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民间艺术之乡和特色艺术之乡名录

西藏自治区民间艺术之乡和特色艺术之乡名录

一、西藏自治区民间艺术之乡和特色艺术之乡名单(论文文献综述)

怀念[1](2021)在《文化馆与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传承》文中认为本文从文化馆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历史背景、基本概念,以及当前我国文化馆民间文化艺术保护概况等方面,阐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建设前景。

文茜[2](2021)在《西藏当代舞蹈发展研究 ——以昌都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昌都解放以来,昌都当代舞蹈蓬勃发展,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反映着昌都解放7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昌都是西藏当代舞蹈艺术传播的重要初始地之一,是西藏当代舞蹈发展的缩影及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1950年昌都解放至今为时间节点,以70年来创作的昌都当代舞蹈作品为依据,对昌都当代舞蹈作品的时代背景、政治意义、思想引领、艺术价值和社会作用等进行分析研究。以昌都艺术团发展史和发展过程中创作的当代舞蹈作品、代表性人物为研究侧重进行收集、整理。探讨适用于昌都实际情况,针对昌都当代舞蹈发展和创新相关问题。文章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对本文的选题来源、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对昌都的地理、历史、文化以及文艺团体的建设和现状等方面进行阐述;第三个部分将康巴文化艺术团的发展史作为研究主体,以其不同发展时期为脉络,以代表性人物和当代舞蹈作品为线索展开论述;第四部分结合昌都民间舞蹈发展、当代舞蹈作品创作、艺术团体发展等方面给出展望思考与建议。

丘小玲[3](2020)在《大理鹤庆新华村银器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三农”问题由来已久,党中央一直非常重视。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这20字总要求中,产业兴旺被列为乡村振兴的具体要求之首,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和前提。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的银器制作技艺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现已发展为滇西、云南乃至全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产业之一,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本文是在民族政策视域下对新华村银器产业发展的个案研究。本文主要描述和分析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新华村银器手工技艺的形成,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前,新华村“小炉匠”挑着担子“走夷方”的经历。第二,改革开放后,国家实行包产到户,允许从事个体经济,新华村手艺人开始前往藏族地区学习金属器物表面的纹样和工艺,积累了技术和资本。第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国家允许私营企业存在和发展,在新华村大力发展银器产业和旅游业的背景下,大部分新华村工匠陆续带着手艺和订单回到新华村开店办厂,银器产业的发展逐渐市场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第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华村开始建设特色小镇,再次拉动新华村的旅游市场,促进银器产业发展。第五,分析政策如何推动银器产业发展,进而促进乡村振兴,并提出一些政策供给建议。本文运用了民族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学科方法,并且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对文章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发现,从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发展为民族文化产业,是改革开放政策尤其是市场经济政策持续作用的结果。新华村从一个白族传统村落发展为一个银器产业特色小镇,是政策推动下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传统农业空间重构为商品市场空间的结果。新华银器产业不仅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而且在生态、乡风和社会稳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华村的典型案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今天,可以为其他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实践经验。

张宏[4](2020)在《拉萨堆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拉萨堆谐是综合了歌唱、舞蹈、乐队三种艺术手段在同一首曲目的一种艺术形式。堆谐最早是流行于阿里一带,在篝火中围着圆圈唱歌跳舞的农村“果谐”,经过几个世纪的流传形成了歌、舞、乐三位一体,具有城市风格特点的一种歌舞形式。17世纪,西藏的政治经济中心转移到拉萨地区,于是拉孜堆谐经由日喀则流传到拉萨,发展形成拉萨堆谐并开始流行。拉萨堆谐的发展流传不仅仅是政治中心转移的结果,沿街卖艺为生的民间艺人和民间组织“囊玛吉度”也对拉萨堆谐的流传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到20世纪中期,苦乐共享的群众组织“囊玛吉度”解散,在这近400年的发展历史中,囊玛、堆谐歌舞相互借鉴促进了二者共同发展,从而创作出不少符合拉萨的风俗习惯及特点的拉萨堆谐作品。由此看来,拉萨堆谐的流传发展对西藏的人民群众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学位论文以拉萨堆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历时层面与共时层面相结合的研究方式,运用文献梳理和田野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拉萨堆谐的艺术团体和部分代表性曲目进行研究分析,以期探寻出适合拉萨堆谐歌舞及传统民间音乐继续发展的道路,为今后拉萨堆谐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考,为西藏民族民间音乐的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全文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对本文的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研究内容及意义进行阐述,从而对有关拉萨堆谐的研究有个基本认识,为确定本学位论文的研究角度提供依据;第二部分,堆谐的释义。对拉萨堆谐的名称进行分析解释,进而比较不同流派堆谐的艺术特点;第三部分,拉萨堆谐的历史起源与流布。将堆巴谐和拉萨堆谐的起源、流布情况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梳理,并对现当代的传承情况进行整理,分析拉萨堆谐的发展境遇,总结出拉萨市现有传承的团体实践和成果;第四部分,拉萨堆谐的传承实践。采用历时比较研究的方式对原来的流浪艺人、民间组织“囊玛吉度”与现在的高校、艺术团体、社会场所的传承方式及发展现状的相关情况进行梳理,分析部分代表性艺术团体的发展历程,总结出拉萨堆谐在各时期的传承方式与传承脉络;第五部分,拉萨堆谐曲目的传承与发展。结合第四部分梳理的各类型团体,选取他们演唱表演的三首拉萨堆谐曲目,对不同实践团体表演曲目的音乐旋律在共时层面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总结出拉萨堆谐曲目在传承与发展中的变化;第六部分,结语。对拉萨堆谐传承和发展的方式方法及拉萨堆谐曲目在传承变化中的规律进行概括、总结,通过思考反思,对拉萨堆谐及西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孙雯雪[5](2019)在《藏族热巴舞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藏族热巴舞又叫“铃鼓舞”,是一种集多种技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表演内容包含了铃鼓舞、戏剧、哑剧、杂技、说唱、气功、热巴弦子等多种艺术元素,在藏区中流传广泛,十分受当地人民的喜爱。根据历史的发展变化,受政权的更替、政治制度的制定、外来文化的进入等因素影响,热巴舞在文化环境影响下不断在发展变化。经过千百年岁月的洗礼,形成了如今种类多样、功能多变、内容丰富的艺术形式,这也使其蕴涵着丰富的研究价值,为众多学者们所关注。本文以藏族热巴舞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双重视角进行综合研究。从其历史溯源来看,热巴舞是从苯教的巫舞与图腾舞演变而来的,藏族宗教文化盛行,艺术呈现也十分具有宗教色彩。论文根据对热巴舞源流的追溯和历史文化进程的发展,结合关于其文化内涵的研究,深入探究热巴舞艺术特征。文章由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构成,其中正文部分共分为“源流追溯”、“艺术特征分析”、“文化内涵分析”以及“现状与传承”四个章节。第一章,对藏族生态环境进行系统概述,并追溯热巴舞的历史起源,阐述与其起源相关的部分民间传说:第二章,论述藏族的热巴舞艺术特征,从舞蹈特点、伴奏与歌词、服饰与道具三个方面对热巴舞的艺术呈现进行分析总结;第三章,对藏族文化内涵进行归纳总结,以独特的“政教合一””制度为切入点,研究其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归纳总结藏族文化特点,分析并阐述不同藏区热巴舞的特点;第四章,主要归纳总结热巴舞的主要传承方式,梳理现今传承发展情况,根据时代阶段的不同,分析其发展现状,提出关于传承的设想。

The party organization of T.A.R. regional Department of Culture;[6](2019)在《西藏文化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根据文化厅党组《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施方案》的部署,于2019年7月份,文化厅党组书记龙志刚和厅长岗青等厅党组成员分别带队赴全区各地市、县(区)、乡镇和村(居)开展文化工作调研,形成若干高质量调研报告,现将这些调研报告中的精华摘录出来,供各地市文化部门参考使用。

米婷婷[7](2019)在《西藏自治区唐卡的法律保护研究》文中认为唐卡(Tang-Ga)也叫唐嘎,唐喀,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本教作品。唐卡作为世界上最复杂的工笔画品种,是最早一批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藏族传统手工艺绘画形式。西藏自治区唐卡于2006年以民间美术的形式入选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编号为Ⅶ-14。唐卡作为西藏自治区23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其中之一,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办法》的双重保护。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唐卡色泽明亮艳丽,绘制工艺独特复杂,唐卡画师们以虔诚的心态,坚韧的耐力和长期的坚持,经年累月得以绘制完成一幅唐卡画作,独特的工艺制作和长期的历史传承以及特色突出的藏式绘制工艺,使得唐卡被誉为中华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而它涉及政治、经济、宗教、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全方面多领域的创作来源则使其成为藏族的“百科全书”,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西藏自治区唐卡在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受重视程度提高,保护更加合理完善。唐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护,只是保护了唐卡创作中的相对较小一部分,更重要的唐卡的保护的其它方面,如传承和知识产权方面。但是唐卡尤其是西藏自治区的唐卡保护,集中在作品和作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或者说是直接以我国的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来保护,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是相对欠缺甚至于基本上说是空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不具有保护的针对性;二、不具有保护的普遍性;三、不具有保护的特殊性;四、保护的时限较短;五、发展的传承人较少且容易出现断层;六、欠缺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意识;七、没有形成足够的品牌和规模效应等问题。主要基于以上几点,本文在实地走访调研以及访问汉藏唐卡画师和理论教学专家的基础上,对西藏自治区作简要介绍,并在大致指出西藏自治区范围内唐卡的存续发展现状、发展模式以及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希望以西藏自治区的拉萨市日喀则市两地为例,主要从法律法规和实际操作运用层面针对性地提出几点西藏自治区唐卡良性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建议,力争为西藏自治区的唐卡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以期促进西藏自治区的唐卡健康持续良性发展。

杨于卓[8](2018)在《阿吉拉姆变迁研究 ——以拉萨觉木隆藏戏团为例》文中提出在全球化、信息化日益加速的今天,传统藏戏和我国其他传统戏曲一样面临着观众群逐渐萎缩、传承人青黄不接、技艺失传、民间戏团生存艰难等诸多难题,但藏戏和那些戏曲艺术又不一样,她至今仍然是藏民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本文力图解决的问题是:传统藏戏阿吉拉姆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如何走下去?解决这一问题可能有多种途径,比如立足于非遗保护理论结合阿吉拉姆的特殊性进行逻辑思辨,抑或借鉴其他传统戏曲现代转换的成功经验进行实证研究,本文选择了一条更为踏实的路径,将阿吉拉姆放回她原本所在的社区,观察她在当代社会中是如何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的?她发生了哪些变迁以及这些变迁的细节对其自身发展的影响,并深究这些变迁的动力来自哪里?又是如何作用于阿吉拉姆的?相信随着以上问题的解决,我们将知道,如何合理地利用一些有利因素,又如何避开一些不利因素而推动实现阿吉拉姆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传承与发展。论文以拉萨市堆龙德庆区贾热村觉木隆藏戏团为主要田野点,考察演剧形式和内容,戏团经营模式,拉姆娃的生活境遇和观念,戏团与村落关系等各个方面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变迁现象,结合其他田野点观察到的不同现象的对比总结,探寻阿吉拉姆变迁的支配力量和原动力。除对田野点的共时性考察,还从阿吉拉姆产生发展的历史中去寻找它的不断变化的痕迹,这种历史探寻有利于通过前后对比,更好地揭示出那些变化的影响因素或变化的作用方式,力图从社会文化表象发掘其背后的文化逻辑。本文的结论在于阿吉拉姆不是藏区社会发展某一阶段的遗存,她一直在随着藏区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变迁发展的支配力量来自社会结构,原动力则来自于不断变化的人的观念和人对“现实利益”的追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影响阿吉拉姆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力量、市场经济、文化互动与人的观念,当然在不同地域,各股力量的大小和作用方式有别,但正是在这些力量的博弈、弥合的此消彼长的过程中,阿吉拉姆得以不断地自身再创造。本文最主要的贡献在于通过田野调查,在一个具体可资的个案的基础上得出以上结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阿吉拉姆的未来发展可能有多种走向,笔者认为,各种走向无所谓对与错、好与坏,它们本身就是变动不居的历史的一部分。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传统”的那一部分的研究是有价值的,但“变”才是永恒的主题!

孔雪[9](2018)在《论民间艺人在民族舞蹈艺术转变中的作用 ——藏族舞蹈家欧米加参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国家的政治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在舞蹈领域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即一批民间舞蹈艺人被吸收进入专业舞蹈院团。他们从乡村进入城市,其村民兼民间艺人的身份得以转变,成为职业舞蹈演员或教员。随着他们身份的转变,亦将其所携带的民间舞蹈技艺从乡村带到城市,在新中国的民族舞蹈艺术和文化建设上贡献才能。这批民间艺人身份的转变过程处于新中国民族舞蹈表演艺术的初建阶段,因此,这些民间艺人成为新中国民族演艺舞蹈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将民间以生活实用目的为主要功能的传统舞蹈转变为以审美为主要目的的民族演艺舞蹈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在这批舞蹈家中,藏族舞蹈家欧米加参的艺术生涯最具典型性、代表性,因而,本研究以其作为研究个案,通过审视其从民间艺人向当代舞蹈艺术家身份转变的过程,分析其艺术表演和创作的内容、形式及功能的转变,指出其艺术的贡献及特点,从而揭示民间艺人在新中国民族演艺舞蹈初建的历史时期发挥的重要作用,并进而回答民间舞蹈、民间艺人的舞蹈、当代演艺舞蹈中的民间风格舞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为中国民族舞蹈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的参考。本研究以中国民间舞蹈艺人在当代的身份转变与艺术转变的关系为视角,主要运用个案研究法对藏族舞蹈家欧米加参的艺术经历进行个案研究。首先通过对他从普通百姓到民间艺人再到舞蹈家艺术家的经历梳理,考察其在不同身份下的从艺目的、学艺途径、艺术实践的主要功能及贡献,以及欧米加参艺术人生不同阶段的“成长”过程,为本文的观点提供事实依据。其次,对欧米加参从民间艺人到舞蹈艺术家身份转变前后的人生和艺术进行了比较分析,一方面揭示其在不同身份下的人生和艺术的差异——通过分析其社会地位、知识结构、人生目标的变化,以及文化空间由家班转向国家艺团、由藏区广场转向都市舞台的变化所引发的艺术表现、功能方面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在横向对比中,揭示他作为民间艺人的身份和舞蹈艺术家身份间的共通点。例如非自娱性舞者的共通、民间文化传统继承者的共通、艺术创新者的共通,从而揭示民间舞蹈与民族演艺舞蹈的连接点以及民间艺人在两者之间的桥梁作用。最后,分析欧米加参的身份及艺术转变的特殊历史原因,总结民间艺人在向当代艺术家的转变过程对于民族舞蹈的传统继承和当代创新、党的民族政策宣传以及中外舞蹈文化交流方面的历史贡献,并从中获得重要的启示。指明:民间舞蹈与民族演艺舞蹈是生活和艺术的关系;民间舞蹈是民族演艺舞蹈建设的基础;民间艺人及其艺术是民间舞蹈和民族演艺舞蹈间的桥梁。并以这些启示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民族舞蹈艺术建设的格局与发展规律,为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当代民族演艺舞蹈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孙宏年[10](2016)在《“文化援藏”的实践、成效与展望初探》文中研究表明"文化援藏"不是支援方将文化直接输入到受援方,而是支援方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西藏的文化保护、文化发展、文化交流,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文化援藏"是援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思想宣传、新闻广电、文化教育、社会科学、科学技术等领域的"人才援藏""项目援藏""智力援藏",60多年来各项工作不断深入,对于维护西藏社会稳定、促进西藏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学术的角度,探讨了"文化援藏"的概念,简要总结了60多来"文化援藏"的实践和成效,分析了今后"文化援藏"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创新"文化援藏建藏"的机制、模式、思路和建设、完善"援藏建藏文化体系"等建议。

二、西藏自治区民间艺术之乡和特色艺术之乡名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藏自治区民间艺术之乡和特色艺术之乡名单(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馆与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传承(论文提纲范文)

1 文化馆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历史背景
2 厘清几个基本概念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
    2.2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2.3 民间文化艺术、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者的关系
    2.4 传承与传播
3 关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4 当前我国文化馆民间文化艺术保护概况
    4.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机制和设施
    4.2 以品牌建设为抓手,推动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和文化产业发展
    4.3 以民间文艺传承及特色活动促进人才队伍建设
5 问题与展望
    5.1 问题
        5.1.1 人才断层问题
        5.1.2 投入保障机制不健全问题
        5.1.3 工作效能低的问题
        5.1.4 长效机制不健全问题
        5.1.5 创新意识不足问题
    5.2 展望
        5.2.1 坚持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结合当地实际,擦亮文化品牌
        5.2.2 拓宽思路,将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工作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深度融合,壮大文化产业,使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5.2.3 夯实群众基础,探索多渠道、接地气的项目传承人才培养新机制
        5.2.4 创新思维,运用互联网推进民间文化艺术数字化建设,积极推动线上线下互动

(2)西藏当代舞蹈发展研究 ——以昌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昌都视阈下的当代舞蹈
    1.1 昌都
        1.1.1 昌都历史简述
        1.1.2 昌都文化简述
    1.2 昌都当代舞蹈
        1.2.1 当代舞蹈概念辨析
        1.2.2 昌都艺术团的发展
第二章 昌都当代舞蹈发展历程(1950至2020)
    2.1 昌都当代舞蹈萌芽时期(1950至1972)
        2.1.1 打开昌都当代舞蹈大门的十八军文工队
        2.1.2 萌芽时期的昌都当代舞蹈作品
    2.2 宣传队时期(1972至1979)
        2.2.1 首部昌都本土编导编创的双人舞获奖作品
        2.2.2 昌都当代舞蹈作品创作的奠基人格桑洛追
    2.3 文工团时期(1979至1995)
        2.3.1 舞蹈作品
        2.3.2 代表人物
    2.4 民族歌舞团时期(1995至2012)
        2.4.1 代表性舞蹈作品
        2.4.2 为昌都当代舞蹈事业默默奉献的边巴扎西
    2.5 康巴文化艺术团时期(2012 至今)
        2.5.1 庆祝昌都解放70 周年大型文艺晚会
        2.5.2 新一代舞蹈人才
第三章 昌都当代舞蹈发展展望
    3.1 民间舞蹈发展展望
    3.2 舞蹈作品创作展望
    3.3 昌都艺术团发展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3)大理鹤庆新华村银器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重难点
    七、研究综述
        (一)关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
        (二)关于产业兴旺的研究
        (三)关于新华村银器产业发展的研究
第一章 新华银器产业发展的基础
    一、新华银器制作技艺的形成
        (一)自然资源与环境
        (二)社会政策与制度
        (三)文化特征与商贸活动
    二、新华银器制作技艺的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前新华银器制作技艺缓慢发展
        (二)新中国成立后新华银器制作技艺曲折发展
第二章 1978-1991年新华银器产业起步阶段
    一、改革开放政策及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一)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
        (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二、走村串寨的“小炉匠”
        (一)个案一:寸发标
        (二)个案二:寸建伟
        (三)个案三:王四虎
        (四)个案四:段六一
    三、银器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影响
        (二)文化影响
        (三)社会影响
第三章 1992-2011年新华银器产业形成阶段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二、开店办厂的大老板
        (一)个案一:寸发标
        (二)个案二:李金铭
        (三)个案三:李福明
        (四)个案四:杨标
    三、银器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影响
        (二)文化影响
        (三)社会影响
第四章 2012年以来新华银器产业发展阶段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特色小镇建设
        (一)乡村振兴战略
        (二)特色小镇建设
    二、银器产业的发展
        (一)银器制作工艺
        (二)银器纹样风格
        (三)银器销售情况
    三、银器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影响
        (二)文化影响
        (三)社会影响
第五章 国家政策与民族乡村产业发展
    一、国家政策对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作用
        (一)国家政策对新华村产业发展的推动
        (二)国家政策对新华村产业发展的支持
    二、国家政策对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作用
        (一)推动乡村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化
        (二)推动乡村农业空间向商品经济空间转变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产业政策供给的建议
        (一)增大金融扶持规模
        (二)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四)提供人才培养政策
        (五)提高产品品牌效应
        (六)推动传承方式转变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
    (二)期刊论文
    (三)学位论文
    (四)报刊类
    (五)电子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拉萨堆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一)社会形势
        (二)研究实践
        (三)文化价值
    二、研究现状与趋势
        (一)国内研究成果分析
        (二)国外研究成果分析
        (三)研究趋势
    三、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堆谐”的释义
    一、关于名称的解释
        (一)“堆”的范围解释
        (二)“谐”的解释
        (三)“堆谐”的解释
        (四)“拉萨堆谐”的解释
    二、关于流派的解释
        (一)流派分类的解释
        (二)不同流派的比较
第二章 堆谐的历史起源与流布
    一、历史起源
        (一)堆巴谐的来源
        (二)拉萨堆谐的来源
    二、流布情况
        (一)堆巴谐的流布
        (二)拉萨堆谐的流布
    三、拉萨堆谐在现当代的传承情况
        (一)非遗形式的传承活动
        (二)其他形式的实践活动
第三章 拉萨堆谐的传承实践
    一、20世纪60年代以前对拉萨堆谐的传承实践
        (一)无组织流浪艺人
        (二)“囊玛吉度”
    二、20世纪60-80年代以来对拉萨堆谐的传承实践
        (一)艺术团体
        (二)业余宣传队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拉萨堆谐的传承实践
        (一)艺术团体
        (二)艺术学校
        (三)社会场所
    小结
第四章 拉萨堆谐曲目的传承与发展
    一、拉萨堆谐《阿觉索郎多杰》
        (一)慢板前奏部分
        (二)慢板歌舞部分
        (三)快板间奏部分
        (四)快板歌舞部分
        (五)快板尾声部分
    二、拉萨堆谐《甲林赛》
        (一)慢板前奏部分
        (二)慢板歌舞部分
        (三)快板间奏部分
        (四)快板歌舞部分
        (五)快板尾声部分
    三、拉萨堆谐《松泽亚拉》
        (一)慢板前奏部分
        (二)慢板歌舞部分
        (三)快板间奏部分
        (四)快板歌舞部分
        (五)快板尾声部分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考察与采访情况
    一、田野考察记录
    二、采访人员记录
附录二 总谱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藏族热巴舞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藏族热巴舞的源流追溯
    1.1 藏族生态环境概述
        1.1.1 地理环境
        1.1.2 生产生活
        1.1.3 藏区分布
    1.2 热巴舞历史溯源与民间传说
        1.2.1 文化背景
        1.2.2 历史溯源
        1.2.3 民间传说
第二章 藏族热巴舞的艺术特征
    2.1 舞蹈特点
        2.1.1 风格种类
        2.1.2 形式内容
        2.1.3 动作特点
    2.2 伴奏与歌词
        2.2.1 伴奏乐器
        2.2.2 歌词内容
    2.3 服饰与道具
        2.3.1 服饰特点
        2.3.2 道具特点
第三章 藏族热巴舞的文化内涵
    3.1 政教合一
        3.1.1 佛教传入
        3.1.2 制度建立
    3.2 文化特点
        3.2.1 农耕劳作
        3.2.2 游牧生产
        3.2.3 宗教信仰
    3.3 舞蹈呈现
        3.3.1 西藏昌都粗犷豪放的热巴舞
        3.3.2 云南迪庆神秘占朴的热巴舞
        3.3.3 青海玉树稳重大方的热巴舞
第四章 藏族热巴舞的现状与传承
    4.1 现状分析
        4.1.1 百姓自娱活动
        4.1.2 专业舞台呈现
    4.2 传承发展
        4.2.1 课程授艺
        4.2.2 家族传道
        4.2.3 师徒解惑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西藏文化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那曲市文化工作调研情况
    (一)基本情况
    (二)主要成效
        一是文化惠民演出情况。
        二是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情况。
        三是图书馆工作开展情况。
        四是人才队伍培训情况。
        五是贫困村设备购置情况。
        六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三)主要问题
        一是当地党委政府对文化工作还重视不够。
        二是县(区)党委政府政治站位有待提升。
        三是管理制度还不健全。
        四是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解决。
    (四)几点工作建议
        一是要进一步重视县(区)艺术团建设。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三是要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四是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五是要进一步加大文化支持帮助。
        六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基层文艺人才的培训培养工作。
二、山南、林芝部分县区艺术团的调研情况
    (一)基本情况
        一是演职人员待遇大幅改善。
        二是创作演出活力进一步得到激发。
        三是管理运营机制不断健全。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部分县区政策尚未落实。
        二是队伍整体水平较低。
        三是人员退出机制不畅。
        四是缺乏文艺创作资金。
        五是惠民力度水平偏低。
    (三)工作建议
        一是将意见落实工作纳入意识形态工作巡视内容。
        二是尽快出台《意见》实施细则。
        三是将政治教育和知识学习纳入日常管理重要内容。
        四是建立人员退出机制。
        五是加大乡村业余文艺队扶持。
三、日喀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
    (一)基本情况
    (二)工作亮点和典型经验
        一是设施标准化,体系全覆盖。
        二是运行数字化,共享“村村通”。
        三是服务均等化,创作中精品。
    (三)存在的问题
    (四)提出的建议
        一是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
        二是进一步加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三是加强信息报送工作。
四、阿里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调研情况
    (一)基本情况
    (二)存在问题
        一是缺乏经费支持。
        二是缺乏专门机构及专业人才等。
        三是非遗工作缺乏延续性。
        四是缺乏对传承人学徒的培养培训。
        五是缺乏非遗专技人员。
    (三)意见建议
        一是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建设体系。
        二是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
        三是扩大非遗传播途径。
        四是强化监督指导力度。
        五是加大非遗走出去力度。
        六是鉴于目前阿里地区机构人员短缺问题。
五、林芝市文化市场发展调研情况
    (一)工作成效
        一是非遗发掘传承保护情况。
        二是文旅融合具有示范意义。
        三是文化市场服务监管较规范。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文旅融合体制不顺。
        二是机构改革后显现文化地位弱化现象。
        三是文化执法监管处于真空期。
        四是文化产品展销缺乏展销平台。
        五是非遗传承人存在“双身份”问题。
    (三)工作建议
        一是坚守文化定位。
        二是理顺文旅融合机制。
        三是加强政府引导。
        四是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五是理顺执法管理体制。
        六是解决非遗传承人“双身份”问题。
六、昌都市文化工作调研报告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一是“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情况。
        二是村级文化设备建设情况。
        三是流动文化车、图书车使用情况。
    (二)昌都市县(区)艺术团基本情况。
    (三)“三区人才”培养和选派基本情况。
    (四)康巴文化艺术团相关情况。
        一是创作、获奖情况。
        二是培训各县民间艺术团情况。
    (五)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六)建议意见。

(7)西藏自治区唐卡的法律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
        1.2.2 从知识产权法角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1.2.3 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路径分析
        1.2.4 唐卡的法律保护研究
        1.2.5 文献综述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体例
第二章 唐卡传承与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
    2.1 唐卡概述
        2.1.1 唐卡的定义分歧
        2.1.2 唐卡发展趋势评议
    2.2 西藏自治区唐卡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3 国家法律中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规定
        2.3.1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2.3.2 着作权的相关规定
        2.3.3 国务院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规定
    2.4 地方立法中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规定
        2.4.1 其他省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规定
        2.4.2 西藏自治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规定
第三章 西藏自治区唐卡传承与保护的法律现状思考
    3.1 法治经验
        3.1.1 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唐卡传承更受重视
        3.1.2 出台唐卡分类的地方标准,发展更趋标准规范
        3.1.3 出台《实施办法》、《保护意见》,唐卡发展有法可依
    3.2 法律现状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
        3.2.1 部分唐卡企业缺乏商标注册权利保护意识
        3.2.2 行政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3.2.3 法律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3.2.4 部分唐卡市场主体欠缺法律意识,
        3.2.5 法律宣传力度不足,法律保护意识较为欠缺
第四章 法律措施及解决方案
    4.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4.2 相关执法机关加大执法力度
    4.3 大力宣传,培养唐卡市场主体的法律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8)阿吉拉姆变迁研究 ——以拉萨觉木隆藏戏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阿吉拉姆与藏戏
    第一节 相关概念辨析
        一、相关概念在《辞海》等工具书上的最新释义
        二、藏戏相关名称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阿吉拉姆在藏戏剧种流派体系中的位置
        一、学界对藏戏及其分类相关名称的讨论、分歧与弥合
        二、建构一个新的藏戏系统
第二章 变迁的表象:田野中的故事
    第一节 田野点概况
        一、选择觉木隆藏戏团的依据
        二、觉木隆藏戏团的基本情况
        三、开发热潮之中的传统村落——贾热村
    第二节 阿吉拉姆演剧形式与内容的变迁
        一、阿吉拉姆展演的舞台化
        二、形式与内容的“现代化”
    第三节 拉姆娃生活境遇与观念的变迁
        一、两重命运两重天:老一代拉姆娃的感慨
        二、突发事件中的团队意识的变化
    第四节 戏团与村落关系的变迁
        一、觉木隆藏戏团与贾热村的关系的变迁
        二、觉木隆藏戏团与作为“邀请方”的村落关系的变迁
第三章 变迁的支配力量:社会结构
    第一节 社会总体倾向性
        一、阿吉拉姆的形成与十四、十五世纪藏地的发展
        二、十七、十八世纪阿吉拉姆的第一次发展高峰期
        三、新中国成立之后阿吉拉姆的发展
    第二节 生产方式
        一、引子:没有阿吉拉姆的望果节
        二、藏区社会生产方式的变迁
        三、生产方式的变迁与阿吉拉姆的变迁间的关系
    第三节 政治力量
        一、思想观念与阿吉拉姆的变迁
        二、国家地方政策与阿吉拉姆的变迁
    第四节 市场经济
        一、引子:不断更换的负责人
        二、关于琼达的誉与毁
        三、觉木隆藏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成立
        四、新的经营模式及其成效
        五、藏戏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第五节 文化互动
        一、引子:一个剧目的流布
        二、内部的文化互动
        三、外部的文化互动
        四、觉木隆藏戏团的初步尝试:走出西藏
    第六节 技术发展
        一、引子:西藏自治区藏剧团来贾热村
        二、媒体技术的介入与阿吉拉姆的发展
        三、技术对阿吉拉姆变迁的影响分析
第四章 变迁的原动力:不断变化的双重需要
    第一节 能动的个体
        一、历史上的“疯狂者”
        二、拉姆娃
        三、地方政府官员
    第二节 “适者生存”的现实利益的驱动
        一、在仪式的神坛上:从驱鬼到许愿
        二、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第三节 “道”变而“形”变
        一、阿吉拉姆:一出解说人生和世界的戏剧
        二、美学观念的变迁
第五章 新时代阿吉拉姆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第一节 推进阿吉拉姆普及的多种形式
    第二节 站在历史的分水岭上:阿吉拉姆未来发展的几种走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青海省藏剧团大型历史藏戏《松赞干布》巡演安排(部分)
附录二 :西南民族大学学生关于藏戏的调查问卷
附录三 :第三届“雅顿”文化艺术节暨2018中国藏戏艺术周材料
附录四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藏戏》
附录五 :非遗(藏戏)保护动画公益广告《巴珠的选择》相关材料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论民间艺人在民族舞蹈艺术转变中的作用 ——藏族舞蹈家欧米加参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
    (三)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四)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一、欧米加参:草原上的热巴
    (一) 从艺的目的
        1.求生谋存
        2.学艺传艺
    (二) 学艺的途径
        1.家族传艺
        2.拜师学艺
        3.自我练艺
        4.广采博艺
    (三) 艺术功能和贡献
        1.生存技能
        2.敬神娱人
        3.文化传播
二、欧米加参:都市舞蹈艺术家
    (一) 从艺的目的
        1.报恩报国
        2.事业发展
    (二) 学艺的途径
        1.专业化学习
        2.跨民族学习
        3.跨国界学习
        4.创造性学习
    (三) 艺术功能和贡献
        1.少数民族政策的传播
        2.满足人民的审美需求
        3.民族舞蹈文化的创新
三、民间艺人与舞蹈艺术家身份的变与通
    (一) 舞者身份之变
        1.社会地位之变
        2.知识结构之变
        3.人生目标之变
        4.艺术表现之变
    (二) 文化空间之转
        1.从家班转向国家艺团
        2.从藏区广场转向都市舞台
    (三) 民间艺人和舞蹈艺术家的共通
        1.非自娱舞者的共通
        2.文化传承者的共通
        3.艺术创新者的共通
四、民间艺人身份成功转变的因果及贡献
    (一) 成功转变之因
        1.特定的历史政治文化建设的需求
        2.凭藉着传统和现代舞蹈的两翼
    (二) 成功转变之果
        1.促进民族舞蹈传统继承
        2.促进民族舞蹈当代创新
        3.促进党的民族政策传播
        4.促进中外舞蹈文化交流
    (三) 民间艺人身份转变对艺术转变的启示
        1.民间舞蹈和民族演艺舞蹈是生活和艺术的关系
        2.民间舞蹈是民族演艺舞蹈的基础
        3.民间艺人及其艺术是民间舞蹈与民族演艺舞蹈之间的桥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欧米加参小传
附录2.欧米加参制作的部分陶艺作品(2002年赠予云南省民族博物馆)
致谢

四、西藏自治区民间艺术之乡和特色艺术之乡名单(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馆与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传承[J]. 怀念. 中国文化馆, 2021(01)
  • [2]西藏当代舞蹈发展研究 ——以昌都为例[D]. 文茜. 西藏大学, 2021
  • [3]大理鹤庆新华村银器产业发展研究[D]. 丘小玲. 大理大学, 2020(05)
  • [4]拉萨堆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 张宏. 西藏大学, 2020(07)
  • [5]藏族热巴舞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研究[D]. 孙雯雪. 江南大学, 2019(07)
  • [6]西藏文化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报告[J]. The party organization of T.A.R. regional Department of Culture;. 西藏艺术研究, 2019(02)
  • [7]西藏自治区唐卡的法律保护研究[D]. 米婷婷. 西藏大学, 2019(09)
  • [8]阿吉拉姆变迁研究 ——以拉萨觉木隆藏戏团为例[D]. 杨于卓. 西南民族大学, 2018(03)
  • [9]论民间艺人在民族舞蹈艺术转变中的作用 ——藏族舞蹈家欧米加参个案研究[D]. 孔雪. 北京舞蹈学院, 2018(11)
  • [10]“文化援藏”的实践、成效与展望初探[J]. 孙宏年. 中国边疆学, 2016(02)

标签:;  ;  ;  ;  ;  

西藏自治区民间艺术之乡和特色艺术之乡名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