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中医对——中西医结合硕士7年制98班、99班学生讲话

如何正确认识中医对——中西医结合硕士7年制98班、99班学生讲话

一、怎样正确认识中医对──98、99级中西医结合7年制硕士班同学的讲话(论文文献综述)

张红霞[1](2017)在《外国人学中医—一项跨文化视角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医学对外传播的历史从来没有像西医学那样在中国生根发芽、传播地如此主动甚至犹如洪水猛兽般改变了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医学在历史上从来不是主动外传,但却吸引着从古至今慕名来学的外国人。如今,中医学及其文化价值日益受到世界关注,来华学习中医的留学生队伍不断庞大。中医教育如何走向国际,既是国内各大中医院校积极投身教育国际化浪潮的宏观愿景,也是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部分。无论是在海外开疆扩土还是国内内涵式发展,中医教育都不能忽略教育中的人。而来华学习中医的外国留学生作为眼下中医国际教育的受教育者、未来中医海外传播的“意见领袖”,他们学中医的故事一定会对中医教育如何走向国际这个问题提供独特的视角。由于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思维方式、诊治方法、语言与术语,外国人学习中医的难度不亚于“西天取经”。那么,外国人为什么要学习中医?仅仅是被这门充满新奇与神秘感的东方技艺吸引而不远万里来华学习中医,还是有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的其他动因呢?了解和掌握外国人学习中医的动机,就能帮助我们发现中医学究竟吸引外国人的是什么。其次,外国人是如何学习中医的?外国人学习中医的过程如同一个黑箱,一个割断了历史、社会、文化背景的箱子。现实的中医国际教育中,我们从没有站在学习者的微观世界里耐心地观察、倾听留学生学习中医的故事。留学生会遇到哪些认知理解障碍,这些障碍是如何克服的,学习中医经历了怎样的适应过程,他们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的解答将帮助我们揭开外国人学习中医的面纱。只有知道怎么学的,才能更好地掌握怎么教。再次,中医教育给了外国人什么?留学生对于学习得失的自述和评价将是一面镜子,帮助我们发现中医教育的得失。从中发现什么样的中医教育是吸引和适合外国人,指引我们探索中医教育走向国际的策略。由于已有的同类研究对于留学生跨文化学习活动过于抽象、简单的粗线条勾勒,研究者希望通过“微观深描”的个案研究方法把外国留学生学习中医的整个学习活动的起点、过程、终点做一个细致、动态的描绘。让外国人讲述中医故事,希望对人物、事件的感性描绘在对教育现象理性分析、归纳、解释的底色中凸显出来,通过选取典型个案、人物小故事、回忆片段、学习日志、访谈独白等手法,让人物回到自然情境和时空下讲述不同的中医故事。与此同时,研究者希望借助教育社会学、人类学和跨文化理论对于典型现象及其成因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发现:1.外国人学习中医的动因主要有六类:怀有浓厚的中医药情结、中国情结和中华文化情结;被中医文化吸引;喜欢中医治疗的体验;科学探究的目的;现实功效比如职业规划;实现人生理想。这些学习动机会受到一些跨文化因素影响而发生消减或增加,比如融入社会生活程度的高低、学校文化、同辈群体、师生关系及其师门文化的影响等。2.外国人学习中医经历了一个“消极接受—冲突—积极接受—影响他人”的“螺旋式弹簧”的适应模式。相应的,他们的学医境界也经历了从“治病技术—文化内核—生活方式”的濡化、升华过程。3.语言与术语的障碍、对于身体与健康的认知差异、技术上的困境、思维方式冲突、融入生活世界的困难、中医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障碍等是构成外国人学习中医的主要障碍。好教师的指引、回归传统与生活的教学方式、中医思维的形塑是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的重要策略。本文的结论:1.中医教育的得在于坚持传承中医之“道”:不偏不倚,致中和。中医教育如春风化雨般改变医者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塑造人生境界。2.中医教育走向国际的核心策略在于植入人心:传递“大象无形”的中医理念,唤醒学习者身上每一个灵敏的感官,指向诗意、生活、自然、传统的教学。

黄子天[2](2016)在《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研究一直受当代中医学界重视。2009年,在表彰首届国医大师之后,对国医大师的传承研究再次成为中医药界的研究热点。名老中医是中医学的一种特殊现象,一位名老中医往往能够培养出一批新的名医,并在周围地域相对集中,从而形成“名医圈”现象。当代以名老中医为核心的学术团队成为新型学术流派的雏形逐渐形成。对国医大师学术传承脉络及学术演变进行整理研究亟需开展。目前对国医大师邓铁涛及其学术团队的研究角度多样,但邓铁涛学术传承谱系及其学术经验演变的研究则显不足。本研究对邓铁涛及其学术团队的学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客观呈现其学术传承领域;选择其主要的学术领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传承情况及学术演变;选择最具特色的领域对其具体内涵做深入阐述;梳理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谱系;探讨其学术传承特点。通过这些研究,存史纪实,彰显邓铁涛及其学术团队的学术成就,为未来传承、发扬邓铁涛教授学术经验提供借鉴与启示。方法:1、文献调研法:包括文献的查找,资料的收集、鉴别、整理、汇编等,形成整个研究工作的基础研究素材。2、理论评述法:综合运用归类分析、归纳演绎、传统阐释、相关对比等方法,以《中医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华医史杂志》、《中医文献杂志》关于理论凝练研究方法为行业标杆,按照其行文规范的要求,对邓铁涛教授及其传承人的学术经验进行凝练对比。3、人物访谈法:通过采访相关学者,获得鲜活的历史资料,弥补单纯文献资料的不足。4、数据统计法:采用频数统计、数据挖掘等方法,分析相关方药以发现方药的内在联系。结果:研究分四部分:一为邓铁涛及其学术团队学术资料的收集整理,二为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三为邓铁涛诊治重症肌无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四为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谱系及传承特点。1、拟定资料纳入、排除标准,共收集到邓铁涛论文248篇,书着42部,第一作者署名非“邓铁涛”、但经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研究所或邓铁涛本人认定是邓铁涛亲撰的书着1部,与邓铁涛相关的其他资料18部;整理邓铁涛学术团队名单共60人及其师从邓铁涛的时间与方式,拟定资料纳入、排除标准,收集其学术资料,较为客观地展现其各自学术领域。根据资料认为,邓铁涛学术团队在五脏相关学说、脾胃学说、中国医学史、岭南医学、中医诊断学、神经肌肉病诊治、心血管病诊治7个领域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学术团队并延续至今,故以之为研究对象,探讨邓铁涛在这7个领域学术经验的传承情况及学术演变。2、探讨邓铁涛学术团队在五脏相关学说、脾胃学说、中国医学史、岭南医学、中医诊断学、神经肌肉病诊治、心血管病诊治7个领域的学术传承与演变,关注的重点是学术研究的传承演变而非学术人物的师承关系。对于五脏相关学说,邓铁涛提出了若干原创性的学术观点及研究设想,构建了五脏相关学说的基本理论框架。邓铁涛的学生们在这个框架下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充实了实质性的学术内容,并一定程度上论证了其真实性及学术性。五脏相关学说是一种对中医五行学说的修订,是为了解决当代临床实际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方案,也是对中医五行学说的现代语言表达。对于脾胃学说,邓铁涛在梳理历代关于脾胃学说的基础上,侧重从临床实践的角度阐述对脾胃学说的理解。这些实践充实了脾胃学说在现代临床各科的适应范围。运用脾胃学说指导消化内科的临床诊疗与科研,是邓铁涛关于脾胃学说学术思想目前的主要传承载体与存在形式。劳绍贤是邓铁涛学术团队中一个独立的分支,是目前邓铁涛学术团队中从事脾胃学说研究的主要代表。对于中国医学史,邓铁涛强调唯物史观与临床实践的导向性,对中医近代史的研究最为重视。临床史观的提出是邓铁涛与其学生在中国医学史研究领域提出的独具特色的治史观念,是其在中国医学史研究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学术特点。邓铁涛的学生对中医近代史、海外中医药史、中医药博物馆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成果众多。对于岭南医学,目前岭南医学作为全国地域性医学流派研究中的重要一派而颇受重视,得益于邓铁涛及其学生长期的研究作为其基础。邓铁涛的学生始终坚持以传统医史文献方法研究岭南医学,成为目前从医史文献角度研究岭南医学的主要学术团队,其研究成果是运用临床调研、实验研究探讨岭南医学的理论基础。对于中医诊断学,邓铁涛主编的《中医诊断学》奠定了现代中医诊断学的学科范式,邓铁涛的学生在中医诊断学的研究中,一方面对中医诊断学若干受忽视的专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另一方面,对邓铁涛多部中医诊断学专着进行修订再版。对于神经肌肉病诊治,从学术理论看,形成了五脏相关学说指导神经肌肉病诊治的鲜明学术特点。从临床实践看,邓铁涛及其学生对重症肌无力、重症肌无力危象的救治的临床影响力辐射全国。在中医诊治神经肌肉病这一领域,邓铁涛及其学生具备形成一个中医学术流派的条件。对于心血管病诊治,从学术理论看,形成了五脏相关学说指导心血管病诊治及重视气虚痰瘀两方面鲜明学术特点。从临床实践看,邓铁涛及其学生在应对不断变化的临床疾病谱的同时,不断加深及拓展五脏相关学说与气虚痰瘀的临床普适性,体现了名老中医学术观点与时俱进的演变历程。在中医诊治心血管内科这一领域,邓铁涛及其学生具备形成一个中医学术流派的条件。基于上述研究认为,邓铁涛学术团队在师徒共同的临床及科研实践中实现了学术的延续与进步。3、整理邓铁涛及其学生诊治重症肌无力经验,展示其学术团队临床现状。邓铁涛对重症肌无力病机的认识为脾胃虚损、五脏相关,当以补脾益气为治疗大法,制强肌健力饮以统治。邓铁涛的学生延续邓铁涛学术风格,在各自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又形成各自特点。这些积累体现了邓铁涛诊治重症肌无力学术经验在传承之中有新的发展。其团队具备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临床影响力并在不断增强。收集整理全国名老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验案,形成44名全国名老中医133则治疗重症肌无力医案汇编,通过对其方药进行频数统计、聚类分析,认为虽然各种理论表述不同,但本质上来看,重症肌无力中医病机属脾肾亏虚、治法以补中益气、用药重用黄芪,这些观点是名老中医对重症肌无力的主流认识。实地调研国内中医界诊治重症肌无力的主要团队并收集其资料,包括上海李庚和、北京黄坤强、浙江裘昌林、河北乞国艳,简介其学术经验与临床现状,认为这些团队在整合医疗资源、中西医结合诊治重症肌无力经验的中医理论总结提升及人才梯队的组建等方面各具优势与特点。通过对比,认为邓铁涛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特色有三:一,运用五脏相关学说指导重症肌无力诊治;二,运用岭南草药进行治疗;三,对重症肌无力危象的中西医结合抢救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目前国内中医界诊治重症肌无力的团队的经验与现状也值得邓铁涛及其学术团队借鉴。4、梳理以邓铁涛为核心的中医学学术谱系。共梳理三代,三代依次为邓铁涛授业老师、邓铁涛、邓铁涛的学生,其中第三代又分为合作传承人、代表性传承人、主要传承人三类。学术谱系的建构,对于学派形成、学术研究的延续、学术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总结邓铁涛学术团队的传承特点有五:坚信中医,热爱中医;理论临床,兼修并重;执着学术,搭建平台;包容学生,爱护学生;教学相长,后继有人。结论:邓铁涛学术团队在师徒共同的临床及科研实践中实现了学术的延续与进步。邓铁涛在各项研究中往往起着引领作用,开辟多个研究领域,指明研究方向并构建研究的基本框架,而具体的研究内容则多由邓铁涛的学生完成。就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而言,邓铁涛的学生较邓铁涛均有突破,并使多个研究方向成为当今学界的热点研究问题,也产生良好的临床效应。目前邓铁涛学术团队仍需进一步做好学术的传承,使五脏相关学说、脾胃学说、中国医学史、岭南医学、中医诊断学、神经肌肉病诊治、心血管病诊治等研究领域后继有人,并能在各研究领域继续有所提高。除了在各研究领域继续有所提高之外,应对邓铁涛最独树一帜的学术领域——五脏相关学说及神经肌肉病诊治——进行重点研究。

许三春[3](2012)在《清以来的乡村医疗制度 ——从草泽铃医到赤脚医生》文中研究表明乡村医者及乡村医疗制度的变迁较少受到学界的关注,本研究即从医疗社会文化史的视角来对中国乡村医疗自清代以来的变迁展开探讨。乡村疾病和医疗话语的建构与消解,乡村医者及其医疗行为的组织化与制度化反映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变。这种变迁大致是从清代开始的,本文即从草泽铃医到赤脚医生来考察清代以来的乡村医疗制度的曲折发展及其背后的深层因素——变动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清代前期,乡村存在一个自在的、多元化的医疗体系,充斥着以草泽铃医为代表的形形色色的、弥散的医疗资源来满足乡民的日常医疗需求。若非发生重大疫病,国家很少对地方的医疗事务进行干预,地方精英基本上承担了乡村的疫病救治。清后期,西方公共卫生观念的传入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卫生观念,卫生防疫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港口检疫的实施与晚清卫生行政改革是卫生制度化的开端。大量医学传教士的涌入也对乡村医疗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与传统医者形成了竞争关系。民国时期,在缺乏强大的统一政权的背景下,卫生制度化也取得了曲折发展。乡村出现了由社会力量、地方政府和国家举办的卫生实验区,保健员与合作医疗制度。与草泽铃医不同的是,保健员是制度化的卫生工作者,在使用西医治疗简单疾病的同时,还承担了卫生防疫的任务。但这种变革仅限于较小的范围内,多数的乡村仍然有赖传统的医者提供医疗服务。1949年新政权的建立进一步改变了这一状况。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来改变农村社会疾病流行的落后现状,构建新医学。传统中医药人员被整合进联合诊所,宗教医者与草泽医被禁止从事医疗工作。城市下乡的流动医疗队积极为农村治病防病,培训不脱产的农民卫生保健员、新法接生员。人民公社化后,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的三级管理模式为卫生制度化提供了组织保证,公社卫生院、大队卫生室、生产队卫生员制度随之普遍建立。在卫生工作大跃进时,吃药不要钱的合作医疗制度也曾实施过一段时间,终因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而半途而废。1965年“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促进了农村保健员的培养,而上海江镇公社赤脚医生和湖北乐园合作医疗榜样的塑造则促成了两者在全国范围内的快速推广。赤脚医生的产生与发展既是农村医疗的功能性需求,也是医学政治化的一种表现。作为农村卫生革命的实施者,其本身也是文化革命的组成部分。这种革命性的需求甚至超越了对医疗效果的追求。当国家的目标从文化革命转移到实现现代化,并对农村的组织化控制有所放松时,以革命为动力的、走群众路线的、运动式发展的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也就难以为继了。这种乡村医疗制度的建构以政治化的方式重塑了医者与医疗对象,因此,决不能无限夸大其对乡村医疗与卫生改善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它是掩盖了农村医疗的困境,而虚构了一个能体现制度优越性的医疗神话和卫生奇迹。当尘埃落定,乡村医疗仍是无从破解的的难题。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兴起不再依赖乡村医生,且又增加了国家的投入,但是其问题丛生仍体现出了乡村医疗制度创新的缺乏与对传统的路径依赖。清代以来乡村医疗变迁表明,国家日渐承担了为民众提供医疗救助的职责,这是卫生现代性的体现。但是,国家在这个角色的扮演中总是出现偏差与谬误,要么以卫生为工具赢得统治的合法性与加强对乡村的控制,要么只为民众提供微不足道的医疗服务。如何在实现国家职能、发挥地方社会自主性与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之间取得平衡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邓铁涛[4](2001)在《怎样正确认识中医对──98、99级中西医结合7年制硕士班同学的讲话》文中指出通过对中医药学发展历史 ,以及中西医学模式与优势互补的简要回顾和分析 ,强调中西医结合的目标 ,主要是为了发展中医药学 ;作为中医院校的学生 ,重点是一定要把中医学好 ,以中医为主 ,西医为辅 ,多读书 ,多临床 ,并通过与最新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与自然辩证法相结合 ,实现理论上的突破 ,使中医药学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二、怎样正确认识中医对──98、99级中西医结合7年制硕士班同学的讲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正确认识中医对──98、99级中西医结合7年制硕士班同学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1)外国人学中医—一项跨文化视角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历史背景:中医学从不主动外传为何外来学习者不绝?
        二、现实背景:中医教育如何走向国际?
    第二节 研究问题
        一、研究问题的缘起
        二、研究问题的调整
        三、研究问题的确立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价值
        三、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思路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外国人来华学习中医的历史研究
        二、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研究
        三、中医教育国际化问题的研究
    第二节 研究设计
    第三节 研究过程
    第四节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一、个案研究方法的选用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第五节 材料的收集、分析和成文方式
    第六节 研究者角色
第三章 谁在学习中医?
    第一节 来华中医留学生数量不断增长
        一、总体数量明显增长
        二、本科生人数和比例不断上升
    第二节 生源地分布日益广泛
    第三节 教育层次多样性
    第四节 年龄结构年轻化
    第五节 自费生为主
    第六节 典型现象及成因分析
        一、来华中医留学生数量增长的几个高峰期
        二、中医专业占留学生总人数比例明显下降
        三、中医留学生数量相对增长速度低于总体
        四、中医院校的西医留学生多于中医留学生
    小结
第四章 我为什么学中医?
    第一节 最初的动因
        一、中医药情结、中国情结和中华文化情结
        二、异文化的吸引力
        三、中医治疗的体验
        四、科学探究的目的(学术目的)
        五、现实功效(职业规划)
        六、人生理想
    第二节 影响学习动机变化的跨文化因素
        一、“融入团队”型学习动机比“工具主义”型学习动机更持久
        二、融入社会生活程度越高学习动机越强烈
        三、学校文化影响留学生对大学教育环境的认同度
        四、同辈群体文化对个体的保护和促进发展功能
        五、师门文化产生“外人”“内人”的距离
    小结
第五章 我是怎么学习中医的?
    第一节 学习障碍
        一、语言与术语的障碍
        二、对于身体与健康的认知差异
        三、技术上难以把握
        四、思维方式冲突
        五、融入生活世界的困难
        六、中医文化认同问题
        七、身份认同障碍
    第二节 如何克服
        一、重要他人 (important others)
        二、走入生活世界的教育
        三、形塑中医思维
    第三节 中医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模式
        一、消极接受
        二、冲突—积极接受
        三、影响
        四、留学生学中医的三个境界
    小结
第六章 学习中医让我收获了什么?
    第一节 中医留学生在华学习收获的调查
    第二节 身体的觉醒(中医教育改变思维方式)—“中医让我认识自己的身体:我的身体是我的!”
    第三节 修炼求道(中医教育塑造人生境界)—“学医是一辈子的修行!”
    第四节 脱胎换骨(中医教育改变生活方式)—“我现在就是个中国人!”
    第五节 信仰守望者(中医教育坚定从医救民理想)—“我要用中医救治、造福我的同胞!”小结
    小结
第七章 中医教育缺失了什么?
    第一节 人的缺失—one size fits all的培养模式
    第二节 传统的迷失—“我来寻找原汁原味的中医,却发现纯正中医在美国!”
        一、课程设置缺失传统中医特色
        二、教学内容忽视中医经典理论
        三、学校文化缺少传统仪式感
    小结
第八章 中医教育走向国际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节 中医国际教育的问题
        一、教育目标的缺失
        二、文化教育功能的缺失
        三、学位互认、学分等值的困境
        四、中医话语的丢失
        五、“师带徒”、“口传心授”的传统中医传承模式的缺位
    第二节 中医教育走向国际的策略
        一、发扬中华医学的人文价值
        二、外国人讲述“中医故事”
        三、重塑文化自信心
        四、回归传统:将师承教育的特色融入中医国际教育中
        五、走向国际: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中医国际教育中
        六、掌握话语权:以汉语作为教学语言
        七、助力中医教育的出口:就业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现状
    3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邓铁涛学术团队学术资料的收集整理
    1.1 邓铁涛学术资料的收集整理
        1.1.1 资料收录原则
        1.1.2 资料收集结果
    1.2 邓铁涛学术团队学术资料的收集整理
        1.2.1 邓铁涛学术团队人员名单
        1.2.2 邓铁涛学术团队与邓铁涛学术思想相关的学术资料收录原则
        1.2.3 资料收集结果
    1.3 总结
第二章 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内涵研究
    2.1 邓铁涛学术渊源简介
    2.2 邓铁涛对五脏相关学说研究的传承
        2.2.1 邓铁涛学术团队对五脏相关学说的研究历程
        2.2.2 邓铁涛对五脏相关学说的研究
        2.2.3 邓铁涛的学生对五脏相关学说的研究
        2.2.4 小结
    2.3 邓铁涛对脾胃学说研究的传承
        2.3.1 邓铁涛学术团队对脾胃学说的研究历程
        2.3.2 邓铁涛对脾胃学说的研究
        2.3.3 邓铁涛的学生对脾胃学说的研究
        2.3.4 小结
    2.4 邓铁涛对中国医学史研究的传承
        2.4.1 邓铁涛学术团队对中国医学史的研究历程
        2.4.2 邓铁涛对中国医学史的研究
        2.4.3 邓铁涛的学生对中国医学史的研究
        2.4.4 小结
    2.5 邓铁涛对岭南医学研究的传承
        2.5.1 邓铁涛学术团队对岭南医学的研究历程
        2.5.2 邓铁涛对岭南医学的研究
        2.5.3 邓铁涛的学生对岭南医学的研究
        2.5.4 小结
    2.6 邓铁涛对中医诊断学研究的传承
        2.6.1 邓铁涛学术团队对中医诊断学的研究历程
        2.6.2 邓铁涛对中医诊断学的研究
        2.6.3 邓铁涛的学生对中医诊断学的研究
        2.6.4 小结
    2.7 邓铁涛对神经肌肉病研究的传承
        2.7.1 邓铁涛学术团队对神经肌肉病的研究历程
        2.7.2 邓铁涛对神经肌肉病的研究
        2.7.3 邓铁涛的学生对神经肌肉病的研究
        2.7.4 小结
    2.8 邓铁涛对心血管病研究的传承
        2.8.1 邓铁涛学术团队对心血管病的研究历程
        2.8.2 邓铁涛对心血管病的研究
        2.8.3 邓铁涛的学生对心血管病的研究
        2.8.4 小结
    2.9 总结
第三章 邓铁涛诊治重症肌无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
    3.1 邓铁涛诊治重症肌无力经验简介
    3.2 邓铁涛的学生诊治重症肌无力经验整理
        3.2.1 邓中光诊治重症肌无力经验简介
        3.2.2 刘小斌诊治重症肌无力经验整理
        3.2.3 邱仕君诊治重症肌无力经验整理
        3.2.4 刘友章对重症肌无力的经验简介
        3.2.5 张世平对重症肌无力的研究简介
        3.2.6 李顺民对重症肌无力的研究简介
        3.2.7 刘凤斌对重症肌无力的研究简介
        3.2.8 乞国艳对重症肌无力的研究简介
    3.3 邓铁涛治疗重症肌无力团队临床现状简介
    3.4 全国名老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验案分析
        3.4.1 医案的收集、整理与汇编
        3.4.2 医案收集结果
        3.4.3 医案分析
    3.5 全国其他主要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团队选介
        3.5.1 上海李庚和团队
        3.5.2 北京黄坤强团队
        3.5.3 浙江裘昌林团队
    3.6 总结
第四章 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谱系及传承特点
    4.1 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谱系
    4.2 邓铁涛学术团队的传承特点
        4.2.1 坚信中医,热爱中医
        4.2.2 理论临床,兼修并重
        4.2.3 执着学术,搭建平台
        4.2.4 包容学生,爱护学生
        4.2.5 教学相长,后继有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邓铁涛第一作者论文题录(截至2014-12-31)
    附录2:邓铁涛着作(截至2015-12-31)
    附录3:经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研究所认定是邓铁涛亲撰的论着
    附录4:与邓铁涛相关的其他资料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3)清以来的乡村医疗制度 ——从草泽铃医到赤脚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第三节 研究回顾
        一、 草泽铃医及乡村医疗制度的相关研究
        二、 关于赤脚医生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
        一、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二、 研究资料
    第五节 论文架构
第二章 清代的乡村医疗及其近代变革
    第一节 清前期的乡村医疗资源
    第二节 晚清卫生行政改革
    小结
第三章 保健员与民国时期乡村医疗建设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乡村卫生机制
    第二节 保健员与乡村医疗建设
        一、 培训保健员与合作医疗的起源
        二、 农村卫生实验区的卫生建设
        三、 边区政府的医药合作社及其医疗活动
    小结
第四章 1949 年后的农村医疗变革
    第一节 四项卫生方针与爱国卫生运动
        一、 反细菌战
        二、 爱国卫生运动
    第二节 1949 年后农村医疗市场结构的变化
    第三节 联合诊所、农业社保健站与合作医疗的发展
        一、 从医药合作社到联合诊所
        二、 从联合诊所到保健站
        三、 集体保健医疗或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
    第四节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第五节 乐园公社合作医疗的典型
    小结
第五章 赤脚医生政策的实施及影响
    第一节 赤脚医生的兴起
    第二节 赤脚医生的选拔
        一、 赤脚医生的前身:从卫生保健员到“小医生”的选拔与培训
        二、 赤脚医生的选拔
    第三节 赤脚医生的培训
        一、 培训方法
        二、 培训内容
        三、 培训效果
    第四节 赤脚医生薪酬
        一、 赤脚医生报酬的构成与分配
        二、 赤脚医生报酬的变动
    第五节 赤脚医生的职责
    第六节 赤脚医生的医疗方式
        一、 “团结中西医”的卫生方针
        二、 充分发挥“一根针、一把草”的作用
        三、 “三土上马”、“四自创业”
        四、 西医疗法与新医疗法
        五、 后合作医疗时期赤脚医生医疗方式的转变
    第七节 赤脚医生时期的医病关系
        一、 传统医病关系向现代医病关系的转变
        二、 赤脚医生时期医病关系
    小结
第六章 合作医疗:赤脚医生的主要任务
    第一节 合作医疗的目标及任务
        一、 1949 年至 1956 年过渡时期的卫生目标——消灭烈性传染病
        二、 1957 年至 1965 年的卫生目标:“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
        三、 1965 年至 1976 年的卫生目标——实现卫生革命
    第二节 合作医疗的筹资
        一、 早期合作医疗的经费筹集
        二、 1969 年以后的合作医疗筹资
    第三节 合作医疗的管理
    第四节 合作医疗的发展
        一、 山东省合作医疗的发展概况
        二、 山东省合作医疗快速发展的个案分析
        三、 1977 年到 1985 年合作医疗的衰落
        四、 合作医疗制度化失败的原因
    小结
第七章 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制度的成效探析
    第一节 两种传统观点:瑕不掩瑜与微不足道
    第二节 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的实际效果
        一、 实际医疗效果
        二、 卫生成就与合作医疗的关系
    第三节 社会政治效应
        一、 从“毛主席派来的好医生”到“合作医疗好”
        二、 合作医疗所蕴含的价值和目标
    小结
第八章 赤脚医生制度的尾声与合作医疗的再兴起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的逆转
    第二节 合作医疗的再兴起
结语 政治化、制度化、廉价化的医疗资源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四、怎样正确认识中医对──98、99级中西医结合7年制硕士班同学的讲话(论文参考文献)

  • [1]外国人学中医—一项跨文化视角的个案研究[D]. 张红霞. 华东师范大学, 2017(11)
  • [2]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D]. 黄子天.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3]清以来的乡村医疗制度 ——从草泽铃医到赤脚医生[D]. 许三春. 南开大学, 2012(07)
  • [4]怎样正确认识中医对──98、99级中西医结合7年制硕士班同学的讲话[J]. 邓铁涛.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1(01)

标签:;  ;  ;  ;  ;  

如何正确认识中医对——中西医结合硕士7年制98班、99班学生讲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