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过去式

学习过去式

一、一般过去时态的学习(论文文献综述)

陈颖[1](2021)在《小学英语语法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学英语教师开展语法复习课,不应该机械地重复知识讲解,而要在新的情境中高层次地再现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实践能力。文章以一般过去时态的复习课为例,论述教师的有效教学策略:再现教材故事,激活学生的思维;阅读绘本故事,丰富学生的体验;漫画故事配文,提升学生的能力。

张子威[2](2021)在《《剑桥学生英语语法》(第3章选译)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文是一篇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译者的翻译实践是基于《剑桥学生英语语法》第三章的部分内容。原文本是由罗德尼.赫德尔斯顿和杰弗里.K.普尔曼共同撰写的一本旨在为不精通语法和没有语法基础的人理解英语语法的描写性语法书。目前为止,原文本未有中文译本。语法学习一直是语言学习的重中之重,一本好的语法书能够打开学习者的视野,因此译者翻译该文本以期以全新的视角来帮助语言学习者学习英语语法。原文本中大量的语言学知识点以及专有名词、长难句对译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译者通过增词、省词、词义引申解决了词汇层面的难点,通过拆分法、语态转换、句式重构、定语从句后置译法解决了语句层面的难点,这使译文达到通顺流畅的同时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翻译实践应该不断地进行修改以期得到一个更好的译本。此外,译者还意识到翻译的学习不仅仅是翻译本身,更应该结合语言学书籍共同学习。

苏殷旦[3](2021)在《三维语法理论视角下的语料库辅助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文中研究说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三维语法理论指导下的语料库辅助语法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意识,帮助学生解决在写作中出现的there be句型和一般过去时态这两个顽固性问题。

赵刚[4](2020)在《全面学习动词一般过去时态》文中认为在英语中,动词的一般过去时态用来表示发生在过去某个时间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一般过去时态在英语表达中经常出现,它的学习和运用并不难。不过,小学生在实际运用这一时态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小错误。这里,我们就来全面梳理一下动词一般过去时的概念、构成和用法。

莫莉卡(Mońko Marta Karolina)[5](2020)在《波兰学生对汉语虚词“了”的习得偏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是针对波兰的汉语学习者,围绕汉语助词“了”的习得过程和出现的偏误展开的研究。汉语“了”在日常对话交流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是波兰学生往往掌握不好这个虚词。本文讨论了三个问题:(1)波兰汉语二语学习者在习得汉语“了”时会出现哪些偏误现象?(2)出现这些偏误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应该怎么纠正这些偏误?首先,在本文的绪论中笔者分析了汉语虚词“了”的语法功能,把“了”分为:动词后的“了1”、句尾的“了2”、语气助词“了3”,通过不同句型的分析总结它们的语义和使用语法规则。接着,笔者概述了汉语虚词“了”的一般用法,容易出现的偏误,教学难点的体现,以及相关的二语习得理论。之后,笔者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即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学汉语专业的学生在运用“了”时出现的偏误。调查结果发现波兰汉语专业学生使用汉语虚词“了”的偏误高达29.65%,基本偏误类型是:“了”的误加、“了”的遗漏和“了”的错位。根据调查结果的分析,笔者试图找出引起偏误的原因和波兰语作为母语对汉语学习带来的负迁移。本研究试图证明主要干扰学生误用“了”的原因是受其母语波兰语的影响。具体来说,是波兰语分明的时态和体态跟汉语在动词形态上没有时态和体态之间形成巨大的差异造成了波兰学生学习汉语助词“了”的困难。最后,笔者依照各种偏误类型提出了一些避免偏误的建议,以帮助波兰汉语学习者减少偏误,提升在波兰的汉语教学质量。

王昱霖[6](2020)在《VR教育游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持续深入,不断涌现出了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并活跃在教育教学之中。其中,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创设虚拟学习环境,配合着教育游戏的游戏化教学方式,将抽象的学习内容具象到虚拟的环境之中,在降低了对学习者迁移能力要求的同时,亦能较好地适用于英语教学。目前国内针对VR技术或教育游戏的英语教学研究颇多,然而对两门技术相结合的研发与应用却依旧较少。基于此,本文将前期创设的一款VR教育游戏,应用于初中英语教学的课堂中,以期为我国VR教育游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参考。本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究,阐明VR教育游戏应用于初中英语教学的价值。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本研究研究背景与意义,以教育游戏、VR教学以及英语教学的整体发展脉络进行国内与国外研究现状的概述与比较。接着提出了本研究所要探讨的问题与假设,并介绍了探寻问题解决方案所使用到的几类研究方法。第二章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部分。归纳整理了教育游戏、虚拟现实技术、初中英语教学的基本概念。接着主要从VAK三维学习风格理论、心流理论、情景教学理论、具身认知理论、深度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相关理论设计开发VR教育游戏,以此提供成果物付诸于教学实践的理论指导。第三章VR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部分。着重介绍VR教育游戏设计时的学情分析,包括了对于学习者的分析、需求分析以及教学分析。根据设计原则开发出一款名为“In Order To Dr.”的VR教育游戏,在案例开发的介绍中涉及了游戏场景的架构以及功能模块设计的介绍。第四章VR教育游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部分。实验选取初等中学的学生为实验对象,并将该教学软件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中。利用课堂对比教学实验,师生问卷调查,教师访谈等方式,并借助SPSS及NVivo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第五章总结与展望部分。总结整个论文研究,给出了本研究的研究价值,并提出研究展望以及有潜力的发展方向。

张晓[7](2020)在《韩国汉语学习者的结果补语语义教学与偏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韩国和中国隔海相望,在历史上有密切深厚的语言接触史,也是最早建立海外孔子学院的国家。在韩国,汉语学习非常普遍,从中小学阶段就作为第二语言纳入课堂教学,因此对韩的汉语教学重视度极高。在世界的汉语教学中,结果补语的学习和掌握难度较高,韩国汉语学习者也尤为重视。本文从结果补语的语法意义出发,发现其虚化意义较具体意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不足,所以主要探究表达虚化义的结果补语。第一章首先综述了现代汉语中结果补语的语义研究,从语法意义上分为实义,虚化义;然后综述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结果补语的语义教学方面的已有成果,指出结果补语虚化意义教学方面仍存在不足。第二章是从补语虚化意义的角度出发,以现代汉语作品为语料收录对象,选取典型的表达虚化义的结果补语:成、出、到、好、起来、上、完、下去、住。根据分类,从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2.0版本中,选取2001年-2005年的韩国留学生使用虚化义的结果补语的偏误语料进行针对性研究,对韩国学生使用虚化义补语时出现的偏误类型进行归纳总结:主要是遗漏、误加、误代三种偏误,以遗漏偏误为主。第三章是从动词的类型看偏误原因,首先将这几类补语搭配的前项动词进行分类,揭示动词和补语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然后找到韩语中对应汉语补语语义的形式,进一步分析动词和补语虚化义对动结式的影响,归纳偏误出现的原因。第四章针对偏误原因提出了教学策略:强化结果补语虚化意义的教学,语义与形式相结合,减少遗漏偏误,教学上采用全身反应法等开展课堂活动等。第五章是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概括,并指出研究内容的不足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熊家文[8](2020)在《协作式工业控制系统建模、分解及验证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上的不断深入,工业控制系统作为一种过程控制系统,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由于工业控制系统通过各类执行机构能够对物理世界产生直接影响,其错误的运行将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继而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乃至重大的环境灾难。因此,在正式投入运行之前,其功能正确性、安全性及可靠性必须得到严格的保障。在当前的工业控制系统功能正确性保障工作中,主要采用的还是在设计阶段进行仿真以及在实现后进行测试的方法,但仿真与测试方法难以对系统行为进行深入而全面的考察,尤其对于具备复杂行为的系统,很难提供完备而严格的保障。因此,部分学者尝试引入形式化验证技术。但由于形式化验证技术具有较高的使用门槛,其实际应用并不广泛。且由于目前形式化验证技术存在一定的不足,大多数的现有工作都只关注了单个功能模块或程序的验证,而无法对多个任务协同的工业控制系统整体进行验证。而且,伴随着控制器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工业控制系统逐步从简单的单控制器控制系统发展为多控制器的分布式工业控制系统、现场总线工业控制系统乃至基于工业以太网的协作式工业控制系统,其复杂性日益提升,其功能正确性保障工作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过去的方法将变得更加难以适用。因此,为了提高现代工业控制系统的功能正确性保障能力,本论文针对协作式工业控制系统,从设计方法及验证方法两方面,提出了两项功能安全性保障方法。首先提出了一套建模、分解方法,支持复杂工业控制系统的控制功能集中建模与特定资源约束条件下的自动分解,帮助用户以全局视角设计具备复杂交互关系的协作式工业控制系统,从而避免人为设计过程中可能引入的错误;其次提出了一种用户友好的轻量级形式化性质验证方法,从而方便用户对实现后的协作式工业控制系统进行快速性质考察;特别地,由于其基于系统运行日志的工作特性,在复杂控制系统的验证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这两方面的功能正确性保障方法的辅助,工程师可以更加高效地开发出可靠的协作式工业控制系统。在创新性工作方面,具体包括了以下四个部分:1.提出了一种支持协作关系描述以及设备资源约束关系描述的建模语言CICSML,以支持协作式工业控制系统控制功能的统一抽象建模。该语言考虑了IEC 61131-3标准中描述的工业控制器软件特性,借鉴了结构化文本编程语言的语法,与工业控制系统软件实现存在较为直接的对应关系,可以轻松地转换为具体的实现代码。2.在建模语言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特定设备资源约束下的模型分解方法。该分解方法能够将单控制器复杂系统模型,按照给定设备资源约束,自动分解为多控制器的简单子系统模型集合。这些子系统模型通过自动生成的交互机制进行协作,共享给定的设备资源,从而形成多控制器协同的协作式工业控制系统。3.提出了一套轻量级的协作式工业控制系统形式化性质验证方法,主要结合工业控制程序仿真技术及规范挖掘技术,将形式化性质的验证过程从主动变为被动,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复杂工业控制系统形式化性质验证的门槛。4.另外,提出了一种带过去时态的线性时态逻辑规范挖掘方法,改善了目标性质规范的表达能力,进一步增强了该轻量级性质验证方法。

罗琴秋[9](2020)在《小学英语教材人教版与香港朗文版语言知识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是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和发展技能的中心内容。小学英语教材作为英语教学内容载体,不仅是英语学习的重要输入来源,而且也是课程标准指导思想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随着一本多纲和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小学英语教材编写工作取得重大成效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质量方面的短板,尤其是教材语言知识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欠合理的问题。表现为:多个版本的小学英语教材语言选材标准偏低,其教材内容丰富性有余知识性不足、语言知识繁简矛盾明显、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数量倾斜、教材内容偏离真实语境和情境价值理念本土化。即语言知识编排存在的有无、繁简、多少、真假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英语教材的科学性和适用性,而且难以调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无益于学生新知识的建构和英语能力素养的形成。再者,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以考试和分数衡量教学质量的方式在英语教学评价中仍然占据着重要位置,且语言知识仍然是试题内容结构和测试能力的基础。因而,对于语言知识内容适切性的研究仍有现实意义。本研究对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和香港朗文版小学英语教材的语言知识进行文本分析。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论文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和意义等相关情况,对国内外教材研究的现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评价,并选定了教育学、语言学等相关知识作为论文的理论支撑。第二章至第五章依托理论知识,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定量分析法,以小学英语教材语言知识为研究切入点,重点对两套教材的语音、语法、词汇、话题和功能五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并呈现这五个内容要素在知识编排时存在的特点和问题。最后一部分对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整理出两套教材的异同点和优缺点,分析产生异同点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根据朗文教材语言知识编排的优点,向内地小学英语教材编写提出如下可行性建议:语音知识要淡化机械拼读重视超音段音位知识的情感体验、词汇呈现方式要实现由“词”到“词群”的分类整合、语法点呈现顺序要有利于意义练习和交际练习、话题内容体现时代性和文化性的价值内涵、重视语言意动功能和情感功能。

张丽娜[10](2020)在《基于新HSK(五、六级)的对外汉语近义副词教学研究》文中认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近义词既是词汇教学的重点,又是词汇教学的难点。由于副词的词义较为抽象且相对虚化,近义副词之间的差异细微且复杂,因而相较于动词、形容词等意义实在的词类,近义副词的教学难度尤其大。同时近义副词不仅是新HSK(五、六级)考查的难点之一,也是新HSK(五、六级)应试者在备考及应试过程中的难点。本文分析发现,新HSK(五、六级)主要考查近义情状副词和近义频率副词在语义侧重上的差异、近义语气副词在义项差异和语义范围上的差异、近义时间副词在搭配对象和适用时态上的差异。本文还归纳出了新HSK(五、六级)中近义副词使用偏误的两个主要类型,即误用和错序,并探讨了造成这两类使用偏误的三个主要原因,其中包括母语知识负迁移,目的语规则过度泛化和认知及交际策略的影响,进而探讨了近义副词的分类教学、分散讲解近义副词中不同个体的典型特征和集中讲解近义副词之间细微且复杂的差异等教学策略,以及归纳演绎教学法和焦点认知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二、一般过去时态的学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般过去时态的学习(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英语语法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再现教材故事
    (一)教学过程
    (二)教学分析
二、阅读绘本故事
    (一)教学过程
    (二)教学分析
三、漫画故事配文
    (一)教学过程
    (二)教学分析

(2)《剑桥学生英语语法》(第3章选译)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1.3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s and the Book
    1.4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parations before Translation
        2.1.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1.2 Searching parallel texts
        2.1.3 Selecting translation tools
    2.2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2.3 Revision after 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METHODS FOR DIFFICULTIES
    3.1 Methods at the Lexical Level
        3.1.1 Addition
        3.1.2 Omission
        3.1.3 Extension of word meaning
    3.2 Methods at the Syntactical Level
        3.2.1 Division
        3.2.2 Attributive post-translation
        3.2.3 Restructuring
        3.2.4 Change of voice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4.1 Translation Experience
    4.2 Limitations of the Translation
    4.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THE SOURCE TEXT
APPENDIX Ⅱ THE TARGET TEXT

(3)三维语法理论视角下的语料库辅助高中英语语法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三维语法教学理论与语料库辅助语法教学
三、语料库辅助下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实践探究
四、结语

(4)全面学习动词一般过去时态(论文提纲范文)

一、动词一般过去时态的概念
二、动词一般过去时态的构成
三、动词过去式的变化规律
四、动词一般过去时态的句子常用时间状语
五、动词一般过去时态的用法
操练巩固
    一、选择正确的答案。
    二、用动词的过去式填空。
    三、根据所给中文,填上合适的单词,每空一词。

(5)波兰学生对汉语虚词“了”的习得偏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方法
    1.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汉语虚词“了”的偏误研究文献综述
    2.1 汉语虚词“了”的语法功能
        2.1.1 动词后“了_1”的意义与用法
        2.1.2 句尾“了_2”的意义与用法
        2.1.3 语气助词“了_3”的意义与用法
    2.2 汉语虚词“了”的习得研究
    2.3 汉语虚词“了”的偏误研究
    2.4 二语习得理论中的迁移理论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调查对象
    3.2 问卷设计
        3.2.1 “了”的误加
        3.2.2 “了”的遗漏
        3.2.3 “了”的错位
    3.3 调查程序
第四章 波兰CFL学习者“了”的偏误现象及数据分析
    4.1 “了”的误加
    4.2 “了”的遗漏
    4.3 “了”的错位
第五章 波兰CFL学习者“了”偏误的原因分析
    5.1 汉语“了”在波兰语中的体现
        5.1.1 波兰语时态结构分析
        5.1.2 波兰语动词体态
        5.1.3 波兰语句子词序
        5.1.4 波兰语语气系统
    5.2 母语波兰语对汉语习得的迁移
第六章 针对波兰CFL学生习得汉语“了”的教学建议
    6.1 针对“了”误加的建议
    6.2 针对“了”遗漏的建议
    6.3 针对“了”错位的建议
    6.4 其他建议
第七章 结语
    7.1 本文结论
    7.2 不足之处
    7.3 今后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关于波兰汉语学习者对汉语虚词“了”的用法的调查(汉语版)
附录二 ANKIETA NT. U(?)YCIA PARTYKU(?)Y (?) LE PRZEZ POLSKICH STUDENT(?)W UC(?)CYCH SI(?) J(?)ZYKA CHl(?)SKIEGO {波兰语版}

(6)VR教育游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1.4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1.4.1 论文结构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教育游戏概述
        2.1.2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2.1.3 初中英语教学概述
    2.2 相关理论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心流理论
        2.2.3 具身认知理论
        2.2.4 人本主义理论
3 VR英语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
    3.1 VR教育游戏设计目的
    3.2 VR教育游戏设计
        3.2.1 需求分析
        3.2.2 学习者分析
        3.2.3 教学分析
    3.3 案例“In Order To Dr.”开发
        3.3.1 案例简介
        3.3.2 场景架构
4 VR教育游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4.1 实验设计
    4.2 应用模式
    4.3 教学案例
    4.4 结果分析
        4.4.1 大众数据调研分析
        4.4.2 师生前测分析
        4.4.3 课堂观察分析
        4.4.4 后测成绩分析
        4.4.5 师生后测分析
    4.5 结论探讨
        4.5.1 打破师生对英语学科知识的片面认知
        4.5.2 形成虚拟英语教学与传统英语教学优势互补
        4.5.3 培养教师对教育技术软件的使用方略
        4.5.4 理性看待VR教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地位
        4.5.5 引导与支持VR教育游戏的良性发展
5 总结与展望
    5.1 混合现实技术教育应用
    5.2 人工智能教育
    5.3 5G技术与泛在学习
参考文献
附录 A 大众问卷调查
附录 B 学生后测问卷
附录 C 实验班与对照班指定教学内容
附录 D 后测试卷
附录 E 教师后测访谈内容关键句节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韩国汉语学习者的结果补语语义教学与偏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综述
        1.2.1 现代汉语结果补语的本体研究
        1.2.2 对外汉语教学中结果补语研究
    1.3 选题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基本思路
第二章 结果补语的虚化意义分析
    2.1 补语为虚化义的动结式分类
        2.1.1 V+成
        2.1.2 V+到
        2.1.3 V+好
        2.1.4 V+起来
        2.1.5 V+上
        2.1.6 V+完
        2.1.7 V+下去
        2.1.8 V+住
        2.1.9 V+出
    2.2 补语为虚化义的动结式偏误情况
        2.2.1 V+成
        2.2.2 V+到
        2.2.3 V+好
        2.2.4 V+起来
        2.2.5 V+上
        2.2.6 V+完
        2.2.7 V+下去
        2.2.8 V+住
        2.2.9 V+出
    2.3 补语为虚化义的动结式偏误分类
        2.3.1 遗漏偏误
        2.3.2 误加偏误
        2.3.3 误代偏误
第三章 从动词的类型看动结式偏误的成因
    3.1 动结式结构中的动词类型
        3.1.1 “V+成”结构中的动词
        3.1.2 “V+到”结构中的动词
        3.1.3 “V+好”结构中的动词
        3.1.4 “V+起来”结构中的动词
        3.1.5 “V+上”结构中的动词
        3.1.6 “V+完”结构中的动词
        3.1.7 “V+下去”结构中的动词
        3.1.8 “V+住”结构中的动词
        3.1.9 “V+出”结构中的动词
    3.2 补语为虚化义的动结式偏误原因
        3.2.1 虚化义补语在韩语中的对应形式
        3.2.2 动词对动结式补语虚化义的影响
        3.2.3 目的语规则过度泛化
        3.2.4 补语的虚化义教学不充分
第四章 教学对策探究
    4.1 强化结果补语虚化语义教学
    4.2 减少遗漏偏误
    4.3 语义与形式并重
    4.4 组织课堂活动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协作式工业控制系统建模、分解及验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与挑战
        1.2.1 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性问题
        1.2.2 工业控制系统的复杂性挑战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工作
        1.3.1 工业控制系统验证方面的相关研究
        1.3.2 系统设计开发方法方面的相关研究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贡献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准备知识
    2.1 IEC 61131-3 标准
        2.1.1 IEC 61131 标准
        2.1.2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2.1.3 IEC 61131-3 软件模型
        2.1.4 PLC运行机制
        2.1.5 PLC编程语言
    2.2 程序切片技术
        2.2.1 程序切片原理
        2.2.2 程序切片简单示例
    2.3 模型检测技术
        2.3.1 模型检测的基本流程
        2.3.2 模型检测简单示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协作式工业控制系统建模语言
    3.1 设计动机与要求
    3.2 CICSML建模语言
        3.2.1 设计思想
        3.2.2 基本概念
        3.2.3 抽象语法
    3.3 CICSML建模
        3.3.1 建模流程
        3.3.2 建模案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协作式工业控制系统模型分解方法
    4.1 概要说明
    4.2 分解可行性判定
    4.3 资源分配
    4.4 模型拆分方法
        4.4.1 问题分析
        4.4.2 任务拆分算法
    4.5 模型协作关系生成方法
        4.5.1 协作原理
        4.5.2 通信语句生成方法
    4.6 应用案例
        4.6.1 集中建模
        4.6.2 模型分解
        4.6.3 协作关系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性质规范挖掘的轻量级验证方法
    5.1 引言
    5.2 验证方法
        5.2.1 基本形式
        5.2.2 迭代验证流程
    5.3 工具实现
    5.4 应用案例
        5.4.1 简单示例 1:转换开关
        5.4.2 简单示例 2:两数排序
        5.4.3 实例研究
        5.4.4 性能评估
    5.5 讨论:与传统验证方法对比
        5.5.1 与仿真和测试相比
        5.5.2 与模型检测相比
    5.6 局限性
        5.6.1 方法自身的局限性
        5.6.2 当前实现的局限性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带过去时态的线性时态逻辑规范挖掘方法
    6.1 简介
    6.2 带过去时态的线性时态逻辑
        6.2.1 带过去时态的线性时态逻辑语法
        6.2.2 带过去时态的线性时态逻辑的限界语义
        6.2.3 对比一般纯未来时态的线性时态逻辑
    6.3 挖掘方法
        6.3.1 方法概要
        6.3.2 核心算法
    6.4 优化策略
        6.4.1 公共子结构缓存加速策略
        6.4.2 并行加速策略
    6.5 工具实现与评估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不足之处与未来工作展望
附录A 语法定义
    A.1 CICSML的ANTLR语法定义
    A.2 带过去时态的线性时态逻辑的ANTLR语法定义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9)小学英语教材人教版与香港朗文版语言知识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概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对象
        3. 研究目的
        4. 研究方法
        5. 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1. 相关概念界定
        2. 国外研究综述
        3. 国内研究综述
    (三) 论文依据
        1. 英语课程标准与教材编写的达标性
        2. 课程观与教材编写的价值取向
        3. 内容组织理论与教材编写的组织性
        4.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与语言知识的系统性
一、语音知识的比较
    (一) 语音概述和目标
        1. 语音和英语语音
        2. 课标与指引的语音目标
        3. 语音知识的分布
    (二) 音段音位知识的比较
        1. 26个英文字母的排列形式
        2. 元音和辅音知识的差异
    (三) 超音段音位知识的比较
        1. 超音段音位知识的分布和类别
        2. 超音段音位知识的功能价值
    (四) 语音编排的共有特征与差异性
        1. 共有特征
        2. 差异性
二、词汇知识的比较
    (一) 词汇概述与目标
        1. 词汇概念
        2. 课标与指引的词汇目标
    (二) 词汇的呈现形式
        1. 附录词表与文中重点词汇的呈现方式
        2. 附录词表与文中单词的呈现特点
    (三) 词汇的数量
        1. 单词总量
        2. 重点词数量
    (四) 词汇的类型
        1. 词汇类别的数量与内容
        2. 词汇类型的编排特征
三、语法知识的比较
    (一) 语法概述与目标
        1. 语法概念
        2. 课标与指引的语法目标
    (二) 词法内容与特征
        1. 语法内容的分布
        2. 语法项目的特征
    (三) 词法比较——以动词时态为例
        1. 动词时态的内容与分布
        2. 特征异同
    (四) 句法比较——以特殊疑问句为例
        1. 特殊疑问句的内容与分布
        2. 特征异同
四、话题和功能
    (一) 话题
        1. 话题概述与目标
        2. 话题选材范围与分布
        3. 话题的量
        4. 话题的质
    (二) 功能
        1. 功能概述与目标
        2. 功能内容的分布
        3. 功能类别的数量和特征
        4. 语言功能的偏重性
    (三) 小结
五、结论和建议
    (一) 结论
        1. 异同点
        2. 异同点的原因分析
    (二) 建议
        1. 加强教材语音环境的渲染,整合纸质化和数字化的语音资源
        2. 重视教材词汇的聚类性,增设助读系统促进可视化和多样化
        3. 调整教材语法呈现顺序,编排弹性化练习
        4. 提升话题的质量和价值,体现文化性和时代性
        5. 突出功能意念的通用性,兼顾情感性和娱乐性
    (三) 不足与展望
        1. 不足之处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新HSK(五、六级)的对外汉语近义副词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的研究现状
        (二)对外汉语副词教学的研究现状
        (三)对外汉语近义副词教学的研究现状
    四、研究范围和对象
        (一)研究范围
        (二)研究对象
    五、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语料来源
第一章 新HSK(五、六级)涉及的副词及近义副词考点概说
    第一节 新HSK(五、六级)中出现的副词及其涵盖的近义副词考察
        一、新HSK(五、六级)中出现的副词
        二、新HSK(五、六级)中涵盖的近义副词
    第二节 新HSK(五、六级)中考查过的近义副词辨析
        一、近义情状副词的辨析
        二、近义频率副词的辨析
        三、近义语气副词的辨析
        四、近义时间副词的辨析
    第三节 新HSK(五、六级)中近义副词考点的考查分析
        一、新HSK(五、六级)近义情状副词的考查分析
        二、新HSK(五、六级)近义频率副词的考查分析
        三、新HSK(五、六级)近义语气副词的考查分析
        四、新HSK(五、六级)近义时间副词的考查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新HSK(五、六级)的留学生近义副词使用偏误分析
    第一节 基于新HSK(五、六级)的近义副词使用偏误调查
        一、调查说明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基于新HSK(五、六级)的留学生近义副词使用偏误类型
        一、误代类偏误
        二、错序类偏误
    第三节 基于新HSK(五、六级)的留学生近义副词使用偏误成因
        一、母语知识负迁移
        二、目的语规则过度泛化
        三、认知及交际策略运用不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新HSK(五、六级)的近义副词教学策略与方法
    第一节 基于新HSK(五、六级)的近义副词教学策略
        一、分类讲解近义副词之间的共性差异
        二、分散讲解近义副词中不同个体的典型特征
        三、集中讲解近义副词之间细微且复杂的差异
    第二节 基于新HSK(五、六级)的近义副词教学方法
        一、归纳演绎教学法
        二、焦点认知教学法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一般过去时态的学习(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英语语法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J]. 陈颖. 教师博览, 2021(18)
  • [2]《剑桥学生英语语法》(第3章选译)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张子威.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三维语法理论视角下的语料库辅助高中英语语法教学[J]. 苏殷旦. 教学月刊·中学版(外语教学), 2021(04)
  • [4]全面学习动词一般过去时态[J]. 赵刚. 疯狂英语(双语世界), 2020(03)
  • [5]波兰学生对汉语虚词“了”的习得偏误研究[D]. 莫莉卡(Mońko Marta Karolina). 浙江大学, 2020(02)
  • [6]VR教育游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王昱霖.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7]韩国汉语学习者的结果补语语义教学与偏误研究[D]. 张晓. 山西大学, 2020(12)
  • [8]协作式工业控制系统建模、分解及验证技术研究[D]. 熊家文.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9]小学英语教材人教版与香港朗文版语言知识的比较研究[D]. 罗琴秋.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10]基于新HSK(五、六级)的对外汉语近义副词教学研究[D]. 张丽娜. 黑龙江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学习过去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