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会计法》为契机提高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质量

以《会计法》为契机提高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质量

一、以贯彻《会计法》为契机 提高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李守林[1](2021)在《中国电梯协会八届七次理事会会议工作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各位理事、各位代表:现在,我谨代表协会秘书处,向理事会报告协会自上次理事会会议以来(2020年8月-2021年9月)的工作情况以及下一个年度的工作计划,请予审议,并请全体会员单位提出意见。今年以来,因全国多地相继发生新冠肺炎疫情,本次理事会会议原计划在6月召开,被迫推迟到10月下旬召开。在过去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给协会的交流活动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协会的交流活动有所减少,但协会的各项基本活动得到了保障。下面我分3个部分报告工作。

赵煜宇[2](2021)在《HT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评价及优化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潘哲康[3](2020)在《基于ANP-VIKOR方法的浙江省地勘系统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阶段,正处在我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关键时期,地勘事业单位应当做好内部控制工作,加强内部监督审计,合理整合资源,完善内控制度,将有助于实现平稳改制,促进地勘单位的可持续发展。选择浙江省地质勘查系统的6家事业单位为样本,采用ANP-VIKOR法进行样本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价研究。首先,进行案例单位的调研,对案例单位的经营现状及相关内部控制资料做出分析,以COSO框架理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评价规范(试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依据,结合样本单位的经营性事业单位属性,构建了出制度约束、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监督管理、绩效考评、科技创新、社会责任等7个评价准则层(下设26个评价指标)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接着,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专家访谈的形式,获得调查数据资料;对调查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后,考虑到同层次的指标元素可能隶属于内部控制五要素的不同范畴,指标元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较大,因此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来计算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本文创新性使用VIKOR法(多准则妥协解排序法)进行内部控制评价,通过计算群体效益值、个体遗憾值、利益比率等步骤,获得6家评价对象的内部控制评价比较结果。在内部控制建设实施3年来,浙江省地勘事业单位在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方面取得一些成就,但是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ANP-VIKOR法的评价结果认为,6家样本单位中,没有1家单位获得内部控制最佳或最差案例单位的评价结论;同时也认为,6家被评价样本单位中,其中3家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现状相对较好,3家相对较差。本文模型的评价结论符合案例单位的内部控制实际现状。根据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结合案例单位的调研情况,指出浙江省地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张鹏翼[4](2019)在《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稳定的金融市场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它能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流动性。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仍以间接融资为主,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机构,其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对整个国家的经济走向都有很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转型期,宏观经济增速减缓,与此同时,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初步完成,监管机构对银行业的监管强度也不断上升,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净息差水平持续走低的问题。净息差是衡量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等于银行净利息收入与银行全部生息资产的比值。根据净息差的高低可以判断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其也是判别我国金融环境状况的重要依据。以往的研究表明,不论是商业银行的内部个体因素,还是外部的行业和宏观经济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净息差水平,而且每个国家各个时期的经济环境有所不同,其银行净息差影响因素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当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影响因素时,有必要结合我国银行个体经营指标、银行业整体状况和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来对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水平进行深入探讨。本文在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商业银行净息差研究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别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研究。在理论分析部分,本文首先对净息差影响因素的主要研究理论及其发展进行介绍和梳理,之后结合我国现实情况选取了8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以我国50家商业银行2009年到2017年的财务数据和监管指标为观测样本,通过选取银行个体因素、行业因素和宏观经济因素来构建模型进行分析。为了更好地观察在利率市场化初步完成且不断完善的环境下,商业银行是否会因为类型不同,而导致各因素对净息差的影响有所不同,本文在全样本的基础上分别组建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四个子样本,研究其净息差影响因素的差异。实证结果显示,对银行业来讲,风险厌恶程度、管理效率、信用风险和行业集中度与净息差呈显着的正相关,而银行规模、非利息收入占比以及货币供应量则与净息差呈显着负相关。对此,本文提出建议:一是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加强自身经营管理能力,重视对风险和成本的控制,不断完善防范和应对风险的制度。二是商业银行应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创新金融产品,来应对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影响。三是商业银行应回归本源,通过对主要客户和业务进行精确服务,进一步定位自身业务范围来提升传统和非传统业务的收益,这样也可以提高全面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同时,针对分类型样本的实证结果,本文也对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赵欣[5](2016)在《会计制度变迁特征及经济后果研究 ——基于我国近现代的现实证据(1912-2013)》文中研究表明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查特菲尔德,1989)。立足于会计制度长期发展特征及相关因素影响的会计研究,是对会计问题进行研究的有效路径。对会计历史的研究一直以来也是会计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制度可以通过对产权及收益分配的计算及确认的具体化,会计核算的规范,对企业、政府、投资者和债权人等相关各方间经济利益分配进行规范和认定,甚至将企业及个人的社会责任货币化,影响各方利益。会计制度变迁与社会利益集团间的博弈有关,具有天然的经济后果。同时,作为经济制度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会计制度,与经济制度有天然的共性和依存性,可以相互参照、相互解释。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是解释会计制度变迁原因与后果的有效方法和角度。这就是本文写作的理论背景。尽管长期以来会计制度研究者对中国会计制度的研究多着眼于20世纪90年代后,即会计制度发展高级阶段的会计准则时期,但是任何一种制度性的选择和发展都是螺旋式的反复与上升,而非一蹴而就。中国的现代会计制度发端并开始发展于1912年建立的北洋政府时期,某些会计制度模式对其后的发展影响深远,甚至绵延至今。因此,对于中国近现代会计制度问题的研究,应该从中国现代会计制度的初始阶段开始,从制度变迁的诱因和表现进行发展特征的归结研究和分析。这是本文研究时间段选择的考量。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在回顾中国一百年来会计制度变迁路径的基础上,对中国会计制度的总体特征进行归纳和分析,并通过对一些中国会计制度从经济后果的角度进行分析,对会计制度具有经济后果这一问题进行论证。本文的写作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导论,对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及意义进行论述;第二章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对制度变迁理论、经济后果理论及影响、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利益集团、产权理论进行阐述和分析;第三章中国近现代会计制度变迁的史料证据,根据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的发展阶段。分民国时期(初期发展)、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行业统一会计制度)、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过渡会计制度)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会计准则时期)四个阶段进行阐述;第四章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分析,总结一百年来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并以史例分析内部诱致性因素、国际性因素、资本市场及产权多样性因素等对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影响;第五章中国近现代企业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后果分析,分为微观后果、宏观后果,及微观与宏观相互影响推动三个部分,并以弃置费用、无形资产、股份支付、公允价值处置方法的具体影响等,对这三个方面进行了例证分析。本文的研究结论包括中国百年会计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总结和企业会计制度的经济后果两个部分。会计制度的变迁特征包括:首先,从规范内容来看,中国会计制度发展的总趋势,是从预算会计制度到企业会计制度与预算会计制度并重。其次,中国的会计制度变迁是一种政府强制外壳下的诱致性变迁。第三,包括企业会计制度在内的中国会计制度变迁表现出了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第四,中国会计制度的变迁具有明显的国际化特征,但是在不同的时期国际化的具体形式并不相同。第五,中国企业会计制度的变迁具有骤变性的跳跃发展特征。第六,中国企业会计制度由于产权形式的多样而具有长期多轨并行的特征。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先进知识分子强国目标下的推动、及科学技术创新是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发展的内部推动力。会计制度的经济后果兼具微观性和宏观性。本文关于经济后果方面的结论包括:以当前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弃置费用相关规定、股权激励、无形资产研发支出处理、公允价值使用等具体相关问题的处理所产生的经济后果的证据,以相关例证分析了会计制度具有微观、宏观经济后果,且两种后果能够互相影响的结论。当然,不可否认,会计制度的经济后果并非只有良性的,任何一种制度都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既是技术性的问题,也是制度执行人的主观愿望及制度本身客观缺陷所共同决定的。而这些问题和缺陷,也正是推进会计制度变革的动力和方向。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建议:首先,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应该有前瞻性规划,避免暂时性救火式制度建设。第二,应该进一步加强与国际范围的企业会计制度协作。第三,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创新中应该鼓励企业界的参与,以使所制定出的制度更加完善,具有更强的可执行和操作性,更具代表性。本文的主要创新如下:首先,将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变迁问题研究的时间范围扩大到涵盖北洋政府及民国政府时期及新中国完全计划经济时期的大的历史阶段,能够完整展现中国企业会计制度的产生、发展的总轮廓。其次,是将中国企业会计制度相关的经济后果进行了微观和宏观的多角度分析。第三,在对中国一百年来会计制度变迁历史进行客观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对中国现在和未来会计准则改革的方向和模式提出建议。

刘英博[6](2015)在《当代中国农民土地权利的实现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务农重本,国之大纲。”近期,习近平主席在江苏考察农业工作时,引用《晋书·齐王攸传》中关于描述农业地位的名言,再次彰显了党和国家领导集体对农业基础性地位的认识。以国之根本的高度对农业进行评价是丝毫不过分的,因为农业不但是生产资料的来源,而且九亿农民在各行各业都为国家发展贡献着力量。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民在政治地位、经济收入和社会资源利用能力上都有了很大提升,但农业整体发展仍旧缓慢——很多地区还保持着原始的耕作状态;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参与工业生产的能力有限;农民经济实力薄弱,难以应对农业市场经营的风险;农民个体影响力有限,很难在对抗国家行为中维护个人利益等。这些问题不但导致了农民发展的滞后,而且引发了诸多的社会矛盾,迟滞了国家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随着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和个体权利意识的上升,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农民意识到“三农”问题的产生并不仅仅是因为经济收入的差距、社会地位的区分和社会保障的不公平,而核心根源是农民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基本权利的整体性缺失。从这个角度上讲,农民问题的解决已经超出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法学等单一学科的理论范畴,原有对“三农”问题治理经验已难以应对新形势下、更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新时期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都要求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必须提高到比以往更高的水平上,即构建以“实现农民土地权利、实现农民职业化”为核心的,涵盖经济、政治和社会保障等多方改革理论的新型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的关键在于国家权力在农民权利领域的退出和农民权利体系的构建。类似的制度尝试已经通过中国农民在土地经营方面的伟大实践而得以证明——政府权力在土地具体经营方面已实现“控制——让步——放权”,这一去“行政化”、“权力化”的过程,就是农民经营土地这一“民事权利”得以彰显并予以实现的过程。因此,“权利——权力”的制度框架,完全可以成为实现农民权利、实现农民职业化的可行选择。基于此,本文选择实现农民最重要的土地权利作为研究课题,并以此为推动实现农民权利现代化的整体制度改革和重构的突破口,这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文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导下,对农民现有的主要土地权利进行逐一研究,在实现农民土地权利“民法属性”的大前提下,对制度弊端进行分析,提出权利重构的初步设想;在实现农民“职业化”的大目标下,提出相关制度的配套完善机制。全文框架由引言、正文和结论构成,主要写作思路如下:第一部分引言:包括选择本论题的原因及研究意义、国内外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及简评、研究思路及方法,最后是研究的重难点与不足。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由第一章到第七章构成:第一章是土地权利的基本理论,通过对世界发达国家土地制度、马列主义土地理论和我国土地权利现状进行研究,归纳出土地权利的基本理论、本质和核心地位;第二章,通过我国土地权利在不同时期的演进过程分析其发展规律,做为后续研究的基础;第三章,重点研究农民土地权利中最重要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基础理论、问题及原因,提出重构思路;第四章,通过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理论及我国承包经营权发展的过程的回顾,阐明了土地承包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可行性,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提出重构的意见;第五章主要研究农民的集体土地增值收益权被侵犯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第六章主要研究宅基地使用融资权与建设用地使用融资权的完善;最后一章是在前述分项研究土地权利的基础上,通过对其他实现农民土地权利理论的批判性思考,提出对其他相关配套制度的分析和重构。第三部分是结论,表达了对新时期,在新一届领导集体“大农业”方针指引下,对未来农民权利实现及“农民职业化”的美好期许。回顾全文,实现农民的土地权利并进而实现农民的职业化思路,对于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发展是可行的——既在理论上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目标,又在实践中符合农民的希望和社会发展潮流;但实现农民彻底解放的“职业化”和“大农业”战略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不断地进行理论探索和深入实地调研,以科学的发展观引领学术研究思路,最终构建科学和完善的制度体系及和谐的社会关系。

周运瑜[7](2015)在《张家界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评价体系构建与建设成果评估》文中研究说明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开展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启动新时期全国旅游改革工作的重要内容。旅游城市作为最典型的旅游目的地,比较多地涉及到旅游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因而旅游综合改革将以旅游城市为重点。2010年12月,国家旅游局确定张家界市、成都市、秦皇岛市和舟山市为首批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并要求在五个领域先行先试。三年多过去了,这四个先行试点城市所进行的旅游综合改革取得什么样的成果,怎样对这些成果进行评价,它们的做法对相似旅游城市改革可以提供什么经验、模式、做法、理念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基于此,本文选取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评价体系构建与建设成果评估作为研究内容。运用文献归纳法、频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及主观赋分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阐明研究背景与意义、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框架、研究方法与创新的基础上,以制度创新理论、增长极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为指导,在了解我国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定义,并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内涵、性质、分类,并对旅游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同时,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评价体系进行了阐述,构建由共有指标与特有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框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张家界市为实证研究,建构了张家界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评价体系,依照评价体系对其建设成果进行了评估(截止到2013年底),针对张家界市在旅游综合改革试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张家界市缩小目标差距的对策。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是指为顺应国家深化改革的趋势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旅游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先行试验一些国家重大改革开放措施,发挥旅游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功能,最终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国家优秀旅游城市。(2)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改革性质就是打破束缚旅游城市发展的生产关系,促进旅游城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3)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主要涉及国家旅游局和旅游城市两大主体,由于开展旅游综合改革试点的动机不同,从而形成了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动力机制。(4)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评价体系框架主要由共有指标和特有指标组成。共有指标体系主要有旅游业增加值指标、生态文明指标、体制机制创新指标等组成;特有指标主要由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改革目标、主要任务所反映出的相关指标组成。(5)构建了张家界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评价体系,该体系由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旅游业、环境优美度和社会发展五个一级指标,44个二级指标构成。(6)评估认为到2013年底,张家界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建设成果获评为良好等级。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对张家界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评价体系构建与建设成果进行评估研究,可丰富旅游综合改革研究内容,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概念、性质与类型进行探讨,可丰富旅游综合改革研究的相关理论。文中研究结论与对策对张家界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具有指导价值,对与张家界相类似的旅游城市进行改革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阐述了“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概念、旅游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的性质、分类与形成机制,同时构建了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评价体系,丰富了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研究理论与内容,也丰富了经济学、管理学和统计学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应用领域。

张晓东[8](2012)在《住房金融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住房金融是房地产金融的一个子概念,是指与居民住房消费相关的资金融通活动的总称。住房金融法律制度本质上是围绕政府与市场的分工,特别是政府在住房金融中的角色和职责,构建住房金融服务传递体系,通过一定的运行机制,使资金在居民家庭、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投资者之间流动,实现金融债权债务在资金稀缺方和盈余方的最优配置,促进住房自有率提高,防范住房金融风险,推动住房金融市场健康平稳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住房金融是公平与效率选择困境的一个缩影,这不仅是由于住住房金融的特殊性,更因为它同时联系微观个人福利和宏观经济运行,涵盖了政府、市场、个人的诸多职责和权利诉求。晚近以来,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日益突出的住房及住房金融问题,然而目前的住房金融法制理论研究和立法实践并未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足够的理论基础和法律制度资源。本轮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在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历史大背景下,然而究其源头住房金融(次级房贷及其衍生品)的监管失败难逃其咎。而在我国,近年来房价飞涨,住房金融消费成本居高不小,“七折”利率一去不回,一些地区“一贷难求”,等等,无不体现了住房金融法律制度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现实价值和紧迫需要。本文研究即在此背景下展开,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引论。本章首先提出了住房金融法律制度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重要概念、主要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现代社会,住房问题已经从技术问题发展为经济金融问题,并进而演变为住房金融法律问题。如何进行良好的制度设计,一方面促进住房金融发展,另一方面防范住房金融风险,以最大限度为住房融资提供服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本文研究旨在明确住房金融法律的理论基础,促进我国住房金融立法实践。第二章,住房金融问题的双重视域及其立法目标。本章从实证角度考察了住房及其金融问题的缘起及现状,着重分析了我国的住房金融的现实困境:超过国际公认水平的房价收入比,导致住房金融需求较大,但住房金融供给有限,居民家庭住房金融消费成本较大。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是住房金融法律制度的双重视域,其中,市场在解决住房金融问题中居于基础地位,政府以法律形式干预住房金融,一方面缘于发展住房金融,促进国际法义务下的适足住房权实现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总结历史上若干金融危机教训,防范住房金融风险的需要。第三章,住房金融法律制度的体系与内容。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解决住房问题,发展住房金融,提高居民的购房支付能力,健全住房金融法律制度是各国的普遍策略和政策。目前,主要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住房金融法律制度体系,主要内容涵盖:(1)政府支持下的住房金融资本募集制度,旨在增加住房金融的信贷供给,降低抵押市场的信贷溢价(credit spreads),确保居民获得安全、可信赖和持续的信贷资源;(2)住房金融审慎监管制度,旨在维护金融稳定,防范住房金融危机;(3)住房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旨在维护消费者主权,实现住房金融市场的生态平衡;(4)住房金融政府直接干预制度,旨在对以市场为基础的住房金融资源分配方式拾遗补阙,从金融角度确保国民最低限度的住房权利福祉。第四章,国外解决住房金融问题的改革思路与最新立法措施。借助上述四项基本制度,政府扮演了住房金融市场基本制度供给者、监管者的重要角色,并在一定范围内,承担住房金融直接交易者角色。诚然,没有任何一劳永逸的制度设计,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暴露了住房金融领域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反映了自由主义主导下的政府住房金融审慎监管缺位,系统性风险防范不足,住房金融消费者保护失败。在国家干预主义思潮影响下,围绕住房金融立法的新的历史挑战,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反思现有政策缺陷,重新审视国家和市场在住房金融中的角色和功能,住房金融监管出现分化整合,突出住房金融消费者保护、系统性风险防范成为住房金融监管改革的发展趋势,有关住房金融的监管体制及法律制度其他重大和系统改革正陆续推出。第五章,我国住房金融法律制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正式启动住房商品化改革以来,中国住房金融开始快速发展,但横向比较下,住房金融市场的发展深度与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远远低于美、英、德等发达国家同期水平。从对国民经济和居民生活的重要程度看,我国住房金融的发展空间还十分广阔。随着住房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住房金融法律制度也从无到有逐渐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政策性与商业性住房金融法律制度并存、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与供给强制型的制度变迁结合的住房金融住房法律体系,为住房商品化改革纵深发展夯实了金融法制基础。然而,我国住房金融在十余年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反映出现行住房金融法律制度亟待改进之处:(1)住房金融法律制度价值目标不明;(2)住房金融法律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3)中低收入群体住房融资权保障不足;(4)多层次住房金融市场的法律供给失衡;(5)住房金融监管存在明显缺陷。此外,针对我国经济十余年来高速发展、住房价格不断高涨背景掩盖下的潜在的住房金融风险敞口,立法上也缺乏前瞻性的对策研究和方案设计。第六章,完善我国住房金融法律制度的对策及立法建议。法律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涉及社会科学研究的终点问题。改革创新我国住房金融法律制度的前提是要明确其立法的民生理念,以此作为我国住房金融法律制度的根本价值导向,将住房金融从完全市场化回归民生本质,体现人本主义的价值关怀,抑制住房金融对人的异化、物化和过度分化;同时,提供政府干预住房金融的逻辑起点,即承认并促进公民获得可负担得起的,并不受歧视的住房金融权利,以间接实现公民所享有的、适宜于人类居住的,具有安全、健康和尊严住房权利。在广泛借鉴世界各国住房金融法律制度发展得失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住房金融法律制度实践与住房金融的发展需要,本文最后尝试提出健全、完善我国住房金融主要法律制度的基本思路:(1)建立多元化的住房金融资本募集制度,健全住房金融要素市场;(2)完善住房金融审慎监管制度,构建逆周期住房金融审慎监管体制,防范住房金融风险;(3)建立衡平公正的住房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提出引入个人自住房贷款“反补差”规则(anti-deficiency laws)等;(4)建立住房金融政府直接参与制度,明确政府在提高包括中低收入群体在内的各社会阶层住房支付能力的职责。本文最后在研究展望中特别指出,尽管本文强调住房金融及其法律制度在解决住房问题中关键性作用,但是,住房金融本身也仅是解决住房问题主要对策和举措之一,其本身并不能取代其他有关制度。相反,真正、完全、彻底地解决住房问题,土地、税收、财政等相关法律政策不仅十分必要,亦不可或缺。由此,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政府应当在更大范围内推进相应改革,夯实住房金融法律制度的经济社会基础,包括:完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提高居民购房支付能力;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异,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避免人口过度集中中心城市带来的房价过快上涨;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使住房产业从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回归民生本位;完善中央地方税收分成,防止土地财政过分挤压民生空间。尽管上述很多改革设想很难轻易实现,但我们也应深知这些改革对于提升住房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解决居民住房问题,发展稳健有力的住房金融体系及其法律制度而言将是必不可少的。

阮德奇[9](2010)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行政审批是政府配置资源,进行经济和社会管理的一种方式和手段。现行的行政审批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通过行政审批,政府实现对资源的计划配置,即使在现行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中,政府仍然可以通过行政审批的方式对市场主体进行管制和调整。但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现行行政审批制度的弊端不断暴露出来。审批事项过多、审批自由裁量权过大等,严重限制了竞争,导致权利寻租等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因此,只有通过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才可以更加激发市场活力。本文立足本国国情并借鉴国外经验,采用比较、实证等方式,从完善制度、改革审批方式以及建立监督制约机制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并展望了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着重从行政审批制度的理论基础入手,对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行政审批制度进行了详细深入的比较研究,并对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有待完善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改革意见。

张平石[10](2009)在《中国住房问题宏观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住房政策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为政府制定住房政策提供决策依据的目的出发,对住房政策制定的原则、政策措施的解释和政策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完善中国住房宏观政策,促进住宅业发展的建议和措施。全文分八大部分对中国的住房问题进行了研究。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厘定了本文研究应具备的基本慨念和研究范围;对国内外关于住宅、房地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评述,;最后陈述了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结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一章,住宅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以住宅的市场、分配、管理与调控为主线,阐述了住宅问题研究的相关基础理论:均衡理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城乡一体化理论。第二章,中国住宅产业发展历史过程及宏观政策分析。系统地分析了我国住宅房地产经历的四个历史阶段:福利分房制度阶段、住房商品化改革探索阶段、住房商品化全面改革和住宅产业快速成长阶段、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促进住宅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并举阶段;探讨了中国住宅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章,住宅宏观政策的国际比较。对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住宅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基本内容、调控工具及特点进行了阐述;从住房保障、土地、税收、金融等四个方面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行对比分析;在研究借鉴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住宅房地产市场的现状获得一些启示。第四章,住宅市场宏观调控工具分析。对住房保障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等住宅宏观调控工具的传导过程及其对住宅市场产生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对相关调控工具的分析,认为:由于住房保障政策不仅保障了中、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条件,而且对整个住宅市场和住房消费都发挥着“稳定器”的作用,所以,住房保障政策是决定一个国家住宅市场和住房消费能否健康发展的关健因素。第五章,关于中国住房问题的现状及讨论。对中国住宅消费和住宅产业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判别,认为我国目前的居民主体消费水平和住宅产业的发展水平应该是处在数量增长型阶段和增量与质量并重阶段相重叠混合的发展时期;对目前中国住宅市场及住宅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运用理论文献研究、历史分析、国际比较、住宅市场宏观调控的工具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多种方法研究后,认为:住宅房地产本身分为商品性住房和保障性住房两部分,政府在提供住房保障职责上的明显缺位和缺乏健全的、有效率的住房保障政策,是现阶段中国住宅市场宏观调控中,房价“越调越涨”的关健原因。结合美国的次贷危机的教训,对中国住宅宏观政策在短期利益和与百姓安居乐业的国计民生大计从政策方向上进行考量。第六章,中国住宅市场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及建议。从法律层面、住房保障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等各个方面对完善中国住宅市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从树立人人享有适当的房住目标、注重政策间的配套性和政策的系统性、加快“小产权”房合法化的进程、切断保障性住房市场化通道、加强对住宅房地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加快“物业税、遗产税”制度出台进度、完善保障性住房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体系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第七章,结论与展望。

二、以贯彻《会计法》为契机 提高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贯彻《会计法》为契机 提高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电梯协会八届七次理事会会议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过去一年来电梯行业情况和当前面临的形势
二、2020年理事会会议以后及今年以来的工作回顾
    (一)协会全面工作
    (二) 分支机构和内设机构工作
三、下一个年度的工作计划
    (一)完成协会理事会的换届工作
    (二)根据行业交流的需要优化、重组协会现有分支机构,按照新形势的要求建立新的分支机构
    (三)积极参与行业监管改革工作
    (四)以贯彻实施2021版《安全生产法》为契机,把提升行业环境、健康、安全水平作为抓手,推动行业企业增加一线劳动者薪酬待遇,为早日实现党和政府制定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做出贡献
    (五)进一步完善协会现有的团体标准技术体系,积极推广和实施协会团体标准,促进行业企业发布自己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标准
    (六)加强行业自律,推进企业信用约束机制建设
    (七)以全国电梯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为抓手,促进电梯行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3)基于ANP-VIKOR方法的浙江省地勘系统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理论基础与评价方法介绍
    2.1 理论基础
        2.1.1 COSO框架理论
        2.1.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2.1.3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2.2 评价方法介绍
        2.2.1 网络层次分析法(ANP)
        2.2.2 VIKOR评价法介绍
第3章 地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特点分析
    3.1 我国事业单位及其内部控制特征
        3.1.1 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概况
        3.1.2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企业内部控制的比较
        3.1.3 经营类事业单位及其内部控制的特殊性分析
    3.2 地勘事业单位及其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3.2.1 地勘单位简介
        3.2.2 地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第4章 浙江省地勘系统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研究
    4.1 样本单位选择
    4.2 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设计原则
        4.2.2 评价指标选择依据
        4.2.3 浙江省地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4.3 ANP法确定指标权重
        4.3.1 指标间相互影响关系的网络图结果
        4.3.2 指标间成偶比较相对重要性结果
        4.3.3 超矩阵的建立结果
        4.3.4 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4.4 VIKOR法评价结果
        4.4.1 调查数据整理分析
        4.4.2 规范化评价矩阵结果
        4.4.3 评价方案中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确定结果
        4.4.4 群体效益值、个体遗憾值和利益比率计算结果
        4.4.5 评价结果与分析
        4.4.6 VIKOR评价与TOPSIS评价结果比较
    4.5 浙江省地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分析
        4.5.1 内部控制成效与主要问题分析
        4.5.2 新形势下地勘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建议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净息差研究的理论模型
        (二)净息差影响因素的研究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及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商业银行净息差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一、净息差的定义
    二、H‐S做市商模型
    三、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影响因素分析
        (一)银行个体影响因素
        (二)行业整体影响因素
        (三)宏观经济影响因素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变化
    二、我国银行业净息差总体现状
        (一)净息差整体水平有所下滑
        (二)净息差年底水平高于年初
    三、我国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净息差趋势
        (一)不同类型银行净息差均成下降趋势
        (二)规模较小的银行净息差水平反而高
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变量设置及模型建立
        (一)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
        (二)模型建立
    二、样本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一)样本选取
        (二)样本描述性统计
    三、实证分析
        (一)相关性检验
        (二)豪斯曼检验
        (三)异方差检验
        (四)回归分析
        (五)稳健性检验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启示与建议
        (一)对银行业整体的建议
        (二)对大型商业银行的建议
        (三)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建议
        (四)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建议
        (五)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建议
    三、研究不足和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会计制度变迁特征及经济后果研究 ——基于我国近现代的现实证据(1912-201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方法
        1.2.4 研究创新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制度变迁
        2.1.1 制度变迁理论流派
        2.1.2 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
        2.1.3 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理论
    2.2 经济后果(Economic Consequences)
        2.2.1 会计制度的经济后果一般理论
        2.2.2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后果
    2.3 影响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利益集团分析
    2.4 产权制度对企业会计制度的影响
    2.5 小结
第3章 中国近现代会计制度变迁的史料证据
    3.1 民国时期会计制度的初期发展
        3.1.1 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现代会计制度奠基
        3.1.2 民国时期的分行业会计制度
        3.1.3 解放区会计制度建设
    3.2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统一会计制度
        3.2.1 对苏联会计制度的借鉴与改良(1949-1957)
        3.2.2 特殊社会条件下的会计制度否定与恢复(1958-1977)
    3.3 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的过渡会计制度(1978-1992)
        3.3.1 会计制度的组织恢复预备工作(1978-1984)
        3.3.2 企业会计制度的组织探索性建设恢复工作(1985-1992)
    3.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的会计准则(1993-今)
        3.4.1 “两则两制”的会计准则探索阶段(1993-1997)
        3.4.2 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具体会计准则同步颁行阶段(1998-2005)
        3.4.3 国际趋同阶段(2006-今)
    3.5 小结
第4章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分析
    4.1 中国近现代会计制度变迁特征总体描述
    4.2 内部诱致性因素影响会计制度变迁的分析与例证
        4.2.1 中央政府财政管理需要下的会计制度变迁例证
        4.2.2 资本市场发展需要下的企业会计制度变迁例证
    4.3 国际性因素对会计制度变迁影响的分析
        4.3.1 日本会计制度对中国会计制度渗透性影响的例证
        4.3.2 对美国会计制度主动学习的例证
        4.3.3 计划经济初期对前苏联社会主义会计制度复制与修正的例证
        4.3.4 改革开放初期引进外资对会计制度推动的例证
        4.3.5 世界经济一体化推动企业会计制度发展的例证
    4.4 产权多样化导致的多轨制对中国会计制度变迁影响的分析
        4.4.1 北洋政府及国民政府时期局部规范的企业会计制度发展的例证
        4.4.2 改革开放后不同产权性质企业发展对企业会计制度发展影响的例证
    4.5 小结
第5章 中国近现代企业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后果的例证分析
    5.1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中的宏观经济后果例证分析
        5.1.1 统一会计制度推动国有企业制度发展演化的例证
        5.1.2 特别会计制度设计引导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例证
    5.2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中的微观经济后果例证分析
        5.2.1 企业会计制度规范公司治理的例证
        5.2.2 企业会计制度技术创新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例证
        5.2.3 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影响投资者决策的例证
    5.3 会计制度变迁中的宏观后果与微观后果的相互作用的例证分析
        5.3.1 国际化战略下企业与国家相互影响的例证
        5.3.2 企业会计决策与国家战略导向相互影响的例证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对策与局限
    6.1 结论
    6.2 对策与建议
    6.3 局限与不足
参考文献

(6)当代中国农民土地权利的实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简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土地权利的基本理论
    一、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土地制度及权利研究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土地制度与权利
    三、我国目前土地权利的构建及其特点
    四、土地权利的本质及核心地位
第二章 我国建国前后土地权利的演变过程
    一、建国前不同政权的土地政策
    二、建国初期,农民获得短暂的土地私有权
    三、合作化是农民土地权利性质改变的开始
    四、改革开放前后,农民对土地权利的创新探索
    五、权力扩张与权利缺失引发农民土地权利的变动
    六、农民的土地权利是国家土地政策的核心焦点
第三章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分析与重构
    一、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基础理论
    二、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理论问题
    三、集体土地所有权的问题根源在于其权利属性的“国家化”
    四、重构集体土地所有权是实现农民土地权利的逻辑起点
第四章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探索与完善
    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理论
    二、“联产承包”向“土地承包”转变的再探索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利构建缺陷分析
    四、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缺陷的法理学探索
    五、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完善
    六、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律保障机制的完善
第五章 集体土地增值收益权的研究与改革
    一、集体土地增值收益权相关基础理论阐释
    二、当前集体土地增值收益权的现状及分析
    三、农民的集体土地增值收益权被侵犯的原因探究
    四、集体土地增值收益权的重构
    五、以实现农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权为核心的征地制度改革
第六章 非农用地融资权的研究与重构
    一、非农用地融资权基础理论
    二、宅基地使用融资权
    三、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融资权
第七章 实现农民土地权利的整体机制研究
    一、对几种主要土地权利改革理论的评析
    二、世界其他国家在农业改革过程中农民权利实现的情况研究
    三、农民土地权利实现的整体思路与关联制度重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张家界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评价体系构建与建设成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选题依据
        (三) 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研究综述
        (二) 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研究综述
        (三) 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框架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创新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一、制度创新理论
    二、增长极理论
    三、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
第三章 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发展概述
    一、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发展概述
        (一) 广东省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情况
        (二) 云南省国家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情况
        (三) 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发展情况
        (四) 海南岛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发展情况
    二、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发展概述
        (一) 张家界市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情况
        (二) 秦皇岛市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情况
        (三) 成都市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情况
        (四) 舟山市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情况
第四章 旅游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理论探讨
    一、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内涵、性质与分类
        (一) 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内涵
        (二) 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性质
        (三) 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分类
    二、旅游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形成机制分析
        (一) 形成原因
        (二) 形成机制分析
    三、旅游城市综合改革试点评价体系
        (一) 设计原则
        (二) 评价体系框架
第五章 张家界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评价体系设计
    一、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二、设计思路
    三、选取方法
    四、指标选取依据
        (一) 低碳城市指标选取依据
        (二) 生态城市指标选取依据
        (三) 宜居城市指标选取依据
        (四) 国际旅游城市指标选取依据
        (五) 五个领域先行先试指标选取依据
        (六) 张家界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评价体系第一轮结果
    五、指标的筛选
        (一) 专家咨询(德尔菲法)
        (二) 第一轮统计结果分析和指标体系框架的提出
        (三) 第二轮统计结果和指标体系的修正
        (四) 第三轮统计结果
    六、指标体系的确立
        (一) 问卷调查与回收情况
        (二) 量表检验
        (三) 评价体系最终结果
第六章 张家界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成果评估
    一、评估方法
        (一) 层次分析法
        (二) 主观赋分法
    二、评估结果
    三、评估结果分析
        (一) 得分较高项目
        (二) 得分较低项目
第七章 张家界市缩小目标差距的对策
    一、发展经济是中心任务,两区两县应各有侧重
    二、加快市中心城区建设,接轨国际旅游城市
        (一) 加快市中心城区、县城建设
        (二) 重视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三) 加强教育与宣传,提高商业服务水平
    三、提升国际旅游业水平,建成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
        (一) 继续拓展国际航空线,提高国际游客比重
        (二) 继续向国际旅游市场推介张家界
        (三) 继续按国际旅游城市标准优化旅游环境
    四、重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环境优美度
        (一) 实施大气污染防治
        (二) 实施水污染防治
        (三) 实施噪声污染整治
        (四) 加大城市绿化力度
    五、拓展城乡居民增收渠道,促进社会发展
    六、继续创新旅游综合改革体制机制
        (一) 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机制
        (二) 加快旅游产业转型
        (三) 创建智慧旅游景区,提升游客满意度
        (四) 率先行动,创建低碳旅游示范景区
        (五) 继续拓展开放合作范围,创建开放合作示范区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 理论结论
        (二) 实践结论
    二、研究展望
        (一) 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相关理论的再研究
        (二) 其他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评价体系构建与评估研究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附录七
参考文献
致谢

(8)住房金融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住房金融法律制度的研究背景和目的
        一、 住房金融法律制度的研究背景
        二、 住房金融法律制度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及其评价
        一、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及其评价
        二、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及其评价
    第三节 重要概念、主要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一、 重要概念解析——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 主要研究方法
        三、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住房金融问题的双重视域及其立法目标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一、 国际社会中的住房及其金融问题
        二、 中国住房及其金融问题
    第二节 住房金融问题的双重视域——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
        一、 市场在解决住房金融问题中的基础地位
        二、 政府干预在解决住房金融问题中的理念、责任与角色
    第三节 住房金融的立法目标及其公共政策取向
        一、 确认和维护居民住房融资权益
        二、 促进住房产业平稳发展
        三、 防范住房金融风险
第三章 住房金融法律制度的体系与内容
    第一节 住房金融资本募集制度
        一、 住房金融资本募集制度的理念概述
        二、 互助合作型住房金融资本募集制度
        三、 强制储蓄型住房金融资本募集制度
        四、 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型住房金融资本募集制度
        五、 资产担保债券(Covered Bond)型住房金融资本募集制度
        六、 住房金融资本募集的“优先部门贷款比例”政策
        七、 关于住房金融资本募集制度的小结
    第二节 住房金融审慎监管制度
        一、 住房金融审慎监管制度的理念概述
        二、 住房金融审慎监管的基本方式
        三、 住房金融微观审慎监管
        四、 住房金融系统性风险监管
        五、 关于住房金融审慎监管制度的小结
    第三节 住房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
        一、 住房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的理念概述
        二、 信息披露制度
        三、 实质管理制度
        四、 关于住房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的小结
    第四节 住房金融政府直接参与制度
        一、 住房金融政府直接参与的理念概述
        二、 政府直接参与住房金融市场的具体路径与边界
        三、 关于住房金融政府直接参与制度的小结
第四章 国外住房金融法律的改革思路与立法措施
    第一节 金融危机后住房金融制度改革的思路
        一、 新自由主义的失败:危机的根源
        二、 国家干预主义的复兴:危机应对的取向
        三、 自由市场与国家干预的融合:政府住房金融制度改革的基本取向
    第二节 典型国别住房金融制度改革:以美国住房金融立法变迁为例
        一、 美国住房金融立法的历史及主要内容
        二、 美国次贷危机验证了住房金融市场的失灵
        三、 美国次贷危机后有关住房金融立法措施
        四、 美国住房金融法律制度的简要总结
第五章 我国住房金融法律制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我国住房金融法律制度现状
        一、 我国住房金融法律制度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 我国住房金融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三、 我国住房金融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我国现行住房金融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住房金融法律制度价值目标不明
        二、 住房金融法律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
        三、 中低收入群体住房融资权保障不足
        四、 多层次住房金融市场的法律供给失衡
        五、 住房金融监管存在明显缺陷
第六章 完善我国住房金融法律制度的对策及立法建议
    第一节 完善我国住房金融制度的现实意义
        一、 保障居民住房权的实现
        二、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 发展住房金融与维护金融稳定
    第二节 坚持住房金融立法的民生理念及其价值导向
        一、 民生理念是人本主义的体现及具体化
        二、 树立我国住房金融法律制度的民生理念
    第三节 完善我国住房金融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议
        一、 建立多元化的住房金融资本募集制度
        二、 完善风险为本的住房金融审慎监管制度
        三、 建立衡平公正的住房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
        四、 完善住房金融政府直接参与制度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
    1.1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基本理论
        1.1.1 行政审批涵义
        1.1.2 行政审批的特征
        1.1.3 行政审批制度的涵义
    1.2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
        1.2.1 政府失灵理论及其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影响
        1.2.2 依法行政理论及其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影响
        1.2.3 服务行政理论及其对行政审批改革的影响
    1.3 行政审批的价值取向
        1.3.1 效率价值
        1.3.2 公平价值
第二章 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分析
    2.1 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
        2.1.1 《行政许可法》实施前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发展
        2.1.2 《行政许可法》实施后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发展
        2.1.3 《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对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价值
    2.2 目前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2.1 审批事项清理出现选择性清理的现象
        2.2.2 乱设许可的现象仍然存在
        2.2.3 重复审批严重影响了市场效率的发挥
        2.2.4 行政审批寻租腐败未能从根本遏制
    2.3 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3.1 法律层面原因分析
        2.3.2 体制层面原因分析
        2.3.3 观念层面原因分析
    2.4 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2.4.1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
        2.4.2 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环节
        2.4.3 建立高效廉洁政府的强大推动力
第三章 国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经验启示
    3.1 国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概况
        3.1.1 美国
        3.1.2 日本
        3.1.3 英国
        3.1.4 韩国
    3.2 国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3.2.1 明确改革的目标价值
        3.2.2 以完备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
        3.2.3 以渐进方式推进改革
        3.2.4 重视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
        3.2.5 成立职能专一的综合协调机构
第四章 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对策研究
    4.1 构建完备的行政审批法律体系
        4.1.1 制定《行政程序法》
        4.1.2 完善《行政许可法》
        4.1.3 完善行政救济法律制度
    4.2 推进行政审批方式的改革
        4.2.1 缩减事前审批
        4.2.2 减少审批层级和环节
        4.2.3 推行网上行政审批
    4.3 建立行政审批监督制约机制
        4.3.1 建立健全行政审批内部制约机制
        4.3.2 建立健全行政审批外部制约机制
    4.4 加快社会中介机构的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中国住房问题宏观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
        一、基本概念
        二、研究范围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关于住房宏观政策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关于住房宏观政策的相关研究
        三、文献综述小结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基本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基本框架
    第五节 本文主要观点及拟创新之处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一章 住宅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
    第一节 均衡理论
        一、马克思的均衡与非均衡理论
        二、纳什均衡理论
        三、住宅市场均衡
    第二节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
        一、宏观调控基本思想
        二、市场失灵
        三、市场失灵与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角色
        四、住宅市场与政府、市场的关系
    第三节 城乡一体化理论
        一、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二、国外具代表性的城乡一体化理论渊源
        三、我国的城乡一体化理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住宅产业发展历史过程及宏观政策回顾
    第一节 福利分房制度阶段(1949-1977)
    第二节 住房商品化改革探索阶段(1978-1997)
        一、住房制度改革探索时期(1978-1985)
        二、租金改革和住房制度设计时期(1986-1993)
        三、以商品化住房为主体的多种供应体系时期(1994-1997)
    第三节 住房商品化全面改革和住宅产业快速成长阶段(1998-2007)
        一、宽松的调控政策(1998-2002)
        二、适度的调控政策(2003)
        三、适度从紧的调控政策(2004-2005)
        四、适度从紧与住房保障调控政策(2006)
    第四节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促进住宅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并举阶段(2007~)
        一、廉租房与宏观政策
        二、先期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
        三、后转适度宽松与加强住房保障的宏观调控
    第五节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
    第六节 中国住宅市场及住宅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房价过高、居民实际购房能力明显下降
        二、住房供给结构失衡、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三、保障性住房短缺
        四、经济适用房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和腐败
        五、地王频现成为房价上涨重要推手
        六、小产权房风生水起
        七、房价越调越涨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住宅宏观政策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国际住宅消费及住宅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 美国住宅市场的宏观政策
        一、美国住宅宏观政策制度的基本内容
        二、美国住宅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
        三、美国住宅宏观政策的特点
    第三节 日本住宅市场的宏观政策
        一、日本住宅市场的宏观政策制度的基本内容
        二、日本住宅市场的宏观政策调控
        三、日本住宅市场宏观政策的特点
    第四节 新加坡住宅市场的宏观政策
        一、新加坡住宅政策制度的基本内容
        二、新加坡住宅市场宏观政策调控
        三、新加坡住宅市场的宏观政策的特点
    第五节 香港住宅市场的宏观政策
        一、香港住宅市场宏观政策制度的基本内容
        二、香港住宅市场的宏观政策
        三、香港住宅市场的宏观政策的特点
    第六节 美、日、新、香港住宅市场的宏观政策的比较与启示
        一、土地政策的比较
        二、税收政策的比较
        三、金融政策的比较
        四、住房保障政策的比较
        五、国际住宅政策的启示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住宅市场宏观调控工具分析
    第一节 住房保障政策
        一、住房保障政策的主要调控手段
        二、住房保障政策的作用及影响
    第二节 土地政策
        一、土地政策的主要调控手段
        二、土地政策宏观调控的传导机制
    第三节 金融政策
        一、金融政策调住宅市场的工具
        二、金融政策的传导机制
    第四节 税收政策
        一、税收政策主要工具
        二、税收政策对住宅市场的传导机制
    第五节 住宅房地产业政策
        一、住宅房地产业政策的内涵
        二、住宅房地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三、住宅产业政策的作用
    第六节 行政手段
    第七节 法律手段
        一、对土地供给与住宅市场的影响
        二、对房地产开发经营的影响
        三、对落实住房政策的影响
    第八节 综合政策的传导机制与作用
        一、政策乘数
        二、土地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共同作用
    第九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中国住房问题的现状与讨论
    第一节 中国住宅消费和住宅产业发展阶段的判别
    第二节 中国住宅市场及住宅政策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政府提供保障性住房的主体缺位
        二、供地制度缺陷是地王频现之源
        三、经济适用房配套制度设计不合理
        四、错误的住房消费观念
        五、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
    第三节 房价宏观调控失效新解
        一、房价上涨的现实
        二、针对房价上涨的调控政策
        三、房价越调越涨的原因新解
    第四节 短期经济利益与百姓安居乐业的政策考量
        一、关于住房问题的认识
        二、关于住房政策的指导思想
        三、关于我国住房政策取向的思考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完善中国住宅市场宏观政策及建议
    第一节 完善中国住宅市场宏观调控政策
        一、完善我国住宅市场宏观调控的法律
        二、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政策体系
        三、完善住宅土地政策
        四、完善住宅金融政策
        五、完善住宅税收政策
    第二节 中国住宅市场宏观调控的措施与建议
        一、树立"人人有适当的房住"的目标
        二、注重政策间的配套性和政策的系统性
        三、加快"小产权"房合法化的进程
        四、切断保障性住房市场化通道
        五、加强对住宅房地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
        六、加快"物业税、遗产税"制度出台进度
        七、完善保障性住房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八、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体系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全文总结
    第二节 住房问题的更多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后记

四、以贯彻《会计法》为契机 提高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电梯协会八届七次理事会会议工作报告[J]. 李守林. 中国电梯, 2021(24)
  • [2]HT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评价及优化方案研究[D]. 赵煜宇.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3]基于ANP-VIKOR方法的浙江省地勘系统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D]. 潘哲康.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4]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影响因素研究[D]. 张鹏翼. 河南大学, 2019(01)
  • [5]会计制度变迁特征及经济后果研究 ——基于我国近现代的现实证据(1912-2013)[D]. 赵欣. 中央财经大学, 2016(08)
  • [6]当代中国农民土地权利的实现机制研究[D]. 刘英博. 东北师范大学, 2015(12)
  • [7]张家界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评价体系构建与建设成果评估[D]. 周运瑜. 云南大学, 2015(09)
  • [8]住房金融法律制度研究[D]. 张晓东. 西南政法大学, 2012(07)
  • [9]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问题研究[D]. 阮德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02)
  • [10]中国住房问题宏观政策研究[D]. 张平石. 武汉大学, 2009(05)

标签:;  ;  ;  ;  ;  

以《会计法》为契机提高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质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