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超级大米“中哲优1号”

优质超级大米“中哲优1号”

一、优质超级稻“中浙优1号”(论文文献综述)

夏冰[1](2015)在《不同种植地点超级杂交稻产量形成与养分吸收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探明不同生态条件下超级杂交稻产量及其构成、干物质生产与氮、磷、钾养分吸收积累的特点及其基因型差异,以两优培九、中浙优1号等8个具有代表性的超级杂交稻品种为材料,普通杂交稻汕优63和超级常规稻品种胜泰1号为对照,2007-2009年在湖南桂东、长沙、南县进行了大田栽培试验。同时,以两优培九、Y两优1号和常规稻品种黄华占、玉香油占为材料,2012-2013年在海南澄迈、广东怀集、广西宾阳、湖南长沙和贵州兴义5个地点进行了不同施氮量(不施氮:0 kg/m2;中氮:161~176 kg/hm2;高氮:225 kg/hm2)的大田栽培试验。以上两个田间试验观测了产量及其构成、不同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生产与分配、氮磷钾养分吸收积累规律,以及基础地力产量等,文章还引用了国内外有关水稻基础地力产量的文献资料,讨论了超级稻生产目标产量确定的理论与方法。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种植地点条件下超级杂交稻产量、产量构成及干物质生产的基因型差异。超级杂交稻在不同地点种植条件下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子表现出显着的基因型差异、地点间差异及年度间差异。其中,超级杂交稻比汕优63平均增产2.3%~22.2%,比胜泰1号平均增产4.3%~29.3%;不同地点间产量均以桂东点最高,3年平均为11.45-1.08t/hm2,其原因是有效穗数多、结实率高。超级杂交稻品种的产量构成表现出大穗型、多穗型、大粒型等多种类型,但不同类型品种均以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其次为每穗粒数,通径系数分别为0.734-0.925和0.308-0.546。供试8个超级杂交稻品种干物质积累量达到16.93-18.67 t/hm2,平均比汕优63高4.0%-9.6%;比胜泰1号高10.4%-16.3%。地点间以桂东点干物质积累量最高(19.14-21.59 t/hm2),显着高于对照品种;超级杂交稻不同时期干物质重占成熟期干物质重的比例协调,其中分蘖中期达到5.5%-12.2%,幼穗分化期达到23.5%~29.1%,抽穗期达到61.2%-66.6%,抽穗后为33.4%-38.8%,抽穗后比对照品种汕优63和胜泰1号提高2.5-4.2个百分点,但抽穗期积累的干物质转运率和贡献率与对照品种比较,差异不显着。可见,超级杂交稻与普通杂交稻和常规稻比较,具有产量构成协调、后期干物质生产量大、收获指数高的特点。2.不同种植地点超级杂交稻氮磷钾吸收积累的变化特点。不同基因型超级杂交稻产量与氮、磷、钾养分吸收量的地点间、年度间、品种间差异显着。不同超级杂交稻品种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分别为177.7~189.1 kg/hm2,36.9~39.8 kg/hm2和153.4-165.4 kg/hm2,其中稻谷中氮素、磷素分别为61.2%-65.3%和67.6%~74.4%,稻草中钾素为86.9%-89.6%;氮素吸收率在分蘖中期约为20%,穗分化期25%-30%,抽穗期约30%-40%,成熟期约为20%;磷素分别约15%,20%~30%,40%~45%,10%-20%;钾素分别为15%~20%,25%~35%,30%-40%,15%~20%;氮、磷、钾养分需要量分别为18.0~19.3 kg/hm2,3.8~4.6 kg/hm2和15.9~17.4 kg/hm2。可见,超级杂交稻抽穗后具有较强的氮、磷、钾养分吸收能力,有利于实现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相协调。3、不同施氮量条件下超级杂交稻与常规稻产量形成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差异比较。超级杂交稻平均产量9.55-9.57 t/hm2,比黄华占增产6.03%,比玉香油占增产9.42%,增产显着;成熟期平均干物质积累量18.05-18.25 t/hm2,分别比黄华占、玉香油占增加10.67%和7.72%,差异显着;氮吸收量为189.5~191.9 kg/hm2,分别比黄华占和玉香油占增加5.49%和2.25%,但产量与NPK吸收量之间呈非线性二次函数关系,复相关系数显着;超级杂交稻氮、磷、钾需要量分别为19.8~20.1 kg、3.9-4.1 kg、20.6-22.4 kg,显着低于常规稻品种,并且在施氮肥条件下,产量与氮、磷、钾需要量之间为显着线性相关;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偏生产率的品种间差异显着,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品种间差异不显着。氮收获指数超级杂交稻为68.6%-69.1%,显着高于常规稻(62.7%-64.0%),但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品种间差异不显着。4、基于基础地力产量确定超级稻高产栽培的目标产量的理论与方法。大田试验表明,即使是同一基因型水稻品种的产量表现也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地点间差异。在施氮条件下(中氮和高氮),各试验地点的平均产量以兴义点最高(两优培九:13.20-13.54 t/hm2,Y两优1号:13.50-13.78 t/hm2,黄华占:11.26-11.42 t/hm2,玉香油占:11.32-11.45 t/hm2),其次为长沙、澄迈、宾阳,以怀集点最低(两优培九:6.66-6.71t/hm2,Y两优1号:6.96~7.20 t/hm2,黄华占:6.96-7.11 t/hm2,玉香油占:7.35-6.86t/hm2)。同样,各试验地点的平均基础地力产量(不施氮处理)也是以兴义点最高(10.52t/hm2),其次为长沙、澄迈、宾阳,以怀集点最低(4.53 t/hm2)。水稻施肥产量(YF)极显着地依赖于基础地力产量(YS),中氮和高氮条件下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F=0.814YS+3.337(R2=0.824)和YF=0.864YS+3.094(R2=0.839),5个地点基础地力产量的贡献率(基础地力产量占施肥产量的百分率)平均为64.8%~85.5%,4个品种平均为72.7%~79.3%。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数据(n=315)进行分析也显示,水稻施肥产量与基础地力产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YF=1.031YS+2.421,R2=0.523),基础地力产量贡献率平均达到67.7%。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施肥增产量与基础地力产量贡献率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水稻产量与植株氮素吸收量和施氮量呈显着或极显着的二次曲线关系。

唐昌华,陈卿,张鹏,高誉,童汉华[2](2014)在《中浙优1号机械化制种技术初探》文中认为为降低杂交水稻制种成本和解决季节性雇工难等突出矛盾,提升杂交水稻制种综合生产能力,对中浙优1号组合的机械化制种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和总结,并对机械制种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机械化制种技术。

邹小玲[3](2014)在《烟后超级稻机插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文中指出该文总结了龙岩烟区烟后超级稻品种的选择及适时早播,培育嫩壮秧,机械化合理稀植技术,合理的肥水管理,综合防治病虫害等配套烟后稻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龙岩烟区粮食增产、保粮食安全提供参考。

肖丹凤[4](2013)在《三个不同稻作区稻瘟病菌致病性与品种互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稻瘟病在中国各稻作区均有发生,是水稻上一种重要的真菌性病害,并造成重大的产量损失。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水稻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3-5年后,抗性下降或丧失。研究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及水稻品种的抗病性,对于水稻品种的合理布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从中国黑龙江、浙江以及广西三个不同地理气候的稻作区,采集稻瘟病感病样品,经单孢分离获得了144个菌株。对其中89个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可将它们分成7群35个生理小种。其中ZB、ZA、ZC和ZE种群出现频率分别为50.56%、22.47%、12.36%和7.86%,ZD、ZF和ZG种群频率均为2.25%。鉴定的24个黑龙江菌株中,优势生理小种是ZB1和ZE1,出现频率均为12.5%;浙江47个菌株中,优势生理小种是ZB15和ZB9,出现频率分别为19.15%和10.64%;广西18个菌株中,优势生理小种为ZA11、ZA7和ZA15,出现频率分别为16.67%,11.11%和11.11%。对三个稻作区内分离的144个稻瘟病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在0.83的遗传相似水平上,基于UPGMA法将菌株划分为7个遗传宗谱。其中宗谱I为优势宗谱,占所有菌株比例的74.31%。来自黑龙江和浙江的稻瘟病菌株可划分为多个遗传宗谱,且存在特异性宗谱,而广西的菌株全部归为遗传宗谱I。近年来,品种MR219、中浙优1号、空育131在各自主栽地稻瘟病发生严重。本研究测定了“MR219”、“中浙优1号”、“中浙优8号”和“空育131”等4个品种对黑龙江、浙江和广西分离的56个稻瘟病菌株的抗性。结果表明,空育131对广西稻作区的稻瘟病菌抗性频率达到69.57%,而对黑龙江的菌株抗性频率只有10.53%,中浙优1号对黑龙江稻作区稻瘟病菌的抗性频率达到73.68%,对浙江和广西稻作区稻瘟病菌的抗性频率只有42.86%和30.43%。中浙优8号对三个稻作区内稻瘟病菌的抗性水平相当,抗性频率57%-61%,比中浙优1号对浙江和广西菌株的抗性比例明显提高。MR219对黑龙江稻作区稻瘟病菌的抗性频率达到73.68%,对广西和浙江稻作区稻瘟病菌的抗性频率只有39.13%和21.43%。水稻品种对当地稻瘟病菌菌株的抗性水平低于对其它稻作区稻瘟病菌的抗性,这从侧面揭示了为何近年来这些水稻品种稻瘟病发生严重。同时,同一品种对不同稻作区的稻瘟病菌存在抗病性差异。这种现象除了与稻瘟病菌的致病力强弱有关系外,还可能与菌株长期与寄主品种的定向选择和互作有关。研究了三个稻作区稻瘟病菌代表菌株对光照处理的反应。在不同的光照处理下,光照时间对稻瘟病菌菌丝生长没有显着影响。

肖丹凤,王玲,黄世文,彭丝珊,刘连盟[5](2013)在《中浙优系列组合对稻瘟菌的抗性现状》文中研究指明从广西、四川、湖北、浙江等省种植的中浙优1号和中浙优8号组合上采集感稻瘟病标样,单孢分离获得91个菌株,经离体接种测定了中浙优1号和中浙优8号对所获菌株的抗谱分别为26.4%和50.5%。使用全国统一鉴别品种鉴定了71个菌株的生理小种型,有ZA,ZB,ZC,ZD,ZE和ZG 5个种群,出现频率分别为45.07%,33.8%,7.04%,2.82%和1.41%,共42个生理小种。ZA1和ZB9出现频率分别为7.04%和5.6%,属优势小种。

曹一平,章善庆,唐昌华,高誉,叶兴锋,童汉华[6](2013)在《高产三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中浙优10号的选育及应用》文中认为中浙优10号是用中浙A与06制7-10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表现产量较高、株叶形态好、茎秆粗壮、中抗稻瘟病,米饭适口性较好等特点,适宜在浙江省及相同生态区域作单季稻种植,于2012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雷云仙[7](2012)在《中浙优1号的选育与应用》文中指出在我国市场对高产优质稻米的需求的驱动之下,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勿忘农种业集团共同研究培育出了籼型杂交水稻新组合——中浙优1号。这种杂交水稻新组合具备着长势比较旺、分蘖力强、植株粗壮挺拔、结实率高、稻米品质优良等显着特点,因此,其得到了浙江省的大力推广。

龚志宏[8](2012)在《柳州山区“超级稻—再生稻—油菜”栽培模式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柳州山区中稻地区水稻、油菜生产安排上存在的问题,进行“超级稻-再生稻-油菜栽培模式”技术研究。通过对超级稻、油菜新品种比较试验,超级稻不同播种期、栽插适宜密度和施肥的对比研究,对再生稻促芽肥的施用、留桩高度等方面研究再生稻栽培技术,并对超级稻、再生稻、油菜生产区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筛选出适宜该模式的中浙优1号、特优航1号等超级稻品种及早油王等油菜新品种,合理衍接超级稻、再生稻、油菜三季作物种植的生育期,确定适宜该模式应用区域,集成该模式高产栽培技术,并在生产上借鉴应用广西地方标准《超级稻再生稻油菜连作高产栽培生产技术规程》,实现了良种与良法的配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柳州山区超级稻-再生稻-油菜栽培模式技术的生产应用依据柳州北部三县(融水县、三江县、融安县)的温光水自然条件,在水稻种植中稻区、双季稻或单双季混作改种一季稻地区,选用超级稻品种为头季稻,配套采用塑盘育秧或编织布育秧、测土配方施肥、水气平衡、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发挥超级稻的产量潜力。再生稻的栽培配以头季稻的水肥管理、病虫防治进行,保障再生稻正常生产。10月中下旬再生稻收获,油菜的收获在次年4月上中旬。采用超级稻-再生稻-油菜栽培模式循环生产,达到粮油双增。2、柳州山区超级稻-再生稻-油菜栽培模式生产应用区域的规划在对山区各乡镇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纬度区域范围内的头季稻-再生稻适宜栽培有效时间、油菜种植方式调查,并根据一定时期内的降雨量和旬平均气温资料分析,划分柳州山区三江、融安、融水等三县不同海拔、纬度区域乡镇的水稻种植类型,规划出柳州山区“超级稻-再生稻-油菜栽培模式”的适宜区域,为农民选择应用该栽培模式提供帮助和指导。

章善庆,童汉华,曹一平,高誉,刘美兰[9](2011)在《籼型优质超级稻中浙优1号育成的若干启示》文中提出分析了超级稻中浙优1号及其亲本选育的技术要点及创新点,提出在低纬度稻区筛选理想亲本转育不育系,与国内具理想株型的恢复系配组,可培育出株型、品质兼优的杂交籼稻组合。

郑有川,程式华[10](2010)在《浙江省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专项的成就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是浙江省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为加强浙江省杂交水稻育种研究,1988年12月,浙江省设立水稻育种研究重大科技专项,定名为"8812"计划,组织全省水稻育种研究优势单位共同攻关。经过20年的攻关,浙江省杂交稻育种技术和方法不断创新,品种大批育成,单产水平显着提高,品质明显改善,同时,突破了连作杂交晚稻和籼粳杂交稻育种的瓶颈。目前,育成的杂交稻组合年种植面积占浙江省年推广杂交稻面积的75%以上,对推进浙江省的水稻科技创新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简要地阐述该项目实施以来取得的主要进展。

二、优质超级稻“中浙优1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质超级稻“中浙优1号”(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种植地点超级杂交稻产量形成与养分吸收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超级稻的概念及其品种认定
    1.2 超级稻产量及其构成特点
    1.3 超级稻光合作用与干物质生产
        1.3.1 叶面积与光合作用
        1.3.2 干物质生产及其转化
    1.4 超级稻营养生理与施肥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2章 不同种植地点条件下超级杂交稻干物质生产与产量及其构成的基因型差异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产量表现
        2.2.2 产量构成特点
        2.2.3 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的关系
        2.2.4 干物质积累过程
        2.2.5 干物质生产及其转运与分配
    2.3 讨论
第3章 不同种植地点超级杂交稻氮磷钾吸收积累及其基础地力产量的基因型差异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超级杂交稻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及其在稻草和稻谷中的分配
        3.2.2 超级杂交稻氮、磷、钾养分需要量
        3.2.3 超级杂交稻氮、磷、钾养分吸收积累过程
        3.2.4 不同基因型超级杂交稻基础地力产量的品种间差异
        3.2.5 超级稻养分吸收利用率的地点间差异与基因型差异
    3.3 讨论
第4章 超级杂交稻与常规稻产量形成及养分吸收利用的比较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测定内容及方法
        4.1.4 数据统计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超级杂交稻与常规稻产量及其构成的比较
        4.2.2 超级杂交稻与常规稻干物质生产及其转运的影响的比较
        4.2.3 超级杂交稻与常规稻氮、磷、钾养分含量和吸收量的比较
        4.2.4 超级杂交稻与常规稻氮、磷、钾养分需要量与养分吸收利用率的比较
        4.2.5 超级杂交稻及常规稻产量与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及需要量的关系
    4.3 讨论
第5章 超级稻不施氮条件下的地力产量与施氮肥产量的关系及其在目标产量确定中的应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多点联合大田试验数据的收集
        5.1.2 国内外有关文献中数据的收集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超级稻产量地点间差异及品种间差异
        5.2.2 超级稻/水稻基础地力产量及其贡献率
        5.2.3 超级稻/水稻产量与氮吸收量及施氮量的关系
    5.3 讨论
        5.3.1 超级稻因地定产的理论依据
        5.3.2 超级稻因地定产的确定方法
        5.3.3 超级稻目标产量的实现途径
第6章 全文结论及创新点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中浙优1号机械化制种技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农机装备的选择
2 经济效益分析
    2.1 集中育秧
    2.2 机械插秧
    2.3 机械收割
    2.4 机械割叶
    2.5 机械喷药
    2.6 效益评价
3 主要技术措施
    3.1 调整播差, 培育壮秧
    3.2 大田整地, 合现密植
    3.3 化学除草, 水浆管理
    3.4 平衡施肥, 防病治虫

(3)烟后超级稻机插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超级稻品种的选择
2 适时早播, 培育嫩壮秧, 适龄移栽
3 宽行窄株合理稀植、插足基本苗
4 浅水机插
5 早施促蘖肥, 巧施平衡肥
6 间歇湿润灌溉, 促蘖控长抗倒伏
7 综合防治病虫害

(4)三个不同稻作区稻瘟病菌致病性与品种互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
        1.1.1 稻瘟病菌的鉴别寄主
        1.1.2 中国鉴定寄主的小种命名方法
        1.1.3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别方法
        1.1.4 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布状况
    1.2 稻瘟病菌的遗传变异研究
        1.2.1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遗传变异来源
        1.2.2 稻瘟病菌遗传变异研究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1.3 稻瘟病菌遗传谱系与致病力或生理小种的关系研究
    1.4 水稻抗瘟性研究进展
    1.5 稻瘟病的防治
        1.5.1 农业防治
        1.5.2 化学防治
        1.5.3 生物防治
    1.6 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三个稻作区内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菌株
        2.1.2 水稻品种
        2.1.3 稻瘟菌的分离
        2.1.4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2.2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三个稻作区稻瘟病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株
        3.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3.1.3 主要试剂配方
        3.1.4 引物
        3.1.5 稻瘟病菌 DNA 提取
        3.1.6 PCR 扩增
        3.1.7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3.1.8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SSR 分子标记的 PCR 扩增产物检测结果
        3.2.2 三个稻作区稻瘟病菌的遗传宗谱
    3.3 讨论
第四章 水稻品种对三个稻作区稻瘟病菌的抗性比较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水稻品种
        4.1.2 供试菌株
        4.1.3 水稻品种的抗性鉴定
        4.1.4 调查记载及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水稻品种的抗病性
        4.2.2 各水稻品种对不同省份稻瘟病菌的抗性水平
    4.3 讨论
第五章 稻瘟病菌人工培养的影响因素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菌株
        5.1.2 培养基
        5.1.3 稻瘟病菌生长的最适培养基筛选方法
        5.1.4 光照时间对稻瘟病菌生长及产孢影响的研究方法
        5.1.5 温度对稻瘟病菌生长影响的研究
        5.1.6 数据处理方法
    5.2 结果
        5.2.1 稻瘟病菌生长最适培养基筛选结果
        5.2.2 光照时间对稻瘟病菌生长的影响结果
        5.2.3 光照时间对稻瘟病菌产孢的影响结果
    5.3 温度对稻瘟病菌生长的影响
    5.4 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6.1 三个稻作区内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
    6.2 三个稻作区内稻瘟病菌遗传变异比较
    6.3 水稻品种对不同稻作区内稻瘟病菌的抗性水平比较
    6.4 培养基、光度时间、温度等条件对三个稻作区内稻瘟病菌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作者简历

(5)中浙优系列组合对稻瘟菌的抗性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单孢分离
    1.3 稻瘟菌孢子液的制备
    1.4 接种水稻秧苗培育
    1.5 鉴定方法
    1.6 调查记载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理小种鉴定结果
    2.2 中浙优系列对不同地区稻瘟菌的抗性水平
    2.3 中浙优系列组合对不同稻瘟菌种群的抗性谱
3 小结和讨论

(6)高产三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中浙优10号的选育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经过
2 产量表现
3 主要特征特性
    3.1 形态特征和生育特性
    3.2 抗性表现
    3.3 稻米品质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培育壮秧, 适时播插
    4.2 合理密植, 水肥管理
    4.3 综合防治病虫
5 制种技术要点
    5.1 掌握不育系和恢复系的特性
    5.2 安排适宜的播种时差
    5.3 培育壮秧
    5.4 建立合理的高产群体
    5.5 及时预测、调整花期, 适时适量喷施“九二○”
    5.6 注意病虫防治, 防杂保纯, 及时收获

(7)中浙优1号的选育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选育中浙优1号的具体过程
    2.1 选育母本——三系优质不育系中浙A的过程
    2.2 选育父本——航恢570的过程
3 中浙优1号的特征特性
    3.1 中浙优1号的形态特征
    3.2 中浙优1号稻米的特点
4 中浙优1号栽培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5 中浙优1号的推广应用情况
    5.1 各农业部门积极地支持中浙优1号示范项目, 并给予了正确的领导。
    5.2 为了实现中浙优1号的快速推广应用, 建
    5.3 为农民们传播科学合理的培育技术, 促进大面积稻田增产增效局面的实现。
    5.4 运用多种传播媒介, 如电视、广播、报纸等对中浙优1号进行大力的宣传, 提高中浙优1号的知名度。
6 结语

(8)柳州山区“超级稻—再生稻—油菜”栽培模式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概述
    1.2 立题背景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主要成果
2 材料和方法
    2.1 超级稻新品种比较及再生力试验
    2.2 油菜新品种比较试验研究
    2.3 超级稻不同栽插密度及不同播种期试验
    2.4 超级稻不同施肥水平试验
    2.5 再生稻留桩高度试验
    2.6 不同时期施用再生促芽肥对再生稻影响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超级稻、油菜新品种选择与超级稻、再生稻、油菜生育期的合理衔接
        3.1.1 适宜超级稻新品种研究
        3.1.2 适宜油菜新品种研究
        3.1.3 超级稻最适播种期的确定及超级稻、再生稻、油菜生育期的合理衔接
    3.2 超级稻-再生稻-油菜栽培模式高产栽培技术
        3.2.1 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3.2.2 再生稻栽培技术研究
        3.2.3 油菜高产栽培技术
        3.2.4 超级稻-再生稻-油菜栽培模式生产技术配套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不同海拔区域超级稻、再生稻、油菜生产情况调查分析
        4.1.2 不同海拔区域再生稻生产方式
        4.1.3 超级稻-再生稻-油菜栽培模式中品种选择及播种
        4.1.4 研究应用存在的技术问题
    4.2 结论
        4.2.1 超级稻-再生稻-油菜栽培模式生产应用区域的规划
        4.2.2 超级稻-再生稻-油菜栽培模式的生产应用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9)籼型优质超级稻中浙优1号育成的若干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超级稻中浙优1号的推广
2 中浙优1号及其亲本选育的创新点
    2.1 不育系中浙A的选育
    2.2 恢复系航恢570的选育
    2.3 超级稻中浙优1号的育成
3 新组合选育推广的几点启示
    3.1 拓宽育种思路, 从低纬度品种中筛选三系优质保持系
    3.2 采取亲本双优策略, 配制株型理想的超级杂交稻组合
    3.3 摸索品种特性, 提高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
    3.4 因地制宜, 找准适宜的推广区域

四、优质超级稻“中浙优1号”(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种植地点超级杂交稻产量形成与养分吸收规律研究[D]. 夏冰.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9)
  • [2]中浙优1号机械化制种技术初探[J]. 唐昌华,陈卿,张鹏,高誉,童汉华. 中国稻米, 2014(05)
  • [3]烟后超级稻机插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 邹小玲. 中国农业信息, 2014(06)
  • [4]三个不同稻作区稻瘟病菌致病性与品种互作研究[D]. 肖丹凤.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2)
  • [5]中浙优系列组合对稻瘟菌的抗性现状[J]. 肖丹凤,王玲,黄世文,彭丝珊,刘连盟. 浙江农业科学, 2013(03)
  • [6]高产三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中浙优10号的选育及应用[J]. 曹一平,章善庆,唐昌华,高誉,叶兴锋,童汉华. 杂交水稻, 2013(01)
  • [7]中浙优1号的选育与应用[J]. 雷云仙. 中国农业信息, 2012(13)
  • [8]柳州山区“超级稻—再生稻—油菜”栽培模式技术的研究和应用[D]. 龚志宏. 广西大学, 2012(03)
  • [9]籼型优质超级稻中浙优1号育成的若干启示[J]. 章善庆,童汉华,曹一平,高誉,刘美兰. 杂交水稻, 2011(01)
  • [10]浙江省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专项的成就与展望[J]. 郑有川,程式华. 中国稻米, 2010(04)

标签:;  ;  ;  ;  ;  

优质超级大米“中哲优1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