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孔材料的合成机理及应用

介孔材料的合成机理及应用

一、介孔材料的合成机理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健羽[1](2021)在《羟基自由基在多孔材料合成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无机多孔材料,如分子筛材料和有序介孔材料在能源、化工、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分子筛材料具有规则的孔道结构、较大的比表面积、可调节的酸性、较高的稳定性和择形性等一系列独特的性能,广泛应用于催化、吸附、气体分离、离子交换等领域。如何更高效地在更温和的条件下制备分子筛等一系列多孔材料一直是多孔材料合成领域备受关注的课题。羟基自由基被发现能够显着加快沸石分子筛的成核,从而加速其晶化过程。迄今为止,羟基自由基辅助合成路线已经实现了通过紫外辐射和加入自由基引发剂等方式显着缩短Na A、NaX、Silicalite-1等多种分子筛的晶化时间。研究表明,羟基自由基能够显着地加快分子筛合成凝胶中Si-O键的解聚速率,同时加快晶化成核过程中Si-O-Si键的重新生成和硅物种的重新聚合。本文针对硅酸盐及硅铝酸盐多孔材料合成体系,使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向合成体系中引入羟基自由基,研究其对晶化过程及产物硅铝比的影响。使用电子顺磁共振技术验证体系中羟基自由基的存在,同时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对羟基自由基存在下分子筛的合成机理进行研究。本论文发展了基于自由基辅助路线的合成策略,实现了无模板条件下高硅铝比Y型分子筛的制备,绿色条件下有序介孔二氧化硅材料SBA-15的制备及室温条件下NaX分子筛的快速制备,为多孔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1.选择过氧化氢作为羟基自由基引发剂,向Y型分子筛的合成体系中引入羟基自由基,借助羟基自由基原位辅助合成策略,采用无模板法一步制备硅铝比(Si O2/Al2O3)为6.35的Y型分子筛,突破了无模板合成硅铝比超过6的难题。采用电子顺磁共振和荧光光谱分析技术,证明了羟基自由基被引入到了Y型分子筛的合成体系中。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对合成机理进行了详细研究,计算了所有结构及过程在295 K和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吉布斯自由能。结果表明,在硅铝酸盐初始凝胶的晶化过程中,羟基自由基优先促进Si-O-Si键的形成,从而提高Y型分子筛的骨架硅铝比。此外,为进一步提高硅铝比,使用柠檬酸对产物进行脱铝处理,并在碱性条件下对脱铝样品进行二次水热晶化来修复因脱铝降低的结晶度。Y型分子筛的硅铝比被进一步提高至7.5,同时结晶度和吸附性质保持脱铝前的水平。产物的催化测试表明,样品在异丙苯催化裂化中展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2.以往介孔二氧化硅材料SBA-15的合成通常是在强酸条件下进行的。为了实现绿色化学,采用紫外辐照法、Fenton试剂法和过硫酸钠引发的方式引入羟基自由基,首次实现了在无酸体系中制备高度有序介孔材料SBA-15。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氮气吸附/脱附分析等技术对产物进行表征。通过调变紫外辐照强度探究了羟基自由基浓度的影响,发现SBA-15在无酸体系中的合成需要适宜浓度的羟基自由基。通过电子顺磁共振技术检测合成体系中的羟基自由基。此外,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和实验对合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与酸性介质相比,自由基机理能够在SBA-15的合成过程中更有效地水解正硅酸乙酯,促进模板剂分子和硅酸盐低聚物的组装,从而有助于实现SBA-15在无酸体系下的合成。3.基于优化的合成凝胶配比实现了NaX分子筛的室温快速合成,将室温下NaX分子筛的晶化时间由数周大幅缩短至48小时。选择过硫酸钠作为羟基自由基引发剂进一步缩短晶化时间至44小时。利用电子顺磁共振技术检测NaX分子筛合成凝胶中的羟基自由基。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氮气吸附/脱附分析和固体核磁共振等技术对产物进行表征,实验证明羟基自由基的引入加速了NaX分子筛晶化,产物完好保持了NaX分子筛的结构、形貌、吸附性能等物理化学性质。

李瑶[2](2021)在《可见光响应手性介孔TiO2复合光催化剂的开发及其降解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环境排放和治理政策日益严格,对治理含有机污染物的工业废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煤化工等行业领域提倡的污水零排放政策。针对难降解、高毒性有机污染物进行有效的深度处理是目前工业废水治理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由于具有矿化彻底、无二次污染等优势,TiO2代表的多相光催化技术是目前最具潜力的深度治理有机污染物的技术之一。但传统TiO2光催化剂难以在可见光激发下有效进行光降解反应。本文以手性表面活性剂为模板,钛酸丁酯为无机前驱体,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为共结构导向剂,自组装法合成了具有新型的不对称螺旋结构的的手性介孔TiO2光催化剂。该不对称微观结构在TiO2催化剂中引入了Ti3+、大量氧空位以及Ti-N键,从而显着促进其可见光响应和可见光催化性能。而后研究了不同制备条件对手性光催化剂结构和可见光催化性能的影响规律。并进一步通过掺杂等方式提升手性介孔TiO2可见光催化性能,具体结论如下:(1)利用手性表面活性剂C14-L-Ala A,以软模板法成功得到了具有螺旋堆积手性结构的介孔TiO2光催化剂,不对称结构使得TiO2光催化剂中形成了Ti3+和氧空穴,提升了可见光响应和可见光激发下对于罗丹明B和苯酚的催化降解效果。作为对比,论文以非手性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模板剂合成的光催化剂中没有出现手性堆积结构,无可见光响应,在可见光激发下不能降解罗丹明B及苯酚。(2)介孔TiO2不对称的手性结构决定其具有可见光催化活性,研究发现介孔TiO2手性结构的形成机理是C14-L-Ala A首先通过自组装形成手性框架,而后,共结构导向剂APES上带正电的氨基基团与手性表面活性剂头部带负电的羧基发生静电作用,由于配对效应,氨基会随螺旋胶束一起形成螺旋排列,形成了Si O2手性框架。低温条件下钛酸丁酯缓慢水解,生成的溶胶粒子可以通过与APES缩合而与二氧化硅手性框架结合。然后,粘结的小TiO2颗粒长大形成螺旋状球形沉积,形成螺旋球状手性结构。(3)合成条件通过影响手性介孔TiO2光催化剂的结构,进而影响Ti3+和氧空位的产生,造成手性介孔TiO2光催化剂的可见光响应以及可见光激发下对于罗丹明B和苯酚的催化降解效果的差异。钛酸丁酯添加量为2.92 m L、反应温度为0℃、焙烧温度为600℃、转速为400 rpm、p H=6时所制备的手性介孔TiO2光催化剂具有最好的可见光催化降解性能。合成条件变化对于D型手性介孔TiO2光催化剂结构和可见光催化降解性能的影响规律与L型手性介孔TiO2光催化剂一致,说明合成条件对于手性介孔TiO2光催化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与手性方向无关。(4)可见光激发下,手性介孔TiO2对于四环素有催化降解效果。稀土金属La3+及过渡金属Fe3+掺杂手性介孔TiO2光催化剂,手性介孔TiO2光催化剂的可见光催化性能进一步提升,稀土金属La3+对TiO2光催化剂的能带和电子结构产生影响,引起电子跃迁,过渡金属Fe3+掺杂使带隙产生杂质能级,两种方法均增加了材料表面羟基氧及吸附氧和Ti3+含量,提升了手性介孔TiO2光催化剂对于污染物的可见光催化降解效率。

刘雪飞[3](2020)在《动态自组装法制备复杂结构介孔二氧化硅的机理研究》文中认为介孔材料自被发现以来,就以其高的比表面积、大的孔容、有序的介观结构以及连续可调的介孔孔道等结构特性,在电化学、催化、吸附、分离以及生物医药等领域已经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而这一切都与介孔材料的介观结构和形貌是密不可分的,本论文将主要以介孔二氧化硅为例,通过归纳总结介孔材料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开展动态自组装法制备具有复杂结构的介孔二氧化硅的研究,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以及氮气吸脱附等表征手段,探究所合成介孔材料的介观结构、形貌以及形成机理。本论文将主要分以下三个部分:(1)空心的纳米结构又被称为纳米胶囊,已经成为药物递送和控制释放应用中的理想选择。为了增强其对生物宿主的粘附和渗透能力,达到有效地进行药物递送的目的,在空心结构上的颗粒上构建多足结构,以形成蒺藜状的复杂结构,已被证明是有效的策略。然而,由于在纳米尺度上需要同时控制分支状多足的形态、空心结构和介观相结构,因此合成具有挑战性。在这里,提出了通过合理构建局部微环境来实现区域选择性控制的策略,实现了在聚合物球体上生长有序介孔二氧化硅的分支结构。通过煅烧除去这些有机模板(聚合物球和表面活性剂)后,得到多足介孔二氧化硅空心球。有序的管状介孔沿着六棱柱状足的中心轴方向排列,连接空心球的内部和外部。跟踪实验结果显示,其生长过程类似于生物硅化的演变生长,多足逐步从聚合物球表面生长出来。研究发现,可以通过调节试剂用量或者合成温度等多个途径间接地控制从薄层的缝隙或薄弱部分扩散出羧基/质子的多少,实现对最终产品多足的数量从一个到多个的精细调控,这为精确控制合成具有先进功能的各种复杂纳米结构开辟了广阔的空间。(2)介孔二氧化硅材料可以作为载体用于药物的释放,并能够实现体内的自发降解。其中,介孔二氧化硅空心球以其低密度、大的空心结构以及高的比表面积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本论文采用了相对经济环保的高压CO2气体产生的气泡作为空心球的模板,通过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硅烷偶联剂以及无机前体的协同作用来原位稳定包裹住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的CO2气泡,制备了球壳较薄、粒径相对集中、分散性良好以及孔道表面负载均匀氨基的介孔二氧化硅空心球。基于所合成材料的结构和功能特性,将其应用于CO2的高效吸附,药物的快速释放以及Knoevenagel缩聚反应的高效催化。(3)由于化石燃料的过度燃烧,这造成了在全球范围内温室气体CO2排放总量的大幅度上升且难以管控的局面,引发出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在这多方压力下,CO2气体的捕获、储存和利用显得十分迫切,本章节对此提出了多种针对CO2直接或者间接利用的方法。在材料合成上,首次使用在水溶液中呈现弱酸性的CO2气体代替传统意义上的强酸作为酸性调节剂,来调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硅烷偶联剂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共结构导向的方法合成了具有二维六方有序介孔孔道的氨基功能化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所制备的介孔材料吸附剂不仅具有传统介孔材料的有序介观结构、高的比表面积和大的孔体积,而且提高了材料内介孔孔道表面的氨基负载量。在应用方面,首先将其用于对CO2吸附。测试结果表明,合成的吸附剂不但可以高效的吸附CO2,而且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接着利用孔道表面均匀分布的氨基将材料其应用于催化Knoevenagel缩聚反应,也表现出很好的催化效果。

熊海龙[4](2020)在《特定聚合物导向介孔材料的合成与应用》文中提出介孔材料凭借其超高的比表面积、非常大的孔容、特殊的孔道结构、精确可控的孔尺寸等本征属性,在能源存储与转换、催化、生物医药、吸附与分离等热点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与发展,硅基介孔材料的合成已经较为成熟,然而,非硅基介孔材料的设计合成依然存在如下挑战:(1)拓展介孔材料的合成体系。与硅基前驱体相比,非硅基前驱体(尤其是金属氯盐和金属醇盐)的水解和缩聚过程是难以控制的。因此,非硅基介孔材料的合成只适用于有机溶剂合成体系;(2)实现介孔材料的晶体结构与孔结构的精确调控;(3)开发低成本、高产量的合成策略,推动介孔材料的工业化。介孔材料的合成需要使用昂贵的表面活性剂或者嵌段共聚物作为模板剂,它们的合成周期长达几天甚至一周的时间,极大地限制了介孔材料的大规模生产和工业化应用。(4)丰富介孔材料家族的成员,开发结构新颖的介孔材料。现有的分子自组装技术和纳米浇铸工艺已经不适用于合成结晶温度超高的、结构复杂的介孔材料,例如钠离子超导体材料、钙钛矿材料、尖晶石材料等。因此,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应用需求,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开发合成结构复杂的介孔材料的新策略。本论文以优化介孔材料的合成为主旨,开创性的使用特定的聚合物作为造孔剂,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超高比表面积和高结晶度的介孔材料,系统的研究了材料的孔结构、比表面积、形貌、结晶度等因素对光催化活性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本论文的第二章,我们利用非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聚合物聚乙烯亚胺或者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作为造孔剂,金属醇盐作为金属氧化物前驱体,乙酸作为pH调节剂和络合剂,开发了一种简单有效的聚合物导向自组装策略,在纯水体系下合成了一系列具有超高比表面积的介孔金属氧化物材料,包括TiO2、Al2O3、HfO2、Nb2O5、Ta2O5、ZrO2、SnO2。通过改变反应体系中金属氧化物前驱体和聚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精确地调控材料的孔结构、晶体结构和形貌。以介孔TiO2为例,样品的比表面积在226 m2 g-1到733 m2 g-1之间可控。在光催化水裂解析氢实验中,介孔TiO2表现出卓越的光催化活性,析氢速率高达3.68 mmol h-1 g-1。本论文的第三章,我们利用四氯化钛作为金属氧化物前驱体,聚乙烯亚胺作为造孔剂,乙酸和盐酸作为络合剂,去离子水作为溶剂,提出了一种聚合物辅助的协调介导自组装策略合成具有高比表面积的介孔多相复合的TiO2光催化剂。通过选择合适的酸性介质的种类,能够精确地调控TiO2同质异形体的晶体结构,实现从单一相(金红石和锐钛矿)到双相复合(金红石/锐钛矿和锐钛矿/板钛矿)以及到三相复合(金红石/锐钛矿/板钛矿)的调变。通过改变酸性介质的用量,可以控制每个相所占的含量(0100%)。在光催化水裂解制氢实验中,由于异质结和介观结构的协同作用,三相TiO2光催化剂展现最佳的光催化活性,超过了商业P25和其它同质异形体。另外,利用固体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莫特肖特基以及价带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技术详细地研究了相结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提出电子和空穴在三相TiO2光催化剂中的传输路径,对后续的光催化机理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本论文的第四章,我们开发了一种简单的无溶剂自组装策略批量化合成具有大比表面积和高结晶度的介孔材料,包括单组分的介孔材料(SiO2、TiO2、Ta2O5、Nb2O5、HfO2、Al2O3、ZrO2)和多组分的介孔材料,例如,掺杂的介孔材料(yNb掺杂的TiO2)、复合的介孔材料(Nb2O5-TiO2复合物)和多元金属氧化物(TiNb2O7)。与传统的基于溶液的自组装方法相比,本工艺不需要任何溶剂并且使用廉价的聚乙烯亚胺作为模板剂替代昂贵的表面活性剂,极大的降低合成成本和能源的消耗以及环境污染。在室温下研磨五分钟即可完成聚合物与无机前驱体之间的自组装,使得我们所开发的方法可以大规模地生产介孔材料,极大的推动了介孔材料的工业化。用该方法合成的介孔材料同时拥有高的结晶性和完好的孔隙率,在众多的领域有着非常大的应用价值。本论文的第五章,我们使用四氢呋喃、乙醇和去离子水作为共溶剂,嵌段共聚物作为结构导向剂,开发了一种简单的聚合物辅助的调幅分解策略合成一系列高度相互连通的等级孔钠离子超导体结构材料,包括Li3V2(PO4)3、Na3V2(PO4)3、K3V2(PO4)3、Na2TiV(PO4)3、Na4MnV(PO4)3。根据溶剂沸点的差异,通过可控的挥发溶剂同时诱导了宏观相分离和介观相分离。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技术证明这些材料由碳包覆的纳米晶组成并且拥有相互连通的介孔—大孔复合结构。合成的等级孔Na3V2(PO4)3材料作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时展现了优越的电化学性能。我们相信该方法对具有高结晶温度的、结构复杂的多孔材料的合成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张聪[5](2020)在《介孔磷化铁电解水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析氢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在化石能源逐渐枯竭的当下,寻找高效、可持续利用的清洁能源成为当今的研究重点。其中,氢能具有重量能量密度大、生成物无污染、可再生的优点,是一种理想的清洁能源。在多种制氢方法中,电解水制氢法符合能源再生和降低环境污染的要求,是一种清洁、高效的可持续制氢方法。在电解水过程中,催化剂的使用可降低水分子分解所需的过电位,从而降低能耗。目前,Pt族金属具有催化活性高、析氢过电位小的优点,是目前最理想的电解水催化剂。但是,储量少、成本高,不适合大规模生产应用。因此,开发廉价、高效和可持续的催化剂材料对电解水制氢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在多种催化剂材料中,过渡金属磷化物具有高电导率、高催化活性、价格低廉等优点,成为非贵金属电解水催化剂中的典型代表。在过渡金属磷化物中引入多孔结构有助于催化过程中活性位点的暴露和物质的传输。在各种多孔结构中,介孔结构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等优点,可满足上述要求。考虑到在各种过渡金属中,铁的储量最为丰富且价格低廉,本文以磷化铁为催化活性物质,通过不同的合成方法,成功制备了两种不同结构的介孔磷化铁自支撑电极,并对其电解水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我们采用溶胶-凝胶法和低温磷化法在碳布基底上成功构造了介孔磷化铁自支撑电极(meso-FeP/CC)。所制得的meso-FeP/CC具有均匀的介孔结构,平均孔径大小约为5.5 nm,比表面积高达74.1 m-22 g-1。其高比表面积的介孔结构有助于活性位点的暴露,电化学活性表面积高达183 mF cm-1,从而提升其电解水催化性能。此外,构成自支撑结构的碳布导电基底有助于电催化反应过程中的电子传输。因此,meso-FeP/CC在酸性条件(0.5 M H2SO4)下表现出优异的析氢催化性能:当电流密度达到10 mA cm-2和50 mA cm-2时,所需的过电位仅为88 mV和159 mV,Tafel斜率仅为51 mV dec-1。为了进一步优化磷化铁的介孔结构,提升其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我们采用溶剂挥发诱导自组装和低温磷化法相结合,成功合成有序介孔磷化铁自支撑电极(ordered meso-FeP/CC)。所制得的介孔膜较薄,厚度仅为50 nm,与碳布的相互作用较强,获得了较为均匀且稳定的介孔结构。此外,与纳米颗粒堆积的介孔结构相比,通过自组装法形成的介孔结构所暴露的活性位点更多,由于其特殊的介孔结构,其活性位点数可到2.32×10177 sites mg-1,更有利于催化反应的进行和物质的传输。因此,ordered meso-FeP/CC在酸性条件下(0.5 M H2SO4)表现出十分优异的析氢催化活性:当电流密度达到10 mA cm-2和50 mA cm-2时,所需的过电位仅为65 mV和107 mV,Tafel斜率仅为44 mV dec-1。与现有的电解水催化剂相比,其析氢催化活性处于较高水平。且在20 h的长期稳定性测试下,可保持90.8%的催化活性。

郭虎菲[6](2020)在《金属改性HMS的合成及酚氧化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工业的发展,人们在注重高产率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产物的绿色合成上,而介孔二氧化硅材料因其具备较高的表面积,均匀且尺寸可控的孔结构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但介孔分子筛内缺少反应所需的活性成分,需要改性后才能具备更好的催化性能。本文通过将过渡金属经过原位合成引进分子筛孔道,经过有氧煅烧后,金属氧化物固定在内孔道表面形成活性中心,改性后的分子筛孔道结构基本不变,改性后的分子筛在催化氧化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十二胺(DDA)为模板剂,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HMS介孔分子筛,然后用六水氯化钴、硝酸铈、硝酸镍、钼酸铵及偏钒酸铵为活性组分原位合成了单金属M-HMS(M=Co、Ni、Ce、Mo、V),通过X射线衍射光谱(XRD)、扫描电镜(S 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N2吸附-脱附、热分析(TG-DTA)等手段对V-HMS进行表征并分析。结果表明,金属的引入并未改变介孔分子筛的孔道构型,随着金属的增加孔径和内表面积会略微降低,说明金属氧化物取代孔道内的硅原子成功镶嵌到分子筛内。以制得的分子筛为催化剂,研究了一些常见酚的催化氧化反应。本文以制得的V-HMS为催化剂,探究了1-萘酚催化氧化制备1,4-萘醌的反应条件,30%双氧水为氧化剂,乙腈为溶剂,在反应温度60℃下反应2 h,1-萘酚的转化率98.73%,1,4-萘醌的选择性96.22%,收率为95.06%。在相同条件下,以其他不同过渡金属负载的二氧化硅材料进行1-萘酚的氧化反应,将其催化效果与V-HMS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除了钒之外的金属反应效果不佳。同时以V-HMS为催化剂,探究2-萘酚、苯酚、2,5-二甲基苯酚催化氧化制备2-羟基-1,4萘醌、苯醌、2,5-二甲基苯醌,并考察了适宜的反应条件,结果为:2-萘酚的转化率98.21%,2-羟基-1,4萘醌的收率和选择性分别为96.22%、98.22%、苯酚转化率为50.28%,苯醌选择性59.15%,苯醌收率29.74%、2,5-二甲基苯酚转化率为89.13%,2,5-二甲基苯醌收率和选择性分别为76.03%、85.39%。为了比较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做了一些酚的电化学氧化实验,实验条件为:以质量分数为5%的硫酸溶液作为电解质,以乙腈和二氯甲烷作为溶剂,温度恒定在20-30℃不等,电流调至0.3 A恒定电解一定时间,结果表明,在温和的条件下,电化学氧化产物的选择性比化学氧化要高。

吕志嘉[7](2020)在《稀土/ZnO复合材料制备及发光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采用软模板法制备了ZnO和Gd2O3@ZnO前驱体,再利用水热法制备出三种稀土掺杂的ZnO复合材料,探讨了稀土离子浓度、水热温度和水热时间对材料发光性能和微观形貌的影响,确定了样品的最佳合成条件。具体内容如下: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模板剂,通过软模板法制备了有序介孔氧化锌前驱体,以Eu3+为发光中心离子,磺基水杨酸为有机配体,采用水热法制备出有序介孔Eu3+/ZnO发光材料,该材料呈现出规则的菊花状形貌。随着Eu3+浓度的增加荧光强度也会增加,在Eu3+浓度16%时达到最强,确定的最佳水热温度为180℃,水热时间为16 h。当使用394 nm的激发光去激发样品时,最强发射峰位于590 nm,而不是位于Eu3+常规的615 nm处;当使用359 nm的激发光去激发样品时,最强发射峰位于417 nm,远远强于常规氧化锌的发射强度。以十二烷基硫酸钠为模板剂,通过软模板法制备了有序多孔氧化锌前驱体,以Eu3+为发光中心离子,1,10-邻菲罗啉为有机配体,再采用水热法制备出形貌均一的苦瓜状有序多孔Eu3+-邻菲罗啉/ZnO复合材料。随着Eu3+掺杂浓度增加荧光强度也会增加,在Eu3+浓度18%时达到最强,确定的最佳水热温度为160℃,水热时间为5h。所制备的样品在394 nm和275 nm紫外光激发下分别呈现出很强的黄光和蓝光发射。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模板剂,通过软模板法制备了有序多孔Gd2O3@ZnO复合材料前驱体,以Tb3+为发光中心离子,磺基水杨酸为有机配体,在水热条件下,通过对Gd2O3@ZnO复合前驱体的球形颗粒进行原位重排,制备出新颖的管套线结构有序多孔Tb3+/Gd2O3@ZnO复合材料。在这种管套线结构中,线状的Gd2O3被包裹在ZnO管的内部,并且在ZnO管的表面分布着大量有序介孔孔道,其中C12H12O12S3Tb2络合物分布在ZnO层和Gd2O3层之间。管套线状颗粒的平均长度在12μm~21μm之间,ZnO管的外径约为720 nm,Gd2O3线的直径约为440 nm。复合材料最佳合成条件为:Tb3+掺杂浓度为16%,水热温度为180℃,水热时间为16 h。制备的Tb3+/Gd2O3@ZnO样品在325 nm的激发光激发下,出现543 nm处Tb3+的特征发射峰。其发光强度是Tb3+/ZnO复合材料的5.3倍,是Tb3+/Gd2O3复合材料的1.5倍。

毛占鑫[8](2019)在《多级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开始急剧提升,化石能源遭到大规模开采和使用,能源危机以及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因此转变当前能源结构,开发清洁无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储存和转换装置迫在眉睫。多级孔碳材料由于其丰富且易调控的孔道结构、优异的导电性和稳定性以及多样性的表面元素掺杂等特性决定其在能源储存和转换等电化学应用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力。然而多级孔碳材料的石墨化程度、比表面积、孔径分布以及表面官能团掺杂等因素都会影响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而这些材料性质之间又存在着相互制约,因此只有针对于不同的电化学应用作为出发点,来精确调控设计出具有不同结构和协同作用的多级孔碳材料,才能获得具有最优化的电极材料。基于以上问题,本文设计、制备了一系列新型多级孔碳电极材料,系统研究了孔道结构和表面性质的调控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为大规模提升多级孔碳材料在不同电化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验支持。(1)研究表明,提高电容器电极材料的比表面积不一定能提升电容性能,原因是有些孔道尺寸过小以及连通性较差,难以被电解质离子接近,成为无效孔道。本文通过泡沫框架辅助并利用软硬模板相结合的方法合成了具有超高质量比电容和体积比电容的氮掺杂多级孔结构碳材料,BET比表面积低至403 m2 g-1,总孔体积仅为0.29 cm3 g-1,低于大部分报道的碳基材料。然而该材料质量比电容达到400F g-1,体积比电容更是突破了507 F cm-3。高于目前大多数文献报道水平。通过和对照样品多级孔碳HC、大孔氮掺杂碳MacroNC、有序介孔碳MesoC进行组成、结构、性能的详细对比,发现该碳材料的高性能得益于其较好的微观结构设计:1)均匀分布的大孔有利于快速传质;2)位于薄介孔壁周围的微孔,更易于被电解质离子接触到,利用率大幅提高;3)掺杂的N提供了一部分赝电容,对总电容也有很大贡献。该项工作表明,通过合理精确微结构设计,低孔隙率材料也可以达到导致高质量容量、高体积比电容量,预示碳基超级电容器还有巨大的性能提升空间。(2)尽管碳基超级电容器的比电容不断提高,但其较差的倍率性能却成了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提出,利用HNO3-H2O2对材料表面进行改性,有效提高不同类型碳材料的倍率性能。物理表征发现,该改性处理在碳材料表面引入了大量含N,O-基团,形成超亲水碳电极表面。水性体系里,该表面显着降低了离子扩散阻力,使得高电流密度下,电极内部传质更为快速,更多内部孔道表面参与电极过程,双电层电容和赝电容贡献均得到提升,实现了材料高倍率性能。电化学测试表明,所获得改性碳材料的电容在0.5 A g-1时达到421 F g-1,在20 A g-1时仍高达304 F g-1,倍率性能达到72.2%。此外,这个表面处理方法对于其他碳材料,如有序介孔碳、N掺杂碳、碳黑、碳纳米管等,也能实现倍率性能的提高,增幅平均达到26%。该项工作表明,对碳材料进行掺杂和表面改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超级电容器的倍率性能,在电极材料的设计中应给与足够考虑。(3)Fe、N掺杂的碳材料(FeNC)是最有希望取代贵金属用做氧还原反应的催化剂之一。然而,在传统FeNC材料制备过程中,高温碳化步骤容易造成Fe的析出团聚、含氮小分子挥发以及大量活性位点位于体相内部,难以暴露在三相界面制约了FeNC材料的发展和应用。本项工作采用ZnCl2辅助焙烧的方法成功地合成高活性FeNC催化剂。发现在高温焙烧过程中,过量的ZnCl2融化和卟啉铁形成交织结构,有效防止相邻的Fe物种接触和聚集,以保留高度分散的FeNx活性位点。同时熔融的ZnCl2包封住前驱体,避免了挥发性含氮小分子的快速逸出,进而提高N元素物种的掺杂比例。ZnCl2的除去又能产生大量的微孔/介孔,使得更多的活性位点得以暴露。在ZnCl2的辅助下所得到的Sphere-FeNC具有高达4.37%的总N含量,并且Fe-Nx含量也高达0.71%,分别是不使用ZnCl2制备的对比催化剂FeNC-none的3.2和13倍。最后,结合ORR性能测试发现,Sphere-FeNC在碱性介质中,初始电位和半波电位分别为1.080 V和0.906 V(vs RHE),表现出显着优于商业Pt/C催化剂的优异活性。(4)针对传统负载型Pt基合金纳米催化剂合成方法上难以精确调控合金颗粒大小,合金内元素比例以及对合金元素选择苛刻等缺点,利用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两个嵌段分别同碳前驱体和金属前驱物的强相互作用,通过分子自组装方法,结合精确调控的高温焙烧过程,制备出超小尺寸的合金纳米颗粒负载多级孔碳催化剂。并利用TEM,BET,XRD和XPS等方法考察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和合金性质,发现制备得到PtRuOMC-2催化剂具有有序大孔-介孔结构,PtRu合金颗粒均匀分散在介孔内,平均尺寸仅为1.52 nm。PtRuOMC-2在甲醇电催化氧化反应中,质量活性高达1379 mA mgpt-1,是商业Pt/C质量活性的4.9倍,是商业PtRu/C催化剂的3.4倍。经过加速老化测试后的PtRuOMC-2催化剂,其甲醇氧化活性和中间物种耐受性也远高于商业Pt/C和PtRu/C催化剂,并且PtRuOMC-2催化剂合金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在老化后仅增加0.07 nm至1.59 nm,优于目前报道催化剂和商业催化剂。利用不同疏水链端长度的嵌段共聚物PEO-PS探究了合成机理,发现金属前驱体和碳前驱体在混合溶剂中与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两端进行有序自组装形成胶束,胶束在高温煅烧过程中碳化所形成的介孔碳骨架对孔内金属原子的限域作用,有效控制了纳米颗粒尺寸。同时疏水链段越短,吸附的金属前驱体越少,颗粒尺寸越小,反之则颗粒尺寸越大。采用这种合成方法还制备了PtPdOMC、PtRhOMC、PtIrOMC一系列二元合金负载的多级孔碳材料,以及PtOMC和RuOMC单金属多级孔碳材料。该项工作为可控制备碳负载合金催化剂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黄丽娜[9](2019)在《酯类油用有机—无机复合抗氧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合成酯类润滑油由于热氧化稳定性好、润滑性能良好、可生物降解和对极性物质较好的溶解性等优点,成为润滑油研究的重要方向。酯类润滑油在使用过程中,在氧气、金属等作用下不可避免会发生氧化,从而引起油品变质,轻则影响润滑性能,重则形成油泥和漆膜,腐蚀机械设备,堵塞管路,加快换油频率,增加环境负担。因此,在酯类润滑油使用过程中需要加入抗氧剂以延长润滑油的寿命。目前最常用的润滑油抗氧剂一般为小分子化合物。较小的分子量会使其热稳定性较差、易挥发,从而影响其在高温下的抗氧能力。如何有效地提高抗氧剂的热稳定性,减少挥发造成的物理损失,并提高抗氧化效率,是当前润滑油抗氧添加剂研究的重要方向。本论文期望通过有机抗氧剂与无机纳米材料制备复合抗氧剂,包括通过无机纳米介孔材料对有机抗氧剂进行担载、原位包覆和有机抗氧剂修饰制备纳米材料几个方面。本论文获得的创新性成果如下:(1)以正硅酸乙酯为硅源,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形成的胶束模板上,制备得到介孔二氧化硅。以介孔二氧化硅为载体,分别担载商用抗氧剂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甲酯和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研究了其作为抗氧添加剂对酯类油癸二酸二异辛酯(DIOS)氧化安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抗氧剂经介孔二氧化硅担载后可以使基础油的氧化诱导时间增长,减缓酸值和粘度的增加,有效抑制油品颜色的加深。当复合抗氧剂添加到润滑油中,介孔二氧化硅孔道中的抗氧剂通过扩散进入润滑体系,并随着润滑油体系中有机抗氧剂的消耗不断向润滑体系扩散补充。此外,有机抗氧剂向润滑体系扩散后,在介孔二氧化硅中留下的空余孔道空间可以对油品产生的氧化产物进行吸附。在有机抗氧剂抗氧作用和介孔二氧化硅的缓慢释放和吸附作用的共同结合下,可以有效提高润滑油的氧化安定性。(2)选用介孔氧化铝进一步考察介孔材料与有机抗氧剂制备的复合抗氧剂对油品安定性的影响。首先以异丙醇铝为铝源,聚(环氧乙烷)-聚(环氧丙烷)-聚(环氧乙烷)三嵌段共聚物为模板剂,通过软模板法制备得到介孔氧化铝。然后通过旋转氧弹测试仪、高压示差扫描量热法和烘箱加速氧化实验测定介孔氧化铝担载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甲酯的复合抗氧剂对酯类润滑油DIOS氧化诱导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抗氧剂可以显着提高酯类油DIOS的抗氧化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油品酸值、粘度和颜色的变化。复合抗氧剂的抗氧机理包括两个方面,包括有机抗氧剂的缓慢释放和孔道结构对氧化产物的吸附作用。(3)为了提高复合抗氧剂在油品中的分散稳定性,在制备二氧化硅的过程中加入抗氧剂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甲酯,原位合成二氧化硅包覆有机抗氧剂的有机-无机复合材料。通过红外光谱、透射电镜、热重分析对制备的复合材料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为包覆结构,有机抗氧剂的含量为70%。分散性实验表明复合材料在DIOS基础油中的溶解分散性良好。通过旋转氧弹法、高压扫描量热法和烘箱加速氧化实验对复合材料作为抗氧剂对酯类基础油的氧化诱导时间、酸值和粘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抗氧性能,并且可以有效延缓油品酸值和粘度的增加,是一种性能良好的抗氧剂。(4)为了提高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以及在油品中的分散稳定性,利用含可反应官能团的受阻酚抗氧剂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DBHP),通过化学键修饰到无机纳米氧化锌表面(DBHP-ZnO),原位制备有机-无机复合抗氧剂。红外光谱和XPS谱图等结果证明抗氧剂分子通过共价键连接在纳米氧化锌表面。由于微粒表面存在有机抗氧修饰剂,可以提高纳米氧化锌在DIOS中的分散稳定性。此外把DBHP-ZnO纳米微粒作为抗氧剂加入酯类油DIOS中,研究了其对润滑油抗氧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复合抗氧剂DBHP-ZnO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可以显着提高DIOS的氧化安定性。其抗氧机理是由于具有清除自由基能力的纳米氧化锌与有机抗氧剂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的协同作用。(5)为了提高在高温下的抗氧能力,修饰剂选用工作温度较高,抗氧耐久性好的二苯胺类抗氧剂(N-苯基邻氨基苯甲酸),通过原位修饰技术中合成了N-苯基邻氨基苯甲酸(Panh)修饰的纳米氧化锌(Panth-ZnO)。研究了溶剂、反应时间以及碱液添加量对其形貌的影响。抗氧性能结果表明得到的有机-无机复合抗氧剂Panth-ZnO可以显着提高酯类油DIOS在高温下的抗氧能力。

杜果[10](2019)在《动态模板法可控合成多级孔结构硅、碳微球及应用》文中提出多级孔纳米材料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多孔材料,它不同于传统的单一孔道结构的多孔材料,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孔道结构,或同时包含多种不同孔径尺寸的同级孔结构。这种独特的孔道结构使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较高的孔容积及丰富的孔道结构,良好的热稳定性,优异的物理化学稳定性等特点。近年来,多级孔材料由于具有上述优异的性能而被广泛的应用于生物医药、催化、环境能源等领域。在众多的无机多级孔材料中,硅基多级孔材料和碳基多级孔材料由于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热稳定性和水热稳定性良好以及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等优点,而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众多领域。目前,虽然已经有部分研究报道了硅基多级孔材料和碳基多级孔材料的合成,然而仍然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如材料的形貌和尺寸难以控制、制备过程中需要多种模板、操作过程繁琐、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成本较高等等。本文旨在开发出简单高效的无机多级孔材料的合成方法,实现对材料形貌和尺寸的精确控制,在以合成方法为研究重点的基础上,考察了合成的无机多孔材料在催化以及能源存储领域的应用。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氨基功能化笼状多级孔空心SiO2微球的合成及其在催化领域的应用研究具有多级孔壳层结构的空心二氧化硅微球在固载、催化以及药物传送系统等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关于多级孔空心二氧化硅材料的合成仍面临巨大的挑战。我们将动态模板机理引入到空心多级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合成中。以阴离子聚电解质聚丙烯酸(PAA)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氯代十六烷基吡啶(CPC)为模板剂,PAA和CPC在碱性条件下通过电荷作用共组装形成有机复合物介晶,以有机复合物介晶为模板,以正硅酸乙酯为硅源,3-氨基三乙氧基硅烷(APTS)为氨基硅源,来合成具有空心结构的多级孔二氧化硅微球。通过简单调节氨基硅源的添加量,探究3-氨基三乙氧基硅烷对所制备的二氧化硅微球的形貌和孔结构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空心多级孔二氧化硅微球的合成机理。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氮气吸附、X射线衍射等手段对合成的样品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一系列表征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动态模板”方法,调节氨基硅源的添加量,合成出具有空心结构的二氧化硅材料,且壳层有介孔和尺寸较大的二次纳米孔分布,制得注意的是材料壳层结构被均匀修饰了氨基官能团,这种独特的空心结构以及有机官能团将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随后,以合成的空心多级孔二氧化硅微球为催化剂载体,制备了二氧化硅负载的贵金属纳米颗粒催化剂,并评价了其催化还原对硝基苯酚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效率和循环使用寿命。2.三维沟壑状多级孔碳材料的可控合成、活化及超级电容特性研究在多级孔结构碳材料中,微孔通常会大幅度提高材料的比表面积,从而提高双电层电容,而介孔则作为离子快速传输的通道,加速离子迁移的动力学过程,大孔可用作离子缓冲-储存容器,可以在高电流密度下改善EDLC的功率性能。目前,制备具有互连大孔和介孔结构的多级孔结构的纳米碳材料所面对的巨大挑战在于如何使孔道在材料中的排列具有长程有序性。我们采用动态模板法一步合成出了具有三维沟壑状结构的多级孔纳米碳材料(SHNC),并将其作为电极材料研究其超级电容特性。我们以阴离子聚电解质聚丙烯酸(PAA)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PC)在碱性条件下形成的复合物介晶为模板,正硅酸乙酯(TEOS)形成的二氧化硅为支撑骨架,蔗糖为碳源进行碳材料的合成。合成出的SHNCMs同时具有相互连通的微孔、有序排列的介孔以及尺寸较大的二次纳米孔,此外,通过简单地调节体系中蔗糖和PAA的添加量,可以调控SHNCMs的孔结构以及孔隙率。随后,通过使用氢氧化钾作为活化剂,还制备了活化了的沟壑状多级孔碳材料(ASHNCMs)。将SHNCMs作为电极材料应用于超级电容器并检测其电化学性能,结果显示该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容性能,包括高比电容,高倍率性能,低等效电阻和出色的循环稳定性。

二、介孔材料的合成机理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孔材料的合成机理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羟基自由基在多孔材料合成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分子筛材料
        1.1.1 分子筛的发展
        1.1.2 分子筛的结构
        1.1.3 分子筛的合成方法
        1.1.4 分子筛的应用
    1.2 有序介孔材料
        1.2.1 有序介孔材料的发展
        1.2.2 有序介孔材料的基本类型
        1.2.3 有序介孔材料的合成
        1.2.4 有序介孔材料的应用
    1.3 羟基自由基在多孔材料合成中的应用
        1.3.1 羟基自由基的产生方法
        1.3.2 羟基自由基的表征
        1.3.3 羟基自由基在分子筛合成中的作用
    1.4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
    1.5 本论文所用的表征方法和测试手段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自由基路线在无机体系中制备高硅铝比Y型分子筛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Y型分子筛的合成
        2.2.3 Y型分子筛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高硅铝比Y型分子筛的合成
        2.3.2 合成体系中羟基自由基的表征
        2.3.3 产物水热稳定性及催化性能测试
        2.3.4 Y型分子筛自由基晶化机理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自由基路线在无酸体系中制备有序介孔材料SBA-15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有序介孔材料SBA-15 的合成
        3.2.3 有序介孔材料SBA-15 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BA-15 在无酸体系中的合成
        3.3.2 羟基自由基浓度对合成的影响
        3.3.3 SBA-15 在无酸体系中合成机理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室温下自由基辅助路线快速合成NaX分子筛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NaX分子筛的合成
        4.2.3 NaX分子筛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室温下NaX分子筛的合成
        4.3.2 室温下自由基引发剂对NaX分子筛晶化时间的影响
        4.3.3 NaX分子筛合成体系中自由基的表征
        4.3.4 NaX分子筛的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历
致谢

(2)可见光响应手性介孔TiO2复合光催化剂的开发及其降解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工业废水污染概况
        1.1.1 印染废水
        1.1.2 含酚废水
        1.1.3 医药废水
    1.2 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1.2.1 物理法
        1.2.2 生物法
        1.2.3 化学法
    1.3 TiO_2 光催化技术
        1.3.1 TiO_2光催化机理
        1.3.2 TiO_2光催化剂介绍
    1.4 介孔光催化剂
        1.4.1 介孔光催化剂合成机理
        1.4.2 介孔光催化剂合成方法
        1.4.3 介孔TiO_2光催化剂合成方法
    1.5 TiO_2光催化剂可见光活性研究
    1.6 总结建议和研究内容
第2章 预实验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1.1 实验所需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装置
    2.2 标准曲线测定实验
        2.2.1 不同污染物的吸光度标准曲线
        2.2.2 光催化性能评价方法
        2.2.3 空白实验
    2.3 L型手性表面活性剂(C_(14)-L-AlaA)
    2.4 手性与非手性介孔TiO_2光催化剂
        2.4.1 介孔TiO_2制备
        2.4.2 结构表征
        2.4.3 可见光催化性能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手性介孔TiO_2光催化剂
    3.1 C_(14)-L-AlaA和 APES对手性介孔TiO_2光催化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3.1.1 介孔TiO_2光催化剂的制备
        3.1.2 结构表征
        3.1.3 可见光催化性能
    3.2 手性介孔TiO_2合成机理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合成条件对于手性介孔TiO_2结构和可见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4.1 合成条件对于L型手性介孔TiO_2结构和可见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4.1.1 钛酸丁酯添加量
        4.1.2 反应温度
        4.1.3 焙烧温度
        4.1.4 转速
        4.1.5 体系pH
    4.2 合成条件对于D型手性介孔TiO_2结构和可见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4.2.1 反应温度
        4.2.2 体系pH
    4.3 手性介孔TiO_2可重复利用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掺杂对手性介孔TiO_2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5.1 手性介孔TiO_2光催化剂可见光催化降解四环素
    5.2 稀土金属掺杂
        5.2.1 结构表征
        5.2.2 可见光催化性能
    5.3 过渡金属掺杂
        5.3.1 结构表征
        5.3.2 可见光催化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后续需要展开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情况
致谢

(3)动态自组装法制备复杂结构介孔二氧化硅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介孔材料
        1.1.2 介孔二氧化硅的形成机理
        1.1.3 介孔二氧化硅的介观结构和形貌
        1.1.4 介孔二氧化硅的应用
    1.2 本论文的设计思想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聚合物为模板合成具有放射状多足结构的介孔二氧化硅空心球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药品与试剂
        2.2.2 仪器及测试条件
        2.2.3 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具有放射状多足结构的介孔二氧化硅空心球
        2.3.2 合成聚合物微球中的MAA用量对最终产品形貌的影响
        2.3.3 合成二氧化硅薄层中的APMS用量对最终产品形貌的影响
        2.3.4 合成温度对最终产品形貌的影响
        2.3.5 合成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O_2气泡为模板合成氨基功能化的介孔二氧化硅空心球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药品与试剂
        3.2.2 仪器及测试条件
        3.2.3 合成氨基官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空心球
        3.2.4 负载酒石酸美托洛尔应用于药物缓释
        3.2.5 CO_2吸附性能研究
        3.2.6 催化Knoevenagel缩聚反应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氨基官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空心球
        3.3.2 负载酒石酸美托洛尔应用于药物缓释
        3.3.3 CO_2吸附性能研究
        3.3.4 催化Knoevenagel缩聚反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O_2辅助合成氨基官能化的有序介孔二氧化硅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药品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合成氨基官能化介孔二氧化硅(AMS)吸附剂
        4.2.4 CO_2吸附性能研究
        4.2.5 催化Knoevenagel缩聚反应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氨基功能化的有序介孔二氧化硅
        4.3.2 CO_2吸附性能研究
        4.3.3 催化Knoevenagel缩聚反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论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4)特定聚合物导向介孔材料的合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介孔材料的简介
    1.2 介孔材料的合成方法
        1.2.1 软模板法
        1.2.2 硬模板法
        1.2.3 无模板法
    1.3 介孔材料的分类
        1.3.1 介孔硅基材料
        1.3.2 介孔碳材料
        1.3.3 介孔金属氧化物材料
        1.3.4 介孔金属
    1.4 介孔材料的应用
        1.4.1 锂离子电池
        1.4.2 锂硫电池
        1.4.3 气体传感
        1.4.4 催化
        1.4.5 吸附与分离
    1.5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6 本论文所使用的表征仪器和型号
    参考文献
第2章 聚合物导向自组装策略合成超高比表面积的介孔金属氧化物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步骤
        2.2.3 光催化活性测试
        2.2.4 光电化学性质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合物导向自组装法合成介孔TiO_2 及其结构和形貌表征
        2.3.2 合成机理研究
        2.3.3 普适性研究
        2.3.4 介孔TiO_2 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晶体结构可调的介孔TiO_2同质异形体的可控合成及其光催化水裂解制氢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步骤
        3.2.3 光催化活性测试
        3.2.4 光电化学性质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TiO_2 同质异形体的晶体结构和介观结构表征
        3.3.2 介孔TiO_2 同质异形体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3.3.3 光催化机理研究
        3.3.4 三相TiO_2 的能带结构及其可能的电荷转移方式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大规模无溶剂方法学合成介孔材料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步骤
        4.2.3 电化学性质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无溶剂自组装策略批量合成介孔材料及其结构和形貌表征
        4.3.2 合成机理研究
        4.3.3 普适性研究
        4.3.4 电化学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聚合物辅助的调幅分解策略合成相互连通的等级孔聚阴离子型材料及其钠离子电池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步骤
        5.2.3 电化学性质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3DP-NVP@C的结构和形貌表征
        5.3.2 合成机理研究
        5.3.3 普适性研究
        5.3.4 电化学性能研究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作者简介
博士在读期间所获奖励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介孔磷化铁电解水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析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解水制氢
        1.2.1 电解水制氢原理
        1.2.2 电解水析氢催化性能评估方法
    1.3 过渡金属磷化物析氢催化剂概述
        1.3.1 过渡金属磷化物的结构与制备方法
        1.3.2 过渡金属磷化物电解水催化剂研究进展
    1.4 介孔材料概述
        1.4.1 介孔材料的制备方法
        1.4.2 介孔材料在电解水催化剂方面的应用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化学试剂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测试表征方法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2 扫描电镜分析(SEM)
        2.3.3 透射电镜分析(TEM)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3.5 N_2 吸附脱附测试
        2.3.6 接触角测试
        2.3.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测试(ICP-AES)
        2.3.8 电化学性能测试
第3章 介孔磷化铁自支撑电极的制备及其析氢催化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催化剂的制备
        3.2.1 介孔磷化铁自支撑电极(meso-FeP/CC)的制备
        3.2.2 对比样品的制备
        3.2.3 电化学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Meso-FeP/CC的组成与结构表征
        3.3.2 Meso-FeP/CC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有序介孔磷化铁自支撑电极的制备及其析氢催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催化剂的制备
        4.2.1 有序介孔磷化铁自支撑电极(ordered meso-FeP/CC)的制备
        4.2.2 对比样品的制备
        4.2.3 电化学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Ordered meso-FeP/CC的组成与结构表征
        4.3.2 Ordered meso-FeP/CC电化学性能表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金属改性HMS的合成及酚氧化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介孔材料概述
        1.1.1 介孔材料分类
        1.1.2 介孔材料的制备方法
        1.1.3 介孔材料的合成机理
        1.1.4 介孔分子筛的改性
        1.1.5 分子筛的应用
    1.2 醌类化合物的简介
        1.2.1 醌类化合物的概述
        1.2.2 醌类化合物的合成
    1.3 选题意义及课题研究内容
        1.3.1 选题意义
        1.3.2 课题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及规格
    2.2 实验设备
    2.3 分子筛的制备
        2.3.1 纯HMS的制备
        2.3.2 M-HMS的制备(以V-HMS为例)
        2.3.3 金属钒的其他负载方法
        2.3.4 催化剂回收
    2.4 催化剂表征
        2.4.1 扫描电镜(SEM)
        2.4.2 X射线衍射光谱(XRD)
        2.4.3 N_2吸附-脱附(BET)
        2.4.4 热分析(TG-DTA)
        2.4.5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2.4.6 气相色谱分析(GC)
    2.5 钒改性HMS(V-HMS)的催化反应
        2.5.1 V-HMS催化1-萘酚氧化制备1,4-萘醌
        2.5.2 V-HMS催化2-萘酚制备2-羟基-1,4萘醌
        2.5.3 V-HMS催化苯酚氧化制备苯醌
        2.5.4 V-HMS催化2,5-二甲基苯酚氧化制备2,5-二甲基苯醌
    2.6 电化学氧化
        2.6.1 电化学氧化1-萘酚制备1,4-萘醌
        2.6.2 电化学氧化苯酚制备苯醌
        2.6.3 电化学氧化2,5-二甲基苯酚制备2,5-二甲基苯醌
3 结果与讨论
    3.1 V-HMS改性介孔材料的表征
        3.1.1 扫描电镜(SEM)
        3.1.2 X射线衍射(XRD)
        3.1.3 N2吸附-脱附(BET)
        3.1.4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3.1.5 热分析(TG-DTA)
    3.2 合成产物的核磁表征
        3.2.1 对苯醌的核磁表征
        3.2.2 1 ,4-萘醌的核磁表征
        3.2.3 2 -羟基-1,4-萘醌的核磁谱图
        3.2.4 2 ,5-二甲基苯醌的核磁表征
    3.3 V-HMS催化1-萘酚氧化生成1,4-萘醌的反应条件的研究
        3.3.1 溶剂对1-萘酚氧化反应的影响
        3.3.2 负载不同金属催化1-萘酚氧化反应的影响
        3.3.3 温度对1-萘酚氧化反应的影响
        3.3.4 时间对1-萘酚氧化反应的影响
        3.3.5 催化剂负载量对产物的影响
        3.3.6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3.3.7 催化剂使用次数的探究
    3.4 V-HMS催化2-萘酚氧化生成2-羟基-1,4-萘醌的反应条件的研究
        3.4.1 反应温度对2-萘酚氧化反应的影响
        3.4.2 反应时间对2-萘酚氧化反应的影响
        3.4.3 金属负载量(质量分数)对反应的影响
        3.4.4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3.4.5 2 -羟基-1,4-萘醌合成机理研究
    3.5 V-HMS催化2,5-二甲基苯酚氧化的研究
        3.5.1 时间对2,5-二甲基苯酚氧化反应的影响
        3.5.2 温度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3.5.3 不同金属负载量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3.5.4 催化剂用量不同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3.5.5 V-HMS催化其他酚类化合物
    3.6 电化学氧化与化学氧化反应的对比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稀土/ZnO复合材料制备及发光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介孔材料
        1.2.1 介孔材料的概述
        1.2.2 介孔材料的分类
        1.2.3 介孔材料的合成方法
        1.2.4 介孔材料的应用
    1.3 氧化锌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
        1.3.2 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应用
        1.3.3 介孔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
        1.3.4 介孔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应用
    1.4 稀土发光材料
        1.4.1 稀土/ZnO发光材料研究进展
        1.4.2 稀土发光材料的应用
    1.5 稀土掺杂半导体材料发光机理
        1.5.1 半导体荧光机理
        1.5.2 半导体促进稀土发光机理
        1.5.3 提高半导体荧光性能方法
    1.6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实验试剂与仪器及表征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 测试仪器及表征方法
        2.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3.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能量色散谱仪(EDS)分析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2.3.4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
        2.3.5 氮气吸附-解吸附测试
        2.3.6 荧光光谱(FL)
        2.3.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第3章 菊花状有序介孔Eu~(3+)/ZnO复合材料制备及发光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菊花状有序介孔Eu~(3+)/ZnO复合材料制备
        3.2.1 有序介孔ZnO的制备
        3.2.2 Eu~(3+)/ZnO复合材料的制备
    3.3 Eu~(3+)/ZnO样品的发光性能和表征
        3.3.1 样品制备条件的优化
        3.3.2 最佳样品表征
        3.3.3 菊花状颗粒的形成机理
        3.3.4 菊花状有序介孔Eu~(3+)/ZnO复合材料能量传递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具有黄光发射的苦瓜状有序多孔Eu~(3+)-邻菲罗啉/ZnO复合材料的制备
    4.1 引言
    4.2 苦瓜状Eu~(3+)-邻菲罗啉/ZnO复合材料的制备
        4.2.1 有序多孔氧化锌前驱体的制备
        4.2.2 Eu~(3+)-邻菲罗啉/ZnO复合材料的制备
    4.3 Eu~(3+)-邻菲罗啉/ZnO样品荧光性能和表征
        4.3.1 样品制备条件的优化
        4.3.2 最佳样品表征
        4.3.3 苦瓜状颗粒合成机理
        4.3.4 能量传递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热环境中构筑管套线结构有序多孔Tb~(3+)/Gd_2O_3@ZnO复合材料
    5.1 引言
    5.2 管套线结构有序介孔Tb~(3+)/Gd_2O_3@ZnO样品的制备
        5.2.1 有序介孔Gd_2O_3@ZnO前驱体制备
        5.2.2 Tb~(3+)/Gd_2O_3@ZnO样品的制备
    5.3 Tb~(3+)/Gd_2O_3@ZnO样品的荧光性能和表征
        5.3.1 钆含量对样品结构和荧光性能的影响
        5.3.2 Tb~(3+)浓度对样品荧光性能和结构的影响
        5.3.3 水热温度和水热时间对发光性能和结构性能的影响
        5.3.4 最佳样品表征
        5.3.5 管套线结构的合成机理
        5.3.6 有序多孔管套线结构的发光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论文的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8)多级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多孔碳材料
        1.1.1 传统多孔碳材料的定义和分类
        1.1.2 新型多孔碳材料
    1.2 多级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
        1.2.1 传统活化法制备多级孔碳
        1.2.2 水热碳化法制备多级孔碳材料
        1.2.3 模板法制备多级孔碳材料
    1.3 多级孔碳材料在电化学方面的应用
        1.3.1 多级孔碳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1.3.2 多级孔碳材料在氧还原反应中的应用
        1.3.3 多级孔碳材料在甲醇电催化氧化反应中的应用
    1.4 本工作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电化学测试方法
    2.4 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表征方法
        2.4.1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
        2.4.2 X射线衍射(XRD)测试
        2.4.3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
        2.4.4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测试
        2.4.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测试
        2.4.6 拉曼光谱(Raman)测试
        2.4.7 比表面积(BET)测试
        2.4.8 同步热分析(TGA-DSC)测试
3 超高比电容氮掺杂多级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其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NHC以及其他对比碳材料的制备
        3.2.2 电化学性能测试
        3.2.3 物理化学性能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形貌、结构及表面组成分析
        3.3.2 电化学性能表征
        3.3.3 材料性质和电容性能关系探究
        3.3.4 电化学阻抗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表面改性制备高倍率性能碳基电容材料及其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表面改性A-NHC以及对比碳材料的制备
        4.2.2 电化学测试
        4.2.3 物理化学性能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表面改性前后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4.3.2 材料性质、形貌及孔道结构
        4.3.3 表面元素掺杂和性质
        4.3.4 电化学阻抗
    4.4 本章小结
5 氯化锌辅助制备多级孔铁氮碳催化剂及其氧还原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Frame-FeNC和 Sphere-FeNC以及对比催化剂的制备
        5.2.2 对比催化剂的制备
        5.2.3 电化学测试
        5.2.4 催化剂单电池测试
        5.2.5 物理化学性能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材料形貌和结构分析
        5.3.2 表面掺杂及物种分析
        5.3.3 ZnCl_2辅助合成机理分析
        5.3.4 电催化氧还原性能及反应过程分析
        5.3.5 抗甲醇中毒性能测试和耐久性评估
        5.3.6 单电池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同步组装制备高催化活性合金簇负载多级孔碳催化剂及其普适性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有序介孔碳负载合金/单一纳米颗粒催化剂的制备
        6.2.2 电化学测试
        6.2.3 物理化学性能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PtRuOMC组成及形貌结构分析
        6.3.2 催化剂PtRuOMC甲醇氧化性能分析
        6.3.3 PtRuOMC催化剂稳定性测试
        6.3.4 PtRuOMC催化剂在HER和 HOR中的催化活性研究
        6.3.5 PtRuOMC合成机理探究
        6.3.6 合成方法普适性研究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结论
    7.2 本论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C.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奖励
    D.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9)酯类油用有机—无机复合抗氧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抗氧剂的研究现状
        1.1.1 传统抗氧剂的研究现状
        1.1.2 新型抗氧剂的研究现状
        1.1.3 抗氧剂的抗氧机理
        1.1.4 抗氧剂的应用现状
    1.2 酯类润滑油的氧化过程研究
    1.3 选题依据、研究思想和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点
        1.3.1 选题依据
        1.3.2 研究思想和研究内容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微球负载抗氧剂的制备和抗氧性能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试剂与仪器
        2.1.2 介孔二氧化硅以及复合抗氧剂的制备
        2.1.3 介孔二氧化硅的结构表征方法
        2.1.4 抗氧性能测试方法
        2.1.5 摩擦学性能测试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机理
        2.2.2 介孔二氧化硅的组成和形貌表征
        2.2.3 介孔二氧化硅与抗氧剂T512复合后的抗氧及摩擦学性能研究
        2.2.4 介孔二氧化硅与抗氧剂DBHP复合后的抗氧及摩擦学性能研究
        2.2.5 介孔二氧化硅与商用抗氧剂复合的抗氧机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介孔氧化铝纳米微粒负载抗氧剂的制备和抗氧性能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试剂与仪器
        3.1.2 介孔氧化铝以及复合抗氧剂的制备
        3.1.3 介孔氧化铝的结构表征方法
        3.1.4 抗氧性能和摩擦学性能测试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介孔氧化铝的组成和形貌表征
        3.2.2 介孔氧化铝与抗氧剂T512复合后抗氧及摩擦学性能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原位法制备二氧化硅包覆T512复合抗氧剂及其抗氧性能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试剂与仪器
        4.1.2 二氧化硅包覆T512复合抗氧剂的制备
        4.1.3 二氧化硅包覆T512复合抗氧剂的结构表征方法
        4.1.4 抗氧性能和摩擦学性能测试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二氧化硅包覆T512复合抗氧剂的组成和形貌表征
        4.2.2 二氧化硅包覆T512复合抗氧剂的抗氧和摩擦学性能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BHP功能化的氧化锌纳米微粒的制备和抗氧性能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试剂与仪器
        5.1.2 DBHP-ZnO纳米微粒的制备
        5.1.3 DBHP-ZnO纳米微粒的结构表征方法
        5.1.4 DBHP-ZnO纳米微粒的抗氧性能测试方法
        5.1.5 DBHP-ZnO纳米微粒的摩擦学性能测试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DBHP-ZnO纳米微粒的合成机理
        5.2.2 DBHP-ZnO纳米微粒的组成和形貌表征
        5.2.3 反应参数对DBHP-ZnO纳米微粒形貌的影响
        5.2.4 表面修饰剂含量对DBHP-ZnO在DIOS中分散性的影响
        5.2.5 DBHP-ZnO纳米微粒的抗氧性能研究
        5.2.6 DBHP-ZnO纳米微粒摩擦学性能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Panth功能化的纳米氧化锌的制备和抗氧性能研究
    6.1 实验部分
        6.1.1 试剂与仪器
        6.1.2 Panth-ZnO纳米微粒的制备
        6.1.3 Panth-ZnO纳米微粒的结构表征方法
        6.1.4 Panth-ZnO纳米微粒的抗氧性能测试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Panth-ZnO纳米微粒的合成机理
        6.2.2 Panth-ZnO纳米微粒的组成和形貌表征
        6.2.3 Panth-ZnO纳米微粒的抗氧性能研究
        6.2.4 Panth-ZnO纳米微粒摩擦学性能研究
    6.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动态模板法可控合成多级孔结构硅、碳微球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多孔纳米材料概述
        1.2.1 微孔材料
        1.2.2 介孔材料
        1.2.3 大孔材料
    1.3 多级孔纳米材料
        1.3.1 多级孔材料概述
        1.3.2 多级孔材料的分类
        1.3.2.1 微孔-介孔材料
        1.3.2.2 介孔-介孔材料
        1.3.2.3 介孔-大孔材料
        1.3.2.4 微孔-大孔材料
        1.3.2.5 微孔-介孔-大孔材料
        1.3.3 多级孔材料的合成方法
        1.3.3.1 硬模板法
        1.3.3.2 软模板法
        1.3.3.3 双模板法
        1.3.3.4 动态模板法
        1.3.4 多级孔材料的应用
        1.3.4.1 催化剂及催化剂载体
        1.3.4.2 吸附分离领域
        1.3.4.3 能源存储领域
        1.3.4.4 生物医学领域
    1.4 论文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本论文研究意义
        1.4.2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氨基功能化笼状多级孔空心SiO_2微球的合成及其在催化领域的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氨基功能化笼状多级孔空心SiO_2 微球的合成
        2.2.2 氨基功能化笼状多级孔空心SiO_2 微球负载贵金属纳米颗粒催化剂的制备
        2.2.3 催化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氨基功能化笼状多级孔空心SiO_2 微球的合成与表征
        2.3.2 CHMSs负载贵金属纳米颗粒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三维沟壑状多级孔碳微球的可控合成、活化及其超级电容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三维沟壑状结构多级孔纳米碳材料的合成
        3.2.2 活性三维沟壑状结构多级孔纳米碳材料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三维沟壑状结构多级孔纳米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3.3.2 PAA调控下多级孔纳米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3.3.3 C/Si摩尔比调控下三维沟壑状结构多级孔纳米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3.3.4 化学活化对三维沟壑状结构多级孔纳米碳材料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主要试剂、药品及实验仪器
附录 B 主要实验仪器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四、介孔材料的合成机理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羟基自由基在多孔材料合成中的作用研究[D]. 王健羽. 吉林大学, 2021(01)
  • [2]可见光响应手性介孔TiO2复合光催化剂的开发及其降解性能研究[D]. 李瑶. 浙江工商大学, 2021(12)
  • [3]动态自组装法制备复杂结构介孔二氧化硅的机理研究[D]. 刘雪飞.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4]特定聚合物导向介孔材料的合成与应用[D]. 熊海龙. 吉林大学, 2020(08)
  • [5]介孔磷化铁电解水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析氢性能研究[D]. 张聪. 吉林大学, 2020(08)
  • [6]金属改性HMS的合成及酚氧化性能的研究[D]. 郭虎菲.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20(04)
  • [7]稀土/ZnO复合材料制备及发光特性研究[D]. 吕志嘉.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1)
  • [8]多级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 毛占鑫. 重庆大学, 2019(01)
  • [9]酯类油用有机—无机复合抗氧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黄丽娜. 河南大学, 2019(05)
  • [10]动态模板法可控合成多级孔结构硅、碳微球及应用[D]. 杜果.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介孔材料的合成机理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