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负的表现、成因及对策

大学生自负的表现、成因及对策

一、大学生自负心理的表现、成因及消除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崔艳[1](2021)在《民办高校学生精神贫困问题研究 ——以安徽省B校为例》文中提出

刘奕鸣[2](2021)在《个案工作介入女性硕士就业焦虑问题的研究》文中提出现如今,硕士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加,其就业问题导致的焦虑问题在硕士群体中频繁出现。就业焦虑虽然只是心理障碍慢性疾病当中的一种,但如果不能引起我们的重视,很有可能在硕士不能够自我主动调节焦虑的情况下危害到自己和他人的身心健康。因此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助人的职业,对产生就业焦虑问题的硕士开展介入服务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在解决此类问题,社会工作具备着很大的专业优势。本文旨在通过女性硕士就业焦虑问题的个案为例,主要围绕女性硕士就业焦虑问题进行介入服务,从而达到缓解其就业焦虑情绪程度。同时,拓宽了社会工作理论在此类问题的运用,为今后相关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提供实务参考。本文在接到一名由于就业压力过大而导致出现焦虑问题的女性硕士求助后,为了更好地帮助求助者,专门查阅了相关文献,发现硕士的就业焦虑问题不单单受外界社会压力的影响,更是受到他们的认知、情绪和个人行为等方面的影响。并且部分女性硕士相比男性硕士更期望得到一份相对稳定的“体制内”的工作,在谋求“体制内”工作时不但要面对更大的竞争压力,而且还要承担着求职结果不确定性的影响,正因为这种竞争压力和不确定性的存在,女性硕士才更容易比男性硕士产生就业焦虑问题。因此对于女性硕士就业焦虑问题的介入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通过以案主Y为例,运用文献法和行动研究法,在对其就业焦虑问题形成与延续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工作中的个案工作方法,以认知行为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重点介入案主在就业方面存在的错误认知、消极行为和不良情绪等问题。介入服务结束后,通过案主焦虑量表的前测和后测对比以及对介入结果的评估,显示个案工作的干预对于女性硕士就业焦虑问题解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研究表明,通过社会工作介入女性硕士就业焦虑问题实务研究,证实了社会工作可以有效的缓解其就业焦虑情绪。社会工作在服务过程中更加注重案主的个人成长,增强案主自身应对压力、缓解焦虑的能力,真正实现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

王田茹[3](2021)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发展有了新的历史方位,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学生,除了要有良好的学科知识和思想政治素质,更应该具备积极的心理品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不只是个体的健康心理,也具有积极的社会效能。良好的社会心理,有利于公众展现出健康向上的社会风貌。但由于大学生的学业、人际关系以及就业等压力日益增大,仍然存在积极心理品质欠缺的状况。因此,本文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旨在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品质,解决其心理困扰和由此带来的思想问题,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做了具体论述。第二章为核心概念界定。主要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进阶形态、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关联来进行详细阐述。第三章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从马克思主义、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积极心理学论述培育的理论依据;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述培育的现实依据。第四章为实证研究,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重点审视大学生心理品质的现状,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五章以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根本遵循,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分别从社会、高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四个维度,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实践路径。大学生承载着全社会的希望,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理应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不仅有助于明确新时代教育的目标和方向,更直接关乎到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王恒江[4](2020)在《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及涵育路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最深沉力量,是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沿着“自信是自卑与自负之间的中道”思维理路,梳理文化自信的语义生成逻辑与价值生成逻辑,导引出新时代文化自信涵育的基本路向。“文化”何以理解?“自信”何以阐释?阐明文化、自信与文化自信的语义内涵,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结合文化学、伦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着力阐发“自信是自卑与自负之间的中道”、“文化自信是文化自卑与文化自负之间的中道”。厘清文化自信的语义逻辑迭演,即在文化理解的基础上实现文化认同,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实现文化自觉,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实现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语义生成逻辑为文化自信的价值生成逻辑提供分析架构。自信是自卑与自负之间的一种中道,自信源于对自卑与自负的双重抗争和克服;同理,文化自信是文化自卑与文化自负之间的一种中道,文化自信是对文化自卑与文化自负的双重克服与斗争。系统梳理文化自负与文化自卑的现实表征,客观剖析文化自负与文化自卑的深层诱因,深度阐明作为“中道”的文化自信及主体实践的精神表征。文化自信的语义生成逻辑奠定了新时代文化自信涵育的前提基础,文化自信的价值生成逻辑阐明了新时代文化自信涵育的精神旨归,党的十九大报告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论述,指明了新时代文化自信涵育的实践路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涵育的源头活水,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涵育的魂魄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文化自信涵育的动力之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文化自信的涵育奠定深厚的精神底蕴;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为文化自信的涵育烙上鲜明的精神底色;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文化自信的涵育注入强大的精神底气。

李玉[5](2020)在《乡村留守小学生人际交往恐惧现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留守儿童人际交往问题近年来一直受到学界关注,学界对其也做了很多研究,但却未能从实质上解决。乡村留守儿童不能得到父母的教育和照顾,他们的内心会产生孤独、自卑、沟通障碍以及缺乏安全感等非理性情绪和消极心理,从而导致他们无法与人友好交往,影响其正常的社会生活,对人际交往存在恐惧或心理障碍。通过查找相关的文献,研究发现许多乡村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上与其他小孩相比较,存在明显的短板和普遍的人际交往困扰。因此,笔者选取乡村留守小学生,重点探讨乡村留守小学生人际交往中恐惧方面的问题。通过对笔者所教学的H小学36名小学生观察、24名小学生和4名班主任进行访谈,发现乡村留守小学生对一些交往对象、交往地点、交往内容、交往方式会产生恐惧。交往对象中他们对老师的恐惧大于其他人,交往地点中比较恐惧在公众场合说话,而对于交往内容方面,乡村留守小学生较恐惧谈论学习,交往方式上不同性格的乡村留守小学生对交往方式的恐惧不同。人际交往的恐惧对乡村留守小学生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导致乡村留守小学生成绩不理想、情绪不稳定、自卑感强、缺乏安全感。针对乡村留守小学生人际交往恐惧产生的影响,研究主张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乡村留守小学生自身多方面、多角度去改善乡村留守小学生人际交往恐惧的现状,加强对乡村留守小学生的鼓励、培养乡村留守小学生社会本领、增强乡村留守小学生亲代之间的沟通、完善学校心理建设、优化社会环境,这些对改善乡村留守小学生人际交往恐惧现状具有现实可行性。

白梨[6](2020)在《卷入度调节信息框架效应对个体健康信息决策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WHO研究报告——《青少年:健康风险和解决办法(2018年)》指出:2016年全球有超过110万青少年死亡,其主要死因包括:自杀、人际暴力、HIV以及腹泻病。此外,《中国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15)》指出我国有高达30%的18岁以上青少年超重。一系列数据表明不良饮食习惯、心理行为问题及不健康性行为等对青少年的健康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伤。健康教育是学校用于干预学生不健康行为和提升健康素养的有效策略,其中健康信息的接收程度是评估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我国对于大学生人群的健康信息接收效果的研究却很有限,尤其对于医学院校学生而言,他们作为未来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和健康教育的倡导人,其自身的健康知识储备和健康素养水平对于干预大众不健康行为以及提升全民的健康素养水平意义非凡。信息框架已被广泛证实会对信息的说服力产生影响,当用增益框架或损失框架来着重表述某行为的结果时,该结果对信息接收者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从而产生框架效应(选择偏好)现象,它被逐渐应用于劝说类的健康教育中。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框架效应研究呈现出结果差异化现象,探寻影响因素是解释这些差异化结果的必要途径。虽然“卷入度”概念已被学者提出并发现其对个体接收信息效果具有调节作用,但学术界鲜有学者对其进行多主题深入探究、刻画出卷入度量表。据文献梳理,我们发现卷入度与“前景理论”、“决策双系统理论”、“心理归属理论”以及“风险察觉”因素等相关联。本文选取卷入度为信息说服力的调节变量,可根据卷入度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去界定它定义中的“关联性”,理解其内涵,以确定卷入程度的高低,更宏观地探寻研究影响信息说服力的变量。目的:本文旨在剖析医学院校大学生在面临健康教育信息框架时,是否会出现选择偏好。同时,梳理挖掘不同健康主题下的卷入度变量刻画,深入探讨卷入度变量对框架信息说服力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食品安全、心理健康和性健康为研究主题,在某医学院校中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了1353名被试,利用网上问卷(现场作答)的形式收集数据。问卷刺激材料部分的编制参考了我国卫健委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7年共同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规范》(GB/T 34858-2017),卷入度变量赋值经专家咨询后定稿。在正式实验开始前进行了预实验用于测算问卷的信效度,经修正后进入正式调查。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样本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内容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非参数检验和有序逻辑回归分析。结果:1.通过对食品安全主题、心理健康主题以及性健康主题调查结果的梳理,发现以下健康信息采用增益框架表述更具有说服力:在食品安全领域,分别是(1)生熟食分开备制和存放(知识)(P=0.05)、(2)关注食品安全事件(态度)(P>0.05)、(3)网上购买食品查看食品安全信息(行为)(P>0.05)、(4)拿食物前洗手(行为)(P>0.05);在心理健康领域,分别是(1)团队学习(学业)(P<0.001)、(2)倾述与倾听(人际关系)(P<0.001)、(3)网络交流(人际关系)(P<0.001)、(4)社团活动(人际关系)(P<0.001)、(5)自卑(自我评价)(P<0.001)、(6)客观评价自我(自我评价)(P<0.001)、(7)独立自主(求职)(P>0.05);在性健康领域,分别是(1)使用避孕套预防意外怀孕(预防)(P<0.05)、(2)婚前医学检查(检测)(P<0.001)。而下列健康信息采用损失框架描述更有说服力:在食品安全领域分别是(1)剩菜剩饭彻底加热(知识)(P<0.001)、(2)用盐水浸泡果蔬(知识)(P<0.05)、(3)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态度)(P<0.001)、(4)煎鸡蛋成型(行为)(P<0.001)、(5)减少在外就餐次数(行为)(P<0.001)、(6)选购食品查看感官性状(行为)(P<0.001)、(7)选购食品查看食品标签(行为)(P<0.001)、(8)选购食品查看营养标签(行为)(P<0.05);在心理健康领域分别是(1)焦虑(学业)(P<0.001)、(2)自负(自我评价)(P>0.05)、(3)盲从(求职)(P<0.001);在性健康领域分别是(1)使用避孕套预防感染STDs(预防)(P<0.001)、(2)避免月经期间性行为(预防)(P<0.001)。2.同时,在三个健康主题下,本文还分别梳理出以下卷入度变量对三个主题的信息框架说服力具有调节作用:(1)在食品安全领域,“关心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程度”(P<0.001)、“是否遭遇过食品安全事件”(P<0.05)以及“网上购买食物的频率”(P<0.05)对框架信息的说服力产生了影响;(2)在心理健康领域,“性别”(P<0.05)、“与室友关系亲密程度”(P<0.05)和“关心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程度”(P<0.001)对框架信息的说服力产生了影响;(3)在性健康领域,“性别”(P<0.05)、“年级”(P<0.001)、“常住地”(P<0.05)和“关心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程度”(P<0.001)对框架信息的说服力产生了影响。结论: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健康信息选择偏好的分析,刻画出医学院校大学生对这几个类型主题的健康信息框架的选择偏好,并通过调查发现了不同健康主题下卷入程度对于框架选择偏好的调节力。对于大多数食品安全信息,损失框架更有说服力;对于心理健康信息,尤其是人际关系维度,增益框架的说服力优于损失框架的说服力;对于性健康信息,倡导婚前医学检查,对于大多数医学院校的被试者反而更加认同增益框架倡导;而对于倡导使用避孕套,男生和女生的选择偏好不同。我们认为,框架效应的表现并不能严格按照健康教育主题进行分类,即使是同一主题下,框架信息的说服力也不尽相同。使用匹配的健康信息框架是构建教育和公共卫生运动的有效策略,因此我们将归纳总结后的这些研究结果作为进一步制定健康教育方针的依据,探究设计有效的健康信息宣传策略以供公共卫生领域专家在制定医学院校大学生健康教育方针时提供参考证据。

张莉[7](2019)在《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 ——以三峡大学为例》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的重要作用,全国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开设了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这其中的重要一部分就是大学生文明礼仪课程。开展对大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对大学生文明素养的提升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更好地发挥文明礼仪课程对大学生教育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调查三峡大学开展的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分析探讨我国高校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取得的一些成绩和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并结合新时代的时代需求,探索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对策。重视大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立德树人核心目标的具体实践,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渠道。全文主要分为绪论和正文两部分,绪论中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以及创新点与不足之处。正文分为四部分,首先对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中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概述,了解礼仪、文明礼仪等内涵,特点与重要意义;其次,是对三峡大学大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现状进行分析阐述,通过对三峡大学大学生进行实地调查走访等形式展现三峡大学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整体概况,从礼仪课程建设、大学生礼仪认知与践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展现整体现状,并归纳分析大学生礼仪教育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再次,分析三峡大学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综合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网络环境等多方因素,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是对进一步完善当前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路径提供一些思考和办法,从学校、学生、家庭、社会等多渠道多角度为提升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质量,营造文明礼仪风尚提出建议思考。

王晓晖[8](2019)在《人的全面发展视阈下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巨大的社会压力和多样文化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少大学生呈现心理亚健康状态,影响大学生自身全面健康发展。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祖国美好未来的开创者,心理状况需要被重点关注,解决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成为重要的现实课题。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指导,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进行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查阅文献资料、调查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法,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大学生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在身体机能障碍、情绪表达障碍、人格发展障碍、环境适应及人际交往障碍等方面。造成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主要原因包括,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错误思潮滋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发展不平衡;部分学校、教师教育教学不公平;大学生就业咨询服务不完善;一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片面;部分家庭氛围不和谐、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自身学习能力、方法有限;个人心理素质差等。解决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的对策在于加强经济、民主法治、思想文化、社会保障体系、生态文明建设,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完善教育内容、改善教育环境、提供更精准的就业指导,完善心理咨询服务,给予大学生全方位的教学、良好的受教育环境、更好的就业指导、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家庭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为大学生营造幸福的家庭氛围、优良的家庭教育;大学生自身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个人身体素质、培养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培养良好的环境适应及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学习能力及效率,实现自身自由全面发展。

吴吉惠,邰思航[9](2016)在《自负心理的精神分析理论解析》文中指出本文以弗洛伊德、安娜·弗洛伊德、阿德勒三人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依据,深入探讨自负心理的实质,剖析了自负心理的原因,并提出克服自负心理的几点建议.

崔巍[10](2015)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自负的成因及应对策略》文中认为大学生一方面十分渴望获得友谊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又有着很强的自我意识与独立性,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人际交往问题,比如自负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大学生产生自负心理的原因有父母过分溺爱、经历一帆风顺、片面自我认知、异常情感体验等多方面。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正确评价自己,不断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平等与人相处,遵循真诚尊重宽容原则;学习交往方法,培养成功交往心理品质,不断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家庭和学校要注重改善生活和学习环境,共同关注和应对大学生自负的问题。

二、大学生自负心理的表现、成因及消除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自负心理的表现、成因及消除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个案工作介入女性硕士就业焦虑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1.3.1 概念界定
        1.3.2 理论依据
    1.4 研究方法、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案主就业焦虑问题个案介入的前期准备
    2.1 接案
        2.1.1 个案来源
        2.1.2 接案过程
    2.2 预估
        2.2.1 案主基本状况
        2.2.2 预估过程
        2.2.3 案主焦虑状况前测
        2.2.4 案主问题分析与提供服务的方式
        2.2.5 社会历史报告
        2.2.6 介入行动的选择
        2.2.7 个案社会生态系统图
        2.2.8 个案概念化
第三章 案主就业焦虑问题的个案工作介入设计与实务
    3.1 案主就业焦虑问题的个案介入方案设计
        3.1.1 个案服务目标
        3.1.2 制定计划
        3.1.3 个案计划
    3.2 介入阶段
        3.2.1 第一次介入
        3.2.2 第二次介入
        3.2.3 第三次介入
        3.2.4 第四次介入
        3.2.5 第五次介入
        3.2.6 第六次介入
    小结
第四章 评估和结案
    4.1 过程评估
        4.1.1 介入过程评估
        4.1.2 案主表现评估
        4.1.3 对社会工作者自身的评估
    4.2 结果评估
    4.3 结案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5.1 结论
        5.1.1 个案工作介入女性硕士就业焦虑问题要注重案主个人成长
        5.1.2 个案工作介入女性硕士就业焦虑问题有成效
        5.1.3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5.2 反思
        5.2.1 女性硕士就业焦虑问题需要得到重视
        5.2.2 个案工作解决案主就业焦虑的问题存在一定的偶然性
        5.2.3 在介入服务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评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一)研究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注释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
    一、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概念的进阶形态
        (一)心理品质
        (二)积极心理品质
        (三)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容
        (一)积极认知
        (二)积极情绪
        (三)积极意志行为
        (四)积极人格特质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关联
        (一)目标指向一致
        (二)研究内容交叉
        (三)服务对象相通
    注释
第三章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
    一、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积极心理因素
        (三)西方积极心理学中的相关主要理论
    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现实依据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心理基础
        (二)高等教育以人为本育人理念的本质要求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必行之势
    注释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品质的现实审视
    一、问卷调查设计与结果分析
        (一)问卷调查设计及实施
        (二)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二、大学生心理品质现状的积极方面
    三、大学生心理品质现状的消极方面
        (一)认知存在偏差
        (二)负性情绪较多
        (三)自身意志力较薄弱
        (四)自我人格不够完善
    四、影响大学生心理品质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支持不到位
        (二)高校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缺乏有效指导
        (三)家庭对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四)大学生自身对积极心理品质认知有待加强
    注释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实践路径
    一、坚持价值引领,构建积极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
        (一)营造和谐积极的社会文化环境
        (二)培育理性平和的积极社会心态
        (三)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
        (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二)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三)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三、转变传统观念,注重良好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建筑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二)采取积极的家庭教育方式
        (三)重视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
    四、激发自我意识,强化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自我建构
        (一)提升大学生积极认知水平
        (二)促进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
        (三)养成大学生积极意志行为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大学生心理品质的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及涵育路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价值
        1.1.1 选题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1.3 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1.2 内容架构及重点难点
        1.2.1 内容架构
        1.2.2 重点难点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4.1 主要观点
        1.4.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文化、自信与文化自信
        2.1.1 文化
        2.1.2 自信
        2.1.3 文化自信
    2.2 相关理论与知识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2.2.2 文化人类学基础理论
        2.2.3 伦理学及社会心理学相关知识
第三章 文化自信的语义生成逻辑
    3.1 自信的实质性意义
        3.1.1 自我与他者
        3.1.2 自卑与自负
        3.1.3 自信是自卑和自负之间的中道
    3.2 文化自信的本质性理解
        3.2.1 文化自我与文化他者
        3.2.2 文化自卑与文化自负
        3.2.3 文化自信是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之间的中道
    3.3 文化自信的语义逻辑迭演
        3.3.1 文化理解基础上的文化认同
        3.3.2 文化认同基础上的文化自觉
        3.3.3 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第四章 文化自信的价值生成逻辑
    4.1 文化自负的样态及其诱因
        4.1.1 文化自负的几种样态
        4.1.2 文化自负的深层诱因
    4.2 文化自卑的样态及其诱因
        4.2.1 文化自卑的几种样态
        4.2.2 文化自卑的深层诱因
    4.3 文化自信的中道及主体精神表征
        4.3.1 作为“中道”的文化自信
        4.3.2 文化自信的主体“价值自信”
        4.3.3 文化自信的主体“心理自洽”
        4.3.4 文化自信的主体“行为自主”
        4.3.5 文化自信的主体“精神自足”
        4.3.6 文化自信的主体“实践自觉”
第五章 新时代文化自信涵育的基本路向
    5.1 文化自信涵育的精神底蕴
        5.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涵育的源头活水
        5.1.2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5.1.3 为新时代文化自信涵育提供深厚的精神底蕴
    5.2 文化自信涵育的精神底色
        5.2.1 中国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涵育的魂魄所在
        5.2.2 大力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
        5.2.3 为新时代文化自信涵育提供鲜明的精神底色
    5.3 文化自信涵育的精神底气
        5.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文化自信涵育的动力之源
        5.3.2 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与时俱进
        5.3.3 为新时代文化自信涵育提供强大的精神底气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5)乡村留守小学生人际交往恐惧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人际交往能力事关乡村留守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人际交往能力事关乡村留守小学生的未来发展
        三、当下乡村留守小学生人际交往现状不容乐观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研究述评
    第四节 概念界定
        一、乡村留守小学生
        二、人际交往恐惧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乡村留守小学生人际交往恐惧现象的现状描述
    第一节 乡村留守小学生人际交往恐惧现象观察对象介绍
        一、观察对象所在学校介绍
        二、观察对象个体特征介绍
    第二节 乡村留守小学生人际交往恐惧现象观察过程说明
        一、观察方法的选择
        二、观察维度的选择
    第三节 乡村留守小学生人际交往恐惧现象观察结果呈现
        一、交往对象的恐惧
        二、交往地点的恐惧
        三、交往内容的恐惧
        四、交往方式的恐惧
第二章 乡村留守小学生人际交往恐惧的成因及负面影响
    第一节 乡村留守小学生人际交往恐惧的成因
        一、自身能力有限,乡村留守小学生交往技能缺乏
        二、家庭教育缺失,乡村留守小学生交往方式单一
        三、学校教育不重视,乡村留守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足
        四、社会环境复杂,乡村留守小学生人际交往对象复杂
    第二节 乡村留守小学生人际交往恐惧的负面影响
        一、人际交往恐惧引发成绩不理想
        二、人际交往恐惧导致情绪不稳定
        三、人际交往恐惧招致自卑感突出
        四、人际交往恐惧带来安全感缺失
第三章 乡村留守小学生人际交往恐惧的消解对策
    第一节 各方协同合作,加强对乡村留守小学生的鼓励
        一、鼓励乡村留守小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
        二、鼓励乡村留守小学生建立自己的目标
        三、鼓励乡村留守小学生要学会“赏识”自己
    第二节 家校发挥各自职能,培养乡村留守小学生的生活本领
        一、培养乡村留守小学生的独立能力
        二、培养乡村留守小学生的自主意识
        三、培养乡村留守小学生主动行动的欲望
    第三节 父母、监护人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增强亲代之间的沟通
        一、消除家长对子女造成的恐惧
        二、为子女建立自信心
        三、与子女一起成长,做子女的知心朋友
        四、加强父母、监护人与乡村留守小学生沟通的频率
    第四节 完善学校各项设施,提供乡村留守小学生心理健康支持
        一、建立乡村留守小学生心理档案
        二、设立“代理家长”制度
        三、学校设立“亲情交流日”
        四、学校加强对乡村留守小学生的心理教育
    第五节 社会重视乡村留守小学生,为个体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乡村留守小学生人际交往恐惧现象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二 乡村留守小学生人际交往恐惧现象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乡村留守小学生人际交往恐惧现象观察记录表
后记

(6)卷入度调节信息框架效应对个体健康信息决策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信息框架效应及其分类
    2.2 相关解释理论
        2.2.1 前景理论
        2.2.2 决策双系统理论
        2.2.3 焦点调节理论
        2.2.4 心理归属理论
    2.3 影响因素
        2.3.1 卷入度(personal involvement/ issue involvement)
        2.3.2 风险察觉(risk perception)
        2.3.3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2.3.4 其他影响因素
    2.4 研究涉及的领域现况分析
    2.5 小结
3 实验设计
    3.1 食品安全主题
        3.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思路
        3.1.3 研究内容
    3.2 心理健康主题
        3.2.1 研究背景
        3.2.2 研究思路
        3.2.3 研究内容
    3.3 性健康主题
        3.3.1 研究背景
        3.3.2 研究思路
        3.3.3 研究内容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研究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统计分析法
    4.3 伦理审查
    4.4 质量控制
5 研究结果
    5.1 人口统计学
    5.2 食品安全主题
        5.2.1 卷入度值定义
        5.2.2 信息框架材料分析
    5.3 心理健康主题
        5.3.1 卷入度变量
        5.3.2 信息框架材料分析
    5.4 性健康主题
        5.4.1 卷入度变量
        5.4.2 信息框架材料分析
6 讨论
    6.1 食品安全主题
    6.2 心理健康主题
    6.3 性健康主题
    6.4 小结
        6.4.1 框架信息偏好
        6.4.2 卷入度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7)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 ——以三峡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概述
    第一节 文明礼仪相关概念阐述
        一、礼仪的基本内涵
        二、现代文明礼仪的基本内涵
        三、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一、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方法
    第三节 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
        二、大学生引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向新而行
        三、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有力保证
第二章 三峡大学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现状
    第一节 三峡大学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实施情况
        一、三峡大学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课程建设现状
        二、三峡大学大学生文明礼仪认知与践行现状
        三、三峡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第二节 三峡大学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取得的成效
        一、文明礼仪重视程度提升,人才培养供需与时俱进
        二、师资力量不断完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
        三、教学受众不断增加,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升
    第三节 三峡大学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大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有待提升
        二、课程教学的规范性有待增强
        三、校园文明礼仪氛围有待加强
第三章 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一节 大学生自身缺乏健康积极的心里状态
        一、自卑心理影响正常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自负心理阻碍和谐有爱的人际关系
    第二节 校园礼仪文化环境营造不足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相对匮乏
        二、礼仪教学资源整合力较为薄弱
        三、对社团纽带作用的重视程度不够
    第三节 家庭礼仪教育观念存在偏差
        一、家庭教育重形式轻内容忽视了学生真正需求
        二、家庭教育重实践轻理论忽视了学生内在修养
    第四节 网络领域意识多元化陷入选择困境
        一、西方文化的网络渗透
        二、网络学习碎片化和功利化
第四章 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建议
    第一节 完善文明礼仪教育体制机制,促进礼仪规范自觉践行
        一、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促进文明礼仪教育进教材
        二、加强礼仪思想融入,促进文明礼仪教育进课堂
        三、强化礼仪规范实践,促进文明礼仪教育进头脑
    第二节 优化学校礼仪教育环境,完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一、营造学校良好礼仪氛围
        二、提升教师队伍礼仪素养
        三、打造一支礼仪教育指导团队
    第三节 发挥家庭礼仪教育,夯实文明礼仪教育基础
        一、重视家庭礼仪言传身教
        二、重视家庭和谐礼仪氛围
    第四节 把握社会礼仪价值观,共创礼仪和谐发展环境
        一、以文明礼仪涵养核心价值观
        二、创新传统礼仪形式与内涵
        三、加强社会与家庭、学校礼仪教育相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大学生文明礼仪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人的全面发展视阈下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对研究现状的综述评价
    1.4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健康与亚健康
        2.1.2 心理健康与心理亚健康
    2.2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2.2.1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2.2.2 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
        2.2.3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
        2.2.4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2.5 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3 我国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主要表现
    3.1 调查研究基本情况
    3.2 调查结果及表现分析
        3.2.1 身体机能障碍
        3.2.2 情绪表达障碍
        3.2.3 人格发展障碍
        3.2.4 环境适应、人际交往障碍
4 我国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成因
    4.1 社会原因
        4.1.1 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4.1.2 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错误思潮和社会现象滋生
    4.2 学校原因
        4.2.1 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发展不平衡
        4.2.2 部分学校、教师教育教学不公平
        4.2.3 大学生就业咨询服务不完善
        4.2.4 校园心理咨询服务不完善
    4.3 家庭原因
        4.3.1 一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片面
        4.3.2 部分家庭氛围不和谐、经济条件相对较差
    4.4 个人原因
        4.4.1 个人学习能力、方法有限
        4.4.2 个人心理素质差
5 人的全面发展视阈下我国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对策措施
    5.1 社会方面
        5.1.1 加强经济建设,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5.1.2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为大学生提供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5.1.3 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合理引导大学生的精神需要
        5.1.4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大学生提供更完善的社会保障
        5.1.5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大学生发展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
    5.2 学校方面
        5.2.1 完善教育内容,为大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教学
        5.2.2 改善教育环境,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受教育环境
        5.2.3 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给予大学生更好的指导
        5.2.4 完善校园心理咨询服务,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
    5.3 家庭方面
        5.3.1 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为大学生营造幸福的家庭氛围
        5.3.2 加强家庭道德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优良的家庭教育
    5.4 个人方面
        5.4.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5.4.2 增强个人身体素质
        5.4.3 培养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5.4.4 培养良好的环境适应、人际交往能力
        5.4.5 提高学习能力及效率,实现自身自由全面发展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学生心理亚健康调查问卷
附录二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9)自负心理的精神分析理论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自负心理概念及其精神分析理论阐释
    1.1 自负心理及其表现
    1.2 精神分析理论下的自负心理解析
2 自负心理产生的原因
    2.1 自卑情结引起自负心理
    2.2 自我认同感偏差引起自负心理
    2.3 不良亲子关系引起自负心理
3 自负心理的调试策略
    3.1 把握好心理补偿的度
    3.2 正确认识自己,自信而不自负
    3.3 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10)大学生人际交往中自负的成因及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自负的表现
    (一) 高估自己, 以自我为中心
    (二) 固执己见, 瞧不起同学
    (三) 心理封闭, 嫉妒心明显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自负的危害
    (一) 不能正确评价自己, 导致分析和判断能力的降低
    (二) 一味排斥别人意见, 容易盲目自大甚至走向极端
    (三) 心胸狭窄自私自利, 会影响团队建设和个人发展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中自负的成因
    (一) 父母的过分溺爱
    (二) 经历的一帆风顺
    (三) 片面的自我认知
    (四) 异常的情感体验
四、消除大学生人际交往中自负心理的策略
    (一) 正确评价自己, 不断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二) 平等与人相处, 遵循真诚尊重宽容原则
    (三) 学习交往方法, 培养成功交往心理品质
        1. 提升个人魅力, 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2. 培养成功交往的心理品质
        3. 学会感激和赞美别人
        4. 正确地运用交际语言
    (四) 改善成长环境, 家庭学校共同关注应对

四、大学生自负心理的表现、成因及消除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办高校学生精神贫困问题研究 ——以安徽省B校为例[D]. 崔艳. 安徽财经大学, 2021
  • [2]个案工作介入女性硕士就业焦虑问题的研究[D]. 刘奕鸣. 河北大学, 2021(02)
  • [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研究[D]. 王田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及涵育路向研究[D]. 王恒江. 江南大学, 2020(01)
  • [5]乡村留守小学生人际交往恐惧现象研究[D]. 李玉.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卷入度调节信息框架效应对个体健康信息决策影响研究[D]. 白梨.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7]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 ——以三峡大学为例[D]. 张莉. 三峡大学, 2019(06)
  • [8]人的全面发展视阈下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对策研究[D]. 王晓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9]自负心理的精神分析理论解析[J]. 吴吉惠,邰思航.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5)
  • [10]大学生人际交往中自负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 崔巍.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5(02)

标签:;  ;  ;  ;  ;  

大学生自负的表现、成因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