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重是一根拐杖

负重是一根拐杖

一、负重是前行的拐杖(论文文献综述)

邵丽娜,翟俊娜[1](2021)在《髋关节撞击综合征关节镜术后康复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常发于年轻运动员中,表现为髋关节、腹股沟疼痛及功能受限,也是特发性髋关节炎的主要病因。目前其主要治疗手段为髋关节镜微创疗法,术后及时有效的康复介入对患者功能恢复十分重要,该文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文献,发现关节镜术后的康复涉及患者教育、疼痛管理、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恢复、肌力及耐力恢复、功能性活动恢复等诸多方面,但对康复方案制订的具体细节及患者重返赛场的评估手段和标准还有待完善。

刘建辉[2](2021)在《基于穿戴舒适性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帮助下肢有行走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本课题以康复型下肢外骨骼机器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模拟仿真、样机试验等方法,设计了一款穿戴舒适性良好、安全性能高的外骨骼机器人。并基于穿戴舒适性中的界面舒适性设计了相关实验,验证了人-机界面装置具备穿戴舒适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外骨骼机器人的功能要求与舒适性要求,对人体下肢运动机理进行分析,建立了舒适性评价机制;完成了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结构设计,提出了一种下肢外骨骼的控制方案,构建了完整的下肢外骨骼系统设计方案。(2)基于D-H法与几何法,完成了外骨骼模型正、逆运动学分析;利用拉格朗日方程法,推导出行走过程中不同相位的关节力矩方程;对外骨骼机器人的行走进行了步态规划,结合ADAMS仿真软件,完成了人体与外骨骼协同行走的仿真分析,并进行了物理样机研制与人-外骨骼平地行走试验分析,验证了该下肢外骨骼模型具有良好的人机协同性。(3)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完成了下肢外骨骼结构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静力学分析;通过对外骨骼在无预应力和有预应力的情况下进行模态分析,确定了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固有频率与振型,验证了所设计的结构满足安全性要求。(4)根据所建立的舒适性评价机制,设计了验证界面舒适性的实验;通过压力传感器与印记偏移测量法检测了运动过程中人-机界面装置的压力和滑移变化,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验证了整体方案的可行性。

黄璞玉[3](2021)在《面向康复训练的儿童外骨骼应用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外骨骼机器人已经在成人康复领域有了一定规模的应用,但在脑瘫等儿童康复领域还未形成大范围的应用规模,市面上亦缺乏成熟的儿童外骨骼机器人,有关外骨骼机器人对儿童运动能力的研究也很初步,缺少外骨骼机器人对儿童步态的影响及运动功能评估研究。因此,本论文针对该问题,对AIDER儿童外骨骼机器人步行状态下的运动功能及步态影响进行了研究,以验证儿童外骨骼机器人对于儿童地面步态训练是否是可行的,步态生物力学变化是否符合正常健康步态变化特征,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于人体下肢关节运动机理及步态生物力学知识基础,从外骨骼人机系统整体和穿戴儿童下肢关节运动特征两个方面选取评估指标,构建评估参数体系。从外骨骼人机系统整体出发,探究儿童穿戴外骨骼进行步行训练时,外骨骼系统的运动稳定性、人机系统被动性、步态对称性以及运动学、动力学等参数特征;从穿戴者角度出发,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探究儿童穿戴外骨骼机器人行走时下肢关节的运动稳定性、对称性和差异性,为评估指标体系在儿童外骨骼机器人步行状态下运动功能的实际验证搭建较为完整的评估框架。基于选取和建立的儿童外骨骼机器人评价指标框架,对AIDER儿童外骨骼机器人步行状态下的运动功能进行实际的系统验证。根据选取的指标参数和评估目的,设计实验方案,利用Vicon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和测力台采集实验儿童在未穿戴与穿戴AIDER儿童外骨骼机器人两种条件下的步态数据、运动学、动力学数据,并对实验采集数据进行处理计算、统计和分析,综合不同指标计算结果从外骨骼人机系统整体和穿戴儿童下肢关节运动特征两个方面对AIDER儿童外骨骼机器人步行状态下的运动功能完成了评估与分析。本文依据步态分析理论和外骨骼机器人系统的功能特点,选取不同的评估指标,系统的建立了儿童外骨骼机器人步行功能评估指标体系,并基于实际系统进行实验验证。通过计算和分析各类评估指标,实现了对AIDER儿童外骨骼机器人步行功能的应用评估,验证儿童外骨骼机器人对于儿童地面步态训练是可行的,为后续AIDER儿童外骨骼机器人步行功能的改进及脑瘫儿童临床步态训练实验提供可供参考的理论分析和数据基础。

钟宗雨[4](2021)在《基于数字技术的膝关节骨关节炎健康管理和术前评估方案的建立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osteoarthritis,KOA)是最常见的骨关节炎,约占全球骨关节炎的85%,受全球人口老龄化和日益增加的肥胖和关节损伤问题的影响,这一疾病变得越来越普遍。因其具有一定的致残性,KOA严重影响患者的就业状况和生活质量,给个人、卫生保健系统和更广泛的社会经济成本造成显着影响,是一种重大的、日益加重的健康负担。然而在如此巨大的疾病负担下,仍有大量的KOA患者的没有得到良好的管理和治疗。近年来,随着精准医疗理念及相关技术在KOA治疗的应用和发展,这一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大量KOA非手术治疗患者没有进行良好的健康管理,而快速发展到药物控制,甚至需要关节置换的阶段;2)手术治疗患者因膝关节的屈曲畸形或下肢旋转造成下肢力线测量误差,影响畸形精准矫正和手术效果。第一部分 KOA非手术治疗患者健康管理方案构建与应用研究目的1.调查了解云南省膝关节疼痛患者对KOA疾病的认知情况(预防知识、KOA疾病及其危险因素、治疗方式),为KOA患者的健康教育和管理奠定基础;2.建立了一种基于WEB平台的KOA非手术患者健康管理方案,提高KOA非手术患者治疗效果。方法1.研究设计KOA认知度调查问卷,对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骨科门诊就诊的218名膝关节疼痛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了解云南KOA疾病的认知情况(预防知识、KOA疾病及其危险因素、治疗方式)的总体认知情况及薄弱点;2.建立基于WEB平台的KOA健康管理方案,选取2019年4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我院骨科门诊的154位KOA患者,随机分配至平台健康管理组(实验组)和传统健康管理组(对照组),入组后评估基线信息,然后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第4周、8周、6月的WOMAC评分、VAS疼痛视觉评分、KOA认知度变化情况。结果1.218名云南膝关节疼痛患者中,KOA相关知识认知差(5分以下)的有83人,占38.07%,认知一般(6-10分)的有80人,占36.70%,认知优(得分大于11分)的有55人,占25.23%;疾病及危险因素平均得分:4.28±2.62,诊疗知识平均得分:2.26±1.60,KOA预防知识得分:0.95±0.71;调查对象对健康教育和功能锻炼的认识较差,只有36.7%的患者认为合理的锻炼能够治疗KOA,16.5%的认为健康教育是KOA的一种治疗方式;2.在6个月试验终点,实验组有27.27%(21/77)的患者疼痛没有改善,其中有2.60%(2/77)的患者疼痛加重;对照组有46.75%(36/77)的患者疼痛没有改善,其中有10.39%(8/77)的患者疼痛加重;WOMAC总分(均值±标准差):实验组(44.71±8.71),对照组(55.26±9.05),P<0.001,平均差异10.56分,95%可信区间(7.72,13.34);KOA认知度评分(均值±标准差):实验组(13.81±1.68),对照组(10.48±3.03),P<0.001,平均差异3.32分,95%可信区间(2.54,4.11)。结论1.云南膝关节疼痛患者KOA疾病及危险因素知识,预防知识、治疗知识薄弱,需加强KOA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2.基于WEB技术的平台健康管理方案对KOA患者的疼痛、膝关节功能、疾病认知度的改善效果优于传统方案,能够有效提高KOA疾病早期患者非手术疗效,达到控制、延缓病情,降低手术率、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实现KOA疾病非手术患者的精准治疗。第二部分 下肢力线精准测量及临床应用研究目的1.总结影响下肢力线精准测量的因素;2.研究膝关节屈曲畸形、下肢旋转对下肢力线测量精准度的影响;3.建立并评估下肢力线三维数字化测量法的可行性和精确性;4.研究下肢力线三维数字化测量法指导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应用效果。方法1.通过文献回顾总结影响下肢力线精准测量的因素;2.检索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行下肢血管造影检查患者的影像数据,并获得35例具有完整下肢骨骼影像的CT数据,基于该数据,用MIMICS系统建立膝关节屈曲畸形、下肢旋转模型及下肢三维数字化测量法,进而用解剖股胫角(anatomicalfemor-tibialangle,aFTA)、解剖股骨远端外侧角(anatomical 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aLDFA)、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机械胫骨近端内侧角(mechanical medial proximaltibial angle,mMPTA)、机械股骨远端外侧角(mechanical 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mLDFA)的测量结果来评估膝关节屈曲、下肢旋转对力线的影响以及下肢力线三维数字化测量法的可行性;3.选取2018年1月年至2018年9月我科23例(35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所有患肢均用自主设计的模拟负重装置采集下肢模拟负重CT数据,并拍摄下肢站立前后位全长片,然后对比分析基于模拟负重CT数据的下肢力线三维数字化测量法与传统X线测量法的精准性差异;4.选取我院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诊断为KOA,伴膝内翻畸形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术前采用下肢力线三维数字化测量法评估),对照组(术前下肢力线采用传统X线测量法评估),每组40例,对比分析下肢力线三维数字化测量法与传统X线测量法指导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应用效果差异。结果1.下肢力线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与种族、性别、膝关节退变程度(肌肉力量、周围韧带松弛度、关节软骨磨损)、下肢畸形(屈曲、旋转)程度相关,下肢力线的精准测量与下肢全长片获取方式、拍摄体位和测量手段密切相关;2.膝关节以屈曲10°为增量的变化,会引起除mLDFA(F:1.66,P=0.138)以外,包括 aFTA(F:83.96,P<0.001)、aLDFA(F:3.88,P=0.014)、mMPTA(F:61.68,P<0.001)、HKA(F:30.79,P<0.001),有统计意义的差异改变,其中aFTA的差异最大,与中立位比较,平均差异(5.53±0.65);3.下肢以旋转10°为增量的变化,会引起aFTA、aLDFA、HKA、mMPTA、mLDFA,有统计意义的差异改变,P<0.001,而-30°至+30°各组与中立位(0°)组比较,仅mLDF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旋10°、外旋 10°,aFTA、aLDFA、HKA、mMPTA、mLDFA 各组均值与中立位比较差异不足2°;4.基于模拟负重CT数据的下肢力线三维数字化测量法与传统X线测量法配对 t 检验结果:aFTA(0.04±4.99,t=-0.00,P=0.99),aLDFA(0.13±1.69,t=-0.63,P=0.053),mLDFA(-0.22±3.35,t=-0.55,P=0.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MPTA(2.24±3.04,t=6.17,P=<0.001),HKA(1.26±1.54,t=6.8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对照组手术时间(83.66±11.63)min,实验组手术时间(71.23±9.6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PTSA、HKA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P=0.014),两组术后mMPTA均值和aMFA均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2,P=0.319;t=0.583,P=0.514);6.与基线相比,术后3月、6月和12月,两组HSS值均呈上升趋势,术后3月、6月和12月与基线比较,均有显着性意义(P<0.001);术后3月、6月和12月,对照组患者HSS值均低于实验组,术后12月,实验组HSS评分(81.68±0.98)分,对照组(76.33±0.9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5,P=0.004)。结论1.下肢力线三维数字化测量法能够降低膝关节屈曲畸形和旋转因素带来的测量误差,提高下肢力线测量的精准度;2.用下肢力线三维数字化测量法进行术前下肢力线评估,指导全膝关节置换术,较传统X线测量法,能够提高下肢力线矫正精准度和手术疗效。

龚一帆[5](2021)在《3D打印PEEK假体重建侵袭性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近期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3D打印个性化定制型PEEK假体修复重建不同部位骨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观察其安全性及临床疗效,为不同原因造成骨缺损的患者采用3D打印PEEK假体修复重建提供临床使用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骨外二科自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行3D打印PEEK假体植入手术治疗的原发骨肿瘤患者资料共11例,男性5例(45.5%),女性6例(54.5%)。年龄范围14-52岁,平均年龄34.18岁。肿瘤病灶部位分别为肩胛骨5例,锁骨2例,胫骨1例,腓骨1例,胸骨1例,尺骨1例。病理类型分别是:骨巨细胞瘤1例(1/11,9.1%),骨肉瘤1例(1/11,9.1%),尤文肉瘤2例(2/11,18.2%),滑膜肉瘤2例(2/11,18.2%),软骨肉瘤 5 例(5/11,45.5%),其中 Ⅰ 级 4人(4/11,36.4%),Ⅱ 级 1人(1/11,9.1%)。根据肿瘤病理类型选择给予术前1~2周期新辅助化疗。所有患者在术前完成肿瘤病灶部位局部薄层CT检查,获取目标骨的CT扫描数据,通过CAD软件在计算机重建肿瘤骨骼3D图像。遵循骨肿瘤规范手术安全切除边界确定手术切除范围,制定肿瘤切除及重建计划,设计手术切除导板,使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来构建3D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模型。执行3D打印技术以生成1:1 PEEK假体。假体完成后严格按照手术计划执行体置入手术。术后使用硬质支具对患处进行保护,上肢制动2周,下肢制动8周,移除支具后对患肢逐步进行功能锻炼。收集患者术前、术后的影像资料,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9月、术后12月的随访资料。影像学检查观察假体位置,评估假体与正常解剖组织关系,假体生存情况;观察修复重建结构的恢复功能情况,全面评估3D打印PEEK假体修复骨缺损的疗效;观察术后并发症,有无切口感染、排异等表现;每月定期复查,观察是否出现假体松动、排斥、断裂等情况。同时随访患者局部及全身肿瘤控制情况。[结 果]11例患者中,男性5例(5/11,45.5%),女性6例(6/11,54.5%);年龄范围在14~52岁,平均年龄34.18岁。上肢9例(9/11,81.8%),下肢2例(2/11,18.2%)。1例患者(尺骨骨巨细胞瘤)因个人原因失访,其余患者均获术后随访,平均随访时间9月(2~1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没有出现永久性的神经功能损伤。4例患者术后出现术区积液(4/11,36.4%),其中2例患者在术后第1月复查时见术区积液较前吸收,2例患者在术后第3月开始吸收术区积液。3例患者术后出现术区积液伴积气(3/11,27.3%),2例患者在术后第3月出现术区积液、积气吸收,1例患者在术后第6月复查时观察到有吸收积液积气的现象。6例患者术后软组织肿胀,术后1月复查时软组织肿胀均较前明显好转。1例患者出现术后低血压(1/11,9.1%),2例患者出现术后持续性的发热(2/11,18.2%),3例患者出现术后少量胸腔积液(3/11,27.3%)。肩胛骨组患者术后影像资料均提示肩胛骨假体位置令人满意,肩关节解剖结构正常。手术1年后随访时,3位患者肩关节功能已达到良的评价标准,已经能够独立完成生活中洗漱,穿衣、进食、开关门等绝大部分活动。锁骨组患者术后影像资料提示锁骨假体在位,假体与残余锁骨通过钢板螺钉内固定,未见松动。肩关节解剖关系存在,关节间隙可,周围软组织无异常。锁骨假体置入患者功能恢复是全部患者中恢复最明显、最快的一组。术后1月进行功能评估时患者的肩功能Constant评分均已达到70分以上,外展也可达到90°,自身能独立完成大部分日常活动(梳头除外)。术后第三月,患者肩功能Constant评分均已达到90分以上,功能评定为优。胫骨组是唯一一例下肢负重骨的尝试,患者术后影像资料提示左胫腓骨上端局限性缺如并入假体,胫骨中上段见钢棒及螺钉金属内固定影,未见确切松脱及滑脱征象。患者术后3月已能摆脱轮椅,拄双拐自行下地行走。到术后第6月,能自主完成下蹲、站立等动作,不需依靠拐杖行走。手术之后1年,患者已能完全脱离拐杖,自如行走,与术前无异。腓骨组患者术后影像提示腓骨中下段骨质缺如并人工假体置入,假体与残余腓骨对合良好,局部见钢板-螺钉内固定器影,未固定位置可,未见明显松脱、断裂、移位征象。踝关节解剖结构正常,未见关节脱位征象。术后第一月患者便能拄拐缓慢下地行走,术后第3月患者已能脱离轮椅,倚靠单拐下地行走,术后半年,患者已能脱离拐杖行走自如,但行走时跛行较明显。手术后1年,患者能在平地、楼梯及陡坡处如常人般行走,无需拐杖,行走时不明显跛行。胸骨组患者术后影像资料提示:胸骨柄骨质缺如代人工假体置入,胸骨柄区环状金属致密影,未见假体松脱、断裂、移位征象。此后每位患者多次返院复查影像时均提示,假体置入术后改变,内固定物未见确切松脱、断裂征象。[结 论]通过计算机辅助构建肿瘤模型并按照骨肿瘤切除的安全边界原则设计制定手术切除重建方案,然后应用3D打印技术制作个体化手术导板及重建骨缺损所需的定制型PEEK材料假体,可以达到精确切除肿瘤同时完成精确重建骨缺损的目的。3D PEEK假体制作快、质量轻且可以满足不同骨缺损形状,假体置入简便、精确,缩短了手术操作时间、减少术中失血及不良事件的发生。应用3D打印PEEK假体修复重建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提高了肿瘤切除重建的精确性,初步应用显示出较好的安全性、可靠性,临床疗效满意,值得进一步应用研究。

雷创发[6](2020)在《从梵高书信中研究其艺术风格的演变》文中研究说明梵高作为西方近代最杰出的画家之一,其绘画作品在西方美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绘画探索不仅为表现主义指明了方向,也间接影响了二十世纪的艺术发展。他去世后留下了900多封信和约1900件绘画作品,这些信件和作品成为我们深入了解他艺术风格形成的重要路径。自梵高去世以来,研究其艺术风格与思想的着作越来越多,这是梵高生前不曾有过的现象。一方面证明了梵高作品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梵高艺术思想的重要价值。笔者不仅对梵高作品充满敬仰,也对他的书信充满好奇。所以,笔者希望通过对梵高书信的整理、研究以及对各个时期的作品分析,进一步研究梵高艺术风格的发展历程。本文通过梵高各个时期的书信并结合其画作来分析他艺术创作和生活背景之间的联系,总结其不同时期生活经历、艺术思想、绘画语言之间的关系,探究其风格演变的路径。同时借助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知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文化氛围试图梳理、整理出梵高艺术风格以及艺术观念形成的原因。并且将梵高的作品与米勒、西涅克等人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巴比松画派、新印象画派以及浮世绘艺术表现形式对梵高艺术风格的影响,探讨梵高艺术风格形成的综合原因。本文按书信时间顺序,将研究分为六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信件和作品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通过对梵高艺术作品和信件的梳理与分析,归纳其不同阶段的艺术特色,整理、解析其艺术风格发展的总体轨迹,探究其艺术风格演变的深层原因。

李岩[7](2020)在《动力式助行器踝关节机构设计效能性探讨》文中提出目前大多数下肢助行器采用“髋关节+膝关节驱动”形式,而对踝关节驱动欠缺考虑,这会导致传统下肢助行器穿戴舒适性差和必须借助外来支撑以保持行走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因此本文研究并根据踝关节生理特性设计出提供踝关节定制化辅助的下肢助行器。由于踝关节在人体行走过程中,矢状面的跖屈/背屈运动形式为推动人体提供主要能量,冠状面的内翻/外翻运动形式主要负责调节人体重心水平位置,维持行走稳定性。因此下肢助行器的设计过程中对踝关节的设计考虑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国内外主要动力式下肢助行器产品进行详细介绍,对其功能及适用人群进行说明,也简述该系列产品的不足之处。结合人体下肢运动机理,利用Vicon系统对成年男性下肢步态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对动力式下肢助行器踝关节进行结构优化,增加主动驱动装置,提供前进主动推力和维持动态平衡的辅助力。以上的理论分析为本文工作奠定基础。(1)对下肢助行器执行末端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数学建模,并得出足尖空间运动轨迹。(2)对动力式下肢助行器踝关节机构进行优化改进,并对动力组件类型进行选择。(3)利用Solid Works三维建模软件对踝关节进行建模,并利用Abaqus对踝关节的主要支撑件进行静力学分析,得出模型设计和材料选取在各方面满足设计需求。(4)利用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对人体穿戴好下肢助行器模型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助行器可带动人体模型按照正常步态行走,各关节运动角度轨迹与实验测得轨迹几乎一致。仿真结果步长属于正常成年男子步长范围之内;踝关节各状面力矩的输出可为踝关节样机制作过程中电机的选型提供依据;仿真结果表明在踝关节增加冠状面内翻/外翻运动有利于调节行走过程中步态稳定性。(5)本文研究表明助行器踝关节自由度的增加在行走过程中对步态稳定性调节有积极作用,为实现解放双手,摆脱额外支撑辅助工具提供有力依据。

赵珂[8](2019)在《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的长沙地铁车站建筑研究》文中指出长沙地铁是市区大运量交通工具,其车站建筑是由多方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包括站体周边环境、基础功能、建造成本和技术,因此车站方案本身不存在原则性问题。本文从环境行为学的为视角探讨长沙地铁站的现状,总结出适应乘客需求的设计方法,提出一些相应的设计思路。环境行为学研究的范围不仅是人的外显行为,而是从人的感觉、知觉、认知再上升到建筑设计层面。其中,车站空间及配套设施的设计可影响使用者的行为活动,而车站物理环境和站内艺术设计可影响使用者感官体验。基于此,本文以实地调研办法得出长沙地铁车站客观真实的发展现状,以问卷调研方法记录乘客的真切感受,再结合行为学理论总结指导车站空间设计的方法,以具体案例验证方法的可行性。本文通过大量文献阅读、实地调研长沙现有地铁站的空间环境,梳理出建筑方案相关的图文信息。自绘、自摄、自制图表达190余张,形成较丰富的研究资料。基于环境行为学所强调的重点,对长沙地铁车站的布局、构造、功能、文化等相关方面进行有效分析,全文脉络如下:1.先阐明研究背景、对象和相关领域文献,确定本文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最后制定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2.引入环境行为学的概念,扭转“环境决定论”的观念,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适应性对车站建筑设计的指导作用。对车站中不同人群的生理、行为和心理特征进行深入剖析。3.分析国内外地铁站发展动态,基于环境行为学针对性地对长沙地铁所有车站进行调研,用真实数据反应车站现状,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乘客真实使用情况和感受。4.基于环境行为学和实际调研情况总结长沙地铁站公共空间普适性的设计要点及个性化的设计方法。以使用者的行为需求指导车站空间布局和配套设施的布局与设计,以使用者的感知标准指导车站物理环境和艺术环境。5.以实例验证指导方法。以长沙阜埠河站为例,结合第四章的设计方法加以分析和验证,期待为城市地铁车站公共空间设计提供具体的参考意见。

黄乐登[9](2019)在《面向偏瘫患者的穿戴式下肢康复外骨骼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下肢外骨骼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医疗康复领域,外骨骼有希望作用于偏瘫患者,让患者在脱离医生帮助的情况下自主地完成步行康复训练,提高效率,降低康复成本。然而,现阶段的主动式下肢康复外骨骼基本面向因脊柱神经损伤或其他疾病而完全失去步行能力的全瘫患者,并不能很好地适用于轻度偏瘫患者的康复步行。这些外骨骼通常过于笨重,很难轻便地穿戴和使用;所使用的控制策略耗时,不适合针对不同体型不同患病程度的个性化训练;若持续使用刚性驱动的方式,患者的偏瘫侧下肢肌肉并没有被刺激到,用进废退,长此以往会引发肌肉的废用性失能,甚至导致残疾。患者的个性化康复训练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和改善。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组合刚性骨架和柔性驱动方式的穿戴式下肢康复外骨骼。刚性骨架提供保护和支撑,拉线提供合适的助力。提出患侧模仿健侧的控制方法,进行个性化训练。提出机器视觉的方法用于非接触式的人体步态测量。外骨骼可以持续对下肢偏瘫受损步态进行矫正,为偏瘫下肢提供助力,促进下肢的康复。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如下:研究了人体生理结构特征,从理论上分析健康人正常步态和偏瘫患者受损步态的区别。设计一个步态测量实验,使用机器视觉方式获得患者实际的偏瘫步态。针对偏瘫受损步态的矫形和助力要求,建立人体-外骨骼多刚体模型,并使用MATLAB和Adams软件进行动力学分析和验证,获得外骨设计要求参数。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完整的面向偏瘫患者的下肢康复外骨骼。患侧模仿健侧的控制方法被提出来用于指导康复行走训练。最后,加工制造了下肢康复外骨骼的原型样机,并测试了其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外骨骼可以矫正偏瘫患者的受损步态,同时也可以为患者提供部分辅助力,减少患者的生物能支出,存在明显的益处。此外骨骼对于偏瘫患者的步行康复训练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孙树志[10](2018)在《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结构设计与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外骨骼作为一种旨在将人的智能与机器的力量相结合的一种设备,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企业和科学工作者的关注。在外骨骼技术中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因在军事、医疗和民用等诸多领域显示着巨大应用前景发展尤其迅速。尽管当下国外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在市场已有销售的产品,国内的下肢外骨骼仍主要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但国内外的下肢外骨骼仍普遍存在机械结构、运动意图识别和稳定行走等诸多问题。本文旨在设计一款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用于辅助下肢正常但力量减弱的人群,如辅助老人行走。为此对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充分调研,分析了当前主流下肢外骨骼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研究了人体躯体组成和下肢运动机理,在完成上述工作后确立了外骨骼机械结构设计的总体方案并利用SOLIDWORKS建立三维模型。考虑到结构的安全性,对所设计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校核结构的强度与刚度。为了保证外骨骼能够实现行走,对外骨骼的运动学进行了分析,并利用MATLAB Robotics验证了正确性。针对下肢外骨骼中存在人机稳定行走问题,对应用最为广泛的ZMP理论进行了研究,定性证明了 ZMP理论仅是静态稳定性和动态瞬时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而不是动态连续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并根据当前ZMP理论在动态连续稳定存在的不足,提出步行双支撑ZMP与单支撑虚ZMP相结合的动态连续稳定性判据。针对外骨骼动力学,应用拉格朗日动力学分析方法,建立人机耦合动力学方程并利用MATLAB编写动力学方程程序,得到了一个步行周期的关节力矩与关节功率的变化规律;为了验证人机耦合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在ADAMS建立人机耦合动力学模型,对照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验证了正确性,从而可为外骨骼的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二、负重是前行的拐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负重是前行的拐杖(论文提纲范文)

(1)髋关节撞击综合征关节镜术后康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术后早期的康复
    1.1 患者教育
    1.2 疼痛管理
    1.3 支具使用
    1.4 活动度恢复及肌力练习
2 术后中晚期的康复
    2.1 负重进阶
    2.2 关节活动度训练进阶
    2.3 力量训练进阶
    2.4 耐力的恢复
    2.5 功能性训练
    2.6 手法治疗
    2.7 回归赛场
3 结语

(2)基于穿戴舒适性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总结
第二章 人体下肢运动机理与舒适性研究
    2.1 人体下肢生理结构分析
        2.1.1 人体空间坐标
        2.1.2 人体下肢各关节结构
    2.2 人体下肢步态周期研究
    2.3 穿戴舒适性相关研究
        2.3.1 舒适性概念分析
        2.3.2 穿戴舒适性评价形成机制与分类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下肢外骨骼整体方案设计与结构设计
    3.1 下肢外骨骼设计原则
    3.2 下肢外骨骼整体方案设计
        3.2.1 外骨骼机器人结构方案设计
        3.2.2 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3.3 外骨骼主要关节结构设计
        3.3.1 髋关节设计
        3.3.2 膝关节设计
        3.3.3 踝关节设计
    3.4 外骨骼其他部件结构设计
        3.4.1 外骨骼腰部结构设计
        3.4.2 外骨骼连杆结构设计
        3.4.3 外骨骼绑带结构设计
    3.5 外骨骼驱动系统设计
        3.5.1 驱动方式分析
        3.5.2 电机选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下肢外骨骼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
    4.1 运动学分析
        4.1.1 正运动学分析
        4.1.2 逆运动学分析
    4.2 动力学分析
        4.2.1 摆动相动力学分析
        4.2.2 支撑相动力学分析
    4.3 外骨骼仿真运动规划
        4.3.1 步态分析
        4.3.2 基于摆线方程轨迹规划
    4.4 下肢外骨骼ADAMS仿真分析
        4.4.1 下肢外骨骼ADAMS模型的建立
        4.4.2 下肢外骨骼ADAMS仿真分析
    4.5 下肢外骨骼样机试验
        4.5.1 试验目的与方法
        4.5.2 实验过程
        4.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下肢外骨骼有限元分析
    5.1 有限元法与Workbench简介
    5.2 下肢外骨骼静力分析
    5.3 下肢外骨骼模态分析
        5.3.1 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5.3.2 无预应力模态分析
        5.3.3 有预应力模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界面舒适性实验研究
    6.1 实验目的
    6.2 材料选择
        6.2.1 织带材料
        6.2.2 硅胶试剂
    6.3 试样制备
        6.3.1 人-机界面装置的制备
        6.3.2 硅胶薄膜的制备
    6.4 试样测试
        6.4.1 织带基本参数测试
        6.4.2 拉伸性能测试
    6.5 结果与分析
        6.5.1 织带的规格参数
        6.5.2 拉伸性能表征
        6.5.3 人-机协同行走试验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面向康复训练的儿童外骨骼应用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儿童康复机器人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临床应用效果研究现状
        1.2.3 外骨骼运动功能评估现状
    1.3 本文研究意义及组织结构
        1.3.1 本文研究意义
        1.3.2 本文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儿童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研究基础
    2.1 儿童特性分析
        2.1.1 儿童身心特征分析
        2.1.2 儿童适宜的训练模式
    2.2 人体下肢医学机理研究
        2.2.1 人体下肢解剖结构及关节功能
        2.2.2 人体下肢关节运动学
    2.3 步态生物力学及分析研究概述
        2.3.1 步态生物力学概述
        2.3.2 步态分析方法研究
    2.4 脑瘫儿童步态特点与康复训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儿童外骨骼应用评估指标建立
    3.1 引言
    3.2 行走状态下外骨骼系统步态评估
        3.2.1 运动稳定性
        3.2.2 被动性
        3.2.3 运动学参数特征
        3.2.4 动力学参数特征
    3.3 行走状态下人体下肢关节运动特征
        3.3.1 关节运动稳定性
        3.3.2 关节运动对称性
        3.3.3 关节运动差异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儿童外骨骼应用评估实验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对象及方案
        4.2.1 实验对象
        4.2.2 实验方案
        4.2.3 实验模型
    4.3 实验设备及平台
        4.3.1 AIDER儿童外骨骼机器人
        4.3.2 三维步态捕捉系统与力台
    4.4 实验步骤与数据预处理
        4.4.1 实验采集准备
        4.4.2 实验步骤
        4.4.3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儿童外骨骼应用评估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引言
    5.2 行走状态下外骨骼系统运动特征分析
        5.2.1 运动稳定性分析
        5.2.2 被动性分析
        5.2.3 运动学参数分析
        5.2.4 动力学特性分析
    5.3 人体下肢关节运动特征分析
        5.3.1 下肢关节运动稳定性分析
        5.3.2 下肢关节运动对称性分析
        5.3.3 下肢关节运动差异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研究内容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基于数字技术的膝关节骨关节炎健康管理和术前评估方案的建立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我国KOA的流行病学现状
    1.3 KOA的致病因素
    1.4 KOA的诊断
    1.5 KOA的治疗
    1.6 精准医疗背景下KOA的治疗
    1.7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KOA非手术治疗患者健康管理方案建立及应用研究
    2.1 云南膝关节疼痛患者KOA相关知识认知度调查研究
    2.2 基于WEB平台的KOA健康管理方案建立研究
    2.3 基于WEB平台的KOA健康管理方案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KOA手术治疗患者下肢力线测量及临床应用研究
    3.1 下肢力线的理论研究
    3.2 下肢力线测量的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3.3 下肢力线三维数字化测量法的建立
    3.4 三维数字化测量法与传统X线法在下肢力线评估的比较研究
    3.5 下肢力线三维数字化测量法在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全文总结与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展望
附录
    1.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认知程度调查表
    2. VAS视觉评分量表
    3. 云南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致病因素调查表
    4. WOMAC骨性关节炎指数评分表
    5. HSS膝关节骨关节病评分表
综述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诊疗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3D打印PEEK假体重建侵袭性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近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PEEK及其复合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从梵高书信中研究其艺术风格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0.1.1 研究源起
        0.1.2 研究目的
        0.1.3 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和思路
        0.3.1 研究思路
        0.3.2 研究方法
    0.4 创新点和重点、难点
        0.4.1 创新点
        0.4.2 重点与难点
    0.5 研究内容
        0.5.1 研究结构与章节分布
第一章 绘画的萌芽期:第1-193号信
    1.1 生活经历:初尝生活艰辛
        1.1.1 遇见绘画:第1-8号信
        1.1.2 艺术的熏陶:第9-33号信
        1.1.3 宗教信仰的破灭:第34-193号信
        1.1.4 决心成为艺术家:第145-165号信
    1.2 艺术思想:自然的呼唤
        1.2.1 学会欣赏绘画中的美:第1-33号信
        1.2.2 热爱自然是理解艺术的途径:第34-113号信
        1.2.3 画家就是同大自然在搏斗:第166-193号信
    1.3 代表作品与艺术风格特征
        1.3.1 才能初现:以《拉姆斯盖特王家路的景色》为例
        1.3.2 质朴的绘画语言:以《煤矿咖啡馆》为例
        1.3.3 崇尚悲哀:以《负重者》为例
        1.3.4 表现真实:以《坐在壁炉边的男子》《老农夫》为例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绘画的学习与借鉴期:第194-384号信
    2.1 生活经历:苦苦支撑的艺术探索
        2.1.1 人际关系的交恶:第193-224号信
        2.1.2 叛逆的爱情:第224-250号信
        2.1.3 现实与理想的挣扎:第262-377号信
    2.2 艺术思想:追求既现实又融有感情的人物肖像画
        2.2.1 表现现实情感是现实主义绘画的精髓:第199-222号信
        2.2.2 朴素单纯的人物身上蕴藏着伟大的品质:第288-290号信
        2.2.3 保持真诚的情感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关键:第291-333号信
    2.3 代表作品与艺术风格特征
        2.3.1 画出有生命的东西:以《披头巾拄拐杖的老妇》为例
        2.3.2 画出生命的挣扎与抗争:以《悲哀》为例
        2.3.3 孤寂的风景:以《截梢的柳树》为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绘画的自我创造期:第385-576号信
    3.1 生活经历:越陷越深的生活困境
        3.1.1 日渐疏离的家庭关系:第410-415号信
        3.1.2 独立特行的艺术思想:第555-566号信
        3.1.3 巴黎的色彩:第567-576号信
    3.2 艺术思想:“画出生活”—劳动中的农民形象
        3.2.1 画出生活的痕迹:第437-497号信
        3.2.2 夸张个性即为真实:第512-515号信
    3.3 代表作品与艺术风格特征
        3.3.1 追求生活的真实:以《织布工》《播种的农民夫妇》为例
        3.3.2 回到生活:以《吃土豆的人》为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绘画的蜕变期:第578-676号信
    4.1 生活经历:阿尔勒的阳光
        4.1.1 日本艺术的梦想:第587-686号信
        4.1.2 突患顽疾:第732-740号信
        4.1.3 绝望与不安:第743-768号信
    4.2 艺术思想:“夸张与变形”—日本绘画的影响
        4.2.1 像日本画家一样去观察事物:第620-678号信
        4.2.2 夸张色彩特性能增强绘画的艺术性:第624-676号信
    4.3 代表作品与艺术风格特征
        4.3.1 再造空间的表现方法:以《收割》为例
        4.3.2 互补色与对比色的幷置:以《夜间咖啡馆》为例
        4.3.3 色彩的平面与装饰:以《摇篮曲》为例
        4.3.4 高纯度色彩的和谐:以《卧室》为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绘画的高峰期:第778-902号信
    5.1 生活经历:黎明之前的黑暗
        5.1.1 幻觉与清醒之间的绘画:第778-873号信
        5.1.2 出乎意料的结局:第873-902号信
    5.2 艺术思想:重回现实主义
        5.2.1 追求简明风格的现实主义绘画:第812-854号信
        5.2.2 用色彩探索现代性肖像画:第879-885号信
    5.3 代表作品与艺术风格特征
        5.3.1 自然风景的主观表现:以《两棵丝柏树》《星月夜》为例
        5.3.2 探索现代主义肖像画:以《加歇医生》《自画像》为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梵高艺术风格的演变
    6.1 梵高艺术风格的演变历程
        6.1.1质朴与真实风格时期(早期):1879-1886
        6.1.2夸张色彩与平面化风格时期(中期):1886-1889
        6.1.3运动性笔触风格时期(后期):1889-1890
    6.2 梵高艺术风格的演变规律及影响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中图片来源
附录2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动力式助行器踝关节机构设计效能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动力式下肢助行器踝关节装置技术难点分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人体踝关节生物力学分析
    2.1 引言
    2.2 踝关节生理结构
    2.3 踝关节运动机理
    2.4 踝关节自由度的选取及运动范围确定
    2.5 本章小结
3 动力式下肢助行器踝关节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3.1 引言
    3.2 足踝运动学分析
        3.2.1 正运动学分析
        3.2.2 逆运动学分析
    3.3 下肢助行器足部动力学分析
        3.3.1 单腿支撑相动力学建模
        3.3.2 双腿支撑相动力学建模
    3.4 本章小结
4 动力式下肢助行器踝关节机构设计
    4.1 引言
    4.2 下肢助行器踝关节尺寸确定
    4.3 驱动方式确定
    4.4 下肢助行器踝关节结构设计
        4.4.1 限位机构设置
        4.4.2 缓冲机构设置
    4.5 踝关节构件静力学仿真
    4.6 本章小结
5 动力式下肢助行器踝关节的动力学仿真
    5.1 引言
    5.2 仿真软件介绍
    5.3 动力仿真基本流程
        5.3.1 建模前的准备工作
        5.3.2 构建动力式下肢助行器虚拟样机
    5.4 人体模型参数设置及输入
        5.4.1 人体各部位高度确定
        5.4.2 人体各部位质量及惯量参数的确定
    5.5 动力式下肢助行器运动设置
        5.5.1 运动副设置
        5.5.2 接触力的设置
        5.5.3 驱动设置
    5.6 人体模型穿戴下肢助行器模型仿真
    5.7 本章小结
6 不同种类踝关节比较分析
    6.1 引言
    6.2 下肢助行器踝关节单自由度被动驱动
    6.3 下肢助行器踝关节单自由度主动驱动
    6.4 下肢助行器踝关节两自由度主动驱动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本文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的长沙地铁车站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2.1 范围界定
        1.2.2 区域界定
        1.2.3 客群界定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情况
        1.3.2 国内研究情况
        1.3.3 总结
    1.4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及车站乘客特征
    2.1 行为学理论解析
        2.1.1 环境行为学
        2.1.2 感知、认知理论
        2.1.3 马斯洛需求理论
        2.1.4 行为活动的研究
    2.2 行为学理论与车站建筑设计方法
    2.3 车站乘客行为和心理特征研究
        2.3.1 车站使用人群及行为概述
        2.3.2 通勤乘客
        2.3.3 携带大件行李的乘客
        2.3.4 老年乘客
        2.3.5 儿童乘客
        2.3.6 残疾人乘客
        2.3.7 女性乘客
    2.4 换乘站乘客行为和心理需求研究
    2.5 小结
第3章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长沙地铁站建筑调研分析
    3.1 国内外地铁站调研分析
        3.1.1 国外地铁车站
        3.1.2 国内地铁车站
    3.2 长沙地铁站实地调研分析
        3.2.1 长沙地铁车站现状概述
        3.2.2 针对使用者行为需求的车站空间调研
        3.2.3 针对使用者感官需求的车站环境调研
    3.3 长沙地铁站问卷调研分析
        3.3.1 受访者基本情况
        3.3.2 受试者在车站行为需求情况
        3.3.3 受试者对车站环境的感受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长沙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方法
    4.1 基于使用者行为需求的车站空间设计方法
        4.1.1 通达性——车站的选址布局
        4.1.2 舒适性——车站空间结构与尺度把控
        4.1.3 便捷性——车站交通流线和节点设计
        4.1.4 科学性——车站换乘设计
        4.1.5 接驳性——车站与其他交通工具的衔接
        4.1.6 公平性——车站“关怀“性设计
    4.2 基于使用者行为需求的公共配套设施布设方法
        4.2.1 舒适性——车站座椅的布控
        4.2.2 科学调控——车站铁马栏杆的布局
        4.2.3 资源优化——无性别如厕设计
        4.2.4 引导性——标识系统设计
    4.3 基于使用者五官感知的物理环境设计方法
        4.3.1 声环境——车站降噪设计
        4.3.2 光环境——车站光照设计
        4.3.3 空气环境——车站通风设计
    4.4 基于使用者感知、认知的艺术环境设计方法
        4.4.1 削弱使用者被“骚扰”担忧的设计
        4.4.2 融入个性化元素的设计
        4.4.3 融入地方文脉的设计
    4.5 长沙地铁车站与湖湘文化的体现
        4.5.1 湖湘元素提取
        4.5.2 色彩提取
    4.6 小结
第5章 长沙地铁阜埠河站实证研究
    5.1 项目概况
        5.1.1 区位分析
        5.1.2 车站简介
    5.2 阜埠河站空间布局设计
        5.2.1 车站出入口分布
        5.2.2 车站空间结构分析
        5.2.3 车站内部交通分析
        5.2.4 车站换乘节点分析
        5.2.5 车站接驳设计分析
        5.2.6 车站关怀性空间分析
    5.3 阜埠河站公共配套设施
        5.3.1 车站座椅与铁马布设
        5.3.2 车站公共卫生间布设
        5.3.3 车站导视标识布设
    5.4 阜埠河站物理环境
        5.4.1 车站声环境
        5.4.2 车站光环境
        5.4.3 车站空气环境
    5.5 阜埠河站空间氛围
    5.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长沙地铁站出入口布局统计表
附录B 长沙地铁站公共区空间尺度与结构统计表
附录C 长沙地铁换乘站规划统计表
附录D 长沙地铁站照度检测表
附录E 长沙地铁站台噪声检测表
附录F 长沙地铁车站空气检测表
附录G 长沙地铁车站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9)面向偏瘫患者的穿戴式下肢康复外骨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下肢康复训练过程
    1.3 下肢康复外骨骼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1.5 主要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
        1.5.1 论文研究思路
        1.5.2 论文的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下肢生理特征及步态分析
    2.1 人体下肢生理特征
        2.1.1 人体基本平面及基本轴定义
        2.1.2 关节自由度及运动范围
        2.1.3 下肢肌肉介绍
    2.2 健康人正常步态分析
    2.3 偏瘫患者受损步态分析
    2.4 步态测量实验
        2.4.1 机器视觉捕获下肢步态原理
        2.4.2 实验准备及实验过程
        2.4.3 实验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外骨骼矫形助力原理和方法
    3.1 偏瘫受损步态矫形要求
    3.2 基于外骨骼关节矫形助力的动力学模型
        3.2.1 动力学分析方法介绍
        3.2.2 人机七杆模型参数
    3.3 人机七杆模型建立与分析
        3.3.1 单腿支撑相建模
        3.3.2 双腿支撑相建模
        3.3.3 七杆模型计算分析
    3.4 基于Adams的人机耦合模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下肢康复外骨骼的设计与制造
    4.1 下肢外骨骼的驱动方式
    4.2 下肢康复外骨骼的结构设计
        4.2.1 腰部结构设计
        4.2.2 髋关节和踝关节结构设计
        4.2.3 膝关节结构设计
        4.2.4 参数计算分析
    4.3 下肢外骨骼的控制系统
        4.3.1 硬件系统
        4.3.2 软件系统
    4.4 原型样机的制造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下肢外骨骼的实验研究
    5.1 实验方案及过程
    5.2 步态矫形实验结果分析
    5.3 下肢助力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结构设计与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现状总结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2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机械结构设计
    2.1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系统组成
    2.2 下肢外骨机器人系统工作原理
    2.3 人体躯干组成与下肢运动机理
    2.4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机械结构设计
    2.5 机械结构有限元仿真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运动学分析与仿真验证
    3.1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运动学分析
    3.2 基于MATLAB Robotics运动学仿真
    3.3 本章小结
4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稳定行走研究
    4.1 稳定性判据ZMP理论
    4.2 基于ZMP的动态连续稳定性判据
    4.3 本章小结
5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动力学分析与仿真研究
    5.1 动力学分析
    5.2 基于ADAMS人机耦合动力学仿真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内容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科学研究及发表论文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负重是前行的拐杖(论文参考文献)

  • [1]髋关节撞击综合征关节镜术后康复研究进展[J]. 邵丽娜,翟俊娜. 当代体育科技, 2021(21)
  • [2]基于穿戴舒适性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研究[D]. 刘建辉. 东华大学, 2021(01)
  • [3]面向康复训练的儿童外骨骼应用评估研究[D]. 黄璞玉.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数字技术的膝关节骨关节炎健康管理和术前评估方案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 钟宗雨.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5]3D打印PEEK假体重建侵袭性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近期疗效观察[D]. 龚一帆.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6]从梵高书信中研究其艺术风格的演变[D]. 雷创发. 江南大学, 2020(01)
  • [7]动力式助行器踝关节机构设计效能性探讨[D]. 李岩.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8]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的长沙地铁车站建筑研究[D]. 赵珂. 湖南大学, 2019(01)
  • [9]面向偏瘫患者的穿戴式下肢康复外骨骼的研究[D]. 黄乐登.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10]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结构设计与稳定性研究[D]. 孙树志.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标签:;  ;  ;  ;  ;  

负重是一根拐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