钒化合物的结合扰乱胰岛素的构象和聚集状态

钒化合物的结合扰乱胰岛素的构象和聚集状态

一、Binding of vanadium compounds perturbs conformation and aggregation state of insulin(论文文献综述)

郑波[1](2020)在《热挤压3D打印构建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消化性能及抗肥胖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疾病谱的不断演变,由于过度能量摄入和消耗不平衡导致的肥胖症与日俱增,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而基于膳食干预理念设计具有个性化健康食品实现对肥胖的防御与治疗,已成为当今食品营养科学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本论文考察了目前国内外对肥胖症营养干预研究的现状,及热挤压3D打印技术个性化营养食品定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提出利用热挤压3D打印协同儿茶素分子相互作用调控大米主要营养成分大米淀粉的消化性能和营养功能,深入系统研究所构建的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3DP-REC)的抗酶解机理和抗肥胖机制,以期从新的视觉设计健康主食等淀粉类食品。研究具有前沿性和重要的科学意义,对热挤压3D打印技术应用于健康淀粉类食品的个性化定制及膳食干预防治肥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采用现代结构表征技术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阐明3DP-REC结构演变与抗消化性能的关系及其抗酶解机理。结果显示,热挤压3D打印可增加糊化大米淀粉的单螺旋结构、双螺旋结构、相对结晶度、纳米聚集体有序结构和表面短程有序结构,减少无定形结构,提高整体结构有序化程度;儿茶素分子的引入一方面通过疏水作用力进入直链淀粉螺旋空腔形成单螺旋复合物和V型结晶结构,及与淀粉分子发生氢键相互作用,导致形成新的双螺旋结构、纳米聚集体有序结构和局部排列致密结构等短程有序结构,进一步增加大米淀粉结构的有序化。结构有序化的提高即分子链排列更加致密能有效阻碍胰α-淀粉酶在淀粉分子中的迁移和结合,促进SDS和RS生成;另一方面3DP-REC无定形结构区域中儿茶素分子与淀粉分子形成结合力较弱的以π-π为主导、氢键为辅的相互作用,在消化环境中易发生解离,游离儿茶素与胰α-淀粉酶的Trp59位点发生结合,屏蔽淀粉与胰α-淀粉酶特异结合的正构活性位点,起到酶抑制剂的作用。可见,3DPREC的抗酶解机理为通过演变形成长程有序和短程有序结构及儿茶素解离成酶抑制剂,协同作用有效阻隔胰α-淀粉酶的降解,从而降低RDS含量,提高SDS和RS含量。结合脂质组学及肝脏转录组学等方法,从基因水平揭示不同儿茶素添加量(2.5%、5%和7.5%)的3DP-REC对高脂膳食肥胖受试鼠的抗肥胖作用机制。研究发现,3DPREC干预是通过调节肝脏糖脂代谢通路中关键基因的表达促进肝脏糖原生成和胰岛素分泌,促进脂肪酸β-氧化、肝脏胆汁酸合成、抑制脂肪酸合成及胆固醇合成来显着降低机体血糖水平,及通过降低血清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甘油三酯、神经酰胺、磷脂酰甘油、鞘胺醇等脂质合成改善血脂水平,从而有效抑制脂质沉积,抵御由高脂膳食引起的肥胖。此外,3DP-REC干预还可下调促炎关键基因改善肝功能代谢紊乱、炎症状态、氧化应激和由炎症引起的组织损伤。除血糖外其余的上述改善作用随3DP-REC中儿茶素含量增加而增强,3DP-7.5%REC的干预效果最佳,达到正常组水平。利用16S r RNA高通量测序等方法进一步探究3DP-REC干预对高脂膳食肥胖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及与抗肥胖的关系。结果显示,3DP-REC干预显着改善由高脂膳食引起的结肠组织损伤,通过促进胃肠道激素的表达及降低肠道中总胆汁酸水平能有效降低能量摄入和抑制脂质沉积,且干预效果存在对3DP-REC中儿茶素含量的依赖性;3DPREC干预还可促进肠道中如乳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等有益菌的丰度,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尤其是通过促进产短链脂肪酸菌的生长繁殖显着提高肠道中丙酸和丁酸的含量,其中3DP-2.5%REC干预显着提高丁酸含量,3DP-5%REC干预显着提高丙酸含量;KEGG功能预测结果显示,3DP-REC干预可通过激活产热功能、调节蛋白质代谢通路等防止脂质沉积;对3DP-REC干预后差异菌群变化与机体生理代谢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发现,3DPREC进入结肠后通过有效抑制Romboutsia等有害菌的生长代谢,促进Veillonella、Butyricicoccus、Ruminococcaceae、Bifidobacterium等产丙酸和丁酸有益菌的繁殖,实现对机体由高脂膳食引起的血脂紊乱、肝功能代谢异常和氧化应激损伤的改善。基于上述结果初步建立了“REC膳食干预-肠道菌群结构-肥胖相关代谢生化指标”的相互影响关系。融合TSE能量代谢监测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阐明3DP-REC对棕色脂肪组织产热功能的影响及调节能量代谢和抗肥胖作用的机制。研究表明,3DP-REC干预可显着促进棕色脂肪及米色脂肪组织中脂质分解相关关键酶和基因的表达和加快脂质分解速率,为线粒体提供能量从而显着提高UCP1蛋白的表达,激活棕色脂肪的产热功能,提高机体的能量消耗,增加静息状态下的基础代谢,改善由高脂膳食引起的胰岛素抵抗继而有效抵御脂肪沉积,降低机体体重和体脂肪含量,最终达到抗肥胖的效果。而其中干预促进室温下机体产热的效果随3DP-REC中儿茶素的含量增加趋势更为明显。上述研究表明利用热挤压3D打印协同儿茶素复合作用可有效调控大米淀粉的抗消化性能,所构建的3DP-REC具有很好的抗肥胖作用及营养功能,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和提出的机理具有很好的学术价值,可望为实现个性化营养健康淀粉类食品的创制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理论指导。

王君宇[2](2020)在《鹰嘴豆芽素A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缓解PM10致急性肺细胞损伤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大气中PM10浓度升高与人群心肺疾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PM10携带的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极易通过上呼吸道纤毛和粘膜物理阻隔,在支气管和肺泡中直接加深和沉积,引发或加重各类心肺系统疾病,严重影响人体健康。鹰嘴豆芽素A(Biochanin A,BCA)作为一种豆科植物中的天然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在干预PM10诱导的急性肺细胞损伤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其分子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论文采集天津市大气PM10颗粒物并分析其粒径、成分、形态,结果表明PM10颗粒物的当量直径集中在10μm左右,总体动力学直径在0~100μm范围内。PM10来源广泛,生物、化学成分组成较为复杂,主要由可溶性盐离子(F-、Cl-、NO2-、SO42-、NO3-、PO4-)、重金属以及放射性等元素、有机物(芳香烃及其含氧衍生物、支链/正构烷烃、硅烷衍生物、酮类等)和生物组分组成。通过使用美国动物研究数据库(Tox Ref DB)、体外高通量筛选数据库(Tox Cast DB)和文献检索-生物信息学系统分析明确了PM10中致毒成分与呼吸系统损伤/潜在的关键分子靶点之间的显着相关性;揭示了PM10中致毒成分和预防与治疗PM10致呼吸系统损伤的信号途径及分子靶点:钙离子、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肌醇信号通路为PM10致呼吸系统损伤的主要途径,提示这些通路中的核心蛋白有极大可能性可作为预防与治疗PM10所致损伤的分子靶点。以BCA为研究对象,基于人源支气管正常上皮细胞,构建PM10暴露-BCA保护作用体外细胞模型,通过测定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相关生理指标发现,PM10极显着诱发胞内ROS激增,降低胞内CAT水平,引发胞内LDH外流以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现象,极显着上调炎症因子IL-6,IL-8,TNFα基因表达及其释放,促进炎症介质NO的合成及其对应的关键合成酶基因i NOS的转录,而BCA(5、10、20、40μM)和PI3K/AKT靶蛋白抑制剂LY294002(10μM)均可有效干预PM10引起的上述变化,表现出良好的抗炎抗氧化活性。此外,围绕PI3K/AKT信号通路,利用Western Blot和q RT-PCR等分子生物学手段初步揭示了BCA在缓解PM10致急性肺细胞损伤中的调节PI3K/AKT进程作用机制:PM10暴露会极显着影响到胞内生物标记蛋白、PI3K/AKT、DNA碱基修复通路的正常运作,而BCA则可能通过靶向作用于PI3K蛋白在细胞内膜的活化过程,干预XRCC1和PTEN蛋白对PI3K/AKT的调控及PI3K对下游AKT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进而对下游信号分子产生一定程度的调控以发挥抗损伤功能活性。

迟国祥[3](2020)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功能性研究 ——基于螺旋藻酚酸及多金属氧酸盐》文中认为Ⅱ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或胰岛素抵抗而导致并以长期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α-葡萄糖苷酶(EC 3.2.1.20)是一种碳水化合物水解酶,其活性的抑制可能会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从而减少葡萄糖吸收进入血液,故被认为是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重要临床验证靶点。目前已上市的几种治疗药物因高成本和毒副作用较强的限制不完全令人满意。因此,开发安全有效且具有临床价值的新型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具有重要意义。多金属氧酸盐(Polyoxometalates),简称多酸(POMs),因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质且毒副作用较低,在药物化学领域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尤其是Keggin型与Dawson型系列多酸及其衍生物表现出较好的生物活性和较低的细胞毒性,其可能成为一种潜在有效的酶抑制剂。另外,螺旋藻(Spirulina)属植物可食用,营养与药用价值高,目前对螺旋藻酚酸的研究尚无报道,且酚酸具有抗高血糖的潜力,故螺旋藻酚酸在功能性食品和Ⅱ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的开发中具有潜在价值。基于此,本文运用酶动力学实验及分子模拟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围绕螺旋藻酚酸和Keggin型及钒取代Dawson型多酸(影响因素:杂原子种类、过渡金属元素取代和钒取代个数)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效果及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相应结果如下:(1)本实验合成并表征了杂原子(中心原子)种类不同的三种Keggin型多酸(镓钼酸、硅钼酸和磷钼酸),并进行了相应的抑制动力学和分子模拟研究。酶抑制结果表明,磷钼酸(IC50=6.14±0.38μM)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效果最好,其抑制强度约为阿卡波糖的117倍,且三种多酸对α-葡萄糖苷酶均表现为可逆的竞争型抑制。另外,三种多酸的中心原子电荷、氧化-还原性以及酸强度可能会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行为产生显着的影响。分子模拟结果表明,三种多酸与底物结合位点的相互作用符合竞争抑制行为,且主要通过氢键和范德华相互作用力结合α-葡萄糖苷酶的位点氨基酸。(2)本实验合成并表征了不同过渡金属元素取代的七种磷钼酸盐Na9-n-n PMo11Mn O40(Mn=NiⅡ,MnⅡ,VⅤ,ZnⅡ,CoⅡ,CrⅡ,FeⅢ),简写为PMo11Mn,并进行了相应的抑制动力学和分子模拟研究。酶抑制结果表明,PMo11Ni(IC50=37.29±1.72μM)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效果最好,其抑制强度约为阿卡波糖的20倍。结合抑制机理和抑制类型,我们发现除了PMo11Ni(可逆的混合型)和PMo11Fe(可逆的非竞争型)之外,其他过渡金属元素取代的磷钼酸盐均表现为可逆的竞争型抑制。另外,磷钼酸盐因竞争类型和氧化-还原特性以及过渡金属元素本身的差异,可能会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行为产生影响。分子模拟结果表明,PMo11Ni与α-葡萄糖苷酶活性位点附近的Ser240、His280、Ser311、Pro312和Arg315形成了较强的氢键作用,并以范德华相互作用力与活性位点结合的关键极性氨基酸为Tyr158、Gln279、Asp307和Thr310。(3)本实验合成并表征了钒取代数量不同的五种Dawson型多酸H6+nP2Mo18-n8-n VnO62(n=1-5),简写为P2Mo18-nVn,并进行了相应的抑制动力学和分子模拟研究。酶抑制结果表明,P2Mo15V3(IC50=57.01±2.11μM)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效果最好,其抑制强度约为阿卡波糖的13倍,且五种多酸对α-葡萄糖苷酶均表现为可逆的竞争型抑制。另外,多酸钒取代数量的增加(不超过3个)会直接影响其酸强度以及氧化性,进而可能也会间接的影响其与α-葡萄糖苷酶活性位点的结合亲和力,从而使其对酶的抑制效果增强。分子模拟结果表明,P2Mo15V3主要通过氢键(位点氨基酸:Tyr158、Asp242、His280和Ser311)和范德华相互作用力(极性氨基酸:Ser240和Arg315)结合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位点。(4)本实验以螺旋藻为研究对象,采用有机溶剂(甲醇)及柱层析技术对螺旋藻酚酸进行提取和纯化,并经核磁共振鉴定为4-羟基肉桂酸,进而研究了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动力学与机理。酶动力学结果表明,4-羟基肉桂酸(IC50=1.67±0.02 mM)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显着的抑制效果,且表现为可逆的混合型抑制。分子模拟结果表明,4-羟基肉桂酸的酚羟基和羧基基团分别与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位点氨基酸Gln279和Arg315形成了较强的氢键作用,以促进空间位阻和构象变化,从而抑制酶的活性。另外,4-羟基肉桂酸与极性氨基酸(Tyr158、Tyr 316、Asp352、Gln353、Glu411和Arg442)之间的范德华相互作用力,进一步促进了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行为。

张帆[4](2020)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苯乙酮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糖尿病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患病率持续走高的慢性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TO)预估,未来的20年患糖尿病的人群将会达到6.42亿,约占全球总人数的10%。天然产物因结构新颖、活性多变、毒副作用低的原因一直是药物及其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源泉,FDA批准上市的小分子药物超过一半都来自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本论文以具有降糖作用的天然产物2,4二羟基苯乙酮为模板,结合课题组已有的构效关系,针对葡萄糖苷酶这一降糖靶点设计合成了一系列苯乙酮衍生物,经MS和NMR等技术验证了化合物的结构;并评估了其对酵母源α-葡萄糖苷酶的体外抑制活性。与标准阿卡波糖(IC50=57.01μM)相比,化合物3t显示出对α-葡萄糖苷酶的显着抑制活性(IC50=1.69±0.17μM)。结构活性关系表明α位的长直链烷基和苯环4位的碘甲基酯化可以显着提高其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通过酶动力学研究显示化合物3t以非竞争性方式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同时应用分子对接方法,研究了化合物与酶变构位点相互作用方式。最重要的是,在体外肠外翻转实验上进一步证明了化合物3t对大鼠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体内蔗糖负载试验证明它们具有显着的餐后降血糖作用与较低的服药后低血糖发生风险。此外化合物3t还具有较好的细胞安全性和成药性,这进一步证实了该骨架具有可以开发为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潜力。另外我们评估了该系列化合物的体外抗真菌以及抗细菌活性,结果表明多个衍生物对稻瘟真菌(Magnaporthe grisea)表现出中等的体外抑制活性;化合物2b对苹果腐烂病菌(Cytospora sp)表现出良好的抑制活性(EC50=8.6±0.3μg/ml),优于商品化药物恶霉灵(EC50=18.41±0.84μg/ml)。化合物3t和2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以及其耐药菌株均表现出良好的抑制活性,IC50值范围为3.125~6.25μM,其中化合物2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MIC=3.125μM)与所选阳性药物氨苄西林钠(MIC=3.125μM)相当,但对其耐药菌株MRSA的抑制效果(MIC=6.25μM)要优于氨苄西林钠(MIC=50μM)。综上所述,该工作系统评价了苯乙酮衍生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筛选出了一个具有潜力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候选药物,并初步评估了其抑菌活性,丰富了糖尿病候选先导化合物的类型和该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多样性,也为基于苯乙酮骨架的小分子药物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周霞[5](2019)在《新型葡萄糖响应性纳米系统用于胰岛素口服递送的研究》文中指出胰岛素注射是当前临床上对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最普遍的治疗方式。长期注射胰岛素,易造成患者注射部位出现炎症、硬结和过敏等副作用,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心理负担。同时,糖尿病患者自身血糖代谢失调,易引发一系列并发症甚至导致胰岛素休克致命。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并实现血糖浓度的自我调控,本论文制备了一种葡萄糖响应性口服胰岛素纳米给药系统,基于血糖浓度高低,设计出能够智能调节胰岛素释放的“纳米开关”,该开关可实现在高血糖浓度下被“打开”迅速释放胰岛素而在正常血糖浓度下处于“关闭”状态缓慢释放药物的功能。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概括如下:首先,构建了葡萄糖响应性自组装纳米粒。通过化学改性的方法用2-硝基咪唑(2-nitroimidazole,NI),L-半胱氨酸(L-cysteine,CYS)修饰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ALG)制备具有双亲性的2-硝基咪唑-L-半胱氨酸-海藻酸钠(NI-CYS-ALG)聚合物,再通过超声自组装的方式用NI-CYS-ALG制备共载胰岛素(insulin,INS)和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GOx)的纳米粒(glucose-responsive nanoparticles,GR-NPs)。GR-NPs中2-硝基咪唑可响应葡萄糖氧化酶催化葡萄糖造成的局部低氧环境,由疏水结构转变成亲水性的2-氨基咪唑,实现葡萄糖响应释放胰岛素功能;此外,GR-NPs中半胱氨酸具有一定消化酶抑制作用和生物黏附性,可用于胰岛素口服给药。通过核磁(1H NMR)、红外(FTIR)鉴定改性聚合物的化学结构;通过透射电镜(TEM)、动态光散射(DLS)对纳米粒进行表征,纳米粒粒度均一,分散稳定;单因素考察不同CYS/ALG质量比对聚合物接枝度、黏附性的影响,以及对纳米粒的载药性能及黏附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在CYS/ALG质量比为2:1时,纳米粒具有良好的黏附性及载药性能,筛选其为最优配方。其次,对葡萄糖响应性自组装纳米粒进行体外性能评价。选择CYS/ALG质量比为2:1配方的聚合物制备纳米粒,考察其pH稳定性、抗酶降解作用及葡萄糖响应性。该纳米粒在不同pH的PBS中缓慢释放,且在人工胃/肠液中有较高的胰岛素残留量,具有良好的pH稳定性和抗酶降解作用。此外,纳米粒在高糖溶液中,随时间增加其粒径增大、2-硝基含量减少、溶液pH降低、胰岛素累积释放较快,表现出一定的葡萄糖浓度响应性。采用圆二色性光谱(CD)对比分析释放前后胰岛素的构象,结果显示两种胰岛素的二级结构相似没有明显改变。糖尿病小鼠体内研究结果显示,GR-NPs中胰岛素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可使糖尿病小鼠维持正常血糖达24 h,具有长效口服降血糖效果。最后,对葡萄糖响应性纳米粒的降血糖作用和转运机理进行考察。GR-NPs经糖尿病大鼠口服给药后具有明显的降血糖效果,可使其维持血糖正常值长达14 h,而正常大鼠口服给药后无明显的降血糖作用。活体成像、小肠荧光标记观察结果显示GR-NPs经口服后不会被立即排出体外,可延长其在小肠部位的滞留,促进药物吸收。小肠组织切片经H&E染色观察,结果显示GR-NPs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可用于口服给药。此外,通过考察GR-NPs的跨膜转运,初步探索了纳米粒的跨膜吸收机制。以Caco-2细胞为模型,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GR-NPs对Caco-2肌动蛋白微丝(F-actin)和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的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GR-NPs可通过改变F-actin完整性、引起ZO-1蛋白重新分布来打开细胞紧密连接结构,以促进纳米粒的跨膜吸收。综上所述,本论文构建的葡萄糖响应性纳米递送系统具有抗消化酶降解作用,表现出良好的生物黏附性和葡萄糖响应性,在糖尿病鼠口服给药后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为I型糖尿病无创口服给药治疗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也为蛋白、多肽类药物的口服吸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柏雪[6](2018)在《蛋鸡饲粮钒对鸡蛋蛋清质量的影响及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鸡蛋是人类重要的动物蛋白质来源,蛋清也是食品工业和生物医药行业的常用原料。钒(V)是动物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但研究表明过量的钒会导致鸡蛋蛋清哈弗单位(HU)显着降低,这是否导致蛋清的加工特性改变,蛋清质量变差是否与其蛋白质组成改变有关尚不清楚;钒导致蛋清质量变差的机理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基于此,本文通过五个试验,开展蛋鸡饲料中钒污染的风险评估,研究蛋鸡饲粮钒对鸡蛋蛋清质量和加工特性的影响及与蛋清蛋白质组成的关系,分析钒对蛋鸡输卵管膨大部的氧化损伤和细胞凋亡等的影响,探索抗氧化剂(茶多酚)对钒不利效应的缓解作用,验证并揭示钒降低蛋清质量的机理,意在为人类食品安全特别是重金属钒的安全剂量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探索缓解钒毒性的科学方法,对保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试验一:蛋鸡常用能量和蛋白质饲料中钒含量研究本试验目的为调查蛋鸡常用饲料的钒含量,分析钒的安全隐患。试验采集四川省内各大饲料企业和蛋鸡养殖场应用的主要蛋鸡饲料原料129份,包括玉米(20份)、小麦(10份)、麦麸(11份)、米糠(6份);蛋白质饲料:豆粕(20份)、DDGS(12份)、玉米胚芽粕(8份)、喷浆玉米皮(9份)、菜粕(11份)、玉米蛋白粉(9份)和棉粕(13份),利用ICP-MS/MS分析其钒含量。结果表明蛋鸡常用能量饲料中小麦的钒含量最高,为0.025.40 mg/kg,其次是麦麸01.10 mg/kg、米糠0.070.52 mg/kg和玉米00.68 mg/kg。蛋白质饲料中,玉米胚芽粕、DDGS和菜粕的钒含量较高,分别为0.175.80 mg/kg、05.00mg/kg和0.114.60 mg/kg;其次是喷浆玉米皮03.60 mg/kg,豆粕01.60 mg/kg和棉粕00.80 mg/kg。能量饲料和蛋白质饲料原料引入的钒约占蛋鸡配合饲料钒总含量一半左右。试验二:蛋鸡饲粮钒水平对鸡蛋蛋清质量的影响本试验目的为研究饲粮中不同水平的钒对鸡蛋蛋清高度和蛋清加工特性的影响。试验分为4个处理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个钒水平(V:0、5、10和15 mg/kg),每个处理3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鸡,共计120只67周龄罗曼粉壳蛋鸡。试验期为35d,分别在试验7 d、21 d和35 d采集各处理全部鸡蛋,测定蛋清中钒残留、HU和加工特性。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钒会导致蛋清中钒含量显着增加(0、5、10和15 mg/kg钒处理组残留量分别为14.44、36.84、31.65和26.48μg/kg,P<0.01),但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2)饲粮中添加V 515 mg/kg造成蛋清HU显着下降(P<0.05),10 mg/kg和15 mg/kg处理组显着低于5 mg/kg组,但V 10 mg/kg和15 mg/kg剂量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3)饲粮钒显着降低蛋清凝胶的硬度、黏性和咀嚼性(线性,P=0.01,P<0.01,P=0.01),降低蛋清凝胶凝聚性(二次回归,P<0.05)。对蛋清凝胶的保水性和弹性无显着影响(P>0.05)。(4)饲粮钒对蛋清的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无显着影响(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V 515 mg/kg造成鸡蛋蛋清质量显着下降,但10 mg/kg和15 mg/kg剂量之间无显着差异。试验三:蛋鸡饲粮钒对鸡蛋蛋清蛋白质组的影响本试验目的为研究饲粮钒对蛋清蛋白质组成的影响。试验分为3个处理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个钒水平(0、5和10 mg/kg),每个处理3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鸡,共计90只67周龄的罗曼粉壳蛋鸡,试验期为35 d。在试验35 d每个处理随机采集24枚鸡蛋,采用iTRAQ方法测定蛋清的蛋白质组学。结果表明:(1)蛋清中总共分离出379种蛋白质,153种蛋白质被成功鉴定;(2)钒导致蛋清中的固有蛋白蛋清溶菌酶(Q6LEL2)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卵固蛋白前体(F1NU63)和卵清蛋白(P01012)2种蛋白质的表达量显着上升(P<0.05);(3)饲粮钒导致蛋清中来源于输卵管细胞的蛋白F1NWD0(p63家族蛋白)、信号传导抑制蛋白WD重复蛋白2(E1C7S9)等6种蛋白质表达量显着下降;胞浆肌动蛋白1(P60706)、Beta-2微球蛋白(P21611)、簇蛋白(Q9YGP0)、高尔基体蛋白1(Q02391)等11种蛋白表达量显着上升(P<0.05);(4)饲粮中的钒导致蛋清中来源于血液带入的蛋白质中的卵黄蛋白原-2(P02845)和血清白蛋白(P19121)等6种蛋白质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核黄素结合蛋白(P02752)和血清溶菌酶(B8YJT7)等10种蛋白质显着上升(P<0.05);(5)除簇蛋白、钙黏蛋白同型物X1、F1P0Z6和血清溶菌酶外,钒对蛋清中差异蛋白质表达量的影响程度随饲粮钒水平增加而提高。综上,饲粮钒改变了蛋清固有蛋白质组成,增加了来源于输卵管细胞脱落和血液渗透带入的蛋白数量。试验四:钒对蛋鸡输卵管膨大部氧化应激与细胞凋亡的影响本试验的目的为研究钒影响鸡蛋蛋清质量的机理。试验分为3个处理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个钒水平(0、5和10 mg/kg),每个处理3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鸡,共计90只67周龄的罗曼粉壳蛋鸡,试验期为35 d。在试验35 d时,每个处理屠宰随机屠宰6只鸡,立即取输卵管膨大部测定其钒含量、氧化指标、细胞凋亡、病理损伤及卵清蛋白基因OVAL和p53、Bax、Bcl-2、LATS1、LATS2基因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结果表明:(1)饲粮钒能够在蛋鸡输卵管膨大部残留,造成输卵管膨大部中GSH-PX活力和T-AOC显着降低(P=0.01,P=0.02),MDA的含量显着升高(P=0.01),对CAT和T-SOD的酶活力无显着影响(P>0.05)。(2)饲粮钒能够导致输卵管膨大部腺泡上皮细胞变性、炎性细胞浸润和腺泡腺扩张,细胞凋亡率显着上升(P<0.01)。(3)饲粮钒导致输卵管膨大部卵清蛋白基因OVAL的mRNA表达量显着上升(P<0.05)。(4)饲粮钒对蛋鸡输卵管膨大部p53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无显着影响(P>0.05);钒显着降低了输卵管膨大部中Bcl-2的mRNA表达量(P<0.05),但对其蛋白质表达量无显着影响(P>0.05);钒对Bax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都无显着影响(P>0.05),但可以显着提高Bax/Bcl-2的蛋白质表达量比值(P<0.05)。(5)饲粮钒导致输卵管膨大部中LATS1基因的mRNA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蛋白质表达量差异不显着(P>0.05);LATS2的mRNA表达量有提高趋势(P=0.08),蛋白质表达量差异不显着(P>0.05)。综上,蛋鸡饲粮钒残留在输卵管膨大部,导致氧化损伤,增加细胞凋亡,进而影响输卵管膨大部蛋白质分泌功能,增加输卵管细胞脱落和血液渗透入蛋清中的蛋白质数量,从而引起蛋清蛋白质组成改变。试验五:蛋鸡饲粮添加茶多酚缓解钒对鸡蛋蛋清质量的影响研究本试验目的为研究茶多酚对钒造成的输卵管膨大部氧化应激、蛋清质量和蛋清蛋白质组学变化的缓解效应。试验按照2×2试验设计,设2个钒水平(0和5 mg/kg)和2个茶多酚水平(0和600 mg/kg),共计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3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鸡。共计120只67周龄的罗曼蛋鸡,试验期为35 d。结果表明:(1)蛋鸡饲粮中同时添加钒和添加茶多酚能够减少钒在蛋清中的残留,使其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蛋鸡输卵管膨大部中残留量也随茶多酚的添加而降低,但仍然高于对照组(P<0.05)。(2)在含5 mg/kg钒的饲粮中额外添加600 mg/kg茶多酚能够缓解钒造成的蛋清HU下降,蛋清凝胶硬度、黏性和咀嚼性下降,使其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蛋清凝胶的弹性、回复性和凝聚性,蛋清蛋白质的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各处理间无显着差异(P=0.37,P=0.73,P=0.06)。(3)在蛋鸡饲粮中同时添加茶多酚和钒与单独添加钒相比,蛋清中24个蛋白质表达发生改变,14个上调,14个下调,其中蛋清固有蛋白卵转铁蛋白(P02789)和卵清蛋白相关蛋白X(片段)(P01013)含量显着下降(P<0.05),卵清蛋白相关蛋白Y(I0J179)含量显着上升(P<0.05)。同时添加茶多酚和钒与单独添加钒相比得到的蛋清差异蛋白质,和单独添加钒与对照组比较得到的差异蛋白质中有9个蛋白质重叠。单独添加茶多酚使蛋清中21个蛋白质表达发生改变,8个上调,13个下调。GO和KEGG分析显示p53和MAPK可能是茶多酚作用的信号通路。(4)钒导致蛋鸡输卵管膨大部粘膜组织中CAT和GSH-PX酶活力显着下降(P<0.01),MDA含量显着上升(P<0.01);在加钒饲粮中添加茶多酚以后CAT、GSH-PX和T-AOC的酶活力,MDA的含量都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5)600 mg/kg的茶多酚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5 mg/kg钒对蛋鸡输卵管病理损伤和细胞凋亡,但不能使其恢复到对照水平(P>0.05)。结论:蛋鸡饲粮添加钒515 mg/kg降低鸡蛋蛋清高度和凝胶加工特性,这与钒导致蛋清蛋白质组学改变有关。钒导致蛋清中固有蛋白质、来源于输卵管细胞和血液的蛋白质含量改变,其机理可能是饲粮钒随血液循环到达蛋鸡输卵管膨大部,导致膨大部氧化损伤,细胞凋亡上升,从而导致输卵管膨大部上皮细胞分泌功能受损,输卵管膨大部脱落和血液渗透入蛋清中的蛋白质含量改变。添加茶多酚可发挥抗氧化作用,缓解钒对蛋清质量的不利影响。

符文慧[7](2018)在《《糖尿病教程》(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新的医学成果不断问世,医学英语汉译已成为中国医疗工作者了解国际医学发展动态的重要桥梁。因此,本翻译报告基于Richard I.G.Holt编着的《糖尿病教程》第十三章“发展趋势”中的第66节和67节的翻译实践,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语域理论为指导,讨论医学英语文本的翻译。本报告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了本次翻译实践的材料来源和主要内容,以及翻译的目的和重要性;第二章介绍了译前准备;第三章介绍了语域理论的概念,以及语域(语场、语旨和语式)的定义;第四章通过对源语文本的语场、语旨、语式的分析,讨论了所选材料的语域特征;第五章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了如何实现译文与原文在语场、语旨、语式方面的对等从而实现译文和原文的语域对等;案例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具有医学含义的普通词汇、复合词、缩略词的翻译和药物名称的音译;对被动语态和情态动词may的翻译;以及讨论了译文中专门术语和规范句式的选择。报告的最后一部分为此次翻译实践的总结。实践证明,在翻译过程中,以语域理论作指导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译者的主观性,从而能更好地忠实于原文,确保译文质量。

陆旖[8](2018)在《靶向FXR的新型天然产物配体:发现、优化及其功能与结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天然产物具有的多样性结构是药物开发的重要来源,同时相当一部分药用活性天然产物的潜在分子靶标机制仍未阐明。胆汁酸受体FXR在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已成为公认的药物靶标。FXR调节剂可以通过调控FXR活性,产生不同生物功能进而起到疾病治疗的作用。基于此,我们发现了一种新型FXR调节剂Tschimganine,一种天然茨型单蔽双环复合酯,通过对FXR复合物晶体中结合模式进行分析,发现了该配体在FXR的Thr288上具有独特的结合位点。基于该配体的药效特征,采用片段替换手段,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衍生物,进行构效关系研究,对结合位点进行晶体结构研究及突变确证,最后获得两种活性较高且易于合成的化合物XD5和XD10。在基于小鼠药理模型的评估中,两者可改善肥胖小鼠中脂质积聚和炎症情况,且不具有毒性,可作为临床前用于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候选化合物。另一方面,G蛋白偶联受体GPBAR1(或TGR5)和FXR均为胆汁酸的受体,其内在功能的调控机制并不清晰,同时其配体在化学空间上具有重叠性,发现具有选择性的调控配体对于两类胆汁酸受体的功能研究意义重大。目前报道的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均有生理活性,并被认为是TGR5的选择性配体,本研究发现了天然来源的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Hedragonic acid为FXR选择性激动剂,通过结合FXR招募辅激活因子从而调节FXR的转录活性,圆二光谱揭示了 FXR在结合Hedragonic acid时的构象变化,解析Hedragonic acid与FXR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发现其以独特合模式占据与经典结合位置不同的新颖结合口袋。基于晶体学与计算机模拟的分析,比较了 Heraragonic acid和齐墩果酸各自在FXR和GPBAR1中的结合方式和位点的差异性,揭示了齐墩果烷型三萜烯对FXR选择性的分子基础。此外,该配体还被发现可以治疗乙酰氨基酚诱导的小鼠肝损伤并具有减缓炎症的作用,并且该作用是依赖于FXR。通过以上本研究,最终将发现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新靶标及功能机理,同时获得FXR的新天然产物配体,为进一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代谢疾病治疗药物奠定基础。

董雅琼,牛霞,肖茹月,张悦,夏青,杨晓达[9](2017)在《钒配合物的药理作用和理性药物设计》文中指出自19世纪90年代以来,钒配合物的药物发现及其基础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综述了钒配合物的抗肿瘤、抗糖尿病作用和分子机制,及其潜在新作用——抗阿尔茨海默症的作用,也介绍了钒配合物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另外,本文在阐明其药理作用和毒性作用分子机理的基础上,综述了钒配合物的理性药物设计,包括基于与靶蛋白作用的钒配合物、基于BMOV先导化合物的钒配合物和基于抗氧化策略的钒配合物等.未来抗糖尿病钒配合物的理性药物设计的关键仍是如何平衡其潜在毒性与抗糖尿病药理活性,而通过抗氧化策略的钒配合物设计或许是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的有效途径.

丛晓强[10](2016)在《低剂量联麦氧钒调节高糖诱导内质网应激减轻心肌损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糖尿病发病率日益增加,超过半数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如何在糖尿病情况下保护心血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内质网应激(ERS)作为应激过程细胞凋亡的共同通路,在糖尿病心肌损伤中有起着重要作用。基于对ERS相关分子机制和信号转导途径加以调控,减轻心肌细胞损伤,可能为糖尿病心肌损伤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目前临床上传统降糖药物不能有效减轻糖尿病心肌损伤的发生,联麦氧钒[bis(maltolato)oxovandium,BMOV]作为一种有机钒络合物,在动物研究中高剂量BMOV具有抑制胰岛细胞ERS作用,但是存在胃肠道不适,限制了进一步临床应用,本研究拟探讨低剂量BMOV是否改善高糖诱导心肌损伤的作用而不引起明显的胃肠道刺激。目的:探讨低剂量BMOV对于STZ建立糖尿病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检测糖尿病中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蛋白及m RNA的表达,进一步在H9C2(2-1)心肌细胞中验证BMOV具有调节内质网应激信号蛋白及m RNA的表达、改善糖尿病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腹腔注射STZ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通过给予不同剂量BMOV干预后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检测低剂量BMOV干预后GRP-78、PERK、XBP-1、CHOP蛋白表达以及各项m RNA水平。进一步在H9C2(2-1)心肌细胞株中模拟高糖环境,验证BMOV干预调节ERS相关蛋白,保护心肌细胞凋亡。结果:研究发现STZ大鼠给予低剂量BMOV后心肌凋亡下降。BMOV干预后心肌细胞凋亡减轻,ERS起始蛋白GRP-78表达下降,ERS通路蛋白PERK表达减弱,下游细胞凋亡蛋白CHOP明显下调,同时细胞促存活相关蛋白XBP-1表达下调,各项蛋白的m RNA均有类似表现。在H9C2(2-1)细胞实验中BMOV同样具有调节ERS反应水平,GRP-78蛋白表达下降,PERK蛋白与凋亡相关CHOP蛋白明显下调,同时细胞促存活相关蛋白XBP-1表达下调。结论:体内体外实验研究提示,BMOV可降低高糖诱导的内质网应激起始蛋白GRP78的高表达,并抑制PERK、CHOP、Caspase12引起的糖尿病心肌细胞的损伤。在细胞层面对于促细胞存活的XBP-1蛋白表达有一定改善作用,在动物实验中并没有发现相应结果。结合大鼠血糖结果,BMOV具有在未影响血糖结果的情况下改善内质网应激诱发凋亡蛋通路引起的细胞凋亡作用,对于ERS引起的细胞促存活蛋白表达无影响。

二、Binding of vanadium compounds perturbs conformation and aggregation state of insuli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inding of vanadium compounds perturbs conformation and aggregation state of insulin(论文提纲范文)

(1)热挤压3D打印构建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消化性能及抗肥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肥胖概述
        1.1.1 肥胖产生的影响因素及危害
        1.1.2 肥胖与能量代谢
        1.1.3 肥胖与胰岛素抵抗
        1.1.4 肥胖与血脂代谢
        1.1.5 肥胖与肠道微生物
        1.1.6 肥胖对其他生理功能的影响
    1.2 肥胖的预防及营养干预
        1.2.1 肥胖的治疗与预防
        1.2.2 碳水化合物及其营养功能
        1.2.3 淀粉的消化性能与营养功能
    1.3 淀粉消化性能调控
        1.3.1 淀粉酶与淀粉消化性能
        1.3.2 淀粉多尺度结构与消化性能
        1.3.3 淀粉多尺度结构修饰对其消化性能的调控
        1.3.4 热挤压3D打印技术调控淀粉的多尺度结构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目标
        1.4.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热挤压3D打印协同儿茶素复合调控大米淀粉消化性能的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主要实验材料
        2.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制备
        2.3.2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消化性能的测定
        2.3.3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螺旋结构的测定
        2.3.4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表面短程有序结构的测定
        2.3.5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结晶结构的测定
        2.3.6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表面分形及糊体系亚微观结构的测定
        2.3.7 分子对接技术
        2.3.8 分子动力学模拟
        2.3.9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消化性能
        2.4.2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螺旋结构
        2.4.3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表面分子短程有序化结构
        2.4.4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结晶结构
        2.4.5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分形结构
        2.4.6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糊体系的亚微观结构
        2.4.7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消化性能与多尺度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2.4.8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与胰α-淀粉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2.4.9 热挤压3D打印协同儿茶素复合调控大米淀粉消化性能的分子机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高脂膳食肥胖大鼠脂代谢及肝脏转录组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2.1 主要实验试剂
        3.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动物实验方案及饮食设计
        3.3.2 样品采集及处理
        3.3.3 组织切片观察
        3.3.4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3.3.5 血清脂质组学测定
        3.3.6 肝脏组织中基因的表达量测定
        3.3.7 肝脏转录组测序
        3.3.8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肥胖受试鼠体重的影响
        3.4.2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受试鼠血糖的影响
        3.4.3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受试鼠血脂的影响
        3.4.4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受试鼠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3.4.5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受试鼠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3.4.6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受试鼠组织切片的影响
        3.4.7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受试鼠血清脂质代谢的影响
        3.4.8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肝脏组织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3.4.9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受试鼠肝脏转录组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高脂膳食肥胖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2.1 主要实验试剂
        4.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组织切片观察
        4.3.2 肠道中短链脂肪酸的测定
        4.3.3 胃肠激素水平测定
        4.3.4 肠道中总胆汁酸水平测定
        4.3.5 粪便脂质组学测定
        4.3.6 肠道微生物检测
        4.3.7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结肠组织的影响
        4.4.2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肠道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4.4.3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
        4.4.4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肠道胆汁酸及肠道脂代谢影响
        4.4.5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4.4.6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生理生化指标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的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肥胖小鼠能量代谢及棕色脂肪调节作用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5.2.1 主要实验试剂
        5.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动物实验方案及饲养
        5.3.2 受试鼠活体脂肪和肌肉含量分析及代谢水平、能量支出监测
        5.3.3 受试鼠低温造模、体温及体表温度测定
        5.3.4 胰岛素耐量试验
        5.3.5 取材及处理方法
        5.3.6 血清中生化指标测定
        5.3.7 脂肪组织形态学观察
        5.3.8 脂肪组织基因表达量测定
        5.3.9 免疫印迹试验
        5.3.10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体重及体脂比的影响
        5.4.2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胰岛素耐受性的影响
        5.4.3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血脂和血浆游离脂肪酸的影响
        5.4.4 室温环境下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能量代谢的影响
        5.4.5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体温的影响
        5.4.6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脂肪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5.4.7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i BAT和 ing WAT中产热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5.4.8 室温环境下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iBAT中脂代谢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鹰嘴豆芽素A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缓解PM10致急性肺细胞损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PM_(10)概述
        1.1.1 PM_(10)概念、成分及来源
        1.1.2 PM_(10)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1.3 PM_(10)致急性肺细胞损伤的机理研究
    1.2 鹰嘴豆芽素A概述
        1.2.1 鹰嘴豆芽素A概念
        1.2.2 鹰嘴豆芽素A生物活性
        1.2.3 鹰嘴豆芽素A分子作用机制
    1.3 PI3K/AKT信号通路概述
        1.3.1 PI3K/AKT信号通路的传导与调节
        1.3.2 PI3K/AKT信号通路的组成
        1.3.3 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氧化应激、炎症与免疫
        1.3.4 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
    1.4 DNA碱基切除修复途径(BER)概述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天津市PM_(10)形态学与化学组成成分分析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与耗材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颗粒物样品采集
        2.2.2 颗粒物粒径分析
        2.2.3 颗粒物中无机元素测定
        2.2.4 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测定
        2.2.5 颗粒物中有机化合物测定分析
        2.2.6 天津市PM_(10)颗粒物形态分析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天津市PM_(10)粒径分析与确定
        2.3.2 颗粒物中无机元素的测定分析
        2.3.3 天津市PM_(10)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测定分析
        2.3.4 颗粒物中有机化合物分析
        2.3.5 天津市PM_(10)形态学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PM_(10)诱导因素与呼吸系统损伤相关性分析
    3.1 实验方法
        3.1.1 PM_(10)成分信息收集
        3.1.2 Chem View DB& ToxRef DB数据库评估PM_(10)成分
        3.1.3 呼吸系统损伤的界定方法
        3.1.4 呼吸系统损伤终点统计分析
        3.1.5 Tox Cast DB数据库评估
        3.1.6 基因分数计算
        3.1.7 二模网络可视化
        3.1.8 生物信息分析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Chem View DB& ToxRef DB数据库评估PM_(10)成分
        3.2.2 致呼吸系统损伤化学成分Tox Cast DB生物活性分析
        3.2.3 PM_(10)诱导因素-呼吸系统损伤二模网络可视化
        3.2.4 Tox Cast?分子靶点生物信息学分析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PM_(10)致急性肺细胞损伤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细胞株
        4.1.2 实验试剂与耗材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PM_(10)颗粒物采集
        4.2.2 PM_(10)颗粒物样品的制备
        4.2.3 细胞培养
        4.2.4 染毒母液的制备
        4.2.5 细胞模型构建及处理
        4.2.6 MTT试验
        4.2.7 LDH试验
        4.2.8 DCFH-DA荧光标记细胞内活性氧测定
        4.2.9 氧化损伤相关指标的测定
        4.2.10 炎症因子/介质的测定
        4.2.11 基因表达测定
        4.2.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PM_(10)致急性肺细胞损伤作用评价
        4.3.2 BCA安全作用剂量考察
        4.3.3 PM_(10)暴露-BCA保护体外细胞模型的建立
        4.3.4 DCFH-DA细胞内活性氧测定
        4.3.5 BCA抗氧化作用评价
        4.3.6 BCA抗炎作用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BCA缓解PM_(10)致急性肺细胞损伤作用机制研究
    5.1 材料与仪器
        5.1.1 细胞株
        5.1.2 实验试剂与耗材
        5.1.3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细胞培养、模型构建及处理
        5.2.2 CRISPR-CAS9 法构建XRCC1 基因敲除BEAS-2B细胞模型
        5.2.3 基因表达测定
        5.2.4 细胞总蛋白提取
        5.2.5 蛋白浓度测定及变性处理
        5.2.6 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
        5.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BCA抑制PM_(10)致急性肺细胞损伤的生物标志蛋白表达
        5.3.2 BCA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
        5.3.3 XRCC1 干扰PI3K/AKT信号通路
        5.3.4 BCA介导DNA碱基切除修复BER信号通路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全文结论
        6.1.2 论文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功能性研究 ——基于螺旋藻酚酸及多金属氧酸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α-葡萄糖苷酶
        1.1.1 糖尿病简介
        1.1.2 α-葡萄糖苷酶概述
        1.1.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及其应用
    1.2 多金属氧酸盐
        1.2.1 多金属氧酸盐简介
        1.2.2 多金属氧酸盐的应用
    1.3 螺旋藻
        1.3.1 螺旋藻概述
        1.3.2 螺旋藻的生理功能
    1.4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选题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杂原子不同的三种Keggin型多酸对α-葡萄糖苷酶的功能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2.2 酶动力学
        2.2.3 分子模拟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三种Keggin型多酸的结构表征
        2.3.2 三种Keggin型多酸对α-葡萄糖苷酶的酶动力学
        2.3.3 三种Keggin型多酸对α-葡萄糖苷酶的分子模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过渡金属取代的七种磷钼酸盐对α-葡萄糖苷酶的功能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主要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2.2 酶动力学
        3.2.3 分子模拟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七种磷钼酸盐的结构表征
        3.3.2 七种磷钼酸盐对α-葡萄糖苷酶的酶动力学
        3.3.3 镍取代的磷钼酸对α-葡萄糖苷酶的分子模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钒取代数不同的五种Dawson型多酸对α-葡萄糖苷酶的功能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主要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4.2.2 酶动力学
        4.2.3 分子模拟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五种钒取代Dawson型多酸的结构表征
        4.3.2 五种钒取代Dawson型多酸对α-葡萄糖苷酶的酶动力学
        4.3.3 多酸P_2Mo_(15)V_3 对α-葡萄糖苷酶的分子模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螺旋藻酚酸对α-葡萄糖苷酶的功能性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主要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螺旋藻酚酸的提取纯化及结构表征
        5.2.2 酶动力学
        5.2.3 分子模拟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螺旋藻酚酸的结构表征
        5.3.2 4-羟基肉桂酸对α-葡萄糖苷酶的酶动力学
        5.3.3 4-羟基肉桂酸对α-葡萄糖苷酶的分子模拟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4)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苯乙酮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糖尿病及α-糖苷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1.1.1 糖尿病概述
        1.1.2 三种常用临床糖苷酶抑制剂
        1.1.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及优势
        1.1.4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一般来源
        1.1.5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研究现状
    1.2 苯乙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2.1 降糖活性
        1.2.2 抗菌活性
        1.2.3 抗肿瘤活性
        1.2.4 抗炎活性
        1.2.5 抗氧化活性
        1.2.6 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活性
        1.2.7 杀虫活性
    1.3 选题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苯乙酮衍生物的合成及降糖活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与溶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试剂与溶剂
    2.3 试验材料与方法
        2.3.1 合成部分
        2.3.2 α-糖苷酶活性测试
        2.3.3 优选化合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类型测试
        2.3.4 优选化合物细胞毒性测试
        2.3.5 优选化合物对小鼠餐后血糖的影响
        2.3.6 优选化合物酶的原子显微镜实验
        2.3.7 优选化合物对酶荧光光谱的影响
        2.3.8 优选化合物对鼠肠道糖吸收的影响
        2.3.9 部分化合物的理化性质计算
        2.3.10 分子对接实验
    2.4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2.4.1 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2.4.2 化合物体外α-葡萄糖糖苷酶活性结果
        2.4.3 优选化合物酶抑制类型测试
        2.4.4 优选化合物细胞毒性测试结果
        2.4.5 优选化合物对小鼠餐后血糖分析
        2.4.6 优选化合物与酶作用的原子力显微镜测试分析
        2.4.7 优选化合物对酶荧光光谱的影响分析
        2.4.8 优选化合物对鼠类α-葡萄糖苷酶的影响分析
        2.4.9 优选化合物的理化性质预测
        2.4.10 分子对接实验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苯乙酮衍生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与实验试剂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溶剂
    3.3 实验材料与方法
        3.3.1 体外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测试
        3.3.2 体外抗病原细菌活性测试
    3.4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3.4.1 体外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测试
        3.4.2 体外抗病原细菌活性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创新点
    4.3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5)新型葡萄糖响应性纳米系统用于胰岛素口服递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胰岛素治疗及其研究现状
    1.2 口服胰岛素的研究
        1.2.1 口服给药途径障碍
        1.2.2 口服胰岛素制剂的研究现状
    1.3 增强小肠渗透吸收策略
        1.3.1 增强生物粘附性
        1.3.2 增强小肠上皮渗透
        1.3.3 新型纳米载药体系促进口服吸收
    1.4 葡萄糖响应胰岛素治疗策略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1.6 本论文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2章 葡萄糖响应性纳米粒的构建及评价
    2.1 引言
    2.2 试剂和仪器
        2.2.1 试剂
        2.2.2 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溶液配制
        2.3.2 NI-CYS-ALG聚合物的合成
        2.3.3 葡萄糖响应性纳米粒(GR-NPs)的制备
        2.3.4 核磁共振氢谱表征
        2.3.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3.6 接枝度检测
        2.3.7 微粒粘蛋白法测定NI-CYS-ALG黏附性
        2.3.8 胰岛素含量的测定
        2.3.9 GR-NPs载药量/包封率测定
        2.3.10 微粒粘蛋白法测定GR-NPs的黏附性
        2.3.11 DLS法对GR-NPs粒径/Zeta电位检测
        2.3.12 TEM观察GR-NPs形貌
        2.3.13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核磁共振氢谱表征
        2.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FTIR)
        2.4.3 NI-CYS-ALG接枝度的测定
        2.4.4 不同CYS/ALG质量比对NI-CYS-ALG粘蛋白黏附性的影响
        2.4.5 不同CYS/ALG质量比对GR-NPs载药性能的影响
        2.4.6 不同CYS/ALG质量比对GR-NPs粘蛋白黏附性的影响
        2.4.7 DLS法检测GR-NPs的粒径及ζ电位
        2.4.8 TEM观察GR-NPs形貌
    2.5 结论
第3章 葡萄糖响应性纳米粒体外性能评价
    3.1 引言
    3.2 试剂和仪器
        3.2.1 细胞株
        3.2.2 动物
        3.2.3 试剂
        3.2.4 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溶液配制
        3.3.2 载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胰岛素葡萄糖响应性纳米粒的制备
        3.3.3 GR-NPs的pH稳定性
        3.3.4 GR-NPs的抗消化酶降解作用
        3.3.5 GR-NPs的葡萄糖响应性评价
        3.3.6 GR-NPs的葡萄糖响应性释放
        3.3.7 GR-NPs耗氧气率测定
        3.3.8 胰岛素结构稳定性评价
        3.3.9 Caco-2细胞培养
        3.3.10 GR-NPs细胞生物相容性评价
        3.3.11 GR-NPs对Caco-2细胞摄取评价
        3.3.12 GR-NPs对Caco-2细胞黏附性评价
        3.3.13 Ⅰ型糖尿病小鼠造模
        3.3.14 胰岛素生物活性测定
        3.3.15 小鼠口服GR-NPs降血糖作用
        3.3.16 GR-NPs对小鼠小肠组织黏附性评价
        3.3.17 GR-NPs对小鼠小肠组织损伤评价
        3.3.18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GR-NPs的pH稳定性
        3.4.2 GR-NPs的抗消化酶降解作用
        3.4.3 葡萄糖响应性评价
        3.4.4 GR-NPs的葡萄糖浓度响应性释放
        3.4.5 GR-NPs氧气耗损率测定
        3.4.6 胰岛素结构稳定性测定
        3.4.7 Caco-2细胞培养
        3.4.8 GR-NPs细胞生物相容性评价
        3.4.9 GR-NPs对 Caco-2 细胞摄取评价
        3.4.10 GR-NPs对 Caco-2 细胞黏附性评价
        3.4.11 胰岛素生物活性测定
        3.4.12 小鼠口服GR-NPs降血糖作用
        3.4.13 GR-NPs对小鼠小肠组织黏附性评价
        3.4.14 GR-NPs对小鼠小肠组织损伤评价
    3.5 总结
第4章 葡萄糖响应性纳米粒降血糖作用及转运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试剂和仪器
        4.2.1 细胞株
        4.2.2 动物
        4.2.3 试剂耗材
        4.2.4 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溶液配制
        4.3.2 FITC-INS标准曲线绘制
        4.3.3 Ⅰ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构建
        4.3.4 GR-NPs经大鼠口服给药后降血糖作用
        4.3.5 GR-NPs经大鼠回肠给药后降血糖作用
        4.3.6 在体观察载FITC-INS GR-NPs口服给药后胃肠道分布
        4.3.7 GR-NPs对大鼠小肠组织黏附性评价
        4.3.8 GR-NPs的离体小肠渗透作用评价
        4.3.9 GR-NPs对大鼠小肠组织损伤观察
        4.3.10 细胞培养
        4.3.11 Caco-2/HT-29联合培养细胞粘液层观察
        4.3.12 不同CYS/ALG GR-NPs对Caco-2/HT-29细胞黏附性评价
        4.3.13 不同CYS/ALG GR-NPs对细胞紧密连接作用的影响
        4.3.14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GR-NPs经大鼠口服后降血糖作用
        4.4.2 GR-NPs经大鼠回肠给药后降血糖作用
        4.4.3 在体观察载FITC-INS GR-NPs口服给药后胃肠道分布
        4.4.4 GR-NPs对大鼠小肠组织黏附性评价
        4.4.5 GR-NPs对大鼠小肠组织损伤观察
        4.4.6 GR-NPs于离体小肠渗透作用评价
        4.4.7 细胞培养
        4.4.8 Caco-2/HT-29联合培养细胞粘液层观察
        4.4.9 不同CYS/ALG GR-NPs对Caco-2/HT-29细胞摄取评价
        4.4.10 不同CYS/ALG GR-NPs对细胞紧密连接作用的影响
    4.5 结论
第5章 总结
    5.1 结论
    5.2 展望及后续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蛋鸡饲粮钒对鸡蛋蛋清质量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鸡蛋蛋清
        1.1 蛋清的形成
        1.2 蛋清组成
        1.3 蛋清质量
        1.3.1 蛋清营养含量
        1.3.2 蛋清物理特性
        1.3.3 蛋清加工品质
        1.4 蛋清蛋白组学
    2 钒的性质及对蛋鸡的影响
        2.1 钒简介
        2.1.1 钒的氧化还原性
        2.1.2 V与磷(P)的相似性
        2.1.3 氧钒离子的配位化学
        2.2 钒对蛋鸡的影响
        2.2.1 钒对蛋鸡健康的影响
        2.2.2 钒对鸡蛋品质的影响
        2.2.3 钒影响蛋鸡健康及鸡蛋品质的机制
    3 抗氧化剂缓解钒负面效应
第二章 研究存在的问题、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 存在的问题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内容
    试验一 蛋鸡常用能量和蛋白质饲料中钒含量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1.1 采样时间与地点
        1.1.2 采样要求
        1.1.3 样品种类与数量
        1.1.4 仪器与试剂
        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二 蛋鸡饲粮钒水平对鸡蛋蛋清质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基础饲粮配制
        1.3 仪器与试剂
        1.4 饲养管理
        1.5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1.6 测定指标与方法
        1.6.1 蛋清中钒残留
        1.6.2 蛋清高度、pH值与粗蛋白含量
        1.6.3 蛋清凝胶特性
        1.6.4 蛋清凝胶微观结构
        1.6.5 蛋清起泡性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钒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2.2 钒在蛋清中的残留
        2.3 钒对蛋清中的水分和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2.4 钒对蛋清HU的影响
        2.5 钒对蛋清PH值的影响
        2.6 钒对蛋清凝胶特性的影响
        2.7 钒对蛋清起泡特性的影响
        3 讨论
        3.1 钒在蛋清中的残留
        3.2 钒对蛋清水分和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3.3 钒对蛋清高度和PH值的影响
        3.4 钒对蛋清加工特性的影响
        4 小结
    试验三 蛋鸡饲粮钒对鸡蛋蛋清蛋白质组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基础日粮及动物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
        1.4 设备与试剂
        1.4.1 实验仪器
        1.4.2 试剂
        1.5 指标测定与方法
        1.5.1 蛋白提取
        1.5.2 SDS-PAGE电泳
        1.5.3 蛋白质酶解和肽段定量
        1.5.4 肽段标记
        1.5.5 SCX分级
        1.5.6 质谱分析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1.6.1 聚类分析
        1.6.2 差异蛋白GO注释
        1.6.3 KEGG信号通路注释
        2 结果与分析
        2.1 蛋清蛋白质SDS-PAGE分离
        2.2 SCX-液相色谱分离
        2.3 蛋清蛋白质分离鉴定
        2.3.1 蛋清蛋白质相对分子量分布
        2.3.2 蛋白质等电点分布
        2.4 钒对蛋清蛋白质组学的影响
        2.5 差异蛋白CLUSTER聚类分析图
        2.6 GO功能注释
        2.7 差异表达蛋白KEGG信号通路富集
        3 讨论
        3.1 钒对蛋清中固有蛋白的影响
        3.2 钒对蛋清中来自输卵管细胞的蛋白的影响
        3.3 钒对蛋清中来自血液的蛋白的影响
        4 小结
    试验四 钒对蛋鸡输卵管膨大部氧化应激与细胞凋亡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基础饲料及饲养管理
        1.3 试验仪器
        1.4 试剂与耗材
        1.5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1.6 测定指标与方法
        1.6.1 蛋鸡输卵管膨大部氧化指标
        1.6.2 输卵管膨大部病理观察
        1.6.3 输卵管膨大部细胞凋亡
        1.6.4 输卵管膨大部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
        1.6.5 输卵管膨大部相关基因蛋白表达量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钒在蛋鸡输卵管膨大部的残留
        2.2 输卵管膨大部粘膜抗氧化指标
        2.3 钒对输卵管膨大部病理指标的影响
        2.4 钒对输卵管膨大部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2.5 输卵管膨大部蛋清蛋白质分泌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
        2.6 钒对输卵管膨大部细胞凋亡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
        2.7 钒对输卵管膨大部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钒在蛋鸡输卵管膨大部的残留
        3.2 钒造成蛋鸡输卵管膨大部氧化应激、组织损伤和细胞凋亡
        3.3 钒造成的输卵管膨大部氧化损伤影响蛋清蛋白质组成
        3.3.1 蛋清固有蛋白质
        3.3.2 输卵管膨大部细胞脱落入蛋清的蛋白
        3.3.3 血液渗透入蛋清的蛋白质
        4 小结
    试验五 蛋鸡饲粮添加茶多酚缓解钒对鸡蛋蛋清质量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基础饲粮及饲养管理
        1.3 设备与试剂
        1.3.1 试验仪器
        1.3.2 试验试剂
        1.4 样品采集
        1.5 指标测定与方法
        1.5.1 蛋清和输卵管膨大部中钒残留
        1.5.2 蛋清HU与pH
        1.5.3 蛋清加工特性
        1.5.4 蛋清蛋白组学分析
        1.5.5 蛋鸡输卵管膨大部氧化指标
        1.5.6 输卵管膨大部细胞凋亡
        1.5.7 输卵管膨大部病理观察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钒和茶多酚对蛋清和输卵管膨大部中钒残留的影响
        2.2 钒和茶多酚对蛋清HU和PH值的影响
        2.3 钒和茶多酚对蛋清凝胶特性的影响
        2.4 饲粮钒和茶多酚对蛋清起泡特性的影响
        2.5 钒和茶多酚对蛋清蛋白组学的影响
        2.6 CLUSTER分析
        2.7 钒和茶多酚造成的差异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分析
        2.8 单独添加茶多酚造成的差异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分析
        2.9 输卵管膨大部氧化指标
        2.10 输卵管膨大部组织病理学损伤
        2.11 输卵管膨大部细胞凋亡率
        3 讨论
        3.1 茶多酚缓解钒在蛋清及输卵管膨大部中的残留
        3.2 茶多酚缓解钒对蛋清HU的影响
        3.3 茶多酚缓解钒对蛋清加工特性的影响
        3.4 茶多酚对钒造成的蛋清蛋白组学变化的影响
        3.4.1 茶多酚对钒造成的蛋清固有蛋白质变化的影响
        3.4.2 茶多酚对钒造成的输卵管脱落和血液带入的蛋清蛋白质变化的影响
        3.5 茶多酚缓解钒对蛋鸡输卵管膨大部的氧化应激与损伤
        4 小结
第四章 全文讨论、结论与创新性
    1 全文讨论
    2 全文结论
    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糖尿病教程》(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Source and content of this translation task
    1.2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translation task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2.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2 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2.1 Preparation for 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2.2.2 Translation tools
        2.2.3 Basic glossary preparation
Chapter Three The Introduction of Register Theory
    3.1 The definition of"Register"
    3.2 The definition of Field,Tenor,and Mode
        3.2.1 Field
        3.2.2 Tenor
        3.2.3 Mode
Chapter Four Analysis of the Register of the Source Text
    4.1 Field of the source text
    4.2 Tenor of the source text
    4.3 Mode of the source text
Chapter Five Case Analysis
    5.1 Field equivalence
        5.1.1 Translation of common English words with medical meaning
        5.1.2 Translation of compound words
        5.1.3 Translation of acronyms
        5.1.4 Transliteration words
    5.2 Tenor equivalence
        5.2.1 Translation of passive constructions
        5.2.2 The translation of"may"
    5.3 Mode equivalence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ces
    Appendix1 原文
    Appendix2 原文
    Appendix3 译文
    Appendix4 译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Acknowledgements

(8)靶向FXR的新型天然产物配体:发现、优化及其功能与结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天然产物药物的研究现状
        1.1.1 天然产物药物的发展现状
        1.1.2 萜类天然产物药物的研究现状
    1.2 核受体的研究进展
        1.2.1 核受体的分类
        1.2.2 核受体的结构与功能
        1.2.3 核受体的配体
    1.3基于FXR的功能研究与药物发现
        1.3.1 FXR的简介
        1.3.2 FXR的翻译后修饰与功能
        1.3.3 FXR的辅因子与功能
        1.3.4 FXR的代谢相关生理功能
        1.3.5 FXR与疾病治疗
        1.3.6 FXR的新配体及药物发现
    1.4 结构生物学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1.4.1 蛋白质结晶方法及原理
        1.4.2 蛋白质晶体衍射
        1.4.3 蛋白晶体结构解析
        1.4.4 结构生物学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常用药品、试剂
        2.1.2 蛋白质结晶筛选试剂盒及耗材
        2.1.3 主要仪器
        2.1.4 菌株和细胞
        2.1.5 载体
    2.2 实验方法
        2.2.0 感受态细胞的制作
        2.2.1 分子克隆
        2.2.2 重组质粒的转化
        2.2.3 重组质粒的鉴定
        2.2.4 定点突变
        2.2.5 靶标蛋白FXR的表达
        2.2.6 靶标蛋白质的纯化
        2.2.7 靶标蛋白FXR与小分子配体复合物的结晶条件筛选
        2.2.8 靶标蛋白FXR与小分子配体复合物晶体数据收集与结构解析
        2.2.9 辅因子结合实验
        2.2.10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2.2.11 小鼠实验
第三章 环复合萜酯类FXR配体的发现、优化及功能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AlphaScre en技术的F:XR天然产物配体筛选
        3.2.1 hFXR LBD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3.2.2 基于AlphaScreen技术的FXR天然产物配体筛选
    3.3 环复合萜酯Tschimganine作为FXR配体的发现与结构机理
        3.3.1 发现萜类化合物Tschimganine为FXR特异性配体
        3.3.2 Tschiganine与FXR的蛋白晶体复合物的制备与晶体结构解析
    3.4 基于Tschimganine的结构优化和合成
        3.4.1 基于Tschimganine的优化改造策略
        3.4.2 XD系列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5 XD系列化合物的作为全新FXR配体构效研究
        3.5.1 XD系列化合物的FXR生物活性研究
        3.5.2 XD系列化合物的结合位点的确证分析
    3.6 XD5和XD10作为FXR配体的脂代谢调节功能研究
        3.6.1 化合物XD5和XD10降低肥胖小鼠中脂质积聚和炎症情况
        3.6.2 通过实时PCR与脂质代谢有关的基因的相对mRNA水平
    3.7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齐墩果酸烷型五环三萜类FXR配体的选择性及功能研究
    4.1 引言
    4.2 首个FXR选择性的齐墩果酸烷型五环三萜类配体
    4.3 FXR与hedragonic acid结合模式解析
        4.3.1 蛋白纯化与结晶衍射解析
        4.3.2 Hedragonic acid结合FXR的结合分析与验证
    4.4 Hedragonic acid对于FXR和GPBAR1的结合模式比较
    4.5 Hedragonic acid对肝损伤和炎症的功能研究和FXR依赖性
    4.6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1.1 研究意义
        5.1.2 工作总结
    5.2 创新点及研究特色
        5.2.1 基于天然结构的药效特征的配体发现及片段优化
        5.2.2 基于天然结构的配体靶点发现及其选择性机制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部分相关合成化合物的谱图
附录二 相关描述的缩写对照
附录三 RT-PCR的引物序列表
附录Ⅳ XD系列化合物活初步活性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低剂量联麦氧钒调节高糖诱导内质网应激减轻心肌损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钒的研究进展
        1.1.1 钒的结构和性质
        1.1.2 钒的生物效应
        1.1.3 钒化合物与糖尿病
    1.2 糖尿病心肌损伤
        1.2.1 心肌细胞代谢紊乱
        1.2.2 心脏功能改变
    1.3 内质网应激
        1.3.1 错误折叠/未折叠蛋白在内质网内积聚所发生的未折叠蛋白反应
        1.3.2 内质网应激分子伴侣
    1.4 内质网应激与细胞凋亡
        1.4.1 ERS诱导的细胞凋亡
        1.4.2 内质网应激与糖尿病心肌损伤
第2章 联麦氧钒对糖尿病大鼠心肌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3 糖尿病大鼠模型制备及实验分组
        2.1.4 样本采集及处理
        2.1.5 苏木精-伊红(HE)染色
        2.1.6 大鼠心肌TUNEL检测
    2.2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实验大鼠基本情况
        2.3.2 DM大鼠心肌组织凋亡变化
    2.4 讨论
第3章 联麦氧钒对糖尿病大鼠内质网应激途径影响心肌损伤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1.3 动物选择及实验分组
        3.1.4 Western Blot检测
        3.1.5 qPCR检测GRP78、PERK、CHOP、XBP-1 mRNA水平
        3.1.6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各组大鼠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3.2.2 各组大鼠心肌GRP78、PERK、CHOP、XBP-1 蛋白mRNA测定
        3.2.3 免疫组化结果
    3.3 讨论
第4章 BMOV调节高糖诱导的H9C2(2-1)心肌细胞内质网应激作用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细胞株
        4.1.2 仪器设备
        4.1.3 实验试剂
        4.1.4 心肌细胞培养
        4.1.5 MTT比色法检测BMOV的细胞毒性实验
        4.1.6 H9C2(2-1)大鼠心肌细胞的体外模型
        4.1.7 Annexin V-FITC/PI法检测细胞凋亡
        4.1.8 Westernblot法检测培养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
        4.1.9 统计方法
    4.2 实验结果
        4.2.1 BMOV对H9C2(2-1)细胞活力的作用
        4.2.2 Annexin V-FITC/PI法检测凋亡
        4.2.3 Western Blot检测内质网相关蛋白
    4.3 讨论
第5章 结论
    5.1 创新点
    5.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Binding of vanadium compounds perturbs conformation and aggregation state of insulin(论文参考文献)

  • [1]热挤压3D打印构建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消化性能及抗肥胖机理研究[D]. 郑波.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2]鹰嘴豆芽素A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缓解PM10致急性肺细胞损伤机制研究[D]. 王君宇. 天津大学, 2020(02)
  •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功能性研究 ——基于螺旋藻酚酸及多金属氧酸盐[D]. 迟国祥. 集美大学, 2020(07)
  • [4]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苯乙酮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 张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5]新型葡萄糖响应性纳米系统用于胰岛素口服递送的研究[D]. 周霞. 华侨大学, 2019(01)
  • [6]蛋鸡饲粮钒对鸡蛋蛋清质量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柏雪.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7]《糖尿病教程》(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符文慧.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8]靶向FXR的新型天然产物配体:发现、优化及其功能与结构机理研究[D]. 陆旖. 厦门大学, 2018(08)
  • [9]钒配合物的药理作用和理性药物设计[J]. 董雅琼,牛霞,肖茹月,张悦,夏青,杨晓达. 中国科学:化学, 2017(02)
  • [10]低剂量联麦氧钒调节高糖诱导内质网应激减轻心肌损伤作用的研究[D]. 丛晓强. 吉林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钒化合物的结合扰乱胰岛素的构象和聚集状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