规模逐步扩展
    4.2.3 香港金融机构的资本构成有所调整
4.3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地位评价
    4.3.1 相关模型的构成
    4.3.2 模型的外部指标采集
    4.3.3 模型的问卷调查
    4.3.4 模型的结论及特点
    4.3.5 影响香港金融中心可持续发展的新因素
注释 第五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要素、主要特色及与内地的关系
5.1 香港金国际融中心形成的主要因素
    5.1.1 战后香港经济转型对本土金融服务需求的带动
    5.1.2 自由经济管治理念下港英政府的适度干预
    5.1.3 香港的有利时区位置
    5.1.4 香港与我国内地市场的特殊关系
    5.1.5 香港较为健全及独特的司法制度
    5.1.6 香港的简单低税制
5.2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特色
    5.2.1 自由港政策与法治的有机结合
    5.2.2 高度外向及国际化
    5.2.3 实行货币局制度,由商业银行发钞,货币金融架构特殊
    5.2.4 银行业集中度高,外资银行占支配地位
    5.2.5 私人银行业务快速崛起
    5.2.6 实行“以原则为本”的监管理念
    5.2.7 香港金融市场逐渐从银行主导转向股市主导
5.3 香港与我国内地金融中心的关系
    5.3.1 香港与内地特殊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5.3.2 香港与内地的金融关系
    5.3.3 沪港金融中心关系
    5.3.4 粤港金融关系
注释 第六章 中国经济崛起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6.1 中国经济崛起的特征与含义
    6.1.1 经济规模显着提升,中长期发展动力仍然较强
    6.1.2 市场化与国际化水平提升
    6.1.3 制度与规则走向规范化
6.2 中国经济崛起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6.2.1 中国在经济崛起中金融服务需求快速扩大
    6.2.2 人民币国际化机遇浮现
    6.2.3 中国货币金融政策的国际影响力扩大
    6.2.4 中国在经济崛起中,沪京深等金融中心功能快速提升
注释 第七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中国崛起中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7.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中国经济的主要功能
    7.1.1 为内地货物进出口服务
    7.1.2 为境外投资内地服务
    7.1.3 为内地企业境外股市募资服务
    7.1.4 为内地机构境外债市融资服务
    7.1.5 为内地企业境外贷款服务
    7.1.6 为内地及境外资金跨境投资服务
    7.1.7 为内地企业投资海外服务
7.2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中国经济崛起中的发展机遇
    7.2.1 香港主要金融环节的发展机遇
    7.2.2 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特色及发展机遇
7.3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中国经济崛起中面对被边缘化的挑战
    7.3.1 香港在中国内地与海外经济往来中的中介角色淡化
    7.3.2 内地的离岸金融服务需求有所调整
    7.3.3 香港的国际化特色褪化
    7.3.4 香港与内地金融中心互补性减少、竞争性增加
    7.3.5 香港股市及基金业发展面对的新问题
注释 第八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面对边缘化风险的深层次原因
8.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得益于内地封闭及金融服务落后
8.2 香港金融制度比内地开放自由,从中获得监管套利
8.3 香港经济与内地经济融合存在制度性障碍
8.4 香港奉行自由经济,但欠缺长远战略
8.5 迭加性问题
    8.5.1 香港产业结构存在单一化、虚拟化问题
    8.5.2 香港的政治体制转型令管治及监管有所弱化
    8.5.3 香港本土意识抬头
注释 第九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能前景
9.1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展顺利,香港中心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9.2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阻力大,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提升不如预期
9.3 上海功能强化,港深整合,比翼齐飞
注释 第十章 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加快我国金融中心建设
10.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重新定位、扮演新角色
    10.1.1 关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问题
    10.1.2 关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问题
10.2 香港检讨自由经济理念,政府适当有所作为
10.3 香港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化,扩阔金融业发展基础
    10.3.1 借鉴瑞士经验,推动香港发展成为东方瑞士
    10.3.2 推动香港资产管理及私人银行业发展
10.4 粤港排除障碍,加强整合,构建新型互补关系
    10.4.1 粤港深化经济合作面对新挑战
    10.4.2 粤港加强合作仍有重要基础
    10.4.3 粤港合作前景广阔
10.5 我国加快体制内金融中心建设
    10.5.1 从新视角看国家金融发展及金融安全
    10.5.2 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
10.6 沪港优势互补,强强合作
    10.6.1 沪港金融中心优势互补
    10.6.2 沪港金融中心强强合作
    10.6.3 沪港金融中心实现错位发展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3)进一步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及文献综述
    第一节 论文写作背景
    第二节 写作目的及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论文研究内容的整体思路构建
第二章 货币自由兑换理论及国际经验
    第一节 货币自由兑换理论
    第二节 货币自由兑换的国际经验
第三章 人民币自由兑换政策概述及以往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第一节 人民币自由兑换概述
    第二节 人民币自由兑换政策实效的分析
    第三节 人民币自由兑换政策推进的成就
    第四节 人民币自由兑换政策推进的不足
第四章 人民币自由兑换政策的风险分析
    第一节 KLR信号分析法简介
    第二节 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内部隐患
    第三节 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外部风险
第五章 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条件及加快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政策的建议
    第一节 加快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政策的必要性
    第二节 中国实行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的条件
    第三节 加快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政策的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4)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动态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2.1 人民币离岸金融的相关概念内涵
    2.1.1 离岸金融的概念界定
    2.1.2 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含义
2.2 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发展趋势
    2.2.1 我国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的历程
    2.2.2 人民币离岸货币的现实需求
    2.2.3 人民币离岸货币的供给前景
    2.2.4 人民币离岸货币的规模测算
2.3 跨境结算助推人民币离岸市场创新
    2.3.1 跨境人民币结算的现实分析
    2.3.2 跨境结算的离岸创新需求
2.4 后危机时代创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必要性
    2.4.1 赶超战略的需要
    2.4.2 金融国际化的需要
    2.4.3 人民币国际化的需要
    2.4.4 利率汇率改革的需要
    2.4.5 缓解收支失衡的需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际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的经验借鉴
3.1 国际离岸金融中心发展进程
3.2 国际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的类型布局
3.3 全球化背景下离岸金融中心的发展趋势
    3.3.1 小型中心消弱趋势
    3.3.2 离岸业务多元趋势
    3.3.3 离岸中心整合趋势
    3.3.4 后发中心崛起趋势
3.4 国际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的经验总结
    3.4.1 区位优势是基础条件
    3.4.2 制度要素是首要条件
    3.4.3 监管体系是重要保障
    3.4.4 国际经验启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发展布局的实证抉择
4.1 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发展布局的争议
4.2 人民币离岸中心主要竞争城市实力比较
    4.2.1 硬指标比较
    4.2.2 软指标比较
    4.2.3 全球金融中心竞争格局分析
    4.2.4 国际离岸中心提高竞争力的经验
4.3 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布局的博弈选择
    4.3.1 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
    4.3.2 政府与市场的博弈
    4.3.3 现阶段离岸中心布局的战略选择
4.4 人民币离岸中心区位模式的实证抉择
    4.4.1 人民币离岸中心区位模式的布局选择
    4.4.2 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具体选址
4.5 现阶段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
    4.5.1 民族经济背景下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功能定位
    4.5.2 人民币可兑换前香港离岸中心的战略定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势态及效应评析
5.1 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的现实背景
    5.1.1 资本管制的环境
    5.1.2 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
    5.1.3 金融管制差异的刺激
    5.1.4 人民币供求激增的现实
    5.1.5 东亚中心的转化可能
5.2 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现状
    5.2.1 人民币存款快增
    5.2.2 跨境人民币结算扩容
    5.2.3 债券业务成核心
    5.2.4 人民币产品的创新
    5.2.5 清算机制的更新
5.3 香港人民币市场前景展望
    5.3.1 香港人民币存款前景展望
    5.3.2 香港个人人民币存款前景预测
    5.3.3 香港企业人民币存款前景预测
    5.3.4 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展
5.4 货币流动对称性对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
    5.4.1 货币流动对称性对离岸金融市场价格的影响
    5.4.2 货币流动对称性对离岸金融市场影响的借鉴
    5.4.3 结论与启示
    5.4.4 香港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主要障碍
    5.4.5 政策建议
5.5 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对国内经济的综合影响
    5.5.1 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的积极影响
    5.5.2 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的消极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运行机制分析
6.1 不同离岸金融中心动力模式的比较借鉴
    6.1.1 自然形成型离岸金融市场
    6.1.2 传统的政府推动型市场
    6.1.3 创新的政策推动型市场
6.2 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模式抉择
    6.2.1 国际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的经验借鉴
    6.2.2 市场演进政策引导模式应为首选
6.3 人民币离岸利率形成机制分析
    6.3.1 离岸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和利率
    6.3.2 多个离岸中心竞争中的利率定价
    6.3.3 人民币离岸利率的形成与影响
6.4 人民币离岸汇率形成机制剖析
    6.4.1 人民币离岸汇率的形成决定
    6.4.2 离岸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及影响
6.5 人民币离岸市场的信用扩张机制
    6.5.1 人民币离岸市场信用扩张的理论分析
    6.5.2 人民币离岸货币市场的乘数分析
    6.5.3 人民币离岸货币市场乘数效应估测
6.6 构建沪深港金融市场协调发展机制
    6.6.1 沪深港离岸中心的竞争优势对比
    6.6.2 加强深港金融监管协调问题
    6.6.3 加强沪港金融中心的竞合协调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人民币离岸中心监管框架与配套政策措施
7.1 离岸金融市场风险及传导机理
    7.1.1 离岸金融市场的微观风险
    7.1.2 离岸金融市场的宏观风险
7.2 人民币离岸市场运行的风险效应分析
    7.2.1 理论模型构建
    7.2.2 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的风险预测
    7.2.3 人民币离岸中心面临的风险挑战
    7.2.4 结论
7.3 我国离岸金融中心监管模式的比较选择
    7.3.1 离岸金融市场监管模式的比较
    7.3.2 人民币离岸中心监管模式的比较判断
    7.3.3 人民币离岸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取向
7.4 完善人民币离岸金融风险监管体系
    7.4.1 健全离岸金融相关法律
    7.4.2 建立完善外部监管体系
    7.4.3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7.4.4 加强重点内容监管安排
7.5 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的配套政策
    7.5.1 人民币离岸中心业务模式的选择
    7.5.2 构建香港人民币业务发展的合理机制
    7.5.3 完善离岸金融风险监管框架
    7.5.4 逐步协调离岸业务管制制度
    7.5.5 完善离岸业务的政策配套支持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实现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货币自由兑换的涵义
    (一) 经常项目可兑换
    (二) 资本项目可兑换
    (三) 人民币自由兑换
二、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客观必然
    (一) 有助于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合理化
    (二) 有助于国内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 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国际化
三、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的主观条件
    (一) 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和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
    (二) 良好的微观经济机制
    (三) 金融深化与金融市场化
    (四) 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
    (五) 充足的国际储备
    (六) 合理的利率和汇率水平
四、加快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政策措施
    (一) 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二) 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 建立适应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微观经济机制
    (三) 提升国内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力
    (四) 加强外汇监管
    (五) 推进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

(6)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
        1.2.2 货币国际化的成本收益及利弊分析
        1.2.3 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
        1.2.4 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性
        1.2.5 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路径
        1.2.6 关于货币国际化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现有文献的研究不足
    1.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内容
    1.5 创新与不足
        1.5.1 主要创新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货币国际化的一般分析
    2.1 货币的含义、职能及性质
        2.1.1 货币的含义
        2.1.2 货币的职能
        2.1.3 货币的性质
    2.2 货币国际化及其影响因素
        2.2.1 货币国际化的含义
        2.2.2 国际货币职能的影响因素
    2.3 货币国际化的条件、收益及成本——从人民币国际化的角度
        2.3.1 货币国际化所需条件
        2.3.2 货币国际化的收益
        2.3.3 货币国际化的成本
    2.4 货币可兑换与货币国际化
    2.5 小结
第3章 货币国际化相关理论分析
    3.1 货币替代理论
        3.1.1 货币替代的含义
        3.1.2 货币替代理论的相关理论模型
        3.1.3 货币替代的影响因素
    3.2 最优货币区理论
    3.3 “蒙代尔模型”与“三元悖论”
        3.3.1 不同汇率制度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3.3.2 “蒙代尔模型”理论总结
        3.3.3 “三元悖论”
    3.4 小结
第4章 人民币国际化必要性与优势分析
    4.1 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
        4.1.1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崛起的重要条件
        4.1.2 人民币国际化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需要
        4.1.3 人民币国际化是抵御金融危机的需要
    4.2 人民币国际化的优势
        4.2.1 中国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
        4.2.2 中国国际贸易规模巨大且国际收支总体平衡
        4.2.3 人民币具有稳定升值的汇率
        4.2.4 中国具有充足的外汇储备
        4.2.5 中国拥有较高的偿债能力
    4.3 小结
第5章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分析
    5.1 人民币流通的现状
    5.2 人民币在边境贸易中的国际化
    5.3 人民币在金融交易中的国际化
    5.4 双边货币互换
    5.5 人民币国际化的局限
    5.6 小结
第6章 主要货币的国际化及经验总结
    6.1 英镑国际化
        6.1.1 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含义
        6.1.2 国际金本位制度的产生及确立
        6.1.3 金本位制及英镑国际货币地位的衰落
        6.1.4 英镑国际化的总结
    6.2 美元国际化
        6.2.1 信用本位制与贵金属本位制的比较
        6.2.2 美元国际化的历程
        6.2.3 美元国际地位现状
        6.2.4 美元国际化的总结
    6.3 欧元国际化
        6.3.1 欧元国际化的历程
        6.3.2 欧元国际化的总结
    6.4 日元国际化
        6.4.1 日元国际化的历程
        6.4.2 日元国际化的总结
    6.5 主要货币国际化给人民币的启示
    6.6 小结
第7章 人民币国际化的制约因素分析
    7.1 美元依然占据统治地位
    7.2 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7.3 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不足
    7.4 资本的国际影响力有限
    7.5 人民币尚不可完全自由兑换
    7.6 小结
第8章 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路径分析
    8.1 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思路构想
        8.1.1 从周边化乃至区域化起步
        8.1.2 积极参与东亚经济合作
        8.1.3 人民币与日元的合作
    8.2 “三元悖论”背景下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
    8.3 推进跨境贸易及国际贸易结算
        8.3.1 扩大人民币在边境贸易、国际贸易中的结算量
        8.3.2 加强对人民币跨境流动的监管
    8.4 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
        8.4.1 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必然性
        8.4.2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战略的提出
        8.4.3 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的总体原则
        8.4.4 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的政策建议
    8.5 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
        8.5.1 离岸金融市场运行及其作用
        8.5.2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类型
        8.5.3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地域选择
        8.5.4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模式选择
        8.5.5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具体实现路径选择
    8.6 积极参与东亚货币合作
    8.7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已有文献回顾
        1.2.1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条件
        1.2.2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模式及顺序
        1.2.3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时机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框架结构及基本结论
        1.3.1 研究方法
        1.3.2 框架结构
        1.3.3 基本结论
2.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基础理论
    2.1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货币可兑换
        2.1.2 经常项目可兑换
        2.1.3 资本项目可兑换
    2.2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一般理论
        2.2.1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理论基础
        2.2.2 资本项目可兑换与保持管制的论争
        2.2.3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收益与风险
    2.3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排序理论
        2.3.1 有关排序的理论支持
        2.3.2 有关排序的否定意见
        2.3.3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排序问题
    2.4 资本项目可兑换下的汇率制度选择
        2.4.1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
        2.4.2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及克鲁格曼永恒三角形
        2.4.3 国际资本流动背景下的汇率理论
3.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3.1 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动因
        3.1.1 来自内部的动因
        3.1.2 来自外部的动因
    3.2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一般条件与核心条件
        3.2.1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一般条件
        3.2.2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核心条件
    3.3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顺序安排
        3.3.1 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基本原则
        3.3.2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顺序安排
4. 中国资本管制制度
    4.1 资本管制的含义与理论依据
        4.1.1 资本管制的含义
        4.1.2 资本管制的理论依据
    4.2 中国资本管制制度的演进与现状
        4.2.1 中国资本管制制度的演进
        4.2.2 中国资本管制制度的现状
    4.3 对中国资本管制制度的评价
        4.3.1 对中国资本管制目标的评价
        4.3.2 对中国资本管制手段的评价
        4.3.3 对中国资本管制有效性的评价
    4.4 中国放松资本管制进程中的政策配合
5. 中国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中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5.1 资本项目可兑换与汇率制度
        5.1.1 资本项目可兑换要求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
        5.1.2 汇率制度安排影响资本项目可兑换
        5.1.3 汇率稳定与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统一与矛盾
        5.1.4 汇率制度改革与资本项目改革具有内在一致性
    5.2 国际汇率制度的变迁
        5.2.1 金本位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
        5.2.2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
        5.2.3 牙买加体系下的浮动汇率制
    5.3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历程
        5.3.1 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分期
        5.3.2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汇率制度(1949-1952年)
        5.3.3 计划经济时期的汇率制度(1953-1980年)
        5.3.4 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双重汇率制度(1981-1994年)
        5.3.5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的汇率制度(1994-2005年)
        5.3.6 2005年后的汇率制度
    5.4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现存问题
        5.4.1 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成效
        5.4.2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面临的问题
    5.5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未来取向
        5.5.1 走向弹性化的汇率制度
        5.5.2 汇率制度改革与资本项目可兑换协同推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8)货币国际化视角下的汇率制度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研究的概况
    三、基本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的重点与基本框架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汇率制度理论梳理与货币国际化视角的选择
    一、汇率制度的分类与历史变迁
        (一) IMF 的汇率制度的新分类
        (二) 国际汇率制度的历史变迁
    二、汇率制度选择的理论梳理
        (一) 传统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反思
        (二) 汇率制度理论的新发展——分析方法的动态化、微观化
        (三)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最新进展——对新兴经济体货币危机的关注
    三、不同汇率制度的理论判断与现实表现
        (一) 对汇率制度功能的理论判定
        (二) 理论判断与现实表现的背离
        (三) 对IMF 汇率制度选择条件的判定
    四、货币国际化视角的确立
        (一) 基于货币地位的汇率制度理论综述
        (二) 货币国际化视角下汇率制度选择的影响因素
        (三) 货币国际化的动力源泉
        (四) 货币国际化的的主要模式
第二章 货币兑换自由化与汇率制度协同
    一、货币自由兑换的基础问题分析
        (一) 有关货币可兑换的概念
        (二) 货币自由兑换与货币国际化的关系
        (三) 货币自由兑换的实施具有阶段性
        (四) 货币自由兑换的基本条件
    二、货币可兑换与汇率制度的相关机理分析
        (一) 货币可兑换与汇率形成机制
        (二) 货币可兑换性与汇率决定
        (三) 货币可兑换与汇率稳定
    三、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理性思考
        (一) 资本账户可兑换的利弊权衡
        (二)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前提条件
        (三) 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的排序原则
    四、资本账户管理与与汇率制度安排的宏观效应分析
        (一)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拓展
        (二) 真实冲击下两种宏观制度的配合效应
        (三) 金融冲击下两种宏观制度的配合效应
        (四) 理论研究的政策结论
第三章 货币区域一体化与汇率制度优选
    一、从“国家”到“市场”的理念突破
        (一) 国家与货币的主权观
        (二) 市场与货币的功能观
        (三) 货币一体化选择的理论动机
    二、区域货币一体化的模式分析
        (一) 区域货币合作的三种模式
        (二) 货币一体化模式的比较
    三、货币替代的相关性分析
        (一) 货币替代的汇率政策效应
        (二) 货币替代与汇率波动关系的模型分析
        (三) 不同汇率制度下货币替代对货币政策影响
    四、货币区域化合作取舍标准的建立
        (一) 汇率调整的替代性因素
        (二) 货币区域合作成本的辩证分析
        (三) 货币联盟收益的具体分析
        (四) 成本与收益范围边界的综合分析
        (五) 理论付诸实践的溯因
    五、世界主要经济区域的货币合作实践
        (一) 单一货币联盟――欧元区
        (二) 主导货币区域化――美元区
        (三) 亚洲货币合作的前景――亚元区
        (四) 发展中国家货币合作的典范――非洲货币区
第四章 国际本位货币体系与汇率制度重构
    一、国际本位货币体系下的汇率制度变迁――历史的视角
        (一) 国际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制度
        (二) 多币种金汇兑本位制下国际汇率制度选择的混乱无序
        (三) 国际“黄金-美元”本位机制(混合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制
        (四) 信用货币本位(美元本位)制度下的浮动汇率制
    二、国际本位货币体系与汇率制度的相关性――理论的视角
        (一) 货币本位决定汇率制度
        (二) 区域货币一体化奠定了全球货币一体化的基石
        (三) 全球货币一体化的完美设想
    三、现行国际本位货币体系的不适应性
        (一) 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特征
        (二) 现行国际本位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
    四、新国际本位货币体系下的汇率制度构想
        (一) 主权货币充当国际本位币的不可行性
        (二) 未来国际本位货币体系的发展方向
        (三) 创建新的汇率制度的思路
        (四) 区域货币兴起推动固定汇率回归
第五章 人民币国际化与汇率制度战略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进
        (一) 改革开放前的钉住汇率制度
        (二)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双重汇率制度
        (三) 1994 年后坚持市场化取向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选择
        (一) 人民币国际化的模式选择
        (二) 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设计
        (三) 适时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
    三、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过渡性
        (一) 中国现行汇率制度的缺陷分析
        (二) 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汇率制度要求
        (三) 人民币的汇率制度走向浮动是大势所趋
    四、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战略构想
        (一)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原则与经验
        (二) 人民币汇率制度调整的时机选择
        (三) 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战略安排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9)虚拟货币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思路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五节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虚拟货币的概念与典型虚拟货币介绍
    第一节 虚拟货币的界定
    第二节 虚拟货币的分类
    第三节 虚拟货币的功能
    第四节 国内典型虚拟货币介绍
    第五节 国外典型虚拟货币介绍
第三章 虚拟货币的运行过程与性质
    第一节 货币的本质和判断货币的标准
    第二节 虚拟货币的发行过程与回收过程及其性质
    第三节 虚拟货币在非发行商之间的转移过程及其性质
    第四节 虚拟货币的国际化运行过程
第四章 虚拟货币的经济分析
    第一节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二节 虚拟货币的均衡分析
    第三节 交易成本和虚拟货币交易结构
    第四节 虚拟货币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第五节 虚拟货币对现实经济的影响
第五章 虚拟货币的风险与监管
    第一节 虚拟货币面临的问题与风险
    第二节 私人主体降低虚拟货币风险的措施
    第三节 虚拟货币的国家监管
第六章 虚拟货币的法律保护与税收问题
    第一节 虚拟货币与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
    第二节 虚拟货币与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
    第三节 虚拟货币的税收问题
第七章 结束语
附录:《第二人生》虚拟银行林登币贷款申请书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0)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时机分析、路径选择与风险防范(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四章 本文的观点、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货币自由兑换的定义与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必要性
    第一节 货币自由兑换的定义
    第二节 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必要性及意义
        一、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是有利于促进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有利于更好的贯彻落实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
        二、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是世界经济金融趋势演变的客观要求
        三、人民币自由兑换是中国加入WTO的客观要求
        四、人民币自由兑换有利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五、良币驱逐劣币效应与货币多极化
第二章 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条件分析与制度基础
    第一节 外汇储备在人民币自由兑换过程中的作用
        一、维持国际支付能力,抵消国际收支逆差
        二、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国货币的汇率
        三、抵御外部冲击,抑制金融危机
        四、维持并增强国际上对本币信心的外汇储备
    第二节 合适的汇率制度和汇率水平
        一、坚持我国汇改目标的必要性论述
        二、人民币汇率及其变动的决定基础和影响因素
        三、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建议
    第三节 利率的市场化的形成
        一、利率管制的弊端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有利条件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难点
    第四节 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加速了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进程
        一、香港市场上流通着大量的人民币使得其具有了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基础
        二、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已具备的其他现实条件
        三、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深远意义
        四、在上海建立人民币清算中心的建议
        第五节 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其他条件
第三章 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金融深化理论的介绍与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关系
        一、金融深化所需的前提条件
        二、金融深化的改革步骤
    第二节 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路径选择
    第三节 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开放的顺序
        一、资本流出管制的取消要在资本流入管制的放松后进行
        二、间接投资管制的取消要在直接投资管制的放松之后
        三、短期资本交易管制的取消要在长期资本交易管制的放松之后
        四、非居民境内投资管制的取消要在本国居民境外投资管制的放松之后
第四章 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风险防范
    第一节 运用KLR分析法建立货币危机的预警机制
        一、KLR信号分析法简介
        二、货币危机预警指标的筛选
        三、我国货币危机预警指数检验——KLR分析法的具体运用举例
        四、KLR信号法的不足之处与改进
    第二节 以税收抑制短期资本跨境流动
        一、托宾税
        二、庇古税
        三、预扣税
        四、所得税
        五、各种税制的总结
第五章 人民币自由兑换与人民币国际化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浅谈人民币的自由兑换(论文参考文献)

  • [1]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渐进性[D]. 马成芳. 吉林大学, 2013(08)
  • [2]中国经济崛起背景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问题研究[D]. 谢国梁. 复旦大学, 2013(03)
  • [3]进一步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的研究[D]. 黄懿.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2)
  • [4]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研究[D]. 曾之明. 中南大学, 2011(12)
  • [5]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实现及对策[J]. 文龙光. 山东社会科学, 2011(05)
  • [6]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D]. 陈治国. 吉林大学, 2011(09)
  • [7]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问题研究[D]. 张健.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8)
  • [8]货币国际化视角下的汇率制度选择研究[D]. 戴伟利. 吉林大学, 2010(08)
  • [9]虚拟货币的理论研究[D]. 王智慧. 中央财经大学, 2010(05)
  • [10]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时机分析、路径选择与风险防范[D]. 季珺卿.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论人民币的自由兑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