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西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及其实施进展

晋西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及其实施进展

一、晋西黄土残塬区生态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及其实施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郑英达[1](2010)在《辽西地区不同模式小叶锦鸡儿饲料防护林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饲料防护林建设,作为辽西地区生态经济型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经济收益,提高社会效益的有效措施。因此为获得优良的饲料防护林,种植模式、培育、经营管理技术筛选尤为重要。本文对辽西地区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饲料防护林生长的小气候和土壤的理化性质的改良效果进行了研究,并对小叶锦鸡儿饲料防护林植株的生长动态、生物量动态和粗蛋白变化动态进行了探索和归纳,主要结论为:(1)小叶锦鸡儿饲料防护林温度变化:平坦地势林带的地面温度和空气温度都低于空旷地的温度;山地林带的空气温度高于空旷地的空气温度;山地阴坡林带的地面温度低于空气温度。(2)小叶锦鸡儿饲料防护林湿度变化:林带的地面湿度和空气湿度都高于空旷地的湿度;山地阴坡林带的地面湿度高于空地湿度。(3)在未落叶时,平过茬的小叶锦鸡儿饲料防护林带的防风效果好;落叶后,未平茬的小叶锦鸡儿饲料防护林防风效果好。(4)山地林草间作模式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最好,土壤容重变小,土壤粉粒所占比重增大,保水性增强,土壤有机含量增加;平地土壤改良效果:林-草模式>林-经济作物模式>林-农作物模式;小叶锦鸡儿的固氮效果一般能影响到距林下1倍树高距离的范围。(5)小叶锦鸡儿高生长和径生长速度:林-经济作物模式>林-草模式>林-农作物模式;山地阴坡植株>平地植株>山地阳坡植株;平茬2年生植株>未平茬5年生植株>平茬1年生植株。一年中小叶锦鸡儿高在7-8月份生长最快,径在5-6月份生长最快。(6)小叶锦鸡儿地上生物量大小:总生物量变化是林-草模式>林-经济作物模式>林-农作物模式,未平茬5年生植株>平茬2年生植株>平茬1年生植株,9月份生物量最大,密度为60枝/丛时能获得高生物量。可食部分生物量:平茬2年生植株>未平茬5年生植株>平茬1年生植株。(7)小叶锦鸡儿可食部分组蛋白总量在6月份达到最高峰。可食部分粗蛋白总量比较:山地阳坡植株>平地植株>山地阴坡植株;平茬2年生植株>未平茬5年生植株>平茬1年生植株。(8)通过本实验研究得出:辽西地区小叶锦鸡儿饲料防护林最佳的栽培立地条件是山地阳坡;最佳的种植模式是林-草模式,如果对饲料价值要求不高,追求更大经济效益则使用林-经济作物模式;栽植密度60枝/丛;最佳行间距5m;平茬间隔年限为2年;要获得最大收获量则在9月份收获,要获得最大饲料产量则在6月份收获。

张宝林[2](2005)在《晋西旱塬地区覆盖耕作农田水分有效性及其利用研究》文中指出晋西旱塬区干旱少雨,抗旱、保水是提高该区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任务。覆盖耕作是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区对土壤进行保护性管理的有效手段,通过采取少免耕、深松、辅之以覆盖措施,实现对旱地土壤环境因子水肥气热的调控,从而达到土壤环境质量的可持续良性循环,实现农作物高产、稳产的目的。本文通过10年的覆盖耕作试验,对土壤水分及玉米水分利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覆盖耕作能有效避免翻耕过程中造成的土壤水分损失,抑制土壤水分蒸发,促进降水入渗,增加土壤储水量。特别是在玉米苗期,耕层保持了较高的土壤含水率;随着玉米生长发育,覆盖耕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作用逐渐减弱。随土体深度的增加覆盖耕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减弱。与常规耕作方式相比,随着秸秆覆盖量增加,土壤水分增加。不同降水年型,覆盖耕作对土壤水分影响的变化总体趋势基本一致,但干旱年型覆盖耕作的效果更明显。 2.覆盖耕作可以增加土壤有效水分,10年平均结果,耕层土壤总有效水量免耕覆盖(10500kg/hm2)比常规耕作高42.4%,比免耕无覆盖高28.8%。土壤有效水量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加。覆盖耕作对于增加土壤有效水分,在不同年型之间存在差异,表现为正常年型作用不突出,干旱年型和特干旱年型效果较好。 3.与常规耕作相比,覆盖耕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玉米蒸散量,但差异不大。从秸秆覆盖量看,总体上随着秸秆量的增加,玉米的蒸散量减少。免耕覆盖可以有效减少土壤蒸发,增加玉米蒸腾量,并随着秸秆量的增加效果越明显。蒸发强度和耗水强度以常规耕作最高,免耕覆盖措施可以降低蒸发强度。不同年型覆盖耕作措施对玉米耗水特征,整体上看,正常年型玉米全生育期耗水最多,干旱年型次之,特干旱年型最少,在玉米播种—出苗阶段表现尤为明显。 4.覆盖耕作明显延长了玉米播种-出苗、出苗-拔节时间,拔节后对生育时期影响不明显。随着覆盖量增加,生育时期也越长。秸秆覆盖增加春旱年份的玉米出苗率,随着覆盖量增加,作用越明显。覆盖耕作明显降低玉米苗期和拔节期株高、茎粗与叶面积系数,且随着秸秆覆盖量增加,这种效应越明显。在抽雄期秸秆覆盖增加玉米株高、茎粗与叶面积系数,均以秸秆覆盖(7500kg/hm2)最高。 5.覆盖耕作增加玉米产量,随覆盖量增加,产量增加。不同年型之间均以免耕秸秆覆盖量7500kg/hm2至10500kg/hm2处理玉米产量最高,常规耕作和免耕无覆盖最低。特干旱年型增产率最高,免耕覆盖(7500kg/hm2)比常规耕作玉米产量提高了72.96%,干旱年型与正常年型增产率差异不明显,玉米产量分别提高了23.30%和29.68%。从田间生产实际考虑,秸秆覆盖量(7500kg/hm2)为最佳覆盖量。 6.覆盖耕作可以有效地提高降水生产率,各种年型下均为随秸秆覆盖量增加,降水生产率提高;年降水生产率和玉米生育期间降水生产率的变化趋势一致。免耕覆盖(7500kg/hm2)与免耕覆盖(10500kg/hm2)最高,免耕无覆盖降水生产率最低。干旱年型降水生产率高于正常年型和特干旱年型。覆盖耕作水分生产率明显高于常规耕作,随着秸秆量的增加而提高。10年平均,免耕覆盖(10500kg/hm2)最高,较最低的免耕无覆盖和常规耕作提高42.52%和40.99%。正常年型以免耕覆盖(7500kg/hm2)最高,较最低的免耕无覆盖提高36.54%;干旱年型免耕覆盖(10500kg/hm2)最高,较最低的常规耕作提高37.14%;特干旱年型,以免耕覆盖(10500kg/hm2)

胡振华,解明曙,王治国[3](2003)在《晋西黄土残塬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探讨》文中认为立足于晋西残塬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实践进行模式优化设计 ,在设计内容上 ,以水土流失治理为基础 ,水资源高效利用为“轴线”,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初步形成水土资源高效利用 ,粮食高产 ,优质林果生产与畜禽养殖 ,多元庭院开发等技术体系 ,构建了以农、林、果、牧四大产业系统为“纵线”和塬、坡、沟、庭院四大系统为“横线”的高效生态经济复合网络系统 ,为晋西黄土残塬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黄土高原环境改善 ,资源利用 ,经济开发 ,提供一整套方法和技术措施

张宝林,徐保根[4](2000)在《晋西黄土残塬区生态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及其实施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构建空间配置合理、时间安排有序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 ,是晋西残塬沟壑区搞好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在分析晋西残塬沟壑区基本区情的基础上 ,提出了该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技术体系 ,并对其近 10年来的实施成就、存在问题等进行了系统总结

二、晋西黄土残塬区生态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及其实施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晋西黄土残塬区生态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及其实施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辽西地区不同模式小叶锦鸡儿饲料防护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立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相关研究进展
        1.2.1 森林多目标经营理论与实践
        1.2.2 生态经济型林业的研究进展
        1.2.3 饲料林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的目标
        1.3.2 研究的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布设与方法
        2.2.1 试验布设
        2.2.2 测定项目、方法与数据处理
第3章 辽西地区小叶锦鸡儿饲料防护林现有经营模式调查
第4章 不同小叶锦鸡儿饲料防护林生态作用
    4.1 小气候效应
        4.1.1 温度
        4.1.2 湿度
        4.1.3 风速
    4.2 保土、改土效应
        4.2.1 土壤容重
        4.2.2 土壤水分
        4.2.3 土壤孔隙度
        4.2.4 土壤机械组成
        4.2.5 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
    4.3 不同模式生态效益综合分析
第5章 不同小叶锦鸡儿饲料防护林生长状况及经济效益
    5.1 高生长和径生长
    5.2 地上生物量
        5.2.1 不同种植模式小叶锦鸡儿地上生物量
        5.2.2 不同林龄地上生物量
        5.2.3 地上生物量年动态变化
    5.3 粗蛋白含量
        5.3.1 不同立地小叶锦鸡儿粗蛋白含量
        5.3.2 不同年龄小叶锦鸡儿粗蛋白含量
        5.3.3 小叶锦鸡儿粗蛋白总量年动态变化
    5.4 不同模式饲料价值综合评价
        5.4.1 不同模式饲料价值综合评价
        5.4.2 不同立地饲料价值综合评价
        5.4.3 不同年龄饲料价值综合评价
第6章 小叶锦鸡儿饲料防护林培育技术研究
    6.1 模式
    6.2 栽培技术
    6.3 经营管理技术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不同种植模式小叶锦鸡儿饲料防护林土壤的物理性质的差异
    7.2 不同种植模式小叶锦鸡儿饲料防护林土壤的全氮和有机质的差异
    7.3 不同种植模式小叶锦鸡儿饲料防护林温湿度及防风效益的差异
    7.4 小叶锦鸡饲料防护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变化规律
    7.5 小叶锦鸡儿饲料防护林粗蛋白变化规律
    7.6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晋西旱塬地区覆盖耕作农田水分有效性及其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不足与存在问题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设计
    2.1 田间试验设计
    2.2 测试项目及测试方法
    2.3 水分平衡与生产效率的计算方法
第三章 覆盖耕作农田土壤水分动态特征
    3.1 正常降水年型覆盖耕作土壤水分状况
    3.2 特干旱年型覆盖耕作土壤水分状况
    3.3 一般干旱年型覆盖耕作土壤水分状况
    3.4 小结
第四章 覆盖耕作农田土壤水分有效性
    4.1 旱塬农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分析
    4.2 覆盖耕作对农田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影响
    4.3 不同降水年型覆盖耕作的农田土壤水分有效性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覆盖耕作的玉米耗水特征
    5.1 覆盖耕作玉米的耗水特征
    5.2 不同降水年型覆盖耕作对玉米耗水及耗水组成的影响
    5.3 三种降水年型覆盖耕作玉米耗水特征比较
    5.4 小结
第六章 覆盖耕作玉米生长发育状况及产量分析
    6.1 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6.2 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6.3 小结
第七章 覆盖耕作农田水分生产率
    7.1 降水生产率
    7.2 玉米水分生产率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附件 其它覆盖耕作玉米试验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晋西黄土残塬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黄土残塬区基本情况
    1.1 地形起伏大, 水土流失严重
    1.2 光能资源较丰富, 但干旱缺水
    1.3 人均耕地多, 以种植业为主, 林、收资源优势还未充分发挥
    1.4 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不足, 农副产品加工水平和层次低
    1.5 粮食人均占有量较高, 但单产水平低而不稳
    1.6 果品及林、牧业的人均生产水平较高, 但仍有很大潜力可挖
    1.7 庭院面积较大, 发展庭院经济有一定基础
    1.8 农业生产及乡镇企业经营规模小, 农村市场建设滞后
2 设计原则, 指导思想
    2.1 设计原则
    2.2 指导思想
3 模式设计
4 生态建设关键技术
    4.1 塬面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关键技术
        4.1.1 拦蓄庭院自产径流, 减轻塬面冲刷
        4.1.2 塬面径流控制技术
        4.1.3 道路集雨技术
        4.1.4 塬面农田防护林网
        4.1.5 护埂植物
        4.1.6 耕作措施
    4.2 塬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关键技术
        4.2.1 坡面工程措施—修筑梯田
        4.2.2 坡面集水, 保水工程
        4.2.3 护坡植物配置
        4.2.4 护埂植物配置
        4.2.5 耕作措施
    4.3 沟坡防治技术
    4.4 沟谷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技术
        4.4.1 工程措施
        4.4.2 生物措施
        (1) 沟头防护林。
        (2) 沟底防护林。
        (3) 坝坡防冲林。
        4.4.3 排灌系统
        4.4.4 黄土残塬沟壑区道路设计
5 模式功能与推广
    5.1 模式功能
    5.2 模式推广
        (1) 多渠道集资:
        (2) 树立起规模效益观点:
        (3) 开展技术培训:
        (4) 预防、监督、管护补充治理, 以开发为主, 治理与管护并重。

(4)晋西黄土残塬区生态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及其实施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区情
    1.1 地形起伏大, 水土流失严重
    1.2 经济发展水平低, 区内县域间差异较大
    1.3 光能资源较丰富, 但干旱缺水、热量相对不足
    1.4 人均耕地多, 以种植业为主, 林、牧资源优势还未充分发挥
    1.5 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不足, 农副产品加工水平和层次低
    1.6 粮食人均占有量较高, 但单产水平低而不稳
    1.7 果品及林、牧业的人均生产水平较高, 但仍有很大潜力可挖
    1.8 农业科技发展已有一定基础, 但仍属薄弱环节
    1.9 庭院面积较大, 发展庭院经济有一定基础
    1.10 农业生产及乡镇企业经营规模小, 农村市场建设滞后
2 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技术体系的总体设计
    2.1 基本思路与总体结构模式
    2.2 空间布局的框架模式
    2.3 时序安排的框架模式
3 研究实施的主要成就
    3.1 水土流失治理与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3.2 以粮食为主的农作物高产低耗产业化技术
    3.3 畜牧业产业化技术
    3.4 优质果品种植技术
    3.5 庭院经济产业化技术
    3.6 农副产品加工技术
4 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4.1 信息及市场建设严重滞后
    4.2 林果、畜牧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技术体系建设仍较薄弱
    4.3 缺乏龙头企业
    4.4 人才培养和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

四、晋西黄土残塬区生态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及其实施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辽西地区不同模式小叶锦鸡儿饲料防护林的研究[D]. 郑英达. 新疆农业大学, 2010(02)
  • [2]晋西旱塬地区覆盖耕作农田水分有效性及其利用研究[D]. 张宝林.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5)
  • [3]晋西黄土残塬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探讨[J]. 胡振华,解明曙,王治国. 水土保持研究, 2003(02)
  • [4]晋西黄土残塬区生态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及其实施进展[J]. 张宝林,徐保根. 水土保持研究, 2000(04)

标签:;  ;  ;  ;  ;  

晋西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及其实施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